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化产业园区评价体系构建

文化产业园区评价体系构建

时间:2023-10-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文化产业园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文化产业园的建设与发展需要多种条件的积累,要充分借鉴国内外园区评价体系,结合我国文化产业园的特性来建立文化产业园的评价指标体系。一方面进一步验证前期建立的文化产业园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与适用性,另一方面也可以运用分析研究结果对文化产业园的基本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价。4.文化产业园发展的政策与制度研究。

文化产业园区是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空间载体,有利于整合资源,最终形成文化产业集群优势,但文化产业园区并不是一种可以遍地开花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文化产业园区从设立、发育、成长到壮大,需要有适当的基础和条件作为培育与成熟的支撑。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剖析并了解促进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相关因素,来构建一个评价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综合体系,用以测度文化产业园区的健康活力与发展潜力。

一般而言,一个发展得比较好的文化产业园区,它所依托的文化资源往往较为厚重。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与综合实力具有领先优势;文化产业已经有了一定的产业基础,文化消费市场比较健康和发达;有较好的文化产业发展氛围,文化创意人才与文化产业经营人才的数量与质量都能较好地满足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促进和保障文化产业园区的制度体系比较健全,各种文化产业园区内企业发展所需的公共服务平台体系较为健全,能够吸引文化企业和相关机构在园区集聚。因此,在确立文化产业园区评价体系时,应从全面系统出发,不仅需要把握影响文化产业园区的关键因素,也要将眼光放在如何以评价为先导上,积极利用评价结果将其作为引导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重要科学依据。

一、全面建构文化产业园区评价体系的新视野

以文化产业集群理论为基础,结合经济学、统计学、文化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理论来研究文化产业园的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这是一个较为新颖、独特的视角。在研究中,应把握文化产业园规划与建设—文化产业园评估体系—文化产业园分类、分层指导—文化产业园政策引导这条主线,在对文化产业园建设情况进行详细调研的基础上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科学的评价标准,对于部分重点文化产业园进行评价分析,归纳整理文化产业园发展中的问题与障碍,制定文化产业园准入与退出机制,提出规范文化产业园的功能与建设项目的方法,完善促进文化产业园发展的相关政策,引导文化产业园区更好地发展。

1.做好文化产业园的规划与建设情况调研。对文化产业园基本情况进行调查,以重点调查与典型调查为主,以抽样调查为补充,结合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摸清区域内文化产业园建设的基本情况。主要调研以下4个方面内容:一是文化产业园与区域内的人文环境结合状况、传承本地产业的人脉和文脉状况、用创意精神激活传统空间的状况、将新型内容植入产业园区状况;二是文化产业园建设与现代产业大发展大跨越相结合,努力实现二、三产业的融合与对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从而实现城市功能的转变;三是各地文化产业园的发展模式,研究文化产业园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创新动力和源泉,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积极转变的作用与能力;四是全面掌握主要文化产业园的自身建设情况,包括平台建设、网络建设、品牌建设等,同时,掌握文化产业园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与障碍。

2.文化产业园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文化产业园的建设与发展需要多种条件的积累,要充分借鉴国内外园区评价体系,结合我国文化产业园的特性来建立文化产业园的评价指标体系。指标选择应该重点考虑以下几个主要因素:一是文化资源的利用度,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的基础资源;二是创意能力,创意能力是文化产业园建设与发展的核心要素,是文化产业园发展的重要支撑力;三是产业能力,没有产业化成果或者说产业化程度不高,文化产业园的竞争力便无从谈起;四是集聚能力,产业集聚甚至是集群发展是文化产业园建设的重要显著特征;五是发展能力,这是反映文化产业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

3.文化产业园建设与发展评价实证研究。在完善文化产业园评价指标及相应权重后,应结合前期调研成果,利用调查问卷、经济普查报告、文化产业园的网站、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统计年鉴等资料,对文化产业园进行综合评价与实证分析。一方面进一步验证前期建立的文化产业园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与适用性,另一方面也可以运用分析研究结果对文化产业园的基本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价。

4.文化产业园发展的政策与制度研究。制定文化产业园评价体系的目的就是通过测定分析文化产业园的综合能力,为制定文化产业园的发展规划提供政策与管理参考,如可以为政府评定文化产业园提供测评标准,提供政府制定及执行政策数据与建议。同时也可形成一套规范的评价体系,通过长期的跟踪调研,还可以进行文化产业园竞争力提升条件的预测、运算与判断,发出预测信息,提出文化产业园长期发展规划制定和相关政策的调整的建议。

图5-1 构建文化产业园区评价体系的系统逻辑

二、厘清决定文化产业园区的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文化产业园区的形成和发展需要一个较长时期的积累,在这一过程中,文化产业园区所处区域的历史文化积淀与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国内外文化市场的需求水平与园区供给能力、园区创意人力资源条件和创意能力、园区内文化产业企业家素质、园区发展的自然禀赋与硬件条件、当地文化产业的成长所需的创意创新文化氛围与制度设计等多种因素均与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高度相关。在对文化产业园区进行评价时,应牢牢抓住这些重要因素,即文化资源利用能力、研发创意能力、产业化能力、产业集聚能力、外部条件支撑能力和园区持续发展能力,展开相关研究。

1.文化资源利用能力。文化资源是人们从事文化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前提准备,也是文化产业的基础性资源。从对人们的贡献来看,文化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文化资源泛指人们从事一切与文化活动有关的生产和生活内容的总称,它以精神状态为主要存在形式;狭义上的文化资源是指对人们能够产生直接和间接经济利益的精神文化内容。无论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文化资源,其丰富程度和质量高低直接对当地文化经济的发展产生多重作用。因此,文化产业园区的设立和发展若能有丰富、高质量的文化资源作为支撑,文化产业园区就具备了天然的发展优势。相反,若一个文化产业园区脱离了当地的文化资源,园区产业所承载的内容就无法代表区域文化的内涵,这样的文化产业园区离开了文化,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研发创意能力。创意能力既是发散思维与辐射思维的结合,也是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的结合。创意是整个文化产业链的起点,甚至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文化产业得以形成、维持、扩展的基础,它支撑着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因此研发创意能力可谓是文化产业的核心要素。对于文化产业园区而言,应表现出在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上的独特优势,但这种能力,并不是是对前人文化的简单拼凑、粗糙加工的低级能力,是强调对文化资源从创意、研发、设计、生产、营销、推广等多个环节的创造性再生产的综合研发创意能力。这种研发创意能力就是要求运用知识和理论,在文化产业的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

3.产业化能力。所谓产业化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比较效益为中心,依靠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产业龙头企业带动,将文化产品的创意、研发、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实现一体化经营。文化资源和创意能力的价值必须通过产业化到市场得到“变现”,这种“变现”能力的高低就是文化产业园区的产业化程度的水平,这一水平的高低不仅决定了文化产业园区产业化道路能走多远,也能直接反映产业园区发展的规模大小,体现出文化产业园区对区域经济的贡献程度。毫无疑问,功能齐全、产业集聚能力强、区域竞争优势明显的文化产业园区是实现产业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吸引各类产业项目、推进产业化的根本途径。所以,要提高文化产业园区综合竞争力,必须大力提高园区的产业化程度。

4.产业集聚能力。产业集聚是文化产业生产力实现空间布局上的优化,是各种文化生产要素在一定地区或范围的大量集聚和有效集中。文化产业园区的首要任务便是实现产业集聚,进而从产业集聚迈向产业集群。通过文化产业园区这一集聚的载体,有利于各企业之间通过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加强彼此间的互惠和信任,从而获得外部经济效应和实现降低交易成本,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溢出和协同创新获取基于技术创新的竞争优势,通过提升园区内单个文化企业的竞争能力来影响和提升文化产业园区的综合竞争力。因此,作为文化产业生存与发展最有效的组织形态,文化产业园区在集聚生产要素、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制度创新、营造产业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种集聚能力直接决定了文化产业园区的集聚水平,将会影响到有共性或互补性而相互联系的文化企业和其他机构依托相关的功能服务平台在空间上的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与水平。将集聚能力作为衡量文化产业园区评价体系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便成为自然选择。

5.外部条件支撑能力。文化产业园区的外部支撑条件系统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的总和。硬环境是指文化产业园区所处的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基础设施、技术平台等“硬件”,为创设文化产业园区良好的投资与发展环境建设的交通、电力、通讯、供水、工业厂房等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同时,建设良好的硬环境也为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硬件设施,是激发当地文化需求的有效手段。软环境是相对硬环境而言的一个概念,它是指除物质条件以外对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有着密切联系的诸如政策、文化、制度、法律、思想观念等外部因素和条件的总和。良好的软环境,会将文化产业园区打造成文化生产要素聚集的洼地、文化创意人才向往的高地、降低文化产业商务成本的盆地和提高文化企业经济效益的福地。在现有的环境下,这些因素又集中体现在机制上。相对于地理条件、资源状况、基础设施、基础条件等“硬件”而言的思想观念、文化氛围、体制机制、政策法规及政府行政能力水平和态度等软环境,对促进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6.持续发展能力。持续发展能力是保持文化产业园区持续竞争力的显性要求。经济发展潜力,即产业成长和发展空间,代表了对该园区未来发展前景的预期,当一个区域的文化产业园区能够引领该产业的发展方向时,这样的园区才具有竞争力。文化产业园区的持续发展能力也包括园区融资能力和国际化水平,融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化产业园区扩大产业规模的能力,尤其是多数文化企业规模小、轻资产、人员少的特征决定了其很难在传统的融资渠道中得到青睐。搭建融资平台并创新针对文化产业的金融产品是文化产业园区大有作为的地方,具有完善的融资渠道和充裕的资金的地方更能吸引文化企业在空间上的集聚,也决定了这样的文化产业园区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园区国际化水平则反映了国际文化交流的顺畅程度,体现了文化产业园区走向世界、参与文化产业国际竞争的能力,这对包括文化产业园区在内的文化产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影响重大。文化产业园区可持续发展能力也应考察文化产业园区的孵化能力,因为只有源源不断的优秀文化企业通过园区孵化培育出来,文化产业园区乃至整个文化产业才会生生不息。此外,文化产业园区的生态化建设也不应忽视。

文化产业园区评价指标体系是对文化产业园区进行全面考察的工作蓝本,它应当在明确的评价目标指导下,尽可能多方位、深刻地描述被评价对象的各个方面。文化产业园区评价指标的设计同样也要求符合统计评价最基本的原则即SMART原则,它要求指标设计要满足特定性(Specific)、可操作性(Measurable)、可获得性(Attainable)、相关性(Relevant)以及可跟踪性(Tractable)。[1]

一、文化产业园区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文化产业园的评价指标体系不是一些指标的简单组合,而是在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纲领的指导下,按照一定的原则,结合文化产业园区形成以及发展的特点拟定的文化产业园区评价指标体系。总体上,确定相关评价指标遵循以下设计原则。

1.科学性与针对性原则。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时,首先要有科学的理论做指导,并具有针对性,使评价指标体系能够抓住评价对象的实质,在基本概念和逻辑结构上严谨、合理,指标的统计与测定符合相关规范,全面、真实、客观地反映所评估对象的特征,做到既不遗漏重要方面,也不有所偏颇。设计的评价指标要准确,含义要清晰,不存在歧义与重叠,各指标之间相对独立,并能反映评价对象的具体特征。同时,评价指标体系应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定性、定量方法,还是建立什么样的模型,都必须是客观的抽象描述,抓住最重要的、最本质的和最有代表性的东西。对客观的描述越清楚、越简练、越符合实际,科学性就越强。应坚持科学发展的原则,统筹兼顾,指标体系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做出正确的评价。

2.客观性与可获得性原则。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确立的指标必须是能够通过观察、测试、评议等方式得出明确结论的定性或定量指标。对文化产业园区的评价要尽量使用客观指标,即量化指标。避免评价指标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保证评价过程的可重复性。对于确实需要考虑的主观指标,也尽量将其量化,以提高评估的信效度。同时,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应避免烦琐,选取的指标应能够反映当前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现状,能够对园区发展提供建议,因而指标必须切实可行,数据指标选取必须考虑到数据获取的难易,所需数据最好可以从园区现状中获得,避免无法衡量的指标。评价指标还要具有实用性,便于操作,便于设计计算机运算程序;既要符合我国国情,具有本国特色,又要参照国际惯例,考虑今后同国际惯例接轨。对于涉及大量文化、制度、环境因素以及相关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因素变量,需要采取定性指标加以描述,可通过问卷调查与专家打分的形式对定性指标进行量化处理。

3.通用性与可比性原则。通用可比性指的是不同时期以及不同对象间的比较,即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纵向比较即文化产业园区这个时期与另一个时期作比。评价指标体系要有通用可比性,条件是指标体系和各项指标、各种参数的内涵和外延保持稳定,用以计算各指标相对值的各个参照值(标准值)不变。横向比较即不同文化产业园区之间的比较,找出共同点,按共同点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各种具体情况,采取调整权重的办法,综合评价各个园区的状况再加以比较。由于建立的指标体系要适用于不同的文化产业园区的评价,因充分考虑园区间统计指标的差异,从横向上要保证指标口径一致,从纵向上要保证发展指标口径范围、计算方法一致,确保各项指标具有可比性。

4.现状与发展并重原则。在评价指标体系中必然会有反映每一个文化产业园发展现状的若干指标,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文化产业园区应将可持续发展问题放在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上去考虑。为了培育和提升这种可持续发展能力,考虑到文化产业的高速成长与发展,文化产业园不仅仅要评价其现状,也要注重其发展前景,在评价指标体系选择上还应该考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园区发展的动态变化,在选用指标上,不仅注重静态指标,还应选用反映变化的增量指标。

5.系统性与层次性原则。文化产业园区不是简单的几家企业的聚集,必须以相关联企业的资源共享为基础。文化产业园区的形成与发展不仅有文化产业本身与园区内的动力因素,还源自相关产业链和相关地区的经济以及社会文化生活的巨大推动,因此对园区的评价需要注重系统性,从硬件和软件各方面全方位进行。测评指标体系中的各个指标应该是相关的,指标体系不是许多指标的堆砌,而是由一组相互间存在有机联系的个体指标所构成。园区发展应该是多元化的,在评价过程中要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对园区进行综合评估,被评价园区的不同侧面的重要程度的定量分配是不同的,因而评价体系各指标不能一刀切,应该具有不同的权重。权重的设置要考虑国内文化产业园区的主要发展方向。指标体系应选择一些从整体层次上把握评价目标的协调程序,以保证评价的全面性和可信度。在指标设置上按照指标间的层次递进关系,尽可能体现层次分明,通过一定的梯度,能准确反映指标间的支配关系,充分落实分层次评价原则,这样既能消除指标间的相容性问题,又能保证指标体系的全面性、科学性。

6.绝对指标与相对指标相结合原则。从统计分析的角度出发,每个统计指标都只是反映某一个侧面内容。绝对指标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规模或水平的一种综合指标,表现形式为有计量单位的统计绝对数,反映的是文化产业园区的经济总量、企业规模等因素;相对指标是质量指标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通过两个有联系的统计指标对比而得到的,其具体数值表现为相对数,反映的是文化产业园区发展速度、产业结构、经济效益等。由于不同园区的所属行业、所处位置、经营方式、生产特点、企业规模等是不完全相同的,单纯从评价指标的绝对数或相对数上看,有时往往是不可比的,如简单地比较各个文化产业园区的规模的产值,而不去比较每个园区的平均经营利润率,得出的结论一定是片面的。综合使用各种指标评价分析,可以更准确、更全面地反映文化产业园区的实际经营情况。

二、文化产业园区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文化产业园区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框架

按照以上评价指标构筑原则构建文化产业园区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其基本思路如图5-2所示。

图5-2 文化产业园区评价指标设计思路

将文化产业园区评价指标体系分解为发展水平与可持续发展两大模块,即2个分类指标。

图5-3 文化产业园区评价模块

1.将发展水平分为文化资源利用、研发创意能力、产业化程度、产业集聚度、外部支撑条件5个一级指标。

图5-4 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水平评价模块

针对这5个一级指标,又分别进行以下分析:

文化资源利用:文化资源指标体系(A)包括历史文化资源(A1)、社会文化资源(A2)2个具体指标。

研发创意能力:创意能力指标体系(B)包括创意人力资本(B1)、创意科技资本(B2)、创意转换能力(B3)3个具体指标。

图5-5 文化产业园区文化资源利用评价指标

图5-6 文化产业园区研发创意能力评价指标

产业化程度:产业化程度指标体系(C)包括产业化规模(C1)和产业效率(C2)2个具体指标。

图5-7 文化产业园区产业化程度评价指标

产业集聚度:产业集聚度指标体系(D)包括集中度(D1)一个具体指标。

外部支撑条件:外部支撑条件指标体系(E)包括基础设施(E1)和政策环境(E2)2个具体指标。

图5-8 文化产业园区外部支撑条件评价指标

2.文化产业园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是文化产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对于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可通过经济发展潜力和孵化能力2个指标来体现。

图5-9 文化产业园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

(二)文化产业园区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文化产业园区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如表5-1所示。

表5-1 文化产业园区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续表

说明:(1)本评价指标体系参考牛维麟、彭翊主编的《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研究报告》中有关文化产业园区评价指标的设计内容并经修改而成;(2)区位熵系数:用来衡量某一行业的某一方面在特定的文化产业园区内的相对集中程度,计算公式为:Q=,其中Q为文化产业园区的经济区位熵,S为该园区主导产业产出占园区总产出的比重,P为该地区该行业产出占该地区总产出的比重,Q越大,说明该园区主导行业的相对集中度越高;(3)表中各指标权重采用专家意见法(德菲尔法)取得。

一、指标体系数据预处理方法

(一)评价指标类型的一致化处理

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即测度变量)中可能含有极大型指标、极小型指标、居中型指标和区间型指标。如对于产值、利润、高素质人才数量等,园区的综合实力强弱与它们的大小正向相关,希望这些指标数值越大越好,便是极大型指标。[2]

对于指标类型存在不一致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在进行综合评价之前应先对指标类型作一致化处理。

在文化产业园区评价中,指标均采用极大型指标,对极小型指标(不失一般性地记为x)使用幂函数变换:,[3]即可将极小型指标转化为极大型指标。

(二)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

指标体系中的各个指标由于各自的量纲、量级差异,可能存在不可共度性,比如园区文化产业利润总值可能高达几亿元,而园区依托的大学、科研机构可能只有几个。

指标的无量纲化,也称指标数据的标准化、规范化,是通过数学变换来消除原始指标量纲影响的方法。文化产业园区评价对全部指标采用极值处理法进行无量纲化处理,[4]即对于一组已经一致化的极大型指标xj(j=1, 2,…,m),n个观测值为,以标准观测值替代原观测值xij,计算方法为:

式中,Mj=max{xij},mj=min{xij}。

这就使得在综合评价时使用的指标数据,同时能保证数据的单调性和平移、缩放无关性。

二、文化产业园区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确定

在多指标评价过程中,权重的确定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一般将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分为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两种。

主观赋权法依据决策者对各指标的主观重视程度赋权,多是采用综合咨询评分的定性方法,其权重确定主要由专家根据经验主观判断得到,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夸大或降低某些指标的作用,致使排序的结果信度降低,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指标间的现实关系。

客观赋权法依据客观信息进行赋权,这类方法根据体现在实际统计数据中的各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或各项指标值的变异程度来确定权数,避免了人为因素带来的偏差,但这类方法确定的权重有时会与指标实际的相对重要程度相悖。

本书关于文化产业园区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观赋权法与客观赋权法相结合的方法,权重确定的主观方法主要有专家意见法、层次分析法。

(一)专家意见法

专家意见法又称德尔菲法,是一种主观赋权法。[5]该方法依据系统的程序,采用匿名发表意见的方式,即专家之间不得相互讨论,不发生横向联系,只能与调查人员发生关系,通过多轮次调查专家对问卷所提问题的看法,经反复征询、归纳、修改,最后汇总成专家基本看法,作为预测的结果。这种方法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较为可靠。专家意见法的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第一步:组成专家小组。按照课题所需要的知识范围,确定专家。专家人数的多少,可根据预测课题的大小和涉及面的宽窄而定,一般不超过20人。

第二步:向所有的专家提出所要预测的问题及有关要求,并附上有关这些问题的所有背景材料,同时请专家提出需要什么材料,然后由专家做出书面答复。

第三步:各个专家根据所收到的材料,提出自己的预测意见并说明自己是怎样利用这些材料提出预测值的。

第四步:将各位专家第一次判断意见汇总,列成图表,进行对比,再分发给各位专家,让专家比较自己同他人的意见,或请权威专家加以评论,然后把这些意见再分发给各位专家,以便他们参考后修改自己的意见。

第五步:将所有专家的修改意见收集、汇总,再次分发给各位专家,以便做第二次修改。逐轮收集意见并向专家反馈信息是专家意见法的主要环节。收集意见和信息反馈一般要经过三四轮。在向专家进行反馈时,只给出各种意见,但不说明发表各种意见的专家的具体姓名。这一过程需重复进行,直到每位专家不再改变自己的意见为止。

第六步:对专家意见进行综合处理。每个专家每一轮的问卷应包括各级指标的权重表,以供填写。[6]

专家意见法具有以下优点:第一,能充分发挥各位专家的作用,集思广益,准确性高;第二,能把各位专家的意见的分歧点表达出来,取各家之长,避各家之短;第三,能避免权威人士的意见影响他人意见;第四,能避免有些专家碍于情面,不愿意发表与他人不同的意见;第五,能避免出于自尊心而不愿意修改自己原来不全面的意见。

使用专家意见法要注意两个关键点:一是并非所有被预测的事件都要经过前五步,可能有的事件在第四步就达到了统一;二是在第五步结束后,专家对各事件的预测也不一定都达到统一,不统一也可以用中位数和上下四分点来做结论,事实上,总会有许多事件的预测结果是不统一的。

(二)层次分析法(AHP)

层次分析法是对原始的专家意见法进行的改进。由于由专家直接给出的权重带有很强的主观性,而且对于权重的确定也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人们在专家意见法的基础上研究了新的主观赋权法,即让专家对指标的重要性进行评价,然后根据重要性评价结果计算出各个指标的权重,这就是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有很多表现形式,比较常用而且比较直观的为五标度重要性赋值法,方法如下:

设指标xj对xk的五标度赋值为djk,则:

对指标xj与xk同等重要,取djk=dkj=4;

对指标xj比xk稍微重要,取djk=4+1,dkj=4-1;

对指标xj比xk明显重要,取djk=4+2,dkj=4-2;

对指标xj比xk更加重要,取djk=4+3,dkj=4-3;

对指标xj与xk极端重要,取djk=4+4,dkj=4-4;

从而得出赋值矩阵:D=(dijm×n

再计算各个指标xj的五标度优序数,并取。作为指标xj的主观重要权重,则所有指标的五标度权重向量为ω=(ω1,ω2,…,ωmT

同样,如果指标较多,可以采用上面方法先计算要素(上级指标)的权重,然后计算得出要素内各个指标的权重。

三、指标评价的信息集结方式

对于已经进行预处理并给定权重的多项指标数据集,要达到综合评价的目的,就要通过一定的数学模型(即综合评价函数、集结模型、集结因子等)将多个评价指标值利用各自所属的权重“合成”为一个整体性的综合评价值(类似地也可以得到各类子项评价值)。

牛维麟、彭翊的研究考虑了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水平综合指标和各分指标的测量区分度和差异性,采用增益型加权综合法进行指标集结,[7]其方法如下:

定义增益函数μ如下:

对取定的s(s>0且s≠1),称映射μ:[0,1]→[0,s]为一个增益函数,如果其满足:

μ连续,分段可导;

若x1≥x2,则μ(x1≥x2),μ(x1)≥μ(x2);

μ(0)=0,μ(1)=s,μ(0.5)<0.5。

一般地,当s>1,μ为增益;当0<s<1时,μ为折损。

取增益函数为:

式中,s=2,k=4,并构造综合评价函数:

这样就可以得到具有增益功能的加权综合评价函数。

使用具有增益功能的加权综合评价函数一般具有如下优点:第一,对于权重的分配没有特殊的要求;第二,对于具有一致性的无量纲指标没有特殊要求;第三,对于差异性更加敏感,即对发展水平较高的园区,评价结果将更加能够突出其特点与优势;第四,任何一个指标的减少都可以用其他指标的相应增加来维持评价水平,从而保证集结方式能够可靠反映权重所含的信息。这对于任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都是必需的。确定的增益函数便于推广普及。

三、文化产业园区评价指标体系数据处理的难点

(一)文化产业园区评价指标评价数据的获取不易

文化产业园区评价指标涉及的范围极广,数据来源多元化,指标类型复杂。由于文化产业尚处于新兴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统计制度不健全,许多统计数据不完整,甚至大部分园区缺乏统计数据,这为文化产业园区的指标数据获取带来极大的困难。

(二)文化产业园区评价指标权重赋值不易

文化产业园区作为一个新的产业集聚载体,既不同于传统产业的产业功能区,又不同于一般的文化集聚区,其园区功能和组织形式的复杂性令社会对其有一个全面认识和了解需要较长的过程。由于专家们对文化产业园区的认识不一,对影响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各个因素的作用和影响程度看法不一,直接导致了评价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各个指标权重赋值的不一致性。

(三)文化产业园区评价指标的确定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文化产业园区是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作为一个有望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朝阳产业,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也将有一个较长的高速阶段。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人们对于文化产业和文化产业园区的认识也将逐步深入,对于如何准确把握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命脉也将更为有效。因此,文化产业园区评价指标体系也有一个动态调整过程,在包含文化产业园区统计制度在内的文化产业统计体系逐渐深化完善的基础上,一些新的、定量的统计指标将有可能被大量引入,如反映文化产业园区集聚度的指标中可增加产业γMS(标靶模型)、集聚规模收益系数等指标。

1.产业γMS指数(标靶模型)是产业空间集聚程度的测度指标,计算公式为:

其中,为原始集中指数,为赫芬达尔指数,xj(j=1,2,…,n)表示第j个文化产业园区的文化产业从业人数占该地区文化产业从业人数比重;sij(i=1,2,…,m;j=1,2,…,n)表示第i个行业在第j个文化产业园区的从业人数占该地区该行业从业人数的比重;zk(k=1,2,…,p)表示在该行业的全部p个规模以上企业中,第k个企业的就业份额。

2.集聚规模收益系数是用来反映由集聚效应产生的规模收益水平升降的指标。集聚规模收益系数E的计算公式为:

即资本、人力投入的产出弹性变化率之和。式中符号来源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Y(t)=A(t)·K(t)α(K)·L(t)β(L)α(t)、β(t)分别为资本、劳动要素投入的产出弹性,Y(t)为总产出,A(t)为科学技术水平,K(t)、L(t)为资本和人力投入量。在实际数据统计计算中,对于具体的第i个时间截面(作为角标,下同)的αi,可利用来计算,βi也可类似得出。

通过增加指标,可以提高文化产业园区评价体系的准确性、有效性和可靠性,当然,这将导致文化产业园区评价指标数据处理的难度进一步提高。

[1]牛维麟、彭翊:《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研究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2页。

[2]牛维麟、彭翊:《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研究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2—33页。

[3]郭亚军:《综合评价理论、方法及应用》,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4—29页。

[4]牛维麟、彭翊:《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研究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2—33页。

[5]田军、张朋柱、王刊良等:《基于德尔菲法的专家意见集成模型研究》,《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1期,第57—62、69页。

[6]常建娥、蒋太立:《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的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7年第1期,第153—156页。

[7]牛维麟、彭翊:《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研究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8—6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