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长三角医药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长三角医药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长三角区域的两省一市医药产业结构各有特色也有重复雷同,因此,本区域的产业布局应实施“合作竞争,融入发展”的战略,要积极探索产业规划、政策法规、科技服务等高层次的合作联动,着眼于长三角整体的多边、全面的融合,主动冲破行政壁垒,确保区域内人才、技术、资本、信息等各种要素的顺畅流动。为有力推进长三角区域医药产业的创新实力,政府应该协调推进医药创新体制的基础建设,为本区域的医药企业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长三角医药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1.实现规模化,提高产业集中度

我国医药企业规模偏小,难以应对日益国际化的竞争。医药企业必须要增强自身实力,而单纯依靠内部成长来获得规模的增长,其速度有限,并购已成了我国医药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企业可以通过并购、组建企业集团、企业联盟等多种方式实现集群化,从而减少交易成本,享受经济规模效益。对于长三角区域的医药企业而言,并购与合作应该主要在以下几个领域进行:第一,与内地具有资源优势的企业强强合作,资源互补。长三角地区的医药原材料,尤其是中药原材料相对缺乏,但是本区域具有广阔的市场,医药企业技术水平、管理水平、资金实力和开拓市场的策略与经验领先于内地企业,通过与内地的资源优势企业合作能有效达到资源互补,扩大双方的市场份额,进一步做大做强。第二,并购具有区域垄断地位的医药商业企业。医药连锁企业通过这类并购能有效打破市场地域限制,扩大市场份额,同时减少医药批发企业数量,消除恶性竞争;降低经营成本,提高市场开发、服务与竞争能力。制药企业通过这类并购则能更有效地控制销售终端。第三,通过战略性并购,获取协同效应。战略性并购一般是为了通过并购在产业链上进行整合,形成纵向一体化的医药产业集团,实现内部产业整合和优化;或通过并购行业中具有垄断领先地位的产品和品牌价值高的产品和企业,获取自己所缺少的核心产品和技术,丰富自己的产品线。

为缓解由低水平重复建设带来的产能过剩的压力,政府要坚持加强医药产品监管,通过加强监管和市场竞争逐步淘汰工艺和生产设备落后、效率低下的企业。要通过政府推动本区域的实力较强的几家大中型医药企业以兼并、重组、合作形式整合长三角区域内和其他区域的医药企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实现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的升级。

2.优化产业布局

长三角的15个主要城市内的医药业已经形成了长三角的医药产业带,在这个集群里,密集分布着苏州高新区、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浙江医药经济开发区等医药产业园区,长三角在医药产业布局上逐步走向产业集群化。在进一步优化医药产业布局方面,上海市应该重点推进国家上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张江药谷)、徐汇枫林园区和漕河泾地区等5个产业集群的建设。在张江园区通过吸引药物研究开发机构入驻,覆盖化学制药、生物基因制药、中药等多个发展方向,形成从结构物筛选、工艺设计到药物释放等药物研发的完整体系。最终形成以创新药物研究为导向的产业价值链。推进徐汇枫林园区和漕河泾地区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建设,力争成为生命科学和生物医药原始创新研究和生物诊断试剂生产的园区;使青浦开发区成为利用现代技术进行中药和天然药物生产加工的园区、闵行开发区成为现代中药园区、奉贤星火开发区成为以精品原料药为主的基地和出口加工中心。浙江在产业布局优化上,要进一步加强占全国出口比重之首的化学原料药方面的优势,建设浙东南台州、金华、绍兴三市的化学原料药出口基地。同时加速发展浙江医药经济开发区,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生产输液泵、心脏手术用导管等高端器械和生物制药的新型高科技企业园区。江苏省应进一步发展苏州高新区,引进国际知名医药企业进驻,同时加速无锡市已形成新区医药工业,马山生物医药工业园和惠山生命科技园3个制药企业密集区的发展。

长三角区域的两省一市医药产业结构各有特色也有重复雷同,因此,本区域的产业布局应实施“合作竞争,融入发展”的战略,要积极探索产业规划、政策法规、科技服务等高层次的合作联动,着眼于长三角整体的多边、全面的融合,主动冲破行政壁垒,确保区域内人才、技术、资本、信息等各种要素的顺畅流动。以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加快长三角医药企业之间的联合、重组、并购等资本运营活动的进度,按照市场规律实现战略重组、专业化分工、优化资源配置,优势互补,协同整合产业优势,突出区域内医药产业的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从而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培育和提升区域医药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把长三角打造成集约化程度更高的区域性医药制造业基地,使长三角医药成为产业发展外向化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龙头。

3.协调推进医药创新体制的基础建设

制药业的创新具有高投入、高收益、高风险、高技术密集型的特点,巨额的资金投入、优秀的科技队伍、精良的仪器设备、完善的创新机制缺一不可,世界新药研究的主体是国外的大型跨国医药公司。为有力推进长三角区域医药产业的创新实力,政府应该协调推进医药创新体制的基础建设,为本区域的医药企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资金投入方面,目前我国高科技制药产业的资金来源除股东投入的股本金以外,主要依靠银行贷款,融资渠道狭窄。发展资金严重不足已经成为制药企业开发研制新药、更新设备、开拓市场的巨大障碍。政府应该着手推动本区域的医药产业的风险投资机制的建设,尽快设立医药产业基金,引导社会资金流向现代生物技术领域。鼓励国有经济增加在现代生物技术产业上的投入,以占领技术制高点,扩大控制力。在政策上为本区域的高科技创新型医药企业的海外上市创造条件和予以方便。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加大对现代生物技术产业化项目的科研补助、技改贴息及企业资本金注入的支持力度,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

(2)建立满足医药企业中间服务需求增长的产业服务支撑体系,发展面向医药产业服务的现代服务业。为提高医药企业的研发效率,降低研发成本,应尽快建立生物技术与医药产品孵化器,为各类医药企业提供工艺放大、工艺优化、小批量生产服务;推动建立若干专业权威的中介机构,为新药申报、专利申请、报关代理、商标注册、信息咨询、技术交易、国际注册与认证和专业培训等提供优质服务,使医药专业服务成为整个医药产业创新和医药产业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支撑。

(3)大力推动产、学、研协同发展。目前,国内新药研发的主体是高校和科研单位,医药企业往往没有自己独立的研发部门,新产品完全依赖购买或转让等方式获得。历史形成的产、学、研的分离客观上对企业成为研发创新的主体形成一种屏障。政府在今后的科研投入上主要应投入基础性研究,应用开发性研究则可由企业承担。在基础研究上,要联合区域内部的企业和研究机构,整合国内外研究资源,开展对重大关键的共性技术的联合攻关;建立医药信息服务网络,整合两省一市的科技情报机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医药信息资源,提供给区内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共享。政府应该加强本区域内中国科学院、军事医学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及有关医药技术科研机构与重点医药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有效机制。为鼓励企业创新,要为本区域的企业自主创新药品进入国家医保目录提供帮助。

(4)吸引跨国医药企业在本区域建立研发基地,推动本区域的总体研发实力的进步。现阶段的国际医药研发的主体仍然是大型跨国企业,目前世界排名前二十位的跨国制药公司都已拥有合资或独资企业,随着世界制药巨头大规模进入中国行动的完成,跨国公司逐渐从原来的注重产业投资向注重研发投入转变。政府在招商引资时要注意引入大型跨国医药企业在本区域建设研发基地,使本土的企业和研究机构可以通过合作参与其研发过程中的一些任务分包,成为跨国企业研发产业链的一部分,提升自身的研发管理水平和锻炼培养本土企业的研发人才。

4.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合力打造长三角医药物流平台

发展现代医药物流业,不仅可以节省物流成本,压缩药品库存,缩短流通时间,对于全面提升医药流通企业竞争力,解决医药流通业普遍存在的“高销售额、高费用率、低赢利率”现象,同时能提高本区域医药生产企业拓展全国市场的能力。医药物流的发展方向是专业化、产业化、规模化,长三角区域发展医药物流中心,首先要明确定位于一个区域性的物流中心,并且要合理布局,以避免重复建设。这就要求两省一市打破区域限制,共同规划,通过扶持本区域的大型医药流通企业或扶持大型医药流通企业与大型医药公司合作,建立具有相当规模的现代医药物流中心;推动大型医药流通企业或成功的先行者对中小型企业进行流通业务指导,逐步通过合作与并购使之发展成为自己的配送中心;中小型企业也要转变观念,联大靠强,通过改造做一个有效益的区域性的配送中心。避免出现制药企业、医药批发企业和医药零售企业都在投资建设和管理自己的物流中心,导致作业流程、分类标准和管理办法的不统一而不能形成协同效应。要促进本区域的生产商、批发商和零售商在信息技术支撑下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实现物流过程中的信息的交换、标准的统一、流程的衔接和管理的同步。通过重组联合,在医药物流领域形成一批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型医药物流公司,建立由一级物流中心和二级配送中心构成的两级物流网络,推动整个医药物流行业的协调发展。

【注释】

[1]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的医药企业2004年中国医药企业100强名单。

[2]国家信息中心:中国医药产品制造行业月度运行报告(2005年10月)。

[3]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2004年医药企业100强名单。

[4]氟西汀是由美国礼来公司研制的抗抑郁药,1986年上市后在全世界许多国家普遍应用。1995年氟西汀获准进入我国市场,商品名为百优解。同年,上海医工院和常州第四制药厂联合开发的国产氟西汀也被批准为二类新药上市,商品名为优克。我国有氟西汀原料药和片剂生产批准文号的企业仅几家,主要生产企业为常州第四制药厂和上海中西药业股份公司等。氟西汀的专利已于2001年到期。在抗抑郁药物中,氟西汀的使用量一直位居第一,为我国抗抑郁药物的第一处方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