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战后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美苏为首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对抗格局形成,东西关系成为国际政治经济的首要问题。亚非拉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以及第三世界的发展壮大,旧有的、不平等的殖民主义体系逐步瓦解和崩溃,原有的殖民地与宗主国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围绕着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南北关系、南南关系等问题也迅速成为国际政治经济事务中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正如琼·斯佩罗指出的:“新独立的第三世界国家,带着它们的新的经济问题和经济要求登上了国际舞台,它们所关心的主要政治问题都是经济上的:发展、援助、贸易、外国直接投资以及最终的独立……第三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正在要求建立一种新的国际经济秩序,要求重新确立富国与穷国之间的国际关系……经济问题与安全问题重合在一起,成为国际关系的焦点。”[9]第三世界、77国集团及不结盟运动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标志着世界范围内一个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集团持有不同立场和观点的新势力集团的形成。
但是,国际政治经济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在全球经济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作为“平行世界”另外一面的苏联东欧社会主义集团的经济实力与西方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以中央集权为特征的计划经济体制与主张自由开放的世界经济体系也是格格不入的。全球范围内美苏集团的政治冲突、意识形态对抗以及经济互不往来的局面,构成二战以后国际政治经济关系长时间内的鲜明特征。这样的格局无论对于西方国家而言还是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说都是十分困惑而且相当棘手的。整个20世纪50—60年代,国际社会就是在这种相互猜疑、相互提防、相互竞赛的气氛中度过。两大阵营在对抗中互有输赢。
然而,20世纪70年代后,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再一次出现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全球化进程中国际政治经济的不平衡
欧洲作为全球化运动的发源地,在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50年代之间,从殖民贸易、资本流动、国际公约、新大陆移民等各个层面为建立现代全球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战后,尽管形成了以美苏对抗的国际格局,但是全球政治经济的主要权力还是掌握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手中。苏联社会主义国家集团、新独立和解放的前殖民地国家构成的非西方世界在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不断复兴。联合国作为战后重建的国际政治机构,把西方的、非西方的国家和社会纳入到一个统一的组织框架中。美国领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及其建立的机构,尤其是IMF和世界银行,一方面为战后经济重建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另一方面也为席卷全球的经济自由浪潮构建了制度框架。
在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黄金发展时期后,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来看,一方面,苏联集团的实力大大增强,在战略上开始转向主动进攻;另一方面,国际社会在整体上出现了政治权力分散与经济权力集中的矛盾进一步加剧的趋势,日益壮大的非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要求在经济利益上实现重新分配,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2.石油危机标志着国际政治经济的重要转折
战后,广大新独立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一直在为反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经济和国际政治中的垄断地位,谋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而斗争。随着第三世界国家的不断发展壮大,他们在同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政治经济霸权进行斗争的过程中获得了信心,积累了经验。在1973年针对以色列及其西方支持者发动的经济战争中,作为发展中国家的阿拉伯国家终于敢于联合起来拿起石油武器对抗西方发达国家,并取得了重大胜利。石油危机对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利益和政治权威造成了史无前例的打击。
另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面对发展中国家关于重建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日益高涨的呼声,也不得不重新思考和审视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独立和经济自立问题。70年代的石油危机及其结果给西方国家长期以来过于关注自身或集团利益、忽视全球和地区性协同发展的做法敲响了警钟。
3.西方国家内部的竞争不断加剧
进入1970年代,随着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全面复兴以及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地位的相对衰落,西方国家内部政治经济力量对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它们在政治经济政策上的分歧和矛盾日趋公开。
越南战争使美国经济陷入泥潭,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以及美元霸权地位丧失,美国在西方世界的领导地位不断受到西欧国家和日本的挑战。尽管这种挑战主要来自经济方面而非政治领域,但是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此时的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已经由领导合作转向相互竞争。二战初期以美国马首是瞻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经名存实亡。
具有“民族主义”传统的法国自然不甘心屈于美国领导下的大国地位。而德国和日本在经济实力上已经逐步接近美国,开始向政治大国的方向努力。此外,欧洲走上联合自强道路的事实也对美国的世界领导者地位带来极大的冲击。从《罗马条约》到欧洲共同体的成立,欧洲一体化的每一个目标和每一阶段的具体步骤都在西方国家内部,在全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西欧国家通过联合发展模式,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政治实力也稳步增强。1970年,欧共体的出口贸易额和黄金、外汇储备已超过美国。但是欧洲一体化运动的目标并不仅限于此,其最终目标是实现欧洲的统一。
4.国际政治经济研究提出新的理论要求
1970年代后,无论是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还是发展中国家之间政治经济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国际政治经济现象愈来愈错综复杂,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愈来愈高。
早期资本主义或者殖民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貌合神离的合作竞争、殖民国与宗主国之间极端不平衡的状况,以及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封锁隔绝的局面,如今由于国际政治经济相互依赖的发展而出现了根本性的改变。在传统现实主义和凯恩斯经济学理论指导下,国家越来越频繁地干预经济特别是世界市场。但在另外一个方面,国家对市场的影响力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削弱。跨国公司、国际组织和国际机制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跨国层面的政治经济关系已经成为国家和非国家组织共同关心的焦点问题。
上述这些变化,都要求国际政治学和国际经济学给予理论上的回答。但是在这些领域,国际经济学、国际政治学以及国际关系理论的解释往往显得比较苍白,这就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内在的理论要求和外在的客观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