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经济新闻的作用与问题
总的说来,财经新闻在新闻报道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发挥了传播经济信息、普及经济知识、指导社会经济工作和人们的社会经济生活、监督社会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转等重要作用。
在西方国家,经济新闻一直在新闻媒体中占最重要的比重,一些财经类媒体的影响甚至远远超过了其他媒体。如《财富》周刊的排行榜和论坛,已经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华尔街日报》也是各国政要的案头必备之物。经济报道对世界经济的影响难以估量。
具体到我国的经济新闻报道,在不同时期,所处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也有不同。
1.计划经济时期:新闻与宣传不分的报道倾向
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经济新闻地位并不突出,其主要的作用在于服务于政权建设的需要,为政治服务的作用非常明显。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在新闻业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党领导的新闻事业体制的同时,新闻界的经济新闻报道在宣传苏联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建立单一的公有制计划经济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经济新闻成了中央经济政策有效传达的工具。在这一时期,还形成了我国经济新闻报道中的两个传统,一是经济建设成就的颂扬,二是对先进人物事迹的报道。这些也显示出了经济新闻的有效影响力。
但这种新闻与宣传不分的报道倾向很快也显示出了恶果。在1956年的新闻改革夭折之后,“大跃进”时期的经济新闻可以说是为非理性的经济发展观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新闻界盛行的浮夸风和虚假新闻主要是从经济新闻报道开始的。虽然以后也有20世纪60年代初的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同时也形成了新闻通过典型报道来配合宣传工作的模式。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经济新闻在新闻报道中逐渐被边缘化,开始彻底地放弃了报道的职能,而让位于政治斗争了。
2.改革开放以后:经济新闻价值回归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财经新闻报道开始向正常的状态回归。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为经济新闻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以作为报道对象,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中,经济新闻也形成了自身具有独立意义的新闻报道内容;另一方面,经济新闻报道反过来又推动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与走向成熟。
概括说来,在市场经济的建立过程中,经济新闻体现出来的主要功能有:传播经济知识,树立现代经济观念;传递各类经济信息,为经济决策提供依据;解读经济政策,引导社会经济活动;守望经济环境,监督社会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转;新闻商品化,经济类媒体本身也成了媒介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时期,经济新闻真正向其新闻本位“通过大众媒介传播具有社会经济认知价值的新近事实信息”回归。在我国,经济新闻主要体现出三大作用。
第一,积极参与市场化进程,推动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
实践证明,市场经济是成功实施资源配置最有效的手段。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过程中,经济新闻为培育市场体系提供了良好的舆论环境。在经济新闻中无论是传递经济信息、传播经济学知识,还是守望经济环境、监督市场运行,都反应了经济新闻报道在市场经济体系建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例如对消费者权力的保护,对整顿金融秩序的报道,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揭发等都体现了这一方面的功能。
第二,配合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有效地把握国民经济发展的大方向。
市场经济下会出现市场失灵,所以宏观调控不可避免。在我国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宏观调控的任务更为繁重。经济新闻作为一种影响很大的社会信息资源,承担着上情下达和下情上通的双向沟通作用,在配合政府制定经济政策对社会经济实现宏观调控方面,发挥着其他媒体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功能在我国特别突出。有人曾经在对《华尔街日报》和《经济日报》的比较研究中发现,我国《经济日报》中关于宏观经济政策的文章远远多于美国的《华尔街日报》[10]。
不过这一时期的新闻也在从宣传向舆论引导方面转变,在经济政策报道中减少了说教和号召,而是从基本的经济信息出发进行政策解读。例如对国企改革、西部大开发、绿色GDP可持续发展等政策的报道都反映了这些特征。
第三,促进我国经济与国际接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潮流。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与改革相伴随的是开放,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居世界第32位,发展到了2005年的超过两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4位,26年间贸易额增加了50倍。从20世纪90年代中国就开始成为利用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已经不是“中国的经济”,开始对世界经济产生影响了。在这一过程中,经济新闻在介绍国际经济趋势,让中国了解世界,解说中国经济,让世界了解中国,从而融入世界经济潮流中也发挥了自己应有的作用。在这一方面,我国经济媒体对东南亚经济危机的报道,对我国“入世”的报道都是可圈可点的。
我们可以把上述三大作用理解为与微观、宏观和国际经济学三个层次的结合。
这一时期也是我国经济新闻与财经类媒体发展的黄金时期。不仅国内的综合类报纸经济新闻的数量成倍增长,而且以1982年《经济日报》的出现为标志,各种专业经济类报刊纷纷出现。到2002年底,我国已经出现了60多家经济类的报纸。2003年,经济类报纸的广告收入也远超过了生活消费类、计算机行业类、广播电视类等报纸占据了第三位(低于综合都市类和党政机关报)。在我国20世纪末的55万新闻从业人员中,从事经济报道的占19%,高于时政(14%),人数最多。
3.突出问题:经济报道与经济工作混为一谈
应该看到,尽管经济新闻报道在我国开始异军突起,但是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
第一,与世界财经类媒体相比,我国财经媒体的发展与我国的经济地位不相适应,发展的空间仍然十分广阔。即使与我国的媒体相比,财经类媒体的广告收入(2003年为29亿)也远远低于综合都市类(331亿)和党政机关类(67亿),仍然有很大的发展余地。
第二,在我国的媒体从业人员中,从事财经报道的人员专业水平还有待提高。
第三,在经济新闻报道中存在着报道的可读性差、信息量不足,特别是深刻性、前瞻性和科学性不强的问题。一些经济类的媒体把经济报道与经济工作混为一谈,写经济报道如同写经济工作报告,文中只有数字、政策和专业概念,读来索然无味。一些经济报道还处于搬运信息的低级水平,简单、杂乱、重复的信息多,而有用、有序、深入和独家的信息少。在专业化和通俗化的结合上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第四,我国的财经媒体还存在着重报道、轻服务的倾向。没有真正改变传统的传播观念,真正树立为读者服务的意识。
第五,我国经济正在走向世界,经济新闻报道也必须走向世界,而传统的宣传思维和报道理念束缚了经济新闻的发展。一方面对国际经济信息、国际经济潮流的报道不能满足需要,另一方面,对中国经济信息和经济发展的介绍也没有达到与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程度。
上述问题阻碍了我国经济新闻的进一步发展,是我们需要尽快克服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