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内容
本书围绕如何科学判断我国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状况、有哪些因素影响煤矿企业安全生产、这些因素影响安全生产的作用机理是什么、每个因素的影响程度有多大、如何从根本上搞好煤矿企业安全生产、实现安全发展等问题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探求安全生产的本质含义。主要从经济学和管理学角度,探讨安全生产与生产事故的本质规律性。
(2)对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状况的评估。通过历史对比分析和国际比较分析等方法,正确判断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状况。
(3)对当前影响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基础因素的确认,探讨其内在的作用机理。根据历史回顾和规范的管理学、经济学方法,探讨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变化的内在原因。
(4)对我国煤矿企业安全生产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各影响因素在多大程度上以何种形式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给出定性与定量的回答。
(5)对我国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监管的研究。运用政府监管理论和博弈论理论,结合前面的研究结论,对近年来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监管的利弊进行分析。
二、研究方法
本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1)管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大的构架看,本书主要是采用管理学中的事故致因理论方法,而在每个具体问题分析时,多采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探讨其内在的作用机理。
(2)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办法。本书对安全生产影响因素首先多采用规范的管理学、经济学分析方法,然后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影响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3)历史研究与比较研究相结合的办法。在评价我国安全生产状况时,采用历史比较方法和国际比较方法,以期对我国安全生产状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4)实地调研的方法。为对我国煤矿安全生产有正确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通过实地走访、调查若干个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掌握第一手材料和信息,为形成本书的观点提供“素材”和“源泉”。
三、基本框架
全书由导论和十三章构成。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扼要介绍如下:
导论,介绍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界定相关重要概念,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述评,确定本书的研究任务、采用的研究方法,介绍主要研究内容,概括主要创新之处。
第一章,安全生产的管理学和经济学含义:分别从管理学和经济学角度探讨安全生产的相关理论,包括事故致因理论、企业最优安全水平的确定、工人最优安全水平的确定、安全生产的集体行动问题、成本外部化与安全水平、信息不对称与安全水平、声誉机制与安全水平等。该部分的写作目的是为后面的研究做理论铺垫。
第二章,中国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的基本状况:主要内容包括对我国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的发展阶段的划分、我国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的基本特征、我国煤矿生产事故的严重性和经济损失估计、我国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的国际差距等。这是我国煤矿安全生产问题研究的出发点。
第三章至第十章,中国煤矿企业安全生产影响因素分析:分别从资源地质条件、煤炭供需状态、煤炭产业组织、企业安全投入、劳动力队伍素质、煤炭生产技术、企业安全管理、安全监管体制八个方面对影响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的主要因素逐一进行研究。这部分既用事实和数据说话,又用严密的理论进行分析。这部分的逐一分析与后面的综合分析形成相互映照态势。
第十一章,煤矿企业安全生产影响因素综合分析:根据系统理论和事故致因理论,通过构建形如安全生产影响因素综合模型,分全国、地区、企业三个层面,对影响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主要因素进行计量分析,进一步确认各影响因素以何种形式以多大程度影响煤矿企业安全生产。
第十二章,中国对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监管的探索:对安全生产管制理论分三个层次进行了阐述,政府监管理论、安全监管理论,以及安全监管中的博弈理论;对近年来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监管所采取的主要行动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指出我国煤矿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第十三章,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汇集全书的主要观点,提出实现煤矿企业安全发展的政策建议。
本书基本框架和逻辑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本书逻辑结构
四、主要创新
本书的主要创新点有:
(1)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实事求是的总结。基本的情况是:第一,在百万吨死亡率呈下降趋势的同时,总死亡人数却是上升的趋势。在改革开放之前,煤炭产量每增加1%,死亡人数增加0.992%;改革开放至今,煤炭产量每增加1%,死亡人数增加0.157%。第二,在百万吨死亡率稳定下降的同时,百万个工作日死亡率却呈反弹趋势。百万吨死亡率和百万个工作日死亡率变化趋势的背离是从1992年开始的。第三,不同类型煤矿安全生产状况差别显著,乡镇煤矿安全生产记录最糟糕。第四,不同地区煤矿安全生产状况差距明显,南方煤矿死亡率普遍高于北方,这主要是由地质条件的差异引起的。第五,从死亡事故类别看,瓦斯爆炸和顶板事故是最主要的两种类型。
(2)对我国煤矿生产事故经济损失和矿工生命价值进行估计。本书根据历年全国煤矿重特大事故案例中的相关数据资料,对我国煤矿生产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矿工生命价值进行了估计。最保守的估计数据是,煤矿安全生产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都在90亿元以上,占整个煤炭行业工业总产值的2.2%、增加值的4.5%、利润总额的25%、应付工资总额的14%(本书根据2004年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计算)。矿工生命价值在1998年之前不超过3万元,2000~2003年仅为5万~6万元,2004年以后则在20万元左右。长期以来,矿工生命价值低廉、生产事故外部性突出是我国煤矿事故层出不穷的一大原因。
(3)利用劳资谈判模型和工资与安全水平决定模型对劳动力队伍和劳动力素质对安全生产的影响作出了理论解释,科学地说明了我国煤炭行业大量使用低素质的农民工,对我国煤矿安全生产所产生的不利影响。
(4)根据系统理论和事故致因理论,构建安全生产影响因素综合模型:分全国、地区、企业三个层面,对影响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主要因素进行多元回归计量分析,进一步确认各影响因素以何种形式以多大程度影响我国煤矿企业安全生产。
(5)构建煤矿安全生产监管的博弈模型,从理论上阐释了政府如何科学有效地对煤矿企业安全生产进行监管的问题。
[1]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编著:《中国煤炭经济研究2001~2004》,煤炭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第765页。
[2]施式亮、王海桥:《矿井安全非线性动力学评价》,煤炭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第6页。
[3]柴建设、张兴凯:《合理安全度确定方法评述》,《中国国际安全生产论坛论文集》(内部刊物),2002年版,第347~349页。
[4]陈红:《中国煤矿重大事故中的不安全行为研究》,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9页。
[5]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第1128页。
[6]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第64页。
[7]林伯泉、周延编:《安全系统工程》,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14页。
[8]陈红:《中国煤矿重大事故中的不安全行为研究》,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9页。
[9]见ILO,Yearbook of labour statistics各年。
[10]李毅中:《谈谈我国的安全生产问题》,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网站,2006年。
[11]刘铁民:《橙色GDP及其演变规律》,《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5年第4期。
[12]王显政、黄盛初、胡予红、彭成:《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国安全生产年鉴2004》,煤炭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13]黄群慧:《我国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形成阶段》,《经济管理》,2006年第9期。
[14]郭朝先:《他国安全生产状况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经济管理》,2006年第9期。
[15]谭满益、唐小我:《产权扭曲:矿难的深层次思考》,《煤炭学报》,2004年第6期。
[16]汤凌霄、郭熙保:《我国现阶段矿难频发成因及其对策:基于安全投入发展视角》,《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第12期。
[17]潘伟尔:《黑色2004:煤矿生产何时才能安全——对我国未来高质量煤炭供应能力保障的思考》,《经济研究参考》,2005年第65期。
[18]潘伟尔:《2005年我国煤矿安全生产评析》,《经济研究参考》,2006年第30期。
[19]李红霞、田水承、冯长根:《根据现代企业理论探讨煤炭企业安全管理问题》,《中国安全科学学报》,1999年第5期。
[20]钱永坤:《煤炭工业经济实证研究》,煤炭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21]郎庆田:《煤炭价值回归是遏制煤矿安全事故的根本出路》,《中国煤炭工业年鉴》(2004),第269~271页。
[22]李宝元、孙楠:《矿难频发的宏观制度根由及对策》,《经济研究参考》,2006年第54期。
[23]严建华:《徐州矿务局42年井下矿工伤亡案例分析》,《煤矿安全》,1998年第6期,第39~41页。
[24]张家志、张红:《北京矿务局11年井下矿工伤亡案例分析》,《煤矿安全》,1994年第11期,第27~30页。
[25]李俊斌:《采煤工作面顶板伤亡事故分析与防治》,《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2003年第4期,第54~58页。
[26]赵书田:《双鸭山矿务局矿井伤亡事故分析与预防对策》,《中国安全科学学报》,1997年第3期,第24~29页。
[27]甘小根:《陶庄煤矿42年来的伤亡事故分析》,《矿业安全与环保》,1999年第3期,第47~48页。
[28]陈红:《中国煤矿重大事故中的不安全行为研究》,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9]王显政主编:《美国煤矿安全监察体系》,煤炭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30]王显政、黄盛初、胡予红、彭成:《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国安全生产年鉴2004》,煤炭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31]罗云、黄毅:《中国安全生产发展战略——论安全生产保障五要素》,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32]周其仁:《治理矿难的经济分析》,《经济观察报》,2005年11月21日。
[33]程启智:《问责制、最优预防与健康和安全管制的经济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第1期。
[34]林汉川、陈宁:《构建我国煤矿安全生产保障体系的思考》,《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第6期。
[35]王显政:《完善我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系研究》,煤炭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36]黄盛初主编:《2005世界煤炭发展报告》,煤炭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第87~120页。
[37]王绍光:《煤矿安全生产监管:中国治理模式的转变》,《比较》(第13辑),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
[38]李豪峰、高鹤:《我国煤矿生产安全监管的博弈分析》,《煤炭经济研究》,2004年第7期。
[39]陈红:《中国煤矿重大事故中的不安全行为研究》,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40]John V.Grimaldi,Rollin H.Simonds,Safety Management,Fourth Edition,Richard D.Irwin,Inc. 1984.
[41]Nicholas Askounes Ashford,Crisis in the Workplace:Occupational Disease and Injury,A Report to the Ford Foundation,The MIT Press,1976.
[42]Irina Farquhar,Alan Sorkin,Economic and Social Aspects of 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 Health,Jai Press Inc. 1998.
[43]ILO,Safety and Health of Migrant Workers-International Symposium,Printed by the ILO Office,Geneva,Switzerland,1979.
[44][美]丹尼尔·F.史普博著,余晖、何帆、钱家骏、周维富译:《管制与市场》,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45]Paul Lanoie,“The Impact of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Regulation on the Risk of Workplace”,Accidents:Quebec,1983-87,The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Vol.27,No.4(Autumn,1992),643-660.
[46]Michael S. Lewis-Beck,John R. Alford(1980),“Can Government Regulate Safety?The Coal Mine Example”,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74,No.3(Sep.,1980),745-756.
[47]George R. Neumann,Jon P. Nelson,“Safety Regulation and Firm Size:Effects of the Coal Mine Health and Safety Act of 1969”,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Vol. 25,No. 2.(Oct.,1982),183-199.
[48]Hal Sider,“Safety and Productivity in Underground Coal Mining”,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Vol.65,No.2(May,1983),225-233.
[49]Michael Wallace,“Dying for Coal:The Struggle for Health and Safety Conditions in American Coal Mining”,1930-82,Social Forces,Vol.66,No. 2(Dec.,1987),336-36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