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世界视野下的研究范式

世界视野下的研究范式

时间:2023-10-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为灾难是因人群本身的无序活动所引起的,没有什么明确的规律,所以在大范围内,它们大多数都可以被视为不确定性的随机现象。当然,有些环境灾害,又是人类不当行为造成的必然结果,就不是随机现象了。

一、社会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是指在研究中发现新现象、新事物,或提出新理论、新观点,揭示事物内在规律的工具和手段。根据研究活动的特征或认识层次,可以分为经验方法和理论研究;根据研究手段的不同,可以分为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根据学科性质,又囊括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和人文学科的研究方法等。[1]具体来说,常用的社会研究方法包括:

实验法:实验法是一种能够让研究者探索因果关系的观察方法。社会研究中的很多实验都是在一定控制条件下的实验室里进行的,不过实验法也能够用来研究自然事件,能够研究社会世界中的事件的效应。

调查研究法: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最常用的是问卷调查法、田野调查法等。研究者可以通过多种调查方式如邮寄问卷、亲身访问和在线调查等来收集资料。

定性的实地研究:定性的实地研究使得研究者能够在自然状况下观察社会生活——到行动发生地点去看看。这种类型的研究比其他观察方法能够提供关于很多社会现象更丰富的理解,也使得研究者能够提供一种深思熟虑的、计划周详的、主动的方式进行观察。

内容分析法:内容分析法是对记载下来的人类传播媒介的研究,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

历史\比较分析法:历史\比较分析法是研究社会 (或其他社会单位)的历时变化,并对不同的社会进行比较。包含了社会学家、政治科学家及其他社会科学者对历时方法的使用。

社会统计方法:统计方法是指有关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统计数据,并对其所反映的问题做出一定结论的方法。借助统计,研究者可以总结资料、测量变量之间的相关,并从样本推论总统。

实证研究法:实证研究法是科学实践研究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利用科学仪器和设备,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操纵,根据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来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活动。

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是认定研究对象中的某一特定对象,并对其加以调查分析,弄清其特点及其形成过程的一种研究方法。

此外,常用的社会研究方法还包括思辨法、行为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概念分析法功能分析法、数量研究法、模型方法、探索性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数学方法、思维方法、系统科学方法等。一般来说,这些具体的研究方法适用于各个学科的研究,但不同的学科对研究方法的选择又各有侧重。[2]

二、灾害的科学传播的研究方法

(一)灾害的研究方法

关于灾害的研究林林总总,相关内容涵盖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科学、人文学科和信息科技等各个方面,为做区分,这里我们依然按照前文的分类,将灾害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难,在社会科学的背景下来具体探讨其研究方法。

自然灾害由于其发生发展的特殊性,一般需要专门的研究和管理部门 (如现在的水利部—水灾;中国地震局—地震;中央气象台—天气预报,等等)对其进行研究;相应的,研究队伍也必然要有专业分工,自然灾害的研究一般是按照灾害类型分工进行的。

由于自然灾害的复杂特点,对它的研究相当困难。现今对它的研究归纳起来大致有下述几种方法[3]

历史资料探索、总结法和当代灾害事件记录、分析法。查找相关灾害的历史文献资料,从中寻找、归纳和总结出一些规律,然后引申到现在对某项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发展做出一些推测,是当前较现实可行和最常用的一种重要方法。

内在规律、发生机制研究探索法。对灾害的发生机制,其内在的成因、规律等基本问题进行详尽地研究探索,这是了解、掌握、预报、防范灾害的最根本的方法。这需要强有力的专业研究队伍,先进的设备和大量的财力、时间的投入。而由于灾害机理研究的艰巨性,甚至牵涉到庞大的天体、地球、大气、海洋、生物等体系及其相互作用和现实科技水平的限制,有些问题还不能期望短期内能得到理想结果,只能靠全世界有关学者们代代相继努力工作的积累,去向这一目标靠近。

迹象观察、观测,结合预报法。通过总结历史上的灾害经验,并结合现今已有的对灾害机制等规律的认识,建立观察或观测站、点,经常性地捕捉异常迹象,从而进行预报,以便及时采取防灾措施,这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

各种不确定性数学预测法。将灾害视为随机现象,很多作者运用各种不确定性数学方法 (概率论、模糊数学、神经网络、灰色预测和其他随机理论等)做了一些预测,给出了一些灾害发生可能性程度的估计。

人为灾难是因人群本身的无序活动所引起的,没有什么明确的规律,所以在大范围内,它们大多数都可以被视为不确定性的随机现象。而其发生的原因与致灾过程、危害程度等更是五花八门,极难预料。当然,有些环境灾害,又是人类不当行为造成的必然结果,就不是随机现象了。由于人的活动受个人思想支配,所以对这类灾害的研究方法大致有:综合运用调查法、文献研究法,记录统计已有的灾害事件,希望能得到些趋势性的认识和启发,如交通肇事,天天都可能发生,只能记录,但很难通过统计找出一定的规律,因其涉及车辆、司机、道路、车流、行人、天气和其他偶发情况等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其他像火灾、溺水等事故也是如此。运用个案研究法、实证研究法以及理论模型建设,对内在规律、发生机制进行探索。这种方法对那些由于人类无序、有害活动造成的环境灾害的原因、进展程度和灾害规模等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认识,如工业、汽车废气对大气臭氧层的影响,滥砍和破坏森林、草原、湿地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虽然人为灾难多为不确定性事件,但不确定性数学方法反倒更无法应用了。例如某日、某市的交通肇事数及其具体发生地点这类问题就根本无法在事故前做准确预测。即使按照过去大量具体肇事记录,然后用概率论的方法做个预测,但最后的结果是不会与将来的事实完全相符的。

所以对于人为灾难,使用的研究方法大多是理论研究和定性研究方法,最多的研究还是关于如何预防灾害的发生以及机制、体制的建设问题,一般包括:加强职能部门的管理、监督;加强对有关人或人群防灾思想、公共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和相应的法制措施;采取各种能限制、减少灾害发生的技术和行政管理措施;提高各类人员的技术水平、责任心、警觉性和职业道德感等,防止各种技术事故、操作事故和意外事故。[4]

(二)科学传播的研究方法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国内科学传播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5]而研究方法则根据研究内容的不同各有侧重。

第一阶段以1995年10月清华大学召开的首届 “科技传播研讨会”为开端,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其一,研究者认为科学传播是一个“亟待开拓的研究领域”,对科学传播的研究是处在 “探讨”和 “思考”阶段,很多研究是处于宏观层次的,这说明,科学传播正处在起步阶段。其二,科学传播研究是以传播学为背景的,“当时人们以为科技信息自身是明确的,即内容不成问题,而传播界所要做的就是如何多快好省地进行传播”。这一阶段的科学传播研究是基于传播学理论,但绝大部分只是泛泛而谈,并未深入细致进行研究。

相对应于研究内容,这一阶段的研究方法以定性研究为主,使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

概念分析法:主要对 “科学传播”这一概念的内涵、特征和学科的兴起进行介绍,最早关于科学传播的研究大都采用这一方法,如 《科学传播学:一个亟待开拓的研究领域》(1990)《科学传播学》(1986)《科学传播学浅谈》(1985)等。

文献研究法:作者以原始材料为依据,讨论科技期刊、科学著作的创刊缘起与刊行情况;分析其内容与特色;论述它在传播近代科学技术知识方面的贡献与影响。这一研究方法主要适用于科学传播的兴起和早期科学传播的研究。代表性研究如 《明治维新前日本的科学传播及其思想意义》(1990)《晚清科学译著杂考》(1994)《〈格致汇编〉与西方近代科技知识在清末的传播》(1996)等。

理论模型建构法:这类研究把科学传播视为传播学的一个分支,利用传播学的理论做具体分析,主要探讨的是科学的传播问题,如 《科学传播的方式和原理》(1987)《科学传播过程的三个层次》(1996)《科学精神传播的方式与途径》(2001)等。

除此之外,这一阶段的研究方法还包括少量的调查研究法等,总的来看研究方法的使用比较单调、简单。

进入21世纪,特别是近年来,研究者逐渐认识到把内容与手段分开处理不是科学的思考方式,以北大科学传播中心的刘华杰、吴国盛等为首的一些学者提出了科学传播的某种新理念,可以归结为:从科学传播的机制研究到内容研究的转向。科学传播的内容与机制本来就是不可分割的部分,忽视任何一方,都会使研究无法进行。“科学”与 “传播”应当是并重的。研究内容的转向带动了研究方法的丰富多样,偏重数据和实证的各种研究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新时期科学传播的研究除了运用以上提到的研究方法还主要包括:

实证研究法:科学传播研究的实证分析主要以调查研究科学传播效果为主,这类研究采用调查的形式分析科学传播中的各要素对于传播效果的影响和作用,从而及时调整和进一步发展科学传播。网络科学传播和知识扩散研究主题主要是通过案例实证研究进行深入分析,介绍和探索在新的传播环境和媒介中,科学传播的新经验和新问题,为今后的科学传播提供借鉴。如 《安徽省公众网络科普使用状况分析——一项基于合肥市社区居民调查的实证研究》《用科学实验破解盛行流言——电视科教类节目的科学传播新路径分析》《转基因议题建构过程中的 “去科学化”现象——基于对报纸媒体的实证分析》《网络时代科学传播受众的“使用与满足”——一项关于上海社区居民网络使用的实证研究》等。

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是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其生动性、实践性弥补了单纯理论研究的缺失。科学传播研究必须考虑社会背景,必须让理论研究与社会现实形成良好的互动,社会实践中的需求引发了研究领域的扩展,因而个案研究是科学传播研究的重要日程。如 《美剧中的科学传播——以 〈别对我撒谎〉为例》《科幻电影的科学传播——以电影 〈第五元素〉为例》《〈南方都市报〉科学传播案例解析》《国家创新体系中科学传播与普及的政策设置及路径选择——英国研究理事会的科学传播政策与实践的案例研究》等。

调查法:随着实证研究方法的发展,定量研究越来越多的得到运用,数据的重要性也日益突显,调查法不仅单独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得到运用,其得到的数据还是各种研究的基础。关于科学传播的调查研究在公民科学素养、科学传播活动和科学传播效果等各方面进行。如 《当代理工科硕士研究生科学观调查及对科学传播的启发》《科学传播的挑战:“欧洲研究区域”》《科学传播与互联网——美国R2委员会调查成果》《我国科学传播人才现状及教育需求研究——以中西部地区皖、川两省各级科协机关为例》《科学家对自身参与科学传播活动看法的调查研究》等。

内容分析法:科学传播研究的社会发展视角,建立在对科学传播内容广义理解的基础上,针对科学交流、科学教育以及科学普及进行的内容研究。随着传播技术的进步,从面对面的交流扩大到面向特定受众的科学教育,再到面向公众的科学普及,传播对象范围不断扩大,科学传播的内容层次也不断深入。社会发展视角的科学传播内容层次研究,强调对科学传播进行社会性研究,它把科学传播看作一种社会现象,学者们关注的不是科学传播技术方法,而是关注科学传播的社会功能、社会过程与结构的认知和理解。社会发展视角的科学传播研究对科学传播的结构、类型、媒介、模式、科学传播产业等进行研究,立足于社会这个大系统、大背景中认识和理解科学传播的过程和行为,以便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有效的改进、管理和规划,发挥其最佳功能,满足社会需求。如 《科教类电视节目如何实现科学传播—— “走进科学”等栏目的策划分析》《中美六家科技类博物馆网站科学传播内容分析》《科普期刊的微博内容分析及其应用研究——以新浪微博为例》等。

比较研究法:这一方法以调查、文献研究等方法为基础,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科学传播各个方面的比较来发现问题,促进我国科学传播的良性发展。如 《试析科普对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科学传播与日中两国近代化的不同结局》《两岸科普部落格普及化过程中部落客主体行为比较》《东中部地区科学传播网络现状的比较研究——以 〈安徽公众科技网〉和 〈苏州科普之窗〉为例》。

(三)灾害的科学传播的研究方法

通过以上具体探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灾害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法、观察法、数学方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实证研究法和理论模型的建构;科学传播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概念分析法、文献研究法、理论模型建构、实证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调查法、内容分析法、比较研究法。所以二者交叉的研究方法就有文献研究法、调查法、实证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理论模型建构。

而通过对近年中国知网、谷歌学术与图书搜索,就灾害、传播、灾害传播、科学传播等关键词的检索发现,关键词交叉后的研究文献非常少,这些文献,有的侧重于灾害报道的分析,有的侧重于新闻伦理的探讨,有的侧重于对科学传播的功能解析,有的侧重于对公众媒介素质的剖析。总的来说,国内外文献资料中涉及灾害的科学传播的内容非常少,它们使用的研究方法也比较单一,其中个案研究法是灾害的科学传播中运用最多的方法。

个案研究得到充分应用有其合理性。由于目前关于灾害的科学传播的研究较少,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运用个案研究方法能更清晰方便地理清问题,以新近发生的自然灾害或危机事件为研究对象,分析传播事件,总结经验教训,探讨新闻发布和科学传播的意义、表现以及政府、科学家群体、媒体间的互动,以期寻找方法,使科学知识得到更为有效的传播。这一类的研究文献如姜苏的 《传播·科学·素养——从SARS疫情凸现时新闻媒体科学素养缺失谈起》,从个案入手,对灾难中的科学传播建构有积极的影响。除了个案研究法,还有一些研究试图通过理论模型的建构促进科学的规律有效传播,如《我国自然灾害危机管理中的科学知识传播——复杂性视野下的思考》;有个别使用内容分析法,通过对具体媒体灾害报道的文本研究讨论科学传播的现状,如 《环保新闻报道中的科学传播意识——从一些报道中的科学常识问题说起》;还有通过比较研究法希望借鉴其他国家科学传播的有用经验,如 《日本大学等科研机构面向社会的灾害教育》等。

但是,综观灾害的科学传播的研究,其研究方法的使用过于单一,同质化研究泛滥,出现了很多重复性研究:当灾害案例出现,大量的相关研究仅仅用此次灾害的内容去套用以往研究的形式。作为一门重要的研究课题,这种单一的研究方法运用是不健全的,也是不健康的。而实际上,关于灾害的科学传播,运用文献研究广泛收集资料汲取传播的经验教训,运用调查法深入灾害传播的 “5W”模式寻找取得第一手研究数据,运用实证研究分析科学传播中各要素对于传播效果的影响和作用从而及时调整和进一步发展科学传播,运用理论模型的建构试预设合理的传播模式等等,都是非常可行和必要的研究方法,甚至更多的其他研究方法都应该逐渐得到应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这一课题的不断丰满和壮大,保证其健康发展。

[1] 百度百科:“研究方法”词条http://baike.baidu.com/view/1702413.htm。

[2] 以上社会研究方法归纳参考自 [美]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邱泽奇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第10版。

[3] 门福录:《关于灾害、灾害学和灾害研究方法若干问题的浅见》,载 《自然灾害学报》,2002年第11期。

[4] 门福录:《关于灾害、灾害学和灾害研究方法若干问题的浅见》,载 《自然灾害学报》,2002年第11期,第149~152页。

[5] 刘兵、侯强:《国内科学传播研究:理论与问题》,载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年第5期,第80~8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