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
一、2013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3年,围绕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经济社会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49.5亿元,增长11.7%;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38.8亿元,增长27.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0.2亿元,增长19.1%;大口径财政收入44.1亿元,增长30.1%,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1.5亿元,增长34.1%;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536元,增长14.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555元,增长10.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4.6亿元,增长14.3%;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累计上涨2.6%;节能减排和安全生产实现了控制目标。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一)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成效显著。《甘肃“两江一水”区域综合治理规划》已获国家发改委批复;《陇南市2013年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市建设实施方案》、《2013—2017年县级易地扶贫搬迁实施规划》等规划已编制完成;武九高速已纳入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已完成;渭武高速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已上报国家待批,试验段已开工建设;天水至平凉铁路南延段、阳平关至陇南至九寨沟铁路,已委托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开展线路方案研究工作;陇南成州民用机场试验段工程进展顺利,可行性研究报告已通过国家评审;兰渝铁路陇南站、哈达铺站正在开展征地拆迁工作,两站站房面积增加后的初步设计已经中国铁路总公司正式批复;《陇南市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发展总体规划》已通过省上审查,《陇南市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规划(2013-2020年)》和《陇南西成经济开发区发展规划》已编制完成。
(二)“3341”项目工程进展顺利。制定了《陇南市“3341”项目工程实施方案》,建立了动态项目库。在入库项目中,投资规模500万元以上的项目1777个,总投资2490亿元。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537.1亿元,占当年投资计划的95.6%,新建项目累计开工572个,开工率达到79.2%。全年共争取国省投资31.6亿元。全年共签约招商引资合同项目179个,签约资金423.05亿元,实现到位资金180.08亿元。
(三)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兰渝铁路陇南段、武罐高速、成武高速、十天高速等9个省列续建重大项目完成投资121.1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81.2%,武罐高速正式通车,改写了陇南无高速公路的历史。2个省列新开工重大项目中,金徽矿业郭家沟铅锌矿采选项目完成投资5.1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85%,陇南成州民用机场试验段工程完成投资1.6亿元;市列200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43.8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90.6%,新开工建设项目109个、开工率97.3%。31项世行贷款项目已全部开工,累计竣工21项,共完成投资9.6亿元,占总投资的76.8%。市区长江大道东西延伸一期工程全线贯通,东江新区行政文化中心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徽县城区集中供热工程等基础设施项目已开工建设。
(四)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农业上,新增特色产业面积41万亩,特色农业基地总面积达到1015万亩。农林特色产业实现产值89.9亿元,同比增长6.3%;特色产业助农增收1143元,同比增长7.7%。工业上,西成经济开发区完成扩区规划修编,徽县工业集中区完成征地3968亩,新增入园项目3个,完成融资1亿元。成县祁连山水泥有限公司年产320万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二期工程等32个市列重点工业项目进展良好,陇南紫金矿业日处理6000吨黄金尾渣综合利用等15个项目已建成。全市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1户,统计单位入库申报工作持续推进。第三产业上,全年接待游客661.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1.7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4.91%和37.47%。加快物流园区建设和城乡市场升级改造,市场服务体系进一步改善。
(五)扶贫攻坚稳步推进。争取落实财政扶贫资金3.45亿元,138个整村推进项目进展顺利,整体形象进度达95%以上,争取以工代赈项目资金2451万元,建成了一批县乡村公路和桥梁、河堤工程;争取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资金7141万元,开工建设安置点21个,安排易地扶贫搬迁1万人。投入产业扶贫资金1亿多元,重点支持两当食用菌、西和马铃薯、礼县苹果等产业发展。发放双联惠农贷款7.84亿元、小额担保贷款11.4亿元,新发展109个村级资金互助协会。
(六)灾后重建成效显著。上报了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全市共规划灾后恢复重建项目5303项,总投资247.85亿元。全市共争取到岷县漳县地震灾后重建中央及行业补助资金18.02亿元,争取到暴洪灾害救灾及重建补助资金1.59亿元。地震和暴洪灾害农村居民住房灾后重建已全面启动。
(七)财政金融形势稳健。全年完成财政收入44.1亿元,同比增长30.1%,完成公共预算财政收入21.48亿元,同比增长34.1%。银行业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539.31亿元,同比增长19.3%,新增各项存款92.22亿元。银行业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06.62亿元,同比增长25.8%,新增贷款62.86亿元。
(八)民生建设取得实效。解决2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等10件实事均已完成年度建设任务。投入建设资金3.3亿元,实施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69个。投入建设资金1.02亿元,实施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99个。积极推进华夏文明传承示范区建设,两当起义纪念馆及旧址改造项目已建成。残疾人康复和托养设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中心等项目加快推进。开工建设廉租房282套,实施109户棚户区危旧房改造。
(九)市场物价保持基本稳定。组织重大节假日以及教育、医疗卫生收费等9项价费行为专项检查,查出各类价格违法案件111件,结案88件,查出违法金额317.02万元,其中退还消费者224.35万元,没收上缴财政92.52万元。开展了小规模生猪养殖等12项成本调查分析,为宏观经济调控提供依据。组织开展收费行为清理规范工作,对市直部门行政事业性收费、经营服务性收费行为进行了年审和换证,取消和变更了9项收费。全年征收价格调节基金2078万元,利用价调基金安排28个蔬菜、肉类直销店建设,扶持了10家种植、养殖和储备企业,完善了10个价格监管示范市场。
(十)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顺利推进,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7.5%。九县区林业综合管理服务中心正式成立,基层林业服务体系建设得到明显加强。财政扶持林业发展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市土地流转率达到14.7%,流转总面积达到58.95万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方面制定出台了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陇南特色文化大市建设实施意见及方案。水利、财税等重点领域改革有序推进。
二、2014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2014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左右,农业增加值增长6.5%,工业增加值增长16.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大口径财政收入及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3%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7%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5%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完成省定目标。
三、2014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全面落实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各项措施。一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二是推进涉农领域改革,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三是围绕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四是加快财税金融体制改革,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五是加快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六是加快对外开放步伐,积极推进涉外经济体制改革。
(二)深入推进“3341”项目工程。一是加快项目前期工作进度和争取力度。二是加快项目建设进度。三是加强项目管理。2014年全市计划实施“3341”项目工程投资规模500万元以上项目1134个(其中:续建项目329个,新建项目805个)项,总投资2107.6亿元,2014年计划完成投资630.1亿元。继续推行项目管理领导包抓责任制,加大项目督查检查力度,加强协调服务,妥善解决项目建设拆迁占和施工保障等问题。
(三)加快推进扶贫和产业开发进程。一是着力做好扶贫攻坚工作。全市2014年省上审定搬迁4266户18716人,建安置点46个,搬迁对象重点包括边远边缘山区贫困程度深和泥石流滑坡多发易发地区群众,以及2013年暴洪灾害受灾严重的农户,做到应迁尽迁。继续加大劳务输转工作力度,加强教育培训,提高贫困群众综合素质和劳动技能,增加农民收入。二是着力提高农业的质量和效益。新发展特色农业25.5万亩,规模化基地比重达到60%以上,力争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04万吨以上,肉蛋奶产量达到15万吨,水产品产量达到2000吨。积极推广西和县马铃薯产业“1+5”发展模式、宕昌县中药材产业“3621”模式和两当县食用菌产业“1+8+x”模式,努力把徽县建设成全国优质苗木繁育基地。着重抓好30个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培育发展核桃、花椒、中药材、蔬菜、畜牧水产、马铃薯产业龙头企业,新建龙头企业20户。加快发展标准化养殖小区和养殖场及库区水产养殖。加快“特色经济林良种繁育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建设进度,加快“甘肃优势道地中草药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工程研究中心”前期工作进度。三是着力确保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甘肃厂坝有色公司300万吨矿山扩能技改、金徽矿业公司郭家沟铅锌矿日处理5000吨矿石生产线、金徽酒股份有限公司优质酒酿造3万吨技术改造等市列重点项目建设。加快煤炭企业兼并重组步伐,实现规模经营。积极引进实施一批低碳环保、科技含量高的循环经济项目,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施中小企业“2352成长工程”,推动中小企业发展。四是着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景区开发,提升“陇上江南”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培育信息消费需求,加快实施信息惠民、电子商务等促进信息消费行动计划,整合全市农业信息网络资源,着力构建农产品电子商务营销体系,鼓励、引导工业领域骨干企业开展网络采购和销售,加强供应链协同运作,帮助指导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立健全电子商务购销体系,推动中小微企业逐步普及电子商务。推进武都吉石坝、宕昌哈达铺等物流枢纽建设,加快推进花椒、核桃、茶叶、中药材四个大型专业市场建设,加快农村商流配送体系建设。
(四)稳步推进生态治理示范工程。以“两江一水”区域综合治理为重点,争取国家设立专项资金,着力把陇南建设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和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市。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成果,加强水源涵养林、公益林和“绿色长廊”示范区建设,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和长防林三期工程,继续开展坡耕地综合治理试点,争取尽早全面启动坡耕地综合治理工程。加快实施武都区、文县、两当县、康县城区水源地保护项目,抓好文县黄林沟湿地公园项目。加快实施污染减排、重点区域污染防治、排污企业综合治理和重金属污染治理项目。集中实施一批城区和重点镇污水处理项目,抓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污染减排项目,加强城区及重点镇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理清陇南市循环经济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促进循环经济尽快形成产业规模和区域特色。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实施好重点节能改造项目。全力抓好陇南山地国家级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及监测预警示范区建设项目。加快实施江河主要支流治理项目。建成新一代天气雷达监测系统。
(五)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实施好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薄弱学校改造等教育基础设施项目,加快西和县职业中专实训楼项目建设进度,创造条件新办陇南职业技术学院。积极争取全科医生培养基地和儿科病区建设项目支持,支持宕昌县、礼县中医院等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乡镇卫生院周转宿舍和附属设施建设进度,提高行政村标准化卫生室覆盖率。加强特色文化资源挖掘研究,打造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三大品牌。加快建设徽县三滩景区旅游基础设施等重点旅游项目,扶持发展特色优势文化骨干企业。继续推进就业和社会保障、社会养老、人口和计划生育、残疾人康复和托养、基层体育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六)加强物价调控和监管。全力做好价格调节基金征收工作,确保全年征收2000万元。重点扶持蔬菜直销店、种养殖基地、冷链物流等项目。加大蔬菜肉食直销店建设力度,全市新增20个。创建示范化市场,加强市场信息化建设,实时监控市场物价动态。加大价格检查执法力度,大力整顿市场价格秩序。强化价格服务职能,认真做好涉及民生的天然气、供水、供暖、污水处理收费价格的听证定价工作。做好农产品、特色农业成本收益调查工作,引导农民合理调整种植养殖结构。突出抓好教育收费、卫生服务收费、物业收费、银行类收费以及涉农价格、市场价格检查工作。继续实行重要商品日采价、周分析、月预警制度,及时发现、报告、预警价格异常波动情况。分品种制定价格调控预案和应急价格监测预案,必要时依法对重要的居民生活必需品和生产物资实行价格临时干预措施,维护群众利益,确保市场物价基本稳定。
(漆文忠 郑 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