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循环农业生态模式案例

循环农业生态模式案例

时间:2023-0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它也是世界上公认的发展循环经济立法最完善的国家之一。根据国内相关的论述,发现循环经济的部分核心内容,在英美等国家主要体现在产业生态学的文献论述中,与此相关的概念还有清洁生产。基于循环经济的区域生态化发展模式理论研究。从区域发展模式的过程来看,国外的研究已经经历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生产过程末端治理模式和正在兴起与发展的循环经济模式的过程。
国外研究现状_基于循环经济的区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区域发展理论研究。区域发展理论研究是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科学的核心研究领域。西方区域经济理论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区域经济学研究还主要局限在对企业、产业的区位选择、空间行为和组织结构方面。在这一时期,涌现了一批至今仍有较大影响的区位理论。第二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经济和各国经济中的区域结构均呈现出显著的“核心—边缘”的结构模式特征,为解释这种模式的形成和演变,在经济地理学和新兴的区域科学领域,宏观层面和中观层面的区域发展研究迅速兴起,并出现和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理论。第三阶段,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这种传统的区域结构模式在许多国家和地区被打破,核心区的衰落和一些边缘区的兴起以及区域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发展,构成一系列新的地理景观和地理格局。工业化和区域发展路径的多样化对传统的区域发展理论提出了挑战,众多新的区域发展理论正处在形成之中,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和由此导致的不同观点之间的争论和交流,使区域发展成为国际学术界高度关注的一个热点领域。但是无论是哪一阶段的区域理论都很少对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要素作过多考虑,也很少把生态环境作为代价计入区域发展的成本,所以有必要结合国内的区域研究成果,考虑资源环境要素的影响性,结合循环经济进一步作理论研究。

(2)循环经济理论研究。循环经济的概念首先在国外出现,最初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发展的经济;巴里·康芒纳(Barry Commoner)提出要在生产的技术方式上遵循生态规律,建立封闭的机制,以减少对自然系统的污染和破坏;大卫·皮尔斯(David Pearce)和凯利·图纳(Kerry Turner)指出,“循环经济”的目的是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管理规则,使经济系统成为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德国是实践世界上循环经济最早的国家,德国的循环经济开展很有特色,如:废弃物处置的法制化、废弃物管理的规范化、废弃物清除的标准化、废弃物使用的市场化、物质流管理的效益化、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化、配套性技术的体系化、监督与保障的制度化等。它也是世界上公认的发展循环经济立法最完善的国家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十分重视运用法律手段开展循环经济实践,欧盟诸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都已先后按照资源闭路循环、避免废物产生的思想重新制定了各国的废物管理法规,也作出了卓越的共献。

国际上对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学术研究集中在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和资源经济学方面,对循环经济的整体经济学理论和局部经济理论研究很少。根据国内相关的论述,发现循环经济的部分核心内容,在英美等国家主要体现在产业生态学的文献论述中,与此相关的概念还有清洁生产。从国外有关产业生态的文献来看,比较注重产业生态学的应用研究,例如在产业规划与管理方面和生态工业园建设规划方面以及具体行业的应用或者研究具体某一类型的资源循环利用问题,也有研究关注产业生态学在实际应用的策略与政策探索。对产业生态方面的评估主要侧重于应用产业生态的方法评估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冲击,并从环境负荷的角度来评估产业活动及其效果。因此,从物质流和能量流的角度进行研究的不少,例如:有研究应用能量足迹的方法分析了玻璃和塑料的循环利用问题。当然,产业生态重点关注的是生态效率评价以及提高生态效率的对策与途径研究。因此,其分析方法目前主要有全额成本评估法、生命周期评估法、物质流分析、能量流分析等一些基本方法以及其他一些方法,例如无因次分析法和物质放射性循环分析,但不管这些方法的具体表现形式和计算方式如何,其根本出发点是生态效率、着眼点是物质和能量两个要素,关键变量是物质流和能量流。此外,还有研究应用战略研究的SWOT分析方法评估亚洲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生态化发展潜力。

(3)基于循环经济的区域生态化发展模式理论研究。从区域发展模式的过程来看,国外的研究已经经历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单向线性开放式模式)、生产过程末端治理模式和正在兴起与发展的循环经济模式的过程。传统经济模式下,人类从自然中获取资源,又不加任何处理地向环境排放废弃物,沿着大量开发资源、大规模生产、大量消费、大量产生废物的道路发展,是一种“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线性开放式经济过程,如图1-1所示。

img2

A:人类从环境中索取自然资源的经济行为

B:人类加工资源的经济行为

C:物质产品的流通分配活动

D:使用和消费产品活动

E:各阶段废弃物置入环境

图1-1 传统经济模式下的物质流动[2]

随着工业的发展、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增长,环境的自净能力削弱乃至丧失,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从而出现了生产过程末端治理模式,此模式强调在生产过程的末端采取措施治理污染。但由于治理的技术难度大,治理成本高,生态恶化难以遏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都难以达到预期目的,于是就提出了循环经济模式,这是在全球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严峻形势下,人类重新认识自然界、尊重客观规律、探索经济持续发展规律的产物(诸大建,2003)。它主要是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耗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强调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规律来发展的经济,如图1-2所示。

img3

A:人类从环境中索取自然资源的经济行为

B:人类加工资源的经济行为

C:物质产品的流通分配活动

D:使用和消费产品活动

E:末端产生的“废物”

F:将各阶段废气物再资源化

图1-2 基于循环经济的物质流动[3]

国外运用循环经济理念发展经济主要是从三个层次来做的:首先从企业层次来看,最典型的模式是美国杜邦化学公司模式,这种模式的依托是清洁生产。对于生产过程而言,清洁生产包括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原材料,削减所有废物的数量和毒性;对于产品而言,清洁生产要求减少从原材料提炼到产品最终处置的全生命周期的不利影响。其次从社会层次来看,德国双元系统模式(DSD)是在社会层面上实施循环经济的典型代表,它是一种针对消费后排放的循环经济,DSD体系的运转使人均包装材料消耗量由97.4kg降低到82kg,降低了13.4%;日本在建立循环型社会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而从区域层次来看,运用循环经济理念进行区域生态化发展模式的研究,目前在国外都很重视,尤其是发达国家,其中许多研究的实施不仅极大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与繁荣,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如美国阿巴拉契煤炭工业区的复兴与环境治理、美国奥兰治的区域经济开发、日本东京城市的改造、法国地方中小城市和卫星城市的发展、德国新兴工业区的开发等,都是运用循环经济进行区域生态化发展的体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在相应循环经济法律的约束力下,企业在“3R”原则的指导下,利用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形成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最为典型的是丹麦的卡伦堡生态工业园——面向共生企业的循环经济模式,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产业间的代谢和共生耦合关系,使一家工厂的废气、废水、废渣、废热或副产品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建立工业生态园区。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以发电厂、炼油厂、制药厂和石膏制板厂4个厂为核心,通过贸易的方式把其他企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本企业的生产原料,建立工业横生和代谢生态链关系,最终实现园区的污染“零排放”,还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形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4]。目前,美国、加拿大、日本、德国、奥地利、瑞典、爱尔兰、荷兰、法国、英国、意大利、印尼、菲律宾、泰国、印度等国家都在积极建设生态工业园,美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经建立了20多个各具特色的生态工业园,加拿大建起了40多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