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可持续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

可持续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持续发展战略是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唯一选择。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社会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经济总量大幅提高,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为我国在21世纪中叶达到和超过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发展目标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中产业的构成及相互关系。可持续发展要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

可持续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唯一选择。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社会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经济总量大幅提高,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为我国在21世纪中叶达到和超过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发展目标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是,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显露出来,其中非常突出的一点是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和低层次,这极不利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了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现在必须深入探讨产业结构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分析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提出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可持续发展对产业结构的要求

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中产业的构成及相互关系。社会经济发展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经济增长、结构改善和水平提高。产业结构的状况,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又是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之一;产业结构的变迁,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又是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动因。优化的产业结构能够极大地促进社会经济高效快速的发展,不合理的低层次的产业结构则严重妨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最佳模式,对产业结构的状况有更高更新的要求。只有具备相应的产业结构,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那么,可持续发展对产业结构有些什么样的要求呢?

1.可持续发展要求产业结构合理化

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兼顾当代人和子孙后代利益的能够持续不断的发展模式,强调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稳定性、持久性,要求整个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协调、生产结构与需求结构基本一致、经济总量大致平衡,能够避免严重的过剩和短缺,防止大起大落、畸形发展。产业结构合理化意味着各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协调、社会再生产能够顺利进行、供求基本平衡、资源能够合理有效配置、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能得到较好的满足。显而易见,产业结构合理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只有比例协调的产业结构,才不存在严重的瓶颈产业的制约,才不会有明显的长线和短线产业,才能更好地实现总量平衡,满足市场需求,保证社会经济在总体上协调、稳定、持续地发展。

2.可持续发展要求产业结构高度化

可持续发展注重的不是数量的增长,而是质量的改善和提高。质量的改善和提高,主要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管理的科学化。科学技术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可持续发展要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生产的技术密集化、知识化、信息化、软件化是可持续发展的趋势,也就是说可持续发展中的生产要素将主要是科学技术(包括软科学)、无形资产、信息网络,软件比硬件的作用更大。绝大多数的自然资源具有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消耗一部分就减少一部分,因此主要依靠自然资源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知识具有丰富性、可再生性,能够无限创造和开发,会越积越多,越使用价值越大,而且运用知识能够高效利用现有的稀缺的物质资源,开发新的富有的物质资源,所以只有在知识经济时代,主要依靠科学、技术、信息、管理等智力资源,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高度化也称高级化,是产业结构按自身发展规律由低层次向高层次演进的过程,也就是第三产业比重逐步增大、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日益上升、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出现、朝阳产业逐渐取代夕阳产业的过程。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内容,具体来说主要包括技术密集化、高加工度化、高附加值化、产品知识化。在高度化的产业结构中,产品的加工度高、科技含量大、自然资源消耗少、附加值多,生产主要靠知识、技术,知识密集型产品和无形产品的比重不断增长。由此可见,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条件。

3.可持续发展要求能够发挥资源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构

可持续发展不仅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稳定性的特点和技术密集化、知识化、信息化、软性化的趋势,而且还具有高效性的本质特征,也就是说可持续发展是高效率的发展,要求优化资源配置、节约并高效利用资源。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都能够减少资源消耗,避免资源的浪费,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除此之外,高效利用资源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是发挥本国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发挥资源的比较优势,能够充分利用本国丰富价廉的生产要素,减少资源闲置,降低生产成本,获得国际分工的比较利益,增加收益和积累,实现经济的高效发展。能否发挥资源的比较优势,又与产业结构的类型紧密相关。资本和技术占优势的国家,就应主要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劳动力占优势的国家,则主要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并且,资源的比较优势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优势会随着经济发展而发生转化。比如,劳动力充足低廉、资本短缺昂贵的资源禀赋状况,会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收入和积累的增加、工资水平的上升而发生变化,资源优势会由劳动力转换为资本。随着资源禀赋比较优势的变化,产业结构的类型也应该相应发生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发挥资源的比较优势,提高经济效益,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以上说明,可持续发展要求建立能够发挥资源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构。

4.可持续发展要求发展环保产业

保持环境和资源、维持生态平衡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空间,提供人类生产、生活所需的各种自然资源,消化、吸收人类生产、生活排出的废物。由于人们长期以来对此认识不足,为了追求经济增长,对资源过度开发利用,造成了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这不但制约了经济的发展,而且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因此,实施环境保护就成为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可持续发展追求经济增长质量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强调生产和生活必须与环境的承载力相协调,要求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鼓励清洁生产,提倡绿色消费。保护环境,防止和治理污染,杜绝废弃物对环境的危害,需要有相应的技术和物质条件。比如,防尘要有除尘器,清除噪音需要消音器,治理水污染必须有水处理技术和设备,防止空气污染需要空气净化技术和设备,减少垃圾危害需要有垃圾处理和再利用的技术和设备。环保产业正是提供保护环境和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维持和恢复生态平衡的产品和服务的部门。可持续发展要求大力发展环保产业这个新兴的朝阳产业,必须建立开发先进环境科学技术的研究机构,兴办制造环保设备和回收利用废弃物的企业,发展环保产品和绿色产品的生产,设置提供环保指导、监测、咨询、服务、宣传、教育的机构,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二、中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不合理,严重地妨碍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复建设,加工工业过剩,造成产业结构趋同、产业比例不协调

重复建设和加工工业过剩是中国工业经济发展目前面临的重大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消除能源、原材料等基础产业的瓶颈制约,我国加大了对这些产业的投资力度,瓶颈制约有所缓解,但并未从根本上消除。基础产业与加工工业之间的发展仍存在明显的断层,主要表现为加工工业发展过快,尤其是一般水平的加工工业重复建设,加剧了地区产业结构的趋同,造成了严重的生产能力过剩。据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全国900多种主要工业品中,生产能力利用率在60%以下的达半数以上,83种主要工业品的综合生产能力利用率为66%,高水平的加工能力严重缺乏。作为国民经济装备行业的机械工业发展缓慢,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仅为8.2%,尚不及全部工业增长水平的一半。重复建设的问题还突出表现在地区产业结构趋同上,在水泥、化肥、钢材、玻璃、机床等行业全国各省份的趋同度都超出了90%。重复建设问题的存在,一方面延缓了生产的集中程度,不利于规模化生产;另一方面造成了产业比例不协调,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降低了经济的整体发展能力,使产业的发展在低水平上重复,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2.技术水平低,生产设备落后,产业整体素质不高,限制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目前,我国产业结构的整体素质还处在一个很低的水平,主要表现在技术水平低,设备落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足。据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全部大中型企业中,技术设备达到国际水平的仅占26 1%,应该淘汰的设备占12.8%,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约占27.7%,而一般水平的占33.4%。主要专业生产设备虽然较新,但设备技术水平偏低的问题仍比较突出。同时,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八五”期间我国申报国家级科研成果16万项,但实际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仅占20%。目前,我国技术进步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3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70%的水平。我国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左右,而发达国家一般在10%以上。设备技术水平的低下直接导致了我国劳动生产率低、产业层次低、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步伐慢,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3.资源消耗多,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低下的技术水平和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了资源消耗多,环境污染严重。据统计,我国的能源利用率只有32%(其中煤炭只有6%),比发达国家低十多个百分点。中国火力发电每千瓦时耗煤417克,比美国、日本高20%~30%;中国生产一吨乙烯的综合能耗是900万千卡,而国际先进水平是500万千卡。我国主要工业品能耗比发达国家高4倍多,主要产品能耗比发达国家高30%~80%。我国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能耗,为日本的6倍、美国的3倍、韩国的4.5倍。与此相关联,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也相当严重。目前,全国500多个设区的城市中,大气环境质量全面合格的不到1%。由于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失衡,酸雨增多,气候变化异常,给国民经济造成了巨大损失。不仅如此,我国的环保产业也相当落后。据有关资料,西方发达国家环保产值占GNP的2.5%左右,中国1997年全国环保产值仅占GNP的0.7%。资源和环境问题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第三产业落后,不能吸纳更多劳动力,制约了消费需求的扩大,影响经济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一直面临着结构失衡的困扰。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的产业结构是“重工业太重、轻工业太轻、农业落后”。80年代我国产业结构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以轻纺、家电生产为主的加工工业迅速增长,第三产业和农业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又出现了新的失衡,主要表现在加工工业比重过高,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缓慢。1998年第二产业产值在GDP中的比重为49.2%,而第三产业为32.8%。第二产业比第三产业高16.4个百分点。与1990年相比,第二产业比重上升了7.6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只上升了1.5个百分点。这一比例不但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而且比同发展阶段的国家低10~20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特别是加工工业比重过高,造成了一般工业品相对过剩和生产能力闲置。第三产业不少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吸纳更多的劳动力。第三产业比重过低,一方面影响了消费需求扩大,限制了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不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不利于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的发挥。

三、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为了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可持续发展,我们认为应该采取以下主要措施:

1.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设备,压缩过剩生产能力

目前我国产业结构面临着严重的结构性矛盾,产业结构调整不仅是一种适应性调整,更是一种升级性调整。在买方市场已全面形成的情况下,淘汰落后、过剩生产能力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就淘汰落后设备而言,要坚决淘汰落后陈旧的生产设备,通过技术改造,加大设备的更新,提高设备的技术水平,提高生产率。同时,要对过剩生产能力如纺织、煤炭、冶金、建材等行业进行压缩和调整,使之适应市场的需求,以提高效益。总的来说,产业结构调整应该按照市场消费结构和需求结构的要求,在“质量、品种、效益”的总的指导思想下,既要淘汰落后,又要更新换代,既要压缩过剩,又要提高效益。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国民经济的运行效益和增长质量,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目标才能实现,淘汰落后、解决过剩生产能力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2.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产业结构升级

高新技术产业是未来的支柱产业,是未来国际竞争的主要决定力量。我国目前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不足,主要表现为科技创新缺乏力度,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缓慢。今后我国要大力加强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1)增加对高新技术的投资力度,提高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水平。在一些关键的高新技术领域如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材料、先进制造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等取得突破性进展,力争达到世界领先水平。(2)制定合理的人力政策,完善用人环境。高新技术产业不同于一般的产业,它是科技、人才高度密集型的产业。目前我国的用人制度很不合理,科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要根据市场规律,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形成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促进科技成果的开发转化。这是高新技术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的先决条件。(3)加大对各类开发区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设,增强辐射和带动功能,这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途径。(4)进一步健全融资机制。高新技术产业投资规模大、风险性强,传统的融资方式满足不了其要求。国外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证明,风险投资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中起到了催化和推动的作用。健全融资机制关键是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和完善的股票市场。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根本途径是,加快科技进步、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为了改变我国目前产业结构层次低、技术落后的状况,必须加快制度创新,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以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采用高新技术与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武装传统产业,全面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

3.合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发挥资源比较优势

资源的合理配置是产业结构优化的根本标志,发挥资源的比较优势又是合理配置资源的重要方面。每个国家的总体资源优势与各个地区的具体资源优势并不完全相同。为了发挥我国目前劳动力资源丰富价廉的总体优势和各地特点不同的资源优势,应该采取以下主要措施:(1)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尽可能多地使用劳动力,少使用资本,主要采用节省资本而不是节约劳动的技术。(2)大力扶植优势产业,促进经济优势的发挥。优势产业的选择要立足本地资源状况,选择那些市场占有率大、具有规模生产优势和生产率高的产业。(3)合理确定主导产业,选择那些具有动态发展比较优势、开发潜力大、能够带动和形成整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既发挥资源优势,又带动整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发展。

第三产业的发展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具有发展第三产业的资源优势。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低,不仅影响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而且影响了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的发挥,必须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1)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打破服务行业中的垄断经营,放宽市场准入,引进竞争机制,实行优胜劣汰。这既是服务业市场化、社会化的需要,也是服务业得以发展的根本保证。(2)调整服务业的结构,拓宽服务的领域,加快企事业、机关单位服务的社会化,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的现代服务行业,提高服务业的水平。(3)加强服务业的技术改造,改善经营方式,提高服务的质量和经营效益。

4.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政策指导,积极发展环保产业

目前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还处在一个很低的水平上。环保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在发展中面临着很多问题。同时,环保产业又作为幼稚性产业,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特别需要政府的保护。主要的措施有:(1)政府要对环保企业、产业的发展给予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对污染严重的企业,政府要加强治理整顿,实施“关、停、并、转”,限制其发展。对环保性企业和产业,政府要在政策、资金和管理上引导、鼓励其发展。(2)加大环保产业科技投入力度,提高科研成果的适用性。环保产业的技术要求高,资金投入大,一些企业受到资金、科研开发能力等限制,自主开发的能力又不够,同时一些环保技术也因为市场适应性差、产品价格高等原因不能应用到生产中。因此,在环保科研开发和生产上政府要采取各种措施,鼓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提高其科研自主开发能力;调动企业、科研人员的积极性,生产实用型、市场型环保产品。(3)加强对环保产品市场的规范和引导。目前我国环保产品市场尚处在发育、成长阶段,环保产品市场缺乏引导和管理,环保产品没有统一的标准,市场运作不规范。政府要加强对环保产品市场的引导和管理,制定环保产品质量标准、技术规范等,加强对环保产业的市场监督和管理。

参考文献

王军.可持续发展.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7.

姚愉芳,贺菊煌等.中国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李京文,汪同三主编.中国经济增长理论与政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张军立.结构调整——中国经济的发展主题.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8.

杨公朴,夏大慰主编.产业经济学教程.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刘成瑞主编.解剖中国经济,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郭克莎.总量问题还是结构问题?.经济研究,1998,(8).

李金昌.展望新世纪的环保产业.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3).

(原载《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年第1期,与于波合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