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迈向环境公民身份

迈向环境公民身份

时间:2023-0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我国环境问题的实际状况来看,由于公民意识和角色的缺位,消费活动中环境义务的缺失可谓是导致环境危机乃至不良社会风气的一个重要缘由。本书的写作目的也是力图突破当下环境法学研究中的盲点,对中国的环境问题进行更为适切的评判,并希望经过理论的探索和概念模式的诠释,更好地推进中国环境资源法制之完善。
迈向环境公民身份_环境义务规范论

自序:迈向环境公民身份

过去数十年来,政府大力将各种资源要素投入经济发展,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越日本成为GDP总量世界第二大国,中国在世界上创造了令人仰羡的经济奇迹,也造就了目前中国国家实力和民众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但是,在经济物质不断增长的同时,中国的环境问题却日益严重,民众人文环保理念的水准也没有有效的提升。中国社会近年来普遍存在着一种追求奢靡物质享受的不良风气,拜物主义在民间几近肆虐。中国经济的增长不仅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还以巨大的资源消耗为代价。

从国际经验来看,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各地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如气候变暖、危险废弃物污染、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减少、石油危机等问题成为各国政府治理的一大挑战。大多数的政府承诺永续发展,努力寻求环境与社会永续性发展的契机,并采取多元途径探讨公民身份与永续性的关联性。特别是过去十多年来,公民身份在学者们的视野中再次兴起,成了思想家在所有政治领域中的行话。[1]学者们认为公民身份作为一个策略性概念,可以给环境问题提供研究和分析视角。[2]在公民身份的研究方面,对于生态主义理念的强调和全球气候变暖等环境问题的高度关注导致公民身份的定义与内涵不断拓展,使得国家、人民权利与环境治理之间的关系被凸显出来,生态环境成为公民身份落实的重要面向,学术论辩逐渐将公民身份与生态环境拉近了距离。

总结中国和国际社会发展的教训与经验,在这样一个以公害污染和资源危机为关键词的环境时代,我们可以发现,作为个体的公民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近代以来的法哲学或政治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宪法、国家制度及社会体系构建,这种理论研究的着眼点主要是群体,冀求在不同的社会阶层、社会群体间寻求妥协的可能性并最终实现社会公正。[3]但是进入环境时代,以原有的理论来解决环境问题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实际问题呼唤着把目光从群体转向行动中的人——公民,从环境与公民身份相结合的角度重构起新的理论。

然而现实的情形是,在现代社会,每个公民都可谓是消费者,但作为一个消费者却不一定都具有公民意识并担当起了公民角色。长期以来,我们多囿于消费者是社会弱者的传统观念,在注重对消费者权利保护的同时忽视了对消费者环境保护等社会责任的培育,以致现行法律多在强调消费者的权利而忽略了其应有的义务,致使环境破坏和资源挥霍的消费行为一直成为社会生活中难以消除的痼疾。从我国环境问题的实际状况来看,由于公民意识和角色的缺位,消费活动中环境义务的缺失可谓是导致环境危机乃至不良社会风气的一个重要缘由。

尤其当前,在着力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增长的情形下,更应认识到刺激消费并非容忍浪费,消费者环境义务问题理应受到法制层面的必要关注。法律基于生产者与消费者实力失衡而予以消费者倾斜保护的同时,必须注意到消费者应当负有的环境义务仍然是客观存在的。消费者在享受个人消费权利、要求享有清洁环境权利的同时,还肩负着保护环境的责任,这种责任不只体现在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的行为上,而且还体现在要求消费者积极参与各种环境公共事务上。消费者在消费活动中不仅仅是私的个体,还应当做最低限度的环境公民,实现消费者向环境公民的角色转换。

本书正是基于以上背景而进行的写作,本书的问题意识便是重新检视作为环境法律制度主流范式的环境权利理论,并将环境问题的消费主义逻辑作为展开研究的起点,提出一种以义务为重心的环境法律制度建设的路径范式,通过从制度层面对环境义务的规范表达,展现如何实现由消费者向环境公民的角色转换。本书的写作目的也是力图突破当下环境法学研究中的盲点,对中国的环境问题进行更为适切的评判,并希望经过理论的探索和概念模式的诠释,更好地推进中国环境资源法制之完善。

秦 鹏

2012年3月28日

【注释】

[1]威尔·金里卡.当代政治哲学[M].刘莘,译.上海:三联书店,2004:512.

[2]参见Peter Nyers.Introduction:Why Citizenship Studies[J].Citizenship Studies,2007(11),pp.1-4.

[3]高靖生,庞学铨.全球化研究的新维度:公民的身份[J].国外社会科学,2005(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