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美苏两大阵营的对抗
1.西方资本主义阵营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标志着西方资本主义阵营的形成。
第一,马歇尔计划
二战后西欧国家经济濒临崩溃。美国担心西欧国家经济的崩溃会导致社会政治的不稳,因为“经济困扰无论出现在世界哪一个地方,都是暴力政治的滋生地”。美国的援助,“其政策目的应该是恢复世界上行之有效的经济制度,从而使自由制度赖以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能够出现”[2]。为此,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欧洲复兴计划,拟拨款总数131.5亿美元援助战后欧洲复兴(到1952年6月30日止)。马歇尔计划名义上是一项经济援助计划,但从其出发点到最后的落脚点,都是着眼于政治方面。以马歇尔计划为纽带,欧洲一批接受了马歇尔计划的国家就围绕在美国身边结成了以美国为首的政治经济集团。
第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949年4月4日,美国对苏冷战的工具——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北大西洋公约》规定:“对欧洲或北美之一个或数个缔约国之武装攻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每一缔约国应单独并会同其他缔约国采取视为必要之行动,包括武力之使用。”[3]在地域上,条约把法国的阿尔及利亚和回归线以北的北大西洋区域内任何缔约国的岛屿和西地中海都包括在内。
通过组建北约,美国公开地控制了欧洲地区的军事大权,把欧洲盟国的军事力量和军事计划纳入美国的军事战略,同时也控制了西欧盟国。北约的成立既是两极格局的产物,又强化了两极格局,使冷战更加严峻与尖锐,使欧洲成为两大军事集团直接对峙的前沿,成为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战略重点。
2.东方社会主义阵营
面对来自西方国家的冷战威胁,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也开始了联合、结盟的进程。九国共产党情报局的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的成立和华沙条约组织的组建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第一,欧洲九国共产党情报局
当1947年美国宣布“杜鲁门主义”和推行“马歇尔计划”后,苏联开始考虑如何加强欧洲各国共产党之间联系的问题。1947年9月,欧洲九个国家的共产党、工人党组建了情报局,总部设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情报局成立的目的就是为了团结各国共产党工人党和社会主义的力量,共同对付美国称霸世界的战略扩张,加强欧洲诸国共产党工人党在反帝斗争中的协调行动。情报局代表了社会主义阵营形成的最初表现形式。
第二,经济互助委员会
苏联方面为抵制马歇尔计划对东欧国家的诱惑和渗透,采取了相应措施来加强苏联与东欧各国间的经济合作。1947年7月11—13日,苏联分别与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签订了贸易协定。8月,又与罗马尼亚、波兰签订贸易协定。这就是被西方称作是与马歇尔计划相对抗的所谓“莫洛托夫计划”。
在与西方集团进行“冷战”的政治大背景下,为抵御马歇尔计划,促进社会主义国家合作发展经济,促使经济联系更加密切和固定,促进东欧各国经济的发展,1949年1月5—8日,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和苏联共6个国家的政府代表在莫斯科举行会议,讨论欧洲社会主义国家间的经济合作问题,研究成立经常性的、多边的共同经济机构。会议决定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
经互会的建立,除了抵制西方国家试图重新在经济上控制东欧各国企图的需要外,东欧国家的内部因素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东欧国家都是中小国家,国内资本和生产能力有限,它们比大国更需要对外经济交往和合作,以取得发展本国经济所必需的原料、能源、科技、资金和工农业产品。况且,由于二战后东欧国家已建立起同一性质的政权和相似的计划经济体制,因此,建立某种国际经济合作组织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完全可行的。经互会成员之间通过签订长期贸易协定和贷款协定,协调国民经济计划,在内部实行一定的国际分工。
经互会的建立,标志着东欧国家经济上的联合,这是战后东欧新格局的重要一环。经互会在一定时期内,满足了东欧国家通过合作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反击了西方国家的封锁,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在经济领域进一步强化了两大阵营的对立。
在斯大林提出的建立两个平行的世界市场的理论指导下,经互会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贸易来往减少到最低限度。经互会国家的进口中,70%的石油、95%的煤、78%的矿石和61%的民用消费品都是在集团内部进行的。直到1988年,经互会同欧洲共同体才结束了双方多年互不承认的局面,正式建立了关系,东西欧相互接近,反映了双方要加强合作的趋势,是东西方关系缓和的必然结果。
然而,由于苏联霸权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的存在,经互会内部关系不平等甚至对抗、冲突也是不争的事实。经互会曾在一定程度上为苏联控制东欧国家提供了平台,苏联则将经互会作为同美国和西欧等国家进行角逐的工具。长期的内部矛盾,再加上其内部的非市场机制,经互会日益丧失吸引力,最终在苏东政治剧变的大背景下,1991年6月28日经互会宣告解散。
第三,华沙条约组织
1949年成立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实际上是美国针对苏联东欧进行冷战的工具。1954年10月,北约巴黎会议决定吸收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加入,此举遭到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强烈谴责,欧洲局势因此变得更加严峻。为应付这一新局面,1954年11月,苏联召集东欧八国在莫斯科举行会议商量对策,准备建立一个与北约相对立的军事政治同盟。1955年5月,西德正式加入北约之际,苏联和东欧国家立刻在波兰首都华沙开会,正式缔结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建立联合武装力量,华沙条约组织正式成立。
华沙条约组织首先是一个政治同盟。《华沙条约》规定:“缔约各方将从加强国际和平与安全的需要出发,就一切有关它们的共同利益的重要国际问题彼此磋商。”华约组织同时也是一个军事同盟,条约规定,“如果在欧洲发生了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对一个或几个缔约国的武装进攻”,每一个缔约国可以“以它认为必要的方式,包括使用武装部队,立即对遭受这种进攻的某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给予援助”[4]。
华沙条约集团的建立是二战结束后的又一重大国际事件,它标志着二战后苏联东欧集团的全面形成。组织华约的目的是为了抗衡北约,它加速了苏联和东欧国家武装力量一体化的进程,同时华约也成为苏联从军事上、政治上控制东欧的工具。自1956年4月欧洲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解散后,华约组织就成为苏联东欧国家之间最主要的政治协调机构。
但是,随着苏联东欧集团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间通过集团政治展开的以欧洲为中心的激烈争夺中最终失败,华沙条约组织于1991年1月28日宣布解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