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定义
按照英国国际政治经济学家苏珊·斯特兰奇《国家和市场:国际政治经济学导论》一书中的定义,国际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影响全球生产、交换和分配体系,以及这些体系所反映出来的价值观念之组合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结构”的学科[1]。斯特兰奇用“结构性权力”概念来诠释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主题。她认为,“结构性权力”是形成和决定全球政治经济结构的权力。结构性权力存在于四种不同的但却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结构中,即生产结构、安全结构、金融结构、知识结构之中。
美国国际政治经济学家罗伯特·吉尔平在其著作《国际关系的政治经济学》中指出,国际政治经济学是一种“对国际政治学和国际经济学进行综合研究”的学科;他把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性质具体地解释为“研究全球经济及技术之相互依赖的发展同由主权国家所构成的国际政治体系的持续分化之间的矛盾与冲突”[2]。吉尔平认为,国际政治经济学主要研究市场经济增长的政治经济根源及作用、经济变化与政治变化的相互关系、国际市场经济对国内市场经济的作用和影响等内容。
美国国际政治经济学家罗伯特·基欧汉则在其代表作《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一书中指出:“可以把国际政治经济学看作是两个独立存在的研究领域之间的一个交叉学科。前者是经济学,研究的是作为满足需要的市场手段的生产和交换;后者是政治学,研究的是权力的运行过程。”[3]
Jeffry Frieden和David Lake在英文原版《国际政治经济学:审视全球权力和财富》中的定义简明扼要,他们认为,国际政治经济学是对世界范围内政治与经济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4]。
其他一些国际政治经济学代表人物尽管没有明确地提出关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概念或者定义,但是在他们的著作和理论观点中时刻闪烁着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思想逻辑和哲学理念。如20世纪70年代琼·斯佩罗在其代表著作《国际经济关系的政治学》中从国际政治秩序中的东西、南北和南南关系方面系统地论述了国际经济关系的本质联系。尽管此书成书较早,但也不失为一部具有鲜明特色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经典著作。理查德·库珀的《相互依赖的经济学——大西洋社会的经济政策》率先提出作为国际政治经济学重大理论假设之一的“相互依赖”的概念。经济史学家查尔斯·金德尔伯格的《权力与金钱:国际政治的经济学和国际经济的政治学》则树立起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另外一个理论支柱——“霸权稳定”的假设。加拿大国际政治经济学家罗伯特·考克斯另辟蹊径,在其代表巨著《生产、权力与世界秩序:创造历史的社会力量》一书中,继承了大卫·李嘉图和卡尔·马克思的思想轨迹,对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关系体系作了宏大的政治经济分析。
总之,西方学者的具体观点尽管并不完全一致,但是在理论逻辑上却是彼此相通的。在我们看来,国际政治经济学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国际政治学、国际经济学和国际关系理论的一种综合,或者是研究国际政治关系和国际经济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的交叉学科。国际政治经济学既不同于国际政治学,也不同于国际经济学。它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可能会与政治学或经济学部分地重叠,但是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学科理念或研究精神需要向前追溯到政治经济学发展的最初阶段,即国际政治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政治学、经济学、国际政治学、国际经济学、国际关系理论等具有和分享共同的思想源泉。
因此,本书将国际政治经济学定义为:适应全球化时代的发展需要,对当代世界范围内跨国性的政治经济问题的一般规律和具体机制进行综合研究的一门学科。
所谓适应全球化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指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兴起和发展是有其独特的时代背景要求的。在前资本主义或者早期工业革命以及殖民主义时期,参与国际政治经济事务的国家或者其他性质的组织之间的关系局限于相对独立的政治或者经济领域,国家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不高,国家之间关系的焦点在于领土、原材料、市场等资源的开拓与争夺。从严格意义上说,横跨19世纪和20世纪的、由大英帝国主导的全球经济结构并没有形成真正的世界霸权体系。只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国家集团内部及外部间联系与矛盾的发展日益成熟,以及第三世界国家纷纷走上民族自治道路并发展成为国际政治经济体系中的一支独立力量的时候,全球化的世界体系形成以及国际政治经济学赖以立足的基本要素才得以真正确立。因此,从此种意义上可以说,国际政治经济学是适应战后世界经济政治体系发展的理论要求应运而生的,是国际政治学、国际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国际关系理论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并且发展到一定程度孕育而生的一门独立学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