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地理
宗教地理是研究宗教的地理分布、发源地、传布路线,宗教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宗教对文化景观的影响的领域。它是文化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之一。宗教作为区域现象,很早即为地理学家所重视。随着文化地理学的发展,宗教地理的作用引起人们更多的注意。D.E.索弗1967年出版著作《宗教地理学》,1981年发表论文《地理学与宗教》,为宗教地理研究内容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宗教信仰是人类社会生活方式之一,由宗教信仰聚集的社会集团在地球上占有一定的空间,因此成为一种区域现象。目前世界上信仰各种宗教的人数达26亿,约占世界人口的60%。其中信基督教的约有10亿人,分为天主教、新教(或称基督新教、耶稣教)、东正教;信伊斯兰教的约有6亿人,分为逊尼、什叶两教派;信佛教的约为2.6亿人,分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这三大宗教在世界上都有较广泛的分布区,属于超民族的世界性宗教。在民族宗教中,人数最多的是印度教,教徒约5亿人。此外还有日本的神道教。这些宗教集中分布于一定的民族和地域范围内。信犹太教的人数虽不多,但随犹太人的流散,广布于欧洲、北美以及亚洲的以色列等地。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南美亚马孙河流域、大洋洲以及北极附近的居民中,还存在着多种形式的当地传统宗教(原始宗教)。
宗教地理研究内容有:
1.宗教的起源地、分布和传播。探讨宗教起源地与古代文明起源地的关系以及宗教传布的地理背景。宗教的现代分布反映其过去的兴衰和传布。传布伴随交通贸易、移民以及军事征服。传布方式既有自愿的,也有带一定强迫性的。某些宗教因交通条件的改善,交往的增多而加速传布。例如,伊斯兰教随着穆斯林帝国的强盛和穆斯林商人的商业活动及移民的增加,扩展到亚洲、欧洲、非洲;基督教随着欧洲人移民传布到美洲。
2.宗教文化景观。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信仰、礼仪和习俗,从而形成特殊的环境感应和文化景观。如宗教朝觐活动、禁忌、宗教建筑等造成的特殊的区域景观。
3.宗教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一些学者认为:一些原始宗教神化和崇仰自然界,含有自然保护的信条;而有些宗教教义强调利用自然,忽视人类对环境的破坏作用;有些宗教的教义、习俗客观上起到保护生态平衡的作用,如佛教。中国的宗教胜地往往是植被保护较好的地区。
4.宗教对领土和疆界变动、战争、人口分布、聚落形式以及地区经济结构等方面的影响。如一些国家和地区因宗教或教派的不同,引起的冲突和分裂;天主教仪式中饮红葡萄酒的需要,为葡萄种植和酿酒业的传播发展起到一定作用等等。
宗教地理的研究对于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文化地理学、人口地理学以及民族地理、聚落地理学、旅游地理学等人文地理学各分支的研究均有帮助,而这些学科又是宗教地理研究所不可缺少的基础。宗教地理的研究,还有助于对宗教这一重要的社会现象的认识和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