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绚丽多彩的生物海岸

绚丽多彩的生物海岸

时间:2023-0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海浪拍打着海岸2.海岸百态我国有非常长的海岸线,关于海岸形态,以杭州湾为界限,大致分为南北两种类型。杭州湾以北以平原海岸为主,而杭州湾以南以基岩构成的岬湾式海岸为主。杭州湾以北的平原海岸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入海处。通常来说,平原海岸是由粉沙淤泥组成的,它也可以被称作粉沙淤泥质海岸。而杭州湾以南海岸,由于与陆地上的山脉或者是丘陵距离比较近,坚硬的岩石成为海岸的组成部分,所以被称为基岩海岸。
绚丽多彩的生物海岸_海洋之门海岸与

第二章 海洋的窗口:海岸

亿万人在海岸栖息,与海岸相依相伴,美丽富饶的海岸使人们从贫穷落后走向富足和繁荣。人类锲而不舍的探索揭开了海岸线漫长而又遥远的历史变迁。许多从事海岸研究的科学家,通过长期的探索和研究把海岸扑朔迷离的昨天写进历史,把正在发生的一切娓娓道来。让我们沿着海岸去体会海岸的形成演变史,去了解漫漫海岸曾有过的精彩篇章。

第一节 海洋沧桑的见证——海岸

海岸初识

海岸风光

人们往往认为,海洋与陆地交界的地方,叫做“海岸线”,实际上,这条线是具有一定宽度的“带”。海岸带不但自然资源丰富,而且也是人类活动最频繁的地带,是目前世界经济、文化最发达区域,全球有2/3的人口居住在这里,有海陆空立体运输系统和转运系统功能。

海岸是波浪和潮汐有显著作用的沿岸地带,是海洋和陆地相互作用、相互接触的地带。它的宽度可从几十米到几十千米,一般根据潮汐作用的影响,将其分为潮上带、潮间带和潮下带三个部分。潮上带是一般风浪和潮汐都不可能作用到近海地带;潮间带是波浪、潮汐活动最积极、作用最强烈的地带;潮下带是低潮线以下到波浪、潮汐没有显著影响的近岸地带。

根据海岸的形成动力、气候等原因可分为:侵蚀海岸、堆积海岸、冰碛—冰蚀海岸、构造海岸、生物海岸等几种海岸。

世界海岸线长约44万千米,中国海岸线长达1.8万余千米,岛屿岸线1.4万余千米。海岸带蕴藏着丰富的生物、矿产、能源、土地等自然资源。还有众多深邃的港湾,以及贯穿内陆的大小河流。它不仅是国防的前哨,又是海、陆交通的连接地,是人类经济活动频繁的地带。这里遍布着工业城市和海港。海岸具有奇特的、引人入胜的地貌特征,可辟为旅游基地。

海岸边是最好的旅游胜地

你知道吗

澳大利亚黄金海岸

澳大利亚黄金海岸位于澳大利亚东部海岸中段、布里斯班以南,它由一段长约42千米、10多个连续排列的优质沙滩的组成,以沙滩为金色而得名。这里气候宜人,日照充足,特别是海浪险急,适合于进行冲浪和滑水活动,是冲浪者的乐园,也是昆士兰州重点旅游度假区。这里旅游设施齐全,有各种各样的游乐场、赌场、酒吧、夜总会、海洋世界和主题公园。

在海岸及其邻近地带居住着世界人口的2/3,由此给海岸、河口的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海啸、飓风和台风侵袭海岸和海滩,对沿海的工业、农业造成危害。

海岸的诞生

在远古时期,各类生物都还没有出现,但海岸已经出现。在没有任何依据的情况下,探讨海岸是如何成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近些年来,通过地质学家的不断努力,他们找到了可以发掘海岸形成的地球岩层和化石,使这件本不可能的事情成为可能。

1.海岸的沧桑

当地球上出现海洋的时候,随之也就出现了海岸。海岸与海洋共同经历了发育变化的过程,但这个过程是十分漫长的。在海洋变化的过程中,海岸是最好的见证者。而海岸的变化也是有见证者的,那就是海岸的沉积物。通过多年的变化和发展,海岸沉积物的物质成分及其所含化石完整地记录了海岸发育变化的全过程。因此,从某个方面来说,那些重叠在一起的底层可以说是展现海岸变化的编年史和化石万卷书。在海洋学家研究这些底层的时候,他们发现形成于亿万年前的海岸与现代的海岸存在很大的差别。因为那时的气候条件与现在有很大不同。当时空气中所含二氧化碳较多,而氧气的含量相对较低;海水不仅浅,而且含盐较低。而海岸上也没有任何生命痕迹,只是一些岩石和沙砾。炽热的阳光照在海岸上,虽然也有河流与其交相辉映,但是由于没有动物,更没有人类,所以缺乏生机。

曲折的海岸

在海洋形成之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生变动,随之产生的就是海岸的变化。当地壳不断运动的时候,高山、河谷、大洋和盆地也就出现了。在6亿年之前,随着各方面的变化,海洋生物出现并且不断增多,其中占主导地位的 海洋生物为鱼类。从此,地球环境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陆地上出现了各种孢子植物,它们枝繁叶茂,为地球带来了无限生机。

相关资料显示:在距今2亿年之后,爬行动物出现,原先生活在水陆之间的两栖动物被取代了,而在距今1亿至7000万年前,地球上出来了恐龙,而且迎来了繁荣的恐龙时代。无论是天上飞的、地上爬的还是水中游的,都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在哺乳动物时代,这个地球都被被子植物所覆盖。而距今200万年以来,地球已经实现了猿到人的进化。在人类出现之后,整个地球发生了巨大变化。从最初的原始社会到现在的信息社会的转变,使整个地球进入了文明时代。当地球发生重大变化的同时,海洋和海岸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如今的海岸不再是亿万年之前没有生命痕迹的海岸,海陆之间也没有唯一的分界线了。海岸上除了有海岸波浪,还有花草树木、飞禽走兽,也有人类活动的痕迹和许多人文景观。而关于海岸的很多方面也得到了发展,如开发保护,港口、盐田建设,捕捞、养殖,旅游……海洋和海岸的存在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创造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提供了便利条件。当我们回首往事,发现海洋和海岸的变化证明了整个地球的发展变化,虽然它的变化充满了沧桑,但我们在尊重过去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它的现在和未来。

海浪拍打着海岸

2.海岸百态

我国有非常长的海岸线,关于海岸形态,以杭州湾为界限,大致分为南北两种类型。杭州湾以北以平原海岸为主,而杭州湾以南以基岩构成的岬湾式海岸为主。

杭州湾以北的平原海岸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入海处。在很多河流的入海处都形成了三角洲平原海岸,如黄河、长江、辽河……通常来说,平原海岸是由粉沙淤泥组成的,它也可以被称作粉沙淤泥质海岸。由于它所处的地势较低,地形平坦,所以无法用肉眼看到它的坡度,景色单一,即使在海岸之外也没有什么景色和岛屿。有大片水生植物生长在粉沙淤泥质海岸上,如芦苇。另外,还有盐蒿等盐生植物,并种植大米草等护岸水生植物。这些生长的植物使得整个海岸拥有了广阔的湿地,调节了气候,保护了生态环境。

而杭州湾以南海岸,由于与陆地上的山脉或者是丘陵距离比较近,坚硬的岩石成为海岸的组成部分,所以被称为基岩海岸。基岩海岸的特点是:曲折绵延,地势险峻,坡陡水深,岬角及海湾相间,岸外岛屿星罗棋布……在我国,台湾东岸属于断层海岸,它是由地壳运动形成的,在这里,人们可以看到各种形态的悬崖峭壁,非常壮观。另外,虽然基岩海岸的岩石坚硬,但是在海水长期侵蚀和波浪冲击之下,这些岩石也在变得越来越圆滑。相关资料显示:海浪对海岸的冲击力每平方米可达20~30吨,最大的时候可达60吨。或许人们还依稀记得关于巨浪创造奇迹的报道,如海浪把13吨重的岩石从海中抛到岸上20米高处,把1700吨重的岩石翻转,把巨轮推上岸搁置起来……正是如此巨大的海浪才导致海岸不断后退。虽然海岸遭到了破坏,但是海水对岩石,特别是在石灰岩海岸的溶蚀破坏,形成了绝美的基岩海岸风光。在海岸边,人们可以看到高高耸起的海蚀崖壁与落日夕阳交相呼应,这是一幅美轮美奂的绝妙风景画。另外,当巨浪拍打着海边的岩石时,那也是一片壮阔景象。当你看到这种情景时,你就会感觉自己的心情舒畅,心胸也瞬间变得更加开阔了。或许这也就是人们喜欢到海边玩耍嬉戏的原因之一。

海蚀洞穴

在我国南方存有独特的珊瑚礁和红树林海岸,它是由珊瑚骨骸聚集和红树科植物生长而形成的岸。我国台湾北部、澎湖列岛及广东南澳岛以南的海域是珊瑚礁海岸主要分布区。除此之外,海南岛、西沙群岛及南沙群岛也有珊瑚礁广泛分布。珊瑚礁海岸由珊瑚组成的,这些珊瑚形态各异、色泽不同。当各种各样的热带鱼在其中游戏的时候,真是美丽无比。红树林海岸是由红树科植物与泥沼相结合的海岸,福建省福鼎是它在我国分布的最北边,在其南面还分布着很多。红树通常是在泥滩耐盐碱地中扎根,当其长大并形成红树林的时候就成为了热带海岸独有的风景。而从类型上来说,珊瑚礁和红树林海岸是典型的生物海岸。

海南岛美景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我国的海岸带拥有越来越丰富的海洋资源,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增添了活力。

中国海岸线

一般来说,海岸线就是指在海边多年的大潮高潮所达到的线。在海岸发育过程中,需要动力环境的参与,所以随着潮涨潮落,滩面时隐时现,科学界就把海水对陆地的作用的这个地带通常称为海岸带。从前文介绍可知,到目前为止,我国被公认的大陆海岸线长1.8万多千米,而这个数字是怎么得出来的呢?

我国的海岸线很长

其实,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采用的大陆海岸线长度是1.2万千米。这个数字是在40年代的时候由当时的政府测定的。而这个数字一直持续使用到70年代。直到197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正式下达了统计中国大陆海岸线总长度的指示,经海军司令部航保部计测,确定大陆海岸线总长度为1.8万多千米。当然这个数字不是没有理由的,它是通过更加精密的仪器测量出来的,在经过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后,在1975年6月7日开始正式使用。在80年代末期,我国又将海岸线定长度为1.84万千米这个数字。到90年代之后,又把数字恢复为1.8万多千米这个数据。这个数字的得出只是指大陆海岸线的长度,并不包括岛屿岸线长度。到目前为止,我国所统计出的岛屿共6500多个,与20世纪80年代所测定的岛屿数有很大出入,所以如果对海岸线再测量的话,数值会有很大变化。虽然数字一再发生变化,但是由于测量技术越来越高,所以数值更具有精确性和可靠性。鉴于此,我国现已重新正式公布沿海岸线长度为1.8万多千米,岛屿岸线为1.4万多千米,两者合并总长度为3.2万多千米,这个长度几乎可以绕半个中国,所以将我国称为海洋国家并不是无中生有。

海岸线美景

那么导致我国大陆海岸线不断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人为原因还是自然原因?其实,最为直接的原因就是测量海岸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由于海岸线是十分复杂的曲线,而且还有形状各异、大小相差悬殊的海湾和海岬,所以测量这个不规则、不稳定的形状存在很大的难度。相关资料显示:我国20世纪40年代的海岸线是逐段丈量得出的,可见使用了多少人力、物力和财力。虽然耗费资源比较多,但是其精确度也不敢保证。再后来就是航空测量,虽然难度降低,但是在测量时选用的仪器精度不同,例如选用地图或航空照片的比例尺寸不同,计测出来的结果会有很大差别。这些原因都属于客观原因。面对这种情况,在20世纪70年代,曼德布罗特提出的分数维学就以“海岸线有多长”作为研究最早、最典型的例子,并归纳出海岸线分维数的三个特点:第一,在海岸边、飞机上和卫星上观察到的海岸线形状没有很大的区别,也就是相似性非常大;第二,海岸线的长度依赖于测量时使用的尺寸;第三,海岸线的形状越复杂,其维数选取越大。除此之外,曼德布罗特还希望能找到测量海岸线长度的新方法。然而,要想找到真正没有误差的测量工具和方法是不可能的,人们唯一能做到的就是降低误差度。

波涛滚滚的潮水

除此之外,“海潮中线”的选取是导致海岸线长度变化的第二个原因。一般来说,测量时采用的潮差中线是根据当时一段时间内最大潮与最小潮的平均值来确定的。但是这个平均潮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间和地点的变化而变化。即使这个潮线仅有一点变化,也会产生非常大的误差。

自然因素是导致海岸线长度变化的第三个原因。众所周知,海岸线的变化有两个决定因素,一个是海水运动对海岸的冲刷侵蚀作用;一个是河流搬运来的物质和海水运动附带物的沉积营造作用。无论是哪个因素,海岸线都会受到影响。在冲刷侵蚀作用相对占优势的地段,如果海岸线有很复杂的趋向,而且弯曲程度也在不断增加,海岸线就会变得越来越长。而在沉积营造作用相对占优势的地段,那些不断沉积的物质会将海湾填平,而且会在海岸线形成变化过程中起到截弯取直的作用,如果海岸线形态趋向比较简单,那么其长度必然会变短。

人类活动和自然作用是导致海岸线变化的第四个原因。人类的多种经济社会活动都对海洋产生了重要影响,如围海造田、海岸养殖、建造海上城市及各种工业设施……如此种种活动都会导致海流、海浪的改变,最终影响了海岸线的长度。地质学家的报告表明:近年来,我国渤海西岸的海岸线一直处于剧烈的变化之中。例如,在11世纪的宋金时期,海水不断进侵。而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渤海西岸、西北岸的高潮线普遍向陆地退缩,在某些地段,海岸线后退幅度比较大。但从50年代以来,塘沽等地沿岸的泥质海岸却向大海推进不少。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海岸线“大进大退”的现象,是由温室效应所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不断上升造成的。但最为重要的原因是人为原因。人类通过活动严重破坏了海岸环境。

海岸养殖场地船只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明白,海岸线的长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时都在发生变化。从1.2万千米至1.8万千米,又从1.84多万千米至1.8多万千米,当然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但总体可以归结为人为原因和自然原因。

第二节 海岸的变化因素

风暴潮引起的海岸变化

对海岸变动影响范围最大的是伴随台风或寒潮而来的风暴潮。它的影响范围有时绵延上千千米。1969年4月23日,渤海西南部风暴潮发生时,水位高达6.74米。风助水势,汹涌的潮流不可阻挡。山东省沾化县、昌邑县沿海受淹面积达数千平方千米。潮水侵入内陆达10~20千米。在莱州湾潮水侵入内陆最远达40千米,此时海岸线向陆移动的距离最远,比平时大10余倍。相反,当落潮时台风或寒潮吹的是离岸风,海水迅速向海退去,大片海底出露。此时海岸线大幅度向海移动。在平坦的海岸,这种移动比平时要宽几千米。1992年8月28日至9月1日,受第16号强热带风暴和天文火潮的共同影响,我国东部沿海发生了1949年以来影响范围最广、损失非常严重的一次风暴潮,波及福建、浙江、上海、江苏、山东、天津、河北和辽宁等省、市。风暴潮、巨浪、大风、大雨的综合影响,使由自福建东山岛,北到辽宁省沿海的近万千米的海岸线,遭受不同程度的袭击。毁坏海堤1170千米,受灾农田193.3万公顷,海岸线深入陆地。2009年3月3~5日在山东威海、烟台至莱州湾发生风暴潮,莱州湾海面因此增高150~300厘米,导致海堤毁坏,海水外溢。风暴潮形成的海岸线可维持达数天之久。

风暴潮

你知道吗

近岸流也会引起海岸变化

斜向入射的波浪逼近海岸时,在破波带内产生平行于海岸的沿岸波流。由向岸的水体输移和由此产生的离岸水流(裂流),波浪破碎造成的激浪流,加上潮流,构成了复杂的近岸流系。海水流动所产生的泥沙运动,形成一系列海滨堆积地貌。

泥沙冲淤,海岸进退

由于三角洲平原海岸是由泥沙堆积成的,因此缺少稳定性,经常发生很多的变化。之所以会有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形成平原海岸,是因为此地遭到的人为破坏非常严重,人们任意破坏森林草原植被,开荒种地,最终导致水土流失发生和加重。泥沙不断堆积使得近岸海域不断淤浅,最终形成新的陆地,随之产生的就是海岸向海域不断推进。但是如果河流入海的泥沙量不断减少,或者是因河流改道而导致泥沙减少,必然会导致在波浪和潮流的冲击下,海岸的冲刷作用越来越大,最后坍塌消失。例如位于长江三角洲的上海,多年来泥沙的不断堆积,使得上海海岸线不断向东扩展,面积不断增大,所以曾经非常小的“上海滩”成为现在的“大上海”。

陡峭的海岸

海岸受地震影响发生滑坡,使得大量泥沙滑入海中。地震还使陡峭海岸的岩体崩塌或海岸出现塌陷,使得海岸线发生变化。1668年,莒县大地震使得海州湾发生塌陷和1964年美国阿拉斯加州地震在安克雷奇市沿海发生滑坡,都使海岸线有显著的变化。

人为作用,海岸大变

由于受到潮起潮落作用的影响,海岸不断发生变化。令人惊诧不已的事情是海岸的变化是无时不刻的。因为在河流入海泥沙、波浪、潮流以及人为作用下,海岸的位置和轮廓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如果波浪和潮流的作用更为强烈,那么这种变化变得更加正常。例如秦皇岛、山海关一带的海湾内,如果这些海湾是由沙河或者是石河注入的话,海岸带的沙滩淤积会越来越厚,而沙砾质三角洲不断向海中扩展,海岸线不断向海移动。近年来,海岸向海移动的移动现象发生了很大变化。在一些人为因素的影响下,如修建水库,修水闸,建筑业发展,在海滩上大量挖沙……这些导致入海泥沙量迅速减少,海岸受到波浪的冲刷作用比较强,因此北戴河海滨浴场海滩变窄,横多防浪堤和更衣室都遭到了破坏。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秦皇岛及山海关一带的海岸轮廓发生明显变化,海岸位置向陆移动。

秦皇岛海岸在不断移动

另外,巴彦图古尔山麓是在乐 亭县入海的滦河系华北地区的一条大河,它发源于河北省丰宁县西北方。时值20世纪80年代初的引滦入津工程已经完成,其作用为众人所知。其实,在1979年引滦入津工程完成之前,滦河口在充足泥沙的供应下导致海滩迅速淤涨,不断向前扩展,而海岸则从陆地向海移动。而在这项工程完成之后,滦河上面修建了两个大水库,即潘家口及大黑汀水库,它们开始蓄水。这导致了泄入河口海域的泥沙急剧减少,而滦河口海滩淤涨速度也越来越慢,直至停止。这些情况必然导致海岸处于稳定状态,如果海滩淤泥增加的速度一直保持不变,必然还会导致海岸出现侵蚀后退现象。例如,入清河口,它位于滦河口南。之前滦河在此入海,但随着滦河改道,它缺少了必要的泥沙供应,所以出现了明显的侵蚀后退现象,岸线向陆移动。在日本侵华时期,在海滩上有日本曾经在这里修建的一座碉堡,但是随着海滩和海岸的不断变化,这个能证明日本侵华罪证的证物已经被淹没在水中。

滦河入海口

近年来,随着海洋开发规模的日益增多,海岸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影响。如在20世纪80年代,为了获取巨大的经济效益。国内掀起了养虾热,很多人在海滩上修建大坝,开辟虾池,阻挡海水,因此引起了海岸的巨大变化。虽然虾池为养虾带来了方便,但是却使得海岸滩地与大海失去了联系,导致大坝内外滩地的发育过程明显不同。而大坝以内的滩地失去了往日不断进退海水的洗礼,而大坝以外的滩地仍然经历海水的抚摸。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这些虾池被废弃之后,整个海岸将会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气候变暖,海岸变脸

海岸从形成至今的数十亿年间,它的变化或急或缓,但从来没有停止过。最近几十年来全球海岸变化加剧,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速度加快;二是规模扩大。科学家们一致认为,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是海岸变化的驱动力。气候变暖导致极地和高纬地区及高山上的冰川融化,大量冰雪融化为水汇入海洋,海盆积水增加使得海平面迅速增高。海水因此而溢出,越过海岸向陆地扩散并形成新的海岸。这就是气候变暖、海岸变脸的前因后果。

最近几十年,气候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2000年后,各地的高温纪录经常被打破。譬如:2003年8 月11日,瑞士格罗诺镇温度达到41.5℃,破139年来的最高纪录。同年,8月10日,英国伦敦的温度达到38.1℃,破了1990年的纪录。同期,巴黎南部晚上测得最低温度25.5℃,破了1873年以来的纪录。2003年,欧洲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热浪袭击,导致法国1.5万人死亡。2003年8月7日夜间,德国也打破了百年最高气温纪录。2003年夏天,在我国台北、上海、杭州、武汉、福州都破了当地高温纪录,而浙江省更快速地屡破高温纪录,67个气象站中40个都纪录刷新。2004年7月,广州的罕见高温打破了53年来的纪录。2005年7月,美国有两百个城市都创下历史性高温纪录。2006年8月16日,重庆最高气温高达43℃。台湾宜兰在2006年7月8日温度高达38.8℃,破了1997年以来的高温纪录。2006年11月11日是香港当月最热的一日,最高气温高达29.2℃,超过1961~1990年的同期平均最高温26.1℃。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

海平面上升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十分严重。如果海平面升高1米,直接受影响的土地约500万平方千米,人口约10亿。如果考虑到特大风暴潮和海水侵入,沿海海拔5米以下地区都将受到影响,这些地区的人口和粮食产量约占世界的1/2。一部分沿海城市可能要迁入内地,大部分沿海平原将发生盐渍化或沼泽化,不适于粮食生产。同时,对江河中下游地带也将造成灾害。海水入侵还会造成江水水位抬高,泥沙淤积加速,洪水威胁加剧,使江河下游的环境急剧恶化。全球气候变暖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

海平面上升有着严重的影响

全球变暖最直接的后果是高山冰雪和两极及高纬度冰雪的融化。例如,著名的非洲乞力马扎罗雪山可能在不久后积雪消融;南极冰架正不断崩塌入海。据英国《每日邮报》2009年5月1日报道,因为气候变暖,南极一片面积相当于美国纽约一般大小的冰架将分裂为大块冰山与海岸分离,滑入海中。在过去50年间,南极半岛附近的9个冰架已纷纷坍塌脱离海岸。由此可见,南极的冰雪海岸在不断缩小。同样,北极也因气候变暖冰雪迅速融化,将迎来夏季无冰的时代。那将是一个热气腾腾的恐怖世界,北极海岸不再被冰雪覆盖,而将出现基岩裸露或被沙质覆盖,世界将发生令人不可思议的变化。南北极冰盖的消失又使地面对阳光热量的反射率降低,从而大大加速全球变暖。同时,全球变暖又使高纬度永冻土融化,其中700亿吨碳的释放将进一步加速全球变暖的进程。因融冰不断,海平面不断上升,已经使海洋中许多群岛低地国家或城市面临海水上涨的严重威胁,甚至有被海水吞没的危险。例如太平洋岛上的图瓦卢陆地被淹,许多居民被迫离开自己的家园。图瓦卢是小岛,大多数人对它很陌生,它的悲剧还没使人们感到震惊。而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威尼斯也因海潮的袭击拉响了警钟,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那里发生了什么!

冰川在不断融化

水是旅游胜地威尼斯的底蕴,是它的核心。它用水铸就的灵魂,形成了独特的水城魅力,长期以来一直受到世人的青睐。但是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威尼斯的海平面不断上升,每年市民都要遭受海水上涨,城市遭淹的痛苦。最严重的一次海水入侵发生在1966年11月4日,威尼斯最高水位达到1.94米,使得威尼斯3000多人被疏散,有家不能归,许多著名历史古建筑遭到毁坏。如今因水位上涨,许多威尼斯人又被迫离开家园,常住人口已经比20世纪50年代减少了约66%。科学家表示,如果再拿不出有效办法对付日益升高的海平面,到2100年,威尼斯将成为一片人类无法居住的海域,变成鱼虾的栖息地,海岸将完全消失。位于印度洋的马尔代夫和威尼斯是同病相怜,目前也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由于全球变暖,海平面在2100年将比现在上涨25~58厘米,而有1190个珊瑚礁岛的马尔代夫大部分国土只比海平面高出1.5米。在2004年的南亚大海啸中,它一度有66%的国土被水淹没。海水上涨使马尔代夫岌岌可危,国家领导人不得不未雨绸缪,拿出旅游收入设“主权基金”筹款买地,欲在印度、斯里兰卡或澳大利亚购买国土,国家一旦被淹就举国搬迁。

水上城市威尼斯

荷兰是一个地势十分低洼的国家,国土很多在海平面以下。为了应对海平面升高的威胁,不得不加固加高海堤,保持这一人工海岸的稳定。

如果全球气候继续变暖,世界许多地区都将面临严重海侵局面,例如,我国镇江、扬州以东地区将可能成为汪洋大海;上海和天津以及珠江三角洲的广州等城市都将淹没于水下;纽约也难逃水淹的厄运。那时,世界地图恐怕要重新绘制了。

第三节 绚丽多彩的生物海岸

风光旖旎的珊瑚礁海岸

由珊瑚骨骼积聚而成的礁石所组成的海岸是珊瑚礁海岸。从生物学上来说,珊瑚是一种微小的腔肠动物,也叫做珊瑚虫。如果对其外形进行描述的话,可以将珊瑚虫比作一个肉质的小口袋。在口袋顶部有一个口,它是椭圆形的。而在口的周围长满了带有绒毛的触手,由于这些触手的形状像一个菊花,所以也可以成为海菊花。在珊瑚虫还是幼虫的时候,它会到处游动,一旦找到一个立足点,它就会“安营扎寨”,把自己固定在一个自身分泌的石灰质管子中。通常这个立足点是深度不大的海岸礁石。此后,珊瑚虫开始慢慢生长,与它的同伴过着群体生活。每当夜晚潮水上涨的时候,这些群居的珊瑚虫就会伸展开它花瓣状的触手,在水中随着潮流方向来回摆动,如果有鱼虾被冲来,它们会迅速将其捕食。在消化掉食物之后,珊瑚虫就能分泌出石灰质,形成骨骼与石灰质外壳。在珊瑚虫死亡之后,这些骨骼和石灰质就会堆积在一起,为珊瑚后代子孙的生长繁殖提供条件,长此以往,珊瑚礁就形成了。相关资料显示,凡是看着比较大个的珊瑚礁,其一般要经过几十年的生长。而我们常见的珊瑚丛就是由无数珊瑚虫的骨骼堆积而成的,它们的形状千奇百怪,如蘑菇状、鹿角状、树枝状、碟状、脑状以及百合花状……在它们还存活的时候一般会展现出斑斓色彩,但是在其死亡之后一般退化成乳白色。

另外,珊瑚中也浮游在温带海洋中。然而,由于能够分泌石灰质的珊瑚虫只能生长在热带与亚热带的海洋中,所以要想形成珊瑚礁,必须要有合适的外部环境。相关资料显示:当珊瑚生长在温暖海水中时,最适宜的温度是25~30℃,温度的最高限度是36℃,最低限度是18℃,鉴于这种情况,珊瑚只能在热带及暖流能达到的某些温带海洋中生存。通常在海洋中珊瑚与藻类共生,由于藻类需要光合作用,所以在海洋中不仅要保证充足的热量,还应当适度接受太阳的照射。如果水深超过20米,就会导致珊瑚无法生存,因为光线与热量不足。因此珊瑚生存的海洋深度为20米。与此同时,珊瑚生存需要海水具有正常或较高的盐分,其中最为适宜的含盐量是27‰~40‰。所以,在盐分较低的海水中是没有珊瑚的。另外,为了摄取更多的氧气和养料,珊瑚虫喜欢在清洁活动的海水中生存。如果海水不清洁,必然会导致珊瑚虫呼吸困难,如果持续时间比较长,就会窒息死亡。通常来说,凡是长势良好的珊瑚构成体通常生长在海岸带向海一侧,因为在波浪的作用下,水中溶解氧供应充足。除此之外,珊瑚生长虽然需要浪击作用,但是不宜过强。

色彩艳丽的珊瑚

你知道吗

珊瑚礁海岸类型

通常来说,珊瑚礁海岸主要包括岸礁、堡礁和环礁三种类型。在我国生长的珊瑚礁主要是暗礁,它通常分布在沿岸地区,其分布特点是以礁坪形式紧靠陆地。远远望去,如同海岸被镶上了一层花边。而堡礁如同一条长堤环绕在海岸外围,在堡礁与海岸之间形成了浅水区与潟湖。在我国,堡礁并不常见,但在一些地区也少有存在,如澎湖列岛、海南岛。而环礁是露出海面,但海拔不高的珊瑚礁岛,从外形上看很像一个花环,在中央是一个礁湖,大海位于其外侧。我国南海诸岛中绝大部分岛、礁、滩由环礁组成,其中最为典型的是东沙岛。

美丽的堡礁景观

珊瑚礁海岸地形

我国的珊瑚礁海岸,大致包括从台湾海峡南部到南海的那部分。

我国珊瑚礁的分布面积是非常广的。在台湾及其周围的12个岛屿以及澎湖列岛都有珊瑚礁分布,这些地方的珊瑚礁主要是岸礁。玄武岩基底是这些珊瑚礁的生长地,最终形成一个台阶,高度大约与海面齐平,而在低潮的时候,珊瑚礁的上部可以露出来。在平台形成之后,可以随海流随便改变方向,其高度也大不相同。

通常来说,海南岛的珊瑚礁的分布特点是沿着港湾海岸的岬角两侧分布,岸礁岸线非常长,其大部分都生长在玄武岩或花岗岩的海岸斜坡上,如同基岩港湾海岸被镶上了一层花边。在台面上,岸礁有很多沟道和水池。除此之外,岸礁上还生长着各种形状的活珊瑚和一些褐色的海草。自海湾顶部有宽阔平坦的海滩,它们是由珊瑚破碎后形成的细沙堆积成的。细沙堆积的海滩洁白、柔软,在太阳的照耀下,闪闪发光,与蔚蓝的海洋交相呼应。在清澈的海水中鱼类自由穿行,海鸟蜻蜓点水似的与海水亲吻。真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而南海上的珊瑚礁多为椭圆形,这主要是受东北—西南南海季风的影响。由于每年此地最为常见的风是东北风和西南风,所以这里的风浪主要为这两种波浪。通常来说,珊瑚礁迎浪生长非常旺盛,但珊瑚沙多堆积在背风的一侧,在两种风向的分别作用下,珊瑚礁呈东北—西南方向生长。

珊瑚岛礁

珊瑚礁作为海洋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在很多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例如,珊瑚礁可以保护海岸,也可以储存石油。从生态功能来说,珊瑚礁是很多海洋生物的繁殖栖息地。因此,它是海洋高生产力生态系统之一。如今,人们已经开发出了珊瑚礁的经济价值和环境价值,在珊瑚礁区修建海洋动物馆、自然保护区,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场所,而且为科研提供了方便。

其实,虽然珊瑚系统还算是比较完整,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破坏。由于人类过度开采珊瑚和珊瑚礁,导致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海岸遭受侵蚀后退、港区泥沙淤积、礁区渔场退化……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影响了珊瑚系统的发展和完善。面对这种情况,为了使珊瑚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更好的保护,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建立三亚等珊瑚礁自然保护区。

风情万种的红树林海岸

众所周知,红树是一种植物,因此,从某个层面上来说,红树林海岸属于生物海岸。在华南沿海浅滩上生长的大片灌木丛林,在海水涨潮的时候,树根和树干都被浸泡在海水中,仅有树冠留在海面上,成为蔚为壮观的“海洋森林”。在海水退潮之后,露出的树干沾挂着污浊的泥水,而树根也堆积了大量浮泥,此时“海洋森林”变成了海岸泥沼。而红树科是这些灌木的主要植物,因此灌木丛林与泥沼共同组成的海岸就叫做红树林海岸。

红树林海岸的生物很丰富

红树是一种生长在热带、亚热带的植物,它对生长环境有很高的 要求,如全年无霜、既温暖又潮湿。与其他树木相比,红树有着非常特殊的结构,在其树干上有非常多的气根,它们可以帮助红树林适耐盐、耐碱,甚至是适应长期浸泡在海水与淤泥等缺乏空气的环境。通常来说,海滩经常受到海潮的袭击,所以土质松软,一般的植物是无法立足的,但是红树却可以,因为它有发达的根系,在树干上还有许多纵横交错的支柱根垂到海涂中,这些根垂不仅起到支撑红树枝干的作用,而且还有通气和呼吸的作用。在开花之后,红树就会结出果实。这果实的形状为倒梨形。在果实成熟之后,种子就在果内发芽,长成圆柱状的棒,形状与豆角非常相似。当胚发育成熟之后,这些种子就从母株上脱落,掉到海边的烂泥上。在很短的时间内,这些种子就会长出根,成为一株幼树。而那些没有生根的红树苗,它们会随波逐流,随遇而安,找到适合自身生存的海滩。由于幼树苗含有丰富的单宁,所以不会腐烂,更不会被海里的动物所吃掉。正因为红树可以胎生,所以可以不断繁殖,最终成为红树林。这些特点,使红树能在热带、亚热带风浪比较小的淤泥海滩上茂密生长,形成一种特殊的、由植物构成的海岸。也就是红树林海岸。在我国,很多地方都有红树林生长,如海南岛的文昌、儋州、三亚内湾,雷州半岛的海安,闽南惠安、泉州等海湾以及珠江口……其中生长最为茂盛的是海南岛东部清澜港的红树林。生长在海南岛的红树植物不仅长势良好,而且有非常多的种类。

沿海红树林

我国的红树林海岸分布较广,大致从广西钦州湾开始,经过雷州、海南岛、电白、阳江等地到台湾,北部直达福建的福鼎。除此之外,浙江南部海岸在永嘉到平阳一段曾引种红树成功。

通常来说,红树林分布在低平的堆积海岸的潮间带泥滩上。其中背风浪的河口、海湾与沙坝后侧的潟湖是最适合红树林生长的。红树林沿着河口、潮水沟道不断向内陆深入。

一般情况下,红树林海岸可以划分为一系列与岸平行的地带。按其自海向陆的顺序是:

(1)位于低潮海面以下的浅水泥滩带经常被海水淹没,但是由于水比较浅,作用也不是特别大,只是作为淤泥的海底。

(2)位于低潮线附近的不连续的沙滩带能受到风浪的作用,因此在这个地方都会有很多沙滩分布,然而由于风浪的作用并不是很强,所以沙滩经常被一些小河、潮水沟道或泥滩所分隔。在这个地区,红树的数量较少,只是在潮沟两侧与泥滩上零星分布。

(3)位于不连续的沙滩带后侧的红树林海滩带,有着非常宽广的分布范围。这里的红树林生长茂密,整个潮间带的泥滩几乎都被红树林所笼罩,因为红树林有着发达的根系,长势良好,而林下为泥沼,并且有一些弯曲的潮水沟道迂回于林内,所以在红树林中是很难做到穿行的。由于气候潮汐,红树的枯枝落叶在短时间内就能腐烂,而其形成的淤泥富含有机质,整个红树林沼泽中散发出恶臭刺鼻的气味。除此之外,在红树林中还有非常多的水禽和贝类,它们在很大程度上都会有益于红树林的生长,如海蟹和牡蛎。海蟹的穴居有利于林下土壤的通气,而生长在红树主干上的牡蛎的壳为红树生长提供了所需要的钙和碳酸。但是,也有一种贝壳在危害红树的生长,那就是虼,它附着在红树幼苗上,通过吸收红树的养料来繁殖自己的后代。在此过程中,红树慢慢枯萎,最终死亡。因此,要想让红树正常生长,必须剥去虼壳。

(4)位于红树林海滩带的后侧的淡水沼泽带,由于平时比较干燥,所以几乎不会有被淹没的危险,但是如果潮水特别大的话也会被淹没。在夏秋季节,河水泛滥的可能性比较大,所以一定要提前预防。另外,这里生长着各种热带或亚热带植物与草丛,可以将其开垦或开辟为牧场。

红树林海岸有很多好处,也有着非常多的用途。首先,它是一种有效的生物护岸工程,枝繁叶茂的红树有着特殊的根系,使其被牢牢地扎根于淤泥滩上,所以形成了一道与海岸平行的绿色屏障,有效地保护着海岸。当海浪袭击时,无论它的威力有多大,在红树林海岸的阻挡下,所有的这些海岸和庄稼都能免于被侵害。

海岸的红树林

由于红树林的根系比较发达,所以任凭海浪怎样袭击,它都可以顺势阻挡,降低潮水的速度。另外,它也会将潮水中的泥沙拦截下来,并不断堆积,使得这些淤泥成为繁殖红树林幼苗额良好养料。红树幼苗不断生长,与原有的红树组成一片红树林区,在此基础上展宽了海滩,使海滨线向海移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红树林被称为“造陆的先锋树种”是无可厚非的。当然,在陆地形成之后需要不断开发才能体现其更多的价值。

你知道吗

红树林的经济价值

红树植物具有很好的经济价值,例如很多红树植物的树皮可以提炼出鞣料和染料,它们是重要的工业原料;而红树植物中的海芒果、榄李、海桑、海莲、银叶树和莲叶桐等树种有着致密、坚硬的木质,可以成为制作家具的重要材料。因为它长期保存于地下和水中,因而可作建筑、桥梁用材。红树的果实可以作为蔬菜或者是酿酒原料。另外,一些红树树种也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如角果木,它含有收敛性物质,可以用来止血、治恶疮。而红树植物的叶子还可以作为绿肥。总之,红树林的任何部分都有着重要的价值,为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

红树林是重要浮游生物的栖息地,由于红树林林下阴凉,所以浮游生物可以自由活动。而土壤中所含有的丰富有机质为鱼虾等动物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盐类,它们可以在这里繁殖栖息。红树林独特的水产养殖资源为海水养殖业提供了条件。

红树林生态保护自然区

为了使红树林得到更好的保护,为我国已在广西合浦东南建立了山口红树林生态保护自然区。作为一种独特的资源和景观,红树林海岸将会得到越来越合理的保护。

贝壳装饰的海岸

从古至今,贝壳都象征着美丽和财富。在远古时代,我们祖先把贝壳当做精美的饰品或者是货币,这样就可以显示出美貌和财富。因此,得到了众多人的喜爱和追捧。当时,他们主要生活在大陆的河谷、山冈、洞穴、森林、草原和平川上,因此贝壳并不多见。但是,也有一些人生活在海边,以采集贝类为生,只要来到海滩上,他们就会发现贝壳随处可见,所以俯首即是,经常满载而归。因此,在内地人眼中,沿海地区的人们不仅美丽,而且非常富有。

1.贝壳堆积的海岸

众所周知,贝类生活在海洋中。但是,人们对贝壳组成的海岸是非常不熟悉的。或许有的人对贝类能形成海岸这个问题存有很大的质疑,但是这的确是事实。通过多年的研究,科学家发现了贝壳形成海岸的秘密。原来,是波浪把近岸的贝壳日夜不停地搬运至高潮线附近堆积,然后这些贝壳被堆积起来,形成了堤状的贝壳海岸。无论在何种海岸上,只要是贝壳组成的景色,一般都相当迷人。在太阳的照耀下,贝壳呈现出不同的颜色,真是绝美的景观。

彩色的贝壳

其实,在世界上很多著名的三角洲平原上都有贝壳海岸的存在,如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多瑙河三角洲、湄公河三角洲……而在我国,长江以北地区的苏北废黄河口、现代黄河三角洲及渤海西岸是贝壳海岸的主要分布区。在这些地方,人们可以经常看到由贝壳组成的海岸线,蔚为壮观。如在渤海湾西岸的天津及黄骅沿海,由贝壳堆砌所形成的海岸可以称得上是海岸的奇观。当然,很多科学家仍然对贝壳海岸的形成非常好奇,不断到那里取证研究。当然,也有很多游客就是为了欣赏贝壳海岸的绝美风景才到这里来的。屹立在海边的贝壳堤,任凭风吹浪打、潮涨潮落,始终与大海相接、与陆地为邻。这些堤不仅见证了大自然的变化,而且还将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具有重要意义的博物馆展现在游者面前。例如,在河北省最南部的海兴县香油坊乡坨里村附近的贝壳堤中保存的十余具人类遗骨,青铜戈头等兵器和壶、罐等陶器被挖掘出来,通过考古学家的论证,这些文化遗迹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是秦汉时期一处古战场遗址。这个古战场遗址分为三处,分布在狭长的贝壳堤中。而在这一古战场遗迹周围,发现了11具手持青铜剑等兵器的人类遗骨以及散落的铜带钩、狼牙球等铜铁器及狗等动物骨骼。虽然已经残缺不全,但是其历史价值丝毫没有被打折扣。

贝壳会慢慢堆积成海岸

到目前为止,保存最为完整的贝壳堆积的海岸是天津马棚口至黄骅狼坨子贝壳堤。这处贝壳堤非常长,被称为百里长堤。这个贝壳堤海岸不仅长,而且还比较宽。它如同一条巨龙卧在岸边。多年来,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它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在该堤的黄骅岐口—狼坨子段贝壳堤中发现了一系列重要的文化遗址。另外,其他地方也有文化遗址的痕迹,如张巨河、贾家堡西雨的大双坨子、小双坨子、季家堡黑牛坨子、小辛堡王八盖坨 子……其中,文化遗迹有很多种,如绳纹砖、布纹瓦,还发现有黄釉残碗片、宋白瓷粗瓷片……所有这些文物都是唐宋时期的。可见,在唐宋时期,狼坨子贝壳堤已经形成。它为当时沿海的居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条件,人们在贝壳堤上建筑房屋,女性织网,男人下海打渔,一片繁荣的景象。

2.贝壳堤——曾经的苦海绿洲

虽然海岸的边缘地区是人们眼中的“苦海沿边”,但是在那里形成的贝壳堤却给人们提供了幸福生活。由于贝壳堤附近有广阔的粉沙淤泥滩分布,所以水成了稀缺资源。人们在缺水的情况下无法正常生活。然而,盘踞在粉沙淤泥质海滩上的贝壳堤给人们带来了福音。由于贝壳有着独特的形状,其形成的贝壳堤可以很好地蓄积雨水,渗透至贝壳堤中的雨水形成淡水透镜体,因此,人们可以通过在贝壳堤挖井找到可靠的饮用水。正是这些水才使当地的人们存活下来。于是,贝壳堤成了淡水储存器,为人们生活带来了便利。贝壳堤海岸附近的陆地是平坦的大平原,缺少可以躲避洪水和潮水的高地,因此,人们的生活还受到自然的威胁。而贝壳堤的形成使当地的人们有了躲避的场所,生活没有了后顾之忧。可见,贝壳堤真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

天津贝壳堤

贝壳堤是人们世世代代繁衍和生长的地方。人们出生在贝壳堤、在贝壳堤成长,在死后也回归到贝壳堤中。相关资料显示:在天津驴驹河贝壳堤海岸上,有一座座与海为邻的坟墓,这足以证明了人们对贝壳是多么依恋,他们已经与贝壳堤融为一体了。

茂盛繁密的芦苇海岸

从生物学上来讲,芦苇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属禾本科。其中分布最多的地方是温带沿海的淡水和咸水沼泽。芦苇挺立在水中,在风的吹拂下左右摇摆。在我国,芦苇主要分布在辽东湾及渤海湾,其中最大的芦苇场就是辽河下游大凌河口。而第二大芦苇场位于天津、汉沽、墉沽及大港等地。芦苇场的存在使这些地方形成了我国最典型的芦苇海岸。另外,在大凌河口地区,由于地势低平,水源丰寓,沼泽地成片。而近海是成水沼泽,靠陆是淡水沼泽,除芦苇外还有很多湿地植物,如香蒲、水烛、苔单……

芦苇荡湿地

在芦苇海岸中,很多鱼蟹都聚居于此,同时,这里也是很多水禽和鸟类栖息之处。芦苇海岸有着数量丰富、种类多样的生物。从这个层面上来说,芦苇海岸是我国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最为重要的地区。

芦苇的功能众多,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其蓄淤护岸功能。芦苇有着粗壮的根茎,可以使它牢牢扎根在泥土中。这种特性使其不仅可以保土固堤、稳定潮滩,而且还可以在海浪来袭的时候消解海浪,使波浪由大变小,由小化无。另外,当潮水涌来时,随潮水而来的大量泥沙被芦苇拦蓄,在芦苇荡中迅速沉积,很好地保护了海岸。其实所有的有芦苇生长的海岸,都会有大量的淤泥或者是粉沙沉积,而这就为粉沙淤泥滩的形成提供了条件。随着滩面的升高,海岸线不断向海移动,所以很多陆地又形成了。

可见,芦苇在很多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保护海岸、美化海岸、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促进经济发展……但是这并不代表没有问题存在,在现有条件下,芦苇开发有余、保护不够的现象特别严重,如围海造田、修建鱼虾养殖场,开辟盐场,兴建房舍、道路,过度砍伐、采收芦苇,在河流修建水库、水闸……在人类不合理活动的影响下,芦苇海岸不断衰退,甚至消失,最终成为荒凉的粉沙淤泥海岸,没有任何生机。除此之外,很多芦苇的生长环境也逐渐恶化,这导致了芦苇品质退化、个体变小,失去或减弱了往日的挡风消浪的能力。在波浪的剧烈冲刷下,海岸不断后退,海岸线向大陆移动。所以,要想继续发挥芦苇的各方面作用和功能,必须采取措施加强对芦苇的保护,禁止随意占用芦苇沼泽地,无计划地收割、采伐芦苇,努力实现蓄积量与收获量的平衡,使其继续为人类服务。

生机盎然的水草海岸

芦苇沼泽地

在我国,水草海岸并不稀少,而作为其组成部分的水草主要是大米草及盐地碱蓬。在20世纪70年代,我国苏北及渤海湾西部海岸从国外引种大米草,这标志着大米草在我国正式落户。大米草是泌盐性多年生禾草型盐生植物,无性繁殖力强,有着发达的地下根茎,可以在泥土中扎根。它不怕水淹,任凭潮水如何淹没,它都能正常生长。另外,水草还可以拦蓄潮水及波浪带来的泥沙,导致潮滩不断增高。随着滩面不断上升,海水逐渐后退,海岸线不断推移,我国海岸有了更多的绿色,有效地保护了海岸。另外,大米草不仅使海岸变得更漂亮,而且还有效地保护了海岸。大米草上部茎叶有着丰富的营养,可以做优质的肥料。

盐地碱蓬

盐地碱蓬俗称黄花菜、盐吸,是一年生多汁盐生植物,重盐潮滩是其最佳生长地。在我国渤海的高潮滩上,盐地碱蓬是常见的植物。

另外,盐地碱蓬具有盐生结构,它的植物体肉质化。在幼体阶段呈紫红色,当云集在一起的时候,那真是一番美妙绝伦的景象。

在高盐的潮滩上,由于还没有完全脱离盐水,所以大部分植物是无法正常生存的。整片海滩是不毛之地,没有生机和活力。但是盐地碱蓬有着非常强的耐盐性,以其独特的盐生结构,世世代代扎根于潮滩,成为潮滩植物的鼻祖,因此,它被人们称为潮滩上的“先锋植物”。自从潮滩上有了这种植物,有机质越来越多,而潮滩也变得越来越具有土壤特性。随着潮滩淤泥的增多,滨海盐土中含盐量逐步降低。在这个过程中,有更多的植物出现在了潮滩中,使整个海岸更加的迷人、多姿。

这里应当着重指出的是大米草及盐地碱蓬水草海岸是在水草的基础上形成的。如果没有水草,大米草及盐地碱蓬海岸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要想使大米草及盐地碱蓬海岸更好地存在,人们必须加倍保护海草。

第四节 其他海岸

雄伟壮丽的港湾海岸

每当人们打算出行旅游的时候可能首先想去的是海边。在去之前,人们就会想象着海边的景色:岩壁、大海、浪花、贝壳、沙滩……

如果你有幸来到大连的海边,你可以看到海岸背依着峰峦起伏的青翠山岗,对面就是蔚蓝色的大海。当你登高远望的时候,一个个小小的海湾就展现在你的面前。那些岛屿星罗棋布地点缀在海面上,蔚为壮观。

通常情况下,山岗伸向大海中形成海岬,由于被海浪不断侵蚀,所以无论是海岸边的,还是位于海中的岬角,在海水的作用下,它们会慢慢被冲裂和切断,最终成为一些断崖陡壁和岩石滩地。但是也有一些礁石可以长久地屹立在大海中。

海岬的灯塔

而被海岬环抱的海湾,由于被 岬角保护,所以海湾中几乎没有什么动静。一般来说,那些港阔水深的海湾都是自然形成的,例如我国的旅顺、大连两港就是利用天然海湾开辟成的优良海港。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小型海湾,它们都是天然的海水养殖场,在这里人们可以养殖大量的海产品。而海湾的顶部则是另一番景象。由于受到阳光的照射,在习习海风的吹拂下,整个海滩都气候宜人,适合人们娱乐和锻炼身体。

海滩适合人们休闲娱乐

除此之外,海岸会随海浪作用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在海浪冲击和压力的共同作用下,岬角的岩石发生了崩裂破坏,而破碎的岩屑在波流的作用下,继续对岩石发生作用。在双重夹击下,岬角与海面相交接的地方被掏蚀后退,最后形成向海的凹穴,这些凹穴被称为海蚀穴。在波浪的侵袭下,这些海蚀穴不断扩大,当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其上部就会因为失去支持而坍塌下来,岬角逐渐后退,形成了断崖陡壁。在这种作用下所形成的海滨陡崖被称为海蚀崖。在岬角向陆后退的过程中,在海蚀崖前方形成了一个崎岖不平的岩石滩地,简称为岩滩;而岩滩上则有些坚岩,最后成为各种各样形状的岩石。如石柱状的海蚀柱、拱门的海穹、蜡烛状、石林状……关于其不同的形状,人们也会对其进行命名,如石公、石婆婆、石蘑菇……简单的名称不仅较为形象,而且还充满了生活化,如果可能的话还会有相关的神话传说。

因为岬角遭受破坏后退,所以有大量的岩屑和泥沙形成。在海浪侵蚀作用下,这些泥沙不断向海岸移动,而且可能在搬运过程中最终停下来,堆积在一起。在泥沙堆积过程中,首先沉积下来的是在水深最浅、波浪作用力最小的海湾顶部,随后就会有海滨沙滩形成。随着堆积的泥沙量越来越多,海滩越来越宽,向海推移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其实,在所有的海湾湾顶几乎都有这种沙滩。另外,在波浪的作用下还可以在湾中与湾口形成横拦海湾的长条形堆积体,其中最为普遍的是虎尾状的沙嘴。除此之外,还有具有宽坦巨大堆积体的沙坝,它把整个海湾都围起来了。在我国,这种港湾海湾还是比较多的,例如山东荣成湾有规模巨大的沙嘴横亘在海湾中部、海南岛三亚湾有着数列宽大的沙坝……在海湾被沙坝围封之后,海湾内部的水与大海被隔离了,而这种被隔离的海湾水域叫做潟湖。在缺少海水“抚摸”的情况下,潟湖慢慢地淤浅,最终使得海湾被泥沙充填而形成了平原。除此之外,还有的沙坝可以把海岸与沿海岛连接起来,被称作陆连岛。

沙嘴景观

相关资料显示:我国港湾海岸长5000千米,约占大陆海岸线总长的30%,其中,辽东半岛南端、山海关至葫芦岛一带是其主要分布区。除此之外,港湾海岸还分布在其他一些地方,如山东半岛以及杭州湾 以南的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和广西沿海……因为各地海岸带在地质构造、岩石性质、河流情况以及海浪作用方面都有相异之处,所以岬湾的各方面也是不同的。

你知道吗

山海关附近形成的沙质海岸

山海关附近东西两侧也有一些小型的港湾海岸。但由于长期接纳附近河流泥沙的供给,渐渐使海湾淤浅而成为平原。沙坝不仅围封了海湾,还越过岬角,使岬角海蚀崖与海水隔开,长期受不到海浪的作用,因而成为崖坡缓倾、崖面长草的死海蚀崖,并已逐渐转变为填平的沙质海岸。

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的港湾海岸,在成因上与北方基本相同,但各地条件不一,南方的港湾海岸还有它自己的特色。其中浙江、福建以大小港湾相连、岛屿众多、岸线曲折为其特点。此外,南方还有一些大型的狭长形海湾伸入内陆,因河流短小或无淡水注入,故以海水为主,这种以潮流为主的港湾海岸又称潮汐汊道。广东的广州湾、镇海湾、广海湾、汕头湾,福建的湄州湾、平海湾以及浙江的乐清湾等皆属此种类型。

辽阔的平原海岸

在渤海西岸,华北平原直接与大海相连,此地不仅有平直的海岸线,还有低洼的地形。虽然与大海相连,但是海底依稀可见。当远远望去就会感觉水天相接,蔚为壮观。如果你仔细观察的话,会看到很多水产动物在清澈的海水中任意游动。

辽阔的海岸

沿岸是辽阔的粉沙淤泥质的海滨平原,由于地势平坦,所以根本无法用肉眼看出海岸的地势走向。另外,在平原上海分布着很多小河汊、洼地和沼泽,有时候也会有缓丘和土岗。它们零星散落在宽阔的平原上,因为土质盐碱,没有什么植物,景色单一,没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

在浅海与平原之间有一条几千米到十几千米宽的潮间带浅滩。每当海水涨潮的时候,浅滩就会被完全淹没,在海水退去之后,浅滩就是一幅泥滩的景象。在滩面上部有一层淤泥,如果有人在上面行走,必然会陷下去。泥滩中部受潮流冲刷后,表面并不平坦,很多地方都会出现被海水冲刷的痕迹。另外,潮水沟是潮水进出集中的通道,由于沟中淤泥特别深厚,因此在行走的时候一定要多加小心,否则就会有没顶的危险。在河流淡水汇入的地方,各种耐盐的植物生长在泥滩中,如碱蓬、白茅、茜草、芦苇……当天气变暖的时候,整个浅滩上绿意盎然、有多种色彩的花竞相绽放,一片片的绿色为浅滩带来了生机,异常美丽。

与其他类型的海岸相比,平原海岸有独特之处,如浅海与海滨平原都是由细粒泥沙组成;坡度极小;海岸的冲淤变化快……当然,种种特点都与含沙量大的大河流的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海岸带有大量的泥沙淤积,海岸线会迅速变长,如果河流泥沙供给中断,那么平原海岸原来的泥沙就会在海水的冲刷作用下遭到破坏,最终导致海岸后退,而且长度不断发生变化。

我国的平原海岸主要包括渤海西岸及黄海西岸的江苏沿海。另外,在其他一些地方也有平原海岸的分布,如松辽平原的外围以及浙江、福建、广东的一些河口与海湾顶部……

黄海海岸

水乡泽国河口岸

在我国特有地势的影响下,所有的大河都是从西向东流入大海。在入海处泥沙堆积形成了各种形状的三角洲平原,有些入海口形成喇叭状的海湾,被称为三角港。由于它们靠海,而且地势平坦,有众多的河流和湖泊,有着肥沃的土壤,所以成为发达的农业区。

你知道吗

韩江三角洲

韩江三角洲是我国六大三角洲之一,在东南沿海仅次于珠江三角洲。虽然韩江三角洲面积不大,但是却有着肥沃的土地,人口众多,经济发展状况比较好。它是华南沿海的一个重要地区。在韩江三角洲上,最为著名的城市当属汕头和潮安。

在三角洲平原上密布很多河流,其中很多都属于人工渠道。这些河流和渠道的存在方便了交通运输,也为农业发展提供了便利的灌溉条件。而平原上的湖泊为水产发展提供了条件。由于平原上的洼地不适合耕种,所以人们就用勤劳的双手挖水塘、筑围堤,利用水塘养鱼灌溉,堤圩上栽种桑树,发展蚕桑。很多荒滩都被开发为良田,农业经济发达,为全国人民提供了各种物产,如稻米、棉花、丝麻、各种水果蔬菜及鱼虾……

在海岸下沉、潮汐作用强烈、河流含沙量较小和受到冲刷的平原地区形成了三角港,一般为喇叭形。在我国较为著名的三角港是杭州湾。

三角洲平原美景

与大海的潮流相比,三角港湾内的潮流要强烈很多。在潮流波浪进入三角港之后,由于地形比较狭窄,水较浅,能量集中,所以水流迅速增大。通常情况下,三角港中 的水速会随着地形的缩狭向上游增大。在海浪退潮之后,所有的河水都会流入海中,因此,退潮的流速也非常大,严重冲刷着两岸。

相关资料显示:杭州湾湾口水面宽98千米,水深8~9米;向西90多千米至澉浦,水面缩小,其宽为20千米,水深约为4米;至海宁水面宽仅2.6千米,水深1~2米。随着地形不断变得狭窄、水深减小,水量大增,形成激流。例如钱塘江大潮,景象蔚为壮观。

三角港底部地形是不规则的,由于盐水楔的活动,在河口处常常有巨量泥沙停积成浅滩,这被称为拦门沙。残存在水下为河口的交通带来了很大不便。除此之外,湾底还有一些顺着潮流流路方向延伸的深槽和浅滩,它们是潮流冲刷或堆积的。由于深槽和浅滩都是不断运动的,所以它会对两岸滩地的崩塌和淤积增长产生影响。

三角港的迷人风光

在一些被海水淹没的山地河流下游也发育了一些三角港。虽然河流中都有一些沙,但是这些山地河流并没有太大的含沙量,但是有更强的潮流冲击作用,不仅扩大了河口,而且还形成了喇叭的形状。因此,一旦提到三角港,人们就会这样来理解:受潮流作用的、下沉地区的、呈喇叭形的河口段。这种理解是十 分正确的。无论是在平原河流还是山地河流,三角港都可以形成。山地河流兼有港湾岸与河口岸的双重特性,不仅海湾内部比较狭长,而且还有很多河流,使得岛屿或礁石都能露出来。另外,在河流的影响下,这里的潮流比较多,海水被带入海湾内,而且在海口周围,海洋环境,波浪作用都非常明显。然而,在河流不断活动和泥沙补给作用下,在湾口水流扩散处,常发育着拦门沙与水下浅滩,其底部为沙,表层是粉沙和少量淤泥。严格来说,这种三角港是港湾岸与河口岸间的一种过渡类型,在浙、闽沿海发育较多。通常这种类型的港湾岸是在潮汐作用下形成的,在我国最为典型的是闽江口,它的大轮廓是个三角港,然而在河、海的淤积作用下,湾内已经有很多的小平原形成,长此以往,三角港正在向充填的三角洲平原演变。

在河流入海处,三角洲被堆积而成。在河流入海的时候,由于地势比较平坦,坡度较小,输沙能力降低,而且盐淡水交换中的絮凝作用比较明显,所以河流中带出的泥沙在河口地区堆积,为三角洲的形成提供了条件。随着地壳不断下沉,河流输沙量变大、堆积作用变强,在河口处就会有巨大的三角洲形成。三角洲形成的一般过程是:在河流进入河口区的时候,底流在河底冲刷出洼坑,并把冲刷下来的泥沙堆在洼坑前面造成浅滩。如果浅滩不断增大,然后露出水面,就会变成江心洲与河口小岛。除此之外,河口区也可在盐水楔的活动带内形成浅滩与河口小岛。在浅滩或河口小岛形成之后,河道水流被分隔为两个水道。同时,在海浪的作用下,河口外泥沙被推送到河口处,最后形成河口沙坝。当洪水把河口沙坝冲开的时候,河流水道就会分汊。长此以往,三角洲就形成了。河流的干道在河口水网中经常改道变动,沿着不同汊道流动,使得河道网更加复杂。在河流的流动作用下,在各个河道中,泥沙不断堆积,最终导致水流改道,并不断把泥沙堆积在其他地方。当洪水来临的时候,沿着河道两岸堆成“天然沙堤”,但是仍然有洪水流动。那些已经穿过沙堤的洪水把粉沙淤泥带到距河道较远的低地中停积下来,长此以往就形成了河道之间的粉沙淤泥质平原。如果这种情况继续持续下去,就会形成三角洲平原。在我国有很多三角洲平原,如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

从地形来看,长江三角洲是一片广阔的大平原,平均海拔比较低,但是也有少数山丘。这些山丘主要是由坚硬的石英岩、花岗岩组成的,虽然海拔高度也不高,但是相对平原来说,它们就是山。这些小山曾经是沿海的岛屿,但是由于泥沙长期堆积,海岸线向外扩展,浅海变成陆地,岛屿就成了小山。在三角洲上有很多河道和湖泊,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太湖、阳澄湖……之前太湖属于浅海,但是随着海岸沙坝包围成潟湖,长江三角洲继续向海推进,因此与海的距离越来越远,最后称为淡水湖泊。

在很久之前,珠江口是一个丘陵山地环抱的海湾。在海湾中还有非常多的岛屿。但是,近年来,随着珠江带来的泥沙越来越多,长期堆积在海湾中,使得海湾不断搁浅,海滩面积越来越多,最终将小岛连接起来,形成了广阔的三角洲平原。如果对我国的河口岸进行分类,其基本归于港湾海岸或平原海岸中。

别具一格的地质海岸

1.风沙飞扬的沙丘海岸

在沙质的平原海滨地带,由于在它的前方有宽阔的浅平沙滩,当落潮后,沙滩上经过阳光照射晒干的沙粒,在盛行的海风吹拂下也随风飘移向海岸上滚动,当遇到灌木草丛或村落聚点时,沙子移动受到阻碍,便在这里停聚下来,形成一个个的小沙滩。由于海风不断地吹扬沙土,经年累月,沙滩积得越来越多,小的沙滩合并成大型的沙丘。有的沙丘成长条状的垄岗,平行于海岸分布,这叫做纵向沙丘;有的沙丘和海岸垂直或斜交,这叫做横向沙丘;还有的沙丘成为弯月形,叫做新月沙丘。

海滨沙滩地势平坦,沙丘可高达几十米,形成海岸边上的沙山,有的沙丘被海水淹没,成为乳白色的海中沙岛,蔚为奇观。凡是有这些沙丘分布的海岸,都叫做沙丘海岸。

美丽的海滨沙滩

你知道吗

我国的沙丘海岸

我国的沙丘海岸的岸线不长,但分布却很广泛,如冀东沿海的秦皇岛与北戴河之间以及洋河口与滦河口之间,沿岸皆分布着连绵的大沙丘,高度在20~40米,形成了海滨沙山。山东半岛的蓬莱、威海一带,广东的电白、湛江和海南岛也有一些沙丘海岸。

2.危崖陡立的断层海岸

由坚硬岩石构成的海岸带,由于地壳构造运动,会使地表岩层发生巨大的断裂,形成断层海岸。沿大断裂面上升的地块,常常表现为悬崖峭壁,而滑落下去的地块,成为海岸深渊。

我国的断层海岸,最为典型的是台湾东海岸。在那里,沿着台湾山脉的东部发生巨大的断裂,悬崖高耸入云,崖上长满蓊郁的树林,崖壁陡峭光滑,极难攀登,崖下是一条狭窄的白色沙滩,紧临着陡深的太平洋底。在台湾东海岸,波浪的作用极为强烈,有些地方海水直接撞击崖壁,造成巨大的溅射。沿着悬崖有一些河流直接倾泻入海,形成壮丽的海岸瀑布。东海岸的清水大断崖号称世界第二大断崖,前后绵亘达21千米,成90°角直插入太平洋,高度均在800米以上,气势雄伟,震撼人心。这段断崖由崇德、石腔、清水、和平等山临海悬崖连成的大块石崖组成,皆为片麻岩和大理石,质地坚硬,不易风化崩坠,所以千万年来一直巍然矗立于台湾东岸,成为一堵抗阻太平洋狂涛冲击的坚固绝壁。其中清水一带的清水山东南大断崖尤其峭拔险峻,绝壁临海面长达5000米,为举世罕见的大海崖。由于海岸高差大,壁陡渊深,不利于海上交通,现有苏花公路沟通。乘车在断崖腰部蜿蜒穿行,只见远处海天一色,碧空中海鸟翱翔。俯首下望,百丈深渊,巨浪拍击礁石溅起浪花如千堆白雪。当海水涨潮时,涌浪拍岸而来,不时听到节奏明快的奇妙声响。黎明过断崖,旭日自海面跃出,霞光映红海空,煞是好看。

断层海岸

我国人工海岸概览

我国较大规模的人工海岸建设与盐业有关。我国制盐业的历史非常悠久,相传在奴隶制社会就开始了在海边煮盐的活动。到了春秋时期,各路诸侯为富国强兵、称霸中原皆致力于盐业及经济的发展。位于沿海的齐、吴等诸侯同大力发展盐业,以渔盐之利称雄天下,因而煮盐业大兴。这种盐业生产的方式对海岸影响不大。直到500年前,盐业生产技术有了较大的改进。明世宗嘉靖元年(1522年),制盐技术的变革基本完成。制盐业改煮为晒,开始了提取海水晒盐的新阶段。根据这一盐业生产方式,人们在海岸筑坝拦蓄海水,修建潮水沟引海水入盐池并修建运盐的公路。在渤海湾、莱州湾及苏北海边分布着我国几个大型盐场。那些地方的海岸修起了大坝,既可防止海水入侵同时又是运盐通道。海岸上的涛声淹没在盐场劳作声中。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沿海地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经济获得了高速的发展,一些新兴的沿海经济支柱产业应运而生,人工海岸的规模及范围随之迅速扩大。80年代初迅速崛起的海水养殖业,使海岸的面貌发生巨变。为了养虾养鱼,必须首先在潮滩上建起防潮堤,在大堤上建起闸门,防止鱼虾从池中逃逸入海,闸门可把虾池中废水排入海中、把新鲜海水引入池中的通道。此外,养虾还需建进水沟及排水沟,形成进水及排水系统。这些为开展海水养殖而建起的防潮堤及其虾池设施,在我国沿海广泛分布,特别是在北方沿海的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等海水养殖业发达的省市,虾池大堤屡见不鲜。为养殖而建成的人工海岸,改变了自然海岸的形态,使海岸的曲率降低。新建的人工海岸往往成折线,形成向海突出的圆弧形大坝,成为明显为海水养殖而发展起来的人工海岸,其宽度达到3米左右,长度据估计近千米。这是20世纪人类改造自然的一大奇迹,也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宏大的人工海岸工程。它标志着中国养虾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巨大进步,表明我国人造海岸的规模居世界前列。

人工海岸

沿海港口码头,也是典型的人 工海岸。我国沿海港口形成的历史比较短,只有百年左右。一般海岸港口的港池应设在深水岸线区内,这样才能兴建大港,方便大船进出。然而,这又将直接受到潮汐和波浪的影响,特别是大风时产生的拍岸浪的影响,需要有足够的港工防护措施。例如在海上修建防波堤,对海岸进行钢筋水泥加固,以便沿岸建立码头作业区、货场、仓库、道路等,从而形成了港口海岸。钢筋水泥海岸是人工兴建港口海岸的典型特征。

围垦海涂

围海造地和开垦荒芜海滩在我国也有悠久历史,从秦汉时代就开始兴建海塘,宋代以后开始围垦海滨滩地。我国的沿海大城市上海、天津就是得益于通过滩涂的自然淤高及筑堤围海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后来,在天津和唐山曹妃甸近海,为建设新区也进行了填海造地,其规模达到几十平方千米。据考证,我国约有0.13亿公顷沿海土地是从海涂演变而来的。新中国建立后,随着生产及经济的发展,随着人口的增加,围垦海涂的进度明显加快。据初步估计,全国已围垦海滩的面积达到66.66万公顷。

围垦海涂就是在已出露或将要出露的海涂外缘修筑堤坝,把坝内的海水排干,并引淡水冲洗土中盐分或通过雨水使其土地盐度逐渐降低,然后种植棉花、黄麻、烟草、甘蔗等经济作物,使其渐成良田,也有将围垦土地直接用于机场、公园等工程建设。随着围垦海涂的大坝的建成,标志着新岸线的诞生。陆地向海扩展,因围垦而形成的人工海岸在我国杭州湾以北沿海地区分布较普遍。

综上所述,我国是一个人工海岸分布广泛的国家。人工海岸标志着一个国家对海岸及海洋开发利用的程度,也标志着一个国家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随着人类经济及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随着人类开发和驾驭海洋能力的增强,人工海岸必将有新的发展。

国外人工海岸掠影

围海造地是扩大陆地的有效方法。国外也是先兴建堤坝把浅滩与海洋隔开,然后排水建成沿海垸田。荷兰因围海造地扩大了1/5的领土,日本则通过此法扩大了数万平方千米的土地。沿海垸田在西北欧,主要是位于北海沿岸的荷兰、德国、比利时及英国分布较多。荷兰地势低洼,人们不得不在低于海平面的地区建设沿海垸田。随着新修堤坝不断向海移动,这个国家在1875年以前,向海洋索取的土地总面积达到1700平方千米,而到1980年又增加了20多倍。英国低于海面的土地面积有几百平方千米。为此,在沃希湾和亨伯湾修建堤坝,建起沿海垸田。丹麦除了在本土,还在海岛上建造沿海垸田。在日德兰半岛东部通过修建堤坝,获得了110平方千米的土地。波兰从1300年前在维斯拉河口附近开始建坝,同海洋隔开的土地有1400平方千米。其中有约500平方千米的土地低于海面2米。此外,在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州,美国加利福尼亚湾的萨克拉门托和圣华金两河的三角洲内也修建堤坝,建成了沿海垸田。

朝鲜在本国西海岸的围海造田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并有着广阔的前景。有关方面已在平安道鸭绿江口的绸缎岛、薪岛和平安南道的温泉平原前沿围海造田达10万公顷,种植了芦苇、水稻,部分变成盐田。

围海工程

人工开发海岸的另一种办法是填海造地。利用这一办法,已在世界很多地方建成了新的人工岸线。例如美国的旧金山湾,海湾的面积已由几十年前的1970平方千米减少到1040平方千米。此举无疑使海岸线向海推进了。在日本大孤湾内离岸5千米处,计划填起一个面积为11平方千米的人工岛。那里将形成新的岛屿岸线。该人工岛上将新建一处国际航空港。在摩纳哥大公国的1.89平方千米的国土中,有0.4平方千米是通过65年的时间由填海造陆而来。填海造地后将产生新的海岸线,这些新的岸线是人为作用的结果。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人工海岸的长度将不断增加。人工海岸标志着人类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也是人类向海洋进军的丰硕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