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第一座电视台的诞生和电视新闻的播出

我国第一座电视台的诞生和电视新闻的播出

时间:2023-10-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电视事业起步较晚。这时,我国首都上空首次出现了中国电视节目的信号。新华通讯社为此发出电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已在5月1日开始试验广播。”电视以后起之秀的面目开始出现在亿万人民面前。我国最早的电视新闻是以电视座谈和新闻纪录片形式出现的。这就是在我国第一次播出的电视新闻。同年9月2日,北京电视台由试播转入正式播出,播出次数由原来每周两次增至四次。

五、我国第一座电视台的诞生和电视新闻的播出

我国电视事业起步较晚。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即中央电视台,1978年5月1日起改称现名)创建于1958年。

这是有历史原因的。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科技落后,信息闭塞,缺乏发展电视的客观物质条件。特别是在国民党反动政府统治下,政治腐败,经济崩溃,民不聊生,根本不可能发展电视。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原来没有任何电子工业基础,人民政权接收的是一副烂摊子,百废待兴,面临恢复国民经济的繁重任务。另一方面,由于美帝国主义对我实行封锁、禁运政策,新技术的输入也受到限制。因此,还不能很快兴办电视事业。

1956年,我国的三大改造取得伟大胜利,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庄严宣告:今后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当家做主的亿万人民,也迫切需要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这就为电视事业在我国创建提供了极为有利的社会条件。在党中央和周总理的关怀下,建设中央电视台被列入我国文教五年计划。1957年开始试制电视发射机和播控设备,次年春获得成功。同时从国外引进一些自己还不能生产的关键性器件。不久,电视图像、伴音发射机调试成功,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开始电视实验播出。

1958年5月1日晚,当时钟指向7点整的时候,一幅以广播大厦为背景闪耀着无线电波的画面,映衬着“北京电视台”台标展现电视屏幕。这时,我国首都上空首次出现了中国电视节目的信号。新华通讯社为此发出电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已在5月1日开始试验广播。”[7]北京电视台的建立,开中国电视事业之先河。从这时起,新兴的电视台相继在上海、哈尔滨、天津、广州、长春、西安、沈阳、太原、南京、杭州、合肥、济南、武汉、成都、昆明等大中城市出现。到1962年,全国建起了23座电视台。电视以后起之秀的面目开始出现在亿万人民面前。

我国最早的电视新闻是以电视座谈和新闻纪录片形式出现的。北京电视台1958年5月1日第一次播出的第一个节目就是电视座谈,内容是北京市三个工农业先进人物座谈工农业生产。画面上除人物形象外,还插播生产图表和社员劳动情景的照片。第二个节目是播放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新闻纪录片《到农村去》。然后是文艺节目和科普性电影《电视》。第一次播出历时50分钟,其中新闻节目25分钟。这就是在我国第一次播出的电视新闻。

虽然第一次播出只有短短50分钟,第一次电视新闻的内容和形式都比较简单,可其中凝聚着创业者多少心血和汗水啊!让我们看一看他们当时的情景吧:

在一个小小的临时演播室里组织这样一些节目,人们进进出出,紧张繁忙,加上摄像机出了故障,打乱了原来的分镜头计划,搞得异常手忙脚乱。但是,大家主动抢事做,补漏洞,为这具有历史意义的播出紧张地工作。当全部节目播送完毕时,所有的人长舒了一口气,人们兴奋地互致祝贺,有的激动地跳起来。大家聚集到演播室,打开全部灯光,拍下了一张十分珍贵的合影,纪念这终身难忘的一天。[8]

经过四个月的试播,既锻炼了工作人员,也改进了节目与设备。同年9月2日,北京电视台由试播转入正式播出,播出次数由原来每周两次增至四次。即每期二、四、六、日播出,每次节目时间也增加到二至三个小时。新闻节目增加了口播新闻和自拍的电视新闻片等。电视事业度过初创阶段以后,历经曲折,成长壮大,从黑白到彩色,从无线到有线,从模拟到数字,逐步走上成熟以至快速发展的道路。

从世界上最早的正式广播电台开播之日算起,广播已有68年的历史,电视较广播“年轻”,但也有52年的历史。它们在发展的进程中,大都经历了报纸办广播、广播办电视,尔后后者脱离前者而独立存在的过程,经历了从早期简陋的传播手段到现代化传播手段的不断发展、不断完善过程。20世纪50年代以后,电子技术革命加速了广播电视的发展。1962年,美国、苏联相继发射卫星成功,开创了宇宙间传送广播电视的先例。1969年7月17日,人类有史以来通过荧屏观看到25万英里以外宇航员登上月球的电视图像。从此,通信卫星被广泛应用于广播电视节目的传送,传播上的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消失了。现在全世界除个别国家和地区以外,都办有广播,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办有电视。广播电视如此普及,使得世界上任何重大新闻,都可以在极短时间内甚至于同一时刻传播给全人类。人类对世界的了解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及时、明了和直接。

广播电视技术的进步,扩大了节目的影响,也促进了节目的改善。现在,广播电视节目形式之多样,内容之丰富,播音时间之长,收听收看率之高,都是过去任何时期无法比拟的。各国广播电视机构,特别是官方广播电台、电视台,都把办好新闻节目作为首要任务,力求体现自己的特色,以赢得越来越多的听众观众。一些大台各自拥有上千万、几千万到几亿的听众观众,在国内外影响极大。那些通过卫星在国际间转播的重大新闻,一次收听收看的听众观众可达15亿人以上。

人类已经进入信息传播时代。广播电视成为人们信息来源的主要渠道,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来说,整个世界就像一个村子一样。”[9]日本学者认为,“世界正处于通过电视而谐振的时代,如果忽视电视在社会中可起的作用,就无法谈到20世纪的社会变化。我们以电视为媒介,在建立使家庭变成参与社会的场所的时代。由于有了电视,家庭将大幅度地向社会开放。”[10]据美国《时代》周刊介绍,美国人一半多的业余时间是在电视机前度过的。美国人称“电视是美国新型的壁灶,是家人在一起活动和谈话的中心”。[11]我国广播电视节目特别是新闻节目,吸引着数亿听众观众,成为人们不出门而知天下事的良师益友。广播电视特别是电视的巨大影响,给整个社会不断带来新的活力,已悄然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生活格局。

(本文写于1988年)

【注释】

[1]马元和编译:《广播的诞生与收音机的发明》。

[2]见《中国广播电视史座谈会专辑》,第77页。

[3]见《中国新闻业史》。

[4]引自《中国广播电视史座谈会专辑》,第76页。

[5]见《中国新闻业史》,第284页。

[6]参见赵玉明《中国广播简史》。

[7] 引自《当代中国的广播电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3月版。

[8] 引自《当代中国的广播电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3月版。

[9]李永新:《中国不应站在信息“世界村”之外》,见1988年12月20日《光明日报》。

[10][日]藤竹晓:《电视社会学》,蔡林海译,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年10月版。

[11]见《广播电视参考资料》1983年第6期、1984年第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