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人口发展状况

中国人口发展状况

时间:2023-0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人口状况对世界人口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2050年会上升到20%以上,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进入高度老化阶段。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情况见表2-6。中国人口性别比主要受三个因素影响,即生产力发展水平,它直接制约着产业结构和人们的生活水平;人口再生产类型;人口迁移态势。
中国人口发展状况_环境保护与可持续

第二节 中国人口发展状况

中国人口在很早以前就居世界各国之首。在1760年为2亿,140年后(即1900年)为4亿,相隔54年后的1954年为6亿,再相隔15年后的1969年为8亿,1981年已达到10亿,1990年7月我国大陆人口达11.34亿,1995年底我国人口达12.1亿,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表明中国大陆人口达到12.9亿人。若搞好计划生育工作,到下世纪中叶达15~16亿。这时中国才可渡过人口的高峰期,实现人口零增长。中国人口状况对世界人口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环境专栏——中国的计划生育

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在控制人口方面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据统计,由于计划生育,我国到20世纪90年代,共少出生人口3亿人。

一、中国人口的发展特点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其人口发展有着非常明显的特点:

(一)人口增长速度快

解放后,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问题的失策等众多原因,使人口增长速度加快。从1949年到1984年大体分成4个人口增长阶段,详见表2-4。

表2-4 1949~1984年间人口增长阶段

引自钱易等主编《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二)分布不均衡

我国人口密度分布极不均衡,东南部人口稠密集中,西北部人口稀少分散。

img20

环境卡片——瑷珲~腾冲线(中国的人口分界线)

著名的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在1935年第一次明确指出中国人口分布的特点,他阐明的瑷珲~腾冲线,至今仍是体现中国人口分布地区差异性的一条最基本的分界线。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该线东南一侧包括台湾省在内总面积411.7km2,只占全国42.9%,人口总数却达到10.94亿人,占当时全国总人数的94.3%;而西北一侧面积占57.1%,人口仅0.66亿人,占全国5.7%。东南半壁的平均人口密度为265.7人/km2,西北半壁仅为11.6人/km2,相差22倍。

中国的人口分布,自1949年的57人/km2,增加到1996年的126人/km2,增长了1.24倍。人口分布除随时间发生的这种总体变化外,以各省市区为单位还存在着极大的地域差异。1996年全国平均人口密度为126人/km2,人口密度最高的上海市达1630人/km2,最低的西藏仅2人/km2,两者相差815倍。全国300人/ km2以上的人口稠密省区有13个,分别是上海、天津、江苏、北京、台湾、河南、山东、安徽、浙江、广东、河北、湖北和湖南等,这些省市在地域上已连成一片。

(三)农村人口比重大,城市化迅速发展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基数大,占总人口的比率高。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繁荣,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向大城市集中,使城镇人口数量迅速增加。我国1965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8.2%,1990年为26.2%,而1998年则上升为30.4%。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户籍制度的改革,城镇人口还会进一步增加。预计到2025年我国城市人口比例将达到58%,2050年则达到70%左右。中国人口城镇化的演变见表2-5。

表2-5 中国人口城镇化的演变

人口单位:万人

img21

引自吴传钧《中国经济地理》

(四)人口老龄化

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正在经历一场革命性的变迁。未来几十年内,年龄结构类型不仅将从成年型转向老年型,而且将向高度老年型发展。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老年人口只占总人口的4.9%,1990年为5.1%,2000年达到6.7%。预计到2003年将超过7%,从而进入老龄化社会。至2025年将超过12%,年龄结构已成为典型的老年型人口类型。2050年会上升到20%以上,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进入高度老化阶段。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情况见表2-6。

表2-6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情况

img22

引自吴传钧《中国经济地理》

(五)男女性别比偏高

我国人口男女性别比(是以女性100人为基数计算的男性与女性的比例)不仅显著高于发达国家,而且也稍高于某些发展中国家。我国三次人口普查的性别比分别为:104.88(1953年),103.88(1964年),107.15(1982年)。近年来,我国男女性别比呈上升趋势。据1990年的人口普查,男女婴儿的性别比达到114/ 100。人口性别比的差异是导致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应该得到广泛的重视与关注。

环境专栏——中国人口性别比的特点

1.中国婴幼儿性别比过高

据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1990年中国0岁组婴儿的平均性别比为111.8,1岁组为111.6,2岁组为110.1。

2.中国人口性别比的地区差异很明显

全国各省、市、区可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性别比低于105,包括(由低向高排列,下同)西藏、山东、江苏、天津、上海、辽宁、河北、广东、吉林、河南等10个省、市、区,其中最低的西藏仅为100.1。

(2)性别比105~107,包括黑龙江、宁夏、福建、云南、浙江、新疆、安徽、江西等9个省、区。

(3)性别比高于107,包括北京、贵州、甘肃、青海、陕西、湖南、内蒙古、山西、海南、广西等11个省、市、区,其中最高的广西为110.3。

中国人口性别比主要受三个因素影响,即生产力发展水平,它直接制约着产业结构和人们的生活水平;人口再生产类型;人口迁移态势。

(六)人口素质亟待提高

我国人口素质的改善与提高是在一个较低水平上开始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人口的身体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都有了明显提高。人均寿命从1949年的35岁提高到现在的70岁左右,人口死亡率由1949年的20‰降至现在的7‰左右,人均受教育年限1990年达到5.18年,每万人大学生数由1952年的3.3人增加到1994年的23.4人,学龄前儿童入学率已达到98.4%,1987年中国的人文发展指数达到0.716。虽然如此,但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详见表2-7和表2-8。

表2-7 我国人口文化程度比较

img23

注:后四项为10万人中所占数字

表2-8 一些国家人口文化程度的比较(用百分数表示)

img24

环境卡片——人文发展指数

人文发展指数是衡量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指数,它主要由人口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儿童受教育程度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而得。指数值在0~1之间,越大表明发展程度越高。

二、中国人口的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计划生育工作的有效推行,生育率已降到了一个较低水平,为今后中国人口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但我国人口基数大、问题多。经专家分析今后人口发展的趋势会表现为以下几点:

1.人口生育率已降到较低水平,自然增长率已由1974年的22.2‰下降到1983年的11.5‰,几乎降低了一半,这是世界人口史上罕见的,但生育率继续下降的余地已经不大了。

2.由于20世纪60~70年代生育高潮形成的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在1995年前后形成一个生育高峰,平均每年进入婚育年龄的人数在1100万对以上,生育率的降低较为困难。

3.中国目前人口死亡率在世界上是属于较低的,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死亡率继续下降是有可能的。

4.人口城乡结构比较落后,乡村人口比重仍然很大,且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降低乡村的人口生育率仍然较为困难。

综上所述,以目前人口为基础,人口增长率能继续得到控制,到21世纪中期将达到16亿人。人口学家普遍认为,这是中国人口的极限,即中国土地可负荷和供养的最大人口数。此后我国人口数会略有回落,并在某一时期到达最佳人口数而稳定下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