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人民日报》群众工作经验
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的《人民日报》,1948年6月15日创刊于河北省平山县,初为中共中央华北局机关报。1949年8月1日,在北平改组成中共中央机关报。在60余年的风雨历程中,《人民日报》积累了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对其他党报的群众工作起到了良好的带头示范作用。具体而言,《人民日报》群众工作的成功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一贯重视职责完善职能强化
在党报群众工作普遍比较低迷的情况下,《人民日报》群众工作职能不但没有弱化,反而得到加强。
第一,日常工作井井有条。与一些党报群众工作部门设置经常变化,相关职能经常调整不同的是,《人民日报》群众工作保持了良好的稳定性。群众工作部是《人民日报》联系广大读者、联系人民群众的一个窗口,该部门自1950年成立以来,就一直是报社的重要采编部门。群众工作部的主要职能有这样几项:一是接待群众来访。就是每天有一些读者和人民群众来《人民日报》上访,群工部要接待、处理。来人、来访、来电,群工部都有专人负责接待。群工部目前在《人民日报》南门设有读者接待室,每天有两个同志在上午接待。同时群工部还开通了热线传真:010-65368744,增设了电子邮箱:dzlx@peopledaily.com.cn,另外读者还可以通过手机短信等方式联系。二是处理读者和群众给《人民日报》写的一些信件或者反映的问题和建议、要求,同时还有一些给《人民日报》的投稿。三是承担《人民日报》的版面编辑工作。群工部现在有读者来信版、观察版,还有一个《读者来信内参》,对群众反映的一些比较重要的问题,通过内参的形式报到中央或者有关部门,以促进问题的解决。四是舆论监督工作。除了在部门负责的《读者来信》版上刊登以外,群工部还要给《人民日报》五版视点新闻的监督栏目提供稿件。[28]
第二,发稿版面保证,发稿渠道多样。与一些党报群工新闻发稿版面不固定,经常因广告、重要策划等原因冲抵、占用群工新闻发稿版面不同的是,《人民日报》不仅充分保证了群工新闻的发稿版面,而且发稿渠道多样。《人民日报》“读者来信”最初为一个专栏,从1952年起,就把专栏扩大成专版,一直保持至今。目前的“读者来信”专版为每周四第11版,是群工部的主要发稿版面。此外,群工部还可以向其他版面的一些栏目发稿。1998年10月,《人民日报》在要闻版推出“社会观察”专栏,该栏目见报版面为每周四第4版,以刊登批评性稿件为主。2003年,在新推出的视点新闻版辟出“热点解读”栏目,以很大比重进行舆论监督,抢占舆论制高点。“社会观察”和“热点解读”也是群工部重要的发稿渠道。除公开见报稿件外,《读者来信内参》也是群工部的重要发稿渠道。以2003年为例,当年就发了《内参》329期,据不完全统计,中央领导批示的就有73期。
第三,注重读者来信价值的多重发掘,读者来信稿件公开见报比例高。与不少党报群众来信数量少,处理不及时,通讯员稿件见报难不同的是,《人民日报》则非常重视对读者来信的采用。《人民日报》每天处理读者来信200件左右,这些信件有反映问题的,包括自己的一些亲身遭遇,还有一些建议、要求,还有一些是稿件。稿件就直接给编辑部相关部门。对于涉及到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如说自己遇到什么困难、现在有什么要求,群工部通常采取以下几种方式处理:第一,把信转到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的主管部门。第二,从中选一些问题比较严重、需要向上级领导报告的信件,编成《读者来信内参》,报到中央。第三,从来信来稿中选择一部分稿件和信件,刊登到“读者来信版”和“社会观察版”。第四,从来信中选一些有新闻价值和典型性的,老百姓比较关注的,而又能够做调查的信件作为线索,派记者下去调查,然后把调查形成的稿件在《人民日报》刊登。读者来信成为《人民日报》“读者来信”专版的主要稿源。以2003年为例,当年读者来信版共出版48块,刊登稿件453篇,其中读者来稿360多篇,占稿件总数的80%以上。其中揭露性栏目:“监督哨”栏目刊登读者来信47篇,“观察台”栏目刊登14篇;言论类栏目:“读者论坛”共刊登读者撰写的言论稿件39篇,“街谈巷议”刊登11篇;呼吁建议类栏目:“建议与要求”共刊登读者来稿25篇,“呼吁”刊登读者来稿19篇;图片栏目:“耳闻目睹”共刊读者来稿45张(组)。[29]2005年,读者来信版共编发41期,刊登来信650篇,平均每期超过15篇。[30]贴近读者,已成为《人民日报》“读者来信”版的突出特点。
第四,报网互动的尝试。当互联网渐次覆盖我们的生活之时,《人民日报》极为敏锐地抢抓先机,于1995年9月在全国报纸家族中率先将《人民日报》搬上互联网。1997年1月1日,《人民日报》网络版正式诞生(2000年更名为人民网),很快就体现出令人惊异的优势——信息量大、权威性高、调阅速度快。在这种背景下,《人民日报》也就率先在全国党报中通过网络来传播群众工作。目前,人民网主页上有《人民日报》“读者来信”专版的超文本链接(http://society.people.com.cn/GB/79855/index.html),里面有读者来信版的电子邮箱、联系电话等联系方式,也有“读者来信”图形版的链接及查询。应该说,《人民日报》群众工作的报网互动还不充分,还停留在通过网络展示群众工作版面的阶段。相比之下,人民网的群众工作栏目“人民热线”的内容要丰富得多。如果两者能够更好地互动和融合,对搞好党报群众工作或许更好。
(二)舆论监督特色鲜明策略巧妙
在党报舆论监督普遍比较难的情况下,《人民日报》的舆论监督则办出了自己的特色,体现了自身的优势,起到社会瞭望哨的功能。1953年1月23日一版社论《压制批评的人是党的死敌》,道出了《人民日报》舆论监督的底气与力量。半个多世纪以后,2004年2月18日,在同样的版面,又一篇社论《从严治党的重大举措》,再次发出掷地有声的承诺:“在党内形成积极倡导监督、大胆实施监督、热情支持和保护监督的浓厚氛围。要把强化党组织的监督、党的专门机关的监督与加强党员的民主监督、舆论监督以及党外监督结合起来,形成监督合力。”
《人民日报》的舆论监督有自己的特色:其一,以新闻评论作为舆论监督利器。《人民日报》重要评论从事舆论监督,常常不拘泥于一地一事,而就现实存在的突出问题或现象,进行理性的剖析与观念的纠偏,发人深省,甚至引发一些全国性的深层次变革或对全局性的工作有积极的推动。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的帷幕徐徐拉开,《人民日报》的一系列社论、本报评论员文章、特约评论员文章,振臂一呼,析事明理,直指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的重重阻力。还有一些“短平快”的评论,随时随地进行舆论监督。始于1980年的“今日谈”,高居头版,区区三四百字,遴选“小事细故”,抨击时弊,往往一针见血。其二,抓住集中反映时弊的典型事件,一追到底,促进事态向积极方面转化。1980年,曝光山西省昔阳县“西水东调”成劳民伤财水害工程,矛头直指某些领导干部的“封建家长式统治”,引发全国震动。1992年,《人民日报》发起“中国质量万里行”系列报道,引发对产品质量问题的全国性反思。2001年,《人民日报》记者揭露南丹特大矿难,使严重瞒报灾难的责任人受到严肃查处,直接促进了国家安全生产法的立法进程。《“水洗文物”背后——曲阜“三孔”文物受损的报道和思考》、《阜阳:患儿仍服伪劣奶粉》、《“黑砖窑事件”追问基层政府》……一篇篇舆论监督报道,奋力鞭挞假丑恶,让我们的社会肌体更加健康。其三,推出专栏、专版,加大舆论监督力度。新世纪以来,《人民日报》舆论监督氛围更趋浓厚。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出现了以舆论监督为重点的名牌栏目及相对固定的版面。1998年10月,《人民日报》在要闻版推出“社会观察”专栏,以刊登《人民日报》记者采写的批评性稿件为主。仅2001年前半年就推出15篇文字82幅图片,其中批评性稿件占60%以上。2003年,在新推出的视点新闻版辟出“热点解读”栏目,以很大比重进行舆论监督,抢占舆论制高点。对群众普遍关注的“北京烟花爆竹禁改限”、“圆明园湖底铺防渗膜”、“牙防组认证事件”、“小产权房”等社会热点事件的报道,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2005年新辟栏目“人民时评”,突出评论时效,突出舆论监督,对重大新闻事件及时发言,如对“华南虎照”、“西丰刑拘记者”等事件的及时评点,视野开阔,主题厚重,立意新颖,评说到位,成为引导社会热点、承担社会责任的媒体窗口。[31]
《人民日报》舆论监督之所以成效显著、特色鲜明,这与其重视舆论监督策略是密不可分的。群众工作部主任吕明军在谈到《人民日报》舆论监督策略时归纳了几点:第一,抓重大的题材,把重点放在事关党的方针政策、廉政建设、人民群众关心的一些问题上。也就是说首先要领导关注、老百姓关心又符合现在党和政府工作的重点,同时还有一条,就是《人民日报》能够做的。所以,要把新闻性、典型性和可操作性结合起来。第二,筛繁就简,直取要害。因为好多问题是复杂的,在复杂的问题中就要筛繁就简,找出其中的要害问题,而且是能够调查和取证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的披露又对整个问题的解决起到揭盖的作用,所以就需要筛繁就简,一般情况下不会就一个问题从头到尾或者有一个漫长的调查,因为新闻记者就是一个记者,他/她不是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没有强制性的权力,只能通过自己的智慧,通过自己的正义,通过自己对工作的热情来解决一些问题。所以,这就需要我们有一些策略,有一些方法。另外,要集中火力、见好就收。第三,要抓新闻事实,不要在陈年旧账中周旋。因为很多读者来信反映的问题都是多年、长期、复杂的问题,如果是很好解决的问题,就在当地解决了,就因为一些媒体和政府解决不了,才到《人民日报》来,这样问题就更加复杂了。所以,在复杂问题上,就要抓新闻事实,而不能在陈年旧账上周旋。另外,还要有效突破。第四,还要把握时机。把握时机很重要,我们所强调的舆论监督很重要的是重在结果,而这个重在结果与力度、与频率、与时机都有很密切的关系,就是说有些报道实际上做得很好,但是发表的时机如果选择不好的话,它可能不能达到预期的影响,如果一个舆论监督的稿件做得比较好,发表的时机把握得也好,它的效果就会更好,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五,有的时候要充分利用一些当地的知情人。过去说堡垒是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的,这个比喻不一定恰当,但是至少你到外地采访,当地人人熟、地熟、事熟,他提供的各种信息有利于调查。另一个情况就是一般要抓事件性,事件性虽然主要是以事为主,但是事和人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事件性当中就必然出现事,也必然联系到人,虽然有的时候是对事不对人,但是事必然是人做的,说到事就必然说到人,而人又是比较复杂的。所以,有的时候说到一些批评报道,事和人掺杂在一起,就有跌宕起伏的感觉。最后一点,重点抓批评报道的反馈。通过来信报道,几乎每期都会在右上角有个反馈的栏目,就是把各地的反馈意见及时地登出去。只有这样,舆论监督才能够在有些小环境不太好的情况下达到预想的效果。[32]
(三)组织领导全国党报群众工作
除带头示范作用外,《人民日报》还对全国各级党报群众工作起到了组织领导作用。这一作用是通过《人民日报》群众工作部牵头的全国省级党报群众工作记者协会来体现的。
1992年,由《人民日报》群众工作部牵头的全国党报群众工作协会成立。1995年,该协会正式成为全国记协的一个二级协会,全称叫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党报群众工作分会,《人民日报》是会长单位。目前,该协会下辖三个党报群众工作分协会,即全国省级党报群众工作协会、全国城市党报群众工作协会、中国地市报群工研究会。全国省级党报群众工作协会成立于1992年,会员包括省级党报和部分副省级城市党报,除个别省级党报外,经常参会的会员党报有30余家。全国城市党报群众工作协会成立于1984年,经常参会的会员党报有20余家。中国地市报群工研究会成立于1991年,现拥有156家会员报社,是三个党报群工协会中会员单位最多的一家。
每个党报群众工作协会每年都要举办年会。截至2008年底,全国省级党报群众工作年会已举办了16次,原定《甘肃日报》承办的第17次年会因2008年汶川地震和北京奥运会等因素取消;全国城市党报群众工作年会已举办了24次;中国地市报群工研究会年会已举办了17次。每次党报群众工作年会都有《人民日报》群众工作部的领导出席,会议主要议题有评选全国党报群众工作好新闻、优秀论文、优秀群工干部,交流党报群众工作经验,探讨党报群众工作存在的问题等。应该说,通过各层面的党报群众工作年会,把全国党报群众工作战线的领导和编辑记者有机地联系到一起,为搞好党报群众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注释】
[1]《〈先驱〉发刊词》(1922年1月15日),《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下),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第2页。
[2]《“向导”发刊词——本报宣言》(1922年9月13日),《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下),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第5页。
[3]《〈政治周报〉发刊理由》(1925年12月5日),《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下),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第13页。
[4]《〈红旗日报〉宣言》(1930年9月9日),《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下),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第41页。
[5]宁树藩:《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2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58页。
[6]同④,第72页。
[7]同④,第313页。
[8]宁树藩:《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2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74-275页。
[9]同①,第313页。
[10]同①,第313-314页。
[11]同①,第275-276页。
[12]《党员对党报的责任》(1930年5月10日),《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下),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第131-133页。
[13]《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全国发行工作决议案》(1931年3月5日),《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上),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第74-75页。
[14]延安“解放日报”社论:《致读者》(1942年4月1日),《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下),新华出版社版1980年版,第50-51页。
[15]延安“解放日报”社论:《展开通讯员工作》(1942年8月25日),原载《马克思主义百科要览》,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研究网,http://myy.cass.cn/file/2006010919375.html
[16]宁树藩:《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2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65页。
[17]同②,第756-757页。
[18]延安“解放日报”社论:《本报创刊六周年》(1944年1月11日),《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下),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第64页。
[19]重庆“新华日报”编辑部:《检讨和勉励——读者意见总结》(1947年1月11日),《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下),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第78-96页。
[20]宁树藩:《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2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639-640页。
[21]同①,第680-681页。
[22]同①,第681页。
[23]重庆“新华日报”社论:《人民的报纸》(1945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下),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第75页。
[24]宁树藩:《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2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683页。
[25]重庆“新华日报”社论:《本报三周年》(1941年1月11日),《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下),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第45页。
[26]重庆“新华日报”社论:《记者节谈记者作风》(1943年9月1日),《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下),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第60页。
[27]重庆“新华日报”编辑部:《检讨和勉励——读者意见总结》(1947年1月11日),《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下),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第78-96页。
[28]吕明军:《人民日报的舆论监督》,来源: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GB/32306/32313/32330/2686643.html
[29]人民日报群工部:《2003年读者来信版盘点》,《人民日报》2004年1月6日第15版。
[30]人民日报群工部:《创新思路做好服务——2006致读者》,《人民日报》2006年1月17日第13版。
[31]人民日报记者:《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写在人民日报创刊60周年之际》,《中国报业》2008年第7期。
[32]吕明军:《人民日报的舆论监督》,来源: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GB/32306/32313/32330/2686643.html.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