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提出问题课——高等学校课堂教学与课的类型改革研究
《高等教育法》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那么,如何在大学课堂教学的改革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课的类型的改革就必然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在其所著的《教学合一》文集中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学生学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把教和学联络起来:一方面要先生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先生拿出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停当,指导他,使他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相类似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高等学校的教学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最主要的基本途径。课堂教学是把教师教和学生学联系起来的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也是以课堂为活动空间,在有限时间内完成教与学任务的基本教学活动。以教学任务的不同为标准,课堂教学又可分为不同的课的类型,如讲授课、讨论课、实验课、练习课、现场教学(实践性教学)和自学指导(个别教学)。以教学为中心,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高等教育在教学方面要主动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我们就必须高度重视课堂教学的改革,必须用科学精神去探索课的类型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系。本文作者认为,按培养学生能力为标准,我们可以把课的类型分为提出问题课、分析问题课和解决问题课。本文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出发,对提出问题课进行初步的探索,以求在高校教育改革中取得一定的实效,为高等学校课堂教学与课的类型方面的改革研究探路。
本文1996年获得重庆商学院第三届教学成果二等奖。
一、提出问题课的基础——教学生学
提出问题课是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教师设定范围,提示方法,指出方向,启迪学生思考,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提出问题能力的课的类型的一种。提出问题课不同于讲授课、讨论课、实验课、练习课等。在高等学校的课堂教学中,作为课的类型,提出问题课属于培养学生能力的课,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活动形式之一。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的初步科学研究意识(即科研课题意识)、科学研究能力(即提出、形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形成的重要形式。
提出问题课的基础是教会学生学习,即教学生学。所谓教学生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单是向学生传授一些现成的知识、结论,而是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掌握独立学习的本领。教学生学的目的,就在于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未知知识的方法、程序,获得掌握知识的本领。任何高明的教师,都不可能代替学生学习;教学生学,就是要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社会。在信息化社会里,由于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的通讯化、电脑化、网络化和自动化,对人们的时间空间领域、日常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影响,许多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是人们无法预料到的,新知识的不断创造,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知识容量的“爆炸”,不可能用现成的结论、知识去解释、获得或用其去解决问题。显然,光有书本上现成的一些结论,是大大的不够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教学生学,就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方法,更是在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只有让学生学会如何自己去获得解决新问题的知识、才能和方法,才能去适应未来生活的种种变化;只有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创造的方法,才能面对社会生活的各种各样的挑战。高等学校、高校教师应教会学生的最主要东西,或最最重要的东西,就是教会学生思考,善于自学,进行创造,培养学生在现代社会中进行创造性的独立生活的方法和能力。
对一个学生的成才过程来说,一个人在学校学习期间,既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把自己今后一生工作所需要的知识、能力、方法学到手。事实上,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有些知识、方法差不多隔3~5年就会更新换代。一个人在社会上,在工作岗位上所需的知识、能力、方法,绝大多数是在社会、工作实践中重新学习的,在学校中的学习,只不过是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一个扎实、牢固的基础。而这个基础,就是一个学生的基本素质,即获得独立学习的方法,培养独立思考的素质,掌握学习知识的知识,养成善于自学的本领。对于学生终身受用的,也就是这些基本素质。
提出问题课的指导思想,就是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叫学生去发现真理,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独立地探索和掌握学习的结构、学会学习,从而改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单纯传授知识的一些不足,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二、提出问题课的方法——设计方案
我们常说,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主要是一种能力结构。其中的基础和关键是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是社会、科学、生活中得以发展的,在人们掌握的方法上的一种基本动力,也是教会学生学习中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
教学生学,是要把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联络起来,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中必须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起到指导的责任,起到引导的作用;学生负起学习的责任,在教学过程中主动获得学习的知识。因而,我们在提出问题课的设计指导思想上,首先就要明确教师教什么,如何教,同时,也要明确学生学什么,如何学。
在提出问题课的设计思想明确后,再具体设计出该类课程的操作方案,其方案的基本做法是:
(1)为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教师应在提出问题课的备课时,拟定出设计目的的范围。设计目的可根据不同的课程、不同的学科和不同的教学阶段来具体确定。但是,设计目的必须是有一个明确的范围,这一设计目的范围是为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奠定前提基础。这主要是解决学生在什么方向,哪些方面去思考,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等问题。围绕设计目的而确定范围,其意义在于避免出现漫无目的;确定范围是非常必要的,范围确定得过宽或过窄,都会影响达到设计目的。
(2)为学生提出问题,介绍一些相应的思维方法,如正向思维、逆向思维、相关与交叉思维、扩展与缩小思维、综合思维等方法。其目的在于向学生介绍如何使用思维方法、掌握思维的工具,让学生自己去具体操作,实现在设计目的的范围内提出问题。
(3)向学生讲明,提出问题的意义,不是就事论事,而是要在设定的范围内,解决现实问题、理论问题或实践问题,做到有的放矢,使提出的问题有价值,有实际意义,避免出现脱离实际或泛泛而谈,空洞无物,没有任何价值。
(4)对于提出问题的基本要求,主要是指学生提出来的问题,必须要有新意,有创造性。这主要是解决提出问题的质量,问题质量的高低就在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没有新意,有没有创造性,能不能解决理论与现实以及实际工作中的问题。
(5)列出提出问题所需要阅读的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既包括设计目的范围内的有关图书文献资料,也包括如何去提出问题的方法论、思维科学方面的指导性图书文献资料。其目的是要学生在现成的知识、理论、结论的基础上,运用创新思维方法去提出问题,达到提出问题的质量要求。
(6)形成问题——观点——论点,要求学生围绕自己提出的论点,写出提纲。对于提纲的基本内容的明确要求是:论点(问题、观点)是什么、为什么提出这个论点(问题、观点)、支撑论点的理论和实际依据、运用的思维方式、解决什么问题、资料来源出处、存在什么疑问、最终形成论文的写作大纲。
在提出问题课中,教师的准备工作主要有:明确思考范围,扼要介绍在思考范围内的基本知识和理论,进行方法论的引导,提出必要的要求,列出有关的参考资料、文献,指导学生应准备的事项。
在提出问题课中,学生的准备工作主要有:查阅有关的参考资料、文献,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与理论,通过适当的思维方法,明确和了解目的、要求,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写好讨论提纲,积极参加讨论。
提出问题课的上课,主要是教师谈设计目的、思考范围、思维方法、参考资料、提交问题提纲及交流的时间;学生领会目的、掌握方案、制订计划、积极思考、大量阅读、深思熟虑、提出问题、写好问题提纲按时上课交流。提出问题课已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的时空观念,对教学组织形式也有较大影响。
三、提出问题课的适用范围——利弊思考
提出问题课并不排斥对现成基本知识的获得,也并不是单纯地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它是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好地为学生的未来着想,是为学生成才走出高校后,能够主动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工作、生活的需要。作为提出问题课,我们也不能盲目地去适用,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目的、制作方案、认真操作、精心实施。
提出问题课在大学生一、二年级的适用,有一定的困难。因为,大学生在这个阶段,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还较薄弱。大学一、二年级,大学生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培养所学学科专业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包括构建最基本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同时,对于不同的课程来讲,在适用上也有明显的区别,有的课程就不好适应。如语言课程、工具课程等,在适用上就有一定的困难。
提出问题课主要适用于大学高年级学生,而且主要涉及的课程是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选修课。提出问题课是大学高年级学生写学年论文、毕业论文或作毕业设计前的开题训练课。大学高年级学生在具备了本学科专业的最基本素质的基础上,通过提出问题课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巩固已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教会学生如何去获得知识的知识,为大学生写学年论文、毕业论文或作毕业设计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为今后大学生走向社会,独当一面地开展工作,作好相应的准备。
提出问题课在上课的含义上,有了大的变化。课堂教学的空间概念、时间概念、教学方法概念和主体概念都要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提出问题课扩大了空间范围,计算机网络、图书馆、资料室、学生宿舍及各类教室都变成了提出问题课的空间范围;延伸了时间范围,除教师上课引导外,还包括课余的其他时间;也改变了讲授课教师主动、学生被动,单一传授知识的弊病,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适用了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如何学”“学什么”的主动、独立的学习目的、态度的根本转变。
提出问题课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是在大学课堂教学方法上的有益探索。它可以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把教学活动和科学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和谐地统一起来,教师教的活动减少,学生学的活动增加,突出了在大学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对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