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化视野下的珠江

文化视野下的珠江

时间:2023-0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及我国热带南方最大的河流——珠江。直到20世纪初,珠江、西江、北江、东江被视为4条河流,珠江三角洲亦称广州三角洲。1937年珠江水利局成立,珠江被普遍认作是这几条河流的总称。后化为巨石,称海珠石。流溪河源于广州市从化桂峰山,在广州白鹅潭注入珠江。现在常说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即为广义的珠江三角洲范围。
文化视野下的珠江_珠江传

河流是生命的摇篮,人类文明的故乡。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古国的文化,不是在河流上发源、滋长。翻开祖国的地图,映入你眼帘的千山万水,有巍巍昆仑、九曲黄河、万里长江……以及我国热带南方最大的河流——珠江。古往今来,她们曾唤起多少文人墨客的吟哦和遐想,也曾激起无数志士仁人为她们奋斗和献身。因为这些响亮名字所包含的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实体、一种地貌类型、一个区域概念,而更为重要的是表现所在地区一个民族的灵魂、一种文化特质和时代精神。当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还在森林中追逐野兽的时候,生活在她们身边的中华民族就已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但恰如著名历史地理学大师谭其骧所说的,“任何时代,都不存在一种全国共同的文化”,所以文化的地域差异和时代差异是无可置疑的。奔腾不息的珠江,也同其他河流一样,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中占有自己的位置,作出过彪炳史册的贡献,更在展现现代的辉煌。然而,任何一种文化都是特定时代和环境的产物,尤其离不开河流所提供的条件和土壤。珠江和以她命名的文化,就是在热带条件下,在汉越民族长期交流融汇中形成的一条万古不废的长流水,一种有血有肉、长盛不衰的复合型文化。

珠江这个动听的名字,会使人想到蓝田美玉,合浦珍珠,这一点也不假。珠江得名,始于宋代,原指流溪河流至广州白鹅潭至虎门的一段70多公里的河段。直到20世纪初,珠江、西江、北江、东江被视为4条河流,珠江三角洲亦称广州三角洲。但实际上,这几条河流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1914年在广州设立直隶中央政府的“督办广东治河事宜处”,开始勘测、治理河道,自此人们才渐渐认识到西江、北江、东江和三角洲网河是一个整体,形成了新的珠江水系概念。1937年珠江水利局成立,珠江被普遍认作是这几条河流的总称。据南宋方信孺《南海百咏》记载,相传过去有一个波斯商人,偷了他国家一颗价值连城的镇国宝珠逃到广州贩卖,后被国人发现,以重金赎回。在归国途中,宝珠突然飞起,坠入江中。后化为巨石,称海珠石。另有传说,古代有一个阿拉伯珠宝商人到广州做生意,有次泛舟河上,为沿岸美景所陶醉,一时忘情,手上宝珠跌落江中,顿时霞光四射,化为一座圆形小岛,后也称海珠石。不管这些传说多么神奇、浪漫,珠江由来都与这块巨石联在一起。南宋方信孺有诗云:底事明珠解去来,当时合浦已堪猜。胡贾不省何年事,老石江头空绿苔。不过,江中确实有过这个红色砂岩小岛,昔日建有慈度寺,香火鼎盛,也为文人学士雅集、市民游乐之地直到1931年广州扩建马路,才将它与江岸联在一起,今已被填埋在车水马龙的沿江路下,只有附近著名的海珠桥还能唤起人们对她美丽的追忆。2000年初,海珠石在施工中被挖出,是一个长约100米、宽50米的巨型礁石,已成为珠江和广州城市变迁的见证。实际上早在秦汉时代,广州(时称番禺)已是珠玑、玳瑁、犀角、果布等产品的集散地,除了其中的水产品,“果布”有人认为是东南亚一带出产的香料。而生活在水滨的土著越人,以捕获鱼虾贝类为主要的食物来源。这都说明珠江一词自古就披上蓝色文化色彩珠江文化重要特质是一种热带海洋文化,即如著名地理学家曾昭璇所言:“炎黄文化,众流所宗,岭南亲海,热带民风。”

由西江、北江、东江和三角洲网河组成的珠江水系,河流众多,集水面积在1万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8条,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49条,干支流总长3.6万公里;长年可通航里程1.4万公里,约占全国通航里程的1/8;流域面积约45.37万平方公里,在我国境内为44.21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4.6%,另有少量面积在越南境内珠江流域北面以五岭及苗岭与长江流域分界;西南部以乌蒙山脉与红河流域的元江和长江流域的牛栏江为界;南部以云雾山、云开大山、六万大山、十万大山等与两广沿海诸河分界;东部以莲花山脉和武夷山脉与韩江流域为界;东南部为各水系汇集、注入滔滔南海的珠江三角洲全流域在我国跨越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江西以及香港、澳门8省区(含特别行政区)。由于这些省区自然、人文、历史复杂多样,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又不相同,所以流域内文化内涵之丰富、风格之多姿多彩,不亚于其他河流流域。

受“华南弧”地质构造控制,珠江流域水系走向有别于属于东西走向的黄河、长江,即除了东西走向的西江,还有南北走向的北江以及东北一西南走向的东江和流溪河。其中西江是珠江的主干流,全长2200多公里,发源于云南省沾益县境内的马雄山,海拔2444米。西江源头只是一条不起眼、静静流淌的小溪,但沿途纳入众多溪流后,即成为一条波涛滚滚的巨流,一泻千里,直奔珠江三角洲,主流由磨刀门注入南海。北江源出江西省信丰县石碣大茅坑,主流称浈水,流至韶关,与源出湖南省临武县的武水汇合,始称北江,继而奔腾南下,沿途接纳滃江、连江、潖江诸水,至三水市河口与西江相通,再漫入三角洲网河区,主流经洪奇沥入海。东江上源寻乌水在江西省寻乌县桠髻钵,西南流经广东龙川县与浰江汇合,始称东江。沿途有新丰江、秋香江、西枝江、增江等注入,缓流入三角洲网河区,由闻名中外的虎门入海。流溪河源于广州市从化桂峰山,在广州白鹅潭注入珠江。流溪河虽只有174公里,但流经华南最大城市广州,所以也是一条很重要的河流。

这些河流最后汇流于由古海湾冲填而成的复合三角洲。所谓复合三角洲,就是由多条直接入海的河流所形成的大小三角洲相互穿插、相互联结而成的形状不规则的三角洲。狭义的珠江三角洲东起东莞石龙,西至三水思贤滘,南抵东莞虎门,广州是它的北部顶端,总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而广义的珠江三角洲,东含东江下游的惠阳盆地和流溪河下游的广花平原,西达西江下游的肇庆盆地,北至北江下游的清远盆地,总面积约2.67万平方公里。现在常说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即为广义的珠江三角洲范围。三角洲内河网稠密、纵横交错、方向莫辨,仅出海口就有8个,所谓“八江归海”。这是珠江出海的独特之处,它不像长江口那么宽广浩瀚,也不像黄河口那样游移不定。另外,一般河流三角洲多为坦荡平原,而珠江三角洲内却丘陵错落,有的山峰高达数百米,耸立于海天之际,在涛声云影之中,还隐现着点点孤峰,别具风韵。珠江三角洲这个特点,不仅在我国各大河三角洲中独一无二,而且在世界各大河中也是罕见的。

珠江水系这个扇形格局,因北有五岭横亘,南临大海,所以它对内是封闭、对外是开放的。这一方面利于保留较多的土著文化,同时又可利用五岭间一些水陆通道博采岭外文化精华;另一方面更可假道海洋,纳四海之新风,使南北文化和中外文化在这里交流、整合,融会成在中华大文化之林中独树一帜的珠江文化。由于各大河都绾毂于广州,故广州能成为珠江流域最大的城市,一个兼融南北、涵摄中外,具有强大凝聚力和辐射力的文化中心。

在我国庞大的国土上,珠江流域是最大一块热带区域。这里三冬无雪,四季皆花,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多样,经过人们驯化和定向加工,即可化为物质财富,像伟大母亲的乳汁,哺育两岸各族儿女。故明代杰出政治思想家邱浚说岭南“兼中外之所产,备北南之所有”,直令外来贪官污吏垂涎三尺。昔有“一进广州城,便得三千万”之说。晋代广州刺史吴隐之,以为官清廉著称,离任时把人们相赠沉香弃于江底,成为千古美谈。后人们在广州石门珠江边建“贪泉亭”,警告那些想在广州为官大捞一把的人。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坐贬岭南,初时充满恐惧,有“魑魅逢迎”、“九死南荒”等语。后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诗句,想也为留恋岭南丰饶物产而改变初衷。

珠江流域北倚云贵高原和南岭山地,中亘两广丘陵,大小盆地穿插其间,下为宽广河谷和三角洲平原,标高从2200多米下降到20~10米左右,甚至贴近高潮面。地形的这种强烈垂直地带性,使同一热带气候区内发育了多种土壤,从西往东,按海拔高度不同,大约有黄壤、红壤、赤红壤和砖红壤等地带性自然土壤,适宜各类植物生长,为人类对它们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巨大可能和多种选择。这里植物种属多,光药用植物就有2800多种,故素有“云贵川广,地道药材”之称,其中不乏珍贵品种,如櫶木、坡垒、紫檀、格木、擎天树等,为历代封建王朝所征用。云南被称为“植物王国”。人类从大量野生植物中培育许多栽培作物品种,为珠江文明增添异彩。据统计,仅水稻品种即多达1.35万多个,甘蔗46个,其他作物实难一一列举。云贵烤烟、茶叶,广西玉桂,广东尤其是珠江三角洲水果等都驰名天下。繁茂植被又使它们所在地区成为野生动物的乐园。境内除与长江流域共有的许多鸟兽以外,尤富有热带和亚热带动物种属,其中属国家一类保护动物即有长臂猿、华南虎、苏门羚、瑶山鳄蜥、滇金丝猴等。而经人类千百年驯化而成为名产的有关岭、隆林、南丹黄牛,西林、富钟、星子水牛,陆川猪、东山猪、巴马香猪等。我国西北多骏马,以善跑闻名,但属西南品系的黔西、册亨、晴隆、德保、百色的矮马却以温顺、耐劳著称,是当地重要运输工具。清远鸡、三黄鸡、麻鸭、松香黄鸭、狮头鹅等家禽在岭南被列入“三鸟”范围。“无鸡不成宴”成为岭南饮食文化一大特色。

北回归线横贯珠江流域中部,在热带范围内,一年中太阳两次直射人们头顶,日照充足,热量丰沛,其他河流流域难望其项背。如两广大部分地区,日均温度≥10℃,年积温在6000℃以上,可满足各种作物生长需要,水稻一年可以三熟,珠江流域是我国稻作文化最发达地区之一。深受东南季风影响,流域内降雨也甚为丰富,在云贵高原,年降雨量一般为1000毫米以上,在两广地区可达2000毫米,季节分配也比较均匀。水与热的良好结合,使大部分作物终年可以生长,葱茏盈野,农民少有农闲,与北方地区农民显著不同。上游地区气候垂直变化大,有所谓“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谚,使各种作物各得其所,构成作物分布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互补优势。

丰沛的雨泽,在地表形成径流,注入江河。而埋藏在万山丛中,茫茫林海里的地下水也渗出暗无天日的世界,寻找自己的归宿。这两种水流从四面八方汇入珠江,成为人类开发利用的宝贵资源。据估算,全流域年径流量为3360亿立方米,出海径流量为3260亿立方米,占97%,即珠江水绝大部分奔腾入海,日日夜夜、永无休止地向前倾泻,消失在广漠的海洋,而不像北方一些河流时有断流、干枯或仅见一泓潭水那样。因为珠江属雨源补给型河流,所以即使大部分江水归于大海,河床里仍常年维持充足流量,满足各方面对水的需求。据估算,全流域年平均水资源总量达3344亿立方米,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2%,仅次于长江,是黄河的7倍,淮河的10倍。从这个意义上说,珠江可称全国第二大河。而按单位面积计算,全流域每平方公里一年的水量为75.3万立方米,高出全国这一指标2.5倍。流域内每人平均拥有水量4700立方米,也比全国人均拥有水量2840立方米多出65%。再按耕地拥有水量比较,珠江流域每亩为4640立方米,为全国每亩1870立方米的2.48倍。这一连串数字显示,珠江无愧为一位体态丰腴、乳汁汩汩的伟大母亲。

温柔的河水还蕴藏着巨大的动力资源。水力发电既价廉,又不污染环境,是理想的发电方式。珠江流域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为3348万千瓦,理论年发电量为2933亿度,但可能开发的装机容量为2512万千瓦,约占全国水力资源蕴藏量的5%,年发电量可达1168亿度,平均开发率约为40%。即珠江水力发电潜力仍很大,尤其是她的中游,流量大而稳定,峡谷多、落差大,淹没田园和村落少,为建立水电站的理想河段,现已列入全国水电开发的重点地区。近年已建成六郎洞、大化、西津、合面、南水、长湖、枫树坝、新丰江等水电站。电力这个近代工业文明史上最辉煌的成就,曾把人类带进一个新时代。她将不仅带动珠江流域经济起飞,而且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这使人想起列宁“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的伟大预言。

丰盈的流量,永不间断的奔流,又使珠江自古以来就成为我国南方水上交通的大动脉。据调查勘测,珠江水系可通航河流近1000条,通航里程约为1.3万公里,约占全国内河通航里程的1/8。不过,由于上游山高谷深,滩多险恶,通航河道主要分布在两广境内,包括珠江、西江南宁至广州河段、柳江、桂江、右江、北江、东江等。在公路、铁路交通未兴起时,江上风帆浪舸,商旅如云,水运是最主要的运输方式,也是传播人类文明与进步的强大通道。航道沿线兴起不少港口,有南宁、贵港、梧州、肇庆、江门、容奇、惠州、广州港等。它们宛如一连串夜明珠,镶嵌在白练般的江岸上。

珠江之伟大,还在于经长年累月地冲刷、沉积,生成了大片良田沃土。据统计,珠江流域在我国境内有土地资源6.63亿亩,其中耕地0.72亿亩,约占11.9%;全国人均土地占有量为15.5亩,珠江流域仅为9亩多,比全国少42%;耕地占土地比重即耕地率全国为18.5%,珠江流域为10.78%,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种鲜明对比,说明珠江流域尚有大片处女地在等待着她的哥伦布们来开垦,土地利用有着广阔前景。土地是一种可以永续利用的资源,只要使用得当,就可以造福子孙万代。可以说,一部珠江文明史,也是各族人民披荆斩棘、不断向土地深度和广度开发进军的历史。

地球的内力和外力作用,为珠江大地生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以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为主,重要的有铅、锌、锡、锰、铁、铝、金、银、硫铁矿,还有重要能源煤等。素称“有色金属王国”云南的个旧,为举世闻名的“锡都”,其锡储量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马来西亚;贵州六盘水煤矿,煤储量达1800亿吨,排名全国第四位;广西平果为大型铝矿山,占全国铝储量的15%;广东云浮硫铁矿储量居全国榜首,时下在大量开采。这些矿产资源一旦与水电资源开发相结合,必将产生巨大的综合效益,使流域经济大放异彩。

珠江水系各出海口外,即为烟波万顷的南海。根据1982年签署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关条款,我国可拥有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其中150万平方公里分布在珠江水系出海口的近岸海洋。这片新的海洋国土拥有大量滩涂、热带海岸特有的红树林和宽广的渔场,内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化学、动力、生物、矿产等资源,在行将到来的21世纪海洋时代,它们将备受青睐,可开发为珠江流域的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特别是珠江口和北部湾底下尽是滚滚油海,已在勘探和开采。这些海上油气田将是继大庆、大港、胜利油田之后盛开在祖国南疆的朵朵奇葩。石油这种世界经济史上最有活力的资源,曾使贫穷落后的阿拉伯民族成为世界的暴发户,使南美一些国家摆脱贫困,现正给珠江流域经济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呼唤着她新世纪的到来。

珠江水系覆盖我国热带广大地区,在漫长的地质时期和人类历史时期形成的各种景观林林总总,蔚为大观。这里不仅有许多奇岩异洞、秀湖大川、飞瀑流泉、海滨沙滩、珍稀生物等自然景观,以及清新的空气、未经污染的环境等,而且经各族人民世代劳动、创作保留下来的文物古迹、文化艺术、工艺特产、民族风情等人文景观也至为触目。走进这条风景走廊,俨然置身会稽山阴道,刘姥姥初进大观园,使人应接不暇,梦牵魂绕,回味无穷。

珠江源头马雄山,沟壑纵横,林木苍翠,山花烂漫,尤以杜鹃闻名,在100~200平方米山坡上数量可达几万株,有马樱花、映山红、大白花等多个品种,清明前后、竞相开放,“枝头万朵齐吞火,残血烧红半边天”。这罕见景观成为珠江自然风光第一笔。1985年8月16日,珠江水利委员会同流域有关省区水利部门,在源头树立石碑为记。碑记确指,珠江“源出马雄,古隶牂牁,今属曲靖”,“滴水分三江,一脉隔双盘(即南、北盘江)。主峰巍峨,老高(马雄山另一山峰)峙立。溪流涌泉,若暗若明。汇涓蛰流,出洞成河。水流汩汩,终年不绝,是乃珠江正源”。云南有关部门正拟在源头建立风景旅游区。

珠江流域地貌类型齐全,发育充分、完善,尤以岩溶地貌出名,是我国这类地貌分布最多、最广的流域。她们像任人打扮的小女孩,在流水的作用下构成一幅幅山清水秀、群峰挺拔、洞奇石美的彩墨画,自古就声名远播,游人抑止。云南路南县石林,怪石嶙峋,千峰壁立,千姿百态,被誉为“天下第一奇观”。贵阳小车河畔地下公园,天生景物千奇百怪,引人入胜;新近发现的织金溶洞,被称为“岩溶博物馆”,属世界罕见。广西桂林至阳朔,百里江流,千峰倒映,绿水迂回,山水相依,无人不为之陶醉。唐代诗人韩愈视她为绝代佳人,诗作中有“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赞美之句。“桂林山水甲天下”自古无人不晓。广东肇庆七星岩,临近西江故道,即今星湖,山水相配,巧夺天工。从唐代起就名扬长安,仅保存下来的唐宋游人碑刻就有300多处,形成千年诗廊。1961年叶剑英元帅来游时,曾即兴做诗:借得西湖水一圜,更移阳朔七堆山。堤边添上丝丝柳,画幅长留天地间。有赖于西江山水名胜,今肇庆已成为国家级风景旅游城市。此外,被称为“小桂林”的贺江两岸,北江英德宝晶宫等,不仅有旧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址,为岭南远古文明的灯塔,而且发育的岩溶风光之胜,同样闻名遐迩。古老的变质岩、火成岩和年轻的红色砂岩也被流水雕刻成形态各异的景物,加上各种奇闻传说,也使游人流连忘返。大自然的这些代表作有峭壁千仞、幽奥深邃的昆明西山;古木参天、湖光山色相映的贵州黔灵山;绝壁凌空、色泽红艳的粤北丹霞山,历属“羊城八景”之列的广州白山、越秀二山,以及作为死火山的南海西樵山等,皆因依托珠江或得水而锦上添花。但珠江之美,还在于她峡谷幽深、瀑布雄奇、湖泊棋布、灵泉众多,且匹配相宜,皆可入诗入画。珠江享有盛名的黔江下游大藤峡、西江羚羊峡、大鼎峡、三榕峡、北江飞来峡等都具险奇气势。其中大藤峡长达44公里,有险滩22处,两岸丹霞地貌连绵,为泛舟的理想河段。瀑布在山水风景中一枝独秀,备受诗人礼赞。李白写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成为千古绝句,如果借指贵州黄果树瀑布,更是恰到好处。这条素有“天下奇景”之称的全国最大瀑布,平时宽约20米,水量大时可达84米,水帘从67米高的悬崖飞泻而下,声若巨雷,溅起水珠高达百米,在阳光照射下形成的彩虹与水帘相辉映,可使游人回到童话般美丽世界。在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的笔下,瀑布下泻时“万练飞空,捣珠崩玉,飞沫反涌,如烟雾腾空,势甚雄厉。所谓珠帘钩不卷,匹练挂遥峰,具不足拟其状也”。实际上,由于珠江水利资源极为丰富,瀑布分布甚为普遍仅南海西樵山就有大小瀑布28处,西江在肇庆江畔鼎湖山,即有“龙潭飞瀑”、“幽谷奔雷”、“水帘洞天”等8处瀑布,其中“龙潭飞瀑”曾是孙中山先生游泳之处,每为游者常履之地。珠江著名的大瀑布在广西尚有大新县德天瀑布、靖西县三叠岭瀑布、临桂县红滩瀑布、陆川县东山瀑布、河池市流水岩瀑布等9处,皆被收入新编《广西通志》,有待开发为可利用的水电和旅游资源。

各种自然或人为原因,都有可能使地表水或地下水潴留而形成湖泊。从云贵高原到珠江三角洲,都点缀着与江河直接沟通或依靠降水和地下水补给的湖泊。云南的滇池、抚仙湖、阳宗海、杞麓湖,贵川咸宁的草海,广西桂林的榕湖、隆安的经萝湖,广东的肇庆星湖、惠州西湖等皆以风光之胜闻名天下。其中被称为“高原第一大湖”与珠江流域毗邻的滇池,湖面达340平方公里,雄伟壮阔,不减大海气魄,但夕阳西下时却又有江南水乡妩媚。清昆明孙髯翁先生撰滇池大观楼对联长达180个字,为我国历史上最长的一副对联,写尽了她的风光形胜和历史沧桑,结果“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令人掩卷而叹。

珠江流域地下水丰富,出露于地表形成的泉眼也很多,它们有的具有很高的观赏或医疗价值,被美名曰“灵泉”。由于地质作用不同,有低于当地常温的“冷泉”和高于当地常温的“温泉”,也有定时喷发的“间歇泉”。广西德保县马隘村还有一种涌水量可由声音控制的所谓“喊泉”,村民来此挑水,先叫一声“喂,水快来呀!”,泉水即汩汩而出,骤然涌至,令人啧啧称奇。广西富川、兴安、天等、武鸣等地也都有类似的“喊泉”。广西田阳县那满镇另有一种“变色泉”,泉水每天定时变色两次,由黑变蓝变红,相互交替,蔚为壮观。在广西境内较大规模的温泉就有37处,广东则多达233处。著名的从化温泉,泉区长达10多公里,沿流溪河两岸和河床出露的就有10多处,水温最高可达70℃,含多种有医疗价值的微量元素,已被开发营建为风景旅游疗养区。汉壮各族人民早就知道利用温泉灌田养鱼,如清代广西柳州府象州东15公里热水村有“温汤泉”,此泉“沸如滚汤,下流渐冷,灌田甚广”;平乐府贺县西10公里热水泉,“泉涌如沸,灌溉甚广”,在我国农业科技文化史上留下光辉一页。

近世以来,珠江水系许多河道上游和中游被拦截,建设为水库,这是人类征服、利用江河的重大成果,也是至为触目的人文景观。至1985年,仅广西就建有水库4673座,其中大中型水库187座。云南、贵州、广东新建水库也不在少数。广西有著名的被誉为“大海的女儿”的百色澄碧河水库,静卧于万绿丛中的桂林附近青狮潭水库,灌溉面积居广西之首的合浦水库,有“神女出浴”传说的南宁大王滩水库,岩溶地区上林县大龙洞水库,以及红水河瑶族聚居的大化水库等;在广东则有全省最大的东江中游新丰江水库,蓄水量达139亿立方米。库区内碧波荡漾,片片渔帆,备受游客青睐。

珠江流域是我国多民族聚居地区。据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全流域人口约1.7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5.4%;每平方公里为177人,比全国平均人口密度118人高出33%。尤其在各大河中下游河谷平原和三角洲地区,人口更为稠密,村庄错落,城镇连绵,炊烟袅袅。在全流域人口中,汉族为1.34亿,占77%;少数民族为0.4亿,占23%,同时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43.5%。全国大部分少数民族在珠江流域都有分布,其中人口超过百万的少数民族有10个,即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其余则为傈僳族、佤族、拉祜族、水族、纳西族、景颇族、仫佬族、京族、毛南族等。其中仫佬族、京族、毛南族是仅见于广西的少数民族,为流域民族文化增添了绚丽的一笔。少数民族多分布在西江上游和中游,呈大分散、小集中格局。从幽谷到平地,从平地到山巅,都有他们的足迹,形成了坝(洞落,即山间盆地)居民族和山居民族及其相应文化。也有人认为它们属于小流域文化,最能保持古老文化特色和风格。从这点而言,珠江文化的多元性较之其他流域文化,虽不能说更胜一筹,但至少是在伯仲之间。各民族和睦相处,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在语言、宗教、风俗、建筑、工艺制作、饮食等方面表现了多姿多彩的民族特色。例如傣族泼水节、苗族龙舟节、踩花山和芦笙会;壮族“三月三”等,皆以歌舞盛会表现他们的乐俗文化;云南“一颗印”、广西“干栏”等民族建筑,同陕北窑洞、漠北草原蒙古包一样,体现了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在民族工艺品方面,牙州陶、织金砚、玉屏箫笛、大方漆器、挑花、刺绣、蜡染等都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过去它们多为贡品,今已开发为地方名产。如在1990年10月中国旅游购物节上,贵州安顺蜡染系列产品荣获中国旅游商品天马奖,独山冰糖盐酸菜、傩戏面具、刺藜系列产品获天马银奖,说明有着凝重积淀的民族文化在新条件下正在展现自己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地理环境不但深刻地影响到人类物质文化的特质和风格,而且在精神文化各个层面上也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古语云“近山则诚,近水则灵”。德国哲学大师黑格尔也说:“水性使人通,山性使人塞”。照此说来,我国南方多水,民性灵巧;北方干旱缺水,民性诚实。珠江上游和中游多山,区位闭塞,民性保守和诚实,传统风气厚重,保持着较多的土著文化积淀层。而下游和三角洲宽广坦荡,水量丰盈,交通便捷,民性灵巧、开放和兼容,善于吸收外来文化,故商业文化和海洋文化成为地域文化的主要特色。正是珠江各河段的文化地域差异,促使它们相互交流、采借和补充,整合成独具一格的珠江文化。这个整合过程,即是以上述自然和人文社会环境为基础展开的。

珠江荒古时代非常渺茫。秦始皇统一岭南,汉武帝收复西南夷,珠江流域即进入开发历史时期。中原汉族军民南下,带来了中原先进经济文化,使流域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发展,商业贸易获得很大进步,并开始向东南亚各地伸展。据《汉书·地理志》载,合浦、徐闻当时已成为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唐宋时期,随着大庾岭道的开辟,岭南与中原主要交通线由广西桂江转到广东北江,广州迅速上升为全国最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市。唐开元年间一年来往广州客商约80万人次,侨居广州外商达13万人。广西、云南与邻国的贸易也十分活跃,中国货物在越南百姓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明清时期,珠江下游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有突破性进展,以广州、佛山为核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带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外贸等迅速发展,珠江三角洲跻进全国先进地区行列,并成为南太平洋地区商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云南、广西与境外贸易盛况空前,清代仅广西与越南交往孔道就多达147处。只是到了近代,由于帝国主义入侵,我国领土丧失,门户洞开,大批洋货输入,才使珠江流域经济全面萎缩和衰退。当然,由于珠江流域较其他河流流域较早被卷入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并成为这个体系边缘地区的一部分,首先接受了世界近代大工业文明,刺激了当地民族经济的兴起和发展,并使珠江流域处于全国对外开放、吸纳国外技术和资本、直接面对世界市场的最前沿位置上,因而在珠江三角洲和沿河少数城市,社会经济有一定进步,例如广州、香港、澳门即出现了畸型的发展和繁荣。但流域内广大地区,长期在内忧外患、战乱频仍压迫下,百业萧条,民不堪命,到处是一片凋零破败景象。直到新中国成立伊始,广东、广西社会总产值仅43亿元,只及现在一个中等发达县(市)的水平。

秦汉以来,生活在珠江流域的土著越(粤)人,即与南下的中原汉人开始了民族大沟通、文化大交流的整合过程。到宋元时期,珠江文化作为一个区域文化体系已基本形成。明清时期,由于市场经济的张力和流域内某些地区人口膨胀,土地不堪重负,迫使大批人口外迁。一路移民溯珠江水系向中上游的广西、贵州、云南等地迁徙,进一步扩大和加强了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使珠江流域超越行政区划界限,结合为一个不可分割的相对完整和统一的经济文化区域;另一路移民迁往海外,参与华侨文化形成,并实现了珠江流域更进一步与东南亚乃至世界各地的各种联系,为珠江文化注入了更多的西方文化养分,促使她新陈代谢,发展、升华为时代先进文化。例如从洪秀全到孙中山,他们的革命思想来源,即有不少西方文化基因。孙中山的革命活动,还得到了华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纵观近代历史,珠江流域无愧为中国近代革命策源地和时代思潮的重点地区。珠江流域的这种内外交往,像万古不废的江流一样,数千年循环往复、永无休止地进行,使流域内的人类体质、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习俗等都具有共同特征,并遵循共同规律运行与发展。这也是培育珠江流域现代经济文化的强大基础。

不管怎样,旧时代珠江流域,一切都笼罩在内外反动势力的阴影之中,各族人民的命运是极其悲惨的。珠江中上游有些少数民族,长期停留在原始社会晚期发展阶段,他们刀耕火种,或者过着渔猎生活。珠江流淌着各族人民辛酸的泪水,世世代代沿着她那粗大的脉络,流向无边的苦海。

新中国成立后,珠江才在荡涤了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污泥浊水的基础上,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时代。正如高尔基所说:“大地好像知道她那真正的、聪明的主人已经诞生,于是打开自己的内部,把宝藏在主人面前展开。”在几十年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中,确实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由于特定历史背景,珠江也几经荣辱、几度沧桑,只是在1978年以后,才汇入改革开放潮流,并以崭新姿态和装束,冲破束缚她发展的一切罗网,创造了经济奇迹,令世人刮目相看。在工业文明方面,到1990年,仅广东就建立起3万多家企业,拥有固定资产580多亿元,比1949年增长近200倍。广西建立工业企业1.1万多家,比1949年增长14倍,工业固定资产达160多亿元,比1957年增长14倍。汽车、飞机、机床、冶金、电子、造船等过去没有或很薄弱的工业崛起于珠江大地,现今已形成一个门类齐全、拥有相当生产能力的工业体系。“广货”大规模北上已为众所周知,实是珠江文化一种对外辐射。在农业文明方面,近40年全流域投入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达100亿元,仅广东就建设大中型水库350多座,江海堤围1.6万公里,灌溉面积占总耕地面积70%以上。农业机械化稳步发展,显著地改变了过去主要使用畜力、人力耕作的落后状况。在交通邮电通讯方面,铁路、公路、航空、航运等运输深入广大城乡,云贵高原昔日“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少数民族地区的交通状况也大为改观。近几年广东通讯事业突飞猛进,广东已进入全国通讯最发达地区之列。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迅速提高了流域经济实力,两广社会生产总值从1952年的61亿元和1978年的496亿元增加到1990年的3815亿,比1952年增长62倍,年均递增16.5%,这个速度是旧社会难以想像的。

随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策确立,珠江流域出现了“城市化”历史巨变:昔日边陲小镇深圳和珠海,如今已成为蜚声中外的经济特区城市;率先改革开放的珠江三角洲,现已基本完成“撤县设市”;流域内其他省区,重要的县也大部分设市。这些新兴都市,已成为流域经济新的生长点和对外辐射中心,极大地推动了由农村自然经济向城市工业文明转变的历史进程。列宁早已指出:“城市是经济、政治和人民的精神生活中心,是前进的动力。”列宁这一科学预见,已在珠江流域得到充分的验证。

珠江流域新经济形势的出现和与之俱来的政治体制变革,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精神文化的各个层面。“文凭热”、“读书热”高潮迭起;企业文化、市井文化、校园文化、特区文化风靡一时;市场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不断更新;华侨文化更多地渗入各个领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珠江文化所赋有的某些品格,无论是开放意识、改革精神,还是生活方式、衣着打扮等,都已经或正在形成一个从南向北转移的冲击波,甚至成为全国某些文化领域里的领导力量。这一切都标志着今天的珠江已进入她数千年文明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不但牢固地确立了流域经济在全国的重要地位,而且珠江文化内涵的日益丰富和扩大,并逐渐向高层次发展,也预兆着她有可能成为我国区域文化的一面旗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