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澄清的10种疑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社会主义的一大特色,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繁荣、兴旺,寄希望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目前在各方面都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障碍。只有逐步克服这些困难、消除这些障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真正建立起来。当前存在的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疑问或困惑,主要有以下10种。
一、市场经济会不会带来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
传统的政治经济学认为,资本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由市场机制自发调节,使社会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导致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周期性地爆发,造成生产力的巨大破坏和浪费。现在我们提出要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人就担心市场经济会不会使社会主义生产也出现无政府状态。
正确认识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弄清造成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原因和条件。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由社会对整个社会生产实行有计划的调节,为什么会出现无政府状态呢?我认为,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和国家不实行宏观经济调控,是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产生的两个基本原因和条件。因为,私有制企业只能决定本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怎样生产,不可能组织协调全社会的生产,如果国家不出面实行宏观经济调控,社会生产必然处于无政府状态。导致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这两个基本因素中,最主要的决定性因素是有无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有,社会生产处于有政府状态;无,社会生产则处于无政府状态。即使是在私有制条件下,如果实行国家干预经济,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避免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
市场经济不是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存在的原因,并不必然带来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虽然市场经济中会存在盲目性和自发性,但是只要国家实行有效的宏观经济调控,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市场经济的盲目性和自发性。而且,根据我国经济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经济盲目性的根源在于经济主体之间利益的矛盾性、决策主体的信息不充分性和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经济盲目性与市场机制并没有必然联系,计划机制也不能完全清除它,无论是在市场经济中,还是在计划经济中,都存在经济盲目性。[25]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所以长期存在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其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和经济的自由放任。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所以在一定范围内克服了生产的无计划性,其主要原因则在于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了政府干预经济,实施了宏观经济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要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之上,社会主义国家必然要实行宏观经济调控,对市场经济实行计划指导,应当而且完全可能比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得更好,能够避免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
二、市场经济会不会造成贫富悬殊、两极分化,能不能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搞了几百年的市场经济,贫富的鸿沟并没有填平,两极分化仍然严重。我们现在一方面提出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另一方面又强调最终要达到全体劳动者的共同富裕。有人对此心存疑虑。
的确,在市场经济中,由于价格和供求变化引起的机会和风险、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差别,价格和价值的差别,不同商品生产经营者生产技术条件、经营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的差别等因素的存在和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原则,会产生巨额风险收入、机会收入,会出现收入的高低悬殊。使得产品供不应求、个别价值低、价格高于价值、生产技术条件优越、管理水平高、竞争能力强、善于捕捉有利时机、经营成功的商品生产经营者能取得超额收入,赚钱发财;使得产品供过于求、个别价值高、价格低于价值、生产技术条件落后,管理水平低、竞争能力弱、不善于捕捉有利时机、经营失败的商品生产经营者则会亏本,甚至破产。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在收入分配上的这种作用,会引起商品生产经营者的贫富两极分化。在主要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虽然不能排除少数或局部的收入高低悬殊情况的出现,但是由于公有制和社会主义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作用可以从总体上防止劳动者贫富的两极分化。
第一,全民所有制经济的存在,使生产经营失败的劳动者仍是全民所有制生产资料的主人,不致完全沦为无产者,还会享有全民所有制经济所带来的物质利益。占主导地位的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全体劳动者达到共同富裕的基本保证。
第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社会主义国家还要实行宏观调控、计划指导,采取吞吐商品、平抑物价等措施,尽量防止价格和供求的剧烈波动,以避免或减少由供求大起大落、价格暴涨暴跌所引起的过大的收入差距。社会主义国家还会完善市场制度和规则,促进和保护公平竞争,防止封锁和垄断,限制由于垄断引起的高额收入,取缔通过欺行霸市、坑蒙拐骗、弄虚作假等非法手段牟取暴利的行为。社会主义国家也要采取各种收入政策和人力政策,运用税收等手段合理调节收入分配,通过培训等方式提高生产经营失败的劳动者的能力。社会主义国家也会尽量收集、整理、分析、通报各种经济信息,为商品生产经营者提供信息引导和服务,使经营决策更科学、更有预见性,克服或减少经营盲目性,避免或减少风险损失和由经营失败而引起的亏损破产。
第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真正建立起来以后,必然相应配套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使生产经营失败的劳动者能获得必要的生活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福利和救济措施,一定会比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福利和救济措施更完备。
三、市场经济能不能与公有制相结合,市场经济的发展会不会损害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不是要求改变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性质?
传统的政治经济学认为,市场经济只能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之上,与公有制互不相容。我国现在确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人就提出市场经济能不能与公有制相结合,市场经济的发展会不会把公有制演变成私有制的疑问。
我认为,市场经济作为一种有效的社会资源配置方式,要求企业必须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经营者。企业必须根据市场行情(包括市场供求变化、价格波动和竞争态势等),机动灵活地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只有这样,市场机制才能真正起到调节资源分配的作用。为此,要求企业必须自主经营,独立决策,自己承担经营成功或失败的责任,自己负责盈利或亏损。因为,企业如果没有自主经营的权力,就无法根据经常变化的市场行情及时调整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市场对企业的行为就起不了调节作用;企业如果不自负盈亏,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推动企业改进技术、加强管理、发展生产的外在压力,就会使企业丧失按市场经济规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内在动力,也不可能发挥市场机制优胜劣汰的积极作用。
私有制企业都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所以私有制经济能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但决不能由此得出结论,市场经济只能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之上。实际上,市场经济只是要求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并不要求企业必须实行私有制。无论是私有制企业,还是公有制企业,都可以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全民所有制企业是行政机构的附属物,所有权与经营权都集中掌握在国家机关手中,由国家统负盈亏,企业没有自主经营权,也不允许有自己特殊的经济利益,结果使企业既缺乏动力,又没有权力和压力,因而在很大程度上也就丧失了活力。实行这种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的全民所有制企业,自然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进行改革。但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企业改革,只是改变经济管理体制和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使全民所有制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经营者,并不要求全民所有制企业私有化。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并不一定改变企业所有制的性质。只要企业真正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公有制经济就能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就不会改变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性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不会动摇公有制经济这个社会主义的根基,相反还会极大地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那么社会主义经济还是不是计划经济,还要不要计划?
传统的政治经济学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社会主义经济只是计划经济,不是市场经济。我们现在不再提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相反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那么社会主义经济还是不是计划经济?若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会不会发生变化呢?
我认为,要正确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明确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含义。按照现在大多数同志的看法,计划经济是指计划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形式,或者是指以计划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市场经济是指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形式,或者是指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在资源配置方式上用市场配置为主取代计划配置为主。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完成以后,社会主义经济虽然还有计划性,国家还要对社会经济活动实行宏观调控、计划指导,但将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因此社会主义经济将不再是计划经济,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经济虽然不再是计划经济,但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不会因此而发生质变。因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属于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范畴,用市场经济代替计划经济,改变的只是经济运行的方式即资源配置的方式,不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变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要有计划指导,其原因主要在于: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生产是社会化大生产,而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对社会生产实行计划调节。第二,计划和市场各有利弊,现代经济必须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市场,也会有其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需要通过计划予以弥补和克服。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所有制结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结构。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公有制经济与其它经济成分的协调,全体劳动人民的共同利益,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这些也需要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必要的宏现调控和计划指导。
五、发展市场经济是不是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搞市场经济是不是适应了西方国家的要求,会不会导致和平演变?
传统的政治经济学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只有资本主义经济才是市场经济。现在一些西方国家的政治家和学者非常欢迎中国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认为这是在向资本主义经济转变。国内也有人害怕市场经济的发展会导致资本主义的复辟。
对于搞市场经济是不是发展资本主义这个问题,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视察时所做的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报告已经作了明确的回答。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属社会基本经济制度范畴,资本主义可以运用,社会主义也能够利用。所以发展市场经济不是要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而是要繁荣社会主义经济。建立使社会主义制度真正立于不败之地的坚实的经济基础,也不会导致和平演变,相反还能够增强反和平演变的物质条件,更有利于防止和平演变。因为,经济是基础,只有把经济搞上去,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巩固和发展。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都是计划经济,发展总的来说都不理想。苏联、东欧发生剧变,其主要原因不在政治,而是经济搞得一团糟。经济没有搞上去的基本原因,又是没有根本改革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所以,要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关键在于根本改革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以市场为取向、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经济改革,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并不是全盘照抄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模式。我们现在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的,决不是要搞资本主义,也不是想迎合西方国家的要求,而是为了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至于部分西方政治家和学者认为我国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向资本主义经济转变,只不过是一种误解,或者是一厢情愿、别有用心。我们不能因此而顾虑重重,不敢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六、我国现在搞市场经济会不会滋生更多的腐败现象?
在当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我国再次出现了更大规模的“经商热”。改革行政机构和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精兵简政,又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条件。一大批党政干部将要退出政府机关,兴办第三产业,参加各种实业开发公司,“下海”经商。这些干部虽然离开了原来的机关,进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但是他们仍然同原来的党政机关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就可能利用这些联系明里暗里为新进去的经济实体谋取某些“便利”。鉴于这种情况,有人担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会产生更多更严重的以权谋私的腐败现象,甚至认为过去是个体户发了财,现在轮到机关干部发财了,预言要不了多久可能出现一批“以权经商”的有钱有势的人。[26]
我认为,这种忧虑是可以理解的,但并不一定会变成现实。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不是滋生更多腐败现象的条件,相反在一定程度上更有利于防止“权力经商”的现象。为什么有些党政干部能够以权谋私、靠权力经商呢?最根本的条件有两个:第一个条件是我国的价格体系和形成机制不合理,存在“双轨制”。计划内和计划外的差价有人估计曾经达到几千亿元,给“权力经商”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倒爷们”经商就是利用这种差价赚钱。这就是1988年官倒、私倒猖獗、“权力经商”盛行的重要原因。为什么有的干部能够利用“双轨制”带来的巨大差价呢?这是因为还存在第二个条件,即政企不分,党政机关权力太大、太多,不仅掌握党权、政权,还掌握财权、物权、人事权、生产经营权,不仅要管理宏观经济,还要直接控制微观经济,插手企业的供、产、销、人、财、物。一方面存在这么大的差价,另一方面又有这样大的权力,即便狠抓廉政建设,坚决打击以权谋私,严厉惩罚腐败现象,“权钱交易”的情况仍然很难杜绝。所以,除了继续坚持运用政治思想教育和行政法律手段防止以权谋私之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一是坚决实行政企分开,转变政府职能,落实企业自主权;二是加快价格改革步伐,取消“双轨制”,理顺价格体系,建立起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机制。而这两个方面正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和重要内容。这将从根本上铲除“权力经商”的两个最基本的条件,将会大大减少“权钱交易”现象。
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会不会引起大量的人失业?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搞了几百年的市场经济,失业现象也一直严重存在。我们现在也要搞市场经济,是否也会产生大量的失业,使我国的就业问题更严重呢?
我认为,资本主义的失业大军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而不是市场经济造成的,市场经济并不是失业产生的根源。的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市场竞争机制优胜劣汰的作用,一方面可以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又会引起部分商品生产经营者破产,而且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后,同样的工作只需要更少的人去做,维持原有规模的生产只需要更少的劳动者,生产规模扩大所需要追加的劳动力也比原来要少些,因而对劳动力的需求会相对减少。但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破产企业的劳动者并不必然就是失业者,并不肯定找不到工作,他还可到别的部门和企业去就业,而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够促进社会主义经济高速发展,使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对劳动力需求的绝对量会大幅度增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还没有资本主义剩余价值规律的限制和资本积累规律的作用,可以更好地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包括发展非营利性的具有社会效益的部门,广开就业门路,扩大就业量。尤其是在我国,市场广阔,第三产业极不发达,能够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
除了上述七个问题之外,还有下面三个问题:第八,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提法为什么要改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九,既然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为什么我们现在又把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概念变成或者发展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第十,既然市场经济不是制度性的概念,那么为什么要在市场经济前面加上“社会主义”的定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区别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是什么呢?刘国光同志已经做了极有说服力的阐明[27],本文不再赘述。
(原载《经济评论》1993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