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与框架
市场经济,是同商品经济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经济范畴。市场经济以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为前提,是在产品、劳动力和物质生产要素逐步商品化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市场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所谓资源配置,是指将包括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在内的经济资源按比例地分配在各种产品和劳务的生产上,以满足人们各种不同的需要。资源配置一般要达到两个目标:一是通过资源配置而形成的社会供给的比例与社会需求的比例相适应,避免供给与需求的脱节,也就是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二是要讲求经济效率,节约资源,作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力,也就是资源利用的充分性。达到上述两个目标,就说明资源配置是优化的。
市场经济的形成,市场成为社会配置资源的主要手段,必须具备一系列条件。最主要的条件,一是生产要素商品化。要使资源配置市场化,不仅要求一般消费品和生产资料商品化,而且要求各种生产要素如劳动力、资本、科技、信息等商品化,并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统一完整的市场体系和反映灵敏的市场机制。二是经济关系市场化。一切经济活动,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都要以市场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听从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指挥。三是产权关系独立化。市场主体——指那些从事市场经济活动的当事人,主要是企业和居民,必须拥有自己的产权,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法人实体,有资格参与市场经济活动。四是生产经营自主化。生产经营者在国家法律、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自由选择投资地点、行业部门,确保经营范围和经营目标。五是经济行为规范化。市场主体追求经济利益,必须讲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法律,履行契约合同,遵守市场规则和市场管理制度,自觉维护社会经济秩序。
商品经济长期而又充分的发展,为市场经济的形成准备了上述条件。商品经济产生在前,市场经济产生在后,发达的商品经济才能称为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共同特征是: 第一,市场经济是一种自主经济。商品生产者必须是独立的市场主体。第二,市场经济是平等的经济。它只承认等价交换,不承认任何超市场的特权。第三,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为了各自的价值的实现,市场主体之间必然激烈竞争,优胜劣汰。因而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机会和风险是并存的。这一机制促使企业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经营规模,以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第四,市场经济是开放性经济。企业为了获取利润,实现产品的价值,会不遗余力地开拓市场。通过对市场经济共同特征的分析,我们看出,市场机制包括供求、价格、竞争三方面的要求。社会分工的发展,出现了生产的单一性和需求多样性的矛盾,这就使供求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赖。商品交换则把供求双方联系起来,从而解决供给与需求的矛盾。价格则是把供求双方联系起来的利益纽带,是价值的实现形式。价格协调供求是引导资源流动的指示器,通过价格的双向调节,使供求在新水平上达到平衡。竞争是商品在买方与卖方之间围绕商品价格和质量进行的较量,只有竞争才能使价格随供求变化而升降,价格的变化反过来调节供求。竞争是市场活力的灵魂。市场机制就是在供求、价格、竞争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中发挥节约资源和合理配置资源的功能。
市场不是万能的,资本主义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所导致的周期性经济危机,就是市场失灵的严重后果。因而,在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之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用计划调节手段来弥补市场的缺陷,这就形成了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它不仅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定和特征,同时又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它不是社会基本制度范畴,不具有姓“资”姓“社”的性质,但它又从来不是同社会基本制度相脱离而孤立存在的。从历史上看,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相伴而生、相伴而长,最初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形式存在于世上,但它并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而是人类共有的一种文明成果,既可为资本主义服务,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要看市场经济同哪一种社会制度相结合。当今,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作为市场经济,同样是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手段,经济,是由市场机制,也就是价值规律调节运行的经济,就这点来说,它与资本主义经济没有什么区别。在解释这个问题时,邓小平讲:“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方法上基本上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目的相似。”[18] 并一再指出,不能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种新的历史形式,也可以说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它包含着两个方面的规定性,一是市场经济的一般共性,二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特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积极有效的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能够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
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我党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出发,通过改革,设计了符合我国现实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所有制结构,奠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所有制基础。在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中,核心问题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这是社会主义的一项根本原则,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区别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标志。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既可以促进国民经济更快地发展,又能保证其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
二是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无论初次分配还是再分配都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重视社会公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我国现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客观上要求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与之相适应。整个社会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可以防止两极分化,“共同富裕”体现了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根本原则,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区别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标志。
三是在宏观调控上,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调节手段的长处。由于公有制为主体,因而国家对市场的调控具有较雄厚的物质基础,又有牢固的政治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尽管国家、企业、劳动者间也存在利益上的差别和矛盾,但他们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所以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集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个手段的长处,从而使市场经济更加健康地运行。
以上特征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可以在经济关系、利益机制和调控能力方面,应当也完全有可能比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运转得更好。这种理论上的可能性要在实践中得到充分体现,还需要更长的历程。
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是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阐述的,归纳起来,包括三个“制度”和三个“体系”。三个“制度”是:
一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的中心环节。企业是市场活动的主体,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素。因此,企业必须接受市场调节的机制。社会主义市场体制中的企业,不论是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个体企业、私营企业、“三资企业”,都应具有明确的产权关系,从而能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
二是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这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动力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坚持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裕起来的政策。同时,政府通过税收等形式对个人收入进行再调节,防止收入差距过分加大和两极分化,提倡先富带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三是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安全阀和稳定器。社会主义保障制度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促进市场经济健康运行和保障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建立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等在内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
三个“体系”是:
一是建立全国完整、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市场,是包括商品市场以及劳动力市场、资金市场、土地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等要素市场在内的完整的市场体系,并且打破旧体制下的条块分割,形成全国统一的大流通、大市场格局,实现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对接。
二是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调节器。宏观调控从总体上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的重要条件。我们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宏观调控体系,概括地说,主要是指以各项经济政策为主,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杠杆,通过市场,实现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和结构优化,保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是健全和完善法律体系。这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一项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必须建立现代市场经济的法制基础。法制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主要包括约束政府和约束市场两个方面。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法制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市场主体(企业和个人)的行为规范,保持市场统一性,对市场经济进行调控,市场经济的裁判和仲裁,市场经济的对外开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