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文虎克(1632—1723)生于荷兰德尔夫特。小时候,他的家境贫寒,16岁开始当学徒,6年后自己开了一家小商店。他没有受过任何正规教育,但他从小勤奋好学,善于观察和研究事物,对大自然很感兴趣。青年时代,他学会了用玻璃制造透镜。1675年,他开始制作显微镜,并用于观察研究微观世界。
1704年,在列文虎克72岁时,发表了他一生研制显微镜所取得成果的著作。据统计,他一生共制造了247台显微镜和172个镜头:他为荷兰皇家学会装备了一个包括26台显微仪器的实验室,在开拓和研制显微镜方面功不可没。
列文虎克对显微镜研制的贡献在于,他不仅能磨制各式各样的优质透镜,还精心研制出一种曲率很大的小型显微镜。这种显微镜由两片连接很紧的铜板或银板组成,在两块金属板的开口孔之间装有一个很小的大曲率透镜,透镜的焦距在1毫米以下。观察时把物体放在针尖上,针尖用两个螺旋调节聚焦,眼睛紧贴对光观察。它看似很简单,但放大率为240—280倍,能分辨1/700毫米的精细物体。在17—18世纪里,其他人制造的显微镜都没有一个能够超过它。
列文虎克用他的显微镜探索了许多领域,并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1668年,他用显微镜证实了意大利马尔比基关于毛细血管的发现。
1674年,他观察了鱼、蛙、鸟类的卵形红细胞和人类及其他动物的红细胞。
1675年,他发现了青蛙内脏中寄生的原生动物,在当时的生物界引起了震动。
1677年,他描述了哈姆雷发现的动物精子,并证实了精子对胚胎发育的重要性。
1683年,他发现了细菌。他从一位老人的牙缝中取出一些牙垢,放到显微镜下面观看,发现有的细菌像火柴棍,有的像小球,有的细菌边上还长着绒毛在不停地游来游去。他的发现引起了人们莫大的兴趣。很多人都想通过他的显微镜看一下那个细菌的新世界,以饱眼福,甚至连荷兰女王也不例外。
与列文虎克同一时代人,如意大利的马尔比基(1628—1694)、英国的格鲁(1628—1712)等,他们在研制显微镜的技术方面,也有其独到之处。但是在列文虎克以后的100多年间,显微镜的研究却再没有取得多大进展。
显微镜同望远镜一样,也同样存在色差问题。在显微镜下,本来是一个无色的薄片,却出现了各种颜色,使人们不能准确地观察那些微小的物质,甚至还会产生一些误解。
不久,瑞典物理学家克林根施蒂仑(1698—1765)研制了一种无色差的镜片,但未能达到实际应用的程度。
1757年,英国数学家多兰德(1706—1761),采用了数学家霍尔在1722年所发表的球面差计算方法,改进并纠正了显微镜上各透镜的曲度,从而制出了第一台几乎没有色差的显微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