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克服折射望远镜出现彩色环的缺点,制造者把望远镜的镜筒造得长而又长,而且有越来越长的趋势。
荷兰天文学家克里斯蒂安·惠更斯(1629—1695)是长镜身望远镜的先驱。惠更斯和他的弟弟喜好研磨透镜,他们在荷兰犹太哲学家本尼迪克特·斯宾诺莎的帮助下,于1655年造出了第一架能放大50倍的长望远镜。物镜直径5厘米多,镜身长约3.6米。
为了检验新磨制的透镜,他们对当时已知最远的行星——土星进行了观测,从而获得了对土星卫星的新发现。
以前,伽利略和他的继承者观测土星时曾发现,土星两侧似乎各有一个茶杯把手状的影子,但谁也没有弄清楚这到底是什么东西。
1655年3月25日,惠更斯发现了土星附近有颗恒星状的天体,经过一连几个月的跟踪观测,1656年,他宣布发现了一颗土星的卫星,每16天绕土星转动一周。后来,这颗卫星被命名为“泰坦”。
用这架望远镜,惠更斯还研究了猎户座大星云,并在它那云雾状的物体中发现了恒星。此后,惠更斯继续制作优质望远镜,透镜更大了,镜身更长了。最后,他造了一架长达37米的望远镜,当他用这架又长又大的望远镜观察土星时,发现了土星被一层又薄又平的光环包围着。
惠更斯的成就,激励了天文学家赫韦吕斯,他于1673年制作了一架镜身长达46米的望远镜。这是一件笨重的珍品,金属镜筒重得无法操作。没有办法使用,赫韦吕斯只好把它捆在同样长的木杆子上,以便固定透镜的位置,数十人用绳子使它升降起落。空气中湿度的变化、木头的变形以及绳子的伸缩等因素,都给天文观测带来了预想不到的困难。
后来,惠更斯干脆用省去镜筒的办法,把两块透镜——物镜和目镜分别吊在两根高高的杆子上,在两块透镜之间,用绳子把它们拉紧和对准进行观测。这种没有镜筒的望远镜,被称为“悬空的望远镜”。但由于周围杂乱的光线射入太多,难以形成清晰的物像,因而效果不好。
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长镜身望远镜一直是研究天体的主要工具。
1722年,英国天文学家詹姆斯·布雷德莱(1693—1762)曾使用65米长的望远镜。法国人亚德里安·奥佐(1622—1691)曾设想制作一架长达305米的望远镜,后由于未能攻克一些光学上的问题而被搁置下来。
17世纪中期,意大利天文学家基奥范尼·多明尼科·卡西尼(1625—1712)得到了一架高倍率的长身望远镜。他集中精力去观测木星和土星。
1664年,他发现木星表面有一个略带圆形的斑点。1672年,他绘制了一幅木星图,图中第一次标上了这个斑点。英国天文学家罗伯特·胡克(1635—1703)用一架高倍率的望远镜也于1664年发现了这个斑点,当时人们把它称为“胡克斑”,现在一般称它为“大红斑”。
利用望远镜观测天体,一个最有趣的发现就是证实了太阳、月亮、水星、金星、火星都是圆球形的天体,而木星和土星则是椭球状的天体。用望远镜跟踪这些天体的运动,其运动轨迹都是呈椭圆形的。
后来,卡西尼在法国定居后,继续用越来越长的望远镜对土星进行研究。他用一架长达41.5米的望远镜,又发现了4颗土星的卫星。
1675年,卡西尼发现土星上的光环实质上是两个环,中间隔着一条暗缝。这条暗缝至今仍被称为“卡西尼环缝”。
卡西尼不仅研制了超长型的望远镜,而且还研制了一些望远镜的附件。这些附件装到望远镜上以后,可大大增加望远镜的清晰度以及方便定方位和测角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