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要性
2003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
会议还指出,回顾我们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正确认识和处理农民问题,始终是决定党的事业胜利发展的一个根本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为我国胜利实现现代化建设前两步战略目标,做出了巨大贡献,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从我国的未来发展看,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我们必须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问题,更加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自觉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放在农村。为此,不少经济学家谈出了自己的看法。
陆学艺认为,“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民真苦”是指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制,我国农村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但大部分地区的农民收入却减缓了、停滞了,同时农民负担都逐渐加重,有的地方农民的实际负担占纯收入的15%~20%。而且越是贫困地区、越是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农民负担也越重;“农村真穷”是指乡村两级的政府穷、集体穷。由于农民苦,农村穷,结果就是农业真危险。“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的问题,已经直接影响农村的发展,影响农村社会的安定,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影响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宫希魁认为,中国是一个地道的农业和农民大国,近13亿人口中有9亿多居住在农村。研究和思考中国现实一切重大社会问题,必须从这一基本国情出发。“读不懂农民,就读不懂中国”,这是一句意蕴无穷的至理真言。中国历史上的兴衰治乱,离开了对当时农民状况的科学考证,就无法破解其中的缘由和奥秘。推进中国当前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如果不能恰当处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就会在迷茫中徘徊,大大迟滞其进程。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夺取政权,重要支点在于制定了一个科学而有效的土地革命纲领,赢得了众多农民的拥护和支持。制约中国现代化事业的最大障碍,不在城市,而在农村。只有善待农民,中国才有一个稳定和繁荣的未来。
武力认为,“三农”问题作为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基本问题,与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和成败密切相关。“三农”问题并不单纯是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还关系到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共同富裕、可持续发展以及以人为本等一系列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可以说,“三农”问题解决之日,就是中国现代化实现之时。
邓大才强调,只有全面认识“三农”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三农”问题首先是一个改革的路线和方向问题;其次,“三农”问题的解决速度和解决方式决定市场化改革的速度;第三,“三农”问题解决得不好,将会增强改革的难度;最后,“三农”问题解决的成本决定着我国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本。“三农”问题是对党和政府改革总路线的一个考验。
闰志民认为,“三农”问题占有事关全局成败的战略地位。党的十六大号召全国人民共同努力,在2020年把我国建成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而在十几亿人口中农民占了大多数,并且是生活水平较低的部分,这自然就使以农民问题为核心的“三农”问题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成为今后这个时期人们关注的重大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