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德与文化伴随着社会经济关系而变化
(一)道德与文化理念及其变迁
作为一种根基于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道德是通过人们的意识所形成的思想的社会关系,反映着人们社会关系的特殊方面。类似于上层建筑的其他部分,道德也同样要受物质的社会关系所制约,并伴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告诉我们,归根到底包括道德关系在内的人类的思想关系都为物质的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因为它根源于物质的社会关系。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直接取决于社会经济关系。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直接取决于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道德的基本原则、主要规范和主要范畴直接取决于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
由于道德的性质取决于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故而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会引起道德的变化。在旧的社会经济关系日渐腐朽没落,新的社会经济关系日益发展成熟的同时,新的社会道德关系就随之兴起出现。在这种道德交替兴衰过程中,旧的没落的道德观念不会自动放弃而退出历史舞台,新旧道德体系之间必然发生着尖锐的对立和斗争。在新的社会经济关系完全代替了旧的社会经济关系后,旧的社会道德关系便会或早或迟地被新的社会道德关系所取代,且新的社会道德便居于社会的统治地位,从而在新的时代决定着整个社会的道德面貌。
人类社会的道德历史发展表明,各种道德此起彼落、起伏兴衰、更替进退,都可追根于社会经济关系的根本变革。在现实的阶级社会里,这种道德的起伏更替也就体现为不同阶级道德观念的冲突斗争及兴衰更替。由于道德具有连续继承性特征,新的道德观念就会从不同方面或多或少地承续前人的某些优秀道德传统;然而,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生活在不同时代的人们,存在着不同的社会经济关系,占有不同的物质利益,居于不同的社会地位;所以相对于旧道德,新道德就有着不同的性质。而社会经济关系的变革体现为一个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的发展过程,因此比较其物的社会道德,历史上先后出现过的新的社会道德也就有着不同程度的进步,表现为一个由低级道德形态向高级道德形态发展的渐进上升过程。
还应看到,即使处于同一社会形态之中,社会道德与文化状况也会以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某些局部变化而相应地发生着变化。生活在某一社会经济关系形态中的人们,在这一社会经济关系内部的某些方面产生某些或大或小的变化时,他们就会伴随着对他人和自身利益认识的发展而不断地在自己的社会道德中注入新的时代内容,或者赋予原有的社会道德以新的现实意义,从而体现着现实的时代要求,推动着人类道德与社会文化的全面进步。
而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并且日趋稳定下来的文化积淀;它包括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以及以此为主导的企业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社会信念和企业风俗,及在此基础上生成的企业经营意识、经营指导思想、经营战略等;企业文化的功能赖以发挥的关键,在于企业生产经营中生成的社会群体文化氛围和心理环境[3]。
一般认为,企业文化理论产生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西方企业界。当时西方许多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科学不断进步、技术迅猛发展,市场呈现全球化倾向,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员工的文化素质、生活水平、参与管理的意识和能力不断提高,并且有不断要求进一步改善的趋势。在这种形势下,传统的过分偏重理性、刚性的管理模式的缺陷日益明显,客观上要求有新的理论来弥补这一不足。所以,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说:“企业管理不仅是一门科学,还应是一种文化,即有自然价值观、信念、工具和语言的一种文化。”到了20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发展异常迅速,美国企业界日益受到来自日本的挑战。美国人在日本经济的强大冲击之后开始着手研究企业文化,于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掀起了一场日美管理比较研究热潮,这个热潮催生了企业文化理论。作为一种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新观念形态,它着重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注重企业管理技术和方法的基础上,尤其注重人在现代企业中的积极因素。它不仅从“物”的联系上说明企业管理,而且从企业内部、外部的一切精神、文化、政治、观念形态等诸因素的相互影响和制约中来证明管理的优越性和推动力。可以看出,企业文化对整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特别是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党的十五大再次确认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使我国传统道德与社会文化体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也给我国社会道德与企业文化提出了许多崭新的课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变型的历史进程中,不同于过去的传统,人们要求个人的人格自由和独立,从而形成法权的、感性的主体,还要防止那种把所有人都当作经济动物的意图,放弃那种见物不见人的倾向,否则就会导致病态的个人人格。应该看到,在欧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必然会存在这种病态人格。而我们中国所建设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基础有别,国家性质不同。为了保持我国的特色,必须在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同时,实现道德与文化的现代化。
(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
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时,首先要注意做到“两破两立”。
(1)两破是指一破“左”的观念,要破除“左”倾思想影响,破除形形色色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左”的观念,主要有重农轻商、重义轻利和平均主义等思潮;二破旧的观念,就是要破除与传统封建小农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各种伦理道德观念,商品价值观念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道德观念。
(2)两立是指:第一,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道德规范体系和商品、市场及价值观念体系,以期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市场经济的刺激和推进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配套的新的价值思想体系和道德规范体系正在形成过程中,投身建设、讲求效益的价值准则正在逐步取代空谈政治、不讲效果的价值准则;义利并重的价值倾向正在逐步取代重义轻利的价值倾向;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的价值主体正在逐步取代自我压制,不图进取的价值主体。人民群众对于道德评价标准发生了本质的变化。衡量某一道德观念和行为是否是进步的和社会急需的,关键是看其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否有利于提高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而不是以过去的世俗与传统的习惯作为道德的衡量标准。第二,建立以共产主义理想教育为代表的职业道德教育、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体系。还应看到,越是搞市场经济,社会就越要提醒人们应有理想,讲道德,要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方能在市场经济海洋中头脑清晰,扬帆远航,否则就可能触礁搁浅,甚至船毁人亡,被市场经济大潮所淹没。过去一度出现过的“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就是忽视思想道德建设的体现,这方面的教训是很深刻的。相当数量的当事人以身试法,铤而走险,不择手段,中饱私囊,其结果是受到法律的严惩,更令人痛心的是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
现在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广大人民群众也迫切要求改变前些年出现的道德大滑坡局面。事实上,早在1983年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指出:“现在我们要特别注意建设物质文明。与此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4]1996年,十四届六中全会专门通过了以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为性质和方向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在2000年年底召开的全国宣传部长工作会议上,当时的中央领导同志明确指出在“以法治国”的同时,必须“以德治国”。2001年发布的我国《公民道德规范》明确“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为我国全体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
2006年3月4日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以“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全面阐述了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具体要求,适应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对于明确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推动形成良好社会风气,增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针对性、实效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进而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可以说,现在是我们全面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时候了,对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
综上所述,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变化必然会引起社会道德的发展变化。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然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在现代公司中,就是要建立约束公司活动,调解公司关系的社会主义公司伦理道德体系与企业文化体系。
建国五十多年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告诫人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一起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这是因为精神文明建设为物质文明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并为其提供智力条件;而物质文明建设则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必要的外在条件和物质基础。因此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依存,密切关联,不可分离,如人之两手,鸟之两翼,车之两轮。
精神文明建设包括两大方面: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显然,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人们的思想水平和政治觉悟。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在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们现在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应当在全社会认真提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表明,社会文明发展程度越高,人民群众就会自觉地越要求加强道德建设,道德建设也就越发达。而职业道德教育在整个道德建设中居于重要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当前我们的公司工作领域就是要突出强调以公司职业道德为主体的公司道德与企业文化建设。因此,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推进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加强公司道德与企业文化建设也就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