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影响
一、人与环境系统的关系
人和环境组成的大系统,是一个有着层次结构的复杂系统,人与环境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三种生产之间的关系,即物质生产、人的生产和环境生产之间的关系。
物质生产是指人类从环境中索取生产资源并接受人的生产环节所产生的消费再生物,并将它们转化为生产资料的总过程。该过程产生生活资料去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同时产生加工废弃物返回物质生产环节中。
人的生产是指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总过程。该过程消费物质生产产出的生活资料和环境生产所提供的生活资源,产生人力资源以支持物质生产和环境生产,同时产生消费废弃物返回环境,产生消费再生物返回物质生产环节。
环境生产则是指在自然力和人力的共同作用下环境对其自然结构和状态的维持与改善,包括消纳污染(加工废弃物、消费废弃物)和产生资源(生活资源、生产资源)。
以上三种生产的关系呈环状结构。任何一种生产不畅即会危害系统的持续发展,反过来,人和环境这个系统的畅通程度取决于三种生产之间的和谐程度。由于人口的激增,对资源和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从而又影响到人类的生存与持续发展。
二、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影响
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可以从下面六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人口对耕地资源的影响
就我国的情况来看,1950年人均耕地0.18hm2,1980年降到0.1hm2,仅为世界人均耕地面积0.37km2的1/3,到2000年将只能人均拥有耕地0.08hm2了。也就是说,每公顷耕地需要养活的人口数量不断增加。1950年为5.5人,1980年增到9.8人,到2000年每公顷耕地将养活12人。而按中国目前的生产力,需要人均0.2hm2左右的土地,才能最低限度养活全部人口和支持经济和工业的适度发展。然而,由于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工业和城市发展蚕食耕地等种种原因,致使我国的可耕地面积正以每年47~67万hm2的速度减少。1984~1987年间平均每年减少耕地65.5万hm2。
(二)人口对森林资源的影响
森林是保持人类环境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更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人口过分增长势必毁林造田、毁林盖房……结果使越来越多的森林资源受到破坏。
(三)人口对能源的影响
人口的增长使能源供应紧张并且缩短化石燃料的耗竭时间。
(四)人口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随着人口的激增,城市的人口密度加大,由家用燃烧以及生活污水和垃圾等造成的污染也更加严重。同时,城市绿地面积的缩小使城市环境自净能力下降,从而进一步加重了对环境的压力。
(五)人口对工业发展的影响
人是具有创造能力的劳动者,在一定条件下,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但是,人口增长过快,反而不利于工业的发展。首先,不利于在企业中采用自动化技术与设备来减少职工人数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六)人口对气候的影响
人口增加,会因呼吸、燃烧和工业发展使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硫化物等增加,可能引起酸雨和光化学烟雾事故。
三、环境对人口的承载能力
(一)地球的人口环境容量
地球是人类栖息的场所,这个生态圈究竟能容纳多少人呢?这是全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地球陆地表面的面积是有限的,其提供给人类的物质、能量也是有限的,所以地球不可能具有无限的人口承载力。
如果就每人平均可能占有陆地而言,根据联合国预测资料,按目前45年的倍增期计算,1990年世界人口为53.2亿,到2035年增至106.4亿,2080年达到212.8亿……800年后世界人口可达到千万亿的天文数字。如果届时地球上全部土地,包括山脉、沙漠、甚至南极洲都为人们所居住,平均每人占地仅为1.5m2,已经没有可供耕种的土地了。
从生态学的角度分析,地球又能养活多少人呢?地球植物的总产量,按能量计算每年为2.77×1021J。人类维持正常生存每天需能量107J,则每年需3.68×109J。按此数值计算,地球上植物总产量可养活7534亿人。但由于以下原因:第一,以植物为食的,不仅仅是人类,其他各种动物也都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第二,有许多植物和动物是不能供人类食用的。因此,据估计人类只能获得植物总产量的1%,即只能养活75亿人。
地球环境对人口的承载能力,或称为人口环境容量,是指一定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地球对人口的最大抚养能力或负荷能力。通常人口容量并不是生物学上的最高人口数,而是指一定生活水平下能供养的最高人口数,它随所规定的生活水平的标准而异。如果把生活水平定在很低的标准上,甚至仅能维持生存水平,人口容量就接近生物学上的最高人口数;如果生活水平定在较高目标上,人口容量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经济适度人口。在20世纪70年代国外生态学家曾对地球生态系统的人口容量进行了估算,最乐观的估计是地球可养活1000亿人,但多数认为只能养活100亿人左右。
(二)中国的人口环境容量
很多学者研究过中国的人口环境容量,早在1957年马寅初先生就提出中国最适宜的人口数量为7~8亿;同年孙本文教授也从中国当时粮食生产水平和劳动就业角度,提出了相同的看法。田雪原、陈玉光先生于1980年,从就业角度研究了中国适宜人口数量,认为100年后中国经济适宜度人口应在6.5~7.0亿之间。胡保生等应用多目标决策的数学方法,选择社会、经济、资源等20多个因素进行可能度和满意度分析,提出中国100年后的人口总数应保持在7~10亿为好。宋健等也从食品和淡水资源的角度出发,估算了100年后中国适宜度人口数量应保持在7亿或7亿以下,若按发展中国家平均用水标准,则应控制在6.3~6.5亿之间。根据上述学者的研究结果,可以认为我国的人口环境容量应在6.5~8.0亿之间。
制约人口容量的因素固然很多,但自然资源和环境状况是人口容量的最主要限制因素。我国目前的资源环境状况不容乐观,局部有所改善,总体还在进一步恶化。因此,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我国目前的人口数量已远远超过了环境的承载能力。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的人口数量将进一步增长,而资源和环境的状况基本成为定势,人口环境容量超负荷的状况将长期存在下去。这无疑会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
环境专栏——中国与世界的理想人口和极限人口
根据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估测:我国人口承载量最高应控制在16亿左右。最合适的人口数量为7亿左右。这就是说,16亿或者说17亿是中国的一条生命线。科学家根据生态系统的负荷能力,提出我国生态的理想负荷能力应为7亿到10亿人口。主要基于以下5点:按粮食产量,不应超过12.6亿人;按能源的理想负载,不应超过11.5亿人;按土地资源,不应超过10亿人;按淡水供应,不宜超过4.5亿人;按动物蛋白供应,不宜超过2.6亿人。
科学家估算,今日地球能养活的合理人口大约为80亿人左右。美国人口资料局公布的统计报告指出:全世界人口在以每分钟净增167人的速度持续激增。到2025年,全球人口将突破80亿大关。根据联合国预测,到本世纪末,如能有效地控制,世界总人口将达到110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