二、专题新闻的特点
新闻性
专题新闻是要讲究新闻时效的,它所报道的事实是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件,比如正在召开的或刚刚开过的重要会议,正在进行的体育赛事或赛事后的集中报道。通常,它出现在消息后面,是继消息而进行的集中、深入报道。与消息相比,它在范围上加以拓展,在事实上加以充实,在表述上更为详尽,并且在客观表述的基础上,通过选材的侧重点表达本篇专题新闻的观点。请看下面这条专题新闻:
暴雨为何让南方如此“受伤”?
据新华网北京6月22日(2010年)电 暴雨倾城,江河决堤。5月以来,连番的强降雨使我国南方10省(自治区、直辖市)遭受严重洪涝灾害。23日起,新一轮强降水将席卷长江沿江及其以南地区。入汛以来暴雨为何如此频繁?南方地区还要承受多少次强降雨侵袭?
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今年入汛以来,在不足两个月的时间内,南方地区就连续出现了10次大范围强降雨过程。中国气象局最新监测显示,5月5日至6月21日,江南、华南大部降雨量普遍在200毫米以上,其中江西大部、福建大部、广东大部、广西东部有500~600毫米。与常年同期相比,江南大部、华南北部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多二成以上,其中江西大部、福建西北部、广东北部、湖南南部的部分地区偏多五成至一倍。
鄱阳湖告急、珠江告急、洞庭湖告急……受接连暴雨、大暴雨的影响,全国多条河流先后出现超警戒洪水。气象卫星水情遥感监测显示,鄱阳湖水体面积较去年同期面积偏大30%以上;洞庭湖水体面积较去年同期偏大近15%。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军在22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与以往相比,今年南方汛情具有暴雨区域集中、累计雨量大、降雨强度强、次生灾害重等特点。仅18日至20日3天内,湖南北部和东南部、江西中北部、福建北部、广西北部、浙江南部等地部分地区累计降雨量有100~300毫米,江西和福建多个县降雨量突破历史同期极值。
孙军说:“通常,一次降雨的降水量在50毫米左右就可称之为暴雨,降水量达到100毫米时,地面就会出现明显积水,而短时降水量达到100毫米左右,就容易引发城市内涝。就拿18日以来的这场强降雨来说,湖南长沙县、江西修水县等多个地区1小时雨量均超过80毫米,很多地区的日降雨量均创历史极致。”
入汛以来,为什么会造成多次强降雨?气象专家认为,产生强降雨应同时具备水汽充足和气流复合上升运动两个条件。就目前来看,我国南方地区水汽含量很高,然而,仅靠当地的水汽仍不足以形成如此大的降雨。由于西南暖湿气流较强,将来自南海、中南半岛、孟加拉湾的水汽自西向东输送到江南、华南一带,为南方地区提供了更加充足的水汽。
与此同时,来自北方的偏东北气流与西南暖湿气流冲撞,冷暖交汇势力较强,引起气流复合上升运动。两个条件同时具备,导致降雨强度很大且主要集中在广西北部、江南一带,大部分地区都是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
一次又一次的暴雨已经让南方地区伤痕累累,而23日至26日,沿长江及以南地区将迎来今年入汛以来的第11次强降雨过程。暴雨依旧肆虐,雨势仍然凶猛,我国南方地区究竟还要承受多少次强降雨侵袭?是否会出现1998年那样的洪涝灾害?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何立富说:“一般来说,汛情的大小和雨带位置、降雨强度、一段时间内累计降水量等因素有关。不同的雨带引起的灾害程度并不相同。”
(中国网络电视台2010年6月22日报道)
上面这条专题新闻报道说明了暴雨让南方“受伤”的原因,即暴雨区域集中、降雨强度强、累计雨量突破历史同期极值,亦即表达了报道的观点。从时效上看,都是当天的降雨情况,而且还有对未来几天降雨的预见性报道。当今的专题新闻往往是用电视直播的形式予以报道的,更加提高了专题新闻的时效性,也使它的新闻性的特点更加突出。
重要性
不同的新闻类型有不同的选题侧重。专题新闻所选取的题材都是重大的新闻事件、重要的政治活动、经济交流、文化传播、军事行动等等;换言之,题材都是社会热点问题、受众普遍关心的事情、影响强烈的事件。比如:《如何突破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的土地瓶颈问题》(2010年7月12日佛山电视台《观察》)、《友谊——2010中巴反恐联合训练》(2010年7月9日CCTV—7《军事纪实》)。
专题性
专题新闻的篇幅(容量)虽然较大,但是所涉及的内容却不是包罗万象,而是相对集中、涉及的事情单一。或一个问题,或一件事情,或一个人物,或一个系统,或一个地区。杨伟光主编的《中国电视论纲》一书指出,“新闻专题不能简单地报道事件的结果、简单地介绍事件的过程、简单地进行某种是非判断、简单地传达某种结论,专题要着重于过程和原因的分析,要再现生活的复杂性、矛盾性和多义性,要展现生活的丰富性和种种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一些特性。”
专题新闻要有深度,必须对新闻事件进行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立体化的报道。专题新闻强调对事实的层层递进、分析的逻辑层次。专题新闻常常使用背景材料,从背景中去寻找新的事实关联,利用事实表达理性认识,使报道达到一定深度。深度不是说出来的,深度是从让人信服的事实中解剖出来的,深度还是从事实的梳理中分理出来的。请看下面这条专题新闻:
甘肃榆林石窟唐僧取经图研究有新突破
小说《西游记》中唐僧取经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连古代石窟壁画里也有反映。兰州大学敦煌学专家的最新考证表明,榆林石窟群壁画里的取经图是根据唐玄奘途经瓜州时的真实故事绘制而成。
榆林石窟群位于甘肃省瓜州县境内,由榆林窟和东千佛洞构成,是古丝绸之路沿线的重要石窟,也是敦煌石窟的组成部分。
在榆林窟第2窟、第3窟、第29窟及东千佛洞第2窟内,都绘制了这样一幅壁画:一名出家人面对汹涌的河水双手合十,身后长着猴相的弟子牵着一匹驮经老马,远处有一片树林。
根据壁画中所描绘的内容,在此之前,一些专家已经将这些图像确定为唐玄奘取经图,双手合十的出家人是玄奘,猴相弟子是孙悟空,马是玄奘的随行坐骑。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郑炳林教授介绍说,通过对这些图像的最新考证表明,这些绘制于西夏时期的壁画,不光源于历史记载和相关民间传说故事,也是根据唐玄奘途经瓜州境内的真实故事绘制而成。
玄奘西行印度求法,发生在公元7世纪的唐代贞观年间,距今已经有1300多年。从相关历史记载来看,玄奘从长安出发,一路西行,沿着古丝绸之路,横穿了现甘肃省全境,瓜州段就是其中之一。
郑炳林说:“瓜州榆林石窟群绘制唐玄奘取经图主要取材于唐玄奘渡瓠芦河过玉门关时的情景,事件发生在当地,表现更为具体丰富,人物更为真实。”
一个师傅,三个徒弟,师徒四人西天取经,这是小说《西游记》里唐僧西天取经的队伍构成。实际上,唐僧的二弟子猪悟能、三弟子沙悟净是根据神话传说杜撰的,榆林石窟群唐玄奘取经图记录了当时的情景。
郑炳林介绍说:榆林石窟群唐玄奘取经图的人物主要有唐玄奘、行者悟空和随行马,这实际上是当时的真实情况。从榆林石窟群玄奘取经图和相关记载来看,孙悟空的原型是帮助唐玄奘偷渡玉门关的胡人石槃陀,老马则是瓜州人送给他的坐骑。
(2010年6月25日甘肃卫视《中国西部》)
这条专题新闻内容非常集中,局限在“取经图”上,历史和绘画的专业性都很强,也有新的见解:“取经图”是根据唐玄奘途经瓜州时的真实故事绘制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