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
一、2013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3年,全市上下按照“提速进位、重点突破、改革创新、抓实见效”的总要求,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自然灾害频发等不利因素,以“3341”项目工程为抓手,扎实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各项工作,全市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14.92亿元,增长11.3%;固定资产投资546.05亿元,增长30.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6.22亿元,增长14.2%;地方财政收入22.62亿元,同口径增长18.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35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788.2元,分别增长11.9%和13.6%;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3.1%;城镇新增就业3.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52‰。
(一)坚持抓全局谋长远,科学编制发展规划。《陇东能源基地开发规划》获国家发改委批复,《灵台矿区总体规划》完成环评前期,正在修编。完成了《蒙陕甘宁“金三角”能源综合开发规划》、《陇东地区煤炭资源转化利用布局规划》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规划》等国省规划的前期调研。编制印发《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实施规划》等12个专项规划和意见,2013年成为编制出台规划方案最密集的一年。认真开展“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并与省“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进行对接,为“十二五”后两年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坚持推进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活力进一步释放。重点推进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营改增”和林权配套改革,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形成。水利改革试点进展顺利,“三站一队”组建基本完成。落实支持非公经济跨越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推进“民企陇上行”专项行动,落实招商引资到位资金316.3亿元,增长62.2%;新增私营企业863户、个体工商户1.01万户,非公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40.7%。
(三)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按照全省“3341”项目工程总体要求,制订实施方案,编制项目目录,建立项目库,动态入库项目2735项,总投资6145.8亿元。重点抓建以能源开发、现代农业“五个百万”增收等为主要内容的“十大工程”,实行市级领导包抓制度,逐项目组建工作班子,落实责任,协调服务。全市实施500万元以上项目997项,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75项,分别比上年增加104项和50项。在重大项目的支撑带动下,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46.05亿元,增长30.65%。
(四)全力做好协调服务,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建立工业经济联席会议制度,设立市级工业发展专项资金,落实一企一策措施,力促工业经济健康发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02.47亿元,增长11.8%。实施重点工业项目86项,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205亿元。华泓汇金70万吨烯烃、陇能360万吨兰炭、华亭电厂二期等项目获国家、省发改委“路条”;邵寨、五举、赤城煤矿和红河油田百万吨产能建设、20万吨聚丙烯等项目快速推进;虹光无极灯、正大饲料、庆华建筑陶瓷建成投产,天纤棉业20万锭棉纱生产线、海螺水泥处理生活垃圾项目开工建设,多极突破格局初步形成。实施循环经济项目26项,平凉电厂、崇信电厂、海螺水泥公司脱硝改造建成,严格落实各项节能减排措施,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
(五)全力落实助农增收措施,特色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实施农业产业项目245项,总投资105.1亿元。崆峒水库改扩建项目建议书通过省发改委审查,灵台新集水库通过黄委会初审,新建饮水工程34处,解决18.7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治理河堤178公里,开发复垦整理土地12.9万亩,发展节水灌溉2.1万亩,新修梯田27.7万亩,治理水土流失350平方公里。持续推进“五个百万”增收工程,粮食总产达到111.3万吨;牛饲养量达到104万头,出栏量41万头;新植果园36.3万亩,果品产量达到100万吨;蔬菜种植面积84.8万亩,蔬菜产量124万吨;脱毒种薯应用面积108.5万亩。
(六)全力推进大景区建设,商贸旅游发展步伐加快。紧盯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规划,编制完成以崆峒山、大云寺为核心的大景区建设方案,推进七大文化产业园建设,加大旅游宣传推介,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实施文化产业项目67项,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37%。实施重点旅游项目36项,完成投资11.12亿元;游客接待量、旅游收入分别增长26.3%和26.5%。加快商贸流通设施建设,陇东农副产品批发交易中心、平凉国际商贸城、华亭中驰商贸城、静宁金果博览城、平凉工业园区综合物流中心等项目开工建设。
(七)加快推进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城乡发展条件进一步改善。实施中心城市重点项目84项,完成投资75.2亿元。热电联产集中供热面积达到500万平方米,东城区道路、平沿路中段、双桥路泾河大桥建成通车,柳湖路东拓、绿地公园、“八沟一河”综合治理等进展顺利。6县县城扩容提质和36个重点小城镇基础配套项目建设步伐加快。新建保障性住房9949套76.7万平方米,完成农村危房改造2.1万户。西平铁路建成运营,天平铁路关山隧道控制性工程顺利掘进,泾渗、崇白二级公路建成通车,平天高速挤入国家高速路网规划,彭大高速进入勘察设计招标阶段,平凉客运枢纽站、市道路应急救援中心等项目获省发改委批复;《新建平凉军民合用机场协议》通过省发改委审定。灵台330千伏送变电工程建成投运,崇信110千伏送变电工程开工建设,尚家塬330千伏送变电工程获省发改委核准。
(八)全力加快民生建设,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争取实施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项目149项,落实国省投资2.2亿元,增长69.4%。实施初中校舍改造等教育项目92项,新建改扩建校舍44.2万平方米。市广电新闻中心基本建成,泾川、崇信体育中心开工建设,市体育中心、华亭体育中心完成前期。实施卫生项目106项,市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崇信县医院综合楼及庄浪、静宁妇幼保健院综合楼等重点工程进展良好。加强计生政策引导和精细化服务管理,人口自增率为5.52‰。实施社会养老服务项目5项、政法基础设施项目10项。认真落实促进就业创业各项政策,新增城镇就业3.9万人,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8.8%,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完成了社会养老保险、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提标,城乡社会保障覆盖面稳步扩大。认真落实价格调控联席会议制度和各项价格调控措施,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3.1%以内。
二、2014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2014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进出口总额增长10%,地方财政收入同口径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4%,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1‰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103.5%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2%,主要污染物排放完成省上下达的控制目标。
(一)以机制创新为突破,统筹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推进投资体制改革,探索建立负面清单制度,实行非禁即入,除政府投资项目外,备案项目下放到县(区)审批。积极推进价格改革,稳步推进居民水、气阶梯价格;争取省上政策,推进厂电直供改革;研究探索出租车、物业管理价格改革。加强成本监审和价格认证,完善价格调整听证、公示和价格监督制度,加强价格监测预警。推行工商注册便利化,由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放宽经营场所登记条件,把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逐步改为认缴登记制,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平等竞争、共同发展。加快教育综合改革,统筹城乡义务教育均衡配置,有序推进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改革。加快公立医院改革,巩固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成果。努力推动科技体制改革,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设立工程实验室等科技研发机构,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积极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稳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水利改革试点工作。
(二)以“3341”项目工程为抓手,努力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继续落实市级领导包抓重大项目制度,全力推进“十大工程”建设,确保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加强能源开发项目调度服务,加快邵寨、赤城、五举煤矿建设进度,全力推进华泓汇金、陇能煤转化等项目建设,继续跟踪《灵台矿区总体规划》批复,争取唐家河煤矿开工建设。扩建110千伏四十铺变电站,开工建设330千伏尚家塬、110千伏杨庄送变电工程,加快330千伏静宁送变电工程前期。通过光伏独立供电工程实施,彻底解决从未通电的679户、2839人的供电问题。加快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力促天平铁路年内建成,开工建设平凉至天水、华亭至大桥村高速及平华一级公路、华煤集团运煤专线,加快推进彭大高速、平凉支线机场、平定兰铁路等项目前期,加快平凉客运枢纽站、快速客运站、道路应急救援中心建设进度。配合做好引洮二期静宁受水区、白龙江引水平凉支线工程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崆峒水库改扩建、灵台新集水库前期工作,力争“十二五”实施。
(三)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继续实施“五个百万”增收工程,加快牛、果、菜适宜区全覆盖,全市牛饲养量、出栏量分别达到110万头和40万头;新植果园28万亩,巩固提升标准化基地100万亩,果品总产量达到110万吨;种植蔬菜80万亩,蔬菜总产量达到110万吨;马铃薯脱毒种薯应用面积达到100万亩;粮食总产稳定在100万吨以上。重点抓好4个万头肉牛养殖产业园、正大饲料二期等项目建设,新建改建龙头企业25户,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00个。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完成劳动力培训20万人次,输转劳务47万人次,创劳务收入59亿元。
(四)以优化结构为着力点,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协调支持煤电企业提高产能,全市原煤产量达到2500万吨,发电量达到200亿千瓦时。在继续加大煤电产业的同时,大力培育开发接续产业、非煤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产品升级换代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和新型建材产业,开工建设平凉煤机制造项目,抓好虹光无极灯、天纤棉业等项目建设,力促光伏产业园、碳纤维产业园达产达标和生物胶原蛋白肽生产线建成投产。加快发展以牛果为主的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拓宽工业发展领域。加快重点企业工程实验室建设,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五)以提升规模为重点,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抢抓“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重大机遇,重点抓好崆峒山和大云寺大景区建设,加快推进7大文化产业园建设。支持发展健康养生产业,开发养生产品,延伸产业链条,努力促进文化、旅游和养生产业融合发展,旅游综合收入增长20%以上。开工建设公铁物流园,加快平凉工业园区综合物流中心、平凉国际商贸城等重点项目建设。支持培育农产品出口基地和重点出口企业,扩大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增长10%。
(六)以城乡一体化为导向,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科学编制全市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加强与省上规划的对接。强化产业支撑,把城镇化与产业培育、促进就业结合起来,加快发展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推动产业关联配套和集聚发展,打造特色旅游、现代农业、现代工业、商贸集散、传统文化名镇,增强小城镇产业承载能力,夯实城镇化建设的产业基础。争取城镇集中供热、供水、排水防涝、棚户区改造等国省投资项目,全力支持中心城市、6县县城和36个重点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中心城市建设项目,全面完成崆峒大道、柳湖路等“九纵十一横”主要街区的改造提升,加快推进泾河河道整治、南岸景观带改造和泾河大道南侧绿化带建设,完成西寺街、过店街等11个棚户区改造,启动大岔河桥、保丰路等6个片区棚户区改造,建成绿地公园,抓好虎山公园等城市绿化景观提升,加快东城区道路改造二期、柳湖路东拓、东湖路改造等路网建设,启动盘旋路、火车站等6处节点改造,加快推进集中供热、雨水管网改造、城区防洪等配套工程。
(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建设千亿级煤电化冶产业集群,重点支持10条循环经济产业链、2个煤电化冶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和3个煤电化冶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支持平凉工业园区申报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步伐。积极争取国省投资,重点实施海螺水泥生活垃圾处理、7个重点乡镇垃圾填埋和灵台、庄浪、崇信3个县城污水处理、集中供热工程。抢抓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试验区建设机遇,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新修梯田24万亩,完成造林封育23.2万亩。落实各项节能减排措施,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2%,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在省目标之内。
(八)以改善民生为落脚点,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继续争取农村校舍改造、学前教育、中职教育项目。全力支持医专升本、平凉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加快市医院儿童专科病区、市县妇幼保健院等项目建设。稳步推进残疾人康复、基本养老和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积极争取国省投资残疾人康复和养老服务项目。加快崇信、泾川、华亭等市县体育中心和公检法司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认真落实各项就业政策,新增城镇就业3.2万人,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85%以上。新建保障性住房11750套。
(九)深入实施扶贫攻坚,加快脱贫致富步伐。认真实施六盘山片区扶贫攻坚规划,抓好45个整村推进项目。积极争取通乡通村道路、农田水利、农网改造等项目,新建通村硬化路600公里,新建农村饮水工程40处,解决10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改造提升7县(区)35千伏及以下农网工程。争取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新建移民安置点21处,搬迁农村贫困群众1328户6492人。实施农村危房改造2万户。充分发挥“双联”平台作用,推进“双联”行动与扶贫攻坚的深度融合,确保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以上,年内减贫12万人。
(杨维周 朱 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