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调查报告纵横谈
通讯,分为人物通讯、专访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等等。人物通讯主要是写先进人物的思想和事迹;专访通讯,则是就某个具有新闻价值的事情,去访问有代表性的新闻人物;事件通讯是写典型的事件;工作通讯则是介绍贯彻执行党的某项方针政策,完成某项工作任务的成就和经验。
还有一种新闻体裁,叫做调查报告。这是用来报道重要典型经验和回答社会上提出的重要问题的一种新闻体裁。
尽管工作通讯和调查报告二者之间有差异,各有个性,但是它们都具有反映工作经验的共性。
一、采访前的准备
文章写得好不好,与采访是否深入关系极大。而采访能不能深入,首先取决于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做得怎么样。那么,采访前应该做哪些准备呢?我以为,至少有五个方面。
第一,政治思想方面的准备。要把与采访有关的文件借来,细心学习,对于当前的方针政策务要做到心中有数,必要时应该做一些笔录。如果时间紧迫,也应把有关条文牢记在脑海里。
第二,背景知识的准备。应借阅与采访有关的资料(包括一些剪报资料),了解某地、某单位、某人的过去和现状。如果是采访科研单位,要有针对性地学习一些科学知识。当你和科学家或技术革新能手交谈之前,一定要想办法了解他们过去和今天工作的情况。
背景知识的准备,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善于学习。因此除了采访前的学习以外,在采访的整个过程中也可以学习。比如,我们去采访微型水轮机的设计者,在采访中我们也可以学习到这类机器的知识,可以结合实物边看边学嘛。又比如采访蛇医,除了事先准备的知识之外,还可以跟蛇医走一次,看他捉一两条蛇,你可以有意识地听和记,补充你准备的背景知识。
第三,生活知识的准备。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在一些青少年中产生了记者工作条件优越的想法。仿佛记者外出采访,总要住宾馆、坐小车,受到各种各样的礼遇等。其实并不完全是这样的。我在报社工作几十年,什么样的艰难困苦都经历过。因此我认为,记者在采访前,除了备足款项以及各种生活用品以外,还得做一些生活知识方面的准备。
有一年,我到北京郊区的大兴采访。一天要去两所学校:一所中学,还有一所是小学。下午2时,当我告别中学向小学奔去的时候,天空飘起了雪花。雪借着风势越下越大,不久我就迷路了。幸好,我出发之前,一位老同志借给我一只小小的指南针,还给我画了一张粗略的地形图,他说:“这两所学校虽然是相距十多里地,但此处地形广阔,弄不好也会迷路的。你把这些东西带走吧,反正有备无患。”事后,我想起这次的遭遇,很感谢这位老同志的细心。
去河南许昌采访的那一阵子,我感到生活很不习惯。许昌人中午吃馍,晚上又喝汤又吃馍,而且顿顿都有辣椒和蒜头。我因为从小在南方长大,对辣椒和蒜头很不适应。别人吃得津津有味,我却视而不见。在那儿工作近半个月以后,我们终于把稿子写成了。可是,正在这时,我病倒了。后来我才听说,此地水比较硬,而且老百姓的卫生条件也差一些,吃辣椒和蒜头,也是防病的一个办法啊!我出发前对这里生活习惯了解不够,以致吃了点亏,病了一场。从此以后,我到外地采访,常常要事先打听该地的生活习惯。到了那里以后,也尽量做到入乡随俗,这种土办法比出差时带多少药品都受用。
有一次,我到北京郊区的密云二中采访。校方很热情,给我安排了一个单人宿舍。上床前,我整理了一下被窝,又用手电照了照墙角,感到一切都无异样后才上床休息。可是,灯刚灭了,我就听到有节奏的“笃笃笃”的声音。我拉开电灯,翻身起床,心想:此屋地处郊区,而且都是土墙,或许是蛇来与我为伴了。我抓过电筒,也捎了一根木棒,检查床下的情况,还是与前次相同,没有发现异样。再一细听,“笃笃笃”之声也销声匿迹了。我又熄灯,上床静待。不久,我才发现,“笃笃笃”之声是从顶棚上传出来的,似乎还有小鸟的鸣叫声。鸟儿是怎么到顶棚上来的呢?我第二次起床查看情况,原来是写字台前的窗户,有一扇玻璃已经坏了,顶棚上的糊纸也破了一个大洞,鸟儿正是从这些地方飞到屋里筑巢的。至此,我才放心大胆地上床休息了。由此可见,记者在采访中要遇到好多事先预想不到的情况,要做到胆大心细,而且有相当的知识准备。在邢台的一个小村庄里,我和通讯员同志住在一间四壁透风的小屋里,三个人盖了12床由县招待所捎来的棉被;北京暑热之际,我带上绒衣去北大荒采访,到那儿之后,几乎把所有的衣服都穿上了,还稍感凉意……记者在外出采访时,生活知识方面的准备实在太重要了,只有那些不怕麻烦,而又有知识准备的人,才能顺利地完成采访的任务。大概这也可算是我和同行们的经验吧。
第四,写作知识方面的准备。如果你接受了专题的采访任务,那么我劝你在出发前作一些写作知识方面的准备。当然,从总的方面讲,记者到基层采访,可能碰到许多自己无法预料的事情,如何写好稿子,也是极难做到心中有数的。但是,作为专题采访,情况就不一样了。“专题”一经划定,你的采访对象和活动范围也就明确了。你将写出什么样的文章,也应该大体做到心中有数。为此,你必须做一些写作知识方面的准备。要粗略地研究一下,这一“专题”已见报过多少文章,都采用什么样的表达方法,我这一次去采访应该怎么办,怎么在做法上有所创新,等等。有一年,报社交给我一个任务,是采访兴隆天文台。我找了一些资料后发现,当时普及天文知识的文章很少。于是,我产生了写作参观记的念头。同时,查找了一些天文方面的书来读,粗略地了解一下天体的一些基本知识,比如搞清楚什么是恒星,什么是行星,还有银河系等。到兴隆天文台后,我注重实地观察,写了一篇通讯,叫《探索星空的奥秘——兴隆天文台参观记》。通讯见报以后,一位老编辑对我说:“你这篇通讯可以打一百分啊!”我想,这一次我之所以有点儿进步,那是因为我在采访之前对于“专题”报道的写作方法有了较好的准备。
第五,要研究当前的宣传动态。也就是说,在宣传动态方面,你要做一些准备工作。作为基层通讯员更要经常留意各报的宣传动向,并且预测其发展的情况。不看报是当不好基层通讯员的;不努力去预测宣传动向的发展情况,也难以提高稿件命中率。对于这后一方面,有时显得格外重要。比如报纸大张旗鼓地宣传“解放干部”的稿件,而你不知道了解“解放”之后“使用”的情况,还是按照报纸版面上的情况供稿,那你的稿件就很难适应报纸的需要,往往成为“马后炮。”
二、工作通讯写作要抓得准、破得开、写得活
工作通讯是通信体裁中的重要一种,是直接反映和指导当前实际工作的有力武器。
工作通讯的内容一般有:典型的工作经验或某些具有普遍意义的业务经验的介绍,当前实际工作中存在的某一重要问题的提出和探讨,工作作风问题和思想问题的典型事实的评述,等等。有关领导方法的介绍、各地党委有些专题的工作报告也属于这一类题材。工作通讯绝大部分用于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有时也用于批评一些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或研究一些新的问题。工作通讯所写的虽然只是某个地区或部门的某件具体的典型事实,但只要问题真正揭示、分析得好,意义则远远超出这个地区或部门,具有指导一般的作用。
工作通讯的写作,要注意:
抓得准。就是抓准主要问题,抓准主要矛盾。在工作通讯中所介绍的经验、反映的问题,应该是当前大家都关心、亟待解决的带普遍性的问题。抓准问题,不仅要提出问题,还要指出什么是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怎么去解决。任何革命工作都有其重大的政治意义,问题重要不重要,要看它展示的内容如何。有些日常工作、生活中的问题,只要深入挖掘,就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当前值得重视的重要问题。如1963年3月24日《人民日报》上发表的《“一厘钱”精神》,就从工业生产中节约一厘钱、一分钟、一根火柴这些小事入手,揭示了伟大的事业要从最小的事情做起的真理。
破得开。就是要善于在具体典型的事实基础上分析问题。一篇工作通讯提出问题,好比是下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好比开花结果。一篇工作通讯要写出特点、深度,就要靠分析好。所谓分析,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要把所反映的经验、体会如实地在分析矛盾的过程中展现出来,而不是靠作者主观拔高、断言。1955年12月19日《人民日报》上发表的《指导农民花钱》一文,就有很好的分析,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但是,写工作通讯的分析与写论文的分析是有所不同的。工作通讯的分析有个前提,即必须收集大量具体的典型的事实材料,然而这一点往往为一些作者所忽视,他们忘记了通讯写作的一个基本要求——用事实说话,总以为工作通讯既然允许作者发点议论和分析,就可以在事实尚在迷离恍惚之际作出这样或那样的结论,结果写成了论文体裁,当然也不是好的论文。
我们还要避免这样的写法,即在叙述了一些事例后,就完全停留在表象观察上,只把各种事实作为现象罗列,而不探寻现象之间的内部联系和本质的东西,只叙述一般过程,缺乏具体分析,这样文章就没有说服力。在分析问题时,我们应把要报道的事实和要发的议论结合起来,融会贯通,边讲事实边议论,叙中夹议,议中夹叙,议论风生,使事实的叙述由于有议论的发挥而显得更有生命力,而议论的发挥也因有事实为依据而显得更有说服力。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就赞赏过“四对比”、“五算账”这种摆事实讲道理的办法,还说过,“拿当地农民的经验向农民作细致的分析,这就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这就告诉我们:分析要尊重群众,尊重客观事实,要讲实话,而不是靠作者“打官腔”。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破坏党的文风很突出的一条,就是借“分析”之名,主观臆断,或者无限上纲,以势压人;或是无中生有,乱扣帽子。我们在写工作通讯中,一定要发扬党的好传统、好文风,在叙事中作好分析,寓理于事。
挖得深。就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使文章一层深过一层。人们认识事物取得经验的过程,就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因此,工作通讯中对问题性质的揭示也应有个过程。一篇工作通讯要写出深度和特点,就要靠精辟地分析事物的矛盾,将它所反映的经验体会如实地在分析矛盾的过程中展现出来,而不是靠作者的任意拔高和主观断言。揭示矛盾的层次越分明越好,越具有鲜明的逻辑性越好。有的同志写工作通讯常常为抓不住特点而发愁,其实,事物都是各有特点的。比方看人,不细瞧,都是鼻子眼睛,千人一面。你一细瞧,就看出各人的特点了。学会抓住特点,从一般中突出了特点,又从特点中回答了普遍性的问题,文章就显得有深度。要挖得深,还要从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固有的规律,找出事物的内部联系。比如,要讲清落实政策的经验、问题,就要面对现实,讲出落实政策过程中的矛盾、斗争,讲清在什么条件下,在某些复杂情况下怎样具体落实政策,要在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写出特殊的规律。如果是停留在空讲政策重要,决心抓紧、发动群众等一般性的东西上,就不能真正有效地指导实际工作。
写得活。就是要写得生动、吸引人。生动吸引人首先是内容问题,但是写作上也要讲究。有些工作通讯往往只是一二三四很抽象的几条,读来乏味,使人感到沉闷。当然我们并不一概排斥运用概括的语言,也并不完全反对用一二三四的写法。有些同志认为,工作通讯与其他通讯不同,不必要求生动,表现形式上也无须有多大讲究,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工作通讯既然属于通讯中的一种,那么,在表现手法上也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写景、写情、写人物。
如何写得生动吸引人呢?一是应该从叙述事件和运动的过程中去表达问题,不要静止地、抽象地提出和叙述问题。否则,文字就呆板,没有生气。在叙述事实的时候,要力求形象化,穿插现场情景的描写,这是使文章生动的办法之一。形象,就是把具体的可以感触到的事物呈现给读者,有如临其境、经其事之感,这比平平淡淡地讲道理容易使人理解、印象深刻;可以穿插人物的活动、对话,以及对细节的描写,选词造句也要力求精练、生动;要深入浅出,把很深的道理和技术性、经验性的问题写得简明易懂。这需要作者深入采访,力求对工作情况了如指掌,写作前要勤于动脑,不要“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二是要做到材料和观点统一。帽子加例子的写法是不好的。在工作通讯中,无论是先提出观点再写材料,还是先摆出材料再引出观点,都要在二者的联系、统一上下工夫。例如前面提到的《指导农民花钱》一稿,观点和材料就统一得好,用观点统率材料,说明问题很有力量,读来很受启发。
三是写思想和写行动的统一。在工作通讯中,只写一大堆行动,不写人物的思想,或只用所谓的“闪光”思想和语言,而不见行动,都是不得要领的。写工作通讯,贵在用行动、事实说明思想,反映经验,把写思想和写行动统一起来。但是,在工作通讯中写行动,与写人物通讯有所不同,不需要用很多文字去刻画人物的外部形象,也不必有大段大段的心理描写,而是要着力于反映人与人之间、人与工作之间的关系这方面的行动。
四是做到数字和观点的统一。一般引用数字有两种,一种是对比的数字,多是作为情况的交代或论证的根据,通过对比来揭示文章所要反映的主旨。另一种引用数字是作为事实的补充或经验的分析。如1961年4月4日《人民日报》发表的《把“家底”好好摸一下》,讲的是清理物资的重要意义,文中引用了大量的数据,说明清理物资的必要。虽然数字一串又一串,但都很说明问题,读来一点也不觉枯燥。
三、调查报告写作有章可循
一、毛泽东同志说:“到一个单位去了解情况,要了解运动的全过程,开始怎样,后来怎样,现在怎样,群众是怎样搞的,领导又是怎么搞的,发生过一些什么矛盾和斗争,这些矛盾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人们的认识有什么发展,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这是对搞调查的最好的概括。只有对调查对象的全过程做了深入了解,摸清了全过程,从而准确地反映出事物的全貌,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总结出有指导意义的经验,才能使调查报告有深度,有质量,有说服力,有指导作用。
二、调查报告要介绍比较完整的经验,因此调查必须是全面的而不能是零碎的。比如到一个队调查畜牧业发展情况,既要有这个队的一般概貌,又要有重点地调查畜牧业发展的经验和作用,掌握必要的统计数字,还应收集群众反映的问题,这样才能用一个点的经验回答面上普遍存在的问题,使调查报告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三、调查报告是指导当前工作的,因此调查必须着眼于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而不能是有闻必录的纯客观记录。所以在调查中,要善于选择并着重了解最能体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典型事例和经验,而且在进行调查前,就必须深入学习有关的文件和上级指示,使整个调查具有明确的指导思想。
进行调查要有正确的态度,要发扬毛主席一贯倡导的深入实际,不耻下问,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运用开调查会、个别访问、实地察看以及抓点与跑面相结合,从上而下和从下而上反复调查等方法,力求准确地摸清事物的全过程,掌握丰富的第一手材料,其中包括必要的统计数字和其他的百分比,一般概况和典型事例以及群众的反映和语言。这一步做得扎扎实实,就为深入研究情况、写好调查报告打下了基础。
四、认真分析,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这是形成调查报告的关键的一步。调查报告是要反映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但反映过程是为了说明普遍性规律,而不是记流水账;调查报告是要介绍比较完整的经验,但这种比较完整的经验是为了回答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绝不能面面俱到。所以,调查报告不能靠堆砌材料,也不能罗列现象,而是要通过分析,反映事物内部的规律性,以指导当前的斗争。
因此,对调查得来的大量的、分散的材料,要按照毛泽东同志所说的“经过思想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功夫”,区分本质和非本质的特征,区分假象和真象,由个别到一般,由表象到本质,产生出合乎情理的结论来,也就是了解事物的内部矛盾,了解它的规律性。具体说就是要:
弄清所要报道的这个事物的特点是什么,在全局工作中所处的位置以及它的普遍指导意义在哪里。这些都不是从个别事例就能一眼看清的,只有综合分析全面的情况才能真正认清。而只有认清了这些,才谈得上对这个事物的本质有了基本的认识,才能正确地评价它的作用,准确地概括和宣扬它的经验。
提炼好调查报告的主题思想,也就是抓住主要的矛盾。抓住了主要矛盾,才能使调查报告的主题鲜明突出,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要分析材料,选择材料,抓住新的,舍弃旧的。所谓新,新生事物当然是新,新情况、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新进展也是新;过去没有报道过的经验当然是新;各项工作在当前作出的新创造,取得的新突破也是新。区分新旧不能单纯以时间的先后为标准,而应当以对当前工作和斗争是否有指导作用为标准。即使是常规工作,只要抓住当前遇到的新问题、取得的新经验,同样可以写出好的调查报告。
经过认真分析、综合、归纳,提炼出明确的主题思想,安排好文章的段落布局,就可以形成写作提纲,进入写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