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社会工作:社区建设的重要载体
在市场经济发展与社会转型的当今中国,发展社会工作事业,是促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公共服务内涵与模式创新、民间社会组织健康发展以及整个社会组织化程度提升的必然要求。[19]按照社会服务机构的性质、规模和服务对象的数量、服务内容等,明确规定必须设置一定的社工岗位,如党政机关承担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有关岗位,社会福利保障、教育、卫生等服务类公益事业单位的有关岗位,国有企业涉及思想政治工作、职工维权等工作岗位,基层社区及基层党群工作的相关岗位等。在不改变现有机构设置、编制的情况下,逐步引入具有社会工作专业背景的人才进入社会工作事务性岗位,并尽可能将人事评价标准向社工评价标准靠拢,逐步实现社会工作岗位人员由非专业向专业的转变,如公务员招考、事业单位招聘时增加相关的录用条件。积极探索引导“两新”组织设置社工岗位,使用社会工作人才。在党组织、居委会、社工站之间,探索建立社区工作者的职业双通道。专职社区工作者通过循环流动以及专业培训,将逐步转变成中国特色的专业社会工作者,社工站也将逐步成长为独立法人意义上的社区非营利组织。面对外来人口多、老年人口多的情况,三林镇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进行专业社工队伍的更多引入。这样,社区工作者专业培训便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要对现有社区工作者,包括各个居委会工作人员进行社区工作专业知识培训,或者定期开展讲座等,以提高工作人员社区管理能力和社区服务水平。
(杨发祥 执笔)
【注释】
[1]郑杭生:《和谐社区建设的理论与探索——以广州深圳实地调查为例的广东特色分析》,党建读物出版社2009年版。
[2]郑杭生,杨敏等:《新型现代社区构建的“上城模式”:一个先行者的实践探索及其前沿意义——一种社会学的分析》,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年版。
[3]郑杭生:《和谐社区建设的理论与探索——以广州深圳实地调查为例的广东特色分析》,党建读物出版社2009年版。
[4]《三林镇关于加强住宅小区综合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修改)》(征求意见稿),内部文稿,2009年7月20日。
[5]杨发祥:《新时期我国社会管理的创新之维》,《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6]周红云:《中国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基于治理与善治的视角》,《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年第5期。
[7]文军:《社会工作:和谐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变革力量》,《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8]JA是全球最大的致力于青少年职业、创业和理财教育的非营利教育机构。JA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每年有900多万学生接受JA的教育。JA与企业和教育界紧密合作,开发并实施从小学到大学的一系列的教育课程,用一手的经验帮助学生进行就业、创业准备,激励并帮助青少年在全球经济中取得成功。
[9]“人间关系”致力于通过故事讲述,帮助人们在日渐疏离的当代世界中重建和谐关系,从而充实生命力量的来源,促动生命内在的发展,进而带动社区的发展。注重发挥故事的赋能作用,在讲述过程中引入社会工作和生命工作工具。
[10]“禾邻社”旨在以社区剧场等艺术的方式提高农民工对城市社区的认同感,打破社区内不同人群之间的隔阂,促进社区中不同群体的相互交流和理解;帮助当地社区居民和农民工在尊重彼此差异的前提下,增强对社区的共同归属感,由此达到改善社区治安、卫生环境等效果,促进和谐社区的健康发展。
[11]参见《经验与反思:2008年浦东新区三林镇经济社会发展分析报告》,社会发展篇之四:社区建设(朱孔芳执笔),2009年版。
[12]徐永祥:《政社分工与合作:社区建设体制改革与创新研究》,《东南学术》2006年第6期。
[13]郑杭生:《社会建设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北京党史》2008年第1期。
[14]郑杭生:《中国特色社区建设与社会建设——一种社会学的分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15][美]詹姆斯·M.布坎南:《民主财政论——财政制度与个人选择》,穆怀朋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16]江立华:《论我国城市社区福利的建设及其运作》,《江汉论坛》2003年第10期。
[17]江立华,王勇:《社区福利建设的理论构架》,《贵州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18]杨发祥:《社区福利建构的理念与实践——基于广州市的实证分析》,《社会主义研究》2010年第6期。
[19]徐永祥:《社会工作是现代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重要手段》,《河北学刊》2007年第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