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金和福利体系的设计_人力资源管理
第三节 奖金和福利体系的设计
一、奖金体系的设计
奖金是薪酬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根据员工的工作绩效进行浮动,因此也称为可变薪酬。
奖金根据其支付基础的不同可以分为组织奖励、团队奖励和个人奖励。组织奖励是以组织的整体业绩来作为奖金支付的基础,团队奖励是以团队的整体业绩作为支付的基础,而个人奖励则是根据个人的业绩来作为奖金发放的依据。下面我们将对三种不同的奖金发放的方式进行介绍。
(一)组织奖励
1.组织奖励的依据
组织奖励是根据组织的整体业绩来确定奖金发放的依据和标准。因此,实施组织奖励计划的前提是要确定整个公司的关键业绩指标,然后根据这些关键业绩指标的完成情况来确定整个企业的奖金发放基数和实际的奖金发放额度。因此,公司的业绩衡量是组织奖励的关键。传统的公司业绩衡量方法主要是对财务指标进行评价,但由于财务指标仅仅反映了公司短期的最终经济成果,这些指标的良好表现并不能完全保证公司在战略上的成功,尤其不能使企业获得在未来成功的关键。因此,现代公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不再仅仅是对财务指标进行衡量,而是要求建立一套综合性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我们在第六章中所讲到的内容,美国著名学者卡普兰和诺顿所提出的平衡记分卡的方法提供了一种得到广泛认可的公司绩效评价的框架。
根据平衡记分卡模型所得到的公司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往往会包括十几个,甚至二十个以上的指标体系,因此,将所有这些指标都作为组织奖励的依据,往往不利于集中员工的工作努力,并且会造成组织资源的分散。因此,需要将平衡记分卡作为一个指标库,从这个指标库中提炼出少数几个对企业成功至关重要的关键性指标来作为组织奖励的依据。
通常的做法是,根据企业的利润指标的完成情况确定组织奖励的基数,然后根据其他几个关键指标的完成情况确定能够实际发放的奖金比例。比如:某公司在年初制定的利润目标为5 000万,如果该企业在年终完成了利润目标,全体员工就分享公司利润的10%,即将这500万的利润作为组织奖励的基数。然后,该公司根据其成功关键提炼出了其他几个关键指标,包括销售计划的达成率、安全责任事故的控制率、产品的优良品率等。根据这几个关键业绩指标的完成情况,公司确定500万利润分享的实际发放比例。如果这几个关键业绩指标的考核结果达到了S等(远远超过绩效期望),那么全体员工就能完全获得这500万的奖励,如果达到了A等(超过绩效期望),那么全体员工就能获得这500万奖励的90%,随着考核结果的下降,奖金的发放比例逐步减少。
2.组织奖励的对象和分配方式
由于组织奖励是根据企业的整体业绩来进行发放的,那么参与组织奖励计划的人员往往并非企业的全体员工,而是组织中那些能够对企业整体业绩产生直接影响的人员,他们往往包括组织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和核心的技术人员、专业人员和业务人员。
但参与组织奖励计划的人员并非对奖金总额进行平均分配,而是仍然需要区分不同人员对组织业绩的贡献的差异。关于奖金如何在参与组织奖励计划的人员中进行分配,有几种不同的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根据参与人员的职位评价点数进行分配,即
人员A所获得的奖金=奖金总额/参与人员的总的职位评价点值×A所在职位的职位评价点值;
第二种方式是根据参与人员的基础工资来进行分配,即
人员A所获得的奖金=奖金总额/参与人员的基础工资总额×A的基础工资;
第三种方式是根据参与人员的职位等级来进行分配,比如参与人员分布于三个职位等级,其分配的相对比例为1.2∶1∶0.8。那么,先用奖金总额除以总的分配人数,可以得到平均奖金,三个职位等级的人员分别得到平均奖的1.2倍、1倍和0.8倍。
第四种方式是根据参与人员的绩效水平来进行分配,比如参与人员的绩效水平分布于S、A、B、C、D五个等级,其分配的相对比例为平均奖的150%、120%、100%、80%和60%。
上述几种分配方式中,前三种主要考虑参与人员的职位和工作性质不同所造成的贡献差异,第四种方式则主要考虑参与人员的绩效差异所造成的贡献差异。根据实践经验来看,前三种方式往往在我国企业中更为适用。
(二)团队奖励
团队奖励是根据组织、团队或者部门的业绩来进行奖金分配决策的一种方式。团队奖励计划主要有以下两种不同的模式,即利润分享计划和收益分享计划。
1.利润分享计划
利润分享计划,是将公司或者某个利润单位所获得的利润或者超额利润的一部分在组织和员工之间进行分享的一种计划。在前面的组织奖励中,事实上已经用到了利润分享的思路来确定整个组织的奖金包。在这里我们再将利润分享作为公司内的某一利润实体的奖励计划来进行讲解。
一般来讲,利润分享的关键在于确定利润分享的额度,而这一比例的确定有三种方式:
第一种是利润实体获得的总体利润为基数,在组织和员工之间分享总利润的一定比例,比如规定拿出总利润的50A,来奖励员工;第二种方式是采用超额利润分享的方法,即设定一个目标利润,将超过这一目标利润的部分的一定比例用来进行分享,比如规定目标利润为1 000万,在超过了1 000万利润以上的部分在组织和员工之间以7∶3的比例来进行分享;第三种方式是采用累进分享比例的方法,即规定若干个利润段,在不同的利润段采用不同的分享比例,比如规定在300万利润以内分享比例为5%,在300万到600万之间分享比例为10%,600万到900万之间的部分分享比例为150A,900万以上的部分分享比例为20%。
利润分享计划,着重在于引导员工关注企业的利润实现,但由于它忽视了其他很多因素,所以常常导致员工过渡追求企业的短期利润,而忽视企业长期核心能力的培养。因此,现在很多企业在实施利润分享计划时,不仅仅是简单的根据利润的实现来进行分享,而是在利润分享的基础上,结合其他关键指标的实现来最终确定分享的奖金。这种方式与前面所讲到的组织奖励计划是一致的。
2.收益分享计划
所谓收益分享计划,是指将企业的成本节省在组织和员工之间进行分享的一种团队奖励方式。由于计算和分配企业的成本节约的方式不同,收益分享计划又主要包括三种方式:斯坎伦计划、拉克计划和分享生产率计划。
(1)坎伦计划,其目标是降低企业的劳动成本而不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该计划的一个核心变量为SVOP。所谓SVOP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产品的价值总额,它不仅包括企业在这段时间已经销售出去的产品价值,还包括企业已经生产出来但还未销售出去的产品的价值。斯坎伦计划需要计算企业的劳动成本(即工资总额)与SVOP的比值,即得到劳动成本在企业所生产的产品价值中所占的比例(这一比例被称为斯坎伦比率),然后将这一比例和基准年的同一比例或者预期目标进行比较,如果这一比例低于基准年或者预期目标,表明企业的劳动成本获得了下降,因此就将下降的这一部分劳动成本在组织和生产团队的员工之间进行分享。当然,不同的企业会根据其战略目标以及劳动成本节约的难度、员工的努力在劳动成本节约中的贡献大小来确定员工和组织之间的分享比例。其收益分享部分的计算公式如下
收益分享总额=(基期或目标的斯坎伦比率-当期的斯坎伦比率)×当期的产品销售价值
斯坎伦比率=工资总额/产品的销售价值
(2)拉克计划,是由艾伦·W·拉克于1933年提出的一种收益分享计划。它与斯坎伦计划的区别在于它所关注的不仅仅是劳动成本的节约,而是关注整个生产成本的节约。拉克计划采用一个价值增值公式来计算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企业的价值增值等于企业的销售额减去其购买原材料和其他各种供给、服务的总成本。然后,企业可以用价值增值与雇佣成本的比率来衡量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这一比率称为拉克比率。企业用当期拉克比率与基期或者期望的拉克进行比较,如果当期的拉克比率高于基期或者期望的拉克比率,就代表该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获得了提高,将生产率提高部分带来的收益在企业和生产团队的员工之间进行分享。其收益分享部分的计算公式如下
收益分享总额=(当期的拉克比率-基期或目标的拉克比率)×当期的雇佣成本
拉克比率=[销售额-(购买的原材料成本、供给成本和服务成本)]/雇佣成本
(3)分享生产率计划,是米歇尔·费恩于1973年提出的一种收益分享计划。分享生产率计划不再衡量节省成本的经济价值,而是追求在更短的劳动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产品。这一计划的关键是计算劳动时间比率,即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耗费的劳动小时数,通过将当期的劳动时间比率与基期或者目标的劳动时间比率进行比较,如果当期的劳动时间比率低于基期或者目标的劳动时间比率,那么该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就获得了提高,因此就可以将这一部分生产率提高带来的收益进行分享。分享生产率计划往往是以周为单位向员工发放分享奖金。但这种分享计划有一个回购规定,即公司可以通过一次性向员工付款买回超过一定标准的生产率,从而使企业能够在生产率上升到一定水平后提高基期值或者目标值。
上述三个计划都是世界范围内著名的收益分享计划,它们的实施都旨在通过一种群体分享计划来鼓励员工参与公司的决策,为公司的经营管理尤其是生产管理提供意见和建议,通过这种意见和建议来改善公司的经营效率,然后再将改进效率所获得的收益的一部分拿来奖励员工,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提高公司或者团队整体绩效的良性循环。
(三)个人奖励与综合奖励计划
个人奖励计划,主要是根据员工个人的工作业绩来作为其奖金发放的依据。下面将个人奖励与组织和团队奖励计划进行一个比较,以说明他们各自的优缺点,见表7-7。
表7-7 个人奖励与组织和团队奖励计划的比较
个人奖金的发放首先需要确定奖励的周期,根据企业的考核周期,可以采用年终奖、半年奖和季度奖等几种不同的奖励方式。在我国企业中,目前使用最为普遍的方式是在每年年末根据年度考核结果来发放的年终奖。
二、福利体系的设计
(一)福利的含义与福利的功能
在企业提供给员工的整体薪酬包中,福利已经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所谓福利,是指企业向员工提供的除工资、奖金之外的各种保障计划、补贴、服务以及实物报酬。在现代企业中,福利在整个薪酬包中的比重已经越来越大,对企业的人工成本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相对于企业提供给员工的工资、奖金等直接报酬而言,福利属于间接报酬,它在整个薪酬体系中发挥着与直接报酬不同的功能,具体而言,福利的运用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
1.传递企业的文化和价值观
现代企业越来越重视员工对企业的文化和价值观的认同,因为企业是否有一个积极的、得到员工普遍认同的文化氛围,将对企业的运营效率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而福利恰恰是体现企业的管理特色,传递企业对员工的关怀,创造一个大家庭式的工作氛围和组织环境的重要手段。企业成功的经验也一再证明,那些能够在市场上获得成功的企业,无一不重视企业文化的塑造,无一不强调以员工为中心来展开企业的管理,也无一不向员工提供形式多样、富有吸引力的福利计划。
2.吸引和保留人才
一方面,福利是企业体现其管理特色的一种工具,另一方面,员工本身也存在着对福利的内在需求,因此,越来越多的求职者在进行工作选择时,将福利也作为十分重要的因素来进行考虑。那么对于企业来讲,是否能够向员工提供有吸引力的、能够切实给员工带来效用的福利计划,就成为企业吸引人才和保留人才的十分重要的因素。
3.税收减免
福利相对于工资和奖金,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功能就是税收减免。因为福利作为企业提供给员工的各种保障计划、服务和实物等,它完全可以用现金来进行替代,那么,把这些福利完全折算成现金计入工资中,将会使员工为这些福利支付一笔高额的所得税。但如果采用福利的形式,那么员工就能够在得到这些报酬的同时,获得税收的减免,这也是福利在当前越来越受到欢迎的十分重要的原因。
虽然基于上述几个方面的考虑,福利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但另一方面,福利也存在着许多消极的因素,对企业产生多种不利的影响。比如:福利常常是面向公司中的所有或大多数员工,与员工对企业的贡献和工作业绩并不进行挂钩,从而具有普惠性质,因而使它往往成为薪酬中的保健因素,有它不多,无它则不行,久而久之,员工渐渐将福利看成是企业必备和常规的薪酬部分,不再因为福利而感受到企业对员工的关怀,最初福利设立的目的也就难以实现,并造成企业成本的攀升。因此,现代企业在设计其福利计划时,越来越倾向于将福利也作为对核心人才和优秀员工的一种奖励来进行发放,要求员工通过努力工作来挣得福利报酬,这常常被称为“基于业绩和能力的动态福利计划”。
(二)福利的主要形式
现代企业的福利可以区分为两个组成部分,一部分称为法定福利,是根据国家的政策、法律和法规,企业必须为员工提供的各种福利,在中国它主要是企业必须为员工缴纳的各种社会保险;另一部分称为非法定福利,它是企业根据自身的管理特色和员工的内在需求,向员工提供的各种补充保障计划以及向员工提供的各种服务、实物、带薪休假等。
国内学者孙海法在其所编著的《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一书中,对员工福利的形式进行了总结和归类,他认为,福利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具体形式:
(1)额外金钱收入:比如在年终、中秋、端午、国庆等特殊节日的加薪、过节费、分红、物价补贴、小费、购物券等。
(2)超时酬金:超时加班费、节假日值班费或加班优待的饮料、膳食等。
(3)住房性福利:免费单身宿舍、夜班宿舍、廉价公房出租或廉价出售给本企业员工、提供购房低息或无息贷款、发放购房补贴等。
(4)交通性福利:企业接送员工上下班的班车服务、市内公交费补贴或报销、个人交通工具(自行车、摩托车或汽车)购买的低息(或无息)贷款以及补贴、交通工具的保养费、燃料补助等、交通部门向员工提供的折价票购买权或者内部签票权等。
(5)饮食性福利:免费或低价的工作餐、工间休息的免费饮料、餐费报销、免费发放食品、集体折扣代购食品等。
(6)教育培训性福利:企业内部的在职或短期的脱产培训、企业外公费进修(业余、部分脱产或脱产)、报刊订阅补贴、专业书刊购买补贴、为本企业员工向大学进行捐助等。
(7)医疗保健福利:免费定期体检、免费防疫注射、药费或滋补营养品报销或补贴、职业病免费防护、免费或优惠疗养等。
(8)意外补偿金:意外工伤补偿费、伤残生活补助、死亡抚恤金等。
(9)离退休福利:包括退休金、公积金(按月抽取员工基薪一定比例,企业同时提供一定补贴,积累至退休时一次性发还;若提前离职,企业发还其已供款额,还可能按规定对不同服务年限发给不同程度企业补贴额)及长期服务奖金(工龄达规定年限时发给)等。
(10)带薪休假:除每周末及法定节假日和病假、产假外,每月或每年向员工提供若干带薪休假日,其长短按照年资工龄的不同而进行区别对待。
(11)文体旅游性福利:有组织的集体文体活动(晚会、舞会、郊游、野餐、体育竞赛等)、企业自建文体设施(运动场、游泳池、健身房、阅览室、书法、棋、牌、台球等活动室)、免费或折扣电影、戏曲、表演、球赛票券、旅游津贴、免费提供的车、船、机票的订票服务等。
(12)金融性福利:信用储金、存款户头特惠利率、低息贷款、预支薪金、额外困难补助金等。
(13)其他生活性福利:洗澡、理发津贴、降温、取暖津贴,优惠价提供本企业产品或服务等。
(三)自助式的福利计划
所谓自助式福利(Cafeteria Style Benefit),是指像自助餐一样,可以让员工自由挑选所喜欢的福利的一种形式。
福利是企业提供给员工的一种额外的工作报酬,其目的是体现企业对员工的关怀,塑造一种大家庭式的工作氛围,但很多企业在向员工提供福利的过程中,却发现员工的内在需求多种多样,众口难调,企业很难用统一的福利计划去满足员工多样性的需求。当公司提供的福利与部分员工的需求之间出现脱节时,这种福利就难以真正达到其原本的目的和意义。反过来,如果公司能够让员工自由地选择他们所需要的福利,那么员工对福利的满意度将大幅度提高。
【思考题】
1.整体薪酬的含义和构成是什么?
2.薪酬体系设计有哪些基本原则?
3.基本薪酬体系设计的程序是怎样的?
4.薪酬调查的含义是什么?怎样建立薪酬曲线?
5.全面实施薪酬管理包括哪些内容?
案例分析
古井公司薪酬制度改革方案
古井公司如今正在全面推行薪酬制度改革,通过实行企业经营团队的薪酬与经营业绩牢牢挂钩、中层和一般管理人员的薪酬与经营业绩不再挂钩、基层管理人员的薪酬与所管辖单位的绩效部分挂钩的分配办法,来增强经营者及其合作者的风险意识,为企业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管理技能、富于开拓创新精神的职业经理人队伍,协助企业构建专业化的管理团队;同时,激发中、基层管理人员和一般管理人员岗位成才、积极进取的精神,促进管理层面的全体人员提高整体素质,进而提高工作质量、经济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
一、薪酬分配的“三个原则”
1.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在管理层面实行年薪制,与组织机构改革相配套,因事设岗,因岗配人;以岗定薪,一岗一薪;薪随岗移,岗变薪动;上岗则有,下岗则无。破除平均主义和论资排辈的思想观念,不以学历、职称、资历、资格、工龄论长短,而以工作业绩、经济效益论英雄。
2.坚持考核上岗、易岗易薪的原则。考核是所有员工上岗的前提,只有通过考核,才能取得上岗资格。不同的岗位对应不同的年薪标准,不同的岗位具有不同的上岗条件。管理人员上岗首先要根据岗位职责要求的条件对拟上岗者进行考核,合格者才能聘任上岗。其次要对在岗工作期间的表现和业绩进行考核,完成任务突出者,视情调高其岗位,增加其薪酬;能够完成任务者按标准付酬;完不成任务或者表现欠佳者,随时降低其工作岗位,并按降低后的岗位核发薪酬。
3.坚持靠竞争上岗位,凭业绩拿薪酬的原则。在业务技术层面上实行同岗多级制。即在岗位不变的情况下,对德才皆优、工作业绩突出、业务技术达到上一级的水平者,可以提升其技术级别,并相应增加其薪酬待遇。
二、薪酬分配的“两个系列”
所谓“两个系列”,是指管理系列和业务技术系列。管理系列是指公司现有的管理岗位,上至董事长,下至车间管理员;业务技术系列分为五个级别,即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和五级工作员,上至公司副职,下到一般管理人员。设立管理和技术两大系列,对公司人才而言是一个成长的阶梯,扩大人才成长的空间,可以改变公司在用人方面的“禁锢”,拓展人才培养的渠道,有利于人才健康、有序地成长。只要有才,不管有没有“位子”,都可以委以重任,从而从制度上避免了用人方面论资排辈现象的发生,真正实现“收入能多能少,岗位能上能下”的管理机制。
同时,设立“两个系列”,通过两个系列之间的互相调整,可以加强对所有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激励、促进作用,为公司培养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三、薪酬分配的“四个层次”
所谓“四个层次”,首先就是针对企业经营者及其合作者,实行年薪加奖惩的办法,将本人的年薪收入与公司的经营效益紧密挂钩,每月只发基本生活费,年终决算时视公司效益的好坏与经营业绩的优劣来决定经营者及其合作者的实际收入。第二就是对中层管理人员和部室一般管理人员实行不与经营业绩挂钩的年薪制,即将其年薪除以12,每月支付90%的固定月薪,余下10%统一由各部室负责人根据每月的考核情况,采取与“红包”相类似的形式进行二次分配,从而预防“二锅饭”现象的发生。第三,对基层管理人员实行风险年薪制,即从各岗位年薪额中扣除40%作为风险年薪,与本单位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挂钩,待年终考核后视情发放。第四,对科室员工,统一实行岗位工资制,即按规定考核上岗后按月发放岗位工资,不与经营业绩挂钩。另外,凡是有突出贡献者,将给予特殊的奖励,实行年终特殊贡献奖。
设立“四个层次”,可以通过对不同人才成长的不同阶段,分别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为公司培养风险型的经营者团队、专业化的管理团队、市场化的营销团队和高素质的员工团队。
四、薪酬分配:“收入有高有低、有升有降”。
通过年薪制方案可以发现,在古井公司的薪酬结构中,已经打破了以往的“岗位加技能”等传统的方式,不再将工作年限等方面的内容作为薪酬待遇方面的考虑因素,彻底打破“论资排辈”、“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等不合理现象的存在。只要有能力,只要符合岗位的要求,完成既定的工作任务,就能拿到本岗位的薪酬待遇;如果不符合岗位的要求,完不成公司的既定目标,就会被调整岗位,薪酬待遇也会随之降低。
“收入有高有低、有升有降”,是古井公司这次薪酬改革的一大亮点,这也是符合市场经济的需要。只有通过收入的高低来激励各级员工不断努力,同时为人才的成长创造一个宽松环境和竞争氛围,才能保证人才的正常成长,从而从整体上推动我们古井大业的前进。
五、薪酬分配的“两个考核”
考核是年薪制顺利实施的保障。在年薪实施方案中规定了两个考核,即人员上岗考核和薪酬兑现考核。人员上岗考核,是指通过岗前考核,严把人员上岗关,凡是不具备条件、不符合岗位要求的人员,一律不得上岗,从而从整体上保证公司员工的高素质。薪酬兑现考核是通过薪酬兑现前的考核,对经营者、管理者的工作表现、工作业绩进行一个全面的测评,完成公司规定的任务或目标者,全额兑现薪酬标准并适当给予奖励;没有完成任务或目标者,部分或者不兑现薪酬标准。通过考核,调整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保证各项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
摘自:《21世纪人才报》(彭娟)
【讨论题】
1.古井公司薪酬分配的“三个原则”体现了怎样的薪酬管理原则?
2.设立薪酬分配的“两个序列”有什么好处?
3.古井公司应该怎样优化薪酬分配的“两个考核”工作?
职业生涯概述_人力资源管理
第一节 职业生涯概述
职业生涯是一个人投入时间、精力最多的人生组成部分,职业成为绝大多数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不仅提供了个人谋生的手段,而且创造了实现自我价值的广阔空间。企业也越来越认识到,人才是最本质、最重要的资源。企业一方面为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想方设法保持员工的稳定性和积极性,不断提高员工的业务技能;另一方面,企业又希望能维持一定程度的人员、知识、观念的更新替代,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保持企业活力和竞争力。而开展职业生涯管理工作则是满足员工与企业双方需要的最佳方式。
一、职业生涯管理的概念
职业生涯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职业生涯管理是指组织和员工对企业及员工个人的职业生涯进行设计、规划、执行、评估、反馈和修正的一个综合性的过程,是企业提供的用于帮助企业内正从事某类职业的员工的行为过程。
职业生涯管理主要包括两种:一是组织职业生涯管理(organizational career management),是指由组织实施的、旨在开发员工的潜力、留住员工、使员工能自我实现的一系列管理方法。二是个人职业生涯管理(individual career management),是指社会行动者在职业生命周期(从进入劳动力市场到退出劳动力市场)的全程中,由职业发展计划、职业策略、职业进入、职业变动和职业位置的一系列变量构成。
要深入理解职业生涯管理的内涵,必须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
(1)职业生涯管理是组织为其员工设计的职业发展、援助计划,有别于员工个人制定的职业计划。职业计划是以个体的价值实现和增值为目的,个人价值的实现和增值并不局限于特定组织内部。职业管理则是从组织角度出发,将员工视为可开发增值而非固定不变的资本。通过员工职业目标的努力,谋求组织的持续发展。职业管理带有一定的引导性和功利性。它帮助员工完成自我定位,克服完成工作目标中遇到的困难、挫折,鼓励员工将职业目标同组织发展目标紧密相联,尽可能多地给予他们机会。由于职业管理是由组织发起的,通常由人力资源部门负责,所以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系统性。与之相比,职业计划没有那么正规和系统。或者我们可以说,只有在科学的职业管理之下,才可能形成规范的、系统的职业计划。
(2)职业管理必须满足个人和组织的双重需要。与组织内部一般的奖惩制度不同,职业管理着眼于帮助员工实现职业计划,即力求满足职工的职业发展需要。因此,要实行有效的职业管理,必须了解员工在实现职业目标过程中会在哪些方面碰到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员工的漫长职业生涯是否可以分为有明显特征的若干阶段?每个阶段的典型矛盾和困难是什么?如何加以解决和克服?组织在掌握这些知识之后,才可能制订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帮助员工找到内部增值的需要。一方面全体员工的职业技能的提高带动组织整体人力资源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在职业管理中心的有意引导可使同组织目标方向一致的员工个人脱颖而出,为培养组织高层经营、管理或技术人员提供人才储备。提高人员整体竞争和储备人才是组织的需要。对职业管理的精力、财力投入和政策注入可以看成是组织为达到上述目的而进行的较长期投资。组织需要是职业管理的动力源泉,无法满足组织需要将导致职业管理失去动力源而中止,最终导致职业管理活动的失败。
(3)职业管理形式多样、涉及面广。凡是组织对员工职业活动的帮助,均可列入职业管理之中。其中既包括针对员工个人的,如各类培训、咨询、讲座以及为员工自发的扩充技能、提高学历的学习给予便利等等;同时也包括对组织的诸多人事政策和措施,如规范职业评议制度,建立和执行有效的内部升迁制度等等。职业管理自招聘新员工进入组织开始,直至员工流向其他组织或退休而离开组织的全过程中一直存在。职业管理同时涉及职业活动的各个方面。因此,建立一套系统的、有效的职业管理是有相当难度的。
二、职业生涯管理的特点
从职业生涯管理的内涵中可以看出,职业生涯管理具有以下特点:
1.职业生涯管理是企业与员工必须共担的责任
企业和员工都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无论是个人或企业都不能过分依赖对方,因为许多工作是对方不能替代的。从员工角度看,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必须由个人决定,要结合自己的性格、兴趣和特长进行设计。而企业在进行职业生涯管理时,所考虑的因素主要是企业的整体目标,以及所有企业成员的整体职业生涯发展,其目的在于充分发挥企业成员的集体潜力和潜能,最终实现企业发展目标。
2.职业生涯信息具有重要意义
在职业生涯管理中,员工个人需要了解和掌握有关企业各方面的信息,如总体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的供求情况、职位的空缺与晋升情况等等。企业也需要全面掌握员工的个人性格、兴趣、特长、智能、潜能、情绪以及价值观等。此外,职业生涯信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随着企业的经营重点、人力需求、员工能力、员工需求、员工的生涯目标的不断变化,企业必须对管理信息进行不断的维护和更新,才能保证信息的有效性。
3.职业生涯管理的动态性
每个企业员工在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及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发展特征、发展任务以及应注意的问题都是不相同的,因此对每一个阶段的管理也应有所不同。由于决定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的变化,企业成员的职业规划和发展也会发生相应变化,职业生涯管理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以适应情况的变化。
图8-1 职业生涯管理流程图
三、职业生涯管理的研究内容
职业生涯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发展心理学学科之间都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但由于其研究的侧重点不同,从而使其相互区别并独立发展。特别是职业生涯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二者之间联系更为紧密,前者是研究组织与员工的职业发展的科学,而后者则是研究如何最佳地满足组织的人力需求并使其发挥最优效益的科学;在方法与内容上二者有交叉但也有明显的区别。可以说,职业生涯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新发展和细分化。
具体而言,职业生涯管理的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六项:
(1)确定企业发展目标与企业职业需求规划。根据企业现状、发展趋势与发展规划,明确企业的发展目标,并据此确定不同时期企业的职业发展规划与职位需求。
(2)帮助员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与开发管理。企业为员工提供工作分析资料、工作描述、宣传经营理念、人力资源开发的策略等,员工据此设定自我发展目标与开发计划,使个人的目标与企业目标相配合。
(3)开展与职业生涯管理相结合的绩效评估工作。包括工作业绩与表现的评估、工作士气的调查,并提供相关回馈资料给企业或员工。配合企业发展目标与方向,晋升优秀员工,提供生涯发展路径,及早确认有潜力者,确定甄选升迁标准,使员工公平竞争。
(4)职业生涯发展评估。企业应协助员工发展职业生涯目标,并进行科学的评估,找出员工的优缺点及企业的优劣势,分析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可能性。
(5)工作与职业生涯的调适。根据绩效、生涯发展的评估结果,对员工的工作或职业生涯目标作适当的调整,使员工的工作、生活与目标密切融合。
(6)职业生涯发展。包括各种教育与训练、工作的扩大与丰富化、责任的加重、激励措施等。
职业选择与职业生涯的发展_人力资源管理
第二节 职业选择与职业生涯的发展
我们每一个人都与职业有不解之缘,都有自己不同于他人的职业生涯。在童年、少年时代,我们内心对不同的职业充满了向往;到了青年时代又为如何择业而烦恼;一旦我们确定了自己的职业,职业生涯如何发展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虽然我们的职业生涯占据我们的大部分人生,虽然我们按部就班从事着自己的职业,但我们却很少去深究职业的含义是什么。因此我们在研究职业生涯管理之前必须明确职业的概念与内涵。
一、职业的内涵
职业是社会劳动分工发展的必然产物,社会分工是职业划分的基础和依据。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职业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多种因素作用下不断变化与发展。社会政治制度、宗教、文化、经济发展等诸多因素都会带来许多职业的兴衰。总之,职业的产生和发展变化源于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分工发展,同时,人们也不可忽视社会因素对职业的主要影响作用。
美国学者阿瑟·萨尔兹撰写的《社会科学百科全书》将“职业”定义为:人们为了获取经常性的收入而从事连续性的特殊活动。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1)职业是社会分工体系中劳动者所获得的一种劳动角色。职业源于社会分工,在整个社会生产过程中,由诸多工种、岗位或特定环节的职业赋予劳动者以不同的工作内容、不同的职责、不同的声誉和社会地位,以及不同的劳动规范和行为模式。于是劳动者便具有了特定的社会标记和专门的劳动角色,如农民、工人、医生、教师、邮递员、乘务员等等。
(2)职业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职业是劳动者所进行的社会生产劳动或社会工作,均为他人所必需并为国家所认可。
(3)职业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劳动者连续、不间断地从事某种社会工作,这种工作才能成为劳动者的职业,或者相对稳定地从事某项工作的劳动者,才成其该职业的劳动者。如果不相对固定地从事某项专门工作,朝秦暮楚,离开了工作的稳定性,就无所谓职业。
(4)职业具有经济性。劳动者从事某项职业,必定要从中取得经济收入。换言之,劳动者就是为了不断取得个人收入,才较为长期、稳定地承担某项社会分工,从事该项社会职业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为职业下一个比较全面的定义,即职业一般是指人们社会生活中所从事的以获得物质作为自己主要生活来源并能满足自己精神需求的、在社会分工中具有专门技能的工作。同时,职业也是社会与个人或组织与个体的结合点。通过这个结合点的动态相关形成了人类社会共同生活的基本结构。也就是说,个人是职业的主体,但个人的职业活动又必须在一定组织中进行。组织的目标靠个体通过职业活动实现,个体则通过职业活动对组织的存在和发展做出贡献。从个人的角度讲,职业活动几乎贯穿于人一生的全过程。对于组织来说,不同的工作岗位要求具有不同能力、素质的人担任,只有使员工选择了适合自己的职业并获得职业上的成功,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组织才能健康发展。一个组织能不能赢得员工的献身精神,能不能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一个关键因素在于其能不能为自己的员工创造条件,使他们有机会获得一个成就感和自我实现感的职业。
二、职业的分层与分类
所谓职业分层,就是按照职业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对职业的价值取向所做的职业等级排位。它以人们从事职业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声望为标准,为社会公众所认可。最早以职业角色为依据确定劳动者社会经济地位的,是美国人口普查局威廉·C·翰特。他将全部职业劳动者分为四个等级:依次是产业主、职员、熟练工人、一般体力劳动者。不同职业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比如,职业活动的内容不同、工作的复杂程度不同、所需付出的体力脑力不同、工作的环境不同、所需要的任职资格条件不同、在组织结构中的权利不同、收入水平不同等,这必然使不同职业的社会地位不一样,这是职业分层的依据。
如果只是笼统地讲“只有社会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是不能令人信服的。当一个社会只注重总体而忽略作为其根本要素的个人时,就会以服从社会需要来抹杀职业层次性,这是违背客观实际的。当社会重视个人时,必然承认职业的层次性,承认职业存在地位高低的差别,通过给人创造平等竞争,自由择业的机会,促进人的向上流动,进而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职业分类是指特定的国家采用的一定的标准和方法,依据一定的分类原则,对从业人员所从事的各种专门化的社会职业进行全面系统的划分与归类。工作分析是职业分类的基本方法,职业分类的工作分析法是根据工作的基本属性对每一种职业活动进行分析。科学的职业分类是职业社会化管理的平台,也是职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社会对职业的需求不断发生变化,因此职业的分类也处在不断的调整变化中。
对职业分类最早予以重视的是英国、美国等西方国家。英国在1841年将职业分列了431种。美国早在1820年的人口普查工作中即已列出职业统计项目。1982年3月,我国国家统计局、国家标准局、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公布了中国的《职业分类标准》,将全国范围内的职业分为八大类,这八大类依次是: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商业工作人员,服务性工作人员,农林牧渔劳动者,生产工人,运输工人和有关人员。1986年,国家统计局和国家标准局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职业分类与代码》,将全国职业仍分为上述8大类,63个中类,303个小类,于1987年5月1日实施。
三、职业选择
在人的整个职业生涯之中,职业选择是极重要的链环(见表8-1)。正如哲学家罗素所言:“选择职业是人生大事,因为职业决定了一个人的未来……选择职业,就是选择将来的自己。”职业选择是劳动者依据自己的职业期望和兴趣,凭借自身能力挑选职业,使自身能力素质和职业需求特征相符合的过程。其中,我们需要明确:
(1)劳动者是职业选择主体,是择业行为能动的主导方面,各种职业则是被选择的客体。
(2)职业选择受劳动者自身条件和职业要求的限制,不能任意进行。
(3)职业选择是劳动者与职业岗位互相选择、相互适应的过程。
表8-1 职业生涯成功评价体系
资料来源:程社明《你的职业——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改革出版社1999年版。
根据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心理学教授约翰·霍兰德的职业性向理论(Career Orientation),职业可以归属为六种典型的“工作环境”中的一种,然后根据劳动者的心理素质和择业倾向,将劳动者划分为六种类型,详见表8-2。
表8-2 劳动者类型与职业类型对应表
霍兰德的职业性向理论,实质在于劳动者的职业性向与职业类型的适应。同一类型的劳动者与同一类型的职业互相结合,便达到适应状态,这样劳动者找到了适宜的职业岗位,其才能与积极性才能得以发挥。
每个人职业发展都经过几个阶段,每一个所处的职业阶段都将会影响个人的知识水平和对各种职业的偏好程度。所以进行职业规划的第一步必须了解这种职业周期。
1.成长阶段(14岁以前)
这一阶段,大体上可以界定在从一个人出生到14岁这一年龄段上。在这一阶段,个人通过对家庭成员、朋友以及老师的认同以及与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逐渐建立起了自我的概念。
2.探索阶段(15—24岁)
在这一阶段,每一个人将认真地探索各种可能的职业选择。他们试图将自己的职业选择与他们对职业的了解以及通过学校教育、休闲活动和个人工作等途径中所获得的个人兴趣和能力匹配起来。处于这一阶段的人,还必须根据来自各种职业选择的可靠信息来作出相应的教育决策。
3.确立阶段(25—44岁)
这一年龄段是大多数人工作生命周期中的核心部分。人们通常愿意(尤其是在专业领域)早早地就将自己锁定在某一已经选定的职业上,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一阶段的人们仍然在不断地尝试与自己最初的职业选择有所不同的各种能力和理想。通常情况下,在这一阶段的人们第一次不得不面对一个艰难的抉择,即判定自己到底需要什么,什么目标是可以达到的以及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自己需要做出多大的牺牲和努力。
4.维持阶段(45—60岁)
在这一职业生涯的后期阶段,人们一般都已经在自己的工作领域中为自己创立了一席之地,因而他们的大多数精力主要就放在保持现状和拥有这一位置上了。
5.下降阶段(60岁以上)
在这一阶段,人的健康状况和工作能力都在逐步衰退,职业生涯接近尾声。许多人都不得不面临这样一种前景:接受权力和责任减少的现实,学会接受一种新角色,学会成为年轻人的良师益友。再接下去,就是几乎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的退休,这时,人们所面临的选择就是如何去打发原来用在工作上的时间。
尽管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但也应该注意到生涯发展阶段是持续性的过程,因此,各阶段之间并没有明显截然的区分。各个阶段
表8-3 各发展阶段的发展重点
经历的时间长短,常因个人的个别差异及外在环境的影响而有所不同。每个人需透过上述生涯发展阶段以完成自我的观念,并配合自己的兴趣、能力以试探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进一步建立起稳固的专业地位,获得成就。
四、职业规划与职业发展
1.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career planning)是一个制定职业目标、确定实现目标的手段的不断发展的过程。职业规划的焦点应放在个人目标与现实可行机会的配合上。如果一个人的职业规划不能在企业内实行,那么这个人迟早会离开这家企业。或者,一个在别处没有可获得的机会,生产率下降,他也可能留在企业。因此,企业应在职业规划方面帮助员工,从而使双方都能得到满足。
2.职业发展
职业发展(career development)是企业为确保需要时可以得到具备合适经历的人员而采取的正式措施。职业规划与发展是将个人职业需求与企业的劳动力需要相联系而作出的有计划的努力。这一过程及其基本概念如图8-2所示。
图8-2 职业规划与发展——将企业的需要与个人职业发展的需求相匹配
由此可见,职业规划与发展是个整体性的过程,它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员工自我评估手段,诸如好恶调查表、优缺点评价等。
(2)组织机构的潜力和评估程序,诸如可推广性预测的评价中心。
(3)内部劳动力市场信息交换,包括职业信息手册、资源中心以及诸如此类的事情。
(4)员工与主管、人力资源顾问或专业化的职业咨询顾问之间的个人咨询和职业讨论。
(5)职位任职、技能审核或调查、更替或人员接替规划的职位调配制度、工作评价、工作设计等。
(6)开发培训项目,包括内外结合的活动安排、研讨班、学费补偿、职位轮换、充实强化、指导制度等。
3.影响职业规划和发展的因素
(1)个人因素。由于人在不断变化,因而在他们人生的不同阶段对他们职业的看法也不同。在每一个职业规划与发展阶段,个人对工作的动机是不一样的。在职业规划的早期,个人主要在于与企业进行磨合,学会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在中期,主要是求得发展;在晚期,主要在于维持。不同的动机对工作的影响也是不同的(见图8-3)。
图8-3 影响职业规划和发展的个人因素
(2)工作因素。工作的变动往往会引起人们对其期望的变动,工作信息可以从工作说明书中获得,也可以从整个行业发展趋势中获得。而一个组织中的工作则可以从其职业描述与工作规范中得出,如对工作任务的说明、工作职责的说明、工作要求的说明。
(3)组织因素。组织因素包括企业的经营理念、企业文化、经营管理者的领导风格、经营策略、产品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企业管理者,以及员工对职业规划与发展管理制度的支持。
组织职业生涯管理_人力资源管理
第四节 组织职业生涯管理
职业生涯管理应被看作是组织和员工为了满足各自和对方的需要而采取的对职业行为进行有意识的管理行为,管理的结果建立在组织和个人的职业互动过程。在现代企业中,从员工个人角度来看,个人最终要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计划负责,这就需要每个人都清楚地了解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兴趣、价值观等,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恰当的职业选择、制定职业目标和完善职业计划;而从组织角度来看,他们必须鼓励员工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负责,为员工提供他们感兴趣的有关组织工作、职业发展机会的信息,帮助员工作好自我评价和培训工作,甚至帮助他们制定与组织目标相符的职业计划和目标。
前一节我们着重介绍了员工进行自我职业管理的方法和技巧,本节将从组织的角度来看,如何采取适当的措施帮助员工做好职业生涯管理与开发工作,并最终实现组织和个人目标的统一。
一、组织职业生涯管理的内涵
职业生涯是个人职业变动的整个过程,从表面上看似乎完全是个人的事情,与组织并不相关,其实不然,个人职业生涯与组织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在以往的经济发展中,企业效益的取得和利润的扩大,主要依赖于物质资本和劳动力数量的增加。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的成长取决于科学技术知识以及现代化的经营管理,归根到底,取决于劳动者的职业智能水平。随着企业不断地革新与发展,每项职业工作需要的知识技能也在不断变化,水平也会越来越高,而且企业的岗位设置也在发生变化,这就必须有相应的职业水平和能力的劳动者来承担新的职业工作和胜任职业工作的更高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个人职业的开发与发展,是组织不断发展的生命线和根本保证。
组织职业生涯管理,是一种专门化的管理,即从组织角度对员工从事的职业和职业发展过程所进行的一系列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活动,以实现组织目标和个人发展的有效结合。在员工制定和实施其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计划的过程中,都需要组织的参与和帮助,员工个人的职业发展是不可能脱离组织而存在的,因此组织在员工个人的职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员工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他们的工作动机也趋于高层化和多样化,人们参与工作,更多的是为了获得成就感、增加社会交往、实现个人发展的理想,那么他们的这些需要如何满足呢?这就对组织的管理活动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企业组织最早开始了组织职业生涯管理的有益探索,一些企业开始有意识地帮助员工建立起在本企业内部的发展目标,设计在企业内部的发展通道,并为员工提供实现目标过程中所需要的培训、轮岗和晋升。有些管理人员意识到不同的员工应有不同的职业选择,不同的发展目标,不同的发展道路,因此会提醒员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企业组织的需要正确地进行职业选择、人生目标的确立和发展道路的确定。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意识到这种管理方式的必要性,对其加以系统化才逐步形成职业生涯管理模式。
一些国内学者认为组织职业生涯管理就是从组织的角度出发,为了使员工能够不断地满足组织的要求,向员工提供组织的职业需求信息及职业提升路线或策略,了解自己的资源储备,并有针对性地开发组织内部人力资源的活动,这些工作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提供内部劳动力市场信息
在提供职业信息方面,主要采取的方法是:
(1)公布工作空缺信息。
(2)介绍职业通路或职业阶梯,包括垂直或水平方向发展的通道,这些路径设定的依据主要是职业发展规律和管理者主观判断。为了使职业通路不断满足组织变化的需要,对职业通路要常作修订。
(3)建立职业资源中心(兼作为资料和信息发布中心),内容涉及公司情况、政策、职业规划、自我学习指南等。为了主动地获取组织人力资源信息,组织还可设立技能档案。档案中主要记录员工的教育、工作史、任职资格、取得成就等。
2.成立潜能评价中心
主要用于专业人员、管理者、技术人员提升的可能性评价。组织中常用的方法有:
(1)评价中心:用于确定管理者候选人,并为其职业发展规划制定和设计培训内容。
(2)心理测验:运用心理学测验工具对个人职业潜能、兴趣、价值观等测查。
(3)替换或继任规划:主要是主要管理部门管理新老交替人选。
3.实施发展项目
为了使组织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使组织中的人员具有组织力必须具备的竞争力而实施的人才培养措施。具体包括:
(1)工作轮换:使员工在不同岗位上积累经验,为提升或工作丰富化打基础。这种措施既可以作为对专业人员的培养,也可作为高级管理人员的培训。
(2)利用公司内、外人力资源发展项目对员工进行培训,如承担学费的学位教育、管理指导和建立师徒指导系统等。
(3)参加有关学术或非学术的研讨会。
(4)专门对管理者培训或实行双重职业计划(管理方面和专业方向)。
二、组织职业生涯管理的过程与责任划分
1.组织职业生涯管理的过程
系统的组织职业生涯管理是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见图8-5)。首先根据组织的发展以及绩效考评的结果,由上司或员工自己设立职业发展目标,然后综合绩效考评、心理测试等结果,判断职业发展目标的合理性,如果不合理,要再确定职业生涯目标;如果合理,则进一步了解员工发展现状与职业生涯目标的差距,并制定相应的职业生涯发展措施,实施一段时间后,再检验职业生涯目标的落实状况,并分析判断职业生涯目标的合理性或职业生涯规划的合理性。如果合理,则进一步按原计划努力,否则,则应调整职业生涯目标,重新规划和实施。
职业生涯发展目标,是指人行为的方向,只要人们在自己的工作、生活中时时刻刻记住这个目标,人们的行动就不会迷失方向,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并逐步地实现各种小的目标,最终达成总目标。
图8-5 组织职业生涯管理过程示意图
2.组织职业生涯管理的责任划分
组织职业生涯管理的实施主体是组织人力资源部和员工的直接管理者,由他们具体地和员工商谈,确定各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并由组织人力资源和各级管理者以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所需要的条件给予合理地解决。此外,员工的直接上司还要经常和员工交谈,让员工知道自己职业生涯状况及应对策略。让员工主动、合理、科学地发展。
职业生涯规划活动主要责任者有三个,即员工、管理者和组织,其各自的责任分别叙述如下。
(1)员工的责任:自己评价自己的能力、兴趣和价值观;分析职业生涯选择的合理性;确立发展目标和需要;和上司发展愿望;和上级一起达到行动计划;落实达到的行动计划。
(2)管理者的责任:作为催化剂,使员工对发展过程本身产生认识;评价员工的目标和发展需要的现实性;对员工进行辅导,并达到一个一致的计划;跟踪员工的计划,并根据形势,适时对计划进行更新。
(3)组织的责任: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所需的样板、资源、辅导、信息;为员工、管理者以及参加具体实施职业生涯管理的管理者提供必要的培训;提供技能培训,以及在职锻炼和发展机会。
表8-7提供了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进行职业生涯管理活动时,在人员选拔、绩效考评、职业生涯发展和评估时,各责任主体的任务。
表8-7 各责任主体的任务
三、组织职业生涯管理的成功方略
要在一个组织成功地实施职业生涯管理,必须克服来自多方面的阻力,并采取合理的步骤,否则,难于达到理想的效果,实施职业生涯管理的阻力有的来自个人,也有的来自组织。个人方面,有些人动机低,不愿意参加该活动;有些人则相信个人成功是运气,个人无法把握,职业规划没有用;另外,个人评价对自己形象可能有威胁。组织方面,首先是成本高,而且实施该项目,人事系统负担重,还可能使员工产生不现实的期待。另外,直接参与职业生涯管理活动的管理者认为这不属于自己的责任,不愿承担职业规划任务,如果这种活动不能立即产生效果,高层领导会不支持,而职业生涯管理的全面实施要五年以上才有明显的效果。
通常,要使职业生涯管理活动取得成功,应注意以上事项:
(1)先进行小规模研究,然后推广;
(2)考虑与其并行的人力资源管理环节如绩效评估、人力资源规划、培训和发展项目;
(3)在政策、物质条件、经费支持等方面得到高层领导的支持;
(4)鼓励直线经理参与职业发展活动,使人事部门作为第三个变革的代言人;
(5)确定项目有效地指标,评估和交流结果;
(6)提高员工自愿参与职业发展项目的人数;
(7)既重视个人干预,也重视组织干预;
(8)要有耐心,给解决问题以足够的时间。
职业生涯管理并非适合所有组织,特别是组织规模比较小,岗位数量比较少,而且对新的知识经验需求量小的单位,开展职业生涯管理成本比较高。不同的行业或同一行业的不同企业,由于实际情况不同,所采取的职业生涯管理的措施也不完全一样。有的组织希望通过职业生涯管理,开发核心员工如管理人员、技术人员、销售人员的职业发展潜力,并试图留住员工的心;有的组织根据自己的实际,只能在企业中针对管理人员开展职业生涯管理,而成熟的外资企业,由于管理规范程度很高,有能力、也有实力开展职业生涯管理。另外,由于企业对职业生涯管理的认识不同,实施职业生涯管理的内容多少也不同。
如果要在一个组织中进行有效的职业管理,在一般管理人员不十分认同的情况下,最好先在一个部门开始尝试,看在进行职业生涯管理时会遇到什么问题,这些问题与已有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有哪些不一致的地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比较合理;此外,还可以考察进行职业生涯管理是否受员工喜欢,是否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提高员工的竞争力、提高员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有了这样一些尝试性的工作,总结了成功的经验和教训,就知道扩大规模后,可能遇到什么问题,并提供成功的解决办法,在推广时会更为稳妥。
比如澳大利亚海外电信有限公司(1990),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专门针对营销经理人员进行职业生涯管理(见图8-6)。在该公司看来,电信行业的竞争十分激烈,如何增加销售额,销售经理是核心,对销售经理进行职业生涯管理可以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可以促进员工的留任,减少人才流失,有利于使客户经理掌握更高一级的顾客联系技巧、商机意识和实用知识。其实,涉及客户服务的经理很多,如全国客户经理和销售执行人员,在开始时,为慎重起见,他们只选择了全国客户经理和小型商务客户经理进行实验,希望在取得突破后,再进行更大范围的推广。
为此,他们认真分析了客户经理的行为、技能和态度要求,并根据这些要求,对一些客户经理的胜任能力进行了衡量,然后再对客户经理的技能要求进行讨论,并达成一致意见。更重要的是,该职业生涯管理中心不是纵向提升岗位,而是积极地培训,从内部素质上提升自己。此后,由于该项目在小范围内尝试取得了成功,客户经理的总体业绩有了不同程度的改进,公司内部项目便在更大的范围内开展。下图是澳大利亚海外电信有限公司的一个更加成熟的职业生涯管理方案,该方案不只是适合经理人员,对一般销售员工更有用。
图8-6 澳大利亚海外电信职业生涯管理方案
这个职业生涯管理方案首先对销售工作进行岗位分析,确定岗位的胜任特征要求,然后,销售人员针对自己与岗位工作要求的差距进行分析,这样为个人的发展方向提供依据。之后,再根据差距,制定缩小差距的计划,这些计划由远及近,逐步具体化,员工按计划执行,经理对照计划进行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除了接受经理评估外,还有专门的评估委员会审核。如果计划执行的结果评审比较满意,则维持原计划;如果结果不满意,则要重新讨论,制定和执行新的发展计划。这种职业生涯发展计划对新员工以及轮岗的员工显得更为重要。
员工参与是保证职业生涯取得成效的根本。尽管组织开展生涯管理更多是从组织发展的角度考虑,但真正落实还是在员工的身上。员工参与某一种活动,往往希望对自己的工作、生产产生积极的影响,而不是只投入没有产出,或投入大,产出小。只要组织将自己的活动与员工的利益从政策上关联起来,员工就会积极地响应。比如创造一种任人唯贤的制度,保持一定的过程透明度,凡是达标者,组织就立即落实待遇,员工就会往这个方向努力。
此外,员工本身的学习方式、发展状况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发展需要。根据员工的需求差异,制定个别化的职业生涯发展措施也是使员工积极参与的重要因素。比如员工进行职业自我认识,可以有几种选择:有的人选择自学,组织可以给这类员工提供一本工作手册,辅之以录音带、电子光盘等;有的人希望听成功人士的职业生涯道路故事,组织可举办员工职业生涯开发论坛,邀请高级管理人员和成功的员工共同讲述成功的故事。
【思考题】
1.职业生涯管理的内涵与特点是什么?
2.个人的职业发展经过了哪几个阶段?
3.约翰·霍兰德的职业性向理论(Career Orientation)的含义是什么?
4.职业锚的八种类型各自有何特点?
5.职业生涯设计对个人和组织有哪些意义与作用?
6.个人职业生涯周期分为哪些阶段?各自有何特点?
7.组织的职业生涯管理活动要取得成功应注意哪些事项?
案例分析
3M公司的职业生涯开发与规划
一、背景
多年以来,3M公司的管理层始终积极对待其员工职业生涯开发方面的需求。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公司的员工职业生涯咨询小组一直向个人提供职业生涯问题咨询、测试和评估,并举办个人职业生涯问题公开研讨班。通过人力资源分析过程,各级主管对自己的下属进行评估。公司采集有关岗位稳定性和个人职业生涯潜力的数据,通过电脑进行处理,然后用于内部人选的提拔。
相对来说,历史较短的人力资源部门现已自成体系,可对员工职业生涯开发中的各种作用关系进行协调。公司以往的重点更多地放在评价和人力资源规划上,而不是员工职业生涯开发的具体内容。新的方法强调公司需求与员工需求之间的平衡。
二、系统组成部分
3M公司最新设计的员工职业生涯开发工作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岗位信息系统;
(2)绩效评估与开发运作程序;
(3)个人职业生涯管理手册;
(4)“一致性分析”过程;
(5)个人职业生涯咨询;
(6)个人职业生涯项目;
(7)合作者重新定位;
(8)学费补偿;
(9)调职。
上述内容共同构成一套卓有成效的员工职业生涯开发体系。
1.岗位信息系统
若干年以来,3M公司的全美员工民意调查显示,员工要求有更多的有关个人职业生涯机遇的信息。因此,3M公司于1989年底开始试行了岗位信息系统。员工们反应非常积极。
2.绩效评估与发展过程
每一位员工都收到一份供明年使用的员工意见工作表。员工填入自己如何看待自己的工作内容,指出明年的4—5个主要进取方向和期待值。这份工作表还包括一个岗位改进计划和一个职业生涯开发计划。然后员工们与自己的主管一起对这份工作表进行分析,就工作内容、主要进入方向、期待值以及明年的发展过程达成一致。在第二年中,这份工作表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修订。待到年底时,主管根据以前确定和讨论的业绩内容及进取方向完成业绩表彰工作。
该过程促进了3M公司主管与员工之间的交流。他们定期召开业绩讨论会议,鼓励员工根据需要主动与自己的主管进行非正式的商谈。
3.个人职业生涯管理手册
公司向每一位员工发放一本个人职业生涯管理手册,它概述了员工、领导者和公司在员工职业生涯开发方面的责任。这一手册还明确指出公司现有的员工职业生涯开发资源,同时提供一份员工职业生涯关注问题的关系表格。
4.主管公开研讨班
为期一天的公开研讨班有助于主管们理解自己所处的复杂的员工职业生涯开发环境,同时提高他们的领导技巧及对自己所担任之各类角色的理解(咨询者/教练、推荐人等等)。主管们的反应始终是非常积极的,同时还计划开展一次公开研讨班跟踪过程。这一公开研讨班巩固了这样一个认识,即人才开发是主管工作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
5.员工公开研讨班
即提供“个人职业生涯指导”,主要内容有:强调自我评估、目标和行动计划,平级调动的好处和职位晋升的经验,内部岗位的求职技巧,如何写简历,如何面试等等。有些主管担心这样的公开研讨班可能会起到鼓励人们跳槽的实际作用。然而事实上,参加过公开研讨班的大部分职员报告说,他们现在对自己个人前途更加满意了,同时,还充分认识到如何更现实地把握自己的个人职业生涯。充实岗位内容是一个强调的重点,基本方法是“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起于你目前的岗位”。公开研讨班结束后,员工们根据要求回答跟踪问卷调查,而且他们的行动计划也要跟踪。
6.一致性分析过程及人员接替规划
集团副总裁会见各个部门的副总裁,讨论其手下管理人员的业绩情况和潜能。此过程影响到评定结果和人力资源部门的评审过程,因此对于转岗、发展和晋升都具有影响。这是一项重要的信息共享工具,对管理人员来说也是反馈信息的又一出处。此过程启于总监举行会议,部门或负责人事的副总裁则与各位执行总监举行会议。
7.职业生涯咨询
一方面,公司鼓励员工主动去找自己的主管商谈个人职业生涯问题;另一方面公司也提供专业的个人职业生涯咨询。员工们可以从主管、员工帮助顾问或人力资源经理处征得个人职业生涯咨询意见,或他们可以自行其是。咨询一般被用作为员工公开研讨班的跟踪调查,帮助员工制定一份深造计划,讲解简历写作技巧和面试技巧,帮助职业在求职失败后重新考虑个人前途问题,或帮助员工求职或重新确定个人发展方向。
8.职业生涯项目
作为内部顾问,员工职业生涯开发工作人员根据职工兴趣开发出一些项目,并将它们在全公司推出。一个非常普及的项目涉及如何保持高水平,项目内容包括关于员工职业生涯资源部门的信息及现有的内部职业生涯开发资源。
9.学费补偿
它报销学费和与员工当前岗位相关的费用,以及与某一工作或个人职业生涯相关之学位项目的全部学费和费用。
10.调职
内部调职的协调通过“3M公司员工转岗”程序进行,其岗位撤销的员工自动进入一个个人职业生涯过渡公开研讨班,同时还接受具体的过渡咨询。这种方法在过去的八年中挽救了数千名职工的工作热情。根据管理层的要求,还为解除聘用的职工提供外部新职介绍。
三、成果
在3M公司试图更加准确、更加现实地统一员工需求和公司需求的努力中,它已经成功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更大程度地唤发起职工们为实现公司目标而进行的参与。主管们在员工生涯指导方面更具有信心,在改进与员工的交流方面更具可信性。3M公司的各项员工职业生涯开发服务和项目,针对的是真正的需求。职业生涯开发和当前工作的改进虽然分属不同的领域,但又相互关联。由于公司是根据具体情况对待每一个人,所以它为个人和公司都带来了最大的利益。
【讨论题】
1.通过上述案例你认为3M公司在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方面取得了哪些经验?
2.结合3M公司的经验你认为组织如何才能作好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工作?
人力资源外包概述_人力资源管理
第一节 人力资源外包概述
“人力资源外包”这个概念,时下在国外已经非常普遍,人力资源外包业务正在全球范围内快速的发展和蔓延,并成为业务流程外包BPO(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强调只做自己最擅长、最核心的业务,同时从外部获取专业、高效、低成本的服务,从而实现企业精简和瘦身,更好适应迅速变化的市场环境。
1990年,Gary Hamel和C.K Prahaoad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题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首次提出了“外包(outsourcing)”这个词。“外包”的核心思想是,在企业内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为取得更大的竞争优势,仅保留其最具竞争优势的业务,而将其他业务委托给比自己更具成本优势和专业优势的企业。外包首先是在实践领域兴起的,其作为一种管理模式,早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就出现了,但真正发展却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包括研发外包、生产外包、营销外包以及管理外包等等。人力资源外包作为管理外包的一种,就是企业将人力资源管理中非核心部分的工作全部或部分委托人才服务专业机构办理。
人力资源外包(Outsourcing Strategy of Human Resource),即企业将人力资源管理中非核心部分的工作全部或部分委托人才服务专业机构办理,但托管人员仍隶属于委托企业,这是一种全面的高层次的人事代理服务。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随着人才流动的日趋频繁和新型用人机制的出现,人员的招聘和辞退、劳动合同的签订和解除几乎成了日常工作,企事业单位在人事管理方面牵涉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同时,人事劳动事务具有政策专业性强、复杂程度高的特点,稍有不慎,就会出错,劳动争议和纠纷成为潜在的危机。人事管理工作出现了单位办不好、个人办不了的尴尬局面。单位和个人都迫切需要社会提供专业化的人事管理和服务。借鉴聘用法律顾问、会计顾问的模式,现在越来越多的单位和个人开始接受并加入人事管理外包的行列。
根据GARTER预测:全球范围内的业务流程外包将从2002年的1 100亿美元增长至2007年的1 730亿美元,每年递增9.5个百分点。另据GARTER指出:2005年,将有85%的美国企业至少会将一个HR业务外包出去,美国的HR外包市场将从2000年的217亿美元增长至2005年的585亿美元,HR业务外包将占所有BPO销售收入的39%。而在欧洲,HR外包也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
在其他国家,外包都在经历着飞速的发展。据IDC的分析:在日本,到2008年,包括HR外包在内的业务流程外包市场将达到10 122亿日元,2003年至2008年的平均年增长率为8.8%。翰威特(Hewitt)2002年对亚太地区人力资源外包管理趋势的调查结果表明,半数以上(50.5%)的公司将人力资源工作诉诸外包管理视为一种有效的途径,进而确保强化主营业务。
一、人力资源外包的理论基础
1.交易费用理论
通常根据科斯的观点认为,企业是取代市场节约交易费用的一种有效形式,选择只存在于企业和市场二者之间。威廉姆森在20世纪80年代初则提出了新的观点:“如果由于内部生产的不经济造成纵向一体化的不经济,协调独立交易者之间的交易活动的长期合约安排将会出现,以节约交易费用。”即在市场短期交易和企业之间存在第三种有效形式——长期合约。如果通过内部化无法实现规模经济,或者监督成本过高,长期合约可以替代企业纵向一体化,节约交易费用。
2.基于资源的企业观
基于资源的企业观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控制的战略性资源。企业应该集中精力,让战略性资源的作用得到最大发挥。外包就是把“非战略性资源”推向市场,而专注于“战略性资源”,以获取持续竞争优势。
3.核心竞争能力理论
核心竞争能力一般就是指与企业的战略定位相联系的,能为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外包就是要保留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而将不具有竞争优势的业务委托给比自己更具成本优势和专业优势的企业。
二、人力资源外包的优势分析与风险权衡
1.人力资源外包的优势分析
(1)有利于企业专注于核心业务,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经营的核心在于主营业务,因而企业可以将人力资源管理等非主营业务实行外包管理,与专业的外包管理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事实上,许多公司正在通过外包管理机构为其提供全面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案,确保突出经营重点和提高绩效。随着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源已从一般性的行政管理职能转变为战略性的经营规划职能。人力资源外包管理有助于人力资源专业人士从日常行政管理职责中解脱出来,参与企业高层的战略规划职能(见表9-1)。
表9-1 影响企业人力资源外包决策的因素
资料来源:1996Outsourcing Survey,Hewitt Associates,Lincolnshire,Illinois.
(2)掌握专业的管理程序与服务。越来越多的公司将人力资源外包管理的另一个原因在于,高层经理发现自己正面临着法规、政策、金融、技术、公司治理等风险,而许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缺乏应该具备的能力。若无法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后果不堪设想。通过将部分人力资源职能外包给那些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公司(它们具有专业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企业不但可以获取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程序和服务,而且还可以降低和转移风险。
(3)获取和维护先进的专业技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的成功越来越离不开新技术的投入。例如,人力资源职能需要通过技术资源来实施或更新ERP系统;提供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程序;开发相关应用软件和平台,为企业人事管理提供自助服务等方面都需要进行重大投资。而外包服务商由于对人事管理工作有着较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先进的管理技术,完全可以把企业的人事管理工作做得更好。而且通过人事外包,企业可以使用外包管理机构的最新系统和技术,避免了新投资。
(4)降低人力资源管理成本。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向企业的高级管理者、其他部门、员工、外部顾客等相关利益群体提供产品和服务,也需要一定的成本。由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外包,降低了两方面的成本:一方面是人力资源部门为企业提供有效人力资源管理产品和服务的成本下降;另一方面是由于企业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整个企业人力资本运营成本下降。目前在国内,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其主要成本是由人引起的,因而在开发人才潜能的同时,也需要随时取消多余的职位,将简单的琐碎的工作外包。
(5)控制经营成本。由于外包管理可以提高人力资源程序的效能,并且公司不必持续投资维护先进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经营成本随之下降。例如,外包管理可以提供比内部部门更高水平的人力资源服务,保证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规范性、科学性,有助于提高员工满意度,由此间接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人员流动成本。对公司而言,关键在于全面审核与外包管理活动相关的、所有当前的及未来的成本。加强有形成本及无形成本控制,加之程序与服务改进所带来的增值,使得外包管理发挥应有的功效。
人力资源外包给企业人事工作带来的管理优势是多方面的。外包使企业更专注于核心竞争力业务;外包之后,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者有更多的精力去从事企业价值更大的战略管理研究,对于企业从激烈的经营竞争中胜出是十分有利的。
2.人力资源外包的风险衡量
尽管外包可以给企业带来好处,但同时外包也存在可能的风险。
(1)外包可能使企业增加额外的费用支出。企业在决定哪些人力资源应该外包时,往往需要经过一定程序的评估,在决定外包业务之后,还需要选择合适的外包公司,这些都是企业新增的费用支出。
(2)外包过程中沟通不良会引起雇员对变革的抵制。在企业决定将一个或多个人力资源职能外包时,有些人力资源工作人员可能会面临失去工作的威胁,同时企业也将失去对日常人力资源管理以及与雇员互动的控制。
(3)外包还存在安全问题。目前,我国尚无完善的法律法规去规范外包主体和外包合作者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使得外包服务的安全难以得到保证。
人力资源外包的优势和风险可见表9-2。
表9-2 人力资源外包的一些优势和风险
资料来源:Outsourcing Human Resources Functions by Mary F.Cook,AMACOM.
三、人力资源外包方式的选择
1.部分外包
对所进行的一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一部分(干不了或干不好)进行有条件(按照企业提供的信息资料和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的外包。例如:在设计一项绩效考评系统,但是企业内部不能有效地设计出相对应的考核指标,可以进行外包。
2.整体外包
企业在进行一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时,没有做过相应的工作,但工作又相对比较重要,要进行外包;还有一种情况是在实施此项管理活动时,成本太高或者效果达不到预期,必须借助于外部综合的人力资源公司或者专门的咨询机构。例如:进行股票期权的运用、实施和员工职业生涯设计工作的进行等等。
3.小包干
把企业的一种或多种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全部进行外包,自己只对活动结果进行检验和考核。例如:企业的招聘活动完全有外部招聘机构来进行,企业只提出相应的员工及资格条件;员工的考评等等。
4.大包干
有的企业没有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把所有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全部进行外包,企业不进行相关的活动,不但不进行设计,而且不进行实施。企业只提供建议和实施监督。例如:一部分高新技术企业、虚拟结构的企业等相关的企业进行具体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时可能进行大包干。
5.综合外包
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时,可能不只是其中的一种,很可能是其中的几种外包的综合运用,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各种外包的整合——协同作用。例如:人员测评的小包干和绩效考评的整体外包(设计)等等。
人力资源外包的步骤_人力资源管理
第二节 人力资源外包的步骤
人力资源外包不是一个简单的“包出去”工程。在人力资源外包决策和实施过程中,企业要考虑一系列战略问题,采取有效手段,保证合理决策和正确执行。
一、对人力资源外包项目进行分析
人力资源活动包括人力资源规划、招募、甄选、培训、开发、报酬、绩效管理等。对这些活动进行仔细分析,目的在于找到工作效率不高的关键问题,并对解决问题的方案做成本收益分析。如果问题是企业内部能够有效解决的,就不必外包。如果企业自己解决问题的成本太高,就要考虑将业务外包。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工作分析与岗位描述、员工招聘、培训与发展、薪酬、福利、劳动关系、人力管理信息系统等内容可以考虑进行外包,如企业对员工进行的各种培训等。在将具体业务外包时,企业应从安全、经济、战略几个角度确定人力资源外包的内容,核算现有工作人员完成某特定活动的成本(包括薪资、福利、办公空间、电话及计算机设备及其使用等),再将此成本与该活动外包的成本进行比较。
大体上看,外包传统的人力资源职能,如福利、培训或人员配置,使企业有可能精简这些职能工作。在大多数情况下,会减少运营成本,免于为自购设备及其长期维护付出高昂的资金费用。随着在外包活动方面经验的积累,企业对人力资源外包成本效益的判断和分析也会日臻准确。
二、进行研究和规划
透彻地研究拟外包的人力资源职能领域非常重要,因为每个领域都有其特有的一系列机遇和风险。企业要研究的三个重要因素是:企业内部能力,外部服务商的可获得性,以及成本效益分析。在着手实施外包之前,要仔细调查潜在的服务商市场,认清外包不是一种产品甚至也不是一种流程。企业的任何人力资源活动的任何问题都不会只因将那些事情委托给第三方就消失了。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服务商的问题就是企业自己的问题,反之亦然。外包是一种合伙关系,它要求发包与承包双方保持沟通和配合。因此,从产生外包念头开始,直到整个外包项目实施过程的各个环节,企业都应当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完善的规划。
接下来,企业可以确定外包计划各阶段的时间表。这种时间表为企业设定了一个时间线路,引导人力资源外包工作到达启动目标。它也可以随着企业计划的变化而修改。为了保证外包职能的顺利交接,所有参与制定和执行这个时间计划的人都应当提供意见,见表9-3。
表9-3 人力资源外包工作时间表范例
资料来源:Outsourcing:Human Resources Functions by Mary F.Cook,AMACOM.
三、挑选外包服务商
企业可以通过竞标、中介、直接寻找等各种形式挑选服务商,无论哪种形式都必须确保是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的服务商。现在很多外国咨询服务公司大举进入中国市场,很多企业盲目地找外国咨询公司来规范人事管理,造成实际工作的不切实际。企业挑选服务商应本着合适原则,从专业性、信誉度以及成本与收益的合理分析角度来选择外包服务商。一旦选定,则应制定长远的合作计划。最好是请熟悉的或过去曾经有效利用过的服务商提出计划书。企业如果从未用过服务商,可以与其他一些最近正在做人力资源职能外包的人力资源专业人员聊聊,以获取他们的服务商名单和信息。
四、细化所要外包的职能
在进行外包交易时,很多企业只是简单地告诉外包服务机构希望通过外包控制的总体成本是多少,却不关心中间的具体过程,一方面这很容易让一些不正规的外包服务机构有机可乘,存在投机主义行为;另一方面也可能会影响外包计划和方案的可行性。企业在外包前,最好将所要外包的职能进行细分,列出每一步骤的细节并给出预算成本,明确目标并制订完善的外包计划。然后让外包商说明将对整个过程中每一步如何改善,以及从中获取的收益。
五、签订合同
企业要认真研究有关法律,根据双方实际情况制定一份详细地体现对服务商的要求,企业最好拥有不满意随时取消合同的权利。企业必须用具有法律效力的外包合同来约束服务商的行为。外包合同是维护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可靠凭证,也是外包成功的必要条件。企业要对外包工作的关键部分进行有效控制,开始时企业对外包服务商的某些工作可能不适应,这时要加强双方的沟通与协调,增进相互的了解,以避免人力管理工作中出现偏差或失误。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要分析问题是短期的还是长期的,要从长远的角度评价企业的外包工作。也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设计一定的激励措施,以加强双方的合作,并由此实现风险的分担。
在正式签署前,必须请有经验的律师对合同的所有条款进行最后一次审查。
六、企业内部进行充分的沟通
沟通是使外包项目取得成功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要有公司执行层的全力支持,但这种推动力不是简单的动员大会和对外包结果进行评价,而是需要执行层的具体参与。所以通过沟通形成强有力的执行力是人力资源外包成功的基础。此外将人力资源某些业务外包后,往往会招致该部门员工的反对,尤其是那些仍留在本部门的员工会觉得自己的晋升机会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所以要与员工进行合理有效的沟通,取得他们的信任,让员工了解其在外包中所应扮演的角色,以便更积极地进行相关工作内容,做好本职工作。
七、管理好与外包服务机构之间的关系
企业应致力于和外包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这样有助于外包商深入了解企业文化从而提供更好的服务。企业给予外包商的报酬是以他给企业带来的业绩提升为基础的,而不是以关系为基础。
八、监控和评价服务商的工作绩效
企业应该在最初与外包服务机构签订合同时,就与之沟通双方期望达到的绩效水平并建立衡量标准,以此作为依据来评价外包服务机构所提供服务的质量,一旦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追求企业业绩的持续改进。监控服务的方式之一是建立一种双方同意的定期报告制度。此外,还可以确立对不合格绩效的处罚手段。
经典反馈论_酒店经理的沟通艺术
经典反馈论
什么是反馈
所谓反馈就是在沟通的过程中,信息接收者对信息发送者的内容做出回应的行为。反馈是沟通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不少人在沟通过程中不注意,不重视甚至是忽略反馈,结果导致沟通的效果大打折扣。
我们听懂了对方的讲话并不意味着就是一个完整的沟通过程。一个完整的沟通过程既包括信息发送者的表达和信息接收者的倾听,也包括信息接收者就其所接收的内容对信息发送者的反馈。信息接收者所得到的信息与发送者实际所要表达的意思往往大相径庭,为此,我们必须对信息做确认,以避免信息接收的失真。
案例
某酒店接待一批政府官员,酒菜满席,领导姗姗而来。满座起身相迎,一片寒暄之声。旁边侍宴的小姐,经验不怎么丰富,颇有些紧张。
当大家都已经落座,有人招呼说:“服务员,茶!”小姐忙上前数人数:“1、2、3、4、5、6、7、8,共八位。”大家都笑了,领导于是补充道:“服务员,倒茶!”小姐忙又“倒查”了一遍:“8、7、6、5、4、3、2、1,还是八位。”
于是,有人就问了:“你数什么呢?”小姐犹豫了一下,小声答道:“我属猪。”大家都误听为是“数猪”,都很生气,于是说:“把你们经理叫过来!”
经理来了,笑着问:“各位领导,请问找我有什么事情?”领导说:“不要多问了,去查查这位服务员的年龄、属相。”经理纳闷了,却也只能依命而行,回来以后回答说:“19岁,属猪!”领导大笑,众人大笑。
程老师建议
◇ 反馈时,要根据现场的环境和语境做出判断。
反馈要及时
在团队的沟通与协作中,成员之间能够及时地给出反馈意见是非常重要的。上级向下级布置工作,下级要将工作完成的情况向上级反馈;下级向上级申请报批的请示,上级要向下属反馈;宾客向酒店提出的有关酒店管理或服务上的问题,酒店要向宾客反馈等等。这些反馈都必须及时、准确,否则,信息链一旦中断,各种负面影响便会接踵而来,不利于酒店的团队建设。
反馈的重要性
通过反馈给予别人肯定的信息,能够鼓励对方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可以使沟通在愉悦的氛围中进行,重要的还在于确保沟通畅通无阻,使信息接收准确。酒店有必要建立及时反馈制度,以提高团队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进而提升整个团队的执行力。
缺少反馈的沟通将直接导致两方面的后果:一方面是信息发送者(表达者)不了解信息接收者(倾听者)是否准确地接收到了信息,另一方面是信息接收者无法澄清信息的内容并确认所接收到的信息是否就是信息发送者想要表达的真正含义。
案例
一位业务员想和一家公司的总经理见面商谈业务,他请总经理秘书把自己的名片递进去。
当时总经理正在忙,于是不耐烦地把名片丢了回去。秘书退了出来,把名片还给了业务员。业务员很客气地说:“没关系,我下次来拜访,请总经理留下这张名片就行了。”在业务员的再三请求下,秘书又走进办公室试图把名片递给总经理。总经理发火了,把名片撕破并且扔进了垃圾筐里,然后从口袋里拿出十块钱,说:“十块钱买他一张名片,够了吧!”当秘书再次出来,把情况说明后,业务员非但没有生气,还很开心地说:“请你跟总经理说,十块钱可以买两张我的名片,我还欠他一张。”边说边又从口袋里掏出一张名片交给秘书。这时候,总经理走了出来,微笑着说:“你进来吧,我不跟你谈生意,还和谁谈。”
程老师建议
◇ 反馈者应防止自己由于对方的不良反馈而产生情绪波动,从而造成反馈的不良循环。
◇ 酒店经理应该理智地对待对方的各种反馈,并根据情况机智地做出自己的反馈。
◇ 当心情不好的时候,千万不要到工作现场督察工作,可以打开窗户欣赏风景,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要保持心情的愉悦。
超额预订法_收益管理:有效实现饭店收入的最大化
二、超额预订法
超额预订(Overbooking)是指在饭店客房已经订满的情况下,再适当增加订房数量。例如,假设成功饭店有200间客房已经住了客人,剩余100间空房可以出售,成功饭店实际接受了115间订房,比实有的空房多预订了15间,换句话说,就是超额预订了15间房。饭店为什么要实施超额预订?实行超额预订有何利弊?下面将具体解答这些问题。
(一)延迟入住、没有入住、临时取消订房和提前退房给饭店客房收入造成的损失
饭店经常会遇到延迟入住、没有入住、临时取消订房和提前退房等情况。为减少因这些情况给饭店造成的损失,饭店要实行超额预订。如果客人预订了客房,但比预计到达的时间晚了一两天才入住,这种情况称为延迟入住(Delayed Check-in)。如果客人订了房,但没有来入住,也没有取消订房,这种情况简称为没有入住(No-show)。如果客人在预计抵达日当天或预计抵达日前一两天临时取消订房,简称为临时取消订房(Short-notice Cancellation)。如果客人本来预订要住若干天,但临时改变主意提前退房,这种情况称为提前退房(Early Check-out)。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客人的旅行计划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如自己或家庭成员身体不适,或者公司工作安排改变,以及恶劣天气的影响等等,客人会延迟入住、没有入住、临时取消订房和提前退房等等,这些情况是不可避免的。这些情况会导致饭店空房增多,收入减少。如果不采取措施防范,让其长年累月反复发生,饭店将遭受很大的损失。下面举例说明。
成功饭店的统计资料表明,一年52个星期中,该饭店有45个星期二住房率为95%,38个星期三的住房率为96%,25个星期四的住房率为95%,20个星期一的住房率为96%。该饭店仅有300间客房,以上出租率离100%很接近,饭店只要多出售12至15间房,便可住满。根据该饭店的市场条件,它是完全有条件做到的,可是为什么这些天客房出租率没有达到100%呢?
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其实上述日子成功饭店的客房全部被预订了,客房出租率没有达到100%,部分客房出现空置其实是因为一些客人没有来住、推迟来住,或者临时取消订房等等。这些客房的空置在一年内给成功饭店收入造成多少损失呢?通过计算,成功饭店客房收入因此减少了500,000美元!详情请见表7-1。
表7-1 成功饭店2006年客房收入损失分析表
成功饭店该年的客房收入大约是1,000,000美元,因为一些客人没有来住、推迟来住或者临时取消订房等等原因,使该饭店损失了500,000美元,相当于总收入的5%,这个数字不是小数,值得注意。更应该考虑的是,如果类似情况年复一年出现,损失就不是小数了。对一个拥有10个,甚至20个、30个类似成功饭店那样的饭店集团公司来说,每年的损失将是500,000美元的10倍、20倍、30倍,那绝对不是小数!遗憾的是很多饭店并不知道进行类似的分析,饭店经营管理者常抱怨饭店客房收入不理想,却不知道漏洞原来是在这里!
通过上述事例,饭店应该意识到采取弥补漏洞措施的必要性。如何才能将因延迟入住、没有入住、临时取消订房及提前退房等情况而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呢?有效措施之一是实施超额预订。
(二)超额预订能有效减少延迟入住、没有入住、临时取消订房和提前退房等给客房收入造成的损失
超额预订就是在可供出租的客房已被订满的情况下,适当增加订房数量。例如,成功饭店某天只剩下20间空房,但是该饭店接受了30间房的预订,超额预订了10间。进行超额预订可以有效地减少因上述原因造成的客房空置的浪费,增加饭店的收益。例如,成功饭店超额预订10间客房后,有6间预订被临时取消了,4间没有入住,超额预订刚好弥补了临时取消预订和没有入住空出来的房间,避免了客房收入的损失。从前文的成功饭店2006年客房收入损失分析表可以看到,如果成功饭店在星期一到星期四超额预订12到14间客房,当年就可多挣500,000美元。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超额预订是有一定风险,需要付出一定代价的。例如,如果成功饭店超额预订10间客房后,如果仅有4间客房被临时取消,2间客房没有来入住,该饭店将不得不把这4间客房的客人安排到别的饭店住。按照惯例,成功饭店要负责客人的往返本饭店的交通费和一晚上的住宿费等。
(三)如何确定超额预订数量
实施超额预订的关键是如何准确预测并确定超额预订的房间数量。超额预订的房间数可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确定超额预订的房间数,要考虑几个因素,即临时取消预订的房间数、没有入住的房间数、提前入住的房间数、有多少订房将被取消、有多少客人延长住宿时间、有多少客人提前退房等,然后代入公式计算。
例如,如果某天成功饭店预计将有8间订房被取消,另有4间没有来入住,还有4间房提前退房,2间延长住宿,那么,成功饭店这天应该超额预订14间客房。
为了提高超额预订的准确性,还要考虑其他因素,适当调整上述数字。如果头一天取消的订房或者没有入住的客人的预订是两个或者两个晚上以上,这些取消或没有来住的客人的房间必然影响第二天的超额预订数,超额预订数应该相应增加。
如果团体客的比例较大,可适当调高上述超额订房数量;相反,如果散客比例较大,可适当调低超额预订的数量。如果当天入住的房间数量很大,如超过100间,可以适当调高超额预订数量;相反,如果当天入住的房间数量比较小,如只有50间,可适当调低上述数量。如果整个市场的客房供应都很紧张,就应当适当调低超额预订房数,因为如果不这样,超额预订数量太大,成功饭店需要送部分客人到别的饭店住,恐怕在别的饭店也难以找到客房,而且别的饭店要价也会更高。万一超额预订不足,成功饭店真出现有空房,该饭店有可能收到别的饭店因超额预订送来的客人!
此外,饭店还可以参考饭店业超额预订的经验决定自己饭店的超额订房数。按照行业经验,被预订但是客人不来住宿的房间数通常占被预订的房间总数的3%~5%,临时被取消的预订房间数通常占被预订的房间总数的5%~10%。汇总这两大因素,超额预订的房间数应当占饭店预订总数的8%~15%。
(四)如何妥善处理因超额预订而把客人安排到别的饭店住的情况
饭店如果超额预订过多,就要为此付出代价。为此要付出的有形经济成本是安排那些订了房却得不到房的客人到别的饭店入住,英文称这种情况为Walk,按照惯例,饭店要承担送客人前往别的饭店的交通费,一晚的住宿费,一个长途电话费(如果客人需要通知亲朋好友住宿的饭店更改)。如果第二天客人选择回来住宿,饭店还要承担返回的交通费。有时,饭店还要承担一定的餐费,因为从一个饭店挪到另外一个饭店很费时,可能会耽误客人用餐,或者客人很不高兴。除经济成本外,饭店还可能付出一些无形的成本,大部分客人对被安排到别的饭店住会不高兴,因此可能在转宿其他饭店后,再也不会回来了,饭店从此永远失去了这位客人,还有的客人会把对饭店的抱怨和不满告诉他人,从而影响到饭店声誉。无形的代价还可能出现在饭店内部。通常被安排到别的饭店住宿的客人是最晚到达的客人,处理walk情况的人员是饭店前厅夜班经理或前厅职员,他们直接面对来自客人的投诉和压力,会使他们工作不开心,因此他们对超额预订会有抵触情绪,甚至会抱怨收益管理部门采取超额预订策略,这些会造成两个部门之间的矛盾。
但是,超额预订是必须服用的一剂苦口良药。从整体和长远来看,利大于弊,饭店各部门,各级管理人员,尤其是总经理要理解和支持收益管理部门超额预订的决策,共同承担风险和享受收益。从收益管理部门的角度来看,该部门要提高超额预订预测的准确性,将Walk的情况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那么,前厅部如果需要把有预订的客人安排到别的饭店入住,应该怎样操作才能将饭店付出的经济成本和无形成本降到最低呢?下面四种措施可以做到这点。
1.做好安排有预订的客人到别的饭店住宿的准备工作
这些工作包括要提前一两天考虑是否要与附近的饭店沟通,在它们那里预订一定数量的客房,以备安排客人到那里入住之需。如果是淡季,要在别的饭店找到备用房是不难的,如果是旺季,整个市场的住房都紧张,那么找到备用房则比较困难,可能得安排客人到较远的别的区的饭店去住。为了做好这项工作,饭店前厅部经理或收益管理经理应当与一些饭店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互相支持,双方把一部分房间以优惠价格提供给对方,彼此协助对方解决超额预订的客人住宿的问题。
2.选择容易安排到别的饭店住宿的客人
应该明白其实有些客人对被免费安排到别的饭店入住是感到开心的,因为他们可以节省一晚的住宿费,有时还有餐费。这类客人通常是单身和自己付费的客人,他们通常没有时间压力或者时间压力较小,如第二天要赶去开会,或者要赶飞机等等。如果客人拖家带口,行动不便,行李很多,而且时间压力很大,或者公司付账,身份较高,那么,他们通常对被安排到别的饭店入住很不开心,很抵触。所以,前厅部在决定要Walk哪个客人时,要考虑到这点。通常不要Walk饭店的贵宾和贵宾卡持有人、上年纪的客人、行动不变的客人,以及主要协议公司的客户等等。
3.寻找愿意到别的饭店住宿的自愿者
从前文可以看到,有的客人对被安排到别的饭店可以节省开支感到高兴。前厅部可以在客人入住登记时,告诉他们如果饭店出现超额预订的情况,需要将部分客人安排到别的饭店住宿,问他们愿不愿意到别的饭店住宿,饭店负责有关费用。如果客人说愿意,那就好办得多了。自愿到别的饭店住宿与被迫到别的饭店住宿,两者之间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其实,航空公司很早就采用了这种办法。当航班出现超额预订时,工作人员就会告诉乘客,本次航班出现超额预订,座位不够,需要寻找自愿者乘坐下一个航班,航空公司将退回他们的机票钱。实践证明这个办法是行之有效的。
4.要将饭店超额预订的做法广而告之,让市场有心理准备
这些措施包括在饭店的网站、宣传小册子、协议以及广告等注明和讲清楚,使市场在还没有订房或者订房的时候就知道如果饭店出现超额预订,他们可能会被安排到别的饭店入住,使他们有思想准备。一旦他们有了思想准备,安排他们到别的饭店住就容易得多。否则他们可能会告饭店欺诈,不对消费者履行承诺,使饭店惹上官司。其实,在欧美国家,饭店进行超额预订比较普遍,消费者也比较清楚,所以要Walk他们,难度不太大。在中国,由于超额预订不太常见,所以,多进行宣传和市场教育是很必要的。
(五)控制延迟入住、没有入住、临时取消订房和提前退房等的其他措施
除超额订房外,饭店还可以采取其他一些辅助措施来控制延迟入住、没有入住、临时取消订房和提前退房等情况的出现,减少它们给饭店造成的损失。
1.设立不同层次的具有不同限制条件的价格,广泛采用收取保证金或要求信用卡担保,明确取消订房的条件
如果客人不在规定的时间内通知饭店取消订房,饭店就收取他们预订的房间一晚的房费;如果他们订了房,不取消订房,也不来入住,饭店将收取全额费用;如果客人的预订是住两天或两天以上,他们第二天才来入住,饭店也要收取他们第一天的费用。这样就将风险转移给了客人,可以有效防止饭店收益的损失。
在第二章中,已经介绍了几种价格,如公共价格1,公共价格2和公共价格3。公共价格2可允许客人提前一天取消订房,这样饭店在客人取消订房后,至少还有一天的时间将空出来的客房卖出去。公共价格3给予客人较大优惠,但是要求客人提前支付所有房费,而且不可取消、更改预订,也不可退回房费,这样无论客人是否来入住,何时来入住,以及是否取消订房,饭店都能收到房费。公共价格1给予客人最大的灵活性,他们可以最迟在入住当天取消订房,但是公共价格1比任何价格都高,而且如果客人忘记取消订房,饭店仍可收取一天的房费。这些不同限制条件的价格其实既给予客人不同的选择,也能最大限度维护饭店的利益。
2.签订团体协议时要设置限制性条款
在一般情况下,团体客订房越多,越容易出现临时取消订房、推迟入住或者不来入住的情况。这些情况比散客更难预测和把握,因为很多团体客组织者为了自己的便利,喜欢要求饭店给予较多客房,以保证他们的所有客人都能得到饭店客房。另外,有的团体的组织很松散,团体组织者在同饭店谈判,获得一定的客房和价格承诺时,通知他们的客人自行到饭店订房,离店时自行付费,而且这些客人来自不同的省市,甚至连团体组织者自己也搞不清楚到底需要使用多少客房。因此,很可能会出现该团体要求饭店预留100间客房,但是实际只有80间客房被使用,有15间房在入住前两三天被取消了,另外还有5间没有取消也没有人入住。如果出现在离入住日还有两三天的时候,饭店是很难把15间房都重新卖出去的,这一切无疑会给饭店造成损失。为了减少饭店的损失,饭店管理销售人员在与团体组织者签订协议时,应该要求他们提前支付至少50%的押金,另外规定抵达日期前某天给团体预留的房数就是最后的计费房数,此后,如果团体的实际入住人数少于这天的预留房数,团体要支付90%费用。例如成功饭店与团体组织者达成一致,在入住前第7天给该团体预留100间房,但是7天后该团体只使用了85间房,按照协议,该团体向成功饭店支付那15间没有被使用的房间的总费用的90%。
3.要经常核对预订名单,纠正错误的订房和重复的订房
有些客人提前很长时间就预订了客房,在入住前的这段时间内,会有一些客人因为种种原因而无法按期抵达或者取消了旅行。他们越早通知饭店预订更改的情况,对饭店越有利,因为饭店有充足的时间将空出来的房间卖给别人。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客人都会这样做,相反,他们通常都拖到最后才告诉饭店。那么,饭店要把空出来的房间卖出去就比较困难了。另外,由于种种原因,可能会出现预订时把客人的姓名拼错,或者住店和离店的日期弄错,以及重复订房,尤其是在团体客较多的情况下更易发生此类问题。所以,收益管理人员要经常核对客人订房名单和订房情况,如果有疑问,及时与客人沟通,尽量提前发现和解决这些问题,防止或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国际贸易惯例_国际贸易实务实验教程
一、国际贸易惯例
国际贸易惯例是指在国际贸易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习惯做法和解释。就其性质而言,国际贸易惯例本身不是法律,对当事人不具有强制性或法律约束力,但惯例具有指导性,它的采纳与适用以当事人的意思自治为基础,一旦订入合同,具有强制性,同时它还是判决、裁决的依据。
有关贸易术语的国际贸易惯例主要有三种,即《1932年华沙—牛津规则》、《1941年美国对外贸易定义修订本》和《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以下简称《2000通则》)。
《华沙—牛津规则》是国际法协会专门为解释CIF合同而制定的。
《1941年美国对外贸易定义修订本》所解释的贸易术语一共有6种,分别为:
①Ex(Point of Origin,产地交货)。
②FOB(Free on Board,在运输工具上交货)。
③FAS(Free along Side,在运输工具旁边交货)。
④C&F(Cost and Freight,成本加运费)。
⑤CIF(Cost,Insurance and Freight,成本加保险费、运费)。
⑥Ex Dock(Named Port of Importation,目的港码头交货)。
《2000通则》则增加了更多的贸易术语以适应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2000通则》包含13种贸易术语,并且按不同类别分为E、F、C、D四个组,如表2-2所示。
表2-2 国际贸易术语
续表
各术语的解释_国际贸易实务实验教程
二、各术语的解释
(一)FOB术语
FOB——Free on Board(…named port of shipment)——装运港船上交货(……指定装运港)
卖方必须在指定装运港于合同规定装运期内将货物交至买方指定船上,并承担货物越过船舷为止的一切费用及货物丢失及损坏的风险。
①适用范围:海运和内河运输。
②价格主要构成:出口商品成本。
③买卖双方责任、费用、风险划分,如表2-3所示。
表2-3 FOB术语责任、费用与风险划分
④采用FOB术语,需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风险划分:以船舷为界。二是装船费用的负担(只适用于租船运输)。FOB Liner Terms(班轮条件);FOB Under Tackle(吊钩下交货);FOB Stowed(理舱费在内);FOB Trimmed(平舱费在内)。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此处的术语变形只为明确装船费用而设,不影响交货地点和风险划分。
(二)CIF术语
Cost Insurance and Freight(…named port of destination)成本加保险费、运费(……指定目的港)。
卖方须在合同规定的装运期于装运港将货物装运至指定目的港的船上,负担货物越船舷为止的一切费用和风险,并负责办理货运保险、支付保费,以及负责租船订舱,支付从发运港至目的港的正常运费。
(1)买卖双方的义务,如表2-4所示
表2-4 CIF术语下买卖双方的义务
(2)在采用CIF术语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①CIF合同属“装运合同”。
②卖方租船或订舱的责任。
③卖方办理保险的责任。
④卸货费用的负担。
⑤单据买卖(象征性交货,Symbolic delivery)。
(3)装卸费用的负担(班轮运输无需约定)
①CIF班轮条件(CIF Liner Terms)。
②CIF舱底交货(CIF Ex Ship’s Hold)。
③CIF吊钩下交货(CIF Ex Tackle)。
④CIF卸到岸上(CIF Landed)。
(三)CFR术语
Cost and Freight(…named port of destination)——成本加运费(……指定目的港)。
当货物在指定装运港越过船舷时,卖方即完成交货。卖方必须支付将货物运至指定目的港所必需的费用和运费,但交货后货物灭失或损坏的风险,以及由于发生事件而引起的任何额外费用,自卖方转移至买方。
(1)买卖双方的义务,如表2-5所示
(2)装卸费用的负担(班轮运输无需约定)
①CFR班轮条件(CFR Liner Terms);②CFR舱底交货(CFR Ex Ship’s Hold);③CFR吊钩下交货(CFR Ex Tackle);④CFR卸至岸上(CFR Landed)。
表2-5 CFR术语下买卖双方的义务
(四)FOB、CFR、CIF的比较
FOB、CFR、CIF的比较如表2-6所示。
表2-6 FOB、CFR、CIF的比较
(五)FCA术语
Free Ccrrier to(…named place)——货交承运人(……指定目的地)。
卖方办理货物出口结关手续,在指定时间和地点把货物交给承运人监管,同时提交商业发票或相等的电子单据,就算完成交货义务。而买方要自费办理运输,并将有关承运人名称、交货时间与地点及时地通知卖方;办理进口结关手续,按合同规定收取货物和支付货款。本术语适用于任何运输方式,包括多式联运。
(六)CPT术语
Carriage Paid to(…named place of destination)——运费付至(……指定目的地)。
当货物已被交给由卖方指定的承运人时,卖方即完成了交货。交货后,货物灭失或损坏的风险,以及由于发生事件而引起的任何额外费用,即从卖方转移至买方。但卖方还必须支付将货物运至指定目的地所需的运费。
(七)CIP术语
Carriage and Insurance Paid to(…named place of destination)——运费、保险费付至(……指定目的地)。
卖方除了须承担在CPT术语下同样的义务外,还须对货物在运输途中灭失或损坏的买方风险取得货物保险,订立保险合同,并支付保险费。
(八)三种传统的常用术语与三种新的常用术语的比较
FCA、CPT、CIP三种术语是分别从FOB、CFR、CIF三种传统术语发展起来的,其责任划分的基本原则是相同的,但在适用的运输方式、交货和风险转移的地点、装卸费用负担和运输单据等方面仍然有许多不同。
1.相同之处
FCA、CPT、CIP三种术语是在三种传统的常用贸易术语的基础上为了适应多种运输方式的需要而产生的,其与三种传统的常用贸易术语的相同之处表现在:
①进出口手续的办理。
②买卖双方在办理运输和保险的责任上,FCA与FOB相同,CPT与CFR相同,CIP与CIF相同。
③都是象征性交货的贸易术语。
2.不同之处
①适用的运输方式。
②交货地点。
③风险和费用的划分。
④术语后的地点。
⑤装卸费用的负担。
⑥运输单据。
(九)其他7种贸易术语
除上述6种贸易术语外,《2000通则》还对其他7种术语作了解释,这7种术语是:
EXW—Ex works
FAS—Free Alongside Ship
DAF—Delivered at Frontier
DES—Delivered Ex Ship
DEQ—Delivered Ex Quay
DDU—Delivered Duty Unpaid
DDP—Delivered Duty Paid
(十)贸易术语的选用
在13个贸易术语中,6个可用于海洋或内河运输:FAS,FOB,CFR,CIF,DES,DEQ;7个可用于多式联运:EXW,DAF,CIP,CPT,FCA,DDU,DDP。因此,贸易术语的选用应结合以下几方面的要求作认真考虑。
①为国家节省外汇、增加收入。
②结合使用的运输方式。
③按实际需要,灵活掌握。
④安全收汇,安全收货。
合同内容合法_国际贸易实务实验教程
三、合同内容合法
许多国家的国内法,均要求合同内容不得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不得违反公共政策或者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其确定应遵循公平原则,不能显失公平。例如,违反贸易、外汇管制,危害公众健康、安全、道德和社会福利等的合同不合法,因而无效。
《对外贸易法》第十六条对限制和禁止进出口的产品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具体包括:
①为维护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或者公共道德,需要限制或者禁止进口或者出口的。
②为保护人的健康或者安全,保护动物、植物的生命或者健康,保护环境,需要限制或者禁止进口或者出口的。
③为实施与黄金或者白银进出口有关的措施,需要限制或者禁止进口或者出口的。
④国内供应短缺或者为有效保护可能用竭的自然资源,需要限制或者禁止出口的。
⑤输往国家或者地区的市场容量有限,需要限制出口的。
⑥出口经营秩序出现严重混乱,需要限制出口的。
⑦为建立或者加快建立国内特定产业,需要限制进口的。
⑧对任何形式的农业、牧业、渔业产品有必要限制进口的。
⑨为保障国家国际金融地位和国际收支平衡,需要限制进口的。
⑩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其他需要限制或者禁止进口或者出口的。
根据我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协定的规定,其他需要限制或者禁止进口或者出口的。
只要符合以上规定的货物进出口都是合法的,受到法律保护。
租赁合同附表_国际贸易实务实验教程
附件1:租赁合同附表
附件2:租赁委托书及附表。(略)
附件3:租赁设备确认书。(略)
附件4:甲方购货协议副本。(略)
附件5:乙方租金偿还担保与还款计划书。(略)
5.国际技术转让合同
国际技术转让合同
受让方(甲方)___国___公司___地址:___
电话:____法定代表人:______职务:___
转让方(乙方)___国___公司___地址:___
电话:___法定代表人:_______职务:___
第一章 合同内容
第一条 乙方同意向甲方提供制造合同产品的书面及非书面专有技术。用该项技术所生产的合同产品的品种、规格、技术性能等详见本合同附件一。
第二条 乙方负责向甲方提供制造、使用和销售合同产品的专有技术和其他所有有关技术资料。技术资料的内容及有关事项详见本合同附件二。
第三条 乙方负责安排甲方技术人员在乙方工厂进行培训,乙方应采取有效措施使甲方人员掌握制造合同产品的技术,具体内容见本合同附件三。
第四条 乙方派称职的技术人员赴甲方合同工厂进行技术服务。具体要求详见本合同附件四。
第五条 乙方同意在甲方需要时,以最优惠的价格向甲方提供合同产品的备件,届时双方另签协议。
第六条 乙方有责任对本合同项目甲方需要的关键设备提供有关咨询。
第七条 乙方应向甲方提供合同产品的样机、铸件和备件,具体内容详见本合同的附件五。
第八条 甲方销售合同产品和使用乙方商标的规定,见本合同第八章。
第二章 定义
第九条 合同产品,指本合同附件一中所列的全部产品。
第十条 蓝图,指乙方制造合同产品目前所使用的总图、制造图样、材料规范及零件目录等的复制件。
第十一条 技术资料,是指为生产合同产品所必须具有的乙方目前正用于生产合同产品的全部专有技术和其他有关设计图纸、技术文件等。
第十二条 标准,指为制造合同产品向甲方提供的技术资料中,由乙方采用、制定的标准。
第十三条 入门费,指由于乙方根据本合同第一章第二条、第三条、第四条、第六条、第七条规定的内容以技术资料转让的形式向甲方提供合同产品的设计和制造技术,甲方向乙方支付的费用。
第十四条 提成费,指在本合同有效期内,由于乙方所给予甲方连续的技术咨询和援助,以及甲方在合同有效期内连续使用乙方的商标和专有技术,甲方向乙方支付的费用。
第十五条 合同有效期,指本合同开始生效的时间到本合同第六十四条规定的本合同终止时间的时日。
第三章 价格
第十六条 按本合同第一章规定的内容,甲方向乙方支付的合同费用规定如下。
第十七条 入门费为___美元(大写:____美元)这是指本合同产品有关的资料转让费和技术培训费,包括技术资料在交付前的一切费用,入门费为固定价格。
第十八条 合同产品考核验收合格后,甲方每销售一台合同产品的提成费为基价的____%。甲方向乙方购买的零件不计入提成费。
第十九条 计算提成费的基价应是甲方生产合同产品当年12月31日有效的,乙方在___国____市公布和使用的每台目录价格的____%。
第二十条 乙方同意返销甲方生产的合同产品。返销产品的金额为甲方支付乙方全部提成费的____%。返销的产品应达到乙方提供的技术性能标准。每次返销的产品品种、规格、数量、交货期由双方通过友好协商确定。
第四章 支付和支付条件
第二十一条 本合同项下的一切费用,甲方和乙方均以美元支付。
甲方支付给乙方的款项应通过___国____银行和___国___银行办理。
如果乙方和甲方偿还金额,则此款项应通过___银行和____银行办理。
所有发生在甲方所在国的银行费用,由甲方负担。发生在甲方所在国以外的银行费用由乙方负担。
第二十二条本合同第三章规定的合同费用,甲方按下列办法和时间向乙方支付:
1.甲方收到下列单据,并审查无误后___天内向乙方支付入门费___美元(大写:____美元)。
(a)由乙方出具的保证函。在乙方不能按照合同规定交付技术资料时,保证偿还金额___美元。
(b)即期汇票正、副本各一份。
(c)应支付金额为入门费总价的发票正本一份,副本三份。
(d)_____国政府当局出具的出口许可证影印件一份。若乙方认为不需要出口许可证,则乙方应提出有关不需要出口许可证的证明信正副本各一份。
2.甲方收到乙方交付第一阶段产品的下列单据并审查无误后天内向乙方___支付美元(大写:____美元)。
(a)即期汇票正、副本各一份。
(b)商业发票正本一份,副本三份。
(c)空运提单正本一份,副本三份。
(d)乙方出具的第二阶段产品的技术资料、样机、铸件和备件交付完毕的证明信正、副本各一份。
3.甲方收到乙方交付第二阶段产品的下列单据并审查无误后天内向乙方支付____美元(大写:____美元)。
(a)即期汇票正、副本一份。
(b)商业发票正本一份,副本三份。
(c)空运提单正本一份,副本三份。
(d)乙方出具的第二阶段产品的技术资料、样机、附件五规定的已交付完毕的证明信正副本各一份。
4.合同产品第一批样机验收合格后,甲方收到乙方下列单据并审查无误____天内,向乙方支付____美元(大写:____美元。)
(a)即期汇票正、副本一份。
(b)商业发票正本一份、副本三份。
(c)双方签署的“合同产品考核验收合格证书”影印本一份。
注:如果验收试验延迟并是甲方的责任,将不迟于合同生效之日支付。
第二十三条 本合同第三章规定的提成费,甲方将在抽样产品考核验收合格后按下述办法和条件向乙方支付:
1.甲方在每日历年度结束后___天内,向乙方提交一份甲方在上一日历年度的每种型号的产品实际销售量的报告。
2.乙方每年可派代表到合同工厂检查和核实甲方合同产品实际销售量的报告,甲方将给予协助。乙方来华费用由乙方负担。如果汇总和/或报告中所列的合同产品数量在检查时发现出入很大,则甲乙双方应讨论此差距并洽商采取正确的措施。
3.甲方收到乙方下列单据并审查无误后的_____天内向乙方支付提成费:
(a)即期汇票正、副本各一份。
(b)商业发票正本一份,副本三份。
(c)该年提成费计算书一式四份。
4.在合同期满年度内,甲方在合同终止后____天内将提交一份最后销售合同产品数量的报告,以便乙方计算提成费。
第二十四条按本合同规定,如乙方需向甲方支付罚款或赔偿时,甲方有权从上述任何一次支付中扣除。
第五章 技术资料交付
第二十五条 乙方应按本合同附件二的规定向甲方提供技术资料。
第二十六条 乙方应在___机场或车站交付技术资料,___机场或车站的印戳日期为技术资料的有效日期。甲方应在收到资料两周内,确认资料收悉。
第二十七条 第一阶段产品的技术资料、样机、铸件和备件:
1.在合同生效后的____周内,乙方必须发出一套蓝图、一套二底图和一套标准。可以分批交货。
2.在合同生效后的____周内,乙方必须发出与第一阶段合同产品有关的全部技术资料、样机、铸件和备件。
第二十八条 第二阶段产品的技术资料和样机:
1.第二阶段开始日期后的___周内,乙方必须发出与第二阶段产品有关的一套蓝图、一套二底图和一套标准。可以分期交货。
2.第二阶段开始后的____周内,乙方必须尽快发出与第二阶段合同产品有关的全部技术资料和样机、铸件和备件。
第二十九条 在每批技术资料或样机、铸件和备件发运后的____小时内,乙方应将空运提单号、空运提单日期、资料编号、合同号、件数和重量电告甲方。同时乙方应以航空信将下列单据寄给甲方:
(a)空运提单正本一份,副本两份。
(b)所发运技术资料、样机、铸件和备件的详细清单两份。
第三十条 若乙方提供的技术资料或样机、铸件和备件在运输途中,遗失或损坏,乙方在收到甲方关于遗失或损坏的书面通知后,应尽快不迟于___个月内免费补寄或重寄给甲方。
第三十一条 交付技术资料应具有适用于长途运输、多次搬运、防雨、防潮的坚固包装。
在每件包装箱的内部和外表,都应以英文标明下列内容:
(a)合同号。
(b)运输标记。
(c)收货人。
(d)技术资料目的地。
(e)重量(公斤)。
(f)样机、铸件和备件目的地。
第六章 技术资料的改进和修改
第三十二条 为了适应甲方的设计标准、材料、工艺装备和其他生产条件,在不改变乙方基本设计的条件下,甲方有权对乙方的技术资料进行修改和变动。甲方必须将这些修改和变动通知乙方。乙方有责任在培训或技术指导时协助甲方修改技术资料,详见附件三、附件四。
第三十三条 甲方必须在型号后加注尾标,以示区别那些影响形状、配合或功能的修改,并通知乙方。
第三十四条 合同有效期内,双方在合同规定的范围内的任何改进和发展,都应相互免费将改进、发展的技术资料提交给对方。
第三十五条 改进和发展的技术,所有权属改进、发展的一方。
第七章 质量验收试验
第三十六条 为了验证按乙方提供的技术资料制造的合同产品的可靠性,由甲、乙双方共同在甲方合同工厂对考核的合同产品的技术性能和要求进行考核验收。如果需要,也可以在乙方工厂进行试验或重做。甲方可派指定的人员验证重复试验,乙方负责重复试验和乙方人员的费用,甲方负责甲方参加重复试验的人员和翻译的费用。具体办法见本合同附件五。
第三十七条 考核试验产品的技术性能应符合乙方提供的本合同中的标准规定,即通过鉴定。甲、乙双方签署“合同产品考核验收合格证明”一式四份,每方各执二份。
第三十八条 如考核试验产品的技术性能达不到附件规定的技术参数,双方应友好协商,共同研究分析原因,采取措施,消除缺陷后进行第二次考核验收。
第三十九条 如考核试验产品不合格是乙方的责任,则乙方派人参加第二次考核验收的一切费用,由乙方负担。如系甲方责任,该费用由甲方负担。
第四十条 若考核试验产品第二次试验仍不合格时,如系乙方的责任,乙方应赔偿甲方遭受的直接损失,并采取措施消除缺陷,参加第三次考核,费用由乙方负担。如系甲方责任,该费用由甲方负担。
第四十一条 若考核试验产品第三次考核试验不合格时,双方应讨论执行合同的问题,如系乙方责任,则按合同第五十三条规定,甲方有权修正合同。如系甲方责任,则由双方共同协商进一步的执行问题。乙方将根据甲方的要求,为改进不合格的样机提供技术咨询。
第八章 “合同产品”的出口和商标
第四十二条 甲方生产的“合同产品”可在国内销售/可根据下列条件出口到其他国家:
1.甲方应首先与乙方协商,要求在乙方的销售/分配网所在地区安排销售(销售,分配网包括乙方子公司和代理商)。
出口销售的数量和项目将通过友好协商决定,若无法安排,则甲方可以自由出口,但是,甲方必须在完成交易后一周内,将项目、数量和购买商名称通知乙方。
2.在乙方销售/分配网不包括的地区,甲方可以自由销售。
第四十三条 对于甲方把“合同产品”装在甲方所在国的主机上出售到任何国家(包括在乙方销售/分配网所在地国家)的权利,乙方不得干涉。为维修甲方所在国出口的主机,甲方可以自由销售作为配件的“合同产品”。
第四十四条 在合同期间,甲方可以在“合同产品”上使用乙方使用的商标和标上甲方的商标,并注上“___国___制造”。商标许可证应由甲方和___公司单独签订。
第四十五条 当使用商标时,甲方生产的“合同产品”必须符合本合同项下由乙方提供的标准。在必要的时候,每年乙方可进行一次抽样试验,在抽样试验结果不符合乙方提供的标准时,乙方应建议甲方改进不合格的“合同产品”并在____个月内再次进行试验。若结果仍不符合,则乙方可中止甲方使用其商标的权利。甲方可以再次提交另外的样品给乙方进行试验。再次抽样试验,结果符合乙方提供的标准时,乙方将再次给予甲方使用其商标的权利。
第九章 保 证
第四十六条 乙方保证其提供的技术资料是在合同生效时乙方使用的最新技术资料,并与乙方拥有的技术资料完全一致。在合同期间,“合同产品”设计变化的技术通知书和技术改进、发展资料,乙方将及时地送至甲方。
第四十七条 乙方保证其提供的技术资料是完整的、清晰的、可靠的,并按第五章的规定按时交付。有关定义如下:
1.“完整”系指乙方提供的资料是本合同附件中规定的全部资料,并与乙方自己工厂目前使用的资料完全一致。
2.“可靠”系指甲方按技术资料制造的合同产品应符合乙方按合同提供的合同产品技术规范。
3.“清晰”系指资料中的图样、曲线、术语符号等容易看清。
第四十八条 如果乙方提供的技术资料不符合第四十六条、第四十七条的规定时,乙方必须在收到甲方书面通知书后___天内免费将所缺的资料,或清晰、可靠的资料寄给甲方。
第四十九条 当乙方不能按本合同第五章规定的时间交付资料,则乙方应按下列比例向甲方支付罚款:
迟交___至__周,每整周罚款为入门费总价的__%。
迟交___至__周,每整周罚款为入门费总价的__%。
迟交超过___周以上,每整周罚款为入门费总价的__%。
第五十条 若发生第四十九条事项,乙方支付给甲方的罚款总数不超过___美元(大写:___美元)。
第五十一条 乙方支付给甲方的第四十九条中规定的罚款,应以迟交的整周数进行计算。
第五十二条 乙方支付给甲方罚款后,并不解除乙方继续交付上述资料的义务。
第五十三条 按第七章的规定,由于乙方的责任,产品考核经三次不合格时,则按以下办法处理:
1.若考核产品不合格以致甲方不能投产,则必须修改合同,采取有效措施将不合格的产品从合同中删除。乙方应退还甲方已经支付的那部分金额。这部分退还金额仅限于合同产品总的范围中不合格产品所占部分并加年利___%的利息。
2.如果根据第四十一条修改合同,则甲方放弃只涉及不合格的那部分产品和零件的制造权,甲方将退回有助于制造这些不合格产品的全部文件,不可复制或销毁。
第十章 许可证和专有技术
第五十四条 乙方唯自己是根据本合同规定向甲方提供许可证和专有技术的合法者,并能够合法地向甲方转让上述许可证和专有技术而无任何第三者的指控。
如果第三方提出侵权的控诉,则乙方应与第三方处理此控诉并负责法律和经济责任。
第五十五条 与合同有关的完整的___国专利清单列入附件二,本合同生效一个月内,乙方将向甲方提供专利影印本一式二份。但不给予___国专利许可证或不应包括此许可证。
第五十六条 本合同终止后,甲方仍有权使用乙方提供的许可证和专有技术,而不承担任何义务和责任。合同终止后,使用___商标的权利也将终止。
第五十七条 双方都应履行本合同,不应以任何方式向第三方透露和公布双方提供的任何技术资料或商业情报。
第十一章 税 费
第五十八条 凡因履行本合同而引起的一切税费,发生在甲方所在国以外的应由乙方承担。
第五十九条 在执行合同期间,乙方在甲方所在国境内取得的收入应按甲方所在国的税法缴税。此税费由甲方在每次支付时扣交,并将税务局的收据副本一份交乙方。
第十二章 仲裁
第六十条
1.凡因执行本合同而引起的一切争执,应由双方通过友好协商来解决。在不能解决时,则提交仲裁解决。
2.仲裁地点
(1)由___国___仲裁委员会按该会仲裁规则进行仲裁。
(2)仲裁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进行,并由斯德哥尔摩商会仲裁院按仲裁院的程序进行仲裁。
3 仲裁裁决应是终局裁决,对双方均有约束力,双方都应遵照执行。
4 仲裁费应由败诉一方负担。
5 在仲裁过程中,本合同中除了接受仲裁的部分外,仍应由双方继续执行。
第十三章 不可抗力
第六十一条 若签约的任何一方,由于战争及严重的火灾、水灾、台风和地震所引起的事件,影响了合同的执行时,则应延迟合同期限,延迟时间应相当于事故所影响的时间。
第六十二条 责任方应尽快地将发生的人力不可抗拒的事故电告另一方,并在___天内以航空挂号将有关当局出具的证明文件提交另一方确认。
第六十三条 若人力不可抗拒事故延续到___天以上时,双方应通过友好协商尽快解决合同继续执行的问题。
第十四章 合同生效及其他
第六十四条 合同在甲方和乙方代表签字之后,双方需向各自政府申请批准,并以最后批准一方的日期作为生效日。双方应尽最大的努力在____天期限内获得批准。并用电报通知对方,随之以信件予以确认,若合同签字后____个月内不能生效,则本合同对甲方和乙方都无约束力,经双方同意,申请批准的期限可以延长。
第六十五条 本合同用___、___文和___文书写各四份,___文文本和___文文本具有同等效力,双方执___、___文文本各二份。
第六十六条 本合同从合同生效之日起____年内有效。有效期满后,本合同即自动失效,除非在合同有效期内双方另有协议,第二阶段合同产品开始日期将由乙方来甲方指导时,双方签订备忘录予以确认。
1.合同期满前___个月之前的任何时候,甲方或乙方均可提出要求进行合同延期的谈判,届时签订合同延期的专门条款。
2.合同第一阶段在合同生效之日开始,合同第二阶段的开始日期预期为合同生效后的第___个月。
3.合同终止前,任何合同项下发生的未清理的赊欠和债务将不受合同终止的影响,合同的终止并不能解除债务赊欠一方对另一方的债务。
4.本合同附件均为本合同不可分割的部分,与合同正文具有同等效力。
5.合同签字前双方之间的所有来往通信文电,从合同生效之日起自动失效。
6.只有根据双方授权代表签字的书面文件才能对本合同进行更改和补充。这些文件将成为合同不可分割的部分。
7.双方为履行本合同而进行的通信应以____国文字书写一式二份。
8.在对方预先没有同意前,双方不应将本合同的任何权利或义务转让给第三方。
9.本合同中的任何条款并不影响____国和任何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
第六十七条 甲方同意从乙方购买一批原材料或半成品,以便甲方生产“合同产品”,金额为___美元(大写:____美元)。特殊零件的订货和计划由考察小组在___国确定,如价格和条件优惠,甲方将从乙方再订一批原材料和零件。
第十五章法定地址
第六十八条
甲方:中国____公司
地址:___邮政编码:____电话:___
法定代表人:____
___年__月__日
乙方:____公司
地址:___邮政编码:___电话:___
法定代表人:___
___年__月___日
附件一、附件二、附件三、附件四、附件五(略)。
开证申请书的填制_国际贸易实务实验教程
三、开证申请书的填制
(1)TO(致)
填写开证行的全称和地址,但银行印制的申请书上事先都会印就开证银行的名称、地址,银行的SWIFT CODE、TELEX NO等也可同时显示。
(2)DATE(申请开证日期)
填写实际申请日期。
(3)L/C NUMBER(信用证号码)
此栏由银行填写。
(4)APPLICANT(申请人)
填写申请人的全称及详细地址,有的要求注明联系电话、传真号码等。
(5)BENEFICIARY(受益人)
填写受益人的全称及详细地址。
(6)ADVISING BANK(通知行)
由开证行填写或按合同填写。
(7)EXPIRY DATE AND PLACE(到期日期和地点)
填写信用证的有效期及到期地点。
(8)PARTIAL SHIPMENT(分批装运)、TRANSHIPMENT(转运)
根据合同的实际规定打“×”进行选择。
(9)TRADE TERMS(贸易术语)
根据合同的实际规定,在CIF、FOB、CFR、CIP、CPT等中打“×”进行选择。
(10)LOADING IN CHARGE,FOR TRANSPORT TO,LATEST DATE OF SHIPMENT(装运地/港、目的地/港的名称,最迟装运日期)
按实际填写,如允许有转运地/港,也应清楚标明。
(11)AMOUNT(信用证金额)
分别用数字和文字两种形式表示,并且表明币制。如果允许有一定比率的上下浮动,要在信用证中明确表示出来。
(12)CREDIT AVAILABLE WITH/BY(付款方式)
在所提供的即期、承兑、议付和延期付款四种信用证有效兑付方式中选择与合同要求一致的类型。
(13)BENEFICIARY'S DRAFT(汇票要求)
金额应根据合同规定填写为:发票金额的一定百分比;发票金额的100%(全部货款都用信用证支付);如部分用信用证,部分托收时,按信用证项下的金额比例填写。付款期限可根据实际填写即期或远期,如属后者必须填写具体的天数。信用证条件下的付款人通常是开证行,也可能是开证行指定的另外一家银行。
(14)DOCUMENTS REQUIRED(单据条款)
各银行提供的申请书中已印就的单据条款通常为十几条,从上至下一般为发票、运输单据(提单、空运单、铁路运输单据及运输备忘录等)、保险单、装箱单、质量证书、装运通知和受益人证明等,最后一条是OTHER DOCUMENTS,IF ANY(其他单据),如要求提交超过上述所列范围的单据就可以在此栏填写,比如有的合同要求CERTIFICATE OF NO SOLID WOOD PACKING MATERIAL(无实木包装材料证明),CERTIFICATE OF FREE SALE(自由销售证明书),CERTIFICATE OF CONFORMITY(合格证明书)等。申请人填制这部分内容时应依据合同规定,不能随意增加或减少。选中某单据后对该单据的具体要求(如一式几份、要否签字、正副本的份数、单据中应标明的内容等)也应如实填写,如申请书印就的要求不完整应在其后予以补足。
(15)DESCRIPTION OF GOODS(商品描述)
所有内容(品名、规格、包装、单价、唛头)都必须与合同内容相一致,价格条款里附带“AS PER INCOTERMS 2000”、数量条款中规定“MORE OR LESS”或“ABOUT”、使用某种特定包装物等特殊要求必须清楚列明。有时还要加列商品的海关编码“H.S.CODE”。
(16)ADDITIONAL INSTRUCTIONS(附加指示)
该栏通常体现为以下一些条款:
①ALL DOCUMENTS MUST INDICATE CONTRACT NUMBER(所有单据加列合同号码)。
②ALL BANKING CHARGES OUTSIDE THE OPENING BANK ARE FOR BENEFICIARY'S ACCOUNT(所有开证行以外的银行费用由受益人承担)。
③BOTH QUANTITY AND AMOUNT FOR EACH ITEM%MORE OR LESS ALLOWED(每项数量与金额允许%增减)。
④THIRD PARTY AS SHIPPER IS NOT ACCEPTABLE(第三方作为托运人是不能接受的)。
⑤DOCUMENTS MUST BE PRESNTED WITHIN×××DAYS AFTER THE DATE OF ISSUANCE OF THE TRANSPORT DOCUMENTS BUT WITHIN THE VALIDITY OF THIS CREDIT(单据必须在提单日后×××天送达银行并且不超过信用证有效期)。
SHORTFORM/BLANKBACK/CLAUSED/CHARTERPARTYB/LIS UNACCEPTABLE(银行不接受略式/背白/不清洁/租船提单)。
⑥ALL DOCMENTS TO BE FORWARDED IN ONE COVER,UNLESS OTHERWISE STATED ABOVE(除非有相反规定,所有单据应一次提交)。
⑦PREPAIDFREIGHT DRAWNINEXCESSOFL/CAMOUNTIS ACCEPTABLE AGAINST PRESENTATION OF ORIGINAL CHARGES VOUCHER ISSUED BY SHIPPING CO./AIR LINE OR ITS AGENT(银行接受凭船公司/航空公司或其代理人签发的正本运费收据索要超过信用证金额的预付运费)。
⑧DOCUMENT ISSUED PRIOR TO THE DATE OF ISSUANCE OF CREDIT NOT ACCEPTABLE(不接受早于开证日出具的单据)。
如需要已印就的上述条款,根据银行指示以“√”或“×”选择,对合同涉及但未印就的条款还可以做补充填写。
(17)NAME,SIGNATURE OF AUTHORISED PERSON,TEL NO.,FAX,ACCOUNT NO.
申请人名称、签字、电话、传真、账号等内容。
附:中英文开证申请书各一例
开证申请书
编号:
申请日期: 年 月 日
××银行:
开证方式:信开□ 电开□
有效期及有效地点:
申请人名称、账号、地址及邮政编码:
受益人名称、地址、邮政编码、账号及开户行:
运输方式: 交单期:
分批装运:允许□不允许□ 金额:
转运:允许□不允许□ 付款方式:即期付款□延期付款□
货物运输起止地:自____至___ 议讨□
最迟装运日期:___年___月___日 付款期限:即期□运输单据日后___天
合同号码:
货物描述:
受益人应提交的单据:
1.( )发票注明信用证号码及合同号码。
2.( )全套海运□河运□提单,正本___份,副本___份,收货人___,注明运费已付□/未付□。
3.( )航空运单,收货人___,注明运费已付□/未付□。
4.( )铁路□公路□运单,收货人___,注明运费已付□/未付□。
5.( )邮政收据,收货人___,注明运费已付。
6.( )货物收据,收货人___。
7.( )保险单正本___份,副本__份,投保金额___元,投保险别__、__。
8.( )装箱单__份,注明每一包装件内货物数量及每件的毛、净重。
9.( )其他单据。
其他条款:
1.( )单据必须自运输单据签发日起___天内提交(不能晚于信用证有效期)。
2.( )货物数量及信用证金额均可有___%的浮动范围。
3.( )其他。
联系人: 开证申请人签章
电话:
注:开证申请书一式三联,第一联受理回单;第二联开证依据;第三联开证存查。用途及联次应分别印在“开证申请书”右端括弧内和括弧与编号之间。
IRREVOCABLE DOCUMENTARY CREDIT APPLICATION
续表
生态旅游的内涵_生态旅游游客行为与游客管理研究
2.1 生态旅游的内涵
生态旅游这一术语最早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International Union of Conservation Nature)特别顾问、墨西哥生态学家Ceballos-Lascuráin在1983年以西班牙语的形式——“ecoturismo”首先提出(Fennell1999)。英文“ecotourism”一词首次出现于学术著作是在Romeril(1985)的一篇文章中,在该文中,生态旅游一词以连字符的形式出现,即“eco-tourism”。“生态旅游”一词的诞生虽然只有二十年,但其思想则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有萌芽。Hetzer(1965)在1965年曾提出一种更具责任感的旅游方式,这种旅游:①对环境影响最小;②对当地文化影响最小,同时对当地文化给予最大的尊重;③使当地居民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④使参观的游客获得最大的满意度。显然,Hetzer所描述的这种旅游方式已经非常接近于如今的生态旅游。另外,早在1973年,加拿大森林管理处就开始沿着横贯加拿大的高速公路推广“ecotour(生态旅行)”这一具有教育意义的概念(qtd.in Fennell 1998),成为生态旅游实践最早的先行者。
我国的生态旅游研究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初。1994年成立了“中国生态旅游协会”,1995年1月在西双版纳召开了全国第一届生态旅游学术研讨会,发表了《发展我国生态旅游的倡议》(陈忠晓等2001)。会后有关生态旅游研究的文章在各种刊物上频频出现,生态旅游在我国开始受到重视。1997年12月,与生态旅游密切相关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认为生态旅游对于保障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钟林生,肖笃宁2000)。1999年被国家旅游局定为“生态环境旅游年”,一系列研讨会在我国召开,如世界旅游组织(WTO)与中国国家旅游局联合举办的“生态旅游高级研讨班”,国际景观生态学会与中国分会召开的“生态旅游与景观生态学学术研讨会”,中国旅游协会生态旅游专业委员会组织的“生态旅游规划与管理研讨会”,上述会议全面推动了生态旅游在我国的研究工作,生态旅游成为被广为倡导的一种旅游形式,同时,各地纷纷开始进行生态旅游的规划、开发。
生态旅游,作为本研究最核心的概念,笔者认为目前仍是一个处于发展中的定义。对于它,正如地理学家Barkham对于环境容量的描述:简单至极,内涵复杂,定义困难,且不同的情形、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李洪波,黄安民2001)。鉴于此,有必要在开篇将本研究所界定的生态旅游内涵阐释清楚。
随着对生态旅游研究的日益深入,许多学者开始意识到,生态旅游不只是一个单纯的概念,一个近乎理想的旅游模式,它还应该是实际中具有可操作性的一整套原则或核心标准,是旅游市场中一个具体的产品分支(Weaver2004;Wood2002;杨开忠等2001)。下面笔者就尝试性地从上述3个层面对生态旅游内涵进行较为全面的阐释和界定。
2.1.1 生态旅游概念
生态旅游概念的广泛传播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Elizabeth Boo,她的《生态旅游:潜力与陷阱》是一本重要的并得以广泛传播的著作(Boo1990)。该书包含了由Ceballos-Lascuráin于80年代末期提出的第一个生态旅游定义。十几年来,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专家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生态旅游”进行了定义,这些定义各有侧重。在2000年前,最流行的关于生态旅游的定义有两个(Wood,2002),一个由国际生态旅游协会TIES(The International Ecotourism Society,原为TES)在1993年提出,一个由IUCN在1996年提出。
最近,生态旅游概念的发展显现出一些新的趋势。如Weaver认为,除生态可持续性之外,生态旅游还应“具有明显的环境和社会—文化可持续性(与标准化操作相一致)”,并且它在选择能够促进旅游目的地自然和文化资源基础发展的道路的同时,还应能够“提高生态旅游经营机构的生存能力”。在2002世界生态旅游峰会的魁北克声明中关于生态旅游定义的说明,也特别指出生态旅游应是“一种适应市场机制的”旅游,还应该成为“国家政府机构用来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工具”。我国学者杨开忠等(2001)也强调“旅游业经济发展原则”应成为生态旅游的3大基本原则之一。
此外,最能体现这种变化的是“昆士兰生态旅游规划”中生态旅游定义的变迁。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州是世界著名的生态旅游目的地之一,那里也是世界生态旅游研究和实践最活跃的地区之一。该地区的生态旅游规划通过网络向全世界发布。1997年,基于当时国际社会对生态旅游的认识(即生态旅游是:①以自然为基础的;②生态可持续的;③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当地社区;④包含自然环境的教育和解说)在1997年版的昆士兰生态旅游规划中(Queensland1997),生态旅游被定义为:“……是一种包含了自然环境教育和解说的自然旅游,对其管理应以生态可持续性为目标。”
1997年的定义确实为昆士兰生态旅游规划的实施提供了有用的指导,然而,在实施过程中获得的经验,以及对生态旅游当事者的咨询都表明,生态旅游定义需要更新。在过去10年间,昆士兰的生态旅游业得到了持续改善,这与生态旅游产业的努力密不可分。生态旅游影响最小化的操作需要更多经营生态旅游以及自然旅游的旅行社不断加入其中。为了反映逐渐步入成熟的昆士兰生态旅游业现状,在其2003~2008年的规划中,生态旅游的定义(Queensland2002)更新为:“生态旅游包含一系列基于自然的活动,使游客可以欣赏和理解自然与文化遗产,对这些活动应本着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原则进行管理。”
新的定义不再强调生态旅游操作的尺度,而更加注重其应该遵循如下原则:
(1)依赖自然环境;
(2)生态可持续;
(3)有利于自然环境的保护;
(4)包含自然环境教育和解释;
(5)对文化负责任;
(6)当地社区可持续;
(7)商业上是可行的、有利润的。
从表2-1可以看到,即使抛开文字上的细微差异,各个定义在所强调的内容上也有很大不同,如有的强调应本着生态、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可持续原则进行管理(Québec2002),而多数概念则更多强调生态的可持续性;有的认为“自然环境”之中包含了文化因素(Allcock et al.1994),而更多定义是强调生态旅游以自然为基础的一面。
表2-1 国内外主要生态旅游定义
续表
注:TES的定义引自Lindberg & Hawkins,1993;Allcock et al.,Goodwin的定义引自Weaver,2004; IUCN的定义引自Wood,2002;Québec关于生态旅游的说明引自多伦多旅游办事处,2002;杨开忠等的定义为作者根据文章整理。
人们对生态旅游定义难于达成一致见解的原因包括:①各自所处的环境不同,环境主要包括文化的、经济的、政治的和技术的环境,不同的环境使人们存在不同的需求,不同的需求又往往使人们将生态旅游赋予不同的含义;②生态旅游定义是处于发展中的,不断变化的,人们对该词的理解也有一个演进的过程。而促使生态旅游定义演变的原因也主要有两点:①生态旅游发展的不同阶段需要有不同的定义更准确地反映变化的环境;②人们对生态旅游内涵的理解日益深入。所以,不同的国家在生态旅游发展的不同时期会采取不同的定义,而这种看待生态旅游的动态的视角对于生态旅游实践是有意义的。
2.1.2 生态旅游原则
生态旅游定义具有多元化的特点,虽然众多学者无法在其精确含义上达成一致见解,但其定义的主要原则却有趋同的趋势,为了对这些定义有一个总体的把握,笔者在表2-2中对国内外较具影响的生态旅游定义原则进行了分类总结,以便于理解其要点,把握其内涵。
表2-2 生态旅游定义原则的比较
资料来源:1.Ceballos-Lascuráin1987;2.Valentine1993;3.The Ecotourism Society(Lindberg & Hawkins)1993;4.Allcock et al.1994;5.Goodwin1996;6.IUCN1996(引自Wood2002),7.Queensland1997;8.Fennell1999;9.Weaver2004;10.Québec2002(多伦多旅游办事处编译2002);11.Queensland2002;2.卢云亭1996;13.郭来喜1997;14.牛亚菲1999;15.刘忠伟,王仰麟2001;16.杨开忠等2001。
注:表格设计参考Fennell1999,TABLE2.1.
图2-1 生态旅游中的利益(据Stein2003修改)
图2-2 生态旅游的基础
很多学者都已注意到生态旅游在定义原则层面上比较统一的特点,并分别提炼出一些关于生态旅游的具体原则或核心标准。Blamey(1997,2001)归纳了生态旅游的3个核心标准,即以自然为基础、教育性或学习性成分以及要求可持续性。Weaver(2004)则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一个经常被忽略的基本的判别标准,即生态旅游是一种旅游方式,它强调了生态旅游是旅游市场中众多的旅游产品之一,而不只是概念化的理想的旅游模式。杨开忠等(2001)也将生态旅游原则确定为3个方面,即旅游者行为约束原则、旅游地生态保护原则、旅游业经济发展原则。第一条原则认为生态旅游应促进对旅游者的教育和学习,第二条原则与国外学者提出的可持续性原则一致,第三条原则同样在强调生态旅游应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旅游方式,具有其实践意义。他认为任何地区都必须发展才能具有稳定的社会结构,旅游业如果不具备良好的经济效益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因此,为资源、当地社区、产业提供长期利益也必然是生态旅游的基本原则。笔者基本认同Weaver所提出的4条原则,但认为可持续性应包括更丰富的内涵,即除作者提到的生态可持续性、社会—文化可持续性外,还应进一步明确对经济可持续性的强调。下面将就这4条原则进行更详细的阐述。
(1)生态旅游是一种强调合作的旅游方式。作为旅游方式之一,生态旅游像其他旅游产品一样,应该关注旅游者。而在以往的研究中,更多的注意力锁定在生态旅游的环境保护功能以及生态旅游的社区利益上,而实质上,如果没有游客的参与,生态旅游是无从谈起的。最近,有更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游客的利益,如图2-1所示,Stein将生态旅游的利益方归纳为3部分,即环境利益、社区利益和游客利益,只有在这3方利益都得到满足的中间部分,生态旅游才有可能存在。Bjork(2000)认为合作性是生态旅游的核心尺度之一,他强调成功的生态旅游需要当地政府、游客、当地社区和旅游企业4方合作。
(2)生态旅游是以自然为基础的旅游。对于生态旅游的原则,几乎所有学者都在“以自然为基础”这一点上达成了共识。郭来喜(1999)形象地比喻,生态旅游活动是以大自然为舞台。自然环境对生态旅游者来讲,是最主要的吸引物,这里所谈的自然环境有时可能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有时则只是生态系统中的某些特殊的元素,如一些珍惜的野生动植物,由此而产生的典型生态旅游产品如观鸟、观鲸等。
“文化”并不是生态旅游中必不可少的因素,但生态旅游也绝不排斥文化因素的作用。早期的生态旅游强调目的地的原始性,因此像哥斯达黎加、肯尼亚、澳大利亚这些生态系统保存较好的国家和地区首先受到关注。但正如郭来喜所说(1999),当今大自然的纯自然境界极为珍惜,大部分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成为改性的大自然或者称为人化的大自然。在这种人化的大自然中,不仅有人类干扰的成分,更有许多人类文明的印记,试图区分开“自然的”与“文化的”因素是非常困难的,而事实是,生态旅游经常与文化旅游有着密切的联系,如表2-2所示,有相当多学者认为文化因素是生态旅游的重要组成成分。
最近的研究表明,生态旅游目的地的范围正在扩大。因为“自然”总是相对的,原始的自然固然美丽,但一则它的可达性差,二则它的脆弱性强,因此,最近很多学者开始把生态旅游和一些交通条件好,自然环境优美但不那么原始的目的地联系起来,“自然”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Dodds等(2002)认为生态旅游的目的是减少旅游对当地自然环境和社区的破坏,因此,它不必强调只适用于像哥斯达黎加、巴西那样人类“未接触”的自然地区,它应该可以应用于任何地区,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Chirgwin和Hughes(1997)也发现,在澳大利亚一片人工建造的湿地(Fogg水坝)游览的游客,90%的受调查者认为那里属于生态旅游目的地。
(3)教育和学习是生态旅游必不可少的要素。早期的研究中,生态旅游,特别是广义的生态旅游往往等同于一般的自然旅游,Wood(2002)认为,未来的研究应该区分一般的自然旅游和生态旅游,这有助于操作者设计市场计划。而一般的自然旅游和生态旅游最主要的区别就是旅游活动中是否具有教育和学习的成分。自然旅游往往只是提供给游客体验和欣赏自然的机会,而生态旅游则常常有意识地通过环境解说等手段对旅游者进行环境教育,而且生态旅游者与一般的自然旅游者相比主动学习的愿望也更强烈。正是因为教育与学习成分的存在,对于生态旅游的经营者而言,游客管理的要求也更高。
(4)生态旅游应具有可持续性。生态旅游的可持续性原则几乎也是众多学者的共识,不同的是,不同学者对于可持续性的解释存在差异。生态可持续性最早提出,如今也普遍得到认可。Weaver(2004)认为生态可持续性是从生物中心论,即以自然为中心的角度出发,与之相对的是人类中心论,即以人类为中心。但就像很难找到纯粹的自然环境或人文环境一样,生态旅游的定义和原则也很难单纯坚持一种理论,大多数生态旅游定义往往是综合两种理论,但要稍微倾向于生物中心论。关注社区利益,强调“使当地人受益”即是人类中心论的表现之一,这一点也被称为社会—文化可持续性。目前大多数学者已同意这一原则。另外,Weaver认为,在我们通常不加以明确说明但却暗含的假设中,人类中心论也很明显,该假设认为成功的生态旅游依赖于组成生态旅游业的经营者和商业机构的经济可持续性。
生态旅游对生态可持续性的强调毋庸置疑,但同时也不应回避社会—文化可持续性和经济可持续性对生态旅游的支持作用。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Frangialli(中国旅游报2002)在世界生态旅游峰会的致词中就明确提出:“生态旅游及其可持续发展肩负着3个方面的迫在眉睫的使命:经济方面要保持经济活力、减少贫困;社会方面要为最弱势人群创造就业岗位;环境方面要为保护自然和文化资源提供必要的财力。生态旅游的所有参与者都必须为实现这3个重要的目标齐心协力地工作。”
因此,如图2-2所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性包括3个方面,即生态可持续性、社会—文化可持续性以及经济可持续性,生态可持续性是生态旅游的根本,而经济可持续性与社会—文化可持续性同样是生态旅游赖以存在的基础。这一点在实践中也得到了检验,上文谈到,“昆士兰生态旅游规划”中关于生态旅游的定义,经过几年的应用,就已由1997年单纯讲究生态可持续性(Queensland1997),修改为2003~2008年规划中对生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性的多项原则的强调(Queensland2002)。
2.1.3 生态旅游产品
很多学者都已认识到,生态旅游是旅游市场中一个旅游产品(Weaver 2004;Wood2002;.刘忠伟,王仰麟2001;杨开忠等2001)。图2-3即表示出生态旅游产品在整个旅游市场中的位置,生态旅游与探险旅游同属自然旅游的分支,同时,生态旅游又与文化旅游和乡村旅游密切相关。上文已经谈及生态旅游与一般的自然旅游的区别,生态旅游的首要动机是观察和欣赏自然环境以及其中的文化要素,追求一种教育性和学习性的体验;探险旅游的首要动机则是追求在自然环境中对自我体能的挑战,教育和学习成分并不是探险旅游中必不可少的。生态旅游与文化旅游的区别也已经谈到,绝对的“自然”和绝对的“文化”是很难分开的,关键是生态旅游与文化旅游的侧重不同。乡村旅游也与人类文明和人类印记有关,Wood(2002)认为,生态旅游在世界不同地区的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如在欧洲,纯自然的环境很少,生态旅游就更多地表现为乡村旅游。
图2-3 作为旅游市场份额之一的生态旅游(qtd.in Wood2002)
除上面提到的几种旅游方式外,与生态旅游有关联甚至容易混淆的提法还包括替代性旅游和可持续旅游。一般认为,生态旅游源于替代性旅游,替代性旅游是针对大众旅游的种种弊端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与生态的、绿色的、负责任的、可控制的、小尺度的、软性的等概念相联系的一种旅游方式(Fennell1999)。可持续旅游的概念是伴随着风靡全球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应运而生的。如图2-4所示,生态旅游是替代性旅游和可持续旅游的子产品之一,另外,可持续旅游还包括绝大多数替代性旅游和少数的大众旅游,替代性旅游还包括社会文化旅游和探险旅游。
图2-4 各旅游产品之间的关系(据Fennell1999修改)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替代性旅游与大众旅游的微妙关系。通常认为,两者是对立的,甚至是相互排斥的。但最近的研究表明,替代性旅游也并不是绝对好的,Weaver和Oppermann(2000)印证了替代性旅游若干潜在的弊端,同时,Clarke(1997)也认为大众旅游事实上比小规模旅游能够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而Cohen(1987)则认为即使是发育完善的替代性旅游也不可能完全替代传统的大众旅游方式,因为大众旅游也在不断变化。Weaver(2004)觉得作为替代性旅游之一的生态旅游,与大众旅游的关系与旅游本身的发展阶段有关,根据Jafari(1989)所提出的旅游4阶段理论,根据20世纪80年代适应阶段的理念来看,生态旅游与大众旅游是相互排斥的旅游方式。但是,随着20世纪90年代所谓更科学、更理性的旅游阶段的出现,有必要对大众旅游和生态旅游之间的关系进行重新的评价,他认为生态旅游没有实质性的理由不成为一种大众旅游方式,并认为生态旅游有可能成为跨越替代性旅游和大众旅游界限的产品。
理想的大众旅游和理想的替代性旅游,也就是说绝对“坏”的旅游和绝对“好”的旅游方式在现实中都是不存在的,事实是,大众旅游会在市场干预下不断完善,而替代性旅游也会有局限甚至遇到这样那样的阻碍。在发展的轨道上,两者有融合的趋势,最终会产生Jafari(1989)所说的基于更科学和客观的概念与管理的旅游方式。图2-4中的虚线箭头即表达了两者的融合,大众旅游左侧的实线箭头则说明了它向可持续旅游迈进的趋势。生态旅游作为替代性旅游的分支,其发展当然也会有与大众旅游融合的趋势,至于最终理想的旅游方式是不是还被叫做生态旅游,这一点并不重要,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理想的旅游方式将有赖于更科学、更完善的管理。
综上所述,生态旅游作为一个仍处于发展中的概念,在最近研究中显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如“教育和学习”的成分已成为生态旅游不可或缺的要素;除环境利益和社区利益之外,游客利益也应得到更多的关注;更加强调成功的生态旅游需要多方合作,特别是当地政府、游客、当地社区和旅游企业之间的合作,等等。还有一些学者明确提出,作为生态旅游核心原则的“可持续性原则”内涵在不断拓展,由最初单纯强调生态可持续性转向对生态可持续性、社会—文化可持续性和经济可持续性的共同强调。这一切都说明,游客正成为生态旅游越来越重要的当事者之一,而客源研究也正在成为生态旅游研究中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
管理的发展过程_现代企业管理
第二节 管理的发展过程
一、管理的含义及作用
1.什么是管理
管理是人类一项最基本的社会活动,其含义极为广泛,通俗的说法有“管理就是管事理人”;“管理就是让别人按自己的意愿去把事情办好”等。就一般意义而论,管理是人们为了实现既定目标而有效利用资源的过程。因而管理的内容十分广泛,一个人有效利用时间是管理,合理安排自己的工资收入也是管理……但我们这里讨论的管理是针对社会组织而言的。每个社会组织都有自己的目标,而要达到目标就必须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激励、控制等一系列手段去统一组织成员的意志,协调他们的行为,将组织内各种资源合理地配备起来。这一系列的活动过程就是管理。所以,管理是指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激励和控制等环节来有效地获得和利用各种资源以期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
管理的这个综合概念至少包括四个方面的含义:
①管理适用于任何一个社会组织。管理的第一要素是组织,因为只有集体活动才需要协调,单个人的活动不能算是管理。
②管理的基本对象是人。组织活动的主体是人,尽管管理一般都要涉及人、财、物、信息各方面,但纯粹以财、物、信息为对象的管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管理,只有包括人在内的管理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管理。这就是说管理是一种人际关系,存在着管理者和被管理者。
③管理是一种协调活动。协调就是使个人的努力与集体的预期目标相一致。管理的本质是协调,每一项管理职能、每一次管理决策都需要进行协调,都是为了协调。当然协调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要讲究协调的艺术。
④管理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对企业来说就是要创造盈余(利润)。就是要创造一种环境,使人们在这个环境里投入最少的时间、资金、原材料和个人的辛劳,能够完成集体的目标,或者在这个环境里使用现有的资源,完成的预期目标越多越好。
2.管理者及其技能
管理者是组织和利用各种资源去实现组织目标的指挥者、组织者。
作为管理者应具有以下基本条件:
①技术方面的基本条件,就是要具备承担某项具体任务的技能,包括所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计算工具等方面,并且善于把这些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②人文方面的基本条件,就是与人共事搞好人际关系,对部下进行有效的组织、领导的能力。
③观念方面的基本条件(如课本中的概念形成技能、诊断技能和分析技能等),就是对组织目标要有清晰的认识。明确组织目标,了解自己的地位、任务,了解外部环境对企业的影响。
以上三个方面对不同职位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对高层次的领导人来说,观念方面的要求高一些,而技术方面的要求低一些;对基层的管理者来说,技术方面的要求高一些,而观念方面的要求可以低一些。但无论高层、中层、基层,对人文方面的要求都比较高,如图1-1所示:
图1-1 不同层次管理者技能要求
二、管理的性质与职能
1.二重性理论
管理具有二重性质,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①管理的自然属性是指管理要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要合理组织生产力,故也称管理的生产力属性。因为管理是一切共同活动所要求的,是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分工发展的要求产生的,是社会协作过程本身的要求。马克思曾经指出:“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的运动——不同于这一总体的独立器官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一般职能。一个单独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挥自己,一个乐队就需要一个乐队指挥。”
(2)管理的社会属性是指管理要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受一定生产关系、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制约。通常也称做管理的生产关系属性。例如管理权属于谁?管理的目的是什么?管理的基本方式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归根结底要反映社会制度的性质,本质上,管理从来就是为统治阶级、为生产资料的占有者服务的。
2.管理二重性理论的现实意义
①要全面认识管理的任务和作用。管理要求既要合理组织生产力,又要努力改善生产关系,两者不可偏废。“见物不见人”和“见人不见物”的倾向都是错误的。
②要全面认识对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管理的基本任务决定了管理人员既应具备组织生产力的技术知识和能力,又应具备处理人际关系及各种社会关系的知识和能力。“软”“硬”兼备,又红又专。
③要全面认识国外的管理理论和经验。批判地吸收、学习和借鉴国外在生产力组织方面和处理人际关系及各种社会关系方面的先进理论和经验,不盲目照搬。
3.管理的综合性
管理科学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具有综合性。管理的客体是人、财、物等基本要素,管理就是通过有效利用这些要素以实现组织的目标。作为管理行为主体的管理者,他不仅要熟悉管理的对象及其运动规律,还必须掌握管理理论、方法和手段,并运用这些进行管理的实践活动。
4.管理的艺术性
管理是一门科学,因为它与其他科学一样,具有客观性、实践性、理论系统性和真理性。但是管理科学又与其他科学不同,它具有很强的艺术性。管理的许多内容不能以逻辑思维的一般形式表达出来,更不能用定量的数学模型来表示,只能以形象思维的形式来实现,这就是艺术的基本特征。人们从事管理活动需要熟练地运用知识并通过巧妙的技能来达到某种效果,这种技能包括经验、才识、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这些就是艺术。管理的重心在于“人”,而人是靠思想、感情支配的,因此管理工作必然带有浓厚的艺术色彩。
5.管理的职能
管理具有哪些基本职能呢?经过许多人100多年的研究,至今还是众说纷纭,达15种之多。经典的提法是法约尔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五职能;最常见的提法是厄威克的计划、组织和控制;最新颖的提法是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1) 本书的提法是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它将法约尔五职能中的指挥、协调职能合为领导职能。
计划职能(Planning)。必须规定组织的目标以及如何实现目标。计划职能包含制定组织目标,制定整体战略以实现这些目标,以及将计划逐层展开,以便协调和整合各种不同类型的活动。
组织职能(Organizing)。管理者还承担着设计组织结构的职责,包括决定组织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谁去完成这些任务;这些任务怎样分类组合;谁向谁报告以及各种决策应由哪一层级制定。
领导职能(Leading)。每一个组织都是由人组成的,管理的任务是指导和协调组织中的人。当管理者激励下属,指导他们的活动,选择最有效的沟通渠道,解决组织成员之间的冲突时,他就是在进行领导。
控制职能(Controlling)。当设定了目标之后,就开始制订计划,向各部门分派任务,雇佣人员,对人员进行培训和激励。尽管如此,有些事情还可能出岔子。为了保证事情按既定的计划进行,必须监控组织的绩效,必须将实际的表现与预定的目标进行比较。如果出现任何显著的偏差,管理的任务就是使组织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这种监控、比较和纠正就是控制职能的含义。
三、管理的演进
人类的管理活动历史悠久,如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古长城等,但科学的管理是在资本主义产业革命以后产生的,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资本主义企业管理经历了传统管理、科学管理和现代管理三个阶段。
(一)传统管理阶段
传统管理阶段的时间是18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由手工业生产过渡到近代机械化早期,属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这时虽然出现了工厂,但还处于工厂发展的早期阶段,管理工作一开始并不很受重视。以后由于使用机器,劳动分工协作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管理工作也显得重要了,内容是传授管理者的经验,这一阶段虽然出现了亚当·斯密、巴贝奇、欧文等科学管理思想的先驱,但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的管理理论。
(二)科学管理时代
科学管理时代的时间是20世纪初到50年代,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垄断阶段,这一阶段科学管理代替了传统的经验管理,资本主义企业管理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个时期的管理有几个著名的代表人物。
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1856—1915年)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父亲是相当富裕的律师,曾打算让他子承父业——当律师,而且泰勒最终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哈佛大学的法律学院,但因为用功过度,拖垮了身体和视力而被迫离开大学去工厂。1878年泰勒来到了费城米德维尔钢铁厂当了一名普通的工人,并一直干到1890年。12年里泰勒从一名普通工人到职员、机工、机工班长、车间工长、负责全厂维修的总机械师,直至总工程师,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许多管理思想就是在此产生的,以后他又到了伯利恒钢铁公司等工厂工作,并将他的科学管理理论应用于实践。但是同任何一个改革者一样,他也遭到了工人和资本家的强烈反对,最后被迫离开伯利恒。此后,他到处讲学,继续宣扬他的管理思想,并于1911年写成《科学管理原理》一书。1912年泰勒参加了美国国会众议院特别委员会对泰勒制的听证会,并作证词,驳斥了反对科学管理的人。1915年59岁生日的第二天泰勒去世。他的坟墓坐落在一座能俯视费城钢铁厂烟囱的小山上,墓碑上写着“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得里克·温·泰勒”。
法约尔(Henri Faye,1841—1925年),法国人,他1860年从国立矿业学院毕业后直接进了工厂,担任了采矿冶金公司的矿长和冶金工程师,成为一名管理人员,以后又当上了部门经理和总经理,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法约尔和泰勒不同:泰勒是从一名普通工人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发迹的,而法约尔一开始就当上了副经理,并一直参与企业最高层的管理活动,因此,站得高,看得远;泰勒比较年轻就去世了,而且引起了人们很多的议论和争论,而法约尔活的时间却很长,直到75岁时才发表他的主要著作《一般管理与工业管理》,而且没有引起强烈的争论。所以,如果说泰勒这颗星闪闪发光,那么法约尔则黯然失色,只是他去世以后,才对他的贡献做出了全面的评价。
1.首次提出了将经营和管理分开的概念
他认为经营是一个大概念,是对企业全局性的管理,而管理只是经营的一个职能。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经营的六项职能活动:技术活动(生产制造)、商业活动(供应和销售)、管理活动(生产指挥)、财务活动(资金的筹措和使用)、安全活动(设备、人员的防护)和会计活动(会计的核算)。这六种职能并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的,共同组成一个有机系统来完成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目的,如图1-2所示。
图1-2 工业企业中的各种活动
这里法约尔提到的管理概念实际上是行政管理的概念,主要是对高级管理人员起作用,它包括以下职能:
计划(预测)——研究未来和安排工作计划。计划是企业发展的方向和脉络。
组织——建立企业的物资和人事组织机构,把人员和物资都组织起来。
指挥——要工作人员去做工作。
协调——把所有活动统一和联系起来。
控制——设法使一切工作都按已经规定的章程和已经下达的指示去做。
2.提出了所谓行政管理的14条原则
①分工。
②职权和职责。
③纪律——把纪律看成是尊重协议,以达到服从、专心、尽力和重视外部声誉。纪律的基础是职工对组织的一种爱护,而不是害怕,因此,一个组织纪律松弛是领导的责任。纪律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不可或缺的,它是维系企业生存发展的一个根。
④统一领导——一个下级接受而且只能接受一个上级的领导(One man one boss)。因为任何人都不能同时被两个上级领导。多头领导、越级领导必然导致管理混乱。
⑤统一规划和指挥——同一目标的各项工作有且只能有一个计划来指挥,否则就失去了计划的指导性。
⑥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
⑦报酬——报酬和支付方法应当是公平的,并为雇员和雇主提供最大可能的满足。
⑧集中——职权的集中或分散的程度。
⑨等级链——权力结构应是一个上小下大的梯形结构,上下结合,形成一个信息传递畅通的等级链。
⑩秩序——实质上是一项关于安排事务和人的组织原则。要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保证一切工作都能按部就班地进行。
公平——当主管人员对他的下属仁厚而公正时,则他的下属必将对他忠诚和尽责。
人员的稳定。
首创精神——要提倡主动、首创精神。人都有成就感,主管人员要牺牲个人的“虚荣心”而让下属人员去发挥首创精神。
团结精神——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建立企业内部和谐团结的气氛。团结就是力量。
法约尔的上述主张成为管理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法约尔也被称为现代经营管理理论之父。
吉尔布雷斯夫妇(Frank Bunker Gilbreth,1868—1924年;Lillian Moller Gilbreth,1878—1972年)从事建筑业科学管理的研究。
甘特(Henry Laurence Gantt,1861—1919年):①奖励制度——提出了计件奖励工资制。②工作进度图表(甘特图表)甘特主张的简化图表。
福特(H·Ford,1863—1947年)最大的功绩在于创立了福特汽车公司,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条生产汽车的机械化流水线,生产一辆汽车的时间由2小时28分缩短到9分钟,成本降到1 000美元以下,等等。
总之,科学管理阶段的特点是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使企业管理成为科学,对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科学管理的研究重点是生产管理,主要是对企业车间内部的管理,很少涉及市场的经营管理,这是它的不足。
(三)现代管理阶段
现代管理阶段的时间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经济出现了新情况。表现在:①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迅速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生产力空前发展,同时大量军工企业转为民用企业,工业生产迅速发展,企业规模空前扩大,使产品和技术的更新大大加快。②生产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由“时势造英雄”的卖方市场进入了“英雄造时势”的买方市场。由物资匮乏的计划供应时代到了物资丰富、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时代。③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产品和大型工程项目。要求更大规模、更高水平的分工协作、更高水平的组织管理和协调,提出了许多新问题。④一方面由于阶级矛盾加深,掀起了工人运动的高潮;另一方面由于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工人的文化素质也在提高,使得资本家对人的看法有了改变。要求工人直接参与管理,出现了民主管理。
1.现代化管理和管理的现代化
管理的现代化就是把当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运用到管理中去,使管理工作现代化,即在管理中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现代化管理指的是一定时期最先进的管理。它有时期性,泰勒的科学管理就是泰勒时代的现代化管理。
2.现代化管理的学派
管理学发展到现代化管理阶段,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美国管理学者称之为“管理学派丛林”。
①经验学派——注重经验和案例对管理的作用,特别是企业家的经验总结。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案例教学就非常有名。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德鲁克。
②行为科学学派——相关内容后面介绍。
③社会系统学派——把社会的各级组织看成是一个系统。代表人物是巴纳德,代表作是《组织与管理》和《经理人员的职能》等。
④决策理论学派——认为管理就是决策。决策分为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代表人物是诺贝尔奖获得者西蒙。
⑤数理学派(管理科学学派)——主张把一切管理行为当作数学模型来处理。代表人物是伯法。
⑥系统管理学派——强调将系统控制运用到管理中来。代表人物是卡斯特和罗森次韦克。
⑦权变理论学派——根据各种具体情况决定,强调随机应变。认为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⑧经济分析学派(会计学派)——强调用经济学的理论来分析管理现象。
3.行为科学学派
(1)霍桑试验
霍桑是美国西方电气公司的一个分厂。1924年美国科学院组成一个科研小组到西方电气公司霍桑分厂进行试验。内容是工作环境与工作效率的关系。开始工作后,他们采取了许多办法,改变工人的工作环境(增加照明、播放音乐等),观察工人的工作效率。试验结果发现不管工作条件改变不改变,对工作效率的影响不明显。1927年美国哈佛大学的梅奥教授接管了科研小组,并继续做试验。他将自愿参与的女工分成两组进行试验,结果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但在试验中却发现,产量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工人说没有监工在时心情比较舒畅,而且因为是自愿参与的,女工之间配合得很好。接着他又发现了工人中有一个头儿,这是工人之间的一种默契,也许这个头儿一个眼色,工人就不愿意干了,产量也就上不去了,于是,梅奥教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人群关系学说。
(2)人群关系学说
①传统管理把人假设为一种经济人,认为金钱是刺激生产的唯一动力。霍桑试验推翻了这一观点,认为人是一种社会人,除了物质需求因素以外,还受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等的影响。
②传统管理认为效率简单地受工作条件的束缚。霍桑试验认为不然,效率的提高在于人的士气的提高,这种士气取决于个人、家庭及社会生活欲望的满足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
传统管理只重视正式组织问题,即只考虑领导能力、组织机构等。而霍桑试验表明在生产劳动过程中除了正式组织以外,还存在一个非正式组织。它在工人中有一种特殊的感情,特殊的行为规范。行为有一种特殊的倾向性,在职工尤其是工人中影响力很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多地受这种特殊感情的支配。因为,一般的,正式组织的行为受理智的逻辑支配;而非正式组织的行为受非理智的感情的支配。
人群关系学说是行为科学的早期思想,只强调要重视人的行为,进一步的研究则在以后。1949年在芝加哥的研讨会上,科学家们正式提出了行为科学的名词,从那时起行为科学学派代替了人群关系学派。接下来,我们介绍行为科学学派的几个主要理论。
(3)需要层次理论
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五层次需要理论,认为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同时人的需要又是多层次的、多类型的。他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
①生理需要——由于生理原因产生的某些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这一需要得不到满足,就谈不上其他需要。这一需要人和动物是相同的,人们为了能够继续生存,首先必须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如衣、食、住、行等。马斯洛认为,生理需要在所有的需要中是最优先的。
②安全需要——生活方面有了保障后,就要求保证人的身体安全;要求职业生活有保障,不受外界的侵害。不仅要求自己现在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均能有所保证,还希望未来生活能有保障。安全需要大致包括对安全、稳定、依赖的需要,希望免受恐吓、焦躁和混乱的折磨,对体制、秩序、法律和保护者实力的需要等。
③社交需要——社交需要是指人们对于友谊、爱情和归属的需要。马斯洛认为,人是一种社会动物,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都不是独立地进行的。因此,人们总希望在一种被接受或有归属的情况下工作,也就是说,人们希望在社会生活中受到别人的注意、接纳、关心、友爱、同情,在感情上有所归属,属于某一个社会群体。人都需要友谊、爱情、家庭,需要归属于某个组织并得到承认,希望人生能够潇洒走一回。
④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和受人尊重。人们都有取得成就、受人尊敬的需要。不过这一切首先要自己尊重自己。一个学生上课大声喧哗,穿拖鞋进教室,在教室里抽烟等行为,与其说不尊重别人,还不如说不尊重自己,缺乏自尊和教养。
⑤自我实现的需要——为实现个人某种理想和抱负而贡献一切,追求学术成就、追求某一真理的实现。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产生的力量也是巨大的。马斯洛认为这些需要有以下特点:第一,五种需要是与生俱来的,是下意识的,内在的,哪一种需要不能满足都会产生激励;第二,人的需要都是从低层次需要向高层次需要发展的;第三,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候总有一个需要支配人的行动。从优势需要到优势动机,再产生行为。
(4)双因素理论
五十年代心理学家赫兹伯格经过大量的调查和研究,在《工作与激励》中提出了双因素理论。赫兹伯格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划分为两种因素: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
①保健因素(维持因素)是指维持一个合理而满意的工作所必不可少的因素。没有这种因素或达不到这种因素的条件,人们就不满意,就不努力工作,但这种因素即使超过一定限度,也并不构成激励,就像医疗保健药品,少了它不行,多了也没用,只能防止疾病,不能医治疾病。如企业政策以及合理的管理制度;工作中必要的监督;搞好和上级、同级、下级的关系;必要的工资;安全、工作环境条件等,保健因素大都属于物质方面的因素。
②激励因素是指对职工起到强烈激励的因素。如工作上的成就感;受领导重视、群众赞扬;得到荣誉;得到提升以及工作本身的挑战性和个人的发展前途等,激励因素多为精神方面的因素。
③双因素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第一,工作的丰富化,即工作内容的丰富化、多样化。积极地培养职工的工作兴趣和情趣。第二,工作的扩大化。要求职工同时承担几项工作。第三,弹性工时。职工在保证完成任务的前提下,除一部分规定工作时间外,其他时间自行安排。
(5)X理论和Y理论
麻省理工学院的麦克雷戈(Megregor)首创了人性论,标志是1960年出版的《企业的人性》,首次提出了X、Y理论,以此来解释人的行为。他认为古典的传统管理理论来源于军队和教会(军人以服从为天职),这种管理理论对人的看法是不正确的,如果一个领导人运用这种管理理论做工作,必然会忽视人的因素、人的作用,把人作为消极因素,因而不能充分发挥人的潜力,他把这种传统管理理论对人的看法称为X理论,主要有以下内容和特点:第一,人类天性厌恶工作,人们想方设法尽可能逃避工作,人之初,性本恶,因此,任何领导工作都要“管”字当头,作为一切管理措施的出发点。第二,对大多数人来说必须用强制甚至惩罚的手段,才能使他们实现目标。认为人不能自觉地实现目标。第三,一般的,人缺乏上进心,不愿负责任。宁愿接受领导,而不愿主动地去承担工作。第四,大多数人的行为动机都是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只要给钱就行,就干,别无他求。这种需要是低级的。由此必然主张用监督、控制、强化组织的手段,强调命令,强调服从。
麦克雷戈认为X理论不符合现实的许多情况,如果仍然以它作为指导思想,必然遭到工人的反对,因此,他又提出了与X理论完全相反的Y理论。主要有以下内容和特点:第一,人并非天生厌恶工作,人之初,性本善,而非人之初,性本恶。人对工作的喜恶取决于工作对他是满足还是惩罚。第二,外来的控制和惩罚并不是实现目标的唯一手段,人们在工作中会产生一种自我指挥、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能力,主动地去实现目标。第三,生理和安全的需要以及不愿负责任不是人的本性。在适当的条件下,通过对人们进行某种激励,人们都会努力地去完成工作。第四,想象力、判断力和创造力普遍存在于群众之中,关键是如何激发这种能力。
【小资料(1-3)】
杜邦管理模式
200年来,杜邦公司从黑火药发展为今天有2 000个产品,从一个地区性家族企业演变为现代跨国企业,年营业额在440亿美元左右,市场价值将近600美元,1998年名列《财富》杂志世界500强企业中的第55位。
家族企业出身的杜邦公司在创业之初也有一个中央集权的组织结构,直至19世纪末,掌管大权的“杜邦二世”仍不放心分权模式,采用专制独裁的“恺撒式”管理。但是,到了20世纪初,杜邦公司开始完全独立地应用许多独创性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不仅把工长一级的技术问题,而且特别把高层管理业务加以系统化,创造了一整套的独具特色的杜邦管理模式。
精力过人的“杜邦二世”一人掌管杜邦公司近50年(1850—1899年),他不仅是企业的首脑,也是整个杜邦家族的一家之长,他事无巨细、独立决策所有公司的事务,还负责召开家族会议,对就学、婚姻等家庭事务提出意见。尽管现代的经营管理者可能会认为这种方式无法取得成功,杜邦公司这一阶段的发展还算顺利。可是,“杜邦二世”去世以后,杜邦公司因为缺乏一个强有力的接替者,传统的经营管理秩序几乎崩溃,公司甚至差一点改换了姓名。1902年,在杜邦公司生死存亡的关头,三个杜邦堂兄弟以2 000万美元“买下了”杜邦公司,并重新改组,引进了系统管理方式,使杜邦公司重获新生。
“杜邦三兄弟”的系统管理方式并不是他们三人发明创造的,而是从独立于杜邦母公司的高效爆炸物集团的管理先驱者们那里接受过来的,这个集团还为三兄弟重建杜邦提供了大量的管理人员。他们通过联合、合并以及各种产品的一体化、多样化和销售与财务的新结合,大大改进了公司的财务状况。
杜邦公司同其他公司的合并表面上看来是神奇而不费力气的,其实是经过仔细实施的。1902年,杜邦公司直接或间接控制着70多家公司,为了保护到手的产权,杜邦公司先后买下了这些公司。第二步,杜邦的做法是使这些分散的公司有效地实现一体化,其中最重要的步骤是通过1903年成立的杜邦公司经营委员会制定的目标和政策来协调控制。该经营委员会是全美国所有公司中最早成立者之一,开创了由一个领导层取代一个人决策的先河,委员会成员都是副总经理和董事,有4位是杜邦家族成员。
杜邦公司创建于1903年的执行委员会,经过约20年的探索改革、逐步完善。到1918年已形成了这样的经营管理机构:由27位董事组成的董事会作为公司的最高经营决策机构,每月的第3个星期一开会。
资料来源:祝慧烨.探寻企业文化管理(全国企业文化优秀奖案例集).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5.
企业组织结构模式_现代企业管理
第三节 企业组织结构模式
从经典管理学的角度来讲,企业组织结构有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制和分权制六种模式。
一、直线制
直线制结构模式(见图2-1)是最早也是最简单的组织形式。它的特点是企业各级行政单位从上到下实行垂直领导,下属部门只接受一个上级的指令,各级主管负责人对所属单位的一切问题负责。厂部不另设职能机构,一切管理职能基本上都由行政主管自己执行。其优点是:结构比较简单,责任分明,命令统一。缺点是:它要求行政负责人通晓多种知识和技能,亲自处理各种业务。如果在业务比较复杂,企业规模比较大的情况下,把所有的管理职能都集中在最高主管一人身上,显然是难以胜任的。因此,这种结构模式只适合于规模不大、生产技术比较简单的企业。
图2-1 直线制结构图
二、职能制
职能制组织结构(见图2-2)是除直线主管外还相应地设立一些组织机构,分担某些职能管理的业务。下级行政负责人除接受上级行政主管人指挥外,还必须接受上级各职能机构的领导。其优点是能适应生产比较复杂、管理比较细致的任务,能充分发挥职能机构的专业管理作用,减轻直线领导人员的工作负担。缺点是妨碍必要的集中领导和统一指挥,形成了多头领导,并且,在上级行政领导与职能机构的指挥和命令发生矛盾时,下级就无所适从。由于这种组织形式的明显缺陷,现代企业一般都不采用职能制。
图2-2 职能制结构图
三、直线职能制
直线职能制或直线参谋制结构模式(见图2-3)以直线制为基础,是在直线制组织统一指挥的原则下,增加了参谋机构。直线职能制结构模式与直线制结构模式相比,其最大的区别在于更为注重职能人员的参谋作用。
直线职能制结构模式既保留了直线制结构模式的集权特征,同时又吸收了职能制结构模式的职能部门化的优点。但是职能部门之间的协作和配合性较差,职能部门的很多工作要直接向上层领导报告请示才能处理,加重了上层领导的工作负担,也降低了办事效率。直线职能制结构模式适合于复杂但相对稳定的企业组织,尤其是小、中型组织机构。
【小资料(2-3)】
直线职能制的诞生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一度强大的法国战败投降。人们检讨普鲁士获胜的原因,发现普鲁士军队成立了一个叫参谋部的机构。普法战争深刻改变了军队的组织架构。在全世界范围内,国家总参谋部都是一个与国防部对等的机构。企业普遍实行的直线职能制组织架构,就是模仿军队得来的,因此也被称为直线参谋制。
资料来源:刘春雄.来自战争的启示.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
图2-3 直线职能制结构图
四、事业部制
事业部制结构模式是现代大型企业所采用的典型组织形式。在企业组织的具体运作中,事业部制又可以根据企业组织在构造事业部时所依据的基础的不同,区分为地区事业部制(见图2-4)和产品事业部制(见图2-5),通过这种组织结构可以针对某个单一产品、服务、产品组合、主要工程或项目、地理分布、商务或利润中心来组织事业部。其中,地区事业部以企业组织的市场区域为基础,构建企业组织内部相对具有较大自主权的事业部门,而产品事业部则依据企业组织所经营的产品的相似性对产品进行分类管理,并以产品大类为基础构建企业组织的事业部门。
图2-4 地区事业部制结构图
图2-5 产品事业部制结构图
事业部结构更适合于企业多样化经营对管理上提出的要求,它具有更加明确、更加清晰的管理层级制,使企业长远战略和公司政策的制定同企业日常经营管理职能实现了分离,完善了决策的分工。高层经理因此摆脱了企业日常经营管理工作,能够把精力集中于企业各项战略性决策上。各事业部拥有生产、经营中的自主权。但是这种结构模式需要更多具有全面管理才能的人才,而这类人才往往不易得到,并且因为每一个产品分部或者区域都具有一定独立的权力,高层管理人员有时会难以控制。因此,事业部制组织结构形式适合于规模较大的一些公司,这些公司一般都是跨越多个产品领域,从事多样化经营的特大型企业组织。
五、矩阵型组织结构
矩阵型组织结构(见图2-6)是把按职能划分的部门和按产品划分的小组结合起来组成一个矩阵,一个管理人员既同原职能部门保持组织与业务上的联系,又参加项目小组的工作。职能部门是固定的组织,项目小组是临时性组织,项目小组成立时从各职能部门抽调人员,完成任务以后就自动解散,其成员回原部门工作,有事则兴,无事则散。
图2-6 矩阵制结构图
矩阵型组织结构灵活机动,适应性较强。它按照产品、经营单位或者某项目的要求,将具有各种专长的有关人员调集在一起,这样,便于沟通意见、集思广益、接受新观念和新方法,有助于解决专门问题。同时,由于所有成员都了解整个小组的任务和问题,因而便于把自己的工作同整体工作联系起来。它还有利于把管理中的垂直联系与水平联系更好地结合,加强各职能部门,以及职能部门同各经营单位之间的协作。但是,由于职能经理和经营单位(或产品)经理具有重叠而且经常是矛盾的权力和责任,这就使得项目小组成员要接受双重领导,当两个部门意见不一致时,就会使他们的工作无所适从。因此,在实践中,应该注意规定两类经理的决策权限,一旦出现争执,总经理应出面解决。
矩阵型组织结构实际运作很复杂。可以将其所适应的战略条件概述为:不确定性高的和比较复杂的企业环境;各部门的技术是独立性较强的技术;具有几种产品类型或项目的大企业;以产品创新和技术专业化为企业目标。
六、分权制
分权制包括联邦分权制结构和模拟分权制结构(见图2-7)两种类似的组织结构形式。联邦分权制组织是在公司之下有一群独立的经营单位,每一单位都自行负责本身的绩效、成果以及对公司的贡献,每一单位都具有自身的管理层,联邦分权制组织的业务虽然是独立的,但公司的行政管理却是集权化的。模拟分权制组织是指组织结构中的组成单位并不是真正的事业部门,而组织在管理上却将其视为一个独立的部门,这些“事业部”具有较大的自主权,相互之间存在着供销关系等联系。分权制的优点在于可以降低集权化程度,弱化直线制组织结构的不利影响,提高下属部门管理者的责任心,促进权责的结合,提高组织的业绩,减少高层管理者的管理决策工作,提高高层管理者的管理效率。
图2-7 模拟分权制结构图
上述组织结构模式理论的提出都有其特殊的经济理由与依据。这些组织结构模式被不同的企业所采用,更是说明了每一种组织结构模式的存在与发展有其合理性,每一种组织结构模式按照自身的独特性构建企业内部的管理框架,从而服务于不同的企业。
【小资料(2-4)】
IBM的矩阵型组织结构
1987年,加州伯克利大学电子工程专业出身的叶成辉在美国加入IBM旧金山公司,成为一名程序员。因为不喜欢编程等技术类的工作,梦想着做生意、当经理,他便主动请缨到销售部门去做,经过了差不多5年时间的努力,获得提升,成为一线的经理。从旧金山到香港,再到广州到北京;从普通员工到一线经理,再提升到现在做三线经理;从一般的产品营销,到逐步专注于服务器产品,再到AS/400产品经理,10多年来,叶成辉一直在IBM的“巨型多维矩阵”中不断移动,不断提升。他认为,IBM的矩阵组织是一个很特别的环境,“在这个矩阵环境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IBM是一个巨大的公司,很自然地要划分部门。单一地按照地理区域,业务职能,客户群落,产品或产品系列等来划分部门,在企业里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从前的IBM也不例外。近七八年以来,IBM才真正构建了矩阵组织,IBM公司把多种划分部门的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其组织结构形成了“活着的”立体网络多维矩阵:IBM既按地域分区,如亚太区、中国区、华南区等;又按产品体系划分事业部,如PC、服务器、软件等事业部;既按照银行、电信、中小企业等行业划分;也有销售、渠道、支持等不同的职能划分。所有这些纵横交错的部门划分有机地结合成为一体。对于这个矩阵中的某一位员工比如叶成辉经理而言,他就既是IBM大中华区的一员,又是IBM公司AS/400产品体系中的一员,当然还可以按照另外的标准把他划分在其他的部门里。IBM公司这种矩阵式组织结构带来的好处是什么呢?叶成辉先生认为,非常明显的一点就是,矩阵组织能够弥补对企业进行单一划分带来的不足,把各种企业划分的好处充分发挥出来。显然,如果不对企业进行地域上的细分,比如说只有大中华区而没有华南、华东、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地区,就无法针对各地区市场的特点把工作深入下去。而如果只进行地域上的划分,对某一种产品比如AS/ 400而言,就不会有一个人能够非常了解这个产品在各地表现出来的特点,因为每个地区都会只看重该地区的生意。
叶先生说:如果没有这样的矩阵结构,我们要想在某个特定市场推广产品,就会变得非常困难。比如说在中国市场推广AS/400这个产品吧,由于矩阵式组织结构的存在,我们有华南,华东等各大区的队伍,有金融、电信、中小企业等行业队伍,有市场推广,技术支持等各职能部门的队伍,以及专门的AS/400产品的队伍,大家相互协调、配合,就很容易打开局面。
资料来源:IBM矩阵——访叶成辉先生.国际广告人,2006.
组织的变革与发展_现代企业管理
第四节 组织的变革与发展
一、组织的变革
(一)组织变革的含义
从理论角度讲,组织变革可以定义为:组织用系统思想加以指导后发生的一些变化。这里所说的“组织加以指导”是指组织有意识地将一些活动系统地加以编排,意在促成某种状态得以实现。这种状态是组织意欲实现的,并非现实的状态,我们可以称这种状态为目标状态。这种目标状态的定义也是不同的,有可能是十分抽象的,例如,要把组织建设得具有变通性;也可能是十分具体的,例如,未来10年中,要求国内生产总值增加5%。
从实践角度讲,组织变革是指组织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情况的变化,及时地改变自己的内在结构,以适应客观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组织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其内部构成因素及外部环境的变动都会对组织产生影响。现代组织越来越多地面临动荡的环境。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竞争的国际化,公众的偏好和员工期望的不断变化,给组织带来越来越多的挑战,要求组织根据内外环境和员工状况的变化而变革。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那种静态的、不适应形势变化的、不进行变革的组织是难以生存的。不变革的组织是没有生命力的,因此它必然会趋于萎缩、消亡。但盲目的变革则会给组织带来混乱和损失,甚至导致组织的解体。因此,组织变革要取得成功,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根据未来发展可能出现的趋势,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进行变革。这样变革才能事半功倍,才能使组织得到进一步发展,否则就可能事与愿违,欲速则不达。
(二)组织变革的动因
变革是当今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组织的变革是由于组织的经济环境、政治和法律环境、科学技术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等都在不断变化。为了适应这些变化,组织除了推进自身的变革,别无出路。
组织变革的动因来自多方面,不仅有组织的外部环境因素,而且有组织内部因素。
1.外部环境
组织变革的外部环境推动力包含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市场等方面的各种因素和压力。
(1)社会政治特征
国家的经济政策以及企业改革、发展战略和创新思路等社会政治因素是最为重要的因素,对各类组织形成强大的变革推动力。国有企业转制、外资企业竞争、组织管理体制改革、加入“世贸”和开发西部地区,都成为组织变革的强大推动力。
(2)技术发展特征
机械化、自动化、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对于组织管理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组织变革的推动力。由于高新技术的日益采用,计算机数控、计算机辅助设计,以及网络技术等的广泛应用,对组织的结构、体制、群体管理和社会心理系统等提出了变革的要求。尤其是网络系统的应用显著缩短了管理和经营的时间和距离,迫使企业领导人重新思考组织的构架和员工的胜任力要求,知识管理成为重点。
(3)市场竞争特征
经济全球化导致新的伙伴关系、战略联盟和竞争格局,迫使企业改变经营与竞争方式。同时,国内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劳务市场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使得企业必须努力变革以快速提高竞争能力,同时,管理人才日益成为竞争的焦点对象。
2.内部环境
组织变革的内部推动力包括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管理和经营决策等方面的因素。
(1)组织结构
组织变革的重要内部推动力是组织结构。由于外部的动力带来组织的兼并重组,或者因为战略的调整,对组织结构加以改造成为一种趋势。组织结构的变革往往还会影响到整个组织管理的程序和工作的流程。因此,组织再造工程也成为管理学与管理心理学等学科研究的新领域。
(2)人员与管理特征
由于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不断深入,干部、员工来源和技能背景构成多样化,企业需要更为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为了保证组织战略的实现,需要对企业组织的任务做出有效的预测、计划和协调,对组织成员进行多层次培训,对企业不断进行积极的挖潜和创新,这些管理活动是组织变革的必要基础条件。
(3)团队工作模式
各类企业组织日益注重团队建设和目标价值观的更新,形成了组织变革的一种新的推动力。组织成员的士气、动机、态度、行为等的改变,对于整个组织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虚拟团队管理对组织变革提出了更新的要求。
(三)组织变革的程序
组织变革要经过一定的程序。对于组织变革的程序,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罗希认为变革程序包括四个内容:第一,创造一个需要变革的知觉;第二,分析诊断环境,以创造变革的环境及变革的方向;第三,沟通变革所影响的人员;第四,监督变革,并调整修正,使其合适。
克利把变革程序分为确定问题、诊断、列出可行性方案、发展决策准则、选择解决方法、计划变革、执行、评估效率、反馈等9个步骤。
艾诺芬认为组织变革的程序涉及10个主题:明白影响组织的变革力量;确定自身的变革能力;创造变革的气候;确定参与变革的人员;为了变革而进行组织;引发动机;规划变革;执行变革;使风险冲突极小化;提供领导。
一般认为组织结构变革大体要通过以下7个步骤:
1.认识变革必要性
变革的发动者事先对未来要有正确的预见,为了适应未来发展的形势需要,积极主动制定组织变革的计划。一定要了解并掌握造成被迫变动的原因——如职工的不满和抱怨,职工在工作中的士气低落,法律部门的指责,产品的滞销,工人罢工等。
2.明确变革目标
是要维持还是扩大市场?是否要引入新的产品、服务项目?如何保持职工良好道德,减少不稳定的因素?如何解决员工士气问题?如何选择最佳的投资方案?这些问题都事先要有明确的答案。变革的目的要明确、要正确,没有目的变革没有意义。
3.确定变革问题
例如,造成职工情绪低落不安定的因素可能有:工作条件差,工资太低,管理监督人员素质差,或外单位工作的条件、待遇更优越,或职工对本单位许多事情都感到不满意等。一个单位的职工不安定的因素可能是要求进行变革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在这些因素中必然有一个主要的因素。只有找出其真正的原因,才能做出正确的变革方案。
4.选择变革方法
例如,如果职工的不安定主要是由于工资低造成的,就需要建立一个新的合理工资报酬制度;如果是由于管理监督人员表现不好的话,则要建立管理监督人员的培训制度。如果方法不对,势必会影响到变革的进行。
5.制订变革计划
在制订计划时,要考虑到变革的具体步骤,所要的费用和代价,这种变革对其他部门可能带来的影响,职工对变革的认识以及所持的态度等。
6.执行变革计划
管理者要确保变革计划按照预定的设想进行。
7.变革效果评价
随着变革计划的执行,管理者必须看看变革是否达到意想的效果,如果没有取得意想的效果,那么就应分析原因,采取其他措施。
二、组织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的组织结构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企业的组织结构正在发生一些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为:
(一)重心两极化
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和竞争加剧,企业的重点部门由过去的生产转向研究开发和市场销售,从企业经营的过程来看,企业的结构特征正在形象地由“橄榄形”转变为“哑铃形”。
在大批量生产的工业经济时代,企业竞争取胜的法宝是低成本,而今天竞争取胜却要求的是快速度,甚至一些未来学家认为,未来的社会是“快者生存”的时代。因此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如何,就决定着企业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另外,买方市场形成,品牌竞争已经成为基本的手段,如何占领市场、扩大市场份额成为企业最重要的任务。所以企业的研究开发和市场销售成为当今企业的中心问题,也是资源配置的重点。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一些企业的结构基本上就是由研究开发和市场销售部门组成,生产部门很小甚至没有。如美国的耐克公司就是典型的例子。
(二)外形扁平化
随着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络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应用,企业的信息收集、整理、传递和经营控制手段的现代化,金字塔式的传统层级结构正在向少层次、扁平式的组织结构演进。
在当今的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中,减少中间层次,加快信息传递的速度,直接控制是一个基本的趋势。如一些跨国公司过去从基层到最高层有十几个层次,在先进的管理手段使用之后,层次精简为5~6个,大大提高了管理的效率,降低了管理费用。根据这个趋势,有人甚至悲观地预言,未来的时代是不需要中层管理人员的时代。
(三)运作柔性化
柔性的概念最初起源于柔性制造系统,指的是制造过程的可变性,可调整性,描述的是生产系统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后来,柔性应用到企业的组织结构是指企业组织结构的可调整性,对环境变化、战略调整的适应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外部环境的变化大大高于工业经济时代的变化速度,企业的战略调整和组织结构的调整必须及时,因此柔性组织结构就应运而生,使得组织结构的运作带有柔性化的特征。
(四)团队组织
在知识型企业中,一种称之为团队的小集体是备受赞誉的组织。这里的团队指的是企业内部形成的具有自觉的团结协作精神、能够独立作战的集体。团队组织与传统的部门不一样,它是自觉形成的,是为完成共同的任务,建立在自觉的信息共享、横向协调基础上的。在团队中,没有拥有制度化权力的管理者,只有组织者。在团队中,人员不是专业化,而是多面手,具有多重技能,分工的界线不像传统的分工那么明确,相互协作是最重要的特征。建立团队组织,培养团队精神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新着力点。团队精神保证团队组织的有效运作。
(五)整体形态创新
企业的整体形态创新指的是企业形态的创新,这种整体形态的创新必然在内部组织结构上发生重大的变化。企业整体形态创新的一个最典型例子就是虚拟企业的产生。虚拟企业是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知识化的形势下演变而来的一种动态网络联盟企业。它最重要的特征是将传统企业固定的、封闭的集权式结构改变为开放式网络结构,形象地说,就是由“集权制”转变为“联邦制”。虚拟企业最大的优势是具有灵活性。因为它不是一个结构固定的组织,而是一个在一定的利益条件下结合成的一个松散组织,在这个组织中,各部分的调整容易而且快捷。虚拟企业也是在市场变化快、技术进步快、产品研制开发难度加大的形势下的企业生存发展模式,因为,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市场的资源和协作的效率,最快地满足市场的需要。
【小资料(2-5)】
美的组织结构变革
广东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国著名的电器生产商。1994年、1995年,美的空调在全国销售的排名分别是第三位、第四位,到1996年却跌落至第七位,1997年的空调销售台数和销售收入还要低于1996年。美的一位负责市场工作的高层在进行调研后曾在内部会议上用“伤心、痛心、灰心”表达其心情,美的销售系统的老员工至今记忆犹新。
这一阶段美的和中国其他企业一样,是采用直线式组织结构。对于所有产品,总裁既抓销售又抓生产。在公司发展早期,这种集权式管理曾对公司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美的发展到包括空调、风扇、电饭煲在内的五大类一千多种产品。这些产品仍由总部统一销售、统一生产。由于各个产品的特点很不一样,而销售人员同时在区域中负责多项产品,总部各职能部门也是同时对应各个产品,这样在工作上容易造成专业性不强、工作重点不明等问题。当时的销售公司只负责产品销售业务,而集团专门成立了广告公司负责市场推广,服务公司负责售后服务工作,而产销计划由经营管理部负责,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研、产、销的脱节。以董事长、总裁何亨健为首的美的高层经过调研和反复论证,最终决定变革组织结构,采用事业部制。1997年1月,空调从总体业务中分离,成立了空调事业部。7月份,风扇事业部应运而生,后来又将电饭煲业务划给风扇事业部。随着公司业务的发展,厨具、电机、压缩机等事业部纷纷成立。此后新上马的饮水机、微波炉和风扇、电饭煲一起形成电器事业部。这样,美的按照产品逐步建立了事业部体系,各个事业部在集团统一领导下,拥有自己的产品和独立的市场,拥有很大的经营自主权,实行独立经营、独立核算;既是受公司控制的利润中心,又是产品责任单位或市场责任单位,对研产销以及行政、人事等管理负有统一领导的职能。此外,各事业部内部的销售部门基本上设立了市场、计划、服务、财务、经营管理等五大职能模块,将以上功能都放到销售部门,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的组织构架。
事业部制的建立使美的集团总部脱身于日常琐事管理,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总体战略决策、控制规模额度、各事业部核心管理层任免的人事权以及市场的统一协调工作上。以集团总部的国内市场部为例,它并不参与各个产品的具体销售,只负责美的整体形象的推广和全国各地销售网的协调。在分公司,国内市场只派出商务代表,负责当地政府公关以及协调各省销售工作。
事业部制改造被认为是美的近年来异军突起的主要原因。2001年美的集团的销售收入突破140亿元,是1997年的4倍多。空调连续五年跻身国内市场前三名,牢牢占据第一阵营的位置。压缩机、电机、风扇、电饭煲、微波炉等产品也在国内市场拥有很大的话语权。2002年8~9月,美的最大的、也是拥有子公司最多的事业部制——空调事业部推行了事业部本部制,在事业部内部成立了三个本部:国内营销本部、海外营销本部和制造本部,使原来二级子公司相对分散的管理以本部为中心统一管理。
美的组织结构变革的案例,验证了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需求一般是企业追求利润的组织内生性动因和环境变动与企业间竞争所产生的外在动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资料来源:王雪莉,张力军.企业组织革命.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本章小结】
●组织就是指人们为着实现一定的目标,互相协作结合而成的集体或团体,如党团组织、工会组织、企业、军事组织等。狭义的组织专门针对人群而言,运用于社会管理之中。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组织是人们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和形式编制起来的社会集团,组织不仅是社会的细胞、社会的基本单元,而且是社会的基础。
●组织结构是表现组织各部分排列顺序、空间位置、聚集状态、联系方式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模式,是执行管理和经营任务的体制。
●组织设计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下,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而对某一个组织实体的结构与运行规则所进行的规划与安排过程。
●企业组织结构有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制和分权制六种模式。
●组织变革就是组织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情况的变化,及时地改变自己的内在结构,以适应客观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组织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其内部构成因素及外部环境的变动都会对组织产生影响。
【关键概念】
组织结构 组织设计
【基本训练】
2.1 填空题
1.从广义上说,组织是指由诸多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相互联系起来的( );从狭义上说,组织就是指人们为着实现一定的目标,互相协作结合而成的( )。
2.组织结构是表现组织各部分排列顺序、空间位置、聚集状态、联系方式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模式,是( )和( )的体制。
3.通常将组织结构分解成三种性质的组织:( )、( )和( )。
4.组织设计的任务是设计清晰的组织结构,规划和设计组织中各部门的职能和职权,确定组织中( )、( )、( )的活动范围并编制职务说明书。
5.从经典管理学的角度来讲,企业组织结构有( )、( )、( )、( )、( )和( )六种模式。
2.2 选择题
1.以下哪项不是影响组织结构的主要因素( )。
A.战略 B.环境
C.生命周期 D.文化
2.组织设计中最基础的工作是( )。
A.部门划分 B.层次设计
C.结构形成 D.职务分析与设计
3.组织设计最经典的也是最基本的原则是( )。
A.统一指挥原则 B.精干高效原则
C.幅度合理原则 D.目标统一原则
4.不确定性高的和比较复杂的企业环境适合的组织结构是( )。
A.直线职能制 B.事业部制
C.矩阵型 D.分权制
5.以下哪项是影响组织变革动因的内因( )。
A.技术发展 B.市场竞争
C.社会政治 D.组织结构
2.3 简答题
1.何为组织?组织有哪些特点?
2.有哪些经典企业组织结构模式,其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
3.分析企业组织变革的原因。
4.如何进行组织设计?
【案例分析】
金果子公司的组织结构设计
金果子公司是美国南部一家种植和销售黄橙和桃子两大类水果的家庭式农场企业,由老祖父约翰逊50年前开办,拥有一片肥沃的土地和明媚的阳光,特别适合种植这些水果。公司长期以来积累了丰富的水果存储、运输和营销经验,能有效地向海内外市场提供保鲜、质好的水果。经过半个世纪以来的发展,公司已初具规模。老祖父10年前感到自己体衰,将公司的管理大权交给儿子杰克。孙子卡尔前两年从农学院毕业后,回到农场担任了父亲的助手。
金果子公司大体上开展如下三个方面的活动:一是有相当一批工人和管理人员在田间劳动,负责种植和收获橙和桃;另一些人员从事发展研究,他们主要是高薪聘来的农业科学家,负责开发新的品种并设法提高产量水平;还有一些是市场营销人员,由一批经验丰富的销售人员组成,他们负责走访各地的水果批发商和零售商。公司的销售队伍实力强大,而且他们也像公司其他部门的员工一样,非常卖力地工作着。
杰克和卡尔对金果子公司的管理一直没有制定出什么正式的政策和规则,对工作程序和职务说明的规定也很有限。杰克相信,一旦人们对工作有了亲身了解后,他们就应当而且能够有效地开展工作。
不过,金果子公司目前规模已经发展得相当大了。杰克和儿子卡尔都感到有必要为公司建立起一种比较正规的组织结构。杰克请来了他年轻时的朋友,现在已成为一名享有知名度的管理咨询人员比利来帮助他们。比利指出,他们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采取职能结构形式;另一是按产品来设立组织结构。这两类不同的组织设计如图2-8所示。那么,该选取哪种组织设计呢?
图2-8 组织结构设计
资料来源:http://www.wenkoo.com.cn.
问题:1.职能结构和事业部结构各有什么优缺点和适用的条件?
2.你认为,金果子公司在经营规模扩大到要求建立起正规化的组织结构时,职能形式还是产品事业部形式对它更为合适?为什么?
3.预想不久后该公司的规模获得进一步的迅速扩大,那么在目前选择的组织形式基础上如何调整其结构设计呢?你认为可以增加什么样的管理层次?
【实践训练】
了解当地大型企业的有关资料,分析其组织结构的变革与发展。
人力资源招聘_现代企业管理
第三节 人力资源招聘
招聘是制约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效率的瓶颈所在。如何按照企业的经营目标与业务要求,在人力资源规划的指导下,根据职务说明书,把优秀的人才、所需要的人力在合适的时候放在合适的岗位,是企业成败的关键之一。
招聘旨在吸引一批候选人应聘空缺位置。人员招聘工作十分复杂,它涉及招聘原则与内容的确定、招聘渠道的选择、求职申请表的设计等,本节将一一加以阐述。
一、员工招聘概述
(一)招聘概念
招聘是企业吸收与获取人才的过程,是获得优秀员工的保证。招聘实际上包括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即招募(Recruitment)和聘用(Selection)。招募是聘用的基础与前提,聘用是招募的目的与结果。招募主要是通过宣传来扩大影响,树立企业形象,达到吸引人应征的目的,而聘用则是使用各种技术测评与选拔方法、挑选合格员工的过程。很多组织往往忽视招募,只把工作重点放在选拔聘用上,这是不对的,因为这有可能导致选择面窄而难以获得优秀人才。
(二)招聘内容与程序
1.招聘前提
招聘有两个基本前提。一是人力资源规划。从人力资源规划中得到需求预测,从而确定招聘的职位、数量、时限、类型等。二是工作描述与工作说明书,它们为录用提供了主要的参考依据,同时也为应聘者提供了关于该工作的详细信息。这两个前提也是制定招聘计划的主要依据。
2.招聘内容
招聘内容主要由招募、选择、录用、评估等一系列活动构成。招募是企业为了吸引更多更好的候选人来应聘而进行的若干活动,它包括:招聘计划的制订与审批、招聘信息的发布、应聘者申请等;选拔则是组织从“人和事”两个方面出发,挑选出最合适的人来担当某一职位,它包括:资格审查、初选、面试、笔试、体检、人员甄选等环节;而录用主要涉及人员初始安置、试用、正式录用;评估则是对招聘活动效益与录用人员质量的评价。
3.招聘程序
人员招聘大致可分为招募、选拔、录用、评估4个阶段。
(三)招聘者职责
在招聘过程中,传统的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职责不同。在过去,员工招聘的决策与实施完全由人事部门招聘者负责,用人部门的职责仅仅是负责接收人事部门招聘的人员,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而在现代组织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用人部门,它直接参与整个招聘过程,并在其中拥有计划、初选与面试、录用、人员安置与绩效评估等决策权,完全处于主动的地位。人力资源部门只在招聘过程中起组织和服务的功能。表3-1是关于招聘过程中用人部门与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职责分工。
表3-1 招聘过程中用人部门与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职责分工
注:表中的数字表示招聘工作中各项活动的顺序。
二、招聘渠道的选择
(一)内部招聘与外部招聘的比较
根据招聘对象的来源可将招募方式分为内部招聘与外部招聘,它们各有其优缺点(见表3-2)。在实际中,一般优先考虑内部招聘,因为它有助于激励员工士气,但有时内外结合更能产生最佳效果。它取决于公司的战略业务、经费、资源稀缺等因素。
表3-2 内外招聘方式的比较
(二)内部招聘来源与方法
①内部招募对象的主要来源有:提升;工作轮换;工作调换;返聘或重新聘用。
②内部招募的主要方法有:布告法;人才储备法;推荐法(自荐或他荐)。
(三)外部招聘的来源与方法
1.外部招募对象的主要来源
熟人介绍;主动上门求职者;失业者(下岗者);竞争者与其他公司;就业机构(职业介绍机构);学校;人才市场。
2.外部招聘的主要方法
①员工举荐。员工举荐,又叫熟人介绍,是常见的招聘方式,效果好。据研究,在外部招募的方法中,它的有效性排第一。因为员工对应聘者与所空缺职位都比较了解,再加上举荐会涉及他的声望,所以员工总是举荐高质量的求职者。
②广告。招聘广告是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发布组织招募信息的一种方法,也是宣传企业形象的常用方法。招聘广告的编写要做到真实、合法、简洁。在设计上要注意AIDA法则,即吸引注意(Attract Attention),激发兴趣(Develop Interest)、创造愿望(Create Desire),促使行动(Prompt Action)。
一般情况下,招聘广告应包括以下内容:组织的基本情况;政府与劳动部门的审批情况;招聘的职位、数量与基本条件;招聘的范围;薪资与待遇;报名的时间、地点、方式及所需的资料;其他有关注意事项。
常用于发布招募信息的广告媒介有:电视、报纸、电台、杂志、互联网等,它们各有优缺点,在选择时,根据企业所处内外环境加以确定。
③校园招聘。校园招聘方式有招聘张贴、开招聘会、毕业实习、毕分办推荐四种。校园招聘一定要准备充分、尊重学生、不论是否被录用,都应该有反馈。
④中介机构。人才交流中心:通过人才交流中心人才资料库选择人员,用人单位可以很方便地在资料库中查询条件基本相符的人员资料,针对性强、费用低廉,但对于热门人才或高级人才效果不太理想。
招聘洽谈会:随着人才交流市场的日益完善,洽谈会呈现出向专业方向发展的趋势。企业招聘人员不仅可以了解当地人力资源的素质和走向,还可以了解同行业其他企业的人事政策和人力需求情况。但要招聘到高级人才还是很难。
猎头公司:猎头公司有专业的、广泛的资源,拥有储备人才库,搜索人才的速度快、质量高,对中高级管理人才与技术人才,往往委托“猎头”公司,委托费用原则上是被猎取人才年薪的30%。
⑤人才租赁。“人才租赁”是人才流动管理的一种新模式,与传统的人才聘用不同,用人单位与派遣人才之间不存在劳动关系,而只有有偿使用关系。显然,“人才租赁”对用人单位,特别是对实力较小的中小企业以及人才本身有许多益处。对用人单位来说,不必过多储备人才,如临时需要可以通过“人才租赁市场”请到合适人才,“成本”也不会太高。
⑥特色招募。指公司组织一些具有特色的招募活动来吸引求职者,比如电话热线、接待日、企业开放日、主题活动等。
三、招聘的工作程序
人员招募是招聘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目的在于吸引更多的人来应聘,使得组织有更大的人员选择余地,以获得具有合适资格人选的过程。有效的人员招募可提高招聘质量,减少组织和个人的损失。
人员招募的过程包括3个步骤:一是制定招募计划,包括明确招聘的人力需求,对招聘的时间、成本和应聘人数的估计等;二是执行招募计划,包括发布招募消息,应征者受理、初步筛选等;三是招募效果评估。
(一)制定招募计划
招募计划是招聘的主要依据。招募计划由用人部门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制定,然后由人力资源部门对它进行审核,特别是对人员需求量、费用等项目进行严格复查,签署意见后交上级主管领导审批。有效的招募计划离不开对招募信息的分析。既包括对内部信息的分析,比如公司所处城市环境,住房福利,发展机遇等,又包括对外部信息的分析,比如外部人才市场的研究等。一般来说,招募计划的具体内容包括:一方面明确人才需求,确定招聘的岗位、人员需求量、岗位的性质及要求等。另一方面要对招聘的时间、成本和应聘人员人数进行估算。
1.招聘时间
招聘时间是指了解满足这些人员需求的时间限制,因此招聘时间表的制定很重要(见表3-3):
表3-3 招聘的时间
2.招聘成本
招聘成本的计算可用下面的公式:
招募成本=招募总费用/雇用人数
这一计算虽然很简单,但还是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核算成本的指标。一般说来,招募总费用可以包括以下几项:
①人事费用——招募工作人员的薪水、福利、差旅费、生活费补助和加班费等。
②业务费用——通信费(如电话、传真、邮资、上网费);专业咨询与服务费;广告费(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上刊登的广告);体检费;信息服务费(公司宣传资料、获得中介信息的费用等);物资用品等。
③一般开支——设备租用费;办公室用具设备;水电及物业管理费。
在计算成本时,应仔细分析费用来源,以免漏算或重复导致成本产生偏差,不利于今后的评价工作。
3.应聘人数的估计
假设某公司的人员招募和选拔过程分为报名、确定选择名单、初步面试、确定候选名单和选拔聘用5个阶段。如果该公司希望在3个月内录用30名销售员,候选与录用比例为3∶1,则需要90名候选人;初步面试与候选人比例为3∶2,则参加初步面试的应为135人;依此类推,被列入选择范围的人与面试的人比例为5∶3,则应有225人可供选择;报名者与选择名单比例为3∶1,则至少需要吸引675人前来应征。
4.确定招聘渠道
首先要明确招募对象是由内部解决,还是由外部解决。特别要考虑招募范围,招募的渠道与方法。例如,如果此次招募的是一名人事经理、一名销售主管和若干名文员。那么一般来说,招募范围和渠道就可以依次定为:委托人才服务公司物色有足够经验、业绩良好的资深人员作为人事经理候选人;销售主管到人才市场中设摊招聘,或在报纸上刊登招聘广告;文员可到职业学校文秘专业毕业生中选取。这样,此次招募除了销售主管选择范围较广,期望获得一名销售精英以外,另外两个职位招募的针对性都十分强,范围较小,且十分稳妥。当然,确定这样三种招募渠道并不是凭空想出来的,应该在明确具体目标的前提下,广泛收集和了解人力资源供求情况,并从招募成本、质量以及时间限制等几个方面加以综合考虑后才能决定招募范围多大才合适,选用哪种渠道,或是同时使用哪几种渠道等。
5.招聘实施部门与人员的确定
招聘实施部门包括用人部门以及人力资源部门。特别注意要挑选和培训招募人员。招募人员素质的高低不仅直接关系到招募的效果,还会影响组织的形象和声誉。例如,每年毕业前夕到各高校校园中设立专场招聘或咨询会的企业,其直接目的是在毕业生中吸引优秀生源加盟,而这种活动间接地提高了企业在学生中的知名度和形象。前去招募的工作人员是企业向应征者打开的第一扇橱窗,他们的办事能力和态度向应征者最早传递企业理念和文化的信息。因此,组织应挑选有经验,对组织内部情况和岗位十分了解,且表达能力强,热情诚恳的人员作为招募人员。
(二)执行招聘计划
1.拟定招聘简章
招聘简章的基本内容有:
①标题,如“招聘”、“诚聘”和“××单位诚聘”等。
②简介招聘公司或企业的性质、经营范围等基本情况。
③招聘职位、人数和招聘对象的条件。
④应聘时间、地点、邮编、联系方式和联系人。
⑤落款,如“××有限责任公司”。
一份优秀的招聘简章应该充分显示组织对人才的渴求和吸引力。招聘简章应能够突出组织的特色,引起人们的注意,一般说来,它的基本要求是:语言简明清晰;招聘对象的条件一目了然;招聘人数应比实际需求多一些,一般约为实际需求的2倍;措辞既要实事求是,又要热情洋溢,表现出对人才的渴求和应有的尊重。
2.发布招聘信息
招聘简章拟定以后,就要向社会发布招聘信息。招聘信息发布的时间、方式与范围是根据招聘计划来确定的。
①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招聘信息应尽早发布,这样有利于缩短招聘进程,而且有利于使更多的人获取信息,使应聘人数增加。
②信息发布的范围是由招聘对象的范围决定的,发布信息的面越大,接收到信息的人就越多,应聘者也就越多,可能招聘到合适人选的概率就越大,相应地,招聘费用也会增加。
3.应征者受理
企业发布招聘信息后,就会有应征者前来询问,这时招聘者要主动、热情、诚实地解答应征者的疑惑,为他们提供更多了解企业的机会,提供有关公司与职位、工作的足够信息。也可问一些简单的问题,如工作经历、兴趣爱好、并从中判断其工作能力和求职动机,从而尽快排除明显不合格的求职者。
4.初步筛选
让初步合格的求职者填写求职申请表。求职申请表是工作初选的依据,求职申请表的设计很关键。求职申请表内容设计要根据职务说明书来定,不要千篇一律。另外设计时要注意符合国家的法规和政策。
申请表一般包括以下内容:所申请的职位、工作性质;个人资料,如姓名、通信地址、联系电话、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出生地、健康状况、兴趣爱好、专长等;教育状况,如毕业学校、专业、学位;学术及专业活动情况,如学术成果、参加过何种学术团体;技能,如有何技能、证书;进修培训经历;工作简历,如单位、职位、主要责任、收入、离职原因;个人要求,如何时可到位、班次要求、住房及工资要求、休假要求等(见表3-4)。
【小资料(3-3)】
朗讯中国公司贝尔实验室的招聘程序
朗讯中国公司贝尔实验室倾向于从应届毕业生里挑人才,他们挑选应届毕业生的方式针对性很强。他们认为搞研究开发要有新的知识,而且搞通信技术开发必须要有高学历。1999年招聘的200人,98%是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而这些高学历的人才集散地就是各高校。
表3-4 ×××公司应聘申请表应聘职位:
朗讯公司的招聘没有笔试,除非是做行政人员。在其招聘过程中,目标也非常明确。有两个方面是重点:一是专业技能,例如,主考官可能会关心应聘者的专业和工作背景及经验,对所申请的工作具备的技能。另一项非常重要的考察值是朗讯公司的文化尺度,看应聘者是否能够适应朗讯公司的文化,朗讯公司在招聘时就考虑了文化优先权。在招聘应届毕业生时,情况有所不同。朗讯公司让应届毕业生用英文做45分钟的演讲。针对不同的应聘职位,主考官会有一些准备的问话,半个小时的面谈,注重考察他怎么处理以前发生的问题。
朗讯公司有时也会遇到一些非常优秀的人才,然而暂时没有适合他们的位置,人力资源部会在一个自己的“红名单”上将该人记录下来,并与之保持联系,这是他们的一种习惯。建立自己的“人才小金库”,往往能在人才变动时及时补上。
资料来源:郑晓明.人力资源管理导论.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市场营销管理过程_现代企业管理
第二节 市场营销管理过程
所谓市场营销管理过程,也就是企业为实现其任务和目标而发现、分析、选择和利用市场机会的管理过程。其实质是用系统的方法寻找市场机会,进而把市场机会变为有利可图的企业机会。市场营销管理过程一般包括如下步骤:
一、市场调研
(一)市场调研的概念与作用
市场调研是指在市场营销观念的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系统地、客观地搜集、记录、整理和分析有关市场营销的信息资料,并提出建议,为企业营销管理者制定正确的营销决策提供依据。
市场调研是营销管理人员的主要任务之一,也是市场营销管理过程的首要步骤,是正确地进行市场营销决策与运作的前提与基础。市场调研可以使企业及时了解市场的发展变化,掌握相关产品的供求状况,清楚顾客的需求所在。据此制定市场营销计划,组织适销对路的产品,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总之,没有正确的市场调研,就不会有有效的市场营销。
(二)市场调研的内容
市场调研的内容十分广泛,一般来说,凡涉及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方方面面都应调查。其主要内容如下:
1.市场需求调研
顾客需求和欲望是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中心和出发点,因此,市场需求应成为市场调研的主要内容之一。市场需求调研包括:市场需求量调研、现实需求调研、潜在需求调研、顾客购买动机与行为调研、影响需求各因素及其变化的调研等。
2.产品调研
产品是企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一个企业要想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始终如一地生产出顾客需要的产品来。产品调研包括:了解顾客对企业生产的产品在花色、品种、规格、质量、性能、包装等方面的评价、意见和建议,摸清产品所处的寿命周期阶段,寻找延长产品寿命周期的办法和措施;改进老产品,发掘老产品的新用途;搜集用户对开发新产品的意见和要求;搜集顾客对产品售前、售后服务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等。
3.价格调研
价格对产品的销售和企业的获利情况有着重要的影响,积极开展产品价格的调研,对于企业制定正确的价格策略有着重要的意义。价格调研包括:市场供求情况及其变化趋势调研;影响价格变化的各种因素调研;产品需求价格弹性调研;替代产品价格调研;新产品价格策略调研;目标市场对本企业产品价格水平的反应调研等。
4.促销调研
促销调研主要是对企业的各种促销手段的调研。调研重点是:广告的调研,包括广告媒体、广告效果、广告时间、广告预算等调研;人员推销的调研,包括销售能力大小、销售人员素质、人员促销策略的调研;各种营业推广的调研;公共关系与企业形象的调研。
5.销售渠道调研
销售渠道选择的合理与否,对于提高销售效率、缩短交货期和降低销售费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销售渠道的调研也是市场调研的一项重要内容。营销渠道调研包括选择各类中间商的调研;仓库选址调研;选择各种运输工具的调研;交货期调研;渠道费用调研等。
6.竞争形势调研
企业在制定各种市场营销策略之前,必须认真调研市场竞争的形势。竞争形势调研包括:摸清参与竞争的同类产品的品质、性能、包装、价格和服务情况;掌握竞争企业的数量、规模、市场占有率以及它们在生产经营方面的优势与劣势、长处与短处;摸清竞争对手的竞争策略和手段等。
市场调研的内容大致包括上述几项。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经营环境和经营目标,市场调研的内容和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
(三)市场调研的方法
正确地选择市场调研的方法,不仅可以节约费用和时间,而且直接关系到调研的效果。市场调研的方法有很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划分。
1.按调研的范围来分,有普遍调查法和抽样调查法两种
普遍调查法是对调查对象的所有构成单位逐一进行调查。它适用于使用范围和用户都很有限的一些专用品。抽样调查法,是指从调查总体的全部构成单位中,按照一定的抽样方法,抽取一部分样本进行调查,然后根据样本的调查结果来推断总体的情况。这种方法能够节约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在市场调研中被广泛采用。
2.按调研的方式来分,有观察法、询问法和实验法三种
①观察法。观察法是在被调查者不知道的情况下,由调查人员从旁观察记录被调查者的态度和行为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有多种具体形式,如直接观察法、亲自经历法、痕迹观察法、行为记录法等。
②询问法。询问法是将要调查的问题,通过一定的方式向被调查者提出询问,以获得所需资料的调查方法。按照具体询问方式的不同,又可分为面谈法、书面询问法和电话询问法等。
③实验法。实验法是把自然科学的实验求证法推广和应用到市场调查中的一种做法。它是从调查问题的许多影响因素中,选出一个或几个因素,将它置于一定条件下进行小规模的实验,然后,根据实验的结果,决定是否大规模推广。常用的实验法有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和模拟实验。
二、市场预测
(一)市场预测的概念与作用
所谓市场预测,就是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运用各种统计资料和情报信息等,根据过去和现在预计未来,根据已知推测未知,根据主观的经验与教训、客观的资料与条件以及演变的逻辑与推断等,来寻求市场变化的规律,为企业制定正确的市场营销决策提供依据。
市场预测的基础是市场调查。市场调查侧重于了解和说明事物的现状,发现问题;市场预测是在缺乏对未来了解的情况下,为策划有目的的行动,对事物未来变化趋势的推断或估计,它主要是预见未来。
市场预测是经营决策的依据,是科学化决策的重要前提;市场预测是企业增强应变能力,提高竞争能力的有力手段;市场预测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二)市场预测的内容
1.市场需求预测
市场需求预测,就是通过对以往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状况的调查研究和对影响市场需求的各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趋势的分析,来预测今后一定时期内市场产品需求量及其发展变化趋势。市场需求预测是市场预测的首要内容。
2.市场占有率预测
市场占有率,是指企业某种产品销售量(或销售额)与市场上该种产品全部销售量(或销售额)之间的比率。它反映企业之间的力量对比关系,反映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市场地位。所以,市场占有率预测实际上就是对本企业产品竞争能力的预测。
3.技术发展预测
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产品的发展,继而影响到市场需求。因为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应用于生产,不但为市场提供各种新产品,还会影响老产品的销路,也能引起原有老产品的改进,使之具有新的用途,从而扩大销路。因此,企业必须对未来一定时期内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动向、新技术运用于生产可能出现的新产品做出预测。
4.资源预测
企业生产所需的各种资源,如原材料、燃料、动力等供应情况,直接影响产品的生产。同时,在产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原材料价格的涨落,会影响企业产品利润的升降。此外,某些资源的供应状况,还直接影响到社会对有些产品的需求。因此,企业应对资源供应的保证程度、发展趋势以及它们的价格变化趋势做出预测。
(三)市场预测的方法
市场预测的具体方法很多,归纳起来,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市场调查和预测者经验为基础的定性预测法;另一类是以统计数据资料为基础的定量预测法。
1.定性预测法
定性预测法,是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凭预测者的经验,通过主观推理、判断来预测未来事件的性质和发展趋势。所以,定性预测法又叫经验预测法。常用的定性预测法有:集合意见法、厂长(经理)判断法、销售人员意见法、顾客意见法、专家意见法。
2.定量预测法
定量预测法,是在充分占有有关数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分析,运用各种数学模型,进行分析计算后做出预测的一种科学方法。常用的定量预测法主要有:
①时间序列预测法。所谓时间序列预测法,就是利用预测对象过去的统计资料所表明的趋势,来推算未来的预测值。它是以预测对象未来将遵循过去的变化轨道为前提的。此类预测方法多适用于短期预测,具体方法有:简单平均法、移动平均法、加权移动平均法、指数平滑法。
②回归预测法。回归预测法,是在分析因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的基础上,建立回归方程,再根据自变量的数值变化来预测因变量数值变化的方法。这种方法既可以对时间序列进行分析,研究预测对象随时间延伸而演变的过程及其趋势,又可以对因果关系进行分析,研究预测对象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及其影响程度。回归预测法按其自变量的多少,可划分为一元回归法和多元回归法;按预测对象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不同,可划分为线性回归法和非线性回归法。
三、市场细分与目标市场选择
(一)市场细分
1.市场细分的意义与原则
①市场细分的定义。市场细分,是指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和购买行为的差异性,按一定的标准,把整体市场划分为若干消费者群的过程。细分出的若干具有某种相似特征的消费者群,称为细分市场或子市场。
②市场细分的意义。市场细分,对于企业来说具有多方面的意义。通过市场细分,把市场由大划小,由复杂划为单一,有利于企业更好地选择目标市场;通过市场细分,企业可以更细致更具体地掌握用户和消费者的需求,从而做到生产与需求紧密的结合;通过市场细分,企业可以发现新的市场机会,进而开发新的市场;通过市场细分,企业可以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把有限的资源用于选定的目标市场,迅速取得市场优势。
③市场细分的原则。企业要进行有效的市场细分,必须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可识别性。即各细分市场在概念上应当是可以区分的,在消费与购买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二是可衡量性。即经过市场细分后,每一个细分市场的规模及购买力的大小是可以衡量的。三是可进入性。即细分的市场必须是企业有可能进入并可以占有一定份额的。四是盈利性。即细分市场的容量必须保证企业获得足够的盈利。五是稳定性。即细分市场必须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可保证企业在该细分市场能够持续发展。
2.市场细分的因素
市场细分是以用户、消费者的需求差异为基础,对市场进行划分的。而用来反映用户、消费者需求差异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一般有以下几个因素:
①地理环境因素。地理环境因素包括:行政区域、城市与农村、地形、气候、人口分布与密度等。
②社会经济因素。其中包括性别、年龄、职业、教育程度、民族、宗教、家庭人口和收入水平,社会风俗、习惯,以及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③心理因素。包括生活方式、追求目标、性格、购买动机和频率,以及对产品质量、价格、服务等的敏感程度。
划分市场的具体因素不仅很多,而且也是变化的。企业应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的因素,找出用户、消费者之间的差别,进而划分市场,从中选出能够发挥企业优势,并取得较好效益的目标市场。
(二)目标市场选择
市场细分的目的在于有效地选择并进入目标市场。所谓目标市场,就是企业经过市场细分之后,决定要进入的子市场,或者说是企业所选定的并打算为之服务的消费者群。
企业在确定其目标市场时,有三种策略可供选择:
①无差异性市场策略。即只着眼于人们需求中的同一性,而不考虑子市场的差异性,以同一产品、同一策略、单一市场营销组合,来应付不同的消费者群体。
②差异性市场策略。差异性市场策略是指企业决定同时为几个子市场服务,但针对不同子市场的需求差异,分别设计出不同的产品,采用不同的营销组合,来满足不同的消费者群体的需求,以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③集中性市场策略。即指企业集中力量和资源,选择一个或少数几个子市场作为目标市场,以求在较小的市场上求得较高的占有率。这一策略有利于企业扬长避短,集中力量在较小的市场面构建较强的竞争优势,有利于企业搞专业化经营。但由于市场面过于狭窄,一旦市场形势变化,就会遭遇较大的市场风险。三种市场策略的对照分析见表4-2。
表4-2 目标市场策略类型对照分析
上述三种市场策略各有利弊,企业应根据自身的资源与实力、产品与市场的特性、产品寿命周期所处的阶段以及竞争对手的市场策略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市场策略。
四、市场营销组合
企业选定目标市场后,必须采取有效的营销组合去开发和占领目标市场,构建本企业的竞争优势。所谓市场营销组合,是指企业针对目标市场的需要,对可控制的各种市场手段与营销因素的优化组合和综合运用。美国市场营销学家麦卡锡把市场营销手段或营销因素分为四大类,即产品、价格、地点和促销。
市场营销组合因素对于企业来说都是可控因素,即企业根据目标市场的需要,可以决定自己的产品结构、制定产品的价格,选择分销渠道和促销方式等,自主地对各种营销手段进行搭配和运用。但是,这种自主不是随心所欲的。因为市场营销过程不但要受到企业资源和目标的制约,而且还要受到各种微观环境和宏观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些都是企业所不可控制的变量。因此,市场营销管理人员的任务就是适当安排市场营销组合,使之与不可控制的环境因素相适应,这是企业市场营销能否成功的关键。
五、市场营销计划的执行与控制
市场营销计划,是企业对所选择的营销战略与策略方案加以具体化,对方案的实施所进行的统筹安排。制定市场营销计划仅仅是市场营销管理工作的开始,营销计划制定之后,还必须花大气力去执行和控制。
(一)市场营销计划的执行
企业要贯彻执行市场营销计划,有效地开展市场营销工作,就必须建立市场营销组织。市场营销组织,是企业开展市场营销活动,实现营销目标的组织机构。它根据实现企业营销职能和完成营销目标的要求,对企业全体营销人员进行分工和职能分配,使每个营销人员具有不同的职责和权利,使企业各项营销工作和营销活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现代市场经济下,市场营销的效益不仅取决于其组织结构是否合理,而且取决于营销经理的管理能力和水平。为了执行营销计划,营销经理必须把计划任务落实到人,确保计划任务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二)市场营销计划的控制
所谓市场营销计划的控制,是指市场营销管理者经常检查营销计划的执行情况,看看实际执行与计划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就要找出原因所在,并采取适当措施加以纠正,以保证营销计划的完成。
市场营销计划的控制包括如下内容:
①年度计划控制。年度计划控制,是指企业在本年度内采取控制步骤,检查实际绩效与计划之间是否有偏差,并采取改进措施,以保证市场营销计划的实现与完成。
②赢利能力控制。企业除了年度计划控制之外,还需要衡量不同产品、不同销售区域、不同顾客群体、不同渠道以及不同订货规模的获利能力。赢利能力控制,有助于管理人员决定各种产品或市场营销活动是扩展、还是减少或取消。
③效率控制。如果赢利能力分析显示企业某一产品、某一地区、某一市场的利润很差,就要考虑有没有高效率的方式来管理销售人员、广告、促销及分销。
④战略控制。战略控制是指市场营销管理者采取一系列行动,使实际市场营销工作与原规划尽可能一致,在控制中通过不断的评审和信息反馈,对战略不断地修正。
【小资料(4-1)】
牙膏市场群雄逐鹿冷酸灵凭良性差异定位制胜
高露洁、佳洁士两大外资品牌进入中国牙膏市场,使得牙膏市场的渠道网络战、广告战、人员战愈演愈烈,使得中国牙膏市场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然而纵观今夏的牙膏市场,一个显著的变化是,国产纯天然牙膏的热销度创下了近年之最。以冷酸灵为代表的草本矿物盐抗过敏牙膏再次成为消费热点。其他国产品牌也趁势相继推出新品,大有群雄逐鹿,重新洗牌市场的态势。业内人士认为,自“三氯生事件”等国外品牌危机的陆续发生后,国民消费逐步向天然抗过敏牙膏等国产品牌过渡。
在现代的市场经济中,竞争无处不在,而在外资品牌的强大进攻下,在整个牙膏品牌洗牌的过程中,坚持产品品质的良性差异,将是各国产牙膏品牌出击制胜、夺取市场的杀手锏。
所谓的良性差异是什么?据记者分析,就国产牙膏而言,其实不外乎坚持两点:第一,将中国几千年的传统医学文化在牙膏研发和口腔保健方面进行适当的继承和发扬;第二,在牙膏众多的功能诉求和定位中,不贪大求全,而集中某一功能细分市场,深入研究,做精做透。
先说牙膏功能定位。以中国著名的传统牙膏品牌冷酸灵为例,它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生存下来,当初的产品定位和广告宣传功不可没。冷酸灵的广告主题在很长时间里一直集中向受众表达,冷酸灵能解除牙齿遇到冷热酸甜后所遭受的痛苦。这使得冷酸灵品牌在牙膏诸如防蛀、美白等众多功能中,被牢固定位在牙齿抗过敏牙膏上,并成为这方面的第一品牌。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在高露洁、佳洁士等品牌的大举进攻下,冷酸灵仍然坚持了已有的主题与定位,提炼出了一句带给受众直接利益的口号:“冷热酸甜,想吃就吃,冷酸灵牙膏”,进一步强化了产品的诉求点,在抗过敏护理牙膏市场中一枝独秀,从而守住了自己的市场份额。
再说牙膏研发与祖国传统医学相结合方面。同样以冷酸灵为例,冷酸灵上市20年来,一直畅销不衰,我们认为它除了在牙膏功能方面的准确定位外,还来自其对牙齿抗过敏成分的不断推陈出新。据《本草纲目》记载:野菊花、金银花有“清热解毒、利咽泻火”的特效。冷酸灵最近全新推出的冷酸灵草本矿物盐双重抗过敏牙膏,就是利用了金银花性味甘寒,有清热袪火之功效,野菊花性凉,有疏风清热、解毒清肿等功效的特点,帮助和预防由于上火而引起的牙周炎、牙龈红肿,口腔溃疡等困扰,达到本质上抗过敏的功效从而填补了国内草本抗牙齿过敏领域的空白。
消费者在呼唤天然产品的回归,冷酸灵等国产牙膏品牌借机出击,迅速赢得市场,回头去看,这一次重新赢得市场的国产品牌几乎无一例外地发挥了与以上两点差异相似的本土优势,在相似的市场定位中,冷酸灵又以其独特的草本矿物盐双重抗过敏定位脱颖而出,这也给各个行业提了个醒,那就是,国产品牌在面对国际巨头冲击的时候,仿效不是办法,败退更不是出路。因此,坚持产品品质,坚持服务至上,力求产品精益求精;坚持产品卖点差异化,关注消费者需求,才是企业取得胜利并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资料来源:中国MBA网.2006-02-23.
企业战略与战略管理概论_现代企业管理
第一节 企业战略与战略管理概论
一、企业战略与战略管理的含义
(一)企业战略的含义
“战略”一词是个军事术语,最早来自古希腊文,原意是“将军”。中世纪以后,这个词逐渐成为军事术语,即“战争谋略”,引申为指导和指挥军队克敌制胜的艺术和方法。进入现代社会以后,“战略”被广泛地运用于经济、政治、科技,其含义也演变为“带全局性的重点的谋划”。
1938年美国经济学家巴纳德(C.I.Bernad)在其代表作《经理的职能》中,首次将“战略”一词引入企业管理。从目前来看人们对企业战略的认识和定义大体上有以下几种。
①企业战略作为确定企业使命的手段,主要明确企业长期目标,活动程序和资源分配的优先级,如钱德勒在《战略与结构》一书中对企业战略的定义是:决定企业基本的长期目标与目的,选择企业达到这些目的所遵循的方针,并为实现这些目标和方针而对企业重要资源进行分配。
②企业战略是一种计划,是对未来行动方案的证明和要求。明茨博格(H.Mintzberg)指出,大多数人认为战略是一种计划,它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具有导前性,即战略形成在企业经营活动之前;二是具有主观性,即战略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地制定的,更多地反映了人们对未来行动的主观愿望。在博弈论中,冯·纽曼(Von.Newman)认为,企业战略是“一种完整的计划,旨在说明在每一种情况下应该做出怎样的选择”。
③企业战略是一种计策或计谋,是为获得超过竞争对手的持久的竞争优势而对外部机会和威胁以及内部优势和劣势的积极反应。
④企业战略是一种模式,它不仅体现了一系列的计划,而且体现了一系列的行动。战略作为一种事先的计划与战略作为一种模式两种定义的着眼点不同,前者强调战略是人类设计的结果,后者强调战略是人类行为的结果,是已实现的战略。
⑤企业战略是一种定位,即通过战略的制定,来确定企业在市场中的位置。
以上各种观点说明人们对战略的认识虽然不尽相同,但都从不同的视角诠释了企业战略在企业中的作用。
(二)战略管理的含义
企业战略管理是确定企业使命,根据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设定企业的组织目标,依靠企业能力保证目标的落实,并最终实现企业使命的一个动态管理的过程。
现在企业的全部管理工作一般可以分为战略管理和运营管理两大类。运营管理是在企业产品方向既定的前提下,企业组织好产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工作,由于这些工作是企业经常遇到的,可以通过制度化和程序化或者标准化来实现各项目的,营运决策往往是短期或技术性的决策,具有战术性特点,一般由企业中层和基层决策。
战略管理则是针对关系到全局性的发展方向做出的决策,如确定企业的新产品,新市场,新技术的发展方向,决定企业未来一定时期内经营和生产规模如何扩大,投资方向等,涉及企业预期总体目标的全过程。战略管理不像日常运营管理那样经常地重复出现,不能程序化和标准化,属于非程序化的决策。
相对于运营管理而言,战略管理关注的是企业较长时期的结果,运营管理如何逐步达到这个结果。二者之间的区别如表6-1所示。
表6-1
二、企业战略的特征
根据企业战略的含义及经过长期的战略实践,我们可以发现企业战略具有如下特征。
(一)全局性
企业战略是对企业总体经营活动进行的一种谋划,它制定的是企业总体经营的方案,它所追求的是企业总体效果,一旦这个战略确定后,会成为企业其他工作的行动纲领,为企业具体活动指明了方向,企业工作都应围绕所制定的战略进行,就会成为衡量企业其他工作的尺度,凡脱离企业战略的行动都应避免。所有的局部必须统一在这个纲领之中,具有全局性。
(二)长期的稳定性
企业战略着眼于企业未来的长远利益,企业制定战略是运用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因素,对以后一个较长时期所做的一个总体部署,从战略的意图而言应达到一个超越现实的长远目标,而不是简单地维持现状。因此,评价企业战略的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这个战略是否有助于长期目标的实现和长远利益的最大化,长期性决定了企业在一个较长时期的目标是相对稳定的。
(三)竞争性
企业制定战略其根本目的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战胜竞争对手,获取竞争优势,从这点看,是否有竞争性是判断企业战略优劣的又一个标准。
(四)风险性
企业战略制定是在分析企业未来内外因素变化的情况下对企业总体目标的规划,具有超前性,由于影响企业战略的环境有些是较为稳定的,可预测的,也可以控制,但另外一些则不能准确预测,也不能控制,这就使企业战略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从而使企业战略具有结果的不确定性,即风险性。
(五)适应性
企业战略特别是企业战略目标既要简单明了,同时又不能过分的僵化和具体,应保持适当的张力。换言之,企业在制定战略时,应考虑建立资源缓冲地带,保证资源分配的灵活性,以便使企业战略具有一定的机动性。当企业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时,可以通过适当调整局部计划来适应环境的变化,而不致做大的调整。
产品寿命周期_现代企业管理
第二节 产品寿命周期
一、产品寿命周期的概念
一种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情况和获利能力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这种变化与生物的生命历程一样,要经历出生、成长、成熟和衰亡的过程,所以称为产品寿命周期。它又称产品生命周期,是指从产品试制成功投入市场开始到最后被淘汰为止所经历的全部时间过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①产品寿命周期与产品的使用寿命、经济寿命、技术寿命、折旧寿命均不相同。产品的使用寿命是指从产品投入使用到产品报废所经历的时间。产品经济寿命是指使用该种产品给用户能带来经济效益的延续时间。产品技术寿命,是指某代新产品从投入使用,一直到由于技术进步而被淘汰所延续的时间。产品折旧寿命,是指按国家有关部门规定或企业自定的折旧率,把设备投资扣除残值后的余额,折旧到接近于零所经历的时间。
②产品寿命周期是以国家或地区来划分的,同一产品在不同国家或地区所处的产品寿命周期的阶段可能不同。比如,黑白电视机在我国城市市场上已处于衰退期,但在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却处于成熟期或成长期。
③产品寿命周期曲线是通过市场销售量(Y)对应时间(T)的变化来表示的,这是人们在总结各种产品在市场上的活动规律后概括出的经验曲线,如图7-1所示。
产品寿命周期一般呈S形,但是由于产品本身的特点和特殊的市场环境,也会出现变异形式。如图7-2所示。
二、产品寿命周期各阶段的主要特征和营销策略
我们着重研究呈S形的大多数产品的生命周期,它包括四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各自的市场特征,根据这些市场特征来制定相适应的营销策略。
(一)导入期
导入期开始于新产品首次投入市场销售之时,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如下。
①新产品刚投入市场,生产批量小,制造成本高,销售价格偏高。
②消费者对新产品了解不多,销售渠道难以马上打开,销售量较少,增长缓慢。
图7-1 产品寿命周期曲线图
③促销力度大,广告费用大。
④市场需要量小,企业通常处于微利或亏损状态。
⑤少数创新型消费者容易产生购买行为。
⑥市场竞争者很少,只存在新产品的基本形式和仿制形式。
以上特征表明,导入期的产品还存在着各方面的不足,消费者对产品还不够了解、适应,因此,在这一时期,要让新产品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并扩大市场占有率,尽快进入成长期,以取得较高利润,企业可以采取以下营销策略,如图7-3所示。
1.快速撇脂策略
这种策略以高价格和高促销费用推出新产品。采用高价格是为了尽可能从每单位的销售量中获取高额利润;高促销水平,旨在让顾客相信该产品有足够的优点与其高价格相匹配,而且在强大的促销势头下,提高产品的市场深入水平,促成较多的顾客形成对产品的偏好,以求迅速扩大销售量,获得较高的市场占有率。该策略的适用条件是:大多数潜在消费者还不了解这种新产品;已经了解这种新产品的人急于求购并有能力照价付款;企业面临着潜在竞争者的威胁,需要迅速使消费者产生品牌偏好。
2.缓慢撇脂策略
这种策略是以高价格和低促销水平来推出新产品。实行高价格是为了获取更多的毛利,而采取低促销是为了减少促销费用。该策略的适用条件是:市场规模有限;产品具有独特性、吸引力,消费者愿以高价购买;多数消费者已了解这种产品;没有激烈的潜在竞争。
图7-2 各种变异的产品寿命周期曲线图
3.快速渗透策略
这种策略是以低价格和高促销费用推出新产品。通过低价渗透和大规模的促销推进,迅速打开局面、提高市场占有率,是一种薄利多销的方式。但要注意以扩大生产来降低成本,弥补高费用低价格带来的损失。该策略的适用条件是:市场规模大;消费者不了解新产品;市场需求价格弹性大;有强大的潜在竞争威胁;随着生产经验的积累和生产规模的扩大,企业的单位生产成本下降。
图7-3 产品导入期的营销策略
4.缓慢渗透策略
这种策略是以低价格和低促销水平来推出新产品。低价格刺激消费者购买,使市场迅速接受该产品;低促销实现较高利润。该策略的适用条件是:产品市场广阔;该产品知名度较高;市场需求价格弹性大;潜在竞争对手多。
(二)成长期
经过市场导入期,消费者对新产品逐渐熟悉,企业开始批量生产,销售量迅速增长,这时新产品进入成长期。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如下。
①生产规模扩大,产品成本降低,产品价格维持不变或略有下降。
②销售量迅速上升。产品为消费者所熟悉,形成广大的市场需求。
③促销费用对销售额的比率不断下降。
④销量激增和单位生产成本及促销费用的下降,使得利润迅速增长。
⑤市场竞争日益加剧,新的产品特性出现,产品市场开始细分,销售渠道增加。
⑥此时的购买者多为早期采用者,中间多数消费者开始追随领先者。
针对成长期的特点,企业要维持其销售增长率,在竞争中取胜,保持旺销的活力,可以采取以下营销策略。
①改进产品质量,增加新的功能,丰富产品式样,强化产品特色。
②开辟新的尚未满足的细分市场并迅速占领这一市场;建立新的分销渠道,增加销售网点,拓宽市场。
③在适当的时候,可以采取降价策略,以激发那些对价格较敏感的潜在消费者产生购买欲望并实施购买;同时,低价格还能抑制竞争者加入。这样对企业扩大市场占有率显然很有好处。
④企业要把广告宣传的重心从介绍产品、建立产品知名度转化为提高美誉度上来,以促进企业销售的成长。
(三)成熟期
产品经过一段时期的快速成长后,销售量的增长速度会降下来,产品进入成熟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是:
①生产批量很大,生产成本降到最低程度,价格开始有所下降。
②产品的销售量增长缓慢,逐步达到最高峰,然后缓慢下降。
③利润达到最高点,并开始下降。
④大多数消费者加入购买队伍,包括理智型、经济型的购买者,他们对产品放心,购买果断。
⑤产品的服务、广告和推销工作的重要性不容忽视,销售费用不断提高。
⑥很多同类产品及替代产品进入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并出现价格竞争。
在这一阶段,企业的营销目标是巩固原有市场并使其进一步扩大,延长成熟期,以便获得尽可能高的利润;为此应该充分挖掘老产品的潜力。可供选择的营销策略有三种。
1.产品改进策略
这种策略是以改进产品来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要,从而扩大市场销售量。可从如下方面着手:提高产品质量,注重改善产品的功能特性;增加产品特色,注重突出产品的新特点;改进产品式样,注重增加对产品的美学诉求。
2.市场改进策略
这种策略是通过发掘产品新用途、开发新的细分市场、创造新的消费方式等途径去扩大市场,增加销售。如将非用户转变为自己产品的用户,争取竞争对手的顾客以及进入新的细分市场,企业将拥有更多的用户;通过努力发现产品的各种新用途以及使用户更频繁地、大量地使用该产品,可以提高用户的使用数量。
3.营销组合改进策略
这种策略是通过改进营销组合的一个或几个要素来刺激销售,延长产品的成熟期。最常用的是通过降低价格来吸引顾客,提高竞争能力;还有提高分销水平、有效地利用广告工具、增加销售途径、提高服务质量等手段都可运用。总之,应在价格、分销、广告、销售促进、人员推销、服务等营销组合工具上进行适当有效的分配。
(四)衰退期
当产品销售由成熟后期开始急剧下降,利润不断减少之时,一般来说,该产品开始走向衰退。特征如下:
①产品需求量和销售量急剧下降,甚至可能出现积压。
②新产品开始进入市场,正逐渐替代老产品。
③经过成熟期的激烈竞争,产品价格下降到极低水平,竞争者数量日益减少。
④企业利润日益下降趋于零。
⑤购买者为保守型消费者,属于习惯性购买;而大多数消费者态度已发生转变。
面对处于衰退期的产品,企业要认真研究分析,不可草率决策。首先,关键在于识别真正的疲软产品,如果判断失误,则会错过良机,过早断送产品的前途,或者延误产品的更新换代,消耗昂贵的成本费用并削弱企业的获利能力。一般可考虑选择以下策略。
1.维持策略
继续沿用过去的策略,按照原来的细分市场,采用相同的分销渠道、定价及促销方式等营销组合,直到产品没有销路而自然淘汰。这种策略会带来较大风险,适用于处于有吸引力的行业并具备竞争实力的企业。
2.集中策略
企业把能力和资源集中在最有利的地方,通常是能赚取较高利润的细分市场和销售渠道上,这样,既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又延迟了产品退出市场的时间。
3.收缩策略
企业逐步放弃,大幅度降低促销水平,尽量减少费用,以增加当前的利润,使产品在市场上按计划逐步停产,又可以从忠实顾客那里获得利润。
4.放弃策略
对于衰退较快且企业已准备了替代性产品,或者采取措施依然不能扭转亏损局面的产品,或者该产品的延续不利于其他产品的发展等,则企业应该当机立断地放弃经营该产品,将企业损失减小到最低限度。
5.重新定位策略
企业可以通过对衰退期的产品进行重新定位,发现新用途,增加新功能,使该产品延续生命。
【小资料(7-1)】
广州本田雅阁的成功
广州本田雅阁新老产品垂直换代获得成功,成为中高级细分市场的大赢家。广州本田雅阁自1999年投放市场以来一直是一款热销的产品,但广州本田在2002年12月15日停止老雅阁的生产,到2003年1月15日新雅阁的换型上市,其间利用短暂的一个月时间将社会库存消化一空,并以低于上代雅阁的价格上市,又一次成为中高级市场的价值领袖,也成为了消费者衡量价格的标准。雅阁不仅成功地进行了产品的换代,同时建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和口碑,使其在中国市场的价格竞争中回避了降价潮的冲击,成为近几年单车利润率最高的产品。
资料来源:佚名.中国管理网.2003-12-15.
三、研究产品寿命周期的意义
产品寿命周期原理总结了产品进入市场后的发展变化规律,这对于现代企业的管理活动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1.研究产品寿命周期,有助于企业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
企业决策者根据产品寿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的特点采取适合的营销策略,以增强产品的吸引力,并大力开发新的细分市场、制定新的竞争策略,来保证产品可获得最大利润。
2.研究产品寿命周期,可以减小决策失误和加强风险管理
企业在制定营销决策时,要认真分析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如果缺乏正确认识,就有可能扼杀产品的生命,失去为企业创造新的赢利的机会。
3.研究产品寿命周期,使老产品生命的延续成为可能
当产品进入成熟期后,将面临退出市场的危险。但是,如果企业赋予产品新的用途或者开发新的市场,就可以使产品的生命持续向前,重新焕发青春。
4.研究产品寿命周期,有利于促进企业产品的不断更新
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产品寿命周期呈缩短的趋势。像现今某些电子产品的寿命周期已经缩短到12个月。因此,企业必须经常分析产品的市场状况,不断创新,适时淘汰老产品,开发新产品,使企业产品组合达到优化状态。
生产运作管理概述_现代企业管理
第一节 生产运作管理概述
生产运作管理是对企业产品生产的计划、组织和控制。它是整个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生产运作管理,合理组织生产过程,正确确定企业及其各个生产单位的生产任务,做好日常生产活动的协调与控制,搞好生产现场管理,不仅可以保证企业生产的顺利进行,为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和劳务,而且是合理利用企业资源、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经营目标的重要保证。因此,企业在加强生产经营管理,做好经营决策的同时,必须切实做好生产运作管理工作。
一、生产过程及其构成
1.生产过程的概念
生产过程是工业企业最基本的活动过程,是指从生产这种产品的准备开始到把这种产品生产出来为止的全部过程,它包括劳动过程和自然过程。所谓劳动过程是指劳动者利用劳动工具按照一定的方法和步骤,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劳动对象使之成为有用产品的全部过程;所谓自然过程,就是借助于自然力,改变加工对象的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的过程,如铸件的冷却、木材的干燥、酿酒的发酵等。
2.生产过程的构成
产品的生产过程一般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①生产技术准备过程。是指产品投入前所进行的各项生产技术准备工作,如产品设计、工艺设计、工艺装备设计与制造、材料准备和工时定额的制定等。
②基本生产过程。是指直接完成企业的基本产品而进行的生产活动,是不断改变劳动对象的过程,如纺织厂的纺纱织布、机械厂的毛坯制造、零件加工、产品组装等。
③辅助生产过程。是指为保证基本生产过程正常进行,但不直接构成产品实体的生产过程,如动力的生产、工具的制造、设备的修理等。
④生产服务过程。是指为基本生产和辅助生产过程服务的各种生产服务性活动,如原材料、半成品、工具等供应、运输、库存管理等。
二、影响生产过程构成的因素
不同的企业由于生产的产品不同,生产过程的构成也有很大的差异。生产过程的构成受下列因素的影响。
①产品特点。产品特点是指产品品种,产品结构的复杂程度,产品精度要求,工艺要求,以及原材料的种类。
②企业生产规模。企业生产规模越大,生产过程的构成越齐全。
③企业生产的专业化程度。一般来说专业化程度越高,分工越细。
④企业生产技术和工艺水平。生产同一产品的企业,由于各自的技术条件和工艺水平的不同,生产过程的构成也有很大的差异。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生产过程的构成也将发生深刻的变化。
三、生产过程组织及其要求
1.生产过程组织的概念
生产过程的组织就是对各个生产过程、各个工作地、各道工序进行合理安排和布置,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来实现它们之间的协调配合,使各个生产过程、各个工作地、各道工序成为有机的整体。合理组织生产过程,其目的就是为了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行程最短,时间最省,成本最低,效益最好。
2.生产过程组织的要求
①生产过程的连续性。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包括时间上和空间上的连续性。时间上的连续性,是指产品在各个阶段,各道工序的不断的运动过程中,在时间上紧密衔接,没有或很少有不必要的停留和等待。空间上的连续性是指生产的各个环节在空间布置上合理紧凑,使物料的行程最短,这样就可以极大地缩短产品的生产周期,减少在制品数量,加速资金的周转,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大幅度地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
②生产过程的比例性。生产过程的比例性(又称为生产过程的协调性)是指生产的各个过程、各个环节、各个工序、各个工作地之间在生产能力上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使各环节的工人人数、设备数量、生产效率等,都必须互相协调,互相适应,不发生脱节和比例失调。生产过程的比例性是保证企业生产顺利进行,合理组织生产过程的前提。可以充分利用设备和生产面积,提高工时利用率,减少劳动对象在生产过程的停顿和等待可能造成的损失,缩短生产周期,减少在制品数量,加速资金周转,提高劳动生产率。
③生产过程的均衡性。生产过程的均衡性又叫节奏性,是指企业及其各个生产环节,都在相等的每段时间内,出产相等或递增数量的产品,或者完成相等或递增数量的工作量,各个工作地的负荷相对稳定,没有时松时紧的现象。均衡地进行生产,能够充分利用设备和工时,避免出现加班加点,突击赶工所引起的各种弊端和造成的各种损失,有利于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增加产品产量,实现安全生产和保证正常的生产秩序等。
④生产过程的适应性。生产过程的适应性是指企业生产过程能够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灵活快速地进行多品种小批量产品的生产的适应能力,以不断满足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提高企业市场的竞争能力,使企业的生产能力同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从而达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为了提高生产过程的适应性,就要学会在变中求稳,掌握一些先进的生产组织方法,如网络计划技术、组成技术、混流生产等。
四、生产类型
(一)生产类型的概念
生产类型是影响生产过程组织的主要因素,不同的工业企业,其产品的品种、产量、设备和工艺方法都有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都直接影响生产过程的组织。为找出其中的规律,有必要把各个不同的生产过程归纳为几种类型。生产类型就是按企业产品的性质、结构和工艺特点,产品品种的多少,品种变化的程度,同种产品的数量等,对企业及其生产环节所进行的分类。
(二)生产类型的种类及划分
1.生产类型的种类
(1)按生产工艺特点划分
①采掘提取型。是从地下或海中采掘、提取产品,如采矿业、石油企业等。
②合成型。是指把不同的原材料合成产品,如水泥企业、化工企业等。
③分解型。是指原材料加工处理后,分解成多种产品,如炼油企业、焦化企业等。
④调制型。是指通过改变加工对象的形状和性能而制成的产品,如橡胶厂、轧钢厂等。
⑤装配型。是指把零部件组装成产品,如机械制造企业等。
(2)按接受生产任务的方式划分
①订货生产方式。根据用户的订货要求进行生产,生产完成后就立即交货,所以产品不存在库存问题。
②存货生产方式。它是对市场需求进行预测,在此基础上制订生产计划,然后进行生产,产品有库存。产品的库存是存货生产的主要特点,它多是大批量生产采用的生产方式,如日用品的生产。
(3)按生产的连续程度分
①连续生产。它是指长时间连续不断地生产一种或很少几种产品,生产的产品工艺流程和使用的生产设备都是固定的、标准化的,工序之间没有产品储存,如化工生产,冶金生产等。
②间断生产。输入生产过程的各种要素是间断型的投入,生产设备和运输装置必须适合多种产品加工的需要,工序之间要求有一定的产品储存,如机床制造厂。
(4)按工作地专业化程度划分
①大量生产。大量生产品种单一,产量大,生产重复性高,每个工作地都长期固定完成一道或少数几道工序,工作地专业化程度高。通常采用高效率的专用设备或专用工艺装备,机械化、自动化水平较高,可以按加工对象布置车间的设备,实现流水生产。
②成批生产。生产的产品种类较多,每种都有一定的批量,生产有一定的重复性,工作地的专业化生产比大量生产低。根据生产的稳定性和工作地的专业化程度,通常将成批生产划分为大批生产、中批生产和小批生产三种。
③单件生产。产品品种繁多,每种产品只生产一件(台)或少数几件(台),生产的重复程度低,工作地专业化程度低。通常使用较多的通用设备和工艺装备,只有在不使用专用设备或专业工艺装备就不能达到技术要求时才采用专用设备和专用工艺装备,要求工人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较广泛的生产知识,以适应多品种生产的要求。工作地的生产类型的划分标准如表8-1所示。
表8-1 工作地的生产类型的划分标准
2.划分生产类型的方法
划分生产类型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方法是根据工作地的专业化程度划分;另一种方法是根据产品产量的大小划分。这两种方法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生产类型的基本特征。
根据工作地专业化程度划分生产类型时,需要经过两个步骤:第一步是划分工作地的生产类型;第二步是划分工段、车间与企业的生产类型。
(三)改变生产类型的途径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当今社会已进入多样化的时代。这就决定了大部分企业属于成批生产类型或单件小批量生产类型,并且逐步向多品种、小批量的趋势发展,需要采用某些相应的技术组织措施,改变生产类型,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改变生产类型的主要途径有:
①在全面规划,统筹安排的原则下,积极发展专业化生产,以增加批量,提高工作地的专业化程度。
②推行三化(产品系列化、零部件标准化、通用化),减少产品的品种数目,提高工作地专业化程度。
③推行成组技术,将相似零件归并成组,减少重复工作,节省时间,提高工作地专业化程度。
④加强计划工作,合理搭配产品,减少同期产品品种数目,以提高工作地专业化程度。
五、生产过程的空间和时间组织
1.生产过程的空间组织
生产过程的空间组织主要是研究企业内部怎样划分和设置生产单位的问题。由于产品的生产是由许多相互联系的车间、工段、班级等生产单位来实现的,因此,工业企业应当根据生产的需要,配置一定的生产空间场所,设立相应的生产单位,进行产品的生产活动,这些生产单位应该按照何种专业化形式来设置,这就是生产空间组织所要研究和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生产的空间组织有三种形式。
①工艺专业化形式,又叫工艺原则,它是按照生产过程不同工艺阶段的特点来建立生产单位的。在工艺专业化的生产单位里,集中着同种类的工艺设备和同工种的工人,对生产的产品进行相同工艺水平的加工,每一个生产单位只完成生产过程的一个工艺阶段。
这种组织形式的优点如下:
一是能充分利用生产设备和生产面积并能减少个别设备故障对整个生产的影响。
二是产品品种的变换适应能力强。
三是便于进行工艺管理,有利于提高工人的技术水平。
当然,这种方式也有缺点,如产品的加工线路长,这样会延长生产周期;生产单位之间的联系和协作关系复杂,加大了管理的难度。
②对象专业化形式,又叫对象原则,它是按照加工对象的不同来建立生产单位。在对象专业化的生产单位里,集中着为制造某产品所需的各种设备和各种工人,对同种产品进行多种工艺加工,完成产品的全部或部分生产,这一类生产单位,又称为封闭式生产单位。
这种组织形式的优点是:
①减少劳动对象的运输线路,缩短劳动对象的运输时间,节约运输人力和设备,从而可以极大地缩短产品的生产周期。
②简化了协作关系,便于加强管理。
其缺点如下:
一是不利于提高人员和设备的利用率。
二是产品品种变化的适应能力差。
三是生产单位内部的工艺技术复杂,难以进行工艺技术的指导和管理。
③混合形式,又叫混合原则,即有些企业在组织生产过程时往往将上述两种方式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混合形式,这样可以兼有两种专业化形式的优点,避免其缺点。
2.生产过程的时间组织
生产过程的组织,不仅要合理选择专业化形式,正确设置生产单位,而且还要在时间方面合理安排劳动对象在各生产过程、各生产单位、各生产地之间的相互转移,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的连续性和节奏性,从而缩短产品的生产周期,以提高企业的设备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制品在各工序的转移方式与加工的制品的数量有关,如果只生产一件产品,就不存在移动方式问题,那只能一道工序完成后,再送到下一道工序加工;如果制造的是一批,则就会有三种不同的移动方式。
①顺序移动方式。顺序移动方式就是一批制品在上道工序加工完后才整批转移到下道工序进行加工的移动方式。这种移动方式的组织管理工作比较简单,各工作地在加工该批制品的过程中,设备无间歇时间,工作地充分负荷,可以提高工效,但是每件制品在工序间都有长短不一的等待加工和等待运输的时间,因而制品的生产周期长,资金周转慢。
在顺序移动方式下,整批制品的工艺时间等于该批制品在各道工序的加工时间之和。其计算公式为:
T=n∑t
式中:T——整批制品的工艺时间;
n——批量
∑t——单件制品在各工序的加工时间之和。
例如:某零件批量四件,四道工序,各道工序时间分别为10分钟、5分钟、20分钟、15分钟,则该批制品的工艺时间为:
T=4×(10+5+20+15)=200(分钟)
②平行移动方式。平行移动方式是指每个零件在一道工序加工完毕后,立即转移到下一道工序进行加工,即制品在各道工序之间逐件移动,形成一批中的各件制品在各道工序上平行地进行加工。这种移动方式由于零件没有等待运输的时间,所以生产周期最短。但是,由于运输工作繁忙,特别是零件在各工序加工的时间不相等或不成倍数关系时,后道工序就会出现停工待料或出现制品大量积压的现象,人力和设备将得不到充分利用。
在平行移动方式下,整批制品的工艺时间可按下列公式进行计算:
T=∑t+(n-1)t长
式中:t长——加工时间最长的单件时间。
如上例,该批制品的工艺时间为:
T=50+(4-1)×20=110(分钟)
③平行顺序移动方式。这种移动方式是平行移动方式和顺序移动方式的结合,即一批制品在一道工序尚未全部加工完毕,就部分地把已经加工完毕的制品转到下一道工序进行加工,并使下一道工序能连续加工完整的制品,零件在各工序之间既有按件运送,也有分小批转移。
这种移动方式与平行移动方式相比,将工作地间断时间连起来,便于充分利用;与顺序移动方式相比,生产周期缩短了。缺点就是生产组织比较复杂。
在平行顺序移动方式下,整批制品的工艺时间可按下列公式进行计算:
T=n∑t-(n-1)t短
式中:t短——相邻两个工序中,加工时间短的工序的单件加工时间,如果相邻两工序的单件加工时间相同,则任取其一。
如上例,该批制品的工艺时间为:
T=4×50-(4-1)(5+5+15)=125(分钟)
以上三种移动方式各有优缺点。在实际中,应根据具体情况来考虑生产过程的时间组织方式。应考虑的因素有:批量的大小、制品的重量、工序时间的长短、生产类型、生产单位的专业化形式及生产任务的缓急等。
六、流水生产组织
流水生产又称流水作业或流水线。它是对象专业化组织形式的进一步发展,是把高度的对象专业化组织形式和劳动对象的平行移动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一种先进的生产组织方式。它是指劳动对象按照规定的工艺路线和生产速度,连续不断地通过各个工作地进行加工并出产产品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
1.流水线的特征
①工作地专业化程度高,每个工作地固定地完成一道和少数几道工序。
②各工作地按产品工艺过程的顺序排列,产品按单向移动,工作地排列系列化。
③按规定的时间间隔投入和出产产品,即按固定的节拍生产产品,生产具有较强的节奏性。
④生产过程是封闭的,生产过程是连续的。
2.组织流水线生产的条件
组织流水线生产需要具备以下条件和要求。
①产品品种稳定,产量大以保证流水线上各个工作地处于正常负荷状态。
②产品的结构和工艺要求相对稳定,以保证专用设备发挥效益。
③工艺过程能划分成简单的工序,便于按工序同期化的要求进行工序的合并和分解。
④原材料、协作件是标准的并能按时供应,以防流水线中断。
⑤厂房建筑和生产面积允许安装流水线的设备和运输装置。
3.流水线的分类
①按生产对象是否移动,可将流水线分为固定流水线和移动流水线。
②按流水线上生产对象的品种数目,可将流水线分为单一对象流水线和多对象流水线。
③按生产过程的连续程度,可将流水线分为连续流水线和间隔流水线。
④按流水线的节奏性,可将流水线分为强制节拍流水线、自由节拍流水线和粗略节拍流水线。
⑤按流水线的机械化程度,可将流水线分为手工流水线、机械化流水线和自动流水线。
4.流水线的组织与设计
①确定流水线的节拍。节拍是流水线设计的重要参数,同时也是表明流水线出产量大小的指标。
节拍=计划期有效工作时间÷计划期产量
②组织工序同期化。工序同期化就是通过组织和技术方面的措施,使流水线上各道工序的加工时间与流水线的节拍相等和成倍数关系,基本做法就是分解与合并工序,为了使各工作地的时间为节拍或者是节拍的倍数,还可以改进工艺过程,缩短工序时间,合理配备劳动力等。
③计算设备或工作地的负荷。工序同期化后,各道工序的加工时间并不完全等于节拍或节拍的倍数,每道工序的工作地的设备数用以下公式计算。
某工序工作地设备数=该工序单件加工时间÷节拍
根据上式计算出来的工作地设备数不完全是整数,而实际采用的工作地设备数必须是整数,这时就要计算工作地设备的负荷系数,以进一步确定是否适于采用流水线。计算公式如下。
某工序工作地设备的负荷系数=计算出来的工作地设备数÷实际工作地设备数
若负荷系数大于1,表明工作地负荷过大,应压缩工序时间;负荷小于1,表明工作地负荷不足,应提高负荷程度。一般要求流水线上的平均负荷系数不低于0.75。
④计算工人数。在以手工操作为主的流水线上,流水线工人人数可由下式计算。
每个工作地需要的工人数=每日工作班次×每一个工作地同时工作人数
各工作地的工人人数之和即为整个流水线上的工人人数。
在以设备加工为主的流水线上,配备工人人数要考虑实行多设备看管的可能性,及配备后备工人的百分比。
⑤选择运输装置。选择哪些运输装置要考虑产品形态、尺寸、质量、精度要求等,常用装置为传送带。
⑥流水线的平面布置。流水线的平面布置应使工人操作方便;运输线路最短;生产面积充分利用;便于辅助部门工作。
【小资料(8-1)】
水蜘蛛
水蜘蛛是在水面上快乐飞转的昆虫,它在水面上轻盈地浮动,急速改变方向。在丰田公司工厂内,可以看到与它相似的东西。因为丰田公司工厂的搬运工也是在前工序和后工序之间反复巡回,所以也被叫作“水蜘蛛”。搬运零件的搬运车由牵引车拖引着,在工序间来回行驶。
工厂的后道工序的零部件被领取,意味着被领取的零部件在向前道工序传递着下一步安排的指示,所以搬运人员不单是搬运工,还是指令的传递者。因此零部件不允许随便搬运,只能是带着老板来领取所需要的零部件。从这个意义上说,搬运工作也均衡化了。
例如,在组装小批量的加速器(批量规模5个)需领取必需的零部件时,搬运工在各个加工工序的各处存放场巡回,领取制造5个加速器所需的各种零部件。“水蜘蛛”式的搬运是把一定量的零部件作为一组进行领取的具有代表性的例子。
资料来源:高海晨.企业管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生产计划及其主要指标_现代企业管理
第二节 生产计划及其主要指标
一、生产计划的概念
工业企业的生产计划,是对企业生产活动的部署和安排,是企业全体职工实现生产目标的行动纲领。它规定着企业在计划年度内应该生产的产品品种、质量、产量、产值和出产期限等一系列的生产指标。这些指标,反映了企业生产在计划年度内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直接关系到企业销售计划和利润目标的实现;也是编制物资供应、劳动工资、成本财务等计划的依据。关系到各种资源的利用程度和企业收益的大小。
二、生产计划的主要指标
1.产品品种指标
产品品种指标是指企业在计划期内应该生产的产品品种、规格、型号的名称和数目。
2.产品质量指标
产品质量指标是指企业在计划期内各种产品应该达到的质量标准和要求。它既包括产品的内在质量,如机械性能、工作精度、使用寿命、使用经济性等;也包括产品的外观质量,如产品的外形、颜色、装饰等。
3.产品产量指标
产品产量指标是指企业在计划期内应该出产的合格产品的实物量和工业性劳务的数量。它包括计划期内外售的成品和半成品,以及提供给本企业基本建设和非生产部门使用的成品和半成品。
产品产量指标是表明企业生产成果的一个重要指标,反映了企业向社会提供的使用价值的数量及企业的生产规模和发展水平。
4.产值指标
产值指标是指用货币形式表示的企业在计划期内的生产成果的价值量指标,具体有三种。
①商品产值。商品产值是指企业在计划期内出产的可供外售的成品、半成品及工业性作业的价值。商品产值一般按现行价格计算,它表明企业在计划期内为社会提供的商品总量,也是企业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②总产值。总产值是指用货币计算的企业在计划期内应该完成的工作总量。总产值反映了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生产规模和水平。总产值一般按不变价格计算,其内容包括:企业计划期内的全部商品价值;企业在制品、半成品、自制工具、模具等期末、期初结存量差额的价值;来料加工的价值。
③净产值。净产值是企业在计划期内应该新创造的价值,它是从总产值中扣除各种物资消耗的价值以后的余额,一般按现行价格计算。净产值指标能避免转移价值的影响,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生产劳动成果。
三、生产计划的编制
(一)生产计划指标的确定
生产计划的核心是确定产品的品种和数量,只有确定了品种和数量以后,才可以计算商品产值和总产值。
1.产品品种的确定
产品品种是以市场需求为基础并考虑企业的实力等因素,采用定性分析方法确定的。常用的方法是收入利润顺序分析法。
收入利润顺序分析法是将生产的多种产品按销售收入和利润排序,并将其绘在收入利润图上,表8-2所示的10种产品的收入和利润顺序可绘在图8-1上。
表8-2 产品收入和利润顺序分布
从图8-1可以看出,在斜线上方的产品,如C、D等,销售收入顺序在前,利润顺序在后,即利润比正常情况要少,其原因可能是销售价格偏低,或是成本偏高,所以应考虑是否提高销售价或降低成本。对斜线下方的产品,如A、B等,销售收入顺序在后,利润顺序在前,即利润比正常情况要多(或亏损比正常情况要少),其原因不是成本低就是售价较高,对这种产品,应考虑增加销售量,以增加销售收入。像I、J这种收入少、市场需求量少的产品可以不生产。
2.产量的确定
品种确定之后,就要确定每个品种的产量。可以采用盈亏平衡点法和线性规划法来确定。其中线性规划法是指当企业生产多种产品时,其资源约束条件较多,使用线性规划法可优化生产计划,确定各种产品的最佳产量,使企业获得最大利润或支付最低生产成本。
例8-1某工厂生产甲、乙两种产品,这两种产品分别需要在A、B、C、D四种不同的设备上加工。甲、乙两种产品在各设备上所需的加工台时数和单位利润如表8-3所示,试做出使企业获利最大的产量计划。
图8-1 收入利润图
表8-3 加工台时数和单位利润分布
解:设X1,X2分别为在计划期内产品甲和乙的产量,P为企业获得的利润,则目标函数为:
X1≥0
X2≥0
此题有两个变量,可以用图解法来求解。按题意作图,如图8-2所示。
图8-2 线性规划的图解
由图可知,Q2点为最优解,即X1=4,X2=2,maxP=2 000×4+3 000×2=14 000(元)
图解法比较简单,但只适合于两个变量的情况。如果有三个以上的变量,就要用线性规划的单纯形法求解。
(二)产品出产进度的安排
产品出产进度的安排是指把全年的任务,按品种、数量,具体地分配到各个季度、各个月份,确定全年内各种产品的出产顺序。
1.合理安排产品出产进度的要求
合理安排产品出产进度,是生产计划编制的一项重要内容。首先,它必须保证按产品订货合同所规定的期限,品种,质量和数量的要求,并结合需要的轻重缓急进行合理安排。其次,应尽可能保证全年各季各月的负荷均匀。再次,应保证生产技术准备工作同生产安排在时间上密切衔接。最后,要本着赶前不赶后的原则,在时间安排上留有余地。
2.安排产品出产进度的方法
①大量大批生产进度的确定,对于品种少,生产稳定,按节拍生产的流水线,车间分配工段小组的生产任务比较简单,只需按工段的专业分工,确定相应的任务,按日进行分配即可。
②成批生产的进度确定,在成批生产中,当工段是按对象原则组成时,工段生产的零件也就是车间零件分工表中所规定的零件,因此,工段日计划任务只要从车间月度计划任务中摘除即可,如工段是按工艺原则组成的,那么可按“在制品定额法”,通过在制品定额标准安排任务,各工段任务初步确定后,车间还应进行负荷平衡。
③单件小批生产企业。由于订单到达具有随机性,产品往往又是一次性需求,产品出产进度计划应以订货合同为依据,并考虑生产能力进行安排。
安排好产品出产进度计划后,还要将生产任务分配到各车间,使各车间之间的生产任务在时间上、数量上相互衔接平衡,保证企业生产任务的顺利完成。
企业文化构建_现代企业管理
第二节 企业文化构建
企业作为经济实体,实现经济效益是其根本目标,如何增加利润、降低成本费用应是企业文化的本源问题,企业文化的构建围绕这一本源才有现实意义。因此,企业文化的实质是企业在市场竞争环境中,为保证企业持续发展而选择或努力去营造的适应外部竞争的生存方式。换言之,让企业适应竞争是企业文化构建的出发点,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构建能够对外部竞争环境具有高度适应性,和对环境变化做出迅速反应的行为方式及能力,这种能力就是企业所拥有的根据外部竞争环境需要而对内部资源进行整合运用的能力。
一、企业文化构建的目标
企业文化建设工程如同其他建设工程一样,过程很重要,但目标更为重要,因为没有过程永远也达不到目标,而没有目标过程肯定混乱。因此,当一个企业在设计自己的企业文化建设的蓝图时,必须要立足自己的现状、依据面临的国内外竞争环境、发展战略等,确定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应与企业的战略目标一致,并通过实现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来促进企业的发展。同时,在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下,还应有阶段性的目标,这样,在开展企业文化建设时,就可以稳步推进,层层深入,目标明确,收效斐然。
一般来说,在确立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时,要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构建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文化体系;实现员工对企业价值、理念、精神的认同;明确企业的共同行为准则,规范企业员工行为;完善企业基本制度和政策;塑造企业形象,整合企业无形资产;建立学习型组织,实现文化管理;推动员工价值和企业价值的共同实现。
二、企业文化构建的原则
(一)中西合璧、优势互补的原则
当今的企业,在企业文化构建的内容和形式上,既要继承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又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在文化建设理念上要尽力凸显中西文化的精华。近20多年来,企业文化在国内外著名企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如美国的IBM公司、微软公司、日本的松下公司、丰田公司,中国的海尔公司、联想集团、华为集团等都以优秀的企业文化而著称。一些国外企业凭借其富有个性和时代特色的企业文化,使其在国际大市场中洞察风云、把握机遇、稳操胜券;而像海尔、联想等中国的一批现代企业的文化既带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烙印,又大胆借鉴、吸收了西方文化的精华,达到了中西合璧、优势互补,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的改革,提高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当我们在实施企业文化建设工程时,不注意继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注意企业所面临的国情,就丢掉了发展的根基,失去了民族特色;如果忽略了对西方先进文化,特别是世界五百强企业先进的经营思想和营销策略等的借鉴,就会使企业文化失去了生机。
(二)文化理念创新的原则
对于现代企业来说,只有创新才能生存。这种创新,既要体现在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方面,体现在管理理论方面,还要体现在文化理念方面。培育和形成企业的综合创新体系,对于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纵观国内外优秀的企业文化,虽然各具特色,但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注重创新。创新是企业永恒的主题,创新也应该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不竭动力。
(三)行业共性和企业个性相结合的原则
任何企业都是在特定的行业共性文化的背景下成长和发展起来的,同时又有其自身的个性特色。个性来源于企业特定的历史环境、人员组成和发展经历。企业文化理念的重要特性之一,就在于其个性化。这也是形成企业品牌和无形资产价值的基础。近年来许多企业都在提炼自己的企业精神,但当你看到那些挂在墙壁的醒目口号时,总觉得似曾相识。大致相同的内容,大致一样的句式,全然失去了个性。个性是生命,没有个性的企业文化常常是平庸的,最终对企业的发展无大的益处。因此,在构建企业文化时,一方面要注意共性,同时也一定要注意个性的提炼与培养,做到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结合。
(四)与企业战略、基本制度及政策相匹配的原则
企业文化和企业的发展战略、基本制度和政策等密切相关、相辅相成。战略、制度和政策,如果没有文化理念的支撑,就不可能内化为企业员工的自觉行动。处理好企业文化和企业战略、制度及政策的关系,才能发挥企业文化的价值和功能。
三、企业文化构建的操作流程、方法和关键问题
企业文化策划设计的操作必须由企业高层主管和有关人员组成领导小组,由有关部门人员组成工作小组。邀请专业咨询公司帮助策划设计的企业,双方应共同组成领导小组和项目小组,把外部专家咨询和内部企业文化发动结合起来,实施“并行工程”。
(一)企业文化构建的操作流程
企业文化构建操作一般分为五个阶段:准备阶段、调研阶段、分析诊断阶段、提炼设计阶段和推广实施阶段。
1.准备阶段
主要是分析客观形势的发展趋势,掌握本企业文化的现状,初步确定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在企业领导班子中形成统一认识,在职工中做好思想酝酿。刚刚起步的企业需要将分散在职工中的、隐藏在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活动里的优良传统发掘出来,作为提炼设计的基础和依据。
2.调研阶段
主要是对与企业文化有关的方面进行调查,包括企业发展过程、经营思想、领导决策、职工素质、规章制度以及企业文化建设现状等,做到心中有数。调研工作包括查阅企业资料,召开不同方面的(领导骨干、员工、客户、协作单位)人员代表座谈会等。
3.分析诊断阶段
主要是分析客观形势的发展,企业文化的现状,结合企业发展战略和实际情况,找出差距和不足,明确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和步骤。
4.提炼设计阶段
根据形势的发展,从企业历史和现状出发,结合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提炼企业价值观,经营理念,企业精神等,进行系统的设计。
5.推广实施阶段
主要是在企业内部,坚持广泛宣传和深入细致的工作相结合,首先,做到企业全体人员了解和掌握本企业文化的具体内容和精神实质;其次,进一步完善修订企业规章制度,使之真正体现企业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第三,在实践中,一方面检验企业文化是否符合客观形势和企业实际,及时加以完善;另一方面要加强管理,开展思想教育,使企业文化落实在行动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企业文化构建的操作方法
在企业文化的设计操作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国际国内企业文化的比较研究
学习借鉴国际、国内著名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经验,以及企业文化的前沿研究成果、研究方法和应用途径,以便自己在策划设计和操作时,胸怀全局,思路宽阔。
2.关键事件、典型案例的调研分析
把握企业文化的发展阶段、影响因素、管理行为特征、关键事件、典型案例,以及高层管理者的设想及各层人员的反映,使策划设计和操作更加切合实际。
3.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进行量表评价诊断
现场考察、分层访谈、问卷统计分析,按照企业文化的分值,根据企业价值观模型,实施评价诊断。找出企业文化要素和管理行为特征之间的结构性联系。
(三)企业文化构建操作的关键问题
1.科学有效的思维创新方法
企业文化设计需要创造精神,需要调动人的想象力、思辨力、分析、综合、归纳和演绎能力。方法对,事半功倍;方法不对,事倍功半。提倡创新式的思维方法,特别要注意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比如,某公司为了研究处理会计单据更快的办法,引入公共数据库之后,结果发现根本就不需要单据了。此外如头脑风暴法,亦称智力激励法。这是一种调动集体智慧、集体协调创作的方法。它采取小型会议的形式,相互激发灵感,产生创造性的思想。个性独创法,注重发挥个人的独特思维,是出奇制胜的设计方法。企业文化非常重视个性化,有个性才有价值。需要突破常规、放任心智、产生奇思妙想。
2.企业对文化价值的认同
企业高层领导的参与支持是企业文化成功的关键条件之一。从企业文化项目的操作实践看,企业高层领导对企业文化是否理解和认可,是否参与和支持,对于企业文化项目的成功至关重要,可以肯定地说,企业高层领导特别是一把手的素质及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文化的取向。当然,业务部门和各级人员对文化的大力贯彻和推动是基本动力。
3.对企业文化现状的基本诊断
企业在构建企业文化时对企业的历史沿革、发展阶段(比如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的文化积淀,对关键事件、行为和案例(比如战略转型、制度创新、重大改革举措、领导人更替),对企业产品、服务、营销、广告、环境等状况,对员工素质、结构及培训状况,对企业的基本矛盾关系(比如短期效益和长远发展的关系、内部运营和外部扩张的关系、员工发展和企业发展的关系)等都要进行基本诊断。
【小资料12-2】
著名公司的企业文化
【本章小结】
●企业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以及制度文化的总和。狭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以企业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意识形态。
●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非常强的导向和支配作用,在企业中形成五种企业文化力:凝聚力、激励力、约束力、导向力和辐射力。
●企业文化构建的根本目的在于建立能够对外部竞争环境具有高度适应性,并能根据环境变化做出迅速反应的行为方式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企业所拥有的根据外部竞争环境需要而对内部资源进行整合运用的能力。
【关键概念】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构建
【基本训练】
12.1 填空题
1.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非常强的( )和( )作用。
2.广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物质文化、行为文化、( )以及( )的总和。
3.企业文化的实质是企业在市场竞争环境中,为保证企业获得持续发展而选择或努力去营造的( )的生存方式。
4.企业文化建设操作一般分为五个阶段:( )、调研阶段、( )、( )和推广实施阶段。
5.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非常强的导向和支配作用,在企业中形成五种企业文化力:( )、激励力、( )、导向力和( )。
12.2 选择题
1.从企业文化管理的角度来看,下面哪项不是企业文化的内容( )。
A.企业价值观 B.企业精神
C.企业激励 D.企业形象
2.企业文化包含四个层次,第三个层次是( )。
A.物质文化 B.行为文化
C.制度文化 D.精神文化
3.在一个企业里,人人受重视,个个被尊重,每个人的贡献都会及时受到肯定、赞赏和褒奖,而不会被埋没。这种企业文化体现的作用是( )。
A.导向作用 B.凝聚作用
C.激励作用 D.约束作用
4.企业文化是一个方向盘。企业提倡什么、崇尚什么,员工就追寻什么。这体现企业文化的( )。
A.凝聚作用 B.导向作用
C.激励作用 D.辐射作用
5.企业文化建设操作一般分为五个阶段,其中第三个阶段是( )。
A.分析诊断阶段 B.提炼设计阶段
C.推广实施阶段 D.调研阶段
12.3 简答题
1.什么是企业文化?
2.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3.为什么对企业文化要高度重视?
4.如何构建企业文化?
【案例分析】
权利、位次之争:什么谋杀了老大与老二的关系
权利、位次历来是组织中的痒处。
《水浒》中,宋江初上梁山时,就与晁盖有一番关于位次的谦让和安排,后来晁盖第一位,宋江第二位,其余英雄“休分功劳高下,梁山泊一行旧头领去左边主位上坐,新到头领去右边客位上坐,待日后出力多寡,那时另行定夺”。
在如今的商业组织中,关于核心领导团队的悲欢离合不在少数。昔时的黄金组合,对簿公堂者有之、劳燕分飞者有之、不欢而散者也不少。到底是什么谋杀了老大和老二的合作关系?为什么有的企业能处理好老大和老二的关系,有的处理不好?请看本版报道。
这个位置的名称有可能是总裁、总经理、副总经理、CEO、或者是其他的关键人物、内定的接班人等。此人处在企业中“一人之下,众人之上”——“老二”的特殊位置上,虽然距离老大的位置只有一步之遥,但是这一步之间确实危机四伏……
如今,“首富”黄光裕正大张旗鼓,忙着在全球给自己找CEO。可就在不久前,国美前任总经理何炬因不满自己的职位被随意调来调去,转投他人门下;王文京花500万元年薪请来了何经华,没有走完3年的合作期,王文京又重掌大权;一直跟随张朝阳打江山的古永锵,却不愿继续共享江山,宣布即将离开;还有媒体爆料天狮集团李金元和老二说不清理还乱的冲突;更有夫妻搭档事业伙伴没做成,反而对簿公堂,甚至命丧黄泉。
老大和老二分手,冠冕的理由经常会是“因为个人原因辞去职务”、“业绩原因”,但是仔细追究,会发现两者的关系不单反映着他们之间个人的恩怨,更牵动着一个企业的发展,折射了中国企业家、经理人一代人的未来与归途。
第一种:唯我独尊型
代表人物:黄光裕——何炬
出生于广东的黄光裕可以被看做是中国商人的典型代表,其原因不单是因为他在去年独占福布斯中国富人榜的头名,更重要的是其身上的特征是中国广东商人、浙江商人的高度集中反映——一人独大。
据报道,在国美企业内部,个别高管人员的变动根本不足为奇,整个管理层被撤换的事情在国美也是时常有之。
让大家记忆犹新的高层“人事流血”事件有两个:其一,张志铭,作为黄光裕的妹夫,也曾作为国美的第二号人物,在国美频繁的人事调整中已经“不止五起五落”,因此有媒体说:“他的名字比他在国美的职位更便于记忆”。而黄光裕的另一得力干将,曾任原国美副总裁、国美集团总经理等职的何炬,也因为不能适应被随意地搬来搬去这种简单的雇佣关系,在2004年夏天辞职南下,转投易好家商业连锁有限公司,出任总经理。对于何炬的离开,黄光裕虽然恼火,但是却依然不会改变其“国美只要有我在,离了谁都转”的想法。在这种类型的老板下工作要绝对的服从,即使做到了老二,也有可能随时被请走。
第二种:红杏出墙型
代表人物:张朝阳——古永锵
在搜狐陪伴张朝阳六年之久的总裁兼首席运营官古永锵,去年年底宣布要离开。按照古永锵的说法,“加入搜狐时它还是一家创业型公司,经历了搜狐的上市、赢利、发展壮大后选择离去,是因为我想回到创业的氛围与环境中去”。他希望在搜狐积累到的经验能够帮助那些创业型公司成长,或者自己去创业。
与很多其他“轰轰烈烈地来,匆匆忙忙地去”的老二们相比,古永锵的离开显得从容而有序。有消息称,古永锵将于2005年3月31日正式离职,离职后还将担任6个月的企业顾问,直至2005年9月30日。“我觉得我带领的团队也都成长起来了,搜狐的副总们各自都能主管好一两项业务,如今我离开就能够实现平稳的交接,我能够放心地离开了。”
在《围城》中,钱钟书曾把讲师比作通房丫头,将教授比作夫人,而把副教授等同于姨太太。丫头收房做姨太太容易,而姨太太要扶正做太太却绝非易事,也就是说讲师升为副教授容易,而副教授要提升为教授则非得历经几番周折不可。
但比较而言,企业的副职转正在当下社会现实中要比学术界容易多了。其中辞职出走,不管是跳槽还是创业,是由副职到正职最便捷的路径。
虽是一人之下,看似前途无量,但是依然会有很多的人不甘心不能当家做主的命运,选择开始自己创业。像古永锵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著名的如任正非和李一男。后者在自己翅膀渐硬,羽翼渐丰之后离开华为和一手提拔重用他的任正非,独自创办了港湾网络有限公司。
第三种:水土不服型
代表人物:王文京——何经华
对于何经华的离去,固然可以拿业绩来说事。但是最根本的却是以何经华为代表的海外职业经理人和本土企业家在经营战略、文化管理方面的隔阂。想当初,用友因为要走国际化路线,请来了具有国际背景的何经华,但是没有想到的是,最终王文京和何经华二人的分歧也正出自“国际化”战略。从以往多例国内软件厂商聘请海外职业经理人中途而废的经验来看,“水土不服”——企业文化很难接受外面的人进来,或者是暂时让外面的人进来了,但是都呆不长,造成了民企中本来被委以重任的职业经理人的“短命”现象。
第四种:对簿公堂型
代表人物:李金元——骆超等人
天津首富李金元执掌的国内最大直销企业——天狮集团,从来不缺乏关注点。而2004年爆出“高层管理团队集体辞职”的新闻后,一时间“CEO被董事长殴打”、“首席培训师被指控职务侵占和贪污”、“中国区员工大清洗”等传闻沸沸扬扬。
在随后,李金元与骆超、王君平等人在媒体上相互之间也是怨言颇多。最后竟然剑拔弩张到对簿公堂的地步。李金元在公司大会上指责天狮集团前首席培训师骆超“侵占巨款,敲诈勒索”之后,骆超在北京市朝阳区法院状告李金元“侵犯名誉”。两天后,李金元亦向北京朝阳区公安局报案,说骆超“职务侵占和贪污”。
为什么处在高速增长的企业,猝不及防地发生如此严重的人事危机?为什么相见恨晚的企业家与公司的老二——经理人,最终沦落到相别如仇收场?为什么二者的利益纠葛,总是不能在事前控制?说不清道不明的类似矛盾冲突、不欢而散的结局在我们熟悉的如新东方等企业中一再翻版上演。
第五种:弃之不用型
代表人物:李东生——万明坚
有人说,李东生抛弃万明坚,是因为万明坚“功高盖主”为李东生所不容。其实李东生一开始是可以包容万明坚的,因为他知道,要把TCL移动做起来,需要万明坚的才能和激情;而此时万明坚的市场销售能力确实给了李东生和TCL超值的回报。但是时过境迁,此时的TCL在度过了市场扩展阶段之后,更需要的是一位能够持续提供产品研发的新技术能力的领导者。从这个层面可以说万明坚没有适应企业发展的新阶段的要求。除此以外,万明坚由于坚持个人利益所搞的一系列动作,最终不但没有得逞,反而触怒了整个团队,这时的万明坚已经不是性格不为李东生所容,而是不为整个TCL管理团队所容。
曾有人这样形容他们两人之间的关系:万明坚只是主演,李东生才是制片,主演可以是人前的明星,但只有制片才对整部片子由谁当主演有决定权。
第六种:你死我活型
代表人物:丁遐——徐建平
绍兴轻纺科技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丁遐竟然因为工作的原因被其丈夫、时任公司总经理的徐建平杀害。而与之相同的另一个案例是夫妻共同创立一家软件企业,后因夫妻二人权力斗争,丈夫试图转移财产,妻子派人绑架了丈夫并且把丈夫打成了半残废。除去这样极端的案例,兄弟搭档,朋友一起做企业,本是亲密关系,却最终因为权力与责任界定不清,反而出现了种种反目成仇,你死我活的类型。
资料来源:中国经营报.2005-03-26
问题:
1.请你分析关系破裂的原因?你觉得有避免的办法吗? 2.关系破裂有哪些深层次的文化原因?
【实践训练】
收集本地区比较有名的两大企业的有关资料,分析其企业文化。
物流的作用_物流基础
二、物流的作用
1.物流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之一,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
从宏观来看,物流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物流通过不断输送各种物质产品,使成千上万个生产企业不断获得原材料、燃料以保证生产过程的正常,又将生产企业生产的产品源源不断地输送给不同的需要者,使这些需要者的生产、生活得以正常进行。因此,整个社会都是靠物流系统来维系的,国民经济才得以成为一个有内在联系的整体,如图1-1所示。
图1-1 流通是由物流、商流组成的
2.物流是企业生产的前提保证
从企业这一微观角度来看,物流对企业的作用有:
(1)物流为企业创造经营的外部环境。一个企业的正常运转,必须有这样两个外部条件:一方面,要保证按企业生产计划和生产节奏提供和运输原材料、燃料、零部件;另一方面,要将产品和制成品不断从企业运出,这最基本的外部环境正是要依靠物流及有关的其他活动创造和提供保证。
(2)物流是企业生产运行的保证。企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和衔接性靠的是生产工艺中不间断的物流活动,有时候生产过程本身便和物流活动结合在一起,物流的支持保证作用是不可缺少的。
(3)物流是发展企业的重要支撑力量。企业的发展靠质量、产品和效益,物流作为全面质量管理的一环,是最接近用户的质量保证手段,更重要的是,根据“第三利润源”的理论,物流通过降低成本,间接增加企业利润,通过改进物流可直接取得效益,这些都会有效地促进企业的发展。总之,物流不论对国民经济的全体还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企业,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特定条件下,物流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物流对国民经济起支柱作用或物流与其他生产活动一起起支柱作用的国家,已有一定数量,这些国家处于特定的地理位置或特定的产业结构条件下,物流在国民经济和地区经济中能够发挥带动和支持整个国民经济的作用,成为了国家或地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科技进步的主要发源地和现代科技的应用领域。如欧洲的荷兰、亚洲的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地区、美洲的巴拿马等,特别是日本以流通立国,物流的支柱作用显而易见。
4.物流现代化可以改善我国的经济运行,实现质量的提升
我国经济虽然取得了持续的进步和发展,但是经济运行质量不高,“粗放式”的问题还很严重,尤其是作为支撑国民经济运行的“物流平台”问题更为突出。各种物流方式分立、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物流技术落后等问题如果能够得到全面、系统的改善,就可以使我国国民经济的运行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
5.一个新的物流产业可以有效改善我国的产业结构
由于我国国土面积大,经济发展和物流的关系就显得更为密切,物流产业对我国而言,相对重要得多。物流产业过去没有受到我国经济界应有的重视,发展迟缓,这个问题如果仍然得不到解决,对于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尤其是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支持的“电子商务”普遍运行之后,落后物流的制约会有强烈的表现。因此,重视发展新的物流产业,才可以使我国国民经济出现合理、协调的发展局面。
回收物流与废弃物流概述_物流基础
一、回收物流与废弃物流概述
1.回收物流与废弃物流的产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物资的消费要求越来越高,既要质量好又要款式新,于是被人们淘汰、丢弃的物资日益增多。这些产生于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物质,由于变质、损坏或使用寿命终结而失去了使用价值。它们中有生产过程中的边角余料、废渣废水以及未能形成合格产品而不具有使用价值的物质;有流通过程中产生的废弃包装材料;也有在消费后产生的排泄物,如家庭垃圾、办公室垃圾等。这些排泄物一部分可回收并再生利用,称为再生资源,形成回收物流。另一部分在循环利用过程中,基本或完全丧失了使用价值,形成无法再利用的最终排泄物,即废弃物。废弃物经过处理后,返回自然界,形成废弃物流。
回收物流与废弃物流不能直接给企业带来效益,但非常有发展潜力。
2.回收物流与废弃物流的概念
回收物流与废弃物流都属于逆向物流。逆向物流是指产品卖给消费者并配送给消费者后,从消费者端开始,通过逆向渠道(废弃物从消费者到生产者流通的渠道)对使用过、损坏或过期的物品,从事回收与搬运储存的过程。
逆向物流的处理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将其中有再利用价值的部分加以分拣、加工分解,使其成为有用的物质重新进入生产和消费领域。二是对已丧失再利用价值的排放物,从环境保护的目的出发将其焚烧,或送到指定地点堆放掩埋,对含有放射性的物质或有毒物质的工业废物,还要采取特殊的处理方法,如图5-1所示。
图5-1 逆向物流流向图
3.回收物流与废弃物流的意义
当今许多企业都把逆向物流纳入企业发展规划之中,使之成为新的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的出发点,通过供应链的规划和运作带来可观的经济价值和环境效益。逆向物流的战略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顾客价值,增强竞争优势
在当今买方市场的经济环境下,顾客价值是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许多企业通过逆向物流提高顾客对产品或服务的满意度,赢得顾客信任,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对于最终顾客来说,逆向物流的成功运作能够确保不符合订单要求的商品能够及时退货。保证有质量问题的商品能够被及时召回,有利于消除顾客的后顾之忧,增加顾客对企业的信任感和回头率,扩大企业市场份额。
(2)降低物料成本,增加企业效益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资源的供需矛盾
也日益突出,逆向物流因此愈发凸显出竞争优势。传统管理模式下的物料管理范围仅仅局限于企业内部物料,不重视对企业外部废弃物品及物料的有效利用,造成大量可再用资源的闲置和浪费。而废旧物品的回购价格低、来源充足,若对这些物品进行回购加工,便可以大幅度降低企业的物料成本,增加企业经济效益。
(3)改善环保行为,塑造企业形象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日益增强,顾客对优质环境的期望越来越高,不仅考虑自己目前的生活状况和条件,而且开始密切关注人类后代的持续繁衍和发展,也就是可持续发展。另外,由于不可再生资源的稀缺以及环境污染程度的日益严重,各国都相继制定了许多环境保护法规,对企业的环境保护行为制定约束性标准。企业的环境保护业绩已经成为评价企业运营绩效的重要指标之一。企业实施逆向物流战略、保持和改善环境质量,不仅是为了提高企业自身的形象,更是企业本身道德和伦理行为所要求的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物流成本概述_物流基础
一、物流成本概述
1.物流成本的概念
物流成本(LogisticsCost)是指物品在空间位移(含静止)过程中所耗费的各种劳动和物化劳动的货币表现。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物流成本是指由于物品实体的场所(或位置)位移而引起的有关运输、包装、装卸等的成本。广义的物流成本是指包括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物品实体与价值变换而发生的全部成本。
2.物流成本的特征
(1)物流费用全貌难以显现
物流成本大多数混在其他费用之中,没有清楚地进行分割,因此很难看出其全貌。日本早稻田大学的西泽修教授据此提出了“物流成本冰山说”。他认为,盈亏计算中的“销售费和一般管理费”栏中所记载的外付运费和外付储存费只不过是冰山一角,而在企业内部占多数的物流成本却混在其他费用之中,隐藏在冰山里面,我们无法清楚地认识。西泽修教授的“冰山说”如图7-1所示。
图7-1 物流成本冰山说示意图
(2)物流成本之间存在效益背反现象
所谓效益背反,是指改变系统中任何一个因素,都会影响到其他要素的改变。在物流系统中物流成本之间存在效益背反的规律。在物流功能之间,一种功能成本的削减会使另一种功能成本增加,由于各种费用的关联性,必须考虑整体最佳成本。也就是说,物流管理的目标是追求物流总成本的最小化。
(3)物流部门难以控制全部物流成本
在物流成本中,有不少是物流部门不能控制的,例如,保管费中包括了由于过多进货或过多生产而造成积压的库存费用。从销售方面来看,物流成本并没有区分多余的服务和标准服务的不同。例如,在物流成本中,常包含促销费用。
(4)物流成本削减的乘法效应
物流成本的控制,对企业利润的增加具有显著作用,这可以从物流成本削减的乘法效应看出。假定销售额为100亿元,物流成本为10亿元,如果物流成本下降1亿元,那么,就可得到1亿元的收益。这个道理是不言自明的。现在假定物流成本占销售金额的10%,那么,如果物流成本下降1亿元,销售金额就将增加10亿元,这样,物流成本的下降对企业经济利益的巨大影响会产生极大的经济效益。这个理论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杠杆原理,物流成本的下降通过一定的支点,可以使销售额获得成倍的增长。
质量管理体系_物流基础
二、质量管理体系
1.质量管理原则
2000版GB/T19000idtISO9000标准在1994版的基础上做了调整和发展,特别是管理思想上,遵循了多年来国际管理专家总结出的质量管理八项原则,使2000版标准对体系的要求能与管理的客观规律结合得更好。质量管理八项原则是对质量管理理论的研究成果和大量的质量管理实践的总结。
(1)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是质量管理的核心思想。任何企业都依存于顾客,企业如果失去了顾客,就失去了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此,物流企业必须时刻关注顾客的动向、顾客的潜在需求和期望以及对现有产品和服务的满意程度。其目的是根据顾客的要求和期望做出改进,以取得顾客的信任,从而稳定地占有市场,并能根据市场的变化动向做出快速反应,进而更多地占有市场。
(2)领导作用
领导者确立企业统一的宗旨及方向。他们应当创造并保持使员工能充分参与实现组织目标的内部环境,作为领导应该提出目标、落实职能、提供资源、促进参与、检查绩效、组织实施改进。
(3)全员参与
各级人员都是企业之本,只有他们充分参与,才能使他们的才干为企业带来收益。员工是企业的根本,产品是员工劳动的结果,质量管理体系需要全体员工充分参与。要让员工知道企业的宗旨和方向,知道为完成质量方针自己需要做些什么,知道本职工作的目标,也知道该如何去完成,使其能全身心地投入。
(4)过程方法
将活动和相关的资源作为过程进行管理,可以更高效地得到期望的结果。以过程为基本单元是质量管理考虑问题的一种基本思路。为了支持产品实现过程,还需要测量和提供资源等过程,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也相互制约,形成了一个过程网络。
(5)管理的系统方法
将相互关联的过程作为系统加以识别、理解和管理,有助于企业实现目标的有效性和效率。GB/T19001标准从四个方面规定了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网络,这四个方面是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和测量、分析和改进。
(6)持续改进
持续改进总体业绩应当是企业的一个永恒目标。市场是变化的,顾客会不断地提出新的要求,如果企业不能随之持续改进,就会失去顾客、失去市场。持续改进本身也是一个过程,策划、实施、检查和改进就是持续改进过程中的四大步骤,PDCA循环就通过这些步骤实施改进,不仅适用于产品实现过程,也适用于支持过程。
(7)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
有效决策是建立在数据和信息分析的基础上的。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就是指企业的各级领导在做出决策时要有事实依据。这是减少决策不当和避免决策失误的重要原则。
(8)与供方互利的关系
企业与供方是相互依存的,互利的关系可增强双方创造价值的能力。企业的活动不是孤立的,一般都是需要供方提供资源,形成“供方-企业-顾客”的供应链。企业在建立与供方的关系时,要考虑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平衡,要营造一个清晰和公开的沟通渠道,与关键的供方共享必要的信息和利益,确定联合改进活动,激发、鼓励和承认他们的改进成果。这八项质量原则形成了GB/T1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基础。
2.质量管理体系
质量管理体系是指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企业的管理体系。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于2000年12月28日正式发布了质量管理体系标准。GB/T19000族的下述标准可帮助各种类型和规模的企业实施并运行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这些标准包括:GB/T19000-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GB/T19001-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GB/T19004-ISO9004《质量管理体系业绩改进指南》。上述标准共同构成了一组密切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为物流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确立了依据。
3.建立物流企业的质量保证体系
质量保证体系是指运用系统的原理和方法,以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为标准,把企业各部门、各环节的生产经营活动严密地组织起来,规定它们在质量管理方面的职责、任务和权限,并建立统一协调这些活动的企业机构,使企业内形成一个完整的质量管理有机体。质量保证体系是全面质量管理深入发展的必然产物。从一些先进企业的实践来看,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1)加强统一领导,建立全面质量管理网络,严格贯彻质量责任制
运用有效的激励措施,实行全员质量管理。根据顾客需求环境的相对不确定性,运用有效的奖励和激励措施,激励员工提高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员工承担风险,探索减少物流差错的新方法。
根据质量管理环境不确定性的程度确定质量管理措施,加强全面质量控制,严格贯彻质量责任制,有效地做好质量管理工作。
(2)建立物流质量指标体系
衡量物流质量的主要指标是根据物流服务的最终目标确定的,即“目标质量”的具体构成内容。围绕这些指标,在工作环节中,各项工程又可以制定出实现“分目标”的一系列质量指标,这就形成了一个质量指标体系,如表7-1所示。
表7-1 物流质量指标体系
(3)运用“PDCA”循环推动整个质量体系运转PDCA循环模式简述如下:
P(策划)——策划是根据顾客的要求和组织的方针,建立过程的目标,确定过程的方法和准则,确定过程所需要的资源与信息。
D(实施)——按照策划的结果实施过程。
C(检查)——根据方针、目标和产品要求,对过程的参数和过程的结果进行监视和测量,并报告监视和测量的结果。
A(处置)——依据监视和测量的结果,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持续改进过程。
PDCA的方法不仅适用于产品实现的过程,也适用于采购控制过程,还适用于运输过程和仓储过程等物流各环节的运作过程,适用于质量管理体系的全部过程。
(4)推行质量管理业务标准化、管理流程程序化,加快物流标准化体系的建设
物流标准化是指以物流为一个大系统,制定系统内部运作的各种机械、装备,包括专用工具、设施等的技术标准和包装、装卸、运输等各类工作标准,并形成全国以及和国际接轨的标准化体系。它对于保障物流活动的通畅、最大限度地节省投资和流通费用、提高服务质量有重要意义。
(5)树立企业物流整体质量管理思想
①真正形成物流整体质量管理的认识。
②认真做好物流服务过程的整体质量管理。
③整体考核物流服务质量管理水平。
④提高企业内部物流服务质量和外部物流服务质量。
(6)建立质量信息反馈系统,不断完善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
企业建立有效的服务质量管理信息系统能为企业提供物流服务质量改进决策所必需的各种信息,能激励组织内部员工改进物流服务工作。
(7)运用行为科学提高自检效果
物流企业在调动全员的积极性、发动全员参加质量管理的工作中,要有一套旨在鼓励员工重视质量的措施。要让员工看到自己的工作给用户带来了帮助还是损害,如果质量不好,会给用户带来多大的麻烦等,以此提高员工的自检意识和效果。
库存分类管理法_物流基础
三、ABC库存分类管理法
一般来说,企业的库存物资种类繁多,每个品种的价格不同,而且库存数量也不等,有的物资品种不多但价值很大,而有的物资品种很多但价值不高。由于企业的资源有限,因此,对所有库存品种均给予相同程度的重视和管理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切实际的。为使有限的时间、资金、人力和物力等企业资源能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应对库存物资进行分类,将管理的重点放在重要的库存物资上,进行分类管理和控制,即依据库存物资重要程度的不同,分别进行不同的管理。这就是ABC分类方法的基本思想。
ABC分类管理方法就是将库存物资按重要程度分为特别重要的库存(A类库存)、一般重要的库存(B类库存)和不重要的库存(C类库存)三个等级,然后针对不同的级别分别进行管理和控制。
A类库存(品种占总数的10%左右,资金占总数的70%左右)。这类库存物资数量虽少,但对企业却最为重要,是最需要严格管理和控制的库存。企业必须对这类库存定时进行盘点,详细记录及经常检查分析物资使用、存量增减和品质维持等信息,加强进货、发货、运送的管理,在满足企业内部需要和顾客需要的前提下,维持尽可能低的经常库存量和安全库存量,加强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来降低库存水平,加快库存周转率。
B类库存(品种和资金均占总数的20%左右)。这类库存属于一般重要的库存,对该类库存的管理强度介于A类库存和C类库存之间。对B类库存一般需要进行正常的例行管理和控制。
C类库存(品种占总数的70%左右,资金占总数的10%左右)。这类库存物资数量最大,但对企业的重要性最低,因而被视为不重要的库存。对于这类库存一般只需进行简单的管理和控制。例如,实行大量采购、大量库存,减少该类库存的管理人员和设施、库存检查时间间隔等。对这三类库存的管理和控制要求如表7-2所示。
表7-2 ABC分类管理
物流信息的定义_物流基础
一、物流信息的定义
物流是现代商品流通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与信息流密不可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18354-2001)中关于物流信息的定义是:物流信息(LogisticsInformation)是反映物流各种活动内容的知识、资料、图像、数据、文件的总称。
物流信息是物流活动中各个环节生成的信息,一般是随着从生产到消费的物流活动的产生而产生的信息流,与物流过程中的运输、保管、装卸、包装等各种功能有机结合在一起,是整个物流活动顺利进行所不可缺少的物流资源。物流信息通常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1.狭义的物流信息
从狭义的范围来看,物流信息是指与物流活动(如运输、保管、包装、装卸、配送、流通加工等)有关的信息,它是伴随物流活动发生的。在物流活动的管理与决策中,如运输工具的选择、运输线路的确定、在途货物的追踪、仓库的有效利用、订单管理等,都需要详细和准确的物流信息,因为物流信息对运输管理、库存管理、订单管理等物流活动具有支持、保证的功能。
2.广义的物流信息
从广义的范围来看,物流信息不仅指与具体的物流活动有关的信息,还包括与其他流通活动有关的信息,即物流活动以外发生的,但提供给物流使用的信息,包括供货人信息、顾客信息、订货合同信息、交通运输信息、市场信息、政策信息,还有来自企业内生产、财务等部门的与物流有关的信息。
在物流活动中,物流信息流动于各个环节之中,并起着神经系统的作用,如图8-1所示。因此,对物流信息的有效管理是物流现代化管理的基础和依据。
图8-1 物流信息的流动图
物流信息一般由两部分组成:
(1)物流系统内部信息,即伴随着物流活动而发生的信息,包括物料流转信息、物流作业层信息、物流控制层信息和物流管理层信息。
(2)物流系统外部信息,即在物流活动以外发生的,但提供给物流活动使用的信息,包括供货人信息、顾客信息、订货合同信息、交通运输信息、市场信息、政策信息以及来自有关企业内部生产、财务等部门与物流有关的信息。
条形码系统及其应用_物流基础
一、条形码系统及其应用
1.条形码的定义
条码技术是在计算机的应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它提供了快速、准确进行数据采集与输入的有效手段,解决了由于计算机录入速度慢、错误率高而造成的“瓶颈”问题。
条形码是利用光电扫描阅读设备识读并实现数据输入计算机的一种特殊代码。它是由一组按特定规则排列的、粗细不同、黑白或彩色相间的条、空及相应的字符、数字、字母组成的标记,“条”指对光线反射率较低的部分,“空”指对光线反射率较高的部分,这些条和空组成的数据表达一定的信息,并能够用特定的设备识读,转换成与计算机兼容的二进制和十进制信息。
条形码是实现POS系统、EDI、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的技术基础,是物流管理现代化、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的重要技术手段。
2.条形码的特点
(1)高速数据输入
条码可以很快地由识读设备读取并将数据转入到系统中。如EAN-13通用商品条码由13位代码组成,使用键盘进行输入需要6秒钟左右的时间,使用光电耦合式CCD扫描器进行读取需要1~2秒钟的时间,而使用固定激光式扫描器瞬间就可以完成数据输入。
(2)高读取率
读取率是通过对条码的扫描次数与能够读取的次数进行计算而得到的。条码的读取精度与印刷在标签上面的条码精度有关,而读取率与条码识别设备的光学分解能力有关。
(3)低误读率
误读率与条码的种类、条码标签的印刷精度以及条码识读设备有关。一般来说,使用任何的码制都可以满足一般业务对准确性的要求。
(4)非接触式读取
如果读取条码的过程比较烦琐,就不可能达到省力的效果,所以非接触自动读取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用自动分拣设备的感应系统读取标贴在货物上的条码时,必须采用非接触方式。现在手持式激光扫描器能够读取超过10米距离的条码,大大提高了数据采集的速度。
(5)操作方便
条码扫描器可以在固定式的情况下自动读取条码,也可以用手持式方便地读取条码,而且不需要专门的培训,任何人都可以方便地进行操作。
(6)低使用成本
条码扫描器的价格因设备的原理而异,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使用数量的增加,其价格也越来越低廉,一般在经常维护的情况下可以使用7年左右。条码标签的成本价格随介质和尺寸的大小而不同,即使包括打印或印刷等费用,也比其他自动识别方式的成本低许多。
(7)广泛的利用领域
由于条码能够快速、正确地收集数据,被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在流通领域的销售与物流、工厂的生产管理、医疗领域的各种检查与血液的管理、图书馆的图书借阅管理等方面都广泛地得到应用。
(8)丰富的关联设备
条码扫描器和打印机以及打印介质等多种多样,能够满足条码用户的需要,还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进行相应设备的开发。
但条码也有缺点,如污染后不容易读取、记录数据的密度低等。其最大的缺点是不能够修改和替换。
3.条码类别
条形码可分为一维条码和二维条码两大类,目前在商品上的应用仍以一维条码为主;二维条码功能比一维条码强,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1)一维条码(1-DimensionalBarCode)
①一维条码常用种类
世界上约有225种以上的一维条码,每种一维条码都有自己的一套编码规格,规定每个字母(可能是文字或数字或文数字)是由几个线条(Bar)及几个空白(Space)组成以及字母的排列。常用的一维码的码制包括:EAN码、39码、交叉25码、UPC码、128码、93码及Codabar码(库德巴码)等。
不同的码制有它们各自的应用领域:
第一,EAN码:是国际通用的符号体系,是一种长度固定、无含义的条码,所表达的信息全部为数字,主要应用于商品标志。
第二,39码和128码:为目前国内企业内部自定义码制,可以根据需要确定条码的长度和信息,它编码的信息可以是数字,也可以包含字母,主要应用于工业生产线领域、图书管理等。
第三,93码:是一种类似于39码的条码,它的密度较高,能够替代39码。
第四,25码:只应用于包装、运输以及国际航空系统的机票顺序编号等。
第五,Codabar码:应用于血库、图书馆、包裹等的跟踪管理。
②一维条码的结构
一个完整的一维条码的组成次序依次为:左侧空白区、起始符、数据符、(中间分隔符,主要用于EAN码)、(校验符)、终止符、右侧空白区,如图8-2所示。
图8-2 条形码组成
空白区,又称静区,指条码左右两端外侧与空的反射率相同的限定区域,它能使阅读器进入准备阅读的状态,当两个条码相距距离较近时,空白区则有助于对它们加以区分,空白区的宽度通常应不小于6mm(或10倍模块宽度)。
起始/终止符,指位于条码开始和结束的若干条与空,标志条码的开始和结束,同时提供了码制识别信息和阅读方向的信息。
数据符,位于条码中间的条、空结构,它包含条码所表达的特定信息。
构成条码的基本单位是模块,模块是指条码中最窄的条或空,模块的宽度通常以mm或mil(1‰英寸)为单位。构成条码的一个条或空称为一个单元,一个单元包含的模块数是由编码方式决定的,有些码制中,如EAN码,所有单元由一个或多个模块组成;而另一些码制,如39码中,所有单元只有两种宽度,即宽单元和窄单元,其中的窄单元即为一个模块。
(2)二维条码
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二维空间存储信息的条码称为二维条码(2-DimensionalBarCode)。它不需要数据库的支持就可使用,实际上是一种高密度、高信息量的便携式数据文件,具有信息容量大、编码范围广、纠错能力强、译码可靠性高、防伪能力强等技术特点,可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由于一维条码的信息容量很小,如商品条码仅能描述出商品的代码,更多的商品信息只能依赖数据库的支持,离开了预先建立的数据库,这种条码的应用范围就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基于这个原因,人们迫切希望发明一种新的条码,除具有普通条码的优点外,同时具有信息容量大、可靠性高、保密和防伪性强、易于制作、成本低等优点,二维条码正是满足上述条件的新的条码方式。一维条码与二维条码的比较如表8-1所示。
表8-1 一维条码与二维条码之比较
常用的二维条码有:Codabar块、PDF417码、Maxi码等。
4.条码在物流中的应用
(1)应用于零售商店的销售点(POS系统)
在商业零售领域,商品的种类和数量都在成倍地增加。销售人员仅靠人工记忆去处理要销售的商品已十分困难。采用条码技术,结合信息技术,可实现在销售过程中的商品信息自动采集,通过通信设备调用后台数据库系统,可快速地了解商品销售信息,为销售员提供了巨大的便利。
此外,所有的销售信息经后台处理,可对货物的销售情况、库存信息进行分析,及时组织畅销商品﹑降低库存和流通费用,使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物料搬运和跟踪
今天的仓库作业和库存控制作业已十分多样化、复杂化。如果不能保证正确的进货、验收、质量保证及发货,就会导致浪费时间,产生库存,延迟交货,增加成本,以致失去为客户服务的机会。
采用条码技术,并与信息处理技术结合,可用于生产线零件自动追踪、客户服务自动追踪、维修记录自动追踪、危险物品自动追踪、库存物料自动追踪等,可自动盘点物流中心、仓储中心、仓库的货品及固定资产,发挥“立即盘点、立即决策”的效果。可确保库存量的准确性,保证必要的库存水平及仓库中物料的移动,与进货发货协调一致,保证产品的最优流入、保存和流出仓库。
(3)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
一次完整的商务过程包括由生产厂家将产品生产出来,通过运输、仓储、加工、配送到用户、消费者的物流全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生产厂家将生产的单个产品进行包装,并将多个产品集中在大的包装箱内;然后,经过运输、批发等环节,在这一环节中通常需要更大的包装;最后,产品通过零售环节流通到消费者手中,产品通常在这一环节中再还原为单个产品。人们将上述过程的管理称为供应链物流管理。供应链物流系统从生产、分配、销售到用户不是孤立的行为,是一环扣一环的,相互制约,相辅相成,因此,必须协调一致,才能发挥其最大效益。
条码技术的应用解决了数据录入和数据采集的“瓶颈”问题,为供应链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从企业生产的角度来讲,企业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多元化的要求,生产制造从过去的大批量、单调品种的模式向小批量、多品种的模式转移,给传统的手工方式带来更大的压力。手工方式效率低,由于各个环节的统计数据的时间滞后性,会造成统计数据在时序上的混乱,无法进行整体的数据分析进而给管理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利用条码技术,可对企业的物流信息进行采集跟踪的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对生产制造业的物流跟踪,满足企业针对物料准备、生产制造、仓储运输、市场销售、售后服务、质量控制等方面的信息管理需求。
电子商务的含义_物流基础
一、电子商务的含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互联网(Internet)为代表的网络技术取得飞速发展,为人类社会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信息空间,对人类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生活各个领域都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的商务运作模式也应运而生。
电子商务,简单来讲,就是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的商务活动。由于电子商务出现的时间不够长,不同的企业、组织和政府对它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定义。目前能够被大多数人接受的是由美国IT厂商提出的概念:电子商务是一种商务活动的新形式,它通过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以数字化通信网络和计算机装置替代传统交易过程中以纸介质作为信息载体的存储、传递、统计、发布等环节,从而实现商品和服务交易以及交易管理等活动的全过程无纸化,并达到高效率、低成本、数字化、网络化、全球化等目的。
根据我国国情,有关专家将国外的定义与中国的现状相结合,提出范围更广的电子商务概念:电子商务是指交易当事人或参与人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主要是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所进行的各类商务活动,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知识产权贸易。这里的“利用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和“进行商务活动”都具有丰富的含义。
首先,电子商务是一种采用最先进信息技术的商务活动方式。交易各方将自己的各类供求意愿按照一定的格式输入电子商务网络,电子商务网络便会根据用户的要求,寻找相关信息并提供多种买卖选择给用户。一旦用户确认,电子商务网络就会协助完成合同的签订、分类、传递和款项收付等全套业务。这就为卖方以较高的价格卖出产品、买方以较低的价格购入商品和原材料提供了一种非常好的途径。
其次,电子商务形成了一个虚拟的市场交换场所。它能够跨越时空,实时地为用户提供各类商品和服务的供应量、需求量、发展状况及买卖双方的详细情况,从而使买卖双方能够更方便地研究市场、更准确地了解和把握市场。
再次,对电子商务的理解应从“现代信息技术”和“商务”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电子商务”概念所包括的“现代信息技术”应涵盖各种以电子技术为基础的通信方式;另一方面,对“商务”一词应做广义解释,使其包括“契约型或非契约型”的一切商务性质的关系所引起的种种事项。如果把“现代信息技术”看做一个子集,把“商务”看做另一子集,电子商务所覆盖的范围应当是这两个子集所形成的交集,即“电子商务”标题之下可能广泛涉及的因特网、内部网和电子数据交换在贸易方面的各种用途,如图9-1所示。
图9-1 电子商务是“现代信息技术”和“商务”两个子集的交集
最后,电子商务不等于商务电子化。真正的电子商务绝不仅仅是企业前台的商务电子化,更重要的是包括后台在内的整个运作体系的全面信息化以及企业整体经营流程的优化和重组。也就是说,建立在企业全面信息化基础上,通过电子手段对企业的生产、销售、库存、服务以及人力资源等环节实行全方位控制的电子商务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电子商务。
【知识阅读】
电子商务,原本是从英文ElectronicCommerce(EC)翻译过来的,近年来欧美又出现ElectronicBusiness(EB)的概念,中文也多译做“电子商务”。二者的英文原意有很大差别:Commerce多指商业贸易方面的活动,如批发零售业务,往往涉及商品的买进、卖出等实物运动,而纯粹的劳务、智力服务如法律咨询、医疗服务等,即使是有偿服务,一般也不称Commerce;而Business作为商务的含义则广泛得多,凡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性活动,不论是商品买卖还是劳务交易都属于其范畴之内,此外,Business也有“业务”的含义,各种非营利性活动也包含在内,如政府部门收税和发放社会福利、学校教育等。所以,从ElectronicCommerce到ElectronicBusiness,反映了因特网应用领域的拓宽,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扩大、加深,既然两者都译为电子商务,则前者可视为狭义的电子商务,后者可视为广义的电子商务。广义的电子商务不仅是网上贸易,也不限于商业化应用,而是电脑互联网络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全面应用。
供应链管理的内涵_物流基础
一、供应链管理的内涵
1.供应链
(1)供应链的概念
所谓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网链结构模式。
这种供应链是由物料获取并加工成成品,再将其送到消费者手中所涉及的一些企业或部门所构成的网络。在这个网络中,每个贸易伙伴都具有双重角色:既是供应商,又是客户。他们既向上游伙伴订购产品,又向下游伙伴提供产品。它不仅是一条连接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料链、信息链、资金链,而且是一条增值链。物料在供应链上因加工、包装、运输等过程而增加其价值,给相关企业带来收益。
(2)供应链结构模型
根据供应链的定义,其结构可简单归纳如下。供应链中存在着三种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其中,物流从上游向下游流动,资金流从下游向上游流动,而信息流则是双向的。这三种流贯穿了企业的全部活动,如图10-1、图10-2所示。
图10-1 供应链中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
从图中可以看出,供应链通常由原材料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或批发商)、零售商和用户等多个加盟的节点企业组成,其中,一般有一个核心企业(可以是制造企业,也可以是大型零售企业),节点企业在需求信息的驱动下,通过供应链的职能分工与合作(生产、分销、零售等),以资金流、物流、信息流为媒介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不断增值。
图10-2 供应链网络结构模型
(3)供应链的特征
从上面的供应链结构模型我们可以看出,供应链是一个网链结构,由围绕核心企业的供应商、供应商的供应商和用户、用户的用户组成。一个企业是一个节点,节点企业和节点企业之间是一种需求与供应关系。供应链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①复杂性。因为供应链节点企业组成的跨度(层次)不同,有生产型的、加工型的、服务型的等,有上游的、下游的、核心层的,即供应链往往是由多个、多类型甚至多国企业构成,所以供应链比一般的单个企业的结构模式更为复杂。
②动态性。供应链管理因企业战略和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需要,其节点企业甚至供应链结构都需要动态地更新,这就使得供应链具有明显的动态性。
③面向用户需求。供应链的形成、存在、重构,都是基于一定的市场需求即最终用户需求而发生的,并且在供应链的运作过程中,用户的需求是拉动供应链中信息流、物流(产品/服务流)、资金流运作的驱动源。
④交叉性。因为供应链中的节点企业既是这个供应链的成员,同时又是另一个供应链的成员,众多的供应链形成交叉结构,增加了协调管理的难度。
2.供应链管理概念
所谓供应链管理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掌握供应链各环节内在规律和相互联系基础上,利用管理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激励职能,对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各个环节所涉及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价值流以及业务流进行的合理调控,以期达到最佳组合,发挥最大的效率,迅速以最小的成本为客户创造最大的附加值,如图10-3所示。
图10-3 供应链管理系统示意图
供应链设计的原则_物流基础
一、供应链设计的原则
为了保证供应链的设计能满足供应链管理思想得以实施和贯彻的要求,在供应链的设计过程中,我们认为应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
(1)战略性原则
供应链的设计应有战略性观点,通过战略的观点考虑减少不确定影响。在实践中,供应链管理是需要成本的,特别是在供应链管理思想尚未完全深入人心,链上成员的配合还不够默契的情况下,设计者保持战略眼光,力图从全局的角度来规划和设计供应链,使供应链的所有环节者向着同一个目标运转,显得十分必要。另外,在供应链竞争时代,企业的发展战略是依托供应链战略来实现的,因此,供应链的设计应与企业的战略规划(如产品规划和市场规划)保持一致。
(2)创新性原则
创新设计是系统设计的重要原则,没有创新性思维,就不可能有创新的管理模式,因此在供应链的设计过程中,创新性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则。要产生一个创新的系统,就要敢于打破各种陈旧的思维框框,用新的角度、新的视野审视原有的管理模式和体系,进行大胆的创新设计。进行创新设计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创新必须在企业总体目标和战略的指导下进行,并与战略目标保持一致;二是要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出发,综合运用企业的能力和优势;三是发挥企业各类人员的创造性,集思广益,并与其他企业共同协作,发挥供应链整体优势;四是建立科学的供应链和项目评价体系及组织管理系统,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和可行性论证。
(3)系统性原则
供应链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设计中,必然会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关系,尤其是要考虑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选择,链上成员如何在以后的实践中实现协同,如何实现共赢的目标,如何进行成本分摊和利益分配等具体问题。此外,在供应链设计中,还要系统地研究市场竞争环境、企业现状及发展规划、供应链设计目标等战略性问题。
(4)互补和协调性原则
供应链的各个节点的选择应遵循强强联合的原则,每个企业只集中精力致力于各自核心的业务过程,就像一个独立的制造单元(独立制造岛),这些所谓的单元化企业具有自我组织、自我优化、面向目标、动态运行和充满活力的特点,能够实现供应链业务的快速重组。
供应链业绩的好坏取决于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是否和谐。因此,在设计供应链时,应注意强调供应链的内部协调和优势互补,以充分发挥各成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一个团结、和谐和富有凝聚力的竞争集体。另外,协调性还包括供应链系统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协同。
(5)动态性原则
不确定性在供应链中随处可见,供应链运作效率也会受到不确定性的影响。由于不确定性的存在,导致需求信息的扭曲。因此要预见各种不确定因素对供应链运作的影响,减少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信息延迟和失真。增加透明性,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提高预测的精度和时效性对降低不确定性的影响都是极为重要的。
(6)发展原则
供应链构建后不可能一成不变。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链上合作伙伴关系的调整,企业内部组织和其他因素的改变,原有的供应链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例如,对于生命周期较短的产品,随着市场和客户需求的变化,企业的产品计划可能会经常发生改变,进而导致供应链结构的巨大调整。另外,企业常常不只参与一个供应链,并且在不同的供应链中担当不同的角色,供应链中某个企业角色的变化必然会带来供应链的波动甚至构建上的变化。这些都要求我们在设计供应链时尽量留有余地,只有这样才能防患于未然。总的思路是,所设计的供应链应该是充满活力而不是僵硬、死板的。另外,所设计的供应链具有一定的适应和修补能力,能够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而自我调整、自我优化。
(7)客户中心原则
供应链是由众多的有上下游关系的企业根据市场竞争的需要构建而成的。供应链在成员组成及相互关系方面虽然可以本着发展的原则进行动态的调整,但是自始至终都应强调以客户为中心的供应链设计理念。如图10-4所示,供应链在运作中一般包括了新产品的开发与设计、原材料采购以及产品的制造、运送、仓储、销售等活动,这些由供应链上不同成员做的事情,都应当围绕客户这个中心来展开。
图10-4 以客户为中心的供应链设计理念
供应链设计的步骤_物流基础
二、供应链设计的步骤
1.基于产品的供应链设计策略
供应链设计和管理的目标是降低成本、提高利润,其前提是供应链能保证产品在流通中畅通无阻、供应链对客户的需求变化能做出快速反应。这体现了以产品为中心的供应链设计策略。
(1)产品类型
不同的产品在供应链中的流通特性不一样,对供应链设计有不同的要求,一般来说,产品可分为两大类,即功能性产品(FunctionalProducts)和革新性产品(InnovativeProducts)。其中,功能性产品是指满足用户基本功能需要的产品,其主要特点是随时间改变不大、生命周期较长、边际利润较低,日用品一般属于这种类型。革新性产品是指增加了特殊功能的产品或在技术和外观上具有革新性的产品,其主要特点是具有较高的边际利润、生命周期短、市场需求无法预测,如时尚产品。
(2)供应链类型
供应链具有两种不同的功能:物理功能与市场中介功能。按功能可将供应链划分为两种类型:有效性供应链(EfficientSupplyChain)和反应性供应链(ResponsiveSupplyChain)。有效性供应链主要体现供应链的物理功能,即如何有效地从供货方开始,沿着供应链上的各个节点,把原材料转变为在制品、半成品和成品,最后到达需求方。反应性供应链主要体现供应链的市场中介功能,即如何对无法预测的需求做出迅速反应。
(3)基于产品的供应链设计策略
在了解了产品和供应链的特性后,就可以设计出与产品需求一致的供应链,其设计策略如图10-5所示。
图10-5 供应链设计与产品类型策略矩阵
在分析了产品和供应链的特性后,不难得出矩阵中四个元素的值,它们分别代表了企业在产品和供应链的选择上的不同组合的优劣状况。功能性产品具有用户已接受的功能,根据历史数据可对未来或季节性需求做出较准确的预测,产品很容易被模仿,产品的边际利润低。与这类产品匹配的供应链应当尽可能地降低链中的物理成本,追求以最小的成本占据市场和利润优势。因此,对于功能性产品,应采取有效性供应链。革新性产品追求创新,不惜一切努力来满足用户的差异性需求。这类产品往往具有某些独特的、能投部分用户所好的功能,由于创新而不易被模仿,具有高边际利润,在产品供货中强调速度、灵活性和质量,甚至通过增加供应链物理成本的方法来提升这些指标。由于很难对创新功能的需求做出准确的预测,只有反应性供应链才能抓住产品创新机会,以速度、灵活性和质量获取高边际利润。我们在这里强调速度和灵活性是因为:一方面,革新性产品如果有较大市场,表现出供不应求,自然会被对手模仿,这时革新性产品可能会变成功能性产品。在这种情况下,反应性供应链能一边利用先占入之优势继续供应这类产品,一边又不惜成本地开发新的革新性产品。另一方面,如果革新性产品并不受用户青睐,反应性供应链能很灵活地转向开发另一类新的革新性产品。对于反应性供应链来说,因为它用模型设计尽可能地减少产品差别,所以很容易开发出一种新的稍微有变化的产品。
从理论上很容易得出有效性供应链匹配功能性产品、反应性供应链匹配革新性产品的判断,实践中,由于市场行情、用户需求、企业经营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匹配和不匹配也是相对的。一方面,原本相匹配的产品和供应链可能变成不相匹配。随着时间的推移,革新性产品的创新功能也会被模仿,一旦革新性产品变成功能性产品,原来匹配的情形就会相应变成不匹配的情形。另一方面,原本不匹配的产品和供应链也可能变得匹配。由于革新性产品具有高边际利润,企业在产品开发中,由于市场信息不灵,不知对手已推出相同的产品而将自己刚刚开发出的功能性产品误认为是革新性产品(相对于一定的用户需求),进而错误地使用反应性供应链。随着用户需求的增加,这类功能性产品在一段时间内对某些用户可能会表现出革新性的特征,这时不匹配的情况就会变成匹配的情况。
2.基于产品的供应链设计步骤
基于产品的供应链设计步骤如图10-6所示。
图10-6 基于产品的供应链设计步骤图
(1)分析市场竞争环境
供应链管理与企业管理一样,是通过生产销售产品来获取利润的。市场竞争环境一般包括时间、空间和层次三维,具有复杂性的特点。分析市场竞争环境就是要分析目前市场(要具有全球市场的战略眼光)上急需什么产品、需求量有多大,决定是开发功能性产品还是开发革新性产品。如果开发功能性产品,则要进行竞争对手分析,包括了解谁是对手,对手的实力如何,对手能做什么、正在做什么和将要做什么以及本产品未来可能的市场占有额等;如果开发革新性产品,则要注重分析客户的需求偏好。这个环节是供应链设计的第一步,它需要花费相当大的人力、财力和时间。在市场分析中,要善于利用先进的数据处理软件,如经营环境扫描、技术跟踪软件包等,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发现具有前瞻性的规律。分析的输出是按需求量排列的产品类型和每一产品按重要性排列的市场特征,同时对市场的不确定性和需求变化趋势应做出分析和评价。
(2)分析企业现状(现有供应链分析)
分析企业现状主要是分析企业当前的管理状况。如果企业本身已存在于某供应链上,则重点分析其所处的供应链状况,包括供应链的管理、效率和所带来的利润以及供应链的发展前景,如现有的供应链能否实现最优化的客户响应(如灵活性)、最小化的成本、最佳化的效率和最优化的资产使用结构。此外,还要分析企业在供应链中的地位、企业自身的适应能力和发展能力。如果对一个企业来说,它加入某个供应链比不加入该供应链更糟糕,或者某个供应链可以用另外一个更好的供应链来替代,那么可以认为,该供应链的现状是令人不满的。
(3)提出供应链设计目标和策略
供应链一旦构建完成,应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稳定性。为此,应当预先提出明确的设计目标。供应链的设计目标项目主要包括:进入新市场、开发新产品、客户关系管理、市场营销分析、降低成本、供应链的集成管理。
但这并不意味着供应链设计完成后便万事大吉。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为了向客户提供差异性产品以获取利润,供应链的变动和发展在所难免。
目标设计好后,要根据特定的目标要求制定相应的策略。
(4)分析和评价可能性
在制定了新供应链设计目标和策略后,要结合企业的实力,对新的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这是一个决策的过程,如果认为可行,则继续往下执行;如果认为不可行,则要反馈到上一个环节,重新设计供应链的目标和策略。
(5)设计和产生新的供应链
在设计供应链的过程中,应主要解决如下问题:
①供应链的成员结构。包括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用户的选择和定位及供应链模型结构的确定等。
②用户需求和产品销售能力分析。
③原材料的采购。包括供应商、数量、价格、运输的确定等。
④生产设计。主要是生产工艺流程、生产能力、生产计划、作业计划、库存管理等的确定。
⑤信息系统设计。供应链是通过信息系统而集成的一个整体,信息系统是产品从原料到生产再到用户的全流程畅通无阻的保障。
⑥物流管理系统设计等。在供应链设计中,要广泛地应用到许多工具和技术,包括归纳法、集体解决问题、流程图、模拟和设计软件等。
(6)检验新的供应链
供应链设计出来后,应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技术路线进行测试、检验或试运行,如果发现结果与设计方案不一致,则返回到第三步重新进行设计。如果没有问题,则可以用于实践。
以上各步骤(包括新旧供应链的比较和决策点)的实施,都会用到相应的信息工具和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供应链的设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外,在供应链设计过程中的每一步都要不断地与现有的供应链进行比较,通过这种反馈,保证供应链设计的先进性、前瞻性和经济性。
旅游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_旅游业、政府主导与公共营销
一、旅游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经济方面,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我国旅游业虽然起步较晚,起点较低,但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我国旅游业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体现在许多方面:(1)旅游业已经成为拉动我国GDP增长的一支重要力量,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其创造的总收入占我国GDP的比重在不断增加,目前已达到5%左右。当然,2003年由于非典对旅游业的影响,造成旅游业收入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有所下降。2005~2007年,由于我国GDP保持9%左右的高速增长,经济规模越来越大,因而旅游业总收入在GDP中的比重也略有下降。而按照我国有关学者的估算,如果国内生产总值按照年均7%、旅游业总收入按照年均12%的增长速度估算,(1)到2010年,我国旅游总收入占我国GDP的比重可以达到7.48%,到那时,旅游业才真正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2)创汇增收,拉动内需,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旅游业是优秀的出口产业,发展入境旅游可以创汇。旅游换汇成本较低,一般为出口换汇成本的70%左右。从表1.1可以看出,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创汇不断增长,2007年已经突破419亿美元,在增加外汇储备、抵御金融风险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发展国内旅游可以拉动内需,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有关行业和居民收入的增长。2007年,我国国内旅游收入达到7771多亿元,旅游总收入首次突破1万亿元,有力地带动了民航、铁路、交通、城市出租汽车和餐饮、商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3)增加就业,消除贫困,促进城乡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由于旅游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许多工作需人工操作且需直接对客人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因而需要大量劳动力。与其他行业相比,发展旅游业可为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由于旅游业的连带性较强,它还可连带其他行业提供就业机会。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数据,旅游业每增加一个直接就业人员,社会就能增加五个就业机会。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实际可以看出,旅游业发展还使大量的贫困乡村脱贫致富,从而促进了城乡经济的一体化发展。(4)有利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相互渗透,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共同发展。旅游业具有较强的关联带动作用,主要体现在“食、住、行、游、购、娱”等多个方面,而这些方面渗透在传统的三大产业中。同时,农业旅游、林业旅游、生态旅游、工业旅游、科教旅游、都市旅游等特色旅游的兴起,也使旅游活动进一步渗透到了第一、二产业的许多门类,使许多工农业单位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了特殊功能。(5)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商来华从事经贸活动。旅游业是吸引外商来华从事经贸活动的重要媒介,我国每年近亿人次的入境旅游者中,有四分之一左右是商人,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潜在的商务旅游者,他们都抱有来华考察投资环境、寻找经贸合作的目的。入境旅游的快速发展和旅游基础设施的不断配套完善,对改善我国的投资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表1.1 1995—2007年我国旅游业拉动内需、创汇情况
续 表
资料来源:1995—2007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
2.文化方面,旅游业在弘扬我国民族文化、传承历史文化和传播先进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产业性质来看,旅游业既是一项经济性产业,又是一项文化性产业。旅游与文化的关系十分紧密,文化是旅游产品的灵魂。科学文化的发展是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前提,旅游活动则是科学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从文化的视角来考察我国的旅游业,可以发现它在弘扬民族文化、传承历史文化和传播先进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旅游业可以促进民族文化和先进文化走向市场,使其产生巨大的教育功能和经济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传播,绝大部分都要进入市场,通过商品交换,转化为大众的消费。也就是说,只有把文化产品变成商品,变为广大群众的消费,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文化的宣传教育功能。只有是民族的,才会是世界的。在旅游消费的过程中,我国的民族文化得以被市场所了解、被社会所传承。我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历史文化遗存丰富。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各民族以及居住在不同地方的同一民族都具有不同的民俗风情文化。我国每年有十多亿人次的国内旅游者,足迹踏遍全国80%以上的县,通过旅游可以实现信息大交流和文化大交流,使大众对我国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的认识更为深刻,从而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而对每年一亿多人次的海外旅游者来说,这加深了他们对我国历史文化及中国昨天、今天、明天的了解和认识。正因为有了旅游活动,文物资源、民族风情资源和其他文化资源才能有效地、大规模地进入市场,既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同时也实现了我国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光大。同时,旅游业的发展还带来了先进文化的交流和传播。特别是随着国际旅游业的发展,来自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旅游者可以给我国带来比较先进的管理经验、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而我国也能够从前者那里学到新技术、新文化和新观念。与此同时,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旅游者也可在我国领略到丰富的传统民族文化、地方文化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为自己的社会意识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3.环境方面,旅游业已经成为保护环境、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旅游业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旅游离不开环境,无论是旅游业的发展还是旅游活动的开展,都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进行的,并受到一定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环境是旅游活动赖以发展的基础。旅游反过来也会对环境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具有双面性:一方面,区域旅游的发展能够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它也会加剧对环境资源的损耗以及造成地方特色的消失。从旅游对环境的积极影响来看,发展旅游业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价值,减少资源开发造成的环境破坏;可以代替部分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的传统产业;可以提高地方政府与居民对资源价值的认识,增强其环境保护意识;可以为自然资源、历史文化名胜古迹提供保护资金,使环境净化、河湖疏浚、交通顺畅;可以为生态资源的保护及自然、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提供经济支持与内在动力,使很多珍贵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得到很好的维护与修缮等。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相比,在发展与生态资源保护的关系上是矛盾冲突最小、目标最为接近的产业,在生态资源利用中是更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因此,在生态资源利用和保护中,旅游业能“更加充分、更加合理、更加有效”地实现可持续发展。可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4.社会方面,旅游业在加强民间交往、促进国际友好往来以及促进世界和平等方面起着桥梁作用
旅游业向来被称为“民间外交”和“和平工业”。它是外交工作的一部分,虽然不是主体的部分,但在某些方面也积极地发挥着配合作用。我国在发展国内和国际旅游的过程中,加强了民间了解,改善了国际关系,增进了友好交往,从长远来看,这对维护世界和平有着积极作用和深远意义(王丽娟,2005年)。(2)首先,发展旅游业便于加强民间了解。旅游作为民间外交的一种方式,是不同民族、不同宗教和信仰、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年龄和性别、不同阶层和职业的人们之间面对面的交往,而且旅游者中大多数是平民百姓或是以非官方身份出现的人,因此其具有广泛性、直接性、灵活性和机动性。无论是国内旅游还是国际旅游,在旅游活动中,双方思想得到了交流,文化得到了融合,关系也得到了改进。其次,发展旅游业可以改善国际关系。国家之间正式建交可能会滞后,其民间的往来和交流却可以先行一步。这种民间的往来和交流可能是国际社会政府间外交的先导和前提。通过发展国际旅游业,开展以跨国旅游为表现形式的民间交往和交流,可以加强国际社会民间的了解和认识,消除因不了解而产生的偏见和误会。最后,发展旅游业能够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国际旅游业能加强国际了解、改善国际关系、增进友好交往,这已被实践反复证明。因此,发展旅游业能消除国家之间的偏见和仇恨,缩小不同国家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和差距,使人类整体意识和世界大同观念日益加深。
旅游产业发展环境界定_旅游业、政府主导与公共营销
一、旅游产业发展环境界定
(一)内涵
所谓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或是说作为某一中心事物的对立面而存在的事物,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因此,环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随中心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关于旅游环境,至今尚未形成一个能够被普遍接受和认可的定义,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观点:
(1)“条件说”:“所谓旅游环境,应当是旅游活动得以存在和进行的外部条件的总和,它包括社会政治环境、自然生态环境、旅游气氛环境和旅游资源本身。”(1)
(2)“地理环境说”:“旅游环境,即一般所指的地理环境。它是指由大气、岩石、地貌、地表水与地下水、土壤、植被、动物,以及相应的居民和聚落等在空间上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复杂的物质系统。这一物质系统不同于一般的地理环境,它适宜开展旅游活动和发展旅游事业。”(2)
(3)“场所说”:“旅游环境是由山(风景地貌和地貌构景)、水(水景和水文取景)、林木(绿化和园林生态)、建筑(与环境意境协调或加强环境意境的单体建筑和建筑群)以及天气变化、人文特色等和谐地组合起来的场所。”(3)
(4)“方面说”:“旅游环境指的是与旅游业相关的周围条件、气象和配套设施,包括城建、通讯、交通、口岸管理等以及公民的旅游意识、友好气氛等各个方面。”
(5)“范围说、内容说”:“所谓旅游环境,就范围而言,包括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依托地,而更重要的是旅游目的地;就内容而言,包括与旅游活动有关的自然与社会两方面因素,而更重要的是旅游资源状况。”(4)
(6)“两义说”:“广义的旅游环境是指游客要去的某一地区或某一国家;狭义的旅游环境主要指游客旅游生活中所直接接触的食宿地和主要游览地。”
(7)“系统说”:“旅游环境不是指单纯的自然环境,而是指包含了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在内的复合环境系统,即旅游环境系统。该系统是围绕环境主体——旅游者而建立起来的,是具有多种组合并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与主体产生相互联系的复杂系统,当地居民因生产、生活活动而形成的社会实体及其氛围(如思想、文化)构成了社会环境;旅游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构成了自然环境(如生物环境、水环境);而与经济产出有关的要素体系则构成了经济环境(如市场)。”(5)
(8)“境况说”:“旅游环境是指以旅游者为中心的区域内的境况,即旅游者的活动环境。旅游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主要是反映气候、空气、河水、地貌等自然条件;社会旅游环境反映了环境内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文化、经济关系的总和。”(6)
上述若干定义反映了人们从不同角度对旅游环境这一概念的认识,主要分歧表现在旅游环境包含的内容和涉及的范围上,对其进行归纳分析,不难看出其间的共同点,即旅游环境的定义至少应包含三个关键点,即旅游环境的中心、旅游环境涉及的范围及旅游环境包含的内容。因此,我们认为,旅游环境的定义可以表述为:“所谓旅游环境,是指以旅游系统为中心,影响其产生与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的综合体,从属性上可分为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其中,自然环境是指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及能量的总和,它维持着人类的生命,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涉及水质、大气质量状况、土壤、地质、植被、野生动物状况等生态环境以及水资源、土地资源、自然景观资源、自然能源等自然资源状况。社会环境是指人类为了丰富和提高自己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而创造出来的一切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方面,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包括人文景观、文化习俗、历史古迹等人文环境状况,目的地生产和生活水准、就业及经济条件等经济环境状况,游客与居民的心理、居民的生活方式、游客的文化素质及审美情趣,目的地政府机关及旅游业的管理服务状况和治安环境,等等。可见,旅游环境是一个包含着众多要素的复杂系统。其中,有旅游客体,有旅游主体,也有连接主客体的中介——旅游服务组织。作为旅游主体的广大游客以个体或群体(旅游团体)的形式出现,也构成了旅游产业发展环境的一部分。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系统通过不断与外界交换能量和分子,自动地产生一种自组织现象,组成系统的各个子系统会形成一种相互协同的作用力量,即促协力。通过促协力使系统从原来的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时间、空间或功能的有序结构。这种新的有序结构就称为耗散结构。从环境要素属性上来说,旅游发展环境就是一个开放的、具有耗散结构的系统。该系统不断与外界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其结构模式如图2.1所示。
图2.1 旅游组织——环境系统作用结构模式
可见,旅游系统对应的环境系统即旅游系统所在区域的社会经济大环境系统。所在区域的旅游资源自然条件、区位关系、外部交通条件、市场特性与规模、竞争环境、资金技术环境、体制与政策条件等因素,按一定的时间、空间方式,以一定的作用力影响着该旅游系统,并与旅游者的流入量一起构成了该旅游系统的基本生存条件。其中,政策与技术环境等社会环境影响着该旅游系统各要素相互联系的广度和深度。因此,环境系统影响着,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旅游系统的性质、结构、层次、功能和发展速度。
(二)内容及特点
旅游环境系统功能的发挥是通过物质、能量、信息及价值的流动与转化,将各构成因素联结成为有序的功能主体来实现的。环境系统运行是否正常,就要看其系统内部的因素流动与转化是否合理、有效。
其中,物质流包括自然物质流、经济物质流、废弃物质流三大部分。自然物质流是指旅游系统的自然生态要素按营养物循环(生物、土壤、水、气)和地球化学大循环所形成的循环过程。这种物质流因不同的旅游系统类型而大不相同,如岩溶地貌生态系统、热带雨林系统、水土保护林系统、热泉矿泉生态系统等。经济物质流是依托各种生产性的投入产出链或生活消费链所形成的物质流。它包括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各部门因生产目的而形成的物质流,也包括流通、消费和再生产环节形成的商品流。废弃物质流则是各种生产性、生活性废弃物所形成的物质流。在大规模分散的客流、高标准的生活消耗、大范围的“生态旅游”的压力下,如何控制、降解或转移废弃物质流,是现代旅游系统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能量流中的自然能量流包括水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能,它们通过地球物理化和食物链循环形成自然生态系统。废弃能量流则是生产和生活消费过程中未被利用的能量,其中很多可以通过生态技术、工程技术加以控制、降解转化和再利用,该降解过程本身因其文明性而具有旅游资源价值。
信息流包括自然信息流和文化信息流两大类。自然信息流即各自然要素之间的信息流,如地质运动印记(地貌信息)、水圈循环信息、生态群落信息等。文化信息流指人类活动所产生的信息流,包括历史信息、文化符号信息(如风俗、礼仪等)、经济信息(促销、旅游指南、交通食宿信息等)。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信息流是旅游“商品”实现市场交换的中介,是旅游者“购买”旅游商品的主要目的,相当于旅游环境系统的神经中枢,对游客的旅游活动、开发商的开发经营活动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价值流不仅包括经济价值流,也包括环境和社会价值流。经济价值流实际上是经济价值在旅游系统中的流动作用与转化。根据价值规律,具有旅游使用价值的产品通过游人的购买和消费,经济价值会转化为货币收入。在旅游系统中,各种吸引物、设施和服务等通过资金投入、物化加工、产出、市场交换及税收过程,都可以形成可以度量的经济价值流——货币流。环境价值流则有赖于社会经济对环境的投入,旅游系统对环境质量的依赖性很强,通过社会经济投入,改善旅游地环境,实现环境价值增值和环境价值(效益)向经济价值(效益)的转变,并最终以货币形式加以体现。社会价值流即社会效用、社会效益,是现代旅游在生活、科学、教育、文化交流、医疗保健等方面的价值投入、加工、交换和增值。(7)
旅游发展环境作为一个多因素耦合的复杂动态系统,具有动态性、综合性与敏感性的特点。
首先,旅游环境系统与旅游组织系统形成了一个动态的互动关系。从旅游角度来看,一方面,任何旅游活动都离不开良好的环境支持,都是人类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另一方面,旅游活动的开展会给环境带来正、负两方面的影响。
其次,环境系统的内容十分广泛,既包括天然的和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也包括政策、法律、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具有综合性。
最后,旅游环境系统具有敏感性。旅游环境对各构成因素的依存性较大,各因素的不确定性决定了环境的敏感性。从旅游发展的宏观环境来看,政治、经济、法律、社会文化等因素都可能对旅游业的发展产生影响,如经济不景气、缺少产业政策支持、不正当竞争造成的行业秩序混乱等会导致旅游产业发展的波动或停滞。从微观环境来看,地方政府与旅游企业的关系、旅游资源开发与社区居民利益的关系以及旅游企业与利益相关企业之间的关系同样会给旅游产业的发展造成影响。这些都说明,为了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建设良好的旅游发展环境系统至关重要。
(三)旅游产业发展环境的量度
旅游环境系统是一个由于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内部流动与输入、输出而形成的开放系统,其结构既有相对的稳定性,又有绝对的变动性。因此,它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支持能力也具有双重性,即相对的稳定性——在一定时期内,旅游环境系统对旅游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阈值稳定在某一数值附近,以及绝对的变动性——阈值表现出短期的波动和长期的显著变化。而这一阈值是可以通过建立一些指标体系来进行量度的。
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讲,旅游产业发展的最终目的在于提高人们的生活与环境的质量,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1990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了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七个系统目标:即政治、经济、社会、产业、技术、国际、行政管理系统的目标。由于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为了促进人与人之间及人与自然资源之间的协调一致,旅游业是生态发展的一个次级系统,所以这些可持续发展目标同样适用于旅游业的发展,并提供了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量度指标。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七个目标与旅游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就得到了旅游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八个目标。即:
(1)政治系统:保证国民有效地参与决策及旅游者的安全。
(2)经济系统:能提高旅游目的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3)社会文化系统:能解决发展不一致所带来的问题。
(4)产业系统(服务和产品质量):保证旅游者获得极大的满足。
(5)技术系统:可以不断发现新的解决方法。
(6)国际系统:促进投资、管理和需求预测的发展模式。
(7)行政管理系统:能运用有效的旅游政策及管理工具。
(8)自然环境系统:履行自己为旅游业发展而保护自然与人造环境的责任。
由于旅游业是典型的服务性行业,因此,第四个发展目标——产业系统在旅游业中就意味着服务和产品质量系统,保证旅游者能在旅游目的地获得极大的满足。同时,自然环境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和最重要的资源,所以,自然环境量度(天然的和人造的环境)指标也必须作为重要的因素加以考虑。
衡量旅游业发展环境状况的重要环节是提出相应的量度指标,根据对以上八个方面旅游环境系统的量度,我们可以得出与之有关的一系列指标:
(1)政治量度指标,如决策过程的公众参与程度、旅游者的安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等。
(2)经济量度指标,如旅游地经济收益状况、居民生活质量、收入水平、生活成本、家居环境等。
(3)社会文化量度指标,如社会压力和冲突、文化遗产与习俗、社会结构、生活观念、审美情趣、游客密度等。
(4)服务和产品质量量度指标,如住宿、餐饮、交通、旅游景点、商店、旅游者信息及服务的质量等。
(5)技术量度指标,如节能技术、低污染技术、技术研究与投资等。
(6)国际量度指标,如外汇兑换、投资类型、雇用外地人(含外国人)的情况等。
(7)行政管理量度指标,如规划与管理、协调、立法、规定和控制等。
(8)自然环境量度指标,如土质、气候、水资源、植被、文物保护、环境承载力等。(8)
这些指标大多可以衡量并能够获得合理、准确的数据,有的则需要从过去与现在的趋势分析中得出。它们都能够准确而清晰地反映被测系统对于目标的适应程度,因而便于决策者对旅游环境的人文系统情况、生态系统情况及两者的相互作用做出基本的判断,并有助于采取措施去弥补和消除不良影响,强化积极和正确的结果,促进目标系统的实现。
有限政府主导模式的战略框架及其实施_旅游业、政府主导与公共营销
五、有限政府主导模式的战略框架及其实施
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政府主导型战略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强烈的加速发展的政府意志;二是政府意志通过行政手段,优先对旅游业配置资源要素。由于政府机构掌握着土地、规划权和生产力要素,通常是投资开发旅游资源的先行者,在市场发育不完善的条件下,通过先期进入市场而形成垄断优势,占有经营市场的较高份额。
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在强调主导作用的同时,并不否认市场机制的作用,政府不会也不可能包揽一切。否则,完全性的政府主导就会导致政府失灵。在经济转轨阶段,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是通过合作者、催化剂和促进者的角色体现出来的。政府通过国家行为直接提供旅游产品和服务以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做法注定要失败。政府只能依靠市场,为市场提供条件,并通过有效的公共政策支持市场运作,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市场繁荣和持续发展。因此,我们所要建立的模式强调主导的“有限性”,既有政府主导,又有市场调控,即政府主导、市场导向和企业运作相结合,是一种能够与国际接轨的旅游业发展模式。
(一)内涵与特点
有限政府主导模式是在市场失灵、政府失灵以及旅游业自主发展综合需求的基础上形成的发展模式。它不是一个低能力或低效的主导模式,恰恰相反,追求政府主导的有限性是期望利用政府的能力,以低成本来满足社会对公共物品的需要。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可以归纳出有限政府主导模式的核心内涵,即“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导向”。这种模式一不排斥市场,二不由政府包办一切,三不是政府与市场之间没有分工。因此,这种政府主导不同于以行政手段、计划方式来配置资源,因而并不违背市场经济的发展潮流。较之完全政府主导模式,两种模式的差别主要表现在政府主导的方式、主导的内容和实施的途径等方面。在处理政府、企业与市场的关系时,企业不是作为政府机构的附属物,而是作为主体在市场上发挥主导作用,政府不是直接管理企业,而是通过规制和宏观调控职能维护市场秩序,为企业发展提供服务和必要的支持,实现政府与市场的最优功能组合。这种发展模式通过强化政府宏观调控,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培育市场主体,避免市场的畸形发展;通过更多地让市场主体参与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旅游业实施有限政府主导发展模式,既具有经济社会的普遍性特征,又具有旅游产业本身的特殊性特征,其特点表现如下:
(1)规范性,即政府作为具有强制力的组织机构,在参与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应规范自身的行为,尊重市场规律,尽量使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真正与有限政府主导发展模式的含义相符。
(2)间接性,即政府间接进行调控管理,提供公共服务产品,推动区域平衡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主导旅游业并不是直接管理旅游企业,企业也不是政府机构的附属物。像管理其他经济一样,其手段也主要是制定法规和运用经济手段进行宏观间接管理,包括运用财政、金融手段,利用价格、利率、汇率、税收和工资等经济杠杆,影响调控旅游市场的价格信号和数量信号,实现政府对旅游活动的间接有效调控。(13)
(3)服务性,即随着旅游管理走上法制化的轨道,政府职能必然从管理转向服务。政府着重在建立和完善旅游法规体系、规范旅游市场竞争秩序、加强市场监管、促进部门协调等职能上发挥作用,实现政府对旅游企业的服务和支持。
可见,“有限政府主导型”是一种以“市场调节”为基本前提的,同时兼有一定程度宏观政策性调控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发展模式,尤其适用于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在概念上,它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统管、一切包揽的传统管理模式是有根本区别的,与一些地方盛行的什么都想管,又什么都不想管的变相“政府包揽型”模式也是有区别的。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必要提出“有限政府主导型”的旅游发展模式。根据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理论要求,实行真正完善的“有限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后,政府的职能主要体现在“宏观调控、制定法律、创造与改善环境、主导开发资源、建设与完善基础设施、组织主导促销、督导并服务企业,确保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等方面。因此,“有限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将是“服务为主”、“管理为辅”的“服务型”政府和“该管的一定管好”、“不该管的坚决不管”的“有限政府”在我国旅游行业的具体体现,也是我国旅游业沿着正确的轨道快速健康发展的可靠保证。(14)
(二)战略结构:市场基础、政府主导
有限政府主导战略模式的主体是政府,基础是市场,因此,这一模式必然涉及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国家旅游局、地方旅游局)以及旅游企业与市场的多重交叉组合的相互关系,通过旅游产品把旅游者、旅游企业与政府联结起来,并通过旅游产品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使各组成部分在相互关联和彼此协调中不断运行(见图4.1)。
图4.1 我国旅游业有限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模式结构图
如图4.1所示,从旅游经济运行的角度来看,旅游经济活动的运行离不开供需两个方面,旅游供需的协调运动是旅游经济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条件。对旅游经济运行中的供需矛盾进行调节的主要方式是市场调节,在完善的市场体制下,企业在正常的运行规则中从事相对自由的竞争,通过价格的变动和竞争的引导,自发地调整企业的经营方向和经营规模。但是市场调节存在空白点,非经济性旅游企业不规范、不完善的竞争行为导致了市场竞争秩序的混乱和经济效益的不断下降。同时,市场调节的滞后性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破坏性影响。因此政府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就成为必然,实行必要的干预,以规划、指导、协调、制定宏观政策和法律法规等为主要手段,通过创造良好的供需环境、生产合格的旅游产品来促进旅游经济活动的发展。其中,政府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为旅游者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消费,为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创造更为坚实的市场基础;另一方面,可为旅游企业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使旅游企业能够在公平合理的市场环境中展开良性的竞争,通过优胜劣汰为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创造更具竞争力的供给基础。(15)
(三)战略内容:四个领域
1.规划把关:确定旅游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产业地位,合理开发与保护当地的旅游资源,坚持走可持续发展旅游的道路
政府在主导旅游规划发展的方向上,更多是战略性的。首先,明确旅游在本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战略目标、战略措施、战略重点和战略步骤等,这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往往决定着一个国家和地区旅游业的发展速度和产业质量。
在规划指导上,政府还必须十分重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是基于全球可持续发展概念提出来的,其基本含义是:旅游发展要以不破坏其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及其他资源为前提,并能对生态环境保护给予资金支持,使其得到可持续利用;旅游资源应能承载日益增长的旅游者数量,动态满足旅游者日益增加的多样化需求,并能保持对未来旅游者的吸引力;旅游业必须能满足当地居民长期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的需要。
2.拓展市场:研究及提供目标市场的信息,整体推介旅游的区域形象,为旅游业的发展不断创造新的需求
市场需求是旅游业长足发展的根本动力。政府在主导旅游市场开拓方面,应遵循市场营销的一般规律,不断地研究需求、嫁接需求和创造需求。
其中,研究需求的重点是根据本地旅游产品的目标市场,研究市场客源的分布、总量、消费能力及偏好,把有关的信息反馈到提供旅游产品的部门和企业,引导它们生产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
引导需求有别于一般的满足需求,满足需求主要由企业提供,引导需求往往由政府来承担,主要包括塑造并推介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形象,组合并形成促销的规模效益。
创造需求在于引导消费,这对于开拓国内旅游市场尤为重要,即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不断增强人们的旅游意识,真正把旅游作为提高现代社会生活质量、社会文明程度和国民素质的重要手段,以刺激人们的出游欲望。
3.规范管理: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综合手段,规范旅游秩序,创造一个文明有序的市场环境
旅游管理的范围贯穿于整个旅游活动的全过程,包括景区景点、酒店、旅行社等部门,也包括价格、质量、安全等环节。目前,我国旅游业的法规建设还比较薄弱。因此,政府规范管理的重点在完善旅游业相关法规体系以及制定配套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上。同时,要加大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强化对旅游市场秩序的动态监督和管理,抓住突出的市场问题进行集中整治,维护旅游企业竞争的公平性并保护旅游者的合法权益。此外,要建立健全旅游行业协会,推动旅游行业自律。
4.政策引导:制定、实施旅游产业政策,不断扩大产业规模,推进产业结构的均衡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
政府应通过制定财政、金融、税收、出入境管理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引导与鼓励旅游业优先、快速发展。其中,财政对旅游业发展的作用尤其不容忽视。同时,要建立有利于旅游业发展的税收政策,促进旅游企业的平等竞争和发展。
研究、制定和实施旅游产业政策是政府主导旅游业发展的根本手段和有力保证。政府制定旅游产业政策的主要目标包括扩大产业规模、推进产业结构的均衡发展以及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
(四)战略实施:七大措施
有限政府主导发展战略强调政府与市场的兼顾,不能偏袒任何一方,既要充分考虑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也要相信和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因此,这一战略的实施,应在充分相信市场规律、市场对资源配置能够发挥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实行以政府为主体的主导,推动行业健康、快速发展。
1.加强旅游规划工作,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
政府主导旅游业发展,首先要对旅游业发展目标进行设定,并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保证这一目标的实现,即形成旅游发展规划。旅游规划工作开展与否、旅游规划编制的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旅游项目的品质和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因此,要把旅游规划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形成“发展旅游,规划先行”的共识。要坚持可持续发展与市场导向的原则,坚持开发与保护有机结合,经济、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和谐统一发展的理念,按照“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发展趋势,以“总体规划、分步开发、突出重点、体现特色、面向市场、合理利用”为指导,切实加强旅游规划工作。
在旅游规划发展方向上,政府承担的主要是战略性的工作,即明确旅游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战略目标、战略措施、战略重点和战略步骤等。从国家到地方,各级政府要制定出不同层次的规划。国家和省级规划应侧重宏观性、指导性、全局性和长远性,省级以下地方的旅游业发展规划则应具体、细化和翔实。事实证明,只有政府按照宏观意识、科学精神与发展步骤的指导来制定并执行旅游发展规划,才能有效地防止旅游开发中低档次重复建设的盲目行为、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滥开乱挖的破坏行为的发生,保障和促进旅游业健康持续地发展。
2.加强旅游法制建设,健全旅游市场规则
坚持依法兴旅、依法治旅是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可靠保证,但目前我国旅游立法仍滞后于旅游产业的发展,表现为现有旅游法律法规尚不健全,规范的对象单一;执法主体单一和旅游规范对象多元之间存在矛盾;现有旅游法规在内容上不适应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加大了执法难度等问题。
对症下药、加强旅游法制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处理好改革创新和规范立法的关系。加快制定“旅游基本法”与“旅游单行法”,完善现有管理条例,健全旅游法律体系。二是探索如何解决好单项立法与综合立法之间的关系。从旅游的各个要素来看,规范旅游相关要素的单项法律法规散见于不同行业的法律法规之中,需要充分协调旅游业与其他行业的关系,妥善处理旅游综合立法与有关行业法规的衔接。三是解决好旅游法律规范的执法主体问题。综合性的旅游法规,要以科学的发展观认真加以研究,可能涉及的相关职能部门较多。四是立法条文要明确清晰。执法的操作性要强,要杜绝和减少执法中的人为因素。五是通过旅游立法整合旅游行政资源和执法资源,强化宏观调控,统一管理旅游市场。
同时,加强旅游行业协会建设,发挥行业协会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自律作用,促进旅游行业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法制化。
3.广辟资金筹集渠道,加大旅游基础性、引导性投入
旅游资源开发建设所需的资金应当通过市场化、社会化、国际化的途径加以解决。坚持“以旅游养旅游”的方针,贯彻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调动社会各个方面参与旅游建设的积极性,鼓励国有和集体单位、个人投资兴办旅游企业,建立起多元投资、高效产出的旅游建设资金筹集良性循环机制。
第一,建立稳定增长的旅游建设融资机制。建立旅游建设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旅游资源开发、景点建设和拓展旅游市场业务。资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并接受财政部门监督。对投入竞争性旅游项目的,要实行有偿使用,在运营中实现增值。对一些投入较大、社会受益面广的旅游项目,应将其列为基础性建设项目,由政府统筹建设,安排适量的贴息贷款予以支持,或将旅游项目按规定征收的土地有偿使用费适量返还,作为政府的投入。公益彩票收益中属政府统筹使用的资金,经投资立项安排给旅游建设项目。采取让股权、让利益、让市场的政策,吸引更多的外资参与旅游资源开发。
第二,建立旅游投资风险责任机制,提高投资效益。对大中型的旅游建设项目,要通过采用公司制的方式营建,采取招股筹资的方法组织投入,形成多元投资主体,分散投资风险。
4.加快旅游城镇建设,实现旅游扶贫
“旅游城镇”建设是促进旅游经济发展的一个富有创意的举措,是实现旅游扶贫、富民强镇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利用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旅游资源,依托市场化运作,把旅游开发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既为有效促进城镇建设找到一条创新之路,又为旅游深度开发提供了新思路、新办法。(16)
“旅游城镇”的开发建设应以“旅游资源——城镇——企业”为基本模式,以历史文化、风景名胜资源为主要依托,把旅游小城镇建设和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结合起来,通过对现有历史文化名镇的改造及重新规划,采用企业与当地政府自愿合作、自主参与的运作方式,建设一批特色旅游名镇,以促进群众脱贫致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在旅游城镇建设规划过程中,政府要将旅游城镇建设规划与地区城市发展总体规划、旅游产业、文化产业、公路交通的功能规划衔接起来。由于旅游城镇建设涉及建设、土地、环保、旅游、卫生、商务等多个部门,政府还要协调好与部门、企业、农民等多个主体的利益关系。为了有利于社会资源的调动、吸引投资者进入,在项目审批、资金扶持、税收、土地手续办理等投资者十分关心的方面,政府可以通过政策进行明确规定,以保护投资主体的利益,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推动“特色旅游城镇”建设。
5.加强景区特许经营权的管理,深化体制改革
景区特许经营是一个新生事物,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按照特定程序、法定标准和条件,在一定期限和范围内,有偿取得从事风景名胜区内整体或单个项目投资、经营权利的活动。其经营项目包括风景名胜区内的基础设施以及维护、交通(车队、船队、游路、索道等)、漂流及必要的餐饮、住宿、商品销售、娱乐、摄影、摄像和游客服务等。(17)目前尚处于国家试点阶段,因此在管理上应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的原则,在各种法律法规完善后再行招商引资,避免因急于招商引资出政绩而贱卖资源。
在景区特许经营上,政府应先对景区现有国有资产和资源进行评估,再向社会公开招标或招募;在景区项目出让时序上,应按照先项目、后景点、再景区的原则进行转让,同时建立企业退出机制,避免出现“跑马圈地”等现象。在景区经营权转让的问题上,要保证政府的行政职能不能有任何的削弱,更不能做任何的转移;不能在核心景区推行任何实质性的经营权转让;对已经开发成熟的景点以及其他重要的景点,不允许转让其经营权,不能允许由一个企业或少数人组成的利益集团去独享成果;风景区的门票不能让公司垄断。
对于已经暴露的问题,政府要认真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在今后的管理中强化管理职能,增加透明度,加强社会各方的有效监督。并尽快建立一整套规范的招商引资体系,以切实有效地保护和利用好景区旅游资源,保障投资商的合法权益,规范和加强旅游招商引资项目的管理,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6.加强监督管理,促进市场规范运作
旅游市场秩序是旅游业的“生命线”,要促进旅游市场的繁荣兴旺,就必须强化市场的规范运作,建立、完善旅游市场的监督机制。各级政府、各部门要在贯彻国家法规政策的同时,认真抓好配套法规的制定,抓好旅游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水平,健全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机构和投诉机制,完善处理程序,提高投诉处理效率,有效保护旅游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进一步规范旅行社、导游人员等各类旅游经营单位和个人的经营和服务行为。加强旅游价格管理,对旅游产品和服务实行明码标价,加强价格监督检查,坚决取消不合理的收费和超标准收费,严厉打击价格欺诈、兜售假冒伪劣商品和扰乱市场秩序等违法行为。
诚信建设是规范旅游市场的治本之策,是深化市场秩序整顿规范工作的重要举措,各地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要积极推进诚信制度建设,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大力宣传旅游政策法规,表彰诚信经营的旅行社及从业人员,揭露违法违规行为,曝光典型案例,通过舆论影响市场,促进旅行社及从业人员规范经营行为。同时,要继续开展消费者理性旅游教育,引导旅游者明明白白消费和理性维权;不断完善社会监督体系,强化旅游市场的日常监管,坚持在旅游景点等旅游消费场所设立“监督岗”制度,实行对旅游活动的全程监督。
7.推进地区整体形象促销,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较之单一部门和旅游企业,在对旅游目的地权威、可信度与公信力等方面影响游客的评价与感知上,政府具有天然的优势,它能够从宏观上有效整合各感知要素主体,能够全面有效地协调各类社会资源。同时,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综合性与公共性也决定了必须以政府为主体进行目的地形象的促销推广工作。旅游目的地形象推广工作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持续的、全方位的促销,由政府牵头、多企业参与、多部门与地区合作才有可能实施并取得成功。
在旅游目的地形象推广中,政府作为形象推广的主体主要在形象推广的战略规划、启动资金投入、政策支持、观念引导等领域起到主导作用。通过规划与制定整体推广战略、建设与完善目的地信息中心、组织目的地标志性节庆活动、征集和推介目的地形象宣传口号等途径,创造旅游目的地“大声势、大旅游”的推广氛围。
旅游产业结构政策分析_旅游业、政府主导与公共营销
二、旅游产业结构政策分析
(一)旅游产业结构政策界定
旅游产业结构指旅游产业各分布区域、各行业部门、各产品类型、各目标市场、各经济成分以及旅游经济活动各环节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15)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旅游产业各要素在规模上的比例关系,反映旅游产业结构量的内容;另一方面是以旅游产业各要素之间的投入、产出为基本内容的关联关系,反映旅游产业结构质的特征。在一定时期内,旅游产业各要素会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组合状态并不断调整优化。
旅游产业的多层次性和内部要素的多样性使得旅游产业结构呈现出复杂性,为了实现旅游产业向社会化、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全面发展,需从旅游产业的资源开发结构、产品结构、市场结构、部门结构、区域功能结构五个方面进行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政策也就是这五个方面的政策措施。
旅游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是产业要素合理配置、旅游经济持续增长的助动器,其演进过程就是旅游经济发展的过程,也是牵动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的过程。(16)
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包括合理化和高度化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合理化是高度化的基石,没有合理化结构格局的支撑,就不会有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相反还可能发生结构的恶性逆转;高度化则是合理化的目的,旅游产业结构经过合理布局与配置后,必然需要寻求向更高层次转化,以适应旅游产业不断发展的需要。
旅游产业合理化是指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旅游产业内部各要素随着旅游产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同步保持符合产业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的合理比例关系的动态调整过程。(17)它是一种相对合理和动态调整的状态,需要在旅游产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合理局面,其目标在于使一定时期内的旅游资源得到持续合理的开发、旅游供给体系达到效率最优化配备、旅游产品和市场形成最佳投入和产出的运行机制,它包括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宏观结构的合理化、旅游产业内部要素结构的合理化、旅游产业发展区域结构的合理化和旅游产业组织管理结构的合理化等内容。
旅游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是在旅游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基础上,使新兴旅游项目迅速发展、比例增加,传统旅游项目不断提高科技含量,旅游产业的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持续增加的优化过程。它是旅游产业结构系统从较低的形式向高级形式的转换,要求旅游产业结构本身不因为资源和要素供给而转换刚性,在调整和优化上具有一定的弹性,经济体制内部存在旅游产业结构转换中资源再配置和要素流动所必需的经济运行机制,政府具备以主导制定和有力实施产业政策为核心的经济调控能力。
(二)旅游产业资源开发结构政策
旅游产业的资源开发结构是旅游地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时,其资源布局在一定地区内所呈现出的结构形态。在全面考察当地资源潜力的前提下,通过采取不同开发形式、不同经营形式或人为增补辅助性旅游设施与产品的手段,形成多元化的旅游资源开发结构。制定和实施旅游产业资源开发结构政策的目的在于促使资源开发向精品、名牌和可持续发展方向调整。
1.开发、扶植精品景区。具有秀美的自然风光与丰厚人文底蕴的景区、景点是打造旅游精品的基石,各级政府应在全面实施旅游区质量等级评定标准的基础上,采取措施扶植一批高档次、高级别的精品景区、景点,将其推向市场。
2.组织设计精品线路。旅游线路是将旅游资源加以串联并使其产品化的表现形式,组织设计精品旅游线路,本质上是选取一批精品旅游资源进行建设联动,组成景观丰富奇特、文化主题突出、配套设施完善、市场形象宣明、组织运作有效、服务质量优良的旅游资源综合体。
3.举办、培育精品节庆产品。节庆活动是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也是一种有效的促销手段,一方面要在现有节庆活动中,重点扶持一批主题突出、优势独特、能够形成一定国际影响的节庆活动,培育成精品节庆产品,另一个方面要根据市场的需要和自身的特点,研究、组织、开发一批新兴的节庆产品,使之从起步时就按照精品节庆产品的要求运作。
4.编制全国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大纲,明确各类旅游资源的等级和开发时序。采取分级、分期开发的原则,有限建设重点旅游项目,切实保护稀缺的、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以维持旅游资源开发的潜力;提高“回归自然生态旅游、参与性观光旅游、文化修学旅游、商务度假旅游”四大主题旅游产品的科技含量,在保证旅游资源持续利用的前提下,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制定相应法规,完善监督体系,设立专门的机构,规范对旅游资源开发建设项目的评审和监督,从组织上保证我国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加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和宣传,提高旅游经营者和旅游者的资源、环境保护意识。(18)
(三)旅游产业产品结构政策
旅游产业的产品结构是旅游经营者为满足旅游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而组织生产并提供到旅游市场上的各种旅游产品的构成状况及相互关系。(19)它包括旅游“六要素”之间产品群体的规模搭配和旅游产业同一行业、同一门类内部的旅游产品系列或组合的组成成分之间的结构,表现为某一类型的旅游产品在档次、形式、内容等方面的不同的分布形态。要使旅游产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必须以旅游市场需求的变化为导向,大力开发和创新旅游产品,合理有效地调整旅游产品结构,在政策上给予强有力的支持。
1.我国旅游产品以观光休闲为主,其他旅游产品如探险、修学等特种或专项旅游产品所占比率较小。以2004年入境旅游统计数据为例(见表5.2)。
表5.2 按年龄、性别、目的、入境方式划分的入境人数
资料来源: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统计年鉴.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
从表5.2可以看出,旅游目的以会议、商务和观光休闲为主,占66.6%,其他的旅游目的只有33.4%,这说明我国旅游产品的类型比较单一。旅游开发商大多依托旅游资源,只对旅游资源进行简单的开发利用就将其转变成旅游产品,旅游产品间的差异性不大,容易引发旅游市场的恶性价格竞争。针对特定的细分旅游市场,如探险旅游、购物旅游、自驾车旅游等旅游细分市场的旅游产品开发投入不够,目前大多数的旅行社还没有设立专门的部门和聘请专业的技术人员来进行这些旅游产品的开发。
2.完善旅游产品结构的途径和措施。提高传统观光旅游产品的档次,较大规模地开发休闲度假、娱乐购物、商务会议、宗教朝拜等专项旅游产品,推出一批旅游精品和有吸引力的专线。针对不同需求层次,开展各种形式的旅游,形成类型齐全、重点突出的旅游产品系列;面向海外旅游者,大力发展观光旅游、宗教朝拜、商务考察、文化修学等旅游,国内旅游产品则以自然观光、生态旅游、会议、购物等为主体;利用丰富的山水农林资源,积极开发森林、农业、地质考察、登山探险等生态旅游产品;进行产品创新,丰富产品系列,重点做好新的考古发现和新的自然奇观产品、主题公园、都市观光、农业观光、工业观光、科技旅游、婚庆旅游、保健旅游和极限旅游等的开发。
在旅游产品的设计上应该走科技化道路,在开发、宣传及资源的保护中,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使旅游产品本身成为一种动态的产品。
提高旅游产品的品位是旅游产品结构政策的必然要求,必须提升旅游产品的档次,增强旅游产品的感染力,提高回头率,进而调整优化旅游产品结构,重视文化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和文化旅游产品体系的建设,将地域文化的核心内涵通过适当的载体传达给旅游者,让其在旅游消费中体验我国文化特有的魅力。
旅游消费者在意的是一种充满感情的个性服务,对程序的要求并不突出,营造旅游消费者与服务人员互动的情节,提供休闲化、多样化的各种服务,充分进行语言交流,制定灵活、富有弹性的服务程序都可以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运用个性化、沟通性的服务有助于旅游品牌的塑造,是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的一个重要手段。
(四)旅游产业市场结构政策
旅游产业市场结构特指旅游客源市场的结构,是旅游客源群体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旅游经营和接待服务过程中所呈现出的类型构成与属性特征。旅游客源群体的类型结构是旅游客源市场中出入境旅游者和国内旅游者在人数、消费额等指标上的结构比例关系,它充分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产业经济的综合水平;旅游客源群体的属性结构则是各种不同形式、不同性质的旅游者之间的结构比例关系,如团队旅游者、家庭旅游者、休学旅游者、宗教朝圣旅游者之间的比例关系等,恰当的旅游产业市场政策有利于我国在进行旅游产业规划和经营实践时实现效益最大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20)
1.三大旅游市场分析(见表5.3)
表5.3 1995年以来我国出入境旅游接待人数对比(21) 单位:百万人次
资料来源: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统计年鉴.中国旅游出版社,1995—2005.
近十年来,我国居民出境旅游年均增长速度达到了22.87%,而入境旅游年均增长速度仅为9.96%,按照图5.2的趋势,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的出境旅游增长速度都将高于入境旅游的增长速度。
图5.2 1995年以来我国出入境市场对比
资料来源: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统计年鉴.中国旅游出版社,1995—200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累计为国家创汇2000多亿美元,为国家外汇收支平衡做出了巨大贡献。2000年以来,由于我国外汇储备激增,旅游业又成为削减巨大外汇收入顺差的行业,通过出境旅游,累计支出外汇近800亿美元,对降低我国人民币升值压力起到了重要作用。从表5.4和表5.5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无论是出境旅游还是入境旅游,都呈现出高速增长的趋势,一方面是由于国力的提升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吸引力;另一方面则在于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提高了居民旅游消费支出比例。
表5.4 1993年以来我国入境旅游收入 单位:亿美元
注:1994年我国旅游业总收入统计由收入法改为支出法,因此与1993年以前的数字不能直接对比。
资料来源:根据各年《中国对外贸易统计年鉴》整理。
表5.5 2000年以来我国出境旅游花费统计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根据各年《中国对外贸易统计年鉴》整理。
1994年以来,国内旅游人数增加了1.1倍,其中,城镇居民增加1.24倍,农村居民增加1.01倍;旅游收入增加了3.6倍,其中,城镇居民增加2.96倍,农村居民增加6.71倍;人均旅游花费增加了1.19倍,其中,城镇居民增加76.48%,农村居民增加2.83倍,国内旅游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特别是我国实行“五一”、“十一”黄金周政策以来更是发展迅速,为GDP的增加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见表5.6)。
表5.6 国内旅游情况统计表
资料来源: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统计年鉴.中国旅游出版社,1995—2005.
总体而言,我国三大旅游市场中,入境旅游的发展速度要快于出境旅游,国内旅游发展的潜力很大。
2.协调三大旅游市场发展的措施和途径
(1)全面拓展境外客源市场
着力恢复日本、我国港澳台地区、东南亚等传统市场,深层次拓展欧美市场,有针对性地开发韩国、俄罗斯、东欧、中东市场;针对我国港澳地区市场重点推出以“商务、投资契机”为主题的观光或会展旅游产品和富有中华文化感染力的文化旅游产品,同时深度开发适合周末度假的短期产品、节假日和年假观光旅游的中期产品;针对我国台湾地区市场重点推出以“回归祖国”为主题的山水风光游、文化古迹游和探亲寻根游,并加大对商务客人及年轻人市场的促销;开展网上促销,以大型主题节庆活动为切入点,加强同欧美国家有实力的旅行商的联合,尤其是要加大对美国公民消费层的宣传力度;树立欧洲一体化的大市场观念,将德国、法国、意大利和英国定为重点目标市场,及时推出以休闲度假为主题的旅游系列产品;积极争取大洋洲、北欧及中东市场,努力使这些地区成为我国境外客源市场的新增长点。
(2)大力发展国内旅游
大力完善旅游基础设施设备,合理配置中低档饭店、餐馆和国内旅行社,形成发展国内旅游的综合接待能力;优化国内旅游产品结构,增强产品的参与性、趣味性和知识性,并制定合理消费价格,以满足不同国内游客的需要,对现有的观光游览产品进行升级改造,在大城市周边生态资源丰富的地区开发和培育一批适应国内旅游者需求的度假休闲类旅游目的地;立足于不同的市场层面和区域,积极开拓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重点扶植中西部地区的旅游产业,吸引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旅游者进行西部游,大幅度拉动内需,加快货币回笼和资金在地区间的重新分配,从而促进东西部旅游发展的平衡;加强组织和管理,有计划地适度发展出境旅游,同时积极开拓省际交叉的旅游市场;形成国内旅游市场的分工和专业化,在经营内容、经营重点等方面进行创新。
(五)旅游产业部门结构政策
旅游产业的部门结构指构成旅游产业实体的各个部门、行业之间的结构比例关系和互动作用关系。它包括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交通、旅游餐饮、旅游购物、旅游娱乐等行业部门,这些部门或行业通过相应的旅游企业在与旅游者的互动过程中分别满足其食、宿、行、游、购、娱六大方面的基本需求。
1.旅游产业内各部门结构现状分析
旅游购物、娱乐等行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旅游交通、旅游住宿部门的发展。对2003—2004年我国国际旅游收入构成进行分析,来说明以上观点(见表5.7)。
表5.7 2003—2004年国际旅游外汇收入构成
资料来源:根据各年《中国对外贸易统计年鉴》整理。
如图5.3和图5.4所示,吃、住、行、游需求弹性较低的四大因素占消费总量的52%和51%,其中,长途交通(主要是机票)的支出占去了19.2%,明显偏高,表明我国的航空价格太昂贵,旅游门槛太高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障碍。而娱乐仅占8%和7%,购物占20%和23%,其他服务(如电信、金融、保险等)只占11%和12%,这些需求弹性高的部门在游客消费构成中所占比例太小,明显反映出我国目前的旅游产业结构发展不均衡,旅游购物、娱乐以及旅游配套服务如电信、金融、保险等发展比较滞后。
图5.3 2003年国际旅游收入构成
图5.4 2004年国际旅游收入构成
2.改善旅游行业各部门发展不平衡的措施和途径
各地制订发展计划时,要优先考虑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加强协调和沟通,确保商业、交通、邮电等支持性产业部门的共同发展;根据全国旅游发展战略布局,统筹规划旅游交通建设,形成以黄金水道、公路主干道、铁路主干线、空中航线为骨架,集水、陆、空于一体的立体旅游交通网络,提高各旅游景点尤其是著名景区的可进入性,实现旅游者快速集散;发挥旅行社的主导作用,增强其组织和销售旅游产品的能力,以适应国内和国际旅游迅速发展的需要,在国际旅游目的地重点发展国际社,在文化旅游和度假旅游胜地大力发展国内社;合理控制饭店的数量、档次及布局,优化旅游饭店结构,高中低档饭店数量应该有适当的比例,严格控制新建饭店的数量和规模,加快老饭店改造;适度建设大型综合性娱乐项目,以增强旅游产品的参与性、趣味性,延长旅游者的逗留时间;扶持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大力开发具有特色的旅游商品,在各主要城市兴建旅游购物街或者旅游商品批发中心,形成旅游商品产供销体系。
完善景区的基础设施,并根据景区规模和接待人次,合理安排食、住、娱、购等旅游服务设施;在建设景区内的住宿、夜间娱乐等设施时,要充分考虑旅游者的可能逗留时间及景区与所依托的旅游中心城市之间的距离。
制定全国旅游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形成类型齐全、满足实际需要的旅游人才供给结构;完善在职、脱产相结合,长期、中期、短期相结合的旅游培训网络,健全旅游教育培训管理机构,大型旅游集团内部应设立专门的培训部门,积极争取教育部门的支持,建立职教、中等、高等各层次的齐备的旅游教育体系;以全国各省市开设的旅游专业的高等院校为依托,建立高层次与高素质的旅游科研队伍。
(六)旅游产业区域功能结构政策
旅游产业的区域功能结构指各行政区域或地理区域的旅游产业在当地国民经济和全国旅游产业整体中的比例结构和相互关联,以及它们之间的功能属性与定位关系,是旅游产业、产品和旅游部门地域分布的空间表现形式。制定我国旅游产业区域功能结构政策,应该从点线旅游的传统结构模式向优势互补、点轴面结合的板块旅游结构模式方向衍生。
1.我国旅游产业区域功能结构现状:我国旅游区域发展不均衡,东部沿海区域的旅游发展要优于广大的中西部区域
以2004年中国各地入境旅游的统计分析为例,可以明显看出中西部省份旅游接待的外宾人数和外汇收入都远远少于东部沿海的发达省份(见表5.8)。
表5.8 2004年各地旅游接待情况和国际外汇收入情况表
续 表
资料来源: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统计年鉴.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
表5.8显示,2004年接待人数和国际外汇收入排前十位的省份是广东、上海、北京、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西、云南和辽宁,基本上都是东部沿海发达省份,而广阔的中、西部地区旅游接待人数相对偏低。从此可以看出,我国的区域旅游发展不均衡,广大的中西部省份,旅游资源虽然丰富,但其旅游发展却明显要滞后于沿海省份的旅游发展;中西部地区发展旅游产业的空间十分巨大。
2.改善区域旅游发展不均衡的途径和措施
(1)突出区域特色,进行准确的区域定位
板块旅游结构模式以客源集中的中心城市或者名胜风景旅游点为出发点,根据板块内的旅游资源、交通条件、地理位置、行政区域等因素,按旅游经济活动规律,全面安排旅游资源开发、旅游景点和设施建设以及旅游商品的生产和供给,从而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东部地区经济基础与开发条件好,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基地。新时期应充分发挥其得天独厚的对外开放和人才储备优势,瞄准海内外旅游市场的新需求,深度开发旅游产品,形成一系列旅游精品名牌,争取使旅游经济的增长速度继续加快;中部实行规模开发,中部地区旅游产业起承东启西的重要作用,需要加快旅游产品的创新,大幅度提高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开发水平,形成规模经济和特色产品;西部需要全面开发,西部地区要抓住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机会,全面搞好西部旅游大开发,使旅游业成为西部大开发中首先见效的经济产业,以促使西部旅游经济的发展快于全国平均水平。
(2)加强区域协调,形成区域联动
各旅游区成立专门的区域旅游合作机构,负责旅游地之间的联络和协调,建立区域旅游信息与交通网络,促进旅游地之间、旅游地与旅游者之间的沟通,提高区域旅游效率。依托交通网络,以便利的交通为纽带,将邻近区域结合起来,形成具有辐射效应和规模效应的区域旅游协作体系;区域协作也可以依托产品网络,以产品、线路的组合形成区域旅游协作体系,形成统一的产品特色或者是完全相异、口味多样的多元产品体系;同时也可依托市场网络,以相互间目标市场群体所关联的地区作为区域旅游协作单元,在协作过程中通过各种有效手段实现客源优惠互送。
(3)完善旅游网络节点
加快创建优秀旅游城市,提高整体旅游形象,形成一批独具特色、设施完备、服务优良、管理科学、环境优美的优秀旅游城市体系,通过建设旅游县市,完善二三级旅游节点,培育一批以旅游促进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先进县市,以此支撑和壮大全国旅游业的支柱产业地位。
(4)协调旅游功能分区
处理好旅游区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功能分区与管理中心的关系、功能分区之间的关系、主要景观结构与功能小区之间的关系,通过合理的划分,引入适当的设施使其达到最佳的使用状态,确保各类活动之间的互补、相依或相斥关系,从而有效地安排各分区内的各种设施和各类活动,实现各功能分区的特殊价值。
我国国民旅游需求的潜力分析_旅游业、政府主导与公共营销
二、我国国民旅游需求的潜力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国家有关出境旅游政策也逐步放宽,出入境旅游人数不断增长,旅游活动逐渐普遍化、国际化,我国国民旅游需求也随之呈现出了持续增长的态势。与此同时,由于我国旅游发展的“年轻性”以及旅游政策和相关制度的落实错位和相关体系的不健全,旅游需求(5)的主要构成部分——潜在需求和延缓需求(6)总量也不断增大等,因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需求市场。
1.国内旅游市场上的国民旅游需求持续增长
国民旅游需求是指我国城乡居民具有支付能力并愿意购买旅游产品的需求总量。它是通过旅游者人数等旅游需求指标来综合反映的。从表6.1中我国国内旅游总人数情况来看,国内旅游人数从2000年的7.44亿人次增加到2005年的12.12亿人次,虽然2003年受到“非典”的影响,出现了下滑,但是2004年在迅速恢复的基础上,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国内旅游人数为11.02亿人次,增长率为26.67%,年均增长率为9.41%。其中,城镇居民旅游人数从2000年的3.29亿人次增加到2005年的4.96亿人次,且以年均10.1%的速度增长;农村居民旅游人数由2000年的4.15亿人次增长到2005年的7.16亿人次,年均增长率达到8.74%。到2006年国内旅游人数达到13.94亿人次,增长率为15%;2007年国内旅游人数更高达16.1亿人次,增长率为15.5%。这说明2000年以来我国国民旅游需求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增长趋势。
表6.1 我国国内旅游总人数情况
资料来源:2005年中国网旅游统计.http://www.cnta.gov.cn.
2.出境旅游市场上国民旅游需求逐年增大
我国于1997年正式开展公民出境旅游,当年的出境旅游人数为500万人次,正式开放的旅游目的地国只有亚洲少数国家以及我国港澳地区。至今,正式与中国开展公民出境旅游业务的国家已经达到76个。从我国出境旅游总人数情况来看,2000年,我国出境旅游人数为1000万人次,同比增长28.8%;2001年,达到1 213.31万人次,增长率为15.9%;2002年达到1660万人次; 2003年,虽遇“非典”,出境旅游人数仍超过2000万,同比增长率仍然为21.8%;2004年,出境旅游人数高达2885万人次,同比增长42.6%;2005年,超过3102万人次,同比增长7.5%,年均增长率为24.32%。六年间,因私出境旅游人数从550万人次增加到2514万人次,年均增长率为31.18%。2006年出境游客数为3 400万人次,2007年达到4000万人次。这不仅说明我国出境旅游人数增长速度快,自费旅游占绝对比例且逐年增长,同时也表明随着我国出境旅游的适度发展和出境旅游政策的适度放宽,出境旅游需求一直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
此外,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旅游发展实践表明,在人均GDP从1000美元增至3000美元时,一般会出现排浪式的旅游消费热潮,旅游的大众化、普遍化开始迅猛发展,旅游将成为人们的基本生活要素之一(魏小安,2004年)。而当前,我国总体上已经达到了小康阶段,沿海发达地区基本上提前实现现代化。200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99美元,2004年为1270美元,2005年为1703美元,2007年超过2000美元。这既是我国小康社会的主要标志,也是旅游消费和旅游业发展上一个新台阶的重要体现。同时也表明排浪式旅游消费的态势在我国已经产生,旅游大众化、普遍化趋势已经形成,我国国民旅游需求逐渐增强。
3.各类细分市场存在着巨大的潜在需求,前景无限
无论是从国内旅游市场和出境市场的角度来分析,还是从人均GDP与旅游需求发展的相关性角度来讲,我国国民旅游需求都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增长态势。但是旅游需求从一定层面来讲,仅仅反映人们主观上对旅游产品需要的大小或强度,而这种需要能否有效实现,即转化为具体的旅游行为,主要还取决于人们的购买能力的大小(即指可支配能力的多少)、闲暇时间的多少以及旅游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等。虽然我国人均GDP已经达到2000多美元,但恩格尔系数还是很高,尤其是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还是45.5%,(7)假日旅游集中休假所带来的“人满为患”和管理不善所引起的旅游质量下降,以及带薪休假制度落实错位,转化旅游需求的相关制度不健全或欠缺等,严重抑制了我国旅游需求的有效释放或转化,从而延缓了国民旅游需求总量迅速增加的进程。
(1)农村旅游市场。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不断增长,农村旅游者的数量也随之增加(如表6.2所示),且人均旅游支出也有所上升。但是近期内,由于资源禀赋的区域性而导致的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农村经济的发展整体上还处于失衡状态。相对于城镇来讲,农村经济实力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人均纯收入水平还是很低。而且,随着教育、医疗等制度的深入改革,农村居民的各项预期支出也在大幅度增长,这使得农村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相对于各项支出而言有所下降,进而削弱了农村居民的旅游购买能力,加之旧消费观念(8)的影响等,这些都抑制了农村旅游需求的有效释放,无法实现潜在需求向现实需求的转变。
表6.2 我国农村人均收入和旅游支出情况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
(2)“工薪族”(9)旅游市场。近年来,科学技术得到快速发展和普遍应用,生产效率不断提高,我国工薪族的工作时间已有所缩短,闲暇时间也逐渐增多。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将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届时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35万亿元以上,“工薪族”的人均GDP将增至3000美元以上。尤其是“工薪族”这个社会中最稳定的支柱性消费群体,其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将增至2020年的38%左右,这些必将加速“工薪族”旅游需求向有效需求转化,进而促进旅游纵深发展。然而,在带薪休假制度逐步推行的过程中,有些政府部门或企事业单位没有真正执行或落实错位,许多单位职工并不知晓;而且在一些单位,因为带薪休假制度跟工资、福利和评先晋级有关,因而大部分职工只能放弃带薪休假的权利。这样一来,这些理应成为有效需求的“工薪族”旅游需求却因时间因素的限制而只能成为潜在需求。
(3)银发旅游市场。随着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我国人均寿命周期不断延长,老年人口(10)规模不断增大,数量不断增加。有数据显示,2005年中国老龄人口已超过1.43亿,约占人口总数的11%,21个省区市成为人口老年型地区,而且,每年将增加596万老年人。据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达到2.48亿。这些老年人既有经济收入,又无工作和家庭拖累,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文化背景与生活阅历,因此有强烈的“看世界”的欲望。但是,由于该类需求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以及旅游市场对之重视度不够而造成满足其需求的产品建设的滞后性,尤其是假日旅游的“拥挤”以及服务质量的降低给老年人带来的恐惧等,这些因素限制了该类需求的有效释放而使之转化为延缓需求。
(4)大学生旅游市场。随着我国人口总数不断上升,尤其是高校扩招,规模不断扩大,在校学生数量逐年增加。据相关资料显示,2001年全国大学生只有719万人,到2005年则达到1562万人,年均增长率为21%。这些学生不仅身体健康、时间充裕,而且有强烈的求知、求异、求新等旅游欲望。可是就可支配收入而言,因为大学生的生活费用是由父母支付的,所以用于旅游的花销就显得相当欠缺,甚至是没有。因此,尽管大学生是一个庞大的旅游消费群体,但由于经济因素严重阻碍了该类需求的释放,进而增加了我国旅游潜在需求的数量。
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的构想_旅游业、政府主导与公共营销
四、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的构想
根据旅游产业综合性、关联性和边缘性较强的特点,我们必须建立一整套级别高、权威、职能强的旅游管理机构。具体来说,这些机构应当具备以下职能:能够对旅游六要素进行宏观调控和综合协调,能够将核心旅游企业和相关旅游企业组织起来并实行统一的行业管理,能够对旅游资源进行大规模、深层次的开发或整合,能够推动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的组建,能够对旅游产品进行整体宣传和集中促销,能够引导观光、休闲、娱乐和专项旅游同步发展,能够使我国旅游业早日迈上大旅游、大产业和大市场的坦途。
(一)改革目标
旅游业管理的目标是为旅游者创造一个良好的旅游环境、为旅游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实现这一目标的微观基础是各类以市场为基础、以营利为目的的旅游企业。因此,要按照市场经济内在规律的要求,发挥市场在旅游业管理中,特别是旅游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发挥旅游企业及其形成的各类行业协会、非正式组织的自律、协调、互助、制衡作用,形成适应旅游发展的内在规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符合国际惯例的旅游业运行机制。以旅游企业为主体的自律管理是旅游业管理的基础。
如同在体育比赛中要有组织办法和参赛条件、要有竞赛规则、要有裁判员,具备这三个条件,运动员才可能全力发挥一样,旅游业的管理也需要组织者和裁判员,通过他们对进入市场的旅游企业和产品进行审核,通过他们来建立市场制度、制定市场规则、维持市场秩序,为企业经营提供法律保障。由这些组织者、裁判员甚至教练员组成的旅游业管理主体是各级政府旅游行政部门及各级行业协会。以政府旅游行政部门管理为主、以行业协会管理为辅的管理体制是旅游业管理的核心。(9)
由此可见,创新的旅游管理体制应由三大部门构成,即政府及其旅游行政部门、旅游企业、行业协会三者组成的旅游业管理主体。其中,旅游企业的自律管理、市场化运作是基础,政府管理是主导,行业协会是补充。
随着国际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强化旅游行政机构在中央政府中的地位和作用已经成为世界性趋势。这一趋势包含两个内容:一是许多国家纷纷提高旅游行政机构在内阁中的地位;二是普遍建立和健全旅游协调机构。(10)为此,需要清晰界定政府在管理旅游中的职能作用。世界旅游组织研究报告认为,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政府至少应履行立法、规划、协调与投资四方面的职能,至少能完成以下五个方面的基本目标:一是要满足居民闲暇和度假的权利;二是为居民的出行提供服务;三是推动对旅游业各个领域的开发建设;四是从事旅游文化的开发和研究;五是保护自然与协调环境共存,基本体现出公共性与宏观性的特征。即政府应当具有弹性的行政职能,能够交由市场机制自行解决的内容就应当避免直接干预,在市场不完备的地方或者失衡的险境下政府才应当积极介入。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旅游发展的不同层次上,政府采取的政策措施也是存有差异的,执行的职能也是有差异的。一般来说,我国政府在旅游发展中应该执行宏观调控、政策法规、组织协调、营销、规划、质量规范与管理、信息管理与公共服务等主要管理职能。(11)
根据我国目前旅游业“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的发展趋势的要求,旅游业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在结合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目标的基础上,总的趋势应是“扩大、精简、分工、高效”,即旅游管理体制要扩大,机构要精简,职能分工清晰,办事效率高。
(二)改革原则
基于对我国旅游业发现现状的认识,在新世纪要实现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对现行旅游业管理体制进行调整和创新,改革现行体制制约旅游业发展的不合理和不适应新形势的部分,推行更能适应旅游业发展的新体制。因此,创新体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2)
1.新体制必须符合旅游业自身发展的规律
作为经济产业,旅游业管理体制的创新必须依据市场规律和旅游业自身的发展特点及规律而提出。具体而言,体现旅游业发展规律的体制应当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导向
作为经济产业,在旅游业的发展中,市场应该而且完全可以起到优化旅游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并以这种配置转化为旅游产品,实现市场效益。低估甚至阻碍市场的这一作用,都将会阻碍旅游业的正常发展。但依据这一市场原则,并不是要主张放任市场自发发展,政府无为而治,而是在坚持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的前提下,为旅游业的市场运作创造条件,通过政府主导和市场基础的结合,为旅游业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这是由旅游业自身关联性强、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特点决定的。
(2)可持续发展
旅游资源有别于其他产业资源,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必须处理好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的关系,适度开发,合理保护,以确保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3)适度超前
适度超前既是旅游业发展的战略部署,更是战略目标。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新兴产业,具有潜能大、功能全及增长快的突出特点和优势。如果坚持平行发展原则,不仅难以体现旅游业的行业特点,而且更难以实现旅游业的快速和跨越式发展。
(4)国际惯例
旅游业的发展要在跨地域跨国界的背景下实现,按国际标准,依据国际惯例行事,方可培育旅游大市场,实现大发展。
2.新体制必须有利于综合协调
旅游业作为一个关联性极强的产业,涉及旅游景区、旅行社、宾馆、饭店、交通、娱乐、购物等许多企业和相对独立的行业。这些关联行业的相对独立性直接决定了旅游业的一个突出特征——协调和组合。旅游业要协调相关的行业,才能组合成旅游产品,实现产品和市场转变。缺乏综合协调,旅游业就难以生存和发展。旅游业的这一特点,决定了旅游业管理体制有别于其他行业的管理体制,而如何综合协调是旅游业管理体制创新的重点所在。
3.新体制必须有利于管理职能部门的责权划分及职能转变
旅游业作为一个综合性产业,涉及多个行业。政府在旅游业管理方面,授权计委、建委、外贸、轻工、商业、铁道、交通、民航等职能部门参与旅游业管理,但这些政府职能部门的主要职能却并非专门为旅游业而设,管理旅游业只是其职能的一部分,并因为旅游业过去的历史地位较低,因而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分权、多头的管理格局和协调不力,客观上对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约束作用。新体制下,必须首先解决好这些职能部门的协调问题,划清其管理权责,并促进其管理职能的转变,把单一的行政命令式管理,转变为依据政策法律,服务于旅游业,监督旅游业的市场化管理。
4.新体制必须有利于调动主管部门和企业的积极性
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的提升和确立,要求旅游业主管部门地位的提升和定位。弱势主管部门难以协调旅游业的相关管理职能部门,这不仅不利于旅游业的发展,也不利于旅游业主管部门积极性的调动。同时,旅游企业的积极性也依赖于相关政策的支持和管理体制的可靠保障。
5.新体制必须有利于旅游业的稳步快速发展
新体制应为旅游业的稳步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可靠的政策保障、强力的管理和服务支持。
(三)创新模式构想
根据旅游业发展趋势及我国国情,笔者设计了几种“有权威的旅游管理机构”模式,思路如下:
1.国家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模式
具体构想:(1)机构名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其名称表明该委员会的宗旨在于建立促进发展的机制,不局限于管理权威,强调把管理协调改变为发展协调。(2)该委员会超越各种部门间的隶属关系,直接对中央政府负责。按照“统一领导、明确职责、分清主次、相互配合”的原则开展工作。(3)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的主任由政府主要领导担任,下设办公室,作为常设机构,具体处理日常工作。其委员会成员(可设五人,主任一名,委员四名)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确认资格、提名,由国务院总理任命,并直接对总理负责,独立行使职权。(4)在地方实行以“条条”为主的垂直领导体制,以经济区域为基础建立跨省市的区域管理网络体系,可考虑设置华北、华东、华中、华南、东北、西北、西南等区域性旅游管理委员会,作为国家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的分支机构,负责本区域内的旅游管理事务,维护本区域的旅游市场秩序。该分支机构不受地方政府干预,只对国家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负责,其人、财、物直接由国家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管理。(5)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做好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协调工作,实现旅游经济与其他经济的深度结合,使旅游业的产业带动功能得以充分发挥;按照发展“大旅游”的要求,在各个方面主动做好引导、沟通工作,统筹组织好各旅游要素的开发和经营;协调好旅游业与相关部门和单位之间的关系,形成一个各方和谐、左右顺畅、内外衔接的旅游发展新格局。其更重要的职能是对国家旅游产业的发展进行通盘考虑、整体协调,建立起促进发展的机制。(6)工作重点是统筹规划和研究制定国家旅游发展目标、任务和发展政策、措施、规定、办法以及旅游产业发展年度工作计划和各项经济指标;协调解决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各种重大问题;监督、检查旅游服务质量、旅游安全工作和维护旅游市场秩序。其具体模式如图7.1所示。
图7.1 国家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模式
2.国家旅游管理事业部模式
具体构想:(1)机构名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管理事业部。(2)将现有的与旅游业相关的各类机构合并重组,如交通、通信、民航、邮电、娱乐、文化等部门,改建成一个综合性很强的统一的旅游管理机关。(3)该部属国务院行政机构序列,主要职能在于组织旅游经济活动,促进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国家从中央财政和外资两个渠道大量集中资金,通过事业部密集投入旅游业。(4)事业部下设旅游局、交通及民航运输局、邮电通信管理局、娱乐文化事业局等。各机构基本上还承担现在的职责,分工合作,相互配合,由旅游局进行协调管理。旅游局的主要职能是提出并执行旅游方针、政策和法规,统筹旅游规划、资源开发、设施建设、景点整顿等工作,对旅行社、导游员、饭店及旅馆进行审批、注册、指导、监督和培训,加强国际业务往来与对外宣传,负责旅游调研与统计等。而与其他管理部门相关的旅游方面的管理,则通过国家旅游事业管理部进行协调,建立各部门联合管理的机制。(5)地方在中心城市设立分支机构,由国家旅游管理事业部直接领导,如图7.2所示。
图7.2 国家旅游管理事业部模式
3.国家旅游管理总局模式
具体构想是:(1)机构名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管理总局。(2)以现有的国家旅游机关为核心进行重组,将民航部门、娱乐事业部门职责纳入业务范围内,构建新的旅游管理机构。(3)管理总局下设交通及民航运输局、旅行社管理局、饭店餐饮管理局、旅游促进局、规划统计局及政策法规司等主要业务机构,负责统一管理全国旅游工作。其主要职责是拟定发展旅游事业的方针、政策和主要规章制度;根据国家经济发展计划,制定发展旅游业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协调各有关部门、地区、企业间的经济关系;组织对外宣传和旅游信息的传播;发展对外旅游事务;监督、检查政策、计划和法令的执行情况,及时处理旅游工作中的问题等。(4)地方旅游管理机构是地区旅游委员会,其经费由旅游局、地方政府和私人企业共同承担。地区旅游委员会的职责是代表本地区旅游业的利益,会同地方政府共同制定该地区的旅游发展战略,支持当地兴建旅游设施,协助当地开办旅游项目,负责旅游接待工作和信息服务等。(5)仍为国务院直属机构,正部级,属国家公务员机构序列。如图7.3所示。
图7.3 国家旅游管理总局模式
上述三种模式是我们考虑了多种因素而设计的,每一种模式都有其自身显著的特点和优势。问题是如何进行战略选择,在众多的模式中通过比较、鉴别,选取最能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不同阶段情况的模式。而这种选择,需要根据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程度和趋势、国家机构改革的实际以及旅游产业发展的实际来决定,同时更要注重和必须考虑的因素就是有权威的旅游管理机构本身的特点。
从国家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模式来看,基本上是以西方发达国家的旅游管理体制为样板设计的。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旅游管理机构的地位高、独立性强、权力大,能充分体现管理机构的权威性和高效性。但这种模式主要适应市场经济高度发达、市场体系完善、司法健全的社会经济条件,而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显然是不具备这些条件的。因此,这种模式在转型时期是不合适的。
国家旅游管理事业部顺应我国正在进行的政府机构改革的方向,有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主要优点是能精简机构,实行统一集中管理,可以减少部门之间的摩擦,降低国家管理成本,提高综合效益。但由于涉及面广,利益关系的调整也比较复杂,因而改革的难度也较大。而且多家机构合并后,其业务协调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可以说,在政府职能彻底转变和完全到位之前,该模式的实现有一定的可能性,但可能性不大。
国家旅游管理总局模式和目前我国现行的管理体制模式差异性不大,不同的地方主要是内部业务机构的设置和地方机构设置。前者业务内容更集中,后者则保留较多的计划经济特点的内容,“双轨”的特点更为明显。这种模式与我国转型时期的社会经济条件相适应,既能体现管理机构的统一性、独立性、权威性的特点,又能实现平稳过渡,不致因机构改革和重组而发生大的震动,难度比较小,成本比较低,容易实现和落实。
基于上面的比较、分析,笔者认为,从我国国情出发,现阶段选择国家旅游管理总局的模式比较适宜。待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基本建成之时,选择国家旅游管理事业部模式比较恰当。而当我国实现了现代化,成为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国之时,那么,国家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模式则是必然选择。
值得关注的是行业协会在创新的旅游管理体制中的角色和作用。我国旅游行业协会的职能主要包括: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会员单位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和合理要求,向会员单位宣传政府的有关政策、法律、法规并协助贯彻执行,发挥社会中介组织作用;协调会员间的相互关系,发挥行业自律作用,制订行业自律公约,督促会员共同遵守;开展调查研究,为行业发展和政府决策提供建议,向会员提供国内外本行业的有关信息、资料和咨询服务;组织有关本行业发展问题的研讨和经验交流,推动和督促会员单位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根据行业发展的需要,开展业务培训活动;加强同旅游行业内外有关组织、社团的联系与合作,对外以民间组织身份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承办政府主管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
行业协会的这些职能只是基于从业人员的需要并满足其经济利益,而并非出于政府的需要,行业协会在这一特殊意义上,应当是政府管理的对象而不是实现政府职能的工具。行业协会的本质是一种民间组织,是政府和旅游之间的桥梁,切不可将某些政府性职能照搬到行业协会之中,从而形成某种“翻牌商会”。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不管我们选择何种模式,我们所要建立的有权威的旅游管理机构都要以现有的国家旅游主管机关——国家旅游局为核心,以其他相关管理部门为基础构建而成,它是具有很强综合性特点的旅游管理机构,这与国外通常的做法是有区别的。
综上所述,在我国经济转型时期,在完善旅游管理体制的过程中,要充分强化政府的地位和作用。第一,政府的管理职能主要体现在旅游政策的制定上,而不是日常事务的管理上;第二,政府对旅游发展的作用体现在建立必要的支持和激励机制,改善旅游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使以中小企业为特点的旅游企业得以健康地发展,形成综合竞争力;第三,引进竞争机制,利用商业手段提供高效的服务,实现以市场手段为主的政府管理。可见,为促进旅游业快速健康发展,完善现有的旅游管理体制,从制度创新的角度实现政府角色的转换,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区域旅游合作的生成机理_旅游业、政府主导与公共营销
三、区域旅游合作的生成机理
区域经济学理论认为,区域合作是一种经济理性人在利益驱动心理支配下的经济行为,是不同行为主体在区域利益交错的条件下对可能实现的利益空间的一种共同追求。替代产生竞争,互补产生合作,互补关系是产生合作行为的动力源泉。在同一个经济体系中,两个不同的经济主体之间必然同时存在利益的替代关系与互补关系,行为主体双方产生合作的意愿不仅是因为互补性可能超越替代性,同时也因为通过对互补性产生的潜在利益的追求,双方都可能通过合作行为而将潜在利益转化为现实利益,从而获得追加的利益补偿。
所以,区域旅游合作过程实际上是不同旅游开发主体之间进行反复博弈的过程。在我国现阶段,政府作为旅游开发的主导力量,其所追求的是地方(行政区域)利益,区域旅游开发在政府之间的合作机制实际上就是区域之间地方利益(行政利益)的博弈过程,即合作是为了寻求能在满足地方利益前提下达到区域共同利益最大化的制度安排。这种“博弈均衡”的结果将促成区域旅游合作制度框架的建立。(1)
在此前提下,我们将区域旅游合作看成是政府力量在各地区间的一个合作博弈,并尝试运用合作博弈的研究分析方法,揭示出区域旅游合作形成的内在机制。
1.合作博弈模型分析
一个标准形式的合作博弈模型为:
其中,N是非空的局中人集合,i∈N,Ci是一个非空的对局中人i可行的所有策略的集合,ui:Xi∈NCi→R。(2)
对n人合作博弈,每个局中人都要考虑是单独行动还是与其他局中人合作。不仅如此,他还要考虑当他被其余合作的局中人排斥在外时,是否有必要向其中某些局中人略施小惠,以使之背信弃义,另寻新的合作伙伴。因此在合作博弈中,对各个局中人来讲,重要的不是他在其策略集中选取一个什么策略,而是与哪些局中人进行合作,统一协调行动。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引入特征函数这一概念来分析局中人合作的可能性。为此,我们做如下假设:
①各个局中人都用相同的效用尺度来衡量他们的收益。
②在我们研究的合作博弈中各联盟的收益v(S)可以按任意方式分给各个合作者,即局中人收益(效用)是可转移的,每支出一个单位的货币,支出者的收益就损失一个效用单位;反之亦然。
任意的非空的局中人集合N={1,2,3,…,n}的子集S≤N,称为联盟(Coalitions),所有联盟的全体记为P(N)。而n人合作博弈的特征函数是指定义在P(N)上的一个实函数v,其中,v(S)表示联盟S通过协调其成员的策略所能保证得到的最大收益(Payoff)。同时,v()=0。由此可知:若S,T是两个不相交的联盟,则它们联合在一起时的收益至少与两个联盟单独行动时各自所得收益之和一样多,即v(S∪T)≥v(S)+v(T),S∩T=,特征函数这一性质称为超可加性(Super-Additivity)。
如果对任意的S,TN,有
则称v为凸博弈。
对合作博弈中各局中人从联盟的收益中各自分得的份额,我们用n维向量x=(x1,x2,…,xn)Rn来表示,称为支付向量,其中,xi(i=1,2,…,n)表示第i个局中人所得的份额。
满足如下两式
的支付向量称为合作博弈v的分配,分配的全体用E(v)表示。(3)式称为个体理性条件,它表明每个局中人所获收益至少与其单干时所得一样多。(4)式称为集体理性条件,它表明满足(4)式的支付向量使合作成员最大限度地获得了合作带来的好处。这实际上是在满足超可加性,甚至在凸性的假设下,假定各局中人合作成最大联盟N是最合理的。因为如果将N分解成若干互不相交的联盟N1,N2,…,Nk,则根据超可加性有:
对于分配x和y及联盟S,如果
则称x关于S优超y,记为x>sy。满足(6)式的分配称x为可行的分配。
对于n人合作博弈(N,v),分配集E(v)中不被任何分配优超的分配的全体称为核心(Core),即核心是由满足的全体支付向量组成,记为C(N,v),(7)式称为联盟合理性条件。
显然,核心是闭凸集。如果博弈的核心非空,就可以将合作总收益v(N)按照这样一种方式分配给各局中人,使之不仅满足个体理性条件和集体理性条件(Parelo最优),而且满足联盟合理性。反之,如果一个可行的分配x不在核心中,那么必然存在联盟SN,S中的局中人通过合作,共同分配联盟的值v(S),使得每个局中人所得收益都严格优于在分配x中的所得。所以,位于核心中的分配是联盟中的局中人可以接受的分配,除非联盟中有人同意让自己的收益小于其应得的收益。(3)
当把核心中的分配作为合作博弈的解时,常会遇到核心是空的情况。但对凸博弈,Shapley认为凸博弈(N,v)的核心非空。
如果根据各局中人给联盟带来的增值的比例来分配合作带来的收益,我们有下述的分配方案:
其中,|S|和|N|是联盟S和N中局中人的个数。
对一般的合作博弈,Shapley值向量未必属于核心。也就是说,可能有这样的联盟S存在,使得它有力量拒绝接受按Shapley值给予的份额。当博弈满足凸性条件时,Shapley值向量一定处于核心当中。在这种情况下,Shapley值不仅衡量了各局中人的“平均”贡献,而且提供的分配还具有联盟稳定性。(4)(5)
2.区域旅游合作形成的内在机制
在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区域经济合作的过程中,达成合作各方共同认可的有约束力的协议,对实现区域经济合作是十分重要的。而有约束力的协议的达成是通过合作成员之间的有效磋商来实现的。
合作成员可以进行有效磋商是指如果合作成员各自策略的一个可行变化可以使所有合作成员都受益,那么在实际磋商中他们就会同意做出这样的策略变化,除非参与合作的某些成员可以与没有参与合作的其他成员达成协议,形成同样有效的合作。
能否进行有效磋商并达成协议是区别合作博弈与非合作博弈的关键。通过有效磋商,合作各方可以建立一个利益平衡机制,使得合作中获益较少的成员确信暂时的获益受损可以从长期稳定的合作中得到补偿,而获益较高的成员会自愿在某些方面为其他成员的利益承诺一定的让步。也就是说,从长期来看,一种稳定的经济合作会使所有合作成员分得大致公平的收益,其前提是参加区域经济合作的各成员收益的提高至少要等于由于参加经济合作而引起的各成员的直接收益损失。
对于i,jN,记为j损失的直接收益使全体合作成员收益都提高而反映在i的收益上的增加量,记为j参与合作的直接损失收益。因为合作是相互的,因此还存在另一对量和,于是[(-)+(-]反映了i和j两者合作带来的收益的增加量[(-)+(-]就是所有参与合作的成员的收益的增加量。显然只有当-≥0和-≥0同时成立,各成员才有动力参与合作。
如果S≤S',i不能同时参加联盟(合作)S和S',则i参与联盟S'使联盟收益的增加量要大于i参加联盟S而使联盟收益增加的量。我们可记H={S'-S}为限于联盟S'而不限于联盟S的成员。hN,对每个与i达成合作协议的h,对应联盟收益的增加量为[(δih-)--)]≥0,对给定的i,将该增加量对所有h进行加总,就得到了结论。
成员对联盟S收益的边际贡献为[v(S)-v(S\{i})],其中,v(S\{i})是i而不是联盟S'的成员时,联盟S的值。
对S≤S',如果i参加S'的边际贡献大于i参加S的边际贡献,即:
则称合作博弈(N,v)是凸的。
由此可知,我们所分析的区域经济合作博弈是凸博弈。
于是,我们得出结论,区域经济合作博弈的核心非空,并且根据(9)式分配合作带来的收益的分配方案位于该博弈的核心中,那么,Shapley值又是如何将合作获益均等地分配于各参与者的呢?
对效用可转移的博弈(N,v),如果对i,j∈N,存在固定的数值,使得对所有S≤N和所有的i∈S,v(S∪{i})=v(s)+v(i)+(+),则Shapley值为:
为了分析方便,我们假定参加区域经济合作的全体成员之间的合作行为对非成员没有影响,成员对非成员的政策在参与合作前后保持一致。于是,我们可以定义如下形式的特征函数:
其中,第一项是未合作之前各成员各自的保留效用,第二项是形成联盟N时联盟S全体成员获益总和,第三项是未参加联盟S的成员(但仍在N内)对S造成的收益损失,第四项是联盟S的成员若与联盟S外的其他成员(N内的)合作所可能获得的收益。对h∈S,有:
(13)
令h=s,并定义:=-,=-则
于是,对区域经济合作博弈(N,v),Shapley值由下式给出:
如果结成联盟N但没有效用转移发生,则成员i的获益为:
由(15)式和(16)式可以看出,每个成员参与合作的收益等于合作但没有效用(收益)转移时的效益加上相互停止合作时的收益之差的一半,(15)式与(16)式之差就是执行Shapley值分配时的效用转移量。于是,在上述模型假定条件下,我们得到如下政策建议:
全体成员参与合作时,位于核心的Shapley利益分配矢量将给每个成员的利益补偿量为:
对任意成员i,j是i不与j合作(与其他成员合作)的收益是i不与j合作造成的损失,所以,(-δij)是i不与j合作的净收益;同理,(-)j不与i合作的净收益。
因此,补偿给i的总的净收益或从i之处取出补偿其他成员的总的净收益(即Ti值可正也可负)就是i与其合作伙伴全部净收益之差的和。任意比较双边的利益补偿量,(17)式的建议是:从不合作中获益较多的成员应从获益较少的成员那里得到利益补偿(Ti≤0),这与区域经济合作的目标背道而驰。因此,在区域经济合作中获益较多的成员应给获益较少的成员以一定量的利益补偿,只有这样才能有望达成合作协议。同时,获益成员在补偿受损成员后的福利应该仍然比未参加合作前有所提高。
如果所有成员均参与合作但没有收益转移发生,则有:
比较(12)式和(18)式,我们可知,没有收益转移发生的区域经济合作(全体成员均参加)位于核心的充要条件是:
当各成员情况相同(例如,偏好和生产成本相同)时,则(19)式简化为:
因此,发展水平相同(或几乎相同)的成员之间进行区域经济合作是不需要收益转移的。(6)
应当指出,在实际的区域经济合作中,由于影响各成员对各自利益认识的因素很多,(17)式的收益转移量要与其他形式的补偿方式配合使用才能有效。
分析至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区域经济合作形成的必要条件是合作各方之间的经济互补性,而充分条件是合作各方能够通过有效磋商协调彼此之间的利益分配并最终达成有约束力的利益分配协议,以约束彼此的经济行为。满足这些条件的区域经济合作一定会给各成员带来大于不合作时所能获得的利益,并且任何破坏合作的行为都会导致其收益下降,即只有真诚地与所有合作者合作,才能获得更大的收益。对这样的区域经济合作,虽然各方都想通过有效磋商使自己的获益尽可能地多,表现出在利益分配上的冲突,但至少存在一种使各方均能接受的利益分配方案,它要求区域内各成员均参与合作,并且在合作中获益较多的成员应给获益较少的成员以一定量的利益补偿,在一定的假定条件下,这个补偿量(转移量)是确定的,并且这种利益补偿机制有可能吸引那些对其他成员有较大的正的外部效应的地区参加区域经济合作,区域经济合作的参加者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的行为本身会促使这种外部效应的内部化,这不但可以使具有这种正的外部效应的地区,同时也使其他参与者获得更大的合作收益。(7)
危机管理对旅游业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性_旅游业、政府主导与公共营销
一、危机管理对旅游业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一)旅游业危机
世界旅游组织(WTO)把危机阐述为:影响旅行者对一个目的地的信心并扰乱继续正常经营的非预期性事件,这类事件可能以无限多的形式在许多年中不断发生。
从旅游的角度,李九全等对危机事件进行了分类(见表12.1)。(2)
表12.1 从旅游的角度对危机事件的分类
上述分类方法侧重于旅游业的外部危机事件,而邓冰等则从危机产生的根源,将旅游业危机划分为旅游业受波及引起的危机、旅游业内部的危机两大类。(3)旅游业受波及引起的危机,是指发生在其他行业里的危机产生的负面影响波及旅游行业,使旅游业客源骤减、目的地形象受损的危机,如战争、金融风暴、恐怖主义、公共卫生危机等。旅游业内部的危机,是指发生在旅游业运营的范围内直接对游客或旅游从业人员发生威胁、影响旅游活动的危机,如针对游客的恐怖袭击、饭店火灾、旅游娱乐设施发生意外等。一般而言,旅游业内部的危机又分为三个层次:(1)宏观层面的危机事件,指在政府、政策和市场层面,主要由于政府行政行为不当、政策失灵以及由于恶性竞争导致的市场环境恶化等;(2)中观层面的危机事件,指在旅游企业及旅游设施层面,主要由于旅游企业危机扩散、旅游设施如游乐设施意外等造成的危机;(3)微观层面的危机事件,指在旅游者或旅游从业人员层面,主要由于旅游者突发意外、旅游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之间存在的冲突等造成的危机。
(二)旅游业是一个易受危机影响的行业
当前,旅游业的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宏观发展环境存在着一些不利因素:全球环境恶化,自然灾害事件频发;社会经济、文化处于多元化的过程中,诸多矛盾日益突出;国际恐怖主义更加猖獗,国际社会的安全稳定受到巨大挑战;战争和疾病对人类的威胁加剧……这些因素,使原本敏感的旅游业发展过程增加了旅游危机爆发的可能性。2001年美国的“9·11事件”给其旅游业带来了沉重的打击;2003年春的伊拉克战争以及SARS疫情的爆发,使当年世界出入境旅游人数比前一年下降了1.2%,共减少游客86万,是有史以来降幅最大的一年;2004年底东南亚地区的海啸则使当地的旅游业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
从行业内的微观发展环境来看,旅游业也是一个先天“脆弱”的行业,极易受到来自行业内部的危机事件的影响。究其原因,一是旅游业内部各要素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依赖度较高;二是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国民经济相关部门的支持,对相关行业的经济依存度高;三是旅游需求的弹性大、季节性强等特征也导致了旅游业的敏感性;四是旅游产品的生产与消费的同步性、易折损性等特点使其抵御危机的能力较弱;五是旅游资源的范围和分布的广泛性,使得任何一家旅游企业的旅游产品都难以垄断市场,旅游企业的市场分布状况趋同性越来越明显,客观上使原本激烈的竞争加剧。加之国内旅游市场与国际旅游市场竞争的白热化,影响旅游市场的因素复杂多变,某因素的变动必然导致旅游市场的波动,从而引发危机。
(三)强化危机管理是旅游业快速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
针对旅游业外部和内部的各种不利因素,国际、国内在理论和实践上将企业“危机管理”理论应用于政府公共管理,用于预测、预防、控制、应对旅游业危机的不利影响,并致力于在危机消除后恢复旅游业的发展,在取得了一系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较为系统而有效的做法。在我国现阶段,实施危机管理对发展旅游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危机管理可以起到有效的预警作用
预警机制是危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从纷繁复杂的各类危机诱因和征兆中分类、整理出有效信息,提前对处于潜伏期的危机事件进行处理,将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从国际危机管理的经验来看,预防危机比治理危机更加经济有效。在当前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时期,产业规模正在急剧扩大,旅游业涉及的各类要素众多,建立完善的预警、防御机制,可以大量节省治理危机的附加成本,提升旅游业发展的效益,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危机管理可以建立有效的旅游业安全保障机制
应对危机,是每一个行业发展过程中必须直接面对的问题,旅游业也不例外。但是,在危机面前,采用什么样的应对方式,取决于管理和决策的能力和水平。危机管理提供了全面且切实可行的管理方式,包括管理战略、管理手段、组织建设、市场恢复等内容,关键是从机制上解决了应对危机的方略和办法,是维护旅游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3.危机管理对于树立我国旅游业形象至关重要
旅游业的发展极大地依赖于旅游者对目的地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的信心,而旅游者信心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目的地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旅游行业应对危机的能力。实施危机管理的实质,就在于提高全行业的危机应对水平,从根本上提升旅游者对中国这一旅游目的地的信赖程度,从而树立良好的旅游业形象。
4.危机管理还有助于我国旅游业的产业结构调整
任何一次危机发生后,都有一个市场重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消费者信心的重建、新的市场机会的诞生,无一不蕴含着旅游业发展的新的“商机”。进行科学的危机管理,能够在最大限度减少或消除危机影响的同时,创造更多的市场机会,为旅游业步入正常的、新的发展轨道创造机会。
旅游公共突发事件预案设计_旅游业、政府主导与公共营销
五、旅游公共突发事件预案设计
(一)旅游公共突发事件
公共突发事件,也称突发公共事件,指在一定时限内要求迅速做出决策的紧急事件及灾害事故,它是正常状态下的突然改变,是复杂系统的“病态”形式。突发事件既可能是自然灾害和人为因素引起的,也可能是由社会中对抗的统一体引发社会冲突行为而导致的,它具有突发性、紧急性、高度不确定性、灾难性和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等多方面的特点。
国家旅游局颁布的《旅游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中,将旅游公共突发事件定义为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突发社会安全事件而发生的重大游客伤亡事件。并对旅游突发公共事件的范围进行了如下界定:
(1)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导致的重大游客伤亡事件,包括水旱等气象灾害;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民航、铁路、公路、水运等重大交通运输事故;其他各类重大安全事故等。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造成的重大游客伤亡事件,包括突发性重大传染性疾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等。
(3)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特指发生重大涉外旅游突发事件和大型旅游节庆活动事故。包括发生我国港澳台地区和外国游客的死亡事件,在大型旅游节庆活动中由于人群过度拥挤、火灾、建筑物倒塌等造成人员伤亡的突发事件。
(二)旅游公共突发事件和危机事件的关系
从广义上讲,旅游公共突发事件包含于旅游危机事件范畴内,同时,又是旅游危机中作用相对较强、危害较大、波及范围较广,特别是能对旅游者生命财产和安全造成极大伤害的一类事件。它们的关系如下(见图12.6)。
图12.6 旅游公共突发事件和危机事件的关系示意图
如果把公共突发事件和危机事件放到旅游行业的大背景下,其关系如图12.7所示。
图12.7 旅游公共突发事件与旅游业受波及引起的危机、旅游业内部危机的关系
由于旅游公共突发事件对旅游者信心影响极大,且发生在旅游者旅游活动过程中,各国旅游行政管理部门都在着力杜绝这类事件的发生。2006年,国家旅游局出台了《旅游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对旅游突发公共事件的管理建立了全国性的领导机构和办理机构,而且要求市以上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设立旅游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并建立了四大机制,即救援机制、预警发布机制、信息报告机制及应急保障和演练机制,力求对突发公共事件进行事前管理,并做到迅速处理,这是我国旅游业对突发公共事件和危机管理的一项重大进步。
(三)旅游公共突发事件预案设计
国家旅游局制定和发布《旅游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以下简称“预案”)后,对全国各地预案的制定和发布提出了相关要求。因此,有必要对旅游突发公共事件预案设计进行一些探讨。
1.预案设计的一般程序
预案的设计一般要经过选项确立、内容设计、编修成文、专家评审等程序。经过这些步骤后,即进入决策和实施发布程序。
2.预案的选项确立
预案选项确立的关键是建立依据,即作为一项重要的政府行为,为什么要制定相关的公共突发事件预案,建立预案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一般来说,预案选项确立的主要依据有:
(1)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据。
(2)现实基础与历史经验教训。
(3)上级政府及部门领导决策层的意见。
(4)相关部门意见。
(5)专家和社会公众的意见。
如果是地方旅游管理部门,还需要依据地方性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
上述各项依据是公共突发事件预案制定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每一项依据对预案制定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一是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相关的规章,如国家旅游局制定的《旅游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列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八项法律法规,这是预案颁布和实施的重要依据;二是地方性法规、规章和文件加入了预案的地方特色,强化了地方管理经验;三是现实基础和历史经验,预案制定后,关键在于实施,而预案的制定部门及旅游部门、各旅游企业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成功应对突发事件的经验,这必须在预案编写中予以借鉴,同时,预案在实施过程中,还必须考虑现实条件,因地制宜,不能盲目攀比,更不能照抄照搬;四是决策层意见,预案制定本身就是一项决策工作,而旅游管理部门也必须考虑上级管理部门及领导的决策意见,有利于上下联动,形成正确的决策意见;五是部门建议,在旅游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过程中,必须依靠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这就要求在预案制定之前,事先与相关部门密切沟通,达成共识,以利于最终的编制和实施;六是专家意见,预案所考虑的问题是否严整、是否有哪些国际国内相关经验可以借鉴、预案的制定是否有前瞻性等,这些问题都必须征求专家的意见;七是公众的意见,预案制定后,最大的利益相关者是社会公众,而在遇到预案中发生的类似事件时,真正的当事人也是社会公众的一员,因此他们的意见非常重要。
通过上述工作,重点解决预案编制的权威性、可行性、适应性、前瞻性等问题,可以为之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预案的内容设计及要求
预案的内容从结构上一般分为总则、组织机构和职能、应急机制、保障措施和附则等五个部分。
(1)总则。这是预案实施的基本要求,主要说明预案编制的目的、依据、适用范围、原则等。目的主要说明制定预案要达到的主要要求及解决的主要问题;依据主要是相关的法律、规章;适用范围则要详细规定采取相关应急处理措施的事件类型;原则需要说明在遇到预案适用范围内突发事件时应该遵循的基本要求,特别是一旦出现“例外”情况,可以参照原则解决,避免旅游者生命财产造成重大伤害或损失。
(2)组织机构和职能。这是预案实施的组织保障。其主要要素有:
①决策机构。这是预案实施中的指挥系统和决策层。如国家旅游局《旅游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的决策机构是国家旅游局设立的“旅游突发事件应急协调领导小组”,同时规定“市级以上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设立旅游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国家旅游局《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中则规定建立“部际联席会议”和“应急领导小组”两个层次的指挥系统。一般决策机构都由多个部门组成。
②执行机构。这是预案实施的主体。决策制定后,最终由执行机构来实施。一般执行机构由与决策机构相关的若干部门的相关职能部门参与。
③职能职责。职能职责必须从“纵向”和“横向”规定整个组织机构的职能、职责。“纵向”职能一般按照从国家到地方、从上级到下级的次序,规定不同层次、级别的单位和部门在预案中的职能、职责;“横向”职能一般是同级政府部门和相关组织的职能职责及权限划分。通过这种措施,切实保障在预案启动后能够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杜绝推诿、拖沓等由于职能设置出现的不作为、乱作为现象。
(3)应急机制。应急机制主要规定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相关部门和责任主体采用何种机制、通过何种程序达到最佳的应对效果,实现预案目的。如国家旅游局《旅游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中规定了预警发布、救援机制、信息报告三大机制,对突发公共事件事前紧急预防、事后信息报告及立即救援进行了规定;湖北省《旅游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中确定了预测与预警、应急响应两项机制;有的地区将事件发生后的后期处置列入了应急机制。
(4)保障措施。其主要规定事前采取何种措施预防此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及事后采取何种措施切实保障事件的处理。如国家旅游局《旅游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中规定了以应急保障和演练作为必要的保障措施,湖北省《旅游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则将应急保障(包括通讯保障、交通保障、经费保障)、后期处置(包括评估和改进、责任处罚、总结与表彰、宣传教育、演练)等作为保障措施。
(5)附则。其主要说明制定和执行预案的相关要求、政策解释权的赋予、发布日期等。
4.预案的文字要求
从文种要求来看,预案属说明文,应该达到说明文的一般要求,要求说明准确、事件划分清晰、程序阐述正确且不应引发歧义。
总之,基于公共突发事件对旅游业发展的重大影响,必须把它作为旅游危机管理的核心内容。一方面,要加强对旅游公共突发事件的管理,将危机造成的风险减少到最低限度;另一方面,也要把这种危机看做一次机会,只要采取得力、有效的方式化解了危机,就可能创出一片新天地,使这种危机成为促进旅游业快速健康发展的新契机。
艾滋病传播现状及传播途径_旅游业、政府主导与公共营销
一、艾滋病传播现状及传播途径
艾滋病是“后天免疫缺损综合征”(AIDS)的英文简称。自1981年美国首次对艾滋病(AIDS)进行报道后,艾滋病就以传播的速度和严重的危害性震惊世界,因此有“世纪瘟疫”、“超级癌症”之称。近年来,艾滋病在世界范围内迅速蔓延,已波及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其所到之处,不仅对人类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还危及整个世界的发展延续。艾滋病的严重危害和发展态势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艾滋病不仅仅是单纯的公共卫生领域的问题,而且已经成为严重的全球性社会问题。中国也同样不能幸免,作为亚洲最大、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的形势十分严峻。从1985年发现首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以来,截至2007年底,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约为70万人。(1)但据专家估计,我国艾滋病感染人数在2002年底就已超过100万。(2)卫生部《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1998—2010年)》指出,如果不采取有效的艾滋病防治措施的话,到2010年中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可能达到1000万人。
从感染率来看,目前我国全人群感染率为0.05%,(3)感染比例并不大,按国际上0.2%以下属低流行区的标准,我国目前尚处于艾滋病低流行期,但由于人口基数大,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绝对数就相当可观,我国的艾滋病病毒感染及艾滋病流行波及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总的来说,艾滋病整体防治形势不容乐观。
从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来看,主要有三种方式:性接触、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从全球范围来看,性生活是传播艾滋病毒的主要途径。全球70%~80%的感染者是通过性接触感染上的,其中,异性间性接触传播占70%以上。我国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所不同,开始主要以经注射吸毒感染为主,但以后通过性传播感染艾滋病毒的人数正呈逐年上升趋势。中国艾滋病病例报告结果显示,2007年年底,在新增的5万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通过异性性传播的人数占44.7%,通过男男性传播的占12.2%,通过注射吸毒传播的占42%,通过母婴传播的占1.1%。(4)可见,性传播正在逐渐成为艾滋病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通过不安全性行为将艾滋病传播到一般人群的情况正在发生。这一变化使得我国艾滋病流行形势更加严峻。洪昌福医生说:“当性传播成为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时,就标志着其由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扩散。”
艾滋病流行行为专家吴尊友对艾滋病的传播的描述是:正由高危人群传播到一般人群,即同性恋→注射毒品→妓女→嫖客→家庭妇女→儿童,并判断“目前中国处在注射毒品者向妓女过渡这个阶段,如果这个过程不截断,向一般人群传播在所难免,我国的艾滋病传播速度将进一步加快。”(5)图14.1显示1995年以来我国暗娼和性病门诊就诊者的艾滋病病毒感染率一直在不断攀升。正如中科院院士、艾滋病研究专家曾毅等一些专家所指出的:“假如我们不迅速采取有效措施,中国将成为世界上艾滋病感染人数最多的国家,艾滋病的流行将成为国家性灾难。”“艾滋病一旦流行,会使我们改革开放以来辛勤建设的所有成果化为乌有……”(6)因此,如何防止艾滋病病毒通过性传播的方式从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传播,已经成为我国预防艾滋病传播的意义重大而又非常紧迫的新课题。
图14.1 1995—2004年暗娼、性病门诊就诊者和孕产妇艾滋病病毒感染率(国家级哨点监测资料)
资料来源:2004年中国艾滋病防治联合评估报告。
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概述_供应链管理实验教程
一、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概述
(一)供应链概念的产生
在全球一体化和网络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大背景下,现代企业面临的是一个竞争惨烈的市场环境,市场需求瞬息万变,难以预测,许多企业原本采取的“纵向一体化”战略模式(即对自己供应链的上下环节企业采取自建、兼并或控股等手段进行管理和控制)的弊端日益凸显,一个单一的企业往往无法胜任从原材料产地到最终消费者的流通全过程的自主管理,这不仅要付出很高的成本,影响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而且也不适应现代企业“小巧灵活、快速反应和注重科技”的要求。虽然采用了JIT和计算机技术等方式,可是面对日益复杂的企业活动,尤其是物流活动,这些技术对企业灵活性和快速反应顾客需求没有起到实质性的影响。企业越来越意识到要想在竞争中保持不败,必须要保持高效的反应速度,供应链管理便因此应运而生。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制造的全球化供应链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在制造业中得到了普遍应用,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供应链的概念在这种条件下产生并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
供应链概念最初起源于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教授的价值链模型,最初人们把供应链看作价值链的上游环节,主要反映企业和供应商的关系,重点涉及采购和供应管理两个环节。早期的观点认为供应链是制造企业中的一个内部过程,它是指把从企业外部采购的原材料和零部件,通过生产转换和销售等活动,再传递到零售商和用户的一个过程。传统的供应链概念局限于企业的内部操作层上,注重企业自身的资源利用。20世纪80年代以后,供应链的概念开始涵盖价值链的所有创造活动,包括一个企业的原材料供应商、下游分销商、零售商、终端客户以及承接物流业务的物流公司,各个环节相互联系构成一个链条,事实上供应链并非一个链条如此简单,现实中往往是多个企业和关系交织成的十分复杂的网络。
关于供应链的定义学者专家各有不同,但其核心思想都是一致的,一个有效的供应链之中,一般有一个处于领导地位的核心企业,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1)我国2001年发布实施的《物流术语》国家标准(GB/T 18354-2001)对供应链的定义如下:供应链是生产及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和下游企业形成的网络结构。美国供应链协会(Supply Chain Council)给出的定义是:供应链涉及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客户的客户的产品生产与交付的一切努力。从概念上就可以看出,供应链要求链上的企业紧密合作,实现双赢,构建科学合理的供应链将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最重要的砝码,而且这种作用将会越来越明显。
(二)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关于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如同供应链的概念一样,众说纷纭,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达成一个统一的认识,因此在给出其概念之前,我们先分析供应链管理的本质内容,以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活动为出发点逐步理解其含义。
供应链管理参与主体包括供应商、制造商、零售商、终端客户和物流公司,主要涉及需求、计划、物流、供应和回流五个领域,要求企业站在战略的高度,实现良好的供应商和客户关系管理,做出准确及时的产品市场需求预测,实现对企业内外部资源利用、产品设计和生产制造的有效管理监控,实现对运输、仓储和配送等物流活动的合理选择和管理,实现对网络信息资源的有效收集和利用,充分考虑供应链的整体利益,追求整个供应链的整体效率和整个系统费用的有效性,力图使系统总成本降至最低。图1-1涵盖了供应链管理的全部基本活动。
图1-1 供应链管理基本活动示意图(2)
在对供应链管理基本内容的了解和认同的基础上,不同的学者给出了关于供应链管理的各种定义,这些定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表1-1列出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定义,以供大家参考。
从前述定义可以总结得到如下的结论:
第一,供应链管理把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的对象都考虑在内,从供应商到最终顾客均是其研究的对象。它把供应商、制造商、仓库、商店和最终顾客作为其研究的重心,涵盖了包括从战略层次到战术层次,一直到作业层次的多个层次上的活动。
第二,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追求整个系统费用和效率的有效性,使总成本最小,这个成本包括从运输和配送成本、原材料、在制品和产成品的库存成本。供应链管理的重点是如何采用系统方法来进行有效的供应链管理,而不是简单地使运输成本最小或者单纯地降低库存。
表1-1 关于供应链管理的部分有代表性的定义举例
①John T.Mentzer,William D.,James S.K.,etc.Defining Supply China Management. 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Vol.22,No.2(2001),P.1-55.
②Douglas M.Lambert and M.C.Cooper.Issues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00(29),P.20-28.
(三)从供应链活动的特点看供应链的构建要求
第一,供应链活动要体现战略性,供应链管理需要管理者具有敏锐的战略眼光,能够通过对市场环境的变化、对客户需求的预测、对未来经济发展做出长远的战略发展计划,通过供应链的战略化管理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因此供应链在设计与构建中必须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充分考虑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行业的发展趋势。
第二,供应链活动具有整体性和协调性,在共赢的理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供应链理论需要供应链中的各个要素之间紧密联系,相互协调合作,以实现产品流动的顺畅性和总成本的最优化。
第三,供应链活动具有网络性特点,这主要是因为某个供应链上的某一个要素可能同时是另一个供应链上的要素,多个供应链相互交织成网,从一个供应链内部的某一环节来讲,以制造企业为例,企业内部的采购、生产、销售、物流、财务等部门也相互构成网状结构,因此在我们构建供应链时,认清自己在供应链中的位置和如何充分利用自己上下游环节所拥有的网络资源将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供应链活动要体现灵活性,在供应链管理中,所有参与者应随着市场需求、竞争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变换。变换的成效取决于参与各方(或要素)之间能否形成积极的互动和良性的循环。供应链是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而产生的,因此在供应链构建过程中,不能死板僵化,应该能够灵活做出适应市场的调整,这就要求供应链上各个环节之间,乃至供应链某一环节内部的各部门都能做到信息沟通的顺畅性、准确性和及时性,同时,还必须重视对供应链外部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预测。
(四)从供应链的构建要求看供应链管理的原则
第一,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是满足客户的需要。以市场为导向是现代企业生存发展最基本的要求,产品的极其丰富化和顾客需求的不断提高要求供应链管理中必须注重市场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区分不同的客户,通过改善产品质量、提高售后服务水平和快速供货等手段来满足差异化的客户需要。
第二,供应链管理的根本目的是降低整体成本。为了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企业就必须在降低成本上下足工夫,这就要求供应链中的供应商、制造商和销售商这些建立在战略联盟关系基础之上的战略合作伙伴能够实现采购、销售、订货等环节的快速顺畅进行,减少不必要的物流环节,降低包装和管理费用,从而真正实现成本的降低。因此,在供应链管理中,必须注重流程的合理设计,注重对整个供应链的绩效进行考核。
第三,供应链管理的竞争理念是合作共赢。降低整体成本的前提是供应链上各个环节能够真正实现共赢,以一个系统的、整体的、联盟的观念来看待自己以及上下游环节,相互信任,追求整理利益的最大化,并能够主动与上下游环节分享利益。因此,在供应链管理中,必须注重客户关系管理,尤其是核心企业,要注重协调好各个供应链成员的关系和资源利用,并尽可能地实现利益的公平分配,最终寻求总成本的降低。
第四,供应链管理要体现创新性。供应链概念改变了传统企业之间单纯的交易关系,从满足顾客需求,降低供应链整体成本的理念上建立共赢的合作模式,因此,传统的损人利己的转嫁成本方式将不能适应市场的竞争要求,供应链管理中需要新的管理方法、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例如已经出现的供应商库存管理(VMI)、联合库存管理、快速反应、预测与补货等。
第五,供应链管理需要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支撑。前面四点原则和要求得以实现的基本保障是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现代企业只有在供应链管理中建立起完善的、功能强大的信息系统,才能保障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顺畅运行,才能保障资源和信息共享的实现,才能最终达到降低成本、满足顾客需求的目的。
实验步骤及内容_供应链管理实验教程
三、实验步骤及内容
(一)制造商生产计划
1.制造商生产计划单的制作
●第一步:新增生产计划单(计划类型、生产部门编号、生产编号,均为查询选择),填写计划数量;
图1-2 制造商生产计划单
●第二步:选择当前计划作业单,进行生产计划单审核。
图1-3 制造商生产计划单审核
2.物料需求单的制作
●第一步:新增物料需求单;
图1-4 制造商物料需求单
●第二步:填写明细采购数量;
图1-5 制造商物料需求单明细
●第三步:物料需求计划审核。
3.物料采购计划单的制作
●第一步:新增物料采购计划单;
图1-6 制造商物料需求计划审核
图1-7 制造商物料采购计划单
图1-8 制造商物料采购计划单明细
●第二步:选择采购计划单号,采购计划单审核。
图1-9 制造商物料采购计划单审核
(二)依据生产计划进行原材料采购
1.电子采购
(1)制造商发布采购信息操作。
●第一步:发布采购信息界面;
●第二步:选择采购计划单号;
●第三步:发布采购信息,填写材料明细单。
图1-10 制造商采购信息的发布
(2)供应商采购报价单的制作。
●第一步:进入“采购信息”界面;
●第二步:进行物料报价。
图1-11 供应商采购报价单
(3)制造商发中标通知给供应商。
●第一步:供应商选择;
●第二步:选择对应中标的物料名称。
图1-12 供应商接到中标通知
图1-13 供应商报价管理
2.普通采购
●采购订货:新增采购订货单,填写订货明细;
●采购订货审核;
●采购入库:新增采购入库单。
图1-14 制造商采购订货单
图1-15 制造商采购订货单审核
图1-16 制造商采购入库单
(三)进行生产备料和生产
1.流程说明
(1)生产订单。
图1-17 制造商生产订单
●第一步:新增生产订单;
●第二步:生产订单审核。
图1-18 制造商生产订单审核
(2)生产备料单。
●第一步:新增对应生产备料单;
图1-19 制造商生产备料单
●第二步:生产备料单审核。
图1-20 制造商生产备料单审核
(3)材料出库。
●第一步:选择点击对应的出库单号,填写出库日期,选择仓库;
图1-21 制造商材料出库单
●第二步:查询材料明细单。
图1-22 制造商材料出库明细单
(4)出库拣货。
●第一步:选择出库单号,进入拣货明细单;
●第二步:拣货操作。
图1-23 制造商拣货明细单
(5)材料出库审核。
●选择对应材料出库单进行审核。
图1-24 制造商材料出库单审核
(6)生产订单完成及审核。
●完成并审核生产订单。
图1-25 制造商生产订单完成
图1-26 制造商生产订单审核
(7)成品入库。
●选择对应的签约物流公司,进行成品入库。
图1-27 制造商成品入库单
2.物流公司配送原材料出仓、制造商完成生产
(1)(订单部分)出库订单制作。
●第一步:新增“出库订单”资料(客户编号、供应商名称为选择,带*号的为必输项);
●第二步:新增“出库订单明细”资料(选择物料编码,输入库物料数量等);
●第三步:出库订单审核。
(2)(配送部分)出库单。
●第一步:审核配送出库单;
●第二步:配送地点确认。
(3)配送任务单制作。
●第一步:新增配送任务单;
图1-28 物流公司出库订单
图1-29 物流公司出库单审核
图1-30 物流公司配送任务单
●第二步:进入任务单明细页面。选择作业单号,填写收货方地址等;
图1-31 物流公司配送任务单明细页面
●第三步:任务单确认。
图1-32 物流公司配送任务单确认
(4)配线处理。
●第一步:新增配线处理(选择配送单号、起点等填写),点击“保存”按钮;
●第二步:配线确认。选择配送单号,点击“审核”按钮即可。
图1-33 物流公司配线处理
图1-34 物流公司配线确认
(5)车辆调度。
图1-35 物流公司车辆调度单
(6)调度确认。
●第一步:选择配送单号;
●第二步:输入调度日期;
●第三步:审核确认。
图1-36 物流公司车辆调度单确认
3.物流公司配送成品入库
(1)(订单部分)入库订单审核。
图1-37 物流公司成品入库单
(2)(配送部分)配送入库单。
●第一步:审核配送入库单;
●第二步:配送地点确认。
(3)配送任务单制作(参见图1-31—图1-32)。
●第一步:新增配送任务单;
●第二步:进入任务单明细页面,点击“新增”按钮,选择入库单号,填写收货方地址等,点击“保存”按钮;
●第三步:任务单确认。
(4)配线处理(参见图1-33—图1-34)。
●第一步:新增配线处理(选择配送单号、起点等填写);
●第二步:配线确认。
(5)车辆调度(参见图1-35)。
●第一步:新增车辆调度;
●第二步:车辆调度确认。
(6)调度确认(参见图1-36)。
●第一步:选择配送单号;
●第二步:输入调度日期;
●第三步:审核确认。
(7)(仓储部分)接单作业:审核对应作业单。
图1-38 物流公司作业单审核
(8)装卸作业。
●第一步:选择入库单号;
●第二步:填写相关信息;
●第三步:审核对应入库单。
图1-39 物流公司装卸作业单
(9)验货作业:校验收货情况,实际与单据情况是否一致。
图1-40 物流公司验货作业
(10)摆货作业:成品入库摆货操作,分配仓位。
图1-41 物流公司摆货作业
(11)入库审核。
图1-42物流公司入库审核
供应链牛鞭效应简介_供应链管理实验教程
二、供应链牛鞭效应简介
(一)供应链牛鞭效应的定义
牛鞭效应(Bull-Whip Effect)又称需求放大效应,是供应链上的一种需求放大现象,是信息流在从最终客户到供应商的过程中,无法有效地实现信息共享,从而导致信息被扭曲,供应信息出现越来越大的波动。
这种信息扭曲的逐级放大效应形似如图2-2所示的一条梢细根粗的鞭子,牛鞭效应因此而得名。在供应链中,最下游的客户就相当于鞭子的根部,而最上游的供应商则相当于鞭子的梢部,客户在根部每个轻微的抖动一旦传递到鞭梢就会出现很大的波动,如图2-2所示。
图2-2 “牛鞭效应”示意图
从图2-2中可以看出,供应链中每个节点收到的需求量信息都是其下游节点放大后的信息。信息在每次传递过程中都要进行一次扭曲,并且这样的扭曲会越来越大,供应链中订货量的波动程度沿着供应链逆流而上产生不断扩大的现象。
牛鞭效应最早是由宝洁公司(P&G)提出的,P&G发现在其婴儿尿布的供应链中,随着时间推移,供应商的原材料订购波动幅度很大,但是向下追溯到零售商订购环节,需求量的波动幅度却相对很小,由此可以推断,最终消费者购买环节的需求量几乎不变。对此,学者Sterman用著名的“啤酒游戏”进一步证明了“牛鞭效应”的存在。
由于“牛鞭效应”现象的存在,用户需求信息在向制造商、原材料供应商传递过程中出现了逐级放大的现象,制造商所获悉的需求量要远远大于供应链末端用户实际的需求量。在“牛鞭效应”的影响下,上游供应商往往需要维持比下游销售商更高的库存水平。供应链上的“牛鞭效应”主要表现为需求的不确定,即由于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之间缺乏信息、资源、业务流程和决策权等方面的协调,需求的不确定通过下游向上游的订单逐级放大,造成上游企业更为严重的需求不确定性,增加了上游企业的库存量,提高了经营风险,最终使其产生库存成本增大、运作成本提高、服务水平下降等问题,从而降低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实力。(6)
(二)供应链牛鞭效应产生的原因
供应链牛鞭效应的产生原因有很多,它主要表现在如下七个方面:
第一,需求预测与短缺配比。在供应链中,上游节点的生产量和库存量的计划是根据下游节点的需求信息来进行安排的。这一需求信息的传递过程是导致“牛鞭效应”的主要原因;另外,在产品供不应求的形势下,卖方会根据买方的历史进货量按比例配给货物,买方为了获得更多商品更高利润,会夸大其订货量以争取卖方在配给货物时多向自己倾斜。买方在订单上的争相夸大使货物呈现出比真实市场需求大得多的假象。(7)
第二,库存管理。在节点企业进行库存管理时,必须考虑交货周期内的安全库存水平和货物保证率等因素。安全库存水平和货物保证率是和订货点的库存量成正比的,安全库存水平越高、货物保证率就越高,那么订货点的库存量就越大。因此,下游节点采用的库存管理方法决定了上游节点的库存方法和库存量。
第三,订货方式。在供应链中普遍存在两种订货方式,即各企业单独订货和下层节点批量订货。批量订货不但可以减少订货的次数、降低成本,还可以获得批量订货的运输优惠。如果各企业单独展开订货,供应商可能会面临一个间歇式的订货量,造成某个时段的需求高峰,上游节点的服务水平无法满足下游节点的需求,从而造成“牛鞭效应”高峰的出现。
第四,交货周期。交货周期的长短对产品库存的影响也很大,它与库存量成正比。当产品的交货周期较长时,常规库存量也就加大。但是,当库存量变大时,供应链对需求波动的反应能力也就变弱,从而会增大“牛鞭效应”。
第五,提前期。需求的变动幅度同提前期的长短成正比,提前期越长,需求的变动也越大,从而其订购量就越大。由于企业对交货日期的预测容易产生误差,因此企业大都希望能有较长的提前期来调整生产和销售策略。这样,逐级提前期拉长也造成了“牛鞭效应”。
第六,价格波动。商品的价格在由其内在价值决定的同时,供求关系也对其产生十分显著的影响。一些上游企业为了促销,提出先期订货的价格优惠政策,促使下游企业加大订货量。同时,由于原材料和劳动力价格增长等因素,下游企业担心商品涨价增加其销售成本,也会人为地加大订货数量,从而造成“牛鞭效应”不断扩大。
第七,信息共享程度低也是“牛鞭效应”产生的重要因素。在信息流不畅的情况下,供应链中的企业无法掌握下游的真正需求和上游节点的供货能力,为了确保生产或销售安全,只能加大库存量。同时,由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无法实现存货互通有无和转运调拨,也只能各自持有大量库存,这样也就导致了“牛鞭效应”(8)。
(三)基于牛鞭效应的供应链管理思路
1.什么是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是对供应链中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增值流、业务流以及贸易伙伴关系等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一体化管理过程。供应链管理主要涉及五个主要的领域:需求、计划、物流、供应、回流,覆盖了从供应商到客户的全过程。供应链管理是以同步化、集成化的生产计划为指导,以各种技术为支持,尤其以Internet/Intranet为依托,围绕供应、生产作业、物流、满足需求来实施的。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在于提高用户服务水平和降低交易成本,并且寻求两者之间的平衡,而在现实中,往往两者间存在二律背反现象。(9)
2.基于牛鞭效应的供应链管理措施
为了减少供应链运作中的需求放大效应,必须要实行科学的供应链管理,具体的管理思路如下:
(1)提高对市场需求信息的敏锐性。
顾客需求信息是企业生产经营业务开展的源泉。企业只有提高对市场需求信息的敏锐性,及时搜集、分析市场信息,对市场变化进行科学分析和预测,在预测基础上决定其生产计划,随后进行原材料的采购、产品生产、分销等行为,在维持原有市场份额的基础上进入潜在市场,扩大市场份额。
(2)顾客分类。
根据顾客的购买力以及忠诚度,将客户分为重要客户和一般客户,并建立相应的服务体系。对重要顾客的需求进行分区,针对不同的需求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服务体系,以此提高重要顾客的忠诚度。同时,对于一般客户,可以进行大类需求分区,满足客户的差异性需求,这样可以使企业在现有资源充分利用的同时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顾客分类改变了企业对所有顾客提供相同形式的产品和服务的传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顾客的满意度。
(3)设计和优化物流网络。
对于不同的需求,企业通过设计不同的物流网络来达到保证供货及时可靠的目的。物流网络在供应链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保证了适当的产品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以适当的条件来满足客户的需求。不同产品和不同的客户对物流网络的要求不尽相同,因此经济性和灵活性的兼顾便是物流网络设计的目标。
(4)延迟生产。
所谓延迟生产,就是产品的配送、外观、形状、组成、生产、采购尽量推迟到收到客户订单之后。延迟生产能保证供应链,尤其是生命周期短的产品供应链,具有敏捷的反应速度。对于生命周期较长的一般产品,市场需求具有稳定性,供应链企业可以通过对历史需求数据的分析来预测未来需求,保证产品供应的及时性和可靠性。而对于生命周期较短的新产品,市场的需求经常处于变化之中,因此需要供应链保持较高的灵敏度。供应链上的企业最好能将最后的组装环节尽量延迟到离客户较近的节点,从而使产品更具个性化,更能体现顾客的需求。
对于不同的产品,应该尽可能的根据产品的性质和生产供应情况来恰当地把握延迟时机,获取延迟生产所带来的额外利润。(10)
3.减少牛鞭效应的供应链系统优化方法
(1)供应链一体化管理。
供应链一体化的目的在于协调传统的各职能领域。传统职能部门比较倾向于保持自身的职能优势,这样的组织结构阻碍了供应链一体化的发展。因此,供应链管理一体化的关键在于:从管理个别职能到把不同的活动整合成整个供应链的关键业务的管理过程的转变。供应链管理有以下八大关键业务过程。
①客户关系管理。顾客是企业利润的来源,因此也是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和基本出发点。识别关键顾客并与它们发展合作关系就成为供应链管理的第一步。
②客户服务管理。一方面,服务是获取客户信息的唯一来源,另一方面,服务为顾客提供实时的产品和价格信息,以支持客户对交货期和货物状态的查询。高效的客户服务,不仅是提高客户满意度的过程,更是产品增值的过程。
③需求管理。需求管理系统要能够充分挖掘客户需求信息,充分利用已有客户数据来减少需求不确定性,提高供应链效率,同时做好平衡客户需求和企业供应能力的工作。
④订单完成。提高订单的履行速度,满足顾客对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必须将企业的制造、仓储、运输、分销策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⑤生产管理。企业生产要紧跟市场需求的变化,提高生产的及时性和柔性,从而缩短生产周期,提高对市场的响应速度。
⑥原材料采购。为了保持对市场的高效快速反应,企业必须与经销商发展合作关系,及时改变产品结构。加强与供应商的伙伴关系,获得支持企业生产和新产品开发的原材料。
⑦开发与推广新产品。企业发动顾客和供应商参与到新产品开发过程中,以最高的效率、最低的成本开发出市场所需要的产品。(11)
⑧回收物流过程。随着社会对环保的日益重视,企业的社会责任也成为影响企业形象至关重要的因素。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获胜,不仅要提高产销阶段供应链的效率,更需要关注废弃产品的回收阶段。(12)
(2)集成化供应链管理。
集成化供应链管理是指购买者、供应商和顾客的联盟以及他们共同努力达到一个更具有竞争力的先进组织的过程。供应链管理已经超越了传统的企业内部供应链管理范畴,现在侧重于垂直一体化,即跨公司的计划与执行。因此,供应链系统合理运作的关键就在于在供应商、制造商、客户之间达成协作关系。
图2-3 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示意图
在图2-3中,过程1是指供应链设计,即,供应商参与到设计过程中,这样可以避免由于设计不合理而造成供应商无法提供满足制造商需要的原材料,或者供应商需改变生产线才能满足总装厂的要求而造成成本提高等不必要的浪费。过程2是指顾客驱动设计,即根据用户的需要对产品进行设计,这样可以使产品尽可能满足用户的需求,从而增强产品的竞争力。过程3是指订单驱动生产,即工厂根据用户的需求量进行生产而不是盲目生产,避免库存积压以及供不应求的现象(13)。
(四)通过牛鞭效应透视供应链管理的发展
随着牛鞭效应的发现和证实,供应链运作中的低效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在市场经济环境日益严峻,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传统的物流管理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实施集成化的供应链管理势在必行。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是相互区别,同时又有着密切联系的两个整体。
物流是产品在供应链中的流动,而供应链是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统一,可见,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供应链管理的起源。由于现代科技进步和信息化的作用,使得现代物流的流速、流量、流向、流通规模、范围和效益等方面发生了质的变化。相比供应链物流更加的形象和具体,也正是物流的具体性构成了供应链的强大效应。物流给予供应链以时效性,没有物流,供应链中生产的产品的价值就不能得以实现;更为重要的是,没有供应链的生产环节就没有物流,生产是物流的前提与条件。
供应链管理的研究最早是从物流管理开始的,主要是进行供应链管理的局部性研究,随着人们对物流认识的深入,出现了向供应链的深化发展过程。
图2-4 物流、供应链的发展过程
首先,从设计范围来看,供应链是一个由多个设施(如企业、工厂、仓储中心、港口等)、交通工具(货车、火车、飞机、船等)、物流信息系统、金融结算和交易系统连接在一起的综合网络系统;而物流则是供应链上产品与服务移动所发生的活动和事件。
其次,供应链管理的重点在于采用系统方法来进行整体供应链管理,而不是简单的降低运费和库存这么简单。这是因为供应链管理的目的在于追求效率和整个系统的有效性,使系统总成本(包括从运输和配送成本到原材料、在制品和产成品的库存成本)达到最小。而物流管理的运作在这方面是孤立地和个别地进行的。(14)
再次,从管理的层次上来看,供应链管理从战略层到战术层,一直到作业层。战略层处理的是对公司有着长远影响的决策,这包括关于仓库和制造工厂的数量、布局和能力,以及材料在物流网络中的流动等方面的决策;战术层处理的决策一般每季度或每年都要更新,这些决策包括采购和生产决策、库存策略和运输策略;作业层的活动指日常决策,如计划、估计提前期、安排运输路线、装车等。物流管理在管理范围上属于局部的管理。
最后,供应链管理把对成本有影响的每一方,以及在产品满足客户需求的过程中起作用的每一方都考虑在内,其管理的范围不仅包括采购/销售物流和生产物流,还包括回收物流、退货物流、废弃物流等反向物流。并且,采购/销售物流不仅是单阶段的物流(如供应商到制造商、制造商到批发商、批发商到零售商、零售商到客户的相对独立的采购/销售物流活动),而且包括供应链渠道内成员从原材料获取到最终客户产品分销整个过程的采购/销售物流活动;而物流管理只考虑自己路径范围内的业务,其管理的主要对象是采购/销售物流和生产物流,追求局部利益最大化。物流管理主要涉及组织内部商品流动的最优化,而供应链管理则强调仅有组织内部的合作和最优化是不够的,还必须重视组织外部供应链上游、下游企业的合作及整条供应链的最优化(15)。
由此可见,供应链的核心企业要实现供应链的有效运作,摆脱牛鞭效应的影响,实现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高度统一,必须摆脱把供应链管理同物流管理等同起来的传统观念。供应链各节点应从企业自身特点和供应链整体目标出发,实施集成化的供应链管理,将供应链需求放大效应缩减到最小。
入库管理模块_企业物流运作实验教程
3.1 入库管理模块
入库管理是仓储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入库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入库资料录入→入库资料审核→仓库资源调度→装卸作业→验货作业→摆货作业→入库审核
以上几个环节环环相扣,相互维护与制约,只有当前一个环节的操作得到确认以后,下一个环节才能够继续操作;而当下一个环节的操作得到确认以后,就不再能对前一个环节进行修改。
3.1.1 入库资料
仓库部门根据客户的入库通知指令,在系统中录入入库资料。入库资料的录入分为表头和明细两个部分,一份完整的入库资料必须维护这两部分。
(1)入库表头录入。点击入库管理—入库资料,进入入库资料表头的查询列表界面,见图3-1。
图3-1
点击图3-1中的“新增”按钮,进入入库资料表头录入界面;点击记录行进入表头编辑界面;点击记录头部的“×”按钮,可删除相应的记录。
(2)入库明细录入。见图3-2点击记录行进入表头编辑界面,点击明细进入明细维护界面。除此之外,新增记录后,会直接进入。
图3-2
当入库资料录入完毕之后,我们才能进入下一个步骤,否则下一个步骤将没有操作对象。
3.1.2 资料审核
资料录入完毕,需要对录入的资料进行审核,以便进入后续的流程。入库资料审核是进入后续流程之前对入库资料的重要把关,在这一环节发现问题可以及时修改,如果未经审核,在实际操作中才发现问题,将会造成损失。
选择需要审核的入库资料,点击“审核”按钮,审核入库资料(见图3-3)。审核后的入库资料,将不能修改和删除,如要进行该操作,必须取消审核(见图3-4)。
图3-3
图3-4
3.1.3 资源调度
本模块实现各种仓库资源的调度。
在图3-5中,选择未分配资源的作业单,点击“分配资源”按钮,进入资源选择界面。
图3-5
如图3-6所示,物料入库需要各种资源进行服务,选择相应的资源,点击“保存”,资源的占用数自动增加。当入库摆货确认,资源占用数将自动释放。
图3-6
3.1.4 装卸作业
装卸作业是仓储操作一个重要的环节,也是物流服务中主要服务收费项目之一。此系统的这一步骤,主要是录入装卸作业量,系统将根据合同计算装卸费用。
(1)点击入库管理—装卸作业,系统将列出上游流程已经完成的业务单,见图3-7。
图3-7
(2)录入装卸作业单:在图3-7中,选择记录,点击作业单,进入装卸作业单的录入界面,见图3-8。
图3-8
系统根据入库资料,自动计算出重量、体积等作业量,用户可以选择计费依据,录入或修改其他作业方式,选择装卸员工,点击“保存”按钮,保存当前装卸作业单,返回图3-7所示界面。
(3)审核装卸作业:检查装卸作业单,在图3-7中选择已经查出的入库资料,点击图3-7中的“审核”按钮,系统将更改装卸状态为“已审核”。
(4)如果未进行后续流程的处理,可以取消装卸作业的操作。在图3-7中,选择记录,点击“取消审核”按钮,系统将更改装卸状态为“未审核”。
3.1.5 验货作业
本模块完成物料进货的验收作业。装卸作业完成的入库作业单会进入该验货流程。
(1)验货:选择需要验货的入库单号(见图3-9),进入验货处理界面,见图3-10。
图3-9
图3-10
验货作业时,录入本次入库的各种物料的实收数量及验货说明,点击“提交”按钮,完成验货操作。
(2)验货审核:在图3-9中,选择验货未审核的记录,点击“审核”,如果已经完成了验货操作,系统将该入库资料的验货状态改为“已审核”。如果未进行物料的验收而直接进行审核,将出现如下提示(见图3-11):
图3-11
(3)取消验货审核:如果当前作业单未完成后续流程,可以进行取消验货操作。验货环节是对入库物料质量的重要把关,如果发现问题,应拒绝审核,已经审核的要及时取消验货审核。
3.1.6 摆货作业
本模块完成的是物料的进库操作,将入库实收的物料摆放到仓库中具体的货位上去,这也是仓储管理中的核心流程之一。
(1)点击入库管理—摆货作业,系统将列出上游流程已完成的业务单据,见图3-12。
图3-12
(2)摆货作业:点击未处理入库单号,进入摆货操作界面,见图3-13。
图3-13
对该作业单中每一种物料安排仓位。选择物料记录行,点击“仓位”按钮,进入仓位分配界面,见图3-14。
图3-14
在图3-14中,可以查询仓库或仓位,根据实际的摆货情况,将本次入仓的物料数量,填入相应的仓位中,直到本次实收的物料全部存放到仓库中。如果入库数量不足,系统将不允许保存数据,见图3-15。
图3-15
将本次实收的物料全部摆放完毕,点击“提交”按钮,进入仓位分配提交界面,如图3-16所示。
图3-16
点击“提交”按钮之后,进入仓位分配完成界面,如图3-17所示。
图3-17
点击“返回”按钮,回到图3-12。
(3)摆货审核:物料摆货完毕,选择相应的作业单,点击“审核”按钮,系统将该作业单的摆货状态改为“已审核”。
(4)取消审核:如果该作业单,没有完成入库审核,可以取消摆货审核操作。
3.1.7 入库审核
入库审核为入库流程的结束环节,也是仓库管理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在系统处理上,它标志着整个入库过程的结束,可以允许相应的物料进行出库操作。入库未审核的物料不允许进行出库操作。
点击主菜单—入库管理—入库审核,系统在主界面列出所有已完成上游入库流程的业务单,选择业务单,可进行审核或取消审核处理(见图3-18)。
图3-18
出库管理模块_企业物流运作实验教程
3.2 出库管理模块
出库管理是仓储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出库流程有以下两种处理方式:
出库订单→资料审核→资源调度→拣货作业→装卸作业→出库审核
出库资料→资源调度→拣货作业→装卸作业→出库审核→出库订单
出库订单分为无单和有单两种:
所谓无单是指客户在要求物料出仓时,不指定出仓物料的批次信息,仅告诉需要的物料、数量及出库规则(先进先出、后进先出、数量优先),系统将根据这些要求自动选择出仓物料的批次及数量。
有单是指客户在要求物料出仓时,指定出仓物料的批次、数量等。
3.2.1 出库订单(无单)
本模块实现出库订单的新增、浏览、查询、删除以及出库订单物料明细的新增、删除、修改等操作,见图3-19。
图3-19
图3-20为订单明细界面,该界面包括出库订单的详细信息,供出库管理人员查询与修改。
图3-20
3.2.2 出库订单(有单)
本模块实现的功能是出库订单(有单)的新增、浏览、查询、删除以及出库订单物料明细的新增、删除、修改,见图3-21。
图3-21
订单明细界面如图3-22所示。
图3-22
3.2.3 订单审核
订单资料录入之后,对所录入的订单进行审核。审核订单,系统将自动产生出库资料,可在资料审核模块查到有订单转过去的出库指令。订单审核环节也是对订单信息的一次重要把关,如果发现订单信息错误可以及时修改,避免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产生损失。
在图3-23中选择订单,点击“审核”按钮,可进行订单的审核处理。如果后续流程没有进行处理,可进行订单审核的取消操作。
图3-23
3.2.4 出库资料
传递到物流公司的客户出库指令单,可能不是订单的方式,而是传真、邮件或电子数据等方式。这样在进行出库时需要重新录入出库资料。
本模块完成出库资料的录入操作,出库资料的维护分为两个步骤:
(1)出库资料表头的添加、修改、删除。
(2)出库资料明细的添加、修改、删除。如图3-24所示,可以通过点击“新增”按钮实现出库资料明细的添加,若想对已经存在的出库明细资料进行修改,则可以直接点击该记录行,对其入库单号、物料编码、物料名称、规格型号、出库数量与单位等信息进行修改。直接点击记录行左边的“×”按钮可以删除资料(见图3-25)。
图3-24
图3-25
3.2.5 资料审核
有了完整的出库资料,才能进行资料的审核(见图3-26)。
图3-26
(1)审核:检查出库资料。点击出库管理—资料审核,进入出库资料审核处理界面,选择需要审核的出库指令,点击“审核”按钮,系统将自动对出库资料进行审核,审核结束,将出库资料状态改为“已审核”。
(2)取消审核:如果后续流程没有处理,可以取消审核。
同样,出库资料的审核也是一道重要的把关,可以起到在实际操作之前发现并修改错误的作用。
3.2.6 资源调度
出库资源调度处理同入库资源调度处理,可以参见本章3.1.3。
3.2.7 拣货作业
本模块实现的功能是出仓物料的拣货操作。拣货一定要一次性拣完所有物料,拣货操作完成后需对拣货操作进行确认,见图3-27。
图3-27
(1)点击出库管理—拣货作业,系统将列出出库资料已审核的作业单,对于拣货标记为“未确认”的作业单,可进入拣货操作,点击“选择记录”,点击“拣货”按钮进入拣货操作界面,见图3-28。
图3-28
(2)拣货操作:点击记录行操作列的“拣货”按钮,进入详细物料拣选处理,见图3-29。
图3-29
图3-29中列出所需物料的仓位库存情况,用户根据实际情况,到相应仓位选取物料,系统要求一次必须拣够所需物料。如果库存无法满足本次出库要求,则需要修改出库指令。
拣选完毕,点击“保存”按钮,返回上一界面,可见图3-28中的“拣货”按钮,变成了“完成”按钮(见图3-30)。
图3-30
(3)拣货审核:拣货完毕,返回如图3-27所示界面,选择出库记录,点击“审核”按钮,进行拣货审核。
(4)取消拣货审核:后续流程未处理,可取消拣货审核。
3.2.8 装卸作业
本模块实现的功能是出仓装卸作业单的制作和审核,装卸作业单经审核后,系统将自动计算出应收费用。详细操作步骤同入库装卸处理,参见本章3.1.4。
3.2.9 出库审核
出库审核为出库流程的结束环节,也是仓库管理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在系统处理上,它标志着整个出库过程的结束。
点击出库管理—出库审核,系统在主界面列出所有已完成上游出库流程的业务单,选择业务单,可进行审核或取消审核处理,见图3-31。
图3-31
至此,出入库管理模块的操作已经介绍完了,出入库管理的流程涉及的环节比较多,而且环环相扣、相互制约,共同支撑整个出入库管理的流程。同学们在模拟操作的时候要认真体会每一个环节的运作及其意义,真正掌握出入库管理流程的核心理念与管理思想。
第三方物流理论知识_企业物流运作实验教程
7.1 第三方物流理论知识
7.1.1 第三方物流相关概念
(1)物流。物流即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有机结合。物流随着人们对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需要,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物流对企业在市场上能否取胜的决定作用变得越来越明显。企业的市场表现从本质上讲主要是由产品的质量、价格以及供给三个因素决定,其中任何一个因素对企业的竞争能力都起着重要影响作用,而这三个因素都分别直接受到物流的影响,由此可见物流对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性。
随着企业竞争的日益加剧,企业越来越注重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企业的分工也越来越细。很多企业开始集中主要精力和财力在核心业务或职能上,而把另一些业务或职能外包(outsouring)给其他的企业。同时,竞争的日益加剧,单纯依靠技术降低成本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流通领域成本的降低开始受到重视。在企业并非该方面专家的情况下,前述外包形式便成为第一选择。第三方物流(third party logistics,TPL,又称3PL)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蓬勃发展起来。在西方发达国家,先进企业的物流模式已开始向第三方物流甚至第四方物流方向转变。
(2)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是相对于“第一方”发货人和“第二方”收货人物流而言的。3PL既不属于第一方,也不属于第二方,而是通过与第一方或第二方的合作来提供其专业化的物流服务,它不拥有商品,不参与商品的买卖,而是为客户提供以合同为约束、以结盟为基础的,系列化、个性化、信息化的物流代理服务。
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对第三方物流所下的定义是:由供方与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
该定义比较精练,基本表达了第三方物流的本质。其他的定义相对而言更加详细一些。列举其中的一些如下:
①第三方物流,也称为“社会化物流”、“契约物流”,是指由物流劳务的供方、需方之外的第三方去完成物流服务的物流运作方式。第三方就是指提供物流交易双方的部分或全部物流功能的外部服务提供者。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它是物流专业化的一种形式。
②所谓第三方物流,是指生产经营企业为集中精力搞好主业,把原来属于自己处理的物流活动,以合同方式委托给专业物流服务企业,同时通过信息系统与物流服务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以达到对物流全程的管理和控制的一种物流运作与管理方式。这也是为什么第三方物流又被称做合同制物流或契约物流(contract logistics)的原因。
③现代物流的本质是物流服务的提供商通过综合运用信息技术和通讯网络,将传统的仓储、运输、装卸、包装等物流活动系统化、专业化,克服一体化供应链存在的效益背反思想,赋之以新的增值服务内容,实现在较大范围内降低产品在流通领域的整体成本,以达到满足客户需求、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由于提供现代物流服务的主体是游离于生产商和客户的第三方企业,所以又常被称为第三方物流。该定义则将第三方物流和现代物流等同起来。
综观以上定义,虽然说法不尽相同,但是都没有离开第三方物流的本质——由物流供方和需方之外的第三方提供物流服务。图7-1可以比较直观地表示第三方物流:
注:该图没有考虑逆向物流;图中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是同一个物流企业。
图7-1 第三方物流方向
引入第三方物流前,物流方向为:零部件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消费者。引入第三方物流之后,物流可能就不是直接从供应商到生产商,而是在中间加入了第三方物流企业,如图虚线所示。多个零部件供应商并不分别将零件直接送到生产商,而是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也就是“共同配送”,见图7-1中的标注)。零部件供应商为零部件的供方,生产商为零部件的需方;生产商为产品的供方,分销商为产品的需方。
(3)第三方物流企业。《国家标准物流术语》认为:物流企业指从事物流活动的经济组织;物流活动指物流诸功能的实施与管理过程;物流指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的过程。
综合《国家标准物流术语》的定义,可以将物流企业定义为从事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活动或者根据实际需要将前述活动进行有机结合的经济组织。根据该定义,物流企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物流企业,其业务涉及物流的基本活动或者这些活动的有机结合;狭义的物流企业则是物流活动为其核心业务(在企业营业额或利润额中所占比例达到某一量化程度,如50%)。我们常说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指的是狭义的物流企业。
根据《物流企业分类与评估指标》,物流企业指至少从事运输(含运输代理、货物快递)或仓储一种经营业务,并能够按照客户物流需求对运输、储存、装卸、包装、流通加工、配送等基本功能进行组织和管理,具有与自身业务相适应的信息管理系统,实行独立核算、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经济组织,非法人物流经济组织可比照适用。标准还规定了物流企业的三种类型,即运输型物流企业、仓储型物流企业和综合物流服务型。前两者都是功能单一性企业。
(4)第三方物流服务。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提供的服务包括:
运输(transportation)。根据《国家标准物流术语》,运输是用设备和工具,将物品从一个地点向另一个地点运送的物流活动,其中包括集货、分配、搬运、中转、装入、卸下、分散等一系列操作。
仓储(warehousing)。《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定义,仓储为利用仓库及相关设施设备进行物品的进库、存贮、出库的作业。运输和仓储是最基本的物流活动。功能单一型的物流企业可能只提供单纯的运输或仓储服务,但随着第三方物流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倾向于提供多种集成化的服务,这样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
配送(distribution)。《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定义,配送是在经济合理区域范围内,根据客户要求,对物品进行拣选、加工、包装、分割、组配等作业,并按时送达指定地点的物流活动。
拣选(order picking)指按订单或出库单的要求,从储存场所拣出物品,并码放在指定场所的作业。
包装(package/packaging)指为在流通过程中保护产品、方便储运、促进销售,按一定技术方法而采用的容器、材料及辅助物等的总体名称。也指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而采用容器、材料和辅助物的过程中施加一定技术方法等的操作活动。
组配(assembly)指充分利用运输工具的载重量和容积,采用先进的装载方法合理安排货物的装载。
标准物流术语并没有对加工和分割进行定义,只是对流通加工(distribution processing)进行了定义:物品在从生产地到使用地的过程中,根据需要施加包装、分割、计量、分拣、刷标志、拴标签、组装等简单作业的总称。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加工就是指通过一些作业,如包装、贴条形码等,使物品的物理性质发生了变化,从而更方便物流运作的活动。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配送包括运输作业,而且在大部分情况下,提供配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会提供仓储服务,并且,通过拣选、组配等作业将运输和仓储衔接起来。可以说,配送是集成化的仓储和运输服务。集成并不是简单地相加,除运输和仓储外,配送包括一些增值服务,例如贴条形码。
除此之外,有些第三方物流企业还能够提供物流系统设计、咨询等服务,这就涉及第四方物流了。如果其客户的业务为跨国的,则还可能提供选择货代人、海关代理、报关等服务。
在物流企业的介绍中我们已经了解到物流企业分为功能单一性企业和综合性企业,也就是说有的物流企业并不是提供所有的物流服务,而是会选择其中的一项或者几项作为自己的主要服务项目,但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选择综合性物流企业为自己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当然,第三方物流企业与外包企业签订服务合同之后,有可能会委托运输性物流企业完成该合同的运输服务。本书以综合性物流服务为例讲解。
7.1.2 第三方物流流程
(1)第三方物流总体流程。第三方物流提供的基本物流服务为:仓储和运输。从供方将物品运输到仓库保管,再将物品运输到需方。在必要的情况下还需要对物品进行加工处理,见图7-2。
图7-2 第三方物流总体流程
(2)仓储业务流程。
①仓储业务总体流程。仓储业务的总体流程见图7-3。需要存储的货物运输到仓库,首先通过仓储调度,选择合适的站台和配备合适数量的卸货、分货、选货等人员;然后将货物从车辆卸下,分门别类,并打上标签;验货后将货物放在合适的仓位,入库作业至此完成。
图7-3 仓储作业流程
货物在仓库保管期间,需要进行在库管理,如盘点(定期盘存/永续盘存)。在必要情况下还可能需要转移仓位(搬仓)。应客户的要求,还可能进行加工作业。
接受到客户的订单后,开始组织出货,将货物装车。
由图7-3我们可以看到,仓储系统进行的主要作业有:入库/仓作业、加工作业、出库/仓作业。搬仓、盘点为库存管理的常规性工作。同时,仓储业务的处理除了与仓储系统有关系而外,还与配送系统和运输系统有关系。例如在出仓业务中,装车之前需要与运输系统协作,安排车辆,即车辆调度。
②入库作业处理流程。在仓储系统中,入库作业的处理流程如下(见图7-4):通过配送系统确认客户资料;从系统中调出入仓单等单据;根据入仓单上的业务量,分配资源,如叉车、站台、装卸人员等;实体的卸货作业;验货,与配送系统协作确定该批入仓货物是否存在问题;给货物分配仓位;在系统中进行入仓确认。入仓确认之后,结算管理系统能够根据作业量计算出卸货等费用;通过商务管理系统还能查询出仓位、资源的使用情况。
图7-4 入库作业处理流程
(3)加工处理流程。加工业务的处理流程为(见图7-5):配送系统发出加工指令单;仓储系统根据该指令进行加工操作并记录加工工作量;结算管理系统能够根据加工工作量计算出加工费用,商务管理系统则可以查询出此次加工作业中的资源占用情况。
图7-5 加工作业处理流程
(4)出库作业处理流程。出库作业主要分成两步:首先从仓库中调出货物(选货处理流程见图7-6),然后装车(装车处理流程见图7-7)。
图7-6 选货处理流程
图7-7 装车处理流程
从仓库中调出物品之前需要配送系统确认客户资料,将物品装车也需要配送系统下达出仓装车指令单。
其实装车作业的完成还需要与运输系统协作,比如车辆的调度。装车之后就是将货物运往目的地,此时司机的配备也需要运输系统完成。一个优秀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应该还要能够提供实时跟踪服务,这也需要运输系统的协调。这一点在图7-3中已经有所反映。
(5)运输业务流程。一般的运输业务流程为:通过配送系统审核订车单;制定运输计划;配载调度车辆;线路优化;生成装运通知单;装卸货(仓储系统);运货至目的地。根据运输业务中生成的各种单据,结算管理系统计算该笔业务产生的费用以及应当向客户收取的费用。如果服务对象的业务为跨国业务,还会涉及货代系统和报关系统,如图7-8所示。
图7-8 运输业务流程
模拟企业概况_企业战略管理实验实训教程
1.2.1 模拟企业概况
在模拟实战之前,你一定很想了解你将接手的是一个怎样的企业,你在企业中担当什么样的职位,负有怎样的责任,企业所属行业及企业的内外部环境等情况。在开始模拟竞争之前,管理层必须了解并熟悉这些规则,才能做到合法经营,才能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本章对这些问题进行说明,对模拟企业的竞争规则作简要介绍。
该企业是一个典型的离散制造型企业,创建已有三年,长期以来一直关注于某行业P系列产品的生产和经营。目前企业拥有自主厂房——大厂房,其中安装了三条手工生产线和一条半自动生产线,运行状态良好。所有生产设备全部生产P1产品,几年以来一直只在本地市场进行销售,有一定知名度,客户也很满意。
1.2.1.1 企业的财务状况
根据课程设计所涉及的业务对资产负债表中的项目进行了适当的简化,形成了如表1-1所示的简易结构。
表1-1 简易的资产负债表
1.2.1.2 企业的经营成果
根据课程设计中所涉及的业务对利润表中的项目进行了适当的简化,形成如表1-2所示的简易结构。
表1-2 利润表
1.2.1.3 股东期望
从利润表中可以看出,企业上一年盈利300万元,增长已经放缓。生产设备陈旧,产品、市场单一;企业管理层长期以来墨守成规地经营,导致缺乏必要的活力,目前虽尚未衰败,但也近乎停滞不前。鉴于此,公司董事会及全体股东决定将企业交给一批优秀的新人去发展,他们希望新的管理层能够把握时机,抓住机遇,投资新产品开发,使公司的市场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在全球市场广泛开放之际,积极开发本地市场以外的其他新市场,进一步拓展市场领域;扩大生产规模,采用现代化生产手段,努力提高生产效率,全面带领企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1.2.1.4 部门职能分工
ERP沙盘模拟教学以一套沙盘教具为载体。沙盘教具主要包括:沙盘盘面六张,代表六个相互竞争的模拟企业。沙盘盘面按照制造企业的职能部门划分了职能中心,包括营销与规划中心、生产中心、物流中心和财务中心。各职能中心覆盖了企业运营的所有关键环节:战略规划、市场营销、生产组织、采购管理、库存管理、财务管理等,是一个制造企业的缩影。现将各职能部门分工说明列于表1-3中。
表1-3 职能部门分工说明
续表
模拟竞争规则_企业战略管理实验实训教程
1.2.3 模拟竞争规则
企业是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企业管理的目标可概括为生存、发展、盈利。
企业在市场上生存下来的基本条件:一是以收抵支;二是到期还债。这从另一个角度告诉我们,如果企业出现资不抵债或者现金断流的情况,就将宣告破产。
企业经营的本质是股东权益最大化,即盈利。而从利润表中的利润构成中不难看出盈利的主要途径是扩大销售(开源),二是控制成本(节流)。
1.2.3.1 市场规则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市场这个大环境。谁赢得市场,谁就赢得了竞争。市场是瞬息万变的,变化增加了竞争的对抗性和复杂性。
(1)市场划分与市场准入
市场是企业进行产品营销的场所,标志着企业的销售能力。目前企业仅拥有本地市场,除本地市场外,还有区域市场、国内市场、亚洲市场、国际市场有待开发。
①市场开发
在进入某个市场之前,企业一般需要进行市场调研、选址办公、招聘人员、做好公共关系、策划市场活动等一系列工作。而这些工作均需要消耗资源——资金及时间。开发不同市场所需的时间和资金投入如表1-4所示。
表1-4 开发不同市场所需的时间和资金投入
②市场准入
当某个市场开发完成后,该企业就取得了在该市场上经营的资格(取得相应的市场准入证),此后就可以在该市场上进行广告宣传,争取客户订单了。
对于所有已经进入的市场来说,如果因为资金或其他方面的原因,企业某年不准备在该市场进行广告投放,那么也必须投入1M的资金维持当地办事处的正常运转,否则就被视为放弃了该市场。再次进入该市场时需要重新开发。
(2)销售会议与订单争取
销售预测和客户订单是企业生产的依据。销售预测从商业周刊得到,对所有企业而言是公开而透明的。众所周知,客户订单的获得对企业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①销售会议
每年年初,各企业会派出优秀的营销人员参加客户订货会,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做销售策划、广告展览、公共关系、客户访问等,以使得本企业的产品能够深入人心,争取到尽可能多的订货信息。
②市场地位
市场地位是针对每个细分市场而言的。企业的市场地位根据上一年度各企业的销售额排列,销售额最高的企业称为该市场的“市场领导者”,俗称“市场老大”。
③广告投放
广告是分市场、分产品投放的,投入1M有一次选取订单的机会,以后每多投2M增加一次选单机会。如:投入7M表示准备拿4张订单,但是能否有4次拿单的机会则取决于市场需求、竞争态势等;投入2M准备拿一张订单,只是比投入1M优先拿到订单。
在“竞单表”中按市场、按产品登记广告费用。“竞单表”如表1-5所示,这是第三年A组广告投放情况。
表1-5 竞单表
④客户订单
市场需求用客户订单卡片的形式表示,如图1-2所示。卡片上标注了市场、产品、产品数量、单价、订单价值总额、账期、特殊要求等要素。
图1-2 客户订单
如果没有特别的说明,普通订单可以在当年内任一季度交货。如果由于产能不够或其他原因,导致本年不能交货,企业为此应受到以下处罚:
a)因不守信用市场地位下降一级;
b)下一年该订单必须最先交货;
c)交货时扣除该张订单总额的25%(取整)作为违约金。
卡片上标注有“加急!!!”字样的订单,必须在第一季度交货,延期罚款处置同上所述。因此,营销总监接单时要考虑企业的产能。当然,如果其他企业乐于合作,不排除委外加工的可能性。
注意:
●如果上年市场老大没有按期交货,市场地位下降,则本年该市场没有老大。
订单上的账期代表客户收货时货款的交付方式。若为0账期,则现金付款;若为3账期,代表客户付给企业的是三个年度到期的应收账款。
如果订单上标注了“ISO9000”或“ISO14000”,那么要求生产单位必须取得了相应认证并投放了认证广告费,两个条件均具备,才能得到这张订单。
⑤订单争取
在每年一度的销售会议上,将综合企业的市场地位、广告投入、市场需求及企业间的竞争态势等因素,按规定程序领取订单。客户订单是按照市场划分的,选单次序如下:
首先,上一年该市场的市场领导者最先选择订单。
其次,按每个市场单一产品广告投入量,其他企业依次选择订单;如果单一产品广告投放相同,则比较该市场两者的广告总投入;如果该市场两者的广告总投入也相同,则根据上一年市场地位决定选单次序;若上一年两者的市场地位相同;则采用非公开招标方式,由双方提出具有竞争力的竞单条件,由客户选择。
注意:
●无论你投入多少广告费,每次你只能选择1张订单,然后等待下一次选单机会。
1.2.3.2 企业运营规则
在“ERP沙盘模拟”课程中,本着简化的原则,我们将企业运营需要遵守的各项规定分为六个方面阐述。
(1)厂房购买、出售与租赁
企业目前拥有自主厂房——大厂房,价值40M。另有小厂房可供选择使用,有关各厂房购买、租赁、出售的相关信息如表1-6所示。
表1-6 厂房购买、出售与租赁
提示:
●厂房可随时按购买价值出售,得到的是4个账期的应收账款。
●厂房不提折旧。
(2)生产线购买、转产与维修、出售
企业目前有三条手工生产线和一条半自动生产线,另外可供选择的生产线还有全自动生产线和柔性生产线。不同类型生产线的主要区别在于生产效率和灵活性。生产效率是指单位时间生产产品的相关数量;灵活性是指产生新产品时设备调整的难易性。有关生产线购买、转产与维修、出售的相关信息如表1-7所示。
表1-7 生产线购买、转产与维修出售
说明:
●所有生产线可以生产所有产品。
●投资新生产线时按照安装周期平均支付投资,全部投资到位后的下一周期可以领取产品标识,开始生产。资金短缺时,任何时候都可以中断投资。
●生产线转产是指生产线转产生产其他产品,如半自动生产线原来生产P1产品,如果转产生产P2产品,需要改装生产线,因此需要停工一个周期,并支付1M改装费用。
●当年已售出的生产线不用支付维修费。
●出售生产线时,如果该生产线净值<残值,将生产线净值直接转到现金库中;如果该生产线净值>残值,从生产线净值中取出等同于残值的部分置于现金库,将差额部分置于综合费用的其他项。
(3)产品生产
产品研发完成后,才可以接单生产。生产不同的产品需要的原料不同,各种所用到的原料及数量如图1-3所示。
图1-3 P系列产品的BOM结构
每条生产线同时只能有一个产品在线。产品上线时需要支付加工费,不同生产线的生产效率不同,但需要支付的加工费是相同的,均为1M。
(4)原材料采购
原料采购涉及两个环节,签订采购合同后按合同收料。签订采购合同时要注意采购提前期。R1,R2原料需要一个季度的采购提前期;R3,R4原料需要两个季度的采购提前期。货物到达企业时,照单全收,并按规定支付原料费或计入应付账款。
(5)产品研发与国际认证体系
企业目前可以生产并销售P1产品。根据预测,另有技术含量依次递增的P2,P3,P4的三种产品有待开发。
①产品研发
不同技术含量的产品,需要投入的研发时间和研发投资是有区别的,如表1-8所示。
表1-8 产品研发需要投入的时间及研发费用
②ISO认证
随着中国加入WTO,客户的质量意识及环境意识越来越清晰。经过一定时间的市场孕育,最终会反映在客户订单中。企业要进行ISO认证,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并花费一定费用,如表1-9所示。
表1-9 国家认证需要投入的时间及认证费用
(6)融资贷款与贴现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是企业任何活动的支撑。在ERP沙盘模拟课程中,企业尚未上市,因此其融资渠道只能是银行借款、高利贷和应收账款贴现。下面对比几种融资方式列于表1-10中。
表1-10 企业可能的各项融资手段及财务费用
续表
提示:
●无论长期贷款、短期贷款还是高利贷均以20M为基本贷款单位。长期贷款最长期限为5年,短期贷款及高利贷期限为一年,不足一年的按一年计息,贷款到期后返还。
●应收账款贴现随时可以进行,金额必须是7的倍数,不考虑应收账款的期限,每7M应收款交纳1M的贴现费用,其余6M作为现金放入现金库。
1.2.3.3 商业情报
市场预测是各企业能够得到的关于产品市场需求预测的唯一可以参考的有价值的信息,对市场预测的分析与企业的营销方案策划息息相关。在市场预测中发布了近几年关于行业产品市场的预测资料,包括各市场、各产品的总需求量、价格情况、客户关于技术及产品的质量要求等,如图1-4所示。
图1-4是1~6年本地市场P系列产品的预测资料,由左边的柱形图和右边的折线图构成。柱形图中的横坐标代表年,纵坐标上标注的数字代表了产品数量,各产品下柱形的高度代表该产品某年的市场预测需求总量。折线图标识了1~6年P系列产品的价格趋向,横坐标表示年,纵坐标表示价格。
图1-4 本地市场P系列产品需求预测
在市场预测中,除了直观的图形描述外,还用文字形式加以说明,其中尤其需要注意客户关于技术及产品的质量要求等细节。
营销总监也会通过实地调查或其他途径了解同行业竞争对手的情况。例如,他们研发了哪些产品?开拓哪些市场?生产能力如何?资本结构如何?竞争对手分析有利于企业合理利用资源,开展竞争与合作。
沙盘模拟基本流程_企业战略管理实验实训教程
1.2.4 沙盘模拟基本流程
1.2.4.1 起始年
新管理层接手企业,需要有一个适应阶段,在这个阶段,需要与原有管理层交接工作,熟悉企业的工作流程。因此,在“ERP沙盘模拟”课程中,设计了起始年。
起始年主要目的是团队磨合、进一步熟悉规则,明晰企业的运营过程。由于起始年的决策仍决定于原有管理层,因此,继续保守经营,不投资新产品研发,不购置固定资产,不尝试新的融资,只是维持原有的生产规模,第一、二季度各订购两批R1原料,第三、四季度各订购一批R1原料。
任务清单代表了企业简化的工作流程,也是企业竞争模拟中各项工作需要遵守的执行顺序,分为年初4项工作、按季度执行的19项工作和年末需要做的6项工作。执行任务清单时由CEO主持,团队成员各司其职,有条不紊,每执行完一项任务,CEO在方格中打勾作为完成标志。
“现金”是企业的血液。伴随着企业各项活动的进行,会发生现金的流动。为了清晰记录现金的流入和流出,我们在任务清单中设置了现金收支明细登记。CEO带领大家每执行一项任务时,如果涉及现金收付,财务总监在收付现金的同时,要相应地在方格内登记现金收支情况。
提示:
●执行任务清单时,必须按照自上而下、自左而右的顺序严格执行。
(1)年初4项工作
■新年度规划会议
新的一年开始之际,企业管理团队要制定(调整)企业战略,作出经营规划、设备投资规划、营销策划方案等。具体来讲,需要进行销售预算和可承诺量的计算。
■参加订货会/登记销售订单
参加订货会:各企业派营销总监参加销售会议,按照市场地位、广告投放、竞争态势、市场需求等条件分配客户订单。
登记销售订单:营销总监领取订单后,负责将订单登记在“订单登记表”中、将广告费放置在沙盘上的“广告费”位置。财务总监记录支出的广告费。
■制定新年度计划
在明确今年的销售任务后,需要以销售为龙头,结合企业对未来的预期,编制生产计划、采购计划、设备投资计划并进行相应的资金预算。
■支付应付税
依法纳税是每个企业及公民的义务。请财务总监按照上一年度利润表的“所得税”一项的数值取出相应的现金放置于沙盘的“税金”处并做好现金收支记录。
(2)每季度19项工作
■初现金盘点(请填余额)
■更新短期贷款/还本付息/申请短期贷款
更新短期贷款:如果企业有短期贷款,请财务总监将空桶向现金库方向移动一格。移至现金库时,表示短期贷款到期。
还本付息:短期贷款的还款规则是利随本清。短期贷款到期时,每桶需要支付20M×5%=1M的利息,因此,本金与利息共计21M。财务总监从现金库中提取现金,其中20M还给银行,1M放置于沙盘上“利息”处并做好现金收支记录。
申请短期贷款:短期贷款只有在这一时点上可以申请。可以申请的最高额度为:上一年所有者权益×2-(已有短期贷款+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
提示:
●企业随时可以向银行申请高利贷,高利贷贷款额度视企业当时的具体情况而定。如果贷了高利贷,可以用倒置的空桶表示,并与短期借款同样管理。
■更新应付款/归还应付款
请财务总监将应付款向现金库方向推进一格。到达现金库时,从现金库中取现金付清应付款并做好现金收支记录。
■原材料入库/更新原料订单
供应商发出的订货单已运抵企业时,企业必须无条件接收货物并支付原料款。采购总监将原料订单区中的空桶向原料库方向推进一格,到达原料库时,向财务总监申请原料款,支付给供应商,换取相应的原料。如果现金支付,财务总监要做好收支记录。如果启用应付账款,在沙盘上作相应的标记。
■下原料订单
采购总监根据年初制定的采购计划,决定采购的原料的品种及数量,每个空桶代表一批原料,将相应的空桶放置于对应的原料订单处。
■更新生产/完工入库
由运营总监将各生产线上的在制品推进一格。产品下线表示产品完工,将产品放置于相应的成品库。
■投资新生产线/变卖生产线/生产线转产
投资新生产线:投资新设备时,运营总监向指导老师领取新生产标识,翻转放置于某厂房相应位置,其上放置与该生产线安装周期相同的桶数,每个季度向财务总监申请建设资金,额度=设备购买价值/安装周期,财务总监做好现金收支记录。在全部投资完成后的下一季度,将生产线标识翻转过来,领取产品标识,可以开始投入使用。
变卖生产线:当生产线上的在制品完工后,可以变卖生产线。如果此时该生产线净值﹤残值,将生产线净值直接转到现金库中;如果该生产线净值﹥残值,从生产线净值中取出等同于残值的部分置于现金库,将差额部分置于综合费用的其他项。财务总监做好现金收支记录。
生产线转产:生产线转产是指某生产线转产生产其他产品。不同生产线类型转产所需的调整时间及资金投入是不同的,请参阅“生产线购买、调整与维修、出售”规则。如果需要转产且该生产线需要一定的转产周期及转产费用,请运营总监翻转生产线标识,按季度向财务总监申请并支付转产费用,停工满足转产周期要求并支付全部的转产费用后,再次翻转生产线标识,领取新的产品标识,开始新的生产。财务总监做好现金收支记录。
提示:
●生产线一旦建设完成,不得在各厂房间随意移动。
■向其他企业购买原材料/出售原材料
新产品上市时,原料库中必须备有足够的原料,否则需要停工待料。这时采购总监可以考虑向其他企业购买。如果按原料的原值购买,购买方视同“原材料入库”处理,出售方采购总监从原料库中取出原料,向购买方收取同值现金,放入现金库并做好现金收支记录。如果高于原料价值购入,购买方将差额(支出现金-原料价值)记入利润表中的其他支出;出售方将差额记入利润表中的其他收入,财务总监做好现金收支记录。
■开始下一批生产
当更新生产/完工入库后,某些生产线的在制品已经完工,可以考虑开始生产新产品。由运营总监按照产品结构从原料库中取出原料,并向财务总监申请产品加工费,将上线产品摆放到离原料库最近的生产周期。
■更新应收款/应收款收现
财务总监将应收款向现金库方向推进一格,到达现金库时即成为现金,做好现金收支记录。
提示:
●在资金出现缺口且不具备银行贷款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应收款贴现。应收款贴现随时可以进行,财务总监按7的倍数取应收账款,其中1/7作为贴现费用置于沙盘上的“贴息”处,6/7放入现金库,并做好现金收支记录。应收账款贴现时不考虑账期因素。
■出售厂房
资金不足时可以出售厂房,厂房按购买价值出售,但得到的是4账期应收款。
■向其他企业购买成品/出售成品
如果产能计算失误,有可能本年度不能交付客户订单,这样不仅信誉尽失,且要接受订单总额的25%的罚款。这时营销总监可以考虑向其他企业购买产品。如果以成本价购买,买卖双方正常处理;如果高于成本价购买,购买方将差价(支付现金-产品成本)计入直接成本,出售方将差价计入销售收入,财务总监做好现金收支记录。
■按订单交货
营销总监检查各成品中的成品数量是否满足客户订单要求,满足则按照客户订单交付给定数量的产品给客户,并在订单登记表中登记该批产品的成本。客户按订单收货,并按订单上列明的条件支付货款,若为现金(0账期)付款,营销总监直接将现金置于现金库,财务总监做好现金收支记录;若为应收账款,营销总监将现金置于应收账款相应账期处。
提示:
●必须按订单整单交货。
■产品研发投资
按照年初制定的产品研发计划,运营总监向财务总监申请研发资金,置于相应产品生产资格位置。财务总监做好现金收支记录。
提示:
●产品研发投资完成,领取相应产品的生产资格证。
■支付行政管理费
管理费用是企业为了维持运营发放的管理人员工资、必要的差旅费、招待费等。财务总监取出1M摆放在“管理费”处,并做好现金收支记录。
■其他现金收支情况登记
除以上引起现金流动的项目外,还有一些没有对应项目的,如应收账款贴现、高利贷支付的费用等,可以直接记录在该项中。
■现金收入合计
统计本季度现金收入总额。
■现金支出合计
统计本季度现金支出总额。第四季度的统计数字中包括四季度本身和年底发生的。
■期末现金对账
1~3季度及年末,财务总监盘点现金余额并做好登记。
以上19项工作每个季度都要执行。
(3)年末6项工作
■支付利息/更新长期贷款/申请长期贷款
支付利息:长期贷款的还款规则是每年付息,到期还本。如果当年未到期,每桶需要支付20M×10%=2M的利息,财务总监从现金库中取出长期借款利息置于沙盘上的“利息”处,并做好现金收支记录。长期贷款到期时,财务总监从现金库中取出现金归还本金及当年的利息,并做好现金收支记录。
更新长期贷款:如果企业有长期贷款,请财务总监将空桶向现金库方向移动一格;当移至现金库时,表示长期贷款到期。
申请长期贷款:长期贷款只有在年末可以申请。可以申请的额度为:上一年度所有者权益×2-已有长期贷款+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贷款。
■支付设备维修费
在用的每条生产线支付1M的维护费。财务总监取相应现金置于沙盘上的“维修费”处,并做好现金收支记录。
■支付租金/购买厂房
大厂房为自主厂房,如果本年在小厂房中安装了生产线,此时要决定该厂房是购买还是租用,如果购买,财务总监取出与厂房价值相等的现金置于沙盘上的“厂房价值”处;如果租赁,财务总监取出与厂房租金相等的现金置于沙盘上的“租金”处。无论购买还是租赁,财务总监应做好现金收支记录。
■计提折旧
产房不提折旧,设备按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在建工程及当年新设备不提折旧。折旧=原有设备价值/3(向下取整)。财务总监从设备价值中取折旧费放置于沙盘上的“折旧处”。当设备的价值下降至3M时,每年折旧1M。
提示:
●计提折旧时只可能涉及生产线净值和其他费用两个项目,与现金流无关,因此在任务清单中标注了()以示区别,计算现金收/支合计时不应考虑该项目。
■新市场开拓/ISO资格认证投资
新市场开拓:财务总监取出现金放置在要开拓的市场区域,并做好现金支出记录。市场开发完成,从指导老师处领取相应市场准入证。
ISO认证投资:财务总监取出现金放置在要认证的区域,并做好现金支出记录。认证完成,从指导老师处领取ISO资格证。
■结账
一年的经营下来,年终要做一次“盘点”,编制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
在报表做好之后,指导教师将会运行沙盘上企业已支出的各项成本,为来年做好准备。
1.2.4.2 实战流程
现在,新的管理层已经接过了将企业继续发展的重任,你们将对公司的发展负完全责任。
从第一年开始,每年的操作步骤同1.4.1.1中所述的初始年操作步骤,以下仅对各步骤作补充说明:
(1)计划
计划是各项工作执行的依据。每年年初,在CEO的带领下,在企业战略的指导下,制定销售计划、设备投资计划、生产计划、采购计划、资金计划、市场开发计划及产品研发计划等。
■销售计划
制定销售计划时,需回答以下问题:企业将生产什么产品?生产多少?通过什么渠道销售?计划在什么地区销售?各产品线、地区比例如何?是否考虑促销活动?
■设备的投资与改造
设备投资与改造是提高产能,保障企业持续发展的策略之一。企业进行设备投资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市场上对各种产品的需求状况;
◆企业目前的产能;
◆新产品的研发进程;
◆设备投资分析;
◆新设备用于生产何种产品?所需资金来源?设备安装地点?
◆设备上线的具体时间及所需料储备。
■生产计划
企业主要有五个计划层次,即经营规划、销售与运作规划、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和能力需求计划。物料需求计划是主生产计划的具体化,能力需求计划是对物料需求计划作能力上的平衡和验证。
■采购计划
采购计划要回答三个问题:采购什么?采购多少?何时采购?
■资金计划
每年年初做现金预测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使你运筹帷幄,游刃有余。为了帮助大家制定计划,附录中提供了相关的辅助计划工具,包括企业经营过程记录表、生产计划及采购计划编制、开工计划、采购及材料付款计划,还有用于财务综合评价的杜邦模型。
(2)内部流程及控制
计划制定之后,企业的日常运营将在CEO的领导下,按照任务清单所指示的程序及顺序进行。企业应该对各年每个季度的要点进行记录,以便于核查、分析。主要的要点有:任务清单、订单登记表、产品核算统计表、综合管理费用明细表和利润表。利润表中各项目的计算如表1-11所示。资产负债表中各项目的计算如表1-12所示。
表1-11 利润表的编制
表1-12 资产负债表的编制
续表
提示:
●如果前几年净利润为负数,今年的盈利可用来弥补以前的亏损,可以减除的亏损至多为三年。
(3)反思与总结
每一年经营下来,需要反思我们的行为,分析实际与计划的偏差及其原因。聆听指导教师根据现场数据所做的点评及分析,记录你的收获,完善知识体系。
外部因素评价矩阵_企业战略管理实验实训教程
5.2.3 外部因素评价矩阵
外部环境分析的最终结果是要形成一个总体性的环境评价,而外部因素评价矩阵可以把经济环境因素、政治法律环境因素、社会文化环境因素和技术环境因素综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总体的判断。
外部因素评价矩阵的具体编制方法包括如下几个步骤:
步骤1:确定外部关键的因素,因素总数控制在10~20个之间,包括机会和威胁两个方面。先列出机会,后列出威胁。
步骤2:给每一个关键外部因素设定权重,各因素的权重之和应等于1。权重表明该因素对行业经营的相对重要性。
步骤3:就各关键因素对企业的影响程度进行评分。机遇的评分范围为1~5分,威胁的评分范围为-1~-5分。对于机遇而言,5分表示这是行业发展中的一个重大机遇,1分表示一般性机遇。对于威胁来说,-5分表示该因素对企业具有极大的威胁,-1分表示威胁性不大。
步骤4:用每个因素的权重乘以它的评分,得到这一因素的加权分数。
步骤5:将所有因素的加权分数相加,得到企业的总加权分数。
在外部因素评价矩阵中,企业所能得到的总加权分数最高为5分,最低为-5分,平均分为0分。超出平均分以上的,说明企业的外部环境非常有利,反之则说明企业的外部环境非常恶劣(见表5-1)。
表5-1 外部因素评价矩阵
波特的产业竞争五种力量模型_企业战略管理实验实训教程
6.2.1 波特的产业竞争五种力量模型
各产业因其商业架构、竞争状况以及成长潜力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为了判别某产业是否有投入的价值,需要回答以下几个问题:该市场有多大?成长率如何?其中有多少竞争对手?迈克尔·波特发展出了一个五种力量模型(如图6-1所示),用来分析产业的竞争环境。
图6-1 五种竞争力量模型
波特认为,产业中的竞争是由五种竞争力量混合决定的。
6.2.1.1 供应商的力量
供应商的力量影响到产业的竞争强度。供应商可以通过提高供货价格和降低产品或服务的质量等手段影响产业内企业的盈利能力。
供应商对下游行业是一种弱势竞争力量还是一种强势竞争力量取决于供应商所有行业的市场条件和所提供产品的重要性。如果供应商所提供的产品占其下游行业产品成本很大的比例,从而对该行业的产品生产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或者对该行业的产品质量有着明显的影响,那么供应商对下游的竞争过程产生重大的影响。
一般来说,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取决于其数量、集中程度以及可供选择的替代输入等要素。波特认为,在以下几种情况下供应商拥有较强的议价能力:
●供应商的产品独特而且转换成本高。典型的例子是英特尔公司。它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以微处理器在个人电脑行业为自己创立了有力的地位。它在X86构建方面建立了领先地位,而且保持领先于直接的竞争对手。如果它的直接或间接的客户试图转向使用另一种微处理器,那么势必面临着巨额的转换成本。
●供应商有可信能力构成前身一体化的威胁。如果供应商能够通过前身一体化进行下游行业和生产过程,那么它就拥有较强的议价能力,并对下游厂商构成严重威胁。
●参与竞争的供应商相当少,而且他们比为之服务的客户要更集中。这意味着当供应商提高其议价能力时,购买企业很难在供应商之间实现转移。
●对供应商来说,所供应的产业无关紧要。供应商向多个产业出售产品,且每个产业在其销售额中并不占很大比例时,更倾向于使用讨价还价的能力。
6.2.1.2 购买者的力量
买方的影响力大时,会迫使业内企业降低价格,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业内企业相互对立。此种情况的发生会降低整个行业的获利能力,因而进行产业分析时要分析购买者的力量。如果出现以下几种情况,购买者的影响力往往会变得很强大:
●客户数量少而购买量大。当客户购买的产品固定成本高,生产商保持高生产量的动机强烈而不惜低价销售时,客户具有特别的影响力。化工企业的许多细分市场不断有这种情况。这是由于经济衰退,或者一个或多个竞争对手大量提高新的生产能力而造成化工企业的生产能力过剩引起的。
●产品差异很小或者转换成本低。在这种情况下,客户们可以迅速地从一个供应商转向另一个供应商,并且可以运用这种威胁来设法得到更低的价格。
●如果客户感到不能从供应商得到满意的价格,那么他们有可信的能力实现后向一体化。近几年,这已成为电子行业某些细分市场中客户的有力手段;许多公司现在能够设计自己的集成电路,并且与铸造厂联系生产这些部件。这种发展趋势给一些半导体公司造成很大的压力。
●客户拥有充分的信息。客户对于供应商及其价格和成本的信息知道得越全面,他们在讨价还价时就越有优势。
●购买商的利润很低。低利润促使购买商千方百计降低成本。另一方面,高盈利的购买商对价格不太敏感。
●销售者的产品对购买商的产品质量或服务无关紧要。如果销售者的产品对购买商的产品质量影响很大时,购买商一般在价格上不太敏感。
6.2.1.3 现有的竞争者及竞争强度
行业内的竞争者是五种竞争力中最强大的一个竞争力量。为了获得竞争的成功,这些竞争者常常不惜代价地参与竞争,甚至会出现产品价格低于单位成本的价格大战情形导致全行业亏损,如中国的彩电行业。一般来说,在同一行业内部,竞争者间的竞争激烈程度是由一些结构性因素决定的,如竞争者数目、行业增长率、产品或服务的差异化程度以及退出障碍等。下列情况下竞争会比较激烈:
●竞争对手规模大致相同。当市场上有一个明显居主导地位的竞争对手时,竞争往往趋于缓和,如计算机主机行业,多年来一直是IBM占支配地位。
●行业固定成本高,或者产品或服务不耐久。这常常导致竞争对手通过削价活动来设法抓住客户数量。航空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行业成熟且增长缓慢。这种市场环境下,公司必须抓住额外的市场份额以增加自己的销售额。
●产品或服务没有差异性或者没有转换成本。如果许多公司已经成功地建立了很强的专利标准并因此产生高转换成本,那么该行业竞争的激烈程度就较低。
●产业总体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因规模经济要求生产能力必须大幅度提高,生产能力的扩大将极大地破坏产业平衡。
●竞争对手有不同的目标和战略。
●退出障碍大。当一个或多个公司即使利润很低也不愿离开某个行业时,往往会降低行业的平均赢利能力。有时这是由于不愿意注销资产而对收益产生的负面影响;有时是管理层出于政治或忠诚度的原因而不愿意关闭企业。
6.2.1.4 潜在的进入者
新的进入者构成的威胁程度取决于行业进入障碍,以及原有竞争者对新竞争者有效反应的能力。如果行业进入障碍小,业内企业的客户就可能利用新竞争者参与的这种威胁,从供应商那里得到更低的价格或更优惠的条件。在供应商不能有效反应的情况下,客户就鼓励其他国家或邻近行业的供应商进入市场。当发生下述情况时,进入市场的障碍就大:
●原竞争者在研发、生产、营销及售后服务和技术支持方面具有相当可观的规模经济。与原竞争者具有类似策略的新进入者为了获得规模经济就需要做出巨大投资,否则就被迫在成本劣势情况下经营。
●原竞争者具有强有力的产品差异或高额的转换成本。
●新进入者面临与规模或范围无关的成本劣势。有时,原竞争者由于原材料成本低、劳动力成本低、或者专利技术成本化而具有成本优势。
●新进入者很难接近分销渠道。
原竞争者对新进入者做出强烈反应的能力和意愿也影响进入市场的障碍。如果原竞争者资源充足,并显示出要使用价格武器或其他武器来对付新进入者,那么这就会影响新进入者的热情。
6.2.1.5 替代产品或服务的威胁
替代品是指能够满足顾客需求的其他产品或服务,它包括行业内的更新换代产品以及其他行业所提供的具有相同功能用途的产品。如果许多物品可以替代你的产品,那么竞争压力就很大,反之则小。若替代品的价格比较低,就会限制行业产品的价格进而限制行业利润。
行业中的竞争企业常常会因为另一个企业能够生产出优良的替代品而面临竞争的威胁,替代品威胁分析包括:①替代品是否在价格上具有吸引力;②替代品在质量、性能以及其他一些重要属性方面的顾客满意度怎样;③购买者转向替代品的难易程度如何等。
基本数据处理_计量经济学实验教程
第二节 基本数据处理
一、数据对象
这里只重点介绍关于序列和组的数据处理操作。
1.序列
2.组
二、样本
1.工作文件样本
工作文件的样本区间是建立工作区时设定的,重新设定,双击Range后的时间区间。
2.改变当前样本区间
点击工作文件中的Objects/Sample或Sample按钮,也可双击Sample后的样本区间,然后在对话框中输入时间,可输入条件,使用数学表达式及AND、OR逻辑表达式。
3.命令方式改变当前样本区间
如Smpl 1980:1 2000:4 IF RC>3.6。
三、输入数据
1.键盘输入
在主菜单下,选择Quick/Empty Group(Edit Serirs)打开一个新序列后,在编辑状态下,通过键盘输入数据,并给定一个序列名。
2.粘贴输入
通过主菜单中的Edit/Copy和Edit/Paste功能复制—粘贴数据,注意粘贴数据的时间区间要和表单中的时间区间一致。
3.文件输入
可以从其他程序建立的数据文件直接输入数据。点击主菜单中的File/Import/Read Text→Lotus→Excel或工作文件菜单中的Procs/Import/Read Text→Lotus→Excel,可以在Windows子目录中找到你的文本文件或Excel(.XLS)文件,点击后在出现的对话框中回答序列名,点击OK即可形成新序列,注意原数据文件的时间区间。
四、输出数据
1.复制粘贴
通过主菜单中的Edit/Copy和Edit/Paste功能,对不同工作文件窗口中的编辑菜单进行复制/粘贴。注意复制数据的时间区间要和粘贴的时间区间一致。
2.文件输出
可以直接将数据输出成其他程序建立的数据文件类型。选中要存储的序列,点击主菜单中的File/Export/Write Text→Lotus→Excel或工作文件菜单中的Proc/Export/Write Text→Lotus→Excel后,可以在Windows子目录中找到存储的目录,文件类型选择Text-ASCII或Excel(*.XLS),并给出文本文件名,点击后出现对话框,可键入要存储的序列名,点击OK即可形成一个新类型的文件,注意原数据文件的时间区间。
五、频率转换
工作文件中的数据都是一个频率的,但是从一个工作文件窗口向另一个不同数据频率的工作文件窗口拷贝数据,或者从数据库提取数据,就有一个频率转换的问题。存在两个数据频率转换方式:从高频率数据向低频率数据转换,如月度数据向季度数据转换;从低频率数据向高频率数据转换,如季度数据向月度数据转换。在序列窗口的菜单中选择View/Conversion Options,可实现不同频率之间的转换。
六、命令
为了从已经存在的序列中产生一个新的序列,在Series或Genr命令后输入一个新序列的名字、一个等号和包括已存在序列的表达式:seires logy=log(y),产生一个名为logy的新序列,它是序列y的自然对数。为了产生一个新组,在Group命令后输入一个组名,包含在组中的一系列序列,它们之间用空格隔开。如group rhs c x1 x2 z,产生一个名为rhs的组,它包含常数c(a series of ones)和序列x1、x2、z。为了观察序列或组,在Show命令后输入序列或组的名字:show logy。为了打开输入对话框,在Read命令后输入需要导入文件的完整名字(包括文件扩展名):read c:\date\cps88.dat。为了打开输出对话框,在Write命令后输入需要导出文件的完整名字(包括文件扩展名):write a:\us macro.dat。
七、使用表达式
1.表达式的使用
EViews提供了广泛的运算符集和庞大的内建函数库。EViews不仅提供了标准的数学运算和统计运算,也提供了很多能够自动处理时间序列中的先行、滞后、差分等操作的特殊函数。
2.运算符
EViews中包含的基本算术运算符分别是+、-、*、/、^(幂),运算的数可以写为整数形式、十进制形式和科学计数法的形式。另外+、-还可以作为符号运算符来使用。
3.序列表达式
EViews的表达式还可以对样本序列的观测值进行操作。
4.序列函数
EViews提供的函数能够对当前样本的序列元素进行运算,EViews中大多数函数前都有一个@符号。
5.序列元素
使用序列中的一个实际观测值。EViews提供的@elem函数可实现此操作,@elem有两个参数,第一个参数是序列名,第二个参数是数据或观测值的标识符。
6.逻辑表达式
逻辑表达式是用来计算真假值的。逻辑表达式能作为数学表达式的一部分、样本描述的一部分或在程序中作为if判断的一部分。注意:EViews用1表示真,用0表示假。
7.先行指标、滞后指标和差分
处理序列中的先行、滞后指标,只要在序列名后加一对小括号,括号中写上先行滞后的数字即可。滞后的数字用负号表示,先行的用正数表示。括号中的数也可以不是整数,这时系统会自动把它转换成整数。如果转换不了系统会提出警告。EViews也有几个函数可以处理差分或先取对数后做差分。D函数和DLOG函数就可以实现此功能。
8.缺失数据
在处理数据时可能会遇到一些没有值或某一时段观测值没有用,又或者进行了一些非法计算,EViews使用空值NA表示这些情况。如果NA使用在if判断中,则当FALSE(假)对待。
线性回归模型估计与简单操作_计量经济学实验教程
第一节 线性回归模型估计与简单操作
一、模型简介
线性回归模型的一般形式为:
Yi=β0+β1X1i+β2X2i+…+βkXki+μii=1,2,…,n
其中,Yi为被解释变量,Xi为解释变量,k为解释变量的数目,βi(i=0,…,k)为待估参数,μi为误差项或干扰项。
写成矩阵形式为
即:Y=Xβ+u
特殊地,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一般形式为:Yi=β0+β1Xi+μii=1,2,…,n
二、模型的基本假设
假定1:解释变量X不是随机变量。在一个样本中,X的值不能完全相同。
假定2:误差项的均值为零。即E(μi|Xi)=0
假定3:误差项同方差性。即Var(μi|Xi)=σ2i=1,2,…,n
假定4:误差项无序列相关。即Cov(μi,μj|Xi,Xj)=0,i≠j
假定5:解释变量之间没有完全的多重共线性(仅适用于多元模型)。
说明:违反第一条假设即X是随机变量且同时和随机误差项相关,即出现了随机解释变量问题。违反第三条假定,即出现了异方差性。违反第四条和第五条假定,即出现了序列相关性和多重共线性。
补充:在模型估计时,我们在前述五条假定的基础上还可以添加以下的一些假定:
假定6:回归模型对参数是线性的。
假定7:样本容量必须大于待估计的参数个数。
假定8:模型设定是正确的。
假定9:随机误差项服从正态分布。
三、参数估计
1.普通最小二乘法(OLS)
总体回归函数,引入随机误差项
Xi),它代表每一个个体的偏差。即,由于总体函数总是未知的,因此我们通过抽样,得到总体的样本,再通过样本的信息去估计总体。即用样本回归函数SRF:作为的估计量,的估计
量,β^ 1为β1的估计量,来估计总体回归函数PRF,即为随机误差
项的估计量,称为残差项)。
基本思路:用样本回归函数SRF估计总体回归函数PRF。以
SRF:
估计PRF:估计出的参数,使残差的平方和最小。
2.参数的估计(点估计)——OLS估计量
求解上述最小化问题,根据一阶条件得到相应的正规方程组,从中解得最小
二乘估计量。
对于一元情形,得到离差形式的参数估计值:
对于多元情形,得到参数估计值的矩阵表达式3.随机误差项真实方差σ的估计量σ2的估计真实方差σ的估计量:(多元)
4.OLS估计量β^的性质在满足以上假定的条件下,线性回归模型的OLS估计量β^的性质:
(1)线性性:β^=[(X'X)-1X']Y=CY
(2)无偏性:E[β^]=β
(3)有效性:Var(β^)在所有线性无偏估计量中最小。
即:此时估计量β^是最优线性无偏估计量(BLUE)。
四、EViews实验操作
例2-1线性回归模型估计(以一元回归为例)。
注:多元回归与一元回归操作类似。
表2-1 给出了中国1978—2003年的财政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X的数据。
表2-1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李子奈《计量经济学(第二版)》p.54第11题)
下面介绍EViews软件上的具体操作:(1)创建工作文件;(2)输入和编辑数据;(3)图形分析;(4)OLS估计参数。
1.创建工作文件的方法
(1)菜单方式
在主菜单上依次单击File→New→Workfile(见图2-1)。
图2-1
这时屏幕上出现Workfile Create对话框,如图2-2所示。
默认的是Dated-regular frequency(时间序列数据),还可以选择Unstructured/Undated(截面数据)和Balanced Panel(面板数据)。在本例中选择时间序列数据,在Start里输入1978,在End里输入2000,同时可以为文件命名。单击OK后屏幕出现Workfile工作框,如图2-3所示。
(2)命令方式
在命令窗口直接输入建立工作文件的命令CREATE。
命令格式:CREATE数据频率起始期终止期
其中,数据频率类型分别为A(年)、Q(季)、M(月)、U(非时间序列数据)。输入EViews命令时,命令字与命令参数之间只能用空格分隔。如本例可输入命令:
图2-2
图2-3
CREATE A 1978 2000
工作文件创立后,需将工作文件保存到磁盘,单击工具条中Save→输入文件名、路径→保存,或单击菜单栏中File→Save或Save As→输入路径、文件名→保存。
2.输入和编辑数据
建立或调入工作文件以后,可以输入和编辑数据。输入数据有两种基本方法:命令方式和菜单方式。
(1)命令方式
命令格式:data序列名1空格序列名2…序列名n
功能:输入新变量的数据,或编辑工作文件中现有变量的数据。
在本例中,在命令窗口直接输入:
Data Y X
(2)菜单方式
在主菜单上单击Quick→Empty Group(见图2-4)。
图2-4
建立一个空组(见图2-5),再用方向键将光标移到每一列的顶部之后,输入各个变量名,回车后输入数据(见图2-6)。另外数据还可以从Excel中直接复制到空组。
然后为每个时间序列取序列名。单击数据表中的SERO1,在数据组对话框中的命令窗口输入该序列名称,如本例中输入Y后回车。采用同样的步骤将序列SERO2修改命名为X。数据输入操作完成(见图2-7)。
图2-5
图2-6
图2-7
数据输入完毕,单击工作文件窗口工具条的Save或单击菜单栏的File→Save将数据存入磁盘。
3.图形分析
在估计计量经济模型之前,借助图形分析可以直观地观察经济变量的变动规律和相关关系,以便合理地确定模型的数学形式。图形分析中最常用的是散点图。
菜单方式操作如下:
在主菜单中点击Quick键,选择Graph/Scatter功能(见图2-8),这时,将弹出一个对话框,要求输入画图所用的变量名。对于画散点图来说,最少应该输入两个变量。
这里,因为要画x,y的散点图,所以输入x,y,见图2-9。
图2-8
图2-9
点击OK,得到x,y的散点图(注意选择变量的顺序,先选的变量将在图形中表示横轴,后选的变量表示纵轴)。双击图内任一点都可以弹出一个关于进一步修饰画图的对话框,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不同的画图表现方式。如图2-10所示。
图2-10
4.OLS估计参数
(1)命令方式
在主菜单命令行键入:
LSYCX
(2)菜单方式
在主菜单上选Quick菜单,单击Estimate Equation选项(见图2-11),屏幕出现Equation Specification估计对话框(见图2-12),在Estimation Settings中选OLS估计,即Least Squares,输入:YCX(其中C为回归方程截距项所带的恒为1的虚变量,也是EViews固定的保留字,不能作为序列名)。样本默认为19782000然后点确定,出现方程窗口,输出结果如图2-13所示。
图2-11
图2-12
图2-13
点击View中的Representations,得到对应的回归表达式如图2-14所示。
图2-14
注:多元回归时,只需在命令行中输入其余的解释变量即可,如估计模型参数:
Yi=β0+β1X1i+β2X2i+μi,输入命令:ls y c x1 x2即可。
预测与实际操作_计量经济学实验教程
第二节 模型的统计检验、预测与实际操作
一、相关检验量
1.拟合优度检验可决系数:调整的可决系数:
其中:为总离差平方和为回归平
方和为残差平方和。
两者之间的关系为:
一般地:R2越高,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越好。但是也应该注意,拟合优度并不是模型质量的唯一标准,有时为了追求模型的经济意义,可以牺牲一点拟合优度。
2.AIC准则(赤池信息准则)和SC准则(施瓦茨准则)
其中:L是对数似然值,n为观测值数目,k为被估计的参数个数。
注:AIC和SC准则可以作为判别增加或者减少解释变量的统计准则。一般地,在评价模型优劣时,AIC和SC准则要求值越小越好。
3.显著性检验
(1)单参数的显著性检验
以多元方程为例:Yi=β0+β1X1i+β2X2i+…+βkXki+μii=1,2,…,n
原假设H0:βi=0备择假设H1:βi≠0
在随机项服从正态分布时,检验统计量为:
一般地,我们先选择显著性水平α,再拿t检验量与其对应的临界值tα/2来作双边检验,若tα/2<t,则拒绝H0。在EViews中可以直接判断是否拒绝H0,是用t检验量对应的P值作判断,若2P<α,则拒绝H0;反之则不能拒绝H0。例如在图2-13中,OLS估计后输出表格中第一行、最后一列与C的t统计量对应的p值是Prob,值为p=0.0199,如果事先选择α=0.05,则拒绝H0;如果根据理论或常识判断βi非负,进行单边检验,则拿P值与α比较(若P<α,拒绝H0;反之则不能拒绝H0)。
如果接受H0,表明变量Xi对因变量没有影响;而接受H1,则说明变量Xi对因变量有显著影响。
(2)方程显著性的F检验
对多元方程显著性进行检验:Yi=β0+β1X1i+β2X2i+…+βkXki+μii=1,2,…,n
原假设H0:β1=β2=…=βk=0;备择假设H1:βi(i=1,2,…,k)不同时为0
检验统计量
一般地,我们先选择显著性水平α,再拿F统计量与其对应的临界值Fα来比较,若Fα<F,则拒绝H0。在EViews中也可以直接判断是否拒绝H0,即选择F检验量的相伴概率P值来判断,若P<α,则拒绝H0;反之则不能拒绝H0。例如在图2-13中,表的最末端的相伴概率Prob.(F Statistic)值为0.0000,如果事先选择α=0.01,则拒绝H0。
4.模型的预测
预测是建模的目的之一,预测效果的好坏也是评判模型优劣的标准之一。对于已经建立的模型可以直接预测各样本的拟合值,得到新的序列,并同时生成一个预测图和近似95%的置信区间。
注:EViews不能直接计算出预测值的置信区间,需要通过置信区间上下值的公式来计算。
在1-α的置信度下Y0的置信区间:
二、EViews实验操作
例2-2以例2-1说明具体的统计检验结果。
1.方程的OLS估计
结果如图2-13所示。方程窗口的上半部分为参数估计结果,如表2-2所示,其中第1列分别为解释变量名(包括常数项),第2列为相应的参数估计值,第3列为参数的标准误差,第4列为t统计值,第5列为t检验的双侧概率值p,即P(|t|>tα/2)=1-p
表2-2 参数估计结果
方程窗口的下半部分主要是一些统计检验值,其中各统计量的含义如表2-3所示。
表2-3 统计检验值
单击Equation窗口中的Resid按钮,将显示模型的拟合图和残差图。如图2-15所示。
图2-15
单击Equation窗口中的View→Actual,Fitted,Residual Table按钮(见图2-16),可以得到拟合直线和残差的有关结果。如图2-17所示。
图2-16
图2-17
2.预测
在Equation框中选Forecast项后,弹出Forecast对话框,EViews自动计算出样本估计期内的被解释变量的拟合值,拟合变量记为YF,其拟合值与实际值的对比图如图2-18和图2-19所示。
下面预测2001年我国财政收入Y。
(1)首先将样本期范围从1978—2000年扩展为1978—2001年。在命令行输入range 1978—2001,出现如图2-20所示的对话框,表示样本容量增加一个,点击Yes。
(2)然后编辑解释变量X。在Group数据框中输入变量X的2001年数据105709(见图2-21)。
图2-18
图2-19
图2-20
图2-21
(3)点预测。在前面Equation对话框中选Forecast(见图2-22),这时EViews
自动计算出Y^
2004=21202.8727955,如图2-23所示。
图2-22
图2-23
(4)区间预测。在Group数据框中单击View,选Descriptive Stats里的Common Sample EViews(见图2-24),计算出有关X和Y的描述统计结果,如图2-25所示。
根据图2-25可计算出预测值Y的置信区间等。
图2-24
图2-25
异方差性的介绍_计量经济学实验教程
第一节 异方差性的介绍
一、异方差的概念
对于多元模型:Yi=β0+β1X1i+β2X2i+…+βkXki+μii=1,2,…,n
如果出现Var(μi)=σ2i,即对于不同的样本点,随机误差项的方差不再是常数,而互不相同,则认为出现了异方差性。
二、异方差的类型
如图3-1所示。
(1)单调递增型:σ2i随X的增大而增大。
(2)单调递减型:σ2i随X的增大而减小。
(3)复杂型:σ2i与X的变化呈复杂形式。
三、异方差性的后果
计量经济学模型一旦出现异方差性,如果仍采用OLS估计模型参数,会产生不良后果。
(1)OLS估计量仍然具有无偏性,但不具有有效性。而且在大样本情况下,尽管参数估计量具有一致性,但仍然不具有渐近有效性。
(2)变量的显著性检验失去意义,其他检验也是如此。
(3)模型的预测失效。
图3-1
四、异方差性的检验
检验异方差性,也就是检验随机误差项的方差与解释变量观测值之间的相关性及其相关的“形式”。
设e~2i代表误差项方差的估计值,几种异方差的检验方法如下所述。
1.图示法
(1)用X-Y的散点图进行判断,看是否存在明显的散点扩大、缩小或复杂型趋势(即不在一个固定的带型域中,如图3-1所示)。
(2)用X-e~2i的散点图进行判断,看是否形成一条斜率为零的直线,如图3-2所示。
2.怀特(White)检验
怀特检验不需要排序,且适合任何形式的异方差。
怀特检验的基本思想与步骤(以二元为例):Yi=β0+β1X1i+β2X2i+μii= 1,2,…,n
H0:模型不存在异方差性;H1:模型存在异方差性。
进行如下辅助回归:
e~2i=α0+α1X1i+α2X2i+α3X21i+α4X22i+α5X1iX2i+εi
可以证明,在同方差假设下,构造统计量nR2(nR2~χ2(k)),k为辅助回归方程中解释变量的个数(不包括常数项),选定显著性水平α,查相应的临界值χ2α(k),如果nR2>χ2α(k),则拒绝原假设,表明存在异方差。
图3-2
五、异方差的修正
模型检验存在异方差性,用加权最小二乘法(Weighted Least Squares,WLS)进行估计。即是对原模型加权,使之变成一个新的不存在异方差性的模型,然后采用OLS估计其参数。在实际操作中人们通常采用如下的经验方法:
不对原模型进行异方差性检验,而是直接选择加权最小二乘法,尤其是采用截面数据作样本时。如果确实存在异方差,则被有效地消除了;如果不存在异方差性,则加权最小二乘法等价于普通最小二乘法。
一般来说,在对含有异方差的模型进行修正处理时,如果在检验过程中知道随机误差项的方差与解释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如:Var(μi)=σ2i=f(Xji)σ2,在用WLS时,权数选择。一般地,函数形式未知,因此,我们往往直接运用模型估计后的残差项来确定权重,对模型进行修正,即权重为
注:异方差是回归过程的一种情况,有时候可能不能完全消除,这就要看我们关注的参数指标谁更重要来进行选择。
异方差性的实验操作_计量经济学实验教程
第二节 异方差性的EViews实验操作
例3-1异方差性的检验与建模。
为了给制定医疗机构的规划提供依据,分析比较医疗机构与人口数量的关系,建立卫生医疗机构数与人口数的回归模型。假定医疗机构数与人口数之间满足线性约束,则理论模型设定为Yi=β1+β2Xi+ui,其中Yi表示卫生医疗机构数,Xi表示人口数。如表3-1所示。
表3-1 四川省2000年各地区医疗机构数与人口数
(资料来源:2001年《四川统计年鉴》)
1.检验异方差性
本例用的是四川省2000年各地市州的医疗机构数和人口数,由于地区之间存在的不同人口数,因此,对各种医疗机构的设置数量会存在不同的需求,这种差异使得模型很容易产生异方差,从而影响模型的估计和运用。为此,必须对该模型是否存在异方差进行检验。
(1)图示法
①用X-Y的散点图进行判断。建立工作文件,输入数据同例2-1操作,这里省略。路径为Quick→Graph→Scatter,如图3-3所示。
图3-3
得到如图3-4所示的对话框,输入x,y,点击OK。
图3-4
可见呈现递增型异方差的现状,如图3-5所示。
图3-5
②用X-e~2i的散点图进行判断。在命令行中输入ls y c x,敲回车键,得到图3-6。
图3-6
在得到图3-6的估计结果后,立即用生成命令建立残差估计值序列,在命令行中输入genr e=resid^2(注意:生成一个方程就保存一个残差项)。绘制e对x的散点图。由路径Quick→Graph→Scatter,按照如上操作,写入变量x,e,可得散点图,见图3-7。
图3-7
很明显,残差平方e对解释变量X的散点图主要分布在图形中的下三角部分,大致看出残差平方e随X的变动呈增大的趋势,因此,模型很可能存在异方差。但是否确实存在异方差还应通过更进一步的检验。
(2)White检验
由图3-6估计结果,在Equation界面中按路径View/Residual Tests/White Heteroskedasticity(no cross terms),进入White检验。根据White检验中辅助函数的构造,最后一项为变量的交叉乘积项,因为本例为一元函数,故无交叉乘积项,因此应选no cross terms,见图3-8。
则辅助回归方程为
e=α0+α1xi+α2x2i+εii=1,2,…,21
经估计出现White检验结果,如图3-9所示。
图3-8
图3-9
从图3-9可以看出,nR2=18.07481,由White检验知,在α=0.05情况下,查χ2分布表,临界值χ20.05(2)=5.9915,比较χ2统计量与临界值:nR2=18.07481>χ20.05(2)=5.9915,所以拒绝原假设,表明模型存在异方差。或者看对应的P值,由于p=0.000119<0.05,同样拒绝原假设。
注:如果模型是多元情形,需要考虑怀特检验中有交叉项的情形,此时可以选择no cross terms和cross terms两种情形下分别检验,判断模型是否存在异方差性。
2.异方差的修正(WLS)
在运用WLS法估计过程中,一般地,我们考虑用权数,在命令行中输入genr e1=sqr(e)或者genr e1=resid代表最初回归得到的残差项。权数的生成过程如下:由路径Quick→Estimate Equation→Specification中填入ycx,再点击options选项,如图3-10所示。
图3-10
在Weighted LS/TSLS前的框中打勾,在weight中填入权数,如图3-11所示,在估计中权数的输入方式为:。
图3-11
点击确定,得到图3-12。
图3-12
通过绘制此时的残差平方序列,发现此时已经消除了异方差性,参数的t检验均显著,可决系数大幅提高,F检验也显著,并说明人口数量每增加1万人,平均说来将增加4.44242个卫生医疗机构,而不是之前得出的增加5.3728个医疗机构。虽然这个模型可能还存在某些其他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但这一估计结果或许比之前的结论更为接近真实情况。
注:当我们很有可能找不到残差项和自变量的拟和优度很高的方程时,就应该采用残差项的绝对值的倒数作为权重来进行回归,即令1/abs(resid)作为权重来进行回归。这种方法调整的力度非常大,一般调整后会得到很好的结果。
多重共线性的介绍_计量经济学实验教程
第一节 多重共线性的介绍
一、多重共线性的概念
对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Yi=β0+β1X1i+β2X2i+…+βkXki+μii=1,2,…,n
如果其中某两个或多个解释变量之间出现了相关性,则称为多重共线性。如果存在
c1X1i+c2X2i+…+ckXki=0i=1,2,…,n
其中ci不全为0,即某一个解释变量可以用其他解释变量的线性组合表示,则称为解释变量间存在完全共线性。
如果存在
c1X1i+c2X2i+…+ckXki+vi=0i=1,2,…,n
其中ci不全为0,vi为随机误差项,则称为一般共线性(近似共线性)或交互相关。
完全共线性的情况并不多见,一般出现的是在一定程度上的共线性,即近似共线性。
一般地,对于采用时间序列数据作样本、以简单线性形式建立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往往存在多重共线性。以截面数据作样本时,问题不那么严重,但多重共线性仍然是存在的。
二、多重共线性的后果
①完全共线性下参数估计量不存在。
②近似共线性下普通最小二乘估计量非有效。
③参数估计量经济含义不合理,各自的参数已经失去了应有的经济含义,于是经常表现出似乎反常的现象,例如本来应该是正的,结果恰是负的。
④变量的显著性检验失去意义。
⑤模型的预测功能失效。
三、多重共线性的检验
用于多重共线性的检验方法主要是统计方法,如判定系数检验法、逐步回归检验法等。
多重共线性检验的任务是:
①检验多重共线性是否存在。
②估计多重共线性的范围,即判断哪些变量之间存在共线性。
1.检验多重共线性是否存在
(1)对两个解释变量的模型,采用简单相关系数法
列出X1与X2的简单相关系数r,若|r|接近1,则说明两变量存在较强的共线性。
(2)对多个解释变量的模型,采用综合统计检验法
若在OLS法下,模型的R2与F值较大,但各参数估计值的t检验值较小,说明各解释变量对Y的联合线性作用显著,但各解释变量间存在共线性而使得它们对Y的独立作用不能分辨,故t检验不显著。
2.判明存在多重共线性的范围
(1)判定系数检验法
使模型中每一个解释变量分别以其余解释变量为解释变量进行回归计算,并计算相应的拟合优度。如果在某一种形式
Xji=α1X1i+α2X2i+…+αnXni
中拟合优度较高,则说明在该形式中作为被解释变量的Xj可以用其他解释变量的线性组合代替,即Xj与其他解释变量之间存在共线性。等价的检验是对上述回归方程作F检验。
构造如下F统计量:
式中R2j为第j个解释变量对其他解释变量的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
若存在较强的共线性,则R2
j较大且接近于1,这时(1-R2j)较小,从而Fj的值较大。因此,可以在给定的显著性水平α下,通过计算F值的方法进行检验。
另一等价的检验:
在模型中排除某一个解释变量Xj,估计模型,如果拟合优度与包含Xj时十分接近,则说明Xj与其他解释变量之间存在共线性。
(2)逐步回归法
以Y为被解释变量,逐个引入解释变量,构成回归模型,进行模型估计。
根据拟合优度的变化决定新引入的变量是否可以用其他变量的线性组合代替,而不作为独立的解释变量。
如果拟合优度变化显著,则说明新引入的变量是一个独立解释变量。
如果拟合优度变化很不显著,则说明新引入的变量不是一个独立解释变量,它可以用其他变量的线性组合代替,也就是说它与其他变量之间存在共线性。
四、克服多重共线性的方法
1.排除引起共线性的变量
找出引起多重共线性的解释变量,将它排除出去,是最为有效的克服多重共线性问题的方法。而逐步回归法得到最广泛的应用。
注:剩余解释变量参数的经济含义和数值都发生了变化。
2.差分法
对于以时间序列数据为样本、以直接线性关系为模型关系形式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将原模型变换为差分模型可以有效地消除存在于原模型中的多重共线性。
一般地,增量之间的线性关系远比总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弱得多。
3.减小参数估计量的方差
多重共线性的主要后果是参数估计量具有较大的方差,所以采取适当方法减小参数估计量的方差,虽然没有消除模型中的多重共线性,但能消除多重共线性造成的后果。
例如:增加样本容量,可使参数估计量的方差减小。
下联立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估计_计量经济学实验教程
第二节 EViews下联立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估计
联立方程模型的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即单方程估计方法和系统估计方法。单方程估计方法是指每次只估计模型系统中的一个方程,逐个估计方程参数值;系统估计方法则指同时对全部方程进行估计,得到所有方程的参数估计值。在EViews下包含多种估计联立方程系统的方法:单方程估计法主要采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two stage least squares);系统估计法则主要采用三阶段最小二乘法(3SLS,three stage least squares)。
那么,在EViews下其估计的实际操作又是怎样的呢?我们将以Klein模型为例来进行说明演示。
例7-1表7-1为1920—1941年美国宏观经济各变量值。
Klein模型在简单的宏观经济模型的基础上演变而来。其形式为
CU=α0+α1P+α2P-1+α3(Wp+Wg)+u1(7-3)
I=β0+β1P+β2P-1+β3K+μ2(7-4)
Wp=γ0+γ1X+γ2X-1+γ3A+μ3(7-5)
X=CU+I+G(7-6)
P=Xt-Tt-Wp(7-7)
K=K-1+I(7-8)
表7-1 Klein模型数据 (单位:亿美元)
其中,消费C、投资I、私有部门工资Wp、均衡需求X、私有部门利润P,以及资本存量K,均为模型内生变量。模型四个外生变量分别为税收T、政府非工资支出G、政府部门工资Wg,以及年度测量的时间趋势和常数项A。另外,模型含有三个滞后变量,为资本存量滞后值K-1、私有部门利润滞后值P-1和总需求滞后值X-1。模型前三个方程均为行为方程,式(7-6)为平衡方程,式(7-7)和式(7-8)为定义方程。根据识别的条件,我们发现前三个行为方程均是过度识别的。我们分别采用单方程估计方法和系统方法估计方法对模型进行估计。
一、联立方程系统的建立
首先建立一个联立方程系统,在主菜单下点击Object/New Object,选择system,打开对话框(见图7-1),可以为系统方程命名,点击OK,得到系统对象窗口,接着可以将模型中的方程直接输入窗口内。模型系统方程按照EViews的标准符号输入,只需输入行为方程,不需输入定义方程。在EViews下默认系数形式为C(1),C(2)等。当然,也可以通过在主菜单中点击Objects/New Object/ Matrix-Vector-Coef/Coefficient Vector定义新系数向量。
图7-1
模型在EViews下表达形式为:
CU=c(1)+c(2)*P+c(3)*P(-1)+c(4)*(WP+WG)
I=c(5)+c(6)*P+c(7)*P(-1)+c(8)*K
WP=c(9)+c(10)*X+c(11)*X(-1)+c(12)*A
INST C G WG T A P(-1)K X(-1)
最后一行为所有工具变量。在系统窗口下输入联立方程模型表达式,如图7-2所示。
图7-2
二、联立方程模型的估计
(一)单方程估计法
1.两阶段最小二乘法
(1)菜单方式
在系统窗口下输入方程表达式后,点击窗口菜单下的估计(Estimate),随即弹出系统估计方法窗口,如图7-3所示。
窗口Method下拉框内有九种估计方法可供选择。分别为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加权最小二乘法(WLS),似不相关回归法(Seemingly Unrelated Regression,SUR),两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加权两阶段最小二乘法(WTSLS),三阶段最小二乘法(3SLS),完全信息最大似然估计法(FIML),GMM1(用于截面数据,怀特协方差矩阵)和GMM2(用于时间序列数据,HAC协方差矩阵)。选定两阶段最小二乘估计法,点击OK,结果如图7-4所示。
图7-3
图7-4
(2)命令方式
我们也可以通过在命令栏内以命令输入的方式进行2SLS估计。估计命令如下:
TSLS CU C P P(-1)(WP+WG)@C G WG T A P(-1)K X(-1)
TSLS IC P P(-1)K@C G WG T A P(-1)K X(-1)
TSLS WP C X X(-1)A@C G WG T A P(-1)K X(-1)
其中TSLS表示二阶段最小二乘法,后面为回归方程中的变量,@后面为所有工具变量,并且分三次分别估计单个方程。根据命令的方法,我们得到分别估计联立方程系统的每一方程的参数估计值。图7-5、图7-6与图7-7分别为方程(7-3)、方程(7-4)以及方程(7-5)的2SLS估计结果。
图7-5
比较图7-4与图7-5,我们发现,在系统菜单下操作和命令法所得到的结果完全一致。
2.模型的检验
联立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在完成估计之后,与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一样,均要进行检验。检验包括单方程系统检验和方程系统检验。
(1)单方程系统检验
图7-6
图7-7
凡是在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中必须进行的各项检验,对于联立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中应用2SLS过程中的简化方程,都是适用和必需的。在此例中,我们需要分别检验每个模型整体以及单个变量的显著性水平,以及每个方程的拟合优度。对于方程(7-3),除P前系数非显著以外,其他解释变量均通过显著性检验,模型R2=0.97,拟合优度高。对于方程(7-4),除P前系数非显著外,其他解释变量同样通过显著性检验,但模型R2=0.86,拟合优度不如另外两个方程。同样,对方程(7-5)进行检验得知,其拟合优度高,变量均显著。
(2)方程系统检验
模型的方程系统检验,也就是对模型的整体检验,当模型结构参数估计量已经得到,并且通过单方程检验后,有
Y^B^+X Γ^=0(7-9)
将样本期的先决变量实际样本值带入式(7-9)中,求解便得到Y^。一般常用第i个内生变量Yi的整体均方百分比误差(RMS)的大小作为整体拟合优度好坏的标准。均方百分比误差表达式为(7-10)
当RMSi=0时,表示第i个内生变量估计值与观测值完全拟合。一般地,在g个内生变量中,RMS<5%的变量数目占70%以上,并且每个变量的RMS≤10%时,认为模型系统总体拟合效果较好。
在EViews下,应用2SLS进行估计后得到一残差序列e,通过保留回归残差,便可用命令计算得出RMS,从而判断模型总体拟合优度。以2SLS估计的式(7-3)为例。
①保留残差项。在命令栏内输入:genr e=resid,得到残差序列e。如图7-8所示。
②计算RMS。接下来,通过在EViews下进行一系列的数学运算,得到最后的估计量RMScu。命令为:
genr e0=e/cu(求出eit)
genr e1=e0^2(平方eit)
genr e2=@sum(e1)(求和,@sum表示对序列求和)
图7-8
genr e3=e2/22
genr e4=e3^(1/2)(开方,得到的e4即为RMScu,见图7-9)
其中,e0,e1,e2,e3,e4均是对运算序列的命名。也可以选择用其他命名方式,命令最后得到的e4即为我们所求的RMScu。运用同样的方法,可以得到其他内生变量的RMS值,从而得到2SLS估计下的整体均方百分比误差。
RSMcu=0.019039RMSi=0.704712RSMWP=0.028513
RSM结果显示,2SLS整体拟合优度较好,只有投资方程拟合度稍差,这与单方程系统检验下结论相一致。
(二)系统估计方法
图7-9
1.三阶段最小二乘法
由于2TSL估计法是一种单方程估计法,它没有考虑到联立方程可能存在的随机干扰项跨方程相关情况。因此,我们在图7-3中选择三阶段最小二乘法,利用系统对象实施3SLS法,其他项目使用默认设定,点击OK,得到3SLS参数估计结果和相关检验结果,分别如图7-10和图7-11所示。
2.模型的检验
与两阶段最小二乘法估计下的结果一样,需要对三阶段最小二乘法的估计结果进行单方程系统检验和方程系统检验。
(1)单方程系统检验
分析图7-10和图7-11中的结果得出,三阶段最小二乘估计法下,式(7-3)拟合优度高,除P之外,其他解释变量均为显著,尽管P同样非显著,但与两阶段最小二乘估计结果相比,显著性有所提高;同样,式(7-4)中除P非显著外,其他解释变量也均对I有显著影响,但是模型整体拟合优度不如两阶段最小二乘法;而式(7-6)无论从拟合优度而是从变量显著性水平来讲,都是较优的。因此,整体上比较2SLS和3SLS估计结果,即将图7-4和图7-10中的参数估计值的标准误差对应比较,可以看出,三阶段最小二乘法的估计标准误差明显小于二阶段最小二乘法的标准误差,也就是说,三阶段最小二乘法估计值更具有效性。
图7-10
图7-11
(2)方程系统检验
依照两阶段最小二乘法下的整体检验方法,可以求出三阶段最小二乘法下的RMS统计量,其结果为:
RMSCU=0.018229RMSI=0.6747RSMwp=0.0273
与二阶段最小二乘估计的RMS值相比,也可以得出,三阶段最小二乘估计值更加有效。
三、系统方程的求解
完成对联立方程的估计后,便可以对联立方程模型进行模拟和预测。此例的Klein模型,既包含已估计好参数的行为方程,也包含恒等方程。在EViews下,一般采用Model来表示联立方程模型。
1.模型的设定
通过上述分析得知,三阶段最小二乘法的估计结果比两阶段最小二乘估计下的结果更具有效性,因此,我们将采用3SLS估计的方程来求解模型,即得到模型的内生变量的历史模拟值和预测值。
首先,在EViews主菜单下选择Objects/New Object,弹出对话框(见图7-12),选择Model并对模型命名(如mm),点击OK,得到模型对象窗口(见图7-13),便可在对象窗口中直接键入方程。同样,可以在估计方程的系统窗口,即图7-2下点击Procs/Make Model,得到相同的模型对话框。
图7-12
图7-13
点击图7-13中的Text,键入根据3SLS方法估计出的方程,如图7-14所示。
图7-14
其中,模型中以单引号“’”开头表示注释语句,如’3SLS。ASSIGN表示为模型的内生变量模拟值提供新的存放序列,避免破坏历史数据。ASSIGN@ALL F表示将所有内生变量的模拟值存放在其原序列名后加上字符“F”的新序列中。
2.模型求解
在模型设定完成之后,点击图7-14上方Procs/Solve,或者直接点击Solve,弹出对话框(见图7-15)。
图7-15
按照默认设置点击确定,便可得到模型各内生变量序列的模拟值,如图7-16所示。
图7-16
时间序列的一些基本概念_计量经济学实验教程
第一节 时间序列的一些基本概念
一、时间序列和随机过程
一个时间序列是按照时间顺序产生的观测值的集合。如果时间是连续的,则称这个时间序列是连续的;如果时间是离散的,则称这个时间序列是离散的。例如,不同时刻温度的变化是连续的,但是不同时间点上的温度观测值就是离散的。本章分析以离散的时间序列为主。
时间序列数据都是对过去发生一些事件的反映,但是在这些事件发生之前,我们无法预料它的具体情况,正如我们无法知道明年的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居民消费总水平或者就业率一样,因此时间序列应该被当做随机变量。
令{yt}(t=0,1,2,…,n)表示一个时间序列,其中yt为随机变量,t为时间。一个用时间标注的随机变量就成为随机过程或者时间序列过程。一组时间序列数据就是这个随机过程的一个可能的结果或实现。随机过程及其实现之间的关系类似于横截面数据中总体和样本之间的关系。例如表8-1中,我们用yt表示美国在时间t的国内生产总值,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时间序列。从1970年第1季度至1991年第4季度的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事件发生之前,我们永远无法得到它的准确数据,因此这是一个随机过程,而表格中给出的具体数据是这个随机过程的一个实现。
表8-1 1970年第1季度至1991年第4季度的美国国内生产总值
续表
(数据来源:古扎拉蒂,林少宫译.《计量经济学基础(第四版)》,p.749)
二、平稳随机过程及其图形判断
(一)平稳随机过程
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平稳时间序列是指如果从序列中任意抽取一组随机变量并把抽取的序列向前移动h个时期,它们的联合概率分布保持不变。
狭义平稳随机过程:对1≤t1<t2<…<tm,任意h∈N,若{xt1,xt2,…,ttm}的联合分布与{xt1+h,xt2+h,…,xtm+h}相同,则称{xt:t=1,2,…}为平稳随机过程,即{xt}统计特性不随时间变化。
大部分时候,这种狭义平稳随机过程在现实经济社会中是不容易获得的,有一种较弱形式的平稳形式就可以满足要求。
广义平稳随机过程(又称为弱平稳、协方差平稳或者二阶平稳):假定{xt:t= 1,2,…}的二阶矩E(x2x)<∞对所有的t成立,且满足以下条件:
①均值:E(xt)=μ
②方差:var(xt)=E(xt-μ)2=σ2
③协方差:对于任何t,h≥1,cov(xt,xt+h)取决于h而不取决于t
那么{xt:t=1,2,…}就是弱平稳的时间序列。弱平稳只考虑随机过程的前两阶矩,该随机过程的均值和方差都不会随时间改变,并且xt与xt+h之间的协方差只取决于它们之间的距离h,与起始位置t无关,即这两项之间的相关性只取决于h。除此之外,就是不平稳的时间序列,称为非平稳随机过程。比较典型的非平稳随机过程就是随机游走时间序列:yt=β1+yt-1+ut,如果β1=0那么就被称为不带漂移的随机游走过程,如果β1≠0就被称为带漂移的随机游走过程。
(二)平稳随机过程图形判断
根据前面对平稳随机过程的定义,我们知道如果一个随机时间序列均值或方差或两者都不恒定,那么它可能就是非平稳的,所以对于随机时间序列,首先可以通过这个序列的时间路径大致地判断它是否平稳。
例8-1以表1-1中1970年第1季度至1991年第4季度的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为例。
①在EViews操作环境下,创建new workfile,建立工作文档。在弹出的对话框中的右边Frequency中选择“Quarterly”,表示季度数据,然后输入年份1970到1991,并且命名为gdp,然后点击OK。如图8-1所示。
图8-1 创建gdp工作文档
②点击鼠标右键,选择“New Object”,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series”,并且给这个序列命名为gdp,建立时间序列gdp,见图8-2。
③点击“Edit+/-”,输入表8-1中的数据。如图8-3所示,输入完毕后,再次点击“Edit+/-”,然后进行下一步操作。
④我们主要的目的是通过时间序列的路径图来观察它大概的平稳性情况。
图8-2 时间序列gdp
图8-3 输入序列gdp的数据
点击View键,选择Graph中的Line,操作界面如图8-4所示。
⑤图8-5就是这个随机过程的时间路径图,从图形上,我们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变化,GDP有着明显上升的趋势,即时间序列的均值不是常数,那么这个时间序列可能就是非平稳的时间序列。
图8-4 EViews中序列gdp的时间路径图操作
图8-5 序列gdp的时间路径图
⑥在后面我们会讲到,一个时间序列如果是非平稳的,经过去趋势或者差分处理后可以得到平稳的时间序列。从经验上说,大部分时间序列都是差分平稳时间序列而不是趋势平稳时间序列。表8-1中的序列就是一个差分平稳随机过程,因此对这个时间序列进行差分处理。点击Quick,选择“Generate Series□”,如图8-6(a)所示。弹出如图8-6(b)所示的对话框,在对话框中输入dgdp= d(gdp),点击OK。或者直接在命令输入窗口输入“genr dgdp=d(gdp)”,点击回车键,从而生成时间序列{gdpt}的一阶差分序列{dgdpt}。具体操作如图8-6所示。
⑦经过上列指令之后,我们得到如下的国内生产总值一阶差分时间序列,打开如图8-7所示。
图8-6 对时间序列{gdpt}进行一阶差分
图8-7 一阶差分序列{dgdpt}
⑧对这个新生成的时间序列重复第④步,可以看到它的时间路径图如图8-8所示。从图形上,没有明显的趋势,在零附近上下波动,可能是平稳的时间序列。当然,在后面的非平稳性时间序列检验当中我们也可以运用单位根检验,原序列的一阶差分序列是平稳的时间序列。
图8-8 一阶差分序列{dgdpt}的时间路径图
例8-2随机时间序列{et}是一个白噪声,即E(et)=0,var(et)=σ2且cov(et,et+h)=0,其中h表示时间间隔,由平稳随机过程的定义可以知道,一个白噪声序列是平稳的。
三、趋势平稳与差分平稳随机过程
一些非平稳的时间序列一般会有相同或相反的变化趋势,假如有两个这样的时间序列,对它们的数据进行回归也可以得到较高的判定系数,使得我们认为一个变量的变化由另一个变量的变化引起。但是这些序列之间不一定有直接的相关性,很多情况下,两个时间序列过程表现出的相关性,只是由于某个未被观测到的因素作用而具有某种趋势。因此,直接进行回归的结果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这种现象被称为虚假回归或伪回归。
趋势变量可以分为确定性趋势和随机性趋势两种,考虑时间序列的如下模型:
yt=β1+β2t+β3yt-1+ut(8-1)
其中ut为白噪声,t为时间趋势。
①如果β1≠0,β2=0,β3=1,则式(8-1)成为一个带漂移的随机游走过程:yt=β1+yt-1+ut (8-2)
根据β1>0或β1<0,yt会有明显上升或下降的趋势,这种趋势被称为随机性趋势。随机游走过程是非平稳的随机过程,如果将(8-2)写成:
Δyt=yt-yt-1=β1+ut (8-3)
通过对时间序列yt取一阶差分后消除了该序列中的非平稳性,所以方程(8-3)就是一个差分平稳过程。
②如果β1≠0,β2≠0,β3=0,则式(8-1)成为一个带时间趋势的随机过程:
yt=β1+β2t+ut (8-4)
根据β2>0或β2<0,yt会有明显上升或下降的趋势,这种趋势被称为确定性趋势。
③如果β2≠0,β3=1,则式(8-1)成为一个既有确定性趋势又有随机性趋势的随机过程。
根据以上对确定性趋势和随机性趋势的定义,我们知道在只有确定性趋势的随机过程中,只要在模型里加入时间变量就可以消除趋势性影响。当然,模型中时间趋势也可能以非线性的形式出现。这种去除确定性趋势的过程被称为消除趋势。
随机性趋势可以通过差分方法消除,而确定性趋势无法通过差分方法消除,只能通过去除趋势项消除。同时,Nelson和Plosser证明了绝大多数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是差分平稳随机过程而非趋势平稳随机过程。在以后的章节中会对随机性趋势的随机过程作进一步的分析。
随机时间序列模型_计量经济学实验教程
第二节 随机时间序列模型
在本章第一节中讨论了什么是平稳时间序列和图形特征,以及区分了什么是确定性趋势和随机性趋势。本节中,就要开始引入建立平稳时间序列模型的问题。我们对时间序列的兴趣在于,希望通过对时间序列数据的分析,找出规律,能够根据这些过去的观测值来预测未来。因此,这里我们关注的是过去的观测值结合随机扰动因素来建立时间序列的模型,而不是研究变量相互之间的关系。
时间序列模型的一般形式为:
yt=F(yt-1,yt-2,…,ut)(8-5)
一、自回归模型AR(p)
(一)p阶自回归模型AR(p)的定义
AR(p),即p阶自回归模型,满足下面的方程:
yt=β0+β1yt-1+β2yt-2+…+βpyt-p+ut,t=1,2,…,T(8-6)
其中,β0为常数项,β1,β2,…,βp是自回归模型系数;p为自回归模型的阶数;ut是一个白噪声。
假定β0=β2=…=βp=0,那么就得到一阶自回归模型AR(1):
yt=β1yt-1+ut
(8-7)
(二)AR(p)模型的平稳性条件
1.滞后算子
(1)定义
如果“L”为算子,使得Lyt=yt-1,则称“L”为滞后算子,于是有:
Lyt-1=yt-2,Lyt+k=yt+k-1→L2yt=(L·L)yt=L(Lyt)=Lyt-1=yt-2…一般地:Lnyt=yt-n
(2)滞后算子与差分的关系
Δyt=yt-yt-1=yt-Lyt=(1-L)yt
以此类推:Δn=(1-L)n(3)滞后算子多项式
αp(L)=1+α1L+α2L2+…+αpLp
那么有:yt+α1yt-1+α2yt-2+…+αpyt-p
=yt+α1Lyt+α2L2yt+…+αpLpyt
=(1+α1L+α2L2+…+αpLp)yt=αp(L)yt
如果有Φp(L)以及Ψq(L)存在这样的关系:Φp(L)Ψq(L)=1,则称Φp(L)为Ψq(L)的逆,记做Ψq(L)=Φ-1p(L)。
2.AR(p)模型的平稳性条件
根据上面对于滞后算子的运算法则,我们可以推导p阶自回归模型的滞后算子形式,然后得出它的平稳性条件,具体推导过程如下:
对于AR(p):yt=β1yt-1+β2yt-2+…+βpyt-p+ut
→(1-β1L-β2L2-…-βpLp)yt=ut令Φp(L)=(1-β1L-β2L2-…-βpLp),且Φp(L)Ψq(L)=1→Φp(L)yt=ut→yt=Ψ-1 q(L)ut
由上面的推论可以知道AR(p)模型平稳的充要条件是Φp(L)的根全部落在单位圆外(根的模大于1)。
3.例子
一阶自回归AR(1)模型的平稳性条件
根据式(8-7):yt=β1yt-1+ut,其中ut为一个白噪声。
方程两边平方后再取数学期望得到:
E(y2t)=β21E(y2t-1)+E(u2t)(8-8)
如果该模型是稳定的,那么有E(y2t)=E(y2t-1)(8-9)将式(8-9)代入式(8-8)可以得到:(8-10)
由于平稳条件下,方差一定为非负的常数,那么|β1|<1。
令Φ(z)=1-β1z=0→z=1/β1
可以得出结论:一阶自回归AR(1)模型的平稳性条件是|β1|<1。我们还注意到前面所讲的随机游走过程就是当β1=1的情况,在这里我们更加印证了随机游走过程是一个非平稳的随机过程,它是一阶自回归模型的特例。
二、移动平均模型MA(q)
(一)q阶移动平均模型MA(q)的定义
MA(q),即q阶移动平均模型,满足下面的方程:
yt=α0+ut+α1ut-1+…+αqut-q,t=1,2,…,T(8-11)
其中,α0为常数项,α1,α2,…,αq是移动平均模型系数;q为移动平均模型的阶数;ut是一个白噪声。
假定α0=α2=…=αq=0,那么就得到一阶移动平均模型MA(1):
yt=ut+α1ut-1(8-12)
(二)移动平均模型的平稳性
1.MA(q)模型的平稳性
我们可以运用自协方差来推导q阶移动平均模型,得出它的平稳性情况,具体推导过程如下:下面我们以一个不带截距项的q阶移动平均模型为例:
yt=ut-α1ut-1-…-αqut-q(8-13)
其中,ut是一个白噪声,则有:
E(yt)=E(ut)-α1E(ut-1)-α2E(ut-2)-…-αqE(ut-q)=0(8-14)
自协方差:γ0=var(yt)=(1+α21+α22+…+α2q)σ2u
γ1=cov(yt,yt-1)=(-α1+α1α2+α2α3+…+αq-1αq)σ2u
……
γq-1=cov(yt,yt-q+1)=(-αq-1+α1αq)σ2u
γq=cov(yt,yt-q)=-αqσ2u
γq+s=cov(yt,yt-q-s)=0,(s为大于1的正整数)
因此,当滞后期大于q时,yt的自协方差系数均为0。我们得到结论,有限阶移动平均模型总是平稳的。这就是说从自相关系数来看,在滞后q阶之后,会呈现截尾现象。
2.一阶移动平均MA(1)模型
根据式(8-12):yt=ut+α1ut-1,其中ut为一个白噪声。于是,我们可以得到
由式(8-14)得:
cov(yt,yt+1)=E(ytyt+1)=E(utut+1+α1u2t+α1ut-1ut+1+α21ut-1ut)=α1E(u2t)=α1σ2u
corr(yt,yt+1)=
(8-15)
根据协方差表达式(8-15)可以得到,当α1=1出现最大正相关,此时yt= ut+ut-1。
按照式(8-15)中的方法,依此类推: corr(yt-1,yt+1)=0,corr(yt,yt+2)=0,corr(yt,yt+3)=0,…,corr(yt,yt+s)=0
其中s为大于等于2的正整数。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很容易得出结论,在一阶移动平均模型中,当时间间隔s大于等于2的时候,协方差系数等于零,即该时间变量与它滞后大于1期的变量是不相关的,也就是移动平均模型的截尾性。
三、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MA(p,q)
(一)ARMA(p,q)基本形式
在前面我们分别讲了自回归模型AR(p)和移动平均模型MA(q),在这里再引入一个更一般的模型——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MA(p,q):
yt=c+β1yt-1+β2yt-2+…+βpyt-p+ut+θ1ut-1+θ2ut-2+…+θqut-q
(8-16)
其中t=1,2,…,T,并且ut是一个白噪声。ARMA(p,q)是自回归模型AR(p)和移动平均模型MA(q)的混合,也称做混合模型。反过来,自回归模型AR(p)和移动平均模型MA(q)都是ARMA(p,q)模型的特例:
当q=0时,ARMA(p,0)=AR(p);当p=0时,ARMA(0,q)=MA(q)。(二)ARMA模型的平稳性
我们已经知道,MA(q)模型总是平稳的。那么如果AR(p)是平稳的,ARMA模型也是平稳的;否则,就是非平稳的。
根据对AR(p)模型平稳条件的分析,我们同样在这里引入滞后算子L。那么,式(8-16)就变为:
(1-β1L-β2L-…-βpLp)yt=c+(1+θ1L+θ2L2+…+θqLq)ut(8-17)
如果令F(z)=1-β1z-β2z2-…-βpzp=0,那么当F(z)的根全部落在单位圆外的时候,这个ARMA(p,q)模型就是平稳的。
如果一个时间序列是非平稳的,但是经过d次差分之后就变成平稳的ARMA(p,q)模型,我们就说原时间序列是一个自回归单整移动平均模型,记为ARIMA(p,d,q)。那么,则有:
当d=0,q=0时,ARIMA(p,0,0)=AR(p);
当p=0,d=0时,ARIMA(0,0,q)=MA(q);
当d=0时,ARIMA(p,0,q)=ARMA(p,q)。
非平稳时间序列_计量经济学实验教程
第一节 非平稳时间序列
回顾一下我们前面所讲的平稳时间序列。一个平稳的时间序列是这样的一个序列,其所有的基本性质(如它的均值、方差、协方差等)都不随时间而改变。非平稳时间序列是和平稳时间序列相悖的。所谓时间序列的非平稳性,是指时间序列的统计规律(如均值、方差、协方差等)随着时间的位移而发生变化,即生成变量时间序列数据的随机过程的特征随时间而变化。例如,宏观经济中,在著名的索洛模型中,在平衡增长路径上,单位资本的实际产出(Y/K)典型地随着时间而增加,所以它是非平稳的。相对而言,单位资本的实际产出的增长率(gY/K)不随时间而增加,所以这个变量是平稳的,尽管它所基于的变量(即单位资本的实际产出)是非平稳变量。
更一般地来说,时间序列{Xt}是平稳的(stationary),如果:
①E(Xt)=μ(μ为常数),即Xt的均值不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
②Var(Xt)=σ2(σ为常数),即Xt的方差不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
③Cov(Xt,Xt-k)=γk,即任何两期Xt和Xt-k之间的协方差仅依赖于这两期间的距离和滞后(k),而不依赖于其他任何变量。
如果上述一个或几个性质不满足,则时间序列{Xt}是非平稳的(nonstationary)。如果一个时间序列是非平稳序列,那么这个问题常常被称为这一序列具有非平稳性(nonstationarity)。
我们主要考虑两类非平稳时间序列,也是最常见的两类非平稳时间序列。一是这些时间序列有确定性的趋势,排除这些趋势就成为平稳时间序列,被称做趋势平稳(TS)时间序列;二是有时时间序列通过一次或多次差分后成为平稳的时间序列,被称做差分平稳(DS)时间序列。
一、趋势平稳时间序列
如果时间序列由Yt=f(t)+ut生成,其中,f(t)是时间t的一个确定性函数,ut为一个白噪声序列,那么我们称这样的时间序列为趋势平稳时间序列。
当确定性趋势函数f(t)=α+βt,趋势平稳时间序列为:Yt=α+βt+ut,我们称为线性趋势平稳时间序列。
对于线性趋势平稳时间序列,当我们将时间序列中的完全确定的线性趋势去掉以后所形成的时间序列为平稳时间序列。即ut=Yt-(α+βt)为平稳的时间序列。
二、差分平稳时间序列
时间序列Yt是非平稳的,记其一阶差分为ΔYt=Yt-Yt-1;
若一阶差分ΔYt是平稳的,则Yt为一阶单整的,记为I(1);
若一阶差分ΔYt是非平稳的,记其二阶差分为Δ2Yt=ΔYt-ΔYt-1;
若二阶差分Δ2Yt是平稳的,则Yt为二阶单整的,记为I(2);
依次类推,若d阶差分ΔdYt是平稳的,则Yt为d阶单整的,记为I(d)。
对于非平稳的时间序列Yt,如果它由下式产生:Yt=Yt-1+ut,其中,ut是白噪声序列,则称时间序列Yt为随机游走(Random Walk)序列。更确切地说是不带漂移的随机游走序列。
随机游走时间序列的特点是时间序列的每一次的值都是在前一次的基础上随机扰动,就好像一个醉汉的步行一样:他的每一步都是在他现有位置的基础上随机地迈出。很显然,随机游走序列是I(1)。
对于非平稳时间序列Yt,如果Yt=μ+Yt-1+ut,其中μ为常数,ut是白噪声序列,则称这样的序列为带漂移的随机游走。显然,带漂移的时间序列为I(1),时间序列Yt是向上还是向下漂移,取决于常数μ的正或负。
三、非平稳时间序列的识别
给出一个随机时间序列,如何判断或识别其是否平稳呢?首先可以通过该序列的时间路径图来粗略地判断它的平稳性。一个平稳的时间序列在图形上往往表现出一种围绕其均值上下波动的过程,而非平稳时间序列则往往表现出在不同的时间段具有不同的均值(如持续上升或持续下降)。另外,我们也可以通过分析时间序列的自相关图来判断其是否平稳。下面我们用实例来具体介绍如何在EViews上通过时间序列的时间路径图和偏自相关图的方法来判断序列的平稳性。
例9-1以我国1978—1998年按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数据为例,来说明平稳时间序列和非平稳时间序列在EViews上的操作过程和操作方法。
表9-1
续表
1.时间序列图
将数据导入EViews中,选择View/Graph/Line,就可以得到如图9-1所示的时间序列图。
图9-1
从图中可以看出:1978—1998年的GDP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可以判断其是非平稳的。
2.自相关图
在时间序列GDP下,选择“View/Correlogram□”,会出现如图9-2所示的对话框。
图9-2
按照系统默认的设置,点击“OK”,得到如图9-3所示的自相关和偏自相关图。
图9-3
很显然,自相关函数缓慢地下降,序列是呈现非平稳的性质的。
单位根检验_计量经济学实验教程
第二节 单位根检验
由于谬误相关和谬误回归问题的存在,检验变量的非平稳性就显得非常重要,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前面的章节中已经介绍了用相关图判断时间序列的非平稳性,以及通过图形直观地判断,相比之下,运用统计量进行统计检验将会更为准确和重要。这一节将给出严格的统计检验方法,即单位根检验法。单位根检验(unit root test)是统计检验中最为普遍应用的一种检验方法,也是检查序列平稳性的标准方法。
单位根检验是针对宏观经济数据序列、货币金融数据序列中是否具有某种统计特性而提出的一种平稳性检验的特殊方法。单位根检验法有很多种,包括ADF检验(Augmenter Dickey-Fuller test)、DFGLS检验(Dickey-Fuller Test with GLS)、PP检验(Phillips-Perron Test)、KPSS检验(Kwiatkowski,Phillips,Schmidt,Shin Test)、ERS检验(Elliot,Rothenberg,and Stock Point Optimal Test)、NP检验(Ng and Perron Tests)。
下面我们以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单位根检验在EViews中的操作。
例9-2表9-2是美国1970—1991年的季度GDP数据,我们检验其平稳性
并做单位根检验。
表9-2
续表
1.单位根检验
在EViews中输入数据,双击序列名,选择Views/Unit Root Test,得到如图9-4所示的对话框。
在进行单位根检验之前,我们首先要定义对话框中的四个备选项。
(1)Test Type(选择检验类型)
图9-4
在Test Type下拉菜单中,一共有六种类型的单位根检验方法,它们分别是:
·ADF检验(Augmenter Dickey-Fuller test)
·DFGLS检验(Dickey-Fuller Test with GLS)
·PP检验(Phillips-Perron Test)
·KPSS检验(Kwiatkowski,Phillips,Schmidt,Shin Test)
·ERS检验(Elliot,Rothenberg,and Stock Point Optimal Test)
·NP检验(Ng and Perron Tests)
在这里,我们首先选择使用ADF检验。
(2)选择差分形式
在Test for unit root中,我们需要确定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是在何种形式下进行的。一般来说,一个序列经过两次差分后都可以变为一个平稳序列,所以,这里提供的有水平值、一阶差分、二阶差分。我们可以在这个选项下决定序列中单位根的个数。如果检验的水平值没有被拒绝,而在一阶差分下拒绝原假设,那么序列就是一个单整过程,存在一个单位根;如果经过一次差分后仍然拒绝原假设,那么需要选择二阶差分。读者通过本例序列中的时间序列图可以看出,GDP序列呈现上升趋势,是非平稳的,所以不能选择水平值,可以选择一阶差分尝试一下(若一阶差分后仍非平稳,则需要返回重新选择二阶差分。由此可见,在进行单位根检验的时候,需要多次尝试,直到得到满意的结果)。
(3)定义检验中需要包含的选项
在Include in test equation中定义检验回归中是否含有常数项、常数和趋势项或者二者都不包含。在本例中,我们可以从GDP的时间序列图中看出,GDP含有趋势和常数项,因此,我们需要选择AIntercept。
(4)定义序列相关的阶数
在Lag length这个选项中可以选择一些确定消除序列相关所需的滞后阶数的准则。一般地,EViews默认选择Scharz和Akaike info准则。
定义完上述选项之后,单击“OK”,EViews会出现回归结果。
2.结果分析
首先我们看看GDP序列水平值的ADF检验结果,如图9-5所示。
图9-5
ADF检验结果表明,GDP序列接受原假设,即存在单位根过程,因此,GDP序列是一个非平稳的时间序列。
下面,我们看看其一阶差分过程的回归结果,如图9-6所示。
图9-6
ADF检验表明,一阶差分序列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不存在单位根过程,是平稳的。
综合上面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GDP序列是一个非平稳的时间序列,存在一个单位根,经过一阶差分以后可以变为平稳的。
3.PP检验
还有一种检验单位根过程的方法,就是PP检验,在EViews6.0中给出了这个检验。我们仍然以上面的美国季度GDP序列来进行PP检验。双击序列名,选择View/Unit Root Test,出现了如图9-7所示的对话框,选择PP检验,其余选项都和ADF检验相同,得到下面的回归结果。
可见,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一阶差分序列不存在单位根检验,是平稳的,这也验证了我们刚才通过ADF检验得出来的结果。
图9-7
单整随机过程与伪回归现象_计量经济学实验教程
第一节 单整随机过程与伪回归现象
一、单整随机过程
下面以不带漂移的随机游走序列为例: yt=yt-1+ut,其中ut是一个白噪声
对它进行一阶差分后得到:
Δyt=yt-yt-1=ut
由于ut是一个白噪声,因此一阶差分后的序列{Δyy}是平稳的。由此可以引出单整的概念,如果一个时间序列经过一阶差分之后变成平稳的随机过程,那么我们称原序列为一阶单整的,记为I(1)。依次类推,如果一个时间序列经过d次差分之后变为平稳随机过程,那么原序列为d阶单整序列,记为I(d)。如果一个时间序列无论经过多少次差分都是非平稳时间序列,原序列就被称为非单整的。
在非平稳时间序列一章中,我们给出了1978—2000年中国支出法GDP单整情况:经过二阶差分后,原来的GDP时间序列变为平稳的随机过程,因此它是二阶单整的,记为I(2)。
二、单整时间序列的性质
这里简要概括一下单整时间序列的性质,如有三个时间序列{xt},{yt}和{zt},则有:
①如果xt~I(0),yt~I(d),那么zt=(axt+byt)~I(d),即平稳时间序列和非平稳时间序列的线性组合是非平稳的。
②如果xt~I(d),那么zt=(a+bxt)~I(d),其中a和b为常数。
③如果xt~I(d1),yt~I(d2),且d1<d2,那么zt=(axt+byt)~I(d2)。
④如果xt~I(d),yt~I(d),那么zt=(axt+byt)~I(d*),其中d*≤d。
三、伪回归现象
在平稳时间序列一章中,我们已经提到过伪回归问题。很多情况下,两个独立的变量由于未被观测到因素作用而表现出相关性,我们对这两个独立变量进行回归,往往得到一个显著的t统计量,这种现象就是谬误回归问题:y和x之间不存在关系,但是普通最小二乘法的t统计量却显示出它们之间存在某种关系。
例10-1图10-1给出了1978—1997年中国支出法GDP和美国商业部门时薪指数,一般来说,我们认为这两个时间序列是独立的,即这两时间序列之间没有直接的相关性。下面就应用EViews软件来说明以时薪指数p为被解释变量,gdp为解释变量回归后的伪回归问题(时间序列GDP来自于李子奈,美国商业部门时薪指数来自古扎拉蒂第四版表3.6)。
图10-1
如图10-2所示,点击Quick,选择Estimate Equation…,在对话框中输入“p c gdp”。
图10-2
得到如图10-3所示的回归结果。
图10-3
很明显,系数的t统计量均是显著的,并且R2值也非常高,从结果看来,这个回归方程是非常合意的。但是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时间序列{gdpt}是二阶单整的。如图10-4所示,根据单位根检验得出时间序列{pt}一阶差分后的序列是平稳的,所以时间序列{pt}是一阶单整的。我们在后面的协整一节中,会知道两个不同阶单整的时间序列是不能够直接进行回归的,这样就可能产生伪回归问题。
图10-4
协整及其检验_计量经济学实验教程
第二节 协整及其检验
一、协整
前面的章节中我们已经知道,对于非平稳的时间序列直接建立回归模型而得到的结果可信程度会降低。但是,非平稳的时间序列在同阶单整的条件下,它们之间可能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换句话说,它们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例如,两个时间序列{xt}和{yt},这两个时间序列同为I(1),对它们进行OLS回归,得到:yt=α+βxt,因此,随机干扰项ut=yt-α-βxt。
如果随机干扰{ut}是平稳的,那么说明变量x和y是协整的,即它们之间有长期的稳定关系。
二、协整的检验(Engle-Granger检验)
对于两变量xt和yt,并且这两个变量都是同阶单整,都是I(q),EG检验分为两步:
1.协整回归(或称为静态回归)
用OLS法估计yt=α+βxt+ut,得到:
y^t=α^+β^xt
比计算误差项为:u^t=yt-y^t
2.检验u^t的单整性
运用单位根检验当中的ADF检验或DF检验,来检验这个序列的单整性。如果是I(0),则说明误差项为平稳的,原来的两个时间序列是(q,q)阶协整的,两者之间存在着长期关系;如果误差项为I(q-b),b>0,则认为原来的两个时间序列是(q,b)阶协整的。
例10-2表10-1给出了经过价格调整之后的1985—2003年中国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与人均GDP数据,下面,我们根据EG检验来判断这两个时间序列之间是否有协整关系。
表10-1 1985—2003年中国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与人均GDP数据 单位:元(1990年价)
续表
①在EViews操作系统中,运用单位根检验,我们很容易证明在10%的显著水平上,居民人均消费时间序列{conspt}和人均GDP时间序列{gdpt}二阶差分后的序列是平稳的,即序列{conspt}和{gdpt}都是I(2)。具体操作:打开序列{conspt},点击view,在下拉菜单中选择Unit Root Test…,在弹出的对话框中的“Test for unit root in”中选择level,得出原序列是单位根过程。然后依次序列的一阶差分和二阶差分进行单位根检验,发现在如图10-5所示的对话框“Test for unit root in”中选择2nd difference时,序列才是平稳的。在图10-6和图10-7中,我们给出了序列{conspt}和{gdpt}二阶差分后的单位根检验结果。
图10-5
图10-6
图10-7
②由于序列{conspt}和{gdpt}均是I(2),因此它们之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对这两个序列进行回归,其中t代表时间趋势,t=1,2,…,模型为conspt=c+at+ bgdpt,回归如图10-8所示。
③至此,已经完成了EG检验的第一步,静态回归。根据上面操作得到的回归结果如图10-9所示,从表格中我们看到回归方程的系数和一些检验参数。观察这些系数的t统计量或者p值,可以认为在1%的显著水平上,这些系数都是
图10-8
显著的。其中,R2约为0.998。但是因为这个回归结果是根据两个同阶单整的非平稳随机过程直接回归得到的,存在伪回归的问题,所以不能轻易接受这个结果。下面要对回归方程的残差项序列进行单整分析。
图10-9
④下面进行EG检验的第二步,在命令窗口输入“genr u=resid”,生成新的误差项序列{ut},对序列进行ADF检验,输出结果如图10-10所示。从单位根检验结果来看,在1%的显著水平下,可以拒绝序列{ut}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即这个误差项序列是一个平稳的随机过程,是I(0)。
图10-10
⑤结论:原序列{conspt}和{gdpt}均是I(2),而对它们进行静态回归后得到的残差项是平稳的或者说I(0)。因此,序列{conspt}和{gdpt}之间存在(2,2)阶协整关系,即它们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如下式所示:
conspt=176.52-18.66t+0.47gdpt
(8.81)(-3.49)(17.53)R2=0.998
这说明从长期看来,中国人均GDP增加1元,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增加0.47元。
条件异方差模型_计量经济学实验教程
第一节 条件异方差模型
一、ARCH模型
1.模型yt=xtβ+εt
由于假设条件方差不恒定,那么用残差的平方将条件方差建模为AR(q)的
过程为:
ε2t=α0+α1ε2t-1+α2ε2t-2+…+αqε2t-q+vt
其中,vt为白噪声。这就是一个典型的q阶条件异方差模型,即ARCH(q)。通常还有一种q阶条件异方差模型的形式为:,其中vt为白噪声。
因此,对于残差项为ARCH(q)的AR(p)模型:
yt=β0+β1yt-1+β2yt-2+…+βpyt-p+εt
我们称为AR(p)-ARCH(q)模型。
2.ARCH模型的检验
对于模型ht=α0+α1ε2t-1+α2ε2t-2+…+αqε2t-q+vt,检验它是否存在条件异方差的零假设和备择假设为:
H0:α1=α2=…=αq=0
H1:α1,α2,…,αq不全为零
检验的统计量为:LM=nR2~χ2(q)
其中,n为原模型中的样本数,R2为原模型的判定系数。选定显著水平α和q的情况下:
LM>χ2α(q),那么拒绝零假设,说明序列存在条件异方差;
LM≤χ2α(q),那么不能拒绝零假设,说明序列不存在条件异方差。
二、GARCH模型
GARCH(p,q)模型的基本形式
用滞后算子形式可以表示为:ht=c+a(L)ε2t+b(L)ht
其中,为保证GARCH模型是平稳的,要求a(L)+b(L)<1。
在实际应用中,ARCH模型有太高q阶的时候考虑用GARCH(p,q)模型来代替。通常在GARCH(p,q)模型中用较少的数据就可以处理大量的样本数据。
三、ARCH-M模型
下面,我们进一步扩展基本的ARCH模型,允许序列均值不再独立于其条件异方差,这就是所谓的ARCH-M模型。具体表达式如下:
①在模型yt=xtβ+εt的等号右边加上一项ht=α0+α1ε2t-1+α2ε2t-2+…+αqε2t-q+vt或者。
②如果,则yt=xtβ+γht+εt就被称为GARCH-M模型。
注意,关于ARCH模型的检验方法同样适用于GARCH模型、ARCH-M模型和GARCH-M模型。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模型的检验和预测_计量经济学实验教程
第二节 VAR模型的检验和预测
在我们完成了对VAR模型的估计之后,EViews会提供被估计的VAR模型的各种视图。这一节我们主要讨论这些与VAR模型相关的视图中的滞后结构检验和残差检验。
一、VAR模型滞后结构的检验
在VAR模型确定后,在Lag Structure中提供了一系列的方法。如图12-7所示。
在Lag Structure下,一共有五个检验,由于在EViews下,直接利用VAR对象做Granger因果检验比较麻烦,在群对象下比较方便,所以我们在第四节的时候再具体介绍Granger因果检验,这里只介绍其余的四种。
1.AR根的图表(AR Roots Table/Graph)
如果被估计的VAR模型所有根的模的倒数小于1(即所有根的模必须大于1),则其位于单位圆内,从而模型是稳定的。反之,如果模型是不稳定的,那么某些结果将不是有效的。一共有kp个根,其中k是内生变量的个数,p是滞后阶数。在第一节的例子中的VAR模型下,选择View/Lag Structure/AR Roots Ta-
图12-7
ble,得到如图12-8所示的结果。
所有的根的模都小于1,都在单位圆内,因此,该模型满足平稳性条件。
同样的道理,我们可以在VAR模型下,选择View/Lag Structure/AR Roots Graph,就可以得到单位根的图形表示的结果。如图12-9所示。
在图形中我们可以更直观地看到,所有的根都落在单位圆内,进一步证实该模型是稳定的。
2.滞后排除检验(Lag Exclusion Tests)
Lag Exclusion Tests主要是对VAR模型中的每一个滞后进行排除检验。选择View/Lag Structure/Lag Exclusion Tests,对于我们建立的VAR模型,我们可以得到如图12-10所示的结果。
3.滞后长度标准(Lag Length Criteria)
滞后长度标准是用来计算出各种标准,从而选择出无约束VAR模型的滞后阶数。在VAR模型下,选择View/Lag Structure/Lag Length Criteria,这里我们选择的滞后长度为3阶,得到如图12-11所示的结果。
图12-8
图12-9
图12-10
图12-11
二、VAR残差检验
在VAR模型下,选择View/Residual Tests(即残差检验),有如图12-12所示的结果。
图12-12
1.相关图(Correlogram)
显示VAR模型在指定的滞后阶数的条件下得到的残差的交叉图(样本自相关)。交叉相关图可以以三种方式显示——一种以变量来显示(Tabulate by Variable),一种以滞后阶数来显示(Tabulate by Lag),还有一种是以曲线图(Graph)的形式来显示交叉相关图的矩阵形式。由于在EViews下的操作非常简单,这里不再将检验的结果列出来。请读者自行完成。
2.混合的自相关检验(Portmanteau Autocorrelation Test)
该检验主要是计算与指定阶数所产生的残差序列相关的多变量Box-Price/ Ljung-Box Q统计量,也就是小样本修正。
3.自相关LM检验(Autocorrelation LM Test)
这个检验是用来计算与直到指定阶数所产生的残差序列相关的多变量LM检验统计量。其原假设是滞后p期没有序列相关的条件下,LM统计量渐近地服从自由度为k2的χ2分布。
4.正态性检验(Normality Tests)
这是J-B残差正态检验在多变量情形下的扩展。这种检验主要是比较残差的第三、四阶残差矩与来自正态分布的那些矩。
5.White异方差检验(White Heteroskedasticity Test)
以上的这些检验都是针对系统方程的White’s检验的扩展,由Kelejian(1982)和Doornik(1995)提出来的。这个回归检验是通过残差序列对每一个回归量及回归量交叉项的回归来实现的,并检验回归的显著性。
脉冲响应函数()_计量经济学实验教程
第三节 脉冲响应函数(IRF)
在实际应用中,由于VAR模型是一种非理性的模型,因此,在VAR的分析中,当一个误差项发生变化或者说模型受到某种冲击时对系统的动态影响,这种分析方法我们称为脉冲响应函数方法。脉冲响应函数(IRF: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用来衡量来自随机扰动项的一个标准冲击对内生变量当前和未来取值的影响。在EViews下,为了得到脉冲响应函数,我们仍然以之前的国内三部门产出指数的例子来说明脉冲响应函数的操作和分析。
为了得到脉冲响应函数,在VAR对象的工具栏中选择“View/Impulse Response□”,得到下面的对话框——一个为Display菜单下的对话框,另一个为Impulse Definition下的对话框。分别如图12-13和图12-14所示。
下面分别介绍这两个对话框中的选项的含义以及如何选择。
(1)Display菜单下的选项
①Display Format(显示形式)——选择以图形或表来显示结果。这里我们选择Combined Graph。这时下面的Response Standard Error选项是灰色的,同时也不显示标准误差。并且这时输出表的格式是按照响应变量的顺序显示的,而不是按脉冲变量的顺序显示。
②Display Information(显示信息)——输入产生冲击的变量(Impulse)和希望观察其脉冲响应的变量(Responses)。可以输入内生变量的名称,也可以输入变量对应的叙述。这里我们输入“ly1 ly2 ly3”,如图12-13所示。
图12-13
图12-14
③Period——追踪期数。在这个框中可以设置脉冲响应函数的追踪期数。一般的默认值是10,这里我们设置为15。
(2)Impulse Definition菜单下的选项
Impulse Definition菜单主要提供了转换脉冲的选项。
①Residual-One Unit——设置脉冲为残差的一个单位的冲击。
②Residual-One Std.Dev——设置脉冲为残差的一个标准偏差的冲击。
③Cholesky-dof adjusted——用残差协方差矩阵的Cholesky因子的逆来正交化脉冲。这个选项为VAR模型的变量强加一个次序,并将所有影响变量的公共因素归结到在VAR模型中第一次出现的变量上。D.F.Adjustment为在估计的残差协方差矩阵利用Cholesky因子时进行小样本的自由度修正。
④Cholesky-no dof adjust——估计残差协方差矩阵的第(i,j)元素。
⑤Generalized Impulse——广义脉冲。
⑥Structural Decompositon——结构分解。用结构因子分解矩阵估计的正交转换矩阵,如果实现没有估计一个结构因子分解矩阵或者没有对模型施加约束,不能选择这个选项。
⑦User Specified——用户指定。这个选项允许用户自定义脉冲。
在这里,我们选择Cholesky-dof adjusted,在右边的Cholesky Ordering选项框中填入“ly1 ly2 ly3”,如图12-14所示。单击“确定”,我们可以得到图12-15、图12-16和图12-17所示的结果。
图12-15
图12-16
图12-17
以上三个图是三个脉冲响应函数的合成图。由第一个图我们知道,工业部门的产出ly1对其自身的一个标准差新息立刻有较强的反应,但是影响的时间不是很长。该序列对来自其他方程的新息在第一期都没有反应。交通运输部门阐述(ly2)的影响在第二期比较明显,且持续时间较长。商业部门的产出(ly3)一个标准差新息对其影响到第四期才比较显著。用类似的方法,我们也可以考查其他两个变量对其某个标准差新息的相应情况。
二元离散选择模型_计量经济学实验教程
第一节 二元离散选择模型
一般来说,我们根据模型中因变量的选择的数量来决定模型的结构。离散选择模型中最简单的一种情形就是二元离散选择模型(binary choice model),即因变量的选择只有两种;当因变量的选择有多种的时候,我们称模型为多元离散选择模型(multiple choice model)。比如说,当我们决定是否购买住房的时候,我们的选择通常只有买或者不买两种,这就是一个二元选择的问题,而当我们对生活的满意程度作出评估时,就可以分为特别不满意、不满意、满意、非常满意四种态度,这就是多元选择模型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一节我们主要讨论二元离散选择模型的分类以及估计等问题。
离散选择模型起源于Fechner在1860年进行的动物条件二元反射研究,1962年Warner首次将它应用于经济领域,用以研究公共交通工具和私人交通工具的选择。20世纪七八十年代,离散选择模型被普遍应用于经济布局、企业定点、交通问题、就业问题、购买决策、投票选举等经济决策领域的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模型的估计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其在社会科学和医学领域中的应用也不断增加,Mcfadden因为在离散选择模型领域的突出贡献而获得了2000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一、二元离散选择模型的分类
二元选择模型是模型中因变量只有两种选择的模型。比如说,当我们决定是否购买一件商品的时候,我们的决策可以分别用1和0来表示,它们有时也被称为响应1和响应0,决定购买商品的时候,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
二元选择模型的一般形式为:
Yi=β1+β2Xi+ui(13-1)
其中,Yi表示取值为0或1的离散型随机变量,ui为随机干扰项。Xi为解释变量。模型(13-1)看似一个典型的线性回归模型,但是由于被解释变量是二分的,因此我们称这个模型为线性概率模型(LPM)。然而,传统的最小二乘法并不适合于这个二元选择模型,这主要是因为:干扰项ui的非正态性、干扰项ui的异方差性、0≤E(Yi/X)≤1、可疑的拟合优度——R2的值。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设定不同的累计分布函数CDF的概率函数形式。根据CDF函数形式的不同,我们可以将二元选择模型分为以下几种,如表13-1所示。
表13-1 常用的二元选择模型
在实际的应用中,前两个模型比较广泛地运用于各个经济领域和其他领域。下面我们将主要介绍Probit模型和Logit模型在EViews中的建模、估计和识别。
二、Logit模型
1.模型的估计
我们以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录取与申请人的GRE能力测试分数中GRE数量分数和GRE词语分数之间的关系来说明如何在EViews中估计Logit模型。表13-2给出了攻读硕士研究生计划的13名申请人的GRE数量和词汇分数,其中有6名学生获得入学准许。
表13-2
(此例选自古扎拉蒂《计量经济学基础》)
将数据导入EViews中,然后在EViews的数据窗口下,选择“Quick/Estimate Equation□”,在出现的对话框中,选择“Specification(估计选项)”中的Estimation setting,在下拉菜单选项中选择Binary—Binary choice(probit、logit、extreme value),下面的Sample选项显示的是默认的样本观测值为13,这时上面的部分会出现Equation specification选项,在空白处键入“y c v q”,同时在下面的Binary estimation中选中Logit,结果如图13-1所示。
图13-1
选中options选项,会出现如图13-2所示的对话框。
图13-2
这几项设置分别是:
①Robust Standard Errors(稳健标准误)。这一栏给出估计标准误的两种选择:Huber/White法(又称QML,该算法是默认使用)或者广义线性模型。当模型中出现异方差时,QML不太稳定。GLM得到的估计值与QML估计值仅仅只在方差上相差一个常数。
②Optimization algorithm(估计的运算法)。这里有三种选择,其中默认的算法是quadratic hill-climbing法,这个算法是用对数似然分析的第二个派生矩阵做迭代并估计系数的协方差阵。
③Starting coefficient(初始系数)。这里的系统的默认选项是EViews supplies。
④iteration control指的是循环控制。系统的默认的最大值为500,收敛(convergence)至0.0001。
完成对话框的设置后,选择“确定”,得到了如图13-3所示的估计结果。
图13-3
2.估计结果的解释
显然,从上面的输出结果可以看出,标题中ML表示极大似然估计,即给出了估计方法的信息,而“Convergence achieved after 5 iterations”表明要经过5次迭代才能达到收敛,“Covariance matrix computed using second derivatives”表示计算协方差矩阵所用的方法是二阶微分。参数估计结果的前半部分表格中的回归结果与一般的OLS估计的回归结果很相似,是系数的估计值以及其统计量的值。下面显示的是有关的统计量,其中:
①log likelihood是对数似然函数的最大值。
②Avg.log likelihood是用观察值的个数除以对数似然值的结果,即对数似然函数的平均值。
③LR统计量检验除了常数以外的所有系数都是0的假设,这类似于线性回归模型中的F统计量,测试模型整体的显著性。其中圆括号中的数表示自由度,它是该测试下约束变量的个数。本例中的②表示约束变量的个数为2,也就是其自由度为2。
④Probability(LR stat)是LR检验统计量的P值。在零假设下,LR统计量近似服从自由度等于检验下约束变量的个数的χ2分布。
⑤McFadden R-squared是衡量似然比率的指标。它同线性模型中的R2类似,因此,它具有属于区间[0,1]。
三、Probit模型
1.Probit模型的估计
下面我们将给出具体的实例来分析Probit模型的应用以及如何在计量经济软件EViews上实现模型的估计和预测。我们以Greene给出的斯佩克特和马泽欧(1980)的例子来分析某种教学方法对成绩是否有效。表13-3给出了用于分析学习效果的数据。
表13-3
续表
(此例选自:[美]威廉·H.格林.计量经济分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其中,Y=1表示在接受新教学法后成绩有所改善,Y=0则意味着在接受新的教学方法后成绩没有得到改善。解释变量PSI表示是否接受新的教学方法: PSI=1表示接受新的教学方法,反之,如果PSI=0表示不接受新的教学方法。GPA表示平均分数,TUCE表示测验的分数,它们都是用来评估教学方法效果好坏的解释变量。在EViews中的具体操作和前面所讲的Logit模型相似:将数据导入EViews中或者直接在EViews窗口下输入数据,在数据窗口下,从主菜单中选择Object/New Object命令,并从该菜单中选择Equation选项(或者直接从主菜单中选择“Quick/Estimate Equation□”)。在出现的对话框中,选择Equation Specification,在下面的Estimation setting中,选择Binary估计方法。此时,二元选择模型的设定中分为两部分。首先,在equation specification中输入要估计的变量包括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在本例中,应该输入“y,c,v,q”)。然后,在binary estimation中选中Probit。会出现如图13-4所示的对话框。
图13-4
对于Option选项框的设置和Logit模型相似,不再重复。选择“确定”,我们就可以得到如图13-5所示的结果。
根据输出结果,我们得到下面的计算结果:
图13-5
2.模型结果的解释
利用式(13-2)的Probit模型的系数,我们可以给出新教学方法对学习成绩影响的概率。
当PSI=0时,
P(Y=1)=Φ(-7.4523+1.6258GPA+0.0517×21.938)(13-3)
当PSI=1时,
P(Y=1)=Φ(-7.4523+1.6258GPA+0.0517×21.938+1.4263)
(13-4)
其中,TUCE取均值21.938。
从式(13-3)和式(13-4)我们可以看出,PSI对学习成绩的影响的概率是很大的。接受新教学方法改善成绩的概率明显高于不接受新教学方法的概率。
在模型的估计结果的部分中,参数和统计量的解释和Logit模型大致相似。这里不再重复叙述。
四、模型的分析
在EViews中提到了大量具体分析模型的观测和过程,在建立二元选择模型之后我们需要对其做进一步的分析。这里我们仅以Probit模型中的教学方法对学习成绩是否有效的例子来加以说明并演示在EViews中的操作和分析。
1.Expectation-Prediction Table(期望-预测表)
在建好的方程窗口中选择View/Expectation Prediction Table,出现如图13-6所示的对话框。
图13-6
指定一个0~1的预测截断值(cutoff),EViews默认的截断值是0.5。选择OK,出现如图13-7所示的结果。
输出结果的第一个表中左边是根据当前模型的预测概率来进行分组的,右边是按因变量y=1的样本比率来进行分组的,这个概率在零模型中计算得到。其具体含义是,在y=0的21个样本观测值中,当前模型有18个的预测概率小于截断值0.5,而零模型全部小于0.5。其他的可以根据这个类推得到。
Correct这一行显示的是分组正确的观察值的数量。下面分别是分组正确和不争取的观测值的数目的比率。也就是说,显示出在y=0的观察值中,当前模型有18个观测值分组正确,而零模型全部正确。在y=1的观测值中,当前模型有8个正确,而零模型全部错误。虽然在y=0的观察值的分组中,零模型占有优势,但是,如果加上y=1的观测值的分组情况,还是当前模型的26优于零模型的21。其恰当比例为81.25%,说明预测效果很好。
Gain(效果)是用来衡量模型预测能力的一个指标,它指的是当前模型与零模型相比,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提高预测效果。其总的total gain(总效果)是当前模型与零模型相比,预测正确率提高的绝对百分比。在这个例子的表中,其效果为85.71%-100%=-14.29%。而percent gain(效果百分比)是总效果相对于零模型中比例的百分比,它度量了当前模型比零模型预测效果提高的程度。这里优于零模型中显示的为NA,表示比例为0,但是总的效果百分比为42.8%,这意味着当前模型的预测效果要优于零模型。
图13-7
下半部分给出的是依据期望值计算得到的预测结果。左边是计算当前模型的样本中y=0和y=1的观测值的期望数。右边计算零模型的样本中y=0和y=1的观测值的期望数。其解释和上半部分大致相同。
2.Goodness-of-fit Test(拟合优度检验)
EViews提到了Housmer-Lemeshow检验和Andrews检验,零假设为拟合完全充分,检验的主要思想是通过分组比较拟合值和实际值之间的差异。如果这种差异较大,就认为模型的拟合不充分。
在建好的方程窗口下选择View/Goodness-of-fit test(Hosmer-Lemeshow),将出现如图13-8所示的对话框。
图13-8
上面的部分我们选择系统的默认选项,下面的部分是确定分组变量。EViews默认的分组变量的取值最大不超过100个,如果超出了最大值,系统将会给出错误信息。我们可以通过设置Maximum of来增加最大的分组数。点击“OK”,得到如图13-9所示的检验结果。
从最后的伴随概率来看,我们不能拒绝零假设,也就是说模型的拟合优度是很高的,模型是合理的。
3.Forecast(预测)
在方程的窗口下的工具栏里选择Proc/Forecast(Fitted probability/Index),得到如图13-10所示的结果。
选择要预测的对象(EViews默认的预测对象为概率),选定各项之后,点击“OK”,得到如图13-11所示的预测结果。
可以看出,概率值比较接近1,这意味着取1的概率比较大。在本例中,也就是说新教学方法改善成绩的概率比较高,能够取得显著的效果。
图13-9
图13-10
图13-11
排序选择模型_计量经济学实验教程
第二节 排序选择模型
当因变量面临的选择不是两种而是多种的时候,二元选择模型就会失效,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用到多元选择模型(multiple choice model)。在生活中,多元选择离散模型普遍存在,比如说,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出国、创业、继续深造之间的选择,出行的交通工具的选择(包括地铁、公交、步行、自行车、自己开车、出租车)等。多元选择模型中我们主要考虑一种“排序”的情形:即在备选项之间存在一定的顺序或者级别种类,对于这样的多元离散选择模型我们称为排序选择模型(ordered choice model)。
一、排序选择模型的建立
我们以下面的例子来说明排序选择模型在EViews中的应用和操作。
例13-1在调查执政者的支持率的民意测验中,由于执政者执行了对某一收入阶层有利的政策而使得不同收入的人对其支持不同,所以收入成为决定人们是否支持的因素。通过调查得到了市民收入(INC)与支持与否(Y)的数据,如果选民支持时Yi=0,中立时Yi=1,不支持时Yi=2。我们取24个样本进行排序选择模型分析。具体数据如表13-4所示。
表13-4
将数据输入或者通过EXCEL导入到EViews中后,选择Quick/Estimate Equation,选择Ordered-ordered choice,在方程设定中输入“y inc”,这里常数项可以忽略掉,残差项的分布这里选择系统默认的Normal(正态分布)。也就是如图13-12所示的对话框。
图13-12
选择“确定”后,得到如图13-13所示的结果。
图13-13
二、结果分析
根据上面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计算的结果为:
Y*i=0.008751INCi
z=(3.05)
其中,回归系数为正,表明收入越高,Y*i的取值就越大,从而因变量取值为1的概率越大,也就是不支持的概率也大。在本例中,收入在900元以下的市民支持这项政策,收入在950~1300元的市民保持中立,而收入在1350元以上的市民不支持。
三、模型的预测
由于排序选择模型的因变量代表种类或者等级数据,因此,不能从估计排序模型中直接选择预测。此时选择“Proc/Forecast□”,这时,我们可以看到操作不能执行。选择Procs/Make Model,打开一个包含方程的没有标题的模型窗口,单击模型窗口方程栏的Solve按钮。预测结果如表13-5所示。
表13-5
其中,Y_0_0表示支持的概率,Y_1_0表示中立的概率,Y_2_0表示不支持的概率,INC表示收入。这里要注意的是,每一个观察值落在每个种类中的拟合概率相加的值为1。
受限因变量模型_计量经济学实验教程
第三节 受限因变量模型
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有时尽管因变量是连续的,但是由于受到某种限制,所得到的因变量的观测值来源于总体的一个受限制的子集,这时并不能完全反映总体的实际特征,因此,我们需要通过这样的样本观测值来推断总体的特征。受限因变量模型(limited dependent variable model)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基于此。受限因变量模型包括审查回归模型(censored regression model)和截断回归模型(truncated regression model)。这一节中我们主要讨论审查回归模型。
所谓审查回归模型主要是值因变量的处于某一范围的样本观测值都用一个相同的值替代,也成为Tobit模型。其一般形式为:
yi=x'iβ+εi
其形式与普通的回归是一样的,不同的是yi的取值不同。一般来说,可以在任意有限点的左边和右边截取即,:
其中:ci,c i代表截取点,是常数。
我们通过具体的例子来阐述审查模型在EViews中的建立和估计。
例13-2研究已婚妇女的劳动时间问题。共有50个调查数据,来自于美国调查局。其中y表示已婚妇女的工作时间,x1~x4分别表示已婚妇女的未成年子女个数、年龄、受教育的年限以及丈夫的收入。数据如表13-6所示。
表13-6
续表
1.模型的建立
将数据编辑或者导入EViews中后,选择“Quick/Equation Estimation□”,从出现的对话框的Specification选项的Estimation settings中选择CENSORED方法,在Equation specification中输入“y c x1 x2 x3 x4”,即如图13-14所示的对话框。
图13-14
其中右边的Distribution指的是误差项的分布,EViews提供了可供选择的三种分布:即Normal、Logistic、Extreme value。系统默认的选择是Normal,这里我们选择默认的正态分布。下面的Dependent Variable Censoring Points一栏提供的是关于被检查的因变量的临界点的信息。这里我们选择系统的默认值。
单击“确定”,得到如图13-15所示的输出结果。
2.回归结果分析
我们采用审查模型得到的计算结果为:
可以看出,回归系数为正,表示解释变量越大,已婚妇女工作的时间就越长。回归系数为负,表明解释变量越大,已婚妇女的工作时间就越短。并且x1、x2的系数都很显著,说明这两个因素对已婚妇女的工作时间长短有较大的影响。
3.模型的预测
在方程的窗口工具栏里选择“Proc/Forecast□”,EViews提供两种预测即因变量的期望值(Expected dependent variable)的预测和潜在变量(Index-Expected latent variable)的期望值的预测。出现的对话框如图13-16所示。
图13-15
图13-16
选择要预测的序列和方法,就可以得到相应的结果。例如,在本例中,我们如果选择预测因变量的期望,就可以得到如图13-17所示的结果。
图13-17
面板数据模型的估计_计量经济学实验教程
第二节 面板数据模型的估计
下面我们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解释面板数据模型在EViews中的估计,以及具体操作。我们利用美国五家企业的三个经济变量1935—1954年20年的观测值来建立一个研究投资需求状况的面板数据模型。具体数据如表14-1、表14-2和表14-3所示。
表14-1前一年末工厂存货及设备价值表
续表
表14-2 前一年企业市场价值
表14-3 企业的总投资
其中,tq代表通用汽车,ks代表克莱斯勒,td代表通用电气,xw代表西屋,mg代表美国钢铁,I代表投资,V代表存货和设备的价值,F代表企业市场价值,那么I_tq代表通用汽车企业的投资,I_ks代表克莱斯勒企业的投资,I_td代表通用电气企业的投资,I_xw代表西屋企业的投资,I_mg代表美国钢铁企业的投资,其他的以此类推。
1.Pool工作文件的建立和数据的导入
其具体步骤为:
①建立一个1935—1954年的工作文件和导入数据。选择“File/New/Workfile□”,出现如图14-1所示的对话框,选择Annual(年度)数据类型,填入起始时间和结束时间分别为1935和1954,同时也可以在Names中为该工作文件命名“panel data”。
图14-1
点击“OK”,在工作文件下,选择Object/New Object/Pool,可以命名该Pool文件为“I”,如图14-2所示。
图14-2
也可以在命令控制栏里键入“Pool I”,从而得到如图14-2所示的视图。
②点击“OK”后,在得到的对话框中输入“_TQ_KS_TD_XW_MG”,其视图如图14-3所示。
图14-3
这时,会生成如下数据序列:I_TQ,I_KS,I_TD,I_XW,I_MG,将这些数据导入。具体的导入方法为:在“Pool I”工作文件下,选择“Process/Import pool data(ASCII,XLS,WK?)□”,对话框如图14-4所示。
选择正确的文件格式和文件路径之后,出现如图14-5所示的对话框。
在Ordinary and Pool(specified with?)Series to read中填入数据的名称,如图14-5所示,选择“OK”,就成功地将数据导入。用同样的方法可以将其余的数据导入工作文件中。
2.模型的设定
成功地将数据导入工作文件中之后,在图14-4中选择Process/estimate,会出现如图14-6所示的视图。
其中,在模型设定选项框中,有下面的设定项:
①Dependent variable——模型中的被解释变量。这里我们的被解释变量为I,于是可以填入“I?”。
图14-4
图14-5
图14-6
②Regressors and AR()terms——解释变量。在编辑框中输入解释变量。
Common:该栏中输入的变量对所有截面数据有相同的系数,并且用一般名称或者Pool名称输出结果。
Cross-section specific:该栏中输入的变量对Pool中每个截面成员的系数都各不相同。
Period specific:此栏中输入的变量对pool中每个时期的系数各不相同。
③Estimation method——估计方式。系统默认的各截面单位或各个时期没有影响,响应的初始状态均为None。在估计时,可以根据需要在下拉菜单中选择相应的固定或者是随机影响状态。
④Estimation settings——估计方法。这里提供的方法主要有两种:LS—Least Square(and AR)(即最小二乘法)和TSLS—Two-Stage Least Squares(and AR)(两阶段最小二乘法,也称为工具变量法)。如果选择两阶段最小二乘法会出现相应的对话框。
⑤Options——选项。点击Options,会出现相应的对话框,如图14-7所示。其主要设定项的含义分别为:
Coef covariance method——系数的协方差形式。系统默认的为一般形式,但是系统提供了七个备选项,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
Weighting options——权重选项。如果估计的模型中含有随机影响,那么可以通过选择权重选项来计算随机影响模型中的成分方差估计值方法。
Coefficient name——系数估计命名。系统默认系数向量C以存放系数和影响的估计结果。
Iteration control——迭代控制。如果估计的方程需要用GLS加权估计和系数迭代至收敛,那么可以通过规定收敛准则和最大迭代次数来控制整个迭代过程。系统默认的最大迭代次数为500。
图14-7
3.模型的估计和结果分析
(1)不变参数模型的估计
即所有截面截距相同、系数相同。设定框的视图如图14-8所示。
点击“确定”,得到的估计结果如图14-9所示。
结果所得到的所有的截面的系数相等。这和把5家公司的所有数据连接到一起用OLS估计得到的结果相同。然而,由于每个企业中的情况各不相同,因此,该方法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可能出现横截面异方差的情况。解决该问题的方法之一就是选择加权估计。
图14-8
图14-9
(2)加权估计模型
该估计的选项设定如图14-10所示。
图14-10
点击“确定”,得到如图14-11所示的估计结果。
图14-11
结果显示:模型的估计系数比前一个结果更加显示,模型的回归标准误和参数估计的标准误都比之前要好,但是由D.W统计量可知,方程之间存在严重的序列相关性,所以可以采用固定效应变截距模型进行估计。
(3)固定效应模型的估计
固定效应变结局模型的估计设定如图14-12所示。
图14-12
点击“确定”,得到的估计结果如图14-13所示。
从估计结果可以看出,模型的整体回归标准误差和系数估计的标准误差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此时的D.W值也增大了,表示序列相关行得到了改善。
(4)随机效应变截距模型
模型的设定如图14-14所示。
点击“确定”,得到的估计结果如图14-15所示。
从模型的估计结果中可以看出,模型的估计结果有了明显的改善,而且,序列相关性也得到了解决。也就是说,投资(I),前一年企业的市场价值(F)和前一年末企业的存货和设备的价值(V)之间的关系对于每个企业来说都不尽相同。其实,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每个企业的规模都很大,资金设备等各方面的优势都很明显,所以每个企业都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来制定各自的企业决策和发展计划,而不用依赖于其他公司的反应。这在面板数据模型中的具体表现就是每个企业的估计结果的各不相同。
图14-13
图14-14
图14-15
账户和密码的安全设置_电子商务安全基础实验教程
1.5.1 账户和密码的安全设置
1.删除不再使用的账户,禁用Guest账户
共享的账户越多,被黑客攻击的几率也越大。特别是Guest账户,它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安全漏洞,常常成为攻击的对象,因为黑客可以使用这个账户登录合法用户的机器。因此,要求删除不再使用的账户,并且建议将Guest账户进行禁用。
(1)检查和删除不再使用的账户。单击“开始”按钮,依次选择“控制面板”→“管理工具”→“计算机管理”,打开“计算机管理”窗口。在该窗口中选中“本地用户和组”选项,然后单击“用户”项,如图1-1所示。
图1-1 计算机管理窗口
在“计算机管理”窗口中列出了系统所有的账户。检查各账户是否仍需使用,删除其中不再使用的账户。
(2)禁用Guest账户。右键单击Guest账户,选择“属性”,在弹出的“Guest属性”对话框中将“账户已停用”一栏前打勾,如图1-2所示。这样就无法使用该账号登录系统了。
图1-2 禁用Guest账户
2.启用账户策略
账户策略是Windows XP账户管理的重要安全工具,它可以增加攻击者登录系统的难度。
(1)依次打开“控制面板”→“管理工具”→“本地安全策略”。在弹出的“本地安全设置”窗口中,选择“账户策略”中的“密码策略”,如图1-3所示。
图1-3 系统默认的密码策略
密码策略用于决定系统密码的安全规则。例如,启用“密码必须符合复杂性要求”策略选项,以确保用户使用的口令符合安全性要求,不会很容易被攻击者破解;设置“密码长度最小值”为8位;设置“密码最长存留期”为30天;设置“密码最短存留期”为5天;设置“强制密码历史”为3个记住的密码。密码设置完成后,如图1-4所示。
图1-4 设置后的安全策略
(2)账户策略中的第2项是账户锁定策略,它决定系统锁定账户的时间等相关设置。选中“账户策略”下的“账户锁定策略”,如图1-5所示。
图1-5 系统默认的账户锁定策略
其中,有三个设置选项。首先设置“账户锁定阈值”,该值定义了用户在进行多少次无效登录后自动锁定账户,设置这个阈值能从根本上抵御入侵者对用户密码的暴力猜测,推荐值为3次。然后,设置“复位账户锁定计数器”,该值定义了在账户被锁定后多长时间可被系统复位为零,推荐值为3分钟。最后,设置“账户锁定时间”,该值设置当用户的账户被锁定后,多长时间才能重新使用,推荐值为10分钟。
账户锁定设置完成后,如图1-6所示。
图1-6 修改后的账户锁定策略
3.不自动显示上次登录的账户名
Windows XP默认情况下,系统会自动显示上次登录的账户名。这使得攻击者很容易得到系统的一些用户名,从而进行密码猜测,这对系统是很不安全的。因此,应禁止自动显示上次登录的账户名,其设置方法如下。
(1)依次打开“控制面板”→“管理工具”→“本地安全策略”。弹出“本地安全设置”窗口后,选择“本地策略”中的“安全选项”,并在窗口右侧列表中选择“交互式登录:不显示上次的用户名”,如图1-7所示。
图1-7 本地安全设置
(2)双击该选项,弹出如图1-8所示的对话框,选择“已启用”完成设置。
图1-8 禁止显示上次登录的账户名
4.启动密码设置
(1)在命令提示符中,输入“syskey”命令,弹出“保证Windows XP账户数据库的安全”对话框,点击“更新”按钮,则弹出“启动密码”对话框,如图1-9所示。
图1-9 设置启动密码
(2)选择“密码启动”单选按钮,输入用户想设置的密码,然后单击“确定”按钮完成设置。
(3)在“启动密码”对话框中选择“在本机上保存启动密码”,可以取消刚才设置的系统启动密码。
文件系统加密_电子商务安全基础实验教程
1.5.2 文件系统加密
NTFS能够支持其他文件系统所不支持的特性,例如支持文件系统的加密等。NTFS比FAT32文件系统的安全性要高,建议把磁盘重要分区都改为NTFS格式。
(1)打开磁盘格式为NTFS的磁盘,选择要进行加密的文件夹,打开“属性”窗口,单击“常规”选项卡中的“高级”按钮,弹出如图1-10所示的对话框。
图1-10 文件夹高级属性
(2)选中“加密内容以便保护数据”,单击“确定”按钮后弹出如图1-11所示的“确认属性更改”对话框,选择“将更改应用于该文件夹、子文件夹和文件”,单击“确定”按钮后完成对文件夹的加密。
图1-11 加密文件
(3)加密完毕后,保存当前用户(系统管理员)下的文件。注销当前用户,并以普通用户身份重新登录系统,再次访问该文件夹,打开其中的文件,则弹出如图1-12所示的错误窗口。这说明该文件夹已被加密,没有授权的用户就无法访问其中的文件。
图1-12 无法访问文件夹
(4)以系统管理员账户登录系统,在命令提示符中输入“mmc”命令,可以打开系统控制台。在“文件”菜单中选择“添加/删除管理单元”,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单击“添加”按钮,出现“添加独立管理单元”窗口,选择“证书”,为当前的加密文件系统设置证书。单击“添加”按钮,完成证书的添加后,在控制台根节点中的目录树中依次选择“证书-当前用户”→“个人”→“证书”,可以看到用于加密文件系统的证书显示在右侧的窗口中,如图1-13所示。
图1-13 系统控制台
(5)双击该证书,则可以看到证书中的详细信息,主要包括证书所包含的公钥、有效起始和终止日期等,如图1-14所示。
图1-14 证书详细信息
(6)选中用于加密文件系统的证书,单击右键,选择“所有任务”,在展开的菜单中单击“导出”,弹出“证书导出向导”对话框,单击“下一步”按钮,选择“是,导出私钥”,如图1-15所示。
图1-15 私钥和证书一起导出
(7)单击“下一步”按钮,设置保护私钥的密码。然后选择证书文件的保存路径,完成证书的导出,如图1-16所示。
图1-16 证书导出完成
(8)其他用户登录系统,重复步骤(4),在控制台根节点中的目录树中依次选择“证书-当前用户”→“个人”,右键单击“所有任务”中的“导入”命令,然后根据证书导入向导导入证书。当证书导入完成后,该用户则成为加密文件系统的授权用户。再次双击加密文件夹中的文件,文件可以正常打开。
启用审核与日志查看功能_电子商务安全基础实验教程
1.5.3 启用审核与日志查看功能
安全审核是Windows操作系统基本的入侵检测方法。如果攻击者通过某种方式入侵时,恰当的审核策略所生成的日志文件将会包含有关本次入侵的重要信息。
1.启用审核策略
(1)打开“控制面板”中的“管理工具”,选择“本地策略”中的“审核策略”,可以看到审核策略在默认的情况下是没有开启的,如图1-17所示。
图1-17 默认审核策略
(2)双击每项策略可以选择是否启用该项策略。例如,“审核策略更改”用于确定是否对更改用户权限分配策略、审核策略或信任策略的每个事件进行审核;“审核登录事件”用于确定是否对用户在记录审核事件的计算机上登录、注销或建立网络的每个实例进行审核;“审核过程跟踪”则用于对每次启用或者退出的程序或者进程进行记录,根据需要启用相关审核策略。审核策略启用后,审核结果将放在各种事件日志中。
2.事件日志查看
(1)打开“控制面板”中的“管理工具”,双击“事件查看器”,可以看到Windows操作系统的3种类型日志,如图1-18所示。
图1-18 事件查看器
(2)在事件查看器中,“安全性”日志用来记录审核策略中所设置的安全事件。双击“安全日志”,可以查看各种安全事件的详细记录。例如,查看登录事件的日志,可以看到如图1-19所示的窗口,该日志记录了登录的时间、用户名、登录类型等信息。
图1-19 登录成功日志
启用安全模板_电子商务安全基础实验教程
1.5.4 启用安全模板
Windows提供了安全模板工具,可以方便地组织网络安全设置的建立和管理。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启用必要的安全模板,系统则可以自动完成相应的安全配置。
1.启用预定义的安全模板
(1)在命令提示符中输入“mmc”命令,打开系统控制台。选择“文件”菜单中的“添加/删除管理单元”,单击“添加”按钮,在弹出的窗口中分别选择“安全模板”、“安全配置和分析”,如图1-20所示。
图1-20 添加安全模板和安全配置分析
(2)单击“添加”按钮,关闭窗口,并单击“确定”按钮。此时,系统控制台根节点下添加了“安全模板”、“安全配置分析”两个文件夹。打开“安全模板”,可以看到系统中预定义的安全模板,如图1-21所示。
图1-21 系统预定义的安全模板
(3)单击某一个模板,在右侧窗口则会出现该模板中的安全策略,双击每种安全策略可以看到其相关配置并可以进行修改。右键单击某一个模板,选择“设置描述”,可以看到对该模板进行描述的信息。
(4)右键单击“安全配置分析”,选择“打开数据库”,在弹出的对话框中输入欲新建安全数据库的名称(例如secdata.sdb)。单击“打开”按钮,在弹出的窗口中,根据需要配置的安全级别,选择一个安全模板(例如securedc.inf),如图1-22所示。
图1-22 导入安全模板
(5)右键单击“安全配置和分析”,选择“立即分析计算机”,系统则开始按照上一步选中的安全模板对系统当前的安全设置进行分析。分析完毕后,可以在目录中选择查看各安全设置的分析结果,如图1-23所示。
图1-23 安全配置分析结果
(6)右键单击“安全配置和分析”,选择“立即配置计算机”,系统则会按照第4步中所选的安全模板的要求对当前的系统进行安全配置。
(7)如果事先记录了以前的分析结果,则可以与启用安全模板后系统的安全设置进行对比。如果选用的安全模板级别较高,则使用安全模板后系统的安全配置选项增加了许多。
2.自定义安全模板
用户不仅可以使用系统已经预定好的安全模板,也可以自定义安全模板。
(1)在“安全模板”节点上右键单击,选择“新加模板搜索路径”,在弹出的窗口中指定一个保存定义的安全模板的文件夹(例如C:\template)。
(2)单击“确定”按钮,“安全模板”节点上出现了一个刚才设置的路径,在该路径上右键单击“新加模板”,并在弹出的对话框中输入新加入的模板名称(例如mytemplate)。然后,单击“确定”按钮,则会在自行设置的路径下出现新建的模板,如图1-24所示。
图1-24 定义的安全模板
(3)展开这个新建的模板,在显示的安全策略列表中双击“账户策略”下的“密码策略”,可发现其中任何一项均显示“没有定义”。双击欲设置的安全策略(如“密码必须符合复杂性要求”),弹出如图1-25所示的对话框。
图1-25 密码策略设置
(4)在“在模板中定义这个策略设置”前打勾并选中“已启动”单项按钮。
(5)根据实际需要,依次设置其他每项安全策略,直至完成自定义安全模板为止。
禁用远程协助_电子商务安全基础实验教程
1.5.5 禁用远程协助
“远程协助”是Windows XP提供的一种简单的远程控制方法。远程协助的发起者通过MSN Messenger向Messenger中的联系人发出协助要求,在获得对方同意后,即可进行远程协助,远程协助中被协助方的计算机将暂时受协助方的控制,协助方可以在被控计算机当中进行系统维护、安装软件、处理计算机中的某些问题或者向被协助者演示某些操作。但同时,“远程协助”功能也是“冲击波”等病毒所要攻击的RPC(Remote Procedure Call)服务在Windows XP上的表现形式。出于系统安全考虑,一般建议用户不要开启该功能。
禁止远程协助的操作步骤为:
(1)在命令提示符中输入“mmc”命令,打开系统控制台。选择“文件”菜单中的“添加/删除管理单元”,单击“添加”按钮,在弹出的窗口中分别选择“组策略对象编辑器”。
(2)单击“添加”按钮,关闭窗口,并单击“确定”按钮。此时,系统控制台根节点下添加了“本地计算机策略”文件夹。依次选择“计算机配置”→“管理模板”→“系统”→“远程协助”,双击“请求的远程协助”,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已禁用”,如图1-26所示。
(3)单击“确定”按钮,关闭组策略管理单元。
图1-26 禁用远程协助
禁用不必要的协议和端口_电子商务安全基础实验教程
1.5.6 禁用不必要的协议和端口
1.禁用不必要的协议
在配置系统协议时,不需要的协议都可以删除。对于服务器和主机来说,一般只安装TCP/IP协议就够了。NetBIOS是很多安全缺陷的源泉,对于不需要提供文件和打印共享的主机,可将绑定在TCP/IP协议的NetBIOS关闭,以避免对NetBIOS的攻击。
(1)点击“网上邻居”,依次选择“属性”→“本地连接”→“属性”,弹出“本地连接属性”窗口,卸载不必要的协议。
(2)选择“TCP/IP”协议,单击“属性”→“高级”,则进入“高级TCP/ IP设置”对话框,选择“WINS”选项卡,勾选“禁用TCP/IP上的NetBIOS”一项,如图1-27所示,关闭NetBIOS。
图1-27 关闭NetBIOS
2.禁用不必要的端口
端口是计算机和外部网络连接的逻辑接口,也是计算机的一道屏障。因此,端口配置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主机的安全,一般仅打开需要使用的端口比较安全。
(1)依次打开“网上邻居”→“属性”→“本地连接”→“属性”,弹出“本地连接属性”窗口。
(2)在弹出的窗口中选中“TCP/IP”协议,依次选择“属性”→“高级”→“选项”→“TCP/IP筛选”→“属性”。
(3)在弹出的“TCP/IP筛选”窗口中,勾选“启用TCP/IP筛选”,并通过“只允许”单选按钮分别添加TCP、UDP、IP等网络协议允许的端口,如图1-28所示。通过该设置,可以屏蔽不需使用的端口。
图1-28 禁用不必要的端口
基于的服务器安全配置_电子商务安全基础实验教程
2.4.1 基于IIS的Web服务器安全配置
1.确认IIS与系统安装在不同的分区
如果IIS安装在系统分区,则会使系统文件与IIS同样面临非法访问,容易使非法用户侵入系统分区,所以应该避免将IIS服务器安装在系统分区上,建议卸载后重新安装。
2.删除不必要的虚拟目录
打开“*\wwwroot”(其中*代表IIS安装的路径)文件夹,删除在IIS安装完成后默认生成的目录,包括IISHelp、IISAdmin、IIS Samples和MSADC等。
3.停止默认网站或修改主目录
打开“Internet服务器管理器”,右击“默认Web站点”,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单击“停止命令”。根据需要启用自己创建的站点,如图2-1所示。或者在“Internet服务器”中右击所选Web站点,选择“属性”命令,在“网站属性”对话框的“主目录”页面中修改本地路径。
图2-1 启用自己创建的站点
4.对IIS中的文件和目录进行分类,区别设置权限
右击Web主目录中的文件和目录,在“属性”中按需要给它们分配适当的权限。一般情况下,静态文件允许读,拒绝写;ASP脚本文件和exe可执行程序等则允许执行,拒绝读、写。此外,所有的文件和主目录要将Everyone用户组的权限设置为“只读”权限。
5.删除不必要的应用程序映射
在“Internet服务管理器”中,右击所选Web网站,选择“属性”命令。在网站属性对话框中点击“主目录”选项卡,如图2-2所示。
图2-2 主页面配置
单击“配置”按钮,弹出“应用程序配置”页面,如图2-3所示,删除无用的程序映射。在大多数情况下,只需要留下.asp即可,而将.ida、.idq、.htr等全部删除,以避免攻击者利用这些程序映射存在的漏洞对系统进行攻击。
图2-3 应用程序映射
6.维护日志安全
在“Internet服务器中”,右击所选网站,选择“属性”命令。在网站属性对话框的“Web站点”页面中,当选中“启用日志记录”时,单击旁边的“属性”按钮,如图2-4所示。
图2-4 启用日志记录
在“常规属性”选项卡中,单击“浏览”按钮或者直接在输入框中输入修改后的日志存放路径即可,如图2-5所示。
图2-5 修改日志存放路径
修改路径后的日志文件要适当设置权限,建议对系统管理员设置为完全控制,其他用户设置为只读;同时建议与Web主目录文件应放在不同的分区,以增加攻击者利用路径浏览日志存放的路径难度,防止攻击者恶意篡改日志。
7.修改端口值
在Internet服务管理器中,右击所选Web站点,选择“属性”命令。在网站属性对话框的“Web站点”选项卡中,Web服务器默认的TCP端口值为80,将该端口值改为其他值,可以增强安全性。例如,将端口值改为108,如图2-6所示。当然,修改端口值会给用户访问Web服务器带来不便,系统管理员根据实际需要来决定是否采用该策略。
图2-6 修改端口值
至此,简单的Web服务器安全配置已完成。虽然这些安全配置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供Web服务器的安全性,但作为应用于电子商务网站的Web服务器,每天都要经受大量的访问和非法的攻击,只有这些配置还远远不能保证商务系统的安全性。因此,实现电子商务系统安全还要采取一些其他的安全措施,例如加密技术、数字证书技术、电子钱包等,这些技术将在后续实验中进行介绍。
的安全配置_电子商务安全基础实验教程
2.4.2 IIS Lockdown的Web安全配置
前面已对基于IIS的Web服务器进行了安全配置,但是在IIS的所有选项中,仅设置了少数的安全选项。针对这种不足,微软公司提供了可免费下载的IIS Lockdown工具,它可以对IIS进行更全面和更严格的安全配置。IIS Lockdown的安全配置过程就是它的安装过程,具体步骤如下。
(1)目前IIS Lockdown是2.1版本,可以从微软网站上免费下载。下载后运行可执行文件iislockd.exe,会弹出一个IIS Lockdown的安装向导,如图2-7所示。
图2-7 IIS Lockdown的安装向导
(2)单击“下一步”按钮,选择同意许可协议,单击“下一步”按钮进入服务器选择对话框,如图2-8所示。
图2-8 服务器模板选择
这一步是根据应用需求将Web服务器配置成相应的类型,以进行安全配置。这里,本实验选择“Dynamic Web Server”,即将此服务器配置为支持动态网页的Web服务器。
(3)单击“下一步”按钮,弹出Internet服务对话框,选择所支持的Internet服务。在本实验中,仅对Web服务器进行安全配置,因此在复选框中只选择Web服务,如图2-9所示。这里,出于系统安全考虑,建议不选择其他三种类型的Internet服务。
图2-9 选择Web服务
(4)单击“下一步”按钮,弹出脚本映射对话框。在该对话框中选择不支持的脚本映射,如图2-10所示。
图2-10 选择不支持的脚本映射
这里,由于配置支持动态ASP网页的Web服务器,除了第一项的ASP之外,将后面五项全部选中,以减少安全漏洞。被选中的脚本映射类型,将不被所配置的服务器所支持。
(5)单击“下一步”按钮,弹出额外的安全选项对话框,选中复选框中所有选项,如图2-11(p.33)所示。
图2-11 额外的安全选项
这一步是选择需要删除的不必要的虚拟目录,这些目录是在IIS安装完成后在wwwroot下默认生成的。建议将IISHelp、IISAdmin、IIS Samples、MSADC、Scripts全部删除。此外,该步骤还包括禁止某些匿名用户的操作,例如执行cmd、tftp命令的权限,写目录的权限等。最后,该步骤对存在内存泄露的Web-DAV命令进行禁止。
(6)单击“下一步”按钮,弹出URLScan对话框。在该对话框中,选中“Install URLScan filter on the server”,对URLScan进行安装,如图2-12所示。
图2-12 URLScan对话框
URLScan是保护IIS的一种软件,它可以根据一组规则对来自客户端的HTTP请求进行过滤,从而拒绝一些攻击Web服务器的恶意操作和命令。微软将URLScan集成在IIS Lockdown中,从而使得IIS Lockdown能够实现更安全的Web服务配置。
(7)单击“下一步”按钮,进行URLScan软件的安装。当整个安全配置过程完成后,单击“下一步”按钮,再单击“完成”按钮,最终完成Web服务器的安全设置,如图2-13所示。
图2-13 安全设置完成
电子邮件概述_电子商务安全基础实验教程
3.2 电子邮件概述
电子邮件(E-mail)是Internet上使用得最多的和最受用户欢迎的一种应用。电子邮件将被发送到ISP的邮件服务器,并被放在其中的收信人邮箱中,收信人可随时上网到ISP的邮件服务器进行读取。电子邮件由信封和内容两部分组成。电子邮件的传输程序根据邮件信封上的信息来传送邮件。用户在从自己的邮箱中读取邮件时才能见到邮件的内容。电子邮件地址的格式为:收信人邮箱名@邮箱所在主机的域名。其中,符号“@”,读做“at”,表示“在”的意思,是电子邮件地址的专用标识符。请注意,在发送电子邮件时,邮件服务器只使用电子邮件地址中的后一部分,即目的主机的域名。只有在邮件到达目的主机后,目的主机的邮件服务器才根据电子邮件地址的前一部分(即收信人邮箱名),将邮件存放在收信人的邮箱中。
目前,用于收发电子邮件的软件有很多,为大家所熟知的有微软公司的Outlook Express,中国人自己编写的FoxMail,Netscape公司的Mailbox和Ipswitch公司的Imail等。这里,在本实验中所使用的是功能强大的电子邮件软件Outlook Express,只要你安装了Windows XP就会自动安装上Outlook Express。
1.客户端软件方式
所谓客户端软件方式是指用户使用一些安装在个人计算机上的支持电子邮件基本协议的软件产品,进行电子邮件功能使用。这些软件产品往往融合了最先进、最全面的电子邮件功能,例如:Microsoft Outlook Express和Foxmail等。利用这些客户端软件可以进行远程电子邮件操作、可以同时处理多账号电子邮件。通过客户端软件方式,还可以将服务器上的邮件收取到本地进行查看和保存,用户可以自己决定如何去保存和保密。
2.主要的电子邮件协议
主要的电子邮件协议有简单邮件传输协议(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SMTP)、邮局协议(Post Office Protocol 3,POP3)和Internet消息访问协议(Internet Message Access Protocol,IMAP)。
①SMTP是一组用于从源地址到目的地址传输邮件的规范,通过它来控制邮件的中转方式。SMTP协议属于TCP/IP协议簇,它帮助每台计算机在发送或中转信件时找到下一个目的地。SMTP服务器就是遵循SMTP协议的发送邮件服务器。
②POP是一种电子邮局传输协议,而POP3是它的第三个版本,是规定了怎样将个人计算机连接到Internet的邮件服务器和下载电子邮件的电子协议。它是Internet电子邮件的第一个离线协议标准。简单地说,POP3就是一个简单而实用的邮件信息传输协议。
当然,只有提供了POP3服务的电子邮箱才能直接利用E-mail软件收发电子邮件;否则,我们只有进入电子邮箱的主页,才能收发邮件,例如微软的Hotmail邮箱等。
③IMAP协议和POP3协议一样,都是邮件读取和处理邮件使用的协议。但IMAP是将邮件保留在服务器上而不是下载到本地,这与Webmail相似。IMAP比Webmail更高效、更安全,并且支持离线阅读等。
3.电子邮件的发送和接收过程
电子邮件的发送和接收过程如图3-1所示。
图3-1 电子邮件的发送和接收过程
①发信人调用用户代理来编辑所要发送的邮件,用户代理用SMTP将邮件传送给发送端邮件服务器。
②发送端邮件服务器将邮件放入邮件缓存队列中,等待发送。
③运行在发送端邮件服务器中的SMTP客户进程发现邮件缓存中有待发送的邮件,就向运行在接收端邮件服务器的SMTP服务器进程发起TCP连接的建立。
④当TCP连接建立后,SMTP客户进程开始向远程的SMTP服务器发送邮件。如果有多个邮件在邮件缓存中,则SMTP客户一一将它们发送到远程的SMTP服务器。当所有的待发送邮件发完了,SMTP就关闭所建立的TCP连接。
⑤运行在接收端邮件服务器中的SMTP服务器进程收到邮件后,将邮件放入收信人的用户邮箱中,等待收信人在方便的时候进行读取。
⑥收信人在打算收信时,调用用户代理,使用POP3协议将自己的邮件从接收端邮件服务器的用户邮箱中取出。
电子邮箱的使用_电子商务安全基础实验教程
3.5.2 电子邮箱的使用
1.电子邮件账户设置
Outlook Express是收发电子邮件的客户端软件,它作为IE浏览器的组件之一,成为人们收发电子邮件的首要选择。
下面以www.163.com为例,介绍Outlook软件的使用。
(1)单击“开始”→“程序”→“Outlook Express”,启动Outlook Express软件,如图3-10所示。
图3-10 启动Outlook Express软件
(2)单击“工具”菜单,选择“账户”选项,出现如图3-11所示的窗口。
图3-11 Internet账户
(3)单击“添加”按钮,选择“邮件”选项,进入到Internet连接向导。根据向导首先填写用户的名字,并单击“下一步”,如图3-12所示。
图3-12 输入显示名
(4)填写用户在163.com邮箱中所申请到的电子邮件地址,并单击“下一步”,如图3-13所示。
图3-13 输入电子邮件地址
(5)接收邮件服务器选为“POP3”,在接收邮件服务POP3处填入“pop3.163.com”,而在发送邮件服务器SMTP处填入“smtp.163.com”,单击“下一步”,如图3-14所示。
图3-14 输入接收/发送邮件服务器
(6)输入用户163免费的账户名(仅输入@前面的部分)以及用户的密码,如图3-15所示,然后单击“下一步”。
图3-15 输入账户名和密码
(7)点击“完成”按钮保存前面所做的设置。
(8)在Internet账户中,选择“邮件”选项卡,选中刚才设置的账号,单击“属性”。在属性设置窗口中,选择“服务器”选项卡,勾选“我的服务器需要身份验证”,并单击旁边的“设置”按钮,如图3-16所示。
图3-16 邮件服务器设置1
(9)登录信息选择“使用与接收邮件服务器相同的设置”,如图3-17所示。
图3-17 邮件服务器设置2
(10)假如用户希望在收信之后,不删除服务器上的邮件,可以在Outlook Express的“高级”标签里面选中“在服务器上保留邮件副本”复选框,如图3-18所示。
图3-18 邮件服务器设置3
当Outlook Express邮件服务器设置完成以后,我们就可以利用它来发送和接收电子邮件了。
2.电子邮件的接收
(1)在工具栏上,单击“发送/接收”按钮,可以检查是否有新邮件。如果有新邮件,就会下载到本机上,如图3-19所示。
图3-19 查看收件箱
(2)回复邮件。对已经接收的邮件,可以使用回复功能。单击该邮件,可以查看其内容,在邮件窗口内,单击“答复”按钮以对邮件做出回应。回复邮件后,单击“发送”按钮即可,如图3-20所示。
图3-20 回复邮件
3.电子邮件的发送
(1)在工具栏上,单击“创建邮件”按钮,弹出“新邮件”对话框。在该对话框中,输入收件人的电子邮件地址(如果有多个,则分别用逗号隔开)。
如果从通讯簿中添加电子邮件地址,则请选择“新邮件”窗口中的“工具”菜单中的“选择收件人”,然后在“选择收件人”对话框中选择所需的地址,编写完邮件后,单击“发送”按钮即可发出邮件,如图3-21所示。
图3-21 创建新邮件
(2)还可以对要发送的邮件附加其他类型的文件。例如,可以在窗口中单击“插入”菜单,单击“文件附件”,选择要附加的文件,然后单击“附件”。邮件标题的附件框中会列出此文件的文件名和大小。其余步骤和发送邮件一样完成,如图3-22、图3-23、图3-24所示。
图3-22 插入附件1
图3-23 插入附件2
图3-24 插入附件3
数字证书概述_电子商务安全基础实验教程
4.1.1 数字证书概述
1.数字证书的概念和作用
数字证书就是标志网络用户身份信息的一系列数据,它用来在网络通信中识别通信各方的身份,即要求在Internet上解决“我是谁”的问题,就如同现实中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拥有一张证明个人身份的身份证或驾驶执照一样,以表明我们的身份或某种资格。
数字证书是由权威公正的第三方机构即CA中心签发的,以数字证书为核心的加密技术,可以对网络上传输的信息进行加密和解密、数字签名和签名验证,保证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以及交易实体身份的真实性和签名信息的不可否认性,从而保障网络应用的安全性。数字证书体系采用公开密码体制,即利用一对互相匹配的密钥进行加密、解密。每个用户拥有一把仅为本人所掌握的私有密钥(私钥),用它进行解密和签名;同时拥有一把公开密钥(公钥),用于加密和验证签名。当发送一份保密文件时,发送方使用接收方的公钥对数据加密,而接收方则使用自己的私钥解密,这样,信息就可以安全无误地达到目的地。即使被第三方截获,由于其没有相应的私钥,也无法进行解密。
数字证书实现在网络环境下将公钥安全地分发给可信赖的实体。数字证书由认证机构签发,为证书主体所有。证书主体是指持有相应私钥的个人、设备或其他实体。当证书的主体是个人或法人实体时,一般将这类持有证书的主体称为认证机构的用户。图4-1给出了数字证书的简单介绍。
图4-1 数字证书简介
使用数字证书的主要好处是,只要知道认证机构的公钥,就可以安全地获取各通信方的公钥。目前随着公钥密码技术在网络中的广泛应用,数字证书也广泛应用于发送安全电子邮件、访问安全站点、网上证券交易、网上采购招标、网上办公、网上保险、网上税务、网上签约和网络银行等安全电子事务处理和安全电子交易活动等领域。
2.数字证书的种类
(1)个人数字证书。这种证书中包含个人身份信息和个人公钥,用于标识证书持有者的个人身份。在某些情况下,服务器可能在建立SSL连接时要求客户提供个人证书来证实客户身份。为了取得个人证书,用户可向某一CA申请,CA经过审查后决定是否向用户颁发证书。
(2)服务器证书。这种证书证实服务器的身份和公钥。它主要用于网站交易服务器的身份识别,使得连接到服务器的用户确信服务器的真实身份。目的是保证客户和服务器之间交易、支付时确保双方身份的真实性、安全性、可信任性等。
(3)安全电子邮件证书。用于对普通电子邮件做加密和数字签名处理,以便确保电子邮件内容的安全性、机密性、发件人身份的确定性和不可抵赖性。
(4)安全Web站点证书。安全Web站点证书中包含Web站点的基本信息、公钥和CA机构的签名,凡是具有网址的Web站点均可以申请使用该证书,主要和网站的IP地址、域名绑定,可以保证网站的真实性和不被人仿冒。
3.数字证书的颁发过程
数字证书认证是由认证机构(CA)所颁发的。其颁发过程为:用户首先向CA提出证书申请,CA在核实用户身份后,将执行一些必要的步骤,以确信请求消息确实由用户发送而来。然后,CA替用户生成密钥对,并将其以安全的方式传送给用户,该过程必须确保密钥对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认证性。最后,CA认证中心将发给用户一个数字证书,该证书内包含用户的个人信息和他的公钥信息,同时还附有认证中心的数字签名。用户可以使用自己的数字证书进行相关的各种活动。
4.根证书及根证书下载
所谓根证书,是CA认证中心与用户建立信任关系的基础,用户的数字证书必须有一个受信任的根证书,这样的用户的数字证书才是有效的。
从技术上讲,证书其实包含三部分:用户的信息,用户的公钥,还有CA中心对该证书里面的信息的数字签名。要验证一份证书的真伪(即验证CA中心对该证书信息的签名是否有效),需要用CA中心的公钥来验证,而CA中心的公钥存在于对这份证书进行签名的证书内,故需要下载该证书,但使用该证书验证又需先验证该证书本身的真伪,故又要用签发该证书的证书来验证,这样以来,就形成了一条证书链的关系。用户必须把根认证机构作为其唯一的可信任者,下载根证书就表明用户对该根证书以下所签发的证书都表示信任,而技术上则是建立起一个验证证书信息的链条,证书的验证追溯至根证书即为结束。所以说用户在使用自己的数字证书之前必须先下载根证书。
5.国内CA认证的发展现状
目前,CA所提供的认证服务已经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所接受,被广泛地应用于公众网络上的商务活动和行政作业活动中,包括各类支付型和非支付型的电子商务活动,其应用范围涉及需要进行身份认证及数据安全的各个行业,包括传统的商业、制造业、流通业的网上交易,以及公共事业、金融服务业、工商税务海关、政府行政办公、教育科研单位、保险、医疗等各类网上系统。可以说,CA已经成为了电子商务中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从我国CA的建设情况来看,国内的CA大致分为三类:
(1)行业性CA:中国金融认证中心(CFCA)和中国电信认证中心(CTCA)是行业性CA中影响最大的两家。
(2)区域性CA大多以地方政府为背景,以公司机制来运作,如广东CA中心(CNCA)、上海CA中心(SHECA)、深圳CA中心(SZCA),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广东CA中心(CNCA)和上海CA中心(SHECA)。
(3)商业性CA,如天威诚信等。
使用进行加密_电子商务安全基础实验教程
5.4.4 使用PGP进行加密
1.使用PGP加密邮件
(1)这里以加密电子邮件为例。打开Outlook Express 6.0,撰写一封新邮件,然后将鼠标移动到Windows桌面右下角的PGP图标上,点击鼠标右键,选择“Current Windows”菜单中的“Encrypt”选项,如图5-22所示。
图5-22 加密Outlook邮件
(2)此时,弹出一个密钥选择对话框,选择接收方的公钥(即选择对方的电子邮件地址),点击“OK”按钮确定,如图5-23所示。
图5-23 密钥选择对话框
(3)于是得到了PGP加密邮件,如图5-24所示。邮件加密后,则可按照发送正常邮件的方法进行发送。
图5-24 加密后的邮件
2.PGP加密邮件的解密
(1)接收方打开所收到的加密邮件,然后将鼠标移动到Windows桌面右下角的PGP图标上,点击鼠标右键,选择“Current Window”中的“Decrypt&Verify”,如图5-25所示。
图5-25 接收方收到加密邮件
(2)选择该选项后,此时会弹出密钥保护对话框,要求你输入私钥的保护密码。没有邮件接收方的私钥是不可能查看信件内容的,只有合法的接收方才能通过输入密码打开邮件的内容。当输入保护密码后,单击“OK”按钮确定,如图5-26所示。
图5-26 输入私钥保护密码
(3)当输入正确的私钥保护密码后,单击“OK”按钮后就可以正常看到邮件的原文了。此时,解密后的邮件会显示在一个新弹出的窗口中,如图5-27所示。
图5-27 解密后的邮件原文
电子钱包与安全网上支付_电子商务安全基础实验教程
6.5.3 电子钱包与安全网上支付
电子商务中使用电子钱包,在电子钱包服务系统中进行,一般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获取电子钱包软件:一是直接从银行指定的网点索取电子钱包软件光盘;二是从银行网站上免费下载。
采用电子钱包的网上支付模式为个人用户在支付界面输入个人用户号及网银密码进行支付。用户网上支付时不用输入卡号,而直接选择其中的卡别名和取款密码即可,大大减少了银行卡卡号泄露的问题,从而提高网上支付的安全性。
下面以华夏银行的电子钱包系统为例介绍电子钱包的申请和网上支付的过程。
1.电子钱包的申请
(1)用户持身份证和华夏借记卡前往银行柜台办理网上个人银行签约手续,需在《华夏银行电子银行个人客户服务申请表》中勾选申请个人数字证书选项,并领取客户号、华夏盾(数字证书),然后下载数字证书,安装数字证书链,手动安装安全控件(只需在未安装的机器上安装一次即可)。
(2)进入华夏银行主页http://www.hxb.com.cn,选择“电子钱包”,点击“申请”按钮,签订办理电子钱包协议,如图6-20所示。
图6-20 签订电子钱包协议
(3)如果你同意电子钱包协议内容,则单击“确定”按钮,进入电子钱包申请界面,如图6-21所示。按照系统要求输入客户号、客户姓名、客户密码等输入项。系统对输入项经过验证,如果错误,则会显示相应的错误提示;如果输入项全部正确,则会提示用户申请成功。电子钱包申请成功后,就可以实现网上的安全支付了。
图6-21 电子钱包申请界面
2.基于电子钱包的安全支付
(1)插入华夏盾(数字证书),并点击电脑屏幕左下角“开始”→“程序”,发现自动新安装了“华夏银行网银证书管理工具”。
(2)登录“卓越亚马逊”商户网站,浏览、搜索所需要的商品,单击“购买”,将选中商品放入购物清单,在购物清单中可以对商品进行删除、放入暂存架或修改其订货数量等处理。
(3)填写你的配送地址,并选择送货方式。然后,选择你的网上支付方式。在银行卡支付中选择“华夏银行”,并点击“完成修改”按钮,如图6-22所示。
图6-22 网上支付方式设置
(4)确认信息,并提交订单。页面跳转到华夏银行支付界面,点击蓝色的“电子钱包支付”图片。然后,输入网银客户号和网银密码,点击登录按钮,如图6-23所示。
图6-23 登录电子钱包软件
(5)登录成功后,进入电子钱包管理软件。选择支付卡,输入卡密码,点击支付按钮。然后,系统弹出“选择数字证书”对话框,选择证书后,点击确定(如果你有多张证书,则请选择证书名称中第二个@后的数字是你的客户号的证书),如图6-24所示。
图6-24 选择数字证书
(6)输入华夏盾(数字证书)的密码,如图6-25所示。
图6-25 输入数字证书的密码
(7)系统弹出英文安全警告框,点击“YES”确定,如图6-26所示。
图6-26 安全提示信息
(8)最后,系统提示使用电子钱包的网上支付成功,整个购物过程到此结束,其显示如图6-27所示。
图6-27 安全电子支付成功
宏观市场营销环境_市场营销
第三节 宏观市场营销环境
市场营销的宏观环境由人口环境、经济环境、自然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科学技术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这六大要素组成。(如图3-4所示)。
一、人口环境
人口是市场营销的首要因素,市场是由那些想购买商品同时又具有购买力的人构成的。因此,人口的多少直接决定了市场的潜在购买力,人口的年龄结构、地理分布、性别、家庭、民族、职业、婚姻状况、密度、流动趋势以及文化教育等特性,将对企业的市场营销和企业的经营管理产生直接的影响。
1.人口规模
人口规模是指某市场范围内人口的总和。某一市场范围内的总人口基本上可以反映该消费市场生活必需品消费的需求总量。
图3-4 企业宏观营销环境
2.人口的地理分布与密度
地理分布是指人口在不同地区的密集程度。不同地理环境的人口由于自然条件、经济、生活习惯等差异,消费需求方面有显著的区别,从而要求企业根据不同地域的消费差别,提供不同的产品和服务。与人口的地理分布相联系的人口密度同样是影响企业营销的重要因素。一般说来,人口密度越大,顾客越集中,营销成本相对就会比较低。反之,营销成本就会较高。
3.人口的年龄结构
消费者的年龄对市场营销人员来说,并不仅仅表示着爱好和对产品价值观的不同,它还意味着收入的多少、家庭的大小和对商品的不同需求。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有不同的消费需求,这就要求企业的市场营销者不仅要研究人口的总量,还要研究人口的结构,针对人口的结构特点,开展企业的营销活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市场可能会由于许多不同的消费群而越来越趋于分化。这些消费群有都市的单身贵族、白领丽人、工作无小孩的夫妇和中上层收入者,等等。例如,都市单身族都崇尚时尚,像去听音乐会、看电影,使用高质量的视听系统、电脑信息网络和软件或是去远足,吃些进口的新鲜、健康食品等。白领丽人的主要消费对象包括个性服饰,去高档餐馆吃饭;她们喜欢的是葡萄酒、威士忌和啤酒。夫妇工作无小孩的家庭,他们的消费选择主要在家庭自助设备、节省劳力型电子产品、送货上门的服务以及方便食品。他们还需要有人替他们做些简单的家务,比如做饭、清洁工作等。收入中上层者会选择去国内的避暑地度假,去健康俱乐部、文化中心或是体育中心;外出旅游是他们的主要生活消遣。
对这种由于人口的年龄结构不同,而带来的消费偏好的区别的充分认识,可以帮助营销者很好地确定他们的市场供应物的主题。
4.人口的性别
人口的性别不同,其市场需求也有明显的差异。男女在性别上的差异往往导致消费需求、购买习惯与行为的很大差别。
5.家庭结构
传统家庭被认为由丈夫、妻子和孩子(有时包括祖父母)组成。然而,家庭成员也可能扩大。
在印度,家庭还包括兄弟姐妹。在有些国家,传统家庭不再是家庭类型的主流。今天的家庭包括:独身生活、带有一个异性或同性的成年人生活在一起、单亲家庭、无孩夫妇和空巢。由于非传统家庭的迅速发展,事实上人们不再选择结婚,或结婚延后,或结婚但对小孩不感兴趣。各个不同家庭群体都有自己的需求和购买习惯。
6.人口的流动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地区间人口的大量流动相当普遍。对于人口流入较多的地区而言,一方面由于劳动力增多,就业问题突出,从而加剧行业竞争;另一方面,人口增多也使当地基本需求量增加,消费结构也会随之发生变化,继而给当地企业带来较多的营销机会。
7.其他因素
其他因素主要包括人口的出生率、增长率、职业、籍贯、民族等,这些都会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
二、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是指企业营销活动所面临的外部社会经济条件,其发展状况和变化趋势会对企业市场营销活动产生重大的影响。
(一)经济发展阶段
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要受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整个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居民的收入不同,顾客对产品的需求也不一样,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企业的营销活动。
(二)地区发展状况
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客观上存在着东高、西低的总体趋势。
(三)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是指部门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地位和所占的比重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可以反映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四)收入因素
收入因素同人口因素一样,是构成市场的重要因素,甚至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从市场营销的角度计算消费者收入,通常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国民收入,是指一个国家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所创造的价值总和。
2.居民收入水平,是影响购买力大小、市场规模及消费支出结构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影响消费结构的重要因素。
(五)消费结构
消费结构是指消费者在各种消费支出中的比例及相互关系。居民个人收入与消费之间存在着一个函数关系,而且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个人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函数关系是不同的。
三、自然环境
企业营销的自然环境,是指影响企业生产和经营的物质因素,如企业生产需要的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等。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会给企业造成一些“环境威胁”和“市场机会”。所以企业经营者必须考虑与重视自然环境的因素,据此来策划自己的营销行为,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企业营销战略的胜利。
四、政治法律环境
政治法律环境主要是指能够引起经济势态变化的国家政治变动以及能够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的政府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各种经济政策。它们是市场营销必须遵循的准则。企业必须注意国家的每一项政策和立法及其对市场营销所造成的影响。此类环境主要包括国家经济体制、政治局势方针政策、政治团体和公众团体、法律法规等。
五、科学技术环境
科学技术是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社会生产的“加速推动力”。它作为重要的营销环境因素,不仅直接影响企业内部的生产和经营,而且还会与其他环境因素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影响企业的营销活动。
在现代社会,生产率水平的提高,主要依靠设备的技术开发,创造新的生产工艺、新的生产流程。同时,技术开发也扩大和提高了对劳动对象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创造新的原材料和能源。这些都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企业的管理程序和市场营销活动。在竞争性的市场环境中,科学技术的发展既可以给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可能给企业带来潜在的威胁。企业必须深刻认识和把握由于科学技术发展而引起的社会生活和消费的变化,看准营销机会,积极采取行动,尽量避免科技发展给企业造成的威胁。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产品的市场寿命缩短。在这种情况下,要求企业不断地进行技术革新,赶上技术进步的浪潮。
六、社会文化环境
社会文化是指一个社会的民族特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伦理道德、教育水平、语言文字、社会结构等的总和。它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全体社会成员所共有的基本核心文化;二是随着时间变化和外界因素影响而容易改变的社会次文化或亚文化。社会文化因素通过影响消费者的思想和行为来影响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因此,企业在从事市场营销活动时,应重视对社会文化的调查和研究,并做出适宜的营销决策。例如,一种新的描写孩子用计算机做作业的宣传受到了欢迎,因为它体现了中国人对教育的高度尊重,所以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本章小结】市场营销环境是企业必须着手寻找市场机会和可能受到威胁的场所,它由影响企业运作及其绩效的所有行动者和力量所组成。它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而且不断变化的综合体,具有客观性、差异性、相关性、动态性、不可控性等特点。企业营销活动既要适应环境又要设法改变环境。
一般来说,市场营销环境主要由微观环境和宏观环境两方面的要素构成,前者又可称为直接营销环境,后者也可称为间接营销环境。微观环境直接影响和制约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而宏观环境主要以微观营销环境为媒介间接影响和制约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两者之间并非并列关系,而是主从关系,即直接营销环境受制于间接营销环境。
做一做
1.市场营销环境主要有哪些特点?
2.企业应如何看待所处的市场营销环境?
3.请结合你身边感受最深的环境变化,说出它对企业营销活动的启示?
4.请结合实际说明,在市场环境快速变化的今天,企业应如何应对?
案例分析
2000年美的空调销售165万套,实现销售收入60亿元,同比增长40%,占全国空调市场13%左右的市场份额。对此,总经理方洪波说,取得这样的成绩,除了严格按照市场策略行事外,美的还有四大优势:一是规模和品牌优势,二是技术优势,三是美的集团多元化发展的辐射力优势,四是渠道优势。美的目前的渠道建设是两块:一是和上游供应商之间的战略伙伴关系,二是和销售商之间的合作关系。美的空调自1996年开始创建性地提出与供应商建立永久性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来,三年多的生产实践证明,与供应商之间的良好协作关系是企业优化资源配置,强化成本和品质管理工作的基础,是全面参与市场竞争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2000年,美的集团的空调销售量能达到165万套的好成绩,与上游供应商的支持是密不可分的。2000年,很多企业在旺季都因供应链不顺畅而导致产品断货,但美的空调却从来未出现过。同样,针对下游的经销商来说,美的又成了他们的供应商,所以,与下游经销商也是战略伙伴关系。美的与上游供应商和下游经销商之间的战略伙伴关系是“同心、同步、同超越”的。
分析与思考
1.企业为什么要与供应商搞好关系?
2.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存在哪些关系?
3.在共生关系下企业可以采取哪些方式与供应商合作?
4.企业进行市场营销活动应该研究哪些微观环境?
5.企业应如何分析供应商?
产品整体概念和产品分类_市场营销
第一节 产品整体概念和产品分类
一、产品整体概念
(一)产品的概念
产品是指向市场提供的满足人们某种欲望或需要的一切东西,包括有形物品、服务、人员、场所、组织或者它们的组合;市场营销的产品概念是有形实体和无形服务的统一,是一个广义的、整体的概念。
(二)产品整体的概念
现代市场营销理论认为,产品整体概念包含核心产品、形式产品、附加产品、期望产品与潜在产品五个层次,如图7-1所示。
1.核心产品
核心产品是指产品中为购买者带来的基本利益和效用,及产品的使用价值。消费者购买某种产品,并不是为了占有或获得产品的本身,而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
2.形式产品
形式产品是核心产品借以实现的形式,即向市场提供的实体或劳务的外观。形式产品由质量水平、特征、式样、品牌和包装等基本特征构成。
3.附加产品
附加产品是指顾客购买形式产品时所能得到的附加服务和利益,包括提供信贷、免费送货、保证、安装、售后服务等。
图7-1 产品整体概念的五个层次
4.期望产品
期望产品是指顾客购买形式产品时通常希望和默认的一组属性和条件。例如,顾客在寻找超市时期望实惠的产品、优质的服务或者便利的交通等。
5.潜在产品
潜在产品是指最终可能实现的全部附加部分与新转换部分,即与现有产品相关的未来可发展的潜在性产品。
产品整体概念反映了以消费需求为核心的市场营销概念,说明了企业所提供的产品竞争力主要取决于对需求的满足程度。目前发达国家企业的产品竞争多集中在附加产品层次,而发展中国家企业的产品竞争则主要集中在期望产品层次。若产品在核心利益上相同,但附加产品所提供的服务不同,则可能被消费者看成是两种不同的产品,因此也会造成两种截然不同的销售状况。
二、产品的分类
产品按其用途可划分为:消费品(消费资料)和产业用品(生产资料)两大类。消费品是指为家庭和个人的消费需要而进行购买的产品或服务。产业用品是指为了生产和销售而购买的产品或服务。在市场营销中,与营销策略有关的产品分类通常有以下几种:
(一)按产品的耐久性和有形性分类
按产品的耐久性和有形性分类,产品总体可分为三种类型。
1.耐用品
耐用品属于有形的实体货品,它的使用寿命较长,如汽车、电冰箱、机械工具等。耐用品由于能在较长时间内被使用,或者价格较昂贵,或者体积较大,经营耐用品需要提供更多的销售服务和保证。因为投资较大,一般有较高的利润率。
2.非耐用品
也属于有形的实体产品,它通常只能使用一次或多次,如糖果、信封、信纸、肥皂、啤酒等。
3.服务
股务是提供出售的活动、效益或满足感。服务是非物质实体产品,基本上是无形的,很难实现大批量生产,且服务的内容不易标准化,服务的生产和消费同时进行,所以服务的交易必须在适当的时间与地点进行才能有效满足需要。
(二)按消费者的购买习惯分类
个人及家庭生活所需要的消费品,种类繁多,通常按消费者的购买习惯划分为四类:
1.便利品
便利品是指消费者经常购买,而且不愿意花时间进行比较的货品和服务。如根据消费者特定的购买态度和购买时所处的环境加以分类,便利品还可以细分为日用品、冲动购买品、应急用品三类。
2.选购品
选购品是指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对商品的样式、适用性和价格进行比较以后才购买的产品,如家具、衣服、家用电器等。在服务方面,女子美发、电视节目等也都是选购品。
3.特殊品
特殊品是指具有特殊性、特殊效益和特定品牌,消费者有兴趣购买的产品。消费者对这类产品注重其商标与信誉,而不注重它的价格,并在购买时愿意努力去寻找。
4.非渴求品
非渴求品指消费者不了解或即使了解也不一定购买的产品。现实生活中非渴求品有:人寿保险、墓地、百科全书。
(三)产业用品的分类
工业品的分类依据产品在进入生产过程的重要程度来划分,国际上通常运用麦卡锡分类法来进行:
1.原材料和零部件
原材料和零部件指完全进入产品制造过程的产业用品,其价值一次性记入产品成本。它又分为原料、材料、零部件。
2.资产项目
资产项目指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发挥作用,其价值是逐渐地转移到所生产的产品中去的劳动资料。它分主要设施和附属设备两类。
3.供应品和服务
供应品和服务是维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必需的,但其本身完全不进入生产过程的产品。供应品又分为一般用的供应品(例如润滑油、燃料、打字纸、铅笔等)和维修供应品(例如油漆、扫帚等)。作为产业用品的服务包括维修服务(例如擦洗窗户、修理打字机等)和咨询服务(例如法律顾问、管理顾问、广告规划等)。
(四)按照产品之间销售的相互影响与作用分类
1.独立品
若A产品销售情况不受B产品销售变化的影响,则A相对于B就称为独立品。比如烟灰缸与日光灯互为独立品。
2.互补品
互补品是两种产品的销售存在正相关关系,一种产品销售量的增加,必然引起另外一种产品销售量的增加,反之亦然。如乒乓球与乒乓球拍,汽车与汽车轮胎、钢笔与碳素墨水均互为互补品。
3.替代品
替代品是两种产品存在相互竞争的销售关系,即一种产品销售量的增加会减少另一种产品的潜在销售量,反之亦然。机械表与石英表、大米与面粉互为替代品。
4.条件品
条件品指一种产品的购买以另一种产品的前期购买为前提。如磁带与录音机、耳机与收录机均为条件品。条件品是互补品的一种特殊形式。
上述关于产品分类的分析,说明消费品和产业用品两类产品,由于购买对象、购买目的、购买方式和购买组织均不相同,购买行为、市场范围、销售渠道、促销方法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从而影响市场营销策略的制定。
促销与促销组合_市场营销
第一节 促销与促销组合
一、促销的含义与作用
促销即促进销售,是指企业通过人员推销或非人员推销的方式,向目标顾客传递商品或劳务的存在及性能、特征等信息,帮助消费者认识商品或劳务所带给消费者的利益,从而引起消费者的兴趣,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及购买行为的活动。从这个概念可以看出,促销具有以下几层含义:
(1)促销的核心与本质是信息沟通;
(2)促销的目的是引发、刺激消费者产生购买行为;
(3)促销的方式有人员促销和非人员促销两类;
(4)促销的构成因素一般说来,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
①广告;②销售促进;③公共关系;④人员推销。
在现代市场营销活动中,促销已远远超出了推销的内涵。现代市场营销所需要的,不仅是要适应需求,而且要创造需求,因此需要有效的促销活动与之相配。具体来说促销有以下作用:
1.传递信息,提供情报
在促销过程中,一方面企业或中间商向买方(中间商或消费者)传递有关企业产品特点、价格及服务质量和内容等信息,以便诱导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的需求并采取购买行为;另一方面,买方向卖方反馈对产品价格、质量和服务内容、方式的要求等有关信息,促使生产者及中间商取长补短、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2.突出特点,诱导消费者购买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企业不能仅靠提高产品质量来争取顾客,而且还要通过促销活动,展示自己产品的性能和特点,或显示产品能给消费者提供的满足程度及附加值等。便于消费者了解本企业产品与其他企业同类产品的差异性,使消费者认识到本企业产品的特点及所带来的利益,从而使消费者乐于购买本企业产品。如乐百氏的27层净化,反映出与其他矿泉水的区别,带给消费者安全饮用的效果,以吸引顾客。
3.稳定市场,促进销售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些企业产品的市场地位常不稳定,致使这些企业的产品销售波动较大。企业运用适当的促销方式,可使消费者对本企业产品加深了解,提高对企业产品的偏爱,进而稳住已有的市场,达到稳定和扩大销售的目的。
4.刺激需求,扩大销售
需求是有弹性的,既可以扩大,也可以减少。企业通过各种有效促销手段不仅能够诱导和激发需求,还能在一定条件下创造需求。当企业营销的某种商品处于低需求时,促销可以招徕更多的消费者,扩大需求;当需求波动时,促销可以起导向作用,平衡需求;当需求衰退,销售量下降时,促销可以使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二、促销组合及其影响因素
所谓促销组合,是指企业根据营销目标和产品的特点,综合影响促销的各种因素,对各种促销方式的选择、编配和运用。促销组合主要包括:人员推销、广告、营业推广、公共关系等。
不同的促销组合形成不同的促销策略,如以人员推销为主的促销策略,是采取主动的直接方式,即“推”式策略。推式策略,是指企业运用人员推销的方式把产品推向市场,先由企业(制造商)推向中间商,再由中间商推向消费者,如图10-1所示。其目的是说服中间商和消费者购买企业的产品。这种策略一般适合单位价值较高,性能复杂,需要做示范的产品,以及流通环节较少、渠道较短和市场比较集中的产品,如机械设施、设备等。
以广告等非人员推销为主的促销策略,则采取的是间接的方式,即“拉”式策略。拉式策略,是指企业运用以广告促销为主的方式,将顾客吸引过来。即由消费者向零售商、零售商向批发商、批发商向制造商求购、由下至上,层层拉动,如图10-2所示。这种策略一般适合于单位价值较低,技术简单的产品,以及流通环节较多、渠道较长和市场范围较广的产品等。如日常消费品牙膏、洗衣粉等。
图10-1 “推”式策略示意图
图10-2 “拉”式策略示意图
企业在促进产品销售的过程中,究竟是实行“推”式策略,还是实行“拉”式策略,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来说,应当两者兼顾,各有侧重。因此,促销组合实质是综合运用促销方式,形成企业的一整套促销活动,其组合结构如图10-3所示。
图10-3 促销组合体系图
影响促销组合与促销策略的主要因素有:
1.促销目标
企业促销目标是随着企业营销的不同阶段及营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因而促销目标是动态的。不同的促销目标要求不同的促销工具,其成本效益会有所不同。例如,广告、销售促进和公共关系在建立购买者知晓方面,比人员推销的效益要好。在促进购买者对企业及其产品的了解方面,广告的成本效益最好,人员推销居其次。购买者对企业及其产品的信任,在很大程度上受人员推销的影响,其次才是广告。购买者订货与否以及订货多少主要受推销访问的影响,销售促进则起协调作用。
2.促销费用
促销费用是企业开展促销活动所必需的,企业究竟以多少费用用于促销活动,要根据市场竞争情况、企业的实力和产品的特点决定。一般来说,促销预算大,就可选择电视广告等费用较大的促销方式;反之,就选择花费少的促销方式。企业制定促销预算的方法主要有:量力支出法,这种方法要求企业必须在估量本企业所能承担的能力之后安排促销预算。销售百分比法,这种方法要求企业以一个特定的销售额或销售价百分比来安排促销预算。竞争对等法,这种方法以竞争对手的促销费用来安排自己的促销预算。目标任务法,这种方法要求企业必须依据特定的目标及其任务来估算所需费用,从而决定促销预算。
3.产品因素
这可以从产品性质和产品生命周期两方面考虑。
(1)产品性质。不同性质的产品,购买者的购买目的不一样,需要采用不同的促销组合策略。消费品的促销组合次序依次为:广告,销售促进,人员推销,公共关系,其中以广告和销售促进为主;工业品的促销组合次序依次为:人员推销,销售促进,广告,公共关系,其中以人员推销为主。
(2)产品生命周期。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促销的目的不同,因而要相应制定不同的促销组合。在投入期,促销的目的主要是使消费者了解和认识新产品,因而一般采取以广告为主,以人员推销和营业推广为辅的促销组合,以引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在成长期,出现了竞争者,促销的目的发生了变化,由介绍产品发展到宣传产品特色,因此,主要采用以广告为主,人员推销、公共关系为辅的促销组合策略。在成熟期,竞争者增多,促销的目标是增进消费者的购买兴趣与对企业产品的偏爱,因此,仍然以广告为主,并适当采用营业推广。在衰退期、产品的销售量急剧下降,促销的目的是削减存货,减少费用,尽量保持足够的利润收入。因而促销费用不多,一般是采用营业推广和人员推销的促销组合。
4.市场条件
市场条件的不同,也导致不同的促销组合。
(1)从市场范围来看,如果企业的目标市场是小规模的本地市场,则以人员推销为主;如果企业的目标市场是全国乃至世界市场,则应该采用以广告为主的促销策略。
(2)从市场性质来看,如果企业促销对象是消费者市场,因其消费者分布广,使用广告等非人员推销的方式。而对产业市场,因其用户集中,主要采用人员推销方式。
(3)在有竞争者的条件下,制定促销组合和促销策略还应该考虑竞争者的促销形式与策略,并不断调整自己的促销组合和促销组合策略。
社会与人口_中国经济发展探索
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的发展,什么叫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互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怎样才算与经济、社会发展互相协调?衡量是否协调的标准是什么?如何实现这种协调?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只有弄清并阐明了这些问题,才可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否则,可持续发展只是不能实现的美好愿望。正确研究和回答这些问题,是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中心内容。
一、人口、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
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首先必须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目标下的人口、资源、环境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
1.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环境要素中包含自然资源,自然资源又包括环境资源,环境和自然资源之间互相重叠、交叉、融合,共同构成大自然。土地、河流、矿山、森林等是自然资源,也是构成环境的重要因素;空气、水、大地、植被等的状况作为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因素和条件,又构成环境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的资源和广义的环境,实际上是相互重合的。正是由于环境与自然资源之间互相重叠、交叉、融合的复杂关系,人们对“环境”和“资源”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有的人认为资源是环境的一部分,是环境为人类提供的一种服务功能;另有的人则认为环境是资源的一部分,可称为“环境资源”。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把“资源”和“环境”作为两个概念,“资源”为人类提供有形的生产资料,为生产和生活提供物质基础;“环境”提供生命支持、废物吸纳、美学等功能,它们都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人的介入,资源和环境会按照自然规律,在自然力的作用下自然地进化,也不存在什么污染、破坏、浪费、恶化或保护、净化、节约、优化的问题,也没有判断资源和环境状况是好或坏、有利或有害的必要。所以,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就是人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也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人与自然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应该是一种什么关系,是主次关系、利用和被利用关系、对立关系,还是和谐关系呢?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经过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2.人与自然的协调
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经过了由崇拜自然到以人为主、人定胜天、征服自然至天人合一、和谐共生、善待自然的一个曲折的演进过程。
在人类的原始社会、蒙昧时代,生产力极为低下,大自然主宰着人类的命运,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显得极其渺小,几乎无法抗衡自然力的作用,这时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是:大自然是人类的主宰,因而敬畏自然、崇拜自然。随着技术进步、生产力发展,人类对抗自然力的能力逐步提高,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也逐步发生变化,特别是进入工业经济时代以后,人们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主人,自然是为人类服务的,人类能够战胜自然,人定胜天,人类社会的基本任务就是要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改善人类的生活,甚至把生产力都定义为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人类过度征服和改造自然、挥霍浪费自然资源、任意污染环境的行为,受到大自然的严厉惩罚,人类社会的经济增长陷入困境,面临人口爆炸、粮食短缺、能源危机、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贫富差距扩大等严重问题,不但造成经济增长走向极限,甚至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始警醒地认识到:大自然并不是任人奴役的侍女、任人宰割的羔羊,人与自然是共生共荣的关系,人类必须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实现天人合一、协调和谐。高消耗的增长方式、“有增长无发展”、“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已不能再继续下去,必须努力寻求人与自然协调和谐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
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协调,否则,不仅自然资源遭破坏、日趋短缺,生态环境遭污染、日益恶化,而且人类也难以生存和发展。所谓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是指生态平衡得以维持,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资源、环境条件也有保证。当一个地区不迅速消耗不可再生资源,不使环境供养人口的能力退化下去便维持不了当地人口生存的时候,换言之,当一个地方的长期供养能力因为当前居住的人口而明显地下降的时候,这个地区就是人口过剩了,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协调了。人类要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也要可持续优化,自然资源也要能可持续利用。否则,人类就不可能持续发展。在人类与自然的系统中,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环境的不断优化,应该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人类与自然的互动过程中,人是主动的,自然是被动的,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关键在人的行为合理化。必须清醒地认识的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虽然要以人为本,人类起着决定性作用,人类可以过多消耗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也可以美化环境、保护资源、生产可再生资源,但大自然也会对人类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如果人类的行为合理,保护资源,改善环境,大自然就能保证和促进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假若人类的行为不合理,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大自然就会惩罚人类、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类必须主动选择自身恰当的数量规模、合理的结构和更高的质量;选择合理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把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控制在地球资源系统可持续供给的水平之下,尽力寻求可持续利用的资源,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把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尽可能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只有同时从这三个方面着手,人类才可能有一个光明的发展前景。
二、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
所谓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协调: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如果既充分利用了人力资源,实现了充分就业,又较好地满足了人们的物质文化需要,就是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的协调;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如果能够节约高效利用现有资源,并且不断开发出更丰富、更有效、更清洁的新资源,就是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的协调;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如果保护和改善了环境,维持了生态平衡,就是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协调。
要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必须在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的同时,保持社会经济必要的适度增长,尽可能地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经济效益。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人口过剩、失业存在、大众生活水平下降,真正做到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实现充分就业,较好地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要。要实现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必须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速度不超过其再生速度、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速度与替代品创造的速度基本保持一致的前提下,尽量节约高效、循环利用现有资源,努力开发出更丰富、更有效、更清洁的新资源,求得经济的快速、高效发展。要实现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必须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生产和生活废弃物的排放不超过环境的吸收、净化能力的前提下,努力做到环境保护和改善在先,尽量少排放、少污染、不污染,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效益。
三、中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战略选择
中国怎样才能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呢?这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涉及人、自然、社会等许多方面的因素,需要综合采取许多方面的配套措施。根据理论界现有的研究和中国政府已经作出的决策,中国的选择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采取以下战略措施,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
1.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指建立在资源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循环经济的特点和优势是: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循环化、清洁化、高效化。也就是说,减少经济活动(包括生产、流通、消费等)中的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把废物转化为资源,进行废物的循环再利用,实现清洁生产和消费,提高经济效益。由此可见,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消费—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线形经济。在这种经济中,人们以越来越高的强度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开采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环境中去,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导致了许多自然资源的短缺与枯竭,并酿成了灾难性环境污染后果。循环经济则倡导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流动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包括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循环经济认为“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而没有真正的废弃物”,所有的物质和能源在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在循环经济中,环境合理性和经济有效性得到了很好的结合。循环经济本身就是一种新的能够保持生态平衡的高效生产和生活方式,对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重要意义,为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转向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有助于化解长期以来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真正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中国正处于工业化过程中,不仅要对已经出现的资源与环境问题认真加以解决,而且要对以后的发展方式、生活方式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进行设计,最好的选择就是发展循环经济。
专栏:
循环经济典型案例[1]
1.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模式
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模式可称为企业之间的循环经济,其实质是把不同的工厂联结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得一家工厂的废气、废热、废水、废物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丹麦卡伦堡工业园区是目前世界上工业生态系统运行最为典型的范例。这个工业园的主体企业是电厂、炼油厂、制药厂和石膏板厂,以这四个企业为核心,通过贸易方式利用对方产生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自己生产的原料,不仅减少了废物产生量和处理费用,还产生了经济效益,形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如图1所示。
图1 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的废物交换情况
图1资料来源:www.teda.gov.cn.
文字资料来源:曲格平,《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动环保产业发展》,载《市场经济与环境保护》,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年10月。
燃煤电厂位于这个工业生态系统的中心,对热能进行了多级使用,对副产品和废弃物进行了综合利用。电厂向炼油厂和制药厂供应发电过程中产生的蒸汽,使炼油厂获得了生产所需的40%热能,制药厂获得了所需的全部热能。通过地下管道向卡伦堡全镇居民供热,由此使镇上3500座燃烧油渣的炉子不再使用,减少了大量的烟尘排放。将除尘脱硫的副产品工业石膏全部出售给附近的一家石膏板生产厂。同时,还将粉煤灰出售供造路和生产水泥之用。
炼油厂和制药厂也进行了综合利用。炼油厂产生的火焰气通过管道供石膏厂用于石膏板生产的干燥,减少了火焰气的排空。一个车间进行酸气脱硫生产的稀硫酸供给附近的一家硫酸厂,炼油厂的脱硫气则供给电厂燃烧。制药厂诺和诺德是世界驰名的药厂,其原料是农产品,残渣经热处理杀死微生物后,向附近1000家农户销售供进一步使用。
卡伦堡生态工业园还进行了水资源的循环使用。炼油厂的废水经过生物净化处理,通过管道向电厂输送,每年向电厂输送70万立方米的冷却水。整个工业园由于进行水的循环使用,每年减少25%的需水量。
2.广西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
这是中国第一个循环经济的试点。该园区是以上市公司贵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核心,以蔗田系统、制糖系统、酒精系统、造纸系统、热电联产系统、环境综合处理系统为框架建设的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该示范园区的6个系统分别有产品产出,各系统之间通过中间产品和废弃物的相互交换而相互衔接,形成一个较完整和闭合的生态工业网络。园区内主要生态链有两条:一是甘蔗→制糖→废糖蜜→制酒精→酒精废液制复合肥→回到蔗田;二是甘蔗→制糖→蔗渣造纸→制浆黑液碱回收。此外,还形成了“制糖滤泥—制水泥”,“造纸中段废水—锅炉除尘、脱硫、冲灰”,“碱回收白泥—制轻质碳酸钙”等多条副线工业生态链。这些工业生态链相互利用废弃物作为自己的原材料,既节约了资源,又能把污染物消除在工艺流程中。整个物流中没有废物概念,只有资源概念,各环节实现了充分的资源共享,变污染负效益为资源正效益。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总体框架见图2。
(1)蔗糖系统。建成现代化甘蔗园,通过良种良法和农田水利建设,负责向园区安全、稳定地提供高产、高糖的甘蔗(包括有机甘蔗),保障园区制造系统有充足的原料供应。
(2)制糖系统。通过制糖新工艺改造、低聚果糖技改,负责制造普通精炼糖以及高附加值的有机糖、低聚果糖。
(3)酒精系统。通过能源酒精工程和酵母精工程,有效利用甘蔗制糖的副产品——废蜜糖,制造能源酒精和高附加值的酵母精。
(4)造纸系统。通过绿色纸浆工程改造、扩大纸浆造纸规模(含高效碱回收)及CMC(羧甲基纤维素钠)工程,充分利用甘蔗制糖的副产品——蔗渣,生产高质量的生活用纸和文化用纸及高附加值的CMC。
图2 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总体框架
(5)热电联产系统。通过使用甘蔗制糖的副产品——蔗髓替代部分燃料煤,热电联产,为制糖系统、酒精系统、造纸系统以及其他辅助系统供应其生产所必需的电力和蒸汽,保障园区生产系统的动力供应。
(6)环境综合处理系统。通过除尘脱硫、回用水工程以及其他综合利用项目,为园区制造系统提供环境服务,包括处理废气、废水,生产水泥、轻质碳酸钙等副产品,进一步利用酒精系统的副产品——酒精废液制造甘蔗专用复合肥,并向园区提供用水以节约水资源。
2.优化经济结构
经济结构是指社会经济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数量比例、所处地位和相互关系的总和。广义的经济结构包括生产力结构和生产关系结构:生产力结构又称国民经济结构,主要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流通结构、消费结构、地区结构、城乡结构等;生产关系结构又称社会经济结构,主要包括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等。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研究所涉及的主要是国民经济结构。国民经济结构反映整个社会经济的总体状况,经济结构的改善和优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标志、必要条件和强大动力,决定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技术状况和经济效益的高低、资源利用和环境状况的优劣。比如,以农业为主的农业经济时代,经济发展水平低、技术落后、经济效益差、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以工业为主的工业经济时代,经济发展水平高、技术先进、经济效益高、资源消耗多、环境污染严重、生态效益差;以知识产业为主的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发展水平更高、技术更先进、经济效益更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日趋净化、生态效益好。
进入新世纪的时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诸如“三农”问题(农业落后、农民收入低、农村贫穷)、就业形势严峻、内需不足、收入和地区差距扩大、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深层次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与经济结构的不合理有关;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农业落后面貌的改变,需要改造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的收入,最重要的是使大多数农民非农化、市民化,到第二、三产业中就业,迁移到城市,这就要求发展第二、三产业,加快城市化步伐;农村贫穷面貌的改变,也需要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实现城市化。解决就业问题,需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大内需,要求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并且增加有效供给,这又需要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开发新、优产品,提高加工度,增加附加值。缩小收入和地区差距,需要加快中、西部的发展。资源短缺、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需要尽量减少资源消耗型、环境污染型产业,实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这一切都属于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城乡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以上说明,经济结构的改善和优化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基本途径。所以,在经济发展现阶段,中国特别需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经济结构的优化。
3.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经济增长有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不同的方式:粗放型是靠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扩大生产规模,实现生产的发展和经济增长;集约型是靠提高生产要素的生产率,扩大生产规模,实现生产的发展和经济增长。由于粗放型的增长主要靠增加投入,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多,所以经济效益比较低,而且要受到资源稀缺性的限制,增长是有限的、不可持续的;集约型的增长主要靠科学技术进步、劳动力素质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资源消耗低、利用效率高,更能开发新的、更丰富的、清洁的资源,环境污染少,保护环境、防治污染的能力更强,增长则是高效率的、可持续的。
新中国在经济建设和工业化进程开始时,技术比较落后,加上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和国有国营的企业制度又缺乏推动技术进步和采用先进技术的动力与机制,因此一直主要靠增加人力、物力、财力等生产要素的投入,消耗自然资源,建新厂,上新项目,从外延上发展工业生产,走的是一条以粗放型增长方式为主的发展道路,自然资源消耗多,资金使用效率低,技术进步缓慢,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工业化的成效并不理想,经济也不能长期保持较快的增长,经济效益也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但从根本上看,还没有完全转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在经济快速增长中,各类资源的消耗强度较高。例如,2003年中国消耗的原油、原煤、铁矿石、钢材、氧化铝和水泥分别约为世界消耗量的7.4%、31%、30%、27%、25%和40%,而创造的GDP仅相当于世界总量的4%[2]。高消耗的另一面就是废弃物排放多、环境污染严重。2003年各类污染物的排放量都出现大幅反弹。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给中国的资源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使资源和环境因素成为制约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成为当务之急。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以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为主,高度重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加强经营管理,以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4.推进技术创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是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的方式,科技进步和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也是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资源、有效保护环境和防治污染、提高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以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为主,必须大力推进技术创新。
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需要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实行产学研相结合和引进与创新相结合;加大国家和社会的科技投入,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高新技术,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以技术创新为根本,加快技术更新改造,尽量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尽可能采用先进工艺技术和设备,提高经济发展中的科技贡献率。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发展高新科技,总体跟进,重点突破。力争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航天航空技术等关键领域取得突破;在集成电路、高性能计算机、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生物工程药物、生物芯片、农业生物工程等领域实现产业化;在基因组学、信息科学、纳米科学、生态科学和地球科学等方面取得新进展。
发展中国家拥有技术引进的后发优势,即发展中国家通过低成本引进先进技术更快地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由于发达国家已经开发和拥有先进的技术,发展中国家虽然技术落后,但采用先进技术的成本却比发达国家要低,不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去研究与开发新的先进技术,只需支付比技术开发少得多的费用引进现成的先进技术,就能直接采用先进技术,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走一条发展经济的捷径。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引进和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节约大量的时间和费用,用于其他经济活动,更快地发展经济;发达国家一般没有这种有利条件和机会,新的先进技术主要只能靠自己研究和开发,成本较高。发展中国家可以发挥技术引进优势,在经济发展上成功地加速“追赶”发达国家。在发挥技术引进的后发优势的同时还必须特别注意自主开发新技术,克服技术劣势。由于单靠技术引进、学习和摹仿,至多只能加速“追赶”,不可能实现“超越”。在知识经济时代,甚至连追赶都困难。由于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新技术开发周期缩短,产品升级换代步伐加速,使得发展中国家技术引进的后发优势减弱。仅靠跟踪学习和摹仿,难以赶上,更不可能超过发达国家,只能永远落后。由于技术进步速度太快,留给落后者学习、消化的时间太少,后进者学都来不及。等到引进、学习、摹仿出来以后,新的更先进的技术又出现了,难以跟上技术前进的步伐。由此可见,靠引进发达国家现成的先进技术走经济发展的捷径的后发优势,必然大打折扣。技术进步上也存在“马太效应”,即技术越先进、基础越好,越有条件开发新技术,更容易进行技术创新;技术越落后、基础越差,改进技术越困难,再加上发达国家会基于经济、政治、军事等多方面的考虑,会限制高新科学技术的输出,使得最新的一流技术很难引进,使这种“马太效应”更为显著,会加剧发展中国家存在的技术劣势。所以,必须在坚持引进、消化、吸收、改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更加注重开展原创性研究,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尤其在我国已经有一定基础和优势的空间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领域,更要大力进行技术创新,形成世界领先的技术优势。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特别还要注意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武装传统产业,实现产业的技术升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核心竞争力,从根本上克服技术劣势、竞争劣势。
5.深化体制改革
制度是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发展循环经济、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构建和谐社会等所有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的战略措施都需要相应的制度保证。制度劣势是最大的劣势,制度创新的优势是最大的优势。妨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因素,不是技术落后、资本缺乏、资源和环境的约束,而是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因为,技术要靠人创造和运用,资本要靠人积累和节约,资源要靠人开发、保护和有效利用,环境要靠人保护和改善,人是所有要素中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激发,人的能力和作用的发挥,又依赖于完善合理的制度。因此,切不可只强调技术创新,忽视制度创新。中国首先必须发挥制度创新的优势,深化改革,尽快健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良好的制度环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制度创新主要包括:继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支持、鼓励和引导私营、个体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形成规范有效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经营机制,促进企业成为技术进步和创新的主体;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重点培育和发展要素市场,规范和发展证券市场,为各类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市场体系、监管体系和调控体系,形成风险投资机制;帮助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综合运用计划、财政、金融手段,发挥价格、税收、利率、汇率等杠杆的作用,建立以间接调控为主的宏观管理体系;进行分配制度、人事制度、就业制度、教育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创新,形成激励、监督、约束机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人才开发、培养,充分合理地使用人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促进科技进步的机制和政策,形成鼓励科技创新的社会环境;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和价格形成机制,建立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的经济补偿机制,加强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制度建设和贯彻落实。
6.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实现工业化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阶段的基本任务之一,走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不仅直接关系到工业化能否顺利有效地实现,而且影响到产业结构的协调优化、城市与农村的和谐发展、人力资源作用的有效发挥、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环境的保护和污染的防治。
(1)工业化与工业化道路。工业化是任何国家由贫穷落后走向发达繁荣的必由之路。按照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工业化一般是指工业(或者制造业、第二产业)在国民收入和劳动人口中所占的比重持续上升的过程。这是一个经济结构不断变化、人均国民收入和包括农业在内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由农业经济社会逐步向工业经济社会转变的过程。通常,主要根据工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的份额的大小或工业劳动力在总劳动力中的份额的大小来衡量工业化程度的深浅,工业的比重越大,工业化的程度越深,在发达的工业化阶段,情况会发生变化,除农业的比重会继续有所下降之外,服务业的比重将不断上升,工业的比重将由上升转为下降;主要通过工业产值和就业人数的比重提高的快慢来判断工业化速度的快慢,工业比重上升得越快,工业化的速度也就越快;主要按照人均国民收入的多少来确定工业化发展水平的高低,中、低收入国家的工业化是低水平的初、中级工业化,高收入国家的工业化则是高水平的发达工业化。从18世纪60年代英国的工业革命兴起,人类社会就开始了工业化进程,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但以工业占优势、人均GNP3000美元作为标准衡量,基本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按世界银行的统计,到2000年还只有40多个,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仍然没有实现工业化,努力成为工业化国家依旧是世界上占多数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的艰巨任务。
走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怎样实现工业化,是决定工业化快慢和成败的关键。为了实现工业化,人类奋斗了200多年,之所以到现在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的大多数还没有成为工业化国家,最重要的原因是这些国家和地区还没有找到或走上正确的工业化道路。工业化道路是指实现工业化的原则、方式和机制。具体来说,工业化道路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选择:第一,产业的选择,即重点和优先发展的产业、产业结构的类型及各种不同产业之间相互关系的确定和调整,比如发展的重点是选择轻工业、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是重工业、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业;是牺牲农业去发展工业,还是工农业协调发展等。第二,技术的选择,即工业发展中技术类型的采用,也就是选择高新技术还是一般适用技术;是运用多使用劳动力的技术,还是多使用资本的技术。第三,资本来源的选择,即通过什么方式或渠道筹集工业发展的资本,也就是来源于农业剩余的转移、对外掠夺,还是工业自身的积累、引进国外资本等。第四,发动方式的选择,即工业化进程是靠民间发动,还是由政府推动。第五,发展方式的选择,即工业发展是依靠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资源的消耗、环境的污染,还是采用集约型的增长方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第六,实现机制的选择,即工业化的任务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去实现,还是由计划机制的作用来完成。第七,城市化模式的选择,即伴随工业化发展的是适度城市化、滞后城市化,还是过度城市化。第八,国际经济联系的选择,即工业化过程中是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还是闭关锁国,发展内向型经济。
(2)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要性。所谓“新”是相对“旧”而言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也是相对传统工业化道路来说的。从世界各国工业化发展的历程来看,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传统工业化道路:一是西方发达国家以往走过的一条先以轻纺工业为主导后以重工业为主导、科学技术革命推进、重机械化轻就业、资本来源多样化、以对外掠夺为重要途径、外向型发展、主要由民间力量发动、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先工业化再信息化、先污染后治理、工业化城市化同时推进、城乡差别先扩大后缩小、经济危机相伴随的工业化道路。这条传统的工业化道路,虽然具有能够发挥民间力量、科学技术革命、市场机制的作用、利用世界市场和资源、形成适合生产要素禀赋特点的产业结构等长处,使西方发达国家成功地实现了工业化,成为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但也存在严重缺陷。二是包括中国在内的过去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曾经走过的一条由政府发动、国家计划推进、主要通过工农业产品剪刀差筹集资本、重工业优先发展、以粗放型增长方式为主、过分追求高速度、排斥城市化、片面强调自力更生、资源消耗高、经济效益差的工业化道路。虽然使计划经济国家建立起了必要的工业基础,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但存在许多严重的弊端,并没有带来发达繁荣的工业化。
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如韩国、新加坡、巴西、中国台湾地区等,虽然存在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实施外向型发展战略、通过引进外资、先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后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突出特征,但走的实际上是一条与欧美发达国家基本相同的工业化道路,所以我们认为不存在另外一条与西方发达国家和计划经济国家都不同的传统工业化道路。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中国在新世纪新阶段提出的新战略方针,是全面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也是在如何更好地实现工业化问题上的重大创新。新世纪新阶段中国之所以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主要是由于进一步推进工业化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和国情已经发生变化,传统工业化道路存在严重的缺陷,已经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无法再继续走下去,经济知识化、信息化和全球化,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模式都要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3)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点和优越性。什么是中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这是“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3]这是从结果和优点上界定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还需要从实现工业化的原则、方式和机制上具体分析和概括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内容和特征。中国现在要走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主要有以下特点和优越性,即由信息化带动、以集约型增长为主、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多渠道筹集资本、协调机械化与就业、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与城镇化适度同步、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力求可持续发展、对外开放、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政府导向、市场推动型的工业化道路。正是由于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以上特点和优越性,所以才有可能真正做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成功地实现高水平的工业化。
7.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实现城市化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阶段的基本任务之一,走什么样的城市化道路,不仅直接关系到城市化能否顺利有效地实现,而且影响到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协调推进、城市与农村的和谐发展、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环境的集中防治。
(1)城市化与城市化道路。城市化或城镇化(Urbanization)是指第二、三次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不断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城镇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农村扩散、城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向农村普及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城市化与工业化一样,也是任何国家由贫穷落后走向发达繁荣的必由之路。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必然趋势、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因素、市场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第三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知识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反过来城市化又极大地促进工业化、经济市场化和现代化的发展,但并不是所有的城市化都有益无害,都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搞得不好,城市化也有可能产生严重的“城市病”、造成农村衰败、扩大城乡差别、影响工业化的进程、引起严重的环境污染。城市化的后果得失,或利弊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化道路的正确与否、城市化发展模式的合理与否。城市化或城镇化道路是指实现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原则和方式,所要解决的是怎样实现城市化的问题。具体来讲,城市化道路的内容主要包括城市化发展模式的选择、城市化类型的选择、城市化动力和实现机制的选择及城市发展方式的选择。不同的城市化道路、不同类型的城市化发展模式会产生极不相同的经济社会效果。世界各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走什么样的城市化道路,怎样实现城市化,是决定城市化快慢和成败的关键。只有选择合理的城市化道路,才能更快更好地实现城市化,避免或减少“城市病”、农村凋敝、城乡差别扩大、城市剥削农村、城乡对立等社会问题的发生,促进工业化和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2)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必要性。从新中国成立开始,我国就非常重视、大力推动工业化,并且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但是城镇化则相反,始终都不被重视,甚至还存在否定城镇化的倾向,使得城镇化长期滞后于工业化。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在于对城市化认识上的偏差、传统工业化道路的缺陷、以往城镇化道路的弊端和制度上的障碍。长期滞后的城镇化存在许多弊端:延缓工业化进程、无益于农业现代化、抑制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就业的扩大、妨碍经济结构的优化、阻碍城市功能发挥和城市文明普及、不能更好地发展市场经济和发挥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作用、不利于扩大需求、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城镇化滞后带来种种不利的后果,现代化的建设、工业化的推进、经济结构的优化、二元经济结构的根本转变、“三农”问题的解决、扩大内需、增加就业、市场经济的发展、跟上世界知识经济发展的步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都要求加快城镇化的进程,改变城镇化滞后的局面。怎样才能有效推进城镇化,在实现工业化的同时实现城镇化呢?国内外的实践证明,必须选择正确的城镇化道路。中国过去走的是一条不适应工业化要求、严格限制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发展、由政府发动和推进、排斥市场作用、忽视民间力量的城镇化道路,是造成城镇化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肯定不能再走下去了;西方发达国家走的是城市化与工业化基本同步、先是集中型城市化、后转向分散型城市化、主要由民间推进、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的城市化道路,虽然在工业化的同时成功地实现了城市化,但也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并走过弯路,曾经导致尖锐的城乡对立,产生过严重的“城市病”,再加上时代已经发生变化、中国的国情也不同,中国不能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道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不少发展中国家走过的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片面发展城市化、牺牲农业和农村、造成严重“城市病”、形成“过度城市化”的城市化道路,中国更是不能走。经济的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中国的国情、新型工业化道路决定新世纪的中国必须走一条新的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因此,中国政府在进入新世纪的时候,明确提出中国的城镇化不能照搬别国的模式,必须从自己的国情出发,走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3)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内容和特征。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应该是一条城镇化与工业化和现代化适度同步发展、城镇化的形式多元化、集中型城镇化与分散型城镇化相结合、据点式城镇化与网络式城镇化相结合、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市场推动、政府导向、政府发动型城镇化与民间发动型城镇化相结合、自上而下城镇化与自下而上城镇化相结合、城市发展方式多样化和合理化、以内涵方式为主的路子。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提出及其特征表明,我国的城镇化道路及对城镇化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在对待城镇化的态度上,由害怕、否定、排斥城镇化转向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在城镇化发展模式上,由滞后城镇化转向适度同步城镇化;在城镇化的类型上,由严格限制大城市发展、强调分散型的小城镇化转向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在城镇化的动力和实现机制上,由政府包办、计划推进转向政府导向、市场推进、注重发挥民间力量的作用。只有走这样一条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才能在成功实现城镇化的同时,做到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协调推进、城市与农村的和谐发展、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环境的集中防治,否则很难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8.构建和谐社会
中国在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同时,还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所谓和谐社会是指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各方面关系处于一种平和协调的状态。和谐社会包括人与人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由此可见,只有构建起和谐社会,才能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在社会矛盾尖锐、冲突不断、动荡不已甚至发生战争的社会中,不仅经济、社会得不到发展,甚至可能倒退,而且资源、环境也得不到保护,甚至会受到严重的破坏、污染。只有在和谐社会中,才能缓解社会矛盾,避免冲突和动荡,防止战争,有效地保护资源和环境,更好地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和谐社会并不是没有问题、矛盾和冲突的社会,而是要使问题逐步解决,不致加剧;使矛盾逐步消除,不致激化;使冲突逐步缓解,不致恶化;使问题、矛盾和冲突的解决通过比较平和、成本较低的途径,不致采取激烈爆发、大起大落、代价高昂的方式。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主要依靠发扬民主、加强法治,包括资源和环境方面的法治,依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样才更合理、更稳定可靠。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必须特别注意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防止贫富两极分化;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必须特别注意保护资源和环境,不能只考虑人的需要。和谐社会建成之时,也就是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之日。
(原载科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注释】
[1]张坤.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144-146.
[2]马凯.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中国经济导报,2004-3-29.
[3]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湖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口发展战略研究_中国经济发展探索
湖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口发展战略研究
21世纪头2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全面的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才能真正建成。全面的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要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有效解决各种人口问题,使人口得到合理的发展,让十几亿人过上更加殷实的生活。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要求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小康社会的建设,目的在人,关键也在人。有效解决各种人口问题,使人口得到全面合理的发展,首先必须制定和实施正确的人口发展战略。本报告正是我们研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湖北省人口发展战略的成果。本报告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在各个子课题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从总体上综合分析湖北省人口现状和问题,提出湖北省人口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对策建设,以促进湖北省人口的健康发展。
一、湖北省人口发展的形势和挑战
正确认识湖北省人口发展的现状和问题,科学地分析和预测未来人口发展的趋势,是制定合理的人口发展战略的前提。
1.湖北省人口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所谓人口发展,是指人口数量的合理变化、人口素质的提高和结构的改善。湖北省人口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也就是湖北省人口数量、素质和结构等主要方面的现状和变化趋势。
(1)湖北省人口数量的现状和趋势。人口数量主要包括人口的总量规模、增加量和增长率。据湖北省统计公报,2004年湖北省总人口为6 016.1万人,总人口增长14.4万人;出生50.6万人,出生率为8.43‰,自然增长率为2.4‰,人口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本课题组依据1990年以来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的资料,按照高、中、低三套生育水平和高、低两种死亡水平的参数设定交叉生成六套预测方案进行预测,认为其中生育水平居中、死亡水平偏高的预测方案可能最接近我省人口发展的实际。按本课题组的研究预测,从现在到2019年以前,湖北省人口将继续缓慢增长,年平均增长率为3.16‰,预计总人口在2019年达到峰值,为6 544万人,到2020年开始下降,总人口将为6 540万,将比2004年增加500多万人。
(2)湖北省人口素质的现状和趋势。人口素质包括人口的身体素质、文化科技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可用人均寿命、婴儿死亡率、出生缺陷发生率、文盲率(识字率)、人均受教育程度、科技人员比率、刑事犯罪发案数、青少年犯罪率、吸毒人数比重等构成的指标体系衡量。这里主要采用人均预期寿命、出生缺陷发生率、人均受教育年限、文盲率来说明湖北省人口素质的现状和趋势。
①人均预期寿命。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以及统计年鉴中的数据,2000年湖北省人口的人均预期寿命是71.08岁,居于全国的中等水平,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国目标值72岁还差0.92岁,预计2020年至少将达到72岁,有可能会超过。
②人均受教育年限。2000年湖北省人均受教育年限是7.85年,也是处于全国的平均水平,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国目标值9年还差1.15年,预计2020年至少应达到9年,有可能会超过。
③文盲率。2000年湖北省文盲和半文盲人口总数为5 016 818人,占总人口的比例达8.9%,预计2020年将基本消除文盲和半文盲。由于2000年的文盲率从1990年的15.79%下降到了8.9%,降低了6.89个百分点,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期间,经济发展和教育事业发展的水平会更高,由此,预计2020年文盲率将降到1%左右。
④出生缺陷总发生率。湖北省以医院为基础的监测结果显示,2001年湖北省出生缺陷总发生率为8.35‰,低于2000年全国的平均水平10.99‰。从1986年到1998年湖北省12年间出生缺陷发生率变动的情况来看,时高时低,也没有显现出下降趋势,但考虑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将会有较大提高,医疗保健事业也会有较大的发展,所以预计到2020年湖北省出生缺陷发生率将有所下降。由于吸毒、艾滋病、婚姻、性生活等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可能不会下降很多。
(3)湖北省人口结构的现状和趋势。人口结构主要包括人口的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劳动力结构、就业结构、空间分布结构、知识结构、贫富结构等。这里主要从出生婴儿性别比、学龄人口构成、劳动年龄人口构成、老龄人口构成和人口城镇化率等几个方面,说明湖北省人口结构的现状和趋势。
①出生婴儿性别比。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的资料,2000年湖北省出生婴儿男女性别比高达128.18,超过117.69的全国水平10.49个百分点,超过公认的103~107的正常标准则达21个百分点以上。近几年加大出生人口性别综合治理力度,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过高。按本课题组的研究预测,考虑到全国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性别比失衡现象,正在采取多种措施进行综合治理,再加上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因素的作用,2020年湖北省出生婴儿性别比将趋于正常值,下降到107.24。
②学龄人口构成。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和《湖北省统计年鉴》(2004)的资料,湖北省学龄人口构成情况,即各组人数和占全部人口的比重,2000年学龄前儿童组(0~6岁)是389.57万人、占6.54%,小学年龄组(7~12岁)是679.34万人、占11.4%,初中年龄组(13~15岁)是375.84万人、占6.31%,高中年龄组(16~18岁)是328.04万人、占5.5%,大学年龄组(19~22岁)是375.15万人、占6.29%,学龄年龄组合计是2 147.94万人、占36.04%;2003年则分别为343.68万人、5.72%,485.59万人、8.09%,385.67万人、6.42%,375.31万人、6.25%,427.11万人、7.11%,2 017.28万人、33.59%。按本课题组的研究预测,2020年湖北省学龄人口各组的人数和比重构成情况将分别是483.77万人、7.4%,541.86万人、8.29%,217.81万人、3.33%,161.32万人、2.47%,194.31万人、2.97%,1 599.07万人,24.46%。
③劳动年龄人口构成。根据湖北省统计局的资料和本课题组的研究预测,湖北省劳动年龄人口(男16~59岁,女16~54岁),2000年为3 838.21万人;以后逐年增加,到2009年达到最大,为4 284.68万人;2010年略降,为4 281.45万人;2020年则进一步下降为3 882.91万人,仍高于2000年,多出44.7万人。
④老年人口的构成。根据湖北省统计局的资料和本课题组的研究预测,湖北省老年人口的构成状况及老龄化的趋势是,2003年湖北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0.35%,有621.18万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07%,有424.32万人,两项指标均达到老年型社会的标准值,标志湖北省在2003年进入老年型社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低生育水平的稳定、人民生活的改善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东部地区的转移,湖北省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将保持,甚至可能加快,到2010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798.02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将上升为12.72%,湖北省人口将严重老龄化。
⑤人口城镇化率。根据《中国人口统计年鉴》(2003)的资料,湖北省人口的城镇化率是40.22%,高于全国36.09%的平均水平。按照本课题组采用联合国法对2000~2020年间湖北省城镇化水平预测的结果,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城镇化的加速,湖北省城镇化的水平将不断提高,2010年将达到52.60%,2020年将达到64.71%。
2.湖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成绩和经验
2000年以来,湖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
(1)五年累计比计划少生135.08万人。据湖北省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0~2004年,湖北省共出生人口260.52万人,比计划出生人口少135.08万人,年年圆满完成国家下达的人口计划。
(2)近年来各项应该上升的指标在全国排位全面上升。湖北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在全国的排位由1997年的第16位升至2004年的第7位,7年上升9位。符合政策生育率由1997年的88%升至2004年的94%,一孩妇女积存率由1997年的39.53%升至2004年的48.66%。据“五普”资料统计,湖北省出生婴儿一孩率大幅上升到75.19%,比“四普”上升30.16个百分点,在全国的排位与“四普”时期相比,一孩率由第16位升至第10位,二孩率由第29位升至第11位,多孩率由第15位升至第11位。
(3)近年来各项应该下降的指标普遍下降。2004年与1997年相比,全省人口出生率由14.81‰下降到8.43‰,下降了6.38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由8.12‰下降到2.4‰,下降了5.72个千分点,均为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的最低水平;多孩率由3.65%下降到0.79%,下降了2.86个百分点;总和生育率降至更替水平以下,2004年为1.2。
(4)近年来主要统计指标接近全国先进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2004年湖北省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比全国低4.56和3.47个千分点,接近或达到全国先进水平(见表1)。
表1 湖北省同一类省市的比较 单位:‰
续表
(5)近年来主要人口统计指标超过周边省份。湖北省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出生统计漏报率由过去的高于周边有些省份,赶超到现在的大部分低于周边省份(见表2)。
表2 湖北省同周边省的比较
(6)全省如期基本实现“三为主”工作目标,整体工作上升到一个新水平。全省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率达到70%以上,有80%以上的村建成计划生育合格村,各县(市、区)均达到“三为主”合格标准,并有一批县(市、区)达到先进、示范标准。全省共有20多万对农村一孩夫妇主动放弃二孩生育指标。
(7)人口控制工作所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达到了新的高度。与计划数相比,近5年累计少生135.08万人,按城乡平均每人每月150元最低生活保障费抚养到16岁计算,共可为社会节省抚养资金389亿元。如考虑就医、教育、交通、就业等因素,社会经济效益更显著。仅以小学教育为例,少生135.08万人,按目前小学规模和教师负责的学生比例计算,可少建4 600多所小学,少用50 000多名小学教师。
(8)计划生育投入大幅增长,基层装备数量大大增加,工作条件大为改善。1997~2003年,全省累计投入计划生育事业费22.41亿元,年均递增18.98%,2003年人均达到7.46元。省里通过政府采购为所有市、县级计生部门配备计算机、宣传设备,装备一辆业务车,为县级服务站配备了30万~40万元的医疗技术设备,为所有乡镇计生办、服务站配备计算机和医疗技术设备4 789台/套。到2003年全省已建市、州级计生服务站11个,占应建数的91.67%;建县级服务站105个,占应建数的100%;建乡级服务站1 019个,占97.14%。其中,2001~2003年新建78个,扩建108个,改建102个,新增固定资产投资6 690多万元,新增业务用房面积6.77万平方米。
近几年来,湖北省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中,不仅取得了较大的成绩,而且积累了八条基本经验。
一是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近几年来的计划生育实践证明,必须始终以中央三代领导集体人口思想统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到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作为新时期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强大动力和思想武器,才能保证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全面、协调、持续、健康发展。
二是必须以人民群众为主体。在确立工作思路、明确工作任务、制定政策规定、落实管理措施、进行各项改革、开展综合服务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为衡量标准,以维护、实现和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使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真正成为让人民群众满意和造福于人民的事业,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者才能成为新时期最可爱的人。
三是必须以宏观决策为保证。没有省委、省政府20多个关于加强计划生育工作的文件规定的制定、每年一次高规格的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的持续成功召开和省级领导农村基层计划生育联系点的建立,就难以推动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难以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难以坚持政策推动、综合治理,难以坚持计划生育“一票否决权”。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在任何时期都必须加强宏观决策,才能确保认识、责任、措施、投入四到位。
四是必须以基层基础工作为基石。实现全省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四步走”战略目标,必须突出以村为主,加快建立“党委、政府宏观决策+各部门齐抓共管+计生部门具体负责+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的综合治理模式、“依法建制+民主管理+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的村(居)级计划生育工作模式、“属地管理+单位负责+居民自治+社区服务”的社区计划生育工作模式、“组织保证机制+管理约束机制+宣传教育机制+综合服务机制”的四制配套模式,坚持求真务实,狠抓统计质量,规范基层台账,发动群众举报,实行“三不”调查与考核,才能带动整个人口控制目标的实现,推动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五是必须以转变观念为根本。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中,必须牢固树立“创新”的观念、“优质服务”的观念、“依法行政”的观念和“以群众满意为根本标准”的观念,并紧紧围绕大宣传、大联合、大发展、出精品的总体思路,坚持把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与社会化大宣传,与新型人口文化和生育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与提高妇女地位和少生快富奔小康相结合,才能从根本上转变广大干部的思想观念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婚育观念。
六是必须以依法行政为准绳。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国家“一法三规”,建立健全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规体系,严格执行现行的生育政策,依法落实“七个不准”和“五个一律禁止”的规定,才能更好地在人口与计划生育领域实施“依法治国”方略,依法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七是必须以优质服务为途径。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深入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启动避孕节育措施优质服务、出生缺陷干预、生殖道感染综合防治“三大工程”,为育龄群众提供安全、有效、适宜、方便的服务,才能更好地改善计划生育部门形象,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推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健康发展。
八是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必须坚持把改革创新贯穿于整个工作的始终,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推动改革,致力于建立“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新机制和充满活力的干部人事管理新机制,才能有力地促进计划生育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的转变。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人口问题和挑战
近几年来,经过多方面的努力,湖北省人口发展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但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人口的要求仍然存在差距,面临一些亟待克服和解决的困难问题。
(1)稳定低生育水平的难度较大。湖北省人口多、人均资源严重不足。2003年全省人口为6 001.7万人,在全国居第9位,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320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新中国成立初期湖北省人均耕地约为2.2亩,而到2003年已经下降为0.76亩,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2,世界平均水平的1/6。这是严重制约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因素,极大地妨碍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湖北省必须保持低生育水平,严格控制人口总量的增长。但是,目前管理低生育水平的难度较大,一是群众的生育意愿与现行生育政策存在较大差距。湖北省近20万人的计划生育与生殖健康调查数据表明,育龄妇女平均期望孩子数为1.68个,有55.8%的育龄妇女想生两个或更多孩子,仍高于政策生育的水平。二是现有低生育水平相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超前性。湖北省2003年人均GDP为1 000多美元,不足东部沿海省市的50%,但生育水平却接近或达到全国先进水平,进一步控制人口增长的难度加大。三是进入低生育水平时间相对较短。湖北省的妇女总和生育率1990年以后才保持在更替水平(TFR=2.1)以下,进入低生育水平的时间相对较短,保持稳定不易。四是进入低生育水平主要是依靠行政措施。湖北省现有的低生育水平是在较短的时间内依靠强有力的政策控制和行政手段实现的,国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人民群众为此也作出了无私奉献,但是稳定低生育水平的条件并不充分,主要是湖北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群众在生产和生活中还存在不少困难的问题,传统生育观念还没有发生根本转变,仍然蕴藏着丰富的“生”机,积蓄着顽强的反弹势能,低生育水平很不稳定,稍有放松,刚刚降下来的来之不易的低生育水平就会发生反弹。五是新时期计划生育工作难度加大。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使得新时期计划生育工作面临更多的问题,更加难做。
(2)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突出。出生人口性别比是否正常,直接关系到能否实现人口的均衡增长、可持续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形成合理的劳动力性别结构、提高社会分工效率。公认的出生人口性别比的正常值是103至107之间。湖北省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开始,出生人口性别比出现偏高,1990年为109.44,略高于正常值,但低于全国111.75的平均水平。但随后连续攀升,1995年高达131.63,大大超出全国平均水平。近年来虽然有所回落,2000年仍高居128.18,仍然远远高于正常值和全国117.79的平均水平。出生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衡已经成为不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湖北省人口发展的最大的难题之一。而且,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的难度也很大,主要表现为:一是旧的传统观念转变困难。几千年形成的重男轻女、男尊女卑、养儿防老、传宗接代的封建思想依然存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家庭养老仍是农村的主要养老方式,农村经济发展落后,男女经济收入性别差异性大,使得相当一部分人的男性生育偏好严重。二是管理措施难以落实。胎儿性别鉴定、B超管理存在漏洞,终止妊娠手术和药物缺乏监管、包保责任落实不够,孕情监测难以到位,加之人员流动频繁,外出人员的孕情更是无法掌握。三是对出生性别比治理的认识不足。对出生性别比治理工作的认识存在偏差:要么对出生性别比的严重性、危害性缺乏认识,没有引起普遍的、高度的重视;要么对出生性别比治理的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足,操之过急,依靠简单的行政命令,缺乏科学的治理方法。四是综合治理力度不够。目前治理出生性别比的手段比较单一,部门和区域间配合不协调,利益导向不健全,对违规人员的处罚力度不大,完全依靠“人盯人”的防范措施,治理效果欠佳。五是违法案件查处不易。调查过程中取证难,由于进行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流引产的隐蔽性强,对象本人不承认,施术单位无记录、无人证,对于已经发生的非法进行选择性终止妊娠的事件认定难;查处过程中结案难,由于查处中涉及医疗卫生、药监、公安、纪检、监察、计生委等多个部门的协调配合,使得结案处理难。六是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现行的治理出生性别比的地方性法则、政府规章、部门规章不健全,而且与国家的《行政许可法》存在不一致,都有待进一步完善,需要改进、协调。
(3)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增长的过程,是生育率持续下降和平均预期寿命不断提高的产物。人口老龄化会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重大的影响。人口老龄化虽然是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改善和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体现了社会的文明进步,也有利于促进老年市场的形成和老年产业的发展,但人口老龄化毕竟是人口非均衡发展的表现,不利的影响可能更多。如果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会造成劳动力短缺、社会养老负担沉重、社会资本积累减少;假若老年人的生活得不到保障,还会引起社会不稳定。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国际上通常用老年人口比例作指标。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年龄结构进入老年型。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2000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1.32亿,约占总人口的10%,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湖北省虽然2003年才进入老龄化社会,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期间,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将会保持,人口老龄化程度也会有较大的提高。本来人口老龄化是发达国家存在的现象,是“先富后老”,但中国还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还不发达、富裕,却“未富先老”,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再加上社会保障制度还很不健全,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将会更多、更严重,将会加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困难和压力。怎样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是湖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人口发展面临的一个极为艰巨的任务。
(4)出生缺陷总发生率偏高。出生缺陷总发生率是衡量人口身体素质高低的重要指标,降低出生缺陷总发生率,则是提高人口的身体素质、实现人口健康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据有关研究,2001年湖北省出生缺陷总发生率为8.35%,总出生人口是50.84万,按此总发生率计算,出生缺陷人数为4 245人。这种情况若不改变,积累起来,会使由出生缺陷导致的残疾人的数量大量增加,将加重社会负担,极不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5)人口文化技术素质有待提高。提高人口的文化技术素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和途径。但是现在湖北省人口的文化技术素质却不高。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的资料,2000年湖北省人均受教育年限是7.85年,而上海是9.37年;文盲和非文盲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8.9%,总人数达500多万;每一万人中有研究生学历的9人、大学的123人,比重也比较低。这些都极不利于湖北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6)人口城镇化水平偏低。人口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必然趋势,是经济发达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加快城镇化步伐,在基本实现工业化的同时基本实现城镇化,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任务之一。但是湖北省目前的人口城镇化水平偏低。虽然2000年湖北省的城镇化率达到40.22%,高于全国36.09%的水平,但大大低于广东省的55%、浙江省的48.67%、辽宁省的54.24%,也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45%;更重要的是离全面的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城镇化发展水平的要求即2020年达到60%左右相比,也有较大的差距。
(7)劳动力就业问题相当严峻。就业是民生之本。劳动力能否实现充分就业,既表明劳动力资源是否得到充分利用,也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能否得到满足,更关系到劳动者的生存和发展,影响到社会稳定。就业问题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深层次问题之一。按照湖北省统计局的数据和本课题组的研究预测,2004年劳动力供给4 580.44万人,劳动力需求3 507.14万人,按高中学龄人口的70%上高中和中专,大学学龄人口的20%上大学和大专,劳动力供需缺口约700万人,实际失业率约为15%(含农村剩余劳动力),这是非常高的失业率。尽管劳动力的供需缺口会经历先增加后下降的变化,但始终是供大于求。如何有效解决就业问题,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人口发展必须克服的最大难题之一。
(8)贫困人口脱贫任务艰巨。只有消除贫困,人才可能得到全面发展。湖北省自改革开放以来,经过25年的努力,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农村贫困人口已由1100万人下降到2003年底的130万人,低收入贫困人口下降到420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由1978年的28%下降到2003年的12.8%。虽然反贫困的成绩很大,但剩下的任务仍然不轻,而且余下的贫困人口更难脱贫,已经脱贫的人口中有一部分还很不稳定,还可能返贫。除此之外,20世纪90年代以来,与全国一样,湖北省的城镇贫困现象也凸现出来,2003年城镇低保人数达166万人。怎样基本消除城乡的贫困现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又一个难题。
(9)广大农民社会保障缺乏。社会保障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生存需要的保证,是实现社会公平和谐、维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措施。虽然湖北省城镇已经初步建立以养老保障为主体的社会保障制度,绝大多数城镇居民也享受到了基本的社会保障,但是,农村还没有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广大农民主要靠土地和家庭保障,基本上没有社会保障。这是极不合理的状况,必须逐步改变。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仅靠农民自身积累远远不够,需要政府更多的投入,而政府财力又有限,使这个问题也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人口发展面临的又一道难题。
(10)计划生育工作更加困难。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质量,完善出生人口结构等,都要靠计划生育工作来保证,但湖北省目前的计划生育工作面临多种困难和问题:一是生育控制难度加大。人权概念进入宪法以后,公民合法权利范围越来越大,搞得不好就会侵权,对计生工作依法行政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政府以人为本、依法行政的理念普遍建立之后,国家法律法规对行政权力的约束和规范将越来越紧,实际工作中的行政力度也将逐步相对减弱,单靠行政命令难以实行生育控制;进入低生育水平时期,容易对计划生育工作缺乏清楚的认识,产生盲目乐观、麻痹松劲或者消极畏难情绪,不再像以前那样关心和重视计划生育工作;随着政府管理职能和方式的转变,行政约束的范围和力度将逐渐减弱,计划生育工作原有的管理手段、制度和方法的效率将递减,必须形成新的机制,采用新的手段和方法,而在新机制形成、新方法掌握之前,容易造成政策偏差、工作失误,可能导致生育率的回升。二是多种人口问题交织显现、错综复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在低生育水平之下,许多人口问题,如人口老化问题、独生子女婚配问题、婚育观念转变滞后问题、人口迁移流动问题、劳动力供给问题,以及由人口问题引发的家庭关系、代际关系、社会关系和心理等问题,都将呈现出来,相互交织在一起,使得人口问题更加复杂化、多样化,更加难以处理,也使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任务更繁重艰巨、难度更大。三是计划生育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突出。计划生育工作水平与计划生育投入水平之间,明显地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如果投入不足额、不到位,基础管理措施、优质服务措施和利益导向措施都到不了位,甚至连日常的工作都难以正常开展。但是,湖北省计划生育经费投入与国家提出的要求、与实际工作的需求、与兄弟省市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投入不足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根据2003年全国计划生育事业费决算表的数据反映,全国人均经费达10.98元,2003年财政决算总额比上年增长23.66%;湖北省人均经费只有7.89元,2003年财政决算总额比上年增长13.58%;人均经费在全国31个省市区排27位,计生事业费增长速度排24位。四是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难以到位。湖北省是人口流出大省,流到外省的人口规模超过600万,流动人口规模还在扩大,但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却存在较大缺陷: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机构、人员、经费不够落实,有的地方甚至没有设立专门机构;流动人口综合治理工作机制有所弱化,各相关部门配合不够,流入地(现居住地)与流出地(户籍地)协调不力,互相扯皮推诿事件时有发生,使得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难以落实到位;流动人口漏管现象较为严重。五是计生奖励优惠政策不易落实。湖北省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调查显示,对计生家庭的奖励落实与政策规定差距较大,独生子女家庭的奖励优惠政策落实率较低。已经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夫妇,能落实独生子女奖励费的比例为77%;独生子女费的落实比例为77.3%;照顾入托、入学的落实比例为17%;独生子女医疗保险、独生子女父母养老保险落实比例分别为13.4%和3.1%;减免义务工、多分宅基地得到落实的比例分别为4.99%和2.3%;招工就业优惠的落实比例为0.1%。特别是困难企业职工、停产、破产企业的职工和无工作单位的城镇居民计划生育奖励更是落实不够。这些都不利于优生优育、稳定低生育水平。六是优质服务水平有待提高。湖北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水平,虽然逐年都有所提高,但与国家的要求和育龄群众的需求仍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是基层服务站基础设施落后,技术服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基层服务管理制度不健全,经费紧张,免费服务工作不到位,三查(查环、查孕、查病)的落实比例不够,避孕节育知情选择工作中存在技术服务跟不上、长效措施落实不到位、意外妊娠增加、损伤育龄群众生殖健康等问题。七是基层基础工作仍然薄弱。主要表现为基层计划生育队伍不稳定、不到位的情况较为严重,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薄弱,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依法行政水平较低,统计水分仍然较大。
二、湖北省人口发展的战略目标
党的十六大提出中国在21世纪前2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是:“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要求人口数量及其增长速度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资源、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而且要求人口自身也要更好地发展,即人口素质更高、缺陷更少、结构更合理、性别比更均衡、空间分布更恰当、就业更充分、保障更健全、贫困现象基本消除。湖北省人口多,人均资源不足,人口素质、结构、空间分布、就业、社会保障、贫困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问题,不完全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人口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问题。为了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促进人口的全面健康发展,必须制定正确的人口发展战略。人口发展战略包括人口发展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措施。
总的来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湖北省人口发展合理的战略目标是:坚持稳定低生育水平,把总人口控制在6500万以下,尽量避免人口增长的反弹;提高人均预期寿命,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增加人均受教育年限,降低文盲率,以提高人口素质;降低出生人口性别比,有效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提高人口城镇化率,改善劳动力就业的状况,以完善人口结构;基本消除城乡人口的贫困现象,建立和健全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下面我们分别从人口的数量、素质、结构、贫困清除、社会保障等五个主要方面,具体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湖北省人口发展合理的战略目标。
1.数量目标
人口的数量规模及其增长速度,既是人口发展的重要内容,又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自身发展的重要因素。人口太多、增长过快,会超过资源、环境的承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也不利于人口质量的提高和结构的改善;人口太少、增长太慢或者负增长,则可能造成劳动力短缺,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导致人口萎缩和老龄化。所以,制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湖北省人口发展战略,必须正确地确定人口发展合理的数量目标。
由于湖北省人口多、密度大、人均资源量少,严重制约着湖北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发展,所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湖北省的人口数量必须保持基本稳定。虽然人口完全不增长是不可能的,但必须坚持稳定低生育水平,最好能控制在6 500万以下,尽量避免人口增长的反弹,以利把力量更多地用在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方面。
2.素质目标
在稳定的低生育水平的条件下,提高人口素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湖北省人口发展最主要的目标。衡量人口素质的指标很多,我们主要根据高水平小康社会对人口素质的要求、湖北省人口素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从人均寿命、出生缺陷发生率、人均受教育程度、文盲率等几个方面,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湖北省人口素质需要努力达到的目标。
(1)提高人均预期寿命。人均预期寿命,既是衡量人口身体素质的综合性指标,也是反映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综合性指标,人口身体素质的提高,必然导致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湖北省目前的人均预期寿命是71岁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应该达到全国的目标值72岁。
(2)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出生缺陷是影响人口素质的重要因素,人口发展要求不断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湖北省出生缺陷总发生率2001年为8.35%,虽然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但仍然偏高,应该努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降到5%以下。
(3)提高人均受教育年限。人均受教育年限是反映人口文化技术素质的重要指标,人均受教育的年限越长,人口的文化技术素质也会越高。2000年湖北省人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85年,虽然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实在太低,连初中毕业、9年义务教育的年限都没有达到。到2020年,至少应该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国目标值人均受教育年限9年。
(4)降低文盲率。文盲率也是反映人口文化技术素质的重要指标。文盲率越高,表明人口的文化技术素质越低。2000年湖北省的文盲和半文盲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8.9%,总人数达500多万,这种状况不仅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严重妨碍人口素质的提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应该大幅度降低文盲率,力争达到1%以下,基本消除文盲。
3.结构目标
改善人口结构,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湖北省人口发展必须达到的重要目标。人口结构也表现在许多方面,衡量人口结构改善的指标也不少,我们也是按照高水平小康社会对人口结构的要求、湖北省人口结构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性别、年龄、空间分布和就业等几个方面,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湖北省人口结构应该达到的目标。
(1)降低出生人口性别比。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湖北省必须基本上改变现在出生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衡的状况,由2000年的128.18下降到2020年的107左右,达到正常值,以促进湖北省人口持续、健康发展。
(2)有效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湖北省现在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根据相关预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湖北省人口老龄化现象还会加剧,这是不可避免、无法改变的,而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和人口发展的不利影响更多,这就要求湖北省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合理地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各种问题,减少或克服其不利影响,保护老年人的利益,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为,顺利、幸福地度过晚年。
(3)提高人口城镇化率。湖北省的城镇化率虽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低于国内先进省市和世界的平均水平,更是大大低于高水平小康社会的要求,必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使城镇化率上升到60%左右,完善人口的空间分布。
(4)改善劳动力就业的状况。湖北省目前劳动力供需缺口较大、实际失业率较高,近期内还可能上升,必须在保持人口低增长、减少新增劳动力的同时,采取措施提高中学和大学年龄段人口的升学率,减少劳动供给,同时增加劳动力需求,稳定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实际失业率降到5%以下,有效地解决就业问题。
4.消除贫困目标
贫困威胁人口生存,使人口素质难以提高、结构难以改善,是影响人口发展最不利的因素。全面建设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全国人民都生活殷实,首先必须基本消除城乡人口的贫困现象。所谓基本消除城乡人口的贫困现象,具体来说就是,消除农村剩下的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100多万贫困人口,使农村400多万低收入贫困人口至少下降50%,城镇160多万低保人口也至少下降一半,让城乡居民至少要解决温饱问题、基本生活需要都能得到满足,吃饱穿暖。
5.社会保障目标
建立和健全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制度,给城乡居民提供必要的合理的社会保障,是消除贫困、改善人口的生存状况的重要措施,保证人口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社会保障方面需要达到的目标应该是:在城镇,建立和完善覆盖所有企业、所有职工(包括农民工)的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完成机关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初步建立城镇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行农民养老保障制度建立的探索,完善国家资助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建立全国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做准备。
三、湖北省人口发展的战略措施
战略目标的实现,依靠正确有效的战略措施。为了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有效地克服和解决湖北省人口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实现湖北省人口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采取以下战略措施:
1.健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机制和政策
为了稳定低生育水平,防止人口增长的反弹,必须健全相关机制和政策。
(1)稳定和完善现行生育政策,不可放松对人口增长的必要控制。
(2)尽快建立和完善“依法管理、优质服务、村(居)民自治、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工作机制,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系统的能力建设,确保低生育水平的稳定。
(3)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建立和健全行政管理、服务机构和群众组织“三位一体”的工作和服务网络,切实加强县乡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建设,完善农村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基本项目免费制度,实施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优质服务工程。
(4)建立有利于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利益导向机制和养老保障机制,坚持处罚多生与奖励少生并举,建立健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经济、社会、税收、福利、就业制度,完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实施贫困地区“少生快富”扶贫工程,探索建立农村计划生育困难家庭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2.综合治理出生性别比失衡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造成出生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衡,所以降低出生人口性别比,必须采取多种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建立和健全城乡养老保障制度,真正转变传统生育观念,纠正男性生育偏好。
(2)制定相关法规,明确防止、惩处非医学胎儿性别鉴定、性别选择性终止妊娠、管理终止妊娠药物的生产、销售、处方权的法律依据和执行程序。
(3)明确计划生育、医疗卫生、药监、公安、纪检、监察等相关部门的职责和工作方式,加强协调配合和监督管理,充实人员,落实措施,考核奖励。
(4)加强对违规人员的查处,堵塞胎儿性别鉴定(特别是B超)、终止妊娠手术和药物监管上的漏洞,加大对违规人员的惩罚力度。
3.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和人口的发展有积极的一面,但更多的是不利影响。应对人口老龄化,就是要利用有利因素,克服其不利影响,妥善解决其带来的各种问题。
(1)开拓老年消费和服务市场,发展老龄产业,增加消费需求,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扩大就业,促进经济发展。
(2)建立和健全城乡养老保障制度,发展老年医疗护理、文化娱乐和教育事业,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为,安度晚年。
(3)当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力短缺时,则可以适当延长退休年龄,或让老年人再就业。
4.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以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为了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提高人口身体素质,必须采取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等多方面的措施。
(1)发展经济和医疗保健事业,提高人口生活水平,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从根本上防止出生缺陷发生。
(2)将计划生育服务机构纳入公共卫生建设范围,计划生育和公共卫生两部门联手,实施出生缺陷干预、生殖道感染防治、优质服务三大工程。
(3)完善相关法规,落实组织管理,科学预防,加强监测,积极干预,减少或避免出生缺陷。
(4)保护生态环境,消除陈规陋习,坚决禁毒,积极防治艾滋病,实行免费婚检,制止近亲结婚,谨慎用药,减少孕妇和妇科的有关疾病,提倡文明卫生的性生活,有效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
5.加快推进人口城镇化
为了加快推进人口城镇化,提高城镇化率,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1)调整城镇化发展战略,制定更合理的城镇化规划。中国特色的城镇化,既不是大城市化,也不是小城镇化,而是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湖北省应该由过去强调发展小城镇转向重点发展大中城市,改变全省只有武汉一座大城市的格局,在构造武汉城市圈的同时,把宜昌、荆州、黄石、襄樊发展成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形成沿长江、汉水的大城市带。这样,湖北省不仅能成功地实现城镇化,整个经济面貌也将根本改观。
(2)创新制度,消除城镇化的障碍。深化就业、户籍、土地、社会保障等制度的改革,取消对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的歧视和限制,使农民工“进厂又进城、离土又离乡”,同时实现非农化和城镇化,同时成为职工和市民。
(3)走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以工业化促进城镇化,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鼓励乡镇企业向城镇集聚,以产业和市场发展支撑城市,不唱“空城计”,既避免过度城市化,又防止城市化滞后;采取市场推动、政府规划导向的城镇化实现机制,吸引和筹集更多包括公有、民有、外资和农民的资金,用于城市建设;城镇发展实行外延式与内涵式相结合,以内涵式发展为主,使城镇发展真正做到规范、有序、高效,提高城市集约化程度,充分发挥城市的多种功能,从而更快更好地实现城镇化。
6.发展经济以增加就业
为了改善劳动力就业的状况,必须采取措施,增加就业机会,扩大劳动力需求,减少劳动力供给。
(1)努力发展经济,发展中小企业,增加劳动力需求,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2)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制造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3)向生产的广度、深度进军,延伸产业链,提高加工度,增加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扩大出口,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
(4)加强技术培训、职业培训,提高劳动力的就业适应能力,优化劳动力结构,消除“技工荒”,减少结构性失业。
(5)发展教育事业,扩大招生规模,提高中学和大学年龄段人口的升学率,稳定低生育水平,减少新增劳动力,降低实际劳动力供给。
(6)改革劳动就业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大市场,取消就业歧视,实行劳动力自由流动、双向选择、竞争上岗、择优录用。
(7)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快就业信息交流。
7.加大扶贫力度以基本消除贫困人口
为了基本消除城乡人口的贫困现象,必须采取多方面的措施:
(1)加快建立城乡特殊困难群众的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制度,做好受灾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救济工作,帮助困难群众解决看病、住房、子女上学等实际困难,真正做到“应保尽保”。
(2)增加扶贫投入,采取开发式扶贫、参与式扶贫、救济式扶贫等多种方式,实行“输血”和“造血”结合、地区与家庭结合,积极帮助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3)将扶贫开发与资源保护、生态建设相结合,与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相结合,控制贫困地区人口的过快增长,特别注重提高贫困人口的素质,实行人口、资源、环境与扶贫的良性循环。
8.发展教育事业以提高人口文化素质
为了提高人口的文化素质,必须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均受教育年限,降低文盲率。
(1)切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改革教育制度,扩大教育规模,提高教育质量。
(2)完善高、中、低教育结构,巩固基础教育,适当扩大高等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坚决扫除文盲。
(3)重点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经费保障机制,帮助贫困家庭子女完成义务教育,切实解决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上学的问题,制止歧视和高收费。
(4)积极发展民办教育、现代远程教育。
(5)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德育工作,推进素质教育,加快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切实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9.深化改革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为了最终建立和健全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制度,给城乡居民提供必要的合理的社会保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应该采取的措施是:
(1)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逐步做实个人账户,增加政府投入,偿还养老金欠账。
(2)推进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障并轨,逐步将企业裁员依法直接纳入失业保险或城市“低保”。
(3)扩大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提高个体、私营和外资企业的参保率,完善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办法,加大社会保险费的征缴力度,提高统筹层次,逐步建立覆盖所有企业、所有职工的社会保障制度。
(4)研究和实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完善城市“低保”制度,逐步建立城镇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
(5)逐步建立农村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探索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的途径。
10.加强计划生育工作
除了前面健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机制和政策的措施之外,加强计划生育工作还应该:
(1)加大计划生育经费投入,健全计划生育机构,稳定计划生育队伍,落实计划生育优惠奖励政策,提高优质服务水平。
(2)坚持实事求是,工作重心下移,常抓不懈,完善基层计划生育工作规范,强化村级责任制管理,落实最基本的管理措施。
(3)加强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管理和服务,落实机构、人员、经费,分清职责,协调配合,严格考核奖励。
(4)建立人口管理和决策信息系统,实现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信息化。
参考文献
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二○○五年三月五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经济日报,2005-3-15.
田雪原,王国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人口与发展.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4.
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人口与发展国家报告,2004.
湖北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湖北省2004年度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形势分析报告.
施中传.在湖北省市州计生委主任会议上的讲话.2002-11-12.
本课题的各子课题研究报告。
(原载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湖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湖北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湖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口发展战略研究”的成果,提交给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湖北省人民政府和湖北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企业营销观念的演变_国际营销学
第二节 企业营销观念的演变
企业营销观念就是企业进行营销活动的基本看法和指导思想,它概括了一个企业对待经营和营销的基本态度和思维方式。营销观念是在人们的市场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它既由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所决定,同时又对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反作用,并直接影响企业经营的成效。从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的发展来看,企业营销观念的沿革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形成了六种观念: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市场营销观念、社会营销观念和绿色营销观念。
一、生产导向阶段——生产观念和产品观念
该阶段在发达国家存在于20世纪20年代以前。由于当时的市场基本属于卖方市场,卖方在市场交换行为中处于有利和主导地位。这一阶段产生的营销观念有两个:生产观念和产品观念。
生产观念(Production Concept)或生产导向,是一种古老的经营思想。这种观念的基本内容是: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均以生产为中心,围绕改进、增加生产来安排一切业务活动,“以产定销”。生产观念的假设前提是:消费者可以接受任何买得到和买得起的产品。因而企业的主要任务就是努力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扩大生产。至于其他,如产品的花色品种,就不必考虑了。如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早期的营销观念便是这样。福特汽车公司从1914年开始生产T型车,千方百计使T型车的生产效率不断提高,降低成本和价格,以便更多地占领市场,到1921年时,这种车在美国汽车市场的占有率已达到56%,但这种T型车只有黑色的单一式样。福特曾傲慢地宣称:“不管顾客需要什么颜色的汽车,我只有黑色的一种。”
生产观念的产生和适用条件是:市场上商品需求超过供给,卖方竞争较弱,买方争购,且选择余地不多;或产品成本和售价太高,只有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从而降低售价,方能扩大销路。也就是说,生产观念是在卖方市场这种市场态势下产生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这种观念的适用范围必将越来越小。
产品观念(Product Concept)是一种与生产观念类似的经营思想。持这种思想的企业认为,消费者或使用者总是喜欢那些质量高、性能好、有特色、价格合理的产品,企业只要注意提高产品质量,有独到的技术,就一定会有良好的市场反应,顾客就会自动找上门来。这样的企业相信:“只要我们生产出质量可靠的老鼠夹,就不愁顾客不上门。”其实,顾客寻求的是解决鼠患问题,不一定非买老鼠夹不可。再如,一些无线电制造商曾开发和生产了质量很高的晶体管收音机与同类产品竞争,却忽略了成本更低但质量更高的换代产品——集成电路收音机的挑战。这里,消费者实际上真正需要的是“收听电台节目”,而不是“收音机”本身。尤其是在高度发达的现代市场经济中,卖方竞争激烈,顾客的需要呈现多层次、多样化,质量再好的产品,若没有市场需求,也会导致企业的失败。
二、销售导向阶段——推销观念
当企业不是担心能不能大量生产,而是担心生产出来的产品能不能全部销售出去时,推销观念(Selling Concept,又称销售观念)就成为主导企业经营活动的指导思想。这种观念认为,企业必须不遗余力地将企业已经生产或能够生产出来的产品推销给顾客,否则顾客就不会购买本企业的产品或仅购买企业的少量产品。
从20世纪2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期间,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和规模的扩大,社会产品数量迅速增加,市场形势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过渡。特别是1929年爆发的空前严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使大批企业面临产品积压、市场萧条、破产倒闭的严重威胁。在这种形势下,多数企业意识到仅依靠扩大生产规模和降低成本是远远不够的,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必须重视和加强产品推销工作,因而纷纷转向奉行“推销观念”。在这种观念指导下,这一时期的企业坚持以销售为中心,加强推销机构,增加销售工作的内容,增加和培训销售人员,研究推销技术,大力加强广告宣传,向现实顾客和潜在顾客大肆兜售产品,以期压倒竞争对手,提高市场占有率,获得较高的利润。这种高压推销的做法往往使消费者的利益受到潜在损害。
三、市场导向阶段——市场营销观念
市场营销观念(Marketing Concept)是一种较新的经营哲学。其基本内容是:消费者或使用者需要什么产品,企业就应当生产、销售什么产品。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企业市场营销的主要任务不再是单纯追求销售量的短期增长,而是要调查了解消费者现在和将来的需要和欲望,并以此为中心来寻找市场机会,组织生产经营,在满足消费者需要和欲望的基础上,实现企业长期的、合理的经营目标。许多以这一观念为指导思想的企业都提出了“顾客是国王(上帝)”、“用户至上”等口号。例如美国皮尔斯堡面粉公司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了解到美国生活方式正在发生的变化,许多家庭主妇改变了以往买面粉回家做饭的习惯,逐渐要求采购现成的食品。为适应这种变化,皮尔斯堡面粉公司开始生产各种制成品和半制成品进行销售,并设立了市场营销公司,系统地研究了3~10年内消费者的需求趋势,设计新产品,着眼于长远占领市场。福特汽车公司也由于改变了经营思想,根据消费者的需求革新产品,推出了各种牌子、型号、颜色的汽车,扭转了过去只生产和销售单一颜色和款式的产品而导致严重亏损的被动局面,重新打开了销路。
推销观念和市场营销观念的起点、焦点、手段和目的都不相同(见图1.1)。持营销观点的企业以顾客的需要为导向,不断研究市场,开发新产品或服务,通过各种营销策略的组合和实施来赢得顾客,最后通过满足顾客需要获得利润。美国市场营销协会和学者们20世纪80年代对市场营销学的界定充分反映了营销观念。营销观念改变了企业和顾客的相对市场位置,使企业能够发现和掌握层出不穷的市场机会。
图1.1 营销观念和推销观念的区别
四、社会导向阶段——社会营销观念、绿色营销观念及关系营销观念
(一)社会营销观念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经营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如能源短缺、环境污染、通货膨胀加剧、普遍忽视社会服务等。在这种形势下,西方许多学者对市场营销观念产生了怀疑,并提出了一些问题,认为市场营销观念回避了消费者需求欲望的短期满足与长远的社会福利之间的矛盾。消费者的需要,不仅有目前的需要,还有长远的需要;不仅有个人的利益要求,还有社会的利益要求。因此,西方学者提出了社会营销观念(Social Marketing Concept),即企业决策者在确定企业经营目标时,既要考虑市场需求,同时又要注意消费者的长远利益和社会福利的改善(见图1.2)。这一观念被多数人接受。
图1.2 社会营销观念
根据社会营销观念,企业在满足消费者需求时,必须考虑消费者的长远利益和社会利益,考虑满足消费者目前需要时给整个社会带来的影响。如生产电冰箱是为了满足人们冷藏食品和其他有关物品的需要,但使用氟利昂制冷,对空气造成了污染。一些电冰箱企业在满足消费者需要的同时,为减少和避免对环境的危害,保护臭氧层,开发和生产出了无公害电冰箱。
(二)绿色营销观念
20世纪60年代,西方一些学者提出了与社会营销观念有相似之处的“绿色营销”观念(Green Marketing Concept)。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有人甚至认为这一观念将成为21世纪世界市场营销的主潮流。
所谓绿色营销,是指在绿色消费的驱动下,企业从保护环境、反对污染、充分利用资源的角度出发,通过研制产品、利用自然、变废为宝等措施,满足消费者的绿色需求,实现企业的营销目标。
“可持续发展”观念是绿色营销观念的重要思想基础。20世纪以来,生产力以空前的速度发展,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但是,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出现了一些世界范围内触及全人类当前或未来利益,并将危及人类文明的存在和发展的“全球性问题”,人类正面临着大部分资源已达到极限的挑战:河流、空气遭受严重污染,耕地大面积沙漠化,森林遭到乱砍滥伐,灾难性污染事故时有发生,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遭破坏则更是威胁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全局性环境问题。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率先发起了“社会指标运动”,提出建立包括经济、社会、环境、生活、文化等各项指标在内的新的社会价值体系。1983年联合国提出了“综合发展观”,即把发展看作是民族、历史、环境、资源在自身条件的基础上,包括经济增长、社会转型、自然协调、生态平衡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发展过程。在这些保持生态平衡新思路的基础上,生态学家和环境学家们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观念,进而使联合国在《21世纪议程》中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人类发展的总目标,得到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认可。
保护消费者权益运动和消费者“绿色消费意识”的觉醒,是绿色营销观念产生的又一思想基础。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企业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了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资料,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但在另一方面,一些企业利欲熏心,为追求利润而忽视了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应遵守的道德准则,生产和推销假冒伪劣产品,损害消费者身心健康,破坏消费者的生活环境。为了保护社会和广大消费者的利益,西方国家在20世纪30年代兴起了保卫消费者权益的运动,迫使企业不仅要生产质量高、有益于健康的产品,而且要求企业在生产产品和消费者消费产品时,有利于环境的保护。同时,广大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逐渐觉醒,他们从自己的生活实践中体会到,工业文明日益发展导致的对环境的破坏,已经极大地影响了人类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如果任其发展,将会导致人类的灭亡。因此,必须加强对环境的保护。消费者环保意识的觉悟,直接影响着消费者自己的消费行为。前欧共体1992年进行的调查显示: 67%的荷兰人和82%的德国人在超级市场里购物时表示,他们会根据是否有利于环境保护这一因素,决定购买甲产品而不买乙产品。正是消费者这种“绿色消费”意识的兴起,驱使企业不仅要提高环保意识、树立绿色观念,而且要改进生产技术,生产那些从生产到消费全过程对生态环境无危害或危害极小的产品,提供节省资源、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服务,即树立起“绿色营销”观念。
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从各国重点投资的方向来看,加大企业环保知识资产的投入,重视环保产业的培育,大力发展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大势所趋。近年来,意大利为改变工业污染现状,投资百亿美元重建化工体系;欧盟成员国每年拿出不低于国民生产总值的15%的资金用于环保。
当今世界的许多国家依据本国国情设立了一定的环境标准,向企业颁发证书,用以证明企业在生产、流通、消费和处理产品过程中全部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并且产品有利于资源的再生和利用。这种制度被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称为环境标志制度。企业向实行环境标志制度的国家和地区出口的产品,如果不具备该国(地区)该产品的环境标志,很大程度上将阻碍此类商品的市场准入。因此有人将这种环境标志称为产品的国际“绿卡”。目前已有20多个发达国家和10多个发展中国家实施了这一制度,例如加拿大的“环境选择方案”(ECP),日本的“生态标志制度”,北欧四国的“白天鹅制度”等。一些公共团体也制定了环境标志制度。可以预见,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将计划实施环境标志制度,所涉及的产品和服务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企业开展“绿色营销”,必须从产品、价格、分销、促销的各个环节贯彻“绿色”原则。为此,企业首先必须转变以下观念:(1)摒弃“环境保护不经济”的成见,树立起重视环境更益于经济的观念,从而在可持续发展中由被动走向主动,由消极态度变成积极的态度。(2)改变传统的营销效率观。在衡量市场营销效率时,不能仅仅从边际物质生产的增加与产出的比例关系这种有形的“技术效率”方面,或仅仅从投入一定的货币,取得最大量的货币的纯“经济效益”的角度衡量,而必须考虑企业营销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的利用,或者说计算企业营销的“投入”时应包括环境与资源的成分。(3)更新企业成本观。在核算企业成本时,应该包括企业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的“环境成本”和“资源成本”。(4)确定新的目标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追求的基本目标一般是利润最大化,而这种基本目标是将环境成本和效应排除在外的,它是造成环境问题的重要根源。企业开展绿色营销就必须确立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即企业在进行成本和效益核算时应加上环境和资源的价值,将存在价值(考虑到使用资源而使得存量减少的代价)和不确定价值(考虑到未来的不确定的风险)均计入企业的成本和效率之中。
(三)关系营销观念
尽管关系营销(Relationship Marketing)的实践早已存在,但关系营销观念是从20世纪80年代起才逐渐受到重视的。20世纪60年代以后,以满足顾客需要为主题的营销观念流行于发达国家企业界和服务行业。当众多的企业纷纷实践营销观念时,很多子市场成为数个企业同时争夺的目标。于是在随后一轮又一轮的产品、服务成本和产品、服务标新立异的竞赛中,人们发现营销观念带来的竞争优势是有限的。同时,顾客对产品/服务的期望值随选择的多样化而水涨船高。为了有效地迎合顾客新的需要,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以合作赢得优势,开展竞争。
北欧、英国的学者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就观察和研究这些现象,发现和阐述了工业品和服务业经营中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及其经济价值,提倡以有效协作参与和对抗竞争。1983年,“关系营销”这一术语正式出现在美国学者的论文中。1985年,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教授在《竞争优势》专著中创建了“价值链分析法”。“价值链说”揭示了经营流程中企业各类职能之间、企业与供应商之间、企业与中间商之间的相互关系对降低成本、创造产品/服务的特异性和价值,以及有效利用科技和信息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这一广泛认同的理论成为关系营销思想强有力的理论支柱,进而引起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关系营销理论、传播关系营销观念的热潮。
根据克里斯琴·葛朗儒斯的定义,关系营销是“……企业通过识别、建立、保持和加强与顾客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履行承诺和实现交换,使各方互惠互利,实现各自目标……”。这是一种20世纪90年代较为流行的观念和行为,也有人称之为“战略性营销观念”。比起传统的营销观念来,关系营销观念所含的营销目标大大扩展:它不仅要通过满足顾客需要使企业赢利,而且要为包括顾客、供应商、中间商等在内的所有利益相关者贡献价值,进而使本企业实现价值。
关系营销首先在工业品和服务行业表现突出。随着产品、服务中技术含量的增加,单个企业的能量愈益显得有限,企业愈益需要与他人合作。也正因此,协作关系的效益突出地表现在创造和使用工业品、服务项目的纵向连接中。工业品供应商和使用者之间是上游产品和下游产品制造商的关系,他们的长期协作是降低最终产品成本的重要环节;一家企业和多家企业之间、多家垂直相关企业之间形成的网络关系使每家成员企业效益倍增。
服务业在营销观念的指引下不断提供人们需要的多样服务。但愈益激烈的竞争又迫使企业以优质服务来建立和保持与顾客的长期关系,赢得回头客。竞争向空间和时间的延展还引起服务企业横向和纵向的协作,如宾馆、零售店通过有偿许可使用其经营体系和知名品牌,建立覆盖广泛的连锁店网络。航空公司和旅行社以及宾馆之间的网络关系为顾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服务,是企业争夺市场份额、降低营销成本和实现价值的有效竞争方式。
关系营销观念也已辐射到消费品营销中去,直复营销、数据库营销、网上购物、捆绑销售等方式都有助于拉近厂家、商家和消费者的关系,增加对话和交互式沟通,为顾客提供极大的便利,也有利于卖方获得顾客忠诚度。
在合作和竞争并存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里,信息技术飞跃发展,电脑信息网络成为现实,并正在使人类从工业经济时代演进到知识经济时代。这种经济形态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特点,知识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正在成为主要的经济增长点。电脑信息网络有力地支持了关系网络的发展,改变了企业的经营方式,孕育着千千万万个以电脑网络为媒体的网络集团。这些集团成员可能产权独立,但在运营过程中相互依存,共享信息资源,同创更大收益。
关系营销与全球营销互为因果,关系网络的地域跨度越大,其效用越显著。企业间的角逐从国内延伸到世界各国,促进了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营销的发展。国际互联网大大方便了制造商在世界各地寻觅原材料和与供应商发展稳定关系的过程。供求双方实时互通信息,实现即时库存,降低原材料的采购成本,导致最终产品成本降低,为顾客、企业和所有利益相关者创造了较多的价值。
由此可见,当今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很大部分表现为关系营销,而不再是适于同质性产品、以价格为焦点的“交易营销(Transactional Marketing)”,竞争成为“双赢”乃至多方受益的博弈。
东道国政治环境_国际营销学
第四节 东道国政治环境
国际企业面临的政治环境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国际营销政治环境指的是整个国际政治体系和格局;而狭义的国际营销政治环境则主要是指东道国(企业目标市场国)的政治环境。本节论述的是狭义的国际营销政治环境,即东道国的政治环境。
一、东道国基本政治状况
(一)政治体制
政治体制是指一个国家的国体和政权的组织形式及其有关制度。世界各国的政治体制千差万别,但多数国家的政体可以划分为代议制和集权制两种。代议制又可细分为共和国制和君主立宪制,而集权制又可分为绝对君主制和独裁制。在实行代议制的国家,一般来说,政策、法规的透明度较高,政策的稳定性较好,而在集权制国家,则相反。
(二)政党体制
一国的政党体制大致可分为两党制、多党制和一党制。两党制是由两个强大的通常是轮流执政的政党组成。美国的共和党和民主党,英国的工党和保守党,是两党制的典型例子。
在多党制下,没有一个政党强大到足以单独控制政府,政府的组成往往是由多个党派妥协联合的结果。多党联合政府经常发生更换,因为每一次联合的寿命都取决于参加各方的合作态度,而各方的政纲又往往是有冲突的。意大利、法国等是多党制的典型例子。
与多党制形成对照的是一党制,即由一个政党控制政府,任何其他政党都没有机会在竞选中获胜。墨西哥是一党制的典型例子,其革命组织党实际上在每次大选中都稳操胜券。在一党制的国家里,占统治地位的执政党的政纲对政府的政策起决定作用,但非执政党的主张也会被政府采纳。
国际营销人员之所以要注意东道国的政党体制,是因为各个党派都可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政府的政策,或者说政党(尤其是执政党)的哲学思想是决定外国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在该国经济中担任何种角色的一个重要因素。每一个政党的纲领不同,它们之间的交替对外国企业的商务活动的影响往往比对本国企业的影响要大得多。
(三)政治的安定性
一国的政治安定性对该国政府政策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关系甚大。国际营销者最关心的是东道国政府的政策是否会明确、合理且长期保持不变。西方跨国企业对东道国政治安定性的分析主要通过政权更替频率、政权更替形式以及暴动、罢工、骚乱事件的发生来判断。政权更替频繁,意味着一国的政策、法规会随政权更替作相应的变化,从而导致政府政策的非持续性和不稳定性。国际企业在这类国家从事营销活动,也不得不频繁调整自己的政策。事实上,大多数拉丁美洲国家(除了墨西哥、哥斯达黎加和一些加勒比岛国以外),许多非洲和亚洲国家的政局经常发生动荡,一些国家政变频仍。据统计,1948年以来,平均每个发展中国家每5年至少有一次政变企图(见表2.5)。另外,诸如暴动、罢工、骚乱事件的发生对国际企业也会带来消极影响,甚至有时外国公司可能成为东道国社会不满情绪和国内危机的替罪羊。
表2.5 非正常的政权更迭: 1948~1982年每个国家平均发生次数
说明:非正常的政权更迭是指国家行政部门领导人的变更没有按照传统的法律或习惯程序进行。圆括号中的数字表示有关国家数。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1991年世界发展报告》。
(四)经济民族主义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国际经济活动中,以贸易保护主义为代表的一股新的经济民族主义浪潮席卷全球,成为国际企业营销活动的一大障碍。即使在号称最开放、最自由的美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贸易保护主义也十分盛行。例如,美国政府先后采取多种不符合国际惯例的手段,限制中国纺织品的进入;并先后多次施加压力,要求日本企业减少对美国的出口,而放松对美国公司产品进入日本的管制。虽然很多人认为经济民族主义思想不利于经济全球化,但国际企业的营销人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种思想将长期地存在下去。
二、东道国政府
(一)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
各国政府在其本国的经济活动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角色,二是经济活动规范者的角色。几乎所有政府都同时扮演这两种角色,只是程度上有差异而已。
政府参与经济活动程度的高低,往往受意识形态支配。一般来说,社会主义国家比资本主义国家的参与程度高,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的参与程度高。国际企业之所以要关心东道国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参与程度,是出于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在政府参与程度较高的东道国,国际企业有时可能无法涉足某一行业,因为政府已垄断了该行业的生产与经营。第二,参与程度较高的政府可能成为国际企业在该国市场上的最大甚至唯一买主,这会大大降低国际企业的讨价还价能力。
政府还是经济法规的制定者。政府制定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会影响国际企业采用的定价方式和信贷手段等。而且,东道国政府可能还会利用法规来直接、具体地规定外来企业的经营方式和经营范围等,进而限制了企业营销组合中产品、定价、分销渠道和促销等因素的运用。
(二)政府行为的目标
东道国政府对国际企业的经营活动往往既有鼓励,又有限制。在不同时期、不同政治和经济形势下,政府的态度和政策都可能有所不同。为了趋利避害,国际营销人员应了解东道国政府的行为目标。
政府行为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自身的利益(往往被称为国家利益)。各国政府的利益有一定的差异,但归纳起来有五种目标:
(1)自我保护目标。主要是指国家主权的完整。某些国家的政府把外国企业在本国的经营活动看成是对国家主权的一种潜在威胁,因而对外来企业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限制措施。
(2)安全目标。各国政府都尽最大努力寻求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并将外来威胁保持在最低限度。为达此目标,各国政府除建立以军事力量为主的防御体系外,还在另一些领域中保持着高度的敏感性。许多国家规定,在国防工业、基础设施、重要原材料(如石油)的供应等方面,不允许外国企业进入,并尽可能减轻外国企业对这些行业的影响力。
(3)繁荣目标。提高本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各国政府的重要和经常性的目标。当国际企业的行为符合东道国这一目标时,政府就会对国际企业的经营活动给予鼓励;反之,则会对其活动加以限制。
(4)声誉目标。多数国家和政府或是把提高本国在国际上的声誉本身作为政府行为的目标之一,或是将其作为实现其他目标的一种手段。
(5)意识形态目标。各国政府往往把保护某种意识形态的存在并促进其发展作为政府行为的目标之一。
上述五个目标是东道国政府对国际企业的经营活动采取鼓励或限制政策的出发点。当然,在不同时期,东道国政府的重点目标有所不同,因此鼓励或限制性措施也有所不同。
(三)政府机构的清廉与效率
东道国政府机构如果不能为政清廉和富有效率,这也会严重影响国际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腐败行为与官僚作风会直接损害国际企业的应得利益,扰乱正常的经济秩序,严重影响竞争的公平性。而这一切又最终导致对东道国政府和公众利益的损害,妨碍东道国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妨碍国与国之间的公平竞争。国际营销人员要认真分析东道国政府机构人员的清廉与工作效率情况,将其作为评估东道国政治环境的一项重要指标。
三、政治风险
政治风险是指国际企业在东道国市场进行营销活动时,因东道国政府采取政治干预(Political Intervention)而面临的风险。政治风险一般可包括四个要素:不连续性(Discontinuity),指企业经营环境的突变;不确定性(Uncertainty),指难以预测的变化;政治力量(Political Forces),指在整个社会中的权力和权威关系;经营冲击(Business Impact),指显著影响企业利润或其他目标的潜在力量。政治风险和政治不稳定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和现象。不稳定性是环境的一个特征,而风险则是指不稳定性对企业经营活动影响的程度。不影响企业经营活动的政治动荡不能算作政治风险。
国际企业在东道国可能会面临的政治风险,即东道国政府可采取的政治干预的手段主要包括没收、征用、国有化、本国化、外汇管制、进口限制、税收管制、价格管制以及对劳动力使用的限制等。
(一)没收、征用和国有化
没收(Confiscation)是指东道国政府将外国企业的投资无偿地强行收归己有。征用(Expropriation)是指东道国政府强行将外国企业的财产收归己有,但给予一定形式的补偿。在征用情况下,企业是非自愿的,而且补偿金额往往是投资总额的一部分。国有化(Nationalization)是指东道国政府将企业的资产收归国有,由政府接管。没收、征用和国有化的区别在于:前两者是东道国政府强迫外国企业交出其资产,但不一定由政府接管,而可能由该国的私人企业接管;后者则是指东道国政府强迫外国企业交出资产后由政府接管。
东道国政府夺回外国企业资产的动机往往是,认为由本国政府或国民掌握某些行业的所有权,能更好地实现国家目标,更符合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没收、征用或国有化是最为简捷的手段。对外国企业进行没收、征用或国有化往往发生在那些对国防、国家主权、国家财富或经济发展关系重大的产业,如公用事业设施、矿山、石油和其他自然资源等。此外,没收、征用或国有化也可能出于强烈的民族情绪,认为外国企业掠夺了本国资源或剥削了本国人民。
东道国政府实行没收、征用或国有化是国际企业面临的最严重的政治风险。现代经济史上这类实例很多。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不少国家对国际企业的扩张深感忧虑和不安,于是掀起了没收、征用或国有化的浪潮。如1937年墨西哥政府接管了外国人经营的铁路业,1938年又没收了境内的外国石油业; 1952年伊朗政府将英国石油公司收归国有; 1953年危地马拉政府接管了所有外国人在本国拥有的香蕉种植园; 1960年古巴政府将所有工业收归国有; 1962年巴西政府接管了美国国际电信公司及另一家电力公司在当地的投资事业; 1969年秘鲁政府没收了美国标准石油公司在该国的资产; 1979年伊朗政府没收了所有外来投资; 1983年法国政府将所有银行收归国有;等等。
但总的来说,世界上没收、征用或国有化事件正在迅速减少。其原因如下:第一,越来越多的国家政府已经认识到外国投资对本国经济的发展是有利的,没收、征用或国有化行动会对今后利用外资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第二,一旦没收了某一国际企业的财产,便会遭到其母国的反对乃至经济报复。第三,由于发展中国家民族工业的发展和壮大,以及对外国企业管理措施上的逐步健全和完善,外国企业的消极作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第四,外国投资者也吸取了一些经验和教训,通过各种方式(如与当地企业或政府合资经营,聘用当地人在公司中担任重要职务,对当地员工进行培训,向当地银行贷款等)改善自己与东道国的关系,使矛盾有所缓和。
尽管如此,在企业跨国经营中,“蚕食式征用”(Creeping Expropriation,又称“间接征用”)仍然是非常现实的风险,甚至有所上升。所谓“蚕食式征用”,本意系指东道国政府和外国投资者在投资合同中事先约定,外国投资者在一定年限内,按一定比例分期将其股份逐步转让给东道国政府或国民,使其所持股份达到51%以上,甚至100%。后来其内涵逐步丰富、发展,按照经合组织开发援助委员会投资保证专门委员会《关于保护外国人财产的条约》第三条的注释,“蚕食式征用”具体指不适当的独断性征税、限制汇款、禁止解雇、拒绝批准进出口原材料等等。美国众议院有关材料则将“蚕食式征用”定性为对外国投资者的歧视性待遇、外资政策的改变、强制国有化、借贷限制、雇佣外国人的限制、强制出口、价格统制等等。总结“蚕食式征用”各类具体行为,可以将其定义为东道国中央、地方政府并未公开宣布直接征用企业的有形财产,而是以种种措施阻碍外国投资者有效控制、使用和处置本企业的财产,使得外国投资者作为股东的权利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或实际上被取消,从而构成事实上的征用行为。
(二)本国化
本国化(Domestication)是指东道国政府通过各种手段迫使外国企业在某些方面放松控制,把权力转移到本国国民手中的过程。政府在实行本国化方面的做法通常有:为了逐步地使外国企业缩小在本国某一行业或某一企业中的所有权比例,强迫外国企业将部分乃至全部股份出卖给本国国民;提拔本国人担任企业的高级职务,使本国人在企业中有更大的发言权;要求提高产品的国产化程度,而不是进口零部件在国内组装;制定各种出口法规,使本国企业更多地参与国际市场。实际上,本国化是一种逐渐地控制外来投资的过程,最终结果与征用或国有化并无多大差别,只是不像征用或国有化那样突然和激烈。
本国化对国际企业来说也是一种政治风险。股份转让时的价格可能定得较低,从而使企业损失部分利润;本地提拔的高级管理人员可能根本不胜任,并且较多地关心当地股东的利益,而不注重公司长远利益;规定零部件由当地供应,但由于当地生产技术和条件不过关,从而使产品质量下降或增加生产和服务的投资;等等。
(三)外汇管制
外汇管制(Foreign Exchange Control)是指一国政府通过法律、法令、条例等形式授权有关金融机构,对境内外汇资金的收付、买卖、借贷和转移,以及本国货币对外汇率所实行的干预和控制措施。东道国实行外汇管制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外汇短缺,为防止国际收支的严重失衡,维护本国货币对外汇率的稳定,政府不得不进行严格的控制。当然,从东道国角度讲,外汇管制也是为了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但是,外汇管制至少在两个方面影响国际企业:一是企业的利润和资本不能自由地汇出东道国;二是企业生产所需的原材料、机器设备、零部件以及其他物品不能自由进口,因为东道国政府限制企业自由买进外汇。
根据外汇管制的内容和程度,目前我们可将世界上的国家和地区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实行严格外汇管制的国家和地区。这类国家和地区对贸易收支、非贸易收支和资本项目的收支都实行严格的控制。多数发展中国家,如印度、缅甸、菲律宾、摩洛哥、赞比亚、巴西等均属于这一类型。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不发达,国民生产总值较低,出口创汇有限,外汇资金短缺,为有计划地使用外汇资源,加速经济建设,不得不进行全面、严格的外汇管制。目前能列入这一类型的国家和地区约有90余个。
二是实行部分外汇管制的国家和地区。目前列入这一类型的国家和地区约有30余个,包括一些工业国,如丹麦、挪威、澳大利亚、法国、日本等,以及一些经济金融状况较好的发展中国家,如圭亚那、牙买加和南非等。这类国家和地区对贸易和非贸易外汇收支原则上不加管制,但对资本项目的收支仍程度不等地加以管制。
三是放松外汇管制的国家和地区。这类国家和地区包括工业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英国、瑞士等,以及国际收支有盈余的石油生产国,如科威特、沙特阿拉伯等。目前列入该类型的国家和地区约有20余个。这类国家和地区准许本国货币自由兑换,对贸易、非贸易和资本项目的收支都不加限制。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达,国民生产总值高,贸易和非贸易出口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相当高的份额,外汇和黄金储备也多。
(四)进口限制
进口限制(Import Restriction)是指东道国政府所采取的限制进口的各种措施。东道国政府根据本国的经济发展目标,对不同产品的进口有选择地实行限制,迫使设在本国的外国企业多购买本国产品,从而为本国企业开辟市场。进口限制的手段分为关税和非关税两种,即所谓的关税壁垒(Tariff Barriers)和非关税壁垒(Non-tariff Barriers)。
关税壁垒是指一国政府为保持本国产品在国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对进口的外国商品征收高额进口关税,从而提高其成本,削弱其竞争能力,达到阻止或限制外国商品进口的目的。非关税壁垒是指除关税以外的一切经济的、技术的、商业的、法律和行政上的各种直接或间接限制进口的措施,如进口许可证制度、进口配额制、进口押金制度、外汇管制、歧视性政府采购政策(规定本国政府机构在采购时要优先购买本国产品)、复杂的海关手续、严格的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合格评定程序和卫生检疫规定等。
(五)税收管制
一些国家常常通过对外国企业征收额外的或非常规的税收来达到控制外来投资的目的。对国际企业不利的税收可能会使企业的利润大减。
(六)价格管制
不少国家的政府在国内市场上对部分商品实行价格管制。政府这样做是为了维护公众利益,保障公众的基本生活。但这种价格管制直接干预了企业的定价决策。从产品角度来看,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最容易受到政府的控制;从时间角度来看,政府在通货膨胀较快时最可能采取价格管制措施。
(七)劳动力使用限制和劳工权益问题
一些国家的工会组织对政府的影响力很大,它们能让政府制定法规来限制企业的人事政策和经营活动,如不得随意解雇工人,不许关闭工厂,高层管理人员中必须有当地人,等等,以确保企业员工及东道国的利益不受损害。例如,墨西哥政府不但不准外资企业暂时解雇当地工人,而且还制定了有关法规,使当地员工有权分享外资企业的利润。
劳工权益问题对一个国家的社会稳定和企业经营管理有着潜在的至关重要的影响,但由于以下原因,这种潜在影响迄今尚未在我国完全显现:“和为贵”的国民性格使得我国劳工在不满企业待遇时较少选择直接抗争,而是选择“用脚投票”;国内劳动力市场总体供过于求,剩余劳动力数以亿计;现行干部考核体制激励政府官员在劳资纠纷中更加倾向于资方,且政府行动能力强大;我国法律尚未明确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劳工权益保护机制;不存在独立工会组织;等等。所有这些因素导致目前我国国内资方力量占有较大优势。也正因为如此,我国企业管理层缺乏在不同环境下处理劳工权益问题的经验。但上述因素在许多国家并不具备,中国企业在跨国经营过程中,由于劳工权益问题引起政治暴力行为的风险较高,其中又以下面两类项目的风险最为突出:
第一,在一些法制不甚健全的发展中国家投资的资源开发型项目。目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采掘业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比例较高,大型投资项目中采掘业项目尤多。员工多的企业发生工潮的概率本来就相对较高,采掘业从业人员普遍性情剽悍,发生工潮的概率更高。首钢秘鲁铁矿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不久便陷入了劳资纠纷困扰,仅从2004年6月1日开始的罢工就令该公司直接损失351万美元,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从1992年首钢决定收购该矿至2003年,该矿年产量从300万吨上升到500万吨,年均增长不过4.75%,在可采资源丰富且中国国内目标市场需求旺盛的情况下,首钢秘铁公司产量增长如此缓慢,不能不认为在相当程度上系劳资纠纷所致。
第二,在一些平均收入水平高于中国并实现了民主化的新兴工业化经济体的制造业投资项目,尤其是并购投资项目。之所以如此,首先是因为这类经济体与中国的竞争关系比较明显,工人更担心生产向中国转移而减少他们的就业机会。其次,工人担心他们的收入水平降低。最后,这类国家实行民主体制不久,尚未形成类似欧美成熟的社会各阶层相互制衡机制,其国民行使民主权利的热情高涨而履行义务的意识相对淡漠,容易形成极端的群体性行为。典型如韩国,韩国参加工会的劳动者比例不过11.4%,明显低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因罢工而损失的工作日却明显高于发达国家。据韩国银行下属金融经济研究院统计,2000~2002年间,韩国平均每1 000名劳动者损失的工作日数为111天,日本和瑞典为1天,德国为3天,美国、英国也不足韩国的一半。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计划收购韩国双龙汽车公司,双龙工会就是最大障碍之一。
四、政治风险评估
(一)一般评估方法
企业进行政治风险评估的方法很多,常用的几种方法包括实地考察法、专家咨询法、德尔菲法和数量分析方法。
1.实地考察法(Grand Tour)
这种方法是由企业的一位或多位高层管理人员到目标市场国进行实地考察。在去东道国之前,通常要对该国进行初步市场调研,掌握一些最基本的情况。到达该国后,可以通过与东道国政府官员和企业界人士会晤,了解当地政治局势、经贸政策和其他环境因素。短时间实地考察的效果可能会很肤浅,对东道国的经营环境信息的掌握是有限的,有时可能根本没有掌握东道国环境中不利的一面。
2.专家咨询法(Old Hand)
该方法依赖于企业外部的有关专家和专业咨询人员,如外交人员、政界和商界的消息灵通人士、有经验的学者以及专业咨询机构的咨询人员等,通过他们了解东道国的政治风险及其他经营环境情况。
实际上,企业自行收集和处理东道国政治风险情报是一项成本较高的工作,只有少数大企业才有力量从事这项工作。大多数中、小企业和机构只能更多地依靠企业外部的专家或专业机构来获取有关信息。
3.德尔菲法(Delphi Technique)
这是由美国兰德公司(The Rand Corporation)于20世纪40年代末期发展起来的一种预测技术。该技术是将对影响企业未来发展的重大问题做成问卷,通过几轮函询,征求有关专家的意见。预测领导小组对专家们的每一轮意见都进行汇总整理,作为参考资料再发给每位专家,供他们分析研究,提出新的见解。这样经过几轮反复,专家们的意见渐趋一致,结论的可靠性也越来越大。专家人数视所预测问题的大小而定,一般以10人到50人为宜。
德尔菲技术有如下几个特点:①匿名性。参加预测的专家并不在一起开会,只是写信回答问题(现在可以通过电脑网络),互不了解,完全消除了心理因素的影响。各位专家可以参考前一轮预测的综合结果而更改自己的看法,无需公开说明理由,对自己的威望没有什么影响。②利用上一轮预测结果沟通情况。③预测结果的统计特性。为了定量地评估预测结果,德尔菲技术采用统计方法对预测结果进行处理,再发给每一位专家作为提出下一轮预测意见的参考。
4.数量分析方法(Quantitative Methods)
除使用定性分析方法外,许多企业还使用定量分析方法来评估政治风险。尤其是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定量分析方法在政治风险及其他环境因素评估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定量分析方法多种多样,但它们的共同特点是:①重视建立模式,这些模式代表各有关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②重视要达到的目标和拟定衡量效果的方法。③尽量把有关变量,至少把那些最重要的变量列入模式之中。④把模式中的变量用数学术语表示出来,便于进行数学上的简化,便于用数量替代符号来进行计算。⑤尽可能地使问题中的变量用数据来表现,因为只有把数据列入模式才能产生明确的结果。⑥尽量用数学和统计方法(如在某种条件下的概率)来补充数据,从而使在不确定条件下的数学计算变得切实可行,并使之只可能发生少量的和不太重要的误差。
(二)政治敏感度分析
企业在研究国际营销的政治环境时,可对本公司在某一东道国中从事营销活动的政治敏感度(Political Vulnerability)进行初步分析。分析的内容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公司外部因素,二是公司内部因素。
1.公司外部因素
(1)东道国自身的政治情况。
(2)公司母国与东道国的关系。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公司母国与东道国关系愈密切,到该国营销就愈顺利。
(3)公司经营的规模及地点。一般说来,公司经营规模愈大,被东道国视为一种威胁的可能性就愈大。
(4)公司的可见性(Visibility of the Firm)。这里所说的“可见性”是指公司在东道国的显露程度或知名度。可见性愈高,政治敏感度愈高,风险也就愈大。可见性的高低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如公司在东道国的经营规模和地点、产品的性质(消费品比工业品更具有可见性,制成品比零部件更具有可见性)、广告(广告频繁的产品比没有广告的产品更具有可见性)、品牌(国际品牌比地方品牌更具有可见性)等等。
(5)公司的产品或所在行业。研究表明,企业从事某些行业、某些产品的生产和经营时(如原材料、公共设施、通信、药品以及国防产品等行业),在东道国面临的政治风险较大。国际企业在进入某一目标市场国时,必须重视研究该国政府为维护其本国目标利益而采取的各项政策,必须注意产品的“政治敏感度”。政治敏感度高的产品,是指某些特别容易受到政治因素影响的产品,东道国政府会根据这些产品的性质和用途及其与本国利益相符合的程度,分别采取保护、鼓励或限制、禁止的措施。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罗宾逊教授(R.D.Robinson)提出了一套测验产品敏感度的方法。该方法列出12个问题,要求国际营销人员逐一回答是与否,若答案是绝对的“是”,则给予1分,若为绝对的“否”,则给予10分,介于两者之间酌情给予2至9分,然后将12个问题的得分相加得出总分来判断产品的政治敏感度。这12个问题如下:
①该产品的供应,是否须经政府的谨慎考虑后才能决定(如石油、糖、盐、药品、运输设备、公共设施等)?
②是否有其他产业依赖本产品或以本产品为原料、动力进行生产(如水泥、钢铁、电力、建筑机械及各种机械工具等)?
③该产品是否具有社会与政治敏感性(如医药品、食品和图书馆设施等)?
④该产品对农业生产是否重要(如农业机械和工具、化肥、各种谷物和种子等)?
⑤该产品是否会影响该国国防(如交通工具和电信设备等)?
⑥该产品是否必须利用当地资源才能有效经营(如利用当地劳动力、技术及原料的产品)?
⑦在近期内是否会出现与本产品相竞争的当地企业(如各种小型或投资少的制造业)?
⑧该产品是否与大众传媒有关(如印刷业、电视、无线电等)?
⑨该产品是否属于服务业产品?
⑩该产品的设计与使用是否符合有关部门的法律规定?
〇11该产品对于使用者是否具有危险性?
〇12该产品的销售是否会减少当地的外汇收入?
上述问题答案的积分越低,表示产品的政治敏感度越高,反之则政治敏感度越低。不过,政治敏感度高的产品不一定就不适合在国外营销。如果该产品能够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或有利于东道国政府行为目标的实现,则政治敏感度无疑是一种政治保护。相反,如果该产品对当地市场需求无所裨益,即使是非政治敏感性产品,也不会受到欢迎。
2.公司内部因素
(1)公司的行为。在东道国经营的不同国际企业,有着不同的经营管理政策和行为,因此在东道国中的形象亦不一样。形象好的公司政治敏感度低,形象差的公司政治敏感度高。可见,公司的形象和声誉也与企业的政治风险有联系。如果企业注意在当地建立良好的公众形象,搞好公共关系,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政治风险。
(2)公司对东道国的贡献。公司给东道国所做出的贡献中,很多是人们可以看得出的,而且是可以用数量来表示的,例如为东道国提供了多少就业机会,向政府缴纳了多少税金,出口比例有多高,出口额是多少,给东道国带来了哪些资源和先进技术,等等。
(3)经营的当地化。经营当地化可以表现在许多方面,如使用当地资金、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使用当地的原材料、零部件和服务;在当地进行开发与研究;使用当地品牌;等等。概括地说,企业的经营愈当地化,愈容易为东道国所接受,政治敏感度愈低。
(4)子公司对母公司的依赖性。在东道国经营的子公司对母公司的依赖性愈强,在当地受到政治损害的可能性就愈小,或者说其政治敏感度就愈低。这是因为,如果子公司在关键性资源、零部件、技术或市场方面严重地依赖于母公司,那么东道国政府即使接管这一子公司,也不能使这一企业独立地运转和发挥作用。
实施市场营销战略计划_国际营销学
第五节 实施市场营销战略计划
企业市场营销管理的第五个步骤是实施和控制市场营销战略计划。这是整个市场营销管理过程中的一个带有关键性的步骤。再好的决策计划,如果得不到贯彻实施,就只是一纸空文。因此,为实施和控制市场营销,企业需要建立市场营销组织,并为其配备工作人员,为执行计划的各项活动分配职责,临近市场上的计划实施情况,并在必要时采取改正行为。对于整个市场营销战略计划,企业应时常运用市场营销审计来进行检查。
一、市场营销计划种类和构成
市场营销计划是指在研究目前市场营销状况,包括市场状况、产品状况、竞争状况、分销状况和宏观环境状况等,在分析企业所面临的主要机会与威胁、优势与劣势以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财务目标与市场营销目标、市场营销战略、市场营销行动方案以及预计损益表的确定和控制。
(一)与市场营销密切相关的企业计划
与市场营销密切相关的企业计划通常有下列八种:
(1)企业计划:它是企业全部业务的整体计划。具体有年度计划、中期计划、长期计划等。包括企业使命、增长战略、业务组合决策、投资决策和目标,但不包括各个业务单位的活动细节。
(2)业务部计划:它是一种类似于企业计划并主要描述业务增长及其利润增长的计划。具体内容包括市场营销战略、财务战略、生产战略和人事战略等,也有短期计划、中期计划和长期计划之分。
(3)产品线计划:它是一种描述特定产品线的目标、战略和战术的计划,由各个产品线经理负责制订。
(4)产品计划:它是一种描述特定产品的目标、战略和战术的计划,由各个产品经理负责制订。
(5)产品(市场)计划:它是一种关于企业在特定行业或地区市场上营销特定产品或产品线的计划。
(6)品牌计划:它是一种描述特定品牌的目标、战略和战术的计划,由各个品牌经理负责制订。
(7)市场计划:它是一种关于开发特定行业市场或地区市场并为之服务的计划,由各个市场经理负责制订。
(8)职能计划:它是一种关于企业某项主要职能的计划,如市场营销计划、生产计划、人力资源计划、财务计划、研究与开发计划等。
企业计划工作常常从“希望有多大的销售量才能获得利润”这个问题入手。这个问题只有通过市场营销分析和制订市场营销计划才能得以解决。一般来讲,在企业内部,只有当市场营销计划被批准以后,其他职能部门才开始制订本部门计划,以保证市场营销计划的执行和实现。因此,市场营销计划是企业其他行动计划工作的起点。
(二)市场营销计划的构成
市场营销计划主要由以下八部分构成:
(1)经理摘要:它可以使最高管理层迅速抓住计划的要点。
(2)当前市场营销状况:它提供与市场、产品、竞争、分销和宏观环境有关的背景数据。
(3)机会和问题分析:它概述企业外部的主要机会与威胁、企业内部的优势与劣势,以及在计划中必须注意的主要问题。
(4)目标:它确定计划中想要达到的关于销售量、投资报酬率、市场占有率、利润额等领域的目标。
(5)市场营销战略:它描述为实现计划目标而采用的主要市场营销方法。
(6)行动方案:它回答应该做什么、由谁来做、何时开始做、需要多少成本等。
(7)预计的损益表:它概述计划所预期的财务收益情况。
(8)控制:它说明如何监控计划,使计划最终能落在实处。
(三)做计划时应注意的问题
企业在确定目标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每一个目标应该有一个既明确又能测量的形式,并且有一个应该完成的规定期限。
(2)各个目标应具有内部的统一性,并且各个目标的叙述应有层次性,即从高到低清晰排列。
(3)这些目标是可以达到的,但又要具有足够的挑战性,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
二、市场营销计划的实施步骤
营销计划的实施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一)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
其主要内容包括计划实施中应完成的各项使命、由谁来完成这些使命以及何时完成这些使命等。
(二)建立合理有效的组织结构
企业的组织结构必须适应企业的营销战略和营销方案。如果企业要为多变的市场设计和开发新产品,需要建立一个应变能力强的分权化组织结构与之相适应,因为这种结构鼓励人们的创造性,促使人们经常地、非正式地进行信息沟通。反之,如果企业面临的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市场,人们所进行的大多是例行性的活动,则企业需要建立一个集权化的组织结构,由此来加强正式的信息沟通渠道。
(三)建立相应的决策制度和报酬制度
企业的决策制度和报酬制度规定了计划、调研、招聘、报酬和控制等活动的操作程序。科学的决策制度和合理的报酬制度是企业营销计划顺利实施的重要条件。西方国家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表明,企业的营销工作效果,不仅取决于其组织结构是否合理,而且取决于企业管理决策层是否关注挑选、培训、指导、激励和评估市场营销人员,充分发挥其积极性。
(四)建立适当的企业文化和管理风格
企业决策层还应创建一种适当的管理风格和企业文化,让全体员工齐心协力,积极进取,保持高的工作效率和质量,这是保证营销战略计划顺利实施的一个重要条件。
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内部全体员工共同持有和遵循的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准则。它包括五个要素,即企业环境、价值观、模范人物、仪式和文化网。企业所在国家、民族的文化传统,以及政府的经济政策、市场竞争情况等环境因素,是企业文化形成的外部条件。
与企业文化相关的是企业的管理风格。有些管理者管理风格属于“专权型”,有的是属于“参与型”。这两种管理风格各有利弊。不同的战略、环境和人员,需要不同的管理风格。
三、战略计划与营销计划的关系
在西方,古希腊人被认为是最先探讨战略概念的民族。在我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战略”这一概念被成功地运用于政治和军事上的事例更是数不胜数。三国时期反映诸葛亮政治和军事战略的著名的《隆中对》以及春秋时期的《孙子兵法》,就是在海内外广为流传、影响极大的典型范例。然而,将战略的概念广泛应用于工商和营销管理,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才开始的。
战略计划毫无疑问是一个组织或企业的最高管理层的责任。在战略计划被制定出来后,与之相配套的营销管理就开始了。尽管战略计划是企业高层领导的责任,但是企业中的营销经理或中层管理者事实上通过两种不同的途径,都间接地参与了战略计划的制订过程。他们通过提供各种与产品、产品线以及与他们各自工作责任相关的信息和建议,通过为他们各自的部门和单位制定营销目标和战略,影响着战略计划的制订过程。反过来说,战略计划导向的正确性,又是靠更为具体的营销计划来实现的。
企业战略的基本思想已经越来越紧密地与营销的基本思想结合在一起,营销在企业和组织战略制定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已越来越重要,营销计划已不仅仅是一个企业和组织内部基层单位的工作计划,而已成为企业整体战略计划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就计划本身来说,面向国内市场企业的战略规划与面向国际市场企业的计划原则上来说是一样的。但是,由于从事国际营销企业所处的环境复杂,使得国际市场的战略规划在复杂程度和规划过程方面都不同于国内市场的战略计划。
在进行战略计划时,应考虑国际市场条件的变化、竞争条件的变化,必须将国际市场的不可控制因素的多变性与企业的目标和实力结合起来考虑,制订出合理的市场营销计划。
四、战略模式选择
计划的首要过程,实际就是战略模式的选择过程。进入国际市场的企业有下列四种模式可供选择:
其一,本国中心主义(Ethnocentrism),是指企业将国内业务放在第一位,而将国际业务放在第二位。参与国际营销的目的是为了处理国内的剩余产品。这类企业将国际营销计划集中于国内总公司,而国际营销的策略和程序也与国内基本相同。
其二,多中心主义(Polycentrism),是指企业将国外多个市场的业务作为中心的态度。由于企业面临国外各个国家不同的环境因素,为了适应各个市场的不同需求,企业必须按国别来组织经营活动。对各个海外目标市场制定一套相对应的战略和计划。对跨国企业来说,可以由当地的子公司来确定自己的营销目标,实施切实可行的营销计划。多中心主义模式对于那些资源有限的企业可采用,它集中了企业的人力、财力、物力。
其三,地区中心主义(Regin Centrism),是指企业抓住一个地区之内各个市场之间存在的共性,致力于制订一体化的地区市场计划,以适应这些市场的地区战略。一般来说,从事多元化经营的国际企业,他们把各国所在的那个地区只当作一个规划单位,对各个国家的单位进行有限的协调。这种模式以有限的地区为基础,把母公司的利益与子公司的利益相结合起来,制订市场营销计划。
其四,全球中心主义(Geocentrism),是指企业从全球的角度出发来安排部署,确定全球性经营战略。企业决策者在做决策时是以世界市场和世界资源的分配为出发点,而不仅仅只是考虑本国的市场和资源。企业的目标是在多国的基础上取得最大经济效益。一般来说,对于内部分工已相当深、经营规模大、有充足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发达的通信手段的企业,可采用这一模式。目前大型的跨国公司才采用这种策略。
以上我们介绍了企业营销管理的整个过程,具体内容总结见图4.6。
图4.6概括了整个营销过程和影响企业营销战略的因素。目标顾客位于中心,企业围绕这一中心开展营销活动。企业通过市场调研,将整个市场划分为较小的子市场,从中选择最具潜力的市场,集中力量去服务和满足这些子市场。企业围绕目标市场这一中心确定市场营销组合,组织营销活动,同时通过市场营销情报系统、计划系统、营销组织与执行系统以及控制系统,并结合市场营销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营销计划。市场营销环境主要分为微观环境和宏观环境。微观环境因素包括有竞争对手、供应商、社会大众和营销渠道,它们是企业的可控制因素;宏观环境因素包括人口和经济环境、技术和自然环境、社会和文化环境以及政治和法律环境,它们是企业的非控制因素。
企业应设计出一套由它能控制的因素构成的营销组合。为了找到最佳的营销组合并付诸行动,企业必须进行营销分析、规划、执行和控制。通过这些活动,企业可监视及适应营销环境中的各种角色和力量。
图4.6 企业营销管理的过程
劳动争议的处理_人力资源管理概论
第七节 劳动争议的处理
一、劳动争议的基本概念及内容
劳动争议指的是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因实现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而发生的纠纷。企业为了自身的长远利益,应当健全管理,创建民主的、具有激励性的组织环境,避免劳动争议的发生。现实中劳动争议常常发生,企业需要妥善处理。
劳动争议可以分为个人劳动争议和集体劳动争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调整的是个体劳动争议,而集体劳动争议就需要遵循《集体合同规定》,本节主要讲前者。
劳动争议有其法定的范围,只有以下情形适用于《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1)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2)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3)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
(4)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
(5)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
(6)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
二、劳动争议处理的程序
劳动争议处理的程序如图2-3所示:
图2-3 劳动争议处理的程序
劳动争议发生以后,当事人首先做的是协商,最好协商一致,通过协商来解决问题。当协商无法解决时,可以寻求劳动争议仲裁的帮助,当然也可以直接到人民法院进行诉讼。
首先是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此委员会是由职工代表、企业代表和企业工会代表组成的,专门负责本企业劳动争议的组织。当事人在自知权利被侵害之日的30日内以口头或书面形式向委员会提出申请,然后调解委员会询问对方当事人意见,不愿调解的就3日内以书面形式通知申请人。若愿意调解,经调解后达成一致意见的,则制作调解书,签名盖章,认真履行。若调解不成,当事人可在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60天内,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是国家授权依法独立处理劳动争议案件的专门机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由劳动行政部门代表、工会代表和企业方面代表组成,而且人数为单数。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也是从当事人在自知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收到申请后5日内认为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受理并通知申请人,仲裁庭在作出裁决前仍应先行调解。仲裁也是有时限的,45日必须结束,即使延长也只能延长15日。不符合条件的,还有不服裁决的,申请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_人力资源管理概论
第一节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一、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Walker1978年在“将人力资源规划与战略规划联系起来”一文中提出要将战略规划与人力资源规划联系起来的思想,这是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的萌芽。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产生的标志性文章是Devama,Formbrum&Tichy 1981年发表的“人力资源管理:一个战略观”,该文章深刻分析了企业战略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随着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不断发展,学者对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内涵的界定也日益丰富。
舒勒和杰克逊(1987)认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独特能力,这种能力产生于企业与供应商、顾客和员工之间的关系中。
巴尼(1991)认为,以资源为基础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是:创造公司,使它比竞争对手更明智、更灵活。
沃克(1992)认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将人力资源管理融入业务战略中去的管理。人力资源战略是功能性的战略,与其他战略相联系,成为企业战略组合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Wright & Mcmanhan(1992)对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所下的定义:为企业能够实现目标所进行和所采取的一系列有计划、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人力资源部署和管理行为。
约翰逊和肖尔茨(1993)对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下的定义是:在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下,企业长期的发展方向和业务范围,能很好地将资源与变化的外部环境相匹配,以达到利益相关者的期望。
基于以上学者的界定,本书认为,所谓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就是系统地把人力资源管理同企业战略目标结合起来,在战略层面上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核心在于通过有计划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活动,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战略性
战略性是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最根本的特征,这一特征主要表现在战略契合性和战略决策参与方面。
战略契合性是指组织中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需要、命令、目标、目的与组织战略的需要、命令、目标、目的和结构相符合的程度。从纵向来看,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要与企业战略相一致,同时,必须根据企业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进行动态调整;从横向来看,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的各个组成要素之间要彼此协调,通过对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的分析,找出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而制定具有前瞻性,与企业发展战略相匹配的人力资源规划,并将其转化为具体可行的政策措施,从而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1]。
战略决策参与是指人力资源部的负责人要参与到企业战略的制定过程中,与生产、市场、研发、财务等部门的负责人以及企业高管共同组成企业的战略决策团队,在企业战略的制定过程中就考虑人力资源的优劣势及其制约条件,使人力资源及其管理更好地支持企业战略的实现。
2.系统性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涉及企业组织结构的建立和完善、企业文化的培育、人力资源相关政策的制定以及人力资源具体策略的实施等,以上活动需要互相配合、互相依存,在企业战略目标指导下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即: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本身是一个系统,并包含着若干子系统,同时,其又处于企业的大系统之中。因此,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具有系统性。
3.动态性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认为每个企业的发展都要经历初创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企业在各个不同阶段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表现在企业的战略目标、市场地位、规模以及成长性等方面。基于此,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要想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提供有效支持和服务,就要适时地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和政策进行修正,表现出动态性。
传统人力资源管理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区别参见表3-1。
表3-1 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区别
资料来源: Mello,J.A.,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South Western,2002: 18.陈忠卫,魏丽红,李庆九.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差异及发展评析.第八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2006.
二、战略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
为了理解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需要清楚人力资源管理在战略管理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一)战略管理的过程
战略管理过程包括两个不同的但相互依赖的阶段:战略形成和战略执行,如图3-1所示。在战略形成阶段,战略规划群体需要通过确定企业的使命和目标、外部的机会和威胁、内部的优势和劣势来决定企业的战略方向。然后,列出各种可能的战略选择,并且对这些战略在实现组织目标方面的能力进行比较。在战略执行阶段,企业按照已经选定的战略开始贯彻实施,包括对组织进行设计、对资源进行分配、确保企业获得高技能的员工以及建立起能够促使员工的行为与企业的战略目标保持一致的薪酬体系等。
从战略管理的过程模型中可以看出,在战略的执行阶段,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发挥着主导作用,企业通过人力资源去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实际上,在战略的形成阶段,人力资源也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下面将进行详细说明。
(二)人力资源管理在战略形成中所扮演的角色
企业的战略规划决策过程通常发生在企业的高层,然而在战略管理决策过程的每一步骤中,都会涉及与人有关的经营问题。因此,人力资源职能应当参与战略制定的每一个步骤。通常情况下,人力资源管理同战略规划过程联系的程度在不同的公司间是不同的,在两者之间存在着四种不同层次的联系:行政联系、单向联系、双向联系以及一体化联系,如图3-2所示:
图3-1 战略管理过程模型
图3-2 战略规划与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联系
在行政联系的层次上,人力资源职能的注意力集中在日常性的行政管理活动上,人力资源部门与战略管理过程相分离。
在单向联系的层次上,人力资源职能扮演战略执行的角色,即企业的战略经营规划事先被制定出来,然后告知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由其设计出执行战略的方案来。在这种层次上,往往导致企业制定的战略规划无法成功地被执行。
在双向联系的层次上,允许在整个战略形成的过程中都将人力资源问题考虑在内。首先,战略规划小组将企业正在考虑的各种战略选择告知人力资源部门,然后由人力资源部门的高层管理人员对这些方案的人力资源方面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把分析的结果报告给战略规划小组。最后由战略小组制定出战略规划,并将其传达给人力资源部门。这样,人力资源职能就与战略规划职能形成了双向的相互依赖的关系。
在一体化联系的层次上,人力资源部门的高层将是战略规划小组的有机成员,人力资源职能直接融入到企业的战略形成和执行过程中。人力资源高层管理者向战略规划小组提供关于企业人力资源能力方面的信息,由于每一种战略最终执行的情况被充分考虑到,因此这些信息能够帮助他们做出最佳的战略选择。一旦制定出了战略选择,人力资源的角色即转变为通过开发和形成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来为企业提供具备战略实施所需要的那些技能的员工,并通过培训、薪酬等一系列的人力资源实践设计来保证员工完成企业的战略目标。
因此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中,人力资源职能既参与战略形成过程,又参与战略执行过程。
三、人力资源战略与企业战略的协调
(一)人力资源战略与公司战略的关系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认为人力资源是组织战略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包括了企业通过人来达到组织目标的各个方面,如图3-3所示:
图3-3 公司战略和人力资源战略的关系
一方面,企业战略的关键在于确定好自己的客户,经营好自己的客户,实现客户满意和忠诚,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如何让客户满意?需要企业有优良的产品与服务给客户创造价值,能够带来利益;而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需要企业员工的努力。所以,人力资源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首要资源,而竞争优势正是企业战略得以实现的保证。
另一方面,企业要获取战略上成功的各种要素,如研发能力、营销能力、生产能力、财务管理能力等,最终都要落实到人力资源,因此,在整个战略的实现过程中人力资源的位置是最重要的。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强调通过人力资源的规划、政策及管理实践达到获得竞争优势的人力资源配置的目的,强调人力资源与组织战略的匹配,强调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实现组织战略的灵活性,强调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目的是实现组织目标,战略性将人力资源管理提升到战略的地位,就是系统地将人与组织联系起来,建立统一性和适应性相结合的人力资源管理。
(二)人力资源战略与企业基本竞争战略的匹配
戈梅斯(Gomez)和麦加(Mejia)等人提出了与波特的竞争战略相协调的三种人力资源战略,如表3-2所示:
表3-2 企业战略与人力资源战略的匹配
四、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并非仅仅一个概念,而是一个有机体系,由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核心职能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平台四部分组成[2],如图3-4所示:
图3-4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是灵魂,以此来指导整个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建设;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是航标,指明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构建的方向;战略性人力资源核心职能是手段,以此确保理念和规划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得以实现;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平台是基础,在此基础之上构建和完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职能。
(一)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在理念上视人力为资源,认为人力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认为企业的发展与员工的职业能力的发展是相互依赖的,企业鼓励员工不断地提高职业能力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重视人的职业能力必须先重视人本身,把人力提升到了资本的高度,一方面通过投资人力资本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人作为资本要素参与企业价值的分配。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认为开发人力资源可以为企业创造价值,企业应该为员工提供一个有利于价值发挥的公平环境,给员工提供必要的资源,赋予员工责任的同时进行相应的授权,保证员工在充分的授权内开展自己的工作,并通过制定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在对员工能力、行为特征和绩效进行公平评价的基础上给予相应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激发员工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上为企业创造价值。
(二)规划方面强调人和战略的匹配
传统的人力资源规划认为人力资源规划的目的是预测企业人力资源需求和供给,确保企业在需要的时间和岗位上获得所需要的合格人员,实现企业发展战略和人力资源相匹配,重点在数量的预测和平衡。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规划高度关注战略层面的内容。一方面把传统意义上聚焦于人员供给和需求的人力资源规划融入其中,同时更加强调人力资源规划和企业发展战略相一致。在对内外部环境理性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所面临的挑战以及现有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不足,清晰地勾勒出未来人力资源愿景目标以及与企业未来发展相匹配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并制定出能把目标转化为行动的可行措施以及对措施执行情况的评价和监控体系,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人力资源战略系统。
(三)通过核心职能打造实现战略所需要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有其核心职能,主要包括人力资源配置、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源评价和人力资源激励四个方面,如图3-5所示:
战略性人力资源配置的核心任务就是要基于公司的战略目标来配置所需的人力资源,根据定员标准来对人力资源进行动态调整,引进满足战略要求的人力资源,对现有人员进行职位调整和职位优化,建立有效的人员退出机制以清除不满足公司需要的人员,通过人力资源配置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
战略性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任务是对公司现有人力资源进行系统的开发和培养,从素质和质量上保证满足公司战略的需要。根据公司战略需要组织相应培训,并通过制定领导者继任计划和员工职业发展规划来保证员工和公司保持同步成长。
战略性人力资源评价的核心任务是对公司员工的素质能力和绩效表现进行客观的评价,一方面保证公司的战略目标与员工个人绩效得到有效结合,另一方面为公司对员工激励和职业发展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
图3-5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职能
战略性人力资源激励的核心任务是依据公司战略需要和员工的绩效表现对员工进行激励,通过制定科学的薪酬福利和长期激励措施来激发员工充分发挥潜能,在为公司创造价值的基础上实现自己的价值。
(四)通过基础平台构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
有效建立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并发挥预期效果的前提是:组织要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一个必要的平台。这个平台包括人力资源专业队伍、人力资源组织环境、人力资源专业化建设和人力资源基础建设四个方面,为构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提供相应的组织保证和专业能力,如图3-6所示:
图3-6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平台
人力资源专业队伍是构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重要保障。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对人力资源专业队伍有着较高的要求,对人力资源部门进行合理的定位,明确界定人力资源部门的职责和职权,对人力资源专业人员的能力和素质有着严格的要求,同时对直线经理参与和配合人力资源管理也作出明确的要求,从各个方面保证人力资源专业队伍能成为构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力基础。
合理的组织环境是构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重要外部条件。要求从公司战略出发,设计出一套适合公司战略需要的组织结构,并细化每个职位的设置,并根据公司外部环境进行优化,为公司构建战略性人力资源体系提供相应的组织环境。
人力资源专业化建设是构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专业保障。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有着明显的专业特征,通过专业化建设为有效实施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奠定专业基础,人力资源的专业化建设内容包括:组织系统的岗位分析以明确每个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职权、工作条件和任职资格;根据公司业务和职位特征设定相应的定员标准;组织系统的岗位评价,作为制定薪酬序列的重要依据;根据公司战略需要和岗位类别开发出相应的素质和能力模型。
人力资源基础建设是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要保证这个系统能够得到正常运行还需要建立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基础管理体系,包括通过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高效为各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提供客观的信息,开展日常的事务性工作保证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注册公司_工商登记及相关手续_轻松8步学外贸
一、注册公司——工商登记及相关手续
注册有进出口权的外贸公司,先期登记办理程序以及所需材料与注册普通贸易公司相同。只是注意在注册时,经营范围需加入“技术进出口、货物进出口”。
(一)公司的形式与注册资金的选择
普通贸易公司的形式一般选择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为2个(含2个)以上50个(含50个)以下,一般选择注册资金10万元、50万元或100万元,最低注册资金3万元。一般来说,注册资金越大越好,因为给人的感觉比较放心,金额太小会影响公司门面。当然,注册资金的多少还得考虑自己的筹资能力、从事的业务性质和经营的商品种类等实际情况。不过,若企业名称中有“进出口”字样的话,则注册资金不应少于100万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规定,允许1个股东注册有限责任公司,又称“一人有限公司”(执照上会注明“自然人独资”),最低注册资金10万元,并且一次缴足。
图1-1 设立外贸企业一般办理流程
小贴士
公司注册资金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从事货物批发或零售的公司成立1年后,年销售额达到180万元以上,可以向主管国家税务机关申请办理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认定手续。企业只有成为一般纳税人,才能享受出口退税政策优惠。不过,公司的注册资金与一般纳税人也有一定的关系:
·公司在申请注册时,注册资金大于500万元的,可直接申请一般纳税人。
·公司注册资金超过50万元,且实际办公面积大于100平方米,而且申请了进出口权,则给予特殊优惠,可以办理出口退税。
(二)注册公司所需的注册资料
在注册公司之前,还要事先准备好以下资料:
(1)股东个人资料(身份证原件以及复印件、居住地址、电话号码、法定代表人简历);
(2)注册资金;
(3)拟订注册公司的名称5个;
(4)公司经营范围;
(5)租房房产证、租赁合同;
(6)公司住所;
(7)股东名册及股东联系电话、联系地址;
(8)公司的机构及其产生办法、职权、议事规则;
(9)公司章程。
(三)公司注册的步骤
1.企业名称核准
到工商局领取“企业(字号)名称预先核准申请表”,填写准备取的公司名称,由工商局检索是否有重名,如果没有重名,即可使用并核发“企业(字号)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工商名称核准费30元[1]1,可以检索5个名字(名字一般由4部分组成,依次是行政区划+字号+行业特点+组织形式,名字想好5~10个,备用)。
2.租房
去专门的写字楼租一间办公室,如果自己有厂房或者办公室也可以,北京不允许在居民楼里办公。签订租房合同,并让房屋的产权人提供房产证复印件,再到税务局买租房的印花税。税率是年租金的千分之一,将印花税票贴在合同的首页。
3.编写公司章程
公司章程可以找人代写,也可以从工商局的网站下载“公司章程”样本,修改后,所有股东签名。
4.刻制法定代表人名章
到刻章社刻制法定代表人名章(方型),费用20元。
5.到银行开立公司验资户
携带“公司章程”、工商局的“核名通知书”、“法定代表人私章”、“身份证”到银行去开立公司验资账户,将股东的资金存入账户;联系一家会计师事务所,领取一张经会计师事务所盖章的“银行询征函”,由银行对“银行询征函”盖章,并出具“股东缴款单”。银行询征函10元,公司验资户开户费20元。
6.办理验资报告
拿着“股东缴款单”、“银行询征函”、“公司章程”、“核名通知书”、“租房合同”、“房产证复印件”到会计师事务所办理验资报告,费用500元(验资费用按注册资金的千分之二收取,一般50万元以下注册资金验资费500元左右)。
7.注册公司
到工商局领取公司设立登记的各种表格,包括设立登记申请表,股东(发起人)名单,董事、经理、监理情况,法人代表登记表及指定代表或委托代理人登记表。填好后,连同“核名通知书”、“公司章程”、“租房合同”、“房产证复印件”、“验资报告”一起交给工商局。大概5个工作日后可领取执照。公司注册登记费按注册资金的万分之八收取。
8.刻制公章
凭营业执照,到公安局指定的刻章社刻制公司公章以及财务专用章,费用200~300元。
9.办理企业组织机构代码证
组织机构代码是对中国境内依法注册、依法登记的机关、企业及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等机构颁发的在全国范围内唯一的、始终不变的代码标识,其作用相当于单位的身份证号。办理工商登记之后、在向各地商务主管部门办理备案之前,应先获取组织机构代码。受理单位为各地质量技术监督局。应提交以下证件和资料:①“组织机构代码申请表”(可从全国组织机构代码网www.nacao.org.cn/bzzn/bgxz.asp下载);②“营业执照”副本原件和复印件(A4纸);③受理单位要求的其他文件。经审查,确认所提交的文件、证书和申报表真实、有效,则按国家标准、上级分配的码段赋予企业代码,并颁发组织机构代码证(图1-2)。代码证有正本、副本、电子副本(IC卡)三种,均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办这个证需要半个月,费用30元。技术监督局会首先发一个预先受理代码证明文件,凭这个文件就可以办理后面的税务登记证、银行基本户开户手续了。
10.开立基本户
凭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去银行开立基本账号,同时注销原验资账户。公司基本账号开户费20元。
11.统计登记
到当地统计局领取“统计登记单位基本情况表”两份,参加相关培训,填表,并提交相应材料,然后发放统计登记证。
以上为新办公司的注册程序,对于已经存在的内贸公司,在正式申请进出口经营权之前,须先到公司所在区县工商局办理经营范围的变更手续。
图1-2 组织机构代码证
相关链接
工商变更的手续
营业执照上经营范围没有注明进出口业务的,须到企业注册地工商局办理经营范围的变更。提交以下资料:
1.法定代表人签署的“公司变更登记申请书”(公司加盖公章)。
2.公司签署的“指定代表或者共同委托代理人的证明”(公司加盖公章)及指定代表或委托代理人的身份证复印件(本人签字);应标明具体委托事项、被委托人的权限及委托期限。
3.公司章程修正案(公司法定代表人签署)。
4.公司申请登记的经营范围中有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决定规定必须在登记前报经批准的项目,提交有关的批准文件或者许可证书复印件或许可证明。
5.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决定规定变更经营范围必须报经批准的,提交有关的批准文件或者许可证书复印件。
6.公司营业执照正、副本。
外贸经营者备案登记_轻松8步学外贸
二、外贸经营者备案登记
公司注册完毕后,办理进出口经营权首先要到当地商务局办理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然后才能实施后续程序。办理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的具体程序如下:
(一)领取“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表”
首先,领取“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表”(以下简称“登记表”)。对外贸易经营者可以通过商务部政府网站(http://www.mofcom.gov.cn)下载,或到所在地备案登记机关〔各地商务厅(局)或外经贸委〕领取。商务部已委托第一批48家备案登记机关办理。
(二)填写“登记表”
对外贸易经营者应按“登记表”(见样本1-1)要求认真填写所有事项的信息,并确保所填写内容是完整、准确和真实的;同时认真阅读“登记表”背面的条款,并由企业法定代表人或个体工商负责人签字、盖章。
(三)向备案登记机关提交材料
“登记表”填写完毕后,向备案登记机关提交如下备案登记材料:
(1)“登记表”;
(2)营业执照复印件;
(3)组织机构代码证书复印件;
(4)对外贸易经营者为外商投资企业的,还应提交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复印件;
(5)依法办理工商登记的个体工商户(独资经营者)须提交合法公证机构出具的财产公证证明,依法办理工商登记的外国(地区)企业须提交经合法公证机构出具的资金信用证明文件。
《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办法》没有对对外贸易经营者办理备案登记设定任何资格条件(与从事国内贸易的个体工商户相同),此备案登记完全是程序性的。这种备案登记制是一种自动登记的方式,不再是行政审批,不对经营者取得外贸经营权的获得构成任何障碍,只为政府的监管提供一定的信息基础。外贸经营由审批改为备案登记制,既放开了经营权,促进了经营主体多元化,又可保证对外贸秩序的有效监管和维护。
样本1-1 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表
正面:
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表
依法办理工商登记的企业还须填写以下内容:
依法办理工商登记的外国(地区)企业或个体工商户(独资经营者)还须填写以下内容:
填表前请认真阅读背面的条款,并由企业法定代表人或个体工商负责人签字、盖章。
备案登记机关
签章
年 月 日
背面:
本对外贸易经营者作如下保证:
一、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及其配套法规、规章。
二、遵守与进出口贸易相关的海关、外汇、税务、检验检疫、环保、知识产权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法律、法规、规章。
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关于核、生物、化学、导弹等各类敏感物项和技术出口管制的法规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规章,不从事任何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活动。
四、不伪造、变造、涂改、出租、出借、转让、出卖“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表”。
五、在备案登记表中所填写的信息是完整的、准确的、真实的;所提交的所有材料是完整的、准确的、合法的。
六、“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表”上填写的任何事项发生变化之日起,30日内到原备案登记机关办理“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表”的变更手续。
以上如有违反,将承担一切法律责任。
对外贸易经营者签字、盖章年 月 日
注
1.备案登记表中“组织机构代码”一栏,由企业、组织和取得组织机构代码的个体工商户填写。
2.依法办理工商登记的外国(地区)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承担有限/无限责任。依法办理工商登记的个体工商户(独资经营者),在经营活动中,承担无限责任。
3.工商登记营业执照中,如经营范围不包括进口商品的分销业务,备案登记机关应在备注栏中注明“无进口商品分销业务”。
说明:
1.以上范本为内资法人企业填写格式。
2.三资企业还须填写注册资金折美元一栏。
3.若为个体工商户(独资经营者),则无须填写“依法办理工商登记的企业还须填写以下内容”项下内容,而应填写“依法办理工商登记的外国(地区)企业或个体工商户(独资经营者)还须填写以下内容”项下内容。
《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办法》第8条规定,“对外贸易经营者应凭加盖备案登记印章的‘登记表’在30日内到当地海关、检验检疫、外汇、税务等部门办理开展对外贸易业务所需的有关手续。逾期未办理的,‘登记表’自动失效”。在30天之内只要到上述一个部门办理了手续,表格就视为有效。不到检验检疫部门办理备案登记,则不能办理进出口货物的检验检疫,特别是经营法定检验的货物;不到外汇管理部门办理注册登记,进出口商品外汇不能核销;不到银行办理银行开户许可证,没有账户,则进口无法对外支付、出口不能结汇;新设立的企业与个体工商户不到税务机关办理税务登记证书,就无法依法纳税,也不能办理出口退税;不到海关注册登记,进出口货物就不能报关。
预测试卷(一)_建设工程项目管理
预测试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共7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1.建设工程项目的全寿命周期包括项目的( )。
A.决策阶段、施工阶段和保修阶段 B.决策阶段、实施阶段和使用阶段
C.设计阶段、实施阶段和保修阶段 D.决策结算、实施阶段和保修阶段
2.施工方项目管理的目标应符合合同的要求,它包括施工的( )、成本目标、进度目标和质量目标。
A.安全管理目标 B.费用目标 C.投资目标 D.技术目标
3.下列表述中,错误的是( )。
A.系统的组织决定了系统的目标
B.系统的目标决定了系统的组织
C.组织是目标能否实现的决定性因素
D.影响一个系统的目标实现的主要因素,除了组织以外,还有人的因素
4.属于矩阵组织结构横向工作部门的是( )。
A.计划管理部 B.技术管理部 C.合同管理部 D.项目部
5.项目管理职能分工表是以表的形式反映项目管理班子内部( )对各项工作的管理职能分工。
A.各工作部门 B.专业分包与劳务分包
C.总包与专业分包 D.项目总包与项目管理总包
6.设计变更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时有发生,设计变更可能由( )提出。
A.业主方 B.施工方 C.设计方 D.以上均可以
7.( )是指通过调查研究和收集资料,在充分占有信息的基础上,针对建设工程项目的决策和实施,或决策和实施中的某个问题,进行组织、管理、经济和技术等方面的科学分析和论证,旨在为项目建设的决策和实施增值。
A.建设工程项目策划 B.建设工程合同策划
C.建设工程进度策划 D.建设工程检查策划
8.业主方委托一个施工单位或由多个施工单位组成的施工联合体或施工合作体作为施工总包单位,施工总包单位视需要再委托其他施工单位作为分包单位配合施工,这种项目管理模式是( )。
A.施工总承包 B.施工总承包管理
C.平行承发包 D.建设工程项目总承包
9.采用施工总承包模式时对各个分包单位的工程款项,一般由( )负责支付。
A.施工总承包单位 B.施工总承包管理单位
C.业主方 D.施工总承包单位或业主方
10.( )是指工程总承包企业按照合同约定,承担工程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服务等工作,并对承包工作的质量、安全、工期、造价全面负责。
A.设计—施工总承包 B.设计—采购总承包
C.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 D.规划采购施工总承包
11.施工总承包模式与施工总承管理模式的相同之处在于( )。
A.施工任务均由施工总承包单位或施工总承包管理单位完成
B.总包单位对分包单位的管理责任
C.业主对分包单位的付款方式
D.业主对分包单位的选择和认可权限
12.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划是指导项目管理工作的( )文件。
A.操作性 B.实施性 C.纲领性 D.作业性
13.下列关于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划的叙述,( )是正确的。
A.建设项目的其他参与单位不需要编制项目管理规划
B.业主方不能委托总承包方编制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划
C.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划涉及项目从施工阶段至保修期
D.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划必须随着情况的变化而进行动态调整
14.成本作为项目管理的一个关键性目标,包括责任成本和( )。
A.计划成本 B.组织成本 C.投标成本 D.施工成本
15.( )是项目降低成本的指导文件,是设立目标成本的依据。
A.施工成本预测 B.施工成本计划 C.施工成本控制 D.施工成本核算
16.( )即工程项目投标及签订合同阶段的估算成本计划。
A.竞争性成本计划 B.指导性成本计划
C.实施性成本计划 D.施工项目成本计划
17.施工成本计划的编制以( )为基础,关键是确定目标成本。
A.成本控制 B.成本核算 C.成本预测 D.成本分析
18.若已知某施工项目的数据资料,则绘制该项目的时间—成本累积曲线的一般步骤为( )。
A.确定施工项目进度计划,编制进度计划横道图→计算规定时间t计划累计支出的成
本额→在横道图上按时间编制成本计划→绘制时间—成本累积曲线
B.确定施工项目进度计划,编制进度计划横道图→在横道图上按时间编制成本计划→
计算规定时间t计划累计支出的成本额→绘制时间—成本累积曲线
C.计算规定时间t计划累计支出的成本额→确定施工项目进度计划,编制进度计划横
道图→在横道图上按时间编制成本计划→绘制时间—成本累积曲线
D.计算规定时间t计划累计支出的成本额→按时间编制成本计划→确定施工项目进度
计划,编制进度计划横道图→绘制时间—成本累积曲线
19.( )是建设工程施工合同订立后由发包人按照合同约定,在正式开工前预先支付给承包人的工程款。
A.工程款 B.工程进度款 C.工程预付款 D.工程备料款
20.《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约定:“工程竣工验收报告经发包人认可后( )天内,承包人向发包人递交竣工结算报告及完整的结算资料,双方按照协议书约定的合同价款及专用条款约定的合同价款调整内容,进行竣工结算。”
A.7 B.14 C.15 D.28
21.( )的支付依据是工程师批准的索赔审批书及其计算而得的款额。
A.迟付款利息 B.保留金 C.业主索赔 D.索赔费用
22.建设工程项目进度控制是一动态的管理过程,它的首要工作是( )。
A.在收集资料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制进度计划
B.进行目标的分析和论证
C.跟踪检查所编制的进度计划执行情况
D.采取纠偏措施,并调整进度计划
23.项目进度控制的依据是( )。
A.项目进度计划系统 B.施工合同 C.合同工期 D.工程师的指令
24.关于双代号网络计划中的虚箭线,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虚箭线用来表达相关工作的逻辑关系
B.虚箭线所代表的工作不消耗时间
C.虚箭线所代表的可能是实工作,也可能是虚工作
D.虚箭线所代表的工作不需要消耗资源
25.在下图所示的双代号网络计划中,工作D的最早完成时间为( )。
A.5 B.11 C.13 D.9
26.以网络计划的终点节点(j=n)为箭头节点的工作的最迟完成时间等于( )。
A.计划工期 B.计算工期
C.计算工作总时差 D.计算工作自由时差
27.总时差是指在不影响( )的前提下,本工作可以利用的机动时间。
A.总工期 B.持续时间 C.关键工作 D.关键线路
28.建设工程项目进度控制的技术措施是指( )。
A.调整施工方法 B.选择工程项目实施的组织结构模式
C.设立进行进度管理的工作部门 D.编制工程风险应急计划
29.( )是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任务目标。
A.进度 B.质量 C.价值观 D.管理
30.( )是指确立质量方针及实施质量方针的全部职能及工作内容,并对其工作效果进行评价和改进的一系列工作。
A.质量管理 B.质量控制 C.质量监督 D.质量体系
31.质量控制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两者的区别在于( )。
A.概念不同 B.职能范围不同 C.作用不同 D.以上三项都是
32.在长期的生产实践过程和理论研究中形成的( )循环,是确立质量管理和建立质量体系的基本原理。
A.PACD B.PCDA C.PDCA D.PADC
33.( )的基本原理是运用全面全过程质量管理的思想和动态控制的原理,进行质量的事前预控、事中控制和事后纠偏控制。
A.质量检查 B.质量控制 C.质量目标 D.质量实施
34.按照现代质量管理理念,功能性质量必须以( )关注为焦点,通过需求的识别进行定义。
A.投资者 B.项目法人 C.顾客 D.业主
35.管理因素中的组织因素,包括建设工程项目实施的( )。
A.管理组织和任务组织 B.决策组织和任务组织
C.管理组织和决策组织 D.运行组织和管理组织
36.建设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系统是面向( )而建立的。
A.工程项目 B.工程实施参与各方
C.建筑业企业 D.施工单位项目经理部
37.( )作为建设工程产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应根据施工合同的任务范围和质量要求,通过全过程、全面的施工质量自控,保证最终交付满足施工合同及设计文件所规定质量标准(含建设工程质量创优要求)的建设工程产品。
A.建设单位 B.施工单位 C.设计单位 D.监理单位
38.( )是直接指导现场施工作业技术活动和管理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A.施工组织设计文件 B.建设工程项目决策
C.建设工程施工合同 D.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
39.施工质量验收包括( )。
A.施工过程的质量验收及工程竣工前的质量验收
B.施工过程的质量验收及工程竣工时的质量验收
C.施工过程的质量验收及工程合同完工前的质量验收
D.施工过程的质量验收及工程合同完工后的质量验收
40.在质量管理过程,通过抽样检查或检验试验所得到的质量问题、偏差、缺陷等统计数据,以及造成质量问题的原因分析统计数据,均可采用( )进行状况描述。
A.分层法 B.因果分析法 C.排列图法 D.直方图法
41.影响作业场所内的员工、临时工作人员、合同工作人员、合同方人员、访问者和其他人员健康安全的条件和因素被称为( )。
A.职业健康安全 B.劳动安全 C.环境管理 D.环境保护
42.所有新员工必须经过三级安全教育,三级安全教育包括( )。
A.进厂教育、进车间教育、进班组的安全教育
B.进厂教育、进车间教育、顶岗教育
C.串岗教育、项目经理教育、轮岗教育
D.法定代表人教育、技术负责人教育、项目经理教育
43.施工中出现爆炸事故,是由于( )作用的结果。
A.第一类和第二类危险源共同
B.产生能量的能量源,即第一类危险源
C.造成约束、限制能量措施失效或破坏的各种不安全因素,即第二类危险源
D.第一类危险源、第二类危险源及物理因素
44.使用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估计某危险源时,几个参数分别为: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6,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6,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C=7,则该危险源为( )。
A.中度风险 B.不容许风险 C.重大风险 D.可容许风险
45.工作人员必须在工作前,对所用的机械设备和工具进行仔细的检查被称为安全检查中的( )。
A.全面安全检查 B.专业性安全检查 C.季节性安全检查 D.经常性安全检查
46.下列选项中( )属于特别重大伤亡事故。
A.一次死亡10人以上(含10人)的事故
B.民航客机发生的机毁人亡(死亡40人及其以上)事故
C.中国民航客机在境外发生的机毁人亡事故
D.一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及其以上的电力事故
47.建设工程项目必须满足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要求,在施工过程中注意( ),对企业发展、员工健康和社会文明有重要意义。
A.安全控制 B.文明施工 C.施工安全 D.环境保护
48.对于噪声的说法不恰当是( )。
A.按噪声源可分为气体动力噪声、机械噪声、电磁性噪声
B.工业噪声如鼓风机、汽轮机、冲压设备的噪声
C.建筑施工的噪声如打桩机、推土机、混凝土搅拌机等发出的声音
D.社会生活噪声如高音喇叭、收音机等
49.《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主要适用于( )的规范标准文件。
A.产品安全 B.服务安全 C.职业安全 D.职业健康安全
50.以下属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中的作业文件的是( )。
A.管理手册、作业指导书 B.程序文件、管理规定
C.作业指导书、程序文件引用的表格 D.管理手册、程序文件
51.“招标人以招标公告的方式邀请不特定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投标”的行为被称作( )。
A.邀请招标 B.公开招标 C.设计招标 D.施工招标
52.建设工程施工投标的程序中,进行各项调查研究后所应进行的工作是( )。
A.复核工程量 B.选择施工方案 C.投标计算 D.确定投标策略
53.承包人按专用条款约定的数量和要求,向发包人提供施工场地、办公和生活用的房屋及设施,( )承担由此发生的费用。
A.承包人 B.发包人 C.总承包商 D.工程师
54.施工总承包合同协议书中的合同工期应写为( )。
A.实际施工天数 B.总日历天数
C.扣除节假日后的总日历天数 D.总日历天数与加班天数之和
55.履约担保的形式中,( )是指当承包商违约时,由担保公司或保险公司用该项担保金来完成施工任务的担保方式。
A.银行履约保函 B.履约担保书 C.保留金 D.违约金
56.合同分析后,应由( )作“合同交底”。
A.各层次管理者向合同管理人员 B.合同管理人员向各层次管理者
C.企业各部门相关人员向合同管理人员 D.企业各部门相关人员向各层次管理者
57.下列不属于索赔类别的是( )。
A.承包人与发包人之间的索赔 B.承包人与分包人之间的索赔
C.承包人与供货人之间的索赔 D.承包人与工程师之间的索赔
58.建设工程中的反索赔的提出者( )。
A.仅限于发包人 B.仅限于承包人
C.发包人和承包人均可 D.仅为监理人
59.FIDIC合同条件和我国《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GF—99—0201)都规定,承包人必须在发出索赔意向通知后( )天内,向工程师提交一份详细的索赔文件和有关资料。
A.7 B.14 C.28 D.30
60.下列不可以进行利润索赔的情形是( )。
A.工程范围变更引起的利润
B.合同文件缺陷或技术性错误引起的利润损失
C.合同之外的额外工程
D.工程延期期间的利润
61.下面不属于索赔计算方法的是( )。
A.实际费用法 B.总费用法 C.填足补齐法 D.修正的总费用法
62.工程费用索赔计算时最常用的方法是( )。
A.实际费用法 B.总费用法 C.修正的总费用法 D.理论费用法
63.我国在项目管理中最薄弱的工作环节是( )。
A.质量管理 B.数据管理 C.工程管理 D.信息管理
64.信息管理部门负责与其他工作部门协同组织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形成各种反映( )的报表和报告。
A.信息处理工作平台的建立和运行维护 B.工程档案管理
C.项目进展和项目目标控制 D.工程实施管理进展
65.下列不属于按信息内容分类的是( )。
A.组织类信息 B.管理类信息 C.经济类信息 D.质量控制类信息
66.项目的结构编码依据( ),对项目结构的每一层的每一个组成部分进行编码。
A.系统管理的组织结构图 B.系统结构图
C.项目结构图 D.项目管理的组织结构图
67.( )是人类社会继农业革命、城镇化和工业化后迈入新的发展时期的重要标志。
A.信息化 B.全球化 C.网络化 D.科技化
68.下列选项中,( )不属于施工承包合同中承包人承担的主要义务。
A.按合同要求的工期完成并交付工程 B.负责保修期内的工程维修
C.负责工程的协调与恰当实施 D.接受发包人、工程师或其代表的指令
69.下列属于建筑材料采购合同中应明确验收的内容的是( )。
A.验收地点 B.验收依据 C.验收时间 D.验收人员
70.下列不属于建设工程施工合同价格分析明确了工程计量程序的工程款结算的是( )。
A.支付进度款 B.支付预付款 C.竣工结算 D.最终结算
二、多项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0.5分)
71.控制项目目标的主要措施包括( )。
A.组织措施 B.管理措施 C.经济措施 D.技术措施
E.生产措施
72.以下选项中,( )属于编制任务分解表中设计阶段的投资控制。
A.参与编制项目总进度计划,有关施工进度与施工监理单位协商讨论
B.在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进行项目总投资目标的分析、论证
C.审核施工图预算,调整总投资计划
D.采用价值工程方法,在充分满足项目功能的条件下考虑进一步挖掘节约投资的潜力
E.督促业主对设计文件尽快做出决策和审定
73.每一个建设项目应根据其特点,从多个可能的工作流程方案中确定主要的工作流程组织包括( )。
A.设计准备工作的流程 B.设计工作的流程
C.施工投标工作的流程 D.物资采购工作的流程
E.施工作业的流程
74.下列对工作流程图描述正确的是( )。
A.矩形框表示工作 B.箭线表示工作之间的逻辑关系
C.单向箭线表示工作之间的逻辑关系 D.双向箭线表示工作之间的逻辑关系
E.菱形框表示判别条件
75.下面属于政府部门应承担的工作有( )。
A.批准选中方案 B.批准管理范围和条件
C.方案评审会 D.修建性规划确认
E.征求有关部门意见
76.施工总承包模式从投资控制方面来看其特点有( )。
A.一般以施工图设计为投标报价的基础,投标人的投标报价较有依据
B.在开工前就有较明确的合同价,有利于业主的总投资控制
C.限制了在建设周期紧迫的建设工程项目上的应用
D.若在施工过程中发生设计变更,可能会引发索赔
E.缩短建设周期,节约资金成本
77.从质量控制方面来看,施工总承包管理模式具有的特点有( )。
A.对分包人的质量控制由施工总承包管理单位进行
B.分包工程任务符合质量控制的“他人控制”原则,对质量控制有利
C.各分包人之间的关系可由施工总承包管理单位负责,这样就可减轻业主方管理的工作量
D.多数情况下,由业主方与分包方直接签约,这样有可能增加业主方的风险
E.不需要等待于施工图设计完成后再进行施工总承包管理的招标
78.工程建设物资指的是( )。
A.建筑材料 B.建筑构配件 C.运输工具 D.设备
E.建筑机械
79.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关于管理规范大纲和项目管理实施规划内容的规定中,对( )适当加以补充或深化则将更有利于项目的实施。
A.关于项目实施过程与有关政府主管部门的关系处理
B.关于安全管理计划
C.关于招标的策略
D.关于设计管理的任务与方法
E.关于项目进展工作程序
80.项目经理应履行的职责有( )。
A.项目管理目标责任书规定的职责
B.主持编制项目管理实施规划,并对项目目标进行系统管理
C.对资源进行静态管理
D.进行授权范围内的利益分配
E.接受审计,处理项目经理部解体的善后工作
81.常用的风险对策包括( )策略。
A.规避 B.减轻 C.预留 D.转移
E.组合
82.旁站监理规定的房屋建筑工程的关键部位、关键工序,在基础工程方面包括( )。
A.装配式结构安装 B.土方回填
C.卷材防水层细部构造处理 D.钢结构安装
E.网架结构安装
83.根据成本运行规律,成本管理责任体系应包括( )。
A.组织经理层 B.组织管理层 C.组织指挥层 D.项目经理部
E.项目指挥层
84.施工成本管理的基础工作内容是多方面的,成本管理责任体系涉及成本管理的一系列( )的建立。
A.组织制度 B.工作程序 C.业务标准 D.责任制度
E.成本计划
85.采用合同中工程量清单的单价或价格有几种情况,分别为( )。
A.全部套用 B.部分套用 C.直接套用 D.间接套用
E.协议套用
86.施工成本的过程控制方法包括( )。
A.人工费的控制 B.材料费的控制
C.施工机械使用费的控制 D.施工分包费用的控制
E.直接费用的控制
87.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多种类型都有进度控制的任务,其控制的( )范畴并不相同。
A.任务 B.目标 C.空间 D.时间
E.计划
88.单代号网络图中,工作之间的逻辑关系包括( )。
A.组织关系 B.因果关系 C.工艺关系 D.工作关系
E.利益关系
89.常见的影响工程进度的风险有( )。
A.组织风险 B.管理风险 C.合同风险 D.进度风险
E.技术风险
90.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目标的确定和实现过程,需要系统有效地应用( )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A.质量监督 B.质量管理 C.质量控制 D.质量抽查
E.质量体系
91.质量控制所致力的一系列相关活动,包括( )。
A.施工活动 B.招标活动 C.作业技术活动 D.勘察设计活动
E.管理活动
92.建设工程决策阶段的主要工作包括( )。
A.建设项目发展策划 B.可行性研究
C.建设方案论证 D.投资决策
E.招标决策
93.施工质量控制目标可以表述为( )。
A.采购单位的控制目标 B.设计单位的控制目标
C.施工单位的控制目标 D.供货单位的控制目标
E.监理单位的控制目标
94.各级政府质量监督机构对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的职能是( )。
A.监督结构安全的施工质量 B.监督地基基础的施工质量
C.监督工程建设的各方主体 D.监督检查工程实体的施工质量
E.监督主体结构的施工质量
95.建设工程项目总体规划是在城市建设控制性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建设工程项目的策划与决策要求,具体编制的规划设计文件,其主要内容是解决( )。
A.平面空间布局 B.道路交通组织 C.场地竖向设计 D.物资采购方案
E.总体规划指标
96.建设工程项目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目的是控制影响工作场所内( )健康和安全的条件和因素。
A.员工 B.临时工作人员 C.合同方人员 D.访问者
E.管理者
97.被称为第一类危险源的是( )。
A.造成约束、限制能量措施失效的能量
B.具有破坏性的各种不安全因素
C.可能发生意外释放能量的载体
D.危险物质
E.有害因素及危险因素
98.安全检查的类型包括( )。
A.全面安全检查 B.抽查性安全检查 C.季节性检查 D.节假日检查
E.定期检查
99.在传播途径上控制噪声,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
A.吸声 B.隔声 C.消声 D.减少传播媒介
E.使用耳塞、耳罩
100.职业健康安全问题常出现的问题有( )。
A.人的不安全行为 B.物的不安全状态
C.安全技术欠缺 D.系统理论和方法不当
E.组织管理不力
试卷一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考点:1Z201000建设工程项目的组织与管理
解析:建设项目的全寿命周期包括决策阶段、实施阶段和使用阶段。
2.A
考点:1Z201011掌握施工方项目管理的目标和任务
解析:施工方项目管理的目标应符合合同的要求,它包括施工的安全管理目标;施工的成本目标;施工的进度目;施工的质量目标。
3.A
考点:1Z201020建设工程项目的组织
解析:系统的目标决定了系统的组织,而组织是目标能否实现的决定性因素,影响一个系统的目标实现的主要因素,除了组织以外,还有人的因素、方法与工具、建设单位和该项目所有参与单位的管理人员的数量和质量、该项目所有参与单位的生产人员的数量和质量、建设单位和所有参与单位的管理方法和工具、所有参与单位的生产的方法和工具。
4.D
考点:1Z201022掌握项目管理的组织结构
5.A
考点:1Z201024掌握项目管理的管理职能分工
解析:项目管理职能分工表是以表的形式反映项目管理班子内部项目经理、各工作部门、各工作岗位对各项工作的管理职能分工。
6.D
考点:1Z201025掌握项目管理的工作流程组织
解析:设计变更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时有发生,设计变更可能由业主方提出,也可能由施工方或设计方提出。
7.A
考点:1Z201030建设工程项目策划
8.A
考点:1Z201041掌握施工任务委托的模式
解析:施工任务委托的模式有:施工总承包、施工总承包管理和平行承发包。其中施工总承包是指业主方委托一个施工单位或由多个施工单位组成的施工联合体或施工合作体作为施工总包单位,施工总包单位视需要再委托其他施工单位作为分包单位配合施工的项目管理模式。
9.A
考点:1Z201041掌握施工任务委托的模式
10.C
考点:1Z201042掌握建设项目工程总承包的模式
11.B
考点:1Z201041掌握施工任务委托的模式
解析:施工总承包管理单位与施工总承管理单位一样,既要负责对现场施工的总体管理和协调,也要负责向分包人提供相应的配合施工的服务。
12.C
考点:1Z201050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划的内容和编制方法
解析: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划是指导项目管理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13.D
考点:1Z201051熟悉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划的内容
解析:由于项目实施过程中主客观条件的变化是绝对的,不变则是相对的,项目进展过程中平衡是暂时的,不平衡是永恒的,因此,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划必须随着情况的变化而进行动态调整。
14.A
考点:1Z202000建设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
15.B
考点:1Z202011掌握施工成本管理的任务
16.A
考点:1Z202021掌握施工成本计划的类型
17.C
考点:1Z202023熟悉按施工成本组成编制施工成本计划的方法
解析:施工成本计划的编制以成本预测为基础,关键是确定目标成本。
18.B
考点:1Z202025熟悉按工程进度编制施工成本计划的方法
19.C
考点:1Z202041掌握建筑安装工程费用的结算方法
20.D
考点:1Z202041掌握建筑安装工程费用的结算方法
21.D
考点:1Z202043了解FIDIC合同条件下建筑安装工程费用的结算
22.B
考点:1Z203000建设工程项目进度控制
解析:建设工程项目进度控制是一动态的管理过程,它包括:进行目标的分析和论证;在收集资料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制进度计划;进行计划跟踪和调整。
23.A
考点:1Z203013掌握建设工程项目进度计划系统的建立
解析:建设工程项目进度计划系统是由多个相互关联的进度计划组成的系统,它是项目进度控制的依据。
24.C
考点:1Z203032掌握工程网络计划的编制方法
解析:在双代号网络图中,为了正确地表达图中工作之间的逻辑关系,往往需要应用虚箭线。虚箭线是实际工作中并不存在的一项虚设工作,故它们既不占用时间,也不消耗资源,一般起着工作之间的联系、区分和断路三个作用。
25.D
考点:1Z203033掌握工程网络计划有关时间参数的计算
解析:EF3-4=EF2-3+EF1-2+D3-4=2+3+4=9
26.A
考点:1Z203033掌握工程网络计划有关时间参数的计算
27.A
考点:1Z203036掌握进度计划调整的方法
28.A
考点:1Z203044掌握建设项目进度控制的技术措施
解析:建设工程项目进度控制的技术措施涉及设计技术和施工技术的选用。在工程进度受阻时应分析是否存在施工技术的影响因素和改变施工技术、施工方法、施工机械的可能性。
29.B
考点:1Z204000建设工程项目质量控制
30.A
考点:1Z204011掌握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的关系
31.D
考点:1Z204011掌握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的关系
解析:质量控制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两者的区别在于概念不同、职能范围不同和作用不同。
32.C
考点:1Z204012熟悉质量管理
33.B
考点:1Z204013了解质量控制
34.C
考点:1Z204021掌握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的形成过程
35.A
考点:1Z204022掌握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的影响因素
36.A
考点:1Z204031掌握建设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系统的构成
解析:建设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系统是以工程项目为对象,由工程项目实施的总组织者负责建立的面向对象开展质量控制的工作体系。
37.B
考点:1Z204041掌握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的目标
解析:施工单位作为建设工程产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应根据施工合同的任务范围和质量要求,通过全过程、全面的施工质量自控,保证最终交付满足施工合同及设计文件所规定质量标准(含建设工程质量创优要求)的建设工程产品。即施工单位(包括施工总包和分包单位)对建设工程的施工质量负责。
38.A
考点:1Z204045熟悉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的主要途径
39.B
考点:1Z204050建设工程项目质量验收
40.C
考点:1Z204083熟悉排列图法
41.A
考点:1Z205011掌握建设工程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的目的
解析:职业健康安全是国际上通用的词语,通常是指影响作业场所内的员工、临时工作人员、合同工作人员、合同方人员、访问者和其他人员健康安全的条件和因素。
42.A
考点:1Z205021掌握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解析:安全教育一般包括对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和企业员工的安全教育。企业员工的安全教育主要有新员工上岗前的三级安全教育、改变工艺和变换岗位安全教育、经常性安全教育三种形式。新员工上岗前的三级安全教育通常是指进厂、进车间、进班组三级。
43.A
考点:1Z205022掌握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
解析:事故的发生是两类危险源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一类危险源是事故发生的前提,第二类危险源的出现是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的必要条件。
44.C
考点:1Z205022掌握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
解析:危险性大小等级划分标准如下表。
因为S=L×E×C=6×6×7=252(分),其中160(分)<252(分)<320(分),该危险源为重大风险。
45.D
考点:1Z205024掌握安全检查
46.B
考点:1Z205031掌握职业伤害事故的分类
解析:民航客机发生的机毁人亡(死亡40人及其以上)事故属于特别重大伤亡事故;一次死亡10人以上(含10人)的事故是特大伤亡事故;外国民航客机在中国境内发生的机毁人亡事故和一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及其以上的电力事故属于特别重大伤亡事故。
47.D
考点:1Z205041掌握建设工程环境保护的要求
48.A
考点:1Z205042掌握建设工程环境保护的措施
解析:按噪声振动性质可分为气体动力噪声、机械噪声、电磁性噪声。按噪声源可分为交通噪声、工业噪声、建筑施工的噪声、社会生活噪声。
49.D
考点:1Z205051掌握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50.C
考点:1Z205053了解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的运用
解析:作业文件是指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之外的文件,一般包括作业指导书、管理规定、检测活动准则以及程序文件引用的表格。
51.B
考点:1Z206011掌握建设工程施工招标的程序和要求
解析:公开招标是招标人在公共媒体上发布招标公告,提出招标项目和要求,符合条件的一切法人或者组织都可以参加投标竞争,都有同等竞争的机会。
邀请招标的内容是招标人事先经过考察和筛选,将投标邀请书发给某些特定的法人或者组织,邀请其参加投标。
52.A
考点:1Z206012掌握建设工程施工投标的程序和要求
解析:建设工程施工投标的程序:研究招标文件、进行各项调查研究、复核工程量、选择施工方案、投标计算、确定投标策略、正式投标。
53.B
考点:1Z206021掌握施工承包合同的内容
54.B
考点:1Z206021掌握施工承包合同的内容
解析:工期是指法定任何承包人在协议书中约定,按照总日历天数计算的承包天数。
55.B
考点:1Z206042熟悉履约担保
解析:履约担保书是指当承包商违约时,开具担保书的担保公司或者保险公司用该项担保金来去完成施工任务,但是该金额必须在保证金的担保金额之内。
56.B
考点:1Z206052掌握建设工程施工合同交底的目的和任务
57.D
考点:1Z206061掌握建设工程索赔的依据
解析:按索赔有关当事人分类,工程索赔包括:承包人与发包人之间的索赔;承包人与分包人之间的索赔;承包人与供货人之间的索赔;以及承包人与保险人之间的索赔。
58.C
考点:1Z206061掌握建设工程索赔的依据
解析:业主和承包商都可以向对方提出索赔要求,任何一方也都可以对对方提出的索赔要求进行反驳和反击,这种反击和反驳就是反索赔。
59.C
考点:1Z206062掌握建设工程索赔的方法
解析:FIDIC合同条件和我国《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GF—99—0201)都规定,承包人必须在发出索赔意向通知后28天内,向工程师提交一份详细的索赔文件和有关资料。
60.D
考点:1Z206063熟悉费用索赔的计算
解析:一般由于工程范围的变更、文件有缺陷或技术性错误、业主未能提供现场等引起的索赔承包商可以列入利润,而延长工期并未影响削减某些项目的实施,也未导致利润减少,一般很难加进利润损失。
61.C
考点:1Z206063熟悉费用索赔的计算
解析:索赔的计算方法有:实际费用法、总费用法、修正的总费用法。
62.A
考点:1Z206063熟悉费用索赔的计算
解析:实际费用法是计算工程索赔时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63.D
考点:1Z207000建设工程项目信息管理
解析:我国在项目管理中最薄弱的工作环节是信息管理。
64.C
考点:1Z207012掌握建设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的任务
65.D
考点:1Z207021掌握建设工程项目信息的分类
解析:组织类信息、管理类信息、经济类信息属于按信息内容分类。质量控制类信息属于按信息工作任务分类。
66.C
考点:1Z207022掌握建设工程项目信息编码的方法
67.A
考点:1Z207030工程管理信息化
68.C
考点:1Z206021掌握施工承包合同的内容
解析:按合同要求的工期完成并交付工程;负责保修期内的工程维修;接受发包人、工程师或其代表的指令;按合同要求的质量完成施工任务等,属于施工承包合同中承包人的主要义务。
69.B
考点:1Z206022掌握物资采购合同的内容
解析:建筑材料采购合同中应明确验收依据和验收方式。
70.B
考点:1Z206051掌握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分析的任务
解析:建设工程施工合同价格分析明确了工程计量程序的工程款结算,其包括支付进度款,竣工结算、最终结算方法和程序。
二、多项选择题
71.ABCD
考点:1Z201020建设工程项目的组织
解析:控制项目目标的主要措施包括:组织措施、管理措施、经济措施、技术措施。
72.BCD
考点:1Z201023掌握项目管理的工作任务分工
解析:选项A、E属于编制任务分解表中设计阶段的进度控制。
73.ABDE
考点:1Z201025掌握项目管理的工作流程组织
解析:每一个建设项目应根据其特点,从多个可能的工作流程方案中确定主要的工作流程组织,包括:设计准备工作的流程、设计工作的流程、施工招标工作的流程、物资采购工作的流程、施工作业的流程、各项管理工作的流程、与工程管理有关的信息处理的流程。
74.ABE
考点:1Z201025掌握项目管理的工作流程组织
解析:工作流程图用矩形框表示工作,箭线表示工作之间的逻辑关系,菱形框表示判别条件。
75.ABE
考点:1Z201025掌握项目管理的工作流程组织
解析:属于政府部门应承担的工作有:批准选中方案、批准管理范围和条件、政府批准、政府审批、征求有关部门意见等。
76.ABD
考点:1Z201041掌握施工任务委托的模式
77.ABC
考点:1Z201041掌握施工任务委托的模式
78.ABD
考点:1Z201043掌握物资采购的模式
79.ABDE
考点:1Z201051熟悉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划的内容
80.ABDE
考点:1Z201083掌握施工企业项目经理的责任
解析:选项A、B、D、E是项目经理应履行的职责,此外还有对资源进行动态管理。
81.ABDE
考点:1Z201092了解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工作流程
解析:常用的风险对策包括风险规避、减轻、自留、转移及其组合等策略。
82.BCD
考点:1Z201103了解建设工程监理的工作方法
解析:旁站监理规定的房屋建筑工程的关键部位、关键工序,在基础工程方面包括:土方回填,混凝土灌注桩浇筑,地下连续墙、土钉墙、后浇带及其他结构混凝土、防水混凝土浇筑,卷材防水层细部构造处理,钢结构安装。
83.BD
考点:1Z202000建设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
解析:根据成本运行规律,成本管理责任体系应包括组织管理层和项目经理部。
84.ABCD
考点:1Z202012掌握施工成本管理的措施
85.BCD
考点:1Z202032掌握工程变更价款的确定方法
86.ABCD
考点:1Z202053掌握施工成本控制的方法
解析:施工成本的过程控制方法包括:人工费的控制、材料费的控制、施工机械使用费的控制、施工分包费用的控制。
87.BD
考点:1Z203000建设工程项目进度控制
88.AC
考点:1Z203031掌握横道图进度计划的编制方法
89.ABCE
考点:1Z203042掌握建设工程项目进度控制的管理措施
解析:常见的影响工程进度的风险有:组织风险、管理风险、合同风险、资源风险、技术风险。
90.BC
考点:1Z204000建设工程项目质量控制
91.CE
考点:1Z204011掌握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的关系
92.ABCD
考点:1Z204021掌握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的形成过程
93.BCDE
考点:1Z204041掌握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的目标
解析:施工质量控制目标,可以表述为:建设单位的控制目标、设计单位的控制目标、施工单位的控制目标、供货单位的控制目标、监理单位的控制目标。
94.CD
考点:1Z204060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的政府监督
95.ABCE
考点:1Z204091了解建设工程项目总体规划的编制
解析:建设工程项目总体规划是在城市建设控制性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建设工程项目的策划与决策要求,具体编制的规划设计文件,其主要内容是解决:平面空间布局、道路交通组织、场地竖向设计、总体配套方案、总体规划指标。
96.ABCD
考点:1Z205011掌握建设工程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的目的
解析:建设工程项目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目的是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保护产品生产者的健康与安全、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免受损失。控制影响工作场所内员工、临时工作人员、合同方人员、访问者和其他有关部门人员健康和安全的条件和因素,考虑和避免因管理不当对员工健康和安全造成的危害,是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有效手段和措施。
97.CD
考点:1Z205022掌握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
解析: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能源或能量载体)或危险物质称做第一类危险源。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是事故发生的物理本质。通常把产生能量的能量源或拥有能量的能量载体作为第一类危险源来处理。
98.ACD
考点:1Z205024掌握安全检查
解析:安全检查可分为全面安全检查、经常性安全检查、专业安全检查、季节性安全检查、节假日检查和要害部门重点安全检查。
99.ABC
考点:1Z205042掌握建设工程环境保护的措施
100.ABE
考点:1Z205051掌握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解析:职业健康安全问题常出现的问题有: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组织管理不力。
预测试卷(二)_建设工程项目管理
预测试卷(二)
一、单项选择题(共7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1.系统的目标决定了系统的组织,而组织是目标能否实现的( )。
A.前提 B.必要条件 C.充要条件 D.决定性因素
2.( )的每一个指令源是唯一的。
A.物质流程组织 B.职能组织结构 C.线性组织结构 D.矩阵组织结构
3.管理职能分工表中每一个方块用( )表示管理的职能。
A.文字 B.符号 C.拉丁字母 D.编码
4.工作流程图采用图的形式反映一个组织系统中各项工作之间的逻辑关系,它经常可用来描述( )。
A.工作流程组织 B.工作流程 C.组织结构 D.工作任务分工
5.当采用施工总承包模式时,分包单位由( )选择,由业主方认可。
A.施工总承包管理单位 B.监理单位
C.施工总承包单位 D.设计单位
6.工程总承包企业按照合同的约定,承担工程项目设计和施工,并对承包商工程的质量、安全、工期、造价全面负责的模式称为( )。
A.设计—施工总承包 B.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
C.EPC总承包 D.施工总承包
7.( )是指导项目管理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A.项目管理规划 B.建设工程项目设计规划
C.建设工程设计管理规划 D.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划
8.( )是通过各相关领域的协作,对所研究对象的功能与费用进行系统分析,不断创新,旨在提高所研究对象价值的思想方法和管理技术,其中价值是研究对象的功能与费用(成本)的比值。
A.价值工程 B.可行性研究 C.项目建议书 D.经济分析
9.( )是以整个建设工程项目为对象而编制的。
A.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B.分部(分项)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C.施工组织总设计 D.施工部署总设计
10.( )是项目管理最基本的方法论。
A.项目管理的动态控制 B.项目进度的动态控制
C.项目实施的动态控制 D.项目目标的动态控制
11.项目进度的控制周期应视项目的规模和特点而定,一般的项目控制周期为( )。
A.一周 B.一旬 C.一个月 D.两个月
12.取得建造师注册证书的人员是否担任工程项目施工的项目经理,应由( )决定。
A.建设单位 B.施工企业 C.政府主管部门 D.行业协会
13.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划应由( )负责编制。
A.工程师 B.项目经理 C.监理工程师 D.承包商
14.旁站监理人员实施旁站监理时,如发现施工单位存在违反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行为,首先应( )。
A.责令施工单位立即整改 B.立即下达工程暂停令
C.立即报告政府主管部门 D.立即报告业主代表和总监理工程师
15.( )是施工项目成本决策与计划的依据。
A.施工成本分析 B.施工成本考核 C.施工成本计划 D.施工成本预测
16.指导性成本计划以( )为依据。
A.合同条件 B.技术规程 C.合同标书 D.项目实施方案
17.施工中发包人如果需要对原工程设计进行变更,请提前( )天以书面形式向承包人发出变更通知。
A.7 B.14 C.20 D.30
18.建设单位或承包单位提出的工程变更,应提交给( ),经审查后,由建设单位转交原设计单位编制设计变更文件。
A.总监理工程师 B.监理工程师 C.业主 D.专业监理工程师
19.确定工程预付款的支付额度时,应考虑的主要因素有( )。
A.施工工期和建安工作量 B.施工方案
C.施工工期和施工方法 D.施工组织设计
20.发包人在收到竣工结算报告及结算资料后( )天内仍不支付的,承包人可以与发包人协议将该工程折价,也可以由承包人申请人民法院将工程依法拍卖,承包人就该工程折价或者拍卖的价款优先受偿。
A.14 B.20 C.28 D.56
21.某土方工程,估计工程量为100万m3,合同中规定的土方单价为5元/m3,当实际工程量超过估计工程量的15%时,调整单价,调整后的单价为4元/m3,工程结束时,实际土方工程量为130万m3,则土方工程款为( )万元。
A.65 B.585 C.600 D.635
22.建设工程项目进度控制是一动态的管理过程,它的首要工作是( )。
A.在收集资料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制进度计划
B.进行进度目标的分析和论证
C.跟踪检查所编制的进度计划执行情况
D.采取纠偏措施,并调整进度计划
23.建设工程项目的( )指的是整个工程项目的进度目标,它是在项目决策阶段项目定义时确定的,项目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在项目的实施阶段对项目的目标进行控制。
A.总目标 B.年度总目标 C.总进度目标 D.年度总进度目标
24.某工程双代号网络图如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有重复工作出现 B.有多余虚工作 C.有循环线路 D.有多个终点节点
25.计算工期是指根据网络计划( )参数计算出来的工期,用Tc表示。
A.工作 B.时间 C.节点 D.目标
26.单代号网络计划时间参数的计算中,关键线路是所有工作的( )为零的线路。
A.时间间隔 B.工作间隔 C.节点间隔 D.持续间隔
27.在某工程网络计划中,工作F的总时差为6天,自由时差为4天。在进度检查时发现该工作进度拖后,且影响工期2天,在其他工作均正常的前提下,该工作的实际进度比计划拖后( )。
A.2天 B.6天 C.8天 D.10天
28.下列各项措施中,( )是建设工程项目进度控制的技术措施。
A.确定各类进度计划的审批程序 B.选择工程承发包模式
C.优选项目设计、施工方案 D.选择合理的合同结构
29.( )是组织最高管理者的质量宗旨、经营理念和价值观的反映。
A.质量目标 B.质量准则 C.质量标准 D.质量方针
30.( )的工程项目质量计划,包括确定和论证项目总体的质量目标,提出项目质量管理的组织、制度、工作程序、方法和要求。
A.项目法人 B.建设单位
C.投资人 D.项目其他各方干系人
31.( )就是要求预先进行周密的质量计划。
A.事前质量预控 B.事前质量策划 C.事中质量预控D.事中质量策划
32.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的事后控制,具体体现在施工质量( )各个环节的控制方面。
A.验收 B.控制 C.管理 D.监控
33.下列关于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系统与质量管理体系的不同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系统只用于特定的工程项目质量控制,而不用于企业的质量管理
B.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系统涉及工程项目实施中所有的质量责任主体,而不只是一个施工企业
C.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系统的有效性不仅作自我评价与诊断,而且进行第三方认证
D.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系统与工程项目管理组织相融,是一次性的
34.( )在施工阶段,通过对施工全过程、全面的质量监督管理、协调和决策,保证竣工项目达到投资所确定的质量标准。
A.建设单位 B.设计单位 C.施工单位 D.监理单位
35.( )是施工过程中保证各项技术基准正确性的重要措施。
A.施工技术复核 B.施工计量管理
C.见证取样送检 D.技术核定和设计变更
36.( )负责组织竣工验收会议。
A.监理机构 B.设计单位 C.施工单位 D.建设单位
37.所谓( )是指“按同一生产条件或按规定的方式汇总起来供检验用的,由一定数量样本组成的检验体。
A.检验批 B.分项工程 C.分部工程 D.单位工程
38.建设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控制,有两方面的含义,以下不属于建设工程项目施工承包企业的施工质量控制的是( )。
A.总包的施工质量控制 B.分包的施工质量控制
C.综合的施工质量控制 D.设计单位的施工质量控制
39.下面对施工质量的自控和监控叙述正确的是( )。
A.自控主体所进行的施工质量监控是对监控行为的推动和约束
B.监控主体的质量意识和能力是关键,是施工质量的决定因素
C.自控主体不能因为监控主体的存在和监控职能的实施而减轻或免除其质量责任
D.自控主体可以在一定情况下减轻或免除其质量责任
40.下列关于职业健康安全与劳动保护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职业健康安全是指影响作业场所内的员工、临时工作人员、合同工作人员、合同方人员、访问者和其他人员的健康安全的条件和因素
B.劳动保护是指保护劳动者在劳动生产过程中的健康和安全
C.劳动保护包括改善劳动条件、预防工伤事故以及职业病等方面采取的各种管理和技术措施
D.职业健康安全与劳动保护是工作内容不同的两种概念
41.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应在收到申请环保设施竣工验收之日起( )日内完成验收。验收合格,才能投入生产和使用。
A.7 B.15 C.28 D.30
42.下列不属于现代比较成熟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是( )
A.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B.安全教育制度
C.安全检查制度 D.安全技术交底制度
43.对某项施工作业进行风险评价,若估计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很大,发生事故会造成中等损失,根据公式R=P×f评价风险等级,则应为( )。
A.Ⅱ——可容许风险 B.Ⅳ——重大风险
C.Ⅲ——中度风险 D.Ⅴ——不容许风险
44.安全控制是指( )。
A.减少和消除生产过程中的事故,保证人员健康安全和财产免受损失
B.分析和预测工程项目中潜在的危险、危害性及其可能后果的严重程度的工作
C.生产过程中涉及的计划、组织、监控、调节和改进等一系列致力于满足生产安全所进行的管理活动
D.减少甚至消除事故隐患,尽量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45.对于结构复杂、危险性大的特殊工程,应制定( )。
A.专项安全技术管理规程 B.专项安全技术措施
C.单项安全技术措施 D.单项安全技术管理规程
46.施工安全检查中的查整改的主要内容是( )。
A.检查企业领导和员工对安全生产方针的认识程度
B.主要检查安全生产管理是否有效
C.主要检查对过去提出的安全问题和发生生产事故及安全隐患是否采取了安全技术措施
D.检查对伤亡事故是否及时报告,对责任人是否已经做出严肃处理
47.受伤人员损失工作日在105工作日以上的伤害称为( )。
A.重伤事故 B.重大伤亡事故 C.死亡事故 D.特大伤亡事故
48.工程建设过程中对场界内的污染防治属于( )问题。
A.职业健康 B.环境保护 C.职业安全 D.资源保护
49.根据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的规定,结构施工阶段混凝土搅拌机、振捣棒、电锯等在白天和晚上的噪声限值分别为( )dB。
A.70,55 B.85,禁止施工 C.65,55 D.75,55
50.( )是指招标人在招标开始之前或者开始初期,由招标人对申请参加投标的潜在投标人进行资质条件、业绩、信誉、技术、资金等多方面的情况进行资格审查,经认定合格的潜在投标人,才可以参加投标。
A.资格预审 B.标前会议 C.招标公告 D.工程量复核
51.在签订合同之前,承包人应对合同的( )进行评审、认定和评价。
A.合同条件 B.工程量 C.合同双方责任 D.价格
52.工程师对隐蔽工程重新验收合格,则( )。
A.承包人承担追加的合同价款,工期不顺延
B.发包人承担追加的合同价款,工期顺延
C.承包人赔偿发包人的损失,工期不顺延
D.发包人赔偿承包人的损失,工期不顺延
53.建设工程施工劳务合同中,运至施工场地用于劳务施工的材料和待安装设备,由( )办理保险。
A.发包人 B.工程承包人 C.劳务分包人 D.监理单位
54.关于成本加酬金合同的特点和应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采用该计价方式不利于业主方的投资控制
B.采用该计价方式不利于业主方的进度控制
C.该计价方式不宜用于项目管理合同
D.该计价方式不宜用于施工总承包管理合同
55.某建设项目合同金额为2500万元,合同中要求承包人以银行保函的形式向发包人提交履约担保,则该履约保函的金额一般为( )万元。
A.50 B.125 C.250 D.750
56.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分析的内容通常有( )。
A.合同的法律基础 B.合同的时效性 C.违约的赔偿 D.合同的执行
57.一般情况下要求用( )形式发布工程变更指示。
A.书面 B.口头 C.合同 D.文件
58.下面不属于建设工程索赔成立的前提条件的是( )。
A.与合同对照,事件已造成了承包人工程项目直接工期损失
B.造成费用增加或工期损失的原因,按合同约定不属于承包人的行为责任或风险责任
C.承包人按合同规定的程序提交索赔意向通知和索赔报告
D.发包人因对方履行合同所规定的义务仍遭受损失后,向对方提出的补偿要求
59.对于非承包商责任的机械窝工,施工机械使用费索赔的正确算法为( )。
A.对于承包商的自有设备,按照台班折旧费计算
B.对于租赁设备,一般按照实际租金和调进调出费的分摊计算
C.对于承包商的自有设备,按照台班折旧费计算;对于租赁设备,一般按照实际租金和调进调出费的分摊计算
D.按照台班单价计算
60.对于总部管理费,一般指的是( )。
A.合同之外的额外工程所引起的总部管理费
B.非承包商责任的人工工效降低所引起的总部管理费
C.工程延期所增加的总部管理费
D.非承包商责任的机械工效降低所引起的总部管理费
61.( )是解决争议最常见也是最有效的方式,也是应该首选的最基本的方式。
A.调解 B.诉讼 C.仲裁 D.协商
62.考虑到工程项目的一次性、唯一性等特点,FIDIC合同条件中的( )是针对一个具体的工程项目。
A.红皮书 B.银皮书 C.专用条件 D.通用条件
63.与诉讼相比,采用纠纷审议委员会(DAB)方式解决工程纠纷的优点是( )。
A.更加公正,费用较低 B.终局性
C.及时解决纠纷 D.裁决有更强的约束力
64.业主方和项目参与各方可根据各自的项目管理的需求确定其信息的分类,但为了信息交流的方便和实现( ),应尽可能作一些统一分类的规定,如项目的分解结构应统一。
A.全部信息共享 B.部分信息共享 C.对信息的动态跟踪 D.对信息的分析
65.一个建设工程项目有不同类型和不同用途的信息,为了有组织地存储信息、方便信息的检索和信息的加工整理,必须对项目的信息进行( )。
A.采集 B.开发 C.编码 D.处理
66.工程档案编码应根据有关工程档案的规定、( )和项目实施单位的需求而建立。
A.项目的用途 B.项目的特点 C.项目的类型 D.项目的使用
67.工程管理信息化中,不属于管理类信息的是( )。
A.与设计、施工和物资有关的技术信息 B.安全、风险管理信息
C.合同管理信息 D.进度控制信息
68.我国继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体差别“三大差别”后的正形成的“第四大差别”是( )。
A.知识差距 B.贫富差距 C.技术鸿沟 D.数字鸿沟
69.下列不属于信息管理手册的主要内容的是( )。
A.信息管理的任务(信息管理任务目录) B.信息的编码体系和编码
C.信息的分类 D.信息传输的组织和控制
70.一个建设工程项目有不同类型和不同用途的信息,为了( ),必须对项目的信息进行编码。
A.方便信息的收集 B.方便信息检索
C.有组织地传输信息 D.方便信息的输出
二、多项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0.5分)
71.影响一个系统目标实现的主要因素有( )。
A.系统的组织 B.人的因素 C.方法与工具 D.项目的管理
E.项目的施工
72.组织工具用图或表等形式表示各种组织关系,包括( )。
A.项目结构图 B.组织结构图 C.工作任务分工表 D.管理职能分工表
E.矩形图
73.工作流程组织的任务中,各项管理工作的流程包括( )。
A.投资控制 B.进度控制 C.质量控制 D.合同管理
E.设计变更
74.施工总承包管理模式可以从( )几方面来看。
A.投资控制 B.进度控制 C.质量控制 D.风险管理
E.组织与协调
75.在国际上项目管理咨询公司可以接受( )的委托,提供代表委托方利益的项目管理服务。
A.业主方 B.设计方 C.发包方 D.供货方
E.建设项目工程总承包方
76.根据施工组织设计编制的广度、深度和作用的不同,可分为( )。
A.施工组织总设计 B.工程作业设计
C.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D.分部(分项)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E.施工建设总设计
77.在建设工程项目实施的几个主要阶段建设监理工作的主要任务包括( )。
A.设计阶段建设监理工作的主要任务
B.施工招标阶段建设监理工作的主要任务
C.材料和设备采购供应的建设监理工作的主要任务
D.施工准备阶段建设监理工作的主要任务
E.工程竣工阶段建设监理工作的主要任务
78.建设工程项目的风险包括( )。
A.组织风险 B.经济与管理风险 C.工程环境风险 D.技术风险
E.意外风险
79.施工成本是指在建设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所发生的全部生产费用的总和,包括( )。
A.设计的费用 B.辅助材料费用
C.构配件费用 D.周转材料的摊销费
E.施工机械的使用费
80.施工成本管理的措施可以归纳为( )。
A.组织措施 B.技术措施 C.经济措施 D.风险措施
E.合同措施
81.FIDIC施工合同条件约定,工作内容采用新费率或价格中第二种情况的是( )。
A.此工作不是合同中规定的“固定费率项目”
B.此工作是根据变更与调整的知识进行的
C.合同没有规定此项工作的费率或价格
D.由于该项工作与合同中的任何工作没有类似的性质或不在类似的条件下进行,故没有一个规定的费率或价格使用
E.此工程量的变化直接造成该项工作单位成本的变动超过1%
82.在保证符合设计要求和质量标准的前提下,合理使用材料,通过定额管理等手段有效控制材料物资的消耗,具体方法有( )。
A.定额控制 B.指标控制 C.源头控制 D.计量控制
E.包干控制
83.编制进度计划应建立在( )的基础上。
A.进度目标 B.调查研究 C.编制进度 D.跟踪计划
E.收集资料
84.单代号搭接网络图中每一个节点表示一项工作,可以用( )表示。
A.圆圈 B.箭线 C.矩形 D.三角
E.椭圆
85.网络计划调整的内容有( )。
A.调整非关键线路的长度 B.调整非关键工作时差
C.增、减工作项目 D.调整逻辑关系
E.重新估计某些工作的持续时间
86.在质量方针的指导下,通过( ),形成组织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机制。
A.组织的质量手册 B.质量管理手册 C.质量记录的制定 D.组织制度的落实
E.管理人员与资源的配置
87.项目管理对象(或管理单元)的建设工程项目,可能是( )。
A.独立的单项工程 B.独立的单位工程
C.某一分项工程 D.群体建筑组成的建设项目
E.线形工程组成的建设项目
88.建设工程质量控制系统的建立,遵循( )的原则对于质量目标的总体规划、分解和有效实施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A.分层次规划 B.总目标分解 C.质量责任制 D.监督控制性
E.系统有效性
89.施工质量的事前预控途径有( )等。
A.施工条件的调查和分析 B.施工图纸会审和设计交底
C.施工组织设计文件的编制与审查 D.见证取样送检
E.施工计量管理
90.政府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按规定对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工作实施监督,包括( )。
A.做好竣工验收前的质量复查 B.参与竣工验收会议
C.编制单位工程质量监督报告 D.建立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档案
E.组织竣工验收会议
91.建设工程项目设计质量控制的内容包括( )。
A.功能性质量控制 B.可靠性质量控制 C.工艺性质量控制 D.观感性质量控制
E.经济性质量控制
92.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包括制定、实施、实现、评审和保持职业健康安全方针与环境方针所需的( )。
A.组织机构 B.职责 C.惯例 D.资金
E.设备
93.施工安全控制需要结合( )。
A.技术系统 B.管理系统 C.工程系统 D.环境系统
E.社会系统
94.下列选项中( )是GB/T2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的要素中的辅助性要素。
A.运行控制 B.对危险源辨识 C.应急准备和响应 D.记录和记录管理
E.管理评审
95.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文件的特点包括( )。
A.法规性 B.系统性 C.证实性 D.不可操作性
E.符合性
96.按照我国的招投标法,以下宜采用招标的方式确定承包人的项目有( )。
A.大型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关系社会公共利益、公共安全的项目
B.全部使用国有资金投资的项目
C.部分使用国家融资的项目
D.使用外国政府资金的项目
E.大型营利娱乐项目
97.投标担保的形式有很多种,通常有( )。
A.现金 B.保兑支票 C.银行汇款 D.可撤销信用卡
E.银行保险函
98.下面关于职业伤害事故分类说法正确的是( )。
A.车辆挤、压造成的人身伤害属于机械伤害
B.雷击伤害属于触电
C.野兽咬伤属于其他伤害
D.起重设备引起的触电伤害属于起重伤害
E.电烧伤引起的伤害属于灼烫
99.为满足项目管理工作的要求,往往需要对建设工程项目信息进行综合分类,即按多维进行分类,下列关于多维分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第一维:按项目实施的工作过程 B.第一维:按项目的分解结构
C.第二维:按项目实施的工作过程 D.第二维:按项目管理工作的任务
E.第二维:按项目的分解结构
100.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项目中的成本控制的具体功能包括( )。
A.投标估算的数据计算和分析
B.计划施工成本
C.计算实际成本
D.计划资金的投入和实际资金的投入的比较分析
E.根据工程的进展进行工程进度预测
试卷二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考点:1Z201000建设工程项目的组织与管理
2.C
考点:1Z201022掌握项目管理的组织结构
3.C
考点:1Z201024掌握项目管理的管理职能分工
4.A
考点:1Z201025掌握项目管理的工作流程组织
解析:工作流程图采用图的形式反映一个组织系统中各项工作之间的逻辑关系,它可用来描述工作流程组织。
5.A
考点:1Z201041掌握施工任务委托的模式
解析:当采用施工总承包模式时,分包单位由施工总承包管理单位选择,由业主方认可。
6.A
考点:1Z201042掌握建设项目工程总承包的模式
解析:建设项目工程总承包主要有两种方式:设计—施工总承包和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设计—施工总承包是指工程总承包企业按照合同约定,承担工程项目设计和施工,并对承包的质量、安全、工期和造价全面负责。
7.D
考点:1Z201050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划的内容和编制方法
8.A
考点:1Z201051熟悉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划的内容
解析:价值工程是通过各相关领域的协作,对所研究对象的功能与费用进行系统分析,不断创新,旨在提高所研究对象价值的思想方法和管理技术,其中价值是研究对象的功能与费用(成本)的比值。
9.C
考点:1Z201061熟悉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
10.D
考点:1Z201071掌握项目目标动态控制的方法
11.C
考点:1Z201072掌握进度动态控制的方法
解析:项目进度的控制周期应视项目的规模和特点而定,一般的项目控制周期为一个月。
12.B
考点:1Z201081掌握施工企业项目经理的工作性质
解析:取得建造师注册证书的人员是否担任工程项目施工的项目经理,应由施工企业决定。
13.B
考点:1Z201083掌握施工企业项目经理的责任
解析:项目经理的职责:项目管理目标责任书规定的职责;主持编制项目管理实施规划并对项目目标进行系统管理;对资源进行动态管理;建立各种专业管理体系;进行授权范围内的利益分配;准备结算资料,参与工程竣工验收。
14.A
考点:1Z201103了解建设工程监理的工作方法
解析:旁站监理人员实施旁站监理时,如发现施工单位存在违反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行为的,有权责令施工单位立即整改。
15.D
考点:1Z202011掌握施工成本管理的任务
解析:施工成本预测是在工程施工以前对成本进行的估算,通过成本预测可以在满足业主和本企业要求的前提下,选择成本低、效益好的最佳成本方案,因此施工成本预测是施工项目成本决策与计划的依据。
16.C
考点:1Z202021掌握施工成本计划的类型
17.B
考点:1Z202031掌握工程变更价款的确定程序
18.A
考点:1Z202031掌握工程变更价款的确定程序
解析:设计单位对原设计存在的缺陷提出的工程变更,应编制设计变更文件;建设单位或承包单位提出的工程变更,应提交给总监理工程师,由总监理工程师组织专业监理工程师审查,审查同意后,应由建设单位转交原设计单位编制设计变更文件。
19.A
考点:1Z202041掌握建筑安装工程费用的结算方法
解析:工程预付款的支付额度一般根据施工工期、建安工作量、主要材料和构建费用占建安工作量的比例以及材料储备周期等因素经测算来确定。
20.D
考点:1Z202041掌握建筑安装工程费用的结算方法
21.D
考点:1Z202042掌握建筑安装工程费用的动态结算
解析:[130-100×(1+15%)]×4+100×(1+15%)×5=635万元。
22.B
考点:1Z203000建设工程项目进度控制
解析:建设工程项目进度控制是一动态的管理过程,它包括:.进行进度目标的分析和论证;在收集资料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制进度计划;进度计划定期跟踪与调整。
23.C
考点:1Z203021熟悉建设工程项目总进度目标论证的工作内容
解析:建设工程项目的总进度目标指的是整个工程项目的进度目标,它是在项目决策阶段项目定义时确定的,项目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在项目的实施阶段对项目的目标进行控制。
24.C
考点:1Z203032掌握工程网络计划的编制方法
解析:工程双代号网络图绘制规则:双代号网络图中不允许出现循环回路;在节点之间不能出现带双向箭头或无箭头的连线。
25.B
考点:1Z203033掌握工程网络计划有关时间参数的计算
26.A
考点:1Z203033掌握工程网络计划有关时间参数的计算
27.A
考点:1Z203033掌握工程网络计划有关时间参数的计算
解析:工作F的总时差是指在不影响总工期的前提下,工作F可以利用的机动时间;工作F的自由时差是指在不影响其紧后工作最早开始的前提下,工作F可以利用的机动时间。
28.C
考点:1Z203041掌握建设工程项目进度控制的技术措施
解析:建设工程项目进度控制的技术措施涉及设计技术和施工技术的选用。
29.D
考点:1Z204011掌握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的关系
30.B
考点:1Z204012熟悉质量管理
31.A
考点:1Z204013了解质量控制
32.A
考点:1Z204021掌握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的形成过程
解析: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的事后控制,具体体现在施工质量验收各个环节的控制方面。
33.C
考点:1Z204031掌握建设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系统的构成
解析: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系统,不是建设单位的质量管理体系,也不是工程承包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系统随着建设工程项目的完成和项目管理组织的解体而消失,是一个一次性的质量控制工作体系;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系统涉及的质量责任主体,通常包括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总承包企业、施工企业、监理机构、材料设备供应商等;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系统的有效性一般由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总组织者进行自我评价与诊断,不需要进行第三方认证。
34.A
考点:1Z204041掌握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的目标
35.A
考点:1Z204045熟悉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的主要途径
36.D
考点:1Z204052熟悉建设工程项目竣工质量验收
37.A
考点:1Z204051掌握施工过程质量验收
解析:所谓检验批是指"按同一生产条件或按规定的方式汇总起来供检验用的,由一定数量样本组成的检验体。
38.D
考点:1Z204040建设工程项目施工质量控制
解析:建设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控制,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建设工程项目施工承包企业的施工质量控制,包括总包的、分包的、综合的和专业的施工质量控制;二是指广义上的施工阶段建设工程项目质量控制,即除了承包方的施工质量控制外,还包括业主、设计单位、监理单位以及政府质量监督机构。
39.C
考点:1Z204041掌握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的目标
解析:自控主体的质量意识和能力是关键,是施工质量的决定因素;各监控主体所进行的施工质量监控是对自控行为的推动和约束。作为自控主体不能因为监控主体的存在和监控职能的实施而减轻或免除其质量责任。
40.D
考点:1Z205011掌握建设工程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的目的
解析:职业健康安全与劳动保护工作内容大致相同,可以认为是同一概念的两种不同命名。
41.D
考点:1Z205012掌握建设工程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的任务
解析: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应在收到申请环保设施竣工验收之日起30日内完成验收。验收合格,才能投入生产和使用。
42.D
考点:1Z205021掌握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解析:现代比较成熟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有: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教育制度、安全检查制度等。安全技术交底是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的实施方法。
43.B
考点:1Z205022掌握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
解析:风险分级表如下:
注:Ⅰ——可忽略风险;Ⅱ——可容许风险;Ⅲ——中度风险;Ⅳ——重大风险;Ⅴ——不容许风险
44.C
考点:1Z205023掌握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45.C
考点:1Z205023掌握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46.C
考点:1Z205024掌握安全检查
解析:查整改主要检查对过去提出的安全问题和发生生产事故及安全隐患是否采取了安全技术措施;查思想是检查企业领导和员工对安全生产方针的认识程度;查管理主要检查安全生产管理是否有效;查事故处理是检查对伤亡事故是否及时报告,对责任人是否已经做出严肃处理。
47.A
考点:1Z205031掌握职业伤害事故的分类
解析:重伤事故一般指受伤人员肢体残缺或视觉、听觉等器官受到严重损伤,能引起人体长期存在功能障碍或使劳动能力有重大损失的伤害,或者造成每个受伤人损失105个工作日以上的失能伤害;重大伤亡事故是一次事故中死亡3人以上(含3人)的事故;死亡事故是一次事故中死亡1~2人的事故;特大伤亡事故是一次死亡10人以上(含10人)的事故。
48.A
考点:1Z205042掌握建设工程环境保护的措施
49.A
考点:1Z205042掌握建设工程环境保护的措施
解析: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如下:
50.A
考点:1Z206011掌握建设工程施工招标的程序和要求
解析:资格预审是指招标人在招标开始之前或者开始初期,由招标人对申请参加投标的潜在投标人进行资质条件、业绩、信誉、技术、资金等多方面的情况进行资格审查,经认定合格的潜在投标人,才可以参加投标。
51.C
考点:1Z206013掌握建设工程施工合同谈判与签约
解析:在签订合同之前,承包人应对合同的合法性、完备性、合同双方的责任、权益以及合同风险进行评审、认定和评价。
52.B
考点:1Z206021掌握施工承包合同的内容
解析:工程师提出对已经隐蔽的工程重新验收的要求时,承包人应按要求进行剥离或开孔,并在检验后重新覆盖或修复。检验合格,发包人承担由此发生的全部追加合同价款,赔偿承包人损失,并相应顺延工期。
53.B
考点:1Z206021熟悉施工承包合同的内容
解析:建设工程施工劳务合同中,运至施工场地用于劳务施工的材料和待安装设备,由承包人办理或获得保险,且不需要劳务分包人支付保险费用。建设工程项目总承包模式来源于欧洲。
54.A
考点:1Z206033熟悉成本加酬金合同的运用
解析:成本加酬金合同工程施工的最终合同价格将按照工程的实际成本再加上一定的酬金进行计算。在合同签订时,工程实际成本往往不能确定,只能确定酬金的取得比例或者计算原则,采用这种合同,承包商不承担任何价格变化或工程量变化风险,这些风险主要由业主承担,因此,对业主方的投资控制很不利。
55.C
考点:1Z206042熟悉履约担保
解析:银行履约保函是由商业银行开具的担保证明,通常为合同金额的10%左右。
56.A
考点:1Z206051掌握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分析的任务
解析: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分析的内容通常有:合同的法律基础;承包人的主要责任;发包人的责任;合同的价格;施工工期;违约责任;验收、移交和保修;索赔程序和争执的解决。
57.A
考点:1Z206053掌握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实施的控制
58.D
考点:1Z206061掌握建设工程索赔的依据
解析:建设工程索赔成立应该必须具备的三个前提条件是:与合同对照,事件已造成了承包人工程项目成本的额外支出,或直接工期损失;造成费用增加或工期损失的原因,按合同约定不属于承包人的行为责任或风险责任;承包人按合同规定的程序提交索赔意向通知和索赔报告。
59.B
考点:1Z206063熟悉费用索赔的计算
解析:施工机械使用费的索赔包括:由于完成额外工作增加的机械使用费;业主或监理工程师原因导致机械停工的窝工费。窝工费的计算,一般按实际租金和调进调出费的分摊计算。
60.C
考点:1Z206063熟悉费用索赔的计算
解析:总部管理费一般指的是工程延期所增加的总部管理费。
61.D
考点:1Z206072了解国际建设工程承包合同争议的解决方式。
62.C
考点:1Z206074了解国际常用的几种建设工程承包合同条件的特点
解析:考虑到工程项目的一次性、唯一性等特点,FIDIC合同条件分成了“通用条件”和“专用条件”两部分。通用条件适于所有的工程。专用条件则针对一个具体的工程项目,是在考虑项目所在国法律法规不同、项目特点和发包人要求不同的基础上,对通用条件进行的具体化的修改和补充。
63.A
考点:1Z207011掌握建设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的目的
解析:DAB的优点:公正中立,周期短、及时,费用较低。
64.B
考点:1Z207021掌握建设工程项目信息的分类
65.C
考点:1Z207022掌握建设工程项目信息编码的方法
66.B
考点:1Z207022掌握建设工程项目信息编码的方法
67.A
考点:1Z207021掌握建设工程项目信息的分类
解析:建设工程项目信息分类:组织类信息、管理类信息、经济类信息、技术类信息。
68.D
考点:1Z207032了解工程管理信息化
69.D
考点:1Z207012掌握建设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的任务
解析:信息管理手册的主要内容包括:信息管理的任务(信息管理任务目录);信息管理的任务分工表和管理职能分工表;信息的分类;信息的编码体系和编码;信息输入输出模型;各项信息管理工作的工作流程图;信息流程图;信息处理的工作平台及其使用规定;各种报表和报告的格式,以及报告周期;项目进展的月度报告、季度报告、年度报告和工程总报告的内容及其编制;工程档案管理制度;信息管理的保密制度等。
70.B
考点:1Z207022掌握建设工程项目信息编码的方法
解析:一个建设工程项目有不同类型和不同用途的信息,为了有组织地存储信息、方便信息检索、信息的加工整理,必须对项目的信息进行编码。
二、多项选择题
71.ABC
考点:1Z201020建设工程项目的组织
解析:影响一个系统目标实现的主要因素除了组织以外,还有人的因素和方法与工具。
72.ABCD
考点:1Z201020建设工程项目的组织
解析:组织工具用图或表等形式表示各种组织关系,包括:项目结构图、组织结构图、工作任务分工表、管理职能分工表、工作流程图等。
73.ABCD
考点:1Z201025掌握项目管理的工作流程组织
解析:工作流程组织的任务中,各项管理工作的流程包括:投资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合同管理和信息管理等。
74.ABCE
考点:1Z201041掌握施工任务委托的模式
解析:施工总承包管理模式可以从5个方面来看,分别为:投资控制方面、进度控制方面、质量控制方面、合同管理方面、组织与协调方面。
75.ABDE
考点:1Z201045了解项目管理委托的模式
解析:在国际上项目管理咨询公司可以接受业主方、设计方、施工方、供货方和建设项目工程总承包的委托,提供代表委托方利益的项目管理服务。
76.ACD
考点:1Z201061熟悉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
解析:根据施工组织设计编制的广度、深度和作用的不同,可分为:施工组织总设计;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分部(分项)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77.ABCD
考点:1Z201102了解建设工程监理的工作任务
解析:在建设工程项目实施的几个主要阶段建设监理工作的主要任务包括:设计阶段建设监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施工招标阶段建设监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材料和设备采购供应的建设监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施工准备阶段建设监理工作的主要任务;工程施工阶段建设监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施工验收阶段建设监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施工合同管理方面的工作。
78.ABCD
考点:1Z201091了解建设工程项目的风险类型
解析:建设工程项目的风险有4种类型:组织风险、经济与管理风险、工程环境风险、技术风险。
79.BCDE
考点:1Z202011掌握施工成本管理的任务
解析:施工成本是指在建设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所发生的全部生产费用的总和,包括消耗的原材料、辅助材料、构配件等费用,周转材料的摊销费或租赁费,施工机械的使用费或租赁费,支付给生产工人的工资、奖金、工资性质的津贴等,以及进行施工组织与管理所发生的全部费用支出。
80.ABCE
考点:1Z202012掌握施工成本管理的措施
81.BCD
考点:1Z202032掌握工程变更价款的确定方法
解析:FIDIC施工合同条件约定,工作内容采用新费率或价格中第二种情况的是:此工作是根据变更与调整的知识进行的;合同没有规定此项工作的费率或价格;由于该项工作与合同中的任何工作没有类似的性质或不在类似的条件下进行,故没有一个规定的费率或价格使用。
82.ABDE
考点:1Z202053掌握施工成本控制的方法
83.BE
考点:1Z203000建设工程项目进度控制
84.AC
考点:1Z203031掌握横道图进度计划的编制方法
85.BCDE
考点:1Z203033掌握工程网络计划有关时间参数的计算
86.ACDE
考点:1Z204011掌握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的关系
解析:在质量方针的指导下,通过组织的质量手册、程序性管理文件、质量记录的制定、组织制度的落实、管理人员与资源的配置,形成组织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机制。
87.ABDE
考点:1Z204021掌握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的形成过程
解析:项目管理对象(或管理单元)的建设工程项目,可能是独立的单项工程或单位工程,甚至某一主要分部工程,也可能是一个由群体建筑或线形工程组成的建设项目。
88.ABCE
考点:1Z204032熟悉建设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系统的建立
89.ABC
考点:1Z204045熟悉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的主要途径
90.ABCD
考点:1Z204062了解建设工程项目质量政府监督的内容
91.ABDE
考点:1Z204092了解建设工程项目设计质量控制的方法
解析:建设工程项目设计质量控制的内容包括:功能性质量控制、可靠性质量控制、观感性质量控制、经济性质量控制。
92.ABC
考点:1Z205012掌握建设工程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的任务
解析: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的任务是建筑生产组织(企业)为达到建筑工程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的目的而进行的组织、计划、控制、领导和协调的活动,包括制定、实施、实现、评审和保持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方针所需的组织机构、计划活动、职责、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
93.CDE
考点:1Z205023掌握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解析:施工安全控制具有交叉性的特点,是由于建设工程项目是开放系统,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影响很大,同时也对社会和环境造成影响,安全控制需要把工程系统、环境系统及社会系统结合。
94.CD
考点:1Z205051掌握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解析:辅助性要素包括培训、意识和能力,协商和沟通,文件和资料控制,应急准备和响应,事故、事件、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以及记录和记录管理等7个要素。
95.ABCE
考点:1Z205053了解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的运用
解析:文件的特点包括:①法规性;②系统性;③证实性;④可操作性;⑤不断完善性;⑥体现方式的多样性;⑦符合性。
96.ABCD
考点:1Z206011掌握建设工程施工招标的程序和要求
解析:按照我国的招投标法,以下项目宜采用招标的方式确定承包人:大型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关系社会公共利益、公共安全的项目;全部或部分使用国有资金投资或者国家融资的项目;使用国际组织或者外国政府资金的项目。
97.ABE
考点:1Z206041熟悉投标担保
解析:投标担保的形式有很多种,通常有:现金、保兑支票、银行汇票、现金支票、不可撤销信用证、银行保险函、由保险公司或者担保公司出具的投标保证书。
98.BC
考点:1Z205031掌握职业伤害事故的分类
解析:车辆挤、压造成的人身伤害属于车辆伤害。起重设备引起的触电伤害不属于起重伤害。电烧伤引起的伤害不属于灼烫。
99.BC
考点:1Z207021掌握建设工程项目信息的分类
解析:第一维是按项目的分解结构;第二维是按项目实施的工作过程;第三维是按项目管理工作的任务。
100.ABCE
考点:1Z207031了解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
解析: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项目中的成本控制的具体功能包括:投标估算的数据计算和分析;计划施工成本;计算实际成本;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的比较分析;根据工程的进展进行工程进度预测。
预测试卷(八)_建设工程项目管理
预测试卷(八)
一、单项选择题(共7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1.对于一个建设工程项目而言,管理的核心是( )。
A.施工方的项目管理 B.设计方的项目管理
C.业主方的项目管理 D.总包方的项目管理
2.( )是项目管理中最重要的任务。
A.安全管理 B.投资控制 C.进度控制 D.质量控制
3.合同结构图中矩形框连接的表达为( )。
A.直线 B.单向箭线 C.双向箭线 D.以上均可以
4.每一个建设项目都应该编制( ),这是一个项目的组织设计文件的一部分。
A.工作任务分工表 B.管理职能分工表
C.项目管理任务分工表 D.项目结构图
5.为了区分业主方和代表业主利益的项目管理方以及工程建设监理方等的管理职能,也可以用( )表示。
A.岗位责任描述书 B.管理职能分工表
C.管理职能分工描述书 D.岗位责任分工表
6.如果两个单位之间有合同关系,在合同结构图中用( )联系。
A.直线 B.箭线 C.双向箭杆 D.单向箭杆
7.下面对施工总承包管理模式叙述正确的是( )。
A.施工总承包管理单位不得参与具体工程的施工
B.施工总承包管理单位应参与具体工程的施工
C.施工总承包管理单位如想参加部分工程的施工,可以参加该部分工程的投标
D.施工总承包管理单位对于想参加的部分工程的施工具有优先权
8.( )是指工程总承包企业按照合同约定,承担工程项目设计和施工,并对承包工程的质量、安全、工期、造价全面负责。
A.设计—施工总承包 B.设计—采购总承包
C.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 D.规划采购施工总承包
9.我国业主方主要通过( )的方式选择设计方案和设计单位。
A.设计招标 B.设计竞赛 C.设计理念 D.设计方案
10.采用价值工程的方法属于投资控制中纠偏措施的( )措施。
A.组织措施 B.经济措施 C.技术措施 D.管理措施
11.( )是对施工活动实行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它具有战略部署和战术安排的双重作用。
A.施工管理设计 B.施工组织设计 C.项目组织设计 D.项目管理设计
12.在建设工程项目施工中处于中心地位,对建设工程项目施工负有全面管理责任的是( )。
A.项目总监理工程师 B.派驻施工现场的业主代表
C.施工企业项目经理 D.施工现场技术负责人
13.在《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中的有关规定中对工程监理单位在实施监理过程中,发现存在安全事故隐患的,应当要求施工单位( )。
A.整改 B.暂时停止施工 C.报告建设单位 D.报告主管部门
14.在施工成本管理中,( )是建立施工项目成本管理责任制、开展成本控制和核算的基础,是该施工项目降低成本的指导文件和设立目标成本的依据。
A.施工成本控制 B.施工成本核算 C.施工成本预测 D.施工成本计划
15.( )是以合同标书为依据,按照企业的预算定额标准编制的。
A.竞争性成本计划 B.指导性成本计划 C.实施性成本计划D.投标报价
16.实施性成本计划是项目施工准备阶段的施工预算成本计划,它以项目实施方案为依据,采用企业的( )编制而成的。
A.施工定额 B.施工图定额 C.预算定额 D.概算定额
17.在工程变更确定后14天内,涉及变更设计工程价款调整的,由( )。
A.承包人提出,经总监理工程师审核同意后调整合同价款
B.发包人提出,经总监理工程师审核同意后调整合同价款
C.发包人向承包人提出,经承包人审核同意后调整合同价款
D.承包人向发包人提出,经发包人审核同意后调整合同价款
18.建设工程项目或单项工程全部建筑安装工程建设在( )个月以内,或者工程承包合同价值在( )万元以下的,可以实行工程价款每月月中预支,竣工后一次结算。
A.12,80 B.12,100 C.6,80 D.6,100
19.工程支付的必要条件是( )。
A.质量合格 B.竣工验收
C.工程量达到规定的要求 D.工程量符合要求
20.在施工成本管理中,关于材料用量控制,对于没有消耗定额的材料,应实行( )。
A.定额控制 B.指标控制 C.计量控制 D.包干控制
21.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 )进行工程项目的费用、进度综合分析控制。
A.赢得值法 B.网络图法 C.横道图法 D.表格法
22.建设工程项目总进度目标的控制是( )项目管理的任务。
A.建设方 B.承包方 C.管理方 D.业主方
23.时标网络计划兼有网络计划与横道计划的优点,它能清楚地表明计划的( )进程。
A.空间 B.工作 C.成本 D.时间
24.单代号网络图是以节点及编号表示( ),以箭线表示工作之间逻辑关系的网络图。
A.工作 B.时间 C.逻辑关系 D.进度
25.某工程双代号网络图如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有重复工作出现 B.有多余虚工作 C.有循环线路 D.有多个终点节点
26.单代号网络图中的( )表示紧邻工作之间的逻辑关系。
A.直线 B.箭线 C.线路 D.节点
27.已知某工作i-j的持续时间为4天,有一项紧前工作,其紧前工作最早完成时间为第18天,则该工作的最早完成时间为( )。
A.18天 B.21天 C.22天 D.25天
28.单代号网络计划时间参数的计算应在确定各项工作的( )之后进行。
A.计划时间 B.计算工作总时差
C.持续时间 D.计算工作自由时差
29.在单代号搭接网络计划的时间参数计算中,当有两种以上的时距限制工作间的逻辑关系时,应分别进行计算其最早时间,取其( )。
A.最小值 B.中间值 C.绝对值 D.最大值
30.在PDCA循环中,各类检查的内容不包括( )。
A.采取应急措施,解决当前质量问题 B.检查是否执行了计划的行动方案
C.检查实际条件是否发生了变化 D.检查没有执行计划的原因
31.( )的目标是确保工序质量合格,杜绝质量事故的发生。
A.事前质量预控 B.事中质量控制
C.事后质量控制 D.竣工验收的质量控制
32.( )的任务是对质量活动的结果进行评价、认定,对工序质量偏差进行纠正;对不合格产品进行整改和处理。
A.事前质量预控 B.事中质量控制
C.事后质量控制 D.竣工验收的质量控制
33.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的形成过程中( )担负着对整个建设工程项目质量总目标的策划、决策和实施监控的任务。
A.承包商的项目管理 B.业主方的项目管理
C.建设工程项目各参与方 D.项目法人的项目管理
34.在施工阶段,( )通过审核施工质量文件、报告报表以及采取现场旁站、巡视、平行检测等形式,并采用施工指令和结算支付控制等手段,进行工程质量控制的。
A.施工单位 B.设计单位 C.监理单位 D.建设单位
35.建设工程项目施工任务的组织,业主方可以采用( )方式。
A.平行承发包和总承包 B.平行承发包和总分包
C.平行发包和总承包 D.平行承包和总分包3
6.下列不列为质量控制点的工程有( )。
A.关键技术工程 B.工程重要部位
C.控制难度大影响大的工程 D.风险大的工程
37.( )是工程项目竣工质量验收的基本对象。
A.检验批 B.分项工程 C.分部工程 D.单位工程
38.要消除环境因素对施工质量的不利影响,主要是采取( )的控制方法。
A.事前控制 B.事中控制 C.预测预防 D.全方位控制
39.在工程项目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中,属于事后质量控制途径的内容包括( )。
A.隐蔽工程的验收 B.施工组织设计文件的审查
C.设计交底 D.施工质量检查验收
40.施工过程的质量验收是以( )的施工质量为基本验收单元。
A.检验批 B.分项工程 C.分部工程 D.单位工程
41.产品的委托性决定了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的( )。
A.多样性 B.协调性 C.不符合性 D.经济性
42.下列不属于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的范围的是( )。
A.改善劳动条件 B.防止事故发生
C.识别危险源 D.预防职业病和职业中毒
43.危险源辨识方法中,专家调查法的主要缺点是( )。
A.增加了集体讨论中的从众性倾向
B.由于产生大量的观点、问题和议题的方法,导致实行起来非常烦琐
C.一般只能做出专业性的定性判断
D.会受专家的知识、经验和占有资料的限制,可能出现遗漏
44.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的实施首先应( )。
A.检查、纠正不符合情况 B.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
C.设置安全生产设施 D.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
45.安全检查分为全面安全检查、经常性安全检查、季节性安全检查、节假日检查、要害部门重点安全检查外,还包括( )。
A.专业安全检查 B.特种作业安全检查
C.不定期检查 D.随机检查
46.以下几项对现场文明施工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在施工现场应当佩戴证明其身份的证卡
B.施工单位必须按照施工总平面布置图设置各项临时设施,将现场堆放的大宗材料、成品、半成品和机具设备按规范放在场内道路上,以便使用
C.施工现场的用电线路、用电设施的安装和使用必须符合安装规范和安全操作规程,并按照施工组织设计进行架设,严禁任意拉线接电
D.施工现场必须设有保证施工安全要求的夜间照明
47.环境管理体系的基本内容由5个一级要素和17个二级要素构成,其中一级要素“4.4实施和运行”所包含的二级要素有( )。
A.信息交流 B.目标和指标
C.文件控制 D.环境管理体系审核
48.对初始健康安全与环境状态评审报告描述正确的是( )。
A.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辨识 B.危险源和环境影响评价
C.安全风险和环境因素评价 D.安全风险和环境影响辨识
49.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的程序文件的内容可按( )的顺序和内容来编写。
A.“6W1H” B.“3W2H” C.“4W1H” D.“5W2H”
50.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中根据对不同人员的培训要求,可将参加培训的人员分为四个层次,以下不属于该层次的是( )。
A.最高管理层 B.中层领导及技术负责人
C.具体负责建立体系的主要骨干人员 D.项目负责人
51.经过审批部门批准应当采用邀请招标方式招标的是( )。
A.涉及国家安全而不适宜招标的项目
B.施工企业自建自用工程,且该施工企业资质等级符合工程要求的项目
C.拟公开招标的费用与项目的价值相比,不值得公开招标的项目
D.在建工程追加的附属小型工程,原中标人仍具备承包能力的项目
52.( )是评标的核心。
A.详细评审 B.技术评审 C.商务评审 D.初步评审
53.根据《招标投标法》对招标、投标的规定,招标、投标、中标的过程实质就是( )的一种具体方式。
A.要约、承诺 B.要约邀请、招标 C.要约邀请、承诺 D.要约、招标
54.工期是指发包人和承包人在协议书中的约定,按照( )计算承包天数。
A.总日历天数(包括法定节假日) B.总日历天数(不包括法定节假日)
C.总工作日(包括法定节假日) D.总工作日(不包括法定节假日)
55.发包人收到竣工验收报告后( )天内组织验收,并在验收后( )天给予认可或提出修改意见。
A.14,28 B.15,28 C.28,14 D.28,15
56.建设工程项目总承包模式是为了解决( )分离的弊端而产生的一种模式。
A.设计和进度 B.采购和施工 C.设计和施工 D.采购和进度
57.建设工程合同按照承包工程计价方式可分为( )。
A.总价合同、单价合同、成本补偿金合同、BOT合同
B.总价合同、单价合同、成本补偿金合同
C.总包合同、分包合同、成本补偿金合同、BOT合同
D.总包合同、分包合同、成本补偿金合同
58.在建筑行业中通常倾向于采用下面的( )形式。
A.保留金 B.履约担保书
C.无条件的银行保函 D.有条件的银行保函
59.( )是指“发包人根据合同的约定,每次支付工程进度款时扣除一定数目的款项,作为承包人完成其修补缺陷义务的保证”。
A.银行保函 B.保留金 C.履约担保书 D.投标保证书
60.( )有责任对平行的各承包人和供应商之间的责任界限做出划分,对这方面的争执做出裁决,对他们的工作进行协调,并承担管理和协调失误造成的损失。
A.总承包企业 B.发包人 C.工程师 D.业主和工程师
61.国际工程承包合同中整个项目管理的核心是( )。
A.合同签订 B.合同实施 C.合同管理 D.合同谈判
62.由于建设工程项目大量数据处理的需要,在当今的时代应重视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进行信息管理,其核心的手段是( )。
A.基于网络的信息采集平台 B.基于网络的信息控制平台
C.基于网络的信息传输平台 D.基于网络的信息处理平台
63.建设工程项目信息编码中编码是( )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
A.信息传输 B.信息开发 C.信息采集 D.信息处理
64.下列不属于考虑充分利用远程数据通讯的信息处理方式的是( )。
A.通过电子邮件收集信息和发布信息 B.通过基于互联网的项目专用网站
C.召开手机电视会议 D.召开网络会议
65.项目信息门户属于( )工作领域。
A.电子商务 B.电子贸易 C.电子控制 D.电子采购
66.下列关于单价合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单价合同的特点是单价优先
B.当总价和单价的计算结果不一致时,以总价为准调整单价
C.采用单价合同对业主的不足之处是,业主需要安排专门力量来核实已经完成的工程量,需要在施工过程中花费不少精力,协调工作量大
D.单价合同又分为固定单价合同和变动单价合同
67.下列不属于建设工程施工承包合同谈判的主要内容对于合同条件中其他特殊条款的完善的问题的是( )。
A.关于合同图纸 B.关于工程交付
C.关于违约罚金和工期提前奖金 D.关于工期和维修期
68.不属于建设工程施工劳务分包合同中关于劳务报酬采用的方式的是( )。
A.约定不同工作成果的计件单价(含管理费)
B.约定不同工种劳务的按季报酬
C.固定劳务报酬(含管理费)
D.约定不同工种劳务的计时单价(含管理费)
69.以下对《建设工程合同(示范文本)》第41条规定的关于发包人工程款支付担保的内容,叙述错误的是( )。
A.发包人向承包人提供履约担保,按合同约定支付工程价款及履行合同约定的其他义务
B.承包人向发包人提供履约担保,按合同约定履行自己的各项义务
C.一方违约后,另一方可要求违约方承担相应责任
D.提供担保的内容、方式和相关责任,发包人、承包人除在专用条款中约定外,被担保方与担保方还应签订担保合同,作为本合同附件
70.变动总价合同的价格计算是以图纸及规定、规范为基础,按照( )进行计算。
A.计划 B.设计 C.总量 D.时价
二、多项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0.5分)
71.项目的实施阶段包括( )。
A.设计前的准备阶段 B.设计前的设计阶段
C.设计前的施工阶段 D.动用前准备阶段
E.动用前规划阶段
72.以下属于矩阵组织结构纵向工作部门的有( )。
A.计划管理部 B.技术管理部 C.合同管理部 D.项目部
E.生产车间
73.下面对管理职能解释正确的是( )。
A.筹划——提出解决问题的多个可能的方案,并对可能方案进行比较
B.决策——从多方案中选择
C.执行——执行决策
D.检查——决策是否执行,决策执行效果
E.准备——项目管理的职能分工中出现问题
74.建设工程项目实施阶段策划的基本内容有( )。
A.项目实施的环境和条件的调查与分析 B.项目目标的分析和再论证
C.项目实施的招标策划 D.项目实施的经济策划
E.项目实施的技术策划
75.施工总承包管理与施工总承包模式比较可以从( )几个方面来看。
A.工作开展程序不同 B.对发包单位的付款
C.分包单位的选择和认可 D.对分包单位的管理和服务
E.施工总承包管理的合同价格
76.工业建设项目、民用建筑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的工程总承包从招标制确定合同价的基本工作程序包括( )。
A.业主方自行编制,或委托顾问工程师编制项目建设纲要或设计纲要
B.建设项目工程总承包方编制项目设计建议书和报价文件
C.设计评审
D.合同洽谈,包括确定合同价
E.规划设计施工进度表
77.项目人力资源管理的全过程包括( )。
A.项目人力资源管理试行 B.项目人力资源管理计划
C.项目人力资源管理控制 D.项目人力资源管理考核
E.项目人力资源管理培训
78.项目目标动态控制的纠偏措施主要包括( )。
A.调整措施 B.经济措施 C.组织措施 D.管理措施
E.技术措施
79.项目经理部实施全过程的成本核算,具体可分为( )。
A.月度成本核算 B.季度成本核算
C.定期成本核算 D.竣工工程成本核算
E.竣工工程完全成本核算
80.施工成本可以按成本组成分解为( )。
A.人工费 B.材料费 C.施工机械使用费 D.直接费
E.间接费
81.建筑安装工程费用的主要结算方式有( )。
A.按月结算 B.按季结算 C.竣工后一次结算 D.分段结算
E.结算双方约定的其他结算方式
82.工程支付的条件有( )。
A.质量合格是工程支付的必要条件
B.符合合同条件
C.变更项目必须有监理师的变更通知
D.支付金额必须大于期中支付证书规定的最小限额
E.承包人的工作使工程师满意
83.不同功能的计划构成进度计划系统,包括( )。
A.总进度规划 B.控制性进度规划 C.指导性进度规划 D.实施性进度计划
E.项目子系统进度规划
84.建设工程项目总进度纲要的主要内容包括( )。
A.项目实施的总体部署 B.施工成本预测
C.各子系统进度规划 D.确定里程碑事件的计划进度目标
E.总进度目标实现的条件和应采取的措施
85.计算工作总时差等于( )。
A.最迟开始时间减去最早开始时间 B.最迟完成时间减去最早完成时间
C.最迟开始时间减去最早完成时间 D.最迟完成时间减去最早开始时间
E.最迟开始时间加上最早开始时间
86.单代号搭接网络图中箭线应画成( )。
A.水平直线 B.箭线 C.射线 D.折线
E.斜线
87.事前质量预控就是要求预先进行周密的质量计划,包括( ),把各项质量职能活动,包括作业技术和管理活动建立在有充分能力、条件保证和运行机制的基础上。
A.质量策划 B.管理体系 C.岗位设置 D.自我控制
E.增强意识
88.影响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的社会因素,表现在( )。
A.风俗、法律及社会影响力
B.建设工程项目法人或业主的理性化以及建设工程经营者的经营理念
C.建筑市场包括建设工程交易市场和建筑生产要素的发育程度及交易行为的规范程度
D.政府的工程质量监督及行业管理成熟度
E.建设咨询服务业的发展及其服务水平的提高
89.正确执行施工质量计划的审批程序,是保证施工部署、技术工艺方案和组织管理措施的( )的重要环节。
A.制约性 B.合理性 C.先进性 D.整体性
E.经济性
90.施工作业质量自控的有效制度有( )。
A.质量例会制度 B.质量会诊制度 C.每周质量讲评制度 D.全员参与制度
E.挂牌制度
91.异常直方图成偏态分布,常见的异常直方图有( )。
A.脉冲型 B.缓坡性 C.孤岛型 D.直线型
E.峭壁型
92.安全检查表法的优点是( )。
A.简单易懂 B.可做出定量评价
C.可以事先组织专家编制检查项目 D.使安全检查做到系统化
E.使安全检查做到完整化
93.事故调查组的职责有( )。
A.查明事故发生的原因、过程和人员伤亡、经济损失情况
B.确定事故责任者
C.提出事故处理意见和防范措施的建议
D.确定事故处理意见和防范措施的建议
E.写出事故调查报告
94.对施工现场固体废弃物污染的防治措施的基本思想是( )。
A.采取资源化处理 B.采取减量化处理 C采取无害化处理 D.采用焚烧技术
E.使用稳定和固化技术
95.管理方案是实现( )的行动方案。
A.目标 B.方针 C.指标 D.权限
E.预防
96.下列有关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与环境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是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对管理体系的系统评价
B.是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对管理体系的审核
C.是组织对其自身的管理体系进行的审核
D.是管理体系自我保证和自我监督的一种机制
E.判断组织的管理体系面对内部情况变化是否充分适应有效
97.常用的投标策略有( )。
A.以低价取胜 B.以品质取胜
C.以缩短工期取胜 D.以现金或特殊的施工方案取胜
E.以设计取胜
98.以下为建设工程施工劳务分包合同中劳务分包人义务的是( )。
A.严格按照设计图纸、施工验收规范、有关技术要求及施工组织设计精心组织施工,确保工程质量达到约定的标准
B.科学安排作业计划,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保证工期
C.负责工程测量定位、沉降观测、技术交底,组织图纸会审,统一安排技术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及交工验收
D.加强现场管理,严格执行建设主管部门及环保、消防、环卫等有关部门对施工现场的管理规定,做到文明施工
E.负责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统一制定各项管理目标
99.合同依据计价方式的不同主要有( ),在谈判中根据工程项目的特点加以确定。
A.总包合同 B.分包合同 C.总价合同 D.单价合同
E.成本补偿合同
100.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分析明确了合同价格的调整的内容,即( )。
A.合同总价 B.费用索赔的条件 C.价格调整方法 D.计价依据
E.索赔有效期规定
试卷八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考点:1Z201010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目标和任务
解析:业主方的项目管理往往是项目管理的核心。
2.A
考点:1Z201013了解业主方和项目其他参与方项目管理的目标和任务
3.C
考点:1Z201022掌握项目管理的组织结构
4.C
考点:1Z201023掌握项目管理的工作任务分工
5.B
考点:1Z201024掌握项目管理的管理职能分工
6.C
考点:1Z201026掌握合同结构
7.C
考点:1Z201041掌握施工任务委托的模式
解析:一般情况下,施工总承包管理单位不参与具体工程的施工,但如想参加部分工程的施工,可以参加该部分工程的投标,通过竞争取得施工任务。
8.A
考点:1Z201042掌握建设项目工程总承包的模式
9.A
考点:1Z201044了解设计任务委托的模式
解析:我国业主方主要通过设计招标的方式选择设计方案和设计单位。
10.D
考点:1Z201051熟悉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划的内容
解析:采用价值工程的方法属于投资控制中纠偏措施的管理措施。
11.B
考点:1Z201060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和编制方法
12.C
考点:1Z201083掌握施工企业项目经理的职责
解析:项目经理在建设工程项目施工中处于中心地位,对建设工程项目施工负有全面管理责任。
13.A
考点:1Z201102了解建设工程监理的工作任务
14.D
考点:1Z202011掌握施工成本管理的任务
解析:在施工成本管理中,施工成本计划是建立施工项目成本管理责任制、开展成本控制和核算的基础,是该施工项目降低成本的指导文件和设立目标成本的依据。
15.B
考点:1Z202021掌握施工成本计划的类型
解析:指导性成本计划是选派项目经理阶段的预算成本计划,是项目经理责任成本目标。它是以合同标书为依据,按照企业的预算定额标准制定的设计预算成本计划,一般情况下只是确定责任总成本指标。
16.A
考点:1Z202021掌握施工成本计划的类型
17.D
考点:1Z202032掌握工程变更价款的确定方法
18.B
考点:1Z202041掌握建筑安装工程费用的结算方法
19.A
考点:1Z202043了解FIDIC合同条件下建筑安装工程费用的结算
解析:质量合格是工程支付的必要条件;其他条件还包括符合合同条件;变更项目必须有工程师的变更通知;支付金额必须大于期中支付证书规定的最小限额;承包人的工作使工程师满意。
20.B
考点:1Z202053掌握施工成本分析的方法
解析:关于材料用量控制,对于没有消耗定额的材料,应实行计划管理和按指标控制的办法。
21.A
考点:1Z202053掌握施工成本分析的方法
解析: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赢得值法进行工程项目的费用、进度综合分析控制。
22.D
考点:1Z203021熟悉建设工程项目总进度目标论证的工作内容
23.D
考点:1Z203032掌握工程网络计划的编制方法
24.A
考点:1Z203032掌握工程网络计划的编制方法
25.C
考点:1Z203032掌握工程网络计划的编制方法
解析:双代号网络图绘制规定:双代号网络图中不允许出现循环回路。
26.B
考点:1Z203032掌握工程网络计划的编制方法
27.C
考点:1Z203033掌握工程网络计划有关时间参数的计算
解析:18+4=22天。
28.C
考点:1Z203033掌握工程网络计划有关时间参数的计算
29.D
考点:1Z203033掌握工程网络计划有关时间参数的计算
30.A
考点:1Z204012熟悉质量管理
解析:在PDCA循环中,各类检查的内容包括:检查是否执行了计划的行动方案;检查实际条件是否发生了变化;检查没有执行计划的原因;检查产出的质量是否达到标准要求,对此进行确认和评价。
31.B
考点:1Z204013了解质量控制
解析:事中质量控制的目标是确保工序质量合格,杜绝质量事故的发生。
32.C
考点:1Z204013了解质量控制
解析:事后质量控制的任务是对质量活动的结果进行评价、认定,对工序质量偏差进行纠正;对不合格产品进行整改和处理
33.B
考点:1Z204021掌握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的形成过程
34.C
考点:1Z204021掌握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的形成过程
解析:建设工程监理单位通过审核施工质量文件、报告报表以及采取现场旁站、巡视、平行检测等形式,并采用施工指令和结算支付控制等手段,进行质量控制。
35.B
考点:1Z204042掌握施工质量计划的编制方法
36.D
考点:1Z204042掌握施工质量计划的编制方法
解析:施工质量控制点是施工质量控制的重点,凡是关键技术、重要部位、控制难度大影响大的施工内容均可列为质量控制点,实施重点控制。
37.D
考点:1Z204052熟悉建设工程项目竣工质量验收
38.C
考点:1Z204043掌握施工生产要素的质量控制
解析:要消除环境因素对施工质量的不利影响,主要是采取预测预防的控制方法。
39.D
考点:1Z204045掌握施工生产要素的质量控制
解析:在工程项目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中,事后质量控制途径包括:已完施工成品保护;施工质量检查验收。
40.A
考点:1Z204051掌握施工过程质量验收
41.C
考点:1Z205013掌握建设工程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的特点
42.C
考点:1Z205021掌握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解析: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的范围包括:改善劳动条件、防止事故发生、预防职业病和职业中毒等。
43.D
考点:1Z205022掌握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
解析:专家调查法是通过向有经验的专家咨询、调查、辨识、分析和评价危险源的一类方法,其优点是简便、易行,其缺点是受专家的知识、经验和占有资料的限制,可能出现遗漏。
44.D
考点:1Z205023掌握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解析: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的落实和实施的步骤为: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设置安全生产设施、采用安全技术和应急措施、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安全检查、事故处理、沟通和交流信息、通过一系列安全措施的贯彻使生产作业的安全状况处于受控状态。
45.A
考点:1Z205024掌握安全检查
解析:安全检查主要类型:全面安全检查、经常性安全检查、专业安全检查、季节性安全检查、节假日检查、要害部门重点安全检查。
46.B
考点:1Z205042掌握建设工程环境保护的措施
解析:应当按照施工总平面布置图设置各项临时设施,现场堆放的大宗材料、成品、半成品和机具设备不得侵占场内道路及安全防护等设施。
47.C
考点:1Z205052熟悉环境管理体系
解析:一级要素“4.4实施和运行”所包含的二级要素有:文件控制、运行控制、应急准备和响应。
48.A
考点:1Z205053了解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的运用
解析:初始状态评审报告包括以下内容:初始状态评审的目的、范围;组织的基本情况;初始状态评审的程序和方法;危险源与环境因素辨识、安全风险与环境影响评价;组织现有的管理制度评审状况和遵循的情况;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法规和其他要求遵循情况评价;以往的事故分析;建立管理体系具备的条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提出组织制定方针和目标、指标框架的建议。
49.C
考点:1Z205053了解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的运用
解析:程序文件要针对需要编制程序文件体系的管理要素。程序文件的内容可按“4W1H”(who when where what how)的顺序和内容来编写。
50.D
考点:1Z205053了解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的运用
解析:根据对不同人员的培训要求,可将参加培训的人员分为四个层次,即最高管理层、中层领导及技术负责人、具体负责建立体系的主要骨干人员、普通员工。
51.C
考点:1Z206011掌握建设工程施工招标的程序和要求
解析:经过审批可以进行邀请招标的情形包括:只有少量几家潜在投标人可供选择;涉及国家安全、国家秘密;公开招标的费用与项目的价值相比不值得。
52.A
考点:1Z206011掌握建设工程施工招标的程序和要求
解析:详细评审是评标的核心,是对标书进行实质性审查,包括技术评审和商务评审。
53.A
考点:1Z206013掌握建设工程施工合同谈判与签约
54.A
考点:1Z206021掌握施工承包合同的内容
55.C
考点:1Z206021掌握施工承包合同的内容
56.C
考点:1Z206023熟悉建设工程项目总承包合同的内容
57.B
考点:1Z206031掌握单价合同的运用
58.D
考点:1Z206042熟悉履约担保
59.B
考点:1Z206042熟悉履约担保
60.D
考点:1Z206051掌握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分析的任务
61.C
考点:1Z206071了解国际建设工程承包合同
62.D
考点:1Z207012掌握建设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的任务
63.D
考点:1Z207022掌握建设工程项目信息编码的方法
64.C
考点:1Z207023掌握建设工程项目信息处理的方法
解析:考虑充分利用远程数据通讯的信息处理方式有:通过电子邮件收集信息和发布信息;通过基于互联网的项目专用网站;或通过基于互联网的项目信息门户;召开网络会议;基于互联网的远程教育与培训。
65.C
考点:1Z207032了解工程管理信息化
66.B
考点:1Z206031了解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
解析:当总价和单价的计算结果不一致时,以单价为准调整总价。
67.D
考点:1Z206013掌握建设工程施工合同谈判与签约
解析:建设工程施工承包合同谈判的主要内容中关于合同条件中其他特殊条款的完善的问题主要包括:关于合同图纸;关于违约罚金和工期提前奖金;关于工程量验收以及衔接工序和隐蔽工程施工的验收程序;关于施工占地;关于向承包人移交施工现场和基础资料;关于工程交付:关于预付款保函的自动减额条款等。
68.B
考点:1Z206021掌握施工承包合同的内容
解析:劳务报酬采用以下方式:①固定劳务报酬(含管理费);②约定不同工种劳务的计时单价(含管理费),按确认的工时计算;③约定不同工作成果的计件单价(含管理费),按确认的工程量计算。
69.C
考点:1Z206044熟悉支付担保
解析:对《建设工程合同(示范文本)》第41条规定的关于发包人工程款支付担保的内容:发包人向承包人提供履约担保,按合同约定支付工程价款及履行合同约定的其他义务;承包人向发包人提供履约担保,按合同约定履行自己的各项义务;一方违约后,另一方可要求提供担保的第三人承担相应责任;提供担保的内容、方式和相关责任,发包人、承包人除在专用条款中约定外,被担保方与担保方还应签订担保合同,作为本合同附件。
70.D
考点:1Z206032掌握总价合同的运用
二、多项选择题
71.ABCD
考点:1Z201010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目标和任务
解析:项目的实施阶段包括设计前的准备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动用前准备阶段和保修期。
72.AB
考点:1Z201022掌握项目管理的组织结构
73.ABCD
考点:1Z201024掌握项目管理的管理职能分工
解析:管理职能提出问题——项目管理的职能分工中出现问题;筹划——提出解决问题的多个可能的方案,并对可能方案进行比较;决策——从多方案中选择;执行——执行决策;检查——决策是否执行,决策执行效果。
74.ABDE
考点:1Z201031熟悉建设工程项目实施阶段策划的工作内容
解析:建设工程项目实施阶段策划的基本内容有:项目实施的环境和条件的调查与分析、项目目标的分析和再论证、项目实施的组织策划、项目实施的管理策划、项目实施的合同策划、项目实施的经济策划、项目实施的技术策划、项目实施的风险策划等。
75.ACDE
考点:1Z201041掌握施工任务委托的模式
解析:施工总承包管理与施工总承包模式比较可以从6方面来看,分别为:工作开展程序不同,合同关系,分包单位的选择和认可,对分包单位的付款,对分包单位的管理和服务,施工总承包管理的合同价格。
76.ABCD
考点:1Z201042掌握建设项目工程总承包的模式
77.BCD
考点:1Z201084掌握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任务
解析:项目人力资源管理的全过程包括:项目人力资源管理计划、项目人力资源管理控制、项目人力资源管理考核。
78.BCDE
考点:1Z201071掌握项目目标动态控制的方法
解析:项目目标动态控制的纠偏措施主要包括:组织措施、管理措施、经济措施、技术措施。
79.CD
考点:1Z202011掌握施工成本管理的任务
解析:项目经理部实施全过程的成本核算,具体可分为定期成本核算和竣工工程成本核算。
80.ABCE
考点:1Z202023熟悉按施工成本组成编制施工成本计划的方法
解析:施工成本可以按成本组成分解为人工费、材料费、施工机械使用费、措施费和间接费。
81.ACDE
考点:1Z202041掌握建筑安装工程费用的结算方法
解析:建筑安装工程费用的主要结算方式有:按月结算、竣工后一次结算、分段结算、结算双方约定的其他结算方式。
82.ABDE
考点:1Z202043了解FIDIC合同条件下建筑安装工程费用的结算
解析:工程支付的条件有:质量合格是工程支付的必要条件;符合合同条件;变更项目必须有工程师的变更通知;支付金额必须大于期中支付证书规定的最小限额;承包人的工作使工程师满意。
83.BCD
考点:1Z203013掌握建设工程项目进度计划系统的建立
解析:不同功能的计划构成进度计划系统,包括:控制性进度规划、指导性进度规划、实施性进度计划等。
84.ACDE
考点:1Z203031掌握横道图进度计划的编制方法
解析:建设工程项目总进度纲要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实施的总体部署、总进度规划、各子系统进度规划;确定里程碑事件的计划进度目标;总进度目标实现的条件和应采取的措施等。
85.AB
考点:1Z203033掌握工程网络计划有关时间参数的计算
86.ADE
考点:1Z203031掌握横道图进度计划的编制方法
87.ABC
考点:1Z204013了解质量控制
88.BCDE
考点:1Z204022掌握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的影响因素
解析:影响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的社会因素,表现在建设法律法规的健全程度及其执法力度;建设工程项目法人或业主的理性化以及建设工程经营者的经营理念;建筑市场包括建设工程交易市场和建筑生产要素的发育程度及交易行为的规范程度;政府的工程质量监督及行业管理成熟度;建设咨询服务业的发展及其服务水平的提高;廉政建设及行风建设的状况等。
89.BCE
考点:1Z204042掌握施工质量计划的编制方法
90.ABE
考点:1Z204044掌握施工过程的作业质量控制
解析:施工作业质量自控的有效制度有:质量例会制度、质量会诊制度、每月质量讲评制度;样板制度;挂牌制度。
91.BCE
考点:1Z204084熟悉直方图法
解析:异常直方图成偏态分布,常见的异常直方图有折齿型、缓坡性、孤岛型、双峰型、峭壁型。
92.ACDE
考点:1Z205022掌握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
解析:安全检查表法的优点是简单易懂、容易掌握、可以事先组织专家编制检查项目,使安全检查做到系统化、完整化。缺点是只能做出定性评价。
93.ABCE
考点:1Z205032掌握职业伤害事故的处理
解析:事故调查组的职责有:查明事故发生的原因、过程和人员伤亡、经济损失情况,确定事故责任者,提出事故处理意见和防范措施的建议,写出事故调查报告。
94.ABC
考点:1Z205042掌握建设工程环境保护的措施
解析:基本思想是采取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的处理,对固体废物产生的全过程进行控制。
95.AC
考点:1Z205053了解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的运用
96.CD
考点:1Z205053了解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的运用
解析: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与环境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是组织对其自身的管理体系进行的审核,是对体系是否正常进行以及是否达到了规定的目标所作的独立的检查和评价,是管理体系自我保证和自我监督的一种机制。
97.ACD
解析:常用的投标策略有以信誉取胜、以低价取胜、以缩短工期取胜、以改进设计取胜或者以现金或特殊的施工方案取胜。
考点:1Z206012掌握建设工程施工投标的程序和要求
98.ABD
考点:1Z206021掌握施工承包合同的内容
解析:选项C、E为建设工程施工劳务分包合同中工程承包人的义务。
99.CDE
考点:1Z206031掌握单价合同的运用
解析:合同依据计价方式的不同主要有总价合同、单价合同和成本补偿合同,在谈判中根据工程项目的特点加以确定。
100.BCDE
考点:1Z206051掌握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分析的任务
解析:建设工程施工合同价格的调整,即费用索赔的条件、价格调整方法、计价依据、索赔有效期规定。
预测试卷(九)_建设工程项目管理
预测试卷(九)
一、单项选择题(共7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1.( )项目管理工作涉及项目实施阶段的全过程。
A.业主方 B.建设项目工程总承包方
C.设计方 D.施工方
2.业主方项目管理服务于业主的利益,其项目管理的目标包括项目的投资目标、( )和质量目标。
A.组织目标 B.进度目标 C.合同目标 D.信息目标
3.组织论是一门学科,它主要研究系统的组织结构模式、( )和工作流程组织。
A.管理工作流程组织 B.管理职能分工 C.组织分工 D.职能组织结构
4.以下关于线性组织结构模式的叙述中,正确的包括( )。
A.指令路径很短 B.是国际上惯用的组织结构模式
C.允许越级指挥 D.指令源为两个
5.建设工程项目按其成本构成编制施工成本计划时,是指将施工成本分解为( )。
A.直接费、间接费、利润、税金
B.单项工程、单位工程、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成本
C.人工费、材料费、施工机械使用费、措施费、间接费
D.人工费、材料费、施工机械使用费
6.管理职能分工表是用( )的形式反映项目管理班子内部项目经理、各工作部门和各工作岗位对项目工作任务的项目管理职能分工。
A.表 B.图 C.单向箭线 D.双向箭线
7.施工总承包模式与施工总承管理模式的相同之处在于( )。
A.施工任务均由施工总承包单位或施工总承包管理单位完成
B.总包单位对分包单位的管理责任
C.业主对分包单位的付款方式
D.业主对分包单位的选择和认可权限
8.业主方委托一个施工单位或由多个施工单位组成的施工联合体或施工合作体作为施工总包单位,( )需要再委托其他施工单位作为分包单位配合施工。
A.施工总包单位 B.施工总包管理单位 C.业主方 D.设计方
9.对建设项目工程总承包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建筑工程的发包单位可以将建筑工程的勘查、设计、施工、设备采购一并发给一个工程总承包单位
B.建筑工程的发包单位可以将建筑工程的勘查、设计、施工、设备采购的一项或多项发包给一个工程总承包单位
C.建筑工程的发包单位不得将应当由一个承包单位完成的建筑工程分解成若干部分发包给几个承包单位
D.建筑工程的发包单位可以将应当由一个承包单位完成的建筑工程分解成若干部分发包给几个承包单位
10.按照合同约定,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由工程承包单位采购的,( )不得指定承包单位购入用于工程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或者指定生产厂、供应商。
A.业主方 B.分包单位 C.设计单位 D.发包单位
11.在下列进度目标控制措施中,( )属于管理措施。
A.为实现进度目标进行设计变更
B.为加快工程进度增加所需要的资金
C.编制进度控制任务分工表和管理职能分工表
D.改变施工管理和强化合同管理
12.下列属于业主方项目管理类别的是( )。
A.建设项目总承包方 B.监理单位
C.国际上工程咨询公司 D.设计方
13.施工成本一般以( )为成本核算对象。
A.分项工程 B.分部工程 C.单位工程 D.单项工程
14.下面叙述正确的是( )。
A.一般而言,所有工作都按最迟开始时间开始,对节约资金贷款利息是有利的
B.一般而言,所有工作都按最迟开始时间开始,提高了按期竣工的保证率
C.一般而言,所有工作都按最早开始时间开始,对节约资金贷款利息是有利的
D.一般而言,所有工作都按最早开始时间开始,降低了按期竣工的保证率
15.根据《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工程变更采用合同中工程量清单的单价或价格的情况不包括( )。
A.直接套用 B.间接套用 C.协议套用 D.部分套用
16.按照《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规定,由于工程量清单的工程量数量有误或设计变更引起工程量增减,属合同约定幅度以内的,其相应的综合单价( )。
A.由承包商提出,发包商确认 B.执行原有的综合单价
C.由发包商提出,工程师确认 D.由工程师提出并确认
17.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监理工程师会尽量少用或不用( )这种形式。
A.一般项目 B.暂列项目 C.计日工作 D.工程支付
18.采用全费用综合单价法计算工程进度款比可调工料单价法更方便、简单,工程量得到确认后,只要将工程量与( )得出合价,再累加即可完成本月工程进度款的计算工作。
A.工程成本相加 B.工程成本相乘 C.综合单价相加 D.综合单价相乘
19.单位工程竣工成本分析,应包括的内容是( )。
A.竣工成本分析 B.主要资源节超对比分析
C.主要技术节约措施及经济效果分析 D.以上三项均有
20.建设工程项目总进度目标论证的工作第一步是( )。
A.调查研究和收集资料 B.项目结构分析
C.进度计划系统的结构分析 D.项目的工作编码
21.单代号网络图与双代号网络图相比,表示工作之间逻辑关系的箭线可能产生( )纵横交叉现象。
A.很少 B.较多 C.无 D.很多
22.某分部工程双代号时标网络计划如下图所示,其中工作C和I的最迟完成时间分别为第( )天。
A.4和11 B.4和9 C.3和11 D.3和9
23.某项工作有两项紧前工作A、B,其持续时间是A=3,B=4,其最早开始时间是A=5,B=6,则本工作的最早开始时间是( )。
A.5 B.6 C.8 D.10
24.当网络图中某一非关键工作的持续时间拖延为Δ,且大于该工作的总时差为TF时,网络计划总工期将( )。
A.拖延Δ B.拖延Δ+TF C.拖延Δ-TF D.拖延TF-Δ
25.单代号搭接网络图中,不允许出现( )。
A.循环箭线 B.循环回路 C.箭头链接 D.单箭线
26.在PDCA循环中,P阶段的职能包括( )等。
A.确定质量改进目标,制定改进措施
B.明确质量要求和目标,提出质量管理行动方案
C.采取应急措施,解决质量问题
D.规范质量行为,组织质量计划的部署和交底
27.当建设项目仅包含一个单位工程或单项工程时,该单位工程或单项工程可称为( )。
A.建设项目 B.建设工程项目 C.建设施工项目 D.A、B两项均可以
28.下面属于建设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系统所涉及的质量责任监控主体的是( )。
A.建设单位 B.施工单位 C.项目监理机构 D.施工企业
29.( )是建设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系统运行的核心机制。
A.动力机制 B.约束机制 C.反馈机制 D.持续改进机制
30.施工质量计划应由( )组织编制。
A.业主 B.施工承包企业 C.监理工程师 D.建设单位
31.国家实行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制度,建设单位在( )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工程质量监督手续。
A.领取许可证前 B.领取开工报告前
C.领取许可证及开工报告前 D.领取许可证或者开工报告前
32.施工作业的( ),是贯穿整个施工过程的最基本的质量控制活动,包括施工组织内部的工序作业质量自检、互检、专检和交接检查;现场监理机构的旁站检查、平行检测等。
A.技术复核 B.质量检验 C.竣工验收 D.质量管理
33.建设单位满足了竣工验收的条件,即应组织竣工验收,竣工验收的依据有( )等。
A.工程质量体系文件 B.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质量计划
C.质量检测功能性实验资料 D.工程施工图纸
34.建设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系统的多层次结构是相对于建设工程项目工程系统纵向垂直分解的( )项目质量控制子系统。
A.单项、单位工程 B.分项、分部工程 C.分部、单位工程 D.分项、单项工程
35.( )是质量控制系统的生命。
A.运行环境 B.运行机制 C.运行配置 D.运行控制
36.( )有责任对各分包施工质量计划的编制进行指导和审核,并承担相应施工质量的连带责任。
A.施工发包方 B.施工监理方 C.施工承包方 D.施工总承包方
37.( )是最基本的安全管理制度,是所有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核心。
A.安全预防 B.安全教育 C.安全技术交底 D.安全生产责任制
38.下列不属于主要的施工安全技术措施的是( )。
A.一般工程安全技术措施 B.特殊工程安全技术措施
C.应急措施 D.安全施工措施
39.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统计实行以( )为主的制度。
A.全国统一考核 B.省市考核 C.地区考核 D.城镇考核
40.对大气污染来源中的气体状态污染物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气体状态污染物主要包括分子状态污染物和蒸汽状态污染物
B.分子状态污染物是指以分子形式分散于大气中的物质
C.蒸汽状态污染物指在常温常压下易挥发的物质,以蒸汽状态进入大气
D.气体状态污染物运动速度较大,扩散较快,在周围大气中分布比较均匀
41.在人口稠密区进行控制强噪声作业时,一般在( )停止作业。
A.晚上10点至次日凌晨5点 B.晚上10点至次日凌晨6点
C.晚上9点至次日凌晨5点 D.晚上9点至次日凌晨6点
42.环境管理体系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描述正确的是( )。
A.组织应制定一个或多个环境管理方案,其作用是保证环境目标和指标的实现
B.目标和指标应与环境方案中承诺相呼应
C.组织应制定一个或多个环境管理方案,其作用是保证组织结构和职责的实现
D.目标和指标应与环境管理体系文件中承诺相呼应
43.第二类危险源的出现是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的必要条件,决定了( )。
A.事故的严重程度 B.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C.事故造成的影响 D.事故的未来发展
44.固体废弃物处理的基本思想是无害化、减量化、( )。
A.资源化 B.利用化 C.增值化 D.废弃化
45.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遵循( ),并以文件支持的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
A.全面管理模式 B.系统理论模式 C.戴明模型 D.PDCA管理模式
46.资格预审程序中由业主自行或委托咨询公司编制资格预审文件,可以成立以( )为核心的资格预审文件起草工作小组。
A.业主 B.咨询公司 C.专业人员 D.专家
47.( )是指招标人在招标开始之前或者开始初期,由招标人对申请参加投标的潜在投标人进行资质条件、业绩、信誉、技术、资金等多方面的情况进行资格审查,经认定合格的潜在投标人,才可以参加投标。
A.资格预审 B.标前会议 C.招标公告 D.工程量复核
48.双方在合同谈判结束后,应完成一个完整的( )。
A.合同文本 B.施工承包合同 C.中标文件 D.合同文本草案
49.( )适用成交货物数量少且金额小的合同。
A.转账结算 B.支票支付 C.异地托收 D.现金支付
50.监理人的责任任期是( )。
A.施工合同有效期 B.委托监理合同有效期
C.施工过程 D.验收阶段
51.适用于工期较短、工程量变化幅度不会太大的项目的计价合同的是( )
A.BOT合同 B.成本补偿金合同 C.总价合同 D.单价合同
52.保留金的总额,通常最高不得超过合同总价款的( )。
A.5% B.7% C.10% D.15%
53.某建设工程中,发包人的支付担保应是( )。
A.设备担保 B.土地担保 C.原料担保 D.金额担保
54.下面属于索赔资料准备的是( )。
A.索赔事件分析 B.索赔理由分析
C.干扰事件的责任分析 D.起草索赔文件
55.( )实质上是一种不公开刊登广告而直接邀请投标人参加投标的国际竞争性招标。
A.国际竞争性招标 B.国内竞争性招标 C.有限国际招标 D.无限国际招标
56.为满足项目管理工作的要求,往往需要对建设工程项目信息进行综合分类,其中按项目管理工作的任务分类属于( )维分类。
A.第一 B.第二 C.第三 D.第四
57.当编码不是针对某一项管理工作而编制时,就需要进行( )。
A.编码的整理 B.编码的共享 C.编码的统一 D.编码的组合
58.在建设工程项目信息处理的方法中,关于网络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基于网络的信息处理平台由一系列硬件和软件构成
B.当建设工程项目的业主方和项目参与各方在不同的地点其信息处理应考虑充分利用远程数据通信的方式
C.数据通信网络主要有如下三种类型:局域网、城域网、省域网
D.互联网的项目信息门户是为项目的参与各方提供一个高效的信息交流和协同工作的环境
59.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是项目进展的跟踪和控制系统,也是信息流的( )。
A.控制系统 B.跟踪系统 C.检索系统 D.查询系统
60.( )可提高数据传输的抗干扰能力,使数据传输不受距离限制并可提高数据传输的保真度和保密性。
A.“信息存储数字化和存储相对集中” B.“信息传输的数字化和电子化”
C.“信息处理和变换的程序化” D.“信息流扁平化”
61.银行履约保函的担保金额一般为合同金额的( )。
A.10% B.15% C.25% D.50%
62.支付担保是指中标人要求招标人提供的保证履行合同中约定的( )支付义务的担保。
A.工程款 B.进度款 C.工程预付款 D.合同价款
63.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分析往往由企业的( )或项目中的( )负责。
A.合同管理人员,合同管理部门 B.发包人,承包人
C.承包人;发包人 D.合同管理部门,合同管理人员
64.在合同分析中,应对重要的验收要求、时间、程序以及( )所带来的法律后果作说明。
A.验收 B.竣工 C.违约 D.移交
65.在索赔文件中能够说明自己有索赔权,是索赔报告的关键部分的是( )。
A.总述部分 B.论证部分 C.索赔条款 D.证据部分
66.下列不属于按延误事件之间的关联性划分的延误是( )。
A.单一延误 B.共同延误 C.交叉延误 D.连带延误
67.国际工程咨询一般都是为( )提供服务的。
A.发包人 B.承包人 C.工程师 D.监理人
68.( )是国际工程承包合同订立的最主要形式。
A.招标 B.公开招标 C.邀请招标 D.合同谈判
69.编码是因不同的用途而编制的,( )服务于项目投资目标的动态控制,( )服务于进度目标的动态控制。
A.投资项编码(业主方)/成本项编码(施工方),进度项编码
B.投资项编码(业主方)/成本项编码(施工方),项目的结构编码
C.项目的结构编码,投资项编码(业主方)/成本项编码(施工方)
D.进度项编码,项目的投资项编码(业主方)/成本项编码(施工方)
70.美国AIA系列合同条件分为A、B、C、D、F、G系列,其中建筑师行业所用的文件,是属于( )。
A.A系列 B.B系列 C.C系列 D.D系列
二、多项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0.5分)
71.建设工程项目的全寿命周期包括项目的( )。
A.决策阶段 B.实施阶段 C.运行阶段 D.落实阶段
E.调查阶段
72.项目组织结构图应反映( )主管工作部门或主管人员之间的组织关系。
A.总承包方的费用控制 B.进度控制
C.质量控制 D.合同管理
E.信息管理和组织与协调
73.( )属于物质流程组织。
A.钢结构深化设计工作流程 B.生成月度进度报告有关的数据处理流程
C.弱点工程物资采购工作流程 D.设计变更流程
E.外立面施工工作流程
74.建设工程项目决策阶段策划的基本内容有( )。
A.项目环境和条件的调查与分析 B.项目定义和项目目标论证
C.组织策划 D.管理策划
E.信息策划
75.在组织结构和人员配备上,施工总承包管理单位需要有( )的机构和人员。
A.安全管理 B.进度控制 C.费用控制 D.信息管理
E.风险管理
76.物资采购应遵循的程序有( )。
A.明确采购产品或服务的基本要求、采购分工及有关责任
B.进行采购策划
C.业主方自行采购
D.进行市场调查,选择合格的产品供应或服务单位,建立名录
E.采用招标或协商等方式实施评审工作,确定供应或服务单位
77.《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中项目管理规划大纲可包括( )。
A.项目概况 B.项目范围管理规划
C.项目管理目标规划 D.项目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规划
E.项目现场平面布置图
78.通过项目投资计划值和实际值的比较,如发现有偏差,则必须采取相应的纠偏措施进行纠偏,如( )。
A.采取限额设计的方法 B.调整投资控制的方法和手段
C.采用价值工程的方法 D.制定节约投资的奖励措施
E.调整或修改进度
79.成本偏差分为( )。
A.局部成本偏差 B.专业核算成本偏差
C.分部分项作业成本偏差 D.累计成本偏差
E.月度核算成本偏差
80.通过对施工成本目标按时间进行分解,在网络计划基础上,可获得项目进度的横道图,其表示方式有( )。
A.时标网络图上按旬编制的成本计划 B.时标网络图上按月编制的成本计划
C.时间—成本累积曲线 D.时间—计划成本累积曲线
E.时间—支出累积曲线
81.工程预付款额度,一般是根据( )等因素经测算来确定。
A.进度计划 B.建安工作量
C.主要材料 D.构建费用占建安工作量的比例
E.材料储备周期
82.月报表应包括( )。
A.按照合同中因法律改变的调整和因客观因素改变的调整的有关规定,应增减的任何款额
B.按照合同中预付款的规定,因预付款的支付和付还,应增加和减少的任何款额
C.按照合同中拟用于工程的生产设备和材料的规定,因生产设备和材料应增加的任何款额
D.根据合同或包括索赔、争端与仲裁等其他规定,应付的任何其他增加或减少额
E.所有以前付款证书中确认的减少额
83.下列对赢得值法参数分析及其对应措施,分析正确的是( )。
A.当ACWP>BCWS>BCWP,SV<0,CV<0时,措施为用工作效率高的人员更换一批工作效率低的人员
B.当BCWP>BCWS>ACWP,SV>0,CV>0时,措施为抽出部分人员,放慢进度
C.当BCWP>ACWP>BCWS,SV>0,CV>0时,措施为若偏离不大,维持现状
D.当ACWP>BCWP>BCWS,SV>0,CV>0时,措施为抽出部分人员,增加少量骨干人员
E.BCWS>BCWP>ACWP,SV<0,CV>0时,措施为迅速增加人员投入
84.工程网络计划按工作持续时间的特点划分为( )。
A.肯定型问题的网络计划 B.非肯定型问题的网络计划
C.随机网络计划 D.肯定网络计划
E.事件网络计划
85.工期泛指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一般有( )。
A.计算工期 B.工作工期 C.要求工期 D.计划工期
E.预计工期
86.建设工程项目进度控制的管理措施涉及( )。
A.管理的思想 B.管理的方法 C.管理的手段 D.竞标的模式
E.投资的方式
87.非关键工作时差的调整方法有( )。
A.将工作在其最早开始时间与最迟完成时间范围内移动
B.延长工作的持续时间
C.缩短工作的持续时间
D.增加工作项目
E.减少工作人员
88.对于建设工程项目,尤其是施工阶段的质量预控,可以通过( )的制定过程,运用目标管理的手段,实施工程质量事前预控。
A.施工管理计划 B.施工质量计划
C.施工组织设计 D.施工项目管理实施规划
E.施工项目组织实施规划
89.组织因素中的管理组织使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 )的有机联系构成了一定的组织管理模式。
A.组织架构 B.分解 C.管理制度 D.运行机制
E.发包
90.建设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系统的范围包括( )。
A.目标范围 B.工程范围 C.任务范围 D.主体范围
E.合同范围
91.现行的施工质量计划的方式有( )。
A.工程项目施工质量保证
B.工程项目施工质量计划
C.工程项目施工组织设计(含施工质量计划)
D.施工项目管理实施规划(含施工质量计划)
E.施工项目管理安装规划(含施工质量计划)
92.以下属于质量管理体系八项原则的是( )。
A.以质量为关注焦点 B.领导作用 C.全员参与 D.管理的系统方法
E.过程方法
93.施工企业应在施工过程中贯彻执行企业质量程序文件中材料设备在( )等方面一系列明确规定的控制标准。
A.试验 B.采购 C.进场检验 D.抽样检测
E.质保资料提交
94.风险控制策划的原则有( )。
A.尽可能减少不可接受风险的危险源,如用安全品取代危险品
B.在条件允许时,应使工作适合于人,如考虑降低人的精神压力和体能消耗
C.应尽可能使用先进设备来改善安全控制措施
D.应考虑保护每个工作人员的措施
E.将技术管理与程序控制结合起来
95.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作业文件包括( )。
A.程序文件 B.管理手册
C.监测活动准则 D.作业指导书(操作规程)
E.管理规定
96.安全检查的主要内容有( )。
A.查思想 B.查隐患 C.查操作 D.查设施
E.查整改
97.水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有( )。
A.工业污染源 B.生活污染源
C.农业污染源 D.化工用品、外加剂
E.施工现场废水
98.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模式具体采用了系统化的模型,即通过构成一个动态循环并螺旋上升的系统化管理模式。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模式包含的内容有( )。
A.规划 B.实施和运行 C.检查和纠正措施 D.管理评审
E.循环改进
99.“投标人须知”是招标人向投标人传递基础信息的文件,包括( )。
A.工程概况 B.设计文件 C.报价原则 D.招投标时间安排
E.基础资料
100.建设工程担保的支付担保形式有( )。
A.银行保函 B.履约保证金 C.担保公司担保 D.抵押或者质押
E.履约担保书
试卷九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考点:1Z201012掌握建设项目工程总承包方项目管理的目标和任务
2.B
考点:1Z201013了解业主方和项目其他参与方项目管理的目标和任务
3.C
考点:1Z201020建设工程项目的组织
4.B
考点:1Z201022掌握项目管理的组织结构
5.C
考点:1Z201023熟悉按施工成本组成编制施工成本计划的方法
解析:建设工程项目按成本组成分解为人工费、材料费、施工机械使用费、措施费、间接费。
6.A
考点:1Z201024掌握项目管理的管理职能分工
7.B
考点:1Z201041掌握施工任务委托的模式
解析:施工总承包模式与施工总承管理模式比较,工作开展程序不同;合同关系前者只有一种,后者有两种;分包单位的选择和认可方式有所不同;对分包单位的付款方式有所不同;只有对分包单位的管理责任方面两种模式是相同的。
8.A
考点:1Z201041掌握施工任务委托的模式
9.C
考点:1Z201042掌握建设项目工程总承包的模式
解析:建筑工程的发包单位可以将应当由一个承包单位完成的建筑工程分解成若干部分发包给几个承包单位。
10.D
考点:1Z201043掌握物资采购的模式
11.D
考点:1Z201071掌握项目目标动态控制的方法
解析:管理措施如调整进度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改变施工管理和强化合同管理。
12.B
考点:1Z201100熟悉建设工程监理的工作性质
解析:我国的建设工程监理属于国际上业主方项目管理的范畴。
13.C
考点:1Z202011掌握施工成本管理的任务
解析:施工成本一般以单位工程作为成本核算对象。
14.A
考点:1Z202025熟悉按工程进度编制施工成本计划的方法
解析:一般而言,所有工作都按最迟开始时间开始,对节约资金贷款利息是有利的;但同时,也降低了按期竣工的保证率。
15.C
考点:1Z202032掌握工程变更价款的确定方法
解析:采用合同中工程量清单的单价或价格有几种情况,分别为直接套用、间接套用、部分套用。
16.A
考点:1Z202032掌握工程变更价款的确定方法
解析:按照《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规定,由于工程量清单的工程量数量有误或设计变更引起工程量增减,属合同约定幅度以内的,其相应的综合单价由承包商提出,发包商确认后作为结算的依据。
17.C
考点:1Z202043了解FIDIC合同条件下建筑安装工程费用的结算
18.D
考点:1Z202041掌握建筑安装工程费用的结算方法
19.D
考点:1Z202055掌握施工成本分析的方法
20.A
考点:1Z203022熟悉建设工程项目总进度目标论证的工作步骤
21.B
考点:1Z203032掌握工程网络计划的编制方法
22.D
考点:1Z203033掌握工程网络计划有关时间参数的计算
解析:工作C最迟完成时间为不影响其紧后工作D、工作E和工作F三项最早开始时间,故为第3天;同理工作I最迟完成时间为不影响其紧后工作K、工作L和工作M三项最早开始时间,故为第9天。
23.D
考点:1Z203033掌握工程网络计划有关时间参数的计算
解析:max{3+5,4+6}=10天
24.C
考点:1Z203033掌握工程网络计划有关时间参数的计算
解析:当非关键工作持续时间的拖延等于或大于该工作的总时差TF时,该工作就成为了关键工作,其拖延的时间决定了总时差。
25.B
考点:1Z203031掌握横道图进度计划的编制方法
26.A
考点:1Z204012熟悉质量管理
解析:P阶段的职能包括:确定质量改进目标,制定实现质量目标的行动方案。
27.D
考点:1Z204021掌握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的形成过程
解析:当建设项目仅包含一个单位工程或单项工程时,该单位工程或单项工程既可称为建设项目亦可称为建设工程项目。
28.C
考点:1Z204031掌握建设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系统的构成
29.A
考点:1Z204033了解建设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系统的运行
30.B
考点:1Z204042掌握施工质量计划的编制方法
解析:施工质量计划应由施工承包企业组织编制。
31.D
考点:1Z204044掌握施工过程的作业质量控制
32.B
考点:1Z204044掌握施工过程的作业质量控制
解析:施工作业的质量检验是贯穿整个施工过程的最基本的质量控制活动,包括施工组织内部的工序作业质量自检、互检、专检和交接检查;现场监理机构的旁站检查、平行检测等。
33.D
考点:1Z204052熟悉建设工程项目竣工质量验收
解析:竣工验收的依据有:工程施工承包合同;工程施工图纸;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专业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34.A
考点:1Z204031掌握建设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系统的构成
35.B
考点:1Z204033了解建设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系统的运行
36.D
考点:1Z204042掌握施工质量计划的编制方法
37.D
考点:1Z205021掌握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38.D
考点:1Z205023掌握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解析:主要的施工安全技术措施有一般工程安全技术措施、特殊工程安全技术措施、季节性安全技术措施和应急措施等。
39.C
考点:1Z205032掌握职业伤害事故的处理
40.B
考点:1Z205042掌握建设工程环境保护的措施
解析:分子状态污染物是指常温常压以分子形式分散于大气中的物质。
41.B
考点:1Z205042掌握建设工程环境保护的措施
42.A
考点:1Z205052熟悉环境管理体系
解析:组织应制定一个或多个环境管理方案,其作用是保证环境目标和指标的实现。组织和指标应与环境方针中的承诺相呼应。
43.B
考点:1Z205022掌握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
解析:第二类危险源的出现是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的必要条件,决定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第一类危险源是事故发生的前提,决定事故的严重程度。
44.A
考点:1Z205042熟悉建设工程环境保护的措施
解析:固体废弃物处理的基本思想是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
45.D
考点:1Z205053了解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的运用
解析: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是系统化、结构化、程序化的管理体系,是遵循PDCA管理模式并以文件支持的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
46.A
考点:1Z206011掌握建设工程施工招标的程序和要求
解析:资格预审程序中由业主自行或委托咨询公司编制资格预审文件,可以成立以业主为核心,由咨询公司专业人员和有关专家组成的资格预审文件起草工作小组。
47.A
考点:1Z206011掌握建设工程施工招标的程序和要求
解析:资格预审是指招标人在招标开始之前或者开始初期,由招标人对申请参加投标的潜在投标人进行资质条件、业绩、信誉、技术、资金等多方面的情况进行资格审查,经认定合格的潜在投标人,才可以参加投标。
48.D
考点:1Z206013掌握建设工程施工合同谈判与签约
解析:双方在合同谈判结束后,应完成一个完整的合同文本草案。
49.D
考点:1Z206022掌握物资采购合同的内容
50.B
考点:1Z206024了解工程监理合同的内容
51.C
考点:1Z206031掌握单价合同的运用
52.C
考点:1Z206042熟悉履约担保
53.D
考点:1Z206044熟悉支付担保
解析:某建设工程中,发包人的支付担保应是金额担保;实行履约金分段滚动担保。
54.D
考点:1Z206062掌握建设工程索赔的方法
解析:起草索赔文件属于索赔资料准备。索赔事件分析、索赔理由分析和干扰事件的责任分析属于对索赔报告的反击。
55.C
考点:1Z206073了解国际建设工程承包合同的订立和履行
56.C
考点:1Z207021掌握建设工程项目信息的分类
57.D
考点:1Z207022掌握建设工程项目信息编码的方法
58.C
考点:1Z207023掌握建设工程项目信息处理的方法
解析:数据通信网络主要有如下三种类型: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
59.B
考点:1Z207031了解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
60.B
考点:1Z207032了解工程管理信息化
61.A
考点:1Z206042熟悉履约担保
62.A
考点:1Z206044熟悉支付担保
63.D
考点:1Z206051掌握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分析的任务
64.A
考点:1Z206051掌握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分析的任务
65.B
考点:1Z206062掌握建设工程索赔的方法
66.D
考点:1Z206064熟悉工期索赔的计算
解析:单一延误、共同延误和交叉延误属于按延误事件之间的关联性划分的延误。
67.A
考点:1Z206071了解国际建设工程承包合同
解析:国际工程咨询一般都是为建设单位(发包人)提供服务的。
68.A
考点:1Z206073了解国际建设工程承包合同的订立和履行
69.A
考点:1Z207022掌握建设工程项目信息编码的方法
70.D
考点:1Z206074了解国际常用的几种建设工程承包合同条件的特点
解析:D系列是建筑师行业所用的文件。
二、多项选择题
71.ABC
考点:1Z201010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目标和任务
解析:建设工程项目的全寿命周期包括项目的决策阶段、实施阶段和使用阶段(或称运营阶段,或称运行阶段)。
72.BCDE
考点:1Z201022掌握项目管理的组织结构
解析:项目组织结构图应反映项目经理和费用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和组织与协调等主管工作部门或主管人员之间的组织关系。
73.ACE
考点:1Z201025掌握项目管理的工作流程组织
解析:物质流程组织,如钢结构深化设计工作流程、弱点工程物资采购工作流程、外立面施工工作流程等。
74.ABCD
考点:1Z201032了解建设工程项目决策阶段策划的工作内容
解析:建设工程项目决策阶段策划的基本内容有:项目环境和条件的调查与分析、项目定义和项目目标论证、组织策划、管理策划、合同策划、经济策划、技术策划。
75.ABCD
考点:1Z201041掌握施工任务委托的模式
解析:在组织结构和人员配备上,施工总承包管理单位需要有安全管理、费用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和进行组织与协调的机构和人员。
76.ABDE
考点:1Z201043掌握物资采购的模式
77.ABCD
考点:1Z201051熟悉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划的内容
78.ABCD
考点:1Z201073掌握投资动态控制的方法
解析:通过项目投资计划值和实际值的比较,如发现有偏差,则必须采取相应的纠偏措施进行纠偏,如采取限额设计的方法、调整投资控制的方法和手段、采用价值工程的方法、制定节约投资的奖励措施、调整或修改设计、优化施工方法等。
79.AD
考点:1Z202011掌握施工成本管理的任务
80.BC
考点:1Z202025熟悉按工程进度编制施工成本计划的方法
解析:通过对施工成本目标按时间进行分解,在网络计划基础上,可获得项目进度的横道图,其表示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时标网络图上按月编制的成本计划;另一种是时间—成本累积曲线。
81.BCDE
考点:1Z202041掌握建筑安装工程费用的结算方法
解析:工程预付款额度,一般是根据施工工期、建安工作量、主要材料、构建费用占建安工作量的比例以及材料储备周期等因素经测算来确定。
82.BCDE
考点:1Z202043了解FIDIC合同条件下建筑安装工程费用的结算
解析:月报表应包括:按照合同中因法律改变的调整和因成本改变的调整的有关规定,应增减的任何款额;按照合同中预付款的规定,因预付款的支付和付还,应增加和减少的任何款额;按照合同中拟用于工程的生产设备和材料的规定,因生产设备和材料应增加的任何款额;根据合同或包括索赔、争端与仲裁等其他规定,应付的任何其他增加或减少额;所有以前付款证书中确认的减少额等。
83.AE
考点:1Z202053掌握施工成本控制的方法
解析:当ACWP>BCWS>BCWP,SV<0,CV<0时,措施为用工作效率高的人员更换一批工作效率低的人员;当BCWP>BCWS>ACWP,SV>0,CV>0时,措施为若偏离不大,维持现状;当BCWP>ACWP>BCWS,SV>0,CV>0时,措施为抽出部分人员,放慢进度;当ACWP>BCWP>BCWS,SV>0,CV>0时,措施为抽出部分人员,增加少量骨干人员;BCWS>BCWP>ACWP,SV<0,CV>0时,措施为迅速增加人员投入。
84.ABC
考点:1Z203032掌握工程网络计划的编制方法
85.ACD
考点:1Z203033掌握工程网络计划有关时间参数的计算
86.ABC
考点:1Z203042掌握建设工程项目进度控制的管理措施
解析:建设工程项目进度控制的管理措施涉及管理的思想、管理的方法、管理的手段、承发包模式、合同管理和风险管理等。
87.ABCD
考点:1Z203033掌握工程网络计划有关时间参数的计算
解析:非关键工作时差的调整方法有:将工作在其最早开始时间与最迟完成时间范围内移动;延长工作的持续时间;缩短工作的持续时间;增加工作项目;减少工作项目。
88.BCD
考点:1Z204013了解质量控制
解析:对于建设工程项目,尤其是施工阶段的质量预控,可以通过施工质量计划或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项目管理实施规划的制定过程,运用目标管理的手段,实施工程质量事前预控。
89.ACD
考点:1Z204022掌握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的影响因素
解析:组织因素中的管理组织使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组织架构、管理制度及其运行机制,三者的有机联系构成了一定的组织管理模式。
90.BCD
考点:1Z204031掌握建设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系统的构成
解析:建设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系统的范围包括工程范围、任务范围及主体范围。
91.BCD
考点:1Z204042掌握施工质量计划的编制方法
解析:现行的施工质量计划的方式有:工程项目施工质量计划、工程项目施工组织设计(含施工质量计划)、施工项目管理实施规划(含施工质量计划)。
92.BCDE
考点:1Z204071熟悉质量管理体系八项原则
解析:质量管理体系八项原则的是:以顾客为关注焦点;领导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持续改进;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与供方互利的关系。
93.BCDE
考点:1Z204043掌握施工生产要素的质量控制
解析:施工企业应在施工过程中贯彻执行企业质量程序文件中材料设备在封样、采购、进场检验、抽样检测、质保资料提交等方面一系列明确规定的控制标准。
94.BDE
考点:1Z205022掌握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
解析:风险控制策划的原则有:①尽可能完全消除不可接受风险的危险源,如用安全品取代危险品;②如果不可能消除有重大风险的危险源,应努力采取降低风险的措施,如使用低压电器等;③在条件允许时,应使工作适合于人,如考虑降低人的精神压力和体能消耗;④应尽可能利用技术进步来改善安全控制措施;⑤应考虑保护每个工作人员的措施;⑥将技术管理与程序控制结合起来;⑦应考虑引入诸如机械安全防护装置的维护计划的要求;⑧在各种措施还不能绝对保证安全的情况下,作为最终手段,还应考虑使用个人防护用品;⑨应有可行、有效的应急方案;⑩预防性测定指标是否符合监视控制措施计划的要求。
95.DE
考点:1Z205053了解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的运用
解析: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作业文件是指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之外的文件,一般包括作业指导书(操作规程)、管理规定、监测活动准则及程序文件引用的表格。
96.ABE
考点:1Z205024掌握安全检查
解析:安全检查的主要类型有:查思想、查管理、查隐患、查整改、查事故处理。
97.ABC
考点:1Z205042掌握建设工程环境保护的措施
解析:水污染的来源有: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农业污染源。
98.ABCD
考点:1Z205051掌握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解析: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模式具体采用了系统化的戴明模型,即一个动态循环并螺旋上升的系统化管理模式。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模式职业健康安全方针、规划、实施和运行、检查和纠正措施、管理评审。
99.ACD
考点:1Z206012掌握建设工程施工投标的程序和要求
解析:“投标人须知”是招标人向投标人传递基础信息的文件,包括工程概况、招标内容、招标文件的组成、投标文件的组成、报价原则、招投标时间安排等关键的信息。
100.ABC
考点:1Z206044熟悉支付担保
解析:建设工程担保的支付担保形式有银行保函、履约保证金、担保公司担保等。
世界贸易组织_知识经济与企业知识产权管理
三、世界贸易组织
(一)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过程[18]
世界贸易组织是一个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1995年1月1日正式开始运作,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
建立世贸组织的设想是在1944年7月举行的布雷顿森林会议上提出的,当时设想在成立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同时,成立一个国际性贸易组织,从而使它们成为二次大战后左右世界经济的“货币—金融—贸易”三位一体的机构。
1994年4月15日在摩洛哥的马拉喀什市举行的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部长会议决定成立更具全球性的世界贸易组织,简称“世贸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以取代成立于1947年的关贸总协定(GATT)。于是,1995年WTO成立,1996年开始运作。
(二)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和职能
《建立世界贸易组织的马拉喀什协定》(《马拉喀什协定》)[19]开篇提到,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在于:在提高生活水平和保证充分就业的前提下,扩大货物和服务的生产与贸易,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实现全球资源的最佳配置;努力确保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增长中的份额与其经济需要相称;保护和维护环境。根据《马拉喀什协定》,世界贸易组织的职能在于:管理其体制下的贸易协议;提供贸易谈判的机会;解决纠纷;审查各成员方贸易政策;为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问题提供技术帮助和培训;与其他国际组织配合。
(三)世界贸易组织和知识产权
1.世界贸易组织体制下的知识产权协定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协调知识产权国际问题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发达国家对此非常担心,因为半数以上的成员国来自发展中国家,那么,在WIPO的框架下,充分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势必难以达到,这也就促使发达国家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之时,竭力将知识产权保护的内容纳入到世界贸易组织的框架下。
WTO是一个多边贸易体制,它的法律框架是由《建立世界贸易组织的马拉喀什协议》及其四个附件组成。附件一:《货物贸易多边协定》、《服务贸易总协定》、《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分别作为附件1A、附件1B、附件1C出现。附件二:《关于争端解决规则与程序的谅解》。附件三:《贸易政策审议机制》。附件四:诸边协议。
根据这些协定,WTO下管理了三类贸易:商品贸易、服务贸易、知识产权。而其创立的争端解决制度,大大增加了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力度。
2.争端解决机构
WTO的争端解决机制是WTO的设置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它的主要作用在于处理根据乌拉圭回合最后文件中的任何协议提起的争端。这样,争端解决机构具有独断的权利以建立专家小组,通过专家小组作出上诉报告,保持对裁决和建议的执行的监督,在建议得不到执行时授权采取报复措施。
其解决争端的主要程序:世贸组织成员如有争端,应先行协商,在一方提出要求后的30天内,必须开始协商。如60天后未获解决,一方可申请成立专家小组。争端的解决机构在接到申请后的第二次会议上必须做出决定,即同意或不同意成立专家小组,只有争端解决机构全体反对,专家小组才不能成立。专家组作出最后报告时,争端方可以采取两种方式执行专家报告:
履行:即违背其义务的一方必须立即履行专家小组或上述机构的建议。如果该方无法立即履行这些建议,争端解决机构可以根据请求给予一个合理的履行期限。
提供补偿:若违背义务的一方在合理的履行期限内不履行建议,引用争端解决程序的一方可以要求补偿。或者,违背义务的一方可以主动提出给予补偿。
当违背义务的一方未能履行建议并拒绝提供补偿时,受侵害的一方可以要求争端解决机构授权采取报复措施,中止协议项下的减让或其他义务。这就是说,当一方违背其在1994年关贸总协定或一个有关协议项下的义务时,受侵害的一方在争端解决机构的授权下可以提高从违背义务的一方进口货物的关税,所涉及产品的贸易额应相当于被起诉的措施所带来的影响。
目前,争端解决机构受理的根据TRIPS协定提起的案件如下:
(续表)
(续表)
(四)中国和世界贸易组织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WTO,成为其第143个成员。虽然早自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的知识产权法的修订及制定,都或多或少参考了WTO成立前后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但自加入之后,我国必须履行该条约的义务。
2007年4月10日,美国向WTO提起两项针对中国的争端解决的磋商请求,即中国影响知识产权保护及执行的措施案(DS362)和中国影响特定出版物及音视频娱乐产品的贸易权及发行服务的措施案(DS363),这也是发达国家第一次向WTO提起针对中国的有关知识产权的磋商请求。在接下来的一段时期内,我国不可避免地将要面对国际知识产权争端日益增多的趋势。这使得我们不得不更加重视对《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的理解与执行。
1.中国影响知识产权保护及执行的措施案[20]
2007年4月10日,美国政府就“中国——与知识产权保护和实施有关的措施”向WTO提出申诉。随后,中美两国就此案进行磋商。磋商中,美国共就四个方面涉及的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和执行的相关法律提出磋商请求,它们分别是:(1)中国现行法律对有关蓄意假冒商标或盗版案件刑事程序和处罚的起点问题;(2)中国海关当局对没收的侵犯知识产权的产品的处置问题;(3)拒绝对在中国境内还未被授权出版和发行的作品的版权和相关权利的保护和执行问题;(4)未能对仅仅从事未授权复制或仅仅为授权发行著作权作品的人适用刑法程序和处罚。由于第四个问题是美国对我国法律的误读,美国随后将这一诉请撤销。对于前三个问题,双方未达成一致。2007年8月13日,美国请求WTO就中国影响知识产权保护与实施的某些措施成立专家组。2007年9月25日专家组成立。2009年1月26日专家组报告向WTO各成员公布,对三项争议措施分别做出了裁决,专家组主要裁定:(1)中国《著作权法》,特别是第4条第1句违反了TRIPS协定第9.1条所纳入的《伯尔尼公约》第5(1)条以及TRIPS协定第41.1条的规定;(2)中国有关海关措施违反了TRIPS协定第59条所纳入的TRIPS协定第46条第4句设立的原则;(3)驳回美国关于中国的刑事门槛违反TRIPS协定第61条第1句义务的指控。
专家组建议中国根据裁定修订其《著作权法》和海关措施中的相关内容,使之符合中国在TRIPS协定项下的义务。
2009年3月29日,争端解决机构正式通过了专家组的报告。我国于2010年2月26日修改了著作权法,删除了第4条第1款。
2.中国——影响金融信息服务和外国金融信息提供商的措施案
2008年3月3日,欧共体依据《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第39.2款、GATT服务XVI:2(a),XVI:2(e),XVII,XVIII,就我金融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提出WTO争端解决机制项下的磋商请求,称中国在2006年9月制定的《外国通讯社在中国境内发布新闻信息管理办法》限制了路透集团(Reuters Group PLC)、道琼斯公司(Dow Jones& Co.Inc.)和彭博资讯(Bloomberg)向中国的银行、政府机构和其他客户出售金融信息的能力。
欧共体认为,中国阻止外资金融信息提供商直接向其客户提供服务。外资金融信息提供商必须通过新华社所属的部门审批后才能营运,而新华社最近成立了一家与外资金融机构同台竞技的金融信息服务机构“新华08”,中国的有关措施违反了GATS协议规定的国民待遇和市场准入承诺,中国的规则为欧共体金融信息提供商的市场准入设置了严格障碍。
2008年4月22日至23日,中方与欧共体在日内瓦举行了联合磋商。2008年11月13日,中方与欧共体在日内瓦签署了有关解决金融信息WTO争端案的谅解备忘录。2008年12月4日,欧共体撤回请求。
一般仓储质押模式_打破不动产的束缚: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金融仓储模式探讨
11.2.1 一般仓储质押模式(4)
有融资要求的中小企业把货物存储在仓储企业的仓库中,然后凭借仓单向银行申请贷款,银行根据质押品的价值和其他相关因素向客户企业提供一定比例的贷款。这一过程中,仓储企业负责监管和存储质押品。异地仓储质押模式是对本地仓储质押模式地理位置的一种拓展。中小企业可以根据需要申请将质押的货物存储在附近的仓库或者是自身仓库中,在得到银行和仓储企业许可后,银行委托仓储企业派员监管质押物,仓储企业将其库存货物审核并开具仓单,企业用此仓单向银行质押取得授信。这要求仓储企业充分利用遍布全国的仓储网络,整合社会仓储资源,甚至是客户自身的仓库。具体操作流程如图11.1所示:
图11.1 本地仓储质押模式的操作流程
操作流程说明:
(1)中小企业与仓储企业签订《仓储协议》,将货物送入仓储企业的仓库,仓库审核确认接收后,开具仓单。
(2)中小企业凭借该仓单向银行申请贷款,银行对仓单进行审核。
(3)中小企业、银行和仓储企业协商签署协议,仓单出质背书登记交付银行;仓储企业和银行签订协助银行行使质押权保证书,确定双方在合作中各自履行的责任。
(4)银行按货物价值的一定比例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
(5)融资过程中,仓储企业负责监管货物,接收银行的出库指令。
(6)仓储企业确定出库指令无误后,安排货物出库。
(7)贷款完全收回,银行解除仓单质押,并将仓单归还中小企业。
(8)若中小企业违约,银行则下达处置指令给仓储企业。
(9)仓库接到处置指令后,对质押的货物进行拍卖或者回购。
兽药的管理_兽药与饲料营销
第三节 兽药的管理
一、兽药的质量管理
现代兽药企业都要求实施GMP管理。GMP是英文Good Manufacture Practice一词的缩写,中文翻译为《药品生产质量规范》。GMP自20世纪60年代初在美国问世,现已被许多国家的政府、制药企业和专家一致公认为制药企业进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行之有效的制度。在世界各国制药企业中得到广泛的推广。
兽药GMP,是《兽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简称,是在兽药生产全过程中,用科学合理、规范化的条件和方法来保证生产优良兽药的一整套科学管理体系。
为推动兽药行业的健康发展,保障畜牧业的持续稳定增长,保证人民身体健康,不断提高兽药产品质量,尽早与国际兽药生产管理接轨,国家农业部在1989年颁布了《兽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决定在兽药生产企业实施GMP管理。1994年,发布了《兽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实施细则(试行)》,其中第四条规定“自1995年7月1日起,各地新建的兽药生产企业必须经过我部组织的GMP验收合格后,才能发给兽药生产许可证”。第五条规定“现有的生产企业必须按GMP要求,制定规划,并逐步进行技术改造。凡在2005年12月31日前未取得GMP合格证的兽药生产企业,将被吊销兽药生产许可证,不得再进行兽药生产”。1998年根据农业部第28号令修改发布的《兽药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的第六条作出规定:“新建、扩建、改建的兽药生产企业,必须符合农业部制定的《兽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规定。现有兽药生产企业按照《兽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规定的要求,定出规划,报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畜牧)厅(局)审查批准,逐步实施。”
近几年,兽药GMP的实施受到各级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和兽药生产企业的重视,许多企业制定了实施兽药GMP的规划,加强对兽药生产企业人员的培训,加快了对生产厂房、生产设备的改造步伐。为了加快兽药GMP实施进程,2001年农业部成立了兽药GMP工作委员会,并组织实施了《兽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的修订工作。现行的兽药GMP是农业部2002年3月19日发布的第11号令,自2002年6月19日起施行。
GMP质量管理概述如下。
产品质量:产品、过程、服务满足规定或潜在需求的特征和特征的总和。
质量体系(QS):为产品质量的要求,由组织机构、职责、程序、活动、能力和资源等构成的有机体。
质量控制(QC):为保持产品质量的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活动。
质量保证(QA):为使人们确信产品质量符合规定要求所必需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全部活动。
质量管理(QM):对确定和达到质量要求所必需的职能和活动的管理。它包括质量政策的制定、质量目标的确定,以及在企业内部和外部有关产品、过程或服务方面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组织和实施。
其中,质量控制(QC)主要包括:
取样的原则、程序、数量和记录的填写;
检验操作和记录的填写;
仪器、仪表、小容量玻璃仪器的管理;
滴定液、标准液、标准品和检定菌的管理;
试剂、试液、指示液、培养基的管理;
消毒剂、剧毒(麻醉)药品试剂的管理;
检验环境及设备的管理;
实验动物的管理。
质量保证(QA)主要包括:
原辅料、包装材料、标签的质量控制;
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
批生产、检验记录的管理;
产品出厂后的质量监控;
产品质量档案管理;
质量事故管理;
计量管理;
验证管理;
质量标准管理;
供应商质量体系的评估。
质量管理体系示意图
二、兽药的行业管理
随着人们对动物源食品由需求型向质量型的转变,动物源食品中的兽药残留已逐渐成为全世界关注的一个焦点。兽药在防治动物疾病、提高生产效率、改善畜产品质量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滥用兽药极易造成动物源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残留,这不仅对人体健康造成直接危害,而且极大危害了畜牧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因此,国家提出对兽药经营者实施GSP(农业部颁布并于2010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兽药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其简称为GSP)标准,在店面人员配制、店内设施、饲料与兽药分库管理等方面都做了具体要求。
(一)兽药残留产生的原因
1.非法使用违禁或淘汰药物
我国农业部在2003年(265)号公告中明文规定,不得使用不符合《兽药标签和说明书管理办法》规定的兽药产品,不得使用《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他化合物清单》所列21类药物及未经农业部批准的兽药。但养殖户将禁用药物当做添加剂使用的现象相当普遍,如饲料中添加盐酸克仑特罗(瘦肉精)引起的猪肉中毒事件等。
2.不遵守休药期规定
休药期的长短与药物在动物体内的消除率和残留量有关,而且与动物种类、用药剂量和给药途径有关。国家对有些兽药特别是药物饲料添加剂规定了休药期,但是大部分养殖场(户)很少按规定施行休药期。
3.滥用药物
在养殖过程中长期使用药物添加剂,随意使用新或高效抗生素等。此外,还存在不符合用药剂量、给药途径、用药部位和用药动物种类等用药规定的现象。所有这些因素都能造成药物在体内过量积累,导致兽药残留。
4.违背有关标签的规定
《国家兽药管理条例》明确规定,标签必须写明兽药的主要成分及其含量等。可是有些兽药企业在产品中添加一些化学物质,但不在标签中进行说明,从而造成用户盲目用药。这些违规做法均可造成兽药残留。
5.屠宰前用药
屠宰前使用兽药掩饰有病畜禽临床症状,造成肉食畜产品中的兽药残留。此外,在休药期结束前屠宰动物同样也能造成兽药残留量超标。
在动物源食品中较容易引起兽药残留量超标的兽药主要有抗生素类、磺胺类、呋喃类、抗寄生虫类和激素类药物。
(二)兽药残留的危害
1.毒性反应
长期食用兽药残留超标的食品,药物会在体内蓄积,达到一定量时会对人体造成多种急(慢)性中毒。目前,已有多起有关人食用盐酸克仑特罗超标的猪肉而发生中毒的报道。
2.耐药菌株的产生
动物机体长期反复接触某种抗菌药物后,其体内敏感菌株受到选择性的抑制,从而使耐药菌株大量繁殖,耐药性细菌的产生使得一些常用药物的疗效下降甚至失去疗效,如青霉素、氯霉素、庆大霉素、磺胺类等药物在畜禽中已大量产生抗药性,其临床效果越来越差。动物体内耐药菌株的存在,同样会对人类的身体产生不良影响。
3.“三致”作用
研究发现许多药物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三致”作用。如丙硫咪唑和苯硫苯氨酯具有致畸作用。雌激素、砷制剂、喹恶啉类、硝基呋喃类等具有致癌作用。喹诺酮类药物的个别品种已在真核细胞内发现有致突变作用。磺胺二甲嘧啶等磺胺类药物在连续给药中具有致肿瘤倾向。链霉素具有潜在的致畸作用。这些药物的残留量超标无疑会对人类产生潜在的危害。
4.过敏反应
许多抗菌药物如青霉素、四环素类、磺胺类和氨基糖苷类等能使部分人群发生过敏反应,并在短时间内出现血压下降、皮疹、喉头水肿、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甚至会出现休克的严重后果。
5.肠道菌群失调
抗菌药物残留的动物源食品可对人类胃肠的正常菌群产生不良的影响,使一些非致病菌被抑制或死亡,造成人体内菌群的平衡失调,从而导致长期的腹泻或引起维生素的缺乏等反应。菌群失调容易造成病原菌的交替感染,使得具有选择性作用的抗生素及其他化学药物失去疗效。
6.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动物用药后,一些性质稳定的药物随粪便、尿被排泄到环境中后仍能稳定存在,从而造成环境中的药物残留。如高铜、高锌、有机砷等的大量使用,可造成土壤、水源的污染。
7.严重影响畜牧业发展
长期使用抗生素易造成畜禽机体免疫力下降,影响疫苗的接种效果,还可引起畜禽内源性感染和二重感染,使得以往较少发生的细菌病(如大肠埃希菌、葡萄球菌、沙门氏菌)转变成为主要传染病。此外,耐药菌株的增加,使有效控制细菌疫病变得越来越困难。长期滥用药物严重制约着畜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三)兽药的行业管理
1.完善法律、法规,细化技术标准,做好生物风险评估
为了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保障动物性食品安全,国家先后出台发布了《兽药管理条例》《允许作饲料添加剂的药物品种及使用规定》《动物性食品中最高残留限量》《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他化合物清单》《饲料药物添加剂使用规范》等,用法律、法规规范了动物及动物的产品从生产养殖到产品加工的全过程,使动物性食品安全质量有了一定的改变和提高,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因此,我国应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细化检测技术标准,使之符合国际通用标准,以促进畜产品的国际贸易,提高动物产品安全的可信度。同时,建立不同时期动物疾病、新兽药、新兽药添加剂及有毒、有害化合物的生物风险评价制度,做好生物风险评估,制定相应的措施,将生物风险降到最低,以防止和杜绝动物性食品中毒事件的发生。
2.完善饲料、兽药监控体系,加大行政执法力度
瘦肉精、氯霉素残留、红心鸭蛋等动物性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充分暴露了我国兽药行政执法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对此,要强化兽医行政执法部门依法行政的工作,加大行政执法力度,明确执法机构,打击养殖企业使用违禁兽药及其他化合物的违法行为,建立兽药、饲料、饲料药物添加剂的生产、经营、使用全程监控体系。
对饲料、兽药、饲料药物添加剂生产、经营的监控。依据《兽药管理条例》《饲料药物添加剂使用规范》等法规,对饲料、兽药、饲料药物添加剂生产经营许可证,以及产品批准文号、标签等方面进行监控,不准生产经营无批准文号的兽药、饲料药物添加剂,不准经营违禁兽药及化合物等。
对动物养殖使用饲料、兽药、饲料药物添加剂的监控。动物养殖企业应依法建立兽医用药处方制度,建立饲料、兽药、饲料药物添加剂使用记录档案制度,建立兽药、饲料药物添加剂休药期制度。
对流通环节中动物及动物产品兽药残留的监控。食品动物、动物产品在出场(厂)前依据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要进行残留检测,对不符合标准的动物、动物产品做无害化处理。若养殖企业没有执行动物休药期的,按规定延长饲养时间,经检验合格后方可出场。
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兽药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残留检测机构,加强对动物体内的有毒有害物质残留的检测,保证人们食用的安全和健康。
竞争者分析_兽药与饲料营销
第三节 竞争者分析
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
——《孙子兵法·谋攻篇》
小故事:善待对手
日本的北海道出产一种味道鲜美的鳗鱼,海边渔村的许多渔民都以捕捞鳗鱼为生。鳗鱼的生命非常脆弱,只要一离开深海,无论如何想办法,回港后全是死的。奇怪的是有一位老渔民,每天返回岸边后,他的鳗鱼总是活蹦乱跳的。由于鲜活的鳗鱼价格比死亡的鳗鱼几乎高出一倍以上,所以没几年工夫,老渔民一家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富翁。老渔民在临终之时,把秘诀传授给了儿子。原来,老渔民使鳗鱼不死的秘诀就是在整舱的鳗鱼中,放进几条叫狗鱼的杂鱼。鳗鱼与狗鱼非但不是同类,还是出名的“对头”。几条势单力薄的狗鱼遇到成舱的对手,便惊慌地在鳗鱼堆里四处乱窜,这样一来,反而把满满一船舱死气沉沉的鳗鱼全给激活了。
很多人都把对手视为心腹大患,是异己,是眼中钉,肉中刺,恨不得马上除之而后快。其实,只要反过来仔细一想,便会发现拥有一个强劲的对手反而是一种造化。因为一个强劲的对手,会让你时刻有种危机四伏的感觉,会激发起你更加旺盛的精神和斗志。善待你的对手吧,千万别把他当成“敌人”,应该把他当做是你的一剂强心针、一个推进器、一个加力挡和一条警策鞭。善待你的对手吧,因为他的存在,你才永远是一条鲜活的“鳗鱼”。中国乒乓球队在悉尼奥运会上取得了辉煌战绩,赛后蔡振华说:“中国乒乓球就是因为有瑞典这样的竞争对手才不断推陈出新的。”(瓦尔德内尔17岁就与蔡振华同场竞技)
一、市场竞争
市场竞争是指在同一目标市场范围内,能对其他企业的营销活动产生影响的一种市场行为。
竞争的基础是企业产品相互具有替代性。市场竞争是所有参与方都在争取市场需求的变化朝有利于本企业的交换目标实现转化的过程。
企业需要从顾客观点来看待竞争,因而应该将所有能够满足顾客某种真正需要的企业都看成是竞争对手。
二、市场竞争者分类
市场竞争者中包括四种:市场领先者、市场挑战者、市场追随者、市场补缺者。
(一)市场领先者
市场领先者是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的营销者,占有最大市场份额,一般是该行业的领导者。它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攻击”。因此,作为市场领先者的竞争战略主要是保持自己现有的市场份额,并防止竞争对手对自己利润的侵蚀。对此主要有三种应对战略:
第一,扩大市场总规模战略(寻找新用户,发现新用途,扩大使用量);
第二,保持现有市场份额;
第三,扩大市场份额战略。
这是市场领先者的以进攻作为防御的战略类型。采用的是“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的思路。
投资报酬与市场份额的关系
主要做法有:产品创新,质量领先,品牌组合,大量广告宣传,强力促销。
(二)市场挑战者
市场挑战者是市场占有率位居市场领先者之后而在其他的竞争对手之上的企业,是最具进攻性的竞争者。市场挑战者往往可以采取两种竞争战略:一是向市场领先者发起进攻,夺取更多的市场份额;二是固守已有的市场地位,使自己成为不容易受到其他竞争者攻击的对象。
(三)市场追随者
市场追随者由于也是市场挑战者的攻击目标,因而在已经取得的市场份额内,需要不断改进营销,通过增加顾客的满意感来保持顾客。市场追随者的主要战略类型是:紧紧追随、保持一段距离的追随、有选择的追随。
(四)市场补缺者
市场补缺者是为一个更小的细分市场或者是为一个细分市场中存在的空缺提供产品或服务。
市场补缺者,在竞争中最关键的是应该寻找到一个或多个安全的和有利可图的补缺基点,这也能使这些小企业获得很好的生存空间。补缺战略的关键其实是“专业化”,市场补缺者可以找到的专业化发展方向。
三、市场竞争战略
市场竞争战略是营销企业为了对付竞争对手和适应竞争环境变化而制定的策略及方法的总称。
市场竞争战略能使企业具有应付竞争环境变化的预见性和主动性,能使企业的营销战略目标实现更有保障,能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市场竞争战略主要有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目标集中战略三种。
总成本领先战略是指通过降低产品生产成本,在保证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使自己的产品价格低于竞争对手,以争取最大市场份额的竞争战略。
产品差异化战略是指企业对同质产品在性能、造型、规格、花色、包装等特征上实施差别的策略。
目标集中战略是指主攻某个特殊的顾客群、某产品线的一个细分区段或某一地区市场。
四、以兽药行业为例的竞争对手分析
由于兽药行业和饲料行业的竞争对手分析具有相似性,因而在这里以兽药行业为例,进行竞争对手分析。
(一)竞争对手的产品分析
根据营销界著名的“4P”(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理论,产品策略在每个企业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因此,我们首先要研究竞争对手的产品策略。
1.研究竞争对手的产品策略
(1)产品的技术含量。包括竞争对手采用的是哪里的技术,行业先进性在哪里,有哪些缺陷,企业的科技研发力量如何。
(2)用的主要原材料。比如:高档猪料是鱼粉型还是豆粕型。
(3)质量档次。其质量在行业内属高档还是中低档。
(4)水平的高低。产品粗糙还是非常精致、细腻,这些都影响产品水平的高低。特别是颗粒料断口是否光滑,猪料粉碎粒度是否均匀,加油是否均匀。
(5)主要性能参数。如料肉比、采食量、增重速度、出栏日数等。
(6)主要卖点。如广安的“真优美”猪料,卖点就是后期生长速度很快,“王牌”就是抗拉稀效果十分明显。
2.研究竞争对手产品策略的途径
(1)询问当地经销商。现在大部分经销商都经销多个品牌,所以我们通过这些经销商可以比较容易获得一手资料。
(2)询问技术服务人员。技术服务人员在产品方面是最有发言权的,他们走百家进万户,哪个厂家的哪个品种用户反映最好,有何特色,他们是一清二楚的。
(3)调研终端用户。找到一线用户,询问他们对各个品牌的产品看法,他们必有自己的观点,这些观点往往最直观。如:养殖户会告诉你,谁的料第一,谁第二,谁第三等。
(4)自己的一线业务员收集、分析。
(二)竞争对手的价格分析
价格策略直接决定了企业赢利与否、赢利多少,因而价格策略对于企业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分析竞争对手的价格策略,主要是研究竞争对手在行业的总体价格水平,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
要求一线业务员将竞争对手在一个阶段内的主要产品价格记录下来,然后详细分析,综合比较,确定竞争对手的整体价格水平,评估竞争对手的价格定位。如:有的公司设计小猪料、小鸡料质量高价格很低,目的是抢客户。一旦明了之后,我们将可从容应对和决策。
我们的经销商可实地调查自己“势力范围”内对手的价格情况,不间断地汇报对手的价格动态,我们以此分析对手的价格定位。
通过对终端用户进行调研,评估竞争对手的价格策略。
(三)竞争对手的渠道分析
1.研究竞争对手的渠道
竞争对手的渠道政策。对手是自建营销网络,还是主要依托传统的代理、经销体系须调查清楚,当然更多的是企业同时采用多种营销渠道模式,不过肯定有个占主流的。
竞争对手渠道政策调整的频率和力度。绝大多数企业都在不间断地对自己的渠道政策进行相应的调整,有时是全面调整,有时则是修补,在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企业有不同的渠道模式。
竞争对手新建渠道、维护渠道的动态举措。这其中包括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对相应的经销商进行不同的支持,等等。
2.研究竞争对手的渠道策略的途径
用好自己的业务员。业务员应该对竞争对手的渠道策略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并能对竞争对手的渠道策略进行优劣评估,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途径。
多在市场走动,与经销商多沟通、交流,从中获悉竞争对手的渠道策略是否真正做到了家,市场竞争力有多强。
从总部市场部获得更详细的资料。
(四)竞争对手促销策略的分析
促销就是销售完成过程的“临门一脚”,重要性不言而喻。
1.分析竞争对手促销策略的实质内容
促销的频率,是经常性做还是偶尔为之;
促销的力度,是否引起行业注目;
促销的形式,是否能吸引消费者的眼球;
促销的成效,对提高市场份额是否起到实质性作用;
促销是否对品牌提升起到了作用,促销是否提升了业务员、经销商的信心。
2.分析竞争对手促销策略的主要渠道
分析竞争对手促销策略的主要渠道有:
业务员收集;
代理商反馈,无论是我们的代理商还是竞争对手的代理商,他们都会强烈关注促销活动的;
终端用户的直感,谁的终端促销活动搞得多,谁在用户中的名声就大,用户的直感会告诉我们;
与同行多交流,找到更多、更有用的资料。
(五)竞争对手的品牌传播分析
品牌传播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竞争对手在当地的广告宣传投入。包括在电视、报纸上做的广告,户外广告(墙体广告、车身广告),电台和广播广告等。
竞争对手在门店的陈列、展示。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随机用户的购买欲望。
竞争对手在当地的曝光率和在当地居民心目中的评价形象。
(六)竞争对手的服务策略分析
未来的饲料行业的竞争焦点就是服务,全方位的服务。用户购买的就是感觉,用户感觉舒服是我们服务的最高准则。
研究竞争对手的服务策略要了解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点。
竞争对手的服务政策。竞争对手的服务政策是救火式的应急服务,还是扎扎实实的终端服务,这是企业服务策略的核心。
竞争对手的服务承诺。比如:有没有后勤24小时全天候服务等。
竞争对手的服务质量。这主要看饲养户是否满意。
研究竞争对手的服务策略,主要的途径就是终端户。
(七)竞争对手的人力资源分析
市场营销中,“人”是最关键的要素。
研究竞争对手的人力资源情况:
企业的业务员和技术员对产品是否熟悉;
厂商关系是否融洽;
业务员信心是否十足;
经销商对业务队伍的评价。
通过以上几方面的分析,我们就把竞争对手剖析清楚了,就能对竞争对手的攻防能力作出预测,就可以知道现在能不能攻击竞争对手,若竞争对手对我们发起攻击,其杀伤力有多大,我们如何应对,这样的市场攻击方案也就有的放矢了。
产品生命周期_兽药与饲料营销
第一节 产品生命周期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弗农(Raymond Vernon)1966年在其《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中首次提出的。
产品生命周期(Product Life Cycle),简称PLC,是产品的市场寿命,即一种新产品从开始进入市场到被市场淘汰的整个过程。弗农认为:产品生命是指产品在市场上的营销生命,产品和人的生命一样,要经历形成、成长、成熟、衰退这样的周期。就产品而言,也就是要经历一个开发、引进、成长、成熟、衰退的阶段。而这个周期在不同的技术水平的国家里,发生的时间和过程是不一样的,期间存在一个较大的差距和时差。正是这一时差,表现为不同国家在技术上的差距,它反映了同一产品在不同国家市场上的竞争地位的差异,从而决定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变化。为了便于区分,弗农把这些国家依次分成创新国(一般为最发达国家)、一般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典型的产品生命周期一般可以分成四个阶段,即介绍(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第一阶段:介绍(导入)期。
介绍(导入)期,是指产品从设计投产直到投入市场进入测试阶段。新产品投入市场,便进入了介绍期。此时产品品种少,顾客对产品还不了解,除少数追求新奇的顾客外,几乎无人实际购买该产品。生产者为了扩大销路,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促销费用,对产品进行宣传推广。该阶段由于生产技术方面的限制,产品生产批量小,制造成本高,广告费用大,产品销售价格偏高,销售量极为有限,企业通常不能获利,反而可能亏损。
第二阶段:成长期。
当产品经过介绍期,销售取得成功之后,便进入了成长期。成长期是指产品通过试销效果良好,购买者逐渐接受该产品,产品在市场上站住脚并且打开了销路。这是需求增长阶段,需求量和销售额迅速上升。生产成本大幅度下降,利润迅速增长。与此同时,竞争者看到有利可图,将纷纷进入市场参与竞争,使同类产品供给量增加,价格随之下降,企业利润增长速度逐步减慢,最后达到生命周期利润的最高点。
第三阶段:成熟期。
成熟期是指产品走入大批量生产并稳定地进入市场销售,经过成长期之后,随着购买产品的人数增多,市场需求趋于饱和。此时,产品普及并日趋标准化,成本低而产量大。销售增长速度缓慢直至转而下降,由于竞争的加剧,导致同类产品生产企业之间不得不加大在产品质量、品种、规格、包装、服务等方面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成本。
第四阶段:衰退期。
衰退期是指产品进入了淘汰阶段。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消费习惯的改变等原因,产品的销售量和利润持续下降,产品在市场上已经老化,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市场上已经有其他性能更好、价格更低的新产品,足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此时成本较高的企业就会由于无利可图而陆续停止生产,该类产品的生命周期也就陆续结束,以至最后完全撤出市场。
产品生命周期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它和企业制定产品策略以及营销策略有着直接的联系。管理者要想使他的产品有一个较长的销售周期,以便赚取足够的利润来补偿在推出该产品时所作出的一切努力和经受的一切风险,就必须认真研究和运用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此外,产品生命周期也是营销人员用来描述产品和市场运作方法的有力工具。但是,在开发市场营销战略的过程中,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却显得有点力不从心,因为战略既是产品生命周期的原因又是其结果,产品现状可以使人想到最好的营销战略。此外,在预测产品性能时产品生命周期的运用也受到限制。
年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试题答案与点评_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真题点评与模拟试题
一、2010年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试题答案与点评
(一)单项选择题(共6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根据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下列关于投资项目管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境外投资项目由企业自主决策
B.政府投资项目应报政府核准
C.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政府审批可行性研究报告
D.企业投资项目应上报政府核准或备案
答案:[D]
点评:根据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境外投资资源开发类和大额用汇项目需由政府核准;政府投资项目应报政府审批机关审批;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政府核准机关对项目核准申请报告;企业投资项目报政府核准或备案。
2.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企业投资项目咨询评估报告的若干要求》,下列关于企业投资项目咨询评估报告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企业投资项目咨询评估报告须由符合资质的工程咨询评估机构完成
B.企业投资项目咨询评估报告是企业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
C.企业投资项目咨询评估报告的评估内容只包括外部影响评估
D.各类企业投资项目的咨询评估报告的章节内容应予统一
答案:[A]
点评:根据《关于企业投资项目咨询评估报告的若干要求》,企业投资项目咨询评估报告由符合资质要求的工程咨询评估机构评估;评估报告作为政府核准项目时的重要参考依据;项目评估内容以外部影响评估为主,但对项目的内部影响需简要说明,以作为对项目外部影响评估的基础材料;应根据项目自身情况、行业特点和委托方的具体要求,有选择地确定咨询评估报告的内容和论述重点。
3.下列关于初步可行性研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初步可行性研究的成果是项目最终决策的依据之一
B.初步可行性研究的重点是确定项目的投资规模
C.初步可行性研究的深度介于投资机会研究和可行性研究之间
D.初步可行性研究是建设项目的必经程序
答案:[C]
点评:初步可行性研究的成果是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者项目建议书,据此做出是否进行投资的初步决定;初步可行性研究的重点是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并初步分析项目建设的可能性;初步可行性研究的深度介于投资机会研究和可行性研究之间;不是所有项目都必须进行初步可行性研究,小型项目或者简单的技术改造项目,在选定投资机会后,可以直接进行可行性研究。参见教材P8。
4.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应达到一定的深度要求。下列关于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深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可行性研究确定的融资方案应能满足银行等金融机构信贷决策的需要
B.可行性研究选用的主要设备应附有与供货商签订的合同
C.可行性研究报告应明确提出项目可行的结论
D.可行性研究阶段对生产成本的估算应首选指标估算法
答案:[A]
点评:可行性研究确定的融资方案应能满足银行等金融机构信贷决策的需要;可行性研究中选用的主要设备的规格、参数应能满足招投标的要求;可行性研究报告有明确结论,结论可行或不可行;可行性研究阶段对投资和生产成本的估算应采用分项详细估算法。参见教材P12。
5.下列市场预测方法中,属于因果分析法的是( )。
A.消费系数法 B.季节波动模型
C.趋势外推法 D.类推预测法
答案:[A]
点评:消费系数法属于定量预测方法中的因果分析法。季节波动模型、趋势外推法属于定量预测方法中的延伸预测法;类推预测法是定性预测方法。参见教材P33、P34。
6.市场调查的主要内容有市场需求调查、消费者调查、竞争者调查和市场供应调查。下列关于市场调查内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市场需求调查包括有效需求和潜在需求调查两个方面
B.市场供应调查应包括拟建的相同产品项目的生产能力调查
C.消费调查的内容应包括各企业的市场占有率
D.竞争者调查的目的是在细分市场中把握企业的目标市场
答案:[B]
点评:市场需求的调查包括三个方面:有效需求、潜在需求、需求的增长速度。市场供应调查,要调查供应现状、供应潜力以及正在或计划建设的相同产品的项目的生产能力。消费调查内容包括产品或服务的消费群体、消费者购买能力和习惯、消费演变历史和趋势等。竞争者调查为制定有效的竞争策略提供依据。参见教材P27、P28。
7.德尔菲法是市场预测重要的方法之一。下列关于德尔菲法主要优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能够有效克服组织者主观影响 B.便于专家独立思考和判断
C.能够重视少数人的意见 D.有利于专家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答案:[B]
点评:德尔菲法的应邀专家背靠背作答,能克服权威效应和情感效应,便于专家独立思考和判断。但德尔菲法也有缺点,包括缺少思想沟通交流、易忽视少数人的意见、存在组织者主观影响等。参见教材P52、P53。
8.产品的生命周期分为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对于企业来说,选择进入某产品行业的理想时机是( )。
A.导入期 B.成长期
C.成熟期 D.衰退期
答案:[B]
点评:企业在导入期进入某产品行业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来培育市场,完善产品;而成长期产品市场需求急剧膨胀,行业内的企业数量迅速增加,行业在经济结构中的地位得到提高,产品质量提高,成本下降。对企业来说,此时是进入该行业的理想时机;企业在成熟期进入行业的门槛很高,除非有强大的资金和技术实力,难以取得成功;产品衰退期不宜进入行业。参见教材P54。
9.“五力分析”(波特五因素模型)是一种结构化的竞争能力分析方法,其中,构成“横向”竞争的三种力量是( )。
A.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现有竞争对手之间的竞争能力、客户讨价还价的能力
B.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现有竞争对手之间的竞争能力、替代品的威胁
C.新的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客户讨价还价的能力
D.新的进入者的威胁、现有竞争对手之间的竞争能力、替代品的威胁
答案:[D]
点评:“五力分析”分析五种基本竞争力量,即潜在的进入者、替代品的威胁、客户讨价还价的能力、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以及现有竞争对手之间的抗衡。供应商和购买者讨价还价可视为来自“纵向”的竞争,潜在的进入者、现有竞争对手之间的竞争能力、替代品的威胁可视为“横向”的竞争。参见教材P58。
10.著名的市场营销4P组合理论中,4P是指产品、价格、渠道以及( )。
A.促销 B.人
C.定位 D.公共关系
答案:[A]
点评:4P组合理论,即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参见教材P71。
11.下列关于投资项目建设方案比选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建设方案比选必须采用定量分析方法
B.分项工程的比选范围包括场址选择方案
C.建设方案比选的指标体系包括环境方面的指标
D.基础设施类项目的比选侧重社会层面和经济层面
答案:[C]
点评:建设方案的比较方法包括定性和定量方法。分项工程的方案比选范围主要包括各车间建设方案,各生产装置建设方案,各专项工程(道路、管线、码头等)建设方案及其他分项工程建设方案等。场址选择方案是项目总体方案的比选范围之一。建设方案比选指标体系包括技术层面、经济层面和社会层面(含环境层面),其中市场竞争类项目比选层面着重于技术层面和经济层面,公共产品、基础设施类项目比选层面着重于社会层面和技术层面。参见教材P78—P80。
12.产品方案是指拟建项目的主要产品、辅助产品或副产品及其生产能力的组合方案。产品方案研究的内容通常不包括( )。
A.主要产品品种 B.产品年产量
C.产品用途 D.生产设备
答案:[D]
点评:产品方案研究内容包括产品品种、产量、规格、质量标准、工艺技术、材质、性能、用途、价格、内外销比例等。参见教材P80。
13.下列关于投资项目建设规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单位投资利润是衡量项目经济规模的指标之一
B.产品市场需求变化较快时应采用中、大规模战略
C.项目建设规模的确定只需考虑污染物达标排放的问题
D.民族关系和军事国防不属于项目建设规模研究应考虑的因素
答案:[A]
点评:合理经济规模的衡量指标包括单位产品投资、单位产品成本、劳动生产率和单位投资的利润等。研究项目建设规模时,通常要考虑诸多影响因素。考虑市场需求因素时,当产品的市场需求变化快,品种规格多时,应采用中、小规模战略。当产品适应性强、市场需求量大、品种规格变化较小时,可以采用大、中规模战略。考虑环境容量因素时,不仅要考虑污染物达标排放,还要考虑污染物总量控制。民族关系、军事国防等都是考虑项目建设规模的重要因素。参见教材P82。
14.某建设项目总占地面积10公顷,土地征用费600万元,建筑工程费3000万元,安装工程费1500万元,如欲使投资强度达到1930万元/公顷,则设备购置费应达到( )万元。
A.14200 B.14800
C.15700 D.17200
答案:[A]
点评:投资强度=项目固定资产总投资÷项目总用地面积,此处设备购置费=投资强度×项目总用地面积-土地征用费-建筑工程费-安装工程费=1930×10-600-3000-1500=14200(万元)。参见教材P110。
15.下列关于总图运输方案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总体布置工作应建立在厂区总平面布置的基础上
B.生产装置布置应充分利用风向
C.绿化系数是总平面布置方案技术经济指标之一
D.总图运输方案比选的内容包括拆迁方案比选
答案:[A]
点评:厂区总平面布置应在总体布置的基础上。生产装置布置要充分利用风向、所在方位等条件。总图运输方案比选包括技术指标比选、总图布置费用的比选、功能比选、运输方案的比选和拆迁方案比选。技术指标中包括绿化系数。参见教材P106—P112。
16.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应在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内容不包括( )。
A.工程建设诱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
B.对可能的地质灾害危害拟采取的防治措施
C.工程建设本身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
D.工程建设抑制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答案:[D]
点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包括下列内容:①工程建设可能诱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②工程建设本身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危险性;③拟采取的防治措施。参见教材P99。
17.下列关于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建设项目用地合理性分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所选土地要充分考虑预留用地要求
B.土地利用合理性分析应进行建设项目功能分类及土地规划功能分析
C.项目用地要得到土地管理部门的批准
D.土地利用合理性分析要进行土地利用经济影响分析
答案:[B]
点评:建设项目用地合理性分析包括多项内容,建设项目功能分类及土地功能规划分析是其分析内容之一。项目决策分析阶段不需得到土地管理部门的批准,但需进行项目土地利用的合法性分析。此外,应分析土地利用的社会影响。参见教材P126。
18.下列关于环境影响评价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核心是最有效的利用资源
B.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应考虑不断缩短生产链,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
C.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应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重要指导原则
D.环境影响评价包括治安环境评价和文化环境评价
答案:[C]
点评:环境影响评价分为三个层次。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要求项目污染物达标排放,项目符合产业政策、清洁生产和总量控制要求。区域环境影响评价针对工业区建设和改造,要不断延长生产链条,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实施循环经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重要的指导原则。环境影响评价中所定义的环境不含社会因素,如治安环境、文化环境、法律环境等。参见教材P139、P140。
19.根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编制综合性规划,应编写“环境影响篇章或者说明”。“环境影响篇章或说明”的内容不包括( )。
A.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分析 B.不良环境影响的分析和预测
C.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措施 D.环境影响评价的结论
答案:[D]
点评:环境影响篇章或者说明应当包括下列内容:①规划实施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预测和评估,主要包括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分析、不良环境影响的分析和预测以及与相关规划的环境协调性分析;②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主要包括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政策、管理或者技术等措施。参见《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
20.下列关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内容应包括建设项目工程分析
B.《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应由具备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的单位填写
C.《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内容应包括对建设项目实施环境监测的建议
D.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由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答案:[B]
点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试行)》的填写不要求是具备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的单位,一般是建设单位自行填写。参见教材P149。
21.某公司进口10辆小桥车,进口到岸价格总计折算为人民币200万元。如关税税率为25%,增值税税率为17%,消费税税率为5%,则应缴纳的消费税为人民币( )万元。
A.10.00 B.12.50
C.13.16 D.14.63
答案:[C]
点评:进口环节消费税=(进口设备到岸价×人民币外汇牌价+进口关税)÷(1-消费税税率)×消费税税率,进口关税=进口设备到岸价×人民币外汇牌价×进口关税税率
具体计算为:进口关税=200×25%=50(万元),进口环节消费税=(200+50)÷(1-5%)×5%=13.16(万元)。参见教材P176。
22.流动资金分项详细估算法中,流动负债的构成要素包括( )。
A.现金 B.预收账款
C.应收账款 D.产成品
答案:[B]
点评:流动负债=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参见教材P190。
23.某投资项目建设期为3年,第一年借款400万元,第二年借款300万元,第三年借款300万元,各年借款均在年内均衡发生,借款年利率为6%,每年计息一次,建设期内按期支付利息。该投资项目第二年应支付的建设期利息是( )万元。
A.21.00B.21.36
C.33.00D.33.72
答案:[C]
点评:第二年应支付建设期利息计算为
参见教材P188。
24.下列关于可行性研究中投资估算作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投资估算是制定项目融资方案的依据之一
B.投资估算是进行项目经济评价的基础
C.投资估算是编制施工图预算的依据
D.投资估算是投资决策的依据之一
答案:[C]
点评:投资估算的作用主要有:投资估算是投资决策的依据之一,投资估算是制定项目融资方案的依据,投资估算是进行项目经济评价的基础,投资估算是编制初步设计概算的依据,对项目的工程造价起控制作用。参见教材P168、P169。
25.下列费用中,在投资估算中属于工程建设其他费用的是( )。
A.联合试运转费 B.备品备件购置费
C.工器具购置费 D.生产家具购置费
答案:[A]
点评:联合试运转费是与项目运营有关的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备品备件购置费、工器具及生产家具购置费属于设备购置费。参见教材P179—P183。
26.下列关于建设期利息估算方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项目在建设期内如不能按期支付利息,应按复利计息
B.采用有效年利率计算建设期利息时,应按单利计算
C.对在建设期各年年内均衡发生的借款,应按全年计息
D.对在建设期各年年初发生的借款,应按半年计息
答案:[A]
点评:项目在建设期内如能按期支付利息,应按单利计息;在建设期内如不支付利息,应按复利计息。对建设期各年年内按月、按季均衡发生的借款,发生当年按半年计息,其后年份按全年计息。对借款额在建设期各年年初发生的项目,则应按全年计息。参见教材P187。
27.下列关于建设投资估算中预备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预备费是指在项目决策阶段可以预料的、实施中可能发生的费用支出
B.经批准的设计变更、工程变更、材料代用等所增加的费用不属于预备费内容
C.涨价预备费是指由于材料价格上涨所增加的费用
D.为应对自然灾害发生所预留的措施费用属于基本预备费内容
答案:[D]
点评:预备费包括基本预备费和涨价预备费。基本预备费是指在项目实施中可能发生、但在项目决策阶段难以预料的支出,需要事先预留的费用。基本预备费一般包括:①在批准的设计范围内,技术设计、施工图设计及施工过程中所增加的工程费用,经批准的设计变更、工程变更、材料代用、局部地基处理等增加的费用;②一般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和预防自然灾害所采取的措施费用;③竣工验收时为鉴定工程质量对隐蔽工程进行必要的挖掘和修复费用。涨价预备费是对建设工期较长的项目,由于在建设期内可能发生材料、设备、人工等价格上涨引起投资增加,需要事先预留的费用。参见教材P183、P184。
28.与传统的公司融资方式相比,项目融资方式的特点之一是“有限追索”。下列关于项目融资有限追索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无追索项目融资是有限追索的一个特例
B.采取有限追索项目融资,债权人只能对项目公司的发起人或股东追索有限的责任
C.项目生命周期内,项目公司的股东需对项目公司借款提供担保
D.股东对事先约定金额的项目公司借款提供担保
答案:[C]
点评:有限追索的特例是无追索项目融资。追索的有限性表现在时间及金额两个方面。时间方面,项目公司的股东提供项目建设期内的担保,而项目建成后,这种担保则会解除,改为以项目公司的财产抵押。金额方面,股东只对事先约定金额的项目公司借款提供担保,或仅保证事先约定金额的追加资金支持。参见教材P199。
29.下列关于股权式合资结构、契约式合资结构和合伙制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股权式合资结构下,股东对于公司承担的责任以公司发起成立时的公司权益资本为限
B.契约式合资结构下,投资各方的权利义务按照出资比例进行分配
C.一般合伙制下,每个合伙人对合伙制机构的债务和其他经济责任及民事责任均承担无限连带经济责任
D.有限合伙制下,每个合伙人对合伙机构承担有限责任
答案:[C]
点评:股权式合资结构下,股东对于公司承担的责任以注册资本额为限。公司的注册资本并非一定与公司成立时的权益资本一致,可能会发生注册资本变更。契约式合资结构下,可以不严格地按照出资比例分配,而是按契约约定分配项目投资的风险和收益。一般合伙制下,每一个合伙人对于合伙制机构的债务及其他经济责任和民事责任均承担无限连带经济责任。有限责任合伙制下,一般合伙人对于合伙机构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有限合伙人只承担有限责任。参见教材P197、P198。
30.某通信行业上市公司普通股目前市价为15元,预期每股年股利额为0.7元,股利年期望增长率为7%,该普通股资金成本为( )。
A.9.0% B.11.7%
C.18.3% D.97.7%
答案:[B]
点评:普通股资金成本的计算公式为
此处计算为参见教材P226。
31.项目的融资可分为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外源融资又可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下列融
资方式中,属于间接融资方式的是( )。
A.发行股票 B.发行企业债券
C.企业产权转让 D.商业银行贷款
答案:[D]
点评:直接融资方式是指投融资主体不通过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而从资金提供者手中直接融资,如发行股票和企业债券融资。间接融资方式是指投融资主体通过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向资金提供者间接融资,如向商业银行申请贷款,委托信托公司进行证券化融资等。企业产权转让是内源性融资。参见教材P202。
32.下列报表中,作为资金筹措方案编制基础的是( )。
A.项目建设投资分年计划表 B.项目资金来源计划表
C.总投资使用与筹措计划表 D.项目现金流量表
答案:[A]
点评:一个完整的项目资金筹措方案,主要由两部分内容构成:项目资金来源计划表和总投资使用与资金筹措计划表。项目的融资方案研究,应在投资估算的基础上。项目现金流量表为财务分析的报表。参见教材P218。
33.某企业欲为新项目融资,拟向银行借款1000万元,年利率为6%;另拟发行普通股筹集资金1200万元,普通股资金成本为12%。所得税税率为25%。则该融资方案所得税后的加权平均资金成本为( )。
A.6.75% B.8.59%
C.9.00% D.9.27%
答案:[B]
点评:普通股的资金成本即为税后资金成本。借贷筹资费用和利息支出均在所得税税前支付,可利用公式转换为所得税后资金成本:所得税后资金成本=税前资金成本×(1-所得税税率)。最后,用公式计算加权平均资金成本。此处计算为:6%×(1-25%)×1000/(1000+1200)+12%×1200/(1000+1200)=8.59%。参见教材P227—P229。
34.下列关于资金时间价值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资金时间价值在商品经济中有利息和利率两种表现形式
B.不同时间点发生的资金可能具有相同的价值
C.资金在任何情况下,随时间的推移都可以产生增值
D.资金时间价值的根源在于其资本性特性
答案:[B]
点评:资金时间价值在商品货币经济中有两种表现形式:利润和利息。资金时间价值的客观存在表明不同时点上的绝对数值不等的若干资金有可能具有相等的价值。但资金只有在运动的情况下,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产生增值。参见教材P232—P234。
35.某人第1年年末借款M元,利率为i,按约定从第3年开始到第n年等额还清所有借款,则在第3年到第n年间,每年需偿还( )元。
答案:[A]
点评:第1年年末的借款M,到第2年年末时其本利和为M(1+i),若从第3年年末开始到第n年年末等额还本付息,则偿还期为(n-2)年,故利用资金回收公式计算年偿还额为
参见教材P234—P235。
36.下列关于项目经济评价指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投资回收期指标是以净利润抵偿全部投资所需要的时间
B.动态投资回收期可以全面反映投资项目的经济效果
C.项目的净现值小于零,意味着项目出现了亏损
D.内部效益率不是用来计算初始投资收益的指标
答案:[D]
点评:投资回收期指标是以项目的净收益抵偿投资所需的时间,净收益不等同于净利润。动态投资回收期考虑了资金时间价值,但不能反映回收期之后的情况,难免有片面性。净现值NPV(ic)<0,仅表示项目不能达到基准收益率水平,不能确定项目是否会亏损。内部收益率是指项目对初始投资的偿还能力或项目对贷款利率的最大承受能力。内部收益率不是用来计算初始投资收益的指标。参见教材P237—P243。
37.进行建设方案经济比选要考虑方案间的关系。一般来说,工程技术人员所遇到的多为( )型方案的比选。
A.互斥 B.独立
C.层混 D.相关
答案:[A]
点评:一般说来,工程技术人员遇到的问题多为互斥型方案的选择;高层计划部门遇到的问题多为独立型项目或层混型项目(方案)的选择。参见教材P246。
38.进行项目投资现金流量分析不需要的基础数据是( )。
A.建设投资 B.建设期利息
C.营业收入 D.流动资金
答案:[B]
点评:项目投资现金流量分析是项目融资前分析,不需要建设期利息。参见教材P256、P280。
39.下列关于固定资产折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按照现行财税制度,企业的固定资产折旧应按年计提
B.企业采用何种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应由税务机关确定
C.计算折旧的固定资产原值由工程费用和工程建设其他费用两部分组成
D.不管采用何种折旧方法,同一折旧对象在规定折旧年限内计提的累计折旧额相同
答案:[D]
点评:按财税制度规定企业固定资产应当按月计提折旧,并根据用途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或者当期损益。财务分析中,折旧费通常按年计列。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可在税法允许的范围内由企业自行确定。固定资产原值由工程费用、工程建设其他费用中应计入固定资产原值的部分、预备费和建设期利息组成。无论按哪种方法计算,只要折旧年限相同,所取净残值率也相同,在设定的折旧年限内,总折旧额是相同的。参见教材P266—P268。
40.如固定资产原值6000万元,综合折旧年限6年,净残值率5%,则按年数总和法计算得到的第5年的折旧额是( )万元。
A.443 B.543
C.593 D.950
答案:[B]
点评:年数总和法计算折旧的公式为:
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年折旧率
参见教材P268。
41.投资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涉及多种税金。下列税种中,建设投资估算直接涉及的税种是( )。
A.资源税 B.所得税
C.营业税 D.关税
答案:[D]
点评:建设投资涉及进口关税。参见教材P275。
42.某矿山企业原有固定资产价值12000万元,改扩建项目拟投资8000万元;若不实施该项目,为维持矿山正常运行,也需投资2000万元。假设两种情况下,原有固定资产都全部利用,且投入资金全部形成固定资产,则改扩建项目建设形成的增量固定资产价值为( )万元。
A.2000 B.6000
C.8000 D.12000
答案:[B]
点评:既有法人项目的效益与费用识别强调“有无对比”,进行增量分析。增量固定资产价值=有项目固定资产价值-无项目固定资产价值=新增固定资产价值-无项目追加投资形成固定资产价值=8000-2000=6000(万元)。参见教材P277。
43.下列关于现金流量分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项目投资现金流量分析是投资者最终决策出资的依据
B.项目投资税后净现金流量计算的相关指标是投资赢利能力的完整体现
C.项目资本金现金流量分析可以用于判断项目投资的总获利能力
D.项目资本金现金流量分析可以只计算项目资本金财务内部收益率指标
答案:[D]
点评:项目投资现金流量分析是融资前分析,从项目投资总获利能力的角度,考察项目方案设计的合理性,计算的相关指标可作为初步投资决策的依据和融资方案研究的基础。项目投资所得税前的净现金流量计算的相关指标,即所得税前指标,是投资赢利能力的完整体现,可用以考察项目的基本面。项目资本金现金流量分析指标可以只计算项目资本金财务内部收益率指标。参见教材P280—P283。
44.某投资项目在运营期的第4年的利润总额为350万元,总成本费用为1600万元(其中的财务费用只考虑利息支出),经营成本为1200万元,折旧和推销费用合计280万元,则运营期第4年的利息备付率为( )。
A.2.91 B.3.13
C.3.33 D.3.92
答案:[D]
点评:第4年利息支出=总成本费用-经营成本-折旧费-摊销费=1600-1200-280=120,第4年息税前利润=利润总额+利息支出=350+120=470
参见教材P301。
45.经济分析是按合理配置资源的原则考察项目的经济合理性。下列关于经济分析作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通过经济分析可以明确项目对社会经济的贡献,评价项目的财务合理性
B.根据经济分析结论政府可对财务效益好经济效益差的项目进行限制
C.根据经济分析结论政府可对财务效益差经济效益好的项目予以鼓励
D.根据经济分析结论对项目进行调控有助于实现企业利益和全社会利益的有机结合
答案:[A]
点评:经济分析的作用主要有:正确反映项目对社会经济的净贡献及评价项目的经济合理性;为政府在资源配置的决策中提供重要依据,对那些本身财务效益好但经济效益差的项目实行限制,对那些本身财务效益差而经济效益好的项目予以鼓励;政府审批或核准项目的重要依据;为市场化运作的基础设施等项目提供财务方案的制定依据;有助于实现企业利益与全社会利益的有机结合和平衡;比选和优化项目(方案)具有重要作用。参见教材P309—P310。
46.经济效益与费用的估算是经济费用效益分析的基础。下列关于经济效益与费用估算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经济效益与费用估算必须采用市场价格作为市场定价货物的影子价格
B.项目产出物正面效益的计算应遵循机会成本原则
C.项目投入物的经济价值的计算应遵循沉没成本原则
D.对所有效益和费用的计算均不考虑通货膨胀因素的影响
答案:[D]
点评:进行项目经济分析时,应采用市场价格作为市场定价货物的影子价格的基础,将市场价格加上或者减去相应的物流费用作为项目投入物或产出物的“厂门口”(进厂或出厂)影子价格。项目产出物正面效益的计算应遵循支付意愿原则。项目投入物的经济价值的计算应遵循机会成本原则。项目经济分析对所有效益和费用采用反映资源真实价值的实际价格进行计算,不考虑通货膨胀因素的影响。参见教材P316、P317。
47.某工业园区拟新建一个大型项目,其排出的污染气体A可能会造成附近相当范围的空气污染,则其污染费用的估算可采用( )原则。
A.支付意愿 B.受偿意愿
C.机会成本 D.市场价格
答案:[B]
点评:经济分析中,项目产出物负面影响的计算应遵循接受补偿意愿。参见教材P316。
48.某公司进口设备离岸价300万美元,到岸价345万美元,银行财务费率为0.5%,外贸手续费率为1.5%,进口关税税率为22%,国内运杂费率为2.5%,人民币外汇牌价为1美元= 6.85元人民币,影子汇率换算系数为1.08。假定进口相关费用经济价值与财务价值相同,则该进口设备的经济价值(到厂价)为( )万元人民币。
A.2311.88 B.2316.50
C.2649.41 D.3210.92
答案:[C]
点评:此题综合性较强,需要计算进口设备的购置费。在经济分析中,计算进口设备购置费时需要剔除转移支付。进口关税为转移支付,不应计入设备的影子价格中。
进口设备影子价格(到厂价)=到岸价(CIF)×影子汇率+进口费用=到岸价(CIF)+(外贸手续费+银行财务费+国内运杂费)=345×6.85×1.08+(345×6.85×0.5%+300×6.85×1.5%+300×6.85×2.5%)=2649.41万元。
参见教材P177、P317和P332例10-8。
49.某特大型项目拟生产市场急需的产品M。该产品目前的目标市场价格为10000元/吨,估计该项目产品的上市将使M产品市场价格降至9000元/吨(上述价格均含销项税),项目产品到达目标市场的运杂费为100元/吨,则在进行经济费用效益分析时,应采用的项目产品影子价格为( )元/吨。
A.8900 B.9000
C.9400 D.9900
答案:[C]
点评:如果项目产出物或投入物数量大到影响了其市场价格,导致“有项目”和“无项目”两种情况价格不一致,可取两者的平均值作为确定影子价格的基础。此处以(10000+ 9000)/2=9500(元/吨)为基础确定其出厂影子价格(出厂价)=9500-100=9400(元/吨)。参见教材P319。
50.下列关于经济分析参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国目前的社会折现率取值必须为8%
B.影子汇率换算系数是国家外汇牌价与影子汇率的比值
C.技术性工作的劳动力的影子工资换算系数一般取1
D.非技术劳动力的影子工资换算系数一般取0.8
答案:[C]
点评:我国目前的社会折现率一般取值为8%,对于永久性工程或者受益期超长的项目,社会折现率可适当降低。影子汇率换算系数是影子汇率与国家外汇牌价的比值。技术性工作的劳动力的影子工资换算系数一般取值为1,非技术劳动力的影子工资换算系数在0.25~0.8之间,影子工资换算系数一般取值为1。参见教材P339、P340。
51.下列指标中,属于投资项目经济影响定量分析结构指标的是( )。
A.三次产业贡献率 B.就业效果指标
C.社会纯收入 D.地区分配效果指标
答案:[A]
点评:项目经济影响评价指标包括总量指标、结构指标、社会与环境指标和国力适应性指标等。社会纯收入为总量指标,三次产业贡献率为结构指标,就业效果指标和地区分配效果指标为就业和收入分配指标。参见教材P347。
52.下列关于投资项目社会评价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投资项目的社会影响具有长期性、战略性
B.社会评价通常采用单一指标考察投资项目的社会可行性
C.社会评价需要从国家、企业和社会不同层次进行分析
D.社会评价难以采用统一的评价量纲
答案:[D]
点评:社会评价具有宏观性和长期性。社会评价中,由于涉及的社会环境多种多样,影响因素比较复杂,社会目标多元化和社会效益本身的多样性,使得通用评价指标少,也难以使用统一的量纲进行评价。社会评价需要从国家、地方、社区三个不同的层次进行分析。参见教材P354、P355。
53.社会评价重点关注的人群范围不包括( )。
A.女性 B.贫困人口
C.少数民族 D.自愿移民
答案:[D]
点评:社会评价重点关注的人群范围是贫困人口、女性、少数民族和非自愿移民。自愿移民不作为评价重点。参见教材P358。
54.社会评价强调公众参与。下列关于参与式社会评价方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参与式行动偏重于让项目的利益相关者主导项目的实施
B.参与式方法的目的是让当地人从项目的实施中受益
C.参与式方法的实施结果可以保证项目完全适合当地受益者的需求
D.参与式方法可以消除社会评价出现偏差的可能性
答案:[B]
点评:参与式行动偏重于让项目的利益相关者在决策和项目实施上发挥作用。参与式方法的最终目的是使当地人从项目的实施中得到收益。参与式方法使项目更加适合当地实际受益者的需求,减少社会评价出现偏差的可能性。参见教材P374、P375。
55.项目经济评价往往需要对项目的风险与不确定性进行分析。下列关于风险与不确定性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风险是可以量化的 B.风险是不可保险的
C.不确定性的发生概率未知 D.不确定性可能影响更大
答案:[B]
点评:由于风险是可以量化的,故风险是可以保险的。参见教材P389。
56.下列关于投资项目经济评价中盈亏平衡分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盈亏平衡点上,项目的净现值为0
B.盈亏平衡点越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越强
C.盈亏平衡分析只适用于财务分析
D.盈亏平衡点应按项目计算期内的平均数据计算
答案:[C]
点评:盈亏平衡点上,项目利润总额为0,而非净现值为0。盈亏平衡点越低,表明抗风险能力越强。盈亏平衡点应按项目达产年份的数据计算,不能按计算期内的平均值计算。参见教材P398、P399。
57.为应对采用新技术的风险,业主可在技术合同谈判中增加保证性条款,以保证当新技术达不到设计能力或设计消耗指标时能获得技术转让方的赔偿。这种风险对策属于( )。
A.风险回避 B.风险控制
C.风险转移 D.风险自担
答案:[C]
点评:参见教材P422。
58.某项目基本方案的财务内部收益率为15%,对应的原材料价格为8000元/吨,若原材料价格为9000元/吨,则该项目的财务内部收益率为12%。该财务内部收益率指标对项目原材料价格的敏感度系数为( )。
A.1.8 B.-1.6
C.-1.8 D.-2.0
答案:[B]
点评:敏感度系数计算公式E=ΔA/ΔF,ΔA=(12%-15%)/15%=-0.2,ΔF=(9000-8000)/8000=0.125,E=-0.2/0.125=-1.6。参见教材P394。
59.某投资项目在三种前景下的净现值和发生概率如下表所示。按该表数据计算的净现值期望值为( )元。
A.25000 B.37500
C.66667 D.75000
答案:[D]
点评:净现值期望值=60000×0.25+100000×0.50+40000×0.25=75000。参见教材P410。
60.某项目在主要风险变量的不同情况下,可能发生事件对应的财务净现值及其概率如下表所示,则该项目净现值大于或等于零的累计概率为( )。
A.0.62 B.0.64
C.0.66 D.0.69
答案:[B]
点评:题目已按照净现值从小到大排序,计算累计概率,如下表所示:
插入计算,P(NPV(ic)<0)=0.31+(0.38-0.31)×1000/1400=0.36
P(NPV(ic)≥0)=1-P(NPV(ic)<0)=1-0.36=0.64
参见教材P416,P419。
(二)多项选择题(共3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0.5分)
61.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企业投资项目咨询评估报告编写大纲》的要求,下列分析工作中,属于项目经济影响评估内容的有( )。
A.投资和财务效益分析 B.区域经济影响分析
C.社会效益分析 D.行业影响分析
E.环境效益分析
答案:[BD]
点评:经济影响评估包括经济费用效益或费用效果分析的评估、行业影响评估、区域经济影响评估和宏观经济影响评估。参见《企业投资项目咨询评估报告编写大纲》。
62.投资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的任务包括( )等。
A.计算项目的赢利能力与偿债能力 B.提出防范和降低风险的措施
C.分析项目目标的可能实现程度 D.确定施工单位和施工组织计划
E.提出并推荐企业经营管理方案
答案:[ABC]
点评: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的任务是分析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可能性,比较并推荐先进、可靠、适用的项目建设方案,计算项目的赢利能力与偿债能力,分析评价项目建设与运营所产生的外部影响,分析项目存在的风险并提出防范和降低风险的措施,分析项目目标的实现程度并判别项目的可行性。对项目建设与运营的有关问题及应采取的措施提出必要的建议。参见教材
P4、P5。
63.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结论中推荐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 )等。
A.推荐方案实施的基本条件 B.推荐方案的分析研究结果
C.推荐方案的决策结果 D.推荐方案的不同意见
E.推荐方案存在的主要问题
答案:[ABDE]
点评:推荐方案的内容包括:推荐方案的分析研究结果、推荐方案实施的基本条件、推荐方案的不同意见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参见教材P18。
64.市场总体战略决定企业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市场总体战略包括( )。
A.集中战略 B.竞争战略
C.稳定战略 D.发展战略
E.撤退战略
答案:[CDE]
点评:企业总体战略包括稳定战略、发展战略和撤退战略三大类。重点集中战略是基本竞争战略中的一种。参见教材P55。
65.下列关于采用SWOT分析进行企业战略选择的说法,正确的有( )。
A.面临外部机会,但缺乏内部条件的企业,应采取扭转性战略
B.既面临外部威胁,自身条件也存在问题的企业,应采取防御性战略
C.具有较大的内部优势,又要面临外部挑战的企业,应采取一体化战略
D.拥有强大的内部优势和众多机会的企业,应采取增长性战略
E.既面临外部威胁,自身条件也存在问题的企业,应采取多元化战略
答案:[ABD]
点评:SWOT分析图以企业优势劣势为横坐标,外部机会威胁为纵坐标划分为四个象限。根据企业所在的不同位置,可采取不同的战略。在右上角的企业拥有强大的内部优势和众多的机会,企业应采取增长性战略。在右下角的企业尽管具有较大的内部优势,但必须面临严峻的外部挑战,应开展多元化经营,分散风险,寻找新的发展机会。处于左上角的企业,面临外部机会,但自身内部缺乏条件,应采取扭转性战略,改变企业内部的不利条件。处于左下角的企业既面临外部威胁,自身条件也存在问题,应采取防御性战略。参见教材P65。
66.下列关于市场预测弹性系数法的说法,正确的有( )。
A.用弹性分析法处理经济问题计算方便,但应用不够灵活和广泛
B.弹性是一个相对量,用以衡量某一变量的改变所引起的另一变量的相对变化
C.一般来说,两个变量越不相关,相应的弹性值就越大
D.用历史数据测算出的弹性系数预测未来,可以得到比较精细和准确的结果
E.弹性分析只能考虑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局部性和片面性
答案:[BE]
点评:弹性是一个相对量,它衡量某一变量的改变所引起的另一变量的相对变化。一般来说,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越密切,相应的弹性值就越大;两个变量越是不相关,相应的弹性值就越小。用弹性分析方法处理经济问题的优点是简单易行,计算方便,计算成本低;需要的数据少,应用灵活广泛。但也存在某些缺点:如弹性分析只能考虑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而忽略了其他相关变量所产生的影响,带有一定的局部性和片面性;弹性分析的结果在许多情况下显得比较粗糙,结果可能不准确。参见教材P40。
67.下列关于市场调查方法的说法,正确的有( )。
A.文案调查法是最复杂的一种方法 B.实现调查法主要用于消费行为的调查
C.问卷调查法可以通过网上填表方式 D.实地调查法重在搜集有关企业内部资料
E.文案调查法中的文案资料可以来自公开出版物
答案:[BCD]
点评:文案调查是最简单的调查方法,文案资料来源包括了公开出版物。实验调查法主要应用于消费行为的调查。问卷调查法是调查人员通过面谈、电话询问、网上填表或邮寄问卷等方式搜集资料。参见教材P30。
68.适用性原则是选择生产工艺技术应遵循的原则之一。适用性主要体现在( )等方面。
A.生产工艺技术选择应使工艺技术流程短、自动化程度高
B.生产工艺技术选择应符合环境保护要求
C.生产工艺技术选择应与原材料、燃料和辅助材料的供应相匹配
D.生产工艺技术选择应与员工的素质和管理水平相适应
E.生产工艺技术选择应与国内外供应的设备在性能上相互协调
答案:[CDE]
点评:适用性主要体现在与项目的生产规模相匹配,与原材料路线、辅助材料和燃料相匹配,与设备(包括国内和国外供应设备、主要和辅助设备)相匹配,与资源条件、环保要求、经济发展水平、员工素质和管理水平相适应,与项目的建设规模相适应。参见教材P83。
69.厂区竖向布置是总图运输方案研究的内容之一。厂区竖向布置方案研究应( )。
A.尽量减少土石方量 B.满足防火间距要求
C.考虑管道敷设的要求 D.满足场地雨水排放要求
E.充分利用现有土地、建筑物等设施
答案:[ACD]
点评:竖向布置要求满足生产工艺、场内外运输装卸、管道敷设对坡向、坡度、高程的要求。充分利用地形,选择相适应的竖向布置形式,力求减少土石方工程量。保证场地排水通畅,不受潮水、内涝、洪水的威胁。满足消防要求,充分利用现有空地、现有建构筑物等设施是厂区总平面布置的要求应该考虑的。参见教材P107。
70.下列关于工程方案及配套工程的说法,正确的有( )。
A.工程方案包括建筑工程方案、技术方案和设备方案
B.工程方案的选择应符合优质工程的要求
C.矿产开采项目的工程方案通常直接转化成生产方案
D.电源电压大于等于50kV的建设项目,应提供电源接入系统方案
E.工程方案选择应满足生产使用功能要求
答案:[CE]
点评:工程建设方案选择在技术方案和设备方案的基础上,研究论证主要建筑物、构筑物的建造方案。工程方案要满足生产使用要求,符合工程标准规范的要求,即达到合格要求。矿产开采项目的工程方案将直接转化为生产方案。对于电源电压大于、等于110kV的建设项目,应提供电源接入系统设计。参见教材P112—P115。
71.建设项目中仓储设施建设方式受贮存期和储存量等因素的影响,确定储存期时,应考虑的因素有( )。
A.物料的运输要求 B.物料的年消耗量
C.仓储的人员配备 D.仓储的维修设施
E.物料特性要求
答案:[ABE]
点评:物料贮存期的长短,应根据生产要求、物料特性、年耗量、供应方式、供应地点、运输方式及运距、运输风险,以及国家或行业储运规范等要求确定。参见教材P116。
72.能源有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之分。下列各类能源中,属于不可再生能源的有( )。
A.石油 B.生物质能
C.天然气 D.核燃料
E.煤炭
答案:[ACDE]
点评:不可再生能源包括如煤、石油、天然气、核燃料等。生物质能是可再生能源。参见教材P129。
73.节能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战略方针。投资项目的方案设计中,应( )。
A.尽可能利用国外能源 B.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C.利用价格较低廉的能源 D.采用高效节能设备
E.重视建筑节能
答案:[BDE]
点评:项目的建设方案(包括工艺、设备、公用辅助设施)要实现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合理利用,重视通用设备节能改造、余热余能利用和建筑物的节能等。参见教材P131、132。
74.根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书面审查意见应当包括( )。
A.评价方法的适当性 B.环境影响分析的前瞻性
C.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的有效性 D.公众意见采纳与否及其理由的合理性
E.基础资料、数据的真实性
答案:[ADE]
点评:规划环境影响报告审查意见应当包括下列内容:①基础资料、数据的真实性;②评价方法的适当性;③环境影响分析、预测和评估的可靠性;④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的合理性和有效性;⑤公众意见采纳与不采纳情况及其理由的说明的合理性;⑥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的科学性。参见《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
75.建设项目发生某些变化时,企业需按规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重新报批,这里所指的变化有( )。
A.生产工艺的重大变化 B.产品的市场变化
C.建设地点变化 D.建筑工程方案变更
E.总图竖向布置变更
答案:[AC]
点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经批准后,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采用的生产工艺或者防治污染、防止生态破坏的措施发生重大变动的,建设单位应当重新报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参见教材P150。
76.下列关于规划环境影响跟踪评价的说法,正确的有( )。
A.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的规划实施后应进行跟踪评价
B.大型国企的发展规划实施后应进行跟踪评价
C.应由编制机关及时组织环境影响的跟踪评价
D.跟踪评价无须征求公众意见
E.跟踪评价过程中,发现有明显不良环境影响的,应及时提出改进措施
答案:[ACE]
点评: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的规划实施后,规划编制机关应当及时组织规划环境影响的跟踪评价,跟踪评价应当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规划实施过程中产生重大不良环境影响的,应当及时提出改进措施。参见《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
77.下列关于流动资金估算的说法,正确的有( )。
A.流动资产主要包括货币资金、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等
B.在项目评价中,存货仅包括外购原材料、外购燃料和产成品
C.流动负债是指将在1年或者超过1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
D.应收账款是买卖双方在购销活动中由于取得物资与支付货款在时间上不一致而产生的负债
E.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1年或者超过1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耗用的资产
答案:[ACE]
点评: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1年或者超过1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耗用的资产,项目评价中一般考虑存货、应收账款和现金三项,将发生预付账款的某些项目,还可包括预付账款。存货除考虑外购原材料、外购燃料和产成品外,还应考虑在产品。应收账款属于资产类。流动负债是指将在1年(含1年)或者超过1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项目评价中仅考虑应付账款,将发生预收账款的某些项目还可包括预收账款。参见教材P190—P192。
78.项目建设投资估算中的安装工程费用包括( )。
A.设备基础费用 B.设备内部填充物的材料费
C.建筑设备安装费 D.供电电缆材料费
E.联合试运转费用
答案:[BD]
点评:设备内部的填充物等的材料费、供电电缆材料费属于安装工程费,设备基础费、建筑设备安装费一般属于建筑工程费,联合试运转费属于工程建设其他费。参见教材P173、P178和P182。
79.下列资金来源中,属于既有法人项目资本金外部来源的有( )。
A.企业资产变现 B.企业增资扩股
C.商业银行贷款 D.优先股
E.企业产权转让
答案:[BD]
点评:既有法人项目资本金外部资金来源主要是企业增资扩股和优先股。企业资产变现、企业产权转让是既有法人项目资本金的内部资金来源。商业银行贷款为债务资金来源。参见教材P204—P205。
80.下列关于投资项目偿债顺序的安排,正确的有( )。
A.应当优先偿还长期债务
B.应当优先偿还利率较低的债务
C.为控制汇率风险,一般应当先偿还硬货币的债务
D.可安排所有的债权人以相同的受偿顺序受偿
E.应尽可能使受偿优先顺序被所有债权人接受
答案:[CDE]
点评:通常应当先偿还利率较高的债务,后偿还利率低的。由于有汇率风险,通常应当先偿还硬货币的债务,后偿还软货币的债务。项目的融资安排应当尽可能使所有的债权人对于受偿优先顺序均感到满意。安排所有的债权人以相同的受偿顺序受偿是一种可行的办法。参见教材P222。
81.某投资项目的现金流量见下表,若折现率为10%,则该项目( )。
注:表中数据均为年末数,(P/A,10%,3)=2.4869,(P/F,10%,3)=0.7513
A.净现值为43.77万元 B.静态投资回收期为4年
C.净现值为48.15万元 D.内部收益率大于10%
E.净现值率大于0
答案:[CDE]
点评:整理各年流量,如下表所示:
从累计净现金流量开始出现正值的年份数看,静态投资回收期大于4年。
计算项目净现值为:-1000×(1+10%)-1+50×(1+10%)-2+100×(1+10%)-3+ 450×(P/A,10%,3)×(P/F,10%,3)=48.15。由于i=10%时净现值大于零,根据净现值是关于折现率的递减函数,内部收益率是净现值为零时的折现率,则可判断内部收益率大于10%。由于净现值大于零,则净现值率大于零。
参见教材P237—P245。
82.下列关于互斥型方案比选的说法,正确的有( )。
A.通过相对效果检验的方案就可以接受
B.如果各方案的效果相同,可以采用费用现值法确定最优方案
C.比率性指标与价格性指标的比选结论可能不一致
D.采用价值性指标,必须满足方案间的可比性要求
E.采用比率性指标,必须满足方案间的可比性要求
答案:[CDE]
点评:用相对效果检验的方法对多方案进行评价和比选时,其前提为每个方案是可行的,或者至少排在前面、投资最少的方案是可行的。各方案效果相同时,可以采用最小费用法进行比选。当各方案寿命相等,可以采用费用现值法进行比较;各方案寿命不等,可以采用年费用法或将计算期统一后采用费用现值法进行比较。
互斥型方案比选的评价指标可以是价值性指标,也可以是比率性指标。但采用比率性指标时必须分析不同方案之间的差额(追加)现金流量,否则会导致错误判断。直接按各方案的比率指标比选可能与用价值性指标比选的结论不一致,而用差额投资方案的比率指标比选与用价值性评价指标比选的结论是一致的。
不论使用何种评价指标,都必须满足方案间具有可比性的要求。
参见教材P246—P248。
83.下列关于投资项目财务分析取价原则的说法,正确的有( )。
A.财务分析应采用预测价格 B.现金流量分析应采用基价体系
C.财务生存能力分析应采用实价体系 D.偿债能力分析原则上应采用时价体系
E.现金流量分析采用的价格体系应有助于消除物价总水平上涨的影响
答案:[ADE]
点评:财务分析应采用预测价格。现金流量分析原则上应采用实价体系,即只反映相对价格变动因素影响的价格。因为实价排除了通货膨胀因素的影响,消除了因通货膨胀(物价总水平上涨)带来的“浮肿利润”,能够相对真实地反映投资的赢利能力,为投资决策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偿债能力分析和财务生存能力分析原则上应采用时价体系。参见教材P259—P260。
84.项目财务分析中的总成本费用包括生产成本和( )。
A.管理费用 B.财务费用
C.营业外支出 D.营业费用
E.培训费用
答案:[ABD]
点评:总成本费用=生产成本+期间费用,其中:期间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费用。参见教材P265。
85.下列关于项目偿债能力分析和财务生存能力分析的说法,正确的有( )。
A.偿债能力分析用于考察项目对债务的偿还能力
B.作为偿债能力分析的指标,偿还期内计算的年平均利息备付率更有意义
C.既有法人改扩建项目的偿债能力分析可分项目和企业两个层次
D.财务生存能力分析需结合偿债能力分析才能判断项目的财务可持续性
E.项目各年的盈余资金不出现负值是项目财务上可持续的必要条件
答案:[ACD]
点评:偿债能力分析考察项目借款的偿还能力。偿债能力分析指标之一的利息备付率应分年计算,分别计算在债务偿还期内各年的利息备付率。若偿还前的利息备付率偏低,也可补充计算偿还期内的年平均利息备付率。
对于既有法人改扩建项目,根据项目范围界定的不同,可能会分项目和企业两个层次。当项目范围与企业范围一致时(企业整体改造或局部改造,但将项目范围界定为企业整体时),“有项目”数据与报表都与企业一致,可直接进行借款偿还计算;当项目范围与企业不一致时(局部改扩建且将项目范围界定为企业局部),偿债能力分析就有可能出现项目和企业两个层次。
各年累计盈余资金不出现负值是财务生存的必要条件,在整个运营期间,允许个别年份的净现金流量出现负值,但不能容许任一年份的累计盈余资金出现负值。一旦出现负值时应适时进行短期融资,故财务生存能力分析应结合偿债能力分析进行。
参见教材P297、P301、P302、P305。
86.下列关于企业财务状况指标的说法,正确的有( )。
A.资产负债率是企业资产和负债的比值
B.一般认为资产负债率指标在60%左右较好
C.流动比率过低,说明企业的资金利用效率低
D.产品生产周期长,流动比率会相应提高
E.与流动比率相比,速动比率更能反映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
答案:[BDE]
点评:资产负债率是指企业某个时点负债总额同资产总额的比率。国际上公认的较好的资产负债率指标是60%。流动比率衡量企业资金流动性的大小,该指标过高,说明企业资金利用效率低。一般而言,行业生产周期较长,流动比率就应相应提高。速动比率指标计算时剔除了流动资产中变现能力最差的存货后,较流动比率更为准确地反映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参见教材P303、P304。
87.在经济费用效益分析中,项目的经济效益可分为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下列各种效益,属于项目直接效益的有( )。
A.矿产开采项目的矿产品销售收入
B.高速公路项目带来的时间节约效益
C.兴建汽车厂带动零部件厂发展所产生的效益
D.项目实施导致落后产能淘汰所节约的资源
E.项目的技术扩散效益
答案:[ABD]
点评:项目直接效益是指由项目产出物产生并在项目计算范围内的经济效益,一般表现为项目为社会生产提供的物质产品、科技文化成果和各种各样的服务所产生的效益。例如工业项目生产的产品、矿产开采项目开采的矿产品、运输项目提供运输服务满足人流物流需要、节约时间的效益等。当项目的产出物用于替代资源利用效率较差的其他厂商的产品,使被替代厂商减产或停产,项目直接效益表现为资源的节省。兴建汽车厂带动零部件厂发展为间接效益中的“上、下游”企业相邻效果,技术扩散效果为间接效益。参见教材P313—P315。
88.进行项目经济费用效益分析,确定影子价格时需要考虑项目投入物和产出物对社会经济的影响。项目投入物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可能有( )。
A.消耗社会资源 B.增加该种资源的进口量
C.减少其他用户对该种资源的使用 D.提升该种产品的使用价值
E.提供产品服务
答案:[AC]
点评:项目使用投入物,将造成两种影响:对社会经济造成资源消耗或挤占其他用户的使用。参见教材P317。
89.土地影子价格由土地机会成本和新增资源消耗两部分构成。下列费用中,具有土地机会成本性质的有( )。
A.土地平整费 B.土地补偿费
C.青苗补偿费 D.征地动迁费
E.安置补助费
答案:[BC]
点评:属于土地机会成本性质的费用有土地补偿费、青苗补偿费等。征地动迁费、安置补助费和土地平整费等属于新增资源消耗。参见教材P324。
90.根据《项目申请报告通用文本》,对于涉及国家经济安全的重大项目,应进行经济安全影响分析。下列关于国家经济安全及其影响分析的说法,正确的有( )。
A.国家经济安全包括市场体系安全、国家外债安全、国家产业安全、国际收支安全等
B.投资项目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是正面的
C.国家经济安全是国家的经济在不受伤害条件下正常运行、确保本国最根本的经济利益不受伤害的态势
D.与投资项目最密切相关的国家经济安全因素是市场体系安全
E.由于投资项目会影响到国家经济安全,因此,需要对投资项目进行经济影响分析
答案:[AC]
点评:国家经济安全由国家产业安全、金融市场安全、国际收支安全、市场体系安全、国家外债安全、财政资金安全等众多子系统组成。其中与投资项目最密切相关的是国家产业安全。项目的投资建设活动,可能会影响到相关产业的安全,进而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安全甚至是国家安全,这种影响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对区域经济、产业发展或宏观经济能够产生明显影响的项目有必要进行经济影响分析。参见教材P349、P350。
91.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企业投资项目评估报告编写大纲》的要求,下列评估内容中,属于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评估内容的有( )。
A.土地资源影响评估 B.资源赋存条件评估
C.地质灾害影响评估 D.资源开发价值评估
E.降低水资源消耗的措施评估
答案:[BDE]
注:参见《企业投资项目咨询评估报告编写大纲》。
92.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企业投资项目评估报告编写大纲》的要求,下列评估内容属于节能方案评估的是( )。
A.用能标准和节能规范评估 B.能耗状况和能耗指标分析
C.节能设施建设投资评估 D.节能措施和节能效果分析
E.节能计划实施方案评估
答案:[ABD]
注:参见《企业投资项目咨询评估报告编写大纲》。
93.下列关于社会评价主要方法的说法,正确的有( )。
A.定量分析在社会评价中是一种辅助方法
B.初步社会评价是初步可行性研究阶段常采用的方法
C.初步社会评价应着眼于正面社会因素的分析判断
D.受损严重的群体是初步社会评价的重点分析对象
E.项目涉及的社会因素、社会影响应采用统一指标来评定
答案:[ABD]
点评:社会评价中,由于大量复杂的社会因素进行定量计算显然难度很大,定量分析在社会评价中仅仅是一种辅助方法。初步社会评价是在预可行性研究阶段,即初步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社会评价常采用的一种简便方法。初步社会评价着眼于负面社会因素的分析判断。受损严重的群体是重点分析对象。项目涉及的社会因素、社会影响和社会风险不可能用统一的指标进行评价。参见教材P369、P370。
94.风险估计是估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对项目的影响。风险估计的方法主要包括( )。
A.主观概率估计法 B.客观概率估计法
C.风险分解法 D.概率树分析法
E.蒙特卡洛模拟法
答案:[ABDE]
点评:风险估计的方法包括风险概率估计方法和风险影响估计方法两类,前者分为主观估计和客观估计,后者有概率树分析、蒙特卡洛模拟等方法。参见教材P402。
95.下列关于风险对策与管理的说法,正确的有( )。
A.风险对策研究应贯穿于可行性研究的全过程
B.风险对策研究旨在寻求以最少的费用获取最大的风险效益
C.在投资项目周期的不同阶段,风险管理的内容应该统一
D.风险对策研究是项目有关各方的共同任务
E.风险防范工作应在项目开工建设时就开始进行
答案:[ABD]
点评:风险对策研究应贯穿于可行性研究的全过程。在正确识别出投资项目各方面的风险因素之后,应从方案设计上就采取规避防范风险的措施。风险对策应具经济性,风险对策研究旨在寻求以最少的费用获取最大的风险效益。风险对策应具针对性,不同阶段的风险管理内容不同。风险对策研究是项目有关各方的共同任务。参见教材P403。
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模拟试题(一)_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真题点评与模拟试题
一、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模拟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共60题,每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1.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的最基本要求是( )。
A.多方法验证 B.多方案比较与优化
C.资料数据准确可靠 D.定量分析为主
2.市场调查的各类型中,调查工作量小、耗时短、费用低、信度高、应用比较广泛的是( )。
A.市场普查 B.重点调查
C.典型调查 D.抽样调查
3.进行市场预测时,若所做预测是大趋势预测且影响预测事件的因素太多,主观因素对预测事件的影响较大时,应采用下述方法中的( )。
A.德尔菲法 B.弹性系数法
C.移动平均法 D.指数平滑法
4.一元线性回归预测中,相关系数R是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线性相关关系密切程度的数量指标。当两个变量之间不存在线性关系时,则( )。
A.-1<R<0 B.R=0
C.0<R<1 D.R=1
5.在波士顿矩阵中,行业增长率较高,需要企业投入大量资金予以支持,但企业产品的市场相对占有率不高,不能给企业带来较高的资金回报的业务是( )。
A.“明星”业务 B.“金牛”业务
C.“瘦狗”业务 D.“问题”业务
6.确定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明确企业应该进入或退出哪些领域,选择或放弃哪些业务的战略是( )。
A.总体战略 B.投资战略
C.基本竞争战略 D.职能战略
7.在运用SWOT分析进行企业战略选择时,当企业拥有强大的内部优势和众多的机会时,企业应该选择的战略是( )。
A.增长性战略 B.扭转性战略
C.防御性战略 D.多元化战略
8.产品方案需要在( )研究基础上形成。
A.主导产品 B.辅助产品
C.副产品 D.产品组合
9.建设项目专业设计方案比选方法,一般( )。
A.由专家组进行定性评议,并进行加权评分
B.由专家组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评议,采用加权或不加权的计分方法
C.用不直接反映项目可赢利性的技术经济指标对比
D.直接反映项目可赢利性的方法,即方案经济比选方法
10.在考虑项目技术方案时,如果国内有生产工艺技术工业化业绩、技术先进、可靠、成熟,则项目技术来源方案应为( )。
A.生产工艺技术全部为国产化 B.生产工艺技术部分实现国产化
C.国内外招标,择优选择 D.生产工艺技术由国外工程提供
11.确定项目设备来源方案要考虑国内设备制造厂家的业绩及研发能力。对于国内无制造经验的关键设备,设备来源方案应为( )。
A.国内采购B.以公开招标方式在国内外采购
C.引进技术、合作制造方式D.通过招标确定开发研究企业
12.广泛采用的厂内外运输方式是( )。
A.标准轨距铁路运输 B.汽车运输
C.水上运输 D.带式输送机运输
13.工业项目所需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面积不得超过工业项目总用地面积的( )。
A.5% B.7%
C.10% D.12%
14.某项目厂区占地面积为60000平方米,其中:建筑物占地面积为15000平方米,构筑物占地面积为3600平方米,道路和广场占地面积22800平方米,露天堆场占地面积3600平方米,绿化面积为18000平方米。经计算,该项目的建筑系数为( )。
A.20% B.26%
C.32% D.37%
15.下列关于厂外配套工程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厂外配套工程建设应遵照保证生产、因地制宜、合理配置的原则进行
B.厂外配套工程建设应与城市、地区规划相协调,要统筹安排,保证城市、地区基础设施的合理布局
C.要考虑使用方便,厂外配套工程尽量齐全
D.要符合环保,防止造成新的污染点
16.下列各项中,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 )。
A.风能 B.煤
C.石油 D.核燃料
17.能源资源开发利用合理性的核心是( )。
A.经济增长 B.节约能源资源
C.环境协调 D.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18.我国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实行分类管理,对项目可能造成轻度环境影响的,应当( )。
A.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 B.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
C.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D.不做环境影响评价
19.按我国规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单位是( )。
A.具有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的单位 B.具有咨询资质的单位
C.建设单位 D.具有环境影响评价资质和咨询资质的单位
20.实行备案制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报批手续的完成时间应当是( )。
A.在办理备案手续前 B.在办理备案手续后和项目开工前
C.在办理备案手续后和项目开工后 D.在项目开工后
21.环境价值评估方法中,用于评估水污染造成的损失、森林生态功能价值的方法是( )。
A.恢复或重置费用法 B.成果参照法
C.隐含价格法 D.影子工程法
22.根据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分析和预测该建设项目可能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的种类和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这种安全评价是( )。
A.安全预评价 B.安全现状综合评价
C.专项安全评价 D.安全验收评价
23.初步可行性研究阶段投资估算的允许误差率为( )。
A.大于±30% B.±30%以内
C.±20%以内 D.±10%以内
24.某进口设备的离岸价是400万美元,外汇牌价:1美元=8.27元人民币,国外运费率6%,国外运输保险费率2.66‰,进口关税率22%,进口环节增值税率17%,外贸手续费率1.5%,银行财务费率0.5%。则银行财务费为( )。
A.2万元 B.2.13万元
C.16.54万元 D.17.58万元
25.基本预备费估算是以计算基数乘基本预备费费率得到,该计算基数是( )。
A.工程费用
B.工程建设其他费用
C.工程费用与工程建设其他费用之和
D.工程费用、工程建设其他费用与涨价预备费之和
26.某拟建项目建设期为3年,各年的工程费用估计为2000万元、1800万元、1500万元,已知建设期内平均物价上涨指数为6%,则第2年的涨价预备费为( )万元。
A.222.48 B.343.83
C.2022.48 D.2143.83
27.某新建项目,建设期为2年,第1年借款200万元,第2年借款300万元,各年借款均在年内均衡发生,借款年利率为10%,每年计息1次,建设期内不支付利息,则该项目第2年的建
设期利息为( )。
A.10万元 B.35万元
C.36万元 D.52万元
28.建筑工程费的估算方法中,需要占有较为详细的工程资料,工作量较大的估算方法是( )。
A.单位建筑工程投资估算法 B.单位实物工程量投资估算法
C.概算指标投资估算法 D.比例估算法
29.以下不属于既有法人融资特点的是( )。
A.不组建新的项目法人
B.从项目投产后的经济效益考察偿债能力
C.一般是在既有法人资产和信用的基础上进行的,并形成增量资产
D.一般从既有法人的财务整体状况考察融资后的偿债能力
30.社会无风险投资收益率为4%,市场投资组合预期收益率为15%,某项目投资风险系数为1.2,则采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计算的普通股资金成本为( )。
A.17.2% B.18%
C.22% D.22.5%
31.某项目的资金来源及各来源的融资金额为普通股的50%,长期借款30%,短期借款10%,优先股10%。相应的资金成本分别为15%、8%、5%、12%。此项目的加权资金成本为( )。
A.10% B.10.5%
C.11.6% D.12%
32.初期设立的项目法人筹集资本金的形式是( )。
A.发行股票 B.发行债券
C.银行贷款 D.融资租赁
33.某项目从银行借入一笔资金,按复利计息,在随后的若干年内采用等额本息偿还方式还款,则根据借款总额计算各期应还款数额时,采用的复利率数是( )。
A.(P/A,i,n) B.(A./P,i,n)
C.(F/A,i,n) D.(A./F,i,n)
34.某项目的净现金流量表如下表所示。该项目的静态投资回收期为( )。
A.4年 B.4.25年
C.4.75年 D.5年
35.某投资项目经计算得出,NPV(10%)=50,NPV(12%)=-30,则该方案的内部收益率为( )。
A.小于10% B.介于10%与12%之间
C.大于12% D.不存在
36.甲、乙两个方案为互斥方案,且两个方案计算期相同。已知基准收益率为10%,IRR(甲)=18%,IRR(乙)=15%,则( )。
A.应选择甲方案 B.应选择乙方案
C.甲乙方案均可选择 D.还不能确定应选择的方案
37.债权人决策贷款与否,以及投资人确定融资方案,主要依据是项目( )。
A.赢利能力分析 B.非赢利能力分析
C.偿债能力分析 D.项目资本金赢利能力分析
38.在财务评价的价格体系中,现金流量分析原则上采用( )。
A.固定价格体系 B.预测价格体系
C.时价体系 D.实价体系
39.某货物在2006年的基价为500元,若年通货膨胀率为3%,该货物2007、2008年的时价上涨率分别为4%和6%,则该货物在2008年的时价为( )。
A.519.56元 B.528.42元
C.551.20元 D.584.77元
40.某设备固定资产原值为200万元,折旧年限为5年,残值率为4%,按年数总和法计算的第3年折旧额为( )。
A.38.4 B.40
C.51.2 D.52
41.某项目正常生产年含税销售收入为468万元,含税的总成本费用为334万元(其中含税的外购原材料、燃料动力为234万元),增值税率为17%,则增值税为( )万元。
A.19.47 B.22.78
C.34 D.39.78
42.下列关于财务偿债能力分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利息备付率和偿债备付率一般不宜低于2
B.速动比率比流动比率更准确
C.利息备付率和偿债备付率均应分年计算
D.流动比率反映法人在短时间内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
43.计算总投资收益率指标,依据的报表是( )。
A.利润及利润分配表 B.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
C.财务计划现金流量表 D.资产负债表
44.项目经济分析对效益和费用进行识别的角度是( )。
A.项目经营者的角度 B.项目投资者的角度
C.项目未来的债权人的角度 D.全社会的角度
45.下列项目类型中,不需做经济分析的项目是( )。
A.市场自行调节的行业项目 B.具有自然垄断特征的项目
C.关系国家经济安全的项目 D.产出具有公共产品特征的项目
46.交通运输项目产生的体现为时间节约的效果,应该记作项目的( )。
A.直接效益 B.间接效益
C.转移支付 D.外部效益
47.经济分析中,对于项目产出物的负面效果的计算,应遵循的原则是( )。
A.增量分析原则 B.支付意愿原则
C.受偿意愿原则 D.机会成本原则
48.对于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确定影子价格时采用的方法是( )。
A.线性规划对偶解法 B.市场均衡价格法
C.机会成本法 D.成本分解法
49.当国家需要扩大投资规模时,应当( )。
A.提高行业基准收益率 B.提高社会折现率
C.降低行业基准收益率 D.降低社会折现率
50.对于建设方案技术含量较高的项目,有利于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及产业技术进步,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并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及区域或宏观经济发展,提升相关产业的竞争力,这是项目经济影响效果传递途径中的( )。
A.价格传递效果 B.上下游产业链影响
C.乘数效应 D.技术扩散
51.在进行项目社会评价时,分析项目对不同利益群体的影响是社会评价中的( )。
A.社会影响分析 B.互适性分析
C.社会风险分析 D.经济效果分析
52.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社会信息,问卷设计应遵循一定原则。下列表述中,错误的是( )。
A.尽量避免使用不确定的、歧义性的、互相重叠和技术性过强的术语,答案应尽可能简短
B.尽可能地避免导向性问题
C.尽可能首先提出重要问题,以免被调查者避重就轻
D.对于敏感性问题,如果不宜于直接提出,可以变换方式,间接和含蓄地提出
53.下列关于社会评价所采用的指标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
A.为准确反映项目的社会效果,社会评价指标应把社会性指标和经济性指标综合在一起
B.社会评价指标,按照指标值的取得方式及其性质,可分为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按照其衡量的内容和对象不同,可分为核心指标和辅助指标
C.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全面性综合性特征,既能反映正面影响,又能反映负面影响
D.为便于不同项目之间的社会效果比较,应采用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
54.在敏感性分析中,下列因素中最敏感的是( )。
A.产品价格下降25%,使NPV=0 B.经营成本上升30%,使NPV=0
C.寿命缩短80%,使NPV=0 D.投资增加20%,使NPV=0
55.某投资项目的财务内部收益率为20%。当建设投资增加10%时,内部收益率变为18%,基准收益率为12%,由此得出敏感性系数为( )。
A.-2 B.-1.53
C.-1.43 D.-1
56.若某项目的设计生产能力为年产1000吨A产品,年销售收入为900万元(不含税),年固定总成本为320万元,年可变总成本为280万元(不含税),年销售税金及附加为50万元,以生产能力利用率表示的盈亏平衡点为( )。
A.48.28% B.51.61%
C.52.83% D.56.14%
57.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较大,或者发生后造成的损失较大,但造成的损失是项目可以承受的,必须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则这种风险可定义为( )。
A.较小风险 B.较大风险
C.一般风险 D.重大风险
58.项目决策分析中的风险分析应遵循一定的程序,首先应( )。
A.风险识别 B.风险估计
C.风险评价 D.风险对策研究
59.下列关于蒙特卡洛模拟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假设输入变量之间是相互独立的 B.变量分解得越细越好
C.模拟次数过少,随机数的分布就不均匀 D.模拟次数在200~500次之间为宜
60.通过购买保险进行风险防范,是风险对策中的( )。
A.风险回避 B.风险控制
C.风险转移 D.风险自担
(二)多项选择题(共35题,每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错选,本题不给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0.5分)
61.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工作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有( )。
A.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B.资料数据准确可靠
C.重视多方案比较与优化
D.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以定性分析为主
E.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以动态分析为主
62.市场需求调查要对产品或服务市场需求的历史情况、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调查分析,具体调查产品或服务市场需求的( )。
A.数量 B.质量
C.价格 D.区域分布
E.差异
63.市场预测是项目投资决策的基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确定( )。
A.投资项目的方向 B.投资项目的产品方案
C.投资项目的生产规模 D.投资项目的设备方案
E.投资项目的融资方案
64.市场预测的定性预测方法有( )。
A.类推预测法 B.回归分析法
C.专家会议法 D.指数平滑法
E.弹性系数法
65.下列方法中,用于投资组合分析的是( )。
A.波特五因素模型 B.SWOT分析方法
C.波士顿矩阵 D.通用矩阵
E.竞争态势矩阵
66.下列关于建设方案研究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
A.建设方案研究是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的核心内容,建立在市场分析的基础上
B.建设方案研究的任务是对两种以上可能的建设方案进行优化选择
C.建设方案研究的内容严格按行业规定执行
D.建设方案研究是进行项目经济评价、环境评价和社会评价的基础
E.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不同阶段的建设方案研究工作深度不同
67.项目总体建设方案的比选内容包括( )。
A.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 B.总体技术路线
C.场址选择方案 D.公用工程配套设施建设方案
E.环境保护方案
68.合理经济规模的衡量指标有( )。
A.单位产品投资 B.单位产品成本
C.单位产品价格 D.劳动生产率
E.单位投资利润
69.项目生产工艺技术选择应坚持先进性的原则。技术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 )。
A.产品质量性能好 B.装备自动控制程度和可靠性高
C.工艺流程短 D.工艺水平高
E.物流输送距离短
70.项目选址的基本原则和要求有( )。
A.符合国家和地区规划的要求
B.有利于生产协作和上下游加工一体化
C.重视节约用地和合理用地,充分利用山地、平地
D.有便利的外部交通运输条件和交通连接条件
E.环境良好,且应有一定的环境容量和纳污能力
71.进行总图布置费用比选时,考虑的费用因素有( )。
A.土地费用 B.土石方费用
C.地下管线费用 D.地基处理费用
E.防洪抗震设施费用
72.在项目可行性研究环境保护篇(章)中,对提出的环境污染防治措施方案进行比较,比较内容包括( )。
A.技术水平比较 B.治理效果比较
C.治理风险比较 D.管理及监测方式比较
E.污染治理效益比较
73.项目节水方案的评价指标有( )。
A.产品生产耗水总量 B.单位产品耗水量
C.水的重复利用率 D.供水保证率
E.耗水量下降率
74.我国实行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分级审批。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建设项目是( )。
A.竞争类建设项目
B.公益性质的建设项目
C.核设施、绝密工程等特殊性质的建设项目
D.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的建设项目
E.由国务院审批的或者由国务院授权有关部门审批的建设项目
75.安全预评价方法中,可用于事故致因因素安全评价的方法有( )。
A.模糊矩阵法 B.危险和可操作性研究
C.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 D.事故树分析
E.统计图表分析法
76.项目评价用的项目总投资构成内容有( )。
A.建设投资 B.建设期利息
C.流动资金 D.铺底流动资金
E.工程建设其他费用
77.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编制建设投资估算,应采用的方法有( )。
A.生产能力指数法 B.比例估算法
C.系数估算法 D.指标估算法
E.分类估算法
78.采用分项详细估算法估算流动资金需估算流动负债,流动负债的构成有( )。
A.存货 B.应收账款
C.预付账款 D.应付账款
E.预收账款
79.既有法人项目的资本金主要来源于( )。
A.企业增资扩股
B.企业现有的现金
C.未来生产经营中获得的可用于项目的资金
D.企业资产变现
E.企业发行债券
80.合理的债务资金结构需要考虑( )。
A.融资成本 B.融资风险
C.合理设计融资方式 D.保证方式
E.资本金与债务资金比例
81.下列指标中,价值性指标有( )。
A.内部收益率 B.净现值
C.净现值率 D.净年值
E.投资回收期
82.下列关于动态投资回收期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
A.当动态投资回收期小于等于项目计算期时,可以考虑接受项目
B.动态投资回收期能反映投资回收后的情况,优于静态投资回收期
C.当动态投资回收期小于等于行业基准投资回收期时,可以考虑接受项目
D.动态投资回收期与内部收益率的评价结论一致
E.对某一决策项目而言,动态投资回收期长于静态投资回收期
83.财务评价的基本原则包括( )。
A.费用与效益计算范围的一致性原则
B.费用与效益识别的有无对比原则
C.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以动态分析为主的原则
D.现金流量分析采用时价体系原则
E.基础数据确定的稳妥原则
84.用于分析项目偿还能力的报表有( )等。
A.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 B.资产负债表
C.项目资本金现金流量表 D.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
E.财务计划现金流量表
85.项目融资前财务分析可计算的指标有( )。
A.财务内部收益率 B.偿债备付率
C.利息备付率 D.投资回收期
E.借款偿还期
86.项目资本金现金流量表中,现金流入有( )。
A.营业收入 B.补贴收入
C.利息收入 D.固定资产余值回收
E.流动资金回收
87.下列各项中,属于非营利性投资项目的有( )。
A.小汽车制造项目 B.公用基础设施项目
C.公益医疗卫生保健项目 D.商品住宅开发项目
E.城市污水处理项目
88.在某些情况下,项目的财务赢利性可能难以全面正确地反映项目的经济合理性。这些情况包括( )。
A.国家给予项目补贴 B.企业向国家缴税
C.货物市场价格存在扭曲 D.货物市场价格接近供需平衡价格
E.项目存在外部效果
89.下列关于经济分析基本方法的叙述中,正确的有( )。
A.经济分析遵循效益和费用的计算范围对应一致的基本原则
B.经济分析采取“有无对比”方法识别项目的效益和费用
C.经济分析采取时价体系估算各项效益和费用
D.经济分析采用费用效益分析或费用效果分析方法,寻求以最小的投入(费用)获取最大的产出(效益,效果)
E.经济费用效益分析采用内部收益率、净现值、投资回收期等经济赢利性指标进行定量计算
90.项目经济费用效益分析应编制的报表有( )。
A.项目投资经济费用效益流量表 B.项目资本金经济费用效益流量表
C.国内投资经济费用效益流量表 D.国内借款偿还计划表
E.利润与利润分配表
91.经济影响分析的内容包括( )。
A.区域影响经济分析 B.社会影响经济分析
C.行业影响经济分析 D.微观影响经济分析
E.宏观影响经济分析
92.社会评价重点关注的人群范围是( )。
A.社会主流群体 B.贫困人口
C.女性 D.少数民族
E.非自愿移民
93.界定投资项目的社会影响范围是开展社会评价工作的基础和前提,重点界定内容是( )。
A.项目的社会影响区域界定,包括可能受到项目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地区
B.项目社会影响的行政区划界定
C.对项目影响区域内的目标群体和影响群体界定
D.分析哪些社会影响是由项目直接导致的,以及项目的实施还可能产生哪些间接影响
E.对项目可能导致的重要影响因素进行界定
94.下列属于风险分析方法的是( )。
A.盈亏平衡分析 B.敏感性分析
C.概率树分析 D.蒙特卡洛模拟
E.效益费用分析
95.线性盈亏平衡分析的前提条件是( )。
A.产量小于销售量 B.产量等于销售量
C.产量大于销售量 D.产量变化,单位可变成本不变
E.产量变化,产品售价不变
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模拟试题(二)_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真题点评与模拟试题
二、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模拟试题(二)
(一)单项选择题(共60题,每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采取分阶段由粗到细、由浅到深地进行,一般首先应进行的是( )。
A.项目前评估 B.投资机会研究
C.初步可行性研究 D.可行性研究
2.市场调查的各种方法中,最简单、最一般和常用的方法是( )。
A.文案调查法 B.实地调查法
C.问卷调查法 D.实验调查法
3.在进行市场预测时,根据市场及其环境的相似性,从一个已知的产品或市场区域的需求和演变情况,预测其他类似产品或市场区域的需求及其变化趋势时,采用的预测方法是( )。
A.德尔菲法 B.移动平均法
C.指数平滑法 D.类推预测法
4.采用一次指数平滑法进行市场预测,如果观测值呈波动很大,则平滑系数α的取值( )。
A.小于0.1 B.介于0.1~0.3之间
C.介于0.3~0.5之间 D.介于0.5~0.8之间
5.产品生命周期中,产品市场需求急剧膨胀,产品质量提高,成本下降,行业内的企业数量迅速增加,行业在经济结构中的地位得到提高,此时所处的阶段是( )。
A.导入期 B.成长期
C.成熟期 D.衰退期
6.通用矩阵与波士顿矩阵类似,但它考虑了更多的因素,其纵坐标表示的是( )。
A.行业吸引力 B.行业成长速度
C.企业实力 D.相对市场份额
7.在运用SWOT分析进行企业战略选择时,当企业面临外部机会,但自身内部缺乏条件时,企业应该选择的战略是( )。
A.增长性战略 B.扭转性战略
C.防御性战略 D.多元化战略
8.对于总体性或重要建设方案比选,一般选用的比选方法是( )。
A.由专家组进行定性评议,并进行加权评分
B.由专家组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评议,采用加权或不加权的计分方法
C.用不直接反映项目可赢利性的技术经济指标对比
D.直接反映项目可赢利性的方法,即方案经济比选方法
9.国内外都有成熟技术,但技术路线不一,或在建设规模上,国内尚无大规模运行业绩的,项目技术来源方案为( )。
A.生产工艺技术全部为国产化 B.生产工艺技术部分实现国产化
C.国内外招标,择优选择 D.生产工艺技术由国外工程提供
10.确定项目设备来源方案要考虑国内设备制造厂家的业绩及研发能力。对于国内有制造能力、且有制造业绩的设备,设备来源方案应为( )。
A.国内采购 B.以公开招标方式在国内外采购
C.引进技术、合作制造方式 D.通过招标确定开发研究企业
11.下列关于技术转让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
A.技术转让一般需要一个较漫长的过程
B.技术只能向一家转让,以免造成同行业竞争加剧
C.影响技术转让的因素主要有技术评审、转让方式、政府干预、合作年限等
D.单纯的软技术转让通过技术许可证转让完成
12.短距离的厂内运输,最宜采用的运输方式是( )。
A.标准轨距铁路运输 B.叉车运输
C.水上运输 D.管道运输
13.建筑系数是衡量项目总平面布置水平的重要指标。就一般工业项目而言,其建筑系数应不低于( )。
A.25% B.30%
C.35% D.40%
14.某项目厂区占地面积为80000平方米,其中:建(构)筑物占地面积为23500平方米,道路和广场占地面积为25000平方米,露天堆场占地面积为3500平方米,绿化面积为3000平方米,管线及管廊占地面积为5000平方米。经计算,该项目的场地利用系数为( )。
A.30% B.34%
C.68% D.71%
15.下列关于环境保护方案要求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
A.实行“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管促治”的方针
B.坚持科学规划,突出预防为主的方针,从源头防治污染和生态破坏
C.采用无污染或少污染的先进技术和生产工艺
D.坚持环境治理设施应与项目的主体工程同时规划、同时设计、同时施工的“三同时”原则
16.建设项目用地合理性分析时,可用产值差异率衡量经土地利用经济效益,产值差异率的正确计算公式是( )。
A.产值差异率=项目土地平均产量/城市土地平均产量
B.产值差异率=项目土地平均产值/城市土地平均产值
C.产值差异率=项目产量/全国土地平均产量
D.产值差异率=项目产值/全国土地平均产值
17.下列关于水资源论证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
A.从江河、湖泊或地下取水并需申请取水许可证的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应当进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
B.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必须由取得相应的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资质的单位编制
C.国家《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统一了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内容
D.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应含有项目用水合理性分析
18.我国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实行分类管理,对项目可能造成重大环境影响的,应当( )。
A.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 B.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
C.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D.不做环境影响评价
19.我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的填写单位一般是( )。
A.具有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的单位
B.具有咨询资质的单位
C.具有环境影响评价资质和咨询资质的单位
D.建设单位
20.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中,对于内部的、小的以及能被控制的环境影响,一般( )。
A.剔除该环境影响、不再做任何评价分析
B.做环境影响的定性说明
C.需进行环境影响的货币化计算
D.环境影响的定性说明辅以环境影响的货币化计算
21.环境价值评估方法中,可用于评估几乎所有环境对象的方法是( )。
A.调查评价法 B.影子工程法
C.隐含价格法 D.成果参照法
22.安全预评价过程中,确定安全预评价单元后,可以( )。
A.识别与分析危险、有害因素 B.收集国内外相关法律法规
C.明确被评价对象和范围 D.选择安全预评价方法
23.可行性研究阶段投资估算的允许误差率为( )。
A.大于±30% B.±30%以内
C.±20%以内 D.±10%以内
24.某进口设备的离岸价是400万美元,外汇牌价:1美元=8.27元人民币,国外运费率6%,国外运输保险费率2.66‰,进口关税率22%,进口环节增值税率17%,外贸手续费率1.5%,银行财务费率0.5%。则外贸手续费为( )。
A.49.62万元 B.52.60万元
C.52.74万元 D.64.34万元
25.某建设项目发生设备及工器具购置费4000万元,建筑工程费2400万元,安装工程费800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500万元,基本预备费率为10%,建设期为两年,假设建设期内平均物价上涨指数为5%,各项费用在建设期内平均投入,则基本预备费为( )万元。
A.370 B.395
C.720 D.770
26.涨价预备费计算公式表示( )。
A.第t年的工程费用
B.第t年的工程建设其他费用
C.第t年的工程费用与工程建设其他费用之和
D.第t年的工程费用、工程建设其他费用与基本预备费之和
27.某新建项目,建设期为2年,第1年年初借款500万元,第2年年初借款800万元,借款年利率为10%,每年计息一次,建设期内支付利息。则该项目的建设期利息为( )。
A.92.5万元 B.117.5万元
C.180万元 D.185万元
28.一般项目在可行性研究阶段估算流动资金应采用的方法是( )。
A.生产能力指数法 B.扩大指标估算法
C.系数估算法 D.分项详细估算法
29.下列融资方式中,属于间接融资的是( )。
A.发行股票 B.发行债券
C.合资合作 D.银行贷款
30.某项目需要购置进口设备。下列融资方式中,融资数额最大的是( )。
A.商业银行贷款 B.出口信贷
C.融资租赁 D.银团贷款
3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债务资金来源的是( )。
A.融资租赁 B.发行债券
C.企业资产变现 D.银行贷款
32.某项目所得税税率为33%,其税前资金成本为8.76%,则其税后资金成本为( )。
A.4.27% B.5.87%
C.8.24% D.12.95%
33.某项目各种融资金额占项目总额资金的比例分别为:长期借款30%,短期借款10%,普通股60%,其相应的资金成本分别为:长期借款7%,短期借款5%,普通股12%,则项目的加权平均资金成本为( )。
A.7.8% B.8.4%
C.9.8% D.11.2%
34.若年利率为12%,按季计息,则年有效利率为( )。
A.12.36% B.12.49%
C.12.55% D.12.68%
35.某项目的静态投资回收期为4.75年。已知基准收益率为10%,则该项目的动态投资回收期( )。
A.小于4.75年 B.等于4.75年
C.大于4.75年 D.无法判断
36.某投资项目经计算得出,FNPV(15%)=10,FNPV(20%)=-30,则该方案的内部收益率为( )。
A.15.33% B.15.67%
C.16.25% D.18.3%
37.已知甲、乙两个方案为互斥方案,且两个方案计算期相同。已知NPV(甲)=186.46万元,NPV(乙)=132.95万元,那么应选择( )。
A.甲方案 B.乙方案
C.甲乙均可 D.不能确定
38.进行多方案比选,最适用的财务现金流量表是( )。
A.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 B.资本金现金流量表
C.投资各方财务现金流量表 D.项目增量财务现金流量表
39.项目财务生存能力分析原则上应采用的价格体系是( )。
A.固定价格体系 B.预测价格体系
C.时价体系 D.实价体系
40.货物A在2007年的价格为150元,若通货膨胀率为3.5714%,货物A的时价上涨率为2%,则2008年货物A的实价为( )。
A.150 B.153
C.147.72 D.144.83
41.某项目固定资产原值为500万元,预计净残值率为4%,按双倍余额递减法计算折旧,折旧年限为10年,则第2年折旧额为( )万元。
A.80 B.80.8
C.96 D.100
42.某项目投产的第1年流动资金借款额为500万元,第2年又借入300万元,已知年利率为10%,则第2年流动资金借款利息为( )万元。
A.15 B.30
C.55 D.80
43.某项目在2006年利润总额为200万元,应纳所得税为66万元,当年在成本中列支的长期借款利息为45万元,流动资金借款利息为22万元,折旧、摊销20万元,还本金额为80万元,该项目当年的偿债备付率为( )。
A.1.95 B.1.05
C.1.93 D.1.50
44.计算项目投资内部收益率指标,依据的报表是( )。
A.利润与利润分配表 B.资金来源与运用表
C.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 D.资产负债表
45.经济分析的计算期( )。
A.短于财务分析的计算期 B.与财务分析的计算期保持一致
C.长于财务分析的计算期 D.不完全受财务分析计算期的限制
46.在经济分析中,所得税应作为( )。
A.费用 B.效益
C.外部效益 D.转移支付
47.经济分析中,对于项目产出物正面效益的计算,应遵循的原则是( )。
A.增量分析原则 B.支付意愿原则
C.受偿意愿原则 D.机会成本原则
48.计算土地影子价格时,在调整计算实际征地费用中的土地补偿费时,应将土地补偿费视作( )。
A.属于机会成本性质的费用 B.属于新增资源消耗的费用
C.属于转移支付的费用 D.属于重复计算的费用
49.采用费用效果分析进行多方案比选,当备选方案效果和费用均不固定,且分别具有较大幅度差异时,具体采用比选方法应是( )。
A.最小费用法 B.最大效果法
C.增量分析法 D.净现值法
50.影子汇率换算系数越低,则( )。
A.产品是可外贸货物的项目效益较高,评价结论有利于出口方案
B.产品是可外贸货物的项目效益较低,评价结论不利于出口方案
C.项目引进投入物的方案费用较高,评价结论有利于引进方案
D.项目引进投入物的方案费用较低,评价结论不利于引进方案
51.对于一些重大项目,由于其投入物和产出物数量较大,对供求关系可能产生重大影响,并对相关的产品或服务价格产生重大影响,从而产生相应的宏观及区域经济影响效果。这是项目经济影响效果传递途径中的( )。
A.价格传递效果 B.上下游产业链影响
C.乘数效应 D.技术扩散
52.社会评价中,主要是分析预测项目能否为当地的社会环境、人文条件所接纳,以及当地政府、居民支持项目的程度,考察项目与当地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关系的是( )。
A.社会影响分析 B.互适性分析
C.社会风险分析 D.社会保障分析
53.社会信息调查方法中,能够迅速而又经济地收集到精确信息的方法是( )。
A.个人访谈 B.小组讨论
C.问卷调查 D.参与观察
54.在搜集整理社会评价所需资料时,以下做法错误的是( )。
A.按照调查提纲和调查表的问题全面地搜集资料
B.注意谈话技巧,要尊重被调查者,不能引导被调查者
C.应区别对象和场合决定采用记录方式或使用录音等工具,应以不影响被访者提供资料为原则
D.为了克服语言和理解的差异,在被访者作答关键性的问题以后,访问者应重复答案以得到对方的确认或否定
55.在项目敏感性分析中,计算得到几个不确定性因素的敏感度系数,其中最敏感性的是( )。
A.销售价格变化的敏感度系数为1.5 B.原材料变化的敏感度系数为0.9
C.建设投资变化的敏感度系数为2.8 D.基准收益率变化的敏感度系数为0.5
56.项目不确定性分析中,在基准收益率为12%的情况下,计算项目建设投资上升的临界点为14%,当基准收益率上升到15%时,临界点更接近于( )。
A.11% B.15%
C.20% D.25%
57.某项目预计产品售价为580元/件,每件产品变动成本为350元,税金每件28元,年总固定成本为8万元,则盈亏平衡点处的产量为( )。
A.385件 B.435件
C.495件 D.500件
58.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大,风险发生后造成的损失大,将使项目由可行转变为不可行,需要重点防范的风险是( )。
A.较大风险 B.一般风险
C.较小风险 D.重大风险
59.下列方法中,适用于风险分析的全过程,包括风险识别、风险估计、风险评价与风险对策研究的方法是( )。
A.风险解析法 B.专家调查法
C.概率树分析法 D.蒙特卡洛模拟法
60.任何经济活动都可能有风险,面对风险人们的选择可能不同,针对可控性风险采取防止风险发生,减少风险损失,此风险对策属于( )。
A.风险回避 B.风险控制
C.风险转移 D.风险自担
(二)多项选择题(共35题,每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错选,本题不给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0.5分)
61.下列关于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从总体看,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内容与初步可行性研究的内容基本相同
B.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对政府关注的项目外部影响,涉及公共利益的有关问题进行论证说明,以获得政府投资主管部门的核准(行政许可)
C.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内容,可以因项目的性质不同、行业特点不同而有所差别
D.可行性研究一般包括项目建设的必要性、项目建设方案的研究、投资估算、融资方案等内容
E.对于没有营业收入或收入不足以弥补运营成本的公益性项目,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要从项目运营的财务可持续性角度,分析、研究政府提供补贴的方式和数额
62.从投资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和市场分析的角度出发,市场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 )。
A.市场需求调查 B.市场供应调查
C.资源状况调查 D.消费者调查
E.竞争者调查
63.投资项目市场预测的内容侧重( )。
A.市场需求预测 B.产品出口分析
C.价格预测 D.产品进口替代分析
E.产品竞争力分析
64.市场预测的因果性预测方法有( )。
A.类推预测法 B.回归分析法
C.消费系数法 D.指数平滑法
E.弹性系数法
65.下列各项中,可作为企业竞争能力分析因素的有( )。
A.企业设备能力 B.企业研发水平
C.企业财务状况 D.企业管理能力
E.金融信贷支持政策
66.大型或复杂工业项目的建设方案一般包括的内容有( )等。
A.产品方案和建设规模 B.生产工艺技术
C.公用、辅助及厂外配套工程 D.项目进度计划
E.施工方案
67.项目分项工程的建设方案比选内容包括( )。
A.车间建设方案 B.总体技术路线
C.生产装置建设方案 D.总体布局和主要运输方案
E.专项工程建设方案
68.项目产品方案研究应考虑的因素包括( )。
A.市场需求 B.资金需求
C.国家产业政策和企业发展战略 D.环境制约条件
E.原材料、燃料供应
69.建设规模的合理性包括( )。
A.符合产业政策和行业特点 B.销售价格的合理性
C.资源利用的合理性 D.外部条件的适应性与匹配性
E.对于技术改造项目,建设规模的确定要与现有装置有效结合和匹配
70.影响项目选址的主要区域因素有( )。
A.自然因素 B.运输因素
C.市场因素 D.集聚因素
E.文化因素
71.总图运输方案比选中,用地控制指标有( )。
A.投资强度 B.建筑系数
C.场地利用系数 D.容积率
E.土石方挖填工程量
72.建设项目的配套工程是指( )。
A.公用工程 B.辅助工程
C.厂外配套工程 D.环境处理工程
E.土建工程
73.决定矿产资源开发项目生产规模的依据是( )。
A.矿产储量 B.矿床地质条件
C.矿产地质特征 D.地矿工作分析研究
E.地区资源运输瓶颈制约分析
74.下列环境价值评估方法中,具有完善的理论基础,且对环境价值(支付意愿衡量)进行正确度量,可以称为标准的环境价值评估方法的有( )。
A.旅行费用法 B.机会成本法
C.隐含价格法 D.人力资本法
E.成果参照法
75.安全预评价方法中,能够提供危险度分级的安全评价方法有( )。
A.逻辑树分析 B.事故树分析
C.风险矩阵评价法 D.因果图分析法
E.统计图表分析法
76.根据《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项目建设投资的构成内容有( )。
A.工程费用 B.建设期利息
C.基本预备费 D.涨价预备费
E.工程建设其他费用
77.估算准确度相对不高,主要适用于投资机会研究和初步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建设投资估算方法有( )。
A.分类估算法 B.比例估算法
C.系数估算法 D.指标估算法
E.生产能力指数法
78.在流动资金分项详细估算法中,流动资金等于流动资产减去流动负债,其中流动资产包括( )。
A.应收账款 B.预付账款
C.现金 D.存货
E.应收票据
79.与传统的融资方式相比,项目融资的基本特点有( )。
A.项目导向 B.有限追索
C.信用结构简化 D.融资成本较低
E.非公司负债型融资
80.债务期限配比的正确做法是( )。
A.应采用短期融资方式,以增强财务稳定性
B.适度的短期融资可以降低总的资金成本
C.长期负债融资的期限应当与项目的经营期限相协调
D.大型基础设施工程负债融资应当以长期融资为主
E.过多的短期负债融资,会使项目公司财务流动性不足
81.下列指标中,比率性指标有( )。
A.净现值 B.净年值
C.内部收益率 D.投资回收期
E.效益费用比
82.对于独立的常规投资项目,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有( )。
A.财务内部收益率是财务净现值等于零时的折现率
B.财务内部收益率考虑了项目在整个计算期的经济状况
C.项目存在多个财务内部收益率
D.财务净现值随折现率的增大而递减
E.财务内部收益率与财务净现值的评价结论是一致的
83.项目财务分析中,经营成本不同于总成本费用,是总成本费用扣除了( )。
A.折旧费 B.摊销费
C.利息 D.修理费
E.工资及福利费
84.项目融资后分析需编制的财务基本报表有( )。
A.项目投资经济费用效益流量表 B.利润与利润分配表
C.财务计划现金流量表 D.资产负债表
E.资本金现金流量表
85.反映企业层次偿债能力的指标有( )。
A.偿债备付率 B.资产负债率
C.利息备付率 D.速动比率
E.流动比率
86.在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中,属于现金流出的有( )。
A.建设投资 B.建设期利息
C.借款本金偿还 D.经营成本
E.调整所得税
87.非经营性项目的财务分析的要求相对简单,评价指标包括( )等。
A.财务净现值 B.财务内部收益率
C.单位功能投资 D.借款偿还期
E.单位功能运营成本
88.下列关于经济分析的叙述中,正确的有( )。
A.按照合理配置资源的原则
B.评价对国外借款的清偿能力
C.采用影子价格、影子汇率和社会折现率等参数
D.从国家整体角度考察项目的效益和费用
E.计算项目对国民经济净贡献,评价项目的经济合理性
89.适合进行经济分析的项目类型有( )。
A.市场自行调节的行业项目 B.外部效果显著的项目
C.涉及国家战略性资源开发的项目 D.受过度行政干预的项目
E.企业投资建设的但涉及国家经济安全、需要政府核准的建设项目
90.下列各项中,作为项目经济分析的间接效益的有( )。
A.邮电通信项目提供的邮电通信服务满足社会需求的效益
B.运输项目提供运输服务满足人流物流需要、节约时间的效益
C.城市地下铁道的建设,使得地铁沿线附近的房地产升值的效益
D.教育项目使人力资本增加的效益
E.项目使用劳动力,使非技术劳动力经训练而转变为技术劳动力的效益
91.需要进行经济影响分析的项目,一般具有下列特征的有( )。
A.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战略地位
C.投资规模较小、建设工期较短
B.项目对国家经济安全会产生影响
D.项目对生态及社会环境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
E.项目能够对区域或宏观经济产生其他重大影响
92.在项目方案制定与评估阶段,进行社会评价需要的信息是( )。
A.项目方案设计所需的一般统计信息
B.项目社会影响评价所需的基线信息
C.为制定项目目标及实施方案所需要的有关因果关系及动态趋势的信息
D.项目监督与评价所需的受项目影响人群的信息
E.项目实施参与主体的信息
93.下列关于社会评价报告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
A.社会评价报告应全面回答有关各方所关注的涉及社会评价的各方面问题
B.社会评价报告应对未来可能的社会影响后果进行分析预测
C.社会评价报告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监测评估机制提出建议,从而通过把重点放在符合项目社会发展目标的投入、过程、产出和结果上,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监测评估体系做出制度性安排
D.社会评价报告应按统一的章节设置方式及统一标准格式编写
E.社会评价报告的客观性、科学性、逻辑性和可读性
94.敏感性分析在投资项目经济评价中的作用为( )。
A.粗略预测项目可能承担的风险
B.估计敏感性因素对项目效益的影响程度
C.确定敏感性因素并估计其对项目的影响发生的可能性
D.估计敏感性因素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
E.考察项目涉及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对项目效益的影响,并从中找出敏感性因素
95.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中要求进行风险对策研究,其作用是( )。
A.控制风险,提高投资的安全性 B.使项目没有风险
C.为项目全过程风险管理打下基础 D.反馈信息,进行方案的再设计
E.不畏风险,敢冒风险行事
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模拟试题(三)_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真题点评与模拟试题
三、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模拟试题(三)
(一)单项选择题(共60题,每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下列关于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应达到的深度要求中,错误的是( )。
A.重大技术、财务方案,应有两个以上方案的比选
B.选用的主要设备的规格、参数应能满足招投标的要求
C.采用指标估算法对投资和生产成本进行估算
D.融资方案应能满足银行等金融机构信贷决策的需要
2.市场调查的各种方法中,最复杂、费用较高、应用范围有限但调查结果可信度较高的调查方法是( )。
A.文案调查法 B.实地调查法
C.实验调查法 D.问卷调查法
3.在进行市场预测时,若某种产品被运用于多个行业,则可先对该种产品在各个行业的需求数量进行分析,在了解各个行业规划产量的基础上,汇总各个行业的需求量,从而得出该产品的总需求量。此时,采用的预测方法是( )。
A.弹性系数法 B.消费系数法
C.移动平均法 D.类推预测法
4.采用一次指数平滑法进行市场预测,如果观测值呈较稳定的水平发展,则平滑系数α的取值( )。
A.小于0.1 B.介于0.1至0.3之间
C.介于0.3至0.5之间 D.介于0.5至0.8之间
5.通用矩阵中,横坐标表示( )。
A.行业吸引力 B.行业成长速度
C.企业实力 D.相对市场份额
6.研究企业的营销、财务、人力资源和生产等的不同职能部门如何组织,以实现企业目标的战略是( )。
A.总体战略 B.投资战略
C.基本竞争战略 D.职能战略
7.在波士顿矩阵中,某产品的市场相对占有率较高,但行业可能处于生命周期中的成熟期,企业采取的策略是维持其稳定生产,不再追加投资,以便尽可能地回收资金、获取利润。此种业务是( )。
A.“明星”业务 B.“金牛”业务
C.“瘦狗”业务 D.“问题”业务
8.在运用SWOT分析进行企业战略选择时,当企业既面临外部威胁,自身条件也存在问题时,企业应该选择的战略是( )。
A.增长性战略 B.扭转性战略
C.防御性战略 D.多元化战略
9.建设规模的合理性分析不包括( )。
A.符合产业政策和行业特点 B.销售价格的合理性
C.资源利用的合理性 D.外部条件的适应性与匹配性
10.在考虑项目技术方案时,如果工艺技术是国内外合作开发、且有生产业绩,则项目技术来源方案应为( )。
A.生产工艺技术全部为国产化 B.生产工艺技术部分实现国产化
C.国内外招标,择优选择 D.生产工艺技术由国外工程提供
11.确定项目设备来源方案要考虑国内设备制造厂家的业绩及研发能力。对于尚无制造业绩的新设备,设备来源方案应为( )。
A.国内采购 B.以公开招标方式在国内外采购
C.引进技术、合作制造方式 D.通过招标确定开发研究企业
12.厂内经常的、大量松散物料的运输,适合采用的厂内运输方式是( )。
A.标准轨距铁路运输 B.无轨运输
C.水上运输 D.带式输送机运输
13.下列关于厂区绿化布置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
A.厂区绿化布置是总平面布置的内容之一,也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之一
B.工业项目绿化应按照国土资源部《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试行)》规定,严格控制厂区绿化率
C.用地范围内应尽量建造“花园式工厂”,工厂的绿地率应符合有关标准和规范
D.厂区绿化布置可采用厂区绿化系数衡量,厂区绿化系数由厂区绿化用地计算面积除以厂区占地面积得到
14.某项目厂区占地面积为80000平方米,其中:建(构)筑物占地面积为23500平方米,道路和广场占地面积为25000平方米,露天堆场占地面积为3500平方米,绿化面积为3000平方米,管线及管廊占地面积为5000平方米。经计算,该项目的建筑系数为( )。
A.30% B.34%
C.68% D.71%
15.下列关于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
A.能源资源开采要符合规划
B.要立足国内,应充分利用国内资源
C.能源资源开发利用要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求
D.按照循环经济的配置原则,提高能源资源综合利用能力
16.按照我国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我国工程建设项目的单位产品能耗指标要达到的水平是( )。
A.国内平均 B.国内先进
C.国际平均水平 D.国际先进水平
17.我国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实行分类管理,项目对环境影响很小的,应当( )。
A.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 B.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
C.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D.不做环境影响评价
18.按我国规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填写单位是( )。
A.具有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的单位
B.具有咨询资质的单位
C.具有环境影响评价资质和咨询资质的单位
D.建设单位
19.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中,最重要的步骤是( )。
A.筛选环境影响 B.量化环境影响
C.评估环境影响的货币化价值 D.将货币化环境影响纳入项目的经济分析
20.在环境影响评价实践中,最常用的环境价值评估方法是( )。
A.恢复或重置费用法 B.隐含价格法
C.成果参照法 D.影子工程法
21.安全预评价过程中,在确定安全预评价单元之前,应该( )。
A.识别与分析危险及有害因素 B.提出应急预案
C.评价预先危险性 D.选择安全预评价方法
22.投资机会研究阶段投资估算的允许误差率为( )。
A.大于±30% B.±30%以内
C.±20%以内 D.±10%以内
23.某进口设备的离岸价是400万美元,外汇牌价:1美元=8.27元人民币,国外运费率6%,国外运输保险费率2.66‰,进口关税率22%,进口环节增值税率17%,外贸手续费率1.5%,银行财务费率0.5%。则进口关税为( )。
A.93.53万元 B.727.76万元
C.771.43万元 D.773.47万元
24.某建设项目发生设备及工器具购置费1200万元,建筑工程费900万元,安装工程费300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200万元,基本预备费率为10%,建设期为两年,假设建设期内平均物价上涨指数为5%,各项费用于建设初期一次投入,则基本预备费为( )万元。
A.120 B.210
C.240 D.260
25.涨价预备费计算公式中,f表示( )。
A.银行利率 B.行业基准收益率
C.资金成本率 D.建设期价格上涨指数
26.某新建项目,建设期为2年,第1年借款600万元,第2年借款400万元,各年借款均在年内均衡发生,借款年利率为10%,每年计息1次,建设期内按期支付利息,则该项目第2年的建设期利息为( )。
A.30万元 B.80万元
C.83万元 D.100万元
27.项目初步可行性研究阶段估算流动资金采用的方法是( )。
A.生产能力指数法 B.扩大指标估算法
C.系数估算法 D.分项详细估算法
28.投资项目资本金可以用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作价出资。以工业产仅、非专利技术作价出资的比例一般不得超过投资项目资本金总额的( )。
A.20% B.25%
C.30% D.35%
29.投资产权结构的选择要服从项目实施目标的要求。基础设施投资项目的投资产权结构选择应当能够使( )。
A.权益投资人获取满意的投资收益 B.权益投资人承担较小的风险
C.基础设施以高效率运行 D.基础设施具有永久性寿命期
30.某生产日常塑料用品的小型项目可能获得的贷款是( )。
A.商业银行贷款 B.国家开发银行贷款
C.外国政府贷款 D.世界银行贷款
31.将某一目标项目的资产所产生的独立的、可识别的未来收益(现金流量或应收账款)作为抵押(金融担保),据以在资本市场上发行具有固定收益率的高档债券来筹集资金的一种项目融资方式是( )。
A.BOT融资方式 B.PPP融资方式
C.PFI融资方式 D.ABS融资方式
32.某优先股面值1000元,发行价格1100元,发行成本4%,每年付息1次,固定股息率为6%,所得税税率为33%,则优先股的税前资金成本为( )。
A.7% B.8%
C.8.44% D.8.56%
33.某项目未扣除通货膨胀影响的资金成本为10%,通货膨胀率为-3%,则扣除通货膨胀影响的资金成本率为( )。
A.12.8% B.13.1%
C.13.4% D.14.3%
34.已知年名义利率r,每年计息次数m,则年有效利率为( )。
35.某项目的净现金流量如下表所示。该项目的静态投资回收期为( )年。
A.3.125 B.3.375
C.3.47 D.3.675
36.某项目有常规的现金流量,当基准收益率为12%时,NPV为500万元。那么当基准收益率为15%时,NPV将( )。
A.>500万元 B.<500万元
C.=500万元 D.都有可能
37.下列关于净现值的表述中,错误的有( )。
A.净现值是反映项目赢利能力的动态指标
B.项目净现值是折现率的减函数,即随着折现率的增加,净现值递减
C.给定折现率,如果项目净现值小于零,则表示项目亏损
D.使净现值等于零的折现率为项目的内部收益率
38.项目融资前分析编制的财务基本报表是( )。
A.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 B.资本金现金流量表
C.利润与利润分配表 D.资产负债表
39.在财务评价的价格体系中,财务生存能力分析原则上应采用( )。
A.实价体系 B.固定价格体系
C.时价体系 D.预测价格体系
40.货物A在2006年的价格为150元,若通货膨胀率为3.5714%,货物A的时价上涨率为2%,则2007年货物A的实价为( )元。
A.150 B.153
C.147.72 D.144.83
41.某项目固定资产原值为500万元,预计净残值率为4%,按年限平均法计算折旧,折旧年限为10年,则第1年折旧额为( )万元。
A.48 B.50
C.96 D.100
42.某项目建设期为2年,各年年初贷款额分别为200万元、250万元,年利率为10%,建设期不支付利息。采取等额还本利息照付的方式按5年还本付息,则每年还本额为( )万元。
A.90 B.94
C.99.4 D.103.4
43.利息备付率从付息资金来源的充裕性角度反映支付项目债务利息的能力,计算时以息税前利润除以( )。
A.当年应付长期借款利息 B.当年应付短期借款利息
C.当年应付流动资金借款利息 D.计入总成本费用的全部利息
44.项目财务生存能力分析需要编制的报表为( )。
A.利润及利润分配表 B.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
C.财务计划现金流量表 D.资产负债表
45.下列关于项目经济分析的表述错误的是( )。
A.经济分析采用费用-效益分析方法
B.经济分析应从资源优化配置角度考虑
C.经济分析遵循效益和费用识别的有无对比原则
D.经济分析应同时进行赢利能力分析和清偿能力分析
46.在经济分析中,不作为费用的是( )。
A.国内借款利息 B.原材料费
C.征地费 D.管理费
47.经济分析中,对于项目投入物的经济价值的计算,应遵循的原则是( )。
A.增量分析原则 B.支付意愿原则
C.受偿意愿原则 D.机会成本原则
48.直接出口产出物的影子价格(出厂价)的计算公式为( )。
A.到岸价×影子汇率+进口费用 B.到岸价×影子汇率-进口费用
C.离岸价×影子汇率+出口费用 D.离岸价×影子汇率-出口费用
49.经济分析中采用的社会折现率测定方为( )。
A.地区 B.行业
C.国家 D.企业
50.社会折现率的取值高低会影响项目的选优和方案的比选。社会折现率较低,则( )。
A.有利于初始投资大而后期费用节省或收益减小的方案或项目
B.有利于初始投资大而后期费用节省或收益增大的方案或项目
C.不利于初始投资大而后期费用节省或收益减小的方案或项目
D.不利于初始投资大而后期费用节省或收益增大的方案或项目
51.项目的实施对有关生产要素的利用产生影响,从而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刺激区域和宏观经济运行格局的改变,这是项目经济影响效果传递途径中的( )。
A.价格传递效果 B.上下游产业链影响
C.乘数效应 D.技术扩散
52.在项目实施及监测评价阶段,进行社会评价需要的信息是( )。
A.项目方案设计所需的一般统计信息
B.项目社会影响评价所需的基线信息
C.为制定项目目标及实施方案所需要的有关因果关系及动态趋势的信息
D.项目监督与评价所需的受项目影响人群信息
53.社会调查方法中,有助于了解被调查者行为模式及其环境条件的调查方法是( )。
A.个人访谈 B.问卷调查
C.参与观察 D.文献资料调查
54.下列说法中,对初步社会评价法的描述是( )。
A.主要分析现有资料和现有状况
B.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
C.需全面客观地对正面和负面的社会因素进行分析判断
D.需要进行方案的比选和优化
55.在项目敏感性分析中,计算得到如下几个不确定性因素的敏感度系数,其中最敏感性因素为( )。
A.寿命期变化的敏感度系数为0.5 B.销售价格变化的敏感度系数为2.5
C.建设投资变化的敏感度系数为1.1 D.原材料变化的敏感度系数为0.9
56.项目不确定性分析中,在基准收益率为15%的情况下,计算项目销售价格下降的临界点为11%,当基准收益率下降到12%时,临界点更接近于( )。
A.14% B.10%
C.8% D.6%
57.在项目的赢亏平衡分析中,4个方案的赢亏平衡点的生产能力利用率分别如下,则抗风险最强的方案是( )。
A.77% B.62%
C.50% D.46%
58.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不大,或者发生后造成的损失不大,一般不影响项目的可行性,则这种风险可定义为( )。
A.微小风险 B.较小风险
C.较大风险 D.一般风险
59.下列方法中,用于风险识别的方法是( )。
A.风险解析法 B.风险概率矩阵
C.概率树分析法 D.蒙特卡洛模拟法
60.投资项目可能有各种各样的风险,如果项目在运营中,由于项目产品销路不畅,产品价格低迷等,致使销售收入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则该风险属于( )。
A.市场方面的风险 B.技术方面的风险
C.投资方面的风险 D.配套条件的风险
(二)多项选择题(共35题,每小题2分。每题的备选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错选,本题不给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0.5分)
61.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结论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 )。
A.方案策划背景 B.推荐方案
C.项目启动计划 D.建议
E.主要比选方案概述
62.根据国内外大量市场调查的实践,市场调查的程序基本可以分为( )。
A.调查准备阶段 B.调查实施阶段
C.调查反馈阶段 D.分析总结阶段
E.结论验证阶段
63.在市场预测程序中,实施预测过程前应完成的工作包括( )。
A.确定预测目标 B.假设预测结果
C.选择预测方法 D.修正预测方法
E.搜集、分析历史数据资料和当前信息
64.市场预测的延伸性预测方法有( )。
A.类推预测法 B.回归分析法
C.移动平均法 D.指数平滑法
E.弹性系数法
65.不同行业竞争结构,在行业的多个方面体现出不同的特征,这些方面包括( )。
A.市场集中程度 B.市场价格
C.产品差异 D.信息完全程度
E.进入和退出障碍
66.建设方案研究在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包括( )等。
A.为财务效益、经济效益等后续分析工作提供条件
B.为项目的初步设计提供全面的基础方案和依据
C.项目核准、备案以及建成后有关节能验收等的依据
D.为项目产品营销方案确定提供依据
E.反复开展技术、经济比较,实现项目优化
67.公共产品、基础设施类项目的建设方案比较的主要层面侧重于( )。
A.市场层面 B.技术层面
C.经济层面 D.社会层面
E.风险层面
68.项目专业工程建设方案的比选内容包括( )。
A.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 B.公用、辅助及厂外配套工程
C.场址选择方案 D.总体布局和主要运输方案
E.设备选择方案
69.项目产品方案研究应考虑的因素包括( )。
A.市场需求 B.专业化协作
C.项目进度计划 D.环境制约条件
E.融资方案
70.项目生产工艺技术选择应坚持经济合理性原则。工艺技术的经济合理性主要体现在( )。
A.产品质量性能好 B.投资小成本低
C.工艺流程短 D.工艺水平高
E.物流输送距离短
71.项目场(厂)址选择报告,应( )。
A.提出场(厂)址推荐意见和推荐理由
B.描述推荐方案场(厂)址概况
C.描述推荐方案优缺点
D.描述项目建设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交通、公用设施等的影响
E.描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交通、公用设施等对项目建设的影响
72.属于公用和辅助工程的是( )。
A.供电与通信工程 B.给水排水工程
C.供热工程 D.仓储设施
E.生产装置
73.在项目可行性研究环境保护篇(章)中,应包括的分析内容有( )。
A.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B.排放控制指标制定
C.公众参与及公众利益保护措施 D.未来环境预测
E.建设项目的有关清洁生产分析
74.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因此,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项目申请报告中需要对资源利用进行分析与评价,内容包括( )。
A.资源状况 B.资源条件
C.资源利用合理性 D.资源替换
E.资源再生
75.下列关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
A.实行审批制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报送可行性研究报告前完成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报批手续
B.建设单位在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前,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可委托有资质的技术评估机构进行技术评估
C.审批部门应当自收到环境影响报告书之日起15日内,作出审批决定并书面通知建设单位
D.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法律规定的审批部门审查或者审查后未予批准的,该项目审批部门不得批准其建设,建设单位不得开工建设
E.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经批准后,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采用的生产工艺或者防治污染、防止生态破坏的措施发生重大变动的,建设单位应当重新报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76.安全预评价方法中,可用于事故致因因素安全评价、提供危险度分级及提供事故后果的安全评价方法有( )。
A.因果图分析法 B.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
C.风险矩阵评价法 D.逻辑树分析
E.事故树分析
77.项目总投资中,动态投资部分有( )。
A.工程费用 B.建设期利息
C.基本预备费 D.涨价预备费
E.工程建设其他费用
78.进行建设期利息估算,必须先完成的工作是( )。
A.建设投资估算及分年投资计划 B.流动资金估算及分年投资计划
C.确定债务资金偿还方式和偿还期限 D.确定项目资本金数额及其分年投入计划
E.确定项目债务资金的筹措方式及债务资金成本率
79.下列关于流动资金估算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
A.流动资金估算应在营业收入和经营成本估算之后进行
B.流动资金估算可按行业或前期研究的不同阶段选用扩大指标估算法估算或分项详细估算法估算
C.当投入物和产出物使用不含增值税价格时,估算中应注意将销项税额和进项税额分别包含在相应的收入成本支出中
D.为简化计算,项目评价中流动资金可从建设期的最后1年开始安排
E.随着运营负荷的增长,流动资金也随之增加。各年流动资金需要量按100%运营负荷下的流动资金乘以投产期运营负荷估算
80.直接融资是指( )。
A.从资本市场上直接发行股票 B.从资本市场上直接发行债券
C.从商业银行贷款 D.信托投资公司的资金
E.股东投入的资金
81.设计合理的信用保证措施的作用是( )。
A.降低融资成本 B.保证项目的正常实施和运行
C.能够在借贷双方之间达成平衡 D.使借款方顺利获得贷款
E.保证金融机构的贷款安全
82.下列指标中,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的指标有( )。
A.净现值 B.资产负债率
C.内部收益率 D.利息备付率
E.静态投资回收期
83.下列关于互斥方案比选的描述中,正确的有( )。
A.互斥方案比选必须满足方案间具有可比性的要求
B.采用净现值、净年值和内部收益率进行互斥方案比选时,可以直接选用指标值最大者为相对最优方案
C.一般不用投资回收期指标进行互斥方案比选
D.当被比较的方案效益相同而费用不同时,可采用费用现值法或年费用法进行比较
E.互斥方案比选结果只能选择一个方案。一旦选中一个方案,其他方案必须放弃
84.项目赢利能力分析需要编制的报表有( )。
A.利润及利润分配表 B.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
C.财务计划现金流量表 D.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
E.资本金现金流量表
85.反映项目层次偿债能力的指标有( )。
A.偿债备付率 B.资产负债率
C.利息备付率 D.投资回收期
E.流动比率
86.在项目资本金现金流量表中,属于现金流出的有( )。
A.自有资金 B.建设期利息
C.借款本金偿还 D.经营成本
E.所得税
87.既有项目法人项目的赢利能力分析可以简化,即按照“有无对比”原则,直接判定增量数据进行赢利能力分析,其前提条件一般包括( )。
A.项目与老厂界限清晰 B.项目对老厂没有依托
C.企业原有固定资产基本被利用 D.现状数据在“无项目”时基本保持不变
E.新增投资不包括对老厂填平补齐的费用
88.非经营性项目的财务分析的目的是( )。
A.进行赢利能力分析,以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
B.考察项目的财务状况,以便采取措施使项目能维持运营
C.进行方案比选
D.评价项目的经济合理性
E.实现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平衡
89.在财务分析基础上编制经济分析报表,调整内容包括( )。
A.剔除建设投资中的涨价预备费,建设投资中的劳动力按影子工资计算费用,土地费用按土地的影子价格调整
B.剔除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中的现金、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等,剩余的存货部分用影子价格重新分项估算
C.剔除各种税金和借款利息
D.用影子价格重新计算营业收入
E.对在项目财务分析中没有反映的直接效益,应视具体情况采用不同方式估算
90.采用费用效果分析方法进行多方案比选,项目的备选方案应具备的条件有( )。
A.备选方案是互斥方案或可转化为互斥方案的,且不少于3个
B.备选方案目标相同,且均能满足最低效果标准的要求,否则不可进行比较
C.备选方案的费用可以货币量化,且资金用量不突破预算限额
D.备选方案的效果应采用同一非货币单位计量。如果有多个效果,可通过加权的方法处理成单一的综合指标
E.备选方案应具有一致的计算期
91.经济影响分析采用的总量指标反映项目对国民经济总量的贡献,主要包括( )。
A.净产值 B.社会纯收入
C.就业效果指标 D.影响力系数
E.三次产业的贡献率
92.社会评价旨在系统调查和预测拟建项目的建设运营产生的社会影响与社会效益,其框架体系主要是评价( )。
A.社会影响分析 B.环境影响分析
C.互适性分析 D.社会风险分析
E.社会经济环境分析
93.下列关于半封闭式问卷调查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
A.被调查者在限定的范围内,选择问题的答案
B.对问题的回答是自发和自由的,被调查者可以畅所欲言
C.被调查人难以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
D.回卷处理效率高,能获得某些问题的总体判断
E.回卷处理效率低,难以获得某些问题的总体认识
94.下列关于赢亏平衡分析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赢亏平衡点的表达形式有多种,最常用的是以产量和生产能力利用率表示的盈亏平衡点
B.赢亏平衡点是按计算期内的平均值计算
C.一般而言,最好选择还款期间的第1个达产年和还完借款以后的年份分别计算赢亏平衡点,以便分别给出最高的赢亏平衡点和最低的赢亏平衡点
D.项目利息费用在还款期间逐年递减,应将利息支出作为可变成本
E.赢亏平衡点可以采用公式计算法求取,也可以采用图解法求取
95.下列各项风险对策中,属于风险转移的有( )。
A.推迟项目的建设
B.向保险公司投保
C.利用新技术时,在技术合同谈判中加上保证性条款
D.将项目中风险大的子项目或任务转给其他人承包
E.项目发起人在资本筹集中采用多方出资的方式
我国进出口货物运输保险_国际贸易实务
第五节 我国进出口货物运输保险
一、选择投保险别
由于保险人对不同的险别承保不同的责任范围,因此投保人在投保时必须选择适当的险别进行投保。选择什么险别,应视保险货物在运输途中可能遭遇的风险而定.一般应考虑下列因素:
(一)货物的性质和特点
不同的货物其性质和特点不同,在运输途中,遇到风险后遭致的损失和损失程度亦不相同。所以在投保时要根据各种风险对货物致损的影响程度选择适当的险别。例如,粮食、饲料类可以在投保水渍险的基础上加保短量险和受潮受热险;羊毛、羊绒等易玷污,可以投保平安险或水渍险加保混杂、玷污险;家用电器和相机等可以投保平安险或水渍险加保碰损、破碎险和偷窃、提货不着险。
(二)运输方式和路线及港口情况
运输方式不同,投保的险别也不同。海运货物投保海运险别;陆运货物、空运货物则应分别投保陆运或空运险别。货物的运输路线也会对货物的情况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如货物途经赤道地区就容易受潮受热。各国的港口设备、安全等情况也有很大差异,对货物的装卸安全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国际形势的变化
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有时会直接影响运输货物的安全。尤其在局部地区发生战争或出现形势紧张的情况下,运往该地区的货物应考虑加保战争险。
二、保险金额与保险费
(一)保险金额
保险金额(Insured Amount)是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的实际投保金额,也是保险人依据保险合同所应承担的最高赔偿金额,也是计收保险费的基础。在国际货物买卖中,如果买卖双方采用CIF或CIP贸易术语成交,买卖合同中应对保险金额作出规定;如未作明确规定,按照有关的国际贸易惯例,卖方应按CIF或CIP价格的总值另加一成,即10%,作为保险金额,增加的一成是买方进行这笔交易所支付的费用和预期利润;买方根据需要也可以增加加成,在保险公司同意承保的情况下,卖方也可以接受,但因此而增加的保险费由买方承担。
买卖双方按CIF或CIP价达成合同.保险金额的计算公式为:
保险金额=CIF(CIP)价×(1+加成率)。
这说明CIF货价是保险金额的计算基础。如果仅有CFR或CPT价格而国外客户要求改报CIF或CIP价格时,则CIF或CIP价格应使用下列公式计算:
我国进口货物的保险金额是以进口货物的CIF或CIP价格计算。但是我国大部分进口合同是采用FOB或CFR贸易术语。为了方便起见,各外贸企业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定有预约保险合同,共同议订平均运费率和平均保险费率。
我国外贸企业如按CFR、CPT或FOB、FCA贸易术语签订进口合同,保险金额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1.进口CFR或CPT合同。
保险金额=CFR(或CPT)价格×(1+平均保险费率)
2.进口FOB或FCA合同。
保险金额=FOB(或FCA)价格×(1+平均运费率+平均保险费率)
这样计算出的保险金额是估出的CIF或CIP价下的保险金额,而且不另加成。如投保人要求在CIF或CIP价格基础上加成投保,保险公司也可以接受。
(二)保险费
保险费(Premium)是投保人向保险人投保时交纳的费用。这是保险合同生效的重要条件。保险费是保险人经营业务的基本收入,也是保险基金的主要来源。
保险费率是指保险人向被保险人收取保险费时,要根据一定比率按保险金额计算出应收的保险费,这种比率就叫保险费率。保险费率是计算保险费的根据,它是按照不同商品、不同目的地、不同运输工具和不同险别分别制定的。保险公司收取保险费的计算方法是:
保险费=保险金额×保险费率
三、保险单据
保险单据是保险公司与投保人之间订立的保险合同,也是保险公司对投保人出具的承保证明。常用的保险单据有:
(一)保险单(Insurance Policy)
保险单又称大保单,是使用最广的保险单据。货物运输保险单是承保一个指定航程内某一批货物的运输保险。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保险单为例,保险单有正面条款和背面条款。其正面的内容大致有下列几项:①当事人的名称和地址。②证明双方当事人建立保险关系的文字。说明保险人根据被保险人的要求,由被保险人缴付约定的保险费,按照本保险单条件承保货物运输险。③保险标的的情况。④保险金额、保险费、费率。⑤承保险别、理赔地点。⑥保险人签章。
保险单的背面条款包括三种基本险别的责任范围、除外责任、责任起讫、被保险人义务、索赔期限等。
保险单是保险人印制的固定格式。但在使用时还可以根据双方当事人的约定进行增删修改,以调整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二)保险凭证(Insurance Certificate)
保险凭证是一种简化的保险单。这种凭证除无背面条款外,正面内容与保险单相同。保险凭证与保险单具有同等效力。
(三)联合凭证(Combined Certificate)
联合凭证是一种比保险凭证更为简化的保险单据。保险公司将承保的险别、保险金额及保险编号加注在投保人的发票上,其他项目均以发票上列明的为准。
(四)预约保单(Open Policy)
预约保单又称预约保险合同,它是承保一定时期内发运的一切货物的保险单。在我国,预约保单适用于我国自国外进口的货物。凡属预约保单规定范围内的进口货物,一经起运,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即自动按预约保单所订立的条件承保。但是被保险人在获悉每批货物起运时,应及时将起运通知书(包括货物名称、数量、保险金额、船名或其他运输工具名称、航程起讫地点、开航或起运日期等)送交保险公司。
(五)批单(Endorsement)
保险单签发以后,投保人如果需要对保险单的内容进行变更或修改,可以根据保险公司的规定,以书面形式向保险公司提出申请。经保险公司同意后即另出一种凭证,注明更改或补充的内容,这种凭证称为批单。保险单一经批改,保险公司即按批改后的内容承担责任。
保险单据可以经背书后转让。保险单据的转让,事前和事后均无需通知保险人。保险单据的出单日期不得迟于运输单据所列货物装船发运或承运人接管的日期。
【本章小结】
国际货物运输保险是以各种货物作为保险标的。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的买方或卖方作为投保人(或称被保险人)按照一定的投保金额向承保人(即保险公司)投保一定的运输险别。第一节介绍海上运输保险的承包范围、海上运输的风险、损害以及产生的费用,该节为本章的重点。第二节介绍我国海洋运输货物保险的险别与条款,注意我国条款与险别与国际上的不同。第三~五节介绍我国陆上、航空、邮包运输,货物保险条款与险别以及伦敦保险协会海运货物保险条款。
思考题:
1.何谓共同海损?何谓单独海损?二者有何区别?
2.按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制定的海运货物保险条款规定,基本险别包括哪几种?其承保责任范围怎样?
3.英国伦敦保险协会所规定的A险、B险和C险的承保责任范围怎样?如外商要求按英国伦敦保险协会货物保险条款办理保险,我方可否接受?
4.国际货物运输保险金额为什么一般要规定在CIF货价基础上加成10%?我国按CIP条件出口和按FOB与CFR条件进口时,其保险金额分别应如何计算?
5.在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制定的保险条款中,海运、陆运、空运和邮运货物投保基本险别和加保战争险时,其承保责任的起讫分别作何规定?
6.试述我国进出口货物保险的基本做法。
7.某外贸公司按照CIF术语出口一批货物,装运前已经向保险公司按发票总值110%投保平安险,6月初货物装妥顺利开航。载货船舶于6月3日在海上遇到暴风雨,致使一部分货物受到水渍,损失价值2100美元。数日后,该轮又突然触礁,致使货物又遭到部分损失,价值为8000美元。试问:保险公司对这批货物是否赔偿?为什么?
8.有一份FOB合同,货物在装船后,卖方向买方发出装船通知,买方向保险公司投保了“仓至仓”条款一切险,(All Right with Ware house to Ware house Clause),但货物在从卖方仓库运往码头的途中,被暴风雨淋湿了10%的货物。事后卖方以保险单含有“仓至仓”条款为由,要求保险公司赔偿此项损失,但遭到保险公司拒绝。后来卖方又请求买方以投保人名义凭保险单向保险公司索赔,也遭到保险公司拒绝。试问在上述情况下,保险公司能否拒赔?为什么?
信用证付款_国际贸易实务
第三节 信用证付款
信用证支付方式是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在银行与金融机构参与国际贸易结算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信用证支付方式把由进口人履行付款责任,转为由银行来履行付款,保证出口人安全迅速收到货款,买方按时收到货运单据。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进出口人之间互不信任的矛盾;同时,也为进出口双方提供资金融通的便利。所以,信用证在国际贸易中被广泛应用,至今它已成为国际贸易中一种主要的支付方式。
一、信用证的含义及特点
(一)信用证的含义
简单地讲,信用证是一种独立于债权人与债务人之外的一个第三者银行(开证行),依照债务人的申请和要求向债权人开立的,在一定期限内凭规定的单据符合信用证的条款,即期或在一个可以确定的将来日期,支付一定金额的书面承诺。如果采用信用证方式结算货款,那么上述的债权人即为出口商(卖方)、债务人即为进口商(买方)。
(二)信用证的特点
信用证结算方式作为一种较为完善的债权债务清偿方式,与其他结算方式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信用证是由银行承担第一性付款责任的书面保证文件。在其他结算方式下,银行不提供信用保证,债务的清偿完全由债务人负责,如果债务人拒付,银行不负责清偿。但在信用证结算方式下,当进口商向银行申请开立信用证后,开证行便以自己的信用做出付款保证。此时,开证行是第一付款人,出口商可以直接向银行凭单取款,而无须先找进口商。这就是所谓“第一性”的含义。
2.开证行履行的付款责任是有限度和有条件的。有限度是指开证行的付款责任是在一定期限和一定金额范围内;有条件则是指开证行向受益人付款必须在受益人履行信用证所规定的一切条款之后。
3.信用证是一个独立的文件。虽然信用证是以买卖合同为基础,并且也反映了买卖合同的内容,但信用证并不依附于买卖合同。信用证一经开立,就完全脱离了买卖合同,成为一个独立的信用文件。这种独立性表现在:第一,开证行只对信用证负责,买卖双方之间的合同情况如何,开证行无审查义务。信用证是否符合买卖合同,开证行也不必过问。第二,买卖合同如被修改,而信用证未改,修改后的买卖合同对开证行不起约束作用。合同关系虽是信用证关系的基础,但二者是彼此独立的。
4.信用证业务的办理是以单据而不是以货物作为付款依据。信用证业务是纯单证业务,只要受益人能提交符合信用证条款的单据,开证行就应承担付款责任,而不管货物与买卖合同是否相符或是否发运货物。
二、信用证的当事人
信用证的当事人通常包括:
1.开证申请人(Applicant)。是指向银行申请开立信用证的人,即进口商。在信用证中往往又称开证人(Opener)。如由银行自己主动开立信用证,此种信用证所涉及的当事人,则没有开证申请人。
2.开证行(Opening Bank,Issuing Bank)。是指接受开证申请人的委托,开立信用证的银行,它承担保证付款的责任。开证行一般是进口人所在地银行。
3.通知行(Advising Bank,Notifying Bank)。是指受开证行的委托,将信用证转交出口人的银行。它只证明信用证的真实性,并不承担其他义务。通知银行一般是出口人所在地银行。
4.受益人(Beneficiary)。是指信用证上所指定的有权使用该证的人,即出口人或实际供资人。
5.议付行(Negotiating Bank)。是指愿意买入受益人交来跟单汇票的银行。议付行可以是指定的银行,也可以是非指定的银行,由信用证的条款来规定。
6.付款行(Paying Bank,Drawee Bank)。是指信用证上指定的付款银行。它一般是开证行,也可以是指定的另一家银行,根据信用证的条款的规定来决定。
7.保兑行。保兑行是应开证行的要求在不可撤销信用证上加具保兑的银行。保兑行在信用证方式结算过程中,有权不加保兑;若加以保兑,保兑后对信用证负独立付款责任,保兑行如同开证行一样应履行验单付款之责;并且,保兑并付款后无权向受益人追索。
三、信用证的业务流程
信用证方式的业务程序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申请开立信用证
进口商(开证申请人)根据与出口商签订的买卖合同,向开证行递交开证申请书,申请开立信用证。开证申请书是开证申请人与开证行之间的契约,其内容包括两个部分:
1.开证申请人对开证行的开证指示,即信用证应列明哪些内容。
2.开证申请人对开证行的声明和保证,用以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这一部分条款繁多,各银行的格式也不尽相同,其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1)开证申请人声明,在其付清货款赎单前,信用证项下的进口单据及所代表的货物的所有权属开证行。开证申请人如果不能按时付款,开证行可以处理货物,以补偿信用证项下的付款和费用。
(2)开证行及其代理银行只负单据表面上是否合格的责任,不对单据的形式、完整性、准确性、真实性、虚假性或法律效力以及货物的真假、好坏负责。
(3)开证行对有关信函和单据在传递过程中的遗失、延误以及电讯传递过程中发生的延误、残缺或其他差错等不负责任。
(4)银行对由于天灾、暴动骚乱、叛乱、战争以及因罢工中断营业所引起的后果概不负责。
(5)开证申请人保证到期一定付款赎单。
(6)开证行有权根据情况随时向开证申请人要求追加押金,开证申请人必须照办。
(7)开证行有权决定对进口货物代办保险及增加保险险别,其费用由开证申请人负担。
(8)开证申请人保证支付信用证项下的各项费用。
(二)开证行开立信用证
开证行在开证前首先要对客户(进口商)进行资信调查,以决定客户应缴纳保证金的数额。开证时还要对开证申请书内容进行审核,主要是:
⒈开证申请书内容前后是否有矛盾。
⒉与进口许可证内容是否一致。
⒊开证申请书的条款与进出口国家的有关外汇贸易规定是否相抵触。
经审查同意后,开证行依照开证申请书的内容开立信用证,并将信用证以信开证或电开证方式通知给通知行。
(三)开证行和其代理行转递并通知信用证
代理行在收到开证行开来的信用证后,如果是电开证,应核对密押,如果是信开证,则应核对印鉴,以检验信用证的真实性。在核对无误后,如果是电开证,代理行应以自己的通知书格式照录电开证全文,并通知受益人(这时代理行就是通知行);如果是信开证,则只需将原证照转给受益人即可(这时代理行就是转递行)。
(四)信用证的修改
信用证开出后,有关当事人可以要求对信用证进行修改。就进口商来说,在信用证开出后,如因客观情况变化或工作疏忽等需要对信用证修改时,可要求对信用证进行修改。信用证修改的基本程序是:
1.开证申请人向开证行提交信用证修改申请书。申请书的内容要写明原证的受益人、金额、编号等,并详列各项所需修改的内容。
2.开证行对申请书审核同意后,向原通知行发出修改通知书。
3.通知行收到修改通知书后,要审验通知书的表面真实性,并将其转达给受益人。
4.受益人同意接受后则信用证项下修改正式生效。如果受益人拒绝接受修改,则应在合理的时间内将修改通知书退回通知行,并将表示拒绝接受修改的书面文件附在通知行给开证行的电文或函件之后。在这种情况下,修改不能成立,视为无效。
就出口商来说,如果发现信用证与合同规定的内容不符或某些条款不能接受等,也可要求对信用证进行修改。出口商对信用证修改的要求,一般是通过开证申请人向开证行提出,由开证行办理修改手续。
对信用证的修改,不论是进口商或出口商提出,均必须经有关当事人全部同意后才能办理和生效。而且,如果信用证修改的内容涉及两个以上的条款,则要么全部接受,要么全部拒绝,不能只接受其中的一部分。
(五)出口商验证、发货
出口商在收到信用证后,要验对信用证是否符合合同规定。如有不符,可以要求进口商通过开证行修改,或者拒绝接受信用证。如果信用证与合同内容相符,则应按规定将货物装运,并将必要的单据备齐。
(六)出口商交单议付
出口商按信用证规定发运货物后,即可将信用证和单据交议付行议付。议付行需审查单据,如与信用证相符,即予议付。如果发现单证不符,则可拒绝议付。议付行议付单据后,应在信用证背面批注议付金额,并将单据寄送开证行,同时向开证行或其指定的偿付行索偿。
(七)开证行收单付款
开证行收到议付行寄交的单据后,要对单据进行审核。如果单证相符,则应立即付款,同时通知进口商备款赎单。如果单证不符,开证行可拒付或退单。
(八)进口商赎单提货
进口商接到开证行的付款赎单通知后,到开证行接受单据。在付款之前,要对单据进行审核,以确定出口商交来的单据与信用证是否一致。如果单证相符,进口商将货款交付给开证行,而同时开证行把单据交付给进口商,进口商凭单据提取货物。如果进口商发现单证不符,有权拒绝付款。在这种情况下,开证行无权向议付行追索,但可以处理这批单据项下的货物。
进口商付款赎单后,在提货时,如果发现货物数量、规格等与买卖合同规定不符,不能向开证行提出赔偿要求,而只能根据责任所在,向出口商、轮船公司或保险公司等索赔。若索赔不成,可进行诉讼或仲裁,但在诉讼或仲裁中,开证行和议付行均不牵涉在内。
一般信用证的主要业务流程如图10-4所示。
四、信用证的主要内容
信用证是开证行向受益人开立的有条件保证付款的文件。多年来,各国银行都在参照国际商会拟定的“标准信用证格式”开立信用证。在UCP500开始实施后,国际商会又发行了UCP516号出版物,即“新的标准跟单信用证格式”,它拟定的信用证内容主要包括:
图10-4 信用证的业务流程
1.信用证的形式。按UCP500第6条规定,表明是可撤销的还是不可撤销的。如无此项注明,则为不可撤销的信用证。
2.信用证号码。
3.开证的日期和地点。
4.到期日期和到期地点。UCP500第42条规定,所有的信用证必须规定一个付款、承兑的交单到期日和地点,或在议付信用证情况下,须规定一个交单议付的地点,但自由议付信用证除外。单据必须于到期日或到期日之前提交。如果信用证规定有效期为“一个月”或“六个月”或类似期限,但未列明从何时起算时,开证行的开证日期将被认为是起算日,银行应阻止用这种表明到期日的做法。
5.开证申请人的名称地址。
6.受益人的名称地址。
7.通知行的名称地址。如该行也是开证行指定的进行付款、承担延期付款责任、承兑或议付的银行,它的名称与地址也应填在下列第9项内。
8.金额。要表明小写金额和大写金额。如金额前有“约”或“大约”字样的,按UCP500规定允许有10%的增减幅度。
9.指定银行和信用证类型。UCP500第10条规定,所有信用证都必须清楚地表明该证适用于即期付款、延期付款、承兑或议付等。除非信用证规定仅由开证行办理,所有信用证都必须指定一家银行(被指定银行),授权其进行付款、承担延期付款责任、承兑或议付。如系自由议付信用证,则任何一家银行皆为被指定银行。在这一项中,应表明该信用证是即期付款、延期付款、承兑或议付,如使用汇票,要明确汇票的付款人。UCP500第9条中规定信用证不应要求开立以申请人为付款人的汇票。如果信用证要求汇票的付款人为申请人,银行将把该汇票视为附加单据。
10.可否分批装运。UCP500第40条规定,除非信用证另有规定,允许分批支款及/或分批装运。运输单据上已注明是同一运输方式装运和同一航次,即使注明已装船的运输单据记载有不同的装运日期及/或表明不同的装船港口,只要订明同一目的地,将不视为分批装运。第41条还规定,如信用证规定在指定的时期内分期付款及分期装运,而任何一期未按期付款及未按期装运,除非信用证另有规定,信用证对该期及以后各期均告失效。
11.可否转运。如信用证中没有表明允许转运或不允许转运,则可以转运。
12.装运日期。UCP500规定,“装运”一词应理解为包括“装船”、“发送”、“接受承运”、“邮戳日”、“接收日”和类似词语,包括多式联运单据情况下的“接受监管”。不应使用“迅速”、“立即”、“尽快”和类似词语.一旦使用,银行将不予理会。如在装运日期前,使用“于或约于”,银行将解释为在所述日期前后各五天之内装运,起讫日期包括在内。例如,信用证规定:约于2月10日装运(Shipment on or about Feb.10th),则从2月5日起至2月15日止,在这11天内装运货物,即为符合要求。UCP500还规定,“止”(to)、“至”(until)、“直至”(till)、“从”(from)等用于信用证装运日期条款时,将被理解为包括所述日期、“以后”(after)一词将被理解为不包括所述日期。“上半月”、“下半月”解释为每月1至15日和16日至该月的最后一日,首尾两天均包括在内。“月初”、“月中”和“月末”应解释为每月1至10日、11日至20日、21日至该月最后一日,首尾两天均包括在内。
13.货物。对货物的说明要完整、明确、并力求简洁,不要加入过多的细节。
14.数量和价格。按UCP500规定,凡“约”、“近似”、“大约”或类似词语用于信用证余额、数量或单价时,允许有不超过10%的增减幅度。还规定,如果信用证未规定数量不得增减,在支取金额不超过信用证金额的情况下,数量允许有5%的增减幅度。但是货物数量是按包装单位或个数计算时,此项伸缩则不适用。UCP500还新增加了一项内容,即在数量前未用“约”词语和不禁止分批装运的条件下,货物数量已装足,单价未减少,支取的金额可以少于5%。
15.单据条款。UCP500第20条规定,不应使用诸如“第一流”、“著名”、“合格”、“独立”、“正式的”、“有资格的”、“当地的”以及类似词语来描述信用证项下应提交的任何单据的出单人。如信用证中加注了此类词语,只要提交的有关单据在表面上符合信用证的其他条款,且非由受益人开立的,银行将照予接受。信用证中规定的单据主要可分为三类:①货物单据(以发票为中心,包括装箱单、重量单、产地证、商检证明书等);②运输单据(如提单,这是代表货物所有权的凭证);③保险单据(保险单)。除上述三类单据外,还有可能提出其他单据,如寄样证明、装船通知、电报副本等。
16.交单的期限。UCP500第43条规定,除规定交单到期日以外,每一个要求提交运输单据的信用证还应规定一个装运日期后必须按照信用证条款交单的特定期限。如未规定期限,银行将不接受晚于装运日2l天后提交的单据,但无论如何,单据不得晚于信用证的到期日。
17.页数。开证行应注明该信用证一共几页。
18.开证行签章。
另外,根据具体交易的需要,信用证上还会加列一些特别条款,例如,限装运某国籍船只或不许装某国籍船只条款、限制航线和港口等。
信用证的实例如图10-5所示:
汇 丰 银 行
图10-5 信用证实例
五、信用证的种类
(一)不可撤销与可撤销信用证
1.不可撤销信用证(Irrevocable Letter of Credit)。不可撤销信用证是指信用证一经开出并经通知行通知或转递给受益人后,便构成了开证银行的一项确定的承诺,并承担起按照信用证条款履行付款的义务;在信用证有效期内,除非得到受益人和有关当事人(如保兑银行)的同意,开证银行无权取消或修改信用证条款。
2.可撤销信用证(Revocable Letter of Credit)。可撤销信用证是指信用证在被使用之前,不必经过受益人同意也不必事先通知受益人有权随时修改或取消的信用证。
由此可见,可撤销信用证对于受益人来说,不是一个确定的付款承诺,开证银行几乎未提供什么保证,仅比完全没有信用证略强一些,因而如果买卖合同确定使用信用证方式结算货款,出口人一般是不愿接受可撤销信用证的。事实上,在国际贸易结算中使用的信用证绝大部分是不可撤销信用证。
(二)保兑和未保兑信用证
在不可撤销信用证中,按其是否有开证行以外的另外一家银行参加负责、保证兑付,可分为保兑信用证和未保兑信用证。
1.保兑信用证(Confirmed L/C)。保兑信用证是指开出的信用证除开证银行以外,还由另一家银行参加负责、保证兑付的信用证。
2.未保兑信用证(Unconfirmed L/C)。又称不保兑信用证或非保兑信用证。是指未经开证行以外的其他银行开具保兑的信用证。未保兑的不可撤销信用证就是一般的不可撤销信用证,由开证银行单独承担凭符合信用证条款的单据付款的责任。
(三)付款、承兑和议付信用证
1.即期付款信用证(Credit Available by Payment at sight)。凡在信用证中规定受益人需开立即期汇票、或无须开立汇票,仅凭单据即可向指定银行提示单据请求付款的信用证称为即期付款信用证。开证行和保兑行对于即期付款信用证承担即期付款责任。
2.延期付款信用证(Deferred Payment L/C)。延期付款信用证又称迟期付款信用证和无承兑的远期信用证,是指受益人交单时无须提交汇票,而在规定的日期届满时要求付款。因此它是一种不用汇票的远期信用证,其远期付款日期有提示单据后××天(××days after presentadon of documents)或装运日后××天(××days after date of shipment)或将来某一个固定的日期(a fixed future date)等。这类信用证因无汇票,所以无承兑行为,也不具备贴现条件。
3.承兑信用证(Acceptance L/C)。承兑信用证是指信用证中规定开证行授权受益人开立以开证行为付款人或以其指定的其他银行为付款人的远期汇票。在审单无误后,该开证行或其指定的其他银行承担承兑汇票并于到期日付款的信用证。
4.议付信用证(Negotiation L/C)。“议付”是指授权议付的银行对汇票及/或单据付出对价。议付信用证是开证行的承诺扩展到第三当事人即议付行,它对受益人提交的汇票及/或单据付出对价的信用证。
(四)即期、远期及预支信用证
信用证依据开立汇票的期限进行分类,可分为即期信用证、远期信用证和预支信用证。
1.即期信用证(Sight L/C)。即期信用证是指开证行或付款行在收到符合信用证条款的汇票或单据后,即履行付款义务的信用证。
2.远期信用证(Usance L/C)。远期信用证也称定期信用证(Time L/C),是指开证行或付款行收到符合信用证条款的单据或远期汇票后,并不立即付款,而是在规定的期限内履行付款义务的信用证。远期信用证包括:
(1)承兑信用证和延期付款信用证。
(2)远期信用证按照贴现利息由谁负担进行分类,有卖方远期信用证和买方远期信用证之分:①卖方远期信用证(Seller’s Usance L/C)是指卖方(出口商)承担远期汇票贴现利息的信用证。凡规定远期汇票所发生的利息由卖方承担,或将利息加在货物价格之中的均为卖方远期信用证。②买方远期信用证(Buyer’s Usance L/C)是指买方(进口商)承担远期汇票贴现利息的信用证。在买方远期信用证中,有一种较为特殊的信用证,这种信用证虽然也是由买方来承担贴现利息,但它规定,受益人出具远期汇票并提供有关单据后可即期收回全部货款。这种信用证对出口商来说与即期信用证无差别,对进口商来说可在远期汇票到期时才向银行付款并承担利息和承兑费用。这种信用证形式上是远期,但对受益人来说又是即期,故称为假远期信用证(Usance L/C Payable at sight)。假远期信用证实际上是银行对进口商的一种资金融通。假远期信用证一般都有特别条款给予注明。如,远期汇票按即期议付,由本银行(开证行)贴现,贴现及承兑费由进口商承担;或授权议付行议付远期汇票,依票额即期付款。
3.预支信用证(Anticipatory L/C)。预支信用证是指开证行授权议付行允许受益人在装货交单前可以支取全部或部分货款的信用证。
(五)可转让信用证和背对背信用证
1.可转让信用证(Transferable L/C)。指开证行授权被委托的银行(通知行)在受益人的要求下,将信用证全部或部分转让给一个或数个受让人使用的信用证。这里原受益人称为“第一受益人”,受让人称为“第二受益人”。信用证经转让后,则由第二受益人办理交货、交单手续。但信用证的转让并不等于买卖合同也被转让,在第二受益人不能按照规定履行合同时,第一受益人仍要负合同上卖方的责任。
根据UCP500的规定,只有开证行在信用证中明确注明“可转让”的,信用证才能转让。其他文句,例如,“可分割”、“可分开”、“可过户”、“可转移”等不能使信用证可转让。
2.背对背信用证(Back to Back L/C)。在转口贸易中,通常有出口商、中间商和进口商三方,其贸易方式是,先由中间商与进口商签约(称第一份合同)进口所需货物,而后中间商与出口商签约(称第二份合同),推销其产品。根据第一份合同开立的信用证称为原信用证(Original L/C),而根据第二份合同开立的信用证就叫背对背信用证。
原信用证的受益人为背对背信用证的开证申请人,原信用证的通知行,一般就是背对背信用证的开证行。原信用证与背对背信用证的不同点有两个:一是金额不同,原信用证金额大,背对背信用证金额小,二者之间的差价就是中间商所获取的商业利润或佣金;二是交货日期不同,背对背信用证所列交货日期在前,原信用证交货日期在后,以保证按期交货。
由于背对背信用证的开证申请人(中间商)通常是以原证项下收得的款项来偿付背对背信用证开证行已垫付的资金,所以为防止本身已付款,而原证却因某种原因不能收款的风险,背对背信用证开证行除了要原证作为开证的抵押外,一般还要求开证申请人缴纳其他抵押品或担保。
背对背信用证与可转让信用证一样,都普遍用于转口贸易中,在业务处理上也有许多相似之处。但背对背信用证与可转让信用证却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信用证。其主要区别如表10-3所示:
表10-3 背对背信用证与可转让信用证的区别
续表
(六)对开信用证与循环信用证
1.对开信用证(Reciprocal L/C)。对开信用证是指买卖双方各自向对方开立的信用证。在国际贸易实务中,补偿贸易、来料加工、易货贸易等多采用对开信用证结算方式。
2.循环信用证(Revolving L/C)。循环信用证是指信用证的金额被全部或部分地使用后,仍可恢复到原金额再行使用,直到规定的次数或总金额用完为止的信用证。循环信用证一般适用于较长时间分批、定时、定量、定品种以及只向同一贸易伙伴提供同一货物的贸易方式。采用此种信用证的优点是,既可使进口商避免多次开证手续上的烦琐,节约开证费用和押金,也可使出口商简化审证手续。循环信用证从内容上只比一般的信用证多了一条循环条款,以说明循环方法、循环次数与累计总金额。
(七)备用信用证与环银电协信用证
1.备用信用证(Standby L/C)。备用信用证又称保证信用证、担保信用证,是开证行对受益人预先开出以备将来使用的信用证。它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信用证,是开证行对受益人承担一项义务的凭证。其主要特点是,开证后当时并不使用,可能在将来使用,有时只是作为一种银行的保证而不一定使用。
备用信用证一般用于投标、履约、还款、预付、赊销等业务中。常可代替投标保函、履约保函、还款保函等。在备用信用证项下,开证行保证在开证申请人未履行其应履行的义务时,受益人只要凭备用信用证的规定向开证行开具汇票,并附上开证申请人未履行义务的声明或证明文件即可得到开证行的偿付。如在招投标中,投标人中标后,招标人要求其交付一定的履约保证金,投标人可以通过银行开立备用信用证来充当保证金。如果投标人由于某些原因未履约,则招标人可凭信用证规定收取赔偿金。在一些大型工程项目中,承包人也往往要求银行向发包人开立备用信用证,以保证如不能按期履约,负责赔偿损失。
由于备用信用证开证行所负风险较大,故银行通常不开立有效期超过3~4年的备用信用证,有效期一般均在1年之内。备用信用证的内容与跟单信用证相似,但对单据的要求远比跟单信用证简单。其内容大体包括:①开证行名称;②开证日期;③可撤销或不可撤销;④受益人姓名;⑤开证申请人姓名;⑥余额;⑦规定须提供的凭证;⑧有效期;⑨保证条款。
2.环银电协信用证(SWIFT L/C)。环银电协信用证是指通过SWIFT系统开立或通过SWIFT予以通知的信用证。
SWIFT是“环球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ociety for Worldwide Interbank Financial Telecommunication的英文缩写。该组织专门从事传递各国之间的国际金融电讯业务,其中包括外汇买卖、证券交易、开立信用证、办理信用证项下的汇票业务及托收等。
SWIFT信用证的电文是标准化的,主要有MT700格式和MT701两种格式。它除了要遵守UCP500的内容与规定外,还必须使用SWIFT手册规定的代号。SWIFT信用证电文的末尾有密码,若来往密码不相符,会自动予以拒绝。在SWIFT信用证中还可省去开证行的承诺条款。
由于SWIFT信用证具有快速、准确、简明和可靠的优点,因而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采用。现在凡是SWIFT会员银行开立信用证都利用SWIFT系统,我国主要的商业银行都是SWIFT的会员。
进口合同的履行_国际贸易实务
第二节 进口合同的履行
进口合同的履行就是进口方按照合同的规定按时支付货款和提取货物。合同中规定的贸易术语和支付方式等条款不同,进口商履行合同的程序也不相同。我国的进口货物大多采用信用证支付方式、FOB贸易术语。在这种条件下,进口商在履行合同时一般要经过申领进口许可证、开立信用证、租船订舱、通知船期、派船、投保、审单付款、接货、报关、检验、拨交货物等。具体流程介绍如图14-2:
图14-2 FOB价格、L/C付款的进口合同履行流程
一、开证和改证
(一)开立信用证
合同订立后,进口方应在合同规定的期限内向有关开证行办理开证手续。向银行申请开证时,进口方应填写开证申请书,同时交纳一定比率的开证押金(一般为发票金额的20%~30%)和开证费用。开证申请书是开证行开立信用证的依据。
如果合同规定在卖方确定交货期后开证,进口方应在收到卖方交货期通知后再办理开证手续;如果合同规定在卖方领到进口许可证或支付履约保证金后开证,应在收到对方履行上述义务后或收到出口许可证影印本或中国银行转告保证金已收到后再申请开证。
(二)修改信用证
受益人收到信用证后,如提出修改信用证的要求,应慎重考虑后再决定同意与否。如当卖方要求延长信用证有效期时,买方应与供货单位共同商量,防止影响正常生产;当受益人要求改变装运港时,在FOB条件下,注意改变的港口装船条件和港口吃水深度及特殊规定等,防止出现我方船舶进港困难,拖延船期,造成损失。考虑后同意,则应立即通知开证行办理改证手续;如果不同意,应及时通知受益人,督促其按原证装货和交单。
二、办理运输手续
在FOB条件下,买方在接到卖方货备妥或货已基本备妥通知后,委托货代公司办理租船订舱手续。办理完租船订舱手续后,应及时向卖方发出船舶到港受载日期通知,以便卖方备货装船,办理相应的出口报关、商检手续。在船舶抵达装运港前,卖方应发出催装通知,督促买方按时装运,做好船货衔接工作。对于成交量大和重要的进口物资,还可派员前往装运地监装,或委托驻外商务机构或设在当地的企业或代表机构就近了解,督促对方按照合同规定的时间及时装运和交单。
三、投保
在FOB条件下,货物的运输保险也应由我方来办理。我方一般委托外运公司统一办理保险手续,外运公司则与保险公司签订预约保险合同(Open Policy)对货物进行投保。根据预约保险合同,保险公司对有关进口货物负自动承保的责任,即货物一装船,保险即生效。进口企业或外运机构收到国外出口方发来的装船通知后,只要填制进口货物装货通知送交保险公司,上面列明合同号、起运口岸、起运日期、船名、航次、货物名称、数量、金额等内容,经保险公司审核签章即可。
此外,投保还可以采取逐笔投保的方式,即对各笔进口业务分别办理保险手续。进口企业在接到出口方的发货通知后,填写运输投保单,经保险公司在保单上签署同意后,进口方向保险公司交纳保险费,然后保险公司出具保单给进口方。
四、审单付款
在信用证支付方式下,审单是开证行和买方共同的责任。开证行收到国外银行寄来的单据后,对照信用证条款,按照单单一致、单证一致的原则,严格审核各种单据的份数和内容。开证行审核无误后,对外付款。同时,开证行通知进口企业向银行付款赎单。进口企业凭银行出具的“付款通知书”到银行结算,在认真审核买方提供的单据符合信用证的要求后,即付款赎单。
如果银行在审核单据中发现单据与信用证不符,银行应拒绝接受单据和支付货款,并与进口企业联系,征求进口企业是否同意接受信用证和单据的不符点。UCP500规定:如果开证行或其指定银行地付款行决定拒绝接受单据,则必须在收到单据次日起的7个银行工作日内,以电信方式或其他快捷方式,通知寄单银行或出口方,同时说明拒付的原因,并表明单据是否保留以待交单人处理,或退还交单人。如果开证行和其指定的付款行未能做到上述要求,或没能保管单据听候交单人处理,或退还交单人,则开证行和其指定的付款行就无权宣称单据与信用证条款不符。
五、报关、接货
进口货物到货后,由进口方或其指定的外运机构根据进口单据填制进口报关单向海关申报,并随付发票、提单、保险单、商检证书等单据。我国《海关法》规定:进口货物向海关申报时限为自运输工具申报进境之日起14日内,超过14天期限未向海关申报的,由海关按日征收进口货物CIF价格的0.05%的滞报金;超过3个月未向海关申报的,由海关提取变卖。
海关接受申报后,对进口货物进行查验,以核对与进口货物报关单及其他单据上所列是否一致。查验货证无误后,海关才予放行。对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进口货物,海关不予放行。对准予进口的货物,除另有规定者外,由海关根据《海关法》的规定,进口方在海关签发税款缴款书的7日内向指定的银行交纳税款。最后,海关在货运单据上签字或盖章放行,进口企业凭海关签印放行的货运单据提取进口货物。
六、验收、拨交货物
货物到达目的港后,港方负责卸货并核对检查货物,如发现短缺,应及时填写“短缺报告”交船方签字,并根据短缺情况向船方提出保留索赔权的书面声明。卸货发现残损,应将货物存放在海关指定仓库,待保险公司会同商检机构进行检验,明确残损程度和原因,并由商检局出证,以便向责任方索赔。
如果用货单位在卸货港口,由外运公司就地办理拨交,可由进口公司向用货单位进行结算。如果用货单位不在卸货港口,则可委托外运公司代为安排将货物转运内地,并拨交用货单位,一切费用均由外运公司与进口公司结算,再由进口公司与用货单位办理结算手续。
七、进口索赔
买方收到进口货物后,如发现货物与合同或单据规定不相符合,则可以在索赔时限内向有关当事人提出索赔。索赔时应明确货损原因,找准索赔对象。索赔时还应提供中国商检机构出具的检验证书作为索赔依据。具体索赔事项可参见第十二章《索赔、理赔与不可抗力》。
【本章小结】
买卖双方经过交易磋商后达成协议,签订书面买卖合同。以不同交易条件达成的合同,其履行程序也不完全相同。鉴于目前我国出口货物多采用CIF和信用证方式成交,进口货物多按FOB和信用证方式成交,本章主要对这类进出口合同的履行进行了介绍。出口合同的履行就是卖方按照合同的要求履行交货等一系列义务,直至收回货款。采用CIF和信用证方式出口货物一般经过备货、审核信用证,必要时修改信用证、向商检局报验、办理运输手续、向保险公司投保、向海关报关、缮制各种出口单据向银行结汇。其中要重点掌握审核信用证这一流程的审核要点,能够实际开展信用证审核工作,并能将错误的地方正确地予以改正;掌握各种出口结汇单据的内容和填制要点,并能够根据信用证或合同缮制全套结汇单据,这是一项技术性比较强的工作,要求在老师的指导下多练以熟练掌握。进口合同的履行就是进口方按照合同的规定按时支付货款和提取货物。以FOB和信用证方式进口货物的主要程序可归纳为开立信用证、办理运输和保险、审单付款、进口报关、验收和拨交货物。由此可以看出,进出口合同履行工作既重要又烦琐,而且技术性、实践性极强,从某种意义上讲,其重要性往往超过前一阶段的交易磋商环节,一定要重点掌握。
思考题:
1.简述履行以CIF和信用证方式成交的出口合同的一般程序。
2.简述履行以FOB和信用证方式成交的进口合同的一般程序。
3.简述信用证审核的基本要点。
4.我国出口结汇的主要方式有哪几种?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5.试述国际贸易业务中主要进出口结付汇单据及填制要点。
描述性统计结果_上市公司非公平关联交易研究
一、描述性统计结果
为了检验《指导意见》提出的上市公司董事会成员中应当至少包括1/3(33%)独立董事,我们将独立董事比例划分为小于1/3、等于1/3和大于1/3三个组分。此外,结合2002~2004年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平均报酬情况,我们将独立董事报酬划分为小于3.6万元/年、介于3.6万~5.0万元/年和大于5.0万元/年三个组分。2002~2004年上市公司不同独立董事比例和报酬与关联交易规模、关联方应收款规模和公司绩效等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6-2和表6-3。
表6-2 不同独立董事比例情况下变量的描述统计性平均值汇总表
续表
表6-3 不同独立董事报酬情况下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平均值汇总表
(1)独立董事比例为1/3时,其抑制关联方应收款规模和促进上市公司绩效的作用最好。根据表6-2,在同一年度和不同年度里,独立董事比例越大,其对关联方应收款规模的抑制作用和对公司绩效的促进作用比较明显。而在独立董事比例为1/3时,其对关联方应收款规模的抑制作用和对公司绩效的促进作用是最好的。不同的独立董事比例,对关联交易规模没有抑制作用。
(2)独立董事报酬效应明显,即报酬越高,公司绩效越好。根据表6-3,在同一年度和不同年度里,独立董事报酬越大,其对关联方应收款规模的抑制作用和对公司绩效的促进作用比较明显。而在独立董事报酬为3.6万~5.0万元/年时,独立董事能够较好地抑制关联交易规模;独立董事报酬小于3.6万元/年和大于5.0万元/年时,独立董事对关联交易规模和关联方应收款规模都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电子商务交易市场(-)_中国商品交易市场30年
第四节 电子商务交易市场(e-Marketplace)
一、电子商务交易市场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我国的迅速普及和发展,1998年第一笔电子商务交易成交,我国电子商务B to B、B to C等电子商务市场得到了迅速发展,其中电子商务交易市场交易额占有一定的比例。e-Marketplace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在传统批发市场的基础上建设e-Marketplace;二是纯粹的e-Marketplace,一般由网络公司建立。到2008年6月底,我国已有网民2.53亿人,居世界第一位,网站超过191.9万个。
二、“中联钢”电子交易市场案例
(一)“中联钢”电子交易市场简介
中国联合钢铁网是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牵头,宝钢、鞍钢、首钢、武钢、攀钢、太钢、马钢、包钢、唐钢、本钢、邯钢、济钢、莱钢、华菱14家大型钢铁企业及中钢集团和瑞钢联集团共同出资组建的中国钢铁行业网站。
中联钢电子交易市场是中国联合钢铁网的钢铁电子交易平台,也是中国钢铁行业的行业电子交易平台,由上海中联钢钢铁电子交易市场经营管理有限公司中国规划、建设和运营,旨在探索和实践适合中国钢铁行业特色的电子商务模式,以电子商务构架新型钢铁产业链,提升中国钢铁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中联钢电子商务平台是国家发改委审定资助的国家高新技术样板工程电子商务专项,是以中联钢电子交易系统为核心,结合中联钢仓储管理系统、中联钢企业进销存管理系统,与银行结算系统对接,搭建的第三方钢铁网上电子商务平台。
中联钢电子交易市场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采用会员制、保证金制和每日结算的封闭市场管理制度,确保网上交易的安全履约。本市场通过中联钢电子商务平台与钢铁企业、仓储物流企业、银行等合作伙伴共同构架的钢铁电子商务服务体系,能够为交易商提供钢铁及相关产品的形式灵活多样的网上交易、网上交收、网上质押、仓储、剪切、加工配送、信息、企业网络推广等全方位的商务服务,创新地实现了安全、便捷、全天实时的网上钢材现货交易。本市场的电子交易系统采用国际最先进的网络安全产品,并配备高强度数据加密技术,充分保障整个网络交易的安全性。
(二)“中联钢”盈利模式
“中联钢”的盈利方式是,先让欲通过中联网进行商务活动的各企业和个人注册会员,再通过对会员选定的服务项目收取相应的服务费用盈利。它的会员涵盖了整个钢铁产业链的各种类型的企业:钢材生产企业、钢材经销企业、钢材用户企业、研究咨询客户、金融投资客户。
“中联钢”将这些用户集合起来通过它的电子交易机制运行期交易市场,并以中联钢电子商务平台为依托,借助中联钢仓储联盟和区域平台构建区域钢材交易、结算、物流和信息中心,为全国钢材经销企业和用户提供钢铁及相关产品的形式灵活多样的网上交易、网上交收、网上质押、仓储、剪切、加工配送、信息等全方位的商务服务,根据市场需求实现钢材资源的跨区域配置,最大程度地降低电子交易参与者的物流成本。
(三)“中联钢”电子交易模式
图6.2 中联钢电子交易
1.买方挂牌交易模式
图6.3 买方挂牌流程
2.卖方挂牌交易模式
图6.4 卖方挂牌流程
3.电子竞买(卖)模式
图6.5 在线竞买流程
4.在线洽谈模式
图6.6 在线洽谈流程
5.双向竞价、竞价专场模式
图6.7 双向竞价、竞价专场流程
6.集合竞价模式
图6.8 集合竞价流程
7.在线专场模式
图6.9 在线专场流程
8.在线招标模式
图6.10 在线招标流程
(四)“中联钢”运营的优势
“中联钢”电子交易市场致力于为钢铁生产、流通及用户企业服务,为钢材的市场流通提供一个安全而低成本的网上交易平台。中联钢电子交易市场通过提供信息、交易、融资、物流等服务,构筑良好的信用保障体系,为企业运营实现资产保值和投资增值。
相比于传统的实物现场交易,“中联网”运营的优势如表6.1所示:
表6.1 “中联网”运营的优势
续表
(五)收费标准与方式
表6.2 席位租金收取标准
表6.3 手续费收取标准
(六)独具创新,在线培训
中联钢还开设了在线培训课程,其中包括交易商出金流程、交易商入金流程、交易商入市流程等7门教程,同时提供在线咨询与使用的免费服务。
“中联钢”是一个全新的提供专业运营模式的新型网络交易中心,正如它自己所定位的,中联钢电子交易市场是中国联合钢铁网的钢铁电子交易平台,也是中国钢铁行业的行业电子交易平台,旨在探索和实践适合中国钢铁行业特色的电子商务模式,以电子商务构架新型钢铁产业链,提升中国钢铁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农村集体企业改革路径及经验教训_中国非国有经济改革与发展30 年研究
第二节 中国农村集体企业改革路径及经验教训
以建立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为起点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变革,经过20多年的实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近年来,在农村工业化加快发展和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新形势下,经济发达的城郊地区、沿海地区的农村客观地面临资源的非农化转移和重新配置,外部环境的变化和集体经济自身的发展有力地推动着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迈出了新步伐。这些地区传统的产权虚置、社企合一的集体经济正逐渐被股份合作等农村集体经济的多种实现形式所代替,引发了农村经济社会多方面的积极变化。
一、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总体发展速度加快,但发展水平仍然较低
据农业部统计,到2004年,中国农村比较规范的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已超过15万家,其中,农民专业协会约占65%,专业合作社约占35%。据中华全国供销社总社的粗略统计,截至2003年底,全系统内的专业合作社超过1.4万家。其中,种植业、养殖业以及其他行业所占比例依次为44.70%、15.35%和39.95%,入社农户达到351.14万人,入股金额13.6亿元。另据中国科协的统计,到2003年底,中国农村各类专业技术协会达99968家,拥有会员约773万人。其中,县级农村专业技术协会9万余家,占协会总量的90%以上。
合作经济发展起步较早的部分省市,保持了稳步的发展势头。到2003年,山东省全省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已经发展到1.5万余家,社员农户规模达到126万户,约占全省总农户的6%以上。到2002年底,浙江省全省共发展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1969家,其中专业合作社784家,专业协会1176家,入社社员22.8万人,带动农户132.9万户(参见表3-1)。
表3-1 全国部分省市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2002~2004年)
资料来源:农业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试点工作会议材料》,2004年。
在广大传统农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在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后来居上的发展势头。重庆市2001年全市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349家,会员5.1万人,占全市农户的0.2%。发展到2003年6月,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总量达到了1590家,会员超过25万人,占全市农户的比例达到了3.7%,其中带动的农户数量占全市农户总数的10%以上。四川省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到2004年已经突破万家,带动农户438万户,覆盖面达到全省农户总数的23%。仅2003年一年就新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1553家,是历年来数量增加最多的一年。其中,供销社兴办的各类合作经济组织4886家,占全省总数的近一半,社员总户数超过150万户,带动农户260万户,帮助农民实现收入36亿元,向农民社员返利2000多万元。广西仅2003年登记注册的专业协会、合作社就有1500多家,是2003年以前的6倍。(3)黑龙江省到2003年6月,发展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2816家,比上年同期增长26。2%;拥有社(会)员43.2万人,占农户总数的9%,比上年同期增长了近1.5倍。
在中国西部地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也呈现出从无到有的良好势头。如贵州省的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数量在2004年达到了上千家,成员规模有近7万户。云南省到2004年共发展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1162个,其中专业协会1061个,专业合作社101个。绝大多数的地州县都出现了以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为主体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辐射全省近1/3的村委会,约有1.7%的农户加入进来。
然而,与中国近2.5亿农户、近4万个乡镇以及近70万个行政村的庞大农村组织网络体系相比较,中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总体发展水平仍旧很低,入社农户数量非常有限,远远不能像发达国家、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那样成为农户生产经营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各类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已有近20年的历史,总体上新型农民经济合作组织仍然处在初期阶段。但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遍地开花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性进一步拉大。这种不平衡性不仅表现为地区间农业生产水平、农产品市场化程度以及农业专业化水平的发展差异上,而且还表现在同一经济水平下不同政策导向的差异上。从东、中、西部看,东部农业发达地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开始向着企业化的农产品营销合作社的方向迈进;而中西部传统农业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大多仍然停留在以技术服务性的民间协会为主的发展阶段上。并且东部地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平均规模、总体经济实力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在中西部地区中,四川、陕西、黑龙江、吉林、安徽、江西等省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步伐相对加快。但是在各省内,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主要是集中在几个地区,如吉林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主要集中中部、东部地区。
(二)经营业务主要仍停留在初级品的生产流通层面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逐步拓展到农业生产资料共同购买、农产品共同销售、农产品初级加工、大中型农业机械共同利用、土地合作经营、小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内部成员资金互助、联合运输、农业信息分享、农村资源共同开发等多个领域。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参与到当地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来。那些围绕当地技术含量较高、资本相对密集、市场竞争较激烈、产品保鲜周期短的农产品而建立发展起来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带领小规模专业农户以较低的门槛进入到农业产业化进程中,通过与龙头企业、或农产品终端市场建立起稳定的供货关系,促进生产者、加工者和销售者之间形成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努力使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户生产者不仅获得生产农产品的收益,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分享农产品在流通、加工领域所实现的增加值。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介入,还进一步推动了当地农业产业化、农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步伐,从而初步形成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相互促进、良性发展的雏形。
与发达国家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自身向着农产品加工领域延伸、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纵向一体化发展的潮流和趋势相比较,中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层次还很低,仍然停留在初级产品的生产流通领域。农民合作组织主要是作为农户与农产品加工企业联结的中介,基本没有涉足农产品加工领域、直接实现农产品增值链条的延长。
以陕西省为例,省农业厅的初步调查统计显示,2/3的合作组织没有固定资产,只能提供技术和信息服务;又如成都市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到2004年已经发展到了1595个,拥有成员17.56万人,联系农户43.75万户,占全市农户的21%。但是其中的93%是专业协会,主要活动是为会员提供技术培训以及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服务等,难以满足会员更加广泛的需要。
(三)以农民为主体的产权制度安排尚未最终形成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形成社会多种力量、各路精英共同发展合作社的良好局面,农民领办人的作用也日益显现出来,在各种创办人中所占的比例呈上升态势,而政府(部门)牵头兴办的合作社比例则呈下降态势,基层政府逐步退出合作社的经营领域已经成为一个基本的大趋势。但是从全国各地的调查情况看,由于农民能人大户的力量还相对薄弱,且各地合作社的发展资源不同,要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以农民为办社主体的局面还难以形成。这种状况直接导致了在由政府职能部门、龙头企业以及基层供销社等牵头兴办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中没有建立起农民社员为所有者主体的产权制度。
江苏省2003年的统计显示,农村能人、大户成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第一领办人,占38.3%;其次是乡村干部和农技部门,分别占22.2%和 22.9%;最后是龙头企业,占12.4%。安徽省2003年的调查显示,全省3845个合作组织中,创办者包括能人大户(占26%)、集体经济组织(占18.1%)、龙头企业(占19.8%)、农技推广部门(占14.9%)和供销、粮食、科协等部门(占21.2%)。在重庆市,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主要领办者包括农村专业大户、普通农民、龙头企业、供销社、农技推广部门以及政府等,其中近1/3的合作社是供销社结合自身改革组建或改建的。例如,有些合作社中个别大股东的股本在合作社总股本中占据80%、乃至90%以上,这种产权结构与严格意义上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产权制度安排有着较大的距离。
(四)总体运行机制还需进一步规范
随着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由发展初期以简单技术、信息、劳动等进行松散合作逐步向经济实体的转变,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自身的制度建设也开始走向正轨。但从全国总体而言,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有效的运行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相当多的合作社没有自己的章程,或者是章程流于形式,或者不根据自身特点制定章程而照抄照搬其他合作社章程。在合作社经营过程中,社员大会、董事会不能按时定期召开。相当多的合作社存在着合作社经理(通常也是合作社的董事长、合作社的发起人)独揽大权,广大社员被排斥在合作社实际决策层以外,无法体现合作社民主控制的基本原则,最终难以谋求社员的共同利益。合作社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及各项基本管理制度不健全。
东部发达地区的合作社通过不断完善股权结构,实现了农民社员在合作社内部的主体地位。例如,浙江省供销社系统创办了400多家专业合作社,目前专业合作社共有总股本9000万元,其中农民股本总额已占到50%,供销社股本总额减少到40%,其他经济主体占10%,在1762名理事会成员中,农民社员代表占60%,供销社占35%,其他经济主体占5%。并且85%以上的合作社进行了工商登记。在农业部的试点单位浙江省台州市,合作社登记注册的比例高达95%以上,并且建立按照社员与合作社的产品交易额比例进行分配的盈余分配制度。再如,北京市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经历了前几年较大规模的数量扩张后,近两年的工作重点转移到“发展与规范并举、在发展中不断规范,通过规范谋求新发展”上来。通过对已有的2000余家合作社经过按照合作社的基本标准重新规范、最终确认了有一定规模的近1500家。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规范化建设,包括制定和完善组织章程、明晰产权、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和民主运行机制,以及建立独立的财务管理和分配制度,弱化政府的行政干预等。
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的必然性
以城镇郊区、沿海及经济发达地区农村为代表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变革,实质上是中国农村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新形势下,生产力发展对生产关系调整提出的新要求,具有客观必然性。
(一)产权制度变革是解决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集体经济组织面临新问题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随着城乡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提高,特别是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发达地区和城镇周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多或少都面临着资源的重新配置,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由此引发的利益冲突在局部地区甚至影响了社会稳定,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农民的土地权益保护问题。对农村土地,特别是对城镇郊区农村土地的征占不断增加,由此造成这些地区农村普遍出现耕地面积大幅度削减,甚至出现了不少“无地村”、“无地户”,农民尤其是失地农民,仅靠征地补偿费和外出打工收入难以解决后顾之忧和长远生计,农民利益因此受到严重侵犯。据有关专家测算,改革开放以来通过低价征用农民土地,使农民蒙受了巨大损失。如何有效配置集体资产,提高农民的社会保障,无疑成为现阶段集体经济发展与改革面临的新问题。
二是农村集体经济资产流失问题。随着城市边界的扩大和机构改革的深化,许多地方实行撤乡并村,尤其是城乡结合部实行“村改居”,村委会变成居委会,农民变为居民。在这一过程中,原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和村组集体资产关系被变更、资产被大量平调或流失,严重损害了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的利益,对集体资产的产权保护已刻不容缓。
三是社区成员分化后的利益冲突问题。因城市化、工业化的拉动,许多原社区成员流出,也有新的移民进入社区,户籍也不再是社区成员身份的唯一尺度,农村社区成员构成日趋复杂。随之而来的是,土地补偿费、集体不动产收益在组织成员中分配出现的冲突。实践中最突出的是“外嫁女”及其子女的利益实现、社区成员为利益而出现的逆城市化问题。
(二)建立和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对产权变革提出了迫切要求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要积极探索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适应经济市场化不断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以明晰产权为重点,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农村集体经济是中国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不是孤立的,这项改革对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增强集体经济的活力,进一步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具有现实意义。
另一方面,从产权经济学的角度看,“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产权之于市场经济,其意义则在于为市场构建了具有排他性和流动性产权的、有效率的市场主体,没有这样的市场主体,市场经济就不能真正确立。目前,中国农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多达70多万个,拥有15000亿元资产。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构成农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集体经济组织不能成为有效率的市场主体,农村市场经济体制也会因此而不完整。所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改革,是完善中国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
(三)完善家庭承包经营体制需要创新集体资产产权制度
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体制是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稳定和逐步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应抓住真正确立和实现农民作为集体经济财产主体地位这一根本问题,按照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要求,积极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制度创新,探索新的发展道路。目前,农村中普遍出现的要求强化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倾向,以及发达地区农村和城郊农村出现的要求享有集体资产收益权的现象,就是农民追求财产主体地位愿望的具体体现。因此,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制度创新,增强集体经济实力和服务功能,不能按过去的老办法,仅在“统一经营”的内容上做文章;而是要从产权变革的层面,从根本上解决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实现问题,集体经营性资产产权配置及其实现问题。产权理论认为,没有基于产权制度的根本性改革,任何组织形式创新都会因缺少根基和保障而流于形式,难以奏效和持久。因此,在明晰集体经济组织产权的基础上,解决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以来农村日益复杂的财产关系问题,既是现阶段以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体制,增强集体经济服务功能的主要内容,也是经营方式转变引发的符合规律的内在演进。
(四)产权制度变革是保障集体资产安全、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需要
传统产权制度下的集体经济存在严重弊端,集体所有制下单个集体成员的无权利状态,加上集体经济组织与行政辖区相重合、相对应的现实特征,容易使基层政权机构或者自治组织管理者成为集体资产的直接代表,并实际拥有集体财产的产权,这就导致农民作为农村集体资产所有者的地位不能充分体现,农民实际拥有的产权还不完整,即通常所说的产权虚置。其结果是,一方面降低了集体经济组织对社员群众的凝聚力,农民对集体经济运行质量关切度不高,民主议事、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流于形式,集体资产的经营与增值责任不落实。另一方面,也使集体经济组织运行中很难避免和制止一系列严重损害集体资产安全及农民利益行为的发生:一是农民土地权益极易受到侵害,特别是在“公共利益”的名义下的征收、征用农民集体土地近乎失控,在规模经营的名义下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也常常受到其他外来势力的侵犯;二是集体经济激励不足和监管不到位,为滋生腐败提供了条件,导致集体资产被挪用、平调、挥霍浪费,或低价承包、变卖等经营问题。这些现实问题的存在,限制了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阻碍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迫切需要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上,根除既有社区集体经济产权模糊,人格化的出资者主体缺失,决策独断,监督不善,分配随意等种种制度性缺陷。必须进一步探索集体经济发展的新形式、新道路。
三、现阶段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的主要特点
现阶段农村社区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以村、组为对象,在制度安排上多采取股份合作制的形式。从单纯的重视内部福利性分配,向有偿配股、固化分配关系,健全农村社会保障方向发展;从单纯的经营性资产产权改革,向包括土地在内的集体资产扩展;从注重改革过程,向更加注重改革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转制后组织效率发展。改革区域呈现出从发达地区向城镇周边农村发展的态势。因此,现阶段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较之早期的改革在内容、基本做法和组织特点等方面不尽相同。
(一)改革内容
改进和完善早期股份合作制的某些制度安排和做法是现阶段农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的基本内容。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合作制改革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出现,当时山东淄博市和广州、深圳等地率先引入股份制的一些制度原则改造乡村集体经济。由于早期股份合作制产生的直接动因是,农民要求对多年来合作劳动积累的共同财产实现收益分配权,力求避免因集体积累产权不明确或管理不善,损害农民利益。因此,一般社区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主要是组织内部利益关系的调整;在制度安排上,强调集体股,对个人股有着种种限制,比如:个人股只有分配权,没有处置权,股权不准转让、不准赠送、不准抵押、不准继承,结果是股东只关心分红,股份合作制变相演化为单纯的分配制度。显示出极强的福利性、封闭性、不完整性。在操作上,则采取股权总数随着户籍性质、人口年龄和农龄,以及承包土地数量等因素变动而经常增减变化的做法。在一些地区农村集体土地大量被征用的现实条件下,土地补偿费的分配使用问题,“村改居”、“城中村”中的利益调整问题日益突出;由于集体增量资产扩大,集体经济收益大幅提高,分红数额不断增加,争吃“大锅饭”现象严重,在村民与村民间引出矛盾。同时早期股份合作制采取股权总数随着户籍性质、人口年龄和农龄,以及承包土地数量等因素变动而经常增减变化的操作方法,实施起来日趋困难。如何公平合理地界定股东资格,进一步调整集体经济内部利益分配关系,解决合理、公平分配的新问题,化解转居村民与未转居社员之间的矛盾,成为当前制度设计和实践不可或缺的基本内容。
进一步明晰和界定集体产权,解决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农村集体资产严重流失,保护社员利益是现阶段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的重点内容。社区集体资产流失以“城中村”改造为最。在广东的“城中村”改造中,对于以村委会作为集体资产的法定所有者的村来说,由于把村委会撤销改为一个或多个居委会,这些“村”便出现了集体资产法定所有者缺位的问题,暴露出集体财产终极产权不清、职责不明、政企合一等许多深层次矛盾。因此,如何适应新的环境变化,在过去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明晰、界定集体经济产权,最大限度地保护集体经济组织和各类社区成员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利益,成为现阶段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
(二)基本做法
概括地说,集体经济组织在股份合作制改革中,入股要素主要是以标准厂房为主的不动产、生产设施、资金和土地等资源性资产;在股权设置上采取折股量化和募集股相结合的办法,一般设立集体股、个人股和募集股。按照约定的标准和程序折股量化到村股份合作社(公司)及相关人员。具体操作环节有六个方面:①清产核资。②资产量化。③股权设置。④股权界定。⑤股份分配。⑥成立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社),建立法人治理结构。
农村社区集体经济产权改革中,由于各村的条件、人文环境、发展潜力各有差别,因此选择的产权制度改革的组织模式也不划一。除了上面论及的股份合作制外,以股份制为取向的资产重组也成了一些地区,如广州市、浙江温州的选择。“城中村”改制出现了把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向股份制企业转化的趋势。
根据对已有案例的考察,可以认为,将社区集体经济转制为股份公司或终结传统的社区集体经济,是城镇化发展趋势下的一种适应性选择。
(三)主要特点
(1)总体看,现阶段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以股份合作制为主,其制度设计仍然兼有合作制和股份制的特点。①股金构成和股权设置。无论是否设集体股,由集体资产转化形成的个人股都占主导地位,体现了劳动者联合的根本属性。②股权界定。以区分不同股东,固化其股权为手段,保护老股东(他们为集体经济组织做出的贡献大)的利益,且股东资格不向社会开放,体现了“民有、民营、民受益”的合作原则。③利益分配。集体配股由福利性向经济性转化,由经常性调整向固化各类股东的剩余索取权转化,基本实行股份制的“按股分红”;但社区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费用仍由股份合作经济组织负担,并在分配中加以体现。④股权处置。由封闭性向开放性转化,但并未真正走向股份制“所有权委托”和“经营权委托”的双层委托。⑤从土地股份合作制来看,其做法在一个区域范围内相对统一,流转较为集中和稳定,农民(户)收益权有保障。广东省土地合作制的演变趋势表现出福利性与经济性相结合、开放性与限制性相结合的特点,并由经常性调整向固化各类股东的剩余索取权转变;本质上,是利用股份合作制的产权明晰功能,起到完善内部分配关系的作用。新乡市凤泉区耿庄村“农地股份合作制”则表现出“均分、均利、均受益”的特点,本质上是利用股份合作制的要素配置功能和产权明晰功能,发展生产力和壮大社区合作经济实力,将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使农民(户)收入从单纯的种植业收入扩大到股田分红收入和劳务收入。
(2)改制后组织形式定位既有股份合作社,也有股份制公司。各地根据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的不同发展条件,确定了产权制度改革后社区集体经济转制目标。绝大多数地区改制后的组织形式定位为股份合作经济社;也有改革后定位为公司的,如广州市对于“城中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的改革定位是建立股份制企业,因此许多早期的社区股份合作经济出现了向股份制公司的转变;深圳市对于农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的改革定位是建立股份合作公司。此外,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在产权制度改革中也开始采用出售、上交、租赁、兼并、解体、破产等资产重组的多种形式,昭示出社区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目标和形式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3)产权改革的资产范围由经营性资产扩展到土地等资源性资产。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发达地区农村城镇率先开始以股份合作经济为主要形态的乡村集体经济改造,当时的资产量化范围不包括承包土地,只是对集体经营性资产净值按一定的标准,折股量化,股权设置有集体股、个人股(社员分配股)、现金股。这是对原来人民公社留下的以及当时新增资产的初步改革,是以股份合作制改造社区集体经济的最初形式。近期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在资产范围上突破原来的框子,既有社区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也有全部资产股份合作,以及单独的土地股份合作。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份化和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做法,成为农村集体经济一种新的实现形式。
(4)转制后的股份合作组织或股份合作制企业兼具发展集体经济和社区服务管理的双重职能。在经济发达地区,新的社区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尽管弱化了社区福利分配的功能,并将股权相对固化,强化股份合作社的企业功能,但是从目前社区组织不能不承担一定的社区服务和社会管理的现实出发,转制后的集体经济组织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负担着发展社公益事业的责任。因此,许多地方在产权制度改革时,从村级净资产中剥离出一定比例,建立农村社会风险保障基金,以扶助弱势群体。这种做法在北京、江苏比较多,广东南海区部分村(组)则实行了养老补助制度,补助金额每人每月50~150元不等。此外,各地还普遍把股权配置及股份分红与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管理、惩治违法犯罪活动、服兵役、殡葬改革,以及其他社会管理工作结合起来,运用经济手段开展社会管理和社区服务。
(5)产权制度改革由城郊地区、经济发达地区率先兴起,并有向内陆城郊或经济欠发达城郊地区扩展的趋势。实践中,早期实行产权制度改造的社区集体经济组织都坐落在大城市周边的城乡结合部农村,这一区域的社区集体经济组织本身有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资产积累。这些农村社区因率先受益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成果,形成了鲜明的经济特征:农业产值比重、农业人口比重与农业就业比重较低,乡村村落正走向开放以至于融入城镇社区;同时它们自身的乡镇工业经济发展较快,经济实力相对较强,土地的集约化经营需求相对于以农业为主的纯农村更为迫切。由于工业化、城镇化向内陆、经济欠发达地区推进,区域发展差距缩小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速,特别是农村土地的非农化转移在各地不同程度地出现,推动了社区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在内陆城郊或经济欠发达城郊地区的出现。从我们调研掌握的情况看,河南、甘肃、吉林等地均有此类典型。
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评价
(一)改革成效
实践表明,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历史性变革,改革从根本上破除了不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传统产权制度,对改造农村微观经济组织,推动农村市场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为进一步推动农村改革与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
(1)突破传统集体经济实现形式的束缚,社员拥有了明晰又完整的集体资产产权,增强了集体经济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农村集体资产改革,使农民变成了股东,相对完整地确定了社区成员对集体资产的人格化占有权、利益分配权、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权。既保证了集体资产每一个具体的所有者能够有效行使其对集体资产的所有权和收益权,又保持了集体资产使用的完整性,避免了对集体资产的变现和瓜分;既保护了现有生产力,又调整了不适应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生产关系。因此,通过对集体资产存量折股量化到人,使集体经济产权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调动了农民股东的积极性,增强了集体经济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创新集体经济运行机制,集体资产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高,壮大了集体经济实力。在明确社员个人产权基础上,新一轮产权制度改革注重完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内部治理结构或组织管理机构,在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内部,确立了“三会”管理模式,形成所有权、决策权、经营权、监督权“四权”制衡机制,创新了集体资产经营机制、管理机制和分配机制,提高了集体资产管理效率。在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外部,有条件的地方做到了村委会、村党支部与股份合作经济组织机构分设、职能分开、财务分立,初步实现了党政分开、政社分开、政企分开,较好抑制了集体财务管理混乱和集体资产流失,提高了新型集体经济组织的管理水平。改革后集体经济管理状况明显改善,集体经济也得到进一步发展。
(3)从体制上最大限度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的权益,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现阶段股份合作制通过科学量化、合理设置、公平界定集体资产产权,有效地解决了长期积累的种种社区成员利益矛盾问题。同时进一步明确了集体资产的归属,强化了集体资产的人格化占有权、收益权和处置权,通过股份合作经营增加农民收入。从各地调查情况看,作为社区成员的股东每年分红区间在800~1500元,普遍增加了收入。同时,也有助于提高集体对外谈判能力,提高对失地农民的基本保障。
(4)建立和完善农户承包经营土地合理流转机制,促进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农村结构调整。在家庭承包经营不变的前提下,集体通过土地股份合作制,把土地连片集中,统一规划和利用,或在内部流转到种养专业户,或向外部参股到农业园区,即提高了土地价值,还有力地促进了适度规模经营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大连向应现代农业园区就是采取包地参股的土地股份制形式,采取保底分红、盈余分红的分配形式。同时村民既可承包园区内农业项目,又可为公司打工,入股村民优先在园区就业。
(5)产权制度变革是法制化、民主化的制度建设过程,对化解社区成员间的利益冲突,推进了农村民主制度建设,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比如广东等地,实行把股权一次性配置给农民,农民股权实行“生不增,死不减”或“固化股权,出资购股、合理流动”的一般做法,并通过按一定标准重新界定股权,将“外嫁女”、乡、村办企业下岗职工股权分配问题一并考虑。不仅解决了以往每年按年龄、户籍变化来调整股权、股权无偿配给的弊端,而且使社区流入流出人口的经济利益也有了相应保障,有效化解了农村股份合作社因人口变动而引发的股权纠纷和分配不公问题,维护了农村大局的稳定。此外,由于一般将社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与社区社会管理工作结合,股东资格和身份的确认同品行挂钩,因此起到约束个人行为的作用。据多数地方反映,推行社区股份合作制后,超生的少了,违法违纪的少了,晚辈不愿赡养前辈的少了,农村社会风气有所好转,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
(二)主要问题
各地在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中也遇到一些不可回避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需要给予高度重视和认真对待。
(1)改革后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地位与登记,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组织定位问题。改革后的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在现实社会经济生活中,是农村集体土地、集体财产所有者的代表,它不仅与组织内成员建立起了经济关系,同时也与社会其他市场主体有着事实上的经济联系,在客观上承担着法人的角色。但是如果依照现行《民法通则》中界定的四类法人,即企业法人、社团法人、自然法人和事业法人来注册登记,我们发现很难归类。显然,它不是自然法人和机关法人,由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现实功能和存在价值,使其现在和将来都要承担大量的支付社区公共开支的职能,简单地以企业法人或者社团法人规范也都不妥。过去一些地方实行变通办法,由工商部门或者农业部门注册,将其登记为股份合作社,但是由于《行政许可法》的实施,地方已不再具有此类行政审批的权限,目前北京、广州等地有关管理部门已经停止了登记注册工作。因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不可避免地出现定位混乱问题,有的地方在等待观望,一些地方不得已将转制后的组织定位为股份制企业,按《公司法》注册登记和纳税,同时又支付社区公共开支,导致改革后集体经济组织权利和义务的严重不对称。
(2)关于集体土地资产的处置问题。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集体土地资产特别是农户承包地,要不要搞土地股份合作存在不同认识,实践中土地股份合作本身也存在如何规避经营风险,如何体现承包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等问题。另一种是在“城中村”改造中对集体土地的处置。目前,一些地方在“城中村”改造中,为降低城镇化、工业化成本,地方政府借改变农民身份与集体经济组织性质的方式改变土地所有权属性,将原农村集体土地无偿转为国有建设用地。这种做法引起了较大争议。
(3)关于改革指导和监管不力问题。主要表现有:其一,以产权界定、股权设置等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方案形成不民主、不公开,导致村民上访和内部纠纷不止。其二,来自外部的种种干预,造成集体资产的流失。比如有些地方在推行“镇改街”、“村改居”中,用行政手段改变集体资产权属关系;在“并社”、“并村”组建股份合作社过程中,以行政手段简单地把原来各村、各社的资产与财务合并在一起,出现新的资产平调甚至引起社会的不稳定。其三,操作方案往往与国家现行的一些法律政策相冲突,或在体制和政策真空中运作,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比如,如何对待一些地方借鉴国企改革模式,由上级政府授权批准设立集体资产管理委员会的现象,该委员会既不是企业法人,也不是社团法人,在其社会定位及其职能不明的情况下,能否承当管理和运营集体资产的重任,它对股份合作公司的发展将产生怎样的影响等都存在现实问题。争吃“大锅饭”现象严重,在村民与村民间引出矛盾。实施起来日趋困难。如何公平合理地界定股东资格,进一步调整集体经济内部利益分配关系,解决合理、公平分配的新问题,化解转居村民与未转居社员之间的矛盾,成为当前制度设计和实践不可或缺的基本内容。
进一步明晰和界定集体产权,解决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农村集体资产严重流失,保护社员利益是现阶段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的重点内容。社区集体资产流失以“城中村”改造为最。在广东的“城中村”改造中,对于以村委会作为集体资产的法定所有者的村来说,由于把村委会撤销改为一个或多个居委会,这些“村”便出现了集体资产法定所有者缺位的问题,暴露出集体财产终极产权不清、职责不明、政企合一等许多深层次矛盾。因此,如何适应新的环境变化,在过去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明晰、界定集体经济产权,最大限度地保护集体经济组织和各类社区成员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利益,成为现阶段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
【注释】
(1)《“大集体”不该遗忘黑龙江代表呼吁政策支持》,http://news.cctv.com/china/20070316/101551.shtml。
(2)徐善长:《关于江苏、浙江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调查报告》(上),《经济研究参考》2006 年12月14日。
(3)杨志:《实施龙头带动战略,破解农民增收难题》,《农村经营管理》2004年第11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私营经济的发展阶段_中国非国有经济改革与发展30 年研究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私营经济的发展阶段
一、关于中国私营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
改革开放以来,私营经济的发展一直受到学术界和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许多知名学者也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学术界对私营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也有着不同的观点。
刘迎秋(2005)的研究认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私营经济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89年,个体经济获得迅速发展、私营经济开始得到认可的阶段。1979年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决不允许把它们(主要指个体经济——引者注)当成资本主义经济来批判和取缔”,标志着从理论和思想上拨乱反正的全面展开,并给个体经济的较快发展大开了绿灯。在党的历史上,1987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三大及其报告,第一次以正式文献形式做出“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论断的。之后,于1988年4月召开的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第一次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私营经济在我国的合法地位。1988年6月国务院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对私营企业做出了明确界定:“私营企业是指企业资产属于私人所有、雇工8人以上的营利性的经济组织。”这个《条例》将私营企业划分为三种类型: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至此,我国私营经济得到了社会和法律的认可,并有所发展。第二阶段:1989~1991年,这是一个强调清理整顿的阶段。人们对发展民营经济的认识也出现了波动,认为发展民营经济就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潮有所抬头,因此有一种彻底清查个体、私营企业偷税漏税等历史问题的要求。这就必然会带来民营经济发展的徘徊。第三阶段:1992~1996年,波动成长阶段。1992年秋中共十四大召开,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目标,同时把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写进了十四大文献,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共同认可的一个基本行动纲领。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首次明确提出“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政策。1997年7月,北戴河会议讨论股份经济问题和9月召开中共十五大,进一步为我国民营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第四阶段:1997年到现在,是私营经济持续健康大发展阶段。
按照何金泉(2001)的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私营经济经历了起步阶段、徘徊发展阶段和加速发展阶段。从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的发表到1988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的颁布,我国私营企业的重新起步经历了长达10年的时间。经过这段时间的孕育,我国的私营企业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日益显现出来。为了鼓励和引导私营企业的健康发展,1988年6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从法律上为私营企业的发展扫清了障碍。这一阶段属于私营企业的起步阶段。但是1989年的“政治风波”发生后,政治和经济环境偏紧、私营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停滞和徘徊现象,个别地方数量甚至出现了大幅度下降。因此1988年到1991年,我国私营企业进入了徘徊发展阶段。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以后,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私营企业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1993年11月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其中的税负平等原则,为私营企业与其他企业进行平等竞争、共同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宏伟构想,又为私营企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发展机遇,这一阶段被称为加速发展阶段。
魏宇辉等(2004)认为,我国私营经济发展依次经历了萌芽时期、观望时期、确认时期、鼓励时期、求同时期。从1979年到1982年,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个体经济开始出现。个体经济的经营者也被称作“个体劳动者”,其表现为:在农村,随着农村搞联产承包,一些农业大户开始自己跑运输;在城市,大批返城知青急需解决就业问题,个体性经济经营者开始出现,这一时期称为萌芽时期。从1982年到1988年,私营企业开始出现。当时国家对超过8个雇工的私营企业,持看一看的谨慎态度,实行“三不”原则,即:不提倡、不宣传、不抵制,私营企业经历了观望时期。从1988年第二次修宪开始,党中央明确了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1992年到1997年,党中央确立把非公有制经济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私营企业正式得到承认。1997年9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定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因此,1988~2000年的发展称为确认时期。此后便是2001年的鼓励时期,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把私营企业主定位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提出包括私营企业主在内的六类人都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在政治上应该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最后是求同时期,2002年11月,在中共十六大上,中国共产党向民营企业家敞开大门,江泽民同志指示把“其他各个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同时,“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周晓梅(2006)在《我国现阶段私营经济发展问题研究》一书中将私营企业的发展过程分为以下五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82年,是私营企业的孕育和起步阶段;第二阶段,1983~1988年,是私营企业开始发展的阶段;第三阶段,1989~1991年,私营企业的发展处于徘徊不前阶段;第四阶段,1992~1995年,私营企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第五阶段,1996年至现在,属于私营企业稳定发展的阶段。
马立诚(2006)则以中共对于私营企业的政策变化为主线,把私营企业的发展分为以下三个时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春潮初起(1977~1991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冲越险滩(1992~1996年);中共十五大到十六大:大江东流(1997~2005年)。
另外一些学者对于私营企业的发展阶段也进行了各自不同的划分,孟捷(1998)将私营企业的发展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起步阶段(1978~1983年);第二阶段——稳健发展阶段(1984~1991年);第三阶段——发展的新阶段(1992年以后)。张厚义等(1999)在著作《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1978~1998》中指出,截止到1998年,我国私营企业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即萌生、起步阶段,曲折发展阶段和高速增长阶段,具体的时间为:私营经济的萌生、起步阶段为1986年以前;(1)私营经济的曲折发展阶段为1987年到1991年;私营经济高速增长阶段是1992~1997年。李秀谭等(2004)则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私营企业的发展共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艰难的起步阶段(1979~1981年)、曲折的发展阶段(1982~1992年)、高速发展阶段(1992~1997年)以及持续快速发展阶段(1998年以后)。李国荣(2006)认为我国现阶段的私营经济是从改革开放后开始发展和兴起的,大体上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86年):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到十三大召开之前,这是私营经济自发兴起和初步发展阶段。第二阶段(1987年到现在):从1987年中共十三大召开到现在,私营经济进入了合法的、快速的发展阶段。其他一些学者,如刘建一(1992)、任杰(2000)、宋才发(2000)、石本仁(2005)、史晋川(2005)和龚晓菊(2006)等都对私营企业的发展阶段进行了不同划分,在此不一一赘述。
上述大多数的研究,主要着重于对1998年以前私营经济的发展进行划分和描述,而对其后私营经济发展的论述较少,即使个别有所涉及,也较为粗略,没有进行详细的阶段划分和论述,为了更为全面真实地展现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私营企业发展的历程,在充分借鉴已有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政府对于私营经济政策的变化趋势,同时根据我国私营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形,本书将私营经济的发展分为以下五个阶段:萌生阶段(1978~1981年)、起步发展阶段(1982~1988年)、曲折徘徊阶段(1989~1991年)、高速扩张阶段(1992~2002年)和提升发展阶段(2003年至今)。
二、中国私营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
(一)萌生阶段(1978~1981年)
1978年3月,国务院在批复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全国工商局长会议的报告时指出,为了方便群众生活,并解决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城镇恢复和发展一部分个体经济。1979年9月29日,叶剑英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目前在很有限的范围内继续存在的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附属和补充。”1980年8月17日,中共中央在关于转发全国劳动就业会议文件的通知中指出,解决城镇就业问题,必须实行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方针,并且明确提出要鼓励和扶持城镇个体经济的发展。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内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完善必须适应于生产力的状况,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是我国基本的经济形式,一定范围的劳动者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必须实行适合于各种经济成分的具体管理制度和分配制度。”1981年7月7日,在《国务院关于城镇非农业个体经济若干政策性规定》中明确指出:“个体经营户,必要时,经过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可以请1~2个帮手;技术性较强或者有特殊技术的,可以带2~3个最多不超过5个学徒。”依此规定,个体户最多可雇工7人,这一规定后来成为实际执行过程中区分个体经济与私营经济的标准。
伴随着个体经济的发展,一部分个体工商户手中的资金不断增多,经营管理的能力日益增强,生产经营的规模也逐步扩大,学徒帮手越请越多。为了继续扩大生产,按照国家规定的个体工商户请帮手,带学徒限7人以下的规定已经满足不了生产经营发展的需要,必须增加雇工人数,于是超过7人的个体雇工“大户”出现了,私营企业就是这样在个体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以个体雇工“大户”的形式萌生出来。经过1979年、1980年、1981年三年的恢复,从1978年底全国城乡个体工商业户为仅有14万人发展到1981年的城镇个体经济86.8万户,从业人员113万人,农村个体经济96.1万户,从业人员121.8万人。(2)
(二)起步发展阶段(1982~1988年)
1982年,中共十二大报告提出:“由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总的说来还比较低,又很不平衡,在很长时期内需要多种经济形式的同时并存。”以及“在农村和城市,都要鼓励劳动者个体经济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和工商行政管理下适当发展,作为公有制经济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1983年,中共中央在下达的《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的一号文件中明确指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不能允许剥削制度存在,但是我们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尤其在农村,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商品生产不发达,允许资金、技术和劳动力一定程度的流动和多种方式的结合,对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是有利的。同时还指出:“对超过规定、雇请较多帮工的,不宜提倡,不要公开宣传,也不要急于取缔,应因势利导,使之向不同形式的合作经济发展。”1984年10月,邓小平在中顾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谈到雇工问题时说:“还有的事情用不着急于解决。前些时候那个雇工问题相当震动呀,大家担心得不得了。我的意见是放两年再看。那个能影响我们的大局吗?如果你一动,群众就说政策变了,人心就不安了。你解决了一个‘傻子瓜子’,会牵动人心不安,没有益处。让‘傻子瓜子’经营一段,怕什么?伤害了社会主义吗?”(3)中共中央对雇工经营现象和雇工经营企业的“三不”原则以及“允许资金、技术、劳动力一定程度的流动和多种方式的结合”等的政策,并且城乡经济的发展,城乡市场的开发开放,群众特别是农民收入的增加、剩余资金的增多,以及其他经济政策的放松和社会环境的改善,使我国城乡特别是农村的雇工大户、私营企业成批地产生,私营经济迅速地发展起来。
1987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三大,第一次对我国私营企业的性质、作用和地位作了论述,并明确了我党对私营经济的政策,为私营企业的存在和发展正了名,中共十三大政治报告中指出:“私营经济是存在雇佣劳动关系的经济成分。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它必然同占优势的公有制经济相联系,并受公有制经济的巨大影响,实践证明,私营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生产,活跃市场,扩大就业,更好地满足人民多方面的生活需求,是公有制经济必要和有益的补充。必须尽快制定有关私营经济的政策和法规,保护它们的合法权益,加强对它们的引导、监督和管理。”邓小平同志也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应以公有制为主体。目前全民所有制成分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不是发展太多了,而是很不够。对于城乡合作经济、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都要鼓励他们继续发展。”(4)特别是1988年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在法律上保证了私营企业的合法身份和地位。《宪法》第十一条规定:国家允许私营企业以该法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所有制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权利和权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此后不久,国务院于1988年6月25日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和《关于征收私营企业投资者个人收入所得税的规定》三项法规,这使私营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有法可依,这些政策对起步发展中的私营企业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由于政策的引导以及一些现实条件的支持,私营企业一经起步,就以相当快的速度发展起来。根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的统计,到1987年底,共有私营企业数目90581户,从业人员总数约164万人,注册资金84亿元,(5)其中在农村中的私营企业占全国私营企业总户数的80.74%,从业人员占全国私营企业从业人员总数的83.45%,资金占全国私营企业总数的83.60%。但是在这一阶段,私营企业规模一般不是很大,雇工人数在20人以下的大体占70%,私营企业的资金每户5万元左右。(6)另外,据原中共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组织的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272个村的37422户调查,1984年参加新经济联合体的农户占其总户数的3.2%,专业户占其总户数的3.5%,个体工商业占其总户数的4.4%。其中,新经济联合体雇工经营的占其总数的51%,平均每个联合体雇工7.9人,合1204个工作日;专业户雇请长工的共203户,占总户数的0.55%,占专业户数的15.7%,平均每户雇长工4.1个。按收入划分,家庭纯收入6000~9000元的户,占调查户的3%,所雇长工占长工总数的50%;家庭纯收入9000元以上的户占调查户的1%,所雇长工占长工总数的40%。在私人雇工户中,雇工8人以上的有25户,占调查户的0.07%,占私人雇工户的12.3%,平均每户雇工18.5人。(7)这份典型调查报告还指出,1984年雇长工(每年雇工6个月以上)的农户,占调查户总数的0.55%,所雇长工人数占样本农户劳动力总数的1.84%;1986年雇长工的农户,占调查户总数的0.74%,所雇长工人数占样本农户劳动力总数的4.2%。雇工人数在农村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两年增加了1倍以上。
从一些省市的统计数据也能看出,私营企业在这段时间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根据对湖北省汉阳、京山、应城、蒲圻四县、市的追踪调查发现,雇工户占农户总数的比重分别为:1983年占0.16%,1984年占0.57%,1985年占0.78%;雇工人数占当地劳动力总数的比重分别为:1983年为0.51%,1984年为1.62%,1985年为2.38%。1983~1985年,雇工户由509户增加到2543户,雇工人数由3246人增加到15838人,雇工户数和雇工人数,在三年时间内几乎都增加了4倍。安徽省对5556家私营企业的开业时间进行了统计,它们分别是:1983年及其以前为370家,1984年644家,1985年1336家,1986年1642家,1987年1640家,1984年比1983年增长74.05%,1985年又比1984年增长107.45%。据四川省德阳市市中区、绵阳市市中区和江油县的6个乡统计,共有313个雇工企业,它们的开业时间,从1979~1987年的各个年份分别为:1个,1个,1个,8个,136个,77个,53个,26个和10个。其中,属于私营企业的有36个,它们的开业时间从1982~1987年的各个年份,分别为1个,4个,14个,9个,6个和2个。(8)
(三)曲折徘徊阶段(1989~1991年)
中共十三大和1988年通过的《宪法》修正案,虽然明确了党对私营经济的政策,在法律上确定了私营企业的合法地位,但并没有使私营企业的快速发展真正地持续起来,主要原因是从1984年开始,我国经济连续5年加速发展,导致经济开始过热,国民经济运行严重失衡,出现了明显的通货膨胀,1988年全国零售物价总指数比1987年上升了18.5%。中共中央于1988年9月召开十三届三中全会,决定从1989年起,用两年或更长一些的时间,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又因为接着出现了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这一段时间里虽然党对私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没有变,但是社会上出现了对私营企业发展极为不利的舆论环境,比如:私营经济是资产阶级自由化的社会基础,把发展私营企业和搞私有化联系在一起,并且在全国进入治理整顿新时期后,企业面临严峻的宏观经济环境,基本建设规模压缩,信贷资金紧缩,原材料短缺,能源不足,市场疲软,另外,国家整顿流通秩序,整顿个体私营企业,有的地方在全国性的税收大检查中,对企业处罚过重。在这种情况下,私营企业的发展受到重创,一些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难以维持,或挂靠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或改造为股份合作制,有的减少雇工和经营规模,或者是停业或歇业。此后,党和国家认真总结了发展私营企业的经验和教训,慎重地调整了对私营经济的方针政策。江泽民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周年的讲话中指出:“对于私营经济,我们的方针,一是要鼓励他们在国家允许的范围内积极发展;二是利用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加强管理和引导,做到既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又限制其不利于社会主义经济的消极作用。”江泽民同志的讲话,再次重申了中国共产党对个体私营经济的方针,肯定了个体私营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性,逐步消除了人们的疑虑。在这种大环境下,私营经济的发展出现了曲折发展的趋势,每年私营企业的数目增长均未超过10%,增长较为缓慢,甚至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9)1988年底,个体工商户达到1452.7万户,从业人数2305万人,1989年底为1247.2万户,从业人员为1941.4万人,1990年底分别为1328.3万户和2092.8万人,1991年底分别为1416.6万户和2258万人,比1988年减少36.1万户和47万人。1989年6月底,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为9.06万户,1990年6月底下降为8.8万户,(10)而到1990年底,私营企业的户数回升到9.8万户,1991年底,私营企业的户数又有了一定的上升,达到10.8万户,从业人数184万人(其中投资者24.14万人,雇佣工人159.8万人),注册资本金总额123.17亿元。(11)
(四)高速扩张阶段(1992~2002年)
1992年春天,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指出中国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澄清了一系列困扰人们认识和实践的认识,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特别是“三个有利于”的标准。1992年中共十四大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提出了在所有制结构中,要以公有制为主体,个体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宏伟构想的确立,为私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机遇。1993年11月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其中奉行的税负平等原则,又为私营企业与其他企业进行平等竞争、共同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具体执行方面,1993年4月28日,国家工商局《关于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我国政府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健康发展的20条政策,该文件在从业人员、登记手续、经营范围、经营方式、注册资金等各方面都放宽了政策,并且明确提出:“支持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开展横向经济联合,互相参股经营。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可以租赁、承包、购买国有、集体企业。”“支持私营企业举办中外合资经营、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从事‘三来一补’(12)业务。”强调依法保护个体、私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制止对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的财产进行‘赎买’、‘平调’等随意改变产权关系的错误做法”。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奖励、扶持和促进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逐步宽松,社会条件逐步改善,为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明确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突破了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补充的认识,把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纳入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内,这无疑是对人们思想的再一次解放,1999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第一次将“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写入了国家的根本大法。2001年7月1日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发表的讲话明确指出,私营企业主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之一,“在党的路线方针指引下,这些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通过诚实劳动和工作,通过合法经营,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其他事业作出了贡献,他们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团结在一起,他们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从而把党对私营经济的理论和政策又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从1992年第二季度开始,私营企业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在以后的几年中,私营企业的户数与从业人数每年以50%以上、注册资金额以80%以上的比例递增。据国家工商局统计,1992年底,全国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达13.9万户,从业人员达231.8万人,资本积累加快,企业规模逐步扩大,私营企业户均注册资金上升到15.9万元,同期户均产值22.1万元,户均营业额24.3万元。雇工100人以上的私营企业达到762户。注册资本100万元以上的为1800多户,据零点公司调查,在134户大户中,据称拥有亿元资产的有7家。到1993年底全国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已达23.8万户,从业人员372.6万人,注册资金680.3亿元,工业产值421.7亿元,营业收入309.2亿元,商品零售额196.5亿元,比1992年增长108.8%,主要经济指标不仅创历史最高水平,而且增长幅度与其他所有制形式相比也是最高的。截至1997年底,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更是达到96.1万户,从业人员1350万人,注册资金5140亿元,工业产值增加到3923亿元,消费品零售额增加到1855亿元。(13)个体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见表6-1),这一点从个体私营企业所缴纳的税收中也能得到体现。同时,私营企业也在努力追求规模效益,全国私营企业的注册资本总额比1992年增长二十多倍,户均注册资本由1992年的15.9万元增加到1997年的53.5万元.增长了2.36倍,而户均雇工人数却由16.7人减少到14.0人。另外,通过各省的数据也显示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其中,截至1997年底,私营企业超过3万户的就有10个省、市,分别是:广东(120320户)、浙江(91800户)、山东(76662户)、江苏(69943户)、上海(69421户)、河北(56141户)、辽宁(51772户)、湖北(38988户)、河南(34203户)、福建(30530户)。(14)
表6-1 各种经济成分缴纳的税收收入的增长率
单位:%
资料来源:转引自黄孟复:《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NO.1 (200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1页表13。
在产业结构方面,如表6-2所示,第二产业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以2001年为例,从事第二产业的私营企业从业人员达2400多万人,占私营企业从业人员总数的76.7%;营业收入为18625亿元,占私营企业营业收入总额的58.4%。尽管私营企业在第三产业中投入的资本最多,所占比重还是落后于第二产业,2001年末,私营第三产业实收资本为7000多亿元,占私营企业实收资本总额的50.5%;实现营业收入13000多亿元,占当年私营企业营业收入总额的41.4%;从业人员为712万人,仅占私营企业从业人员总数的22.4%。从事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为数极少,所占比重仅在0.9%。
表6-2 2001年私营企业的产业构成
单位:万人、亿元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普查中心:《基普分析之二十四:我国私营企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表2,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
在区域结构方面,一直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不均衡状况,东部所占的比重很高。根据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的统计资料显示,在2001年私营企业的经济总量中,大约有75%左右分布在东部地区,15%左右分布在中部地区,10%左右分布在西部地区(见表6-3)。
表6-3 2001年全国私营企业4项指标的地区分布(占全国的比重%)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普查中心:《基普分析之二十四:我国私营企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表4,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
在企业类型方面,从表6-4可以看出,有限责任公司和独资公司是这一阶段私营企业的主要形式,2001年,这两种形式大约占总数的90%左右,分别为45.8%和43.1%。
表6-4 2001年各种类型私营企业的主要指标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普查中心:《基普分析之二十四:我国私营企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表3,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
(五)提升发展阶段(2003年至今)
在中共十四大和十五大基础上,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方针,在重申“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提出了“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的重要论断,即“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对于发展私营经济来说,“毫不动摇”的提出是认识上和政策上的重大突破,不仅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时期怎样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这个重大问题,而且也排除了人们发展私营经济的种种疑虑,从根源上解决了许多约束私营经济发展的认识与理论问题,同时向全党全国发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发展私营经济将由政策推进转向制度保障。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作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就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提出了一些新的政策,如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等。其中,把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作为其中一条来写,这在党的文件中是第一次。2004年十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规定:“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进一步增强了私营企业发展的信心以及私人创业的动力,激发了人们创造财富的积极性。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方针政策和宪法修正案要求,2005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在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等七个方面提出了36条政策,进一步优化了个体私营等非公有经济发展的环境,有利于促进其健康稳定发展。(15)
在党中央理论政策的指引和先前快速发展的基础上,私营企业进入了一个提升发展的阶段。首先,私营企业的户数、注册资金以及从业人员等稳步增加,据统计,2005年,全国私营企业户数比上年增长17.8%;到2006年底,全国私营企业户数达到498.1万户,比上年增加68万户,增长15.8%.其中农村私营企业户数有164.7万户,比上年增长10.9%。2006年,全国私营企业注册资本金额达到7.6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5万亿元,增长24%。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注册资本100万元以上的有118.6万户,比上年增加27万户,增长29.5%。其中注册资本100万元~500万元的86.2万户,增加了18.3万户,增长27%;注册资本500万元~1000万元的18.7万户,增加5.3万户,增长40.1%;注册资本1000万元以上的13.3万户,增加3.2万户,增长31.3%;注册资本亿元以上的4245户,增加1196户,增长39.2%。2006年,全国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包括投资者)达到6395.5万人,比上年增加571.4万人,增长9.8%。其次,私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加强,2006年,我国个体私营经济创造的GDP已经占到我国经济总量的40%左右,增加值占经济增量的70%左右,全国私营企业总产值达到31855.1亿元,比上年增加4421亿元,增长16.1%;全国私营企业进出口贸易继续高速增长,达到2346亿美元(其中个体工商业进出口贸易额17.1亿多美元),比上年增加745亿美元,增长46.5%,高于全国增长率约23个百分点,占全国进出口贸易额的比重为13.8%;全国私营企业缴纳税收3495.2亿元,比上年增加779.32亿元,增长28.6%;同时私营企业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成为解决我国社会就业的重要渠道,仅国有企业下岗待业人员在个体私营经济领域实现再就业的就有109.4万人。
另外,私营企业在稳定发展的同时,其综合布局也更加趋于合理,充分体现出健康的发展态势。
(1)私营企业在东、中、西部发展速度渐趋均衡。2006年私营企业在东部12省市共有340.8万户,比上年增长15.7%,占私营企业总户数的68.4%;从业人员4402.1万人,增长12.9%;注册资本金额53918.6亿元,增长25%。中部9省实有91.2万户,增长18.1%,占私营企业总户数的18.3%;从业人员1280.7万人,增长16.9%;注册资本金额13421.1亿元,增长23.8%。西部10省区市66.1万户,增长13.5%,占私营企业总户数的13.3%;从业人员903.5万人,增长8.9%;注册资本金额8688.8亿元,增长18.4%。
(2)私营企业的产业发展更为合理。私营企业在第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都稳步增长。2006年,私营企业在第一产业实有9.8万户,比上年增长19.7%,占私营企业总户数的2%,比上年增加0.1个百分点,与2001年相比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第二产业实有私营企业166万户,增长16.3%,占总户数的33.3%;第三产业实有私营企业322.3万户,增长15.8%,占总户数的64.7%。从实有户数来看,批发和零售业最多,达173.5万户,比上年增加23.3万户,增长15.5%,占私营企业总户数的34.8%;其次为制造业138.1万户,增加18.4万户,增长15.4%,占私营企业总户数的27.7%。从各行业的私营企业增长速度来看,在现代服务业私营企业普遍稳步增长,最快的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实有42.6万户,比上年增加10万户,增长30.6%;其次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17.8万户,增加3.9万户,增长27.9%;再次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有11万户,增加2.3万户,增长26.3%。总体来看,尽管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仍然较低,但是总体发展布局日趋合理。
(3)私营企业在农村、城镇增长稳定。2006年,全国实有城镇私营企业330万户,比上年增加50万户,增长17.9%;从业人员3954.3万人,增加495.8万人,增长14.3%;注册资本50899.8亿元,增加10312.2亿元,增长25.4%。农村私营企业168.1万户,比上年增加18万户,增长12%;从业人员2632万人,增加266.4万人,增长11.3%;注册资本25128.7亿元,增加4385.2亿元,增长21.1%。
(4)公司类型继续以有限责任公司为主。2006年,全国实有私营有限责任公司386.3万户,比上年增加56万户,增长17%,占私营企业总户数的77.6%,比上年增加0.8个百分点;从业人员5360.1万人,增加679万人,增长14.5%,占私营企业从业人员的81.4%,比上年增加1个百分点;注册资本70603.3亿元,增加13827.5亿元,增长24.4%,占私营企业注册资本总额的92.9%,比上年增加0.3个百分点。独资企业实有98.5万户,比上年增加11.6万户,增长13.3%,占总户数的19.8%,比上年减少0.4个百分点;从业人员1019.3万人,增长9.5%;注册资本4002.8亿元,增长17.2%。合伙企业实有13.1万户,增加3630户,增长2.8%,占总户数的2.6%,比上年减少0.4个百分点;从业人员188.3万人下降3.8%;注册资本683.6亿元,增长8.7%。(16)
中共十七大的召开和《物权法》的颁布实施,又为私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十七大报告在继续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同时,进一步提出了“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这无疑加强了对法律上的“平等”保护和经济上的“平等”竞争这“两个平等”的重视,是私营经济理论的又一重要突破,为今后私营企业的进一步壮大、发展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在其指引下,私营企业必将朝着更加合理健康的发展方向不断迈进。
私营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_中国非国有经济改革与发展30 年研究
第三节 私营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
随着《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颁布,以及相关配套措施的落实,私营企业发展的外部政策和法制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市场准入的地位提高,财税金融环境得到了完善。企业的发展将更多地决定于自身的竞争力和成长力。
据有关研究分析和测算,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平均寿命为2.9年。(34)刘迎秋(2003)认为民营企业寿命短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企业内部治理及其结构面临严峻挑战。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及其质量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民营企业实现更大发展的主要“瓶颈”。能否有效克服这个瓶颈,将是我国民营企业能否迅速成长和发展的关键。(35)所以,我们不仅要继续重视民营企业发展外部政策和法制环境的研究,更要高度重视和深化对民营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研究,以有效提升民营企业的竞争力。
刘迎秋(2003)从创业和企业组织的角度将我国私营企业划分为三种不同存在形态:以家族为基础的企业形态、以机会为基础的企业形态和以技术为基础的企业形态。相对而言,三种企业形态中后两种企业形态治理结构较好。因为,以机会为基础的企业大多借助的是“转制摘帽”的机会,从国有或集体企业转制而来。这类企业在“转制摘帽”之前,其治理框架不仅已经存在,而且多数较为完整。这类企业在公司治理方面的主要问题是企业产权不明晰、权责利不明确、机制僵化、管理低效率,而不是治理框架的构造问题。第三种形态的高科技私营企业多为儒商所办,大多数倾向于选择现代企业制度和治理结构,因此,从创业开始这些企业的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就比较先进。但从总体上看,以家族为基础的企业形态是当前我国私营企业的主体。③根据1997年的统计数据,已婚企业主的配偶50.5%在本企业做管理工作,9.8%负责购销,已成年子女20.3%在本企业做管理工作,13.8%负责购销。在所有管理人员中,26.7%由投资者担任,16.8%是企业主或主要投资者的亲属,5.0%是他的邻居或同乡,在社会上招聘的只占44.2%。而投资者中又有12.9%是企业主自家亲属。有37.5%的企业主认为“企业要稳定发展,就必须由我本人或我的家人来经营管理”。(36)这表明大多数私营企业控制权并未向家族外人员转移,而私营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决定力量是企业控制权的转移。这种控制权一定是实际控制权,即能够掌握和控制企业有关经营管理方面的关键信息以及对资源使用拥有决策权。如果外来的经理人员不能获得与该岗位职责相匹配的信息权和决定权等控制权,那么即使企业在形态上变成了公众公司(如股权高度分散化、组建上市公司等)企业的内部治理模式仍然是家族式治理模式。据调查,中国的民营企业还是以家族制为主,如果按照企业主本人及其直系亲属占股50%以上的相对控股比例来看,中国的民营企业中家族制企业还占70.79%左右。(37)
一、关于家族企业的争论
由于我国私营企业目前主要采取家族企业的制度形式,经济学界对此褒贬不一,但各种观点可以分为三种:
(一)第一种观点认为家族企业有存在的合理性
我国目前的民营企业具有这样几个特点:规模较小,过分搬用委托—代理方式,反而增加监督成本;产品集中(如希望集团专门做饲料),分工较细,使得管理活动,家族成员具有丰富经验;产业技术水平较低,要求的协调能力也不高;产业资本密集度较低,通过积累家族具有企业发展的资金;社会文化以家族为基础,因而家族的凝聚力大;市场和信息机制不发达,社会上的机会主义倾向比较严重。正是存在这样的特点,有学者认为家族管理方式基本能够适应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
1.家族企业存在的客观必然性
(1)“家文化”是家族企业产生的土壤。家族制管理背后的文化理念就是中国儒家的“家文化”,“家文化”对家庭高度认同,而极大地弱化对社会和组织的认同。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变迁主体的偏好决定着制度变迁的供给,其变迁的意愿影响到变迁的成效。薛天山(2004)认为“家文化”对企业的组建与运行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企业的组建过程中,利用家族的人力与物力作为启动企业的资源成为理所当然的选择。而在家族企业运行过程中,家族企业的一些典型特征如维护家长权威、组织内强调家庭气氛、以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作为人事安排的标准等不能不说是受“家文化”的影响。(38)
(2)中国现阶段信用制度不完善,各经济主体缺乏普遍的信任。薛天山(2004)指出普遍信任度的低下使得家族企业主对使用“外人”持谨慎的态度,而社会上职业经理人损害公司利益的出现与宣传更让家族企业对重用“外人”望而却步。在这样的信任环境中,采用家族治理的方式是必然的,也是一个不得已的选择。(39)
(3)职业经理人市场的不成熟。据《中国私营企业治理结构研究》课题组的调研统计,(40)家族企业家对我国职业经理人市场的评价反映了中国职业经理人市场的发展状况,说明中国的职业经理人市场还不成熟。
我国的家族企业,尤其是那些已经具有相当规模的家族企业并非不愿聘用职业经理人,但我国的经理人市场还没有完善。由于职业经理人供不应求,使其有“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感觉”,没有职业危机感,甚至没有职业道德。家族企业家们空有热情,却出现了无人可请或不敢请的局面。另外,徐充(2005)指出职业经理人的信用记录、信用评价等信用监管体系不健全,失信惩戒制度建设滞后,使信用制度对职业经理人的硬性约束大大降低。(41)企业的所有者在这种状况下只能转而选择家族之内的可信的人员参与经营。
2.家族企业的优势
(1)家族企业在企业创立阶段能够提高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戴园晨、吴诗芬(2001)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家族企业在创业阶段的优势在于企业内部资源成本的最小化,尤其在于企业内部资源之间整合成本最小化。多数民营企业是由家庭或家族投资建立起来的,单一的融资渠道,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控制权的合一,使多数企业采用了封闭的家族制管理模式。家族企业内部资源的整合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首先,由于创业者亲自管理企业,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相一致,能够很好的把自我激励、自我约束和谐的统一起来,可降低因引进职业经理人而产生的代理成本;其次,家族企业因管理层次少、结构简单,企业最高领导人不仅可以独裁式的对企业重大事务做出决策,保证了决策过程的迅速性,而且还可凭借“家长”的权威和成员之间尊上忠信的观念,很好地贯彻执行决策,有利于降低协调成本;最后,家族成员的参与常常是创业需要的低成本组织资源,家族成员更易建立共同利益和目标,更易进行合作。企业在创业时期发生财务困难可能性很大,这时只有企业家亲属有可能在没有报酬的情况下坚持工作。(42)
(2)家族企业能提高领导团队的凝聚力。徐充(2005)指出家族企业在企业的创立和运行过程中可以提高团队的凝聚力。企业刚创立时,往往都是规模小,抵御风险的能力差,一般人(尤其是家族外的人)不愿去冒险,这样,家族成员便成为创业者的主要依靠。在企业运行过程中,家族成员基于血缘、伦理道德关系,相互之间的认同感和一体感较强,很容易造就一种共患难的精神,为了家族的利益能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有着较强的凝聚力。这些都有利于企业顺利渡过创业的难关,以及有利于企业进一步的发展壮大。(43)
实际中,家族式管理历来就是古今中外企业的普遍形态。当前即使在西方发达国家,家族式企业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据统计,美国最大的500家公司有大约30%是家族企业,法国最大的200家公司有50%是家族企业,整个世界500强企业有40%是由家族式所有或经营。而中小企业实行家族式管理的更普遍,日本的中小企业几乎都是家族企业,全球65% ~80%的私人企业是家族企业。华人社会的家族式企业更是常态,中国台湾地区的100家集团企业大部分都是由家族掌握控股权并对企业进行家族式经营;而近代中国企业基本由家族包揽,如当时最大的民营企业集团“荣氏企业”就是典型的家族企业。(44)因此,我们不得不承认家族企业采取这样的治理方式具有其合理性,至少在目前它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二)第二种观点认为家族企业具有局限性,应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
有些学者认为尽管家族式管理在特定的企业发展阶段是有效的,但是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家族式管理已经难以适应企业的发展时,家族式管理开始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因素,需要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
私营企业家族制管理模式有以下局限性:
(1)企业家族制管理模式使企业产权明晰化形同虚设。彭真军(2005)指出家族企业产权通常是封闭式的,不但产权过度集中或单一化,而且家庭成员内部产权往往也不明晰。这种产权不清在企业取得初步成功之后极易导致家族内部的纷争和分裂并最终影响了企业的稳定和长期发展。(45)
(2)家族企业容易导致企业战略决策失误。彭真军(2005)指出有两种情况导致家族企业的战略决策失误。首先,家族企业战略决策的失误与经营者的文化素质较差和经营管理水平低下密切相关。随着企业规模扩大,业务步入多样化阶段,巨大的管理幅度与冗长的管理层级,使得对管理者的要求增加。但是,家族制企业选择管理人才的范围只能局限于家庭血缘关系中,不能在更大范围内选择优秀人才,这就必然会影响到公司的经营效率,无法实现企业收益最大化目标。其次,更为根本的原因在于企业的家族治理模式。家族企业存在两个相互重叠的系统,即家庭系统和企业系统。家庭系统依靠血缘、亲情和感情来维系,企业系统则需要相应的规范和制度来约束。这两个系统各有自身的游戏规则、价值取向和系统构成。家长制独断专横的决策很可能脱离实际,缺乏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内容,以致造成投资或经营方针的重大失误,这样的结果往往会把企业带入高风险运行的危险状态。(46)
(3)封闭的家族制管理增加了企业融资的难度,限制企业做大做强。随着企业规模的逐步扩大,仅依靠企业本身所积累的资金是满足不了发展需要的。徐充(2005)指出家族制管理模式使外界投资者(如银行)很难了解企业本身的资产、负债、财务状况,无法了解企业的真实经营情况,增加了企业融资的难度。因此,封闭的家族制管理造成了企业的融资渠道的单一,使企业只能在封闭状态下运行。(47)
(4)任人唯亲严重,导致企业人才危机。任人唯亲是家族企业的固有特征,企业往往以亲疏远近划界,只信任内部亲近的家人而不信任疏远的外人,经常录用家族成员或亲戚担任高中层管理者,排斥外来人员。解树江(2001)指出家族企业的管理需要服从血缘关系的限制,用亲人而不能用能人,因人设岗而不能因职设岗,致使企业内部丧失竞争机制,企业员工不可能有安全感和荣誉感,企业丧失向心力和凝聚力。长此以往,激励和约束机制遭到了破坏。一方面使部分家族成员以企业功臣自居,享有特权,即使出现了重大失误,大多数人也能凭借裙带关系逃避责任;另一方面必然在企业内形成一种压制甚至欺负外来人员的氛围,使非家族人员对企业失去信心,纷纷离去,导致大量优秀人才从企业中流失。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又必须广揽人才,这就形成任人唯亲与市场竞争对专业人才需求的突出矛盾,导致企业面临人才危机,阻碍企业的发展,甚至最终导致企业衰败。(48)
(三)第三种观点认为家族企业的利弊不是绝对的,是否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取决于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
治理结构的选择,要以适合和有效为标准,不存在好、坏之分。不同规模和不同行业的企业所需要的治理结构是不同的。(49)从规模来说,在家族企业发展的早期阶段,或者说在小规模的家族企业里,家族的优势发挥得比较明显;但随着企业规模的日益壮大和外在环境的变化,传统家族制企业的局限性也就逐步显露,甚至早期的一些优势因素也会转化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障碍。据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全国私营企业进行的第二次调查》中的有关数据显示: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主本人单独作决策的比例一直是下降的,而与企业董事会共同决定的比例则一直在上升(见表7-1)。这些数据某种程度上说明规模大的企业有突破家族制企业的倾向。从行业来看,各个行业所适合的治理结构是不同的。在高风险的行业里,资产所有者更倾向自己亲身参与企业行为,比如珠宝行业。家族式管理模式是适应这类行业的。但是,在餐饮业,就可以聘用总经理、部门经理去操作。因为这个行业相对规范、风险较少,可以走两权分离。
刘迎秋(2003)强调家族企业是否必然要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需要民营企业家进行新的理性选择,但不能搞一刀切。具备条件、规模比较大的民营企业,可以考虑进行企业制度变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将企业信任基础扩大至社会,由经理人直接经营管理企业,实现企业信任机制与经营机制在更高层次上的结合。不具备条件的,特别是规模还不是很大的企业,则可在不改变家族制企业形式的情况下,改造企业内部组织与治理结构。(50)
表7-1 不同规模私营企业决策方式
单位:%
资料来源:张绪武、李定、谢明干主编:《中国私营经济年鉴》(1996),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7年版,第153页表36。
二、关于如何完善私营企业治理结构的争论
如何完善私营企业的治理结构,克服家族式治理结构的弊端,理论界大致有两种不同的看法:第一种就是不应强求将家族企业转变为现代企业制度,而应相互借鉴对方的优点,在家族治理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改良;第二种观点是积极推进私营企业从“家族制”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
(一)在家族治理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改良
有学者认为在中国目前的环境中,私营企业采取家族治理模式是不得已的选择,也是适应环境的自然选择。而且家族企业主体是中小私营企业,一定程度可以说,它们还难以具备与发达市场经济中上市公司治理结构(被称为现代企业)进行比较的资格。用现代企业的标准衡量目前的家族企业,无异于用米尺量细胞。与其不切实际地拔苗助长,不如结合中小企业的发展规律,由每个企业自己选择适宜的治理结构。不少私营企业在规模扩大以后,进行了以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模式的改革,但是不成功的比比皆是。所以,不应强求将家族企业转变为现代企业制度,而应相互借鉴对方的优点,在家族治理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改良。(51)
(1)家族企业应具有开放性,其发展要不断吸收现代企业中的有利养分。朱富强(2003)指出家族企业要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而变化,调整产权安排,不断借鉴和吸收现代企业的治理方式。日本企业之所以长期在全球“独领风骚”,就在于成功地进行了从“家庭共同体”向“企业共同体”的转换和变迁。可以在不改变家族制企业形式的情况下,改造企业内部组织与治理结构,建立企业资源有效配置与组合的自动进化机制,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在家族信任机制基础上实现企业经营机制的改进。(52)
(2)从改善企业资本结构入手优化家族企业治理结构。刘平青(2003)认为外部力量的引入有助于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的优化。通过股权融资,“家族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稀释,企业将受到来自外部的监督和约束,为健全企业制度提供了必要的外部条件。(53)家族企业的家族股份制改造路径是,从产权入手使其从家族单一的产权模式向股份制的产权制度过渡,形成具有家族特色的产权制度。家族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是家族经济与现代经济融合的途径。
(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有一部分学者认为,简单地否定家族制管理模式的作用,是不足取的;但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形势,面临企业管理的各种问题,摆脱家族制管理的束缚走向现代企业制度,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应积极推进私营企业从“家族制”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
(1)明晰产权,建立多元化和开放式的产权制度。尹诚民(2004)提出了私营企业建立现代产权制度三个步骤。首先,要明晰内部产权。只有内部产权关系清晰,家族企业成员才能成为直接的、人格化的股东,其权益才有明确的人格化代表加以保障,从而减少内部摩擦,降低内在风险,提高经济效率。其次,要实现企业产权结构的多元化。这既是企业获得资金的主要方式,也是企业能够持续、稳定发展的保证。让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技术骨干等购买企业股份,或者对为企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员工奖励企业股份,或者对高层经营管理人员实行股票期权激励,分散企业股份,使企业和员工真正成为命运共同体,从而增强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和责任意识。最后,实现企业资本的社会化,建立公众企业。具备一定规模的企业,可按照《公司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要求进行运作,通过吸纳其他股东入股、向社会募股以及企业兼并、联合、互相参股等形式,实现资本社会化。具备条件的企业还可以公开上市,拓宽融资渠道,使民营企业真正成为由多元投资主体所组成的现代企业。(54)
(2)构建完整的法人治理制度,实现企业的规范化管理。民营企业能否持续长久发展,关键在于能否打破家族观念,把企业办成一个开放型的企业,能否让公司治理的激励功能和制衡功能发生效力。彭真军(2005)指出构建完整的法人治理结构,关键是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和建立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规模不断壮大的民营企业必须抛弃家族治理模式,采用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科学管理模式,真正实行委托—代理制度,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只有彻底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所有者才可以集中精力考虑和处理战略性问题,同时也可以按照企业发展要求从更大范围内选择最有经验的专业经理人员,从而降低企业重大决策失误的概率。另外,法人治理制度建设应特别注重权力的制衡,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人员的权利义务和责任。通过对企业董事会、经营管理班子、监事会责权的科学划分建立起公司制民营企业决策、执行、监督体系,构筑起企业内部相互制衡机制,形成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与经理人员的制约关系。(55)
(3)建立完善的企业规章制度体系,形成科学的管理机制。王克岭(2006)认为现代企业需要建立具有公司内部法律性质的、由正式规则和程序组成的管理方式。唯有如此,民营企业才能摆脱企业发展随企业家“猴性”思维的流变而随波逐流的局面,才能从以往主要凭借个人魅力树立管理权威向主要依靠健全制度以保证管理权威转换,使管理权威集中于规章制度。民营企业管理模式要从简单的控制机制向能够调动职工积极性、创造性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机制转化。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科学决策体系、人才管理体系、生产经营体系、资金运营体系、质量监督控制体系和技术工作体系。同时,企业还应建立一套高效率的运行机制,如激励机制、竞争机制、约束机制、淘汰机制等,利用组织机制的力量克服管理中的不足。(56)
总之,企业的治理结构是私营企业发展过程中一定要解决的问题。治理结构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关键是要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一个企业能够把一个模式用好、用活、用得有效,那么这个模式就是最适合它的。私营企业要不断地适应经济发展和制度的变化,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治理结构,推进治理结构的创新。
参考文献:
1.曹虹冰:《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两点思考》,载《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199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2.陈广华:《对民营经济外部环境的研究》,《集团经济研究》2007年第8期。
3.陈国绪、李立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财税对策》,《财政研究》2002年第5期。
4.陈雪萍:《我国民营企业治理结构的现状和创新》,《社会科学》2004年第8期。
5.迟福林:《2007中国改革评估报告》,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
6.储小平:《职业经理与家族企业的成长》,《管理世界》2002年第4期。
7.纯学:《怎样认识我国现阶段城镇个体经济的性质——与李万忍同志商榷》,《人文杂志》1982年第5期。
8.戴园晨、吴诗芬:《民营企业发展中的家族制问题》,《南方经济》2001年第11期。
9.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课题组:《我国私营企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中国统计》2003年第8期。
10.丁家义:《浅议当前我国个体经济的性质》,《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6期。
11.董建民、刘仁:《我国私营经济问题讨论综述》,《财经科学》1989年第6期。
12.方明:《IFC对中国私营企业融资问题的调查》,《中国投资》2001年第1期。
13.顾龙生:《民企的市场准入问题》,《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14.何经沛:《关于当前我国雇工问题的探讨》,《宏观经济研究》1983年第31期。
15.何梦笔、冯兴元、何广文:《试论中国农村金融组织机构的多元化》,《中国经济时报》2002年8月21日。
16.侯明:《完善税收机制,推进民营经济发展》,《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6期。
17.侯振明:《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体系》,《社会科学辑刊》2005年第3期。
18.胡岳岷、徐充:《论民营经济的市场准入问题》,《江汉论坛》2003年第11期。
19.华学忠:《研究私营经济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福建论坛》1988年第11期。
20.黄复真:《从我国国情看个体经济存在的必要性》,《求实》1980年第22期。
21.黄孟复、胡德平主编:《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No.3 (2005~200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22.蒋励、彭力:《对社会主义条件下雇工经营问题的再探讨》,《中国农村观察》1983年第4期。
23.解树江:《我国民营企业治理结构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
24.剧锦文:《北京市民营经济发展中的投融资问题研究》,载《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200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25.剧锦文:《民营经济的融资壁垒及其解决对策》,《经济管理》2004年第19期。
26.李启明:《有关民间投资的几个问题》,《管理世界》2002年第2期。
27.李万忍:《现阶段城镇个体经济的性质分析》,《人文杂志》1981年第5期。
28.厉以宁:《论民营经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9.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经济研究》2001年第1期。
30.刘恒飞:《私营企业划分标准之我见》,《经济纵横》1988年第9期。
31.刘平青:《资本结构: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的“来龙”与“去脉”》,《中国民营企业》2003年第1卷第3期。
32.刘涛:《我国私营经济发展理论观点综述》,《当代经济研究》2001年第9期。
33.刘迎秋:《大棋局:“国退民进”及其走向》,《广东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34.刘迎秋:《完善民营企业治理结构提高民营企业竞争力》,《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11月18日。
35.刘迎秋、赵少钦等:《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融资支持分析》,《财贸经济》2004年第10期。
36.刘迎秋、黄泰岩:《民营经济发展的问题与出路——与刘迎秋研究员对话》,《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年第3期。
37.刘迎秋、徐志祥主编:《中国民营企业竞争力报告No.1——竞争质量与竞争力指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38.刘迎秋、徐志祥主编:《中国民营企业竞争力报告No.2——品牌与竞争力指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39.刘迎秋、徐志祥主编:《中国民营企业竞争力报告No.3——自主创新与竞争力指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40.刘迎秋、徐志祥主编:《中国民营企业竞争力报告No.4——人力资本与竞争力指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41.卢文:《关于农村私人雇工问题的探讨》,《中国农村考察》1983年第3期。
42.吕建锁:《税收、财政政策与民营经济的发展》,《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43.罗伟雄:《关于目前我国农村雇工经营问题浅议》,《中国农村观察》1983年第5期。
44.冒天启:《个体经济在我国现阶段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及其作用》,《经济研究》1982年第7期。
45.梅兴华、程汉清:《农村雇工经营的利弊与发展趋势》,《农村经济》1983年第4期。
46.彭真军:《民营企业治理结构的创新与完善》,《求索》2005年第9期。
47.全国工商联:《关于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的建议案》,http://www.china.com.cn/chinese/lianghui/116897.htm。
48.时旭辉:《民营企业的融资困境及其对策》,《经济管理》2004年第7期。
49.史晋川:《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50.眭天寿:《试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私营经济》,《财经理论与实践》1988年第5期。
51.唐伦慧:《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体经济的性质》,《社会科学辑刊》1981年第4期。
52.田纪云:《放手发展民营经济,走富国强民之路》,《理论动态》,2002年5月30日。
53.王碧波:《转型时期民营经济融资困境分析》,《经济学动态》2006年第5期。
54.王树林:《我国现阶段的私营经济》,《管理世界》1988年第5期。
55.王元京:《民营经济投资“禁区”研究》,《战略与管理》2002年第4期。
56.王泽光:《关于我国个体经济的性质问题》,《法学评论》1983年第2期。
57.王智益:《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私营经济刍议》,《思想政治课教学》1988年第9期。
58.吴宗杰、刘国华:《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研究》,《经济问题》2003年第6期。
59.晓亮:《关于私营经济的几个理论问题》,《天津社会科学》1988年第4期。
60.熊鹏:《我国家族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制度分析》,《财经科学》2003年第1期。
61.徐充:《民营企业家族制管理模式的局限与突破》,《生产力研究》2005年第4期。
62.徐绍义:《私营经济的特点、发展趋势及对策初探》,《农业经济问题》1988年第8期。
63.薛拣民:《关于私营经济发展的几个问题》,《经济问题》1988年第9期。
64.薛天山:《家族治理——中国民营企业不得已的选择》,《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4年第3期。
65.杨海余、王耀中:《民营中小企业内部治理机制探讨》,《求索》2004年第1期。
66.杨天宇:《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性障碍研究》,《改革》2003年第6期。
67.尹诚民:《我国民营企业家族制管理模式探析》,《经济问题》2004年第4期。
68.张厚义、明立志、梁传运主编:《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No.3》(200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69.张厚义、明立志、梁传运主编:《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No.4》(200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70.张厚义、明立志、梁传运主编:《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No.5》(200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71.张厚义、明立志主编:《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199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72.张杰:《中国金融制度的结构与变迁》,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73.张力:《民营企业融资的制度障碍及对策》,《经济问题》2004年第8期。
74.张志勇:《中国非公经济发展备忘录:确立经济地位的27年》,《中华工商时报》2005年3月11日。
75.周敏谦、陈式元:《试论我国农村出现的雇工经营》,《农村经济》1983年第11期。
76.周学文:《中国民营工业发展的七大特点》,《中国国情国力》2003年第3期。
77.朱富强:《企业效率的比较研究及对家族企业的启示》,《中国民营企业》2003年1卷第3期。
78.《个体经济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资料)》,《经济管理》1981年第11期。
79.《介绍“农村雇工理论与政策问题讨论会”情况》,《中国农村观察》1983年第4期。
80.《企业治理结构: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中华工商时报》2006年11月29日。
81.《为促进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税收环境——“中国民营经济与税收”研讨会综述》,《税务研究》2003年第11期。
【注释】
(1)蒋励、彭力:《对社会主义条件下雇工经营问题的再探讨》,《中国农村观察》1983年第4期。
(2)梅兴华、程汉清:《农村雇工经营的利弊与发展趋势》,《农村经济》1983年第4期。
(3)周敏谦、陈式元:《试论我国农村出现的雇工经营》,《农村经济》1983年第11期。
(4)罗伟雄:《关于目前我国农村雇工经营问题浅议》,《中国农村观察》1983年第5期。
(5)参考《介绍“农村雇工理论与政策问题讨论会”情况》,《中国农村观察》1983年第4期。
(6)梅兴华、程汉清:《农村雇工经营的利弊与发展趋势》,《农村经济》1983年第4期。
(7)马立诚:《大突破:新中国私营经济风云录》,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6年版,第178页。
(8)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41、342页。
(9)何经沛:《关于当前我国雇工问题的探讨》,《宏观经济研究》1983年第31期。
(10)卢文:《关于农村私人雇工问题的探讨》,《中国农村考察》1983年第3期。
(11)蒋励,彭力:《对社会主义条件下雇工经营问题的再探讨》,《中国农村观察》1983年第4期。
(12)邓小平:《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载《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1页。
(13)徐绍义:《私营经济的特点、发展趋势及对策初探》,《农业经济问题》1988年第8期。
(14)刘恒飞:《私营企业划分标准之我见》,《经济纵横》1988年第9期。
(15)晓亮:《关于私营经济的几个理论问题》,《天津社会科学》1988年第4期。
(16)全国工商联:《关于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的建议案》,http://www. china.com.cn/chinese/lianghui/116897.htm。
(17)刘涛:《我国私营经济发展理论观点综述》,《当代经济研究》2001年第9期。
(18)王智益:《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私营经济雏议》,《思想政治课教学》1988年第9期。
(19)华学忠:《研究私营经济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福建论坛》1988年第11期。
(20)薛拣民:《关于私营经济发展的几个问题》,《经济问题》1988年第9期。
(21)眭天寿:《试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私营经济》,《财经理论与实践》1988年第5期。
(22)王树林:《我国现阶段的私营经济》,《管理世界》1988年第5期。
(23)董建民、刘仁:《我国私营经济问题讨论综述》,《财经科学》1989年第6期。
(24)曹虹冰:《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两点思考》,《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199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25)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研究室:《2006年民营经济发展形势分析报告》,2007年1月,第2页。
(26)民营经济的概念产生于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在工商登记注册中,只有个体、私营企业,而没有民营企业这个概念。按其涵盖范围来定义,大体有三个不同层次的释义:一是最广义的“民营企业”是指除国有国营企业之外的一切企业,不仅包括非国有成分的所有企业,并且包括以承包、租赁等方式将经营权整体交由自然人(或者非国有单位的国有企业),其界定的标准是企业的经营权而非所有权;二是涵盖范围稍小的“民营企业”是指除国有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之外的所有企业,包括私营企业、集体企业、私营和集体成分为主的股份制企业和以这些企业为主体的联营企业,其界定的标准是企业投资者的性质也即企业的所有权性质;三是最狭义的“民营企业”,专指个体企业、私营企业和以私营企业为主体的联营企业。本文所指民营企业使用最狭义的概念。
(27)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研究室:《2006年民营经济发展形势分析报告》,2007年1月,第10页。
(28)刘迎秋:《大棋局:“国退民进”及其走向》,《广东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29)剧锦文:《北京市民营经济发展中的投融资问题研究》,载《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200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267页。
(30)迟福林主编:《中国改革评估报告(2007)》,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
(31)厉以宁:《论民营经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0页。
(32)罗云毅、刘慧勇、贾康总编:《中国投资年鉴》(2006),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年版,第602页。
(33)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研究室:《2006年民营经济发展形势分析报告》,2007年1月,第4页。
(34)黄孟复主编:《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报告No.1》(200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35)③刘迎秋:《完善民营企业治理结构提高民营企业竞争力》,《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 年11月18日。
(36)张厚义、明立志主编:《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199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04页。
(37)刘迎秋、徐志祥主编:《中国民营企业竞争力报告No.4——人力资本与竞争力指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41页。
(38)薛天山:《家族治理——中国民营企业不得已的选择》,《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4年第3期。
(39)薛天山:《家族治理——中国民营企业不得已的选择》,《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4年第3期。
(40)张厚义、明立志、梁传运主编:《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No.3》(200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90页表28。
(41)徐充:《民营企业家族制管理模式的局限与突破》,《生产力研究》2005年第4期。
(42)戴园晨、吴诗芬:《民营企业发展中的家族制问题》,《南方经济》2001年第11期。
(43)徐充:《民营企业家族制管理模式的局限与突破》,《生产力研究》2005年第4期。
(44)朱富强:《企业效率的比较研究及对家族企业的启示》,《中国民营企业》2003年第1卷第3期。
(45)彭真军:《民营企业治理结构的创新与完善》,《求索》2005年第9期。
(46)彭真军:《民营企业治理结构的创新与完善》,《求索》2005年第9期。
(47)徐充:《民营企业家族制管理模式的局限与突破》,《生产力研究》2005年第4期。
(48)解树江:《我国民营企业治理结构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
(49)参考《企业治理结构: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中华工商时报》,2006年11月29日。
(50)刘迎秋、黄泰岩:《民营经济发展的问题与出路——与刘迎秋研究员对话》,《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年第3期。
(51)薛天山:《家族治理——中国民营企业不得已的选择》,《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4年第3期。
(52)朱富强:《企业效率的比较研究及对家族企业的启示》,《中国民营企业》2003年第1卷第3期。
(53)刘平青:《资本结构: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的“来龙”与“去脉”》,《中国民营企业》2003年第1卷第3期。
(54)尹诚民:《我国民营企业家族制管理模式探析》,《经济问题》2004年第4期。
(55)彭真军:《民营企业治理结构的创新与完善》,《求索》2005年第9期。
(56)王克岭:《刍议民营企业家族管理模式创新》,《经济问题探索》2006年第4期。
国际收支失衡_经济结构失衡下国际收支问题研究
第二节 国际收支失衡
一、国际收支结构
(一)国际收支概念
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行的《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中,将国际收支概念表述为:国际收支是一个系统记录,它以统计报表的形式对一个经济体一年内与其他经济体交易情况进行如实登记。所记录交易发生包括居民和非居民之间货物、服务、收入、转移等经常项目,还包括金融债权和债务交易的资本和金融项目。根据记录规则需要建立以平衡单方面的对冲交易。根据对全部经济交易的汇总,如果全部收入总额大于全部支出总额称为国际收支顺差,或者称为国际收支盈余;反之,称为国际收支逆差,或者称为国际收支赤字。
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成立之前,全球没有一个内容一致的国际收支统计体系。1948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公布了适用于成员各国标准的国际收支统计基本框架,并编制《国际收支手册》供成员国使用。《国际收支手册》先后经历了1948年、1950年、1961年、1977年和1993年五个版本,内容得以不断更新和完善。国际收支统计是一个国家制定外部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首先,国际收支的顺差或逆差作为平衡整体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因素,可以用于弥补国内储蓄和投资间的缺口。其次,由冲销外汇储备所形成外汇占款的规模直接影响货币供应规模,对国内货币政策产生影响。因此,一国金融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必须结合国际收支统计,以保证政策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再次,完整的国际收支统计信息为宏观经济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通过国际收支统计可以全面审视一国的进出口贸易、对外投资和利用外资、外汇资金来源与运用、利率、汇率等方面的情况变化,了解一国的资源配置、国际经济关系、比较优势与资源禀赋、对外部经济的依赖程度等各方面情况。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各国间国际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国际收支统计的重要性随着一国对外经济交易的规模扩大而变得更加显著。
表3-1 国际收支平衡表主要账户结构
国际收支账户的设置构建了国际收支统计的基础,同时也形成了国际收支结构的基本框架。表3-1显示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国际收支手册》第四版(1977年)、《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1993年)以及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2000年)有关国际收支账户设置的规定。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仍然使用《国际收支手册》第四版的账户设置,并且在众多的理论研究中仍遵循原有的分类。我国当前的国际收支账户设置的情况是,储备账户依然适用《国际收支手册》第四版中的分类方法,将其归类为一级账户,其他账户设置仍按照《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的规定。也就是说,本书在分析中国国际收支账户基本结构时,储备账户并不包含在资本和金融账户之内,它从资本和金融账户中被分列出来,作为独立的一级账户。
(二)国际收支结构概念
国际收支账户根据复式记账法的记账规则,国际收支平衡表编表国记入贷方的项目不但包括表明出口实际资产的收入,同时还将体现编表国对外资产减少或编表国对外负债增加的金融项目记入贷方。记入借方的项目包括反映进口实际资产的支出,反映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的金融项目。从记入符号方向看,对于资产项下的实际资产或者金融资产,贷方记入正号表示资产存量的减少,借方记入负号表示资产存量的增加。而对于负债,情况刚好相反,贷方记入正号代表负债持有量的增加,借方记入负号代表负债持有量的减少。从外汇收入和支出的角度来看,正号表示外汇收入,负号表示外汇支出。综上所述,国际收支账户事实上是国际收支平衡表编表国的资产负债表。由于资产负债表体现了编表国的资金来源与资金运用状况,因此,可以说,国际收支账户全面反映了一国的外汇资金来源与外汇资金运用的来龙去脉,国际收支各次级账户的余额构成体现了外汇资金来源于运用的具体形态。
本书赞同杨柳勇(2003)对国际收支结构定义:国际收支结构是指国际收支各级账户流量构成及各账户间差额平衡关系。根据上述定义,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把握国际收支结构的内涵:一是国际收支账户的流量结构主要衡量国际收支的相对规模,二是国际收支差额结构主要衡量一级账户之间、各一级账户下次级账户之间、不同一级账户下次级账户间的内在平衡关系。
二、国际收支失衡的内涵及特征
(一)国际收支失衡的内涵
严格来讲,国际收支结构失衡是不存在的,按照国际收支理论的表述,一国经常账户的逆差往往对应着资本账户的顺差,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余额之和应该为零,因此,从总体上来讲一国国际收支应该恰好平衡。然而,在现实当中,各国国际收支状况是极其复杂的,有的表现为经常账户的顺差,资本账户的逆差,有的则相反,有的表现为双顺差或者是双逆差等等。在对外经济交往中,一国国际收支通常处于失衡的状态,平衡只是一种暂时现象。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美国经常账户逆差的逐步扩大,引发了人们对于美国经常项目赤字可持续性以及美元国际货币地位稳定性的担忧,国际收支结构失衡才受到了人们空前的关注。
所谓国际收支结构失衡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长期出现较大规模的顺差或逆差,并由此导致国民经济运行失衡加剧。国际收支结构失衡的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总体层面上的国际收支结构失衡,它与国际收支平衡相对应。国际收支平衡在一般意义上是指任何国际经济交易都会自动记入在国际收支两个或两个以上账户,记入的金额相等而方向相反,从而相互抵消。而国际收支失衡则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国际收支总体长期保持较大额度的顺差或者逆差。这种长期的顺差或者逆差对国民经济的运行都会产生不利影响,造成国民经济增长的内外失衡。二是内部结构的失衡。国际收支失衡意味着国际收支各项目之间、各子项目之间的比例关系长时期保持规模较大的不平衡状态,比如由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经常账户之间出现显著的不平衡而导致经常项目长期存在较大规模的顺差或者逆差,资本和金融账户中的资本账户与金融账户之间以及金融账户中的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其他投资项目出现结构比例失调,都属于内部结构的失衡范畴。
通常情况下,我们将经典的国际经济学理论有关自主性交易而导致的国际收支失衡归结为五个方面的原因:临时性不平衡、货币性不平衡、周期性不平衡、结构性不平衡和收入性不平衡。
1.临时性不平衡。它是由短期的、偶然或非确定因素所引发的一种失衡。这种情况一般程度较轻、持续时间较短并具有可逆性,可以认为是经济运行中的一种常态。在浮动汇率制度下,由于汇率具有自我调节的功能,通过汇率波动可以使这种国际收支失衡得以纠正,从而无需对政策进行调节。在固定汇率制度下,由于其失衡程度较轻、持续时间短,通过官方储备的增减变动就可消除失衡,一般情况下也无需采取政策措施。
2.货币性不平衡。是指在一定汇率条件下,国内物价上升与货币成本而引起出口货物价格相对上升、进口货物价格相对下降,而使得贸易条件趋于恶化,进而导致的国际收支失衡。在这里,货币的供给过剩是造成国内货币成本与一般物价上升的根本原因,因此货币性因素成为主导国际收支失衡的根源。货币性失衡时间周期具有不确定性,有时在短期出现,也可以是中期或长期的。
3.周期性不平衡。它是由于一国商业周期交替变换所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当一国经济处于经济繁荣时期,总需求上升,进口需求也相应增加,如果马歇尔—勒纳条件成立,则会最终导致国际收支赤字产生。反之,在经济衰退时,可能导致国际收支盈余。周期性不平衡在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表现得较为突出。在战后,这种周期性的不平衡受到其他不稳定性因素影响而产生扭曲。
4.结构性不平衡。是指由于世界市场变化而使得国内经济、产业结构不能与之相适应而发生的国际收支失衡。结构性失衡通常在贸易账户或经常账户上有所反映。这种不平衡可能是由于一国比较单一的产业结构,也可能是由于经济和产业结构变动的滞后性引起,或其产品出口需求的收入弹性低,或者是虽然出口需求的价格弹性高,但进口需求的价格弹性低引起国际收支失衡。结构性不平衡与临时性不平衡一样具有长期的性质,扭转起来相当困难。
5.收入性不平衡。它是由于一国国民收入相对快速增长,导致出口增长落后于进口需求增长所引起国际收支不平衡。国民收入的增长原因是复杂和多方面的,可能由货币供给关系变化引起的,也可能由商业周期交替引起的,或经济处在高速增长阶段所引起的。
当国际收支发生不平衡时,一国将对其进行调节。国际收支调节的目的,从简单和直接的意义上讲是要追求国际收支的平衡,从更深一层的意义上讲,尤其是当国内经济处于不平衡的情况下,是要追求国际收支的均衡。[10]
(二)国际收支失衡主要特征
国际收支平衡表也可看做是编表国的资产负债表,一国的资产负债表能够全面展示外汇资金来源与运用,为我们审视国际收支结构失衡提供了一个视角,发现国际收支结构失衡的主要特征。
首先,一级账户之间的融资关系失衡。一级账户之间融资关系作为国际收支结构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其平衡关系受到外汇资金来源与运用基本关系的制约。基于我国国际收支账户基本框架,我们尝试对一级账户之间的融资关系失衡状况进行分析,我国的资本和金融账户中不包括储备资产账户,储备资产账户是作为独立的一级账户存在。同时对错误与遗漏账户的变动忽略不计。因此,我们可以把经常账户余额、资本和金融账户余额、外汇储备变动三者之间相互融资的关系失衡表示为表3-2所示的四种情况。从世界各国国际收支历史经验来看,以“双顺差”为主要特征的情况—和以“双逆差”为主要特征的情况四是国际收支结构失衡两类极端状态,国际收支“双顺差”的一个典型代表就是中国,1994年汇率并轨以来,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格局日益显著,并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国际收支“双逆差”曾出现在极端贫穷的非洲国家以及20世纪90年代初的墨西哥和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泰国,这两个国家的“双逆差”是由金融危机的爆发所导致,持续时间十分短暂。情况二和情况三没有到达前两种情况的极端状态,但一级账户间关系的不对称性也十分显著。情况二主要发生在出口导向型的亚洲国家,情况三主要发生在美国、英国等盎格鲁—撒克逊国家。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的贸易赤字的大幅攀升与亚洲国家贸易盈余,共同构成了全球经济失衡的核心结构。
其次,次级账户之间的融资关系失衡。次级账户是指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二级和三级账户。一国外汇资金来源与运用的非对称关系不仅表现为一级账户间融资关系的失衡,同时,在对次级账户的融资关系上也有所体现,我们可从两个层面进行分析:
第一,一级账户内部次级账户间的融资关系失衡。货物和服务、收益及经常转移三大次级账户的收支状况共同决定了经常账户的总体差额。如果忽略经常转移账户,当货物和服务账户差额为正值,收益账户差额为负值,并且能够正负相抵,则经常账户在总体上保持平衡,如果正负差值较大,则会导致经常账户失衡各账户之间,例如,一国由于以往积累了大量源自外国的净负债,导致货物和服务的顺差不足以弥补投资收益大量流出。或者,如果该国货物与服务账户出现逆差,而投资收益的顺差难以完全弥补,则导致经常账户逆差缺口不断扩大。从货物和服务账户内部构成看,可能存在着多种差额结构的组合,不同的组合方式是相应的经济结构在国际收支结构的表现,同时,不同的组合方式也体现了货物和服务账户之间的差异性的融资关系,但由于存在经济结构失衡,导致货物和服务账户内部比例关系出现不平衡,如果这种不平衡关系过度发展,就会导致国际收支整体结构失衡。
表3-2 国际收支一级账户融资失衡关系
第二,不同一级账户下次级账户之间的融资关系失衡。例如,当一国金融账户表现为顺差,而经常账户下的投资收益账户表现为逆差,并且差额水平相当,这两个账户之间或存在平衡的融资关系,这种平衡关系正是两个账户之间资金对流的体现。但这种对流关系由于受到经济和金融结构非均衡发展的影响而遭到破坏。例如,非居民出口商向提供信用满足居民货物进口的资金缺口,这样,实际资产的输入就伴随着金融资产的流入。在信用到期时,偿付非居民出口商款项,其可能使用的支付手段包括本国银行在国外的存款,或者以债务替换的方式进行债务清算。从而形成两个次级账户之间平衡的融资关系,但由于受到汇率波动等风险因素的影响,平衡的融资关系遭受干扰而出现失衡状况。[11]
综合以上分析,无论是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之间的融资关系失衡,还是各账户内部的次级账户及其相互之间的融资关系失衡,都是由一国外汇资金的来源与运用的不对称所导致的结果。
三、国际收支主要指标
(一)国际收支平衡表主要指标
国际收支平衡表上所反映出的几项差额对于研究国内宏观经济形势以及宏观经济的内外均衡具有重要意义:
1.货物和服务贸易差额
它反映的是货物和服务贸易的差额之和,体现了一国实体经济与国外经济实体经济活动的净结果。当该项差额显示为正值时,其结果表明国际收支平衡表编制国的货物和服务出口大于进口,货物和服务账户存在顺差,反之,国际收支平衡表编制国的货物和服务进口大于出口,货物和服务账户存在逆差。
2.经常账户差额
它反映的是货物和服务贸易差额与收益差额及经常转移差额之和,体现了一国经济不包括金融债权在内的对外各项经济活动的净结果。在一般情况下,货物与服务贸易差额构成了经常账户差额的主要部分。当该差额显示为正值,表明编表国货物和服务、各项收益以及经常转移各项目上的收入大于支出,经常账户最终表现为顺差。当该差额为负时,则说明经常账户存在逆差,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看,经常账户顺差体现了国际收支平衡表编制国存在储蓄—投资缺口,即国民总储蓄大于其总投资,与之相反,经常账户逆差则表明国际收支平衡表编制国存在投资—储蓄缺口,即国民总投资大于总储蓄。
3.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
它反映的是资本账户差额与金融账户差额之和,体现了一国经济不包括储备资产在内的其他金融债权对外经济活动的净结果。当该差额显示为正值时,体现了国际收支平衡表编制国的资本流入大于资本流出,资本和金融账户存在顺差,反之,国际收支平衡表编制国的资本流出大于资本流入,资本和金融账户存在逆差。
4.储备资产差额
它反映的是构成一国国际储备的各项储备资产差额之和,体现了一国货币当局可对外经济活动的净结果。当该项差额为正值时,体现了国际收支平衡表编制国直接掌控金融债权的货币当局对外金融债权的净减少,国际储备余额表现为下降;当该项差额为负值时,体现了国际收支平衡表编制国直接掌控金融债券的货币当局对外金融债权的净增加,国际储备余额表现为上升。依据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记录原则,当净误差与遗漏差额为零时,经常账户差额与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之和应该与储备资产差额相等,但符号相反。
5.净误差与遗漏差额
它的绝对值与经常账户差额、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和储备资产差额之和相等,但符号相反。它反映了一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准确程度。
(二)外债主要指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对外债进行了界定,根据上述国际组织的界定,外债是指一国居民按照契约规定,应向非居民偿还不包括直接投资和企业资本在内的各种债务本金和利息的统称。我国国家外汇管理局也对外债进行定义,外债是中国境内的经济或非经济实体对中国境外的经济或非经济实体用外国货币承担的具有契约性偿还义务的全部债务。具体来看,反映一国外债状况的指标主要包括:
1.外债的总量指标
它反映的是一国对外债承受能力,表明了一国外债余额与国民经济实力的关系。主要包括:①负债率,是指一国外债余额相对于GDP或GNP的百分比,主要体现了一国经济的负债总负担情况,按照国际惯例负债率一般不得高于30%;②借债率,亦称债务率,是指一国外债余额相对于其货物和服务出口收入的比率,主要体现了一国出口部门所能承受的外债压力。按照国际惯例借债率一般不得超过100%。
2.外债负担的指标
它反映的是一国对外偿债能力,表明一国年度内还本付息额与经济实力的对比关系。主要包括:偿债率,可从两个方面进行估计,一是指一年内长期外债还本付息额和短期外债付息额与出口商品、服务的外汇收入额的比率。按照国际惯例偿债率一般不超过20%;二是指一年内外债还本付息额占财政支出的比率,按照国际惯例此比例一般不超过10%。
3.外债结构指标
它反映的是在外债规模不变的条件下外债内部结构关系的指标,是通过债务内部结构关系显示借债成本,并能够体现偿还期限和偿还能力,从而达到摊低借款成本,使债务结构趋于合理,债务风险得以分散。主要指标包括种类结构、利率结构、期限结构和币种结构等。
通过上述指标的全面分析,我们可以对一国外债负担进行估计,并可审视其外债规模和结构是否合理以及是否具备外债的偿还能力,如果超过国际惯例的一般标准,就表明该国存在或即将发生了债务危机的可能性。
(三)其他相关指标
1.外汇储备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
这一指标反映外汇储备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之间的适应程度。若外汇储备增长过快,超出国民经济的承受力,造成储备成本上升、效率降低;若外汇储备增长缓慢,导致因储备不足而不能应对潜在外汇风险。对于出口导向的新兴市场国家,指标合理区间在1到2之间。
2.FDI与经常项目顺差之和占GDP比例
这一指标主要是反映出口导向型国家在利用外资模式上通过吸收国际直接投资会产生的两个方面效应,一方面,由于出口能力增强而使得经常项目顺差扩大,另一方面,FDI存量的增加意味着未来更高的投资收益外流。该指标的国际标准警戒线为0,但指标值越高意味着对外部依赖程度越大。
3.各类资产占外汇储备的比率
这一指标主要指在一国外汇储备不同类别资产所占的比重。如果个别资产所占比重过高,则意味着当此种资产出现贬值时,外汇储备的支付能力将降低,根据资产优化组合理论,可采取多种资产配置的储备模式来分散风险。
4.贸易伙伴分散化指数
这一指标是衡量一国贸易流向的风险程度。通过计算同各贸易伙伴国双边贸易占对外贸易总额比例,并与设定标准值进行比较得出。按照国际标准,如果双边贸易额占对外贸易总额超过5%的贸易伙伴数量在10个以上,说明贸易伙伴分散化程度高,贸易关系稳定;如果在5以内,则表明贸易伙伴分散化程度低,易发生贸易摩擦。
5.外汇占款率
这一指标主要是针对在外汇管理模式上实行结售汇制度的国家,外汇结汇量占货币供应量(M1)的比例。此指标能够直接显示国际收支失衡状况,以及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冲突程度。
通道线的制作_道氏理论与实战
一、通道线的制作
通道线又称轨道线或管道线,也是基于趋势线中的一种方法。在已经得到了趋势线后,通过第一个峰和谷可以做出这条趋势线的平行线,这条平行线就是通道线。在两条平行的阻力线和支撑线之间所形成的范围,称之为“趋势通道”。其又分为“上升通道”和“下降通道”。
通道线的制作方法很简单,在上升趋势中,我们首先沿着低点画出基本的趋势线,然后从第一个显著波峰出发,用虚线引出其平行线。这两条直线均向右上方伸展,共同构成一条通道。如果下一轮上涨抵达通道线后折返下来,这证明此通道线制作较成功,但还需有待进一步验证。如果这次折返一直跌回原来的趋势上,这就完全肯定了此通道线的正确性,见图21-1所示。
“深物业A(000011)”,该股在2004~2005年期间,仍然是ST类个股,被深交所特别处理,但其股价十分活跃。
该股在2004年12月3日~2005年1月10日期间,呈规律性下跌,市场趋势在下跌趋势管道线之中运行。
图21-1
图21-2 深物业A(000011)
2005年1月4日个股在管道线下轨边触边,此时正是一个极好的介入点,其后市场展开了一波反弹行情。
在下跌趋势的管道线中,下轨边是买点,上轨边是卖点。这正与上涨趋势的通道线使用原理相反。
图21-3 海虹控股(000503)
“海虹控股(000503)”,该股在2004年9月15日~10月13日期间,16个交易日上涨幅度为81%。由于短期内涨幅较大,后势行情修正成为必然。
2004年10月14日以后股价经历了较长时间的下跌,股价的高点一波比一波低,低点一波比一波低。在此期间,市场沿着下跌趋势的管道通道线运行。
市场分别在2004年10月14日、11月19日、2005年1月21日,触及管道线的上轨边,这都是给投资者重高卖出的最好机会。
如果以此通道的中心制作一条通道线,此线在市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道线的突破作用_道氏理论与实战
二、通道线的突破作用
1.与突破趋势线不同,对轨道线的突破并不一定是趋势反转的开始,而是趋势加速的开始。即原来的趋势线的斜率将会增加,趋势线的方向将会更加陡峭,这种加速一般不会持续很久。
2.通道线能发出趋势转向的警报,如果在一次波动中未触及到通道线,离得较远便开始掉头,这是趋势将要改变的信号。
3.当市场价格无力抵达管道线的情况下,这样便使我们知道趋势在变弱,从而使市场让空头占住重要地位。如果在既有通道中,价格无力达到某一边,则通常意味着趋势即将发生变化。即通道的另一边被突破的可能性增大了。
4.重要趋势线被突破后,表明现行趋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上升通道线的突破恰好具有相反的意义,其表示流行趋势开始加速。有些交易商把上升趋势的通道线的突破视为增加多头寸的依据。
5.我们可以利用通道线对基本趋势线进行调整,如果价格显著地越过了上升趋势的通道线,则表示趋势在增强。这样就必然要调整,修正原有的通道线,制作新的通道线。
图21-4
图21-5 中集集团(000039)
当上方的管道线被突破后,我们将按照平行于新的上方管道线的方向,重新制作基本的上升趋势线,基本的上升趋势线得到相应的调查,见图21-4所示。
“中集集团(000039)”,该股在1999年12月末~2005年5月中旬,股价做横盘向上倾斜整理。上升趋势管道通道呈强势转正,股价在管道中依次有规律地做涨跌趋势,市场投资者可逢低吸纳。
在2000年5月中旬,该股在年线附近止跌企稳,投资者应大胆介入。
该股拉出了主升波段行情,上升趋势管道线斜率陡峭上升,这使股价急剧攀升,短时期内上涨75%,这让市场投资者满载而归。
图21-6 中集B(200039)
“中集B(200039)”,在2004年9月30日~2005年1月14日期间,个股形态呈道氏直线趋势,这是强庄股特征,B股参与者应重点关注。
其后股价拔地而起,上升趋势管道线按大于60°角度支持股价急速上扬。经35个交易上涨53%,奠定了该股在市场中的龙头地位。
“擒贼先擒王,炒股炒龙头”,这是高手投资的理念。
图21-7
如果市场无力抵达上侧的管道线,说明下侧的直线将跌破这常常成为市场的警示信号,如图21-7所示。
“上证指数(999999)”,这是上证指数2005年6月23日的即时走势分时振荡图,虽然时间较短,但技术分析方法仍然能发挥重要的功能。
图21-8 上证指数(999999)
图21-9 双鹭药业(002038)
股指开盘后一路低,在10点时止跌企稳,其后至14:00时,市场都保持在即时的上升趋势管道线中运行。
但由于即时盘而热点散乱,大盘指标股打压,致使指数在14:00时破上升趋势管道而下跌,市场也由强转弱。
其后一段时间,指数不断下滑,这使全日最终收小阴K线结束行情。
“双鹭药业(002038)”,该股是中小企业板中的一只股票,近期由于受到股权转让的题材而被市场炒作。
图21-9是一张该股在2005年6月20日~6月23日期间15分钟走势图。
该股在2005年6月20日11:00时~6月23日13:30时,股价保持在标准的上升通道线上行,走势呈明显的规律发展。
然而在2005年6月23日13:45时,一根巨阴K线有效突破上升趋势管道通道线,致使股价连续阴K线下跌。在此期间,上升趋势与下跌趋势非常明显。
当价格无力到达上侧管道线后,可以从两个相继降低的峰点做出下降趋势,然后相应制作平行线,这样新的通道线被明确修正出来,如图21-10所示。
“双鹭药业(002038)”,该股在2005年3月31日~4月19日期间,股价沿着上升趋势管道通道线不断上升,进二退一、阳多阴升、走势稳健,这表明主力操盘手法极为得力。
2005年4月20日~4月22日收三根阴K线,三只乌鸦有效击穿上升趋势线而下跌,从此股价进入了下跌行情之中。
图21-10
图21-11 双鹭药业(002038)
市场走势总是表现为有规律地发展。个股在2005年4月20日~6月3日期间,股价走势呈明显的下降趋势,投资者以回避风险为主。
图21-12 建投能源(000600)
“建投能源(000600)”,该股在2005年1月21日~3月15日期间,股价沿5波浪形态上涨。在30个交易日内上涨30%,上升趋势管道通道线不断向上扩展空间,市场投资者可以按照管道线高抛低吸,获利不菲。
2005年3月15日,一根阴K线突破上升趋势线,从而结束了市场上涨的动力,下跌趋势在此逐渐形成。
该股在2005年3月15日~4月20日期间,股价步入下跌趋势管道通道线之中,投资者仍能按照在下轨边买进、上轨边抛出的方法,必赚取差价。
重要指标释义_上市公司科技板块分析报告(2005)
0.3 重要指标释义
0.3.1 成长性指标
(1)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本期主营业务收入-上期主营业务收入)/上期主营业务收入×100%。
(2)净利润增长率=(本期净利润-上期净利润)/上期净利润×100%。
(3)总资产增长率=(本期总资产-上期总资产)/上期总资产×100%。
(4)综合财富增长率=(本期综合财富-上期综合财富)/上期综合财富×100%。
0.3.2 收益性指标
(1)主营业务利润率。
(2)净资产利润率。
(3)主营业务收入。
(4)综合财富贡献:包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所得税、折旧和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四部分之和。
0.3.3 创新能力指标
(1)2004年技术及研发人员总数。
(2)2004年技术及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的比例。
(3)2004年大专及以上学历员工总数。
(4)2004年大专及以上学历员工占员工总数的比例。
(5)2004年以技术和专利为基础的无形资产账面余额,即采取用剔除了商誉、土地、商标权及一些特许经营权后的无形资产账面余额(以下简称以技术和专利为基础的无形资产账面余额)作为一个衡量和评定的标准。
(6)研发投入强度=研发费用支出/主营业务收入(此指标不计入总排名)。
0.3.4 风险性指标
(1)财务风险有两个指标衡量:
①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②现金债务总额比=经营性现金净流量/债务总额×100%。
(2)经营风险有三个指标衡量:
①总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平均总资产;
②主营业务鲜明度=(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利润总额;
③总资产现金回收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与总资产之间的比率(此指标不计入总排名)。
(3)股票价格波动风险用股票价格波动性指数衡量。
(4)流动负债构成:营业环节的流动负债、融资环节的流动负债和收益分配环节的流动负债(营业环节的流动负债即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其他应付款、预收款、应付税金、应付工资等日常经营过程中产生的负债;融资环节的流动负债即短期借款、1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等;收益分配环节的流动负债即应付股利等)(此指标不计入总排名)。
(5)市盈率=股票价格/每股收益(此指标不计入总排名)。
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经济主要问题与振兴难点_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区域经济创新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经济主要问题与振兴难点
(一)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经济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以往经济发展的许多前提条件正逐渐消失,体制性、结构性矛盾日渐显现。作为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建立最早、发展最完善、对整个地区经济影响最深的地区,旧体制和传统的发展思维对东北地区经济的发展构成了严重的束缚,尽管在改革开放以及国家大力政策支持下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东北老工业基地增长乏力,位次后移
改革开放以来,东北老工业基地也不断向市场经济转轨,但是,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东北地区经济增长速度相对缓慢、效益不断趋于下降。在改革开放的近30年中,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保持在年均9%的增长水平,而东北地区则为8%左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早在改革开放前,东北地区是国家重要的装备生产基地和能源及粮食产区,辽宁工业总产值仅次于上海,重工业产值位居全国第1,吉林、黑龙江的工业总产值也位居前列。1978年后,东北地区发展相对缓慢,工业经济效益逐年下降,亏损企业特别是国有亏损企业逐年增多。在国企亏损面扩大的同时,由于非国有经济发展滞后,导致东北地区同其他地区相比发展差距扩大。1978年,除京、津、沪三个直辖市以及台湾地区外,在全国27个省、自治区中,辽宁、吉林、黑龙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位于全国第1、第4和第2。其中,辽宁省1994年以前一直名列全国第1,1995年辽宁名列全国第4,吉林第11,黑龙江第8。虽然近年来经过一系列的调整和改革,在2001年分别为全国第8、第15和第10,但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人均GDP在全国的排序却仍在中间位置徘徊不前。
2.产业结构不合理,调整速度缓慢
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产业结构中,存在明显的较为不合理的现象。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尽管近年来的产业结构有所下降,但第一、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仍然较大。其中,在2005年,辽宁省的三次产业结构为11∶49.4∶39.6,吉林为17.3∶43.6∶39.1,黑龙江为12.4∶53.9∶33.7,三省第一、第二产业合计所占比重均超过了50%,辽宁省第一和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合计60.4%,黑龙江两产业合计所占比重也达到了66.3%,吉林为60.9%,而且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均超过了40%,黑龙江省甚至达到了53.9%。如果说,东北老工业基地处于工业化中后期,较高的第二产业比重不足以说明问题的所在,那么,在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中,资源性产业高产值低收益的较高比重却明确无误地传递了一个不合理的信号。在三省第二产业结构中,石化工业在三省的经济中都占据了绝对主导的地位。黑龙江省和辽宁省的石化产业产值在总产值中的比重分别达到了30.58%和41%,吉林省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及化工业的总贡献率也为37.03%,而其他工业所占比例都不足15%,黑龙江省其他产业所占比重更不足10%。也就是说,东北三省产业结构是非常的相似,即在三个产业中,第二产业独占鳌头,而在第二产业中石化产业又起着绝对支撑作用。这种过于单一化的产业结构类型在我国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已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其不合理的结构已经面临结构调整的巨大困难。
3.企业活力不足,国有企业改制困难
东北三省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目前普遍存在比重大、效率低的现象(见表1-3)。存在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在于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源型产业和传统产业整体衰退而致使经济效益差,国有经济的战略转移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困难。由于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大都分布在煤炭、森林、机械、纺织、油田等行业中,特别是资源行业,随着资源枯竭和开采成本的增高,亏损的增大,国有经济转移的难度不断加大。即使在较小范围和较小程度上,我们很难有较大的可能性进行整体性的转移。当我国其他地区新兴行业不断兴起的时候,东北地区的传统工业都处于欲退不能,欲进更难的境地。而有可能转移的国有资产大部分又投入到与原有行业相关的产业中,一旦主业衰退,新投资产业又面临困难,形成“一荣俱荣,一衰皆衰”的局面。
表1-3 东北老工业基地2005年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的所有制结构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6年)。
由于财政主要依靠国有企业的利税做支持,无论从政府本身还是政府机构中个人本能的“理性选择”都会抓住国有企业不放。政府作为国有企业的所有者,政企是无法真正分开的,因此抓住国有企业不仅可以保住财政盘子,也可以使企业在实现经济目标的同时,也会随之而实现政府的社会目标。另外,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民营企业尚未完成其足够的原始积累,同时也没有壮大到足以进入这些国有企业行业并获得控制权的能力,这无疑会使我们希望的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和国有经济的战略转移存在较大的难度,国有企业转制的问题也就不会因此而得到轻松地解决。
4.阻碍要素发挥作用的机制仍然存在
从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来看,人才外流是一个重要问题,人才外流不仅使东北三省的经济发展受到思想僵化而引致的思想创新与制度创新滞后,也使东北三省受到高级人才不足而低级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结构性失业的困扰。
东北三省国有企业就业人数众多,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和职工工资水平却接近或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就形成了人才外流的经济基础。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为建设东北老工业基地,国家按计划分配与调拨的人、财、物,在进入市场经济时,除机械设备沉淀下来并需要加大技改投资外,人才却由于外地高工资及经济条件的吸引而大量离去。加之东北三省周边接壤的地区与国家大都属于经济不发达区域,计划经济思想的残留与改革的滞后等诸多因素使其与对外开放程度较发达地区有较大差别,这也影响着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与经济的持续发展。
从金融发展来看,虽然国家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后,国内外投资者对东北的关注大大提高,资金流入呈加速之势,民间资本也表现出了积极的投资欲望,这为解决民营经济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是东北地区的金融环境存在很多问题,信用环境差是一个制约金融部门和投资者支持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突出表现在社会环境中信用缺失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在信贷活动中,企业或个人违背诚信原则的行为时有发生,信用经济成了“赖账经济”。金融环境恶化,直接导致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力度有所减弱,外来资本也不敢进入。
5.资源型产业发展乏力,社会保障发展滞后
从整体上看,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源型产业发展的鼎盛时期已经过去,矿产资源产业的整体萎缩已经相当明显。辽宁的资源枯竭和产业的衰退主要表现在煤炭以及有色金属矿产上,辽宁现有的煤炭保有储量70%分布在铁法和沈阳矿区。全省7个矿区除铁法区外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萎缩现象,煤炭产量逐年下降,目前已降到全国第7位。据估计,10年内煤炭生产能力将由现在的3681万吨逐渐减少到2676万吨。黑龙江省的资源型产业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大庆油田是世界特大油田之一,已连续24年稳产在5000万吨以上,而今占全国石油年产量50%的大庆油田,可采储量只剩下30%,仅为7.45亿吨,到2020年年产量只能维持在2000万吨左右,开采成本也将在目前的基础上大大提高。省内4个年产量1000万吨级的特大型煤矿——鹤岗、鸡西、双鸭山、七台河已面临煤炭资源枯竭或大量关井的局面。我国最大的森林工业基地伊春,16个林业局已有12个无木可采,可采的成熟林只剩下1.7%,可采木材不足500万立方米。吉林的煤炭资源开发利用较早,煤炭行业老企业较多,已有营城、蛟河煤矿等12个资源枯竭、扭亏无望的煤炭企业实行了矿井关闭和企业破产。由于长期过度消耗森林资源,吉林东部长白山林区可供开发利用的森林资源已砍伐殆尽,采运业及林业经济衰退严重。与资源产业乏力相对应的以石油、煤炭和森林等资源企业为基地形成的十几个资源型城市,这些城市的人口数量、土地面积和经济总量均占东北三省较大的比重,随着可开采资源的枯竭,这些城市的转型面临着严重的困难。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经济振兴难点
1.区域市场缺乏有效整合,要素利用效率低
区域市场分割是制约东北地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构建的重要因素。尽管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以及东北亚经济合作的不断深化为东北地区区域市场一体化创造了制度条件与外部条件,但区域内以及区域间的市场融合所面临的具体问题还很多。并且,由于东北地区目前正处在体制转型和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市场经济发育水平还不高,某些制约因素如地区封锁、行业垄断、物流和信息网络平台不配套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着东北区域统一大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同时,东北地区特殊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严重的城乡市场的分割,由于经济发展程度、市场设施建设以及市场观念等原因,尤其是城乡市场的长期分离状态,使得东北相互融合和协调运行的城乡统一大市场还没有形成,造成要素市场发育不健全,而且在城乡间合理配置缺乏畅通的渠道,无法带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协调发展。
东北地区因为地区封锁和行政分割的种种限制,每个省都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区域。相互之间争项目、争资金、争外资,而很少进行交流和合作,阻碍了人才、物资、技术、资金、信息在三省之间的顺畅流动,造成了人才和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不是指单纯某个城市或某个省的振兴,而是指整个东北地区经济的整体腾飞和协调发展。东北三省应该放弃“你大我小”的包袱和顾虑,站在区域一体化和“东北一盘棋”的视角上,搞好东北区域联合协作,发挥综合区位实力、比较优势和后发潜能,提升东北大区的整体竞争力。但是,每个省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利益经济体,它们都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按照有利于自己的方式行动,即使这种做法对整个经济区是有害的。如何设计一种制度使得每个省在做出决策时,不仅考虑到自身的利益,而且要兼顾到整个经济圈的利益,是推进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重点。建设这种制度存在的难点包括:如何打乱原来的地域和行政分割,如何弱化各级政府“改造主体”的角色,如何改革对政府官员的考核机制,如何打造东北中心城市群带和产业集群等。
2.国有企业的体制存在路径依赖,改革成本过大
东北地区的投资主体单一,非国有经济成分不活跃,国有经济所占的比重虽然大,但由于经济体制僵化、经营机制不灵活等原因,效益很低,很多国有企业长期处在亏损或亏损的边缘。所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必须对大型的国有企业进行改制,彻底解决其政策性负担,增强企业活力。东北企业改制有两大难题:债务负担和员工的社会保障。政府作为“改造的主体”,通过职工安置通道、债权债务清理通道、企业退出通道来解决这些问题,收效甚微。因为东北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由传统体制带来的产权职责不明,构建产权制度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加快国有产权、集体产权、私人产权、外资产权等多元化的产权结构改革,有利于国有经济的战略重组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构建产权制度,就要明晰产权,建立能使产权顺畅流转的产权交易市场。只有产权清晰了,产权交易的主体才能明确,才能避免因为不敢处理、不愿处理、不能处理的“三不”情结所造成的国有资产凝固的现象,才能真正地由市场确定资产的价格,既能盘活国有资产,又能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如何弱化政府的“改造主体”地位,由市场作为真正的改造主体,是企业改革的又一难点,一些政府官员因为惯性会把自己摆在“改造主体”的地位,而既得利益阶层则会因为怕失去眼前的好处而不愿放弃其“改造主体”的地位。由市场作为改造的主体,就要解决好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的对接问题,吸引外资、借助民间的各种力量,形成混合所有制甚至形成超大的企业集团,完成对国有企业的重组和改造。
辽宁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在全国的位置_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区域经济创新
二、辽宁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在全国的位置
辽宁的装备制造业集中在沈阳与大连,要全面地研究沈阳与大连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必须放在全国的框架内来研究。下文即对沈阳与大连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与全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进行比较评价。
1.自主创新能力比较评价指标体系
为准确地比较评价辽宁、沈阳和大连在全国装备制造业中的自主创新能力水平,根据上文建立指标体系的原则,再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尤其是基于刻画全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指标可获得性,建立比较评价指标体系如下表3-6。
表3-6 辽宁、沈阳和大连与全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比较评价指标体系
这个比较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数量比上文辽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指标的数量少,但也涵盖了反映自主创新能力的两个方面:自主创新投入方面与自主创新产出方面。自主创新投入方面选取三个指标,分别为研发企业比重、研发人员比重以及科技经费投入比重;自主创新产出方面也选取三个指标,分别为发明专利比例、新产品销售比重以及新产品利润比重。其中,这些指标的计算方法同上。
此部分自主创新能力比较评价指标体系中所用到的数据为辽宁装备制造业2004年的数据,沈阳与大连装备制造业2001~2003年的平均数据,全国装备制造业指标的数据也是选取2001~2003年的平均数据。[5]得到指标Xi方法与上文相同。
2.辽宁与全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比较研究
辽宁是我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将它的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与全国的平均水平相比较有重要的意义,下面就辽宁和沈阳、大连与全国平均水平进行比较研究。
将反映全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上述指标,连同辽宁、沈阳与大连的指标数据置于表3-7中。从该比较评价表中大致可以看出,整体上看,辽宁的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低于全国平均的自主创新能力。
表3-7 辽宁、沈阳、大连与全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比较表 单位:%
资料来源:根据《辽宁科技统计年鉴》(2005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2~2004年),经整理得出。
(1)分指标比较。
从X1——研发企业比重这一指标来看,无论整个辽宁省,还是沈阳和大连地区均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沈阳地区的比重虽然要高一点,但离全国平均水平还是有很大差距,说明辽宁省普遍缺乏有自主创新精神的企业。
从X2——研发人员比重这一指标来看,辽宁的整体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沈阳地区的比重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不多,而大连地区的比重要相对低一些,说明沈阳地区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做得比较好,值得大连和整个辽宁省其他地区学习。
从X4——科技经费投入比重这一指标来看,除了在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电子设备制造业中辽宁的整体水平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外,其他5个行业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表明需要在这两个行业中加大科技经费的投入。
从X8——发明专利比例这一指标来看,除了计算机及其电子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外,整个辽宁省的水平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辽宁省的企业在保护自身知识产权意识方面要领先于全国大部分省市。
从X9——新产品销售比重这一指标来看,有3个行业主要靠沈阳地区的新产品销售来带动整个辽宁地区的水平,使得辽宁的整体水平和全国平均水平相差不多,还有两个行业无论整个辽宁省还是沈阳均离全国平均水平有一定差距,表明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在新产品销售方面缺乏竞争力。
从X10——新产品利润比重这一指标来看,只有在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中新产品利润比重要明显低于全国水平,在其他6个行业中的新产品利润比重要高于或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在新产品利润方面还是具有竞争力的。
(2)分行业比较。
从整个装备制造业来看,对于自主创新能力的两个方面,辽宁在自主创新投入方面低于全国水平,在自主创新产出方面,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3个行业大体上低于全国水平,其他行业均高于全国水平。这些情况说明,目前辽宁金属制品业自主创新能力效率较强,但由于自主创新投入不够,自主创新发展的物质基础需进一步加强。沈阳的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效率要强于辽宁整体水平,而大连在自主创新投入方面与自主创新产出方面均普遍低于辽宁整体水平和全国水平,说明其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效率要低一些。
3.沈阳、大连与全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进行比较
(1)金属制品业。
沈阳与全国金属制品业比较来看,对于自主创新能力的两个方面,沈阳在自主创新投入方面低于全国水平,在自主创新产出方面高于全国水平。自主创新投入方面,沈阳金属制品业的研发企业比重与研发人员比重低于全国水平,跟全国的差距是22.24%、1.07%,而科技经费投入比重相差不大。自主创新产出方面,沈阳的3个指标均优于全国水平,发明专利比例、新产品销售比重以及新产品利润比重分别比全国高出40.79%、3.32%、5.09%。这些情况说明,目前,沈阳金属制品业自主创新能力效率较强,但由于自主创新投入不够,自主创新发展的物质基础需进一步加强。
大连与全国金属制品业比较来看,对于自主创新投入方面与自主创新产出方面均低于全国水平。在自主创新投入方面,大连的3个衡量指标均低于全国水平,其中研发企业比重、研发人员比重以及科技经费投入比重分别较全国低31.23%、3.29%、1.06%。在自主创新产出方面,只有发明专利比例高于全国水平,比较重要的指标新产品销售比重与新产品利润比重低于全国7.74%、8.92%。综合来看,大连的金属制品业自主创新能力效率水平与自主创新物质基础均低于全国水平。
(2)通用设备制造业。
沈阳与全国通用设备制造业比较来看,对于自主创新能力的两个方面,在自主创新投入方面与自主创新产出方面均跟全国水平相当。自主创新投入方面,沈阳通用设备制造业的研发企业比重与研发人员比重低于全国水平,跟全国的差距是39.94%、0.57%,但科技经费投入比重高于全国水平。自主创新产出方面,新产品销售比重这个指标沈阳与全国相差不大,均在25%~26%,沈阳发明专利比例高于全国17.83%,而新产品利润比重低于全国2.94%。可见,沈阳通用设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效率水平与自主创新物质基础跟全国水平相差不多。
大连与全国通用设备制造业比较来看,对于自主创新能力的两个方面,大连在自主创新投入方面低于全国水平,在自主创新产出方面高于全国水平。自主创新投入方面,大连通用设备制造业的3个指标均低于全国水平,研发企业比重、研发人员比重以及科技经费投入比重分别比全国低46.12%、2.64%、0.63%。自主创新产出方面,只有发明专利比例比全国水平较低,重要的两个指标新产品销售比重与新产品利润比重均比全国高出3.08%、3.51%。综上,大连通用设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效率水平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自主创新物质基础比全国水平较差。
(3)专用设备制造业。
沈阳与全国专用设备制造业比较来看,在自主创新能力的两个方面——自主创新投入方面和自主创新产出方面,沈阳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不多。自主创新投入方面,研发人员比重沈阳与全国几乎相等,均为7.4%左右,研发企业比重沈阳的数值小于全国平均数值,但在科技经费投入比重上沈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自主创新产出方面,新产品利润比重沈阳与全国也几乎相等,均为20%左右,发明专利比例沈阳比全国水平高出19.40%,但重要的指标新产品销售比重沈阳比全国水平低3.37%。可见,沈阳与全国专用设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几乎相当。
大连与全国专用设备制造业比较来看,在自主创新投入方面与自主创新产出方面均低于全国水平。其中在自主创新投入方面,大连的3个衡量指标均低于全国水平,研发企业比重、研发人员比重以及科技经费投入比重分别较全国低42.70%、3.72%、0.70%。在自主创新产出方面,仅有发明专利比例高于全国水平,比较重要的指标新产品销售比重与新产品利润比重低于全国16.16%、11.66%。以上情况说明,大连的专用设备制造业自主创新物质基础与自主创新能力效率水平均低于全国水平。
(4)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沈阳与全国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比较来看,在自主创新能力的两个方面,在自主创新投入方面高于全国水平,在自主创新产出方面低于全国水平。自主创新投入方面,沈阳在研发企业比重上低于全国水平,但在研发人员比重与科技经费投入比重上均高于全国水平。自主创新产出方面,沈阳仅发明专利比例高于全国水平,比较重要的指标新产品销售比重与新产品利润比重均低于全国9.42%、9.03%。综上可见,沈阳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物质基础高于全国水平,但自主创新能力效率水平低于全国水平。
大连与全国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比较来看,对于自主创新能力的两个方面,大连在自主创新投入方面低于全国水平,在自主创新产出方面高于全国水平。自主创新投入方面,大连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在科技经费投入比重上高于全国水平,但在研发企业比重与研发人员比重上分别比全国低41.02%、0.12%。自主创新产出方面,大连在新产品利润比重上低于全国水平,但在发明专利比例与新产品销售比重较全国水平高出24.62%、11.81%。可见,大连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效率水平高于全国水平,但在自主创新物质基础上低于全国水平。
(5)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沈阳与全国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比较来看,在自主创新投入方面与自主创新产出方面均低于全国水平。自主创新投入方面,沈阳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3个指标均低于全国水平,研发企业比重、研发人员比重以及科技经费投入比重分别比全国低43.16%、2.33%、1.46%。自主创新产出方面,只有发明专利比例高出全国水平,重要的两个指标新产品销售比重与新产品利润比重均比全国低15.87%、10.28%。以上情况说明,沈阳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自主创新物质基础与自主创新能力效率水平均低于全国水平。
大连与全国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比较来看,自主创新投入与自主创新产出两个方面也均低于全国水平。自主创新投入方面,大连的研发企业比重、研发人员比重以及科技经费投入比重3个指标分别比全国低40.24%、5.89%、1.98%。自主创新产出方面,仅发明专利比例高出全国水平,两个重要指标新产品销售比重与新产品利润比重比全国低23.58%、21.11%。综上可见,大连的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在自主创新物质基础与自主创新能力效率水平上均低于全国水平。
(6)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电子设备制造业。
沈阳与全国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电子设备制造业比较来看,对于自主创新能力的两个方面,沈阳在自主创新投入方面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自主创新产出方面与全国水平相差不多。自主创新投入方面,沈阳仅在研发人员比重上稍高于全国水平,在研发企业比重与科技经费投入比重上低于全国22.85%、1.27%。自主创新产出方面,沈阳在发明专利比例与新产品销售比重上高于全国水平,但在新产品利润比重上比全国低16.61%。综上可见,沈阳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电子设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效率水平跟全国相差不多,但自主创新物质基础比全国水平落后。
大连与全国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电子设备制造业比较来看,在自主创新投入方面与自主创新产出方面均低于全国水平。其中在自主创新投入方面,大连只有科技经费投入比重高于全国水平,研发企业比重与研发人员比重低于全国41.52%、7.16%。在自主创新产出方面,大连的3个衡量指标均低于全国水平,发明专利比例、新产品销售比重以及新产品利润比重分别较全国低11.57%、9.91%、6.2%。综上可见,大连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电子设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物质基础与自主创新能力效率水平均低于全国水平。
(7)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沈阳与全国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比较来看,在自主创新能力的两个方面,沈阳在自主创新投入方面与全国水平相差不多,在自主创新产出方面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自主创新投入方面,沈阳在研发企业比重上高于全国水平,但在研发人员比重与科技经费投入比重低于全国水平。自主创新产出方面,沈阳虽然在发明专利比例上高于全国水平,但在两个重要指标新产品销售比重与新产品利润比重上低于全国8.26%、14.81%。以上情况表明,沈阳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在自主创新物质基础上跟全国相差不多,但在自主创新能力效率水平上低于全国水平。
大连与全国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比较来看,在反映自主创新能力两个方面——自主创新投入方面与自主创新产出方面均低于全国水平。其中在自主创新投入方面,大连的3个衡量指标均低于全国水平,研发企业比重、研发人员比重以及科技经费投入比重分别低于全国55.23%、7.45%、1.66%。在自主创新产出方面,大连的3个衡量指标也均低于全国水平,发明专利比例、新产品销售比重以及新产品利润比重分别较全国低22.52%、12.93%、18.48%。综上可见,大连的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的自主创新物质基础与自主创新能力效率水平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虽然辽宁省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科研、生产基地,但是总体来看其自主创新能力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具体来说在自主创新投入方面明显不足,自主创新产出方面部分行业高于全国水平,说明辽宁省的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效率水平还可以,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在具体的指标方面,辽宁省的自主创新比较突出的特点是发明专利方面要明显优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辽宁省的企业在保护自身知识产权意识方面要领先于全国大部分省市,但是在将这些专利转化到具体生产方面,辽宁省的装备制造业还是有很多欠缺的地方,需要跟其他领先地区学习;从辽宁省装备制造业重点地区来看,沈阳地区的装备制造业水平跟全国平均水平相差不多,并且其无论创新投入还是创新产出方面都领先于辽宁平均水平,对整个辽宁的装备制造业作出了主要贡献,而大连地区的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水平相对来说要低于全国乃至辽宁的平均水平,应该在加大创新投入和提高创新产出两方面同时加强。
三大装备制造业基地的竞争力分析_主成分分析_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区域经济创新
二、三大装备制造业基地的竞争力分析——主成分分析
1.主成分分析方法
主成分分析是利用降维的思想,把多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并且这些少量的综合指标能够反映原来多个指标所反映的绝大部分信息。指标的减少便于进行进一步的计算、分析和评价。笔者利用Spssl1.O软件对原始数据作标准化处理,计算相关系数矩阵,计算特征根和特征向量、方差贡献率、主成分载荷,最后得出主成分得分和综合评价值。一般取累计贡献率达到85%以上少数几个主成分指标就可以代表原来多个指标的绝大部分信息。综合评价函数F是各综合因子y1, y2,…,ym的线性组合,即F=a1y1+a2yz+…+amym,其中权数ai优)就是综合因子yi的贡献率。
2.原始数据及分析结果
本文的原始数据取自《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03年)。通过表1我们可以看到,长江三角洲在除了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以外的6个装备制造行业的竞争力居三大基地之首,珠江三角洲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竞争力位居第一,而东北老工业基地在7个装备制造行业的竞争力不容乐观,这一关于竞争力的分析结果与前面的分行业比较是一致的。
表1 2001年三大装备制造业基地分行业竞争力分析结果
专利权的效力_甘肃省支柱产业的专利战略问题研究
第一节 专利权的效力
1.专利权的效力
专利权人对其发明专利拥有独占的实施权利。专利权中被认可的这种效力(独占权)有时也被称作积极效力。未经专利权人的同意,任何集体或个人都不得以营利目的来实施该专利。这是根据积极效力通过排他性的权利来禁止第三者(他人)随意实施,反之,将构成专利权的侵害。这种效力(排他权)也称之为专利权的消极效力。
专利权波及的范围,是仅指“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行为。但是,一些公共事业,也有许多并非以营利为目的的。如果不是以营利为目的而实施的话,专利权对此不具有效力,其理由是因为专利法是以“有利于发明创造的推广应用,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创新”(专利法第1条)为宗旨的,要求专利权的效力没有必要波及到个人的实施或家庭的实施。
专利权人对其发明专利具有独占实施的权利。也就是说,针对属于对发明专利的“实施”行为,就波及到专利权的效力;若是属于他人随意的“实施”行为,就构成专利权的侵害。这里的问题是:什么样的行为属于对发明专利的实施行为。
发明包括物的发明和方法的发明,即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专利法实施细则》第2条)。方法的发明中,又有生产物(产品)的方法发明和其它的方法的发明。比如说,开发了新的化学纤维,其化学纤维的发明属于物(产品)的发明,该化学纤维的制造方法属于生产物(产品)的方法的发明。像这样的例子有很多的。
对于物(产品)的发明,其“实施”行为是指产品的制造、使用、许诺销售、销售和进口行为。这里为了尊重各国不同的知识产权法秩序,不含有出口行为。这一点,与《反不正当竞争法》是不同的。因此,当只进行代理出口侵害某专利权产品的行为时,不构成专利权的侵害,但是,购买该产品的话,其购买行为也属于对专利权的侵害。
对于方法的发明,“实施”是指使用该专利方法以及使用、许诺销售、销售和进口依照该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的行为。
因此,什么样的行为属于对发明专利的“实施”行为,是否波及专利权的效力等,都将根据发明的不同,产生不同的结果,在申请的时候必须要注意这一点。
2.专利权的内容
专利权所包含的内容有专利权人依法享有的权利及应当承担的义务。专利权人的权利主要是财产权利,即能够为专利权人带来财产利益的权利,通常包括制造权、使用权、销售权、许诺销售权、进口权、转让权、许可权、标记权等,同时专利权人还享有一定的人身权益。专利权的义务内容主要是指专利权缴纳专利年费、不得滥用专利权等义务。
《知识产权协定》第28条规定了专利权人的权利:“1.专利应赋予其所有人下列专有权:(a)如果该专利所保护的是产品,则有权制止第三方未经许可实施以下行为:制造、使用、许诺销售、销售,或为上述目的而进口该产品;(b)如果该专利保护的是方法,则有权制止第三方未经许可使用该方法的以下行为:使用、许诺销售、销售或为上述目的进口至少是依照该方法而直接获得的产品。2.专利所有人还应有权转让或通过继承转移其专利,应有权缔结许可证合同。”因此我们可以发现《知识产权协定》规定了产品专利权人享有制造权、使用权、许诺销售权、销售权、进口权、转让权及许可使用权;而方法专利权人则享有使用权、许诺销售权、销售权、进口权、转让权及许可使用权。
我国《专利法》第11条具体规定了与《知识产权协定》一致的内容:“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权被授予后,除本法另有规定的以外,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都不得实施其专利,即不得为生产经营目的制造、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其专利产品,或者使用其专利方法以及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依照该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同时我国专利法允许专利权进行转让和许可他人使用。因此,专利法对专利发明创造的保护已经达到了《知识产权协定》要求的保护标准。
我国《专利法》规定的专利权的内容具体规定有制造权、使用权、许诺销售权、销售权、进口权、转让权、许可使用权、标记权和署名权。制造权是指专利权人享有独占地制造专利产品、禁止他人未经其许可制造相同或相近似于专利产品的垄断权。使用权是指专利权人享有的使用专利产品或专利方法及依照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的专有权。许诺销售权是专利权人有明确表示愿意出售具有权利要求书所述技术特征的专利产品以及禁止他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许诺销售专利产品的权利。许诺销售行为可以表现为以口头或书面等形式,向特定或不特定的对象,以产品展览、展示、广告等方式明确表示愿意销售专利产品的愿望的行为。销售权是指专利权人享有的独自销售专利产品或依照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的权利。进口权是除法律另有规定之外,专利权人享有自己进口或禁止他人未经许可为制造、许诺销售、销售、使用等生产经营目的进口其专利产品或进口依照其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的权利。转让权是指专利权人将自己的专利所有权依法转让给他人的权利。许可使用权是指专利权人享有的许可他人实施其专利的权利。标记权是指专利权人享有的在其专利产品或该产品包装上标明专利标记和专利号的权利。署名权是指发明人享有的在专利申请文件和专利文件中写明自己是发明人的权利。
专利权人的具体义务 根据专利法的规定,专利权人的义务主要有:缴纳专利年费,专利年费也被称为专利维持费或者续展费,其作用就是维持专利权的有效性,并让专利权人在衡量专利权的经济利益的时候决定是否继续保持专利的有效性,同时也可以使国家知识产权局获得年费以提高专利工作的质量。不得滥用专利权是指,专利权人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正确行使专利权,而不得利用专利权损害社会利益或他人合法权益。如专利权人在转让专利时附带有限制竞争和技术发展的交易条件、恶意划分竞争区域,形成非法垄断等行为。
根据我国《专利法》第14条的规定,如果专利权人是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单位,同时该单位的专利对国家利益或者公共利益具有重大意义时,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报经国务院批准,可以决定在批准的范围内推广应用,允许指定的单位实施,由实施的单位按照国家规定向专利权人支付使用费。
我国《专利法》第16条和《专利法实施细则》第75条则规定了职务发明中单位作为专利所有或持有人时应当向发明人给以精神和物质奖励,并在专利技术实施后应依法给予法定的报酬。
3.专利权保护期限及消灭
专利权的保护期限 专利权作为一种法律授予和保护的权利,具有一定的期限性。专利权的保护期限也就是指专利权受法律保护的期限,即专利权从生效到消灭的期限。专利权是一种法律予以保护的对发明创造的独占性权利,同时如果允许这种独占性权利长期存在的话,这个独占性保护则会变成对社会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障碍。因此在法律给予专利权人独占性权利的同时,法律也规定了专利权的存续时间,以此来在保护专利权人的独占性权利的同时也努力使专利权人的利益和社会利益达到平衡。
关于专利权的保护期限的起算期,目前存在以下三种规定方式:第一、从申请日起算,如美国、日本、法国、非洲知识产权组织各成员国等;第二、从专利授权之日起算,主要国家有印度、澳大利亚等国家;第三、从申请次日起算,主要国家有德国等国家。我国《专利法》第42条规定了专利权的保护期限从申请日起算。
根据《知识产权协定》的规定,专利保护的有效期不应少于自提交申请之日起20年。随着国际条约的不断推广应用,越来越多国家会根据《知识产权协定》中关于专利保护期限的规定来规范其国家关于专利权保护期限的问题。我国是《知识产权协定》的参加国,我国专利法第42条明确规定发明专利权的期限为20年。
专利权的终止 专利权期限届满,专利权终止。同时还存在一些其它原因可能会导致专利权的终止。具体的来看有以下几种原因:
(1)没有按照规定缴纳专利年费。按期缴纳专利年费是专利权人的义务。如果专利权人不按期缴纳费用,则会认为专利权人已经失去维持专利权的兴趣,法律自然也应当终止对其专利权的保护。我国《专利法》第44条第1款规定专利权人没有按照规定缴纳年费的专利权终止。
同时《专利法实施细则》第7条规定了专利权人在遇到不可抗拒的事由或者有正当理由时可以请求恢复其权利,从而给予了专利权人补正的机会。
(2)专利权人以书面方式放弃其专利权。如果专利权人以书面方式放弃其权利,则其专利权自然应予终止。我国《专利法》第44条第2款也明确了专利权人可以以书面方式放弃其专利权。
(3)专利权人死亡后没有继承人的情况。专利权人死亡后其专利权由其继承人继承,如果没有继承人,那么专利权人的专利权也就宣告终止。
专利权终止的情况中,专利管理机关应当将有关事项登记并公告。特别是专利权的放弃,不登记就不能认为专利权的放弃已经生效。
全球大品牌_中国房地产品牌价值研究: 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英国Interbrand:全球100大品牌
一、Interbrand公司及其品牌研究基础
Interbrand公司成立于1974年,目前已经在全世界22个国家设立有34个办公室,对世界级品牌进行分析和策略研究,服务于超过100个国家的5000多个客户。Interbrand以未来收益为基础评价品牌,其核心是对于财务、市场和品牌三方面的分析。具体设计的评估品牌强度的指标体系包括领导力、稳定性、所进入的市场、跨文化与地域的程度(或称为国际化程度)、强度变化趋势、营销策略的支持力、品牌产权的保护程度7项指标,其中第2~4项指标着重于反映品牌资产发挥作用的方式,尤其是第3~4项指标可说明品牌资产价值是如何增值的。其实,一个品牌资产的价值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该品牌使用的商品类别、各类商品所在子市场的总价值、各品牌商品的市场占有率、品牌商品的价格水平以及该品牌市场竞争力的保持趋势,后者反映品牌维持市场领导力的生命周期。这是从品牌资产发生作用的方式来设计品牌资产价值评估指标。品牌生命周期说明品牌资产的变动趋势,子市场数量反映着品牌在商品类别、地域广度方面的延伸使用强度,市场份额和价格超常率则说明有关品牌的品质、形象或市场领导力。目前,澳大利亚、新加坡和中国台湾都以Interbrand的研究方法为基础来对当地的品牌进行评价。
二、2004全球100大品牌研究方法与成果
在2004全球100个最具价值品牌的评价中,综合考虑了多方面的因素,有资格入选的品牌必须具有至少10亿美元的价值,至少1/3的收入来自于本国以外的其他地区,公开其商业与金融数据。这些入选标准排除了一些重量级的品牌如Visa、沃尔玛、Mars和CNN。各品牌的母公司不在评价范围之内,因此Procter&Gamble这样的大公司也没有在百强之列。航空公司由于难以将品牌影响和航线、航班等因素区分开,也没有列入评价范围内。
Interbrand在该项评价中采用与评估其他资产类似的方法,即:基于公司将来可能的收益来判断,并将该收益折合成现值。首先,计算出公司收入可被记入品牌价值的百分比,当然有些品牌的价值几乎等同于公司全部收入,如麦当劳;有的只占一部分,如万宝路。根据J.P.Morgan、花旗银行和Morgan Stanley的分析报告,Interbrand对每个品牌未来五年的销售收入作出预期,扣除公司运营成本、税款和用于获得无形收益的资本,再除去其他无形资产如专利等的价值,就得到各品牌的价值。其次,评估出品牌强度以决定未来收入预期值的可靠程度。品牌强度则取决于市场领导地位、稳定性和国际化程度(即跨文化与地域的程度)。该过程将产生一个品牌收入的折现率,并最终得到品牌收入的净现值。Interbrand以该净现值代表品牌真正的经济价值。
表3-1 2004 年全球10大品牌
续表
资料来源: Interbrand.
在Interbrand公司2004年评出的100个最有价值的品牌中,尽管价值逐年缩水,可口可乐仍以674亿美元的身价雄踞榜首,微软和IBM分别以614亿、538亿美元名列第2、3名。芬兰的诺基亚和日本的丰田是前10名中仅有的两个非美国品牌,诺基亚排名比去年下滑了两位,而丰田则是替代德国的梅赛德斯—奔驰杀入10强,两个品牌分别名列第8和第9位。
除了人们熟知的这些顶级品牌外,2004年有9家新入围的品牌为该评比增添了亮点,它们分别是德国的西门子、Porsche、奥迪,瑞士的UBS,美国的Ebay、雅诗兰黛,荷兰的ING,法国的Cartier,意大利的ARMANI。其中德国就有3个品牌进入,尤其是西门子,经过数年的形象经营,整合一切可整合的产品和资源,小到电话,大到电厂,无所不包,助其以75亿美元的品牌价值晋级第39强。从新进入100强的品牌来看,7个来自欧洲,表现出欧洲企业强大的后劲。
表3-2 新入围品牌
与欧洲的后进相比,美国在100个全球最有价值的品牌中的席位进一步缩小,从2001年的62个跌落到2004年的58个,不能不说是美国近年经济衰退的缩影。100大全球品牌中有28个有不同程度的缩水,其中美国品牌就占据16个,特别是柯达、AOL、福特、波音、Levi’s,缩水幅度从10%到33%。作为经营不善的典型,福特汽车首当其冲,2001年还排在第8强的福特到2003年已被德国的梅赛德斯—奔驰取代,滑落到第14名,对福特汽车空前高涨的争议和零收益增长使得这个百年老店失去了往日的风采。2001年福特全球汽车业务一个季度的营业收入345.5亿美元,亏损10.3亿美元;而2001年上半年的收益只达到2000年同期的91%;但是这一切的损失都无法和福特品牌声誉的下降相提并论。2001年福特汽车的品牌损失已经达到了63亿美元左右。之后几年的努力似乎也没有让福特走出困境。2004年福特着力重新生产高质量的“Job One”车型,但之前该公司遭遇尴尬的故障风波显然让众多客户失去了信任。品牌价值进一步下滑到第19位,比2003年缩水15%,数额高达26亿美元。从品牌价值和名次的下降幅度看,2004年表现最差的品牌当属美国柯达。这一年柯达离开Dow-Jones,唯一占据统治地位的胶卷市场还在逐年收缩,品牌价值大跌33%,即26亿美元,排名也从第34位落至第53位。美国在线AOL在联邦的会计审核质询和一系列的合并行动中品牌受损,品牌价值下跌18%,8亿美元,从原来的第64名跌至第82名。尽管Levi’s的王牌产品“501”牛仔开始给出折扣吸引顾客,其Diesel子品牌也获得了一些年轻消费者的青睐,仍避免不了品牌价值下滑的命运,2004年缩水10%近3亿美元,从第77位的位置跌落到现在的第85位。波音公司几年前曾雄心勃勃,试图通过宣传自己将总部从西雅图迁到芝加哥来重新展现品牌魅力,这也确实帮助它以40亿美元的价值入选2000年的百强品牌。但“9·11”给航空业带来的灾难性的影响拴住了航空公司飞行的翅膀,这导致波音的品牌价值在2001年大幅下滑了27%,只剩下30亿美元。到2004年,波音似乎仍未走出“9·11”和五角大楼贿赂丑闻的阴影,在对手“空中客车”强大的攻势下败下阵来,品牌价值缩水10%、3亿美元,从第84位下跌至现在的第94位。不管排名怎样,各个企业都在尽最大能力提高自己的品牌价值和影响力。做广告当然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但建立诚信的印象更为重要。如果不能兑现广告中的承诺,广告反会毁掉品牌。因此,即使是大名鼎鼎的已经建立起诚信、可靠形象的品牌,也不能掉以轻心,而应小心地维护自己品牌的纯洁。
虽然美国经济正在经历着一次严重的衰退,它仍然占据了全球100大品牌中的58个席位,其中前10名中仍然有8个贴着“美国制造”的商标。第一名是百年老字号可口可乐,虽然身价缩小4%,但仍然保持了674亿美元的品牌价值,它的老对手百事可乐又比2003年晋级一名,已经排在第22位,但其120亿美元的品牌价值仍远不能与可口可乐抗衡。微软,如果它不是受困于反垄断的纷争和受到全球技术下滑大氛围的影响,很有可能实现赶超可口可乐的美梦,但事与愿违,2004年它与可口可乐的差距反而由2003年的53亿美元扩大到60亿美元。从第一、二名品牌价值的绝对价值看,目前还具有不可超越的地位。
网络.com公司在经历了几年的滑坡后,在2004年创出佳绩。目前名列第61名的瑞士雅虎网站和名列第66名的美国亚马逊网上书店,排名分别比2003年提高4名和8名。品牌价值分别上涨17%和22%,达到45亿美元和42亿美元,体现出强劲的实力。虽然雅虎的搜索引擎巨头的地位在其对手Google的挑战下逐渐艰难,但其仍是大部分网民首选的互联网门户。亚马逊网上书店则采用地毯式投放广告的营销模式,建立起它作为网上沃尔玛的地位。可以看出,网络泡沫正在随着世界经济的清醒而慢慢地消退。
三、基于Interbrand的品牌研究实例
【案例1:可口可乐】
“红色帝国”的惊人数字:
全世界900万零售店(不包括酒吧和餐厅)
全世界每天消费12亿瓶8盎司可口可乐
占有全球18%的无酒精即饮市场
可口可乐公司及其全球灌装厂每年600亿美元的销售额
2004年Interbrand计算可口可乐的品牌价值为674亿美元,虽然比上年下跌4%,减少近31亿美元,《商业周刊》也将它评价为“一成不变的经营和管理使得消费者的忠诚度下降,旗舰品牌的地位有动摇的危险”,但可口可乐仍维持着全球最具价值品牌的地位,其生命周期之长、辐射范围之广,足以让其他国际品牌相形见绌。可口可乐公司的创始人艾萨·坎德勒曾说,“假如可口可乐的所有公司所有财产在今天突然化为灰烬,只要我还拥有可口可乐这块商标,我就可以肯定地向大家宣布:半年后,市场上将拥有一个与现在规模完全一样的新的可口可乐公司”,可见公司领导人对于品牌的重视程度。
1886年5月,药剂师Pemberton在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家中调制出新口味的类似饴糖颜色的糖浆,最初是将其储存在水壶中,拿到当时规模最大的Jacob药房出售,定价每杯五分。谁知助手误把苏打水与糖浆混合,调和物的味道却令顾客赞不绝口,当年可口可乐的日平均销售量为9杯。这个新的饮品诞生之后,Pemberton的合伙人之一——弗兰克·鲁滨逊为这个产品想出了“可口可乐”这个名字,它不仅说明了两种主要成分(即可卡和可拉果),而且还押韵,听起来有趣且令人开心。1886年可口可乐的第一幅广告出现在《亚特兰大日报》上,主要是强调它的饮料特点:“可口可乐,可口!清新!快乐!活力!该新潮苏打饮料含有神奇可卡叶和著名可拉果特性。”与当时大多数广告词相比,可口可乐的广告词非常简短,开创了现代广告之先河。它最先使用的形容词“可口清新”几乎成为可口可乐的同义词了。
1919年,可口可乐公司被一个亚特兰大的财团收购。1923年,Woodruff担任总裁,开始了可口可乐另一个新纪元。他几乎终其一生来管理“可口可乐”的生产、营销和品牌,直到他九十多岁逝世。他采用的严格的质量管理标准,保障在任何地方生产的“可口可乐”都保持同样优良的品质。他还在世界各地做广泛的宣传和销售。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Woodruff宣传“无论美兵到何处,可口可乐公司将会在当地以每杯五分的价格供应可口可乐”。当时不少可口可乐公司的员工为实现这个承诺,在战地不幸丧命。然而,这也为可口可乐的全球化扩张铺平了道路,战争结束后,当地留下来的可口可乐生产设备多半成为当地首家生产可口可乐的工厂。
今天,可口可乐公司已经拥有118年的历史,成为全球软饮料行业中的龙头老大,拥有全世界最畅销五种饮料中的四种:可口可乐、健怡可口可乐、雪碧和芬达,可口可乐红底白字的标志成为公司的旗舰商标。公司旗下的产品超过100种。目前全世界近200个国家的消费者每日享用超过10亿杯可口可乐公司的产品。总部位于美国佐治亚州的亚特兰大,总部加上它在全球各个分公司的员工共3万余人。另外还有超过160个其他的不同品牌在可口可乐公司生产或销售。公司的分支机构分布于全球200多个国家,公司70%的产量和80%的利润都来自美国本土以外。
据一项调查显示,全球最流行的三个词分别是“上帝”、“她”和“可口可乐”。根据Interbrand公司的分析,全球最有价值的品牌依然是财富的主要创造者,未来仍将成为创造财富的领军人。因此,可以说可口可乐品牌经营的本身就是在创造财富。综合来看,可口可乐的品牌具有持久、广域、价值高的特点。按一般产品的生命周期原理,产品从进入市场、成长、成熟到最终衰退,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但可口可乐成为一种例外,它不断地进入新的市场,在全球市场不断增长,至今还没有进入成熟期,更没有衰退的迹象。在诸多国际品牌消失的过程中,可口可乐却屹立不倒。原因正在于其善于利用广告,平等服务的人本观念和本地化、多元化的经营理念。
首先是广告。Woodruff有一句名言:“可口可乐99.61%是碳酸、糖浆和水。如果不进行广告宣传,那还有谁会喝它呢。”1886年可口可乐营业额仅为50美元,广告费却为46美元; 1901年营业额12万美元,广告费10万美元;现在可口可乐每年的广告费已经超过6亿美元。按照百分比来计算,1886年可口可乐投入的广告费为92%,1901年为83%,这个比例是非常惊人的。广告无疑是让可口可乐成功并扩大市场占有率的一个制胜法宝。可口可乐能远销全世界,靠的就是大规模广告宣传。除了不惜血本的投入外,可口可乐的广告内容也是煞费苦心,紧跟时代与环境的变化。对于顾客来说,可能有需求而且也买得起的商品,却因为忘记了而没有购买。针对这种情况,可口可乐公司通过各种传媒手段让可口可乐标识频繁露面,时时提醒人们买一杯可口可乐。正如可口可乐公司前任总经理唐纳德基欧所言,红底白字的广告标识,红色卡车和自动售货机,喷泉式饮料机和零售商招牌,菜单和冷柜,红太阳帽和T恤衫,可口可乐爱好者随处堆放的红色易拉罐和红色标签瓶子,所有这些都保证了可口可乐永远不会被消费者遗忘。可口可乐是世界上最大的广告买主,也是广告最大的受益者。1971年,世界各地青年人聚集到意大利的一个山顶上,齐唱“我想为世界买一瓶可口可乐”,这次活动已成为可口可乐历史上最著名的事件之一。2000年,可口可乐举办了可口可乐激情2000港台群星上海演唱会,使人们在可口可乐的世界里分享可口可乐的快乐,全场大屏幕不断闪现着广告语“可口可乐,每刻尽可乐”。随处可见的可口可乐标志和时而出现的激动人心的可口可乐公益活动,让人永远铭记。
虽然强大的广告攻势成就了可口可乐品牌的基础,但可口可乐从不期望从一条渠道获得品牌的全面提升,而是一直坚持多条渠道并进。为了丰富自己的品牌内涵,提高品牌形象,可口可乐一向把“欢乐、活力”作为两大宣传重点,意在与音乐、运动紧密相连。对公司来说,赞助体育赛事更是一件“增值性”极强的举措,将非常有利于产品销售,增强与消费者的亲和力与沟通,促进企业文化(职工凝聚力与自豪感)。从1928年阿姆斯特丹奥运会开始,可口可乐提供赞助且届届不缺席。赞助奥运的最大的意义莫过于让观众无时无刻不见到它的身影,借以刺激他们的购买欲,提高销售量。熟悉这个领域的商家都很清楚,奥运会全球赞助商的投入多,每个公司约2500万~4000万美元,除提供资金支持,还提供重要技术服务。这些商业伙伴对奥运会巨额投入主要是为取得附有奥林匹克标识产品的专营权。商家可得到诸如良好的公众形象,奥运会期间的款待,广告与促销机会,奥运会电视转播中的广告优先权,网点经营权、橱窗机会,隐性的营销保护和知名度等回报。可口可乐积极参与的另一项全球性体育活动是足球。自1930年第一届世界锦标赛以来,可口可乐公司已经赞助足球运动的每一层次,从基层的计划到代表最高水平的国际赛事(如世界杯),至今已经70多年。1974年以来可口可乐开始与国际足联保持密切和持久的联系,成为每届世界杯最主要的赞助商之一。可口可乐同时和六个洲际足联有联系,赞助欧洲、亚洲、南美、非洲四大足联的重大比赛。可口可乐此举是基于对全球球市及球迷的广泛而深入了解,为自己的标志一次次出现在球迷眼中,更为自身品牌赢得亲和力。
其次,可口可乐在服务中贯彻平等的人本观念。可口可乐诞生的1886年,也是法国政府送给美国自由女神像揭幕典礼的时候。自由女神像象征着自由、民主、平等和新生活的开始。二者都成为美国文化最有力的象征。人类一直追求着自由,百姓一直渴望平等,可口可乐带来的“平等、自由、解放”的品牌联想是消费者一代一代喜欢它的重要原因。最容易产生共鸣的是,最穷的人和最富有的人在喝可口可乐这一点上是平等的,平等成就了可口可乐的重大卖点。正如安迪韦豪在他的《安迪韦豪的哲学——从A到B,再从B到A》一书中所说,“你在电视上看到可口可乐时,你知道总统喝可口可乐,你也可以喝可口可乐,你喝的可口可乐和别人喝的一样,没有钱能使你买到比街头流浪汉喝的更好的可口可乐,所有的可口可乐都是一样的”。可口可乐平等地对待富人和穷人,贵族和平民,凝聚着人们长久期盼的文化理念。人们想买而买不起的商品无法风靡世界,可口可乐货真价实的经营理念贯彻始终,让竞争对手望尘莫及。可口可乐最初仅售5美分一杯,即使在可口可乐已成功扎根于美国人心中的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仍在前线以5美分出售,士兵们自称是可口可乐的一代人。在美国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期间,可口可乐公司仍然生意兴隆,一角钱可以买两杯可口可乐。时至今天,可口可乐货真价实的定位让富人喝了觉得值,让穷人喝了感到便宜。世界上的国家有贫穷和富有,国家的居民有大款和乞讨者,但他们都有能力喝可口可乐。
可口可乐发展的历史,就是创新和怀旧共同发展的历史,所有的举措都围绕着一个核心,即顾客的需要。顾客能切身地感受到,可口可乐是为他们量身定做的可口可乐,可口可乐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人们给予它很多的关注与偏爱。1985年,可口可乐已经发展了99年,公司决定用新配方的可口可乐代替原来的可口可乐,这项决定是基于大量消费者调查的结果。但消息传出后,消费者给可口可乐公司和灌装厂打了40多万个电话,写了近20万封信和明信片,反对替换原配方的可口可乐。对此可口可乐公司迅速用“古典可口可乐”的名称推出了原配方的可口可乐,使消费者深切感到可口可乐全心服务于顾客的企业精神。同时可口可乐公司仍不放弃新配方,为其注入快乐冒险和朝气的文化内涵,吸引新一代年轻人的目光,使可口可乐市场持续扩大,企业的这种良性发展是建立在不断满足顾客的需要和偏好的基础上的。
最后,可口可乐的本地化、多元化发展策略。可口可乐品牌的力量不仅表现为时间上的经久不衰,还表现为空间上的无处不在,有人的地方就有可口可乐。现在世界上195个国家的人们都可以看到充满活力的红底白字的可口可乐商标,它是无国界的全球化产品。可口可乐最初是一种药,改变为饮料功能后大获成功。因为药是为病人准备的,而饮料是为全球健康人准备的,定位的变化使市场空间大大地扩展了。俗语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然而可口可乐并非如此。它在不断适应不同的地方,在什么地方生产就成为那个地方地道的本地产品。在美国,它会产生“自由、解放和美国梦”的品牌联想;在英国,它则体现“生活愉快、爱情幸福”的品牌个性;在中国,它从来不渲染“美国血统”,而将口味微调至符合中国人的品味,甚至南方北方都有差异。可口可乐能行销全世界,因为符合全世界各地顾客的不同需要。
很多商品都是只闻声音不见踪迹,想买也买不到。可口可乐则不然,它是想看就能看见,想买就能买到,可口可乐就在眼前,就在嘴边,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早期可口可乐是散装,后改为桶装,但二者都不利于消费者携带和分销运输。1894年有了瓶装可乐,现代又有了PT瓶和易拉罐,使可口可乐对顾客和中间商来讲都成了最便于携带的饮料。可口可乐公司最强大的能量在于它有机地将分散在全球的企业机构形成了统一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核心构成是瓶装系统。可口可乐用授予特许罐装权的方法在全球发展了众多的成品罐装厂,而这些厂必须用可口可乐提供的原装进行配制与罐装,分销至当地的市场。
可口可乐分销通路体系是全世界最为复杂的,该体系有2万员工和相关的一百万人,主要完成营销的后勤保障工作。将可口可乐分销至世界上的每个角落,唐纳德基欧曾深有感触地说,为可口可乐保持竞争领导地位提供支持的国际网络是品牌真正的动力资源,世界各地的可口可乐罐装厂保证了195个国家消费者需求。不管你身在何处,在海边漫步、在办公室工作、在饭馆吃饭,还是在家里看电视,可口可乐都在你身旁。可口可乐在商店中的上架率、可见度和购买的方便性是任何地方、任何其他饮料所无法相比的,这是可口可乐无处不在的重要原因之一。
《远东经济评论》曾有一篇评论说,可口可乐已经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公司之一,但它正在重塑自身。怀抱着最有价值的品牌,这家苏打水生产商正在向所有可饮用产品领域进军,试图将自己改造成为一家本土化的“全面的饮料公司”。在亚洲,可口可乐的这种多元化战略体现得更加明显。因为亚洲碳酸饮料的受欢迎程度从来就无法同美国和欧洲相比。甚至是在最发达的市场,如中国香港和韩国。亚洲消费者每人每年消费的碳酸饮料不到100罐,而美国人要消费395罐。可口可乐亚洲区一直采取“本土化思维,本土化行动”的战略,不断在多个亚洲国家推出新的饮料品种。
【案例2:三星】
在Interbrand评出的2004年全球100大品牌中,亚洲共有8个品牌上榜,其中日本占7个,丰田汽车排名第10位,为亚洲之冠。排在第21位的三星虽然是唯一的韩国品牌,但却是全球最具价值品牌中持续升值幅度最大的。品牌价值从2001年一路上扬,从2001年的63.7亿美元到2004年的125.5亿美元,几乎翻了一番,排名也由最初的第42位升级为现在的第21位,不仅超过了众多国际知名品牌,而且还成为上榜的亚洲公司中,唯一一家非日本企业,从而与丰田、本田、索尼及佳能一起成为亚洲5大品牌。从品牌价值增长的幅度看,2002年、2003年两年是三星品牌全面提升的时期,2004年也有不俗的表现,增长16%。高速的增长让商界和学界为之惊愕。《商业周刊》也对该企业作出了高度的评价,称三星“以卓越的产品设计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唤醒了其真正的品牌价值”。
表3-3 韩国三星品牌价值变化(2001~2004年)
本世纪以来,三星电子的形象、品牌的改变有目共睹。2001年,三星以一个化着神秘蓝妆、涂黄色指甲油、披戴鸵鸟羽毛的美女广告推出它的电视机,第一次给世界带来了三星品牌的强烈视觉冲击。2002年,它计划投入2亿美元的广告来给人们提供“数码体验”的快感,这将是朝着业界领袖而非尾随者所迈出的重要一步。品牌的提升使其财富与日俱增。以2002年第二季度的经营状况为例,在全球IT市场呈现萧条走势的时候,三星电子持续了第一季度的良好势态,并进一步打破了第一季度的销售纪录和净收入纪录,营业收入比2001年同期增长了2倍多,净收入达到16亿美元。三星的可放进袖口的内存芯片、有着彩色屏幕的移动电话正在业内异军突起直指三甲,等离子电视以及超薄的DVD机也在占领着市场。1998年三星的销售额是166亿美元,到2003年,这个数字已被改写成236亿美元。曾是一个表现单调的跟在别人后面卖家电的三星,如今已经开始享受成功转型高端数码产品所带来的丰厚利润。三星品牌价值和实际资产的迅速膨胀,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因于它的全球平衡营销、数字化和打造旗舰产品的战略。
首先,三星的全球性成功和品牌价值的骤升首先应归因于其全球平衡营销策略。树立一个伟大的品牌需要巨大的投入。三星每年在营销方面的费用支出高达10亿美元,用于支持其14个产品系列在全球超过200个国家的销售。然而,三星的方法并不是花大钱砸牌子,而是怎样更有效率地花钱。近年来三星品牌资产的成长不是靠加大营销费用的投入,而是调整了原定营销费用支出在同一结构中的比重。三星营销支出结构由产品种类和产品地域分布差异共同决定。在两个因素的交叉影响下,三星每年10亿美元的全球营销预算的分配对象被划分为476个单元格,比如“美国区手机线”、“美国区笔记本线”就分别处于两个独立的营销预算单元。这样,营销费用分配变得非常直观,市场人员可以清楚地知道,不同单元格的费用分配情况。但是如何用10亿美元来填不同的单元格,怎样分配才合理是三星成功的关键。实际上,三星在每个单元格投入的每笔营销费用都产生相同的收益时,他们的营销预算才达到一种理想的分配状态。在实际运用中,每个特定的营销费用分配方案只是一个最终结果,实质上这个结果产生的逻辑应该是,首先确定每一元钱营销费用对销售产生作用的机制是什么,其次才是在预算约束下怎么将该费用在营销单元间进行分配。三星的方法已经解决了很多企业十分头疼的营销回报问题,并根据营销回报最大化的原则重新规划出自己的营销费用分配体系。很多企业管理者和营销专家都从三星的成功中获得启示,并开始思考如何将三星的经验用于解决自己企业所面临的问题。
三星相信营销费用的有效分配将对销售产生重要的作用。比如,在中国这一个区域(单元格)卖手机,三星第一步是计算它的每一元钱营销费用能产生多大的效果,这里有很多影响因素,譬如媒体购买成本、中国消费者的人均购买力、竞争者是否也投了一块钱营销费用、自己产品本身的市场占有率等。在筛选出若干个重要因素后,第二步就是衡量这些因素。第三步,把环境(各种因素的组合)造成的影响抽象成一个黑匣子,并假设每一块钱营销费用流过这个黑匣子都会对销售产生一种特定的影响,输入一连串历史数据,计算机就可以模拟出营销费用和销售收入之间特定的函数关系。同时,改变黑匣子内部因素的一些参数也可以得出这个函数关系是否稳定的敏感性分析。待营销费用和销售收入的函数关系确定以后,经济学的边际理论被引入进来,如果最后一元营销费用的投入能产生最后一元的销售收入,企业将停止进一步营销费用的投入。这个例子只是一个单元格的情形,而三星实际上需要面对的是476个不同的格子,每个具体格子的处理程序并无大的不同,收集相关数据之后,针对所有格子进行476次计算机模拟,产生476个有关营销费用投入和产出的函数。根据这些函数,得出每个单元营销费用投入的边际产出状态,并得出可以指导企业实际操作的所谓“M-Net”,这是一张表格,用于指出具体哪些地区的营销投入不足,哪些地区的营销投入过剩,这些不足或过剩的差距是多少。作为一个超大型跨国企业,三星完成项目的时间远比一般企业要多,大概需要1年的时间。
其次,数字化战略也为三星的品牌价值提升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三星把握了新的数字时代的脉搏,在品牌成长的道路上选择了集中式发展数字化业务的策略。2002年三星以PDP、背投彩电、笔记本电脑、手机、液晶显示器、激光打印机等为重点产品,在大型城市针对年轻高消费层进行品牌推广,如参加上海CeBITAsia就是基于此战略的一个市场营销活动。三星电子积极参加各类展览,目的就是为了向世界展示三星电子一段时间来的发展历程和成果。三星电子自2000年开始推行全新的品牌宣传“三星数字世界欢迎您”,并且每年向消费者提供很多“数码体验”的内容和机会,如北京数码体验馆的设立等。三星希望通过这种市场营销方式把崭新的高品质的形象和消费者需求的生活化产品深入人心。
三星对于“数码”的定位是:确保能够通过家庭网络、移动式网络、办公室网络以及核心零件组合为产品和解决方案的革新创造一个最理想的环境。为此,三星电子在2001年完成了部门体制的改革,将部门改成四个工作网络,即数字媒体网络部、通讯网络部、设备方案解决网络部和数字应用网络部四个部门。每个名称中的“网络”所表示的是合作和资源共享。与一般的变化不同,这些变化不是体制改革的结果。相反,它们所突出的是融合和合作。三星所进行的产品结构调整,首先是要创造一种内部的创新环境,鼓励在技术层次、产品层次和商业层次进行全面融合。比如,在水源工厂对“数字媒体”和“电信网研发”两个中心进行合并就是为在更广泛的领域进行合作研究铺平道路。新启用的名称也突出了每个部门发展的新方向。如“电信网络”部门在2001年仅移动电话销售一项,就为该部门创造了一万亿韩元的收入;而改名后的“设备解决方案网络”部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以前存储芯片是该部门的核心产品,现在他们将业务重点转移到对TFT LCD技术和新品系统设备的结合上面。
最后,建立旗舰性的产品为三星品牌彻底打通了成功的道路。三星重视品牌对于企业的重大意义,想尽办法让消费者认同品牌的价值所在。三星对于品牌的定义是:对一个公司及其产品的价值最终概述——品牌不仅与产品的质量、满意度相关,同时也涉及如何满足消费者的感情需要。从这个意义上,如果一个品牌好,那么其产品可以定价高些。实际上,早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时候,三星电子的产品质量就相当好,但售价却始终很低,尤其是与一些领先地位的产品相比处于劣势。原因就是当时消费者对三星品牌的价值还不认可。直到90年代的中期,三星电子还是属于一个三级品牌;近年来,其品牌价值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而现在的三星已经是Interbrand公司评出的全球100大品牌中的第21位。
在飞速的品牌提升过程中,三星始终铭记要推出令人记忆深刻的旗舰产品,即所谓世界第一的领导产品。这方面最好的例子是手机,三星开发了世界上第一个商业用途的CDMA手机,然后开发了世界上第一个CDMA2000手机,2002年又开发了一个“世界电话”,该产品把CDMA和GSM两项技术合并起来。当然,这种世界第一还可以利用数字兼容,向相关行业跨越,比如三星在1999年开发了世界第一个可视电话,还有世界上第一个MP3手机、摄像手机等,都是行业领导产品。生产世界第一的领先产品的好处在于,三星电子能轻易获得国际市场的广泛关注。
电力和天然气行业市场化指标的构造与说明_中国能源工业市场化改革研究报告
三、电力和天然气行业市场化指标的构造与说明
对于电力和天然气行业,市场化指数由五个方面指数组成,每个方面指数各自反映市场化的某一特定方面。它们是:①上游生产领域;②批发市场的发育;③下游供应(零售)市场;④传输配送领域;⑤政府监管及其规范化程度。其中前三个方面反映了竞争性市场的发育程度;后两个方面反映了非竞争性领域受市场化发展的影响,它包括具有自然垄断性的传输和配送环节、政府监管规范化程度。
1.上游生产领域
上游市场是包括电力生产、用于供应燃气和石油资源的勘探开采活动,另外,部分通过进口得到的能源也进入上游市场。我们用五个分项指标来反映市场化改革对上游领域的影响。
1a.公司化改革
我国能源工业部门是国有企业尤其是国有大型企业比较集中的行业,是计划经济色彩最浓厚的工业部门。在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能源工业部门兼有所有者、管理者和经营者的身份,由于存在严重产权残缺,因而导致了高额的信息监督成本和激励效能低下。通过实行公司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可以明晰产权职责,有助于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促进企业发展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从而为市场化改革奠定微观基础。
针对我国能源工业企业是否实行公司化改革情况调查,我们有两种选择:否或是。评分规则是:如果答案为“否”,则打分为0;如果答案为“是”,则打分为1。
1b.非国有经济发展
能源工业股权和投资主题的多元化是能源工业市场化程度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之一,它反映了投资主体投资的自由度以及能源工业的开放程度。在投资主体多元化改革的影响下,一个重要的标志性变化就是国有企业在经济发展中规模逐渐下降,而市场导向的非国有经济部门迅速发展,使得市场调节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迅速提高,保证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
我们采用非国有经济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非国有经济部门资本占行业内部全部资本的比重、非国有经济部门就业人数占行业内部总人数的比重三个指标来度量。这三个指标相互补充,分别从经济产出贡献度、资本投入和劳动力投资不同方面反映能源行业中非国有经济的发展状况。非国有经济发展程度指标由这三个指标合成得到。
1b1.非国有经济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
1b2.非国有经济部门资本占行业内部全部资本的比重
1b3.非国有经济部门就业人数占行业内部总人数的比重
我们假定完全民营化条件下得分为1,完全国有条件下得分为0,根据线性规则,上述三个指标中非国有经济的比重值可以转化为相应的分值,取值范围为0~1。
1c.市场结构份额
市场结构是反映行业市场竞争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单独一个企业或者几家企业共同占有市场份额越高,意味着市场力越强,操纵市场价格的能力也越强。从经济学理论看,经济自由度(市场化)越高,市场的竞争性越高,市场集中度比较低。根据电力和天然气产业链的特征及其发展规律,电力和天然气行业是竞争性与自然垄断性并存的行业,其上游勘探开发领域和下游批发零售领域是可竞争的,而其输配送系统则是自然垄断环节。因此,在前两个环节应该采取开放市场、引入竞争的政策,这不仅能够引入更多的资金、更多的技术;而且也能够充分发挥市场竞争对于行业发展的促进作用。而对于管输和配气系统这一典型的网络依存型自然垄断领域,为了保证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的有效性以吸引投资,可以采取垄断经营的政策,但须以政府的监管来有效遏制市场权力的滥用。这样的改革是目前国际上许多国家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的改革。
准确评估市场集中度需要用到企业的调查数据。本书市场集中度的具体计算方法是,我们选择最大、前两家最大和前三家最大企业的市场份额通过加权合并得出,其中三个指标的权重分别为1/3。如果计算所得的加总市场份额越大,则我们对其赋予的分值也会越低。关于市场结构份额的评分规则如下:如果加总指标取值为20%~30%,得分1;30%~40%,得分0.8;40%~50%,得分0.6;50%~60%,得分0.4;60%~70%,得分0.2;70%~100%,得分0。
1d.市场准入制度
市场准入制度是政府有关部门对行业进行管制的一种手段,通过制定一定的准入条件,比如企业技术标准、规模、环保质量标准等,可以避免对稀有资源的过度开采而产生的浪费。经验表明,适当的管制可以避免过度竞争和提高效率,因此很多国家在上游市场新企业准入问题上普遍采用了非歧视性准入,由一个独立的监管机构遵照准入条件进行审批,或者通过市场化产权竞拍(适用于天然气和石油开采权)等形式,这一制度有助于保证准入的非歧视,促进竞争性市场的发育。
这里,对于“上游市场是否采用非歧视性准入”的调查有两种选择——“是”或“否”。若行业实行非歧视性准入制度,则得分为1,否则得分为0。
1e.上游领域贸易开放程度
国际市场的能源是满足国内需求的一个重要来源之一。衡量上游市场的开放程度可以采用贸易依赖度来反映。
至于贸易依赖度,电力行业运用可以领用的外部互联网络/国内高峰需求,天然气用进口容量/国内总供给(需求)容量来近似反映。
此外,我们还选择了一些其他指标——企业个数和垂直整合度,但由于各种原因而放弃没有选用。
企业个数是反映行业竞争状况的一个最直接的指标。能源行业的经济安全关系一个国家的安全问题,尤其是对于矿产资源的竞争,世界上许多国家上游能源生产性企业基本上都由少数几个企业所控制。[1]由于我们并不能据此确定一个最优水平,故而缺乏一个参照标准。
垂直整合度。上游生产企业和下游供应商间的整合程度(就所有权和长期合约而言)越高,表明通过合约交易的份额越大,从而不利于新进入者竞争。从我国目前能源行业体制改革的现状看,电力行业基本实现“厂网分离”,天然气行业对其供应链实现一定程度的拆分,而石油业仍然处于垂直一体化的高度垄断之中。这里我们认为运用垂直一体化企业产出份额所占的比重能够近似反映市场竞争程度,但是由于这需要企业个体数据资料,考虑到数据的不可得性而放弃。
表3-28 上游勘探开发领域
2.批发市场
我们用三个分项指标衡量批发市场的发育程度。
2a.批发市场的存在性
批发市场是上游卖者和下游购买者进行能源调节、储备交易的场所。它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向市场参与者和新进入者提供一个进行交易的准价格,并且有效批发交易市场上形成的准价格能够反映企业生产的成本信息。在一个有效批发市场上,通常参与者进入市场的条件是透明的。而对于一个上游生产者和下游供应商处于垂直一体化链条上的产业来说,其市场的透明度则会明显降低,这不利于培育能源市场的竞争性。建立和发展能源批发市场不仅为市场价格机制发挥作用奠定了市场基础,而且能够充分反映市场透明度的高低。
鉴于此,我们选择“是否存在一个竞争性批发市场”作为度量能源市场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具有两个选项“是”与“否”。其评分规则是:如果经济中存在一个竞争性能源批发市场,则打分为1;否则为0。
2b.价格由市场决定的程度
产品是由价格形成还是由政府决定,是反映市场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经过一系列经济改革,我国能源工业的产品价格正在向市场决定方向发展,但整体上程度还比较低,政府指令性价格和指导性价格所占的比重还相对较高。我们采用“批发市场中价格由市场决定部分所占的比重”度量市场机制对价格决定程度。事实上,该指标还反映了批发市场准价格的有效性、价格信息的质量。该指标评分规则满足线性关系,若批发市场按照公开价格进行的交易量占整个交易量的100%,则得分为1;低于5%,得分为0;5%~100%之间的数值依照线性函数转化成相应的分值。
2c.标准化合约交易
标准化合约近似反映了企业进入市场时可能产生的交易成本。尤其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通过签订合同可以减少其交易成本,便于进行协商。故评分规则规定,如果能源批发市场存在标准化合约,则得分为1;否则得分为0。
表3-29 批发市场
3.下游供应市场和零售市场
从国际能源的改革经验看,供应市场改革的趋势是充分引入竞争。这意味着一方面,要打破由少数几家国有或市政供应商控制的垄断局面;另一方面,逐步放开零售市场,允许终端客户自由选择供应商,通过建立竞争性零售市场,真正实现由市场决定商品价格的机制。下游零售侧和上游批发市场的发育程度是在能源部门引入市场机制的一个重要前提。为了考察下游零售供应市场的发育程度,我们选择以下几个指标:
3a.公司化改革
3b.非国有经济成分发展
这里用以度量下游供应领域市场化程度的指标3a、3b的含义和评分标准同上游市场的指标1a、1b,具体说明参见指标1a、1b。
3c.市场结构
类似于上游市场,在下游供应市场和零售市场上垄断供应商可能会滥用其优势。考虑到零售市场的特殊性,我们运用市场份额集中度、客户变更率和重议合约来反映零售市场竞争程度。
3c1.市场集中度
市场份额集中度指标解释和评分规则参见1c。
3c2.客户变更率
客户变更率是反映市场竞争程度的另一个指标。因为市场化改革的一个主要趋势就是改变供应市场上零售经营者寡头垄断的模式,赋予消费者更多选择方式。在消费者面临多种选择的模式下,当企业价格高于竞争性价格时,企业很可能会有丧失客户的风险。客户中变更服务供应商的记录越低,说明市场竞争性也越强。因此,我们可以用客户变更率(资质客户中变更其服务供应商的消费者客户比例)来反映这一市场化改革的进步。根据其他国家的经验,我们的评分规则规定如下:当年度变更率为5%时,总变更率得分为1;低于这一水平时,可依线性化原则打分。
此外,重议合约也间接反映了零售市场竞争程度。因为零售市场竞争程度直接影响重议合约的比例(重议合约的比例反映了合约对市场变化的反映),尤其对于大的工商业用户。当企业面临的竞争较强时,供应商和客户间重新商议合约的比例会提高。但是,由于这类通常属于企业的机密,现实中很难获得该信息,故分析中没有采用该指标。
3d.市场准入制度
供应市场的竞争性还可以通过市场准入条件的变化来反映。市场行业拆分和重组的目标是允许第三方来提供从传统垄断模式下分离出的服务项目,通过引入竞争使得终端用户可以对供应商具有选择权,这也是很多国家能源市场化改革的方向。但是,为了保证市场的有序竞争,通常经营者的准入需要得到有关部门的审批和监管。故该指标的评分规则是:如果市场对新进入者存在准入限制(rTPA),则得分为1;否则得分为0。
3e.零售市场开放程度
是否允许客户自由选择供应商是零售市场开放程度一个最直接的体现。零售市场开放程度越高,拥有选择供应商自由的终端客户范围会越大。在高度垄断的垂直一体化体制下,零售市场具有单边特性,终端客户基本上不具有选择供应商的自由;而在完全市场条件下,零售市场的充分竞争为客户自由选择提供了现实的市场基础。从世界范围内的改革趋势看,能源工业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已经完全放开或者正在逐步放松客户选择权,这也是我国能源工业改革发展的方向。
标准的计算方法应该采用“具有自由选择供应商的客户(又称为资质客户)占全部客户的比重”指标来度量市场对客户开放程度。如果市场上全部客户均可自由选择供应商则得分为1,如果任何客户均不能自由选择供应商则得分为0;0~100%之间的数值根据线性函数转化为相应的分值。但是,考虑到实际操作中由于数据收集的原因,我们难以做出客观准确的判断,故建议用定性指标“高、中、低”三种不同水平代替。评分规则为:如果指标显示为高,得分为1;若中等水平,得分为0.5;否则得分为0。
3f.零售市场上价格由市场决定的程度
关于零售市场上有关价格指标的解释和评分规则与批发市场的指标2b相同,这里不再重复。
表3-30 下游供应零售市场
4.网络相关的非竞争性市场
从目前国外能源市场自由化改革的经验看,基础设施部门的体制安排大致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对基础设施部门实行垂直分离,形成竞争;第二种是在非“瓶颈”市场中竞争的垂直整合(垂直垄断与供应中的竞争共存);第三种是完全垄断,缺乏竞争。针对处于传输和配送领域电网、天然气管线和石油管线具有自然垄断性,世界范围内能源市场化改革中的一种普遍做法就是把管网作为载体,对内部不同服务的供应之间进行分割,在生产链条上非“瓶颈”市场中引入充分竞争,从而使得竞争性市场与具有自然垄断性的非竞争性市场同时存在。由于传输网络的有效分离直接决定批发市场竞争的效率,配送网络的分离则决定着零售市场的竞争效率,因此,如何实现传输运营系统与生产、配送网络运营与供应、配送网络运营与生产的分离也是能源市场化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目前世界范围内的改革经验看,在能源工业中网络输配领域和系统运营的拆分改革方面主要有四种情形:所有权分离、会计分离、法人分离和无明确规定。其中,所有权分离要求传输业务提供者和系统运营基础设施投资者相分离;会计分离和法人分离是垂直分离的中间形式,会计分离只要求不同单位之间会计独立,而法人分离则要求把不同单位改组成共同所有者之下的分离的法人实体。而且,国外改革的经验表明,传输运营系统分离比配送系统分离更重要。在分离形式上,传输分离普遍地采用了所有权分离或者法定分离形式;配送网络与供应活动之间法定分离能够有效地阻止垂直整合一体化商业运行模式下零售客户间的交叉补贴(Jamasb等,2005)。
就我国能源工业市场化改革而言,2002年电力部门将国家电力公司管理的电力资产按照发电和电网两类业务进行垂直拆分,实现了厂网分离。但是这项改革只在发电侧引入了竞争,电网公司仍然集输电、配电和销售于一体,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电网公司在上游批发市场和下游零售市场上的垄断地位,具有选择供应商的终端用户范围十分有限(允许较高电压等级或较大用电量的电力用户向发电商直接购电的试点工作已经开展)。石油和天然气行业改革相对滞后于电力部门,基本上还处于垂直一体化垄断体系下。总体上说,尽管目前阶段我国还没有在电力和天然气网络领域引入竞争,但是实现输送或配送领域分离是我国未来改革的方向。
我们用以下指标反映电力和天然气的网络业务与运营系统间拆分程度:
4a.传输网络分离程度
我们采用“传输领域是否与生产领域分离”作为度量传输网络分离程度的基本指标。以此为参照标准,我们规定若传输网络所有权或法定分离,则得分为1;否则得分0。
4b.传输网络准入制度
随着能源工业的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上游生产商向越来越多的客户(包括配送公司、大型工业用户等)销售能源产品,这会对传输管网形成压力。如果管输公司和系统其他业务经营者(上游生产商或下游销售商)之间存在交叉所有权,由于管道所有者在上游业务或下游业务中有自身利益,这会影响网络定价和市场透明度。为了保证市场参与者在非歧视性原则下获得网络公开准入机会,就必须要求管输公司在管理和经营上独立于上游或下游的其他企业,这是在电力和天然气市场垄断性领域引入有效竞争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其中,市场准入以愿意并能够遵守包括费率形成机制在内的标准服务条款为条件,这些标准服务条款(包括定价机制和收费标准)是网络公司按照平等、非歧视原则针对所有客户制定的;服务准入监管者应独立于网络经营者。
该指标的评分规则是,若存在一个独立管制者认证或强制性收费的限制,即所谓第三方准入(TPA),则得分为1;否则得分为0。这里,第三方准入可以有强制性第三方准入(rTPA)或协议性第三方准入(nTPA)两种形式。
此外,我们还可以根据网络准入需要花费的时间、审批程序的复杂程度、准入费用开放程度和透明度等情况,定性地考察第三方网络准入制度的有效性。当然,该指标以第三方准入制度存在为前提,第三方准入制度能够提高定价的透明度和公平性,尤其在不成熟市场上。
4c.配送网络分割程度
配送网络与系统运营的分离是下游市场引入竞争的必要前提。相比较,各国能源市场化改革中更强调传输网络的拆分,对配送网络拆分要求的呼声相对较弱。
配送领域分割程度指标的说明和打分原则与上述传输网络指标4b相同。
4d.网络市场服务准入制度
能源工业市场化改革早期阶段,配送公司通常在零售市场上拥有向包括大小客户在内的所有客户的供应的专营权。随着市场化改革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多数国家就会逐渐放开对零售市场的管制,首先允许大型工业用户选择自己的供应商。在赋予配送运营商向客户提供服务的资格时,市场化改革中要求建立市场服务准入制度,避免交叉所有权存在的负面影响。比如,要求这些公司独立于能源行业中任何与之有关联的公司,并按照公开、透明的方式开展经营活动;要求服务商建立服务条款,普遍适用于所有用户,并且这些条款要接受独立监督机构的审批。市场服务准入制度的最终目标是保证在有效的非捆绑基础上向所有用户企业提供服务准入。
该指标的评分规则遵循:若存在一个独立管制者认证或强制性收费的限制,即所谓第三方准入管制(rTPA),则得分为1;否则得分0。
4e.网络互联准入
根据网络互联准入的透明度和繁简程度,我们可以基于主观认识对此做出一个定性判断,并且以此作为度量不同区域中企业(或外资企业)网络互联的基本指标。根据分析,该指标可以设置高、中和低三个水平选项。其评分规则遵循:若网络互联准入水平较高,得分为1;若中等水平,得分为0.5;否则得分为0。
4f.石油和天然气储备准入制度
该指标仅适用于石油和天然气行业。下游行业中油气存储业务也具有垄断特征,一方面可能受地质条件限制不允许几个储库同时为同一个能源市场服务;另一方面从能源本身的物理性质看,天然气和石油是可存储的,而电力是不可以储备的。正是基于这一性质,企业是否可以平等地或者非歧视地获得储备准入资格对供应商来说就非常重要,因为拥有准入资格的企业可以在更大程度上灵活经营,并从中获取套取巨大利润的机会。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第三方准入管制和非歧视拍卖制度[2]可能是解决能源储备竞争性准入的较好的解决方法。
表3-31 非竞争性网络领域
注:表中带有*的数据为天然气行业权重。
该指标的评分规则满足:若能源储备准入制度是采取上述两者之一,则得分1;否则得分0。
5.政府监管规范化程度
在能源部门中,竞争(市场结构)和政府监管体制(规章制度)是相辅相成的,而不是相互替代的。这意味着我们在改革能源体制加强市场竞争的同时,应该建立可靠有效的政府管理制度体系,弥补“市场失灵”。本文主要选用五项指标来反映政府管理的规范化程度。
5a.能源行业中政府的补贴规模
市场化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从主要由政府通过计划方式分配经济资源,逐步转向主要由市场来分配经济资源,这种改革将反映为政府财政预算收入和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的逐渐减小。从国际经验来看,市场化发展程度较高的国家,政府分配资源的程度一般比较低。由于政府补贴不利于市场竞争,因此,我们采用了政府对某能源工业的补贴占相应部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作为近似反映资源分配市场化进程程度的一个负项指标。如果政府补贴规模比重较低,说明由市场分配资源的比重相对较高。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财政支出与市场化程度之间的关系并非简单的表现为一种线性关系,它取决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市场化发展阶段。但从我国目前发展阶段上看,这种市场化发展程度与财政支出比重的负相关关系是实用的。因此,我们认为采用该指标应是可行的。
根据我们的评分规则,政府支出规模越低得分会越高。由于我们无法确定一个最优标准作为打分的基准,所以建议参照国外能源行业状况,设置3~5个评分等级,然后分别赋值,比如高、中和低三个等级,分别赋值0、0.5和1。
5b.是否存在一部独立的行业法
法律缺位将会严重影响和限制监管的执行。欧盟和G7等许多国家都已经建立了专门部门法,但是我国目前只有一部《电力法》,没有完整的《石油和天然气法》。我国目前执行的有关石油和天然气的法律体系仍是在行业改革初期形成的,具有明显计划经济时代的方式和特点。比如,整个法律框架基于国有垄断,监管方式主要采取行政控制,立法目的不是规范各市场主体行为,而是出于维护国家和国有公司的利益;同时,关于规范自然垄断经营者行为的法律严重缺位。这种缺乏统一、透明和市场化监管的法律框架,严重阻碍和限制了能源行业的发展。
该指标的评分规则:若存在专业完整立法,得分1;否则得分0。
5c.是否存在一个独立的监管机构
对市场结构实行恰当监管,尤其是实行监管的第三方网络准入制度对获得有效竞争是十分重要的。国外的相关研究表明,各国在基础设施行业监管者的独立程度并不相同,但它们都更倾向于成为一个独立的监管者(Gilardi,2003)。
评分规则:若存在独立监管机构,得分1;否则得分0。
5d.监管机构是否干预企业管理者任命
企业管理者任命是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企业管理者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如果政府监管机构可以干预管理者任命,通常会导致行为及目标的扭曲,降低经济效率。因此,在评分规则上,如果在管理者任命上存在政府干预,则得分0;否则得分1。
表3-32 政府监管规范化程度
东北与华东地区电力市场的试点_中国能源工业市场化改革研究报告
第二节 东北与华东地区电力市场的试点
自2002年电力体制改革以来,五大集团公司、两大电网公司和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相继成立,中国电力市场化改革在厂网分开的基础上,转向构建区域电力市场,配套开展大用户和配电网直接供电的试点工作,逐步推进输配分开、售电环节引入竞争机制的改革。中国电力改革的进展如表5-6所示。区域电力市场建设成为当前改革的重要内容。区域电力市场建设的目标是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电力市场体系。国家电网公司将按照构筑省级、区域和国家级三级电力市场的总体格局,确定省级、区域和国家级三级电力市场的定位和三级电网公司的职责。
表5-6 中国电力产业改革状况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相关资料整理。
省级电力市场按照规范统一、健全机制的要求实行全面开放。省级电网公司作为区域电网公司的分公司或子公司,承担开放市场、促进电力资源优化配置的责任,为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直接提供电力保障。
区域电力市场按照打破省间壁垒和建立竞争有序、开放规范区域电力市场的要求,不断扩大省级电力市场间的电力交易规模。其中,省级电力市场作为区域电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对区域电力市场开放。区域电网公司作为国家电网公司的全资或控股子公司,享有独立法人地位,承担资产保值增值责任,负责经营和管理区域电网,规划区域电网发展,培育区域电力市场,管理区域电力调度交易中心。
国家电力市场是实现各大区域间电力资源优化配置、保持国家控制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实施“西电东送、南北互供”,提高全国电网联网整体经济效益的重要载体和基础。国家电网公司的职责主要包括:负责各区域电网之间的电力交易和调度,处理区域电网公司日常生产中需要网间协调的问题;参与投资、建设和经营相关的跨区域输变电和联网工程,近期还将负责三峡工程输变电网络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受国家有关部门委托,协助制定全国电网的发展规划。
2003年6月以来,电监会先后颁布了《关于区域电力市场建设的指导意见》、《电力市场运营基本规则》、《电力市场监管办法》、《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功能规范》等文件,并选择了东北、华东地区作为建立区域电力市场的试点。两个区域电力市场的交易方式是,省级电网公司向各个发电公司购电,并通过自身电网和配电网把电转售给终端用户。终端用户支付的电价包括发电电价、输电电价和配电电价。在东北、华东电力市场试点的基础上,电监会准备启动南方、华中、西北、华北电力市场建设,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形成华北、东北、华东、华中、西北、南方六大区域的电力市场。
东北电网是中国最早形成的跨省统一电网。根据电源、负荷布局及网架结构,东北电网可分为南部电网、中部电网和北部电网。南部电网由辽宁省内电网和内蒙赤峰地区电网组成;中部电网由吉林省内电网和内蒙通辽地区电网组成;北部电网主要由黑龙江省电网和内蒙古呼盟电网组成。连接南部与中部电网之间的联络线有2条500kV和5条220kV线路,正常情况下送电能力为1800MW,年送电能力约78亿kWh;北部电网与中部电网之间的联络线有2条500kV和4条220kV线路,正常情况下送电能力为900MW,年送电能力约54亿kWh。南部电网由绥中电厂经由500kV绥姜线与华北电网相连,正常情况下送电能力为800MW,年送电能力约46亿kWh。华东电网是中国最大的区域电网,区域面积47.14万平方公里。截至2002年年底,全网装机容量为7602.59万千瓦,其中水电、火电、核电的比例分别为17.3%、80.4%和2.3%。
电监会发布的《东北区域电力市场实施方案》和《华东电力市场试点方案》,明确了东北、华东电力市场建设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建立区域统一的电能交易平台,部分电量在电力市场平台统一竞争,允许发电权转让,有步骤地开展大用户直接向发电企业购电试点。第二阶段,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和配套电价政策的出台,进行输配分开的改革,增加竞争电量的比例,增加电能交易品种,开展大用户、独立配售电企业与发电企业的双边交易,开展辅助服务和输电权交易,增加交易品种,完善电价管理和市场价格监管制度,建立统一运作的区域电力市场。第三阶段,在售电端引入竞争机制,实现所有市场主体参与的全面竞争;建立电力期货、期权等电力金融市场;形成政府监管下的、公平竞争的、全面开放的东北区域电力市场。
东北和华东电力市场虽然都是建立统一的区域电力市场,但在市场模式的设计上又各有特色。东北是以电厂为主体报价,而华东则是171台机组直接在平台上进行交易。在电价改革方面,东北将按照有关部门的部署,进行两部制电价改革,华东下一步则将重点放在输配电价改革。针对不同的市场环境,设计了各具特色的市场模式。东北和华东两个区域电力市场的基本情况如表5-7所示。
表5-7 东北、华东区域电力市场概况
续表
资料来源:电监会印发的《东北区域电力市场实施方案》、《华东电力市场试点方案》。
长三角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_中国长江三角洲制造业发展报告(2006)
一、长三角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1.发展速度加快,行业影响和经济贡献不断增大
与制造业其他行业相比,装备制造业具有技术含量高、能源消耗低、污染废弃物排放量低,高附加值、高就业的特点,比较适合长三角地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产业升级的需要,因而成为长三角地区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2000~2004年,长三角的装备制造业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产出规模以及在制造业中的比重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2004年上海装备制造业的总产值比2000年提高了1.41倍,江苏提高了1.77倍。装备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已占制造业的40%以上。其中上海装备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45%以上,江苏、浙江装备制造业的比重则在30%以上。
从生产规模来看,长三角已成为我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之一。长三角的装备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产品销售收入及利润是东北三省装备制造业的4~6倍,而且长三角每个省市的装备制造业的生产规模均已超过东北三省之和。长三角的装备制造业在我国装备制造业中的比重已大大超过长三角工业在全国工业中的比重。由图12-1可见,长三角装备制造业的企业数量,产值,利润和从业人数在全国的比重比工业在全国的比重至少高于10个百分点,长三角装备制造业的区位商高达1.55,全国装备制造业的产出有1/3多来自于长三角地区。就装备制造业的各个行业来看,长三角的金属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普通机械与专业设备制造业的工业总产值高于珠三角、东北地区,名列为全国之首。
图12-1 长三角工业及装备制造业在全国的比重
表12-1 长三角与东北三省、广东装备制造业规模的比较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2003年工业统计年报(地区册)》数据整理计算。
就行业的影响和对地方的经济贡献来看,长三角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的行业影响最大,工业增加值分别占全行业的40%和44%,利润分别占全国的50%和59%。长三角的电气机械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行业影响虽然较小,但是对地方的经济贡献较大,其工业增加值分别占长三角装备制造业的25%和21%,交通运输设备的利润占长三角装备制造业利润总额的31%。
2.产业发展呈现集中化、集群化与专业化的特征
近几年长三角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呈现集中化的趋势,企业的平均规模不仅超过本地区的其他行业,而且也超过同行业企业的平均生产规模。长三角装备制造业的企业占全部工业企业的37%,但工业增加值却占42%,尤其是上海,在装备制造业企业数量减少了39%的情况下,装备制造业的总产值增加了1.41倍,生产的集中化趋势比较显著。浙江的仪器仪表业前10家企业生产集中度在60%以上,拥有世界上产量最大的电工仪表生产企业和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生产企业。此外,长三角装备制造业企业的平均产出也高于大中型企业比较集中的东北同类企业。
长三角装备制造业集群化、专业化的特点也比较明显,全国40%的装备制造业企业集中在长三角地区。例如,世界电子元器件制造商前10家有7家落户长三角。上海至苏州一线已成为全球知名的电子产品制造业基地。在浙江的温州瑞安市,汽车零部件企业1200家,其中滤清器、换向器市场占有率居中全国领先地位。
地区专业化指数反应产业的区域分布和区域的专业生产水平。由表12-2中数据可见,长三角装备制造业各行业的地区专业化指数大于1的有:通用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仪器仪表业、电气机械制造业。但是2003年以后,长三角的交通运输设备,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发展速度加速,其地区专业化指数会有所提高,但是由于缺乏长三角近两年装备制造业的统计数据,故无法用数据论证。
表12-2 长三角装备制造业各行业专业化指数
注:装备制造业的区位商为长三角装备制造业某一行业占全行业的比重与长三角装备制造业占全国装备制造业的比重之比。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2003年工业统计年报(地区册)》数据整理计算。
3.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也高于区内其他行业
劳动生产率是工业增加值与平均从业人员的比率。它衡量一个行业的劳动效率。产值利润率则反映一个行业的经济效益。与全国平均水平以及我国另外两大装备制造业基地珠三角和东北地区相比,长三角装备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和产值利润率均处于领先地位((见表12-3)。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长三角非国有经济的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几年来,长三角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主要得益于该地区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带动,非国有经济在长三角地区的比重已接近70%以上,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装备制造业中,长三角国有资本占实收资本的比重不到全国的平均水平的一半(见表12-4)。例如,上海成套设备制造业中,国有经济按增加值计算仅占10.93%,按资产计,仅占18.31%,而外商投资企业则相应占51.6%和40.9%。[1]由于历史与体制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普遍低于非国有企业,尤其是低于外商投资企业。长三角是我国外商资本规模最大,外资企业最多的地区,同时也是民营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非国有经济比重高,从总体上提高了长三角装备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与经济效益。二是就国有企业之间比较,长三角地区的国有企业由于市场竞争意识、经营管理水平以及企业的创新能力较强,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也高于全国国有企业的平均水平(见表12-5)。但是就长三角内部而言,浙江的劳动生产率和江苏产值利润率分别与上海的劳动生产率和产值利润率有较大的差距。
表12-3 长三角装备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与经济效益比较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2003年工业统计年报(地区册)》数据整理计算。
表12-4 国有资本占实收资本的比重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2003年工业统计年报(地区册)》数据整理计算。
表12-5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与劳动生产率比较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2003年工业统计年报(地区册)》数据整理计算。
长三角装备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和产值利润率不仅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而且也高于本地区其他工业行业。如表12-6所示,长三角装备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比其他制造业高出1万元/人左右,产值利润率比其他制造业高3个百分点。这表明长三角装备制造业无论从全国的角度还是从地区的角度来看,都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表12-6 长三角装备制造业与其他制造业的比较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2003年工业统计年报(地区册)》数据整理计算。
就长三角装备制造业各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和获利能力来看,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通信及电子设备制造业的获利相对比重反而低于其他装备制造业,劳动生产率较低的行业通用设备制造、金属制品制造、仪器仪表制造、电气机械制造在长三角的布局比较密集,获利的相对比重较高。
4.在国内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产品出口比重较高
市场占有率是体现企业竞争力的一个综合性指标。与其他地区相比,长三角的装备制造业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以一些具体产品为例,上海生产的135系列柴油机在国内工程机械市场一直处于领导地位,市场占有率始终保持在50%以上。市场保有量50余万台,并远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数控机床产品产量居全国第一,电站制粉设备中速煤机国内市场占有率达40%,产品质量全国第一。上海电梯产量国内市场占有率达25%,为国内电梯行业第一。上海拥有国内最大单机容量90万千瓦生产能力的汽轮发电机生产企业,积累生产超过8000万千瓦,为国内第一。江苏省常州市有100个产品在市场的占有率超过10%,其中,小型柴油机、城市客车,挖掘机等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全国首位。浙江是仪器仪表生产大省,2000年以来,产值、销售收入和利税均居全国第一位,特别是属于高新技术领域的工业自动控制仪表及系统,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市场占有率达到国产设备的40%。
若以地区的行业销售收入占全行业的销售收入的比重来看,长三角的通用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制造业的市场占有率已接近50%,电子与通信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的市场占有率已在35%以上,只有专用设备制造业的市场占有率略低于30%。
表12-7 长三角装备制造业的市场占有率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2003年工业统计年报(地区册)》数据整理计算。
在国际市场中,我国装备制造业的产品由于价格低廉在中低档市场具有一定的竞争力。长三角装备制造业凭借其良好的国际国内航运条件,以及长三角在我国国际贸易的地位,在开拓国际市场,扩大产品出口方面较国内其他地区同类企业领先一步。长三角不仅已成为国际资本和国内资本的主要集中地,同时也成为我国最大产品出口基地之一。长三角装备制造业的出口交货值合计占全国的34%左右。上海装备制造业的出口交货值已占其产品销售产值的42%。近几年来,长三角装备制造业的出口交货值快速增长,其增长速度已超过销售产值的增长,国际市场已成为长三角装备制造业重要的销售渠道。2000年到2004年,上海、江苏装备制造业的出口交货值增长速度比产品销售产值增长速度高出46个百分点和44个百分点。此外,长三角的装备制造业企业还在东南亚、欧洲、北美等地设立海外制造工厂,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建立了研发机构,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国外合作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表12-8 2004年上海装备制造业的销售产值和出口交货值的增长(2000年为1)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上海统计年鉴》(2005)数据整理计算。
5.新产品开发与生产有较快的增长
装备制造业是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技术创新是推动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近几年来,长三角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有较快的增长,各行业新产品产值与2000年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上海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制造业是新产品产值增长50%以上的行业;江苏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新产品产值增长也在50%以上。
从技术创新对生产的贡献来看,上海装备制造业新产品产值占其销售产值的18%。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新产品产值占销售产值的47%;通用设备制造业新产品产值占销售产值的18%。仪器仪表和专用设备制造业的新产品产值的比重占11%,电子与通信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制造业的新产品产值比重占9%。只有金属制造业的新产品开发相对滞后,新产品产值仅占销售产值的1%左右。江苏装备制造业新产品产值占其销售产值的13%,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制造业新产品产值的比重分别为24%和14%,通用设备制造业与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的新产品产值分别为销售产值的13%和12%,仪器仪表与金属制品制造业的新产品开发也相对落后,新产品产值占销售产值的5%。
表12-9 2004年新产品产值增长(2000年为1)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上海统计年鉴》(2005),《江苏统计年鉴》2005年数据整理计算。
长三角装备制造业新产品增长较快与长三角科技力量雄厚、科技活动活跃有一定的关系。长三角是我国高校最密集的地区之一,也是全国科技人才最密集的地区之一。从人才数量总量指标来看,长三角人口占全国的10.4%,而高等院校、高校教师、科研机构和各类科技人员分别占全国的13.9%、14.9%、12.7%和14.4%。每百万人拥有1.13所高校和5.39个研究机构,每万人拥有一名高校教师。这一指标大大超过同期全国平均水平。2004年长三角三种专利申请受理数为69927项,占全国的25%,是东三省的3倍。技术市场成交额上海为全国之冠,为1716963万元,长三角合计3196283万元,占全国的24%。
资源计划编制的依据_项目成本管理
2.3.2 资源计划编制的依据
2.3.2.1 工作分解结构(WBS)
项目工作分解结构(Work Breakdown Structure,WBS)是把项目(目标、任务、工作范围、合同要求)按照系统原理和要求分解成相互独立、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项目单元,将它们作为项目的计划、实施、控制和信息传递等一系列项目管理工作对象,通过项目管理将所有的项目单元合并成一个工作整体,以达到综合的计划和控制要求。它是进行范围规划时所使用的重要工具和技术之一。
项目工作分解结构实质上是项目任务的一种自上而下、层层分解的表达方式,使每项任务都被安排到整个项目结构的适当位置。工作分解结构具有两种表达方式:一种是树型的分解结构图;另一种是工作分解结构表。
对于同一项目,工作分解结构视角不同,所分解的结果也是不同的,在项目管理的过程中,一般采用以下分解方法。
(1)以项目的实施过程进行工作分解。任何一个项目都有生命周期,以项目的生命周期为主线进行工作分解是经常采用的方法,这是项目的动态分解过程。
(2)按项目的交付物进行静态分解。项目的最终交付物可以是实物产品,也可以是一项服务,在进行静态的工作结构分解时,从交付物的功能结构为出发点进行分解。例如办公楼建设项目分解为研发中心、生产运营中心、市场营销中心、行政服务中心、总裁办公室、会议中心、绿化区几个功能区。
(3)按项目的纵向(动态)和横向(静态)分解相结合工作分解。利用工作结构分解方法分解项目时,单一地采用动态分解方法或者单一地采用静态的分解方法,不能反映项目管理的客观实际,为了实际工作的需要,有时需要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才能满足成本核算或选择合适的负责人。例如上述办公楼建设项目可分解为初步设计、地质勘察、详细设计、办公楼办公区建设、办公楼服务区建设。
由于项目既可按纵向、横向分解,又可按纵向和横向相结合分解,加上项目本身复杂程度、规模大小各不相同,可能形成不同的工作分解结构图。有时项目分解的层次会较少,有时会较多。图2-1为工作分解结构图的基本层次。
图2-1 工作分解结构层次示意图
在一些项目的工作分解结构中,可能仅需要三级,另外一些项目的工作分解结构可能需要10个或更多的层次,通常根据分解对象确定工作分解的详细程度。如果分解的是大而复杂的项目,最高层次的分解可粗略,逐级往下时则层次越低分解越详细;若分解的是相对较小而简单的项目,则可分解得更细一些。
虽然每个项目都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但大多数项目总是在某种程度上与另外一个项目类似,所以工作分解结构经常可被“重复使用”。例如,在一个给定的组织中,多数项目会有相同或相似的项目生命周期,因而对每个项目阶段可能有同样或者是相似的可交付成果要求。基于这种相似性,许多应用领域或项目执行机构存在标准或半标准的工作分解结构,它们可被用作模板。
工作分解结构确定了需要资源的项目组成,因此是资源计划编制的基本依据。通过汇总工作分解结构各层次资源需求,可得到项目总体资源需求情况。
2.3.2.2 历史资料
历史资料记录了以前类似项目使用资源的情况,在可能的情况下,应该使用这些资料。
2.3.2.3 范围定义
范围定义是以范围规划的成果为依据,把主要的可交付成果分解成较小的并易于管理的单元,即形成工作分解结构,以便提高对成本、时间及资源估算的准确性,明确职责分配,为绩效测量与控制定义一个基准计划。范围定义包括项目工作说明和项目目标。工作说明(Statement(s)of Work,SOW),是对按照合同要求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进行的叙述性说明。项目目标就是实施项目所要达到的期望结果,即项目所能交付的成果或服务。在编制项目计划时应认真考虑范围定义。
2.3.2.4 资源库描述
资源库描述是对项目组所拥有的可供使用资源存量的说明,一般由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组成,它们是资源计划编制的重要依据。通过对资源库的描述分析,可确定资源的供给方式和成本估算数。对大部分工程项目而言,应注意以下内容:
(1)资源库某些基础性的硬件部分可以参考工作分解结构得到,其他部分应根据工作分解结构中阶段产品需求予以展开并补充,进行资源库描述时,必须紧紧依靠工作分解结构并始终保持一致,详尽、实用是最高要求,但又不可事无巨细、一概包揽,否则会加大项目成本。
(2)在进行资源计划编制时必须了解可供将来使用的资源种类,成本估算也必须考虑所有在本项目上支出的资源,并应随着项目的进展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正,以便具体、详细地反映项目的新情况。
2.3.2.5 组织策略
组织策略是项目管理者在具体实施项目管理中的方针政策。主要体现项目管理者在资源使用方面的态度和爱好,可以影响到人员招聘、物资和设备租用或采购,对确定如何使用资源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在编制资源计划期间必须考虑项目实施组织的组织策略,在保证资源计划科学合理的基础上,尽量满足组织策略的要求。
2.3.2.6 项目进度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是指项目进行步骤的时间计划表,是项目计划中最主要的,是其他各项(如质量计划、资金使用计划、资源供应计划)的基础。通过项目进度计划,可明显看出每一项工作何时需要何种资源。因此,资源计划必须服务于项目进度计划。下面是一个项目工作进度计划的应用实例。
美达网络服务公司为了扩大自己的规模和影响,决定在王府井建一个网吧。为了有自己的特色,决定将网吧建在某商厦内,设计成海盗船的模式,并且和新巴咖啡店合作,提供咖啡等饮料。
首先他们需要找一个专业的营销人员做一份项目建议书,分析网吧的可行性。之后,他们要找大厦的管理部门,租一个60平方米的经营场所。然后,拿着项目建议书找新巴,与他们谈判,争取联合经营。
达成合作协议之后美达公司就需要对网吧进行布置。首先,进行装修,购入一批具有海盗船风格的装饰品,包括灯光、音乐等。其次,购进网吧所需要的一系列硬件,包括电脑、电脑桌、椅子、网线等。在室内布置的后期,联系电信部门,接入宽带,进入新巴布置。最后,完成网线的布置、硬件的安装和软件的调试,开始营业。
就网吧建设过程和建设过程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美达公司就可以做出项目工作进度计划。
2.3.2.7 资源定额
定额就是规定在产品生产中人力、物力或资金消耗的标准额度。利用定额可以计算人力资源、物质资源、财力资源的需要量,定额是编制资源计划的依据。工业企业和建筑企业均可使用定额进行资源需求量的估算。定额具有时效性,它代表某个时期社会平均劳动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定额需要进行修订。
定额的种类繁多,可按不同标准进行划分。
按定额的物质内容和用途分,可分为劳动消耗定额、材料消耗定额和机械台班定额。
按定额的编制单位和执行范围分,可分为全国统一定额、主管部门定额、地方定额和企业定额。
定额还可按所涉及的专业划分。如工程建设行业中的各专业定额有建筑安装工程定额、设备安装工程定额、给排水工程定额、公路工程定额和铁路工程定额等。
对一般工程项目而言,为估算资源需求,只需掌握按定额的物质内容和用途的分类。本书着重介绍劳动消耗定额、材料消耗定额和机械台班定额。
(1)劳动消耗定额。劳动消耗定额也称人工定额,按其表现形式,可分为时间定额和产量定额。
①时间定额,就是在合理的劳动组织与合理使用材料的条件下,完成单位合格产品所耗用的时间,包括准备与结束时间、基本生产时间、辅助生产时间、不可避免的中断时间和工人必需的休息时间。时间定额以工日为单位,在8小时工作制下,每工日按8小时计算。其计算公式如下:
单位产品时间定额(工日)=1/每工日产量
单位产品时间定额(工日)=小组成员工日产量/台班产量
②产量定额,就是在合理的劳动组织与合理使用材料的条件下,在单位工日中所完成的合格产品的数量。其计算公式如下:
每工日产量=1/单位产品时间定额(工日)
台班产量=小组成员工日产量/单位产品时间定额(工日)
(2)材料消耗定额。材料消耗定额是指在合理使用材料的条件下,生产单位合格产品所必需消耗的一定品种规格的材料、燃料、水、电等动力资源的数量标准,一般由生产技术人员根据工艺确定。对于大多数工程项目而言,材料消耗定额具有一定的波动性,受工程项目管理好坏影响。
(3)机械台班定额。机械台班定额也称机械使用定额,按其表现形式,可分为时间定额和产量定额。
①机械时间定额是指在技术条件正常和人机组合合理的条件下,使用某机械完成单位合格产品所必需消耗的人机工作时间,包括准备与结束时间、基本生产时间、辅助生产时间、不可避免的中断时间和工人必需的休息时间。其计算公式如下:
单位产品机械时间定额(工日)=1/每工日产量
单位产品机械时间定额(工日)=小组成员工日产量/台班产量
②产量定额是指在技术条件正常和人机组合合理的条件下,使用某机械在单位时间(台班或台时)内所应完成的合格产品的数量。其计算公式为:
每工日产量=1/单位产品机械时间定额(工日)
台班产量=小组成员工日产量/单位产品机械时间定额(工日)
当前,定额制定的方法还有技术测定法、统计分析法、经验估计法、类推比较法等。
项目成本的核算_项目成本管理
6.2.2 项目成本的核算
项目成本由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其他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五个成本项目构成。项目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首先按照确定的成本核算对象和上述确定的五个成本项目进行归集,能够直接计入有关成本核算对象的直接计入,不能直接计入的采用一定的分配方法分配计入,然后计算出该项目的实际成本。
6.2.2.1 项目成本的归集和分配
(1)人工费的核算。
在实行计件工资制度下,可根据“工程任务单”、工资结算凭证直接汇总计入“工程施工”及所属各明细账“人工费”成本项目。在计时工资制度下,如果只有一个单位工程或所发生的工人工资能分清在哪一个工程上施工的,则应直接计入各该成本核算对象中去;如果同时进行几个单位工程,则需将所发生的工资在各个成本核算对象之间进行分配。一般是按照当月工资总额和总工作日数计算的日平均工资及各工程的实际工作日数来计算分配。计算公式为:
注:式中计时工资包括标准工资、奖金、工资性质的津贴等。
此外,企业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等工资附加费,应单独采取比例法进行分配。
[例6-1]某工程队承建厂房和仓库两项单位工程,实行计时工资制,某月应付工资共40000元,其中厂房耗用1920工日,仓库耗用1280工日。
厂房建筑工程应分配工资=1920×12.5=24000(元)
仓库建筑工程应分配工资=1280×12.5=16000(元)
实际工作中,施工企业在月末应根据工资结算汇总表、工程任务单等有关凭证,通过“人工费分配表”(如表6-1所示),归集分配人工费。
表6-1 人工费分配表
(2)材料费的核算。
工程项目的材料除了主要用于工程施工外,还可能用于固定资产等专项工程以外以及其他非生产性耗用,因此,要严格区分工程耗用和其他耗用的界限,只有直接用于工程的材料才可以计入工程成本的材料费项目中。计入工程成本的材料品种规格繁多,耗用量大,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方法归集和分配。
①凡领用材料时能够点清数量、分清用料对象的,应在领料凭证上填明用料对象名称和编号,据以直接计入各受益对象的成本。
②领用材料时虽能点清数量,但属于集中配料或统一下料的,如玻璃、油漆等,应在领料凭证上注明“集中配料”字样,月末由材料管理人员或领用部门根据配料情况,结合材料耗用定额编制“集中配料耗料计算表”,据以分配计入各受益对象的成本。其计算公式为:
③凡领用材料时既不清点数量,又难分清用料对象,为几个受益对象公用的,如砂石、石灰等,可视具体情况,先由材料人员或领用部门保管,月末进行实地盘点,以存计耗倒扎出本月实际耗用量,然后结合材料耗用定额,编制“大堆材料耗用计算表”,据以分配计入各对象的成本。其计算公式为:
本月实际耗用量=月初结存数量+本月收入数量-月末盘点结存数量
材料费用分配方法见②的公式。
④施工中使用的周转材料,如模板、脚手架等,应视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方法归集分配。领用自有周转材料,根据各项工程实际领用的数量及规定的摊销方法摊销,如分次摊销法、分期摊销法;若几项工程共同领用,还需将本期摊销额按预算定额比例在各项工程之间分配使用租入的周转材料,应按照实际支付的租金计入各受益对象的成本。这些费用归集分配可通过编制“周转材料摊销(或租金)计算表”进行。
⑤在采购材料时,要提高材料核算的透明度,做到明码标价。对于自行采购的材料,按实际采购价结算,由此产生的材料成本差异节约或超支,应增减项目成本。某项目应分摊的材料成本差异计算公式如下:
材料成本差异分摊率=(月初结存材料成本差异+本月购入材料成本差异)÷(月初结存材料计划价格成本+本月购入材料计划价格成本)×100%
某项目产品应分配的材料成本差异=该项目产品耗用的材料×材料成本差异分摊率
上述各种不同材料,采用不同方法归集分配,除编制各种计算表外,还应根据计算表编制“材料发出汇总分配表”,如表6-2所示,以确定各成本计算对象应分配的材料总费用。
表6-2 材料发出汇总分配表
(3)机械使用费的核算。
1)租入机械费用的核算。
从外单位或本企业内部独立核算的机械站租入施工机械支付的租赁费,一般可以根据出租单位转来的“机械租赁费结算账单”和工作台班记录,直接计入“工程施工”总账及成本核算对象的机械使用费成本项目中。如果租入的施工机械是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工程服务,应以租入机械所服务的各个工程受益对象提供的作业台班数量为基数进行分配。其计算公式为:
2)自有机械费用的核算。
使用自有施工机械或运输设备进行机械作业所发生的各项费用,首先应通过“机械作业”科目,按机械类别或每台机械分别归集,月末再根据各个成本核算对象实际使用机械的台班数计算各成本核算对象应分摊的施工机械使用费。机械作业费用的分配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台班分配法,即根据成本核算对象使用施工机械的台班数进行分配。其计算公式为:
台班分配法适用于按单位或机组进行成本核算的施工机械。
②工作量法,即根据各种机械所完成的作业量为分配标准分配。计算公式为:
作业量分配法适用于能计算完成作业量的单位或某类机械,如汽车运输作业,按单台或某类汽车提供的吨/千米计算作业量。
③预算分配法,即根据实际发生的机械作业费用占预算定额规定的机械使用费的比率进行分配的方法。计算公式为:
预算分配法适用于不便计算机械使用台班、货物机械台班的中小型机械使用费的分配,如几个成本核算对象共同使用的混凝土搅拌机的费用。
[例6-2]某工程队承建厂房和仓库建筑工程,自有机械混凝土搅拌机和挖土机,某月通过“机械作业”归集的费用总额分别为6000元和3000元,混凝土搅拌机本月工作台班30,其中厂房16,仓库14,挖土机本月挖土300立方米,其中为厂房挖175立方米,为仓库挖125立方米。
根据以上资料编制“机械使用费分配表”如表6-3所示。
表6-3 机械使用费分配表
(4)其他直接费用的核算。
其他直接费是指在施工过程中发生的材料的二次搬运费、临时设施摊销费、生产工具用具使用费、检验试验费、工程定位复测费、工程点交费、场地清理费以及冬雨季施工增加费、夜间施工增加费等。
施工中发生的各项其他直接费,按其来源可分为由外部单位提供和由企业内部非独立核算辅助生产部门提供。在实际工作中,其他直接费的核算,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①由外部单位提供,如水、电等费用,可根据实际耗用量和结算价格直接计入有关工程成本。
②由企业非独立核算辅助生产部门提供的水、电等费用,先通过“辅助生产”账户归集,月末分配计入各受益对象。其中,施工现场直接耗用的计入“工程施工”总账及其所属明细账其他直接费用成本项目。
③几个工程项目共同耗用其他直接费用,应按各工程的机械台班或定额耗用量或该项费用的定额费用等标准进行分配。
[例6-3]外单位为某施工队供电1500度,每度0.8元,厂房和仓库建筑工程耗用分别为900度和600度。非独立核算的供水站为厂房和仓库建筑工程供水分别为1000吨和800吨,辅助生产费用共900元。厂房和仓库共同使用临时设施,本月摊销4800元,按该项定额费用比例分配,厂房定额费用2400元,仓库定额费用1600元。
根据上述资料编制“其他直接费分配表”,如表6-4所示。
表6-4 其他直接费分配表
电费分配率=1200/1500=0.8
水费分配率=900/1800=0.5
临时设施摊销费分配率=4800/4000=1.2
(5)间接费用的核算。
间接费用属于共同性费用,难以分清受益对象,企业应在“工程施工”总账下设置“间接费用”二级账户进行核算,还应分别按施工单位设置明细分类账户,账内按费用明细项目设专栏。
当发生间接费用时,根据要素费用、待摊和预提费用、辅助生产费用等分配表,借记“工程施工——间接费用”及其所属明细账有关专栏。借方归集的间接费用,月末应按一定标准分配计入各项工程成本。
间接费用的分配率通常以各项建筑安装工程定额间接费用的比例分配。为便于考核建筑安装工程预算成本的执行情况,确定定额间接费用这一分配标准与预算成本中间接费用的取费标准(即间接费用定额应相一致,建筑工程的定额间接费用按该工程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取费标准计算,安装工程定额间接费用按该工程人工费和间接费取费标准计算)。间接费取费标准是由国家或其授权机关规定的费率标准。这种分配方法的计算公式为:
[例6-4]某施工队某月间接费用总额14490元,该施工队承建厂房和仓库,直接费用分别是52500元和38300元,间接费用取费标准(费用定额)10%,厂房水电安装工程人工费3200元,间接费用取费标准(费用定额)为110%。
根据上述资料编制“间接费用分配表”,如表6-5所示:
表6-5 间接费用分配表 单位:元
由于施工企业的生产受季节气候影响,各月完成工作量不均衡,因此间接费用也可以采用计划分配率进行分配,实际发生的间接费用与按计划分配率分配的间接费用的差额在年末进行调整。计算公式为:
(6)施工费用在已完工程和未完施工之间分配。
已完工程就是尚未全部完工,但已完成预算定额规定的一定组成部分的工程(一般为分部或分项工程),而未完施工是指已经投料施工,但尚未达到预算定额规定的一定组成部分的工程。
已完工程成本=期初未完施工成本+本期施工费用-期末未完施工成本
要计算已完工程成本,首先要确定期末未完施工成本。计算未完工程成本通常有以下两种方法:
①未完施工成本按预算成本计价。
如果未完施工比重不大,可按预算成本计算未完施工成本,具体步骤为:首先通过实地盘点确定未完施工实物量,填列“未完工程盘点表”;然后根据未完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进度折合为已完分部分项工程量,即折合为已完工程量=未完施工量×施工进度,将其折合为已完分部分项工程是由于工程预算单价、预算成本一般都以分部分项工程来确定;最后,根据折合已完分部分项工程量和单位预算成本计算月末已完施工成本。其计算公式如下:
[例6-5]某工程队承建的厂房、仓库建筑工程,有两分部工程未完施工,施工进度分别为40%和50%,两分部工程的预算成本分别为60000元和50000元。承建的仓库建筑工程,有三分部工程未完工,施工进度分别为30%、50%、60%,各分部工程直接费分别为40000元、30000元、20000元,间接费取费标准为10%。
厂房未完施工成本=60000×40%+50000×50%=49000(元)
仓库未完工施工成本=40000×(1+10%)×0.3+30000×(1+10%)×0.5+20000×(1+10%)×0.6=42900(元)
在实际工作中,如果未完施工数额不大,且月初、月末数额相差也不大,计算预算成本时可不考虑分摊间接费,即直接以分部分项工程预算单价计算未完施工成本,计算公式为:
②未完施工成本按预算成本比例计算计价。
即按已完工程预算成本和未完施工预算成本比例计算未完施工成本,其计算公式为:
[例6-6]某施工队承建办公楼建筑工程,本月已完工程预算成本45000元,未完施工预算成本35000元,本月初未完施工成本和本月施工费用合计为76800元。
对于已完工程成本应结转,编制会计分录,登记有关账户:
(7)竣工工程成本决算。
为了反映工程预算的执行情况,分析工程成本升降原因,并为同类型工程积累成本资料,当工程竣工后,应及时办理竣工工程成本决算,即要确定竣工工程实际成本比预算成本的降低额和降低率,编制竣工工程成本决算表。其格式如表6-6所示。
表6-6 竣工工程成本决算表
6.2.2.2 分批法成本核算程序概述
分批法成本核算程序:采用分批法计算产品成本时,成本计算单应按项目产品设置,一般具体计算程序是:
(1)确定项目产品成本计算对象,设置成本计算单,开设成本项目专栏。
(2)根据各种原始凭证(包括各种费用分配表)、记账凭证,登记各生产成本和间接费用等明细账和成本计算单。
(3)编制费用分配表,并据以编制产品成本计算单。
(4)计算项目产品成本。
6.2.2.3 分批法应用举例
[例6-7]某施工队承建厂房和仓库建筑工程,采用分批法计算成本。沿用上小节中各项成本费用的核算资料,该施工队2006年5月的工程成本费用核算情况如下:
(1)本月份各分部工程生产费用资料:
表6-7 分部工程生产费用单 单位:元
(2)厂房和仓库建筑工程月末已完工和未完工项目成本核算:
表6-8 厂房建筑工程成本计算单
续表
表6-9 仓库建筑工程成本计算单
成本分析方法_项目成本管理
6.4.2 成本分析方法
由于项目成本涉及的范围很广,需要分析的内容很多,成本分析的方法也很多,其中成本估算的方法和成本决策的方法属于事前成本分析的方法,而成本控制的方法属于事后成本分析的方法,在不同的情况下应采取不同的分析方法。为了便于联系实际参考应用,此处按成本分析的基本方法,综合成本的分析方法,专项成本的分析方法和目标成本差异分析的方法进行详细阐述。
6.4.2.1 成本分析的基本方法
(1)比较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是把两个经济内容相同、时间或空间不同的经济指标以减法的形式对比分析的一种方法。通过比较分析,发现各项成本指标的变动差异,便于分析者进一步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由于分析者的目的不同,对比的技术也有所不同。如本期实际指标与前期实际指标对比,可以看出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的动态情况,反映项目管理水平的提高程度;如本期实际指标与本行业先进水平、平均水平对比,通过这种对比,可以反映本项目的技术管理和经营管理与其他项目的先进水平、平均水平的差距,进而采取措施赶超先进水平;又如本期实际指标与目标指标对比,通过这种对比,可以检查目标的完成情况,分析完成目标的积极因素,以便采取措施,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
以上三种对比,可以在一张表上同时反映。
[例6-8]某项目本年节约“钢材、水泥、木材”的预算为120000元,实际节约145000元,上年节约95000元,本项目先进水平节约180000元。根据上述资料用比较分析法编制分析表(见表6-11)。
[解]运用比较分析法,将本题的三种对比列于表6-11。
表6-11 钢材、水泥、木材预算与实际节约对比 单位:元
比较分析法是一种绝对数的比较分析,它适用于同类型企业进行对比分析。因此,采用对比分析法时,应注意相比指标的可比性。进行对比分析的成本指标,在经济内容、计算方法、计算期间和影响指标形成的客观条件等方面,均应有可比的共同基础。
比较分析法具有计算简单、通俗易懂、发现问题的优点。比较分析法的不足之处是只能确定成本指标的差异,不能找到影响指标变动的具体原因,更不能确定各种因素变动对成本指标产生其差异的影响数额,也就不能为分清责任提供依据。
(2)比率分析法。比率分析是通过计算指标之间的比率,进行数量分析的一种方法。比率分析法主要有相关比率分析法、构成比率分析法和趋势比率分析法三种具体形式。
①相关比率分析法。这种方法是通过计算两个性质不同但又有联系的指标的比率,并将实际数与计划数(或前期实际数)进行对比分析的一种方法。例如,将成本指标与反映生产、销售等生产经营成果的产值、销售收入、利润指标相比较,就可以反映项目经济效益和成本管理的好坏。
②构成比率分析法。该方法是通过计算某指标的各个组成部分占总体比重的结构进行数量分析的方法。例如,将构成项目成本的各个成本项目同产品成本总额相除,计算各成本项目的结构比例。将不同时期的成本构成比率相比较,就可以观察项目成本构成的变动,掌握经济活动情况及其对项目成本的影响。
[例6-9]某项目成本构成比率如表6-12所示。
表6-12 成本构成比率分析
③趋势比率分析法。趋势比率也叫动态相对数,是通过两个时期或连续若干时期相同经济指标增减的对比,计算比率来揭示各期之间的指标增减数额,据以预测成本发展趋势的一种分析方法。通过计算趋势比率,可以反映该项指标的变动趋势,从动态上研究其特征及其变化规律。趋势比率有两种比较方式:一种是定基发展速度,一种是环比发展速度。其计算公式如下:
[例6-10]某项目生产的新产品年内成本降低情况如表6-13所示。
表6-13 指标动态比较
从该产品单位成本可以看出年内成本是连续降低的,为了进一步说明成本降低的程度,可计算两种趋势百分比。
一种是定基趋势百分比。基本做法是:选定某一季为基期,计算连续各季的趋势百分比,这一百分比说明其他各季占基期成本水平的比例。各季的趋势百分比的计算结果,如表6-13所示。计算结果表明,该产品第二季度单位成本变动基期指数比第一季度降低了4.33%。第三季度单位成本变动基期指数比第一季度降低了8.33%。第四季度比第一季度降低了11.67%。
另一种是环比趋势百分比。基本做法是:选定前一季为基期,计算连续各季的逐期趋势百分比,这一百分比说明其他各季占前一期成本水平的比例。各季的趋势百分比的计算结果,如表6-13所示。计算结果表明,第三季度单位成本变动环比指数比第二季度上升了0.15%。第四季度比第三季度降低了0.54%。由此可见,第四季度单位成本上升的幅度最大,应进一步查明原因。
比率分析法的主要优点在于,通过比率计算可以把某些不可比的企业变成可比的企业,便于外部或内部决策者选择投资方案时进行比较分析。但比率分析法也存在不足之处:比率的数字只反映比值,不能说明其绝对额的变动;比率分析法与比较分析法一样,均无法说明指标变动的具体原因。成本分析的目标,一方面发现问题,更重要的还是查明原因,解决问题。
(3)连环替代法。连环替代法是根据因素之间的内在依存关系,依次测定各因素变动对经济指标差异影响的一种分析方法。运用此方法可以解决比较分析法和比率分析法不能解决的问题,即可以测算各因素的影响,有利于查明原因,分清责任,评估业绩,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措施。
连环替代法的分析程序为:
①分析指标因素并确定因素的排列顺序。
将影响某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的因素,按其内在依存关系,分解其构成因素,并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这些因素。
②逐次替代因素。
每次将其中一个因素由基期数替换成分析期数,其他因素暂时不变,每个因素替换为分析期数后不再返回为基期数。后面因素的替换均是在前面因素已经替换成分析期数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此类推,有几个因素需要替换几次,逐一地替换。
③确定影响结果。
每个因素替换后均会得到一个综合指标结果。将每个因素替换以后的结果与替换前的结果相减,得出该替换因素变动对综合指标的影响数额。
④汇总影响结果。
将已计算出的各个因素的影响数额汇总与综合指标变动的总差异比较,确定其计算的正确性。
连环替代法的典型模式是:假设某一成本指标N是由A、B、C三个因素组成。
则:计划指标:N0=A0·B0·C0
实际指标:N1=A1·B1·C1
V=N1-N0
第一因素A变动影响V1,计算如下:
N0=A0·B0·C0
N2=A1·B0·C0
V1=N2-N0=(A1-A0)·B0·C0
第二因素B变动影响V2,计算如下:
N3=A1·B1·C0
V2=N3-N2=A1·(B1-B0)·C0
第三因素C变动影响V3,计算如下:
N1=A1·B1·C1
V3=N1-N3=A1·B1·(C1-C0)
即
V=V1+V2+V3
=N2-N0+N3-N2+N1-N3
=N1-N0
[例6-11]某工程公司浇筑一层结构商品混凝土,预算成本为1785000元,实际成本为1883700元,比预算成本增加了98700元。根据表6-14的资料,用“连环替代法”分析其成本增加的原因。
表6-14 混凝土预算成本与实际成本对比
续表
[解]①分析对象是浇筑一层结构混凝土的成本,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的差额为79040元。
②该指标是由浇筑量、单位浇筑量耗用材料、材料单价三个因素组成的,其排序如表6-14所示。
③以预算数1785000元=1020×350×5为分析替代的基数。
第一次替代:浇筑量因素以1050替代1020,得1837500元,即1050×350×5=1837500(元)。
第二次替代:单位浇筑量耗材因素以390替代350,并保留上次替代后的值,得2047500元,即1050×390×5=2047500(元)。
第三次替代:材料单价因素以4.6替代5,并保留上两次替代后的值,得1883700,即1050×390×4.6=1883700(元)。
④计算差额。
第一次替代与预算数的差额=1837500-1785000=52500(元);
第二次替代与第一次替代的差额=2047500-1837500=210000(元);
第三次替代与第二次替代的差额=1883700-2047500=-163800(元)。
分析的结果:由于浇筑量增加使成本增加52500元,由于单位浇筑量耗材提高使成本增加210000元,由于材料单价下降使成本节约了163800元。
⑤各因素的影响程度之和=52500+210000-163800=98700(元),与实际成本和预算成本的总差额相等。
连环替代法的主要作用在于分析计算综合经济指标变动的原因及其各因素的影响程度。但该方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在运用时应注意以下问题:①连环替代的顺序性。在运用连环替代法时,首先要确定综合指标各构成因素的排列顺序。如果随意改变各构成因素的排列顺序或替换顺序,就会得出各因素对综合指标影响的不同结果。②替代因素的连环性。连环替代法在计算每一个因素变动的影响时,都是在前一个因素已经替代的基础上进行的。然后将各因素替代以后所得出的结果与替代前的结果连环相减的方法确定各因素变化对综合经济指标的影响数额。只有保持这一连环性,才能使所计算出来的各因素的影响等于要分析的综合经济指标的总差异。
6.4.2.2 成本项目分析方法
项目生产单位工程成本的构成中,材料费用、人工费用和机械使用费三个成本项目约占整个工程成本的90%以上。因此,在分析工程成本项目时,应当主要对这三个项目进行分析。
(1)材料费分析。
材料费包括主要材料、结构件和周转材料费。由于主要材料是外购的,结构件是委托加工的,周转材料和机械是租来的,情况各不相同,因而需要采取不同的分析方法。
1)主要材料和结构件费用的分析。
①材料价差和量差分析。
材料费的高低,既与消耗数量有关,又与采购价格有关,这就是说,既要控制材料的消耗数量,又要控制材料的采购价格,两者缺一不可。在进行材料费用分析的时候,要采取与上述特点相适应的分析方法——差额计算方法(差额计算法是因素分析法的一种简化形式,它利用各个因素的计划与实际的差额来计算其对成本的影响程度)。
分析量差对材料费影响的计算公式为:(预算用量-实际用量)×预算价格;分析价差对材料费影响的计算公式为:(预算价格-实际采购价)×实际用量。
影响材料耗用量节约或超支的原因有很多,对于用料方面的节约,主要评价该单位采取先进的技术组织措施(包括就地取材、代用材料、修旧利废等)和管理办法对成本造成的有利影响;而对于用料方面的浪费,主要评价技术管理不善(包括工程质量差、返工多;材料利用不合理,大材小用,优材劣用等)和施工现场管理混乱(包括材料丢失、浪费现象严重)对成本造成的不利影响。具体分析与评价时,关键是明确责任的归属。对于材料价格的变动,主要评价采购部门采购方式(包括采购地、运输方式、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等)对材料价格变动造成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具体分析与评价时,价差最好由采购部门直接负责,在特殊情况下才由施工部门负责(如施工进度不均衡导致急需用料而紧急采购材料)。
②材料采购管理费分析。
材料采购管理费包括管理人员的工资福利、劳保费、办公费、差旅费,以及材料采购保管过程中发生的固定资产使用费、工具用具使用费、检验试验费等。一般情况下,材料采购保管费应与材料采购数量同步增减,即材料采购数量越多,材料采购保管费也越多。因此,材料采购保管费的核算,也要按材料采购数量(金额)进行分配,即先计算材料采购保管费支用率,然后按支用率进行分配。材料采购保管费支用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③材料储备资金分析。
材料的储备资金,是根据日平均用量、材料单价和储备天数计算的。上述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动,都会影响储备资金的占用量。储备资金的分析可以使用“连环替代法”。现以钢筋的储备资金为例说明分析方法,见表6-15、表6-16。
表6-15 储备资金计划与实际对比表
根据上述数据,分析日平均用量、单价和储备天数等因素的变动对钢筋储备资金的影响。
表6-16 储备资金因素分析表
续表
从以上分析内容来看,在实际工作中,项目生产企业要根据施工需要合理储备材料,缩短储备天数,减少资金占用。
2)周转材料分析。
工程施工项目的周转材料,主要是钢模、木模、脚手用钢管和毛竹,临时施工用水电料等,在实行内部租赁制的情况下,周转材料分析的主要内容是:周转材料的周转利用率和周转材料的损耗率。
①周转材料的周转利用率分析。
周转材料的特点就是在施工中反复周转使用,周转次数越多,利用效率越高,如果周转慢则周转材料使用时间就长,从而增加租赁费支出。因此,对周转材料的租用单位来说,周转利用率是影响周转材料使用费的直接因素。周转利用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例如:某施工项目拟向企业租用组合模板4500m2,每月租赁单价5元/m2,计划周转利用率90%。由于加快进度,使周转利用率提高到98%,应用差额算法计算可知:
可减少钢模数=(98%-90%)×4500m2=360m2
可少负担钢模租赁费=360m2×5(元)=1800(元)
②周转材料损耗率分析。
由于周转材料的缺损要按原价赔偿,对企业经济效益影响很大,所以要加以重视。周转材料赔偿率的计算公式是:
3)机械使用费分析。
由于项目生产企业的特点,通常会出现一些机械利用率很高,而一些机械利用不足甚至租而不用的情况。利用不足,台班费需要照付;租而不用,则需要支付停班费。总之都将增加机械使用费支出。因此,影响机械使用费的因素有两个:其一是机械台班数的变动;其二是台班费用的变动。在机械使用过程中,必须以满足施工需要为前提,加强机械设备的平衡调度,充分发挥机械的效用;同时还要加强平时的机械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提高机械的完好率,保证机械的正常运转。
影响机械使用费的因素主要是机械利用率。造成机械利用率不高的因素,则是机械调度不当和机械完好率不高。
机械完好率和机械利用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2)人工费分析。
人工费分析主要为完善内部工资分配办法和劳动定额提供基础资料,把工资分配的激励机制体现在施工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中,切实提高劳动生产效率,降低单位人工成本。
影响人工费用变动的因素主要有两个:其一是项目耗用工日数的变动;其二是每个工日平均工资额即工资率的变动。这两个因素,前者是反映劳动生产率水平的高低,后者则反映平均工资水平的高低,单位项目人工费用的变动,同工资率和耗用工日数变动均成正比。对人工费用进行分析,主要采用差额分析法分析每个因素变动对人工费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评价施工企业劳动力的使用以及平均工资的控制效果。
人工费差异可以区分为“价差”和“量差”两部分。价差是指实际工资率脱离预算工资率,其差额按实际工时计算确定的金额,又称工资差异率。量差是指实际工时脱离预算工时,其差额按标准工资率计算确定的金额,又称人工效率差异。
工资率差异=实际工日数×(实际工资率-预算工资率)
人工效率差异=(实际工日数-预算工时)×预算工资率
工资率差异与人工效率差异之和,应当等于人工成本总差异,可据此验证差异分析计算的正确性。
工资差异率形成的原因包括直接生产工人升级或降级使用、奖励制度未产生实效、工资调整、加班或使用临时工、出勤率变化等,原因复杂而且难以控制。一般来说,工资的差异应归属于人事劳动部门管理,差异的具体原因会涉及生产部门或其他部门。
直接人工效率差异的形成原因包括工作环境不良、工人经验不足、劳动情绪不佳、新工人上岗太多、机器或工具选用不当、设备故障多、作业计划安排不当等。它主要是生产部门的责任,但也不是绝对的,例如,材料质量不好,也会影响生产效率。
(3)其他直接费和间接成本分析。
除了主要对上述三项成本进行分析外,还要对其他直接费用和间接成本进行分析。
其他直接费是指生产过程中发生的除直接费以外的其他费用,包括:①二次搬运费;②项目用水、电费;③临时设施摊销费;④生产工具用具使用费;⑤检验试验费;⑥定位复测费;⑦点交费;⑧场地清理费。
间接成本是指为准备、组织生产和管理所需要的费用,主要包括项目经理人员的工资和进行项目管理所需要的费用。间接成本并不随工作量增减而增减,因为其中大部分费用属于固定费用。当超额完成计划时,项目成本中分摊的间接成本就会相对降低,反之就会增高。
其他直接费和间接成本的分析,主要应通过预算与实际数的比较来进行,如果没有预算数,可以用计划数代替预算数。预算与实际比较表的格式如表6-17和表6-18所示。
表6-17 其他直接费预算与实际比较表 单位:万元
续表
表6-18 间接成本预算与实际比较表 单位:万元
用成本项目分析方法分析完各成本项目后,再将所有成本差异汇总进行分析,成本差异汇总表如表6-19所示。
表6-19 成本差异汇总表
续表
6.4.2.3 项目成本指标分析方法
项目成本指标分析方法是指通过建立一系列的项目成本指标来对项目生产企业,项目成本管理水平进行分析的方法,即建立项目成本降低任务、项目平均单位成本以及项目产值成本三方面的成本指标来对企业项目成本进行分析与评价。
(1)全部项目成本分析。
全部项目成本分析,是将全部项目本年实际总成本与按本年实际工程量调整的预算总成本进行比较,计算出全部项目总成本降低额和总成本降低率,借以分析全部产品成本的升降情况。由于全部项目的预算总成本是按照各项目的预算工程量与预算单位成本的乘积加总而得的,这与本年实际总成本的比较基础不一致。为了排除项目工程量因素的影响,单纯的考核成本水平的变动对成本降低的影响,所以要按实际产量调整计算预算总成本。全部项目包括了可比项目和不可比项目。可比项目既有上年的成本资料,也有计划的成本资料,而不可比项目只有计划的成本资料,没有上年的成本资料。因此,全部项目成本分析只能用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比较进行分析。
全部项目成本分析包含两个指标:
在上述公式中,工程量的确定应根据具体情况来进行:如对道路路面施工工程,可以以工程里程作为该工程的工程量;房屋建筑物施工工程,可以以项目完成的建筑面积为工程量;对于疏浚工程,可以以疏浚挖泥量作为工程量。
[例6-12]假设某施工企业本年全部项目成本报表如表6-20所示。
表6-20 项目成本表 单位:万元
根据表6-20,按项目分析全部项目成本计划完成情况如表6-21所示。
表6-21 全部项目成品分析表 单位:万元
通过按项目进行全部成本分析,不仅能说明全部项目成本计划执行情况,而且反映出了各项目实际成本完成计划的情况。该企业全部项目成本实际比计划降低了45万元,降低率为0.22%,其中,可比项目实际成本比计划上升了6万元,上升率为0.51%,不可比项目实际成本比计划成本降低了51万元,降低率为0.26%。这表明,该企业在可比项目成本管理中有待努力。虽然不可比项目没有上年成本资料参考,但是该企业仍然有效地控制了成本。总的来说,该企业成本管理工作做得较好,应该继续保持。
(2)可比项目成本分析。
对可比项目成本同样是使用降低额和降低率两个指标进行分析。与全部成本分析不同,既有上年的成本资料,也有计划的成本资料,所以在可比项目指标中降低额指标与降低率指标和全部成本分析有所不同。可比项目成本降低额指标是指同类项目的两个不同时期成本相比的降低额。可比项目成本降低率指标,是指同类项目的两个不同时期成本相比的降低额,与前期成本水平相比的比率,与成本降低额指标一样,在计算时要将各类项目的成本降低额加总起来计算降低率。由于项目生产企业的工程项目往往不止一类,因此在计算时必须将各类项目的成本降低额加总起来进行考虑。具体包括以下两类指标:
1)项目成本降低任务指标。
利用上述指标进行分析与评价时,首先必须分析指标计划完成情况及各因素变动对指标变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再评价项目生产企业项目成本降低任务的完成情况。
项目成本降低额与降低率指标具有两个特点:一是综合性,它可以把各种项目成本升降情况综合反映出来;二是可比性,因为它是以项目为基础计算的,不仅可以与计划相比较,检查项目成本降低额与降低率的完成情况,而且可以与以前年度相比较,研究成本的降低速度和趋势。
3)项目平均单位成本指标。
项目平均单位成本指标是指项目生产企业一定时期的总成本与总工程量之比,其计算公式如下:
用施工项目平均单位成本指标评价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最为简单、清晰。一般情况下,企业项目实际平均单位成本比预算平均单位成本或上年平均单位成本降低了,说明企业在降低成本方面取得了成绩。
4)施工项目产值成本率指标。
施工项目产值成本率指标是施工企业一定时期施工项目总成本与总产值之间的比。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产值成本率指标,包括了施工企业所有的施工项目,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在具体分析与评价时,施工项目的产值一般用现行价格计算,但在进行动态评价时,为了消除不同时期价格变动的影响,也可以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不变价格来进行分析与评价。
用实际产值成本率与预算(或计划)产值成本率相比较,可以综合反映施工企业全部产品成本节约、超支的程度;用本企业产值成本率指标与同类型施工企业的产值成本率指标比较,可以评价不同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
6.4.2.4 综合成本的分析方法
综合成本,是指涉及多种生产要素,受多种因素影响的成本费用,如分部分项工程成本、月(季)度成本、年度成本等。由于这些成本都是随着项目生产的进展而逐步形成的,与生产经营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做好成本的分析工作,可以促进项目的生产经营管理,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
(1)分部分项工程成本分析。
分部分项工程成本分析是项目成本分析的基础,分析的对象为已完的分部分项工程。分析的方法是:进行预算成本、计划成本和实际成本的对比,分别计算实际偏差和目标偏差,分析产生的原因,为今后的分部分项工程成本寻求节约途径。
分部分项工程成本分析的资料来源是:预算成本来自施工图预算,计划成本来自施工预算,实际成本来自施工任务单的实际工程量、实耗人工和限额领料单的实耗材料。
由于项目包括很多分部分项工程,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每一个分部分项工程都进行成本分析,特别是一些工程量小、成本费用微不足道的零星工程。但是,对于那些主要分部分项工程则必须进行成本分析,而且要做到从开工到竣工进行系统的成本分析,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因为通过主要分部分项工程成本的系统分析,可以基本上了解项目成本形成的全过程,为竣工成本分析和今后的项目成本管理提供一份宝贵的参考资料。分部分项工程成本分析表,如表6-22所示。
表6-22 分部分项工程成本分析表 单位:万元
(2)月(季)度成本分析。
月(季)度的成本分析,是项目定期的、经常性的中间成本分析。对于有一次性特点的项目来说,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通过月(季)度成本分析,可以及时发现问题,以便按照成本目标指示的方向进行监督和控制,保证项目成本目标的实现。
月(季)度成本分析的依据是当月(季)的成本报表。分析的方法,通常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通过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的对比,分析当月(季)的成本降低水平;通过累计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的对比,分析累计的成本降低水平,预测实现项目成本的前景。
②通过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的对比,分析目标成本的落实情况,以及目标管理中的问题和不足,进而采取措施,加强成本管理,保证成本目标的落实。
③通过对各成本项目的成本分析,可以了解成本总量的构成比例和成本管理的薄弱环节。例如在成本分析中,发现人工费、机械费和间接费等项目大幅度超支,就应该对这些费用的收支配比关系进行认真研究,并采取对应的增收节支措施,防止今后再超支。如果是属于预算定额规定的“政策性”亏损,则应从控制支出着手,把超支额压缩到最低限度。
④通过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的实际与目标的对比,分析产量、工期、质量、“钢材、水泥、木材”节约率、机械利用率等对成本的影响。
⑤通过对技术组织措施执行效果的分析,寻求更加有效的节约途径。
⑥分析其他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对成本的影响。
(3)年度成本分析。
项目成本以项目的寿命周期为结算期,要求从开工到竣工到保修期结束连续计算,最后结算出成本总量及其盈亏。由于项目的施工周期一般都比较长,除了要进行月(季)度成本的核算和分析,还要进行年度成本的核算和分析。这不仅是为了满足企业汇编年度成本报表的需要,同时也是项目成本管理的需要。因为通过年度成本的综合分析,可以总结一年来成本管理的成绩和不足,为今后的成本管理提供经验和教训,从而能够对项目成本进行更有效的管理。
年度成本分析的依据是年度成本报表。年度成本分析的内容,除了月(季)度成本分析的六个方面以外,重点是针对下一年度的施工进展情况规划切实可行的成本管理措施,以保证施工项目成本目标的实现。
(4)竣工成本的综合分析。
竣工成本的综合分析是对项目生产结束,全部竣工的成本进行分析。凡是有几个单位工程,而且是单独进行成本核算(即成本核算对象)的项目,其竣工成本分析应以各单位工程竣工成本分析资料为基础,再加上项目经理部的经营效益(如资金调度、对外分包等所产生的效益)进行综合分析。如果项目只有一个成本核算对象(单位工程),就以该成本核算对象的竣工成本资料作为成本分析的依据。
单位工程竣工成本分析,应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①竣工成本分析。
②主要资源节超对比分析。
③主要技术节约措施及经济效果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全面了解单位工程的成本构成和降低成本的来源,对今后同类工程的成本管理很有参考价值。
项目财务评价_项目成本管理
7.3.1 项目财务评价
7.3.1.1 货币时间价值
货币时间价值又称资金时间价值,是指资金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增值。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即使不存在风险和通货膨胀的条件下,今天的1元钱和将来的1元钱价值不等,前者的价值大于后者。例如,将现在的1元钱存入银行,1年后得到1.10元(假设存款利率为10%)。这1元钱经过一年的时间增加了0.10元。
7.3.1.2 货币时间价值的计算
(1)按单利计算。
单利是指无论时间长短,只按本金计算利息,其所生利息不加入本金重复计算利息,即本能生利,利不能生本。
①单利终值的计算。单利终值是指现在的资本按单利计算的未来价值。其计算公式为:
F=P+I
=P+P×i×n
=P(1+i×n)
式中:F——终值,即本利和;
P——现值,即本金;
i——利率;
n——计息期;
I——利息。
②单利现值的计算。单利现值是指若干年后收入或支出资本按单利计算的现在价值。其计算公式为:
P=F/(1+i×n)
式中:F——终值,即本利和;
P——现值,即本金;
i——利率;
n——计息期。
(2)复利计算。复利是指不仅本金计算利息,而且需将本金所生的利息在下期转为本金,再计算利息,即本能生利,利也能生本。货币时间价值一般都按复利计算。
1)复利终值的计算。复利终值是指现在资本按复利计算的未来价值。其计算公式为:
F=P(1+i)n
I=P[(1+i)n-1]
式中:(1+i)n称为“1元的复利终值系数”可通过查“1元的复利终值系数表”求得。
2)复利现值的计算。复利现值是指未来一定时间的特定资本按复利计算的现在价值。其计算公式为:
P=F/(1+i)n
=F(1+i)-n
式中:(1+i)-n称为“1元的复利现值系数”,可通过查“1元的复利现值系数表”求得。
3)普通年金终值和现值。年金是指一定时期每次等额收付的系列款项,通常记为A。年金按每次收付发生的时点不同,可分为普通年金、预付年金、递延年金、永续年金。本书主要介绍普通年金的计算方法。
普通年金是指一定时期内每期期末等额收付的系列款项,又称后付年金。
①普通年金终值的计算。
普通年金终值就是一定时期内每期期末收付款项的复利终值之和。其计算公式为:
F=A[(1+i)n-1]/i
式中:[(1+i)n-1]/i称为“1元的年金终值系数”,可通过查“1元的年金终值系数表”求得。
②普通年金现值的计算。
普通年金现值是指一定时期内每期期末收付款项的复利现值之和。其计算公式为:
P=A[1-(1+i)-n]/i
式中:[1-(1+i)-n]/i称为“1元的年金现值系数”,可通过查“1元的年金现值系数表”求得。
7.3.1.3 项目财务评价的基本方法
对投资项目评价使用的指标分为两类:一类是贴现指标,即考虑了时间价值因素的指标,主要包括净现值、现值指数、内含报酬率等;另一类是非贴现指标,即没有考虑时间价值因素的指标,主要包括回收期、会计收益率等。根据分析评价指标的类别,投资项目评价分析的方法,也被分为贴现的分析评价方法和非贴现的分析评价方法两种。
(1)贴现的分析评价方法。
贴现的分析评价方法,是指考虑了货币时间价值的分析评价方法,亦被称为贴现现金流量分析技术。
①净现值法。
这种方法使用净现值作为评价方案优劣的指标。所谓净现值,是指计算未来现金流入现值与未来现金流出现值之间差额的特定方法。按照这种方法,所有未来现金流入和流出都要按预定贴现率折算为它们的现值,然后再计算它们的差额。如净现值为正数,即贴现后现金流入大于贴现后现金流出,该投资项目的报酬率大于预定的贴现率。如净现值为零,即贴现后现金流入等于贴现后现金流出,该投资项目的报酬率相当于预定的贴现率。如净现值为负数,即贴现后现金流入小于贴现后现金流出,该投资项目的报酬率小于预定的贴现率。
计算净现值的公式:
式中:n——投资年限;
Ik——第k年现金流入量;
Ok——第k年现金流出量;
i——预定的贴现率。
[例7-1]设贴现率10%,有三项投资方案。有关数据如表7-2。
表7-2
净现值(A)=(11800×0.9091+13240×0.8264)-20000
=21669-20000
=1669(元)
净现值(B)=(1200×0.9091+6000×0.8264+6000×0.7513)-9000
=10557-9000
=1557(元)
净现值(C)=4600×2.487-12000
=11440-12000
=-560(元)
A、B两项方案投资的净现值为正数,说明该方案的报酬率超过10%。如果企业的资金成本率或要求的投资报酬率是10%,这两个方案是有利的,因而是可以接受的。C方案净现值为负数,说明该方案的投资报酬率达不到10%,因而应予以放弃。A方案和B方案相比,A方案更优。
净现值所依据的原理是:假设预计的现金流入在年末肯定可以实现,并把原始投资看成是按预定贴现率借入的。当净现值为正数时,偿还本息后该项投资仍有剩余的收益;当净现值为零时,偿还本息后一无所获;当净现值为负数时,该项目收益不足以偿还本息。
净现值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理论上也比其他方法更完善。净现值法应用的主要问题是如何确定贴现率,一种方法是根据资金成本来确定,另一种方法是根据企业要求的项目最低资金利润率来确定。前一种方法,由于计算资金成本比较困难,故限制了其应用范围;后一种方法根据资金的机会成本,即一般情况下可以获得的报酬来确定,比较容易解决。
②现值指数法。
这种方法使用现值指数作为评价方案的指标。所谓现值指数,是指未来现金流入现值和现金流出现值的比率。
计算现值指数的公式:
式中:n——投资年限;
Ik——第k年现金流入量;
Ok——第k年现金流出量;
i——预定的贴现率。
根据表7-2的资料,三个方案的现值指数如下:
现值指数(A)=21669÷20000=1.08
现值指数(B)=10557÷9000=1.17
现值指数(C)=11440÷12000=0.95
A、B两投资项目的现值指数大于1,说明其收益超过成本,即投资报酬率超过预定的贴现率。C投资项目的现值指数小于1,说明其报酬率没有达到预定的贴现率。如果现值指数等于1,说明贴现后现金流入等于现金流出,项目的投资报酬率与预定的贴现率相同。
现值指数法的主要优点是,可以进行独立投资机会获利能力的比较。在例1中,A方案的净现值是1669元,B方案的净现值是1557元。如果这两个方案是互斥的,当然A方案较好。如果两个方案是独立的,哪一个应优先给予考虑,可以根据现值指数来选择。B方案现值指数是1.17,大于A方案的1.08,所以B方案优于A方案。现值指数可以看成是1元原始投资可望获得的现值净收益,因此,可以作为评价一个方案的指标。它是一个相对数指标,反映投资的效率;而净现值指标是绝对数指标,反映投资的效益。
③内含报酬率法。
内含报酬率是根据方案本身内含报酬率来评价方案优劣的一种方法。所谓内含报酬率,是指能够使未来现金流入量现值等于未来现金流出量现值的贴现率,或者说是使投资方案净现值为零的贴现率。
净现值法和现值指数法虽然考虑了货币时间价值,可以说明项目投资方案是高于还是低于某一特定的投资报酬率,但没有揭示项目本身可以达到的具体的报酬率是多少。内含报酬率是根据方案的现金流量计算的,是方案本身的投资报酬率。
内含报酬率的计算,通常需要“逐步测试法”。首先估计一个贴现率,用它来计算方案的净现值;如果净现值为正数,说明方案本身的报酬率超过估计的贴现率,应提高贴现率后做进一步测试;如果净现值为负数,说明方案本身的报酬率低于估计的贴现率,应降低贴现率后做进一步的测试。经过多次测试,寻找出使净现值接近于零的贴现率,即为方案的本身的内含报酬率。
根据例7-1的资料,已知A方案的净现值为正数,说明它的投资报酬率大于10%,因此,应提高贴现率进一步测试。假设以18%为贴现率进行测试,其结果净现值为-499元。下一步降低到16%重新测试,结果净现值为9元,已接近于零,可以认为A方案的内含报酬率是16%。测试过程见表7-3。B方案用18%作为贴现率测试,净现值为-22元,接近于零,可认为其内含报酬率为18%。测试过程见表7-4。
如果对测试结果的精确度不满意,可以使用内插法来改善。
内含报酬率(A)=16%+[2%×9/(9+499)]=16.04%
内含报酬率(B)=16%+[2%×338/(22+338)]=17.88%
表7-3 A方案内含报酬率测试 单位:元
表7-4 B方案内含报酬率测试 单位:元
C方案各期现金流入量相等,符合年金形式,内含报酬率可直接利用年金现值表来确定,不需要进行逐步测试。
设现金流入的现值与原始投资相等,则:
原始投资=每年现金流入量×年金现值系数
12000=4600×(P/A,i,3)
(P/A,i,3)=2.609
查阅“年金现值系数表”,寻找n=3时系数2.609所指的利率。查表结果,与2.609接近的现值系数2.624和2.577分别指向7%和8%。用内插法确定C方案的内含报酬率为7.32%。
内含报酬率(C)=7%+[1%×(2.624-2.609)/(2.624-2.577)]
=7%+0.32%
=7.32%
计算出各方案的内含报酬率以后,可以根据企业的资金成本或要求投资报酬率的高低,对方案进行取舍。假设资金成本是10%,那么A、B两个方案都可以接受,而C方案则应放弃。内含报酬率和现值指数法有相似之处,都是根据相对比率来评价方案,而不像净现值法那样使用绝对数来评价方案。在评价方案时要注意到,比率高的方案绝对数不一定大,反之也一样。这种不同和利润率与利润额不同是类似的。A方案的净现值大,是靠投资20000元取得的;B方案的净现值小,是靠投资9000元取得的。如果这两个方案互相排斥的,就是说A、B方案中只能选择一个,那么选择A有利。A方案尽管投资较大,但是在分析时已考虑到承担该项投资的应付利息。如果这两个方案相互独立,就是说采纳A方案时不排斥同时采纳B方案,那就很难根据净现值来排定优先次序。内含报酬率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应优先安排内含报酬率较高的B方案,如有足够的资金可以再安排A方案。
内含报酬率法与现值指数法也有区别。在计算内含报酬率时不必事先选择贴现率,根据内含报酬率就可以排定独立投资的优先次序,只是最后需要一个切合实际的资金成本或最低报酬率来判断方案是否可行。现值指数法需要一个适合的贴现率,以便将现金流量折为现值,贴现率的高低将会影响方案的优先次序。
(2)非贴现的分析评价方法。
非贴现的方法不考虑时间价值,把不同时间的货币收支看成是等效的。这些方法在选择方案时起辅助作用。
①回收期法。
回收期是指投资引起的现金流入累计到与投资额相等所需要的时间。它代表收回投资所需要的年限。回收年限越短,方案越有利。
当原始投资一次支出,每年现金流入量相等时:
回收期=原始投资额/每年现金净流量
例7-1的C方案属于这种情况:
回收期(C)=12000/4600=2.61(年)
如果现金流入量每年不等,或原始投资是分几年投入的,则可使下式成立的n为回收期:
式中:n——投资年限;
Ik——第k年现金流入量;
Ok——第k年现金流出量。
根据例7-1的资料,A方案和B方案的回收期分别为1.62年和2.30年,计算过程见表7-5。
表7-5 单位:元
回收期法计算简便,并且容易为决策人所正确理解。它的缺点在于不仅忽视时间价值,而且没有考虑回收期以后的收益。事实上,有战略意义的长期投资往往早期收益较低,而中后期收益较高。回收期法优先考虑急功近利的项目,可能导致放弃长期成功的方案。它是过去评价投资方案最常用的方法,目前作为辅助方法使用,主要用来测定方案的流动性而非营利性。
②项目投资收益率法。
这种方法计算简便,应用范围很广,它在计算时使用会计报表上的数据,以及普通会计的收益和成本观念。
项目投资收益率=项目年平均收益率/项目原始投资额×100%
仍以例7-1的资料计算:
项目投资收益率(A)=[(1800+3240)/2]/2000×100%=12.6%
项目投资收益率(B)=[(-1800+3000+3000)/3]/9000×100%
=15.6%
项目投资收益率(C)=600/12000×100%=5%
一般在计算中,公式的分母使用平均投资额,这样计算的结果可能会提高一倍,但不会改变方案的优先次序。
项目投资收益率法的特点包括:①简明易懂,容易计算,它所需的资料只是未折现净现值,或年平均营业利润,或税后利润及初始投资额;②未考虑资金时间价值,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错误的决策。
项目沟通的过程_项目沟通管理
1.3 项目沟通的过程
任何项目沟通都必须有沟通的主体和渠道,其中信息的发送者和信息的接收者是沟通的主体。沟通主体双方通过一定的渠道,按照图1-1的步骤去实现项目信息的交换和思想的交流。
图1-1 项目沟通过程示意图
由图1-1可知,项目沟通过程中有八个方面的具体内容:
(1)确定想法。在项目沟通过程中,信息发送者首先要确定沟通的内容、目的与想法。在沟通过程中要对方接受和理解的东西是什么?实际要发出的信息或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2)进行编码。根据信息接收者的个性、知识水平和理解力等因素,信息发送者努力设法找到一种对方能够理解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将自己要发出的信息或想法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
(3)选择渠道。信息发送者选择合适的沟通渠道,将信息传递给信息接收者。沟通渠道的选择要考虑所传递信息的特性、信息接收者的情况和沟通渠道的噪音干扰情况,以及是否有利于信息反馈等因素。
(4)传送信息。使用选定的渠道将项目信息传送给信息接收者。信息的传送过程有时借助于机器设备来完成,有时通过人们的谈话来实现。一般情况下,电子型信息的传送靠信息网络,书面型信息的传送可借助邮局或快递公司,思想型信息的传送多以面谈的形式来完成。
(5)接收编码。信息以编码的形式从发送者手中转到了接收者一方,并由信息接收者所接收。在这一步骤中,信息的接收者必须全面关注并认真接收对方送来的全部编码,特别是在面对面的沟通过程中,仔细倾听对方的讲述,全面接受对方用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传递的信息编码是非常重要的。
(6)进行解码。是指信息接收者对已经接收到的编码信息进行形式转化,得到可理解形式的信息的加工工作。比如,把各种机器代码转换成自然语言的过程,将外语翻译成中文的过程,将方言或者暗语、手势转化成能够理解的语言的过程等。
(7)分析理解。是指通过汇总、整理、分析和推理的过程,来全面理解那些已经完成解码的信息所表示的想法和要求。例如,全面认识对方描述的事件的特性,真正明白对方所表达的意图和想法,完全了解对方安排的任务和工作,体会和掌握对方的心情和感情等。
(8)积极反馈。是指信息接收者在对信息发送者提供的信息有疑问,有不清楚的地方或者为了回应对方而做出的询问或信息回馈,这是一种反向的信息沟通过程。反馈是项目沟通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它有助于人们的相互理解,而只有相互理解才能够使沟通继续下去。
在上述过程中沟通和交换的信息,既有用语言、文字表达的信息,也有“字里行间”和“言外之意”的信息,特别是在思想交换和感情交流的沟通过程中更是如此。因此必须充分使用编码、反馈和非语言沟通等手段,否则甚至会造成沟通中断或“言者无意,听者有心”等各种误解的情况和结果。项目经理必须熟悉项目沟通过程,并充分使用这一过程去分析和发现项目管理中出现的各种沟通障碍,从而使项目组织中的信息畅通。
煤矿企业加强基础管理的工作要点_中国煤矿企业安全发展研究
针对我国煤矿企业基础管理薄弱的现状,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等有关部门对下一步煤矿企业加强基础管理提出了一些指导意见和工作部署,特别地,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等七部委分别于2006年6月7日颁布了《关于加强国有重点煤矿安全基础管理的指导意见》(安监总煤矿[2006]116号)和2007年4月28日颁布了《关于加强小煤矿安全基础管理的指导意见》(安监总煤调[2007]95号),这对于指导各类煤矿企业加强安全基础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建立健全煤矿企业安全管理机制
对于国有煤矿企业,要根据《关于加强国有重点煤矿安全基础管理的指导意见》,建立和完善下述管理机构和制度建设:
(1)依法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机构。煤矿企业必须按照《安全生产法》的规定,建立安全管理机构,配齐安全管理人员。煤矿的“一通三防”、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的防突、电气设备防爆、水文地质等安全管理工作必须明确专门人员负责。企业内部的安全管理机构实行派驻制,驻各矿安全管理机构由集团公司直接领导。企业内部安全管理机构在检查中发现“三违”行为或安全隐患,依照有关规定,有经济处罚权、停产整顿权、提出免去矿长和有关管理人员的建议权,并应定期向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报告煤矿安全情况。企业必须接受政府安全监管部门、行业管理部门和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的监管监察。
(2)建立和完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企业应当依照有关规定,建立以下安全管理制度:①安全生产责任制度;②安全会议制度;③安全目标管理制度;④安全投入保障制度;⑤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制度;⑥安全教育与培训制度;⑦事故隐患排查与整改制度;⑧安全监督检查制度;⑨安全技术审批制度;⑩矿用设备器材使用管理制度;矿井主要灾害预防制度;事故应急救援制度;安全与经济利益挂钩制度;入井人员管理制度;安全举报制度;管理人员下井及带班制度;安全操作管理制度;企业认为需要制定的其他制度。
(3)强化企业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企业法定代表人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其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安全规划、安全目标和安全技术措施计划,使企业安全与发展同步规划、同步部署、同步推进;建立企业内部安全指标考核体系,落实各级管理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健全安全管理机构,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充实安全管理人员,加强企业内部安全管理;足额提取和有效使用安全费用,保障必需的安全投入,治理和消除事故隐患;组织制定安全技术培训、考核方案和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依法办理保险;建立以安全为重点的干部考核制度,把安全业绩作为管理人员晋升、奖励的重要因素;及时、如实报告安全生产事故。
(4)建立并严格落实各个岗位的安全责任制。必须建立各级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制、职能部门的业务保安责任制和各工种的安全岗位责任制,明确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和各个岗位的职工在安全生产中应负的职责,分级管理,层层落实。
对于小煤矿企业,要根据《关于加强小煤矿安全基础管理的指导意见》,建立和健全下述安全管理机制:
(1)完善矿井安全管理人员的配置。矿井设立矿长,安全、生产、机电副矿长和技术负责人(技术副矿长、总工程师,下同)等安全管理人员必须具有煤矿安全生产相关专业中专(含中专)以上学历、从事煤矿安全生产相关工作3年以上的经历,其中矿长还必须具备安全生产技术、管理岗位两年以上的工作经历。生产、辅助单位要配齐具有相应安全生产管理资格的安全管理人员。
(2)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小煤矿必须明确企业法定代表人(包括煤矿的实际控制人和主要负责人,下同)、分管负责人、技术负责人、生产辅助单位、职能机构和各岗位人员承担的安全生产责任,把安全生产的责任逐级逐项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和各岗位人员,形成健全完善的安全生产责任制体系。
(3)明确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责任。小煤矿企业法定代表人是安全生产第一责任者。负责全面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组织制定落实安全生产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健全安全管理机构,配齐安全管理人员,落实管理人员下井跟班制度;保证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保障职工安全生产的合法权益,落实职工安全培训;组织安全检查,及时消除事故隐患;制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及时报告和组织事故抢救;主动接受并积极配合安全生产执法检查,认真整改存在的问题;建立和维护企业安全生产诚信。
(4)建立安全监督检查制度。矿井设立专职安全管理机构,配备足够的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其中,配备的专职安全检查人员不少于5人,并确保每班都有专职安全检查人员在井下检查监督安全生产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
(5)落实安全办公会议制度。小煤矿每周至少由煤矿企业法定代表人主持召开1次安全生产办公会议,专门研究解决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办公会议决定事项要明确责任,形成纪要,并在下次会议检查落实,留有记录。
二、加强安全生产技术管理
对于国有煤矿企业,要根据《关于加强国有重点煤矿安全基础管理的指导意见》,加强安全生产技术管理工作:
(1)健全以总工程师为核心的技术管理体系。总工程师对技术工作全面负责,对“一通三防”工作负技术管理责任。必须设立由总工程师直接管理的科研、设计、地测、生产技术、“一通三防”等技术部门和机构,负责落实技术管理工作。集团公司对各矿总工程师、公司技术管理部门负责人的任命,要征得总工程师的同意;矿井开拓巷道布置,采掘部署,生产系统调整,技术规范、标准、措施的制定,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推广应用等重大技术问题由总工程师负责决策。总工程师负责组织制定安全技术措施费用使用方案。采、掘、机、运、通、安监、地测等基层单位必须配备专职技术人员,负责现场安全技术措施的制定和实施。
(2)建立和完善安全科技开发机制。煤矿企业集团应逐步建立安全科研机构,配备足够的科研人员,高瓦斯和煤与瓦斯突出矿井要配备专门的瓦斯治理研究人员。确定安全科研项目,保证安全科研经费。制定奖励制度,激励企业职工和科技人员开展技术攻关、技术革新活动,推动科技创新和先进科技成果在安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3)研究解决安全生产技术难题。企业要根据安全生产实际,与科研、地质、高校、设计、协会等机构联合,对安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开展科研攻关。对灾害严重、经专家论证现有技术条件难以保障安全的煤层,应停止开采。
(4)加强现场技术管理。矿总工程师要定期组织对技术措施、作业规程、操作规程进行审批,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定期组织在用安全设备、仪器、仪表的检测检验。坚持单项工程编制专门措施。技术人员必须动态掌握施工环境的变化,及时对措施进行修改、补充。对巷道贯通、系统调整、排放瓦斯、盲巷管理、火区启封等重要技术工作,必须成立由总工程师负责的技术协调管理小组,加强现场协调指挥。要严格技术资料档案管理,准确、及时地标注图纸资料,健全技术资料档案,对记载矿井开采情况和隐患的技术资料,以及周边小煤矿的开采技术资料要妥善保管。
(5)严格执行“一通三防”技术管理的有关规定。做好矿井瓦斯等级、煤尘爆炸性、自燃倾向性的鉴定报批工作。采煤工作面提高单产、采用放顶煤回采工艺、增加采掘工作面数量,必须由集团公司总工程师组织技术论证,在通风系统可靠,瓦斯、火灾、煤尘防治技术有保障的前提下实施,严禁超通风能力生产。高瓦斯和煤与瓦斯突出矿井采区必须设专用回风巷,采煤工作面设置排放瓦斯尾巷必须符合规程规定,掘进巷道必须按规定形成独立的通风系统。要保证通风设施的质量,从巷道设计入手优化矿井通风系统。高瓦斯矿井、突出矿井必须“先抽后采”,达到国家有关规定的要求,保证在正常配风条件下采掘工作面瓦斯不超限。在完善防尘系统的基础上,强化采煤机、掘进机内外喷雾和运输转载点等自动喷雾的使用,推广煤体注水工艺,从源头治理粉尘。必须按标准建立瓦斯监测监控系统,并要有专职管理队伍,专人维护,定时检验,确保真正发挥作用。
(6)加强矿井水患防治工作。要摸清矿区水文地质情况,定期组织对矿区及周边积水情况的调查,加强预测预报。要完善有关水文图纸资料,公示技术预测结果,让职工清楚水情、水患,掌握防范措施。坚持“有疑必探、先探后掘”的原则,制定和完善防治水措施,配备足够的防治水装备,制订防治水应急预案,确保水患的有效防治。
对于小煤矿企业,要根据《关于加强小煤矿安全基础管理的指导意见》,加强安全生产技术管理工作:
(1)建立技术管理体系。企业法定代表人负责建立以技术负责人为首的技术管理体系,技术负责人对煤矿安全生产技术工作负责。矿井设立技术管理机构,配备采矿、通风、机电、地质及测量等专业技术人员。技术人员必须具备中专以上学历。
(2)加强技术基础工作。技术负责人负责制定矿井灾害预防计划,加强矿井灾害预防工作。要严格按照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的规定绘制矿井相关图纸,图纸要符合技术规范的要求并与实际相符,采掘工程平面图每半月要实测填图一次,并按有关规定及时向煤矿安全监管部门报送相关图纸。对矿井地质情况、开采情况、周边矿井采空区情况等要由技术人员定期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采取安全技术措施,并形成完整的技术基础资料。严禁超层越界开采。
(3)确保矿井生产系统完善可靠。矿井和采区生产布局科学合理,回采工作面采用正规壁式采煤方法,严禁巷道式采煤,确保系统完善,运行可靠。年产6万吨及以下的矿井、年产6万吨以上矿井的一个采区只准一个采煤工作面,两个掘进工作面同时生产。
(4)加强矿井“一通三防”的技术管理。技术负责人负责组织制定并落实“一通三防”专项措施,确保系统安全可靠。每旬组织一次对矿井全面测风,对采掘工作面和其他用风地点,应根据实际随时测风,严禁采掘工作面微风或无风作业。对风门、局扇等设施明确专人看管和维护。矿井必须安装瓦斯监控系统,并确保传感器安装符合规定,系统完好,监控有效。采掘工作面要配备专职瓦斯检查工,及时检查瓦斯、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情况,杜绝超限作业。煤与瓦斯突出煤层必须落实“四位一体”的防突措施,掘进工作面实现“三专两闭锁”。矿井按有关规定建立瓦斯抽放系统,并保证有效使用。开采自然发火煤层必须落实综合防灭火措施。所有矿井都要建立防尘系统,落实综合防尘措施。
(5)加强矿井水害防治的技术管理。严格执行“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水害防治十六字原则,落实“防、堵、疏、排、截”五项综合治理措施。受水威胁的矿井和区域必须建立探放水队伍,配齐探放水设备。技术负责人每季度组织一次对矿井水情调查,查明矿井和开采区水文地质条件,制定水害防治的专项措施。
(6)及时解决安全生产技术问题。技术负责人每月组织一次技术分析会议,及时研究解决安全生产技术问题。重大安全隐患或技术难题,应聘请相关专家进行分析论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安全生产。经专家论证,矿井在技术上不能保证安全生产的,要立即停止生产。
三、规范企业劳动定员管理
劳动定员管理是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基础工作,是科学合理组织生产,优化企业劳动组织,提高劳动效率,减少入井作业人员,促进安全生产的基本保障。科学合理的劳动定员可以降低不安全因素发生的概率,有利于改善企业劳动组织,有利于减轻工人劳动强度,有利于减少事故的发生。
根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6年10月11日颁布的《关于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规范企业劳动定员管理的若干指导意见》(安监总煤矿[2006]216号),煤矿企业要健全、完善劳动定员管理的相关工作制度:①明确专人负责劳动定员管理工作。煤矿企业的人力资源或劳动工资部门应明确专人负责劳动定员管理,专职做好劳动定员标准编制及组织实施等工作。②制定劳动定额定员标准。煤矿企业必须按照国家和地方人民政府有关劳动定额定员管理的规定和要求,制定科学、合理、平均先进和可操作的劳动定额定员标准。③严格落实劳动定额定员标准。煤矿企业应严格按照劳动定额定员标准配备作业人员,严格按定员组织生产。煤矿企业对生产矿井、生产矿井对生产区队要层层建立劳动定额定员考核办法。④健全完善有关的工作制度。煤矿企业应根据国家有关要求和企业安全生产的实际,制定和完善劳动定员管理工作的相关制度和规定,切实做好劳动定员原始记录、入井人员考勤和统计分析等工作,确保劳动定员标准得到认真贯彻落实。
煤矿企业劳动定员管理需要达到下述要求:①控制入井人数。国有重点煤矿原则上每个采区同时作业的采、掘人员每小班不得超过100人。特殊情况确需增加采区作业人数的,煤矿企业应制定专门的安全措施报省级煤炭行业管理部门批准,报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备案。②控制采、掘工作面个数。煤矿在一个采区内同一煤层不得布置3个(含3个)以上回采工作面或5个(含5个)以上掘进工作面同时作业,逐步推行一个采区1个回采工作面、两个掘进工作面的生产作业方式。③优化设计,减少定员。煤矿建设工程项目设计单位应严格按照《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经综合分析类比和系统环节定岗定员核算井下劳动定员。煤矿采区设计要做到系统完善、布置合理,应积极采用先进开采技术、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简化生产系统,减少用人环节。④严格按核定生产能力组织生产。煤矿企业必须严格按核定的生产能力合理安排全年生产计划和劳动定员;坚持正规循环作业,做到均衡生产;按规定安排主要采掘设备、提升运输设备检修,严禁挤占设备检修时间进行生产作业。严禁两班交叉作业。除带班人员、要害岗位人员必须在现场交接班以外,严禁其他人员在采、掘作业现场交接班。⑤优化劳动组织和人力资源配置。煤矿企业应优化劳动组织,合理安排队、组编制,减少管理层次,减少工作环节;逐步实行四班六小时工作制,用三班进行生产,一班进行检修。⑥推行井下人员管理监测系统。煤矿企业应利用先进技术和装备,加强入井人员考勤,逐步推行井下人员管理监测系统,及时准确地掌握入井人数和入井人员的工作区域。将煤矿井下人员管理监测系统纳入煤炭行业管理、煤矿安全监管信息管理网络系统。⑦实行“限员挂牌”制。煤矿企业要实行“限员挂牌”制,煤矿在井口、采区及采、掘工作面现场要设牌板,真实标明核定的每班作业人数和实际每班作业人数。
四、加强安全生产现场管理
根据《关于加强国有重点煤矿安全基础管理的指导意见》,国有煤矿企业要提高现场安全管理水平:
(1)加强煤矿管理人员的现场指挥。强化集团公司、矿两级调度指挥系统,确保指挥畅通、及时、有力。对各级管理人员下井作出规定,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每月下井不少于3次,安全生产系统领导每月下井不少于6次,其他领导每月下井不少于3次。煤矿党委书记、矿长每月下井不少于10次,安全生产系统领导每月下井不少于15次,其他领导每月下井不少于6次。煤矿每班必须至少有一名矿副总工程师以上管理人员带班下井,深入重点区域和关键环节,及时发现和消除隐患;区队管理人员必须与工人同上同下;生产系统管理人员重点巡回检查,抓住重点、抓住关键、抓住细节,盯住薄弱环节,消灭死角;强化夜班现场指挥;定期公布煤矿负责人和管理人员下井情况,接受群众监督。
(2)加强基层班组建设。重点加强区队、班组建设,把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各项措施细化落实到班组。要提高班组长的素质,根据企业实际制定班组长任职标准,将班组长岗位工作经历纳入煤矿各级管理人员选拔的基本前提。建立以安全为核心的班组考核标准,规范班前活动程序,每班进行考核。煤矿企业集团每年召开安全生产班组建设工作会议。
(3)严格按照规定的定编、定员、定额组织生产。严格正规循环作业,严禁违反定员标准组织生产。采掘一线逐步推行“四班六小时工作制”,严格控制加班加点。严禁同一区域多单位违反程序作业,多头指挥。执行特殊岗位现场交接班制度,严禁交接班时两班人员在现场交叉作业。
(4)加强设备管理。严把设备的安全准入关。定期对在用设备进行检修、维护、保养和检测,确保安全有效。加快设备更新,严禁超期服役。禁止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机电设备。杜绝电气失爆。
(5)有效制止煤矿“三违”行为。建立和完善井下人员岗位责任考核制度,所有作业人员必须严格执行作业规程、操作规程,履行岗位责任,遵守劳动纪律。要制定能够有效制止“三违”现象的处罚、教育规定,严肃查处“三违”行为。
根据《关于加强小煤矿安全基础管理的指导意见》,小煤矿企业要加强安全生产现场管理,提升小煤矿的安全基础管理水平:
(1)落实企业法定代表人和管理人员下井带班制度。企业法定代表人每月下井不得少于10次,生产、安全、机电副矿长和技术负责人每月下井不得少于15次。井下每班必须确保至少有1名矿级管理人员在现场带班。带班人员要做到与工人同下同上,深入采掘工作面,抓安全生产重点环节,督促区队加强现场管理,把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各项措施细化落实到区队和班组。
(2)落实现场管理制度。煤矿要严格落实井口检身制度,严禁人员酒后或带火种等下井。要建立各生产、辅助单位现场安全管理制度,单位安全管理人员和班组长必须坚持作业现场带班,加强现场检查和安全管理,严格按照安全规程、作业规程、操作规程组织生产,从严查处“三违”现象。现场存在安全重大隐患时要立即停止作业,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存在险情时必须立即将人员撤出到安全地点,并及时上报。
(3)加强现场作业管理。每个采掘工作面开工前必须编制作业规程,制定安全技术措施,经煤矿技术负责人批准并向现场人员贯彻后认真执行,生产和辅助单位技术负责人负责组织安全技术措施的落实。对贯通巷道、排放瓦斯、处理自然发火、探放水等工作,煤矿技术负责人要到现场指挥和管理。
(4)加强现场的顶板管理。井巷推广使用锚喷支护,回采工作面采用金属液压支护,2008年底淘汰木支护,严禁无支护从事采掘活动。要建立采掘工程质量班组验收标准和办法,严格当班的质量验收,及时解决存在的质量隐患和安全问题,确保采掘工作面支护优良和作业安全。
(5)加强矿井机电管理。建立设备定期查验、检测、维护、保养和检修制度,保证设备完好;杜绝电气设备失爆,严禁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机电设备;完善供电系统和规章制度,严格按规定实行双回路供电,定期检修供电线路、设备,保证矿井用电安全。
(6)加强爆破材料和放炮作业的管理。建立健全爆破材料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爆破材料的储存、运输必须严格遵守《煤矿安全规程》的有关规定,严禁使用非矿用安全型炸药;保证矿井爆破材料“领、用、销”的数据记录真实、一致;煤矿井下爆破作业必须严格遵守《煤矿井下爆破作业规程》,坚持“一炮三检”(装药前、放炮前和放炮后分别检查现场瓦斯,瓦斯超限停止操作)和“三人连锁”(班组长、安检员、专职放炮员三人共同认定后,才许放炮)放炮制度。
(7)推进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建立矿井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制度,制定年度达标计划和考核标准,努力实现小煤矿采、掘、机、运、通等系统及地面设备设施的安全质量标准化。
(8)落实职业危害的防治。配备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检测和防护设备与装置,认真落实现场防治呼吸性粉尘、噪声、有毒有害气体的措施,切实改善井下作业环境;如实申报作业场所职业的危害情况。按标准为职工免费配备必要的劳动保护用品,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职业健康检查。
五、强化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
根据《煤矿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十一五”期间,煤矿企业要按照《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中认定的15种重大隐患,建立健全煤矿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报告制度。煤矿企业要建立隐患排查工作责任制。制定隐患排查整改方案,定期对煤矿存在重大事故隐患的作业场所、设施设备、重点环节、重点部位进行隐患排查,对排查出的事故隐患进行评估、分级和登记,明确隐患整改的期限和质量要求,实行动态管理。加大隐患治理投入力度,按照分级分期的原则,确保排查出的事故隐患得到及时有效的整改,对矿井通风系统、瓦斯抽采系统和采空区等存在重大事故隐患的设施、场所要重点治理,做到“项目、资金、设备材料、责任人、进度”五落实。煤矿企业要及时淘汰危及安全生产的落后设备、设施和工艺,提高安全生产技术水平和安全装备水平。地方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加大对煤矿企业隐患排查治理现场检查力度,加强跟踪监督监察。[4]
加强隐患排查的管理应做到:①建立安全生产投入长效机制。按有关规定提足、用好安全生产费和维简、折旧等费用,保证隐患整改的资金投入。每年制定安全资金提取和使用计划,安全资金要设立专用账户,专款用于安全技术措施和隐患治理。对重大安全隐患治理要制定专门计划,落实资金,明确专人负责。②加强隐患排查整改。煤矿建立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制度,明确日常排查、定期排查和分级管理的任务、范围和责任。矿井每月至少组织一次全面的、以隐患排查为主要内容的安全大检查,生产辅助单位安全管理人员和班组长负责随时进行隐患排查。煤矿对查出的各类隐患要进行登记,落实整改措施和责任人员,限期进行整改。整改结束后,按规定由煤矿企业法定代表人或主管负责人组织进行验收。每季度向县级以上地方政府煤矿安全生产监管部门提交隐患排查整改书面报告。③认真做好停产整顿、节日放假停产检修和复产验收工作。停产整顿的小煤矿要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整改内容、方法和安全技术措施,限期完成整改。节日停产放假或检修的矿井必须制定和采取保障安全的措施,恢复生产前,煤矿企业要制定具体的复产方案,落实安全保障措施,对员工要集中进行安全培训教育。煤矿整顿、整改完毕后要向政府相关部门申请验收,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煤矿不得恢复生产。[5]
六、加强应急管理和事故处理
(1)加强应急管理建设。煤矿要制定年度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并根据实施情况及时修改完善;编制事故应急预案,完善应急救援制度,并报当地政府和相关机构;确定事故或紧急状态下的防范避灾、救灾措施和处置程序,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物资设备,定期组织培训和演习。
(2)保障应急救援能力。根据国家相关规定设立矿山救护队,配备救护装备;不具备单独设立救护队条件时,应当落实兼职救援人员,并与就近的救护队签订救护协议或联合建立矿山救护队,保证事故发生后能得到及时救援。
(3)严格落实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制度。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煤矿企业负责人应按规定及时报告有关部门并积极组织抢险,不得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严禁发生事故后逃匿;支持和配合事故调查工作,不得提供伪证和虚假情况;按照“四不放过”原则,认真吸取事故教训,开展警示教育,制定实施切实可行的整改和防范措施,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按规定及时存储或补齐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保障事故抢险、救灾和善后处理资金。
七、总结国内企业的成功做法并推广应用
积极总结国内一些煤矿在安全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并将他们的成功经验予以推广,对于搞好煤矿安全生产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目前,由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和神华集团共同倡导实施的《煤矿本质安全管理系统研究》课题,在神东矿区上湾煤矿和徐州矿业集团权台矿相继试点获得成功后,已经开始在全国100多个国有重点煤矿进行推广实施。这套煤矿安全管理体系系统分析了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现状,充分吸收了国内外各种安全管理方法的优点,是一套以危险源辨识为基础,以风险预控为核心,以管理员工不安全行为为重点,以切断事故发生的因果链为手段的全面、系统、可持续改进的现代安全管理体系。据介绍,这套安全管理体系具有下述诸多特点,值得推广借鉴:突出体现了风险预控、未遂管理的特点,能够从源头上解决隐患排查不彻底、管控对象和管控重点不明确的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操作人员的应知应会以及安全管理工作中长期存在的严格不起来、落实不下去的问题;突出体现了实用性和普遍性的特点,适用于我国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煤矿的安全管理等。[6]
此外,兖矿集团和枣矿集团的安全管理经验也值得总结和借鉴。
兖矿集团的“以人为本”双向监督制度实施后,通过赋予现场工人“六项权力”,形成双向监督制约机制:一是区队班前不讲安全,工人有权拒绝下井;二是现场中没有跟班领导和安监员,工人有权停止生产;三是干部违章指挥,工人有权拒绝生产;四是安全设施不完善,工人有权不进入现场;五是安全没有保障,工人有权撤离现场;六是跟班盯岗干部早上井,工人有权早上井。兖矿采取“党委管党、行政管长、工会管网、团委管岗、居委会协防”的办法,形成方方面面抓安全、层层设防保安全的局面。在“三违”人员处理上,让“三违”人员持卡过区队、纪委、团委、工会、家属、安监六关,每个关上都要对其进行安全教育,提出处理意见。
枣矿集团通过综合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得出规章制度落实的“折扣定律”,即安全生产的有关规章制度从集团公司、矿、区队、班组到现场每名矿工,层层下去,也往往是层层“折扣”,根源在于“严格不起来,落实不下去,贯彻执行不力”。为此,枣矿集团实行准军事化管理,锤炼执行力,制定并实施《准军事化管理细则》,提出了“把矿山打造成兵营,把职工塑造成军人”的目标,集团公司最高领导层率先垂范,在矿区上下全面展开,培养“没有任何借口”、“绝对服从”和定时复命、雷厉风行、令行禁止的作风。为有效遏制“三违”,他们仅在帮教这一环节上就要使其过“六道关”,即单位帮促教育关、个人反思亮相关、组织教育引导关、“三违医院”诊治关(“大夫”由安全管理人员承担)、家教亲情感化关、陪护伤员警醒关,时间总计31天。一般轻微的“三违”也要过三关,时间为9天。在规定的时限内,每一项都有具体的内容。实行准军事化管理所产生的直接效果是“三违”现象大幅减少。枣矿集团以“安全是根,根基不牢,地动山摇”的理念,深化对“三基”(基层、基础、基本功)建设的认识,不断强化措施,实现了百万吨死亡率由2000年的0.75、2001年的0.57、2002年的0.28,降为2003年的0.18,2004年实现零死亡,以及2005年产煤2001.6万吨,百万吨死亡率0.1的安全好成绩。山东省政府已先后两次在枣矿召开安全生产现场会,开展“全省工交系统学枣矿、国有大矿学枣矿”的“双学”活动。[7]
[1]赵铁锤:《中国煤矿安全监察实务》,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年版,第66~67页。
[2]转引自金龙哲、宋存义主编:《安全科学原理》,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22页。
[3]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网站资料。
[4]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煤矿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2007年2月17日。
[5]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等七部门2007年4月28日颁布的《关于加强小煤矿安全基础管理的指导意见》(安监总煤调[2007]95号)。
[6]郝贵:《关于我国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的探索与实践》,《管理世界》,2008年第1期。
[7]杨庆生、李豪文、解士英:《创新安全文化建设推进企业安全发展——山东枣庄矿业集团公司安全文化建设调查报告》,《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调查研究》(内部资料),2006年第1期。
中国煤矿安全监管的主要行动_中国煤矿企业安全发展研究
近年来,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监管的主要行动有:
一、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为使安全生产工作走上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法制轨道,国家加大了对包括煤矿在内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建设进程,主要有:2001年4月21日,《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国务院令第302号公布);2002年6月29日,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自2002年11月1日起施行;2004年1月7日国务院第34次常务会议通过、2004年1月13日公布施行的《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国务院令第397号)。随即,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于2004年5月17日公布了《煤矿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令第8号)。2006年6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2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六)》,对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导致事故发生的企业及其负责人,加大了刑事制裁和经济处罚的力度。
在煤矿安全监察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使煤矿安全监察工作做到依法监察:2000年11月1日,国务院第32次常务会议通过《煤矿安全监察条例》(国务院令第296号),将煤矿安全监察工作纳入法制的轨道,使我国煤炭行业“国家监察、地方监管、企业负责”的安全责任体制初步建立;2000年12月9日,国家煤矿监察局发布《煤矿安全监察员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了煤矿安全监察员的资格、权利、义务、职责以及监察程序和监察员的管理办法等;2003年6月13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又发布《煤矿安全监察员管理办法》;2003年6月20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发布《煤矿安全监察行政复议规定》(局令第3号);2003年7月2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发布《煤矿安全监察行政处罚办法》(局令第4号);2004年11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完善煤矿安全监察体制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煤矿安全监察、监管职责,建立健全煤矿安全监察、监管协调工作机制,加强对地方煤矿安全监管工作的检查指导,建立监察执法责任追究制度等,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煤矿安全监察体制。
在技术法规方面,2001年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组织专家把执行多年的《煤矿安全规程》(1992年颁布)、《小煤矿安全规程》(1996年颁布)、《煤矿安全规程(露天部分)》(1993年颁布)合为一体,重新修订,形成2001年版《煤矿安全规程》,使执法检查有了具体标准和依据。2004年《煤矿安全规程》再次修订,自2005年1月1日起施行。新版《煤矿安全规程》共四编751条,这是我国煤矿安全生产技术法规的一次重大飞跃。
二、确定安全生产目标控制指标体系
2004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国发[2004]2号)提出了我国安全生产的中长期发展目标:第一阶段:2003~2007年,即本届政府任期内,基本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煤矿安全监察和监管体系,基础工作明显改善,煤矿事故多发的状况有所扭转,事故总量有所下降,重特大事故初步遏制,煤矿生产百万吨死亡率有一定的下降幅度;第二阶段:到2010年,形成比较规范完善的煤矿安全法治秩序,全国煤矿安全状况明显好转,重特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百万吨死亡率大幅度下降;第三阶段:到2020年,我国煤矿安全状况实现根本性好转,百万吨死亡率、尘肺病患病率、煤矿万元产值事故损失率等指标,达到或者接近世界发达国家水平。
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了以煤矿安全生产为重点的安全生产法执法检查,提出了“力争用两年左右的时间,使重特大瓦斯爆炸事故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和“争取用三年左右的时间,解决小煤矿问题”的两个近期目标要求。
结合国家“十一五”规划,我国专门出台了《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以及《煤矿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对未来煤矿安全生产的发展目标作出了具体规定。这是此前从未有过的两个专门规划。根据《煤矿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①到2010年,全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比2005年下降25%以上,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事故起数比2005年下降20%以上,职业危害严重的局面得到有效控制,煤矿安全生产状况明显好转。②2007年,煤矿瓦斯事故死亡人数比2005年下降20%以上;到2010年,煤矿瓦斯事故死亡人数进一步下降。③到2010年,小煤矿数量力争控制在1万处左右,安全生产水平明显提高。④到2010年,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煤矿安全监管监察体系、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技术支撑体系、信息体系、培训体系、宣传教育体系和应急救援体系。
与此同时,我国建立了全国和各省(区、市)的年度控制指标体系,对安全生产情况实行定量控制和考核。依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从2004年起,国家向各省(区、市)人民政府下达年度安全生产各项控制指标,并进行跟踪检查和监督考核。对于各省(区、市)安全生产控制指标的完成情况,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将通过新闻发布会、政府公告、简报等形式,每季度公布一次。
三、建立安全生产许可制度并强化执法
根据2004年国务院颁布的《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国务院令[第397号]),国家对矿山企业、建筑施工企业和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破器材生产企业实行安全生产许可制度。未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的,不得从事生产活动。煤矿企业应当以矿(井)为单位,在申请领取煤炭生产许可证前,按规定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否则为非法生产。至此,煤矿企业必须取得“六证”(采矿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煤炭生产许可证、营业执照、矿长资格证、矿长安全资格证),才具备合法生产的基本条件,否则属非法煤矿。
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自组建以来,不断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比如,2004年1~11月,各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监察执法结果是:①监察各类煤矿矿井2.38万处、6.34万矿次,监察覆盖率93.45%,同比减少1.61个百分点;②查处各类事故隐患34.47万条,按期完成隐患整改28.91万条,隐患整改率93.54%,同比增加2.51个百分点;③查处各类煤矿事故3082起,按期完成结案2654起,事故结案率97.22%,同比增加0.11个百分点;④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1.31万份,实际收缴行政处罚罚款12745万元,同比增加4664万元,增长57.71%;⑤制作和使用各类执法文书16.38万份,同比减少2503份,降低1.51%。[13]2007年1~11月,全国煤矿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基本情况如表12-2所示。
表12-2 2007年1~11月全国煤矿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基本情况表
资料来源: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网站。
除了单独执法外,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越来越多地采取联合执法,常常联合国土资源、公安、工商、发改委等部门进行。比如,2005年6月16日发布的《关于严厉打击煤矿违法生产活动的通知》(安监总煤矿字[2005]54号)就是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资源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的名义联合下发的。该通知明确提出,“各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要会同国土资源管理、地方煤矿安全监管、煤炭行业管理、工商行政管理、环保、公安、电力等部门,组织开展对四类应予关闭矿井和五类停产整顿矿井的联合执法。”据统计,2006年1~11月,全国26个统计单位(省、区、市和新疆兵团)共组建联合执法检查组2111个;检查煤矿企业11852个,查处非法矿井781个;下达执法文书27508份;责令停产整顿矿井2645个;责令关闭矿井511个;暂扣各类证照2985个;吊销各类证照294个。[14]
四、建立完善安全生产三项经济制度
2000年以来,我国逐步认识到经济手段在治理煤矿安全生产中的重要性,通过努力,现在已建立并完善了安全生产三项经济制度。
第一,煤炭生产安全费用提取和使用制度。根据《煤炭生产安全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财建[2004]119号)和《关于调整煤炭生产安全费用提取标准加强煤炭生产安全费用使用管理和监督的通知》(财建[2005]168号),煤矿企业的安全费用按照不同标准,从吨煤生产中单独提取,与以前的煤矿维简费分离,实行专款专用,专门用于安全方面的支出。目前的标准是:大中型煤矿中,①高瓦斯、煤与瓦斯突出、自然发火严重和涌水量大的矿井吨煤不低于8元,其中,45户重点监控煤炭生产企业吨煤不低于15元;②低瓦斯矿井吨煤不低于5元;露天矿吨煤不低于3元。小型煤矿中,①高瓦斯、煤与瓦斯突出、自然发火严重和涌水量大的矿井吨煤不低于10元;②低瓦斯矿井吨煤不低于6元。
第二,建立煤矿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制度。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国发[2004]2号),财政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制定了《煤矿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管理暂行办法》(财建[2005]918号),决定自2006年1月1日起要求煤矿企业建立风险抵押金。煤矿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是煤矿企业以其法人名义将本企业资金专户存储,用于本企业生产安全事故抢险、救灾和善后处理的专项资金。按照煤矿企业核定(设计)或者采矿许可证确定的生产能力,风险抵押金按以下标准存储:①3万吨以下(含3万吨)存储60万~100万元;②3万吨以上至9万吨(含9万吨)存储150万~200万元;③9万吨以上至15万吨(含15万吨)存储250万~300万元;④15万吨以上,以300万元为基数,每增加10万吨增加50万元,风险抵押金累计达到600万元时不再存储。这个标准比其后颁布的《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管理暂行办法》(财建[2006]369号)适用于矿山(煤矿除外)、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行业或领域的标准要高。[15]
第三,加大企业对伤亡事故的经济赔偿。《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国发[2004]2号)指出,生产经营单位必须认真执行工伤保险制度,依法参加工伤保险,及时为从业人员缴纳保险费。同时,依据《安全生产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向受到生产安全事故伤害的员工或家属支付赔偿金。进一步提高企业生产安全事故伤亡赔偿标准,建立企业负责人自觉保障安全投入,努力减少事故的机制。现在,每死亡1人,死者家属至少可以获得20万元的经济赔偿。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与目前巨额的煤矿企业利润相比,煤矿工人死亡赔偿标准还是偏低。
五、防治和利用煤矿瓦斯
针对我国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多发、伤亡大、社会影响差的状况,近年来,我国加大了煤矿瓦斯防治力度,成立了煤矿瓦斯防治部际协调领导小组,确立了“先抽后采、监测监控、以风定产”的瓦斯治理方针,印发了《煤矿瓦斯治理经验五十条》,多渠道加大瓦斯防治投入力度等,推进全国煤矿瓦斯治理工作。
主要行动计划包括:①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了以煤矿安全生产为重点的安全生产法执法检查,提出了“力争用两年左右的时间,使重特大瓦斯爆炸事故有较大幅度的下降”的目标。②2005年2月23日,国务院第81次常务会议上,决定成立煤矿瓦斯防治部际协调领导小组,提出了瓦斯集中整治的7项措施。一是对瓦斯灾害严重的45户重点煤矿派驻安全督导组,进行跟踪监察;二是从全国抽调煤矿安全专家,对灾害严重和存在重大隐患的煤矿逐个进行安全评估,帮助制定具体的防范措施;三是严格执行“以风定产”的规定,凡超过通风能力生产的矿井,必须把产量降到通风能力许可的范围内;四是历史上有过瓦斯动力现象,但未按突出矿井管理的,一律按突出矿井管理;五是推广数字化瓦斯远程监控系统,高瓦斯和高突出矿井没有建立瓦斯抽放和监测系统的,一律限期整改;六是加快煤与瓦斯突出机理及预测预报科研攻关,尽快取得突破;七是成立国家煤层气工程研究中心,推进煤层气综合开发利用,变害为利。③2005年1月6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印发《国有煤矿瓦斯治理规定》(局令第21号);同日,印发《国有煤矿瓦斯治理安全监察规定》(局令第22号),这是为监督国有煤矿落实“先抽后采、监测监控、以风定产”的瓦斯治理方针,控制特大瓦斯事故的发生而制定的专门监察规定。④2006年6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煤层气煤矿瓦斯抽采利用的若干意见》,提出了16条意见,其中对于瓦斯治理和开发利用既有优惠政策也有强制性规定。
六、整顿和关闭非法生产小煤矿
针对小煤矿安全事故频发的状况,国家连续重拳出击,依法整顿和关闭非法生产小煤矿。继1998年以来的第一轮以限制产量为主的“关闭非法和布局不合理煤矿”活动结束后,2003年我国又启动了以改进安全生产状况为主的新一轮“整顿和关闭非法生产小煤矿”活动。
2003年6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3]58号),要求“深化煤矿安全专项整治”,明确指出:①凡《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紧急通知》(国办发明电[2003]3号)下发后,发生过重大事故(一次死亡3~9人)的乡镇、发生过特大事故(一次死亡10~29人)的县(市)、发生过特别重大事故(一次死亡30人以上)的市(地),所在地区要严加整顿。整顿的重点是煤矿内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各项规章制度是否建立并落实到位,“一通三防”(通风、防瓦斯、防煤尘、防火)等安全设施的建设是否符合规定要求,煤矿安全规程和技术规范是否严格执行。②凡属“四个一律关闭”的小煤矿,即国有煤矿矿办小井、国有煤矿矿区范围(国有煤矿采矿登记确认的范围)内的小煤矿、不具备基本安全生产条件的各类小煤矿、“四证”(采矿许可证、煤炭生产许可证、营业执照和矿长资格证书)不全以及生产高灰高硫煤炭(灰分超过40%、含硫超过3%)的小煤矿,应关未关或已取缔关闭又死灰复燃的,地方政府要予以强制关闭;未取得煤炭生产许可证非法生产的,还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和《煤炭生产许可证管理办法》没收全部违法所得并处罚款,同时依法追究企业及其主要负责人的法律责任。③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要抓紧制定下发煤矿安全生产基本条件,由地方人民政府按照条件对煤矿逐个进行审核评估。凡有一项基本条件达不到的,一律停产整顿,限期达标。逾期未能达标的,由地方人民政府强制关闭。对安全生产投入欠账较多的煤矿,要加大安全生产投入。新建、改建、扩建矿井,必须坚持安全设施设计、施工、使用的“三同时”(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原则。其安全设施必须由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进行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未经设计审查的不得施工,未经竣工验收的不得投入使用。
此后,《关于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3]60号)、《2004年深化煤矿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方案》(安委办字[2004]13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坚决整顿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和非法煤矿的紧急通知》(国办发明电[2005]21号)等文件都严令坚决整顿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非法煤矿。
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展安全生产法执法检查,提出了“争取用三年左右的时间,解决小煤矿问题”,整顿和关闭非法生产小煤矿的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
2006年9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安全监管总局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煤矿整顿关闭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82号),明确提出了煤矿整顿关闭工作的下一步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主要目标是:到2008年,煤炭开采秩序明显好转,无证开采和超层越界开采等违法行为得到有效制止,小煤矿事故有较大幅度下降,特别重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小煤矿百万吨死亡率力争控制在4以下;小煤矿基本实现正规开采,安全设施得到较大改善,煤矿安全管理水平和从业人员技术素质有较大提高;小煤矿数量大幅度减少,到2010年力争控制在1万处左右。整顿关闭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依法取缔无证开采,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严重超层越界开采的煤矿;限期淘汰不符合产业政策、布局不合理、破坏资源、污染环境的煤矿;清理纠正违规越权核准和不符合安全标准的新建、改扩建煤矿项目。该《通知》结合《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以及煤炭产业政策的有关要求,具体提出了16种不符合规定的煤矿要予以关闭。
七、治理官煤勾结
从以往的煤矿生产事故调查中发现,很多煤矿事故之所以发生,是由于其后存在“腐败行为”和“保护伞”,如果不对安全事故背后的“权钱交易”予以坚决打击,煤矿安全生产事故很难根治。从事故调查情况看,涉及安全事故背后的腐败表现形式大体有五种:一是政府官员或国有企业负责人在小煤矿入股,牟取非法利益;二是政府官员暗中自办煤矿或庇护亲属违法办矿;三是政府官员违规滥用审批权,收受矿主贿赂;四是纵容、包庇矿主违法生产经营;五是参与或默许、包庇隐瞒事故。
基于这种情形,2005年8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坚决整顿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和非法煤矿的紧急通知》(国办发明电[2005]21号),要求“严格安全生产行政问责制,认真查处煤矿安全生产和煤矿事故背后的失职渎职、官商勾结和腐败现象。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国有企业负责人参与投资入股办矿、接受贿赂、公开或暗中包庇袒护,致使煤矿未能停产整顿或关闭取缔,甚至酿成事故的,要一查到底,依法严肃处理;凡已经投资入股煤矿(依法购买上市公司股票的除外)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国有企业负责人,自本通知下达之日起1个月内撤出投资,逾期不撤出投资的,依照有关规定给予处罚。”2005年8月30日,中纪委、监察部会同国资委、安监总局联合发出了《关于清理纠正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国有企业负责人投资入股煤矿问题的通知》,以及《关于清理纠正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国有企业负责人投资入股煤矿有关问题的补充规定》,要求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国有企业负责人“凡本人或以他人名义已经投资入股煤矿(依法购买上市公司股票的除外)的上述人员,要在2005年9月22日之前撤出投资,并向本单位纪检监察或人事部门报告并登记,注明投资单位、投资时间和数额、资金来源以及撤出资金的证明等”。
2005年8月31日,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国务院令第446号)对治理“官煤勾结”作出进一步规定,指出,负责颁发采矿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煤炭生产许可证、营业执照和矿长资格证、矿长安全资格证的部门,向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煤矿或者矿长颁发有关证照的,对直接责任人,根据情节轻重,给予降级、撤职或者开除的行政处分;对主要负责人,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记大过、降级、撤职或者开除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到2005年底,全国共报告登记参与入股投资者4878人,其中,国家机关工作人员3621人,登记入股金额7.37亿元,到年底已撤资5.62亿元。[16]但也有人认为,初步统计的只是主动报告的数据,这个数字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在煤矿入股的官员比数据显示的情况要严重得多。
八、注重发挥社会监督机制的作用
国家安全生产监管管理局定期将全国安全生产事故通过其网站向全社会发布,组建了网上可查询的事故信息库,定期对煤矿安全生产事故进行分析,对煤矿安全生产监察执法情况向全社会公开,这对全社会了解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有很大帮助,也对督促政府部门切实重视安全生产发挥了重要的社会监督作用。
为加强煤矿安全生产的社会监督,鼓励和奖励举报煤矿重大安全生产隐患和违法行为,及时发现并排除隐患,制止和惩处违法行为,2005年9 月24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财政部联合制定了《举报煤矿重大安全生产隐患和违法行为的奖励办法(试行)》,举报有下列情形之一、经核查属实的,给予举报人1000~10000元奖励:①举报非法煤矿的,即煤矿未依法取得采矿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煤炭生产许可证、营业执照和矿长未依法取得矿长资格证、矿长安全资格证擅自进行生产,或者未经批准擅自建设的;②举报煤矿非法生产的,即煤矿已被责令关闭、停产整顿、停止作业,而擅自进行生产的;③举报煤矿重大安全生产隐患的;④举报隐瞒煤矿伤亡事故的;⑤举报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国有企业负责人投资入股煤矿,及其他与煤矿安全生产有关的违规违法行为的;⑥举报煤矿其他安全生产违规违法行为的。
又如,中纪委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清理纠正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国有企业负责人投资入股煤矿问题的通知》(中纪发[2005]12号)中,强调“各地在清理纠正工作中,要充分发挥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公开举报电话、设立举报信箱,鼓励煤矿职工和人民群众举报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国有企业负责人投资入股煤矿问题”。
近年来,国家将新闻媒体监督煤矿安全生产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许多违法行为都是通过新闻媒体的报道才揭露出来的,不但许多煤矿试图掩盖的安全生产事故被揭露出来,而且煤矿监管者的违法行为也一并被揭露出来。比如,2006年12月底,山西忻州煤矿安监局向煤矿企业筹借资金超标准购置办公业务用房和接受煤矿企业资助超编购买小汽车的问题就是媒体监督的实例(2006年12月27日《中国青年报》报道;2007年2月1日晚,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再次将忻州煤矿安监局的问题予以曝光)。
年我国服装市场销售运行情况_2011-2012中国服装行业发展报告
一、2011年我国服装市场销售运行情况
(一)全年销售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1.零售额同比增速相比上年变化不大
2011年,我国服装市场销售势头良好,零售额同比实现平稳较快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1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服装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25.1%,相比上年的增幅低0.7个百分点。
另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的统计数据,2011年全国重点大型零售企业服装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21.6%,比上年的增幅高0.4个百分点。
从增速上看,2011年服装零售额增速相比上年变化不大,延续了近些年来持续快速发展的态势。
图1-12 2006~2011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服装类商品零售额及增长
图1-13 2004~2011年全国重点大型零售企业服装类商品零售额增长
2.第四季度零售额增速出现明显放缓
2011年前三季度,我国大型零售企业服装销售增速基本保持平稳运行,但进入10月份以来,零售额增速表现出明显下降态势。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1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服装类商品零售额增速在前三个季度呈现逐季加快态势,但在第四季度,增速大幅下滑至23.8%。
另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的统计,全国重点大型零售企业服装销售增速也在第四季度表现出显著放缓态势,增速仅为17.88%,大幅低于前三个季度的增长速度。
图1-14 2011年服装类商品各季度零售额增长
(二)服装价格同比呈现显著上涨
1.1998年以来服装类消费价格首次正增长
1998~2010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中衣着类消费价格连续13年呈现同比下降,其中,服装类消费价格也均是负增长。而在2011年,衣着类消费价格实现同比增长2.1%,其中服装类上涨2.4%。
2011年衣着类商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4.2%,增速为近些年来的最高水平,比2010年高2.2个百分点。
另外,服装类商品零售价格也呈现出同样的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1年,我国服装、鞋帽类商品零售价格同比上涨1.8%,其中服装类零售价格同比上涨2.4%,涨幅也是1998年以来首次同比正增长。
2.品牌类服装价格同比继续加速上涨
相比较全国整体衣着类消费价格和服装鞋帽类零售价格,全国重点大型零售企业品牌类服装价格在2011年继续加速上涨。目前,中国服装生产环节和流通环节的各项成本,包括原辅材料、人工工资、商业地租、物流成本等不断攀升,其中商业地租、物流成本已远高于国外市场,是导致服装价格高涨的主要原因。同时,零售商为了利润增加进场费和打折促销力度,而品牌商为了补偿进场费和打折促销导致的利润损失而大幅提升产品的价格等,都导致了服装价格大幅上涨。
3.单价上涨对服装零售额增长贡献接近八成
另外,从量价贡献率上看,在2011年消费物价指数(CPI)全面上扬的大环境下,品牌服装价格加速上涨,零售量增长速度明显放缓,由此导致2011年单价上涨对服装零售额增长的贡献率相比前几年大幅提升。
根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的统计数据,2011年,全国重点大型零售企业服装类商品单价增长对零售额增长的贡献率高达79.9%,明显高于往年水平,比2010年大幅提高了28.2个百分点,这也就是说,2011年服装零售额的增长将近80%是来自于单价上涨的拉动。
图1-15 2003~2011年衣着类商品价格水平同比变化
图1-16 1994~2011年服装类商品零售价格涨落
图1-17 2002~2011年全国重点大型零售企业品牌服装单价
图1-18 2007~2011年单价和零售量对服装零售额增长贡献率
(三)零售量同比增幅比上年大幅下滑
2011年,我国大型零售企业品牌服装价格持续加速上涨虽然带动了服装零售额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但零售量增幅相比前几年却大幅度下滑。
根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的统计数据,2011年,全国重点大型零售企业各类服装零售量同比仅增长4.36%,比2010年零售量增长大幅下滑5.84个百分点,同时,2011年增幅是2001年以来最低水平。
图1-19 2006~2011年全国重点大型零售企业各类服装零售量同比增长
其中,2011年下半年增长下滑幅度较大,特别是在第四季度,零售量同比仅增长2.05%。
图1-20 2011年全国重点大型零售企业各类服装各季度零售量及单价增长
第四季度零售量增长的大幅下滑,与当季品牌服装单价大幅上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2011年,全国重点大型零售企业品牌类服装单价在第四季度同比涨幅达30.5%。国家统计局统计的衣着类居民消费价格和服装鞋帽类商品零售价格在第四季度各月的同比涨幅也是全年最高,均在3%以上,其中服装类商品零售价格在10~12月份的同比涨幅分别是4%、3.6%和3.9%。
价格大幅上涨给消费者服装消费带来了很大压力,由此导致全国重点大型零售企业服装实际销售数量增长同比出现大幅下滑。
图1-21 2011年服装类商品价格指数
注:上年同期为100
(四)通胀环境下消费下移态势明显
2011年,服装价格持续上涨对销售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零售量增速大幅放缓。而从消费者角度来看,通胀大背景下,消费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高档销售增长放缓,打折消费现象明显,价格相对低廉的网销品牌和快时尚品牌发展快速。
1.高档销售增速放缓,不及整体水平
根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的统计,2011年,全国重点大型零售企业服装类商品价格继续加速上涨,其中高档商场服装商品单价同比涨幅达26%,比服装市场整体单价上涨水平高出5.7个百分点。
在全面通胀的大背景下,高档商场服装单价继续加速上涨带来的是销售增速的下滑,2011年全国重点大型零售企业中高档商场服装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仅为10%,比整体水平低11.5个百分点,零售量同比更下降12.7%。
高档商场服装销售增长下滑,并且低于整体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2011年由于高档商场服装价格过高,消费者开始减少在高档商场进行服装消费的趋势。
图1-22 2007~2011年全国重点大型零售企业高档商场服装零售额增长
2.打折消费特点明显
2011年服装消费下移的又一表现是打折消费特点明显,服装消费更加集中在价格涨幅较低的打折月份。
根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的统计,2011年,服装平均单价涨幅最高的3月、5月和9月,基本上即为全年服装零售量同比增速最低的月份,而在单价涨幅相对较低的4月、6月和12月,服装零售量同比增幅则位居全年各月增幅前三位。
3.服装网上销售规模高速增长
近些年来,服装网上销售在国内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其凭借物美价廉的优势,在2011年更是有效缓解了通胀对服装消费的压力,吸引了大批消费者。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数据,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1.94亿人,网络购物使用率提升至37.8%。与2010年相比,网购用户增长3344万人,增长率为20.8%。
图1-23 2011年全国重点大型零售企业各月服装零售量和单价增长对比
另据艾瑞咨询公布的数据,受下半年服装消费下移带动,2011年我国服装网购市场规模达2049亿元,较2010年的1052.4亿元增长94.7%。同时,网上销售的快速发展还催生了一大批服装网购品牌,如绿盒子、尼卡苏、欧莎、韩都衣舍、裂帛、七格格、摩登小姐等。
4.快时尚品牌加速布局国内二三线市场
近几年以来,以Zara、H&M、C&A、Gap、Uniqlo等为代表的快时尚品牌,凭借产品紧跟时尚潮流、款型多样、快速供应、价格定位大众等优势赢得了国内消费者的青睐,在2011年同样缓解了通胀对国内消费者服装消费的压力,继续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根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Zara、H&M、C&A、Gap、Uniqlo在华门店数分别达到了92、77、36、13和113家,2011年新开门店数分别为29、31、11、5和43家。
同时,2011年快时尚品牌向二三线市场发展趋势明显。根据统计,2011年Zara和H&M新开店铺中,二三线城市所占比例均超过80%,分别为82.8%和83.9%。
图1-24 2008~2011年外资快时尚服装品牌在华门店数
快时尚品牌越来越重视国内二三线市场的原因,首先在于一线城市竞争激烈,而二三线城市市场空间大,并且二三线城市对快时尚品牌的消费需求旺盛。一方面,二三线城市消费者服装消费能力已经达到较高水平,另一方面,其消费意识也在迅速提升,认可快时尚品牌的速度加快,同时,这些消费者也在承受着服装价格大幅上涨的压力,对价格相对较低的快时尚品牌有一定的消费需求。其次,国内消费者对快时尚品牌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带动了国外诸多快时尚品牌加速进入国内市场。同时,不少传统服装企业主也纷纷转变经营思路,开始迎合快时尚消费潮流,推出时尚概念的休闲服饰。而面对相对饱和、竞争相对激烈的一线城市,二三线市场无疑是更好的选择。
(五)多数品类品牌集中度下降
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对全国重点大型零售企业16类服装商品前十位品牌集中度的统计结果显示,2011年,16类服装中,前十位品牌集中度超过50%的只有4类,和上年基本持平。
前十位品牌集中度相比上年有所提升的有7类,分别是男西装、女装、羊毛衫、羊绒衫、女性内衣、皮革服装和裤子,其中涨幅最大的是男西装,达3.51%;品牌集中度相比上年出现下滑的品类有9个,其中棉毛衫裤、牛仔服、运动服、童装和羽绒服的下滑幅度均超过1个百分点。
图1-25 2010~2011年全国重点大型零售企业主要服装商品前十位品牌集中度
图1-26 2011年主要服装品类前十位品牌集中度变化情况
浙江纺织企业生态化水平的评价方法_2011/2012 宁波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报告
(四)浙江纺织企业生态化水平的评价方法
1.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
层次分析法(AHP,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即是将复杂问题的各种因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9)。层次分析法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层次结构的构建,即将复杂的问题划分成多个影响因素,然后将这些因素构造出递进层次的结构;二是指标权重的确定,即构建各层次指标的权重矩阵,进行层次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下面利用AHP法来确定表5-2-11中各级指标权重并进行数据处理。
2.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本指标权重的确定采用德尔菲法具体操作。具体步骤是:首先编制一套调查问卷,向国内主要纺织企业、研究院和大学的30多位行业专家、学者发出邀请,使其按照要求对各指标进行打分,然后根据收集来的权重信息使用最大组中值处理,最终确定指标体系的权重分布。各级指标权重分布见表5-2-11。
表5-2-11指标数据、基准值、权重及试评价结果
从该表可以看出,专家、学者对于准则层指标的重要性评价依次是:资源利用(0.3299)、环境保护(0.2962)、经济发展(0.2048)、社会发展(0.1781)。从每一准则层的下属指标来看,专家、学者认为资源利用类最重要的是“原料消耗量”(0.0914),环境保护类最重要的是“废水排放量”(0.1012),经济发展类最重要的是“绿色产品或技术的销售比例”(0.0869),社会发展类最重要的是“损失工时的工伤频率”(0.0582)。
3.对采集数据的处理
(1)基准值的确定:调研中了解到,某些纺织企业资源利用效率高,某些企业清洁生产项目开展得非常好,而某些出口型企业纺织产品绿色化程度非常高,为了充分凸现参评企业的各自优势,以采集的各企业指标中选取其中的最优值作为本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基准值,这样做的目的既可以激发各企业生态化创新的积极性,也可以在每次生态化水平评价时从基准值的变化看出行业生态化建设的成就。“环境信息发布”和“消纳社会废弃物”两个带有引导性质的指标,鉴于许多企业还未展开,故其基准值均设为1。企业对这两项指标的打分也相当简单,即若有此项工作,则为1;如没有此项工作,则为0。
(2)定量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本研究采用最常见的去量纲方法,即用参评企业各实际指标值除以基准值得出之值作为单项评价指数。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Ci——第i项指标的去量纲单项评价指数;
Cxi——第i项指标的企业实际值;
Coi——第i项指标的评价基准值。
式①适合于数值越高越好的指标。但对于指标数值越低越好的指标,如能耗、水耗、污染物排放量、损失工时的工伤频率等,则在计算时需要将式①倒置,即:
(3)对于缺失数据的处理:部分纺织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不能提供每项指标的数据,那么在有缺失数据的情况下如何测评其生态化水平呢?本研究采用了权重重新分配法,即将缺失数据的指标权重进行归一化处理,重新分配权重。二级权重归一化公式是:
式中:Wi'——剔除缺失数据后的第i项二级指标权重;
Wi——未剔除缺失数据的指标中第i项二级指标权重;
Wi——不包含缺失数据的其他二级指标权重之和;
a和b——同类别二级指标权重的序号(缺失数据无序号)。当然,以上方法只适用于有少量缺失数据的情形,因为如果失数据不能太多,则会直接影响到测评结果的准确性,并且与其他没有缺失数据的企业失去了可比性(10)。
4.计算综合评价指数
本研究采用了加权加和法计算多指标综合评价的最终结果,即用无量纲化后的各单项评价指数乘以各指标的权重系数之积加总得出综合评价指数。不同纺织企业加权加和后的综合评价指数横向比较,则可以反映彼此之间的生态化程度差异,也可以将某个准则层指标横向比较,看出某一方面的生态化程度差异;某家纺织企业不同时期综合评价指数纵向比较,就可以反映其生态化的进展情况。本研究的纺织企业生态化综合评价指数计算公式为:
式中:I——纺织企业生态化程度的综合评价指数;
Wi——第i项指标的权重;
Ci——第i项指标的单项评价指数。如将该指数变为百分制结果,则更便于比较,公式为:
式中:I'——纺织企业生态化程度的综合评价指数的百分制结果。
5.对被调查企业生态化水平的试评价
根据以上设计,本研究选取了问卷调查的三家纺织企业,试算了它们上年度的生态化水平。其中A公司和B公司规模较小,处于生态化建设的初期,并各有两个缺失数据,需要进行归一化处理。C公司是典型的外向型企业,规模较大,在长期的国际贸易中不断提升着企业的生态化水平,各项指标达到或接近基准值,并且各项数据完整。通过对各指标值的无刚量化处理和权重重新分配后,得出各企业的生态化综合评价指标(百分制)为:A公司60.40分、B公司70.57分、C公司95.51分。评价结果显示,小企业的生态化水平与大企业有着明显的差距,特别是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指标。鉴于浙江纺织企业大部分是类似A公司、B公司的小纺织企业,所以可以初步得出浙江纺织企业的生态化程度整体上处于低下水平的结论,如何提升中小纺织企业的生态化水平是当前浙江纺织企业生态化建设中的重要课题。
电子支付概述_电子商务基础
第一节 电子支付概述
一、电子支付的概念
电子支付是指电子交易的当事人,包括消费者、厂商和金融机构,使用安全电子支付手段,通过网络进行的货币支付或资金流转。电子商务支付系统是电子商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子支付方式的出现要早于互联网,电子支付的5种形式分别代表着电子支付的不同发展阶段,如图6-1所示。
图6-1 电子支付方式
电子支付是最近几年才被人们普遍接受的。在电子商务比较发达的美国与加拿大等国,各大企业如IBM、惠普、微软、SUN等纷纷推出各自的电子商务产品和解决方案。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各种法规也随之健全,许多西方国家都已经通过数字签名和身份认证法律。1996年下半年,美国财政部颁布有关《全球电子商务选择税收政策》白皮书,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UNCITRAL)已经完成模型电子商务法的制定工作,为电子交易制订出统一通用的规则。另外,两大国际信用卡组织VISA和MasterCard合作制订的安全电子交易协议(Secure Electronic Transaction,SET)定义了一种电子支付过程标准,其目的就是保护万维网上支付卡交易的每一个环节。
二、电子支付的特征
与传统的支付方式相比,电子支付具有以下特征:
(一)电子支付是采用先进的技术通过数字流转来完成信息传输的,其各种支付方式都是通过数字化的方式进行款项支付的;而传统的支付方式则是通过现金的流转、票据的转让及银行的汇兑等物理实体来完成款项支付的。
(二)电子支付的工作环境基于一个开放的系统平台(即互联网);而传统支付则是在较为封闭的系统中运作。
(三)电子支付使用的是最先进的通信手段,如Internet、Extranet,而传统支付使用的则是传统的通信媒介;电子支付对软、硬件设施的要求很高,一般要求有联网的微机、相关的软件及其他一些配套设施,而传统支付则没有这么高的要求。
(四)电子支付具有方便、快捷、高效、经济的优势。用户只要拥有一台上网的PC机,便可足不出户,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整个支付过程。支付费用仅相当于传统支付的几十分之一,甚至几百分之一。
在电子商务中,支付过程是整个商贸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同时也是电子商务中准确性、安全性要求最高的业务过程。电子支付的资金流是一种业务过程,而非一种技术。但是在进行电子支付活动的过程中,会涉及很多技术问题。
三、电子商务与网上支付系统
电子商务是一种全新的商务模式,对传统支付结算模式的冲击很大。传统的支付结算系统是以手工操作为主,以银行的金融专用网络为核心,通过传统的通信方式(邮递、电报、传真等)来进行凭证的传递,从而实现货币的支付结算。在网上支付系统中,不论是将现有的支付模式转化为电子形式,还是创造出网络环境下的新的支付工具,它们多多少少都具有无形化的特征。面对这样的一种支付系统,我们应该重新考虑它的支付规律,制定新的管理运行模式,以符合它崭新的面貌与特点。
电子商务与支付系统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基于Internet的电子商务,需要为数以百万计的购买者和销售者提供支付服务,目前已开发出了很多网上支付系统。这些系统的实质都是要把现有的支付方式转化为电子形式。Internet电子支付系统主要包括金融机构、付款者和收款者、第三方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各种金融网络等。金融机构通常指银行,它为付款者和收款者保持账户。第三方非银行金融机构提供支付服务,但不保持要求的存款账户,它们与金融机构有接口,根据金融机构保持的账户进行交易处理。各种金融网络为各金融机构和第三方非银行金融机构提供内部连接服务,现在有许多金融机构正在考虑将部分内部网络转移到Internet上,如Master Card和Visa的信用卡网络,该网络可以实现实时支付授权和对用户之间转账的批清算等功能。
电子商务支付系统是电子商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指的是消费者、商家和金融机构之间使用安全电子手段交换商品或服务,即把新型支付手段包括电子现金(E-CASH)、信用卡(CREDIT CARD)、借记卡(DEBIT CARD)、智能卡(SMART CARD)等的支付信息通过网络安全传送到银行或相应的处理机构,来实现电子支付;是融购物流程、支付工具、安全技术、认证体系、信用体系以及现在的金融体系为一体的综合大系统。
附录1 网上支付系统的基本构成(如图6-2所示)
图6-2
①消费者:指在Internet上与某企业或商家有商务交易关系且存在未清偿的债权、债务关系的单位和个人。消费者通过自己拥有的网上支付工具进行网上支付,消费者是网上支付系统运作的起点。
②商家:指拥有债权的商品交易中提供销售商品的一方。商家可以根据客户发出的支付指令向中介金融机构请求结算。商家一般设置一台专门的服务器或者凭借公共的交易平台来处理这一过程,包括身份认证及不同网络支付工具的处理。
③客户开户行:客户开户行又称为发卡行,指客户在其中拥有资金账户的银行,客户所拥有的网络支付工具主要是由开户行提供的。客户开户行在提供网络支付工具的时候,同时提供一种银行信用,即保证支付工具是真实合法的,并可以兑付的。
④商家开户行:商家开户行又称为接受行,指商家在其中开设资金账户的银行,其账户是整个支付与结算过程中资金流向的目的地。商家收到客户的支付指令后,将合法账单提交客户开户行,由开户行进行支付授权,并进行商家开户行与客户开户行之间的清算工作。
⑤支付网关(Payment Gateway):指Internet公用网络平台和银行内部的金融专用网络平台之间的安全接口,网上支付的电子信息必须通过支付网关进行处理后才能进入银行内部的支付结算系统,从而完成安全支付的授权。支付网关的建设关系着整个网上支付结算的安全和银行自身的安全,关系到电子商务支付结算的安全及金融系统的风险。这就要求支付网关必须由商家、消费者以外的第三方银行或委托的信用卡发行机构来建设。
⑥金融专用网:是银行内部及各个银行之间进行沟通的专用网络,不对外开放,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在中国国家金融数据通信网(CNFN)上,运行着中国国家现代化支付系统、中国人民银行电子联行系统、中国工商银行电子汇兑系统、银行卡授权系统等。
⑦CA(Certificate Authority)认证中心:CA认证中心是网上商务的准入者和市场的规范者。它主要负责为Internet上参与电子商务活动的各方提供身份认证、签发证书、认证证书、发放公共密钥和数字签名等服务的第三方身份认证机构,保证电子商务支付与结算的安全进行。
四、电子支付的体系构成
1.消费者:在网上选定商品,确认订单后进入电子支付环节。消费者需要拥有电子支付工具。
2.网上商城:电子支付的接受方。网上商城需要有各个银行的账号,网上商城可以搭建自己的支付平台,也可租用第三方支付平台,请同学说出有哪些专业的第三方支付平台。
3.消费者开户银行。
4.商城收单银行。
5.银行专用网:银行之间进行通信和数据处理的专用网络。如中国国家金融通信网。
6.支付网关:公用互联网平台和银行专用网之间的安全接口。
7.CA认证中心:第三方公证机构,是电子商务市场的准入者和规范者,它的作用与工商局类似。
五、网上支付系统的种类
虽然网上支付系统发展的方向是兼容多种支付工具,但事实上做到这一点是比较困难的。从目前已经开发出来的各种支付系统来看,可以将网上支付系统大致分为三类,即信用卡支付系统、电子转账支付系统和电子现金支付系统。
六、网上支付系统的功能
(1)使用数字签名和数字证书实现对各方的认证;
(2)使用加密技术对业务进行加密;
(3)使用消息摘要算法以确认业务的完整性;
(4)当交易双方出现异议、纠纷时,保证对业务的不可否认性;
(5)能够处理贸易业务的多边的支付问题。
供应链管理_电子商务基础
第二节 供应链管理
一、供应链管理的定义与内容
现代商业环境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不仅仅是销售产品,还要为客户和消费者提供满意的服务,从而提高客户的满意度,让其产生幸福感。科特勒表示:“顾客就是上帝,没有他们,企业就不能生存。一切计划都必须围绕挽留顾客、满足顾客进行。”要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赢得客户,必然要求供应链企业能快速、敏捷、灵活和协作地响应客户的需求。面对多变的供应链环境,构建幸福供应链成为现代企业的发展趋势。
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简称SCM):就是指在满足一定的客户服务水平的条件下,为了使整个供应链系统成本达到最小而把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和渠道商等有效地组织在一起来进行的产品制造、转运、分销及销售的管理方法。供应链管理包括计划、采购、制造、配送、退货五大基本内容。
计划:这是SCM的策略性部分。需要有一个策略来管理所有的资源,以满足客户对你的产品的需求。好的计划是建立一系列的方法监控供应链,使它能够有效、低成本地为顾客递送高质量和高价值的产品或服务。
采购:选择能为你的产品和服务提供货品和服务的供应商,和供应商建立一套定价、配送和付款流程并创造方法监控和改善管理,并把对供应商提供的货品和服务的管理流程结合起来,包括提货、核实货单、转送货物到你的制造部门并批准对供应商的付款等。
制造:安排生产、测试、打包和准备送货所需的活动,是供应链中测量内容最多的部分,包括质量水平、产品产量和工人的生产效率等的测量。
配送:很多“圈内人”称之为“物流”,是调整用户的订单收据,建立仓库网络,派递送人员提货并送货到顾客手中,建立货品计价系统,接收付款。
退货:这是供应链中的问题处理部分。建立网络接收客户退回的次品和多余产品,并在客户应用产品出问题时提供支持。
二、为什么要实施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与传统的物流管理在存货管理的方式、货物流、成本、信息流、风险、计划及组织间关系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区别,这些区别使得供应链管理比传统的物流管理更具优势。
从存货管理及货物流的角度来看,在供应链管理中,存货管理是在供应链成员中进行协调,以使存货投资与成本最小;而传统的物流管理则是把存货向前推或向后延,具体情况是根据供应链成员谁最有主动权而定。事实上,传统的物流管理把存货推向供应商并降低渠道中的存货投资,仅仅是转移了存货。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通过提供有关生产计划的信息,比如共享有关预期需求、订单、生产计划等信息,减少不确定性,并使安全存货降低。
从成本方面来看,供应链管理是通过注重产品最终成本来优化供应链的。这里提到的最终成本是指实际发生的到达客户时的总成本,包括采购时的价格及送货成本、存货成本等。而传统的物流管理在成本的控制方面依然仅限于公司内部达到最小。
风险与计划是供应链管理区别于传统物流管理的另外两个重要的方面。在供应链管理中,风险与计划都是通过供应链成员共同分担、共同沟通来实现的,而传统的物流管理却仅仅停留在公司内部。在组织间关系方面,供应链管理中各成员是基于对最终成本的控制而达成合作,而传统的物流管理则是基于公司内降低成本。
实施供应链管理是因为供应链管理比传统的物流管理更具活力,更能对供应链成员带来实质性好处。不过,要成功地实施供应链管理,各供应链成员之间必须要有很好的信息共享;而要做到开诚布公的信息分享,对于追求不同目标的企业来说,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当一家企业与其众多的竞争对手均有合作的情况下,要实现信息共享更加困难。因此,成功的供应链整合,首先需要各节点企业在如下一些方面达成一致:共同认识到最终客户的服务需求水平、共同确定在供应链中存货的位置及每个存货点的存货量、共同制订把供应链作为一个实体来管理的政策和程序等。
上述第一个方面相对比较容易做到,但在决策时往往容易疏忽这一目标。最终客户的服务需求是在渠道中确定存货的关键,成功的制造商能辨认客户及它的需求,进而在制造商自己的范围及整个渠道中协调存货流。第二个方面是物流管理的基本作业原则,即满足客户需求的内容应包括需要什么、哪里需要和需要多少。第三个方面需要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的真诚合作才能实现,只有各节点企业均站在整个供应链的高度来看待问题的时候,才容易彼此作出理解与让步,共同制订出某些政策与程序,并进而建立起综合性的物流组织。
三、供应链管理的特点
(一)将供应链看成一个整体,而不是将供应链看成是由采购、制造、分销与销售等构成的一些分离的功能块;
(二)要求并最终依靠对整个供应链进行战略决策,“供应”是整个供应链上各个功能部门的共同目标,它对整个供应链的成本及供应链的市场份额有重大影响;
(三)供应链管理理论对库存有不同的解释,库存不一定是必需的,它只是起平衡作用的最后的工具;
(四)供应链管理要求采用系统的、集成化的管理方法来统筹整个供应链的各个功能。
四、供应链管理的功能和价值创造
(一)供应链管理的功能
1.客户关系管理
2.综合后勤管理
3.生产过程管理
4.财会管理
供应链功能的共同点在于业务流程协调和数据的集成。
(二)供应链管理的价值创造
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为供应链末端的最终顾客提供更多的价值。
通过合作,供应链成员可以降低成本、增加最终顾客获得的产品或服务的价值。
五、供应链管理中的关键问题
事实上,供应链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众多目标不同的企业,牵扯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因此实施供应链管理必须确保要理清思路、分清主次,抓住关键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避免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或“只见森林,不见树木”的尴尬境况。
具体地说,在实施供应链管理中需要注意的关键问题主要有如下一些:
(一)配送网络的重构
配送网络重构是指采用一个或几个制造工厂生产的产品来服务一组或几组在地理位置上分散的渠道商时,当原有的需求模式发生改变或外在条件发生变化后引起的需要对配送网络进行的调整。这可能由于现有的几个仓库租赁合同的终止或渠道商的数量发生增减变化等原因引起。
(二)配送战略问题
在供应链管理中配送战略也非常关键。采用直接转运战略、经典配送战略还是直接运输战略?需要多少个转运点?哪种战略更适合供应链中大多数的节点企业呢?
所谓直接转运战略就是指在这个战略中终端渠道由中央仓库供应货物,中央仓库充当供应过程的调节者和来自外部供应商的订货的转运站,而其本身并不保留库存。而经典配送战略则是在中央仓库中保留有库存。直接运输战略,则相对较为简单,它是指把货物直接从供应商运往终端渠道的一种配送战略。
(三)供应链集成与战略伙伴
由于供应链本身的动态性以及不同节点企业间存在着相互冲突的目标,因此对供应链进行集成是相当困难的。但实践表明,对供应链集成不仅是可能的,而且它能够对节点企业的销售业绩和市场份额产生显著的影响作用。那么集成供应链的关键是什么呢?信息共享与作业计划!显然,什么信息应该共享,如何共享,信息如何影响供应链的设计和作业;在不同节点企业间实施什么层次的集成,可以实施哪些类型的伙伴关系等就成了最为关键的问题。
(四)库存控制问题
库存控制问题包括:一个终端渠道对某一特定产品应该持有多少库存?终端渠道的订货量是否应该大于、小于或等于需求的预测值?终端渠道应该采用多大的库存周转率?终端渠道的目标在于决定在什么点上再订购一批产品,以及为了最小化库存订购和保管成本,应订多少产品等。
(五)产品设计
众所周知,有效的产品设计在供应链管理中起着多方面的关键作用。那么什么时候值得对产品进行设计来减少物流成本或缩短供应链的周期,产品设计是否可以弥补顾客需求的不确定性,为了利用新产品设计,对供应链应该做什么样的修改等这些问题就非常重要。
(六)信息技术和决策支持系统
信息技术是促成有效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因素。供应链管理的基本问题在于应该传递什么数据?如何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利用?Internet的影响是什么?电子商务的作用是什么?信息技术和决策支持系统能否作为企业获得市场竞争优势的主要工具?
(七)顾客价值的衡量
顾客价值是衡量一个企业对于其顾客的贡献大小的指标,这一指标是根据企业提供的全部货物、服务以及无形影响来衡量的。最近几年来这个指标已经取代了质量和顾客满意度等指标。
六、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趋势
供应链管理是迄今为止企业物流发展的最高级形式。虽然供应链管理非常复杂,且动态、多变,但众多企业已经在供应链管理的实践中获得了丰富的经验并取得显著的成效。当前供应链管理的发展正呈现出一些明显的趋势:
(一)时间与速度
越来越多的公司认识到时间与速度是影响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比如,在IT行业,国内外大多数PC制造商都使用Intel的CPU,因此,如何确保在第一时间内安装Intel最新推出的CPU就成为各PC制造商获得竞争力的自然之选。总之,在供应链环境下,时间与速度已被看成是提高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一个环节的拖沓往往会影响整个供应链的运转。供应链中的各个企业通过各种手段实现它们之间物流、信息流的紧密连接,以达到对最终客户要求的快速响应、减少存货成本、提高供应链整体竞争水平的目的。
(二)质量与资产生产率
供应链管理涉及许多环节,需要环环紧扣,并确保每一个环节的质量。任何一个环节,比如运输服务质量的好坏,就将直接影响到供应商备货的数量、分销商仓储的数量,进而最终影响到用户对产品质量、时效性以及价格等方面的评价。时下,越来越多的企业信奉物流质量创新正在演变为一种提高供应链绩效的强大力量。另一方面,制造商越来越关心它的资产生产率。改进资产生产率不仅仅是注重减少企业内部的存货,更重要的是减少供应链渠道中的存货。供应链管理发展的趋势要求企业开展合作与数据共享以减少在整个供应链渠道中的存货。
(三)组织精简
供应链成员的类型及数量是引发供应链管理复杂性的直接原因。在当前的供应链发展趋势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考虑减少物流供应商的数量,并且这种趋势非常明显与迅速。比如,跨国公司客户更愿意将它们的全球物流供应链外包给少数几家,理想情况下最好是一家物流供应商。因为这样不仅有利于管理,而且有利于在全球范围内提供统一的标准服务,更好地显示出全球供应链管理的整套优势。
(四)客户服务方面
越来越多的供应链成员开始真正地重视客户服务与客户满意度。传统的量度是以“订单交货周期”、“完整订单的百分比”等来衡量的,而目前更注重客户对服务水平的感受,服务水平的量度也以它为标准。客户服务的重点转移的结果就是重视与物流公司的关系,并把物流公司看成是提供高水平服务的合作者。
七、供应链管理的步骤
第一步就是企业资源管理(ERP)。ERP就是由很多循环构成的,比如:订单管理、生产派工、库存管理、采购管理等,这些循环结合起来就是一个好的ERP系统。
第二步是数据同步采集与实时分析,即B2B、EAI、EIP等。通过B2B的方式,把所有的数据采集回来,有了数据之后,才能去评估供应链到底做得好不好。
第三步开始做所谓的接单,即电子订单系统。其实国内的很多企业都在使用这个系统,有些是自己的分公司在使用,有些是给经销商使用的。通过这个系统可以降低库存。
第四步就是所谓的供应链规划。
第五部分就是所谓的电子采购系统SRM,包括采购订单的管理。
最后一步就是VMI库存管理。由此构成了全方位供应链管理。
八、供应链管理面临的挑战
供应链管理面临的挑战中,最主要的是有四个R,即Right Product——正确的产品、Right Place——正确的地点、Right Time——正确的时间、Right Price——正确的价格,它们就是供应链管理要达到的目标(如图9-3所示)。美国曾经做过一个统计,有1/3的人到商场却买不到想要的东西,因为很多厂商所生产的产品,实际上并不是客户需要的。
图9-3 供应链管理的目标
2000年,美国宾州大学的马修教授提出金字塔概念。金字塔有四个边,第一个就是指要有正确的数据。第二个强调所谓的库存管理。第三个是预测,代表你对市场的掌握度有多少。各位不要小看这个市场预测,今天很多供应链做得不好,就是因为预测得不好,因为预测是一个源头。最后一个就是所谓的供应链的速度,看接单速度、生产速度、采购速度、物流速度,还有对客户服务的速度。
九、供应链管理的四大支点
供应链管理的实现,是把供应商、生产厂家、分销商、零售商等在一条供应链上的所有节点企业都联系起来进行优化,使生产资料以最快的速度,通过生产、分销环节变成增值的产品,到达有消费需求的消费者手中。这不仅可以降低成本,减少社会库存,而且使社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更重要的是,通过信息网络、组织网络,实现了生产及销售的有效链接和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合理流动,最终把产品以合理的价格,把合适的产品,及时送到消费者手上。计算机产业的戴尔公司在其供应链管理上采取了极具创新的方法,体现出有效的供应链管理优越性。构造高效供应链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
(一)以顾客为中心
从某种意义上讲,供应链管理本身就是以顾客为中心的“拉式”营销推动的结果,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顾客创造更多的价值,都是以市场需求的拉动为原动力。顾客价值是供应链管理的核心,企业是根据顾客的需求来组织生产;以往供应链的起始动力来自制造环节,先生产物品,再推向市场,在消费者购买之前,是不会知道销售效果的。在这种“推式系统”里,存货不足和销售不佳的风险同时存在。现在,产品从设计开始,企业已经让顾客参与,以使产品能真正符合顾客的需求。这种“拉式系统”的供应链是以顾客的需求为原动力的。
供应链管理始于最终用户。其架构包括三个部分:客户服务战略决定企业如何从利润最大化的角度对客户的反馈和期望作出反应;需求传递战略则是企业以何种方式将客户需求与产品服务的提供相联系,广采购战略决定企业在何地、怎样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
客户服务战略。第一步是对客户服务市场细分,以确定不同细分市场的客户期望的服务水平。第二步应分析服务成本,包括企业现有的客户服务成本结构和为达到不同细分市场服务水平所需的成本。第三步是销售收入管理,这两步非常重要,但常被企业忽视。当企业为不同客户提供新的服务时,客户对此会如何反应?是购买增加而需要增加产能,还是客户忠诚度上升,使得企业可以提高价格?企业必须对客户作出正确反应,以使利润最大化。
需求传递战略。企业采取何种销售渠道组合把产品和服务送达客户,这一决策对于客户服务水平和分销成本有直接影响。而需求规划,即企业如何根据预测和分析,制定生产和库存计划来满足客户需求,是大多数企业最为重要的职能之一。良好的需求规划是成功地满足客户需求、使成本最小化的关键。
采购战略。关键决策是自产还是外购,这直接影响企业的成本结构和所承担的劳动力、汇率、运输等风险;此外,企业的产能如何规划布置,以及企业如何平衡客户满意和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都是很重要的内容。
(二)强调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供应链管理中,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强调企业的核心业务和竞争力,并为其在供应链上定位,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由于企业的资源有限,企业要在各式各样的行业和领域都获得竞争优势是十分困难的,因此它必须集中资源在某个自己所专长的领域,即核心业务上。这样在供应链上定位,成为供应链上一个不可替代的角色。
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点是仿不了,就是别的企业模仿不了,它可能是技术,也可能是企业文化。第二点是买不来,就是说这样的资源没有市场,市场上买不到。所有在市场上能得到的资源都不梅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第三点是拆不开,拆不开强调的是企业的资源和能力具有互补性,有了这个互补性,分开就不值钱,合起来才值钱。第四点是带不走。强调的是资源的组织性,好多资源可能像个人,好比你拿到了MBA学位,这时候你的身价就高了,你可以带走。这样的资源本身不构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带不走的东西包括互补性,或者它是属于企业的,好比专利权,如果专利权属于个人,这个企业就不具有竞争力。一些优秀企业之所以能够以自己为中心构建起高效的供应链,就在于它们有着不可替代的竞争力,并且凭借这种竞争力把上下游的企业串在一起,形成一个为顾客创造价值的有机链条。比如,沃尔玛作为一家连锁商业零售企业,高水准的服务以及以此为基础构造的顾客网络是它的核心竞争力。于是,沃尔玛超越自身的“商业零售企业”身份,建立起了高效供应链。首先,沃尔玛不仅仅是一家等待上游厂商供货、组织配送的纯粹的商业企业,而且也直接参与到上游厂商的生产计划中去,与上游厂商共同商讨和制定产品计划、供货周期,甚至帮助上游厂商进行新产品研发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工作。这就意味着沃尔玛总是能够最早得到市场上最希望看到的商品,当别的零售商正在等待供货商的产品目录或者商谈合同时,沃尔玛的货架上已经开始热销这款产品了。其次,沃尔玛高水准的客户服务能够做到及时地将消费者的意见反馈给厂商,并帮助厂商对产品进行改进和完善。过去,商业零售企业只是作为中间人,将商品从生产厂商传递到消费者手里,反过来再将消费者的意见通过电话或书面形式反馈到厂商那里。看起来沃尔玛并没有独到之处,但是结果却差异很大。原因就在于,沃尔玛能够参与到上游厂商的生产计划和控制中去,因此能够将消费者的意见迅速反映到生产中,而不是简单地充当二传手或者传声筒。
沃尔玛的思路并不复杂,但多数商业企业更多的是“充当厂商和消费者的桥梁”,缺乏参与和控制生产的能力。也就是说,沃尔玛的模式已经跨越了企业内部管理和与外界“沟通”的范畴,而是形成了以自身为链主,链接生产厂商与顾客的全球供应链。而这一供应链正是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来保障的,这就是它的一整套先进的供应链管理系统。离开了统一、集中、实时监控的供应链管理系统,沃尔玛的直接“控制生产”和高水准的“客户服务”将无从谈起。
(三)相互协作的双赢理念
传统的企业运营中,供销之间互不相干,是一种敌对争利的关系,系统协调性差。企业和各供应商没有协调一致的计划,每个部门各搞一套,只顾安排自己的活动,影响整体最优。与供应商和经销商都缺乏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且往往从短期效益出发,挑起供应商之间的价格竞争,失去了供应商的信任与合作基础。市场形势好时对经销商态度傲慢,市场形势不好时又企图将损失转嫁给经销商,因此得不到经销商的信任与合作。而在供应链管理的模式下,所有环节都看成一个整体,链上的企业除了自身的利益外,还应该一同去追求整体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因为最终客户选择一件产品,整条供应链上所有成员都受益;如果最终客户不要这件产品,则整条供应链上的成员都会受损失。可以说,合作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竞争的一个关键。
在供应链管理中,不但有双赢理念,更重要的是通过技术手段把理念形态落实到操作实务上。关键在于将企业内部供应链与外部的供应商和用户集成起来,形成一个集成化的供应链。而与主要供应商和用户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即所谓的供应链合作关系,是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的关键。此阶段企业要特别注重战略伙伴关系管理,管理的重点是以面向供应商和用户取代面向产品,增加与主要供应商和用户的联系,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产品、工艺、组织、企业文化等),相互之间保持一定的一致性,实现信息共享等。企业应通过为用户提供与竞争者不同的产品和服务或增值的信息而获利。供应商管理库存和共同计划、预测与库存补充的应用就是企业转向改善、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的典型例子。通过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企业就可以更好地与用户、供应商和服务提供商实现集成和合作,共同在预测、产品设计、生产、运输计划和竞争策略等方面设计和控制整个供应链的运作。对于主要用户,企业一般建立以用户为核心的小组,这样的小组具有不同职能领域的功能,从而更好地为主要用户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
4.优化信息流程
信息流程是企业内员工、客户和供货商的沟通过程,以前只能以电话、传真,甚至面见达成信息交流的目的。现在能利用电子商务、电子邮件,甚至互联网进行信息交流,虽然手段不同,但内容并没有改变。而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优势在于其自动化操作和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使信息流通速度加快,同时减少失误。然而,信息系统只是支持业务过程的工具,企业本身的商业模式决定着信息系统的架构模式。
为了适应供应链管理的优化,必须从与生产产品有关的第一层供应商开始,环环相扣,直到货物到达最终用户手中,真正按链的特性改造企业业务流程,使各个节点企业都具有处理物流和信息流的自组织和自适应能力。要形成贯穿供应链的分布数据库的信息集成,从而集中协调不同企业的关键数据。所谓关键数据,是指订货预测、库存状态、缺货情况、生产计划、运输安排、在途物资等数据。
为便于管理人员迅速、准确地获得各种信息,应该充分利用电子数据交换(EDI)、In-ter net等技术手段,实现供应链的分布数据库信息集成,达到共享采购订单的电子接受与发送、多位置库存控制、批量和系列号跟踪、周期盘点等重要信息。
思科公司是运用因特网实现虚拟供应链的典范,超过90%的公司订单是来自因特网,而思科的工作人员直接过手的订单不超过50%。思科公司通过公司外部网连接零部件供应商、分销商和合同制造商,以此形成一个虚拟的、适时的供应链。当客户通过思科的网站订购一种典型的思科产品如路由器时,所下的订单将触发一系列的消息给其生产印刷电路板的合同厂商,同时分销商也会被通知提供路由器的通用部件如电源,组装成品的合同制造商通过登录到思科公司的外部网并连接至其生产执行系统,可以事先知道可能发生的订单类型和数量。信息整合也使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都能共享有用的信息。例如,沃尔玛与宝洁公司共享宝洁产品在沃尔玛零售网络中的销售信息,使宝洁能够更好地管理这些产品的生产,从而也保障了沃尔玛商场中这些产品的供货。
十、供应链管理与电子商务的相互作用
(一)传统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
供应链管理强调的是链节之间的协调与合作。为了实现这种协调与合作,最关键的是供应链各成员之间应进行充分的交流,达到相当程度的信息共享。但在传统的经济条件下,供应链管理存在以下问题:
1.由于信息技术的落后,容易出现信息失真的问题,导致供应链管理无法得到真正的实施,从而产生所谓的“牛鞭效应”(Bullwhip Effect),即:消费者对某产品的实际需求与预测需求量之间客观上存在一定的偏差,并通过订货量向上游批发商、制造商传递时逐级放大,导致信息无法实现真正共享。很显然,这种现象将会给企业带来严重后果:产品的库存水平提高,服务水平下降,供应链的总成本过高以及定制化程度低等问题,这必然降低企业的整体竞争力,最终使每供应链内的成员蒙受损失。因此,弱化“牛鞭效应”的负面影响,进而提高供应链的敏捷性、降低供应链的成本、缩短产品的供货时间,是提高供应链管理效果和赢得市场竞争优势的一种竞争手段。
2.由于缺乏信息共享意识,供应链的成员之间各自为政,彼此之间基本上处于一种利益冲突的关系,认为没有必要与其他成员共享那些敏感信息。尤其是对涉及商业秘密的信息一般不外泄,并以此作为各成员之间保持优势的措施之一。于是各成员都必须想使自己的行为最优化,但由于信息不能共享,这些行为对整个供应链来说却不是最优的。从而增加了供应链的“内耗”,极大地影响了供应链的整体动作水平及竞争力。
电子商务时代出现的标志就是信息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和Internet的广泛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使得信息获取和传递成本非常低廉,从而解决了信息共享的技术问题。同时,为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竞争优势,企业应在供应链的范围内也将增加信息共享的意识。电子商务客观上要求对物流实施供应链管理,同时,电子商务也为实施物流的供应链管理提供了条件。
(二)供应链管理对电子商务的促进作用
Kalakota &Whinston(1997)认为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的整合将改变企业运作的模式,且彼此互相影响。供应链管理对电子商务有以下作用:
1.供应商(Supplier)管理:帮助企业精简供应商数量,减少订单流程成本及其循环时间,用少量的人员增加流程数目。
2.库存(Inventory)管理:缩短订单→运送→票据的循环周期,若企业伙伴有以电子连接则以往由传真及信件传送的数据可立即由网络传送,企业亦可追踪其文件以确保文件送达,从而增强审计能力,由此亦可减少库存,增进库存流转,避免缺货的发生。
3.分配(Distribution)管理:电子应用可促进运货公告及显示要求,且能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因为文件中有更有精确的数据。
4.渠道(Channel)管理:可快速传送有关变更的经营情况的资讯给伙伴,产品、技术及价格信息,以往需要重复用电话及无数员工工作时间,如今可用电子公告版,因而使企业可节省员工工作时间且确保数据正确性。
5.支付(Payment)管理:连接供应商、配送商以便以电子付款,可减少书写上的错误,加快企业公告的发布速度,降低交易的成本及费用。
十一、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管理体系构建
(一)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模式
供应链管理主要由信息流管理、资金流管理和物流管理三部分组成。而电子商务的出现和广泛使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供应链管理中信息流和资金流管理两部分,使信息和资金都能迅速、准确的在供应链各节点之间传递。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模式要求突破传统的采购、生产、分销和服务的范畴和障碍,把企业内部以及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各种业务看成一个整体功能过程,通过有效协调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将企业内部的供应链与企业外部的供应链有机地集成起来管理,形成集成化供应链管理体系,以适应新竞争环境下市场对企业生产管理提出的高质量、高柔性和低成本的要求。基于电子商务的核心企业与供应商、终端客户、银行、储运中心之间借助Internet进行信息的快速交换,同时供应链中的各个节点间也能进行信息的互通。通过电子商务的应用,能有效地将供应链上各个业务环节孤岛连接起来,使业务和信息实现集成和共享。在交易的同时,电子商务只有进一步做好物流管理,大量缩减供应链中物流所需的时间,使物流管理符合信息流和资金流管理的要求,才能真正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快速反应的供应链管理体系。
(二)电子商务环境下加强供应链管理的策略
1.采用第三方物流(3PL)方式改善企业外部物流情况。所谓第三方物流是指由物流劳务的供需方之外的第三方以契约形式完成全部或部分物流服务的物流运作方式。第三方物流是当今世界物流业的发展趋势,是适应物流一体化趋势和电子商务发展的必然结果。
2.完善企业网络基础设施,改革企业内部供应链管理模式。供应链管理的实施必须以完善的网络设施为前提,特别是企业的内联网、外联网和因特网的集成,是保证供应链高效运作的基本条件,同时它的供应商也要有好的信息化水平,这样才可以实现企业网络之间的对接。
3.进行业务流程再造(BPR),实施ERP系统。企业流程再造是对企业的业务流程做根本性的思考和彻底重建。通过流程再造,企业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可取得显著改善,使得企业能最大限度地适应以顾客、竞争、变化为特征的现代企业经营环境。
4.加强协同整合。电子商务条件下的竞争,将不再是企业单打独斗式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为适应电子商务环境下生存的需要,为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竞争优势,企业应在供应链的范围内增加信息共享的意识。供应链各环节参与者彼此资源共享与信息交流,减少相互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降低不必要的浪费,以提升经营的效率。
5.重视CRM(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建设。CRM是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的延伸。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技术,CRM能够突破供应链上各节点的地域界面和组织界面,将客户、经销商、企业销售部系统整合,实现企业对客户个性化的快速响应,真正解决供应链中下游管理问题。作为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向客户延伸,客户反馈的信息折射到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实现供应链各环节的共赢。
十二、供应链管理的模式和系统组成
(一)供应链管理的模式
企业集成是SCM的核心。供应链管理具有两种主要模式:推动(Push)与拉动(Pull)、如图9-4所示。
推动模式是传统的供应链模式,指根据商品的库存情况,有计划地将商品推销给客户。
图9-4 从后推式到前拉式的供应链转变
在拉动模式中,消费者是供应链的前端,又称为需求驱动模式。拉动模式中顾客在收款台结账时,POS记录下其购买细节数据;配送中心根据这些数据向商店补货;各个配送中心的数据在生产商处汇集后,生产商就以此向配送中心补货;生产商的生产程序会根据送货安排进行更新,并对采购安排做出相应调整;最后,原材料供应商也要随之改变配送计划。
(二)供应链管理系统的组成
1.计划系统:前拉式供应链管理系统要求能够有效收集关于顾客需求的信息,根据需求信息确定存货投资,包括安全存货、存货周转和补货频率。要求完成以下功能:
订单生成和计划,要求预测顾客需要;
订单接受和输入,即为补货计划提供输入。
计划系统还包含了分销需求计划(DRP)、厂商管理库存和连续补货计划(CRP)。
2.执行系统:执行系统实现了对商品在供应链中的实际运动的管理。一般包括客户订单履行、采购、库存控制、生产和后勤等部分。执行系统的最终目的是提高货物和服务在供应链中的流动效率。
3.执行业绩衡量系统:执行业绩衡量系统是对供应链运行情况的跟踪评价,以便制定更开放的决策。
业绩衡量系统主要由会计和财务管理系统组成。
业绩衡量的另一个趋势是利用基于互联网的代理程序进行事前分析。代理程序是指代替用户运行的程序。它适合于海量数据的环境,因为信息数量庞大,需要优先考虑管理者注意的信息。
十三、电子商务时代的供应链管理
电子商务的出现强迫制造商和批发商对零售商和顾客作出更加积极的响应,并创造出对供应链规划能力的要求。同时,竞争的压力正逼迫制造商降低成本,缩短订货时间,提高操作效率。
在电子商务时代的供应链管理模式之下,信息正在取代库存,擅长管理信息的企业不会有昂贵的库存积压。
电子商务下的物流信息技术_电子商务基础
第四节 电子商务下的物流信息技术
一、电子商务物流技术概述
电子商务物流技术一般是指与电子商务物流要素活动有关的所有专业技术的总称。可以包括各种操作方法、管理技能等,如流通加工技术、物品包装技术、物品标识技术、物品实时跟踪技术等;还包括物流规划、物流评价、物流设计、物流策略等。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普及,物流技术中综合了许多现代技术,如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EDI(电子数据交换)、Bar Code(条码)等等。
(一)条码技术及其应用
条码技术的应用解决了数据录入和数据采集的“瓶颈”问题,为供应链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条码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对物流中的物品进行标识和描述的方法,当今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兴起的供应链管理策略,都离不开条码技术的应用。
条码是实现POS系统、EDI、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的技术基础,是物流管理现代化、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的重要技术手段。
1.条形码概述
条形码最早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但是得到真正应用还是在近20年。美国20世纪50年代就有关于铁路车辆采用条码的报道。1969年美国电子现金收款机的问世,加速了条码技术在商业领域中的应用和推广。
美国统一编码委员会(UCC:Uniform Code Council)于1973年成立,并从若干种条码方案中选定了IBM公司提出的Dalte—Dietance为基础的通用产品代码(UPC:Uni-versal Product Code),为美国产品统一的标识符号建立了UPC条形码系统,并全面实现了该码制的标准化。
我国条码技术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条码应用系统是80年代末建立的,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于1988年12月28日正式成立,于1991年4月19日正式加入国际物品编码协会,国际物品编码协会分配给中国的前缀码为“690,691,692”。
2.条形码的分类
按码制分类
(1)UPC码
1973年,美国率先在国内的商业系统中应用于UPC码之后,加拿大也在商业系统中采用UPC码。UPC码是一种长度固定的连续型数字式码制,其字符集为数字0~9。它采用四种元素宽度,每个条或空是1、2.3或4倍单位元素宽度。IPC码有两种类型,即UPC-A码和UPC-E码。
(2)EAN码
1977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各国按照UPC码的标准制定了欧洲物品编码EAN码,与UPC码兼容,而且两者具有相同的符号体系。EAN码的字符编号结构与UPC码相同,也是长度固定的、连续型的数字式码制,其字符集是数字0~9。它采用四种元素宽度,每个条或空是1、2.3或4倍单位元素宽度。EAN码有两种类型,即EAN-13码和EAN-8码。
(3)交叉25码
交叉25码是一种长度可变的连续型自校验数字式码制,其字符集为数字0~9。采用两种元素宽度,每个条和空是宽或窄元素。编码字符个数为偶数,所有奇数位置上的数据以条编码,偶数位置上的数据以空编码。如果为奇数个数据编码,则在数据前补一位0,以使数据为偶数个数位。
(4)39码
39码是第一个字母数字式码制。1974年由Internet公司推出。它是长度可比的离散型自校险字母数字式码制。其字符集为数字0~9,26个大写字母和7特殊字符(-、。、Space、/、%、¥),共43个字符。每个字符由9个元素组成,其中有5个条(2个宽条,3个窄条)和4个空(1个宽空,3个窄空),是一种离散码。
(5)库德巴码
库德巴码(Code Bar)出现于1972年,是一种长度可变的连续型自校验数字式码制。其字符集为数字0~9和6个特殊字符(-、:、/、。、+、¥),共16个字符。常用于仓库、血库和航空快递包裹中。
(6)128码
128码出现于1981年,是一种长度可变的连续型自校验数字式码制。它采用四种元素宽度,每个字符由3个条和3个空,共11个单元元素宽度,又称(11,3)码。它由106个不,同条形码字符,每个条形码字符有三种含义不同的字符集,分别为A、B、C。它使用这3个交替的字符集可将128个ASCII码编码。
(7)93码
93码是一种长度可变的连续型字母数字式码制。其字符集成为数字。0~9,26个大写字母和7个特殊字符(-、。、Space、/、+、%、¥)以及4个控制字符。每个字符由3个宽条和3个窄条,共9个元素宽度。
(8)49码
49码是一种多行的连续型、长度可变的字母数字式码制。出现于1987年,主要用于小物品标签上的符号。采用多种元素宽度。其字符集为数字0~9,26个大写字母和7个特殊字符(-、。、Space、%、/、+、%、¥)、3个功能键(F1、陀、F3)和3个变换字符,共49个字符。
(9)其他码制
除上述码外,还有其他的码制,例如25码出现于1977年,主要用于电子元器件标签;矩阵25码是11码的变形;Nixdorf码已被EAN码所取代。Plessey码出现于1971年5月,主要用于图书馆等。
2.按维数分类
(1)普通的一维条码
普通的一维条码自问世以来,很快得到了普及并广泛应用。但是由于一维条码的信息容量很小,如商品上的条码仅能容13位的阿拉伯数字,更多的描述商品的信息只能依赖数据库的支持,离开了预先建立的数据库,这种条码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而条码的应用范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2)二维条码
除具有普通条码的优点外,二维条码还具有信息容量大、可靠性高、保密防伪性强、易于制作、成本低等优点。
美国Symbol公司于1991年正式推出名为PDF417的二维条码,简称为PDF417条码,即“便携式数据文件”。FDF417条码是一种高密度、高信息含量的便携式数据文件,是实现证件及卡片等大容量、高可靠性信息自动存储、携带并可用机器自动识读的理想手段。
(3)多维条码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围绕如何提高条形码符号的信息密度,进行了研究工作。多维条形码和集装箱条形码成为研究、发展与应用的方向。
信息密度是描述条形码符号的一个重要参数据,即单位长度中可能编写的字母个数,通常记作:字母个数/cm。影响信息密度的主要因素是条、空结构和窄元系的宽度。
128码和93码就是人们为提高密度而进行的成功的尝试。128码城1981年被推荐应用;而93码于1982年投入使用。这两种码的符号密度均比39码高将近30%。
随着条形码技术的发展和条形码三制的种类不断增加,条形码的标准化显得愈来愈重要。为此,曾先后制定了军用标准1189;交叉25码、39码和Coda Bar码ANSI标准MH10、8M等。同时,一些行业也开始建立行业标准,以适应发展的需要。此后,戴维、阿利尔又研制出49码。这是一种非传统的条形码符号,它比以往的条形码符号具有更高的密度。特德·威廉姆斯(Ted Williams)GFI988推出16K码,该码的结构类似于49码,是一种比较新型的码制,适用于激光系统。
3.条形码结构
条形码是一种信息代码,用特殊的图形来表示数字、字母信息和某些符号,条形码由一组宽度不同、反射率不同的条和空按规定的编码规则组合起来,用以表示一组数据的符号。一个完整的条形码符号由两侧静区、起始字符、数据字符、校验字符和终止字符组成。
静区:没有任何印刷符或条形码信息,它通常是白的,位于条形码符号的两侧。静区的作用是提示阅读器准备扫描条形码符号。
起始字符:条形码符号的第一位字符是起始字符,它的特殊条空结构用于识别一个条形码的开始。阅读器首先确认此字符的存在,然后处理由扫描器获得的一系列脉冲。
数字字符:由条形码字符组成,用于代表一定的原始数据信息。
终止字符:条形码的最后一位字符是终止字符,它的特殊条、空结构用于识别一个条形码符号的结束。
校验字符:有些码制的校验字符是必须的,有些码制的校验字符是可选的。校验字符是通过对数据字符进行一种算术运算而确定的,并将结果与校验字符比较,若两者一致,说明读入的信息有效。
4.条形码在物流信息系统中的作用
条形码作为一种及时、准确、可靠、经济的数据输入手段已被物流信息系统所采用。在工业发达国家已经普及应用,已成为商品独有的世界通用的“身份证”。
·代码/条码技术
条码:由一组排列规则的条、空和相应的字符组成。这种用条、空组成的数据编码可以供机器识读,而且很容易译成二进制和十进制数。
这些条和空可以有各种不同的组合方法,从而构成不同的图形符号,即各种符号体系,也称码制,适用于不同的场合。
品条码(UPC-A)
EAN-13条码
ITF-14条码
UCC/EAN-128条码
四一七条码
CODE49
CODE16K
二维条码可分为:堆积式或层排式二维条码(Started Bar Code)
棋盘式或矩阵式二维条码(Dot Matrix Bar Code)
Code one
Data Matrix
Maxicode
物流条码为贸易环节提供了通用语言,为EDI和电子商务奠定了基础。因此,物流条码标准化在推动各行业信息化、现代化建设进程和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及其应用
1.电子数据交换(EDI)的含义
电子数据交换(EDI: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EDI的含义是指商业贸易伙伴之间,将按标准、协议规范化和格式化的经济信息通过电子数据网络,在单位的计算机系统之间进行自动交换和处理,它是电子商业贸易的一种工具,将商业文件按统一的标准编制成计算机能识别和处理的数据格式,在计算机之间进行传输。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rganization)于1994年确认了EDI的技术定义:“根据商定的交易或电文数据的结构标准实施商业或行政交易从计算机到计算机的电子传输。”
2.电子数据交换(EDI)的特点
从以上电子数据交换的含义,可以知道电子数据交换具有以下的特点:
(1)EDI的使用对象是不同的组织之间,EDI传输的企业间的报文,是企业间信息交流的一种方式;
(2)EDI所传送的资料是一般业务资料,如发票、订单等,而不是指一般性的通知;
(3)EDI传输的报文是格式化的,是符合国际标准的,这是计算机能够自动处理报文的基本前提;
(4)EDI使用的数据通信网络一般是增值网、专用网;
(5)数据传输由收送双方的计算机系统直接传送、交换资料,不需要人工介入操作;
(6)EDI与传真或电子邮件的区别是:传真与电子邮件,需要人工的阅读判断处理才能进入计算机系统。人工将资料重复输入计算机系统中,既浪费人力资源,也容易发生错误,而EDI不需要再将有关资料人工重复输入系统。
3.构成EDI系统的要素
构成EDI系统的三个要素是:EDI软件和硬件、通信网络、数据标准化。
一个部门或企业要实现EDI,首先,必须有一套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其次,为使本企业内部数据比较容易地转换为EDI标准格式,须采用EDI标准;另外,通信环境的优劣也是关系到EDI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
EDI标准是整个EDI最关键的部分,由于EDI是以实现商定的报文格式形式进行数据传输和信息交换,一次制定统一的EDI标准至关重要。EDI标准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基础标准、代码标准、报文标准、但正标准、管理标准、应用标准、通信标准、安全保密标准等。
4.EDI标准体系
EDI是目前为止最为成熟和使用范围最广泛的电子商务应用系统。其根本特征在于标准的国际化,标准化是实现EDI的关键环节。早期的EDI标准,只是由贸易双方自行约定,随着使用范围的扩大,出现了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最后形成了统一的国际标准。国际标准的出现,大大地促进了EDI的发展。随着EDI各项国际标准的推出,以及开放式EDI概念模型的趋于成熟,EDI的应用领域不仅只限于国际贸易领域,而且在行政管理、医疗、建筑、环境保护等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可见EDI的各项标准是使EDI技术得以广泛应用的重要技术支撑,EDI的标准化工作是在EDI发展进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EDI标准体系是在EDI应用领域范围内的、具有内在联系的标准组成的科学有机整体,它由若干个分体系构成,各分体系之间又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和相互补充的内在联系。我国根据国际标准体系和我国EDI应用的实际以及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情况,制订了EDI标准体系,以《EDI系统标准化总体规范》作为总体技术文件。该规范作为我国“八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是这一段时间内我国EDI标准化工作的技术指南,处于主导和支配作用。
根据该规范,EDI标准体系分基础、单证、报文、代码、通信、安全、管理应用七个部分,大致情况如下:
(1)EDI基础标准体系
主要由UN/EDIFACT的基础标准和开放式EDI基础标准两部分组成,是EDI的核心标准体系。其中,EDIFACT有7项基础标准,包括EDI术语、EDIFACT应用级语法规则、语法规则实施指南、报文设计指南和规则、贸易数据元目录、复合数据元目录、段目录、代码表,我国等同采用了这7项标准;开放式EDI基础标准是实现开放式EDI最重要、最基本的条件,包括业务、法律、通信、安全标准及信息技术方面的通用标准等,ISO/IEC JTC1SC30推出《开放式EDI概念模型》和《开放式EDI参考模型》,规定了用于协调和制定现有的和未来的开放式EDI标准的总体框架,成为未来开放式EDI标准化工作的指南。随之推出的一大批功能服务标准和业务操作标准等将成为指导各个领域EDI应用的国际标准。
(2)EDI单证标准体系
EDI报文标准源于相关业务,而业务的过程则以单证体现。单证标准化的主要目标是统一单证中的数据元和纸面格式,内容相当广泛。其标准体系包括管理、贸易、运输、海关、银行、保险、税务、邮政等方面的单证标准。
(3)EDI报文标准体系
EDI报文标准是每一个具体应用数据的结构化体现,所有的数据都以报文的形式传输出去或接收进来。EDI报文标准主要体现于联合国标准报文(United Nations Stand-ard Message,简称UNSM),其于1987年正式形成时只有十几个报文,而到1999年2月止,UN/EDIFACT D、99A版已包括247个报文,其中有178个联合国标准报文(UN-SM)、50个草案报文(Message in Development,简称MiD)及19个作废报文,涉及海关、银行、保险、运输、法律、税务、统计、旅游、零售、医疗、制造业等诸多领域。
(4)EDI代码标准体系
在EDI传输的数据中,除了公司名称、地址、人名和一些自由文本内容外,几乎大多数数据都以代码形式发出,为使交换各方便于理解收到信息的内容,便以代码形式把传输数据固定下来。代码标准是EDI实现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EDI代码标准体系包括管理、贸易、运输、海关、银行、保险、检验等方面的代码标准。
(5)EDI通信标准体系
计算机网络通信是EDI得以实现的必备条件,EDI通信标准则是顺利传输以EDI方式发送或接收的数据的基本保证。EDI通信标准体系包括ITU的X、25、X、200/ISO 7498、X、400系列/ISO 10021、X、500系列等,其中X、400系列/ISO 10021标准是一套关于电子邮政的国际标准。虽然这套标准,ISO叫做MOTIS,ITU称为MHS,但其技术内容是兼容的,它们和EDI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
(6)EDI安全标准体系
由于经EDI传输的数据会涉及商业秘密、金额、订货数量等内容,为防止数据的篡改、遗失,必须通过一系列安全保密的规范给以保证。EDI安全标准体系包括EDI安全规范、电子签名规范、电文认证规范、密钥管理规范、X.435安全服务、X.509鉴别框架体系等。为制定EDIFACT安全标准,联合国于1991年成立了UN/EDIFACT安全联合工作组,进行有关标准的制定。
(7)EDI管理标准体系
EDI管理标准体系主要涉及EDI标准维护的有关评审指南和规则,包括标准技术评审导则、标准报文与目录文件编制规则、目录维护规则、报文维护规则、技术评审单格式、目录及代码编制原则、EDIFACT标准版本号与发布号编制原则等。
(8)EDI应用标准体系
EDI应用标准体系主要指在应用过程中用到的字符集标准及其他相关标准,包括:信息交换用七位编码字符集及其扩充方法;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通用多八位编码字符集;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辅2集、4集等。
EDI标准体系的框架结构并非一成不变,它将随着EDI技术的发展和EDI国际标准的不断完善而将不断地进行更新和充实。
5.EDI技术的应用
EDI在物流运作中的目的是充分利用现有计算机及通信网络资源,提高交易双方信息的传输效率,降低物流的运作成本。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对于制造业来说,利用EDI可以有效地减少库存量及生产线待料时间,降低生产成本。
其次,对于运输业来说,利用EDI可以快速通关报检、科学合理地利用运输资源、缩短运输距离、降低运输成本费用和节约运输时间。
第三,对于零售业来说,利用EDI可以建立快速响应系统,减少商场库存量与空架率,加速资金周转,降低物流成本。同时也可以建立起物流配送体系,完成产、存、运、销一体化的供应链管理。
EDI工作方式示意图如图9-8所示。
图9-8 EDI工作方式示意图
(三)射频技术及应用
1.射频技术概述
射频技术RF(Radio Frequency)的基本原理是电磁理论。
无线电射频技术是利用无线电波对记录媒体进行读写,射频识别的距离可以达到几十厘米至几米,且根据读写的方式,可以输入数千字节的信息,同时,还具有很高的保密性。
2.射频系统的分类
根据射频系统完成的功能不同可以把射频系统分成四种类型:EAS系统、便捷式数据采集系统、网络系统、定位系统。
3.射频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从射频系统的工作原理来看,射频系统一般都由信号发射机、信号接收机、发射接收天线几部分组成。
信号发射机为了不同的应用目的,会以不同的形式存在,典型的形式是标签。
信号接受机一般称为阅读器,阅读器的功能就是提供与标签进行数据传输的途径。
4.射频技术的应用
射频技术在物流活动中适用的领域:物料跟踪、运载工具和货架识别等要求非接触数据采集和交换的场合,特别对于需要频繁改变数据内容的场合尤为适合。
射频识别系统的传送距离由许多因素决定,如传送频率、天线设计等。对于应用RF识别的特定情况应考虑传送距离、工作频率、标签的数据容量、尺寸、重量、定位、响应速度及选择能力等。
(1)国内的应用
高速公路的收费站口,使用RF可以不停车收费;
我国铁路系统使用RF纪录货车车厢编号的试点已运行了一段时间;
物流公司将RF用于物流管理中(车,货物的跟踪等);
考勤系统,检票系统等。
(2)军事后勤中的应用
美国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在波斯尼亚的“联合作战行动”中,不但建成了战争史上投入战场最复杂的通信网,还完善了识别跟踪军用物资的新型后勤系统,这是吸取了“沙漠风暴”军事行动中大量物资无法跟踪造成重复运输的教训。
无论物资是在定购之中、运输途中,还是在某个仓库存储中,通过该系统,各级指挥人员都可以实时掌握所有的信息。该系统途中运输部分的功能就是靠贴在集装箱和装备上的射频识别标签实现的。接收装置收到RF标签信息后,连同接收地的位置信息上传至通信卫星,再由卫星传送给运输调度中心,送入其信息数据库中。
(四)GIS技术及应用
1.地理信息系统概述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是以地理空间数据为基础,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适时地提供多种空间的和动态的地理信息,对各种地理空间信息进行收集、存储、分析和可视化表达,是一种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服务的计算机技术系统。
GIS的基本功能是将表格型数据(无论它来自数据库、电子表格文件或直接在程序中输入)转换为地理图形显示,然后对显示结果浏览、操作和分析。其显示范围可以从洲际地图到非常详细的街区地图。显示对象包括人口、销售情况、运输路线以及其他内容。
GIS技术包括数据库管理、图形图像处理、地理信息处理多方面的基础技术,在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支持下,运用系统工程和信息科学的理论,科学管理和综合分析具有空间内涵的地理数据,为各行业提供规划、管理、研究、决策等方面的解决方案。GIS应用于物流分析,主要是指利用GIS强大的地理数据功能来完善物流分析技术。国外公司已经开发出利用GIS为物流分析提供专门分析的工具软件。完整的GIS物流分析软件集成了车辆路线模型、最短路径模型、网络物流模型、分配集合模型和设施定位模型等。
车辆路线模型。用于解决一个起始点、多个终点的货物运输中,如何降低物流作业费用,并保证服务质量的问题。包括决定使用多少辆车,每辆车的形式路线等。
网络物流模型。用于解决寻求最有效的分配货物路径问题,也就是物流网点布局问题。如将货物从N个仓库运往到M个商店,每个商店都有固定的需求量,因此需要确定由哪个仓库提货送给那个商店,运输代价最小。
分配集合模型。可以根据各个要素的相似点把同一层上的所有或部分要素分为几个组,用以解决确定服务范围和销售市场范围等问题。如某一公司要设立X个分销点,要求这些分销点要覆盖某一地区,而且要使每个分销点的顾客数目大致相等。
设施定位模型。用于确定一个或多个设施的位置。在物流系统中,仓库和运输线共同组成了物流网络,仓库处于网络的节点上,节点决定着线路,如何根据供求的实际需要并结合经济效益等原则,在既定区域内设立多少个仓库,每个仓库的位置,每个仓库的规模,以及仓库之间的物流关系等,运用此模型均能很容易地得到解决。
我国将GIS应用于物流分析和物流研究中,迄今为止还处于起步阶段。
2.地理信息系统的特征
地理信息系统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1)具有采集、管理、分析和输出多种地理空间信息的能力,具有空间性和动态性;
(2)以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为目的,以地理模型方法为手段,具有区域空间分析、多要素综合分析和动态预测能力,产生高层次的地理信息;
(3)由计算机系统支持进行空间地理数据管理,并由计算机程序模拟常规的或专门的地理分析方法,作用于空间数据,产生有用信息,完成人类难以完成的任务。
3.地理信息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1)地理信息系统的组成
地理信息系统一般包括三个基本部分:计算机系统(硬件、软件)、地理数据库系统、应用人员与组织机构。
(2)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
数据采集、校验和编辑
数据的格式化、转换、概化
数据的储存与组织
查询、检索、统计、计算功能
空间分析功能
显示功能
4.地理信息系统的最新应用
(1)城市导游系统
城市导游系统是LBS应用的典型范例。通过该系统,游客可以查询到最感兴趣的景点、天气情况等服务,并获取与用户所在环境相关的信息。举例而言:用户要获取距离当前位置lkm以内所有饭店的信息,系统将执行以下步骤:
1)移动客户端通过内嵌式GPS装置获取用户当前位置坐标;
2)移动客户端向城市导游系统服务器发送请求,查询距离该用户lkm内所有饭店的位置;
3)服务器同时搜索互联网上上述饭店的网页;
4)服务器将饭店位置信息以及网页上的相关信息反馈给移动终端;
5)移动客户端计算并在地图上显示饭店的信息;
6)移动终端还可通过浏览相关网页获取用户所选饭店的其他信息。
该系统的主要构成有:
1)定位组件
收发GPS信号,获取通用时间坐标和用户当前的位置信息。
2)数字地图服务组件采用矢量格式创建数字地图。为了减少数据冗余度,应采取一系列的方法:如把较大的数字地图切分成适合移动终端显示的小块;制图综合(选取,简化,符号化),进行信息压缩并建立抽象模型。
3)通信组件
系统在用户和服务器之间要建立需求/应答机制的通信组件。城市导游系统中客户端要为地图服务提供一个网络接El,因此系统在用户和服务器之间要建立需求/应答机制的通讯组件,并根据用户的需求创建和解析消息函数。
在基于XML的网络协议之上传输请求和应答服务,实现分布式环境中的信息交换。
4)信息组件
游客用来查询位置以外的信息,如宾馆级别、套房种类、服务费用、房间预订服务等。
2.森林火灾抢险
2003年10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部发生森林大火。Mobile-GIS技术在整个森林抢险的过程中,为救灾人员提供技术支持,为指挥部门提供辅助决策,向主管部门和媒体及时报告灾情,将灾难损失降低到了最低限度。首先,抢险人员乘坐携带Mobile-GIS装置的直升机经过特定火灾区域,通过GPS定位来记录火灾区域范围坐标,并利用无线通讯传输技术,直接将资料传输到指挥中心。这些资料包括:
(1)火灾发生位置及范围。
(2)树木死亡率。
(3)微小的特征点。比如:消防栓等防火救灾的设施;林中空地,学校操场等人员疏散的目的地。然后,指挥中心依据获取的信息,使用GIS评估火灾扩散情况,分析受威胁建筑物的影响范围,制定救险计划,确认救灾人员、救灾物资的目标区域;并且每经12h便利用最新的信息重新制定救灾策略。加州大火中移动GIS的应用,表明了抢险指挥人员快速获取灾情信息,并迅速制定救灾计划的技术水平已经取得了很大提高。
3.城市救护车管理系统
移动GIS在城市交通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以欧洲城市救护车管理系统为例,该系统集成GIS,GPS,GMS技术,为救护车建立了一条从接收事故信息地点到赶往事故发生地再到最近医院的最佳路径。系统的构架是建立在3G集成基础上的,GPS和GSM用于定位,并将精确的位置信息传输到远程的GIS服务器。每一台救护车装备一个GPS装置和GSM调制解调器,负责为救护车定位,并将位置信息传输给紧急救助中心。车辆还可以配备计算能力较强的电脑或其他移动数据终端,计算并显示救护车到指定地点的最佳路径。GIS服务器架设在医院终端,接受包括道路交通网,医院或医疗中心的位置,救护车的位置信息等即时数据。这些数据还应利用以往的交通统计资料或交通网传感器即时传输的数据进行更新。
该系统主要完成以下功能:
1)绘制救护车位置和医院分布的地图。
2)救护分区。依据统计数据中事故的严重程度进行区域划分。事故高发地段应当分布更多的救护车。
3)查找事故发生点。该功能以救护中心的人工通话记录为基础,在移动GIS中使用地理坐标编码进行匹配。系统可采用数据库中存储的固定电话号码和相应电话所在位置信息,方便地进行地址匹配;或者要求移动服务运营商提供特别服务,利用GPRS进行定位。
4)选择最合适的救护车处理紧急事故。依据救护车的即时位置、交通状况以及事故类型,GIS服务中心选派能在最短时间到达事故发生地的车辆前往救护。
5)移动GIS设计救护车到事故地点以及再到合适医院的最佳路线。设计时必须考虑距离、事故类型等因素。路线信息会通过GSM网络在救护人员和救护中心之间传输。
移动GIS在城市救护车管理系统的应用,加强了城市紧急医疗救护的能力,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4.移动GIS在考古学中的新应用
移动设备,尤其是移动GIS的融入,为区域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考古研究中,科学家利用移动GIS方便地获取、记录数据,并进行空间分析。考古人员配备了新型的移动GIS装置后,在传统的考古调查基础上快速侦察,记录遗迹的空间分布状况;在遗迹所在地进行取样和测试性挖掘。当发现有价值的文物时,考古专家利用移动GIS装置记录该文物的精确位置和属性。主要过程是:
1)寻找遗址
检测人员发现一个可疑的考古遗迹时,立即使用GPS进行精确定位,记录坐标位置。
2)建立遗址的边界
工作组集中到某一遗址处,按照考古文物的分布特性为遗址划定边界,在此过程中,使用移动GIS将空间边界记录为多边形,然后为该多边形分配唯一的ID号。
3)评估考古价值
对该遗址的文物特性进行评估,可参照先前工作组制定的标准,以确定该遗址是否有开发的价值。
4)记录点的位置
将即时调查出的文物的几何点坐标存入带有唯一标志码的集合
5)绘制详细位置
移动GIS用户在考古专家陪同下观测每一件文物所处位置。这些文物的空间数据仍用多边形表示,属性数据依据考古专家的评估进行赋值。照片等其他类型的数据通过唯一的ID标识码同GIS数据连接。可见,在某些特殊领域中应用移动GIS,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
(五)全球定位系统
1.全球定位系统的定义
全球定位系统(GPS)是一个中距离圆型轨道卫星导航系统。它可以为地球表面绝大部分地区(98%)提供准确的定位、测速和高精度的时间标准。系统由美国国防部研制和维护,可满足位于全球任何地方或近地空间的军事用户连续精确的确定三维位置、三维运动和时间的需要。该系统包括太空中的24颗GPS卫星;地面上的1个主控站、3个数据注入站和5个监测站及作为用户端的GPS接收机。最少只需其中4颗卫星,就能迅速确定用户端在地球上所处的位置及海拔高度;所能收接到的卫星数越多,解码出来的位置就越精确。
该系统是由美国政府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进行研制于1994年全面建成。使用者只需拥有GPS接收机,无需另外付费。GPS信号分为民用的标准定位服务(SPS,Stand-ard Positioning Service)和军规的精确定位服务(PPS,Precise Positioning Service)两类。由于SPS无须任何授权即可任意使用,原本美国因为担心敌对国家或组织会利用SPS对美国发动攻击,故在民用讯号中人为地加入误差以降低其精确度,使其最终定位精确度大概在100米左右;军规的精度在十米以下。2000年以后,克林顿政府决定取消对民用讯号的干扰。因此,现在民用GPS也可以达到十米左右的定位精度。
GPS系统拥有以下多种优点:全天候,不受任何天气的影响;全球覆盖(高达98%);三维定速定时高精度;快速、省时、高效率;应用广泛、多功能;可移动定位;不同于双星定位系统,使用过程中接收机不需要发出任何信号增加了隐蔽性,提高了其军事应用效能。
2.GPS的功能
(1)精确定时:广泛应用在天文台、通信系统基站、电视台中。
(2)工程施工:道路、桥梁、隧道的施工中大量采用GPS设备进行工程测量。
(3)勘探测绘:野外勘探及城区规划中都有用到。
(4)导航:
①武器导航:精确制导导弹、巡航导弹
②车辆导航:车辆调度、监控系统
③船舶导航:远洋导航、港口/内河引水
④飞机导航:航线导航、进场着陆控制
⑤星际导航:卫星轨道定位
⑥个人导航:个人旅游及野外探险
(5)定位:
①车辆防盗系统
②手机、PDA、PPC等通信移动设备防盗、电子地图、定位系统
③儿童及特殊人群的防走失系统
④精准农业:农机具导航、自动驾驶,土地高精度平整
3.GPS的六大特点
第一,全天候,不受任何天气的影响;
第二,全球覆盖(高达98%);
第三,三维定点定速定时高精度;
第四,快速、省时、高效率;
第五,应用广泛、多功能;
第六,可移动定位。
目前正在运行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有美国的GPS系统和俄罗斯的GLONASS系统。
欧盟1999年初正式推出「伽利略」计划,部署新一代定位卫星。该方案由27颗运行卫星和3颗预备卫星组成,可以覆盖全球,位置精度达几米,亦可与美国的GPS系统兼容,总投资为35亿欧元。该计划预计于2010年投入运行。
中国还独立研制了一个区域性的卫星定位系统——北斗导航系统。该系统的覆盖范围限于中国及周边地区,不能在全球范围提供服务,主要用于军事用途。
4.GPS的应用
军事洲际弹道飞弹
物流管理
地理资讯系统
地理位置定位的多媒体
流动电话
数码相机
数码摄像机
航空
卫星地图
航空
5.GPS在物流中的应用
(1)用于汽车自定位、跟踪调度
据丰田汽车公司的统计和预测,日本车载导航系统的市场在1995~2000年间平均每年增长35%以上,全世界在车辆导航上的投资将平均每年增长60.8%,因此,车辆导航将成为未来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应用的主要领域之一。我国已有数十家公司在开发和销售车载导航系统。
(2)用于铁路运输管理
我国铁路开发的基于GPS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可以通过GPS和计算机网络实时收集全路列车、机车、车辆、集装箱及所运货物的动态信息,可实现列车、货物追踪管理。只要知道货车的车种、车型、车号,就可以立即从近10万公里的铁路网上流动着的几十万辆货车中找到该货车,还能得知这辆货车现在何处运行或停在何处,以及所有的车载货物发货信息。铁路部门运用这项技术可大大提高其路网及其运营的透明度,为货主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3)用于军事物流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首先是因为军事目的而建立的,在军事物流中,如后勤装备的保障等方面,应用相当普遍,尤其是在美国,其在世界各地驻扎的大量军队无论是在战时还是在平时都对后勤补给提出很高的需求,在战争中,如果不依赖GPS,美军的后勤补给就会变得一团糟。美军在20世纪末的地区冲突中依靠GPS和其他顶尖技术,以强有力的、可见的后勤保障,为保卫美国的利益作出了贡献。
电子商务网络安全防范_电子商务基础
第一节 电子商务网络安全防范
一、电子商务网络安全概述
随着Internet的发展,网络丰富的信息资源给用户带来了极大的方便,通过Internet进行的各种电子商务业务也日益增多。但由于Internet具有全球性、连通性、开放性、共享性的特点,网络犯罪愈演愈烈,诸如篡改主页、非法入侵主机、破坏程序、窃取网上信息、冒用身份、发布传播电脑病毒、E-mail骚扰等行为层出不穷。网络安全问题成为各种网络服务和应用能否进一步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一)网络安全主要事件类型
据CNCERT/CC(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统计,网络安全主要事件类型包括以下几类:
1.病毒、蠕虫、木马
病毒(Computer Virus)是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破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一些病毒被设计为通过损坏程序、删除文件或重新格式化硬盘来损坏计算机;有些病毒不损坏计算机,而只是复制自身,通常它们会占据合法程序使用的计算机内存,结果会引起操作异常,甚至导致系统崩溃;还有些病毒包含大量错误,这些错误可能导致系统崩溃和数据丢失。典型的病毒有黑色星期五病毒等。
蠕虫(worm)是指一种可以不断复制自己并在网络中传播的程序。这种程序利用互联网上计算机系统的漏洞进入系统,自我复制,并继续向互联网上的其他系统进行传播。网络蠕虫的危害通常有两个方面:
(1)蠕虫在进入被攻击的系统后,一旦具有控制系统的能力,就可以使得该系统被他人远程操纵。其危害一方面是重要系统会出现失密现象,另一方面会被利用来对其他系统进行攻击。
(2)蠕虫的不断蜕变并在网络上的传播,可能导致网络被阻塞的现象发生,从而致使网络瘫痪,使得各种基于网络的电子商务等应用系统失效。典型的蠕虫病毒有尼姆达、震荡波、熊猫烧香等。
木马(Trojan Horse)是一种隐藏在计算机系统中不为用户所知的恶意程序,通常用于潜伏在计算机系统中来与外界连接,并接受外界的指令。被植入木马的计算机系统内的所有文件和信息都会被外界所获得,并且该系统也会被外界所控制,也可能会被利用作为攻击其他系统的攻击源。很多黑客在入侵系统时都会同时把木马植入到被侵入的系统中。典型的特洛伊木马有灰鸽子、网银大盗等。
2.网页恶意代码
网页恶意代码(又称网页病毒)是利用网页来进行破坏的病毒,使用一些SCRIPT语言编写的一些恶意代码利用IE的漏洞来实现病毒植入。网页恶意代码的技术基础是WSH,其通用的中文译名为“Windows?脚本宿主”。当用户登录某些含有网页病毒的网站时,网页病毒便被悄悄激活,这些病毒一旦激活,可以利用系统的一些资源进行破坏。
恶意代码常见形式主要包括:
Java——Sun微系统公司开发的一种高级程序设计语言。Java是一种真正的面向对象的语言,这是一个很有用的特点,因为它支持代码重用。Java与平台无关,可在任何计算机上运行。
ActiveX——一个对象(称为控件),它含有(或称“封装”)由页面设计者放在页面来执行特定任务的程序。ActiveX的构件源于许多程序设计语言,如C++或Visual Basic。但与Java或JavaScript代码不同的是,ActiveX控件只能在装Windows的计算机上运行,并且只能在支持ActiveX控件的浏览器上运行。ActiveX代码编完后,程序设计人员将其封装在ActiveX信封里(在代码转换成机读码前的一种特殊方式)、并把它放到页面上。当浏览器下载了嵌有ActiveX控件的页面时,它就可在客户机上运行了。
JavaScrip——网景公司开发的一种脚本语言,它支持页面设计者创建活动内容。JavaScript受到各种流行浏览器的支持,它和Java语言有同样的结构。当你下载一个嵌有JavaScript代码的页面,此代码就在你的客户机上运行。同其他活动内容的载体一样,Java Script会侵犯保密性和完整性,它会破坏硬盘,把电子邮件的内容泄密或将敏感信息发给某个WWW服务器。
其他形式——图形、浏览器插件、CSS代码等
案例:2007年6月14日,CNCERT/CC收到合作伙伴报告称,某国内著名门户网站首页于6月14日凌晨被“挂马”(即页面被嵌入恶意代码)数小时。CNCERT/CC接到报告后,立即对事件进行了监测,发现包含该网站在内的国内多个网站,在6月15日凌晨再次被挂马数小时,而且被挂马网站均将用户访问跳转到http://6688、89111、cn/m42.htm,导致用户从域名89111、cn之下多个恶意链接中下载恶意代码。
3.漏洞
漏洞是在硬件、软件、协议的具体实现或系统安全策略上存在的缺陷,从而可以使攻击者能够在未授权的情况下访问或破坏系统。漏洞问题是一个长期存在问题,翻开In-ternet发展史,我们可以发现利用漏洞的攻击事件层出不穷。典型案例如微软零时差攻击事件、新网被黑事件等。
4.拒绝服务攻击(DoS)和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DDoS)
DoS和DDoS是目前黑客经常采用而难以防范的攻击手段。DoS的攻击方式有很多种,最基本的DoS攻击就是利用合理的服务请求来占用过多的服务资源,从而使合法用户无法得到服务的响应。DDoS攻击手段是在传统的DoS攻击基础之上产生的一类攻击方式。单一的DoS攻击一般是采用一对一方式的,当攻击目标CPU速度低、内存小或者网络带宽小等等各项性能指标不高时,它的效果是明显的。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处理能力迅速增长,内存大大增加,同时也出现了千兆级别的网络,这使得DoS攻击的困难程度加大了,目标对恶意攻击包的“消化能力”加强了不少。这时候分布式的拒绝服务攻击手段(DDoS)就应运而生了。如果说计算机与网络的处理能力加大了10倍,用一台攻击机来攻击不再能起作用的话,攻击者使用10台攻击机同时攻击呢?用100台呢?DDoS就是利用更多的傀儡机来发起进攻,以比从前更大的规模来进攻受害者。典型案例2003年全球拒绝服务攻击事件,如2000年2月Yahoo、亚马逊、CNN被攻击事件等。
5.网络篡改
网络篡改是指将正常的网站主页更换为黑客所提供的网页。这是黑客攻击的典型形式。一般来说,主页的篡改对计算机系统本身不会产生直接的损失,但对电子商务等需要与用户通过网站进行沟通的应用来说,就意味着电子商务将被迫终止对外的服务。对企业网站而言,网页的篡改,尤其是含有攻击、丑化色彩的篡改,会对企业形象与信誉造成严重损害。例如2003年5月19日,CNCERT通过对攻击事件的监测发现,广西某市的一个政府网站服务器所发布的30个政府网页均被黑客篡改。
6.网络仿冒(Phishing)
Phishing又称网络仿冒、网络欺诈、仿冒邮件或者钓鱼攻击等,是黑客使用欺诈邮件和虚假网页设计来诱骗收件人提供信用卡账号、用户名、密码、社会福利号码等,随后利用骗得的账号和密码窃取受骗者金钱。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网上结算、网上银行等业务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网络仿冒事件在我国层出不穷,诸如中国银行网站等多起金融网站被仿冒。网络仿冒已经成为影响互联网应用,特别是电子商务应用的主要威胁之一。
2008年上半年CNCERT/CC中心就处理了259期的网络仿冒事件。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到,Phishing事件不仅数量多、仿冒范围大,而且仍然在不断增长。据统计,中国已经成为第二大仿冒网站的属地国,仅次于美国,而就目前CNCERT/CC的实际情况来看,已经接到多个国家要求协助处理仿冒网站的合作请求。因此,需要充分重视网络仿冒行为的跨国化。
综上所述,Internet的快速发展,使电子商务逐渐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伴随各类网络安全事件的日益增加与发展,电子商务的安全问题也变得日益突出,建立一个安全、便捷的电子商务应用环境,已经成为商家和用户密切关注的话题。现阶段主要网络安全防范手段有病毒防治、防火墙、入侵检测等,将这些技术有机结合便可以构筑一个分层的网络安全系统。
(二)病毒防治
关于计算机病毒的概念我们在前文已经讲到,下面我们更进一步来了解病毒的危害、特点以及防治。
计算机病毒会对计算机造成诸多危害,主要是:
破坏磁盘文件分配表,使用户磁盘上的信息丢失;
将非法数据置入操作系统(如DOS的内存参数区),引起系统崩溃;
删除硬盘或软盘上特定的可执行文件或数据文件;
修改或破坏文件的数据;影响内存常驻程序的正常执行;
在磁盘上产生虚假坏分区,从而破坏有关的程序或数据文件;
更改或重新写入磁盘的卷标号;
不断反复传染拷贝,造成存储空间减少,并影响系统运行效率;
对整个磁盘或磁盘上的特定磁道进行格式化;
系统挂起,造成显示屏幕或键盘的封锁状态等等。
而除此之外,它也能对网络产生一定影响,如:
病毒程序通过“自我复制”传染正在运行的其他程序,并与正常运行的程序争夺计算机资源;
病毒程序可冲毁存储器中的大量数据,致使计算机其他用户的数据蒙受损失;
病毒不仅侵害所使用的计算机系统,而且侵害与该系统联网的其他计算机系统;
病毒程序可导致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网络失灵。
计算机病毒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一)非授权可执行性
由于计算机病毒具有正常程序的一切特性:可存储性、可执行性。它隐藏在合法的程序或数据中,当用户运行正常程序时,病毒伺机窃取到系统的控制权,得以抢先运行,然而此时用户还认为在执行正常程序。
(二)隐蔽性
它通常黏附在正常程序之中或磁盘引导扇区中,或者磁盘上标为坏簇的扇区中,以及一些空闲概率较大的扇区中,这是它的非法可存储性。病毒想方设法隐藏自身,就是为了防止用户察觉。
(三)传染性
传染性是计算机病毒最重要的特征,是判断一段程序代码是否为计算机病毒的依据。病毒程序一旦侵入计算机系统就开始搜索可以传染的程序或者磁介质,然后通过自我复制迅速传播。由于目前计算机网络日益发达,计算机病毒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通过像Internet这样的网络传遍世界。
(四)潜伏性
计算机病毒具有依附于其他媒体而寄生的能力,这种媒体我们称之为计算机病毒的宿主。依靠病毒的寄生能力,病毒传染合法的程序和系统后,不立即发作,而是悄悄隐藏起来,然后在用户不察觉的情况下进行传染。
(五)破坏性
无论何种病毒程序一旦侵入系统都会对操作系统的运行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即使不直接产生破坏作用的病毒程序也要占用系统资源。而绝大多数病毒程序要显示一些文字或图像,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还有一些病毒程序删除文件,加密磁盘中的数据,甚至摧毁整个系统和数据,使之无法恢复,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
(六)可触发性
计算机病毒一般都有一个或者几个触发条件。满足其触发条件或者激活病毒的传染机制,使之进行传染;或者激活病毒的表现部分或破坏部分。这个条件可以是敲入特定字符,使用特定文件,某个特定日期或特定时刻,或者是病毒内置的计数器达到一定次数等。
一般来讲,我们在计算机上通过一些防范措施可以防止感染大部分病毒:
给电脑安装防病毒软件;
认真执行病毒定期清理制度,重要数据坚持经常备份;
强化病毒防范意识,加强计算机使用管理,控制权限;
高度警惕网络陷阱;
不打开陌生地址的电子邮件,不使用来历不明的程序和软件,外来媒介、软件需先查毒。
病毒除了在计算机上产生破坏以外,同时也在危害着我们的网络,因此我们也要对网络做好防范工作。现今主要的网络反病毒技术包括:
1.预防病毒技术
它通过自身常驻系统内存,优先获得系统的控制权,监视和判断系统中是否有病毒存在,进而阻止计算机病毒进入计算机系统和对系统进行破坏。这类技术是:加密可执行程序、引导区保护、系统监控与读写控制(如防病毒卡)等。
2.检测病毒技术
它是通过对计算机病毒的特征来进行判断的技术,如自身校验、关键字、文件长度的变化等。
3.杀毒技术
它通过对计算机病毒的分析,开发出具有删除病毒程序并恢复原文件的软件。
二、防火墙技术
所谓防火墙指的是一个由软件和硬件设备组合而成、在内部网和外部网之间、专用网与公共网之间的界面上构造的保护屏障、是一种获取安全性方法的形象说法,它是一种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结合,使Internet与Intranet之间建立起一个安全网关(Security Gateway),从而保护内部网免受非法用户的侵入。
(一)工作原理
防火墙(FireWall)是一种隔离控制技术,在某个机构的网络和不安全的网络(如In-ternet)之间设置屏障,阻止对信息资源的非法访问,也可以使用防火墙阻止专利信息从企业网内被非法输出(如图10-1所示)。防火墙是一种被动防卫技术,它假设了网络的边界和服务,因而对内部的非法访问难以有效地控制。因此,防火墙最适合于相对独立的与外部网络互联途径有限、网络服务种类相对集中的单一网络。
图10-1
(二)防火墙的功能
1.防火墙是网络安全的屏障
一个防火墙(作为阻塞点、控制点)能极大地提高一个内部网络的安全性,并通过过滤不安全的服务而降低风险。由于只有经过精心选择的应用协议才能通过防火墙,所以网络环境变得更安全。如防火墙可以禁止诸如众所周知的不安全的NFS协议进出受保护网络,这样外部的攻击者就不可能利用这些脆弱的协议来攻击内部网络。防火墙同时可以保护网络免受基于路由的攻击,如IP选项中的源路由攻击和ICMP重定向中的重定向路径。防火墙应该可以拒绝所有以上类型攻击的报文并通知防火墙管理员。
2.防火墙可以强化网络安全策略
通过以防火墙为中心的安全方案配置,能将所有安全软件(如口令、加密、身份认证、审计等)配置在防火墙上。与将网络安全问题分散到各个主机上相比,防火墙的集中安全管理更经济。例如在网络访问时,一次一密口令系统和其他的身份认证系统完全可以不必分散在各个主机上,而集中在防火墙一身上。
3.对网络存取和访问进行监控审计
如果所有的访问都经过防火墙,那么,防火墙就能记录下这些访问并作出日志记录,同时也能提供网络使用情况的统计数据。当发生可疑动作时,防火墙能进行适当的报警,并提供网络是否受到监测和攻击的详细信息。另外,收集一个网络的使用和误用情况也是非常重要的。首先的理由是可以清楚防火墙是否能够抵挡攻击者的探测和攻击,并且清楚防火墙的控制是否充足。而网络使用统计对网络需求分析和威胁分析等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
4.防止内部信息的外泄
通过利用防火墙对内部网络的划分,可实现内部网重点网段的隔离,从而限制了局部重点或敏感网络安全问题对全局网络造成的影响。再者,隐私是内部网络非常关心的问题,一个内部网络中不引人注意的细节可能包含了有关安全的线索而引起外部攻击者的兴趣,甚至因此而暴露了内部网络的某些安全漏洞。使用防火墙就可以隐蔽那些透漏内部细节如Finger,DNS等服务。Finger显示了主机的所有用户的注册名、真名,最后登录时间和使用shell类型等。但是Finger显示的信息非常容易被攻击者所获悉。攻击者可以知道一个系统使用的频繁程度,这个系统是否有用户正在连线上网,这个系统是否在被攻击时引起注意等等。防火墙可以同样阻塞有关内部网络中的DNS信息,这样一台主机的域名和IP地址就不会被外界所了解。
(三)防火墙的类型
现今,防火墙应用非常广泛,其种类也繁多。从技术上,我们可以把防火墙分为“包过滤型”和“应用代理型”两大类。
1.包过滤(Packet filtering)型
包过滤型防火墙工作在OSI网络参考模型的网络层和传输层,它根据数据包头源地址、目的地址、端口号和协议类型等标志确定是否允许通过。只有满足过滤条件的数据包才被转发到相应的目的地,其余数据包则被从数据流中丢弃。
包过滤方式的优点是不用改动客户机和主机上的应用程序,因为它工作在网络层和传输层,与应用层无关。但其弱点也是明显的:过滤判别的依据只是网络层和传输层的有限信息,因而各种安全要求不可能充分满足;在许多过滤器中,过滤规则的数目是有限制的,且随着规则数目的增加,性能会受到很大地影响;由于缺少上下文关联信息,不能有效地过滤如UDP、RPC(远程过程调用)一类的协议;另外,大多数过滤器中缺少审计和报警机制,它只能依据包头信息,而不能对用户身份进行验证,很容易受到“地址欺骗型”攻击。因此,过滤器通常是和应用网关配合使用,共同组成防火墙系统。
2.应用代理(Application Proxy)型
应用代理型防火墙是工作在OSI的最高层,即应用层。其特点是完全“阻隔”了网络通信流,通过对每种应用服务编制专门的代理程序,实现监视和控制应用层通信流的作用。
代理类型防火墙的最突出的优点就是安全。由于它工作于最高层,所以它可以对网络中任何一层数据通信进行筛选保护,而不是像包过滤那样,只是对网络层的数据进行过滤。
另外代理型防火墙采取是一种代理机制,它可以为每一种应用服务建立一个专门的代理,所以内、外部网络之间的通信不是直接的,而都需先经过代理服务器审核,通过后再由代理服务器代为连接,根本没有给内、外部网络计算机任何直接会话的机会,从而避免了入侵者使用数据驱动类型的攻击方式入侵内部网。
代理防火墙的最大缺点就是速度相对比较慢,当用户对内外部网络网关的吞吐量要求比较高时,代理防火墙就会成为内外部网络之间的瓶颈。因为防火墙需要为不同的网络服务建立专门的代理服务,在自己的代理程序为内、外部网络用户建立连接时需要时间,所以给系统性能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但通常不会很明显。
(四)防火墙的使用
防火墙是企业网安全问题的流行解决方案,即把公共数据和服务置于防火墙外,使其对防火墙内部资源的访问受到限制。一般来说,防火墙是不能防病毒的,尽管有不少的防火墙产品声称其具有这个功能。防火墙技术的另外一个弱点在于数据在防火墙之间的更新是一个难题,如果延迟太大将无法支持实时服务请求。此外,防火墙采用滤波技术,滤波通常使网络的性能降低50%以上,如果为了改善网络性能而购置高速路由器,又会大大提高经济预算。
三、入侵检测
入侵检测(Intrusion Detection)是对入侵行为的检测。它通过收集和分析网络行为、安全日志、审计数据、其他网络上可以获得的信息以及计算机系统中若干关键点的信息,检查网络或系统中是否存在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和被攻击的迹象。入侵检测作为一种积极主动地安全防护技术,提供了对内部攻击、外部攻击和误操作的实时保护,在网络系统受到危害之前拦截和响应入侵。因此被认为是防火墙之后的第二道安全闸门,在不影响网络性能的情况下能对网络进行监测。入侵检测通过执行以下任务来实现:监视、分析用户及系统活动;系统构造和弱点的审计;识别反映已知进攻的活动模式并向相关人士报警;异常行为模式的统计分析;评估重要系统和数据文件的完整性;操作系统的审计跟踪管理,并识别用户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入侵检测是防火墙的合理补充,帮助系统对付网络攻击,扩展了系统管理员的安全管理能力(包括安全审计、监视、进攻识别和响应),提高了信息安全基础结构的完整性。它从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若干关键点收集信息,并分析这些信息,看看网络中是否有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和遭到袭击的迹象。
现在把病毒防治、防火墙以及入侵检测三种技术结合在一起,我们可以发现它们构筑成了一个分层的网络安全防护系统。在最外层是防火墙,它阻止不合乎要求的访问;如果防火墙失效,那入侵检测还可以对网络行为进行监视和控制;即使有入侵攻击产生,最后还有防毒软件进行病毒查杀。所以,在使用了多层安全防护措施以后,企图入侵的黑客要付出成数倍的代价才有可能达到入侵目的。这时,你的信息系统的安全系数得到了大大的提升。
当然,除了上述三种技术外,还有其他一些防范技术,如虚拟专用网络、漏洞检测等等。
电子商务交易安全协议_电子商务基础
第三节 电子商务交易安全协议
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以及信息安全技术的应用,使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相对安全的电子商务环境。但是随着科技进步,各种电子商务安全技术层出不穷,它们需要融合,即需要一系列的通用协议来整合各种技术。这些协议采用不同的技术组合,应用于不同的电子商务安全领域,对相应的安全问题提出独有的规范化解决方案,最终形成一个安全的、规范的、多样化的电子商务安全体系。目前,在电子商务安全领域,应用最为广泛的安全协议体系主要有SSL、SET和PKI等。
一、SSL协议(Secure Sockets Layer,安全套接层)
SSL协议是Netscape公司在网络传输层之上提供的一种基于RSA和保密密钥的用于浏览器和Web服务器之间的安全连接技术。它被视为Internet上Web浏览器和服务器的标准安全性措施。SSL提供了用于启动TCP/IP连接的安全性“信号交换”,这种信号交换导致客户和服务器同意将使用的安全级别,并履行连接的任何身份验证要求。它通过数字签名和数字证书可实现浏览器和服务器双方的身份验证。在用数字证书对双方的身份验证后,双方就可以用保密密钥进行安全的会话了。
SSL协议位于TCP/IP协议与各种应用层协议之间,为数据通讯提供安全支持。SSL协议可分为两层:SSL记录协议(SSL Record Protocol):它建立在可靠的传输协议(如TCP)之上,为高层协议提供数据封装、压缩、加密等基本功能的支持。SSL握手协议(SSL Handshake Protocol):它建立在SSL记录协议之上,用于在实际的数据传输开始前,通讯双方进行身份认证、协商加密算法、交换加密密钥等。
1.SSL协议提供的服务
1)认证用户和服务器,确保数据发送到正确的客户机和服务器;
2)加密数据以防止数据中途被窃取;
3)维护数据的完整性,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被改变。
2.SSL协议的工作流程(如图10-9所示)。
服务器认证阶段:①客户端向服务器发送一个开始信息“Hello”以便开始一个新的会话连接;②服务器根据客户的信息确定是否需要生成新的主密钥,如需要则服务器在响应客户的“Hello”信息时将包含生成主密钥所需的信息;③客户根据收到的服务器响应信息,产生一个主密钥,并用服务器的公开密钥加密后传给服务器;④服务器恢复该主密钥,并返回给客户一个用主密钥认证的信息,以此让客户认证服务器。
用户认证阶段:在此之前,服务器已经通过了客户认证,这一阶段主要完成对客户的认证。经认证的服务器发送一个提问给客户,客户则返回(数字)签名后的提问和其公开密钥,从而向服务器提供认证。
图10-9
3.SSL协议的不足
从SSL协议所提供的服务及其工作流程可以看出,SSL协议运行的基础是商家对消费者信息保密的承诺,这就有利于商家而不利于消费者。在电子商务初级阶段,由于运作电子商务的企业大多是信誉较高的大公司,因此这问题还没有充分暴露出来。但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各中小型公司也参与进来,这样在电子支付过程中的单一认证问题就越来越突出。虽然在SSL3.0中通过数字签名和数字证书可实现浏览器和Web服务器双方的身份验证,但是SSL协议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只能提供交易中客户与服务器间的双方认证,在涉及多方的电子交易中,SSL协议并不能协调各方间的安全传输和信任关系。
二、SET协议
安全电子交易协议SET(Secure Electronic Transaction)是基于信用卡在线支付的电于商务安全协议,它是由VISA和MasterCard两大信用卡公司于1997年5月联合推出的规范。SET通过制定标准和采用各种密码技术手段,解决了当时困扰电子商务发展的安全问题。目前它已经获得IETF标准的认可,已经成为事实上的工业标准。
SET主要是为了解决用户、商家和银行之间通过信用卡支付的交易而设计的,以保证支付信息的机密、支付过程的完整、商户及持卡人的合法身份以及可操作性。SET中的核心技术主要有公开密匙加密、电子数字签名、电子信封、电子安全证书等。目前公布的SET正式文本涵盖了信用卡在电子商务交易中的交易协定、信息保密、资料完整及数字认证、数字签名等。这一标准被公认为全球网际网络的标准,其交易形态将成为未来“电子商务”的规范。
1.SET要达到的最主要目标:
(1)信息在公共因特网上安全传输。
(2)订单信息和个人账号信息隔离。
(3)持卡人和商家相互认证。
2.SET协议的购物流程(如图10-10所示)。
(1)持卡人通过浏览器从商家网站选择要购买的商品,填写订单。选择付款方式,此时SET开始介入。持卡人通过网络发送给商家一个完整的订单及要求付款的指令。在SET中,订单和付款指令由持卡人进行数字签名,同时,利用双重签名技术保证商家看不到持卡人的账号信息。
(2)商家接受订单,通过支付网关向持卡人的金融机构请求支付认可。
(3)在银行和发卡机构确认和批准交易后,支付网关给商家返回确认信息。
(4)商家通过网络给顾客发送订单确认信息,为顾客配送货物,完成订购服务。客户端软件可记录交易日志,以备将来查询。
(5)商家请求银行将钱从购物者的账号转移到商家账号。
图10-10
3.SET交易的安全性
(1)信息的机密性:SET系统中,敏感信息(如持卡人的账户和支付信息)是加密传
送的,不会被未经许可的一方访问。
(2)数据的完整性:通过数字签名,保证在传送者和接收者传送消息期间,消息的内
容不会被修改。
(3)身份的验证:通过使用证书和数字签名,可为交易各方提供认证对方身份的依据,即保证信息的真实性。
(4)交易的不可否认性:通过使用数字签名,可以防止交易中的一方抵赖已发生的交易。
(5)互操作性:通过使用特定的协议和消息格式,SET系统可提供在不同的软硬件平台操作的同等能力。
4.SET协议的不足
(1)SET协议非常复杂,成本很高,处理速度慢。SET交易过程需多次验证电子证书和数字签名,整个交易过程可能要花费很长时间,客户没有足够的耐心等待长时间的交易过程,从而影响了SET协议的广泛应用。
(2)SET协议只满足“钱原子性”,而不满足“商品原子性”及“确认发送原子性”。即当商家从支付网关得到客户正确支付后,SET协议不能保证商家一定会发货给客户,也不能保证发送给客户的商品就是客户订购的商品。
(3)在SET协议下,客户的支付指令虽通过双重签名加密,理论上商家不可解密,但客户的支付指令(含信用卡号、密码)的信息仍然是由相对而言信誉并不可靠的网上商户转发给银行,仍存在着安全隐患,而且这样也容易引起客户心理上的不放心。
三、PKI体系
公开密钥基础设施(PKI—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是一种以公钥加密技术为基础技术手段实现安全性的技术。
1.PKI的基本组成(如图10-11所示)。
认证机构(CA):即数字证书的申请及签发机关,CA必须具备权威性的特征。
数字证书库:用于存储已签发的数字证书及公钥,用户可由此获得所需的其他用户的证书及公钥。
密钥备份及恢复系统:如果用户丢失了用于解密数据的密钥,则数据将无法被解密,这将造成合法数据丢失。为避免这种情况,PKI提供备份与恢复密钥的机制。但需注意,密钥的备份与恢复必须由可信的机构来完成。并且,密钥备份与恢复只能针对解密密钥,签名私钥为确保其唯一性而不能够作备份。
证书作废系统:证书作废处理系统是PKI的一个必备的组件。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身份证件一样,证书有效期以内也可能需要作废,原因可能是密钥介质丢失或用户身份变更等。为实现这一点,PKI必须提供作废证书的一系列机制。
应用接口(API):PKI的价值在于使用户能够方便地使用加密、数字签名等安全服务,因此一个完整的PKI必须提供良好的应用接口系统,使得各种各样的应用能够以安全、一致、可信的方式与PKI交互,确保安全网络环境的完整性和易用性。
2.公开密钥基础设施的优点
(1)透明性和易用性
(2)可扩展性
(3)可操作性强
(4)支持多应用
(5)支持多平台
图10-11
作为网络环境的一种基础设施,PKI具有良好的性能,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安全体系。电子商务建设过程中涉及的许多安全问题都可由PKI解决。
移动电子商务技术_电子商务基础
第二节 移动电子商务技术
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和其他技术的完美结合创造了移动电子商务,移动电子商务以其灵活、简单、方便的特点开始受到消费者的欢迎。通过移动电子商务,用户可随时随地获取所需的服务、应用、信息和娱乐。服务付费可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可直接转入银行、用户电话账单或者实时在专用预付账户上借记,以满足不同需求。
以模拟技术为主导的1G已退出历史舞台,2G(GSM、窄带CDMA)和2.5G时代的GPRS和CDMA正在发展。3G是指能够提供无线上网业务和多媒体业务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由于具有全球无缝接入、功能丰富、速度快、效果好、保密性强、用途和适用地域广等优势,必将成为移动通信的换代产品。3G支持的信息点播业务、多媒体短信业务、移动上网浏览业务、移动电子商务、交互式娱乐业务是未来最具发展前景的移动通信业务。建立在宽带基础上的3G手机,将具有可视电话功能、数码照相功能、数码摄像功能及快速上网功能。国际电信联盟(ITU)确定3G通信的三大主流无线接口标准分别是W-CDMA(宽频分码多重存取)、CDMA2000(多载波分复用扩频调制)和TDS-CD-MA(时分同步码分多址接入)。
一、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
与模拟系统相比,其可在全球较大范围内实现漫游,话音较清晰,可以发送短信息,实现基于WAP的信息浏览,完成Internet到手机之间的信息交流,但数据传输率很低(9.6kbps),频谱利用率也不高。
二、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PRS)
在传统的GSM网中,用户除通话以外最高只能以9.6kb/s的传输速率进行数据通信,如Fax、E-mail、FTP等,这种速率只能用于传送文本和静态图像,但无法满足传送活动视像的需求。GPRS(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突破了GSM网只能提供电路交换的思维定式,将分组交换模式引入GSM网络中。它通过仅仅增加相应的功能实体和对现有的基站系统进行部分改造来实现分组交换,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GPRS能快速建立连接,适用于频繁传送小数据量业务或非频繁传送大数据量业务。GPRS是2.5代移动通信系统。由于GPRS是基于分组交换的,用户可以保持永远在线,GPRS具有开通即在线、按流量计费、高速传输(171.2kbps)、自如切换等优点。
三、码分多址技术CDMA
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它是在数字技术的分支——扩频通信技术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崭新而成熟的无线通信技术。CDMA技术的原理是基于扩频技术,即将需传送的具有一定信号带宽信息数据用一个带宽远大于信号带宽的高速伪随机码进行调制,使原数据信号的带宽被扩展,再经载波调制并发送出去。接收端使用完全相同的伪随机码,与接收的带宽信号作相关处理,把宽带信号换成原信息数据的窄带信号即解扩,以实现信息通信。
适合现代移动通信网所要求的大容量、高质量、综合业务、软切换等,正受到越来越多的运营商和用户的青睐。
(一)系统容量大
系统容量大即频谱利用率高,指的是CDMA在与GSM同样的频段下可以允许更多的用户使用。理论上使用相同频率资源的情况下,CDMA移动网比模拟网容量大20倍,实际使用中比模拟网大10倍,比GSM要大4~5倍。在CDMA系统中,由于不同的扇区也可以使用相同频率,当小区使用定向天线(即120°扇形天线)时,干扰减为1/3,因为每副天线只收到1/3移动台的发射信号。这样,整个系统所提供的容量又可提高约3倍,并且小区容量将随着扇区数的增大而增大。但对其他系统来说,由于不同扇区不能使用同一频率,所以即使分成三扇区也只是频率复用的要求,并没有增加小区容量。
(二)系统容量的配置灵活
在CDMA系统中,用户数的增加,造成话音质量下降。但对用户数并无限制,操作者可在容量和话音质量之间折中考虑。另外,多小区之间可根据话务量和干扰情况自动均衡。
(三)通话质量更佳
信号识别和强度会根据背景噪声的改变而变,这样即使在背景噪声较大的情况下,也可以得到较好的通话质量。CDMA系统采用软切换技术,“先连接再断开”,这样完全克服了硬切换容易掉话的缺点。
(四)频率规划简单
用户按不同的序列码区分,所以不相同CDMA载波可在相邻的小区内使用,网络规划灵活,扩展简单。
(五)延长手机电池寿命
普通的手机(GSM和模拟手机)功率一般能控制在600毫瓦以下,CDMA系统发射功率最高只有200毫瓦,普通通话功率可控制在零点几毫瓦,其辐射作用可以忽略不计,对人体健康没有不良影响。手机发射功率的降低,将延长手机的通话时间,意味着电池、话机的寿命长了,对环境起到了保护作用,故称之为“绿色手机”。
(六)建网成本低
CDMA网络覆盖范围大,系统容量高,所需基站少,降低了建网成本。
(七)保密性强,通话不会被窃听
CDMA信号的扰频方式提供了高度的保密性,要窃听通话,必须要找到码址。但CDMA码址是个伪随机码,而且共有4.4万亿种可能的排列,因此,要破解密码或窃听通话内容实在是太困难了
四、无线应用协议(WAP)
WAP是开展移动电子商务的核心技术之一。通过WAP,手机可以随时随地、方便快捷地接入互联网,真正实现不受时间和地域约束的移动电子商务。WAP是一种通信协议,它的提出和发展是基于在移动中接入Internet的需要。WAP提供了一套开放、统一的技术平台,用户使用移动设备很容易访问和获取以统一的内容格式表示的Internet或企业内部网信息和各种服务。它定义了一套软硬件的接口,可以使人们像使用PC机一样使用移动电话收发电子邮件以及浏览Internet。,同时,WAP提供了一种应用开发和运行环境,能够支持当前最流行的嵌入式操作系统。WAP可以支持目前使用的绝大多数无线设备,包括移动电话、FLEX寻呼机、双向无线电通信设备等等。在传输网络上,WAP也可以支持目前的各种移动网络,如GSM、CDMA、PHS等,它也可以支持未来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WAP服务包括:
(1)信息类的业务,包括新闻、天气预报、股票信息等。
(2)通信类的业务,包括电子邮件服务、一体化的邮箱和传真等。
(3)电子商务类业务,包括移动银行、移动办公室和电子贸易等。
(4)网络社区类的业务,主要包括娱乐、游戏、交友、聊天服务。
五、蓝牙(Bluetooth)技术
蓝牙(Bluetooth),实际上是一种短距离无线电技术,利用蓝牙技术,能够有效地简化掌上电脑、笔记本电脑和移动电话手机等移动通信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也能够成功地简化以上这些设备与Internet之间的通信,从而使这些现代通信设备与Internet之间的数据传输变得更加迅速高效,为无线通信拓宽道路。“蓝牙”技术属于一种短距离、低成本的无线连接技术,是一种能够实现语音和数据无线传输的开放性方案。蓝牙技术产品是采用低能耗无线电通信技术来实现语音、数据和视频传输的,其传输速率最高为1Mbps,以时分方式进行全双工通信,通信距离为10米左右,配置功率放大器可以使通信距离进一步增加。
六、Wi-Fi无线保真技术
Wi-Fi全称为Wireless Fidelity无线保真技术。与蓝牙技术一样,同属于在办公室和家庭中使用的短距离无线技术。该技术使用的使2.4GHz附近的频段,该频段目前尚属没用许可的无线频段。其目前可使用的标准有两个,分别是IEEE802.10a和IEEE802.10b。
Wi-Fi技术突出的优势在于:无线电波的覆盖范围广。由Vivato公司推出的一款新型交换机,该款产品能够把目前Wi-Fi无线网络100米的通信距离扩大到约6.5公里。虽然由Wi-Fi技术传输的无线通信质量不是很好,数据安全性能比蓝牙差一些,传输质量也有待改进,但传输速度非常快,可以达到10mbps,符合个人和社会信息化的需求。厂商进入该领域的门槛比较低。厂商只要在机场、车站、咖啡店、图书馆等人员较密集的地方设置“热点”,并通过高速线路将Internet接入上述场所。这样,由于“热点”所发射出的电波可以达到距接入点半径数十米至100米的地方,用户只要将支持无线LAN的笔记本电脑或PDA拿到该区域内,即可高速接入Internet。也就是说,厂商不用耗费资金来进行网络布线接入,从而节省了大量的成本。
七、短信网址(无线网址)技术
短信网址技术是利用SMS短信方式为移动终端设备,快捷访问无线互联网而建立的寻址方式,它是基于无线互联网的IP及域名体系之上的应用标准,能为企业用户提供一个更加灵活的业务服务和营销接口。通俗地说,短信网址是企业短信网站的一个类似域名的名称,以便手机用户通过发送这个名称来实现和企业短信网站的信息互动。企业用户可以使用现有的企业名称、字号、产品名称、商标来作为自己的短信网址,形式可以是中文、英文字母、数字等。
八、移动商务的价值链
内容提供商CP(Content Provider)负责提供商务内容给服务提供商SP(Service Pro-vider),SP把CP提供的内容进行加工制作,使之转化为适合通过移动网络传输的信息,然后把这些商务信息提交到业务平台提供商提供的业务平台上,经由网络运营商,最后呈现给移动用户,如图13-1所示。
图13-1 消费者购物流程
公司规章制度的拟定_仿真企业综合实训课程
3.4 公司规章制度的拟定
1.公司规章制度的定义
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是用人单位制定的组织劳动过程和进行劳动管理的规则和制度的总和,也称为内部劳动规则。
2.规章制度的内容
规章制度主要包括:劳动合同管理、工资管理、工时休假、职工奖惩措施,以及其他劳动管理规定。
3.规章制度的作用
(1)保障企业合法有序地运作,最大程度地降低劳资纠纷;
(2)保障企业的运作有序化、规范化,降低企业经营运作成本。
(3)防止管理的任意性,为企业管理者与员工创造规范有序的工作环境;制定和实施合理的规章制度能满足职工公平感的需要;
(4)优秀的规章制度通过合理的权利义务及责任的设置,可以使职工能预测到自己的行为和努力的后果,激励其工作积极性
(5)劳动合同的重要组成部分,补充完善劳动合同的相关内容。
3.4.1 公司员工薪资制度
1.公司薪资构成
公司的薪酬结构主要由固定薪酬,业绩薪酬,福利三部分组成;合理的薪资安排不仅能激发工积极工作,也是公司稳健运营的基本保证。
员工获得薪酬的原因不外乎两点:第一,达到岗位任职要求;第二,按照岗位要求完成了各项工作的具体表现。但究竟什么是岗位的具体要求,怎样评价完成具体工作的成绩,需要公司人力资源部门完成编订职位说明书、任职说明及绩效考评指标等一系列基础性工作。
薪资制度实例:
华泰酒店员工薪资制度
薪资制度
目的(PURPOSE):
建立合理而公正的薪资制度,以利于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政策与程序(POLICY&PROCEDURES):
1.薪资构成
月薪=标准工资+奖金
标准工资=基本工资+福利津贴+岗位工资
如下图所示:
标准工资为员工的合同工资,根据每位员工的任职岗位、资历、能力等确定。
基本工资占标准工资的40%,为员工的最低生活保障工资,应不低于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
福利津贴占标准工资的30%,含国家规定的所有生活津贴及政策性补贴。不在职工作的员工不享受福利津贴。
岗位工资占标准工资的30%,不同岗位的员工,岗位工资不同。不在职工作的员工不享受岗位津贴。
年终双薪(年终红利)是为体现酒店对员工的关爱而给予额外发放一个月的工资。计算公式如下:
年终双薪只限于对酒店的正式员工发放。
2.奖金
奖金即月奖金,是为体现酒店整体效益与员工个人利益相结合的原则,更好的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而设立。根据酒店每月经营状况,由董事会决定提取月营业额的作为奖金发放。奖金实行“奖金分数制”,即结合职级、部门及工作岗位设定不同的奖金分数差别,计发奖金。
优点:
(1)职级越高,奖金份数越多。有利于调动管理人员科学合理、充分有效的安排本部门的员工进行运作。
(2)在奖金总额不变的全体下,部门员工的人数越少,每个员工分得的奖金总额越多,即每份奖金所含的现金越多。有利于各部门主管控制本部门的员工数量,实现酒店人员编制的自动控制
如:某月所提取的奖金额为300 000元,奖金份数总计为500份,则每份奖金为600元;如果奖金份数为1000分,则每份奖金为300元。
(3)奖金分配倾向于前台运作员工,有利于调动前台员工的积极性。
3.职级与工资
根据工作岗位及酒店实际情况,酒店所有员工共分为十三个职级,即:
行政级 1~2级
经理级 3~5级
督导级 6~9级
员工级 10~13级
详见附表《员工职级与职位分配》。(本书略)
4.特殊津贴
经批准的特殊津贴(如工种津贴,外语津贴等),按酒店有关规定办理。由人事培训部负责核准,总经理批准后由财务部具体发放。
5.工资及级职确定
所有新入职员工,其工资及职级由人事培训部经理确定。其中5级及以上职级员工由总经理确定。入职时,人事培训部根据员工的实际情况确定员工的职级、填发《人事变动表》通知员工到职。
6.工作时间
工作时间指员工的实际工作时间,不包括就餐、休息等时间。员工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为40小时。实行特殊工时制的员工将在入职时及在劳动合同中有特殊说明。
7.超时工作
7.1酒店不鼓励员工超时工作。
7.2如果确属工作需要临时性的工作安排,导致员工超时工作,部门主管应详细填写《加班申请表》报人事培训部备案,并于超时工作发生一个月内安排员工以时间补休。
未能及时安排的补休,如果没有部门经理及时的说明及知会人事培训部,将被视为员工自动放弃。故员工本人亦有责任提醒直属上司或部门主管及时为其安排补休。
补休时需填写《假期申请书》完成请假程序。
任何时间的超时工作予以时间行使补偿,只能以相等于超时工作时间长度的时间予以补休。
7.3如超时工作无法以时间补偿,需发放超时工作薪资时,应于加班发生次日前填写《加班申请书》,注明超时工作的详细理由,报请总经理审批。
经总经理批准的超时工作,可予以发放超时工作薪资。超时工作薪资按如下标准执行:
○于正常工作日超时工作,超时工作薪资为平均日工资的1.5;
○于公休日超时工作,超时工作薪资为平均日工资的2倍;
○于法定假日超时工作,超时工作薪资为平均日工资的3倍。
7.4员工如属工作效率及个人原因没有按时完成上司交付的工作而导致超时工作的,酒店不予考虑以时间或薪水补偿。
8.计算办法
8.1标准工资
○员工的制度工作日为21.5天,即每月满计算为21.5天。不足满勤者以实际出勤工作日计发工资。
每月应发工资=当月实际出勤工作日×当月日工资数额
○日工资计算
日工资数额=当月标准工资数额÷21.5
8.2月奖金
9.发放办法
9.1标准工资
标准工资与每月的10日发放,遇节假日或公休日则提前至最近的工作日发放。
9.2月奖金
月奖金于每月的20日由人事培训部级财务部核算后发放。
9.3年终双薪
年终双薪于每年的终了、春节前发放。
9.4发放形式
所有薪资均通过授权银行,以银行转账的形式发放。
10.试用期薪资
10.1所有新入职的员工均需经过三个月的试用期。试用期员工指享受基本工资及福利津贴,薪资按批准职位的标准工资换算。试用期满,正式合格的员工,予以发放岗位工资。
10.2员工如遇晋升、调职等人事变动,均需经过一个月试用期。试用期薪资同上。
10.3员工如遇降职、工资调低等人事变动,如果调整职位对应薪资低于员工薪资的直接享受所调整的薪资。
11.假期薪资
11.1病假
员工每年享有12天有薪病假为全薪病假。超出12天部分的病假视为医疗期,享受医疗期待遇:
参加工作年限 本酒店服务年限 医疗期 医疗期工资
10年以下 5年以下 3个月(6个月内累计) 70%
5年以上 6个月(12个月内累计) 70%
10年以上 5年以下 6个月(12个月内累计) 70%
5~10年 9个月(15个月内累计) 60%
10~15年 12个月(18个月内累计) 60%
15~20年 18个月(24个月内累计) 60%
20年以上 24个月(30个月累计) 60%
医疗期期间工资的含义仅指基本工资。
11.2工伤假
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11.3其他有薪假
仅适用于签订劳动合同的正式员工。
分娩假、计划生育假、护理假只享受基本工资;
年假、婚假、慰悼假、探亲假享受基本工资和生活津贴。
11.4其他经酒店管理方批准的特殊假期,如外出培训等,只享受基本工资。
12.事假
事假为无薪假,扣除请假当天的全部工资(按日工资核算)。
当月事假超过三天,将影响月奖金的分派数额。
13.代扣款项
13.1义务教育费
当月实发薪资在300~500元之间的,为3元
当月实发薪资在500元以上的,为6元。
13.2个人所得税
根据有关规定执行。
13.3社会保险费
酒店为员工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及生育等)其中有员工个人缴纳的部分,有酒店代扣代缴。
13.4其他符合政府明文规定的应代扣款项。
14.其他
14.1实习生及临时工执行统一的标准工资,即全额工资。不执行试用期及岗位工资,但可享受月奖金。
14.2外聘员工执行统一的标准工资,即全额工资,不享受福利津贴及奖金。
15.附注
15.1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生效。
15.2本规定的解释权及修改权在人事培训部。(引自“华泰酒店员工薪资制度”)
2.员工薪资拟定
在仿真企业中,根据工作岗位及公司实际情况,公司所有员工共分为四个职级,即:
总经理级 3800
副总经理级 2800
部门经理级 2000
员工级 1500
员工薪资表如表3-1所示
表 3-1
注意事项
1.员工工资应该按照公司薪资制度来构成,应对应职级和工资的标准,以及绩效考核来审定。
2.妥善处理员工在职期间病假、事假、婚假等未到岗情况下,工资的核算。
3.在工资核发时,还因考虑到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险费、公费报销项目、业绩提成等因素来保证员工的工资正确发放。
3.4.2 员工考勤制度
1.考勤制度作用
考勤制度是为维护单位的正常工作秩序,提高办事效率,严肃纪律,使员工自觉遵守工作时间和劳动纪律,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并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的,是公司进行正常工作秩序的基础,是支付工资、员工考核的重要依据。
2.考勤制度主要内容
● 总则(目的、使用范围等内容);
● 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时间安排;
● 考勤管理,包括签到规范及违规处理等内容;
● 请假制度、请假手续、批假权限等内容;
● 附则:制度的制定、修改、公示、解释和施行时间等内容。
3.考勤制度表
考勤制度表(如表3-2所示)用于员工上下班签到,记录员工到岗工作时间,可强化员工时间观念,也是作为员工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
表 3-2
注意事项:
1.员工上班到岗,下班离岗时,都应在考勤表上签字并写明时间。
2.员工签到时间,应该严格执行,保持公开、公正的原则。
3.员工考勤表由人力资源部严格执行、记录。
3.4.3 员工绩效考核制度
1.绩效考核的概念
绩效考核也称成绩或成果测评,绩效考核是企业为了实现生产经营目的,运用特定的标准和指标,采取科学的方法,对承担生产经营过程及结果的各级管理人员完成指定任务的工作实绩和由此带来的诸多效果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其核心是促进企业获利能力的提高及综合实力的增强,其实质是做到人尽其才,使人力资源作用发挥到极致。
2.绩效考评的形式
● 工作效率:泛指工作成果和所付出的代价之比,效率即产出投入之比,在同样的条件下,投入愈少、产出愈大,效率就愈高。
● 效果:泛指社会实践活动的客观成果。
● 效益:即活动产出的成绩和贡献。
● 效能:指个体或组织实现其预期目的的适应性和能力,是对主体的功能的评价。
四者关系:“效率”用以反映达到目标和速度,“效果”则是有效成果的直接表达,“效益”则是衡量行为的综合性指标,评价效果主要就是看其对社会有益影响的大小及带来福利的多少。同时,效率、效果和效益的实现,又都应以一定的效能为基础和前提。
3.员工绩效评价表
员工绩效评价表(如表3-3所示,含教材后附表5员工绩效评价标准),通过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效果、团队精神、责任感、勤惰六大方向来作为考核依据,遵循公正、公开、严格的原则实施。
表 3-3
注意事项
1.员工绩效考评主要评价要点:工作态度、工作能力、管理监督、工作效果、团队精神、责任感、勤惰和出勤;详细评价标准可见教材附表。
2.员工绩效考评综合得分,是员工工资奖惩的重要依据;也是其职业综合素质的表现。
典型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组织结构分析_第三方物流理论与实务
3.4.1 典型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组织结构分析
1.第三方物流企业组织结构形式分类
第三方物流企业组织结构设置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第三方物流公司的经营业绩。不同的第三方物流企业采用的组织结构形式也有所不同。根据第三方物流企业经营地点分布与运作的方式不同,存在着点式经营的组织结构与网式经营的组织结构。在网式经营的组织结构设置中,根据管理权限的设置不同,还分为集权型组织结构和分权型组织结构。
2.点式经营的组织结构
所谓物流的点式经营,是指企业经营地集中在一个区域的物流公司运营模式。尽管现代物流讲究网络化运作,但从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发展实践看,仍然存在大量的点式经营企业。尤其是我国第三方物流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很多企业还没有形成网络化经营的能力。图3-1是某民营物流企业点式经营的组织结构图。
图3-1 点式经营组织结构图
下面以图3-1的组织结构设置为例分析点式经营中的部门设置:
(1)企业发展部。企业发展部承担市场开发、方案策划、项目实施、技术开发等工作。
(2)市场营销部。市场营销部的主要功能包含客户关系维系和业务开发。这种模式中,业务员取得业务,维护客户,并从客户的物流服务营业收入中取得收益。值得注意的是,在企业发展部中有市场功能,表明在功能的设计上,充分认识了市场和销售的区别。在企业发展部中体现的是市场功能,而在市场营销部中,体现的是销售功能。
(3)营运部。营运部功能强大,包括调度、营运跟踪、现场管理、采购和物流配送。应该说,在该组织结构设计中,营运部的设置是不合理的。尤其是其将采购放在营运部中,违反了第三方物流中公认的“使用者和采购者分离”的原则,容易造成灰色交易,不利于对供应商的管理。但其营运部中的营运跟踪功能,却显示了该公司对现代物流客户服务的理解,通过营运跟踪部门对客户的订单进行跟踪,保证了信息的及时性和透明性。
(4)客户服务部。客户服务部包含投诉处理、业务协助和运作监控三个主要功能。其中,投诉处理反映了物流业务中“对正常业务和突发事件采用不同的沟通渠道”的原则,业务协助主要是在公司营运部和客户之间形成一种协调机制,便于双方的协作;运作监控功能使客户服务部具备对内部运作进行监督的职能,从而形成一种内部的自我纠错能力。
(5)管理部。将行政、人事和质量管理放在管理部,这种设置对于规模比较小的公司是适用的,对于规模比较大的公司而言,还可以对以上功能进行细分。质量管理部门是现代物流企业所必需的。
(6)对外关系部。对外关系部主要的功能不是处理同公众的关系,而是处理同政府相关部门和重要客户的关系。在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政府主管部门管理还有很多不规范的地方,因此,同政府相关部门建立关系,既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又可以为企业赢得某些政策支持。同重要客户建立好的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符合客户关系管理原则。
(7)IT部。IT部门负责系统的维护和开发。
(8)财务部。财务部的两个功能中,成本会计的功能对于该公司完善客户管理、员工考核和成本控制都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第三方物流还很难提供大量增值服务的情况下,第三方物流企业必须重视自己的成本控制,以降低运作成本,为企业和客户创造效益。
3.网式经营的组织结构
(1)集权型的网式经营组织结构设计。
集权型的网式经营,是指物流公司的总部掌握物流管理和运作的大部分权利,各个分公司或子公司构成的网络节点只是负责业务运作的管理和运作模式。采用集权型的网式经营,子公司或分公司一般采用成本中心模式,实行收支两条线,客户直接同总部结算,总部根据各个点的运作情况,下发运作经费。图3-2是某中外合资物流企业的组织结构图。该图明显体现了集权的特点。
图3-2 集权型网式经营组织结构图
下面对集权型网式经营组织结构进行具体分析:
① 总部的部门设置。该公司的总部部门设置比较健全,包括行政、财务、运作、业务、客户服务和IT等六个部门。其中的业务部,实际上是市场和营销部门的结合,负责面向整个物流网络的客户开发工作;客户服务部是对网络上的所有客户进行服务;运作部实际上是运作管理部,它本身不具备直接的运作功能,而是通过直接领导分公司和子公司来完成物流的运作功能。
② 分公司的部门设置。分公司是在总公司运作部的直接领导下进行工作的,分公司的核心职能是完成物流业务的运作,其本身并不承担市场开发工作。
集权型组织结构设置的优点在于网络的协同效应比较好,便于控制。但这种设置也有很多弊端,如各个分公司不对经营利润负责,工作积极性会受影响;同时,由于各地分公司没有自主的客户开发权限,也限制了市场的拓展能力。目前,新型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大多数采用这种集权型的组织结构。
(2)分权型网式经营组织结构设计。
分权型的网式经营组织结构中,分公司是独立经营的实体,每个分公司的组织结构都相当于一个点式经营的组织结构。但这并不意味着总公司就无所作为,总公司尽管不从事具体的市场开拓和客户服务等工作,但在整个网络的发展规划、市场开发指导、技术支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个典型的分权型组织结构如图3-3所示。
图3-3 分权型经营组织结构图
① 总公司的部门设置。总公司的项目管理部负责对各地的分公司进行直接领导;研发部是企业的技术开发部门,负责开发新的管理和运作体系,建立公司的标准化操作流程,并对分公司的客户开发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企划部负责公司的战略规划和网点的建立,进行新项目投资的可行性研究,是公司重要的决策支持部门。
② 分公司的部门设置。分公司实际上是一个功能健全的物流公司,拥有独立的客户开发和服务体系。但在市场定位、大客户开发、投资等方面,需要总公司的支持。
分权型组织经营结构运营模式中,各地分公司是利润中心,总公司通过预算来控制各地的财务。分权型组织运营模式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充分调动各地的积极性,但财务管理困难,网络间的业务协调能力差,各分公司之间配合的积极性不高,在管理不力的情况下,容易形成诸侯割据的局面。目前,分权型组织经营管理模式主要用于由传统的物流企业转型过来的第三方物流公司中。
企业战略管理与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关系_人力资源战略管理
1.1.3 企业战略管理与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关系
1.人力资源战略是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1)完整的企业战略必然包含人力资源战略。
战略管理能提高企业持续保持技术创新和引进,降低成本、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不断开拓经营领域和扩展市场等方面的地位和能力。在复杂多变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中,竞争性企业要争得并保持自己的优势,必须加强战略管理。制定和实施企业战略都需要精明强干、精力充沛、绩效优良的工作团队和员工。因此任何选择进行战略管理的企业,在制定企业战略的同时,必然以同样的方法和程序制定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
表1-1 人力资源战略管理与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比较
(2)企业战略决定人力资源战略。
人力资源战略的目标和为实现目标而制定的人力资源战略管理规划,必须以企业战略为前提和依据。企业之所以要制定人力资源战略管理规划,是因为企业进行要达到其战略管理的目标,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人力资源战略。所以,诸如组织设计与团队建设、企业员工的内涵、外延的开发和配置、人力资源管理职能部门和人员的开发与培训、绩效与激励等方面的战略管理,都应当以企业战略目标为依据,围绕企业战略目标展开。
不同企业的战略目标不同,同一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目标也有区别,其人力资源战略也各不相同。只有适合企业现状和外部环境的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才能在特定企业文化氛围中,打造出强有力的、能应对各种挑战的企业团队,才能造就一大批充满活力、积极进取能适应市场变化需要的员工队伍和优秀的企业高层管理者的接班人队伍,并得到企业各方面的认同和支持。所以,任何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一个又一个企业战略目标并不断发展壮大,必须根据企业不同时期的发展战略,实施各有特色的人力资源战略管理。表1-2列举了部分战略目标对人力资源战略需求的状况。
类似的情况还可以举出一些,概括起来就是,要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为企业进一步发展和创新创造条件,企业人力资源战略必须以企业战略为前提和依据。
(3)人力资源战略是企业战略实施的核心。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市场需求不断发展变化。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只有适应科技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企业才能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所以在企业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企业的规模、产品结构、服务范围、竞争策略都必须随科技和市场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比如目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以计算机技术为中心的信息技术革命,就对不同企业产生着不同的影响。跨国界、跨部门、规模巨大的混合联合公司和技术非常专业的中小企业同时并存,其中企业间的纵横捭阖,兼并重组都是企业适应科技和市场变化而采取的应对措施。企业的上述变革都决定于人力资源战略的配合,因为制定企业战略的是人,进行技术创新不断推出新产品和服务的是人,开拓新市场的也是人。具体讲:
表1-2 企业战略对人力资源战略的要求
① 人力资源战略管理决定企业的胜败兴衰。
企业能否适应市场的变化和顾客的要求及时推出新的产品和服务,决定着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企业开发新产品和服务的决策,来源于对市场的调查、分析和论证。企业不同决策的实施,对其不同岗位上的员工的素质、技能的要求是不一样的,而且他们必须按一定比例组成一支随时沟通、密切配合的团队,才能认清本企业的优势和劣势,准确定位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可能引起企业决策失误,导致满盘皆输的结果。而员工素质提高、技术更新,企业团队建设等,都依赖于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所以人力资源战略管理,决定企业的兴衰成败。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家用机电企业兴衰成败的演变,就是最好的证明。20世纪80年代初,大大小小自行车、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企业,曾经遍布全国各地,每种家电产品都有数以几十、上百计的生产厂家和品牌。在市场竞争中,能适应市场的变化和顾客的要求,及时推出新的产品和服务,并不断提高服务质量的企业,诸如四川长虹、青岛海尔、厦新电子、康佳电子、万家乐、格兰仕等,逐步占据了家用机电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在优胜劣汰市场法则的作用下胜出。这样的结果与这些企业在新产品开发与服务的战略决策的正确程度关系太大了。而在推出新产品和服务的决策与实施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有效率的人力资源战略管理。关于这方面的案例,媒体已有大量报道。我国的旅游、餐饮、娱乐业在服务决策方面的竞争,也正在影响着这类产业中不同企业的发展前景。而人力资源战略管理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也是有目共睹的。企业决策层的决策正确与否,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管理团队的工作效率,直接影响企业在竞争中的地位和前景。所以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水平决定着企业开发新产品和服务决策的水平,决定着企业的兴衰成败。
② 企业为增强团队的活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兼并和重组,依赖于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高效率。
兼并重组是优化企业资源配置,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胜出的重要途径。伴随着企业的兼并重组,企业必须重新部署其管理和技术人才,招聘并留住核心技术和管理人才,培训其员工,使其管理流程适应日益严峻的竞争挑战。这些工作涉及科学地进行环境分析,企业团队和文化建设、人力资源配置与开发等诸多环节,都属于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重要内容。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纰漏和瑕疵,都可能削弱企业兼并重组对增强企业活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正面作用。如果企业在重新部署其管理和技术人才环节工作出现疏漏,人力资源配置的结构与兼并重组后企业对人力资源结构的要求不完全一致,就可能导致企业内人力资源结构失调,不同岗位人力资源的过剩和不足并存,对企业效能产生负面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兼并重组失败。如果企业在市场上招聘不到或者是留不住核心技术和管理人才,企业的新产品开发计划就可能落空,企业生产和经营秩序还可能陷于混乱。如果不能根据企业技术创新的要求,按既定时序培训企业员工,企业的新产品开发计划也可能名存实亡。正因为如此,国外知名企业,都将人力资源战略看做是实施企业战略的核心和生命线。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在人力资源战略管理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资源。本节开始举出的案例,国风集团在连续兼并6家困难企业,安置6 000多名员工的条件下,能实现产值、销售量翻番,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以人力资源战略管理为核心实施企业战略。
③ 为保持其产品和服务的领先地位和不断创新能力,要求其员工保持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需要有效的人力资源绩效评估和激励战略管理。
企业员工既是经济人,也是社会人。他们的工作需要依据市场经济的规律得到应有的薪酬,也需要得到精神的满足。有效的人力资源的绩效和激励战略管理,正是企业员工作为经济人和社会人得以实现的途径。比如国风集团“以诚经商”和与企业发展紧密结合的绩效评估与激励机制,对企业适应市场需要不断推出新产品,所起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
个人—岗位动态匹配模型_人力资源战略管理
6.2.2 个人—岗位动态匹配模型
结合以上人力资源微观配置的三种形式,可以看出要合理地进行企业内部人力资源配置,应以个人—岗位关系为基础,解决好人力资源配置中的规模和时序问题,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动态的优化与配置,可遵循以下的个人—岗位动态匹配模型,如图6-4所示。
图6-4 个人—岗位动态匹配模型
图6-4所示的个人—岗位动态匹配模型主要包括以下一些主要步骤:
1.人力资源规划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是实现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的基本条件之一。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人力配置的前期性工作,是一个对企业人员流动进行动态预测和决策的过程,它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具有统领与协调作用,其目的是预测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和可能的供给,确保企业在需要的时间和岗位上获得所需的合格人员,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员工个人的利益。任何组织或企业,要想有合格、高效的人员结构,就必须进行人力资源规划。
2.职位空缺申请与审批
这一环节确定人力资源配置规模。人力资源规划更多的是对企业所需人员数量以及企业内部所能提供的人员数量的一种预测,至于具体哪些部门、哪些岗位存在空缺,则需由各部门主管提出职位空缺与申请,并由人力资源战略管理职能部门进行仔细严格的审批。如果没有比较严格的审查,或是只有形式上设立的审查,而实质上根本不起作用,那么就极有可能导致企业冗员膨胀。因此,严格的职位申请与审批是有效的人力规划以及有效的人力资源利用与配置的基础。
3.工作分析
确定了所需招聘人员的岗位以及各岗位空缺人员数量后,就应对这些岗位进行岗位分析,以确定职位工作任务、职责及任职资格条件等。事实上,工作分析应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做,而不必等到有招聘需求时才临时进行,如果工作分析做得详细,形成了规范的工作说明书,那么在有招聘需求时,就只需注意随着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该岗位的职责及任职资格等是否有了新的变化。
4.人才测评
有了工作分析后,就知道岗位对人员在知识、技能、个性等方面的要求,可据此来设计人才测评的指标,并选用相应的测量工具。对求职者所进行的科学的人才测评,可以使企业了解应聘者是否能胜任某一职位,从而为人才合理配置提供依据。由于企业人力资源配置工作很多是在企业内部完成的,因此,通过人才测评与绩效考评等手段,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普查,在此基础上建立企业的人才库,将非常有利于企业进行人力资源配置。
5.招聘与合理配置
合理配置就是把从企业内部或外部招聘来的员工安置在合适的岗位上,达到个人—岗位匹配。实际上,个人—岗位匹配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岗位要求与个人素质要匹配;二是工作的报酬与个人的动力要匹配。可以说,招聘和配备职员的所有活动,都是要实现这两个层面的匹配。举例来说,有一家企业想招聘一名研究开发部经理,强调应聘者一定要具备什么样的知识、技能、才干和经验,应聘者当中也的确有具备这种素质的人,这是不是意味着可以实现个人—岗位匹配呢?并不一定,如果招聘企业给这个职位定的报酬标准与应聘者的期望有差距,个人—岗位匹配照样无法实现。
6.动态优化与配置
人力资源配置中的时序规律表明,企业将员工招聘进来并进行了合理有效的配置后,还必须通过调配、晋升、降职、轮换、解雇等手段对人力资源进行动态的优化配置,因为随着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岗位的任职资格势必会有新的要求,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该岗位上工作的员工,也可能变得不再适合这个工作岗位的要求,或其能力已远远超出该岗位的要求。因此,有必要重新进行工作分析与人才测评,对岗位责任、岗位要求及现有人员的知识、技能、能力等进行重新的定位。该升的升,该降的降,使人力资源的配置趋近合理。人力资源的动态优化配置,是企业人力资源持续达到优化配置的关键因素。因此,领导者尤其是人力资源战略管理职能部门应跟踪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及时更新工作分析文件,各级管理者对岗位与员工应有全面、正确的了解,这样才有可能使企业整体的人力资源达到优化配置。
7.产出
企业采取正确的措施和手段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后,合适的人工作在合适的岗位上,这将会使得员工的工作绩效、工作满意度、出勤率等得到提升,从而提高组织的整体效能。
人力资源配置是否合理,无论是对企业的短期绩效还是长远发展都有重大影响,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可使人才达到人—岗匹配,尽量做到事适其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事相配,这样才能减少内耗,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促进企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及职能_企业导论
3.2.3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及职能
本节将介绍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与一般职能,这在企业与其他组织中具有共通性。
1.人力资源管理内容
人力资源管理是新兴的学科,创立的时间还不长,目前它的学科体系还在不断地发展之中,其内容非常广泛,但是从国内外学者的比较一致的看法来说,主要有以下十个方面的内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与职能如图3-2所示。
(1)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一般原理。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理包括:能级层序原理、同素异构原理、互补增值原理、激励强化原理、要素有用原理、动态适应原理、公平竞争原理、信息激励原理、文化激励原理等(见本书3.3节)。
(2)人力资源规划。根据企业发展的外部、内部环境及战略、经营计划,评估组织的人力资源现状及发展趋势,收集和分析人力资源供给与需求方面的信息和资料,预测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的发展趋势,采用岗位设置、员工招聘、测试选拔、培训开发、薪酬设计和员工重新配置等人力资源管理手段,制订使企业人力资源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综合性发展计划。它处于人力资源管理的统筹阶段,为下一阶段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制定了目标、原则和方法,是企业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项具体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起点和依据,直接影响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
图3-2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内容
人力资源规划是一个从收集信息到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包括企业内部与外部环境分析、人力资源需求供给预测、供需比较、平衡供需。这是一个动态的调整供需平衡的过程。
(3)岗位设计与工作分析。根据组织的需要并兼顾个人的需要,确定每一个工作岗位的任务、责任、权利及该岗位对员工的具体要求,包括技术、学习、工作与生活经验、身体状况、工作的责任、权利与义务等方面的情况。这些具体要求以书面形式反映,就是工作岗位职责说明书。它不仅是招聘与配置工作的依据,也是对员工的工作表现进行评价的标准,以及进行员工培训、调配、晋升等的根据。
(4)人员的招聘与配置。这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研究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原则与方法。人员招聘与配置应根据组织内的组织设置与工作岗位说明书,利用各种招聘方式,如发布广告招聘信息、接受推荐、参加人才交流会、职业介绍所等从组织外部或内部,招聘或选拔人员,并经过初审、笔试、面试、评价中心、情景模拟等方式进行甄选。人才招聘与配置应遵循平等就业、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等原则。
(5)员工的培训与开发。员工素质是企业的主要竞争力,为了提高广大员工的工作能力和技能,有必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与开发。企业培训的重点是职业技能培训、班组长培训与管理人员培训。对于管理人员,尤其是对即将晋升者有必要开展提高性的培训和教育,促使他们尽快具有在更高一级职位上工作的应有知识、熟练技能、管理技巧和应变能力。
(6)员工的职业管理。所谓职业管理是企业根据员工个人的特点,结合工作要求,对员工所从事的职业进行有效的安排,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能力,实现组织和个人目标的过程,具体应包括员工职业计划、晋升管理、职业技能制度、员工退职管理制度等。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有责任鼓励和关心员工的个人发展,帮助其制订个人发展计划,并及时进行监督和考察。这样做有利于促进组织的发展,使员工有归属感,进而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组织效应。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帮助员工制订其个人发展计划时,有必要考虑它与组织发展计划的协调一致性。也只有这样,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才能对员工实施有效的帮助和指导,促使个人发展计划的顺利实施并取得成效。
(7)绩效考核。主要包括绩效的评价与员工的考核,涉及绩效评价方法、考核的原则与方法等内容。绩效考核应是对照工作岗位说明书和工作任务,对员工的业务技能、工作态度及表现等进行评价,并给予量化处理。对员工评价可以是自我总结式,也可以是他评式,或综合评价。考核结果是晋升、奖惩、培训等的有效依据,有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改进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8)薪酬管理。主要研究企业工资管理的理论依据,包括工资级差及发放标准,奖金、福利的发放等。合理、科学的薪酬体系关系到组织中员工队伍的稳定与发展。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从员工的资历、级别、职位、实际表现、工作绩效等方面,为员工制定相应的、具有激励作用的薪酬标准和制度。工资薪酬应随着员工的工作职务升降、工作岗位的变换、工作表现的好坏、取得的工作成绩进行相应的调整。此外,员工福利是工资报酬的补充或延续。它主要包括政府规定的退休金或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节假日,以及必要的安全培训、良好的劳动工作条件等。
(9)人力资源会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与财务等部门合作,建立人力资源会计体系,开展人力资源投入成本与产出效益的核算工作。人力资源会计工作不仅可以改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本身,而且可以为决策部门提供准确和量化的依据。
(10)劳资关系管理。主要涉及劳动关系的原理、原则与方法以及劳动法。员工一旦被组织聘用,就与组织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的劳资关系,为了保护双方的合法权益,有必要就员工的工资、福利、工作条件和环境等事宜达成一定协议,签订劳动合同。
2.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
随着经济竞争环境、技术发展环境和国家法律、政策的影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已从传统的对“事”的管理转变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坚持以认识人性、尊重人性为核心,从关心人的本身出发,研究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工作的关系、人与组织的关系。人力资源管理者应运用系统、发展的观点将人力资源管理与其他部门的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将人事政策与企业的发展结合起来,将员工个人的管理与企业目标协调起来,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充分考虑人力资本的特殊性,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包括实时、有效地获取、整合、开发、激励、控制整个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因此,从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和过程出发,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一门独立的管理科学,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职能:
(1)获取与整合职能。人力资源管理获取职能表现为通过招聘或内部提拔,获得企业所需要的人力资源。整合职能表现为人员科学合理的配置,使生产过程处于一种科学的协作关系之中,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
(2)培训与开发职能。人力资源管理的培训职能是指,各企业将培训作为一种回报率极高的投资,尽可能通过职业技能培训等方式提高员工的能力。开发职能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职能,它旨在提高企业人力资源质量,练就一支既具有高度责任心又具有高超职业技能的职工队伍。
(3)激励与控制职能。激励作用是为了保持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在生活上关心、满足他们合理的需要,为他们的发展提供条件;公平的处理问题,充分肯定员工的成绩,以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控制职能是保证正常的协作关系,使员工严格按照各项制度进行工作,把内部的矛盾与冲突保持在合理的限度以内,不使其激化。合理地处理工资、提升、调动、退休等问题使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发展目标相一致。
总的来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包括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组织及企业岗位分析、人员的招聘与配置、员工的培训与开发、绩效考核等诸多内容,涉及企业人力资源的获取、整合、开发、激励与控制等整个过程,是一个不断适应外部环境变化,通过改变人事策略来达到人力、物力的最优组合,以此实现组织目标。此外,企业人力资源的各项职能是由人力资源部门主导,需要企业的每位管理者与员工共同来实现的。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_企业导论
3.4.1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被提升到战略管理的高度。人力资源规划是指根据企业环境、战略目标制定相应的人事策略。即根据组织的发展战略、组织目标及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预测组织在未来环境中企业人力资源供给与需求状况,从而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获取、利用、保持和开发策略,确保组织对人力资源需求的过程。人力资源规划的目标是组织的人、事匹配达到最佳水平,即确保企业在适当的时间、地点,不同岗位获得适当的人选,高质量、高效率、低成本完成企业任务,其最终目标是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
具体来说,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有着以下几点重要意义:
(1)从战略上讲,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是整个企业或者各部门发展对人力资源需求的保证。面对快速变化的竞争环境,企业不可能自动地实现人力资源需求与供给的平衡,所以有必要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及环境变化,分析人力资源的供求差异,并采取适当的手段调整差异,即人力资源规划的基本职能。人力资源部门进行人力资源规划时,应该充分考虑企业的外部、内部环境,包括分析所处行业的特征,结合企业的战略、文化特征及主要领导人的领导风格。如企业采取什么样的战略,以及需要给各相关部门配以什么样的人才?企业的战略取向将决定企业是选择自行培养、内部提拔的方式实现人员的合理配置,还是选用招聘的方式从组织外部吸纳人才?企业要求员工是以个人工作方式为主还是更多地需要团队协作能力?企业是强调组织成果还是更倾向于提高员工的成就感?如果一个企业,它处于以新产品与服务的开发与革新的行业,企业的人力资源就应制定相应的人事策略以保留善于创新与改革的人才,旨在帮助企业构建一个鼓励创新的文化,同时结合企业的长期战略目标,制订较为完善的年度人力资源管理计划,并适时调整控制整个人事计划的实施。再如,某公司如果建立了一套稳固的良好的基本价值观,包括对个人的信任和尊重、团队精神、革新意识等,以及授权程度很高的组织文化环境,那么,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就应该意识到,只需给员工清晰的目标并提供支持,他们就会懂得如何实现目标,而不用告诉他们如何具体怎么做,因此,可采取从内部晋升的方式,以利于保持企业根深蒂固的一致的企业文化。
(2)从具体管理操作上看,人力资源规划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企业及各部门人员的需求、供给、职务、岗位及任务调整,没有周密规划是难以实现的。如何时需要进行员工招聘?招聘什么岗位、什么层次的人员?选择何种招聘方式?需要哪些培训以及如何组织多种需求的培训?不同层次和部门的员工如何考评和激励?等等。这些管理工作如果离开了人力资源规划,必然陷入相互割裂和混乱的局面。
(3)人力资源规划是计划及控制成本的重要手段。工资作为企业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总额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整个企业或各个部门的人员分布状况。人员分布状况是指组织内人员在不同职务、级别上的数量分布状况。如果没有人力资源规划,未来企业或者各部门的工资成本便无法预测,难以控制。因此,企业在预测发展规模时,可采取措施有计划地调整人员的分布状况,把人工成本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因此,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管理的重要依据,为企业的招聘录用、培训开发、考评、激励以及人工成本的控制等活动提供准确的信息和依据。此外,人力资源规划与人员激励密切相关。因为只有在人力资源规划的基础上,才能指导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和发展,让员工明晰个人发展目标,从而积极地努力工作。
图3-4 人力资源规划的步骤
在实际操作流程中,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如图3-4所示,可以分为以下七个步骤:包括收集信息、确立目标、企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供给预测、制订人力资源计划、实施人力资源计划、反馈信息。在人力资源需求与供给预测中,可选用多种定量或定性分析方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与供给作较为合理的预测。而在网络化环境中,企业人力资源规划面对日益变化的内外部环境,必须做出实时调整以适应企业战略目标。人力资源管理者可借助计算机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借助ERP(企业资源计划)、MRP(制造资源计划)等先进的管理思想对企业人力资源做出灵活的预测分析。
一个完整的人力资源规划体系主要包括需求预测、供给预测及规划决策系统。其中常见的需求预测技术有:生产函数模型法(即根据企业未来的生产规模和一定的投入与产出关系,来预测企业未来人力资源需求量,如道格拉斯Cobb-Douglas生产函数);劳动定额法(即已知企业计划任务总量,在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劳动定额的基础上,较准确地预测企业人力资源需求量);发展趋势预测法(即根据历史数据和事物发展连续性的原理,把过去和现在的发展趋势延伸到未来,并根据可能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以及专家预测法、成本分析预测法、学习曲线分析法、技术调查法等等。根据企业人力资源供给的两种来源(即内部供给、外部招聘),有不同的企业人力资源供给预测模型。如在进行企业内部企业人力资源供给预测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企业员工的自然流失(伤残、退休、死亡等)及内部流动(晋升、平调、降职)或者跳槽等,可运用马尔可夫矩阵分析模型(Markov Decision Programming)进行供给预测。而对于外部人力资源供给,其影响因素主要有人口政策及人口现状、人才市场发育程度、就业意识、择业偏好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可以根据近几年来人才招聘的情况,通过发展趋势预测法或专家预测法预测未来外部人力资源的供给。进行完以上两种分析之后,就可根据可能存在的三种可能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决策。即对于企业来说,当人力资源供大于求时,可采用裁员、员工培训、休假、缩减工时、内部调动、劳务输出、提前退休等方法。与之相反,当企业面临人力资源供不应求的时候,可采用招聘、通过培训提升劳动率、加班、内部调动、外部借调、业务外包等方式。以上各种方式的成本核算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进行决策筛选的重要依据。此外,当人力资源供需平衡时,仍离不开人力资源规划,此时人力资源规划决策属于多目标决策问题,即旨在解决高效率、低成本、调动员工积极性等多个目标。可将企业受到的各种损失,包括由于员工积极性而使企业受到的损失等,都换算为成本,使得人力资源配置决策问题由多目标决策问题变成单目标决策的固定费用的整数规划问题。
产品制造流程_企业导论
4.5.3 产品制造流程
1.产品制造流程的概念
流程是由一系列的活动或事件组成的,经过这些活动或事件必定产生一种特定的事前有所预料的结果。实际上,流程就是操作的方法或工作的结构,或是事物发展的逻辑状况。它包含了事情的始末,变化的过程,既可以为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也可为事件变化的空间过程。
对企业来说,流程更是无处不在的。甚至可以说,企业就是依赖各式各样的流程运作的。企业中的生产制造流程、财务流程、企业发展战略流程、新产品研究与开发流程、采购流程及售后服务流程等都是企业流程的一种表现形式。
企业生产制造流程的出现是生产分工的结果。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开篇申明:“劳动生产力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根据亚当·斯密的概括,分工的经济性在于一方面分工使得劳动生产者越来越将其生产活动集中于较少的操作上,能够较快地提高其生产的熟练程度;另一方面分工使生产劳动者节约或减少因经常变换工作或变换生产活动中的不同操作而损失的时间。因此,依据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整个产品制造工作,经分工由不同的人或小组分别完成该工作的一个工序或局部,然后整合成一个完整的工作,这些不同人或小组工作的全部即构成了该项产品制造的流程。
2.生产制造流程的特性与功能
任何一家企业均有其固有的个性,从而导致不同企业的生产流程不完全相同。然而,这些形色各异的生产流程却包含着一些共同的特性。
具体来说,生产制造流程的特性包括:目标性、整体性、层次性和结构性。
(1)目标性。
企业的生产制造流程是为生产过程中完成某一任务而设置的。任何任务都有一个目标,当任务完成时,目标也就实现了。对企业生产制造过程来说,投入产出转换过程的结束,就实现了某一既定的生产目标或任务,如生产出某种产品。
(2)整体性。
企业的生产制造流程是由许多生产分工构成的,单个的分工不能称为生产流程。各项分工间通过一定方式的结合,共同实现某一生产目标,就构成了生产制造流程的整体特性。
(3)层次性。
企业的生产制造流程是通过多种生产分工的投入,从而产生出一定的结果,实现一定的生产目标,具有系统的层次特性。生产制造流程由众多的细分流程组成,如生产计划管理流程、生产运作管理流程和生产品质管理流程等。
(4)结构性。
企业流程的结构指的是组成流程的各种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方式,如流程的串联结构、并联结构及反馈结构等。
企业生产制造流程的功能,是指企业生产制造流程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所显现出的能力,即对企业生产过程所能起的作用。从不同的角度考察,企业生产制造流程显示出的功能是不同的。一般来说,生产制造流程能够实现的功能有:
(1)展示活动间的关系。
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往往反映了系统的内外关系,系统的功能与结构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对于某一自然系统,结构是功能的内在根据,功能是结构的外在表现。企业的生产制造流程作为一个系统,其首要功能就是反映生产过程的结构,即展示各项生产分工间的关系。
(2)实现分工的一体化。
生产分工之所以能实现,主要是由于分工后的活动顺序依然能按分工前一样进行,也就是说,活动与活动之间的主要关系能维持不变。它与生产制造流程的整体性是相联系的。
(3)描述流程执行者、执行规则、花费的时间及占用资源等。
前面所介绍的生产流程只展示了活动与活动间的时间先后关系和逻辑结构,没有显示完成某项生产活动具体需要多少时间,由谁完成,如何完成以及需要哪些资源等。如果完成某一任务非常强调时间的重要性,我们可以在生产制造流程图的各个活动中标上时间。这就成了带时间标志的流程图。
3.生产制造流程图
为了更好地认识、分析生产制造流程以及对流程进行优化,必须用比较直观的图形来表示,这就是通常被广泛采用的流程图方法。有了流程图,流程的各个活动之间的关系如何,流程与流程之间的关系如何就显得很清楚了。流程图实际上是我们讨论流程时的一种共同语言,它能帮助我们找到流程优化和再造的关键所在。
从结构上来看,流程有四个基本的构成要素:活动、活动间的逻辑关系、活动的实现方式和活动的承担者。
业务活动图示法(Business Activity Mapping,BAM)是一种常用的流程图绘制方法。使用BAM方法,可以明晰和界定几乎所有的业务活动,企业范围内所有的职能和流程都能够纳入模型。BAM方法的目的是要提供工作活动和工作流程情况的全面模型。这些模型信息全面,既有图例表述工作流动情况,还提供相关的细节,有助于我们理解业务的运作。业务活动图示不展示数据或信息流动情况,只是反映流程中工作的环节及其逻辑关系和秩序。
BAM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流程图绘制方法,已有比较统一的图例。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图例:
(1)流程的开始与结束。
(5)用BAM 法绘制的生产制造总体流程图,如图4-5 所示。
图4-5 生产制造总流程图
生产制造总流程具有层次性的特性,因此它又由众多的子流程组成。如生产制造总流程图中的检验活动本身就是一个流程,因此又可绘制如图4-6所示的检验流程图。
图4-6 质量检验流程图
专栏4-3
产品制造管理的发展方向——ERP
制造业企业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需要管理的内部资源,如生产设备、工艺等等也越来越复杂,这时常常发生生产与管理环节脱节的问题。上层管理系统和底层生产控制系统各自的理论体系和软硬件系统已很完善,但是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流不畅,造成上层管理系统不能为下层生产提供良好的指导和控制方案,而后者也不能及时为前者反馈生产业绩信息,延误上层管理系统的决策和计划。
因此为了协调企业内部资源,实现优化组合,消除生产计划和调度的流程瓶颈。企业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出制造资源计划(Manufacturing Resources Planning,MRP II),并进一步发展为企业资源计划ERP。
企业资源计划ERP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
ERP系统集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思想于一身,成为现代企业的运行模式,反映时代对企业合理调配资源,最大化地创造社会财富的要求,成为企业在信息时代生存、发展的基石。
我们可以从管理思想、软件产品、管理系统三个层次阐述它的定义:
(1)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著名的计算机技术咨询和评估集团Garter Group Inc.提出的一整套企业管理系统体系标准,其实质是在MRP II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成的面向供应链(Supply Chain)的管理思想。
(2)综合应用了客户机/服务器体系、关系数据库结构、面向对象技术、图形用户界面、第四代语言(4GL)、网络通信等信息产业成果,以ERP管理思想为灵魂的软件产品。
(3)整合了企业管理理念、业务流程、基础数据、人力、物力、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于一体的企业资源管理系统。
按照企业资源基础观点,企业的所有有形、无形资产都可看成是企业资源,因此ERP系统即是将企业所有资源进行全面一体化整合集成的管理信息系统。
ERP的功能模块包含了企业资源管理的方方面面,如物流管理模块、生产管理模块、财务管理模块、人力资源模块等等。
案例4-1 技术创新:索尼生存与发展的持久性动力
1.企业技术创新的经济意义
伴随着20世纪40年代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深入展开,以及随后不断出现的技术进步浪潮,科学技术在推动企业进步乃至整个经济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日益增强。而科学技术对企业进步、经济增长所起的推动作用,主要是通过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实现的。因为企业是社会生产的细胞,是技术创新得以发生和实现的场所。
所谓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将一种新技术或一种科技发明转化为产品,最终将其送抵消费者或用户手中的技术开发及生产经营活动。它的基本内容包括:与新产品的制造、新工艺过程或设备的首次商业应用有关的技术、设计、制造、管理以及商业活动。依照创新经济学创始人约瑟夫·熊彼特的理论,这是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的过程,就各国企业整体的比较而言,日本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是较高的。这得益于它们在技术研究开发方面不同于欧美企业的特点,即与它们把研究开发的侧重点放在应用技术领域有关。也就是说,企业的技术研究开发重点是放在与应用研究或商品化阶段相关的高水平工程技术革新方面的。它们在积极引进基础性技术及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集中主要的科研力量下工夫实现商品化的创意。正是这种企业行为特性和其技术研究开发特点,才使索尼等日本企业具有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尽管索尼在基础技术的研究开发方面曾有卓越的表现,即索尼研究所的江崎玲于奈因开创了研究固体中隧道效应的新阶段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但它的特长仍在把科技发明转化为实用产品方面。
2.索尼的成长与技术创新的关系
作为一个有代表性的现代日本企业,索尼的成长与技术创新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企业本身就是在创新宗旨下建立起来的。索尼自创立之日起,就在公司宣言中称自己是一个开拓者,绝不步别人的后尘。公司要以为人类服务为己任,永远做未知领域的探索者。索尼的创新宗旨包括目标创新和事业创新。所谓目标创新,是指索尼给予本企业的高层次目标定位,即以开创性的事业立足,进而实现振兴日本、服务世界的办社宗旨。通常,一般的日本企业为求生存和发展,都是先将企业的目标放在吸收和改造外部既成的产品上,依靠生产物美价廉的商品立足,以此在市场竞争中获利。尔后随着企业的成长壮大,再寻企业目标的转移。索尼事业创新,则是指在公司创业上所做的挑战性事业选择。索尼身处的电子行业,是日立、东芝、松下电器和三菱电机等一大批历史悠久、实力雄厚的大企业一显身手之地。基于这一事实,索尼这个当时仅有500美元资本、20名职工的小企业,在创业之时采取的做法是避其锋芒,在没有人去做的领域踏踏实实地努力,为自己开辟一条全新的道路。索尼所选择的创新事业是研制面向大众的产品,这项事业主要是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的。当时,索尼因高质量地完成了日本广播协会委托的设备改装项目,声誉鹊起,于是,材料供应与产品销路都有保证的政府部门委托项目接连不断。在这种情况下,另起炉灶对索尼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冒险。独自开创新的事业毕竟具有很大的风险,同时新产品的开发往往带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因素。然而,正是这种挑战性的事业选择,推动一个企业迅速走向了成功。从这个意义上说,索尼选择的是一条发展之路,成功之路。
其次,索尼的每一步成长都是与技术创新,具体说是与产品创新联系在一起的。例如,索尼的第一项产品创新,是实现磁带录音机国产化的目标。20世纪50年代,磁带录音机这一产品代表着当时电气、电子产品领域里的最先进技术,只有美国等个别国家能够制造。而索尼在既无样品又无任何参考文献的情况下,仅凭设法购买的技术专利和公司技术人员的集体攻关,竟造出了一流的磁带录音机产品,首次在日本市场成功地实现了磁带录音技术的商品化,从而奠定了索尼日后事业发展的基础。同样,作为世界上最早将晶体管应用于民用产品开发的生产企业,索尼在高水平地攻克了晶体管技术民用化尖端课题的基础上,开发出的晶体管收音机等一系列新型产品,在带来电子产品革命的同时,极大地推动了公司事业的拓展,推动着索尼从日本走向世界。单枪三束彩色显像管及其电视机产品的独立研制开发,是索尼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又一个里程碑。新技术产品在欧美一些国家就地生产,在世界各地的销售网点畅销不衰,索尼的事业经营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8毫米便携式摄像机的问世,是索尼在其事业发展过程中实现变危机为转机改革,在产品创新方面结出的丰硕果实。20世纪90年代以来,它的激光唱机、光盘驱动器等产品相继在世界市场占有较大份额,这一事实表明了索尼在新形势下努力奋进,迈向新的事业发展周期的坚强决心,技术创新成了索尼生存发展的持久性动力。
综上所述,索尼的技术创新活动,在反映了日本企业技术研究开发活动总体水平的基础上,突出表现出三个鲜明特征。第一,它的技术创新活动,并不是对引进的外部技术、外部科研成果的一般性应用和简单地实行商品化,而是在技术成果转化为商品的过程中,融入新思想,追加创造性的劳动。即通过它的技术专家或基础研究部门的独创性研究和思考,提出新技术、新成果的生产应用方向,而后由专门的课题攻关小组或生产开发部门着手创造性地实现这个应用设想。与此相应,索尼的技术创新体制是由研究所与开发部两个层次构成的,以此确保企业开发的产品均为独创性产品,而非一般改良品。第二,索尼超越了一般日本企业先重生产领域、后重技术开发的发展常规,创业伊始就把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放在了开发新技术、新产品上。它依靠自己强大技术研究开发能力,把一项又一项的高新技术适时地转化为高质量的技术产品,从而在强手如林的国际国内电子产品领域站稳了脚跟,并且拥有了可观的市场占有率。可见,索尼从创立开始就进入了技术创新活动,这是它作为一个现代企业迅速走向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三,由于索尼在自己的企业文化中成功地培植出一个有效的技术创新机制,使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经久不衰,从而成为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从索尼的实践来看,企业的技术创新机制,包括了企业所拥有的一切能够推进技术创新活动不断向高层次发展的决策、组织和管理等功能。正是由于它的有效运作,在企业的活动中形成了一种竞争与开发的良性循环局面,进而带动企业一步步成长壮大,使索尼的事业不断走向辉煌。而今在日本本国外的电子产品产业中,索尼的名字已成为技术创新的代名词。
3.索尼形成强大的技术创新机制的原因
索尼之所以能够形成这种有效的技术创新机制,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企业生长所处的外部环境所决定的。它包括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个层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就日本整体而言,与欧美国家相比技术落后、资源缺乏,它的发展唯一可走的就是高技术产品的道路。就索尼所处的企业环境来看,创业初期既无资金又无市场,是在资金实力雄厚、市场占有率很高的大企业夹缝中求生存的。在这种情况下,它只能以唯一的优势技术即创新能力为自己开辟立足之地。另一方面的原因在于,索尼对技术创新的深刻认识及其预见性。索尼德高望重的创始人井深先生,多年前在谈到有关问题时曾说过:“作为源头的发明,如果不付诸实用的话,就超不出单纯发明的领域。”“假如把研究人员用于发明的努力看成个砝码的话,而判断其实用与否则需要10个砝码,再进一步把它付诸实施就需要100个砝码。”“只满足于发现某一个好东西,以为日本因此就会繁荣。其实,如果这样下去,无论到何时,日本的技术都不会进步。”
井深的话是索尼实践的切身体会。索尼对技术创新的深刻认识及其预见表现为以下两点:其一,是把企业成功的基点与日本经济成长的基点合为一体,走技术开发立足、科学技术立国的道路;其二,是索尼准确地选择了技术创新的专业技术及产品领域,即电子与机械结合的领域。这既符合索尼自身所拥有的专业技术优势,又顺应了当代高技术发展的潮流。
由此,使索尼得以将企业所具有的有限资源、有限技术力量,集中用于重点高新科技项目的研制开发活动中去,因而不断开发出具有独创性的高科技产品。
4.索尼技术创新机制的启示与借鉴
索尼等日本企业的技术创新实践,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首先,应当充分认识到,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是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或者说是使科学技术进入经济成长过程的中介环节,因为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它所从事的是创造社会财富的基础性的生产活动。一个民族、一个社会要前进、要发展,关键要靠反映先进技术的社会生产力的推动;但是要将先进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需要中介环节,这个环节就是企业的技术创新。因此,从推进整个社会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看,我们也应当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给予足够的重视,将其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来抓。其次,技术创新是现代企业成长发育的动力,是企业的生命线。某一个时期,某几项拳头产品对企业的成长发展固然是重要的,企业毕竟要依靠产品来占领市场,获得收益,求得发展。然而任何产品都有一定的生命周期,经过成熟阶段都必然要被新的产品所取代。因此,若干个产品并不能使企业永远确立领先地位,而必须形成一个能够不断地将先进技术转化为新产品的技术创新的扩散机制。现代企业间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确切来说是科学技术转化为产品生产能力的竞争。应当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技术创新能力,不仅对于新兴企业和高技术产业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关系到这类企业的发展前途;而且对于传统产业和老企业也是同等重要的,它决定着企业改造的成败和其今后的发展方向。再次,应当把企业的技术创新作为企业经营的经常性活动,作为企业经营的基础来运作。就我国目前已有的科技力量、科技水平,以及国有企业几十年积累起来的科技基础而言,要培植企业的技术创新机制,提高其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的能力,不是不可以办到的。目前作为国家来讲,除了将高层次的科技研究力量面向市场、面向企业之外,还应重视充实和加强企业技术开发、产品开发力量的工作,重视这一企业发展薄弱环节的建设。作为企业来讲,要在日常的经营活动中注意培育自身的技术创新机制。要准确选择不同时期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目标,在这个基础上合理地配置、使用企业的科技力量,争取开发出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的独创性产品。只要技术创新成了企业经营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了企业经营的经常性活动,企业的经营就搞活了,企业的发展就有了后劲。
5.高清晰度电视
在东京的索尼公司总部,一幢与总部大厦相连的漂亮小楼内,大贺典雄与迈克尔·舒尔霍夫坐在一间专供公司高级董事们使用的装有电视屏幕的房间里。几个星期来,无论是在索尼公司总部还是在它的美国分公司,两地的索尼技术人员都在同时努力对这两位索尼现任领导层中背景迥异的后起之秀,索尼公司总裁兼总经理的原歌剧演员和现任索尼美国分公司副董事长的原物理学家建立起共同的信心。沿着总部大厦的陈列大厅,参观者们漫步于多姿多彩的“索尼世界”,观赏着刚刚推向市场的最小型便携式摄像机之类的新产品。有些技术成果参观者是看不到的,至今还掌握在设计人员手中。例如:一种安装于单座飞机座位前的全功能视听娱乐中心;或一种可用一盘邮票般大小的盒式磁带录音两小时的手掌大小的数字式磁带录音机;以及在高清晰度电视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
装有电视屏幕的房间里,灯光暗淡下来,大贺与舒尔霍夫眼前的屏幕上映现出了一部影片的图像。不过,实际上更确切来说,此时放映的是两部影片,一部摄制在胶片上,就像人们在电影院里看到的那样,图像清晰,色彩鲜艳;而另一部内容相同,却录制在高清晰度电视录像带上。技术人员们紧张不安地来回注视着胶片与高清晰度电视上的图像,默默地猜测着大贺与舒尔霍夫能否识别出哪部是摄制在胶片上,哪部又是录制在录像带上的。然而,他们的这两位上司却始终莫辨真伪。
“好莱坞不会相信这一切。”大贺惊讶地摇着头,做出了这样的断言。带着一种颇有分寸的微笑,一种被他的部下认为是表示赞许的最亲切的表情,他又说道:“他们会非常非常惊讶的”。
大贺典雄使不少的人感到了惊奇。尽管董事长盛田昭夫是与索尼关系最为紧密的人物,然而,正在策划公司21世纪发展战略的却是他精心挑选的这位接班人。凭借着胸有成竹的“高清晰度电视计划”,大贺领导下的索尼公司以34亿美元巨额买下了哥伦比亚影片公司,从而标志着日本公司在美国的购买狂潮开始出现。这位刚过60岁热爱音乐的总经理的奋斗目标是:以集成电路、激光技术和光学技术的最新成果为标志的索尼魔力与西方娱乐的融合。自从20世纪20年代美国无线电公司为促使人们购买收音机而创办“全国广播公司”以来,人们就开始通过艺术与技术彼此的相互促进而试图将文化娱乐的这两方面结合在一起。今天,大贺的战略计划倘若付诸实施,这家原本以兜售晶体管收音机起家的公司,也许将在这样两个难得如此不同的世界里扮演最为重要和最有影响的角色:好莱坞独居一隅的摄影棚和日本国纤尘不染的电子实验室。
6.索尼哲学
正当索尼董事长盛田昭夫周游世界四处传播他的“索尼哲学”时,大贺典雄却安坐家中竭力贯彻着这一原则。早在第一次会面时,他们两人的不同之处就表现得相当引人注目。盛田昭夫是一位不知疲倦的推销商,热情,直率,常容易发火;而大贺却恰恰相反,仪表堂堂,沉默寡言,就像他年轻时被人称作的那样,是“一只蜂王”。公开场合他总是带着一种急切想回去工作的神情。朋友们说他近几年变得老成了,但他至今仍不喜欢被人详细提问,除非问题是关于音乐和飞行他的这两大业余爱好的。作为一名训练有素的飞行员,大贺常驾驶索尼的“隼式”喷气机,而且每当在索尼总部开会时,他的目光总会不经意地飘向窗外那些正在羽田机场着陆的飞机。
在公司里,大贺一贯是“事无巨细,事必躬亲”,甚至连索尼广告标语上字体的大小他都亲自过问,以致人们认为他对工作早已超过了一般意义上的关注。盛田与大贺给予人们的印象如此迥异,但两人却一向相处融洽,难怪大贺会自豪地说:“我们从未相互争吵过”。
7.卡拉扬的最后一位客人
大贺典雄是指挥大师卡拉扬1990年夏天弥留之际在他位于奥地利阿尔卑斯山的家中会见的最后一位客人。在德国举行的一次由索尼世界各地区经理参加的会议上,大贺听说了他的老朋友卡拉扬病倒的消息。
这位具有传奇色彩的指挥家要求会见大贺,商谈一项将给音乐界留下一笔宝贵遗产的庞大计划:把45场卡拉扬演出录像录制成激光录像磁盘出版发行。
“我们谈了不到一小时,这位艺术大师要求喝点水”,大贺回忆说,一同前去拜访的舒尔霍夫起身去拿杯子,“当米基回来时,卡拉扬的头已歪在一边。由于心脏病发作,几分钟后他就去世了”。
这是个异乎寻常的时刻,但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个下午却使大贺典雄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一直生存于其间的两个世界——由卡拉扬和盛田昭夫所分别代表的世界——得到了统一。“当我18岁时,我明白了我想成为一名歌唱家”,大贺回忆说,“因此战后我就来到了东京”。
当大贺到达东京国立音乐美术大学时,这座城市还是一座战火下的废墟。不久,他那强有力的嗓音和异常坚决的意见引起了川上原市之类人物的注意,这位雅马哈公司的董事长听取了他对“雅马哈钢琴”颇有创见的批评,并随后向他提供了一份工作。大贺拒绝了他的好意。“我是一名歌唱家。”他说,“我希望继续当一名歌唱家。”大约也就是在那个时期,大贺遇见了盛田。盛田在战争期间曾把大部分时间用于同一位合作者井深健一起为日本海军试制炸弹却屡屡未获成功。日本投降后一年,井深组建了名为“东京通信工业”的公司,它的名字后来被改成了“索尼”,它部分来自于一句意为“小弟弟”的美语Sonny Boy的发音——并由盛田出任该公司的第二号人物(如今已92岁的井深还担任着索尼的名誉董事长)。他们最初的努力并未给人留下任何印象,公司只是制造饭锅和加热垫而已。不久,随着一项新的高级技术的投入,井深与盛田生产出了日本第一架盒式磁带录音机。这一成果给每个人都留下了深刻印象,除了一个名叫大贺典雄的年轻音乐家。大贺给盛田昭夫写了封信,用未经斟酌的语句告诉他,以一名歌唱家的眼光来看,这种录音只不过是一块废物。对此,盛田非但不生气,反而聘请大贺担任兼职顾问。1954年,大贺离开索尼前往德国接受为期三年的音乐训练,并开始了最终导致他举行全欧及全国范围巡回演出的一段职业歌唱生涯。在这一时期内,盛田的所作所为是异乎寻常的。他坚持不断地把工资寄给大贺,并要大贺演出结束回日本之后,继续帮索尼干事。盛田所做的一切令大贺深为感动。1959年,他们两人结伴前往欧洲旅行,盛田想通过这次旅行为索尼推销当时包括第一架调频晶体管收音机在内的一些产品。最后,他们乘船从英国出发转道纽约回国。四天零十小时的漫长旅程,他俩无所事事,只是不停地交谈,不停地吃。大贺的命运也就自然而然地在这几天中被决定了。
8.激光唱片
大贺担任了磁带录音机生产的总经理,从此他不再有许多时间举行巡回演出了。1961年他又突然接受了一项永远改变索尼形象的工作:出任设计中心的负责人。外形独特的那种给人凉意的黑色漆饰和欧洲款式设计就来自于这个设计中心。整个20世纪60年代,大贺一直主管着这个设计中心,直到盛田昭夫挑选他去管理日本与美国工商界共同组建的最早几家合资企业之一:哥伦比亚-索尼企业集团。大贺说过他想在日本创办最大的唱片公司,10年后他如愿以偿了。不过,这样做的结果却是,大贺不得不埋没他在古典音乐方面的天赋,而去塑造日本的流行偶像——一些可爱的年轻女性们在服装、发式和演唱上竞相模仿的歌手,如今他们已成了日本音乐界的主要力量和索尼公司收入的一个巨大来源。
为了顺利发展新兴的唱片业,20世纪80年代初,大贺和盛田开始着迷于一项由索尼技术人员开发的技术:可在数控状态下复制音乐的激光唱片。这种唱片能以电脑储存的数据所确定的精密度,无噪声、无杂音、不失真地记录音符。然而,由于担心零售商不愿同时出售普通唱片和激光唱片,唱片业对这项技术表示了反对,但是音乐家们对这项技术产生了兴趣。大贺和盛田先后与小泽征尔和卡拉扬开始了合作,利用合资的哥伦比亚-索尼企业集团推出了激光唱片和激光唱机。“日本人喜欢激光唱片”,大贺介绍说,“他们不再去买普通唱片”。虽然在世界其他地方,激光唱片是慢慢才开始流行起来的,但在最初的激光唱片问世数年后的今天,密纹唱片终究变得过时了。
9.公文包里的录像机
尽管激光唱片取得了成功,但是1975年问世的小型录像系统(Beta-max)却给索尼带来了一场灾难。这种世界上最早的家用盒式磁带录像机(小1/2录像机)是一项辉煌的技术成就,但索尼的竞争对手“松下”、“日立”等公司却开发了一项与之相抗衡的技术——大1/2录像系统,当影片录像变得时髦起来后,录像商店供应的大1/2录像带大大多于小1/2录像带。到了1988年,索尼不得不举手投降,也开始生产大1/2录像机了。
大贺深刻地记住这一教训,他说:“要想领先就必须要有最先进的技术,但同时也需要造就艺术上的不断发展,或者说技术也应该为某些微不足道的目的服务”。如今,检验这一理论的时刻到来了。索尼将它的前途全部押在1985年问世的一种新型的8毫米录像系统上。这种比盒式录音带还小的录像带,导致了诸如书般大小的袖珍彩色电视机之类的便携式设备的相继诞生,这类设备使得你打开公文包就能观看录像。袖珍录像机如今在日本已风靡一时。现在,索尼正在大规模生产供坐地铁上班的工薪阶层购买的8毫米录像带。
然而,8毫米摄录系统仅仅是个开端,大贺希望索尼能使可用优质立体声音响录下影片或音乐会的清晰图像与音乐的激光录像磁盘——曾由美国无线电公司率先提出却未获成功的技术再度流行起来。由于光读磁盘可在一张盘片上储存大量信息,因此,索尼投入了数百万美元用于开发这项技术的多方面应用,可存取信息因而能进行删除或修改的磁盘;以及像袖珍磁盘信息存储器一样,只用一张3英寸磁盘可储存20卷百科全书的手掌般大小的“电子书”。
10.“伴君走”摄像机
1990年12月中旬的一天午饭后,索尼设计中心内到处是一片紧张不安的窃窃私语声,年轻的设计师们聚集在一间小会议室里准备开会。这天下午是设计中心举行季度“创作汇报”——对设计人员自秋季以来的每项工作所进行回顾的例行时间。散放在桌上的是索尼准备在未来两年里推出的新产品样品。董事长盛田昭夫走了进来,边打招呼边开玩笑,迅速环顾了一下整个房间,随后就出门去赴一次约会了。过了一会儿大贺来到,房间里的气氛明显变得紧张起来。他认识在座的每一个人,设计中心所有的关键成员都是他雇来的。他走到一台将于1991年推出的新型电视机样品前,明显地显得不高兴,因为这台电视机与之相关的所有配套设备——立体声系统、激光唱机、录像磁盘、激光程控录像机,都是单独遥控控制的。大贺情不自禁地发表了一通长篇训示。他对眼前那些噤若寒蝉的设计人员说,这种电视机只应有一个统一的控制中心,这样你无须面对每套设备而仅在屏幕上进行遥控控制就可以了。
一位高个女士古井理惠直截了当地对大贺的说法提出了挑战。这种新型电视机是她负责的项目,针对大贺的看法,她提出了一些问题。大贺仔细倾听了她的意见却并未让步。大贺对那位女设计师说:“我要求所有设备的直接控制都是通过这台电视机来实现。”女设计师不得不放弃了自己的立场。几分钟后,他拍了拍设计中心一位负责人的背说:“好好干吧,祝你们好运!”
每次的成果回顾都反映出大贺以及索尼的管理风格。像索尼这一类的企业也许是一个不允许有异议存在的社会。在日本的公司中,通常一项意见都是由主管首脑决定的,但大贺似乎对滥用权威的危险至今还有清醒的意识,因而其所作所为也就成了索尼与众不同的一面。设计中心是一个像古井理惠这样只有25岁的最年轻员工得到鼓励向老板提出挑战的地方,这样的挑战并非不冒风险,但有时候年轻的设计师是胜者。
不久前,一种称之为“伴君走”的55型摄像机诞生了,这是世界上最小的8毫米摄像机。这项产品并非为小型化而小型化。迄今为止,摄像机主要还是卖给那些渴望把他们新生儿的每个动作都记录下来的年轻父母。如果你没有孩子,这些摄像机就很少有吸引力了。然而,一架称手的摄像机将改变这一切,诸如袖珍录音机或袖珍磁盘录像机之类的便携式设备将对出门在外的人们产生莫大的吸引力,“伴君走”摄像机就是如此。但设计这种摄像机是一回事,生产这种摄像机又是完全不同的情形了。
大贺看过“伴君走”微型摄像机设计样品之后才半年,索尼就开始运出一批批55型摄像机了。
11.咄咄逼人
索尼在购入美国哥伦比亚影片公司之后,这家影片公司不仅可以向索尼提供高清晰度电视系统的软件,而且,还将为日益增多的大量高清晰度电视设备提供一个试验场。当美国还在讨论政府与企业是否应在高清晰度技术方面进行合作时,索尼已经在出售高清晰度电视摄像机、编辑机和创造特技效果的电子设备了。
问题
1.请以索尼为例说明技术创新的含义。
2.从索尼的技术创新机制中,你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
3.索尼公司形成强大的技术创新机制的动因何在?
4.请总结一下索尼公司的创新经验有哪些?
5.请用相应的创新理论分析索尼公司的技术创新机制。
6.与日本其他企业相比,索尼公司的技术创新有何独具的特点?
讨论
国际设计管理协会会长厄尔·N·鲍威尔(Earl.N.Powell)在《为设计管理构造一个框架》一文中总结、提炼出对有效的设计管理最基本的态度、知识和技能。这些态度、知识和技能以目标、人、存在、过程、项目和实践作为特征来接受检验,同时这六个方面也为设计管理提供了基本的框架。一个企业必须做好这六个方面的工作,才能把设计作为战略资产来利用。结合上述案例,谈谈索尼公司是如何管理这六个方面的。
企业市场营销管理_企业导论
7.2.1 企业市场营销管理
企业市场营销管理的目的是使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与复杂多变的市场营销环境相适应,是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现代市场营销学研究的就是企业如何在适当的时间和地点,利用适当的方法,将适当的产品提供给尽可能多的顾客,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其需求和欲望的活动规律与原理,为企业如何开展市场营销管理活动提供有效的指导。
基本的市场营销职能可概括为七种,如表7-1所示,即用户分析;产品或服务销售;产品与服务规划;定价;分销;市场调查;营销机会分析。理解这些职能有助于管理者合理地制定和评价营销策略。
表7-1 市场营销的职能要素
企业市场营销管理的过程一般包括市场细分与目标市场选择,企业市场定位,制定营销策略,设计营销战术以及实施并控制营销计划等,如图7-2所示。
图7-2 营销管理的过程
下列十个问题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评判企业市场营销管理工作绩效,了解企业营销体系存在的优势和弱点。对问题回答No意味着潜在的弱点;反之,Yes则表明企业具有潜在的优势。
(1)是否对市场进行了细分?
(2)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是否进行了合理定位?
(3)企业的市场份额是否在扩大?
(4)目前的分析渠道是否可靠和经济?
(5)企业是否拥有有效的销售组织?
(6)公司是否进行市场调研?
(7)产品质量和用户服务是否良好?
(8)公司的产品和服务的定价是否适当?
(9)公司是否具有有效的促销、广告和公共宣传战略?
(10)市场营销计划是否切实有效?
专栏7-2
市场营销管理中的职能部门
1.产品市场部——负责新产品的定义和上市,策划未来几年产品发展路线图
(1)寻找创新的源泉是产品市场部最重要的功能,如图7-3所示。
图7-3 产品市场部的职能
(2)产品市场部是整个市场营销的核心。
(3)产品市场部是产品发展战略设计部门。
(4)产品市场部负责新产品定义,产品改进,新产品上市。
2.产品开发部——负责市场调研,竞争分析和行业/产品战略设计
如图7-4所示为产品开发部在产品的研究开发过程中,为创新提供了组织保证。
图7-4 产品开发部在产品创新过程中的功能
0→1检查 1→2检查
3.产品宣传部门——负责产品的宣传活动策划,广告宣传,公关活动,促销活动
如图7-5所示为产品宣传部门职能。
图7-5 产品宣传部的职能
4.销售开发部——负责渠道设计,销售人员培训,销售工具,竞争工具,客户信息
如图7-6所示为销售开发部职能。
图7-6 市场部与销售部在销售流程管理中的合作
企业财务管理_企业导论
7.2.2 企业财务管理
企业财务管理是对企业的财务活动及财务关系所进行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工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从不同的渠道投入到企业,以不同的资产形式体现出来,在企业管理者的规划下,有规律地进行企业的资金活动:筹集资金、运用资金、收回资金和分配资金。因此,财务管理是企业为了实现预定的经营目标,对于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需资金的筹集、分配、使用和控制等方面一切管理工作的总称。其核心在于对资金及其运用效果的管理。
财务管理的实质是价值管理,即在人和物的管理活动中所涉及的价值方面的管理都属于财务管理的范畴,因而财务管理与企业其他各方面的管理有广泛的联系,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财务管理所运用的指标,统称为财务指标,它以价值形式综合反映企业的经验能力、成果和状态。
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筹资管理、企业投资管理、企业流动资产管理、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企业成本费用管理、企业营业收入、利润及其分配管理等,如表7-2所示。
表7-2 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
(续表)
如表7-3 所示,我们将财务管理的工作分为三类,即投资决策、财务(筹集)决策以及财务分析、计划与控制。
表7-3 财务管理的主要工作
同前面类似,我们可以通过下列七个问题对企业的财务管理状况进行检测:
(1)财务比率分析表明企业的财务优势与弱点各是什么?
(2)是否可以筹集到所需的短期资金?
(3)是否可以通过借债或发行股票而筹集到所需的长期资金?
(4)是否有足够的流动资金?
(5)企业的资金预算程序是否有效?
(6)企业的股息分配是否合理?
(7)与投资者和股东是否有良好的关系?
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_企业导论
7.4.1 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
企业核心能力理论是以哈默(Gary Hamel)、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斯托克(Geroge Stalk)、伊万斯(Philip Evans)等为代表的学者,从企业内部视角,认为竞争优势的根源在于组织内部的特有能力,并称这种特有能力为“核心能力”。哈默、普拉哈拉德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公司核心能力》一文,把核心能力定义为“组织中的积累性知识,特别是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整合多种技术流派的知识”,并集中阐述了核心能力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和持续发展的源泉。
所谓核心竞争能力,就是企业所有能力中最核心、最根本的部分,比其他企业拥有的更具有优势的关键资源、知识或能力,它具有竞争对手难以模仿、不可移植,且不随员工的离开而流失等特点。核心竞争能力可以通过向外辐射,作用于其他各种能力,从而影响其他能力的发挥和企业绩效。现代市场竞争与其说是基于产品的竞争,不如说是基于核心能力的竞争。企业的经营能否成功,已经不再取决于企业的产品和市场结构,而取决于其行动反应能力,即对市场趋势的预测和对顾客需求的快速反应。因此,企业战略的目标就在于识别和开发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核心能力。只有具备了这种核心能力,企业才能快速适应市场的变化,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才能在顾客心目中将自己与竞争对手区别开来。
麦当劳的案例就是一个企业成功地建立与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典范。麦当劳并不是快餐业中的先行者,也不具备业内经验,在它开创初期的20世纪50年代,还有更大的快餐业巨头作为竞争者,比如,堪称美国快餐之父的、比麦当劳的历史悠久得多的艾德熊,但是,麦当劳的广告策略、定价策略、特许权经营策略、产品多样化策略共同构成其核心竞争力。例如,按照麦当劳的经营方案,利润部分首先用于满足特许经营商,其剩余部分再用于满足特许权所有者。这个策略使得其核心竞争力大大提高,于是企业的规模也越做越大。
如表7-15所示,构建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可以从八个方面着手考虑。
表7-15 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八个方面
这八个方面分别对应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八个方面,如图7-16所示。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强化企业的优势就要从这八个方面入手。
图7-16 企业核心竞争力组成图
交易实例的搜集与可比实例的选取_房地产估价理论与方法
4.2 交易实例的搜集与可比实例的选取
4.2.1 交易实例与可比实例的概念
交易实例,指在房地产市场中已经真实发生的房地产交易案例。拥有大量房地产交易实例资料,是运用市场比较法估价的先决条件。如果交易实例资料太少,不仅会影响估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甚至会使市场比较法无法采用。
虽然估价人员搜集的交易实例或房地产交易实例库中存放的交易实例较多,但针对某一具体的估价对象、估价目的和估价时点,不是任何交易实例都可以拿来参照比较的,有些交易实例并不适用。
因此,需要从中选择符合一定条件的交易实例作为参照比较的交易实例。这些用于参照比较的交易实例,称为可比实例。具体来说,可比实例是指交易实例中房地产状况与估价对象房地产状况相同或相当、成交日期与估价时点接近、交易类型与估价目的吻合、成交价格为正常市场价格或能够修正为正常市场价格的交易实例。(1)
4.2.2 交易实例搜集的内容与途径
市场比较法需要拥有大量真实、可靠的交易实例。只有拥有了大量真实、可靠的交易实例,才能把握正常的市场价格行情,才能评估出客观合理的价格或价值。所以,首先应尽可能地搜集较多的交易实例。交易实例在平时就应留意搜集和积累。
1)交易实例搜集的途径
①上网查询各地房地产交易网站案例。
②征得各地区土地、房产管理部门配合,上门采集资料。
③取得物业管理部门配合,核实不可售公房等交易底稿。
④走访工商行政主管部门,查阅非居住用房的合法性。
⑤通过房屋中介机构获得挂牌、交易价格。
⑥通过深入现场,直接调查交易当事人,了解多方面信息。
⑦通过市场调查,到房地产公司、售楼处、房展会了解情况。
⑧查阅各种报刊有关房地产交易的消息。
⑨同行之间互相提供信息资料。
⑩其他途径。
2)交易实例的搜集内容
在搜集交易实例时,可以与收集房源信息结合起来。搜集交易实例资料需要搜集的主要内容包括:
①交易双方的基本情况及交易目的。交易双方情况不仅包括交易者的名称、性质、法人代表、住址等基本情况;更重要的是要说明交易双方是否在公开的市场状况下进行公平自愿的交易,即属正常交易还是非正常交易。交易目的是指交易双方为什么而交易,一般包括买卖、入股、抵债等交易目的。
②交易实例房地产状况。一般应包括区位、实物及权益状况。如坐落位置、形状与面积;地质条件;购物、交通等环境条件;土地利用现状与规划用途;有关地上建筑物的基本情况;所有权、使用权、抵押权等的权利状况等。
③成交价格。成交价格应包括房地总价、房屋总价、土地总价及相应的单价和房屋租金等内容,同时应说明价格类型、价格水平及货币种类和货币单位等情况。
④付款方式。付款方式包括一次付清、分期付款及比例、抵押贷款比例、租金支付方式等内容。
⑤成交日期。以确定交易实例的可比性,进行交易日期修正。
⑥交易情况。如交易税费的负担方式,有无隐瞒价格的情况以及有无债务清偿、人为抬价或亲友间交易,合并土地的买卖等特殊交易情况。
3)搜集交易实例的注意事项
①搜集交易实例应注意交易实例内容的真实可靠性。这是提高估价精度的一个最基本的保证。对于搜集到的每个交易实例及其每项具体内容,都应进行查证和核实。
②搜集交易实例应注意交易实例的客观性。即所搜集的资料要尽可能地代表市场的客观水平,交易价格和评估价格之间有较好的替代性。
③搜集交易实例应注意交易实例的完整性与规范性。即所搜集的交易案例资料内容应全面,不能漏项。通常应搜集的交易案例的上述6个方面内容,应完整无缺。为此,需要搜集的内容应事先针对不同类型的房地产,如分为居住、商业、办公、旅馆、餐饮、娱乐、工业、农业等,将所要搜集的内容制作成统一的调查表格(参见表4.1),这样既方便又可避免重要事项的遗漏。将搜集交易实例时填写好的调查表格及有关资料(如照片等),以交易实例卡片或档案袋的形式,一个交易实例一张卡片或一个档案袋,分门别类保存起来。有条件的,可以开发有关的计算机软件,将所搜集到的交易实例信息输入计算机中,建立资料库,方便估价时查找、调用。
表4.1 交易实例调查表格
④搜集交易实例应注意累积性。要实现房地产估价机构的可持续发展,估价机构必须将一手的、基础的市场资料及时、准确地搜集和积累起来,建立和充分运用房地产估价的实例库和资料库,形成良好的估价资料收集与整理的运行机制。实际工作中,可以将估价人员与交易实例搜集者分开,某些人专门从事交易实例的搜集与整理工作。
4.2.3 可比实例的选取要求与程序
由于可比实例的选择会直接影响估价结果,因此,正确选择可比实例是市场比较法评估的基础。对搜集到的案例,选择要慎重,严格实施必要的选择程序。尤其是拆迁评估,要对所有的案例经过筛选—调查—了解—专家评审4个阶段,最终选择出具有可比性的案例。
1)可比实例选取的要求
选用市场比较法,首先就是要选择好恰当的、合适的、具有可比性的交易案例。《房地产估价规范》指出,根据估价对象状况和估价目的,应从搜集的交易实例中选取3个以上的可比实例。选取的可比实例应符合下列要求:是估价对象的类似房地产;成交日期与估价时点相近,不宜超过1年;成交价格为正常价格或可修正为正常价格。
在实际选取可比实例时,上述3个方面可具体化为下列几点:
(1)区位的同一性或类似性
可比实例应与估价对象最好处在同一地区,越近越好。如果同一地区或临近地区内没有可选取的交易实例,则可以在处于同一供求范围内的类似地区选取可比实例。
(2)物质的同一性或类似性
具体体现在:
①可比实例的用途应与估价对象的用途相同。不同用途的房地产价格通常相差很大,所以首先需要选取用途相同的实例。房地产的用途一般包括:居住、商业、办公、旅馆、工业、农业等。
②可比实例的权利性质应与估价对象的权利性质相同。如待估房地产的价格和交易实例的价格都是买卖价格。
③可比实例的建筑结构应与估价对象的建筑结构相同。大类建筑结构应相同,小类建筑结构相同则更好。
④可比实例的档次应与估价对象的档次相当。如住宅有别墅、高档公寓和普通商品住宅之分,不同档次住宅之间的价格通常缺乏可比性。最多能作为参考,比如普通商品住宅的价格一般不能高于别墅的价格。
⑤可比实例的规模应与估价对象的规模相当。选取的可比实例规模一般应在估价对象规模的0.5~2范围内,即:0.5≤可比实例规模/估价实例规模≤2。
(3)时间的同一性或接近性
可比实例的成交日期应与估价时点相同或接近。这里的“接近”是相对而言的,如果房地产市场比较平稳,则较早之前发生的交易实例可能仍然有参考价值,也可以被选作可比实例;但如果房地产市场变化快,则此期限应缩短,可能只有近期发生的交易实例才有说服力。《房地产估价规范》指出,“成交日期与估价时点相近,不宜超过1年”,因为难以对其进行交易日期调整。有时即使进行交易日期调整,可能也会出现较大的偏差,所以最好选择近期1年内成交的房地产作为可比实例。如果房地产市场相对比较平稳,可适当延长间隔时间,但最长时效不宜超过2年。
(4)交易情况的同一性或类似性
首先,可比实例的交易类型应与估价目的相吻合;其次,可比实例的成交价格应是正常成交价格或能够修正为正常成交价格。
选取可比实例的数量从理论上讲是越多越好,但是,如果要求选取的数量过多,一是可能由于交易实例缺乏而难以做到,二是后续进行比较修正的工作量大,所以,一般要求选取3个以上(含3个)、10个以下(含10个)的可比实例即可。
【例4.1】 某一幢砖混结构的住宅,建筑层数为9层,地区级别为5级。要求用市场比较法评估其出售价格,请从下表4.2中所给出的资料中选取合适的比较实例。
表4.2 交易实例表
【解】 分析交易实例,确定可比实例。
实例A:房屋结构和使用性质与待估房地产不同,不适合做可比实例。
实例B:出售时间距今时间太长,且地区级别与待估对象相差较大,不适合做可比实例。
实例C:房屋使用性质、交易目的与价格类型同待估房地产不同,不适合做可比实例。
实例D:评估目的不同,不适合做可比实例。
实例E:房屋性质、状态、估价时间、估价目的、地区级别等均与待估对象房地产的条件基本相同,是理想的房地产估价可比实例。
结论:可选取实例E做为待估房地产的可比实例之一。
2)可比实例的选取程序
(1)寻找可比实例
根据估价对象状况和估价目的,在交易实例库中进行检索,当然,也可以根据估价对象、估价时点等情况,有针对性地搜集一些交易实例。
(2)进行可比实例的质量判断
从以下9个方面进行可比实例的质量判断:是否与估价对象处在同一供求范围内;用途是否与估价对象的用途相同;规模是否与估价对象的规模相当;建筑结构是否与估价对象的建筑结构相同;档次是否与估价对象的档次相当;成交日期是否应与估价时点接近;权利性质是否与估价对象的权利性质相同;交易类型是否与估价目的吻合;成交价格是否正常市场价格或能够修正为正常市场价格。
当符合要求的交易实例较多时,应选取与估价对象最为类似的交易实例作为可比实例。
(3)选取可比实例
一般从搜集的交易实例中选取3个以上(含3个)、10个以下(含10个)可比实例即可。当有较多的交易实例符合可比实例要求时,应选取其中与估价对象最为类似的交易实例作为可比实例。
针对某些估价对象,有时难以直接选取到与其范围完全相同的房地产交易实例作为可比实例,只能选取“主干”相同的房地产交易实例作为可比实例。这种情况在实际估价中主要有以下3类:
①房地产实物范围不同。例如估价对象为土地,选取的是含有类似土地的房地交易实例。还有诸如估价对象是一套封阳台的住房,选取的可比实例是未封阳台的住房,等等。
②含有非房地产成分。例如,估价对象是单纯的房地产,而选取的类似房地产则带有附赠家具、家用电器、汽车等非房地产成分,等等。
③带有债权债务的房地产。例如,估价对象是没有债权债务的房地产,而选取的类似房地产交易实例却有诸如设立了抵押权、拖欠建设工程价款,或者由买方代付欠缴的水费、电费、燃气费、供暖费、通信费、有线电视费、物业服务费用、房产税等方面的债权债务。[1]
在上述第一类情况下,可比实例的范围统一,一般是统一到估价对象的房地产范围,补充可比实例房地产缺少的范围,扣除可比实例房地产多出的范围,相应地对可比实例的成交价格进行加减。
在上述第二类情况下,可比实例的范围统一,一般是统一到单纯的房地产范围,并利用下列公式对价格进行换算处理:
房地产价格=含非房地产成分的房地产价格-非房地产成分的价格
如果估价对象含有非房地产成分,在市场法最后步骤求出了不含非房地产成分的房地产价值后,再加上非房地产成分的价值,就可得到估价对象的价值。
在上述第三类情况下,可比实例的范围统一,一般是统一到单纯的房地产范围,并利用下列公式对价格进行换算处理:
房地产价格=带债权债务的房地产价格-债权+债务
如果估价对象带有债权债务,在市场法最后步骤求出了不带债权债务的房地产价值后,再加上债权减去债务,就可得到估价对象的价值。
比准价格的综合估算与求取_房地产估价理论与方法
4.4 比准价格的综合估算与求取
4.4.1 求取与某个可比实例对应的比准价格的方法
市场比较法估价经过交易情况、交易日期、房地产状况三大方面的修正、调整后,就把可比实例房地产的实际成交价格,变成了估价对象房地产在估价时点时的客观合理价格。如果把这三大方面的修正、调整综合起来,则可得到如下计算公式:
1)修正、调整系数连乘形式
估价对象价格=可比实例价格×交易情况修正系数×交易日期修正系数×房地产状况修正系数
修正公式分为直接比较修正公式和间接比较修正公式。
直接比较修正公式表示为一般的格式为:
估价对象价格=
间接比较修正公式表示为一般的格式为:
间接比较修正公式的房地产状况修正是将可比实例的房地产状况先修正到标准房地产的状况,再以标准房地产的状况为基准,修正到估价对象的房地产状况。
2)修正、调整系数累加形式
估价对象价格=可比实例价格×(1+交易情况修正系数+交易日期调整系数+房地产状况调整系数)
上述连乘形式和累加形式不仅形式不同,对于相同的修正率,其结果也会有所不同。假设交易情况修正中可比实例的成交价格比其正常高S%,交易日期修正中从成交日期到估价时点时可比实例价格涨幅为T%,房地产状况修正中可比实例的房地产状况比估价对象的房地产状况优R%,则:
修正、调整系数连乘形式为:
修正、调整系数累加形式为:
连乘形式和累加形式相比,连乘形式更加科学,应用更广泛。公式中的交易情况、交易日期和房地产状况的修正,可视具体情况采用百分率法、差额法或回归分析法等。
4.4.2 比准价格的综合估算方法
将多个可比实例对应的比准价格综合成一个最终比准价格的方法主要有3种:平均数法、中位数法、众数法。其中平均数法最常用。
1)平均数法
平均数法有简单算术平均数法和加权算术平均数法。
简单算术平均数法是把修正出的各个价格相加,再除以其个数,求出综合价格的方法。如:有4个同等重要性的可比实例A,B,C,D修正出的价格分别是6000元/m2,6200元/m2,6100元/m2,5900元/m2,则求得一个综合价格=(6000元/m2+6200元/m2+6100元/m2+5900元/m2)÷4=6050元/m2。用简单算术平均数法求出综合价格的可比实例的重要性程度都应差不多。
加权算术平均数法是把修正出的各个价格综合成一个价格时,考虑到每个价格的重要程度不同,先赋予每个价格不同的权数,然后求出综合价格的方法。对于与估价对象最类似的可比实例修正出的价格,赋予最大的权数,反之,赋予最小的权数。如:有3个重要程度不同的可比实例A,B,C修正出的价格分别是5500元/m2,5800元/m2,5650元/m2,可比实例A与估价对象的各种情况相差最远,可比实例B次之,可比实例C与估价对象的各种情况最接近,则其相应赋予的权数为25%,35%,40%,则可求得一个综合价格=(5500元/m2×25%+5800元/m2×35%+5650元/m2× 40%)÷100%=5665元/m2。
2)中位数法
中位数法是指将多个可比实例经修正后的价格数额按大小顺序排列后,将居于数列中点位置的可比实例价格作为综合价格。例如:简单算术平均数法例子中的3个可比实例的价格按大小顺序排列分别是A,C,B,即5500元/m2,5650元/m2,5800元/m2,位于中点位置上的为C,则可确定综合价格为5650元/m2。若可比实例项数为偶数时,则把位于中间的2个可比实例平均数作为综合价格。如:加权算术平均数法例子中的4个可比实例的价格按大小顺序排列分别是D,A,C,B,位于中间的2个可比实例A,C的价格分别是6000元/m2,6100元/m2,则确定的综合价格=(6000元/m2+6100元/m2)÷2=6050元/m2。
3)众数法
与中位数一样,是一种位置平均数,它是将各总体单位按某一标志排序后整理成分布数列,如果其中有某一标志值出现的次数最多,即为众数值。在房地产估价中,则需要选择10个以上的可比实例,才可能用这种方法确定综合结果,目前采用较少。
4.4.3 比准价格综合估算方法的选用判断
对于同一个案例,使用不同的综合估算方法,其结果通常是不同的。即采用平均数法、中位数法或者众数法,对估价结果的影响是不同的。即使采用平均数法,具体是采用简单算术平均数法,还是加权算术平均数法,以及加权算术平均数法中采用不同的权重,其最终估价结果也是不同的。
实际估价中,如何选用不同的综合估算方法也是一个难点,它需要专业房地产估价人员有丰富的估价经验和较强的分析影响因素重要性的判断力
房屋重新购建价格估算_房地产估价理论与方法
5.2 房屋重新购建价格估算
5.2.1 重新购建价格界定
重新购建价格又称重新购建成本,是假设在估价时点重新取得全新状况的估价对象所必需的合理、必要的支出,或者重新开发建设全新状况的估价对象所必需的合理、必要支出和应获得的正常利润之和。这里的重新取得,也可以简单理解为重新购买、重新开发,也可以简单理解为重新生产。
完整地把握重新购建价格,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①重新购建价格是估价时点的价格。但估价时点并非总是“现在”,也可能为“过去”。
②重新购建价格是客观的。具体来说,重新取得或者重新开发建设全新状况的估价对象所必要的支出,不是个别单位或个人的实际耗费,而是社会一般的平均耗费,即是客观成本,不是实际成本。
③建筑物的重新购建价格是全新状况下的价格,未扣除折旧;土地的重新购建价格(具体为重新取得价格或重新开发成本)是在估价时点状况下的价格。
建筑物的重新购建价格可分为重建成本与重置成本两种。
●重建成本(Reproduction Cost)重建成本又称为重建价格,是指根据估价时点的人工与材料价格,重建一幢在材料、工艺、式样、风格上与待估建筑物完全相同的建筑物所需要的成本,又称“复制成本”。重建价格进一步来说,是在原址,按照原规模和建筑形式,使用与原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建筑设备相同的新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建筑设备,采用原建筑技术和工艺等,按照估价时点时的价格水平,重新建造与原建筑物完全相同的新建筑物的正常价格。适用于具有保护价值的建筑物,如文物性建筑物、纪念性建筑物的评估。
●重置成本(Replacement Cost)重置成本是指根据日前的人工与材料价格,利用日前的材料标准与设计,建造与待估建筑相同效用的建筑物所需花费的成本。广泛应用于普通建筑物,估价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更多地使用。通常重置价格要比重建价格低。
5.2.2 重新购建价格的构成
重新购建价格是建筑物全新状况下的价格,它的构成包括多方面内容。以“取得房地产开发用地进行房屋建设,然后销售所建成的商品房”这种典型的房地产开发经营方式为例,并从便于测算各构成项目的金额的角度,来划分房地产的价格构成。在这种情况下,房地产价格通常由6项构成。
1)土地取得成本
土地取得成本是指取得房地产开发用地所需的费用、税金等。在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取得成本一般是由购置土地的价款和在购置时应由开发商(作为买方)缴纳的税费(如契税、交易手续费)构成。在目前情况下,土地取得成本的构成根据房地产开发用地取得的途径,可分为下列3种:
①通过征用农地取得的,土地取得成本包括农地征用中发生的费用和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等。
②通过在城市中进行房屋拆迁取得的,土地取得成本包括城市房屋拆迁中发生的费用和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等。
③通过在市场上“购买”取得的,如购买政府出让或其他开发商转让的已完成征用或拆迁补偿安置的熟地,土地取得成本包括购买土地的价款和在购买时应由买方缴纳的税费等。
2)开发成本
开发成本是指在取得房地产开发用地后进行土地开发和房屋建设所需的直接费用、税金等,在理论上可以将其划分为土地开发成本和建筑物建造成本。在实际中主要包括下列几项:
①勘察设计和前期工程费,包括可行性研究、规划、勘察、设计及“三通一平”等工程前期所发生的费用。
②基础设施建设费,包括所需的道路、给水、排水、电力、通信、燃气、热力等设施的建设费用。
③建筑安装工程费,包括建造房屋及附属工程所发生的土建工程费用和安装工程费用。
④公共配套设施建设费,包括所需的非营业性的公共配套设施的建设费用。
⑤开发建设过程中的税费。
3)管理费用
管理费用是为管理和组织房地产开发经营活动所发生的各种费用,包括开发商的人员工资及福利费、办公费、差旅费等,可总结为土地取得成本与开发成本之和的一定比率(如5%)。在实际估价时,管理费用通常可按土地取得成本与开发成本之和乘以这一比率来测算。
4)投资利息
此处投资利息与会计上的财务费用不同,它包括土地取得成本、开发成本和管理费用的利息,无论它们的来源是借贷资金还是自有资金,都应计算利息。另外,从估价的角度看,开发商自有资金应得利息也要与开发商应获得的利润分开,不能算作利润。
5)销售费用
销售费用是指销售开发完成后的房地产所需的税金及费用,主要包括:
①销售费用,包括广告宣传、销售代理费。
②销售税金及附加,包括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
③其他销售税费,包括应由卖方负担的交易手续费等。
销售费用通常是按售价乘以一定比率来测算。
6)开发利润
开发利润是指销售收入(售价)减去各种成本、费用和税金后的余额。成本法估价中,“售价”是未知的,是需要求取的,开发利润则是需要事先测算的。所以,运用成本法估价需要先测算出开发利润。测算开发利润应掌握下列几点:
①开发利润是所得税前的利润,即:
开发利润=开发完成后的房地产价值-土地取得成本-开发成本-管理费用-投资利息-销售费用-销售税费
②开发利润是在正常条件下开发商所能获得的平均利润,而不是个别开发商最终获得的实际利润,也不是个别开发商所期望获得的利润。
③开发利润是按一定基数乘以同一市场上类似房地产开发项目所要求的相应平均利润率来计算。
开发利润的利润率有下列几种:
【例5.1】 某开发项目的总投资为12000万元,其销售收入为19500万元,销售税及附加为3100万元,总成本费用为13000万元,其中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分别为500万元和1000万元,投资利息为1000万元。则该项目的直接成本利润率、投资利润率、成本利润率、销售利润率分别是多少?
【解】 该项目的开发利润=19500万元-13000万元-3100万元-1000万元
=2400万元
从理论上讲,同一个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开发利润,无论是采用哪种计算基数与其相对应的利润率来测算,所得的结果都是相同的。
5.2.3 重新购建价格的求取
1)重新购建价格的求取思路
重新购建价格的求取,是先求取土地的重新取得价格或重新开发成本,再求取建筑物的重新购建价格,然后相加。在实际估价中,也可以采用类似于评估新建房地产价格的成本法来求取。
求取土地的重新购建价格,通常是假设土地上的建筑物不存在,再采用市场法、基准地价修正法等求取其重新取得价格,这特别适用于城市建成区内的难以求取其重新开发成本的土地。采用基准地价修正法时,要特别注意土地的剩余使用年限。求取土地的重新购建价格,也可采用成本法求取其重新开发成本。
求取建筑物的重新购建价格,是假设旧建筑物所在的土地已取得,且该土地为空地,但除了旧建筑物不存在之外,其他的状况均维持不变,然后在此空地上重新建造与旧建筑物完全相同或具有同等效用的新建筑物所需的一切合理、必要的费用,税金和正常利润,即为建筑物的重新购建价格;或是设想将建筑物发包给建筑承包商建造,由建筑承包商将直接可使用的建筑物移交给发包人,在这种情况下发包人应支付给建筑承包商的费用,再加上发包人应负担的正常费用、税金和利润,即为建筑物的重新购建价格。
2)建筑物重新购建价格的求取方式
评估建筑物重新购建价格可采用成本法、比较法来求取,或通过政府确定公布的基准房屋重置价格、房地产市场价格扣除其中可能包含的土地价格后的比较修正来求取,也可以按照工程造价估算的方法来求取。具体求取方法有直接法和间接法两种。
(1)直接法
直接法具体包括以下方法:
●工料测量法 工料测量法也叫数量调查法,是先估算建筑物所需各种材料、设备的数量(包括直接和间接成本)和人工时数,然后逐一乘以估价时点时相应的单价和人工费标准,再将其相加来估算建筑物重新购建价格的方法。这种方法与编制建筑概算或预算的方法相似,即先估算工程量,再配上概(预)算定额的单价和取费标准来估算。简化例子见表5.1。
表5.1 工料测量法
工料测量法的优点是详实,缺点是费时费力并需有其他专家,如造价工程师的参与。这种方法是所有成本估算中最精确的一种,但它对操作人员在建筑概预算知识方面所要求的程度是大多数房地产估价人员所难以达到的,而它所需要的大量时间和精力在房地产估价工作中是难以得到保证的。工料测量法主要用于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物估价。
●分部分项法(面积比较法) 这种方法是以建筑物的各个独立构件或工程的单位价格或成本为基础来求取建筑物重新购建价格的方法。即将待估建筑物先分成各个分部分项工程,如基础、地面、楼板、门窗、装修等,分别估算出各分部分项工程的数量单位,然后乘以相应的单位价格或成本,再将它们相加。这种方法需要评估人员会查概预算定额,通过定额来查出各分部分项工程的单位成本。采用分部分项法的一个简化例子见表5.2。
表5.2 分部分项法
运用分部分项法估算建筑物的重新购建价格时,需要注意如下两点:一是应结合各构件或工程的特点使用计量单位;二是不要漏项或重复计算,以免造成估算不准。
(2)间接法
间接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指数法 指数法又称为指数调整法,是运用物价指数、建筑成本(造价)指数或变动率,将估价对象建筑物的原始价值调整到估价时点时的现行价值来求取建筑物重新购建价格的方法。它类似于市场比较法中的日期调整。此法的精确度较低,故主要用于一些具有特殊结构的建筑物的成本估算,对大多数建筑物而言,它通常是一种成本估算的补充方法,即主要用于检验其他方法的测算结果。
●单位比较法 单位比较法是以建筑物为整体,选取与建筑物价格或成本密切相关的某种计量单位为比较单位,通过调查了解类似建筑物的这种单位价格或成本,并对其做适当的修正、调整来求取建筑物重新购建价格的方法。这种方法实质上与房地产估价的市场比较法非常类似,其结果的准确性取决于所搜集的实例建筑物与待估建筑物之间的相似程度以及估价人员对它们之间差异的修正技巧。单位比较法主要有单位面积法和单位体积法。
①单位面积法(Square-foot Method):是根据当地近期建成的类似建筑物的单位面积造价,对其做适当的修正、调整,然后乘以估价对象建筑物的面积来测算建筑物的重新购建价格。这是一种常用、简便迅速的方法,但比较粗略。
②单位体积法(Cubic-foot Method):是根据当地近期建成的类似建筑物的单位体积造价,对其做适当的修正、调整,然后乘以估价对象建筑物的体积来测算建筑物的重新购建价格。这种方法适用于成本与体积关系较大的建筑物,如储油罐、地下油库等。
【例5.2】 某建筑物的建筑面积为2000m2,该类用途和建筑结构的建筑物的单位建筑面积造价为1300元/m2。试估算该建筑物的重新购建价格。
【解】 该建筑物的重新购建价格估算为:
2000m2×1300元/m2=260万元
房地产净收益及其估算_房地产估价理论与方法
6.2 房地产净收益及其估算
6.2.1 房地产收益、净收益与客观总收益
1)房地产收益的类型
可用于收益法中转换为价值的未来收益主要有以下几种:
●潜在毛收入 潜在毛收入(Potential Gross Income,PGI)是假定房地产在充分利用、无空置(即100%出租)情况下的收入。
●有效毛收入 有效毛收入(Effective Gross Income,EGI)是由潜在毛收入扣除空置等造成的收入损失后的收入。空置等造成的收入损失是指因空置、拖欠租金(延迟支付租金、少付租金或不付租金)以及其他原因造成的收入损失。
●净经营收益(Net Operating Income,NOI) 通常简称净收益,是由有效毛收入扣除运营费用后得到的归属于房地产的收入。运营费用是维持房地产正常使用或营业必须的费用。
●税前现金流量 税前现金流量(Pre-tax Cash Flow,PTCF)是从净收益中扣除抵押贷款还本付息后的数额。
●期末转售收入 期末转售收入是在房地产持有期末转售房地产可以获得的净收益。
●期末转售收益 期末转售收益可以是减去抵押贷款余额之前的收益,也可以是减去抵押贷款余额之后的收益。在估价中,未减去抵押贷款余额的期末转售收益与净收益匹配使用;如果需要使用税前现金流量来评估房地产自有资金收益的价值,则应从净收益中减去抵押贷款还本付息额,并从期末转售收益中去抵押贷款余额。
2)净收益与客观总收益
净收益的求取是运用收益法估价的关键一环。这里的净收益是指仅由房地产这一生产要素而产生的业主可以自由支配的收益,由其他生产要素如资金、管理、经营等发挥作用而产生的收益以及收益中不能由业主自由支配的部分(如需要交纳的税等)不属于净收益。值得注意的是,房地产的净收益应该是“客观的”,而非“实际的”,即房地产在良好的市场意识和正常的经营管理情况下所产生的规则而持续的收益,这种收益将生产经营过程中一些特殊的、偶然的因素排除在外。例如,某房地产区位较好,但因经营管理不善等原因,其净收益一直为负数,即处于亏损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采用实际净收益估价,该房地产的价格将为负数,这明显是不合理的。由此可见,房地产估价估得的价格是正常市场条件下的客观价格,它反映的是房地产在市场上的经济价值。
具体来说,把客观总收益作为评估依据应该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1)收益是以通常的方法和技能产生的,而不是由特定的人和物或方法产生的
对同一房地产,在既定的用途和使用条件下,也会因使用者的个人因素(如使用方法和技能等)而导致其收益出现较大的差异。在运用收益法进行估价时,如果直接依据各个使用者所获收益进行收益的评估,将导致同一房地产的价格很难统一,这无论从理论还是实际来讲都是不合理的。由于存在市场竞争,过高的收益价格和过低的收益价格都不会长久地存在,最终都会被市场的力量推向合理的水平。我们需要计算的收益应该是由具备良好意识与正常使用能力的人使用所产生的。在实际估价中,我们不能因为甲店铺经营不善,其收益远远低于邻近的条件基本相同的其他店铺在正常经营情况下产生的收益,而断定甲店铺的收益价格远远低于其他店铺。
(2)收益应该是在待估房地产处于最有效利用状态下产生的
很明显,房地产的使用状态直接关系到其收益的产生,极端的例子是某一房地产未作任何使用,其实际收益将为零,甚至为负数(基本维修费用、税收等需要支出),但不能因此就说明该房地产不具有收益价值或价格。
(3)收益要能持续而规则地产生
如按年交付的地租和按月交付的房租就是最有规则而稳定的收益。我们要求的收益是客观的,它存在一定的规律。在估价实务中,对有规则的年收益,往往需要根据多年的收益情况来综合判定其净收益。显然,供参考的收益年期越多,对客观地判断收益越有利。对不规则的收益,若其确属客观的,则须换算为规则的收益。但对于不规则和不持续的收益,或者说不客观的收益,则不宜依此进行收益还原。如一次性处理土地所获得的收益,由于其只在处理时取得,并不能持续稳定地产生,便不能将其资本化;还有如短期租金收益和违章房地产或超过经济寿命的房地产收益也不应该被资本化。
(4)安全和确实的收益
为了确保收益的安全性,在估价实务中,收益的计算是以现实的收益为基础,以过去的收益作参考,同时考虑将来的变化趋势,并以其他类似的房地产为比较依据,以及按照该房地产以后的发展趋势来求取的。所以,如果未来的收益有风险而不能确定,就不能直接以现实的收益为基础来计算将来的收益,而必须从现在的实际收益中扣除相应的风险程度。
总的来说,总收益应该是以待估房地产的现在和未来情况为基础,在其最有效及正常使用状态下所能产生的持续而稳定的全部合理收益。
6.2.2 房地产净收益估算的一般方法
1)利用投资法估算房地产净收益的方法
利用投资法估算房地产净收益的基本公式为:
净收益=潜在毛收入-空置等造成的收入损失-运营费用
=有效毛收入-经营费用=总收益-总费用
由有效总收入扣除合理运营费用,实际上是由有效总收入中扣除非房地产本身所创造的收益,剩余的就是房地产本身所带来的收益,也就是房地产的净收益。
在利用投资法估算房地产净收益的基本公式时,需要注意:
①潜在毛收入、有效毛收入、运营费用、净收益通常应以年计,并假设在年末发生。
②空置等造成的收入损失一般是以潜在毛收入的某一百分率来计算。
③运营费用与会计上的成本费用不同,它是从估价的角度出发的,不包含房地产抵押贷款还本付息额、会计上的折旧额(如建筑物折旧费、土地摊提费)以及房地产改扩建费用和所得税。
【例6.1】 某写字楼建筑面积为10000m2,其空置率为15%,毛租金为100元/(m2·月),租金损失为毛租金收入的3%,合理运营费用为有效租金收入的30%。求该写字楼的净收益。
【解】 潜在毛收入=10000m2×100元/(m2·月)×12月=1200万元
有效毛收入=1200万元×(1-15%)×(1-3%)=989.4万元合理运营费用=989.4万元×30%=296.8万元净收益=989.4万元-296.8万元=692.6万元
2)利用利润法估算房地产净收益的方法
旅馆、娱乐场所、影剧院、加油站等收益性房地产,通常不是以租赁方式,而是以营业方式获取收益,其业主与经营者是合二为一的。这些收益性房地产净收益的测算与投资法测算有所不同:一是潜在毛收入或有效毛收入变成了营业收入;二是要扣除属于其他资本或经营的收益,如商业、餐饮等经营者的正常利润。利用投资法测算房地产的净收益,由于归属于其他资本或经营的收益在房地产租金之外,所以实际上已经扣除。
利用利润法可求出待估对象房地产本身的价值以及在经营状态下的房地产的整体价值。利润法的假设前提不是“公开市场”,而是持续经营,在这个假设下,通过求出待估房地产经营所获得的纯利润,并以某种适当的资本化率折算为估价时点的现值,并求其之和来确定待估房地产的价格或价值。纯利润的求取基本公式为:
利润=营业收入-采购成本-经营费用-经营资本利息
上式中,利润是反映经营状态下的房地产整体利润,包括使用房地产应付的租金及扣除租金外的经营利润。若待估房地产是由经营者租赁的,则利润中属于租金部分的资本化便是出租房地产的价格,经营利润的资本化便是经营者进行的装修、设备投资、特许经营权以及商誉等资产的价格。若房地产为经营者所有,利润的资本化便是该房地产的继续经营价值。
营业收入是指使用房地产在销售商品和提供劳务等经营业务中实现的收入,包括基本业务(主营业务,如酒店的住宿餐饮)收入和其他业务(即附营业务,如酒店的洗衣服务等)收入。营业收入是待估房地产的使用效益的反映,也是其收益能力的反映。
采购成本是指经营中所耗费的所有原材料成本。
经营费用是经营中产生的费用,如工资、销售费用、保险费、维修费、水电费及折旧等。
经营资本利息是指设备、装修、流动资金等除房地产以外的经营资本的利息。
【例6.2】 某酒店集餐饮、旅居、娱乐、健身、商务于一体。鉴于该酒店的特殊性质,宜用利润法评估其价格。该酒店2009—2011年的账目情况可查阅,试估算其价格。
【解】 分析:根据该酒店2009—2011年的账目情况,可以计算该酒店的毛利情况。该毛利扣除属于其他原因的部分,就可以得到该房地产的毛利,然后再扣除相关费用,即可得到属于酒店房地产的纯利润。
(1)毛利(见表6.1)
表6.1 某酒店毛利情况表单位:万元
表6.1中,2,3,4,5项中的毛利含有属于其他原因(房地产以外)的部分,假设它们中30%属于酒店房地产,则酒店实际毛利可计算出来。具体见表6.2。
表6.2 某酒店实际毛利情况表单位:万元
该酒店的各年平均毛利为:(421.13万元+499.89万元+642.35万元)/3=521.12万元
(2)税前利润
酒店房地产实际毛利扣除设备折旧维修、保险、管理费、房产税、土地使用费及其他各项费用(经查阅各财务报表并考虑市场情况,综合计算得到这些费用的总额为258.53万元),酒店房地产的税前利润为:
521.12万元-258.53万元=262.59万元
6.2.3 不同收益类型房地产净收益的估算
净收益的估算因为估价对象房地产类型的不同而不同,一般可以分为4种情况。
1)出租用房地产净收益的求取
出租用房地产是收益法估价的典型对象,如出租的写字楼、住宅、停车场、仓库、标准厂房等。这类房地产净收益一般为租赁总收入扣除由出租人负担的费用后的余额。其中,租赁总收入包括租金收入和租赁保证金及押金的利息收入。出租人负担的费用可能包括维修费(不包括大修理费和初始装潢费)、管理费、保险费、房地产税、租赁费用、租赁税费等。在实际求取净收益时,通常根据租赁合同的约定以及实际操作来决定所要扣除的费用项目。
实际上,真正的房租是由地租、房屋折旧费、维修费、管理费、投资利息、保险费、房地产税、租赁费用、租赁税费和利润组成的,由出租人负担的费用一般为其中的维修费、管理费、保险费、房地产税、租赁费用和租赁税费。通常情况下,应由承租人负担的费用有:水电费、煤气费、供暖费、通信费、有线电视费、家具设备折旧费、物业服务费、维修费、保险费、房地产税、租赁费用、租赁税费和其他费用,这些费用如果确属由出租人负担,在求取净收益时,一般要扣除。
由于存在租约的作用,在实际求取净收益时,需要分析租约,以决定所要扣除的具体费用。如果租约约定一切正常,合法使用所需的一切费用都由出租人负担,就应从收益中将其全部扣除。
2)营业用房地产净收益的求取
营业用房地产的最大特点是房地产所有者是所有者和经营者的统一体,房地产租金与经营者利润没有分开。该类房地产大致分为商业经营房地产、工业生产房地产以及农地三类。
(1)商业经营房地产净收益的求取
商业经营的房地产净收益为商品销售收益扣除经营过程中发生的有关成本或费用。这些成本或费用一般包括商品销售成本、经营费用、商品销售税金及附加、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商业利润。
实际上商业经营性房地产的全部销售收益是全部生产要素,包括土地、房产、资本、劳动与管理等所产生的收益。理论上讲,应该通过一定的方法,如回归模型等,将由房地产产生的收益从全部经营收益中“剥离”出来,但由于数据资料以及处理过程的难度限制等原因,通常采取以上的简便测算法。
(2)工业生产性房地产净收益的求取
工业生产性房地产净收益的求取与商业经营性房地产基本相同,理论上讲,也应该通过一定的方法,将由房地产产生的收益从全部经营收益中“剥离”出来。但在实际估价中,我们往往采取将生产性总收益(产品销售收入)减去相关成本和费用的方法求取其净收益。相关成本包括生产成本、产品销售费用、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厂商利润等。
(3)农地净收益的求取
农地净收益是由农地年产值(全年农产品的产量乘以单价),再扣除种苗费、农药和肥料费、水利费、人工费、机工费、畜工费、农具费、农舍费、投资利息、农业税以及农业利润等。
3)自住或尚未使用的房地产净收益的求取
由于自住或尚未使用的房地产没产生实际的收益,故须根据同一市场上有收益的类似房地产的有关资料,通过比较直接得出净收益,或按照待估价房地产自身的特点测算净收益。
4)混合性房地产净收益的求取
混合性房地产包括多种收益类型,如高级饭店往往有办公、商场、餐饮及其他服务;写字楼往往兼有商务和住宅。其净收益的求取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以下3种方式之一求取:
方式1:首先测算各种类型房地产的收入,然后测算各种类型房地产的费用,再将总收入减去总费用即得到综合性房地产的净收益。
方式2:把费用分为可变费用和固定费用,将测算出的各种类型房地产的收入分别减去相应的变动费用,予以加总后再减去总的固定费用,即可得到综合性房地产的净收益。需要说明的是,固定费用是与空置率无关的费用。即使房地产部分或全部停止了出租等经营活动,它还是要支出一些费用,如人员工资、固定资产折旧费、房地产税、保险费、设备重置费和重新装修费、公共性物业管理费等。相应地,可变费用则是与空置率有关的费用,如综合楼会议室部分的变动费用是与使用会议室的次数直接相关的费用,使用会议室的次数越多,通常相应的变动费用也就越多。一般而言,可变费用包括以下几类:水、电、煤气等费用;维修费;管理费;税费;约定的服务或物品开支等。
方式3:把混合收益的房地产看成是各种单一收益类型房地产的简单组合,先分别根据各自的收入和费用求出各自的净收益,然后将所有的净收益相加即得到房地产的总净收益。
6.2.4 房地产净收益估算注意事项
1)注意区分有形收益和无形收益
房地产收益分有形收益和无形收益两种。在求取净收益时,这两种收益形式都要考虑。有形收益是由房地产带来的直接收益(货币收益);无形收益是由房地产带来的间接收益,如因房地产而获得的自豪和优越感、安全感、个人和企业声誉和信用的提升、企业融资能力的增强等。
在无形收益不能通过有形收益体现时,要单独估算;如果无形收益已经在有形收益中得到了体现(如由高档商务楼带来的形象和地位已经体现在其较高的租金中了),则不必重复计算。但无形收益通常不能以货币来衡量,这给其测算带来的不便,但能通过选取较低的报酬率或资本化率来体现其价值。
2)注意客观收益和实际收益的取舍
客观收益和实际收益在前面已经有所叙述,在此不再赘述。应该注意的是,如果没有租约限制,利用估价对象本身的资料直接测算出潜在毛收入、有效总收入、运营费用和净收益后,还应与类似房地产在正常市场情况下的相应值进行比较,如果有较大出入,就要对其进行适当的修正,使其更客观。如果有租约限制,则在租赁期内,应采用租约约定的租金,租赁期外应采用市场上正常客观的租金。
3)注意数据分析和无关费用的扣除
在估算净收益时,应在已经掌握的市场相关数据的基础上,对委托人提交的数据加以分析,剔除与待估房地产无关的数据。当然,在计算净收益时,应当扣除哪些费用项目,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需要根据不同的房地产估价类型及实际情况进行准确、合理地测算,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计算出的净收益是符合客观实际的净收益,由此还原出的价格才有实际意义。
【例6.3】 某宗收益性房地产产权人提供的与估价相关的数据见表6.3。求该收益性房地产的净收益。
表6.3 某收益房地产收入费用情况表单位:元
【解】 估价人员对以上数据进行了整理,得出该待估房地产的净收益,见表6.4。
表6.4 房地产的净收益估算表单位:元
4)注意收益期限的科学合理确定
收益期限是估价对象从估价时点起到未来可以获得收益的时间。其数值的确定应在估价对象的自然寿命、法律相关规定、合同约定等的基础上,结合房地产剩余经济寿命来确定。一般来说,估价对象房地产的收益期限为其剩余经济寿命(土地的收益期限为土地使用权剩余年限)。对单独的土地或建筑物来说,其收益期限应是土地使用权剩余年限或建筑物剩余经济寿命;对土地和建筑物的综合体,若土地使用年限与建筑物经济寿命同时结束或短于建筑物经济寿命,则应根据土地使用权剩余年限确定收益期限;若土地使用年限长于建筑物经济寿命,则应先根据建筑物剩余经济寿命确定收益期限,选取相应公式计算,再加上长于建筑物经济寿命的土地使用权年限剩余部分,确定其在估价时点时的价值。
移动平均法的原理与应用_房地产估价理论与方法
8.3 移动平均法的原理与应用
移动平均法是对原有价格按照时间序列进行修匀,即采用逐项递移的方法分别计算一系列移动的时序价格平均数,形成一个新的派生平均价格的时间序列,借以消除价格短期波动的影响,显现出价格变动的基本发展趋势。这种方法适用于不明显长期趋势与季节循环变动的时间序列数据。在运用移动平均法时,一般应按照房地产价格变化的周期长度进行移动平均。在实际运用中,移动平均法有简单移动平均法和加权移动平均法之分。
8.3.1 简单移动平均法的原理与应用
简单移动平均法是将n个时期的实际价格的简单算术平均值作为该n个时期的中间时期的评估价格趋势值,依次推进,然后根据形成的一系列评估价格趋势值的变动规律来评估该类房地产未来的价格。这里的n个时期,也就是移动平均法的移动项数。关于移动平均的项数,可以取奇数项,也可以取偶数项,一般取奇数项,便于计算。确定移动平均的项数的原则是:当价格资料时间序数多,变化周期长,包含了较多的随机成分时,通常应取较多的项数来计算移动平均数;当估计数列中的趋势会发生变化时,为了灵敏地反映价格的变化,则应取较少的项数。
【例8.3】 某一房地产2011年各月平均价格见表8.5,试用简单移动平均法估算该房地产2012年1月的平均价格。(暂不考虑新政策的影响)
表8.5 某一房地产2011年各月平均价格单位:元/m2
【解】 在计算移动平均数时,每次应采用几个月来计算,需要根据时间序列的序数和变动周期来决定。如果序数多,变动周期长,则可以采用每6个月甚至每12个月来计算;反之,可以采用每2个月或每5个月来计算。本例中采用每5个月的实际值计算其移动平均数。计算方法是:把1—5月的价格加起来除以5得6062元/m2,把2—6月的价格加起来除以5得6092元/m2,把3—7月的价格加起来除以5得6128元/m2,依次类推,见表8.5中第3列。再根据每5个月的移动平均数计算其逐月上涨额,见表8.5中第4列。
估算该房地产2012年1月的平均价格,计算方法如下:由于最后一个移动平均数6402与估价日期2012年1月间隔3个月,所以估算该房地产2012年1月的价格为:
6402元/m2+58元/m2×3=6576元/m2
利用Excel表格形式,上述做法简示见表8.6。
表8.6 某一房地产2011年各月平均价格单位:元/m2
8.3.2 加权移动平均法的原理与应用
加权移动平均法是将估价时点前每若干时期的房地产价格的实际值经过加权之后,再采用类似简单移动平均法的方法进行趋势估计。加权移动平均法是依据各期的重要性,给予不同的权数用以计算每n个时期的移动平均数。之所以需要加权,是因为越接近估价时点的房地产价格的实际数据对评估越重要,加权后能使评估更接近或符合实际。
权数的选取通常需要根据房地产价格的变动过程和趋势,以及估价人员的经验来判断确定。当我们要预测某一期的数值时,通常最近一期的影响最大,而前几期的影响较小,因此最近一期的权数要大一些,前几期的权数要依次小一些。
【例8.4】 仍使用例8.3给出的某一房地产2011年各月平均价格的数据,试用加权移动平均法估算该房地产2012年1月的平均价格。(暂不考虑新政策的影响)
【解】 本例中采用每3个月的实际值计算其加权移动平均数,由远及近各月的权数分别为:0.2,0.3,0.5。具体计算是这样的:把1—3月的价格分别乘以相应的权数0.2,0.3,0.5得6034元/m2,把2—4月的价格分别乘以相应的权数0.2,0.3,0.5 得6076元/m2,把3—5月的价格分别乘以相应的权数0.2,0.3,0.5得6103元/m2,依次类推,见表8.7中第3列。再根据每3个月的移动平均数计算其逐月上涨额,见表8.7中第4列。
估算该房地产2012年1月的平均价格,计算方法如下:由于最后一个加权移动平均数6459与估价日期2012年1月间隔2个月,所以估算该房地产2012年1月的价格为:
6459元/m2+52元/m2×2=6563元/m2
利用Excel表格形式,上述做法简示见表8.8。
表8.7 某一房地产2011年各月平均价格单位:元/m2
表8.8 某一房地产2011年各月平均价格单位:元/m2
土地估价的路线价法_房地产估价理论与方法
9.2 土地估价的路线价法
9.2.1 路线价法基本原理
1)路线价法的含义
路线价法是在特定的街道上设定标准临街深度,从中选取若干标准临街宗地求其平均价格,将此平均价格称为路线价,然后根据此路线价,利用临街深度价格修正率或其他价格修正率来测算该街道其他临街土地价值的一种估价方法。其中,临街深度是指宗地离开街道的垂直距离;标准临街宗地是指以从城市一定区域中沿主要街道的宗地中选定的深度、宽度和形状为标准状况的宗地。标准临街宗地的临街深度即为标准临街深度。
与一般比较法、收益法等估价方法对个别宗地地价评估相比,路线价法能迅速地求得同一街道其他宗地的地价,同时能节省人力和财力。英、美等国家早已将路线价法应用于课税标准价格评定上。尤其在美国,这种估价方法在技术上已相当成熟,值得我国借鉴。
2)路线价法的理论依据
城市各宗土地价值与其临街深度大小关系很大。土地价值随临街深度而递减,一宗地越接近道路部分价值越高,离开街道愈远价值愈低。临接同一街道的宗地根据可及性大小,可划分为不同的地价区段,以不同的路线价区段来表示宗地的不同可及性。在同一路线价区段内的宗地,虽然可及性基本相等,但由于宗地的深度、宽度、形状、面积、位置等仍有差异,可用性相差很大,所以需制订各种修正率,才能求得待估地块的合理价格。
因此,路线价法的基本理论依据:一是级差地租原理,城市土地的土地位置有不同的使用效果和产生不同的经济效益;二是替代原理,路线价法实际上也属于市场比较法的范畴,是市场比较法的派生方法。在路线价法中,“标准临街宗地”可视为市场法中的“可比实例”;“路线价”是若干“标准临街宗地的平均价格”,可视为市场法中的“可比实例价格”;路线价法的“临街深度价格修正率”或“其他价格修正率”实际上就是“房地产状况调整”。
路线价估价法的关键是标准宗地的确定、路线价的附设和深度修正率的确定。
3)路线价法的适用范围与条件
路线价法主要适用于城市商业街道两侧土地的估价,特别适用于城市土地课税、土地整理、征地拆迁等需要在大范围内对土地估价的场合。
运用路线价法估价首先是街道要系统完整,各宗土地排列较整齐,附设的路线价才能较客观;其次还需要完整合理的深度修正率表以及其他条件修正率表。深度价格递减的比率不易确定,系数的确定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
9.2.2 路线价法计算公式
利用路线价法计算临街各宗土地的价格,需要正确理解路线价的含义、标准宗地的条件及深度价格修正率的含义和种类。不同的路线价表示法、深度价格修正率,路线价法的计算公式有所不同。
1)路线价法一般计算公式用于一面临街矩形土地价格的计算公式为:
土地价格(单价)=路线价×价格修正率
土地价格(总价)=路线价×价格修正率×宗地面积
2)土地的形状和临街状况特殊时计算公式
如宗地属街角地、两边临街地、三角形地、梯形地、不规则形地、盲地等,除了上述计算公式计算价格,还要做加价或减价修正。计算公式如下:
土地价格(单价)=路线价×价格修正率×其他价格修正率
土地价格(总价)=路线价×价格修正率×其他价格修正率×宗地面积
或者 土地价格(单价)=路线价×深度指数±单价修正额
土地价格(总价)=路线价×深度指数×土地面积±总价修正额
9.2.3 路线价法具体操作
运用路线价法估价一般分为下列6个步骤进行:
1)划分路线价区段
路线价区段是沿着街道两侧带状分布的。一个路线价区段是指具有同一个路线价的地段。在划分路线价区段时,应当将可及性相当、地段相连的土地划分为同一路线价区段。路线价区段一般以路线价显著增减的地点为界。普遍是以一街道长为准。但繁华街道有时需将一街道长作多段划分,附设不同的路线价;而某些不很繁华的地区,同一路线价区段也可延长至数个街道。如果街道一侧的繁华状况与对侧有显著差异,同一路线价区段也可划分为两种不同的路线价。
2)设定标准临街深度
标准临街深度通常简称标准深度,它是街道对地价影响的转折点:由此接近街道的方向地价逐渐升高,远离街道的方向地价可视为基本不变。实际估价中,为了简化路线价的计算,标准临街深度的设定,通常是路线价区段内临街各宗土地的深度众数。例如,某路线价区段的临街宗地大部分的深度是25m,则其标准深度应为25m。
3)选取标准临街宗地
标准临街宗地简称标准宗地,是路线价区段内具有代表性的宗地。选取标准宗地的具体要求是:一面临街;土地形状为矩形;临街深度为标准深度;临街宽度为标准宽度;用途为所在区段具有代表性的用途;容积率为所在区段具有代表性的容积率;其他方面,如土地使用权年限、土地生熟程度等也应具有代表性。
4)调查评估路线价
通常在同一路线区段内选择若干标准宗地,采用收益法(通常是其中的土地剩余法)、市场法等,分别求出其单价或楼面地价。然后求出这些标准宗地的单价或楼面地价的简单算术平均数或加权算术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即求得该路线价区段的路线价。
5)制作价格修正率表
价格修正率表由临街深度价格表和其他价格修正表。临街深度价格修正表通常简称为深度价格修正率表,又称为深度百分率表、深度指数表,是随同一地块各部分距临街的深度及地价变化的程度。价格修正率表的制作是路线价法的难点和关键所在,它的制作原理如下:
假设有一临街宽度lm,深度hm的矩形宗地,平均每m2的价格设为A元,则此宗地的总价格为lhA元。如图9.2中的宗地,沿平行街道的方向,将深度以1m为单位划分为许多细条,并从临街方向起按顺序赋予a1,a2,a3,…,an-1,an等符号,则越接近街道的细条利用价值越大,即有a1>a2>a3>…>an-1>an。从利用价值上看,是a1与a2之差最大,a2与a3之差次之,并依次缩小,an-1与an之差几乎接近于零。如将各细条的单位价格比折算为百分率,即可制成价格修正率表。
图9.2 某宗地形状示意图
假设各细条土地a1,a2,a2,…,an-1,an的单位面积(设为1m2)价格为A1,A2,A3,…,An-1,An,则有:
单独深度百分率:A1>A2>A3>…>An-1>An;
累计深度百分率:A1<A1+A2<A1+A2+A3<…<A1+A2+A3+…+An-1+An;
平均深度百分率:
综上所述,深度百分率制作的步骤为:首先设定标准深度;其次设定级距;最后制定单独深度价格修正率,进而将单独深度价格修正率转换为累计深度价格修正率或平均深度价格修正率。
最简单、最容易理解的临街深度价格递减率是“四三二一”法则,该法则是价格修正率表最先使用的法则。它是将标准深度100ft深的普通临街土地,划分为与道路平行的4等份,则各等份由于离道路的远近不同,价值有所不同。从道路方向算起,第1个25ft的价值占该宗地价的40%,第2个25ft的价值占该宗地价的30%,第3 个25ft的价值占该宗地价的20%,第4个25ft的价值占该宗地价的10%。如果超过100ft则用“九八七六”法则来补充,即超过100ft的第1个25ft的价值占该宗地价的9%,第2个25ft的价值占该宗地价的8%,第3个25ft的价值占该宗地价的7%,第4个25ft的价值占该宗地价的6%。
单独深度价格修正率为:40%>30%>20%>10%>9%>8%>7%>6%;
累计深度价格修正率为:40%<70%<90%<100%<109%<117%<124%<130%;
平均深度价格修正率为:40%>35%>30%>25%>21.8%>19.5%>17.7%>16.25%。
将上述临街深度100ft的平均深度价格修正率25%乘以4转换为100%,即可得“四三二一”法则深度价格修正率表,见表9.1。
表9.1 深度价格修正率表
“四三二一”法则简明易记,但深度的划分过于粗略,因而估价不够精确。随着我国土地估价实践的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地探索,以得到更详细、准确的价格修正率表。
6)计算临街土地的价值
根据确定的路线价及价格修正率表,即可由路线价估价公式计算各临街宗地的地价。
9.2.4 路线价法应用举例
1)一面临街矩形土地价格计算举例
一面临街矩形土地是最简单的宗地,只要进行深度修正即可得出地价。
【例9.1】 如图9.3所示,现有临街宗地A,B,深度分别为50,150ft,宽度分别为10,20m。路线价为1000元/m2,试运用“四三二一”法则计算两宗地的单价和总价(1ft=0.3048m)。
图9.3 某宗地路线价情况示意图
【解】 查表得出两宗地的平均深度价格修正率分别为140%,78%。
A宗地单价=路线价×价格修正率
=1000元/m2×140%=1400元/m2
A宗地总价=路线价×价格修正率×宗地面积
=1400元/m2×10m×50×0.3048m=21.336万元
B宗地单价=1000元/m2×78%=780元/m2
B宗地总价=780元/m2×20m×150×0.3048m=71.3232万元
2)前后两面临街矩形土地价格的计算
对于前后两面临街的宗地,应考虑不同路线价的街道对宗地地价的影响程度,通常先确定高价街(前街)与低价街(后街)的影响范围的分界线,再以此分界线将土地分为前后两部分,然后按各自所临街道的路线价和临街深度计算价格,再将此两部分的价格相加求和。
分界线的计算如下:
高价街影响深度=高价街路线价÷(高价街路线价+低价街路线价)×总深度
低价街影响深度=总深度-高价路线影响深度
【例9.2】 现有如图9.4所示前后两面临街、总深度为75ft(1ft=0.3048m)的矩形土地,其前街路线价为4000元/m2,后街路线价为2000元/m2,试求该宗地的单价。
图9.4 某宗地路线价情况示意图
【解】 高价街影响深度=4000元/m2÷(4000元/m2+2000元/m2)×75ft=50ft
低价街影响深度=75ft-50ft=25ft
该宗地单价=4000元/m2×140%×50ft÷75ft+2000元/m2×160%×25ft÷75ft=4800元/m2
3)矩形街角地价格的计算
街角地是指位于十字路口或丁字路口的宗地。街角地的地价计算通常先按所临街道中的高价街计算地价,再加上因临低价街而产生的地价增加值即得到所求地价。
【例9.3】 现有如图9.5所示一矩形街角地,其正街路线价为5000元/m2,旁街路线价为3000元/m2,临正街深度为50ft(15.24m),临旁街深度为25ft(7.62m),设旁街加计二成,试求该宗地的单价和总价。
图9.5 某宗地路线价情况示意图
【解】 该宗土地的单价=5000元/m2×140%+3000元/m2×20%=7600元/m2
该宗土地的总价=7600元/m2×15.24m×7.62m=882578.90元
人力资源招聘与培训_现代企业管理
学习任务1 人力资源招聘与培训
案例导入
不成功的招聘
位于北京东单东方广场的某外资SP公司是一家国外SP公司在中国投资的独资子公司,主营业务是电信运营商提供技术支持,提供手机移动增值服务、手机广告等。该公司所处行业为高科技行业,薪水待遇高于其他传统行业。公司的位置位于北京繁华商业区的著名写字楼,对白领女性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总经理为外国人,在中国留过学,自认为对中国很了解。因发展需要在05年10月底从外部招聘新员工。期间先后招聘了两位行政助理(女性)。
第一位A,23岁,北京人,专科就读于北京工商大学,后转接本料就读于人民大学。期间2004年1月到12月作过少儿剑桥英语的教师一年。入职的第二天就没来上班,没有来电话,上午公司打电话联系不到本人。经她弟弟解释,她不打算来公司上班了,具体原因没有说明。下午,她本人终于接电话,不肯来公司说明辞职原因。三天后又来公司,中间反复两次,最终决定不上班了。她的工作职责是负责前台接待。入职当天晚上公司举行了聚餐,她和同事谈得也挺愉快。她自述的辞职原因:工作内容和自己预期不一样,琐碎繁杂,觉得自己无法胜任前台工作。HR对她的印象:内向,有想法,不甘于做琐碎、接待人的工作,对批评(即使是善意的)非常敏感。
第二位B,21岁,北京人。学历大专,就读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电子商务专业。在上学期间工作了两个单位:一个为拍卖公司,另一个为电信设备公司。职务分别为商务助理和行政助理。B2004年曾参加瑞丽封面女孩华北赛区复赛,说明B的形象气质均佳。B工作十天后辞职。B的工作职责是负责前台接待、出纳、办公用品采购、公司证照办理与变更手续等。自述辞职原因:奶奶病故了,需要辞职在家照顾爷爷。但是当天身穿大红毛衣,化彩妆,透露家里很有钱,家里没有人给人打工。HR的印象:形象极好、思路清晰、沟通能力强,行政工作经验丰富。总经理印象:商务礼仪不好,经常是小孩姿态,撒娇的样子,需要进行商务礼仪的培训。
该公司的招聘流程是这样的:①公司在网上发布招聘信息。②总经理亲自筛选简历。筛选标准:本科应届毕业生或者年轻的,最好有照片,看起来漂亮的,学校最好是名校。③面试:如果总经理有时间就总经理直接面试。如果总经理没时间HR进行初步面试,总经理最终面试。新员工的工作岗位、职责、薪资、入职时间都由总经理定。④面试合格后录用,没有入职前培训,直接进入工作。
招聘行政助理连续两次失败,作为公司的总经理和HR觉得这不是偶然现象,在招聘行政助理方面肯定有重大问题。问题出在什么地方?
资料来源:《世界经理人》2010-12-17
相关知识
3.1.1 人力资源招聘
1)基本概念
①人力资源招聘管理:企业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或其他部门寻找、筛选、录用那些适宜出任本组织空缺职位的人员的过程。
②甄选:从多于组织需要任用人员的数倍的求职者中选择具有资格的人来填补空缺职务的过程。
③面试:在特定时间、地点所进行的,通过预先精心设计好的明确的目的和程序来进行测评的一种技术。
④信度:测试的可靠程度和客观程度。
⑤效度:测试的有效性问题,指对应试者真正测试到的品质与想要测试的品质的符合程度。
2)基本理论
(1)人力资源招聘的原则
①效率优先原则。企业在进行员工招聘时首先应该考虑的是组织的效率。首先要保证招聘的人员能充分发挥作用,否则宁可暂时空缺职位,也不要让不合适的人占据不恰当的职位。其次要尽量选择适当的形式和方法组织招聘过程,争取以最低成本获得最合适的人选。
②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企业在招聘时应把招聘部门、招聘职位的种类、数量、要求以及考试方法向全社会公开,对应聘者进行全面考核,公开考核结果,通过竞争,择优录用。
③确保质量的原则。企业在选聘人员的过程中应尽量选择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同时还应该坚持能级配置和群体相容的原则,因事择人,使整个组织的人员结构配置合理。
(2)人力资源招聘的程序
人力资源招聘工作是一个复杂、系统而又程序化的过程,人力资源招聘人员应将招聘的基本流程进行熟悉,并在招聘过程中严格贯彻执行。
①明确招聘目的。在企业的经营和发展过程中,招聘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不同的人员需求,如缺员的补充、突发的人员需求、企业所需的专门人员、新规划事业的人员、企业管理阶层扩充之需、预先安排调动企业的经营者、企业其他机构调整、为使企业更具有活力所需要引入其他经营者,等等,在这种情况下,由各部门提出所需要的招聘需求,人力资源部具体实施招聘工作。
②确定招聘范围和对象。主要是根据各岗位的职责要求,面向社会招聘所有符合条件的人员,也可根据本企业的实际需要进行特定对象的招聘,如员工内部的岗位调整和提拔。
③选择招聘方式。一般来说,企业的人员招聘信息统一都是由人力资源部对外发布。对外发布的招聘人员简章应包括单位性质、地址、招用人数、工种、条件、用工形式等基本情况。公司可以采用以下方式发布招聘信息:参加人才交流中心举行的招聘会;直接到相应的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学校举行招聘会或发布信息;在相关招聘网站上发布招聘信息;在报刊上做人才招聘广告;委托著名猎头公司发布信息;在公司内部招聘;公司内部人员和董事会介绍和推荐。
同时,人力资源部还可根据不同的岗位和素质要求,选择合适的招聘途径招收各类人才。
④把握招聘环节。一是外部招聘,见图3.1所示。其中面试小组的成员通常应该包括:公司总裁、部门分管副总,部门领导,人力资源部部长,招聘专员。二是内部招聘。内部招聘应当在公司内部宣传栏、公司网站上公开登载,公司员工先到现所在部门主管处申请,获得审批后报人力资源部。人力资源部搜集汇总申请后,经过考核从中选择合适的应聘者。具体考核程序与外部招聘的程序一致。
⑤明确相关部门职责。人力资源部:结合公司的人力资源现状,制定公司人力资源招聘制度;根据公司发展的趋势,制定公司招聘计划;负责协助各部门制定岗位说明书,完成公司的定岗定编工作;负责整个招聘过程的开展,包括招聘信息的发布、简历的筛选,面试的组织与安排等相关工作;面试结束后确定被录用人员,由人力资源部相关人员为其办理入职手续,并签订劳动合同。相关部门负责人:根据部门发展需求,向人力资源部提出人员需求计划;协助人力资源部参加本部门应聘人员的面试工作,并提出意见,协商后确定录用名单;对录用人员进行跟踪考核,并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培训,实现人岗匹配。
图3.1 企业人力资源外部招聘流程
(3)招聘途径的选择
招聘的渠道可谓多种多样,究竟选择哪种方式,企业应视成本与效益情况灵活选择。比较重要的招聘方式有:熟人推荐和随机求职者、广告招聘、学生毕业招聘、就业服务机构、海外招聘等。秘书人员应当对各种途径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报请主管批准选定后实施。
①熟人推荐和随机求职者。熟人推荐主要是通过单位职工、客户、合作伙伴等熟人推荐介绍人选。这种方式的招聘,候选人一旦被录用,往往由于考虑到关系人的影响会加倍努力工作,并且招聘成本低而有效,应聘人员素质较高,有一定的可靠性。
随机求职者对组织来说是重要的招聘来源。他们往往是一些低层次的求职者,素质不如其他渠道的应聘者,但招聘者一定要注意沟通的方式,要礼貌对待,尊重这类求职者,这关系到组织形象和声誉,不可等闲视之。
②广告招聘。广告招聘适用于各种工作岗位的招聘,是组织招聘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常的做法是在一些大众媒体上发布职位空缺的信息,吸引一些有兴趣的潜在人员应聘。这种招聘方式具有传播范围广,受众人群多,而且可以同时对组织形象进行有效的宣传,展示组织的实力。
广告招聘的传媒可以是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宣传单等。
③学生毕业招聘。学生毕业招聘是组织补充潜在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重要途径。通过学校的就业工作办公室进行人员招聘,是组织获取最佳人力资源的传统渠道。大中专院校的高素质的人才比较集中,组织能够在校园招聘中找到较多的合格的人才,而且筛选的手续相对简单,年轻的就业者往往对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充满热情,且具有很强的可塑性。缺点是毕业生往往为了找工作同时应征多份工作,临时毁约的也容易出现,而且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需要较多的培训,因此须较早地准备方可。
④就业服务机构。就业服务机构(如职业介绍所、人才交流中心和猎头公司)作为一种专业的就业机构,拥有较多的人力资源信息,而且筛选的方法比较科学,省时省力,效率较高。但是对高层次的人才交流中心和招聘洽谈会的招聘效果往往欠佳,这就使猎头公司应运而生。猎头公司一般把自己的工作重点集中在高层次的人才群体,而且搜寻的手段和渠道有自己的专业特色。但不足之处是其收取的费用较高,一般是招聘职位的一年薪酬的1/4或1/3,费用一般由组织支付。
⑤境外招聘。在招聘高层次的尖端人才时,组织有可能需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选择,尤其是跨国的集团公司,境外招聘是其重要的方式。境外招聘人才可选的范围较宽,质量也较高,但难度相对国内招聘较高,雇用外国人员的手续比较繁琐。
(4)甄选
①人力资源甄选的内容。人力资源甄选是从应聘者中选出组织需要的人才的过程,包括对应聘者的资格审查、初步筛选、采用甄选测试工具对应聘者进行测试、面试、核实个人资料、体检等内容。甄选是人力资源招聘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步,因为甄选的结果直接决定组织录用的人员质量,因而人力资源的甄选富有难度且有很强的技术性。
②人力资源甄选的信度和效度。信度和效度分析在甄选中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
信度指的是可靠性程度,指通过某项测试所得的结果的稳定性和一致性,也就是采用内容相似的测验测试同一应聘者时结果相似。
效度指的是有效性,测试的结果能否预测出应聘者任职后的工作绩效,即对应聘者真正测到的与想要测到的二者之间的符合程度。
③人力资源甄选的方法。招聘中的甄选方法有很多种,应该依据组织的目标、招聘时间、规模、预算的许可度等影响因素来选择合适的甄选方法。无信度和效度的测试方法在招聘甄选中不能采用。
a.笔试。通过应聘者对事先拟好的试题做出回答,然后根据应聘者解答的正确程度评定成绩选聘人员的方法。
b.面试。通过应聘者以口述方式现场回答主考人提问,面试主考人根据应聘者在面试中的行为表现和对问题回答的正确程度进行测评的人员选聘方法。
c.情景模拟。通过将应聘者放在一个模拟的真实环境中,主考人通过观察应聘者在解决现实问题、达成现实目标的过程中的行为,从而鉴别应聘者的工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交际和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是否适合空缺职位,情景模拟是一种很有效的招聘甄选方法。
d.心理测试。通过各种手段将应聘者的某些心理特征数量化,从而衡量应聘者的智力水平和个性方面的差异,心理测试是一种先进的科学测量方法。
e.工作抽样。通过应聘者在无人指导、无准备状态下对空缺职位所涉及的各个工作环节进行实际操作,从而考察应聘者工作能力的甄选方法。
f.评价中心。将应聘者集中起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集体评价,甄选合格人员的过程。在规模较大的组织进行人员甄选时可以采用评价中心的测试方法。
3)人力资源甄选流程(如图3.2所示)
图3.2 人力资源甄选流程
课堂训练
H公司是一家生产型企业,由私人投资兴办,成立于2000年。其公司负责人刘总正在为公司的人才引进问题烦恼。H公司成立8年多以来,业务量日益增长,市场逐渐扩大,逐步站稳了脚步跟。前一段时间,公司新添加了一些新产品的制造业务,同时也增设了相应的新岗位。因此,人力资源部门的李经理向刘总提出了招聘的要求。这一建议得到了刘总的支持。
公司发展到现在,业务得到了新的拓展,要增加一些新的岗位,如新产品的制造部经理、技术主管等岗位。现有的在职员工的知识素质、技能似乎还差一截。因此,李经理想利用此次机会招聘优秀的外部人才为公司新产品的生产制造注入新的活力。人力资源部门抽取了一些工作人员,再加上一些重要部门的主管,构成了招聘小组,开始了招聘工作。此次招聘与以往不同的是,李经理认为公司要获取持久的竞争优势,并能够长久的发展,必须招聘一些知识层次较高、工作经验丰富、能力素质都很优秀的人才加入到公司中来。
招聘后,新员工试用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许多刚刚应聘的人员提出了换岗或者干脆主动放弃该工作机会。人力资源部的李经理对此困惑不已。新招进来的员工共6个,基本上都有两年以上制造业的工作经验。从学历看,其中有3个博士,两个硕士,一个本科生。他们都被安排在了新产品制造各个岗位中,公司提供的薪水并不低,领导对他们的工作还是基本持满意态度,再者,工作环境也还比较理想,因此,对于新员工提出的主动辞职,李经理陷入了沉思。他找来部门主管,询问了新产品的制造情况,发现岗位设置不大合理,特别是岗位对任职者的需求和实际任职者的能力之间存在较差异。新招的员工具有良好的专业背景,并且拥有相关工作经验,他们的能力要求超过了这些岗位对员工的技能要求。因此,许多人认为工作没有挑战性,工作成就感很难获得,因此,提出了辞职的要求。李经理认为应该要好好再认真思考一下这些问题了。
资料来源:http://wenku.baidu.com/view/a861771a964bcf84b9d57b2a.html
讨论:新招聘的员工为什么会辞职?
(提示:这个案例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因员工“能岗不匹配”产生的问题。要考虑实际岗位的工作职责、任务目标、岗位规范及能力要求等等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工作说明书,要明确新增设的岗位的岗位说明和岗位规范。这些岗位与其他部门、岗位的关系如何?究竟要完成哪些职责?权限大小?岗位对任职者的能力要求、知识要求,等等。然后再在此基础上,进行人员的招聘才是比较恰当的。)
3.1.2 企业人力资源培训
所谓培训,是使组织成员获得有助于实现组织目标的能力的过程。
员工培训是以发展劳动者职业技能,全面提高劳动者思想和业务素质,改善劳动力结构,促进组织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为目的的。培育高素质的员工可以增加组织的竞争力,推动组织持续稳定地发展。
1)组织培训的基本原则
①战略原则。要从企业发展战略的角度遴选培训项目,避免为了培训而具体实施某个单项培训。
②长期性原则。智力投资和人才开发具有长期性,单项培训很难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同时,培训还有一个成果转化过程。
③按需施教、学以致用原则。组织的培训应强调针对性,培训项目、培训对象都应当充分考虑组织的人力资源需求,强调学以致用。
④全员教育培训和重点提高相结合原则。组织应该强调成员整体素质的共同提高,同时,按照20/80原则,组织应当优先培训急需人才。
⑤主动参与原则。要调动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就必须使培训教育具有针对性。要通过政策引导,吸引员工主动参与。
⑥投资效益原则。员工培训是组织的一种智力投资行为,其中投资成本除了会计成本外还包括机会成本;培训产出除了传统的经济指标外,还包括各种潜在的、发展的、社会的因素。
2)影响员工培训的因素
(1)外部因素
①政府。在任何一个国家内,政府对一些特定行业或特定岗位员工培训都有很大影响。例如,有些国家规定组织的员工必须经过某些培训。
②政策法规。各国、各地区的政策法规各不一样,这会影响到企业的员工培训,如我国《劳动法》就禁止使用童工规定等。
③经济发展水平。一般来说,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其使用的人力资源要求也较高,往往培训也较多,进而更推动其经济发展,成为一种良性循环,而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情景正好相反。这也是一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拉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一般来说,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越高,组织员工培训就进行得越多。人们越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也就越愿意进行培训。
⑤工会。企业工会的首要任务是维护员工的权益,而培训既可以提高员工素质,满足员工自身发展的需要,又可以提高员工的技能,增加员工的收入,改善员工的生活。因而,工会促进员工的培训是理所当然的事,尤其当员工下岗或失业时,工会在促进培训方面的作用会更大。
⑥劳动力市场。当劳动力市场有大量的符合组织需求的人力资源时,组织会自然而然地忽视培训;而当劳动力市场缺乏组织需求的人力资源时,组织又不得不重视培训。
(2)内部因素
①组织的前景与战略。一般来说,组织的前景与战略较远大,就会重视员工的培训;反之,一些组织没什么战略前景,就会忽视员工的培训。
②组织的发展阶段。组织的发展阶段主要可以分为启动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或再创业期)。在每个时期员工的培训内容和数量都会有变化。
③组织的行业特点。不同行业的组织对培训也有一定的影响。一般来说,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的组织进行培训较多,因为人力资源的好坏更加直接地影响到组织的发展。
④员工素质水平。研究表明,组织员工素质水平越高越渴望得到培训;而员工素质越低,越排斥培训。
⑤管理人员的发展水平。这是影响员工培训的最主要的因素。一般来说,管理人员的发展水平与重视员工培训的程度成正比。许多公司的管理人员的发展水平较高,他们十分重视员工培训,于是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人力资源培训模式
(1)职业模拟培训
职业模拟就是假设一种特定的工作情景,由若干个受训组织或小组,代表不同的组织或个人,扮演各种特定的角色,例如总经理、财务经理、营销经理、秘书、会计、管理人员,等等。他们要针对特定的条件、环境及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决策和运作。这种职业模拟培训旨在让受训者身临其境,以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近年来,在国际上出现了一种职业模拟公司。例如荷兰有家国际植物贸易公司,经营各种花卉,公司业务十分繁忙,但是他们并不真正卖花,而是专为受训者提供相应的职位模拟工作。在这家公司里,客户由秘书介绍并引进销售部,双方激烈地讨价还价并签订合同。假若存货过多,公司立即设计出特价优惠广告,供促销员外出推销。然后管理者发“红包”,发出工资单,公司也对失职员工“炒鱿鱼”,等等。但是,这些运作只是模拟,公司并未卖出一盆花,资金流动只停留在纸面上,工资、奖金全是“空头支票”。它只是让受训员工置身其中,让其在公司运作氛围中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2)分级选拔培训
美国柏克德公司是一家从事基本工程建设的大公司,该公司的员工多达3万余人,其管理人员的培训选拔具有与众不同的特色。具体程序表现在以下3个步骤:
①公司从2万多名管理人员和工程师中,根据其表现及综合素质首先选拔出5000人作为基层领导的候选人,随后要求他们自学管理知识,并且分期分批组织他们参加40小时的特定训练,再从这5000候选人中选拔出3000左右公司需要的基层领导人;
②从这些基层领导人中选拔出1100人参加“管理工作基础”的培训与考核,再从中选拔出600人分别进行特定的岗位专业训练,让其担任各专业经理的职务;
③再从这些专业经理人员中挑选出300人,经过十分严格的考核训练,以补充高层经理的需要(包括各公司的总经理、副总经理,等等)。
(3)职务轮换培训
职务轮换的主要目的旨在拓宽管理人员或潜在管理人员的知识面。通过各种不同岗位的职务轮换,使受训者全面掌握组织中各种职能的管理知识和艺术;职务轮换的形式比较多样,如各种主管人员之间、副职与副职之间、正职与副职之间、各种不同的管理职位之间等都可进行不定期的职务轮换。日本丰田公司每5年对各级管理人员进行一次职务轮换,调换幅度为5%左右,调换的工作目标通常是本单位相关部门。
4)培训分类
(1)按培训内容
①知识培训。通过这方面的培训,应该使员工具备完成本职工作所必需的知识,包括基本知识和专业知识。还应让员工了解组织的基本情况,如发展战略、目标、经营状况、规章制度等,使员工能较好地参与公司活动。
②技能培训。通过这方面的培训,使员工掌握完成本职工作所必备的技能,包括一般技能和特殊技能,如业务操作技能、人际关系技能等,并培养开发员工这些方面的潜力。
③态度培训。员工的工作态度对员工士气及组织的绩效影响甚大。通过这方面的培训,建立起组织与员工之间的相互信任,培养员工的团队精神,培养员工应具备的价值观,增强其作为组织的一员的归属感和荣誉感。
(2)按培训地点
①组织内培训。在组织的培训部或部门的统一安排下,利用组织内设的培训教室,在工作时间外利用组织的生产设备、仪器所进行的培训活动称为组织内培训。培训员可由专职教员担任或外请。
②组织外培训。培训的地点不在自己组织内,而是委托社会培训机构代理,或选送职工至组织外接受培训。各组织可以充分利用有关院校的教育资源开展组织外培训,也可以利用社会上的专题讲座和报告会、参观考察等活动作为组织外培训的项目,培训时间可根据需要采用全日式、间日式或兼时式。
③在岗培训。在岗培训也是组织内部培训的方式之,其特点在于受训职工不离开工作岗位,或以目前担任的工作为媒体而接受训练。培训方式有多种,例如:接受主管经理、督导员、领班或同事的业务指导,出席有关会议、见习或代理工作、工作轮换等均属在岗培训。
(3)按培训对象的层次
①督导管理人员培训。督导管理人员是组织的中坚力量,包括部门经理以下的各级管理人员,如班组长。这一层次人员在组织管理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对督导管理人员的培训重点是管理概念与能力的培训、专业知识的深化培训以及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等实务技巧。
②决策管理人员培训。高级管理人员是组织管理决策层的重要人物,包括正、副总经理。作为组织管理中枢,对决策管理层培训的内容主要是如何树立宏观经济观念、市场与竞争观念以及销售因素分析与营销策略制订、预算管理、成本控制和组织行为等一系列课题。
③专业技术人员及操作人员培训。组织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各技术工种实际操作人员的素质水平、技术熟练程度与工作态度直接影响整个组织产品水准与产品质量;对一般人员的培训目标应着眼于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即从专业知识、业务技能与工作态度3个方面进行培训。
(4)按培训时间的阶段
①职前培训。也称就业培训,即组织职工上岗前的培训;通过职前培训可为组织提供一支专业知识、业务技能与工作态度均符合经营要求的职工队伍,这对组织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②在职培训。在职培训是指组织职工在工作场所以及在完成生产任务过程中所接受的培训。对职工的在职培训是职前培训的继续和发展,是从低水平或培训的初级阶段迈向中级阶段的重要方法与步骤。职前培训是为组织职工做好就业的准备,是每个职工加入组织的必经之路;而在职培训则是职前培训的深化过程,持续的时间比职前培训要长。对一个注重培训的组织来讲,在职培训会始终贯穿每一个职工就业的全过程。
③职外培训。指因组织业务发展或职工由于工种变更、职位提升等而需要进行的某种专业训练。这种培训要求受训职工暂时脱离岗位或部分时间脱离岗位参加学习或进修,因此称为职外培训。
此外,根据受训时间安排、受训职工脱产时间的长短,职外培训可分为全日式、间日式与兼时式培训。
延伸阅读
“五斗米”的培训模式
——强调培训的标准化和个性化
在重庆五斗米饮食文化有限公司,强调的是培训的标准化和个性化。
对于标准化,五斗为包括两个层次,一个是服务人员的服务程序的标准化,另一个是技术人员工作的标准化。
在五斗米,每一位服务员在迎接客人时的程序都是一样的,每说的一句话也都是培训的,先介绍什么菜品,后介绍什么菜品,甚至什么酒倒在杯里是多少量也是相同的,这就是培训标准化的结果,在培训前都对这些东西做了量化,培训时员工也是逐一实践的。餐饮业的技术人员主要是指厨房里工作的员工,为了标准化,五斗米的培训是全部定量,比如某一菜在锅里的时间,某佐料在某一菜品里的量都有标准,让员工按标准操作。
对于个性化,五斗米强调整个企业文化的个性化和服务的个性化,在培训的时候,五斗米会灌输给员工其独特的经营理念。同时设置多个场合,比如顾客喝醉了酒、顾客很挑剔、顾客心情不好等,通过对场景的剖析,制定五斗米处理的方案,即采取个性化的服务。
个性化还强调员工的个人魅力的培养。培训的时候,五斗米会通过测试了解每一个员工的个性特点,突出一个人的服务个性。比如一个人的服务态度很好、另一个人的交际能力很强,或者是一个人的协调能力很强。通过个性的突出来服务不同的顾客。
在培训员工了解解决问题的程序时,五斗米会把整个餐饮业的流程做详细的分解,然后把受训者融入具体的角色。为了使培训更加贴切,五斗米想到了自己的高招,那就是做情景案例。五斗米的培训一般是1/3的理论加2/3的操作。在理论方面,主要是一些服务领域的常规要求和工作流程。为了弥补理论的不足,五斗米对餐饮行业中可能出现的情况都制作成情景案例。这些情景案例也是来自第一线的,每次发现新的情况后,部门都会收集员工的实际案例,制定出典型案例。在培训中,培训师就把案例搬出来,针对一个具体的案例做分析,把员工就当成事件的当事者,叫他们谈处理的方案。如果谈不能解决问题,五斗米还会让员工实际去操作这些案例。当然对于处理的方法,也不是只有一个正确的方案,员工要针对不同的情景和不同的人来实施。
资料来源:《中华考试网》http://www.examw.com/hr/anli/78269/
讨论:对“五斗米”培训模式进行评估。
3.1.3 培训需求分析
培训需求分析是指在规划与设计每一项培训活动之前,由培训部门、主管人员、工作人员等采用各种方法与技术,对各种组织及其成员的目标、知识、技能等方面进行系统的鉴别与分析,以确定是否需要培训及培训内容的一种活动或过程,它既是确定培训目标、设计培训规划的前提,也是进行培训评估的基础,因而成为培训活动的首要环节,是组织提供有效培训的前提与基础。
1)培训需求工作分析方法
(1)必要性分析方法
所谓必要性分析方法,是指通过收集并分析信息或资料,确定是否通过培训来解决组织存在问题的方法,它包括一系列的具体方法和技术。
①观察法:通过较长时间的反复观察或通过多种角度、多个侧面或有典型意义的具体事件进行细致观察,进而得出结论。
②问卷法:其形式可能是对随机样本、分层样本或所有的“总体”进行调查或民意测验。可采用各种问卷形式:开放式的、投射性的、强迫选择、等级排列。
③关键人物访谈:通过对关键人物的访谈,应当保证了解到所属工作人员的培训需要,如培训主管、行政主管、专家主管等。
④文献调查:通过对包括专业期刊、具有立法作用的出版物等的分析、研究,获得调查资料。
⑤采访法:可以是正式的或非正式的,结构性的或非结构性的;可以用于一个特定的群体(行政机构,公司、董事会等或者每个相关人员)。
⑥小组讨论:像面对面的采访一样,可以集中在工作(角色)分析、群体问题分析上,目标确定。
⑦测验法:可以功能导向,用于测试一个群体成员的技术知识熟练程度。
⑧记录、报告法:可以包括组织的图表、计划性文件、政策手册、审计和预算报告。对麻烦问题能提供极好的分析线索。
⑨工作样本法:采用书面形式;由顾问对假设好(但是有关)的案例提供书面分析报告。可以是组织工作过程中的产物(如项目建议、市场分析、培训设计等)。
(2)全面性分析方法
全面性分析方法是指通过对组织及其成员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以确定理想状况与现有状况之间的差距,从而进一步确定是否进行培训及培训内容的一种方法。包括以下环节:
①计划阶段。由于工作分析耗费大量时间,且需要系统的方法,因而分析前制订谨慎的计划对于全面分析方法的成功非常重要,包括计划范围的确定和咨询团体的任命两部分。
②研究阶段。工作分析的规范制订出来以后,工作分析必须探究目标工作。首先检验的信息是工作描述。当研究阶段结束后,工作分析人员应该能从总体上描述一项工作。
③任务或技能目标阶段。这一阶段是工作分析的核心,有两种方法可以被应用。一种是形成一个完全详细的任务目录清单,即每一项任务被分解成微小分析单位;另一种方法是把工作仅剖析成一些任务,然后形成一个描述任务目录的技能目标。
④任务或技能分析阶段。工作任务的重要性是能够分析的一个维度,另一个维度是频率,即一定时间内从事一项任务的次数。其他维度包括所需要的熟练水平,严重性及责任感的强弱程度。熟练水平这一维度主要用来考查在不同的任务中是否需要高级;中级或低级的熟练水平。严重性这一维度主要考查何种任务如果执行得不适当、不合理将会产生灾难性后果。责任感的强弱程度这一维度主要用来考查在职工作人员在不同层次的监督下所表现出来的责任感的大小。
当一个全面的任务目录分析完成以后,下一步就要分析工作人员需要什么类型的培训。
(3)绩效差距分析方法
绩效差距分析法也称问题分析法,它主要在于解决问题而不是系统分析。绩效差距分析方法是一种广泛采用的、非常有效的需求分析法。
①发现问题阶段。发现并确认问题是绩效分析法的起点。问题是理想绩效和实际绩效之间差距的一个指标,如生产力问题、士气问题、技术问题、资料或变革的需要问题等。
②预先分析阶段。也是由培训者进行的直观判断阶段。在这一阶段,要作出两项决定,一项是如果发现了系统的、复杂的问题,就要运用全面性分析方法;另一项是处理应用何种工作收集资料问题。
③资料收集阶段。收集资料的技术有多种,各种技术在使用时最好结合起来,经常采用的有扫描工具、分析工具等。
④需求分析阶段。需求分析涉及到寻找绩效差距。不仅考查实际个体绩效同工作说明之间的差距,也考查未来组织需求和工作说明。因此,可以把需求分析分为工作需求、个人需求和组织需求3个方面。
⑤需求分析结果。通过一个新的或修正的培训规划解决问题,是全部需求分析的目标所在。在对结果进行分析过程后,最终针对不同需求采取不同的培训方法及不同的培训内容。
2)培训需求工作分析步骤
为了使培训需求分析流程化,以某公司对该公司呼叫中心的客户服务人员组织进行专业培训服务为例,在培训实施之前可以将培训需求分析工作分为以下几个内容和步骤:
①培训需求调查。本次培训需求调查采取了问卷调查方式,问卷针对目前工作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希望开展的培训、希望采取的培训方式3个方面展开。在将调查结果进行分类汇总后,发现目前客户服务人员最为关注的几个问题主要集中在:投诉电话的处理技巧;如何减缓压力;如何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由于大部分学员比较年轻,所以希望采取括泼开放的培训方式。通过需求调查,基本确定了本次培训的几个大的方向及培训的方式(如表3.1)。
②现场调查阶段。现场调查阶段主要采取在呼叫中心现场进行电话监听方式,这样可以收集大量现场录音进行电话录音分析,发现目前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对电话录音分析之后,总结出的主要问题有:客户服务缺乏统一标准;通话时间长,普遍超过既定的标准;电话引导能力与控制能力不强;处理投诉电话缺乏技巧。通过现场实地调查,进一步明确了本次培训的重点,明确了本次培训需要解决的几个重要问题。
③面谈阶段。面谈阶段主要是与客户服务人员及主管人员进行面对面的访谈,公布调查的结果并提交培训建议书,就本次培训的目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等做最终确认。
表3.1 员工培训需求调查表
填表说明:
1.所列内容仅供参考,有同意的项目栏打√,还可列出自己需要的内容;
2.请您根据您所在部门员工的需求填写此表;
3.篇幅有限,必须时可另附纸说明,谢谢您的合作!
课堂训练
A公司是一家高科技企业,由于公司规模的持续扩张,公司高层逐渐感觉到,现有岗位员工的综合素质和技能已无法满足公司快速发展的需要。
人力资源部根据公司发展的需求,重新修订了现有岗位的任职要求。同时向所有部门和员工下发了培训需求调查表(调查结果显示,很少有员工提出自己明确的培训需求,且大部分职工反应较为冷淡)。在分析调查反馈结果和近期业绩考核结果的基础上,提出培训计划,并迅速展开一系列的培训活动。
由于各部门业务非常繁忙,为保证培训的全面、到位、A公司作出硬性规定:除特殊原因外,所有相关员工必须全部参加培训,同时配以严格的考勤和培训效果评估手段,并将员工的培训态度和培训成绩与员工的业绩考核挂钩。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从现场培训效果看,员工素质和技能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人力资源部总感觉没达到预期效果,而且越往后问题越多,主要表现为:课堂气氛呆板,员工不主动参与互动,请假、中途退场现象严重;进行培训效果评估时,受训员工的成绩基本令人满意,但在培训以后的工作中,其行为变化却不大,对所学知识不能融会贯通,或者根本不按新学的知识(技能)去做,参加培训仅仅是为了应付培训后的考试,考试完了,所学的知识又全部扔到一边。经人力资源部了解,产生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为:员工对自己的素质和技能方面所有在的“短板”认识不清,对公司所确定的培训内容不甚认同,加之工作很忙,员工对公司“硬性规定参加培训”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因此部分员工学习热情不高,基本以“应付”的态度对待培训。
资料来源:http://www.hztbc.com/news/news_1053.html
讨论:缺乏针对性的员工培训很难取得应有的效果,人力资源部应该如何提出有效的建议以改进公司的培训工作?
3.1.4 人力资源培训方法及工作流程
1)培训方法
(1)案例研讨法
按以下步骤开展:发生什么问题——问题因何引起——如何解决问题——今后采取什么对策。适用的对象是中层以上管理人员,目的是训练他们具有良好的决策能力,帮助他们培养如何在紧急状况下处理各类事件的能力。
(2)操作示范法
它是职前实务训练中被广泛采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较机械性的工种。操作示范法是部门专业技能训练的通用方法,一般由部门经理或管理员主持,由技术能手担任培训员,现场向受训人员简单地讲授操作理论与技术规范,然后进行标准化的操作示范表演。学员则反复模仿实习,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使操作逐渐熟练直至符合规范的程序与要求,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培训员在现场做指导,随时纠正操作中的错误表现。这种方法有时显得单调而枯燥,培训员可以结合其他培训方法与之交替进行,以增强培训效果。
(3)管理游戏法
这是当前一种较先进的高级训练法,培训的对象是组织中较高层次的管理人员。与案例研讨法相比较,管理游戏法具有更加生动、更加具体的特点。案例研讨法的结果,受训人员会在人为设计的理想化条件下,较轻松地完成决策。而管理游戏法则因游戏的设计使学员在决策过程中会面临更多切合实际的管理矛盾,决策成功或失败的可能性都同时存在,需要受训人员积极地参与训练,运用有关的管理理论与原则、决策力与判断力对游戏中所设置的种种遭遇进行分析研究,采取有效的办法去解决问题,以争取游戏的胜利。但是管理游戏法培训对事先准备即游戏设计、胜负评判等都有相当难度的要求。
(4)讲授法
这是一种传统模式的培训方法,也称课堂演讲法。在组织培训中开设的专题讲座就是采用讲授法进行的培训,适用于向群体学员介绍或传授某一个单一课题的内容。培训场地可选用教室、餐厅或会场,教学资料可以事先准备妥当,教学时间也容易由讲课者控制。这种方法要求授课者对课题有深刻的研究,并对学员的知识、兴趣及经历有所了解。技巧之一是要保留适当的时间进行培训员与受训人员之间的沟通,用问答形式获取学员对讲授内容的反馈。其次,授课者表达能力的发挥、视听设备的使用也是增强培训效果的有效辅助手段。
讲授法的优点是同时可实施于多名学员,不必耗费太多的时间与经费。其缺点是由于在表达上受到限制,受训人员不能主动参与培训,只能从讲授者的演讲中,做被动、有限度的思考与吸收。适用于组织中新政策或新制度的介绍与演讲,也适用于引进新设备或技术的普及讲座等理论性内容的培训。
(5)视听法
这是运用电视机、录像机、幻灯机、投影仪、收录机、电影放映机等视听教学设备为主要培训手段进行训练的方法。随着声像资料的普及与广泛应用,许多组织的外语培训已采用电化教学手段,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除了外语培训,有条件的组织还运用摄像机自行摄制培训录像带,选择一定的课题将组织实务操作规范程序、礼貌礼节行为规范等内容自编成音像教材用于培训中。
(6)讨论法
它是对某一专题进行深入探讨的培训方法,其目的是为了解决某些复杂的问题,或通过讨论的形式使众多受训人员就某个主题进行沟通,谋求观念看法的一致。采用讨论法培训,必须由一名或数名指导训练的人员担任讨论会的主持人,对讨论会的全过程实施策划与控制。参加讨论培训的学员人数一般不宜超过25人,也可分为若干小组进行讨论。讨论法培训的效果,取决于培训员的经验与技巧。讨论会的主持人,要善于激发学员踊跃发言,引导学员自由发挥想象力,增加群体培训的参与性;还要控制好讨论会的气氛,防止讨论偏离主题;通过分阶段对讨论意见进行归纳小结,逐步引导学员对讨论结果达成比较统一的认识。
(7)现场个别培训
强调单个的一对一的现场个别培训,是一种传统的培训方式,又称为师徒式培训。做法是,受训人员紧跟在有经验的老职工后面,一边看,一边问,一边做帮手,来学习工作程序。
一般有4个步骤:准备——传授——练习——跟踪观察。在受训员独立工作后,培训员仍将继续对受训员进行观察,并提供明确的支持与反馈,使受训员对培训保持一种积极的态度。
(8)职位扮演法
又称角色扮演法,也是一种模拟训练方法。适用的对象为实际操作人员或管理人员,由受训人员扮演某种训练任务的角色,使他们真正体验到所扮演角色的感受,以发现及改进自己原先职位上的工作态度与行为表现。多用于改善人际关系的训练。人际关系上的感受常因所担任的职位不同而异。为了增进对对方情况的了解,在职位扮演法训练中,受训人员常扮演自己工作所接触的对方的角色而进入模拟的工作环境,以获得更好的培训效果。
采用职位扮演法培训时,扮演角色的受训人员数量有限,其余受训人员则要求在一边仔细观察,对角色扮演者的表现用“观察记录表”方式,对其姿势、手势、表情和语言表达等项目进行评估,以达到培训的效果。观察者与扮演者应轮流互换,这样就能使所有受训者都有机会参加模拟训练。
(9)专门指导
这是个别培训的方法之一,在受训员对工作实践进行摸索的基础上,培训员针对其工作情况和特殊的需要实施个别指导。
2)培训的工作流程及人力资源部门的主要工作(如图3.3所示)
图3.3 培训的工作流程及人力资源部门的主要工作
3)正确认识企业人力资源培训
(1)培训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传统培训形式或者强调授课,或者强调师傅带学徒模式,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组织培训需求的不断发展变化,培训形式也发生了越来越大的变化,其显著特点是:
①远程化。远程培训已经成为一种经济、快捷的培训形式,它可以有效克服培训对象难以集中的弊端,降低培训成本,更有效地利用优质师资,但是远程培训需要一定的技术作为支撑,培训对象与培训师之间不能进行面对面的沟通。秘书在选择远程培训方式对员工进行培训时,同样需要甄别培训产品,选择相对成熟的远程培训供应商,以保证培训效果。
②虚拟化。综合计算机、图形、仿真、通信和传感等技术,为投资成本高、难度大、危险性强、操作不易的培训提供了新的平台。秘书应当充分认识到时空、内容、设备和角色的虚拟化,受训对象具有沉浸性、自主性、适时交互性等特点。这种培训为受训对象提供了一种虚拟的职业环境,让受训对象相对真实地提高职业能力。
③网络化。这种培训方法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最大限度体现“电子学习”的特点,采用数据交换的技术,让培训师与受训对象在线沟通,课程选择、授课时间与地点选择灵活,但是这种培训方式对于硬件要求较高,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中小企业不一定有实力承担。
(2)培训内容的变化
①一致性。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强调组织需求最大化,割裂组织与员工需求的一致性;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将组织需求与员工发展有机结合,在组织需求、组织利益与员工需求之间寻找契合点,具有一致性。
②前瞻性。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强调组织的现实利益和员工的现实需求;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追求组织的预期利益和员工的长远发展;因而在培训内容上具有前瞻性。
③综合性。传统培训更强调内容的职业性;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在强调员工职业能力提高的同时,强调员工综合能力的拓展,因而培训内容更广泛,更有利于员工的综合发展。
4)员工培训的误区
(1)新进员工自然而然会胜任工作
一些管理者错误地认为,新进员工只要随着时间的推延,就会逐渐适应环境而胜任工作的。因此忽视对新进员工进行培训。据统计,有60%以上的组织没有对新进员工进行有效的培训,就立即分配到正式工作岗位上去。以后新员工的成功与否,基本上取决于员工本身的适应能力以及其所处的小环境了。组织不进行新进员工的培训,或只进行敷衍了事的培训,往往会使新进员工在较长的时期内提不高绩效,也会使员工缺勤率、离职率居高不下。
(2)高层管理人员不需要培训
有人认为培训只是针对基层的管理人员和员工的,而高层管理人员不需要培训,其理由是:他们都很忙;他们经验丰富;他们本来都是人才。这种认识危害极大。应该说,一个组织的高层管理人员的素质高低对组织发展的影响很大。许多成功的组织规定:越是高层管理者,参加的培训越多。
(3)培训是一项花钱的工作
一种错误的观点认为,培训是一种成本,作为成本,当然应该降低,因此,能省则省,一些组织在培训方面的投入相当少。而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告诉我们,培训是一项回报率极高的投资。一家汽车公司经过一轮培训,花去培训费20万美元,但当年就节省成本支出200万美元,第二年,又节省成本300万美元。可以这样说,任何设备的功能都是有限的,而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在同样条件下,通过培训,改善人力资源可以为组织带来成倍的效益增长。
(4)培训时重知识、轻技能、忽视态度
一些管理者在培训的效果上片面地强调立竿见影,而知识的获取相对较容易,因而出现了“重知识”的误区。正确的观点应该是:在培训中以建立正确的态度为主,重点放在提高技能方面。美国太平洋研究院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学理论进行研究,认为对员工进行培训主要是建立员工正确的态度,积极的思维模式,这有助于组织提高效益。
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_2011解读浙江经济
2010年前三季度经济运行: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
2010年以来,浙江省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和“两创”总战略,坚持调结构促转型谋发展、抓统筹惠民生保稳定,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处于从较快回升到平稳增长过渡的关键时期,转型升级步伐有所加快,内生动力和活力持续增强,社会民生进一步改善,节能降耗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
前三季度,全省生产总值18765亿元,同比增长12.5%,增速比2009年同期加快4.8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09.8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9723.4亿元,增长14.3%;第三产业增加值8231.9亿元,增长11.3%。
从工业、投资、消费、出口、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长态势看,一季度增速均在20%以上;二季度特别是5月、6月份,在内外宏观环境有所变化和2009年同比基数抬高的影响下,增速出现明显回落;进入三季度,特别是8月份开始工业等经济指标增速出现了明显回升,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年中经济减速下滑的态势在三季度没有延续,全年经济增速将比前三季度有所回落。
(一)工业和服务业较快增长
1.工业生产、利润和出口较快增长。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7351.6亿元,比2009年同期增长17.5%,比上半年回落1.3个百分点,比全国同期高1.2个百分点。从走势看,一、二、三季度同比增速分别为22.5%、16%、16%,三季度没有延续二季度减速的趋势,7月、8月、9月分别增长14.6%、17.2%、16%(见图1),比2010年的最低点6月(11.7%)明显回升。实现利润1931.6亿元,增长48.6%(见图1),增幅虽比上半年回落0.5个百分点,但两年平均增速为27.3%,比上半年提高9.9个百分点,其中,7月、8月、9月分别增长32.2%、50.1%和60.8%,增速比2010年最低点6月(25.1%)大幅回升;利税总额3170.4亿元,增长36.4%;有亏损企业8210家,亏损面为13.4%,比6月末下降3.4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110.9亿元,同比减少32.9%。
图1 工业增加值、出口交货值、工业用电量当月增速和工业利润累计增速
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7649.4亿元,增长29.4%,增速比上半年加快0.8个百分点,比全国同期高2个百分点,拉动销售产值增长(31%)6.4个百分点,增长贡献率为20.6%,其中,三季度出口交货值增长26.5%,增速保持在相对高位(一、二季度分别为27.1%和29.9%)。
2.货运、邮电、商贸、金融、旅游等服务业增长较快。前三季度,全社会铁路、公路、水路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分别比2009年同期增长10.8%和22.2%,增速比2009年同期高9.4个和25.6个百分点。邮电业务总量增长18.4%。批发零售贸易商品销售总额增长28%,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分别增长21.4%和16.4%。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21.5%和19.8%。接待入境旅游者494.1万人次,同比增长20.3%;旅游外汇收入29.1亿美元,增长22.7%;全省有组织出境旅游者66.7万人次,增长58.1%;接待国内旅游者21600万人次,同比增长20.4%,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214.8亿元人民币,增长25.2%。“十一”黄金周期间我省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235.7万人次,按可比口径计算同比增长30.2%。
3.农业生产基本稳定。前三季度,预计全省农林牧渔及服务业产值1296亿元,同比增长2.9%,其中农、林、牧、渔、服务业分别增长0.3%、1.5%、4.5%、7.4%、8.2%。预计全年粮食播种面积为1275.8千公顷,比2009年减少1.1%,其中:晚稻面积减少2.2%,棉花面积增长4.3%,油料面积减少0.7%。受春季持续低温阴雨不利气候及种植结构调整影响,预计全年粮食产量比上年略减或持平,春茶、春茧量减价升。前三季度,预计药材、花卉苗木面积分别增长2.6%和6.6%,蔬菜、果用瓜面积分别减少0.1%、2.3%;肉类总产量126.8万吨,同比增长5.1%;水产品产量260.2万吨,增长7.4%,其中海洋捕捞增长8%,海水养殖下降0.9%,淡水养殖增长14.8%。
图2 投资累计增幅、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和出口当月增速
(二)三大需求继续扩大
1.投资增长平稳,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效应显现。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346亿元,比2009年同期增长17%,比全国同期低7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3%,比上半年回落0.8个百分点。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7891亿元,增长17.7%(见图2),增速比上半年回落0.8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施工项目27957个,其中新开工项目13031个,同比分别增长9.6%和13.8%,新开工项目投资2536亿元,同比增长22%,占项目投资的43.5%。从投资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增长4.3%,同比回落18.9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增长11.8%,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14.6%,占工业投资的60%,制造业投资2935亿元,增长14.4%;房地产开发投资2066亿元,增长35.4%,增速比上半年加快0.8个百分点,商品房新开工面积增长62.9%,本年购置土地面积同比增长82.2%,增速比上半年回落4个和3.5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下降,但降幅有所收窄。销售面积同比下降18%,降幅比上半年扩大5.6个百分点,销售额下降1%(上半年为增长6.6%),但比1-8月回升4.5个和6.4个百分点。住宅销售面积下降25%,90平方米以下住宅销售面积下降35%。
2.消费品市场销售增长较快,汽车销售屡创新高。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303亿元,同比增长19.4%,比全国同期高1.1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5.1%,实际增速比上半年加快0.6个百分点,三季度各月增速在20%左右(见图2)。城镇和乡村市场零售额分别增长19.6%和17.4%。从限额以上贸易企业分类商品零售额看,金银珠宝类增长43%,增速居25个大类之首,服装鞋帽针纺织品、日用品、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中西药、通讯器材、石油及制品类分别增长25.2%、21.3%、27.4%、21.1%、40.6%、34.2%;汽车销售较旺,销售额达1259亿元,增长40.5%,增速同比加快22.1个百分点,比上半年加快0.4个百分点,拉动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9个百分点,其中9月份销售185亿元,再创历史新高。
3.出口规模屡创历史新高,跃居全国第三位。随着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国际市场需求回升,我省出口出现强劲恢复性增长,出口规模超过危机前水平,连续3个月创历史新高(5-7月)。前三季度,进出口总额为1864亿美元,比2009年同期增长36.6%,增幅比上半年回落4.7个百分点,其中:进口534.2亿美元,增长33.1%,增幅比上半年回落12.1个百分点;出口1329.8亿美元,增长38.1%,增幅比上半年略回1.6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6.3%,增长势头良好。自4月以来,已连续6个月增速超过30%(见图2),7-9月出口规模分别为180.4亿美元、159.9亿美元、167.6亿美元,出口规模虽有回落,但依然高于危机前的历史最高水平。前三季度月均出口147.8亿美元,超过2008年128.6亿美元的水平。我省出口情况好于全国,出口增速比全国高4.1个百分点,在出口总额前5位的省市中,增速高于上海(31.7%)、山东(32.9%),广东(27.8%),福建(35.5%),低于江苏(39.6%);出口规模超过上海14亿美元,自8月份起列广东、江苏之后跃居全国第3位。对欧盟、美国、东盟、日本出口分别增长36%、32.9%、42.1%和16.6%。
利用外资形势好转。前三季度,全省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318家,同比增长26.4%,合同外资130.4亿美元,增长46.5%,实际使用外资73.1亿美元,增长12.8%,增速分别比上半年加快8.4个和3.6个百分点。
(三)财政收入较快增长,民生进一步改善
1.财政收入增速高位回落,民生支出得到重点保障。前三季度,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3823.4亿元,同比增长20.8%,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056.7亿元,同比增长22.2%,增速分别比上半年回落4.6个和7.5个百分点,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增长较快,同比分别增长23%、30.2%和20.9%,增值税仅增长2.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990.8亿元,同比增长18.2%,增速比上半年加快1.4个百分点,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文化体育与传媒、教育、公共安全、一般公共服务、科技、医疗卫生、环境保护支出分别增长34.6%、12.7%、20.6%、16.9%、14.1%、17.3%、22.8%和34.8%,农林水事务支出增长16.3%,城乡社区事务支出有所下降。
2.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068元,比2009年同期增长11.3%,增速比2009年同期加快3.3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3%,比全国同期低0.2个百分点。受价格上涨的影响,实际增速比2009年同期回落2.8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10632元,增长12.7%,增速比2009年同期加快6.1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6%,实际增速同比加快0.9个百分点,比全国同期低0.1个百分点。从一、二、三季度居民收入名义增速看,城镇分别为10.8%、12.9%、10.6%,均在10%以上;农村分别为12.9%、13.2%、12.1%,均在12%以上。前三季度,城镇、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分别为13470元和5864元,同比增长7.6%和12.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3.8%和9.1%。
3.就业形势稳定向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三季度末,城镇单位从业人员821.3万人,比二季度实际增加(剔除不可比因素)约13万人,比2009年同期增长12%。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05%,比二季度下降0.1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从业人数817.1万人,同比净增61.2万人,增长8.1%,已超过危机前2007年末规模。据人力社保厅资料,前三季度,新就业人员67.97万人,帮助31.66万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季末企业养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有1573.8万、1303万、1431.4万、844、834万人,比2009年末净增141.7万、129.3万、100.4万、59.6万、83.4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1042.7万人,其中农村899.3万人,共有568.45万人领取了政府提供的不低于60元的基础养老金。
(四)价格指数高位走平
1.CPI同比涨幅企稳,环比上涨。前三季度,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比2009年同期上涨3.5%,涨幅比上半年提高0.1个百分点,比全国同期高0.6个百分点,其中,7月、8月、9月同比分别上涨4.1%、3.4%、3.6%(见图3),8月份已低于全国0.1个百分点,环比分别上涨0.7%、0.4%、0.4%。所调查的8大类价格同比七涨一跌,涨幅较高的是食品、居住、医疗保健,分别上涨6.1%、5.7%、5.5%,烟酒、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分别上涨0.7%、0.5%、1.5%和0.3%,衣着类下降0.3%。商品零售价格同比上涨3.7%,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上涨1.7%。
2.PPI同比有所回落,环比转降为升。前三季度,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购进价格同比分别上涨6.2%和12.4%,涨幅分别比上半年回落0.6个和1.4个百分点,比全国同期高0.7个和2.6个百分点。自5月份起两项价格同比涨幅开始逐步回落,8月环比转降为升,9月环比分别上涨0.6%和1%。从15个工业部门的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涨幅看,石油工业涨幅居首,上涨22.4%,冶金和化学工业分别上涨16.3%和9.8%。从9大类原材料购进价格同比涨幅看,有色金属类涨幅居首,上涨28.3%;燃料动力、化工原料类价格分别上涨15.7%和12.7%。
图3 各类价格月度涨幅
3.房价同比涨幅较高,新建房环比下降。9月份,全省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9.4%,环比上涨0.8%。其中:新建房和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分别上涨11.6%和13.4%,环比上涨0.5%和0.6%;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6.9%,环比上涨1.3%。杭州、宁波、温州和金华4城市的房屋销售价格同比分别上涨7.2%、5.7%、14%和9.2%,除金华和上月持平外,其余3城市涨幅分别比8月份回落1.7个、0.8个和0.3个百分点,杭州、宁波低于全国平均涨幅(9.1%),在70个大中城市中,杭州、宁波分别居并列第28位和第39位,温州、金华分别居第3位和第12位。从环比看,温州、金华分别上涨3.5%和0.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5%),在70个大中城市中,温州居第1位,金华居并列第15位;宁波上涨0.5%,杭州上涨0.3%,分别居并列第29位和第40位。
二、发展方式转变取得积极进展
1.转型升级步伐有所加快。一是部分高耗能行业产能得到抑制,节能降耗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随着省政府对高耗能行业有序用电方案的出台,从严控制能耗大户用电,高能耗行业的生产和投资得到抑制,对推动工业结构性节能发挥了较好的作用。前三季度,预计单位GDP能耗下降3%左右,降幅比上半年扩大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6%左右,降幅扩大近3个百分点。8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7%,比规模以上工业低3.8个百分点,按可比价计算,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35.7%,同比下降1.6个百分点。从投资情况来看,8大高耗能行业中有6个行业投资增速低于上半年,其中石油加工、化学、造纸、黑色金属回落较快,增速分别比上半年回落了55.9个、14.7个、13.6个和20.5个百分点。二是创新驱动持续增强。前三季度地方财政中用于科技支出67.6亿元,同比增长17.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增长31.1%,购置技术成果费用增长2.2%,增速分别比2009年同期提高12.8个、20.6个和15.8个百分点。产品升级换代速度加快。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6767亿元,同比增长41.2%,新产品产值率为18.6%,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增长贡献率为22.8%。三是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和推进工作,各地的产业集聚区规划开始制定或实施。装备制造业拉动作用明显。前三季度,装备制造业增加值2550亿元,同比增长24.3%,增速比规上工业高6.8个百分点,拉动规上工业增长8.1个百分点,增长贡献率达46%,占规上工业的比重为34.7%,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678.4亿元,增长19.9%,增速比规上工业高2.4个百分点,比重为22.8%。装备制造业实现利润746.9亿元,同比增长56.1%,拉动规上工业利润增长20.6个百分点,增长贡献率为42.5%。在限额以上投资中,装备制造业投资1340.7亿元,增长15%。服务业投资和利用外资比重上升。前三季度,三产投资4494.9亿元,增长23.2%,高于限额以上投资平均增速5.5个百分点,所占比重达57%;新开工项目投资中第三产业占32.9%。三产合同利用外资和实际到位资金分别为47.9亿美元和27.5亿美元,增长70.5%和20.8%,增速比上半年加快14.6个和8.4个百分点,所占比重达36.8%和37.7%,同比分别提高5.2个和2.5个百分点。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础原材料和先进设备进口增长较快。前三季度,机电产品出口582.5亿美元,同比增长47.6%,占出口的比重为43.8%,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04.6亿美元,增长52.2%,其中船舶、汽车零件、半导体出口增长97.8%、45.4%和307.4%。纺织品、服装、鞋类、塑料制品、旅行用品及箱包等传统商品出口分别增长32.8%、18.3%、34.8%、46%和33.9%。随着生产需求扩大和设备更新改造以及商品价格的提高,铜及铜材、废铜、废钢、乙二醇、苯乙烯等进口额分别增长45.5%、193.4%、30.6%、83.2%和29.9%,原木、成品油等资源性商品进口分别增长73.4%和126.5%,纺织机械和零件、集成电路、液晶显示板等进口分别增长71.3%、35.2%和61.3%。
2.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和活力明显增强。一是私营企业和中小型企业生产和出口增速加快,民间投资增势较好。前三季度,规模以上私营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4%,小型企业增长21.5%,分别高于规模以上工业1.9个和4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9.9%和45.8%,比重分别比上半年提高0.7个和1个百分点。私营企业外贸出口额同比增长48.1%,比重由2009年同期的47.7%上升到51.2%。有出口实绩的企业增多,9月底有39311家,比2009年底净增2585家。前三季度,限额以上非国有投资5361.4亿元,增长23.8%,所占比重从2009年同期的64.6%上升到67.9%,达三分之二强,其中:民间投资4629.7亿元,增长26.1%,增速比国有投资高19.4个百分点,占投资总额的58.7%;国有控股投资2529.3亿元,增长6.7%。从新开工项目的投资主体看,非国有投资和民间投资分别增长27.1%和29.5%。二是经济增长是建立在市场需求回升、企业效益改善和景气上升的基础上。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CFLP)发布数据显示,9月份,制造业PMI到53.8%,连续两月回升向好,新订单指数为56.3%,分别比8月上升2.1个和3.2个百分点。我省工业品出厂价格环比自6月份起连续两个月下降后,8月、9月转降为升。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达97.4%,表明市场需求有所回升。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增速(48.6%)比2009年同期上升39.6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为11.66%,成本费用利润率为5.96%,分别比2009年同期提高1.4个和0.76个百分点。据企业景气调查,三季度,综合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企业景气指数为139.8,比二季度回升1.2点,同比上升13.1点,表明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稳定上升。工业企业景气指数自2008年四季度触底以来,持续回升,三季度为140.1,比二季度上升1.1点。企业家信心指数在二季度回落后又有所回升,三季度为134.2,分别比二季度和2009年同期回升0.8点和15.3点。
三、经济运行中需要关注的情况和问题
1.节能减排压力较大。“十一五”前4年,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7.3%,化学需氧量累计下降13.65%,2010年只要再分别下降3.2%和1.7%,即能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上半年单位GDP能耗仅下降1%,三季度尽管采取了最严厉的限电措施,但工业用电量仍然增长较快,四季度是实现“十一五”节能降耗等约束性指标的最后攻坚阶段,任务艰巨。一是三次产业结构变化不利于节能减排。前三季度,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17.6%,其中工业用电量增长18.2%,与省政府预定的控制目标有较大差距。工业用电量所占比重从2009年同期的76.2%上升到76.6%,增速高于全社会用电量和工业生产增速。据测算,第三产业比重下降将影响单位GDP能耗上升约1.5个百分点左右。从三产内部看,能耗相对低的房地产业和金融业增加值增速回落也不利于节能。二是部分“两高”行业生产和投资增长较快。前三季度,能耗水平较高的黑色金属、造纸增加值分别增长20.2%、17.3%,特别是镇海炼化、华东铝业、宁波钢铁、晋巨化工等几家高耗能企业拉动全社会能耗增长较快,使单位GDP能耗下降难度增大。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造纸、石油加工、医药、橡胶制品等“两高”行业投资分别增长24.4%、24.5%、156.9%、35.1%和50.9%,也将给后期节能减排工作带来新的压力。三是限电带来不少新问题。为完成“十一五”节能降耗任务,各地想方设法采取了各种节能措施,其中的限电措施企业反响强烈。一方面限电减产使水泥、单晶硅等部分高耗能产品短期供不应求,价格急剧上涨。另一方面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为完成订单,自购发电设备,既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挤占企业利润,也使其他用能如柴油消耗量的上升和空气污染等,为节能减排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特别是限电后,部分企业生产订单包括出口订单难以如期完成,造成运费增加(改空运)、后续订单影响等问题,短期内对企业家信心和全省经济的较快增长带来不利影响。
2.国际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特别是金融危机影响尚未消除、人民币升值压力等因素影响出口扩大。近日召开的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认为,全球经济继续缓慢复苏,但进程脆弱且不均衡,仍然面临许多下行风险。据IMF在10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认为“贸易正从全球经济衰退中较好地恢复,但仍未弥补危机期间的损失”,“分析结果表明,许多先进经济体的进口在今后若干年内仍将低于危机前趋势水平。这对依赖出口带动增长的新兴经济体有显著影响”。尽管美国官方确认经济衰退已经结束,但就业市场状况仍旧低迷,最近公布的9月失业率仍维持在9.6%的水平,显示美国经济复苏仍面临巨大压力。前三季度,我省对欧盟、美国、日本等主要贸易伙伴国的出口增速分别低于出口总额的平均增速2.1个、5.2个、21.5个百分点。另一方面,近期人民币升值幅度较大,1美元兑人民币汇率跌破6.65关口,我省出口额中有97%左右都是用美元计价对外结算,出口企业不敢接大单、长单,企业在手出口订单同比增长面有所收窄,使下阶段出口增长的不确定性增加。据企业景气调查,三季度工业产品国外订货景气指数为113.8,比二季度回落4.7点,低于工业产品总的订货景气指数15.9点。据省商务厅对我省1500家重点联系企业的监测,9月底企业尚未执行的在手出口订单同比增长的占44.1%,比上月回落3.5个百分点;同比持平、下降的分别占34.0%和21.9%,比上月扩大1.6个和1.9个百分点。从分月数据看,在手出口订单增长的企业比重在6月、7月连续下降、8月持平后,9月再次出现下降且降幅较大,说明企业接单和国外客户下单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观望。作为出口总额的先行指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增速从7月、8月的30.1%、27.6%下滑到9月的22.3%(见图1),回落较为明显。加上2009年同期基数抬高的影响,预计四季度全省出口增速比前三季度将有所回落。由于在手出口订单同比增长和持平的企业比重高达78.1%,全年出口有望保持较快增长。
3.房地产投资和销售面临较多变数。在“新国四条”、“新国十条”和“国五条”等一系列极为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作用下,市场成交量大幅下降。“9.29”出台的楼市“二次调控”政策第一条就明确规定:房价过高、上涨过快、供应紧张的城市,要在一定时间内限定居民家庭购房套数。目前,北京、深圳、厦门、上海和宁波、杭州等地先后发布了不同程度的“限购令”,短期内对房地产市场需求的抑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销量的下降最终将影响到房地产投资甚至投资总额的增长,房地产相关的税收减少。前三季度,房地产投资拉动限额以上投资增长8个百分点,增长贡献率为45.4%,所占比重达26.2%。前三季度,全省房地产相关税收(仅指契税、耕地占用税、房产税、土地增值税、房地产营业税、房地产企业所得税(40%))完成628.1亿元,比2009年同期增长50.6%,占地方财政收入的30.5%,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增收贡献率达56.5%,但已比上半年分别回落31.5个、1.9个和7.2个百分点。
4.CPI高位运行,但随着翘尾影响的减小,四季度涨幅可能会有所回落。前三季度,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比2009年同期上涨3.5%,自2月份开始已连续8个月超过3%。食品价格上涨是拉动CPI上涨的首要因素,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1.9个百分点,16类食品价格中有14类上涨。粮食价格自2009年2月份起连续20个月上涨,且从2010年2月份开始连续8个月达到两位数上涨,前三季度上涨13.6%,涨幅为近6年新高,但三季度环比涨幅有所减少;猪肉价格与2009年同期持平,当月同比自5月份转降为升,9月上涨5.5%,比6月份上涨23.9%;油脂价格下降1.1%。其次是居住类价格上涨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0.8个百分点。PPI的上涨也会逐渐传导到CPI上,水电气等公共基础商品价格的上调压力,企业和消费者较强的通胀预期等,对CPI的走势都将产生影响。另一方面,2009年CPI前低后高的走势也是造成2010年CPI高位运行的因素之一。2009年我省CPI出现了有编制历史以来的最低点,前三季度分别为98.0、97.4、98.1,直到四季度才转跌为升,为100.4。由于2009年CPI前低后高的走势,对2010年一至四季度的正翘尾影响分别为1.3个、1.8个、1.1个和0.5个百分点。2010年一、二季度CPI分别比2009年同期上涨2.8%和3.9%,上年翘尾影响分别占到46.4%和46.1%;三季度开始,上年翘尾影响明显减小,涨幅回落到3.7%;四季度翘尾影响减到最小,若不再出现新涨价因素以及特大自然灾害,涨幅将降至3%以内,全年控制在4%还是有可能的。
5.企业成本上升压力加大。生产价格指数自2009年12月开始进入上升区间,原材料购进价格增幅明显高于工业品出厂价格,两项价格之间的差距逐步拉大。前三季度,原材料购进价格(12.4%)高于出厂价格(6.2%)6.2个百分点,而2009年最低时(7月)为低于3.5个百分点。“高进低出”大幅增加了企业生产成本,侵蚀了利润。且能源、资源等大宗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幅度不断加大,企业成本管理难度陡增。同时,随着油价的上涨,运费也在增加。用工成本增加。前三季度,城镇以上企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24071元,同比增长12.2%,增速同比上升5.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人均劳动报酬为19876元,比2009年同期增加2968元,增长17.6%。企业资金供需矛盾逐渐加大,用资成本上升。9月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为45625亿元,同比增长19.8%,增速比6月末回落2.6个百分点,新增贷款6401亿元,同比少增2064亿元,其中,9月新增456.7亿元,比上月少增123.8亿元。央行宣布自10月20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这是自2008年12月23日以来首次调高利率,如果就此步入加息周期,企业用资成本将增加。资金拖欠现象增多,规模以上工业应收账款余额6317亿元,同比增长22.7%,增幅同比上升14个百分点。企业成本上升和利率、汇率变化等挤占盈利空间等问题将是今后一段时期的突出问题。
6.长期积累的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化进程缓慢、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等深层次问题未能得到根本解决。一是服务业比重较低成为我省“十五”以来存在的重要问题。“十五”规划制定的三产比重目标是41%,但相差1个百分点未能完成任务。“十一五”规划目标是45%,前3年仅提高1个百分点(至41%),2009年由于工业的大幅下滑和三产的较快发展,使三产比重提高至43.1%,但2010年随着工业经济的加速回升以及金融、证券的回落和商品房销量的大幅下降,将制约三产比重的提高。二是城市化进程缓慢。“十一五”前4年,我省城市化率从56%上升至57.9%,共提高1.9个百分点,离60%的预期目标还差2.1个百分点,这也将成为“十一五”预期目标难以完成的指标之一。三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远低于同期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增速。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的人均现金收入名义增速(11.3%和12.7%)仅为同期地方财政收入(22.2%)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48.6%,两年平均为27.3%)的一半左右,实际增速也低于同期GDP增速,城镇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的实际增速(7.3%和3.8%)同比分别回落2.8个和6.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实际增速比同期收入低0.5个百分点。居民收入相对增长较慢影响民生改善,也使消费持续快速增长缺乏有效支撑。这些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素质性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与当前经济运行中的新的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影响经济较快增长。
总体来看,浙江经济运行正在进入平稳增长区间,支撑经济平稳较快健康发展的因素在增加,内生动力和活力在增强,存在的新老问题将在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进程中逐步解决。同时,世界经济在以政府为主导的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的作用下,复苏进程有所加快,发达国家经济正处于缓慢的企稳回升进程中,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国家经济平稳较快回升。近期欧元区发布的一系列数据好于预期,德国经济在第二季度以20年来的最快速度扩张,IFO商业信心9月意外升至3年最高水平;法国经济连续第五个季度扩张,二季度经济增速快于最初预期。日本央行宣布降息,在量化宽松政策上已经先走一步。美国就业数据表现不佳也增大了美联储采取新措施来刺激经济增长的可能性。IMF在10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认为,2010年上半年,经济复苏继续增强,全球经济活动年增长率约为5.25%,比7月期《世界经济展望最新预测》约高0.5%,库存以及最近固定投资的激增带来了制造业和全球贸易的急剧增加。但全球经济复苏仍然脆弱,预计2010年和2011年全球经济活动将分别扩张4.8%和4.2%,与7月的预期基本一致,预计中国GDP增长率分别为10.5%和9.6%(7月预计是10%和9.9%),下行风险依然存在,然而全球经济急剧下滑(包括先进经济体出现停滞或收缩)的可能性看来仍然较低。
世界经济复苏明确和中国经济回升向好有利于我省出口和经济的平稳增长。预计四季度浙江经济增速将比三季度有所回落,全年将保持平稳增长,年初确定的GDP增长目标可以实现,“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也将基本完成。预计全年全社会投资增长1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9%左右,外贸出口增长3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000元左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000元左右,均增长10%以上,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可以控制在4%以内的调控目标。
综合处 傅吉青 范菁雁
浙江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现状分析_2011解读浙江经济
浙江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自1999年提出建设文化大省战略目标以来,浙江省在加快文化大省建设的进程中,着力把发展文化产业放在突出位置,并与全省经济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紧密结合,切实将文化产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推动文化事业繁荣进步,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使文化产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涌现出一批面向市场、创新发展、颇具经济实力和社会影响的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集团,成为发展壮大第三产业的一支文化生力军。
一、浙江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和优势
据测算,2009年浙江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870.96亿元,占全省GDP的3.5%。其中,文化产品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和文化服务业增加值分别为406.23亿元、100.42亿元和301.31亿元。
(一)各类文化事业的发展,为文化产业提供了坚实基础
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有一定的基础设施做载体。随着人民群众文化生活要求的高增长、财力的迅速增强,全省各地相继投资建成了一大批现代化的文化设施,各种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体育馆、音乐厅、影剧院、会展中心、文化广场、主题公园等拔地而起,并成为当地的标志性建筑和群众活动的中心,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
1.广播影视业迅速发展。2009年,全省广播影视业经营收入为117.9亿元,提前1年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中全省广播影视经营收入百亿元目标,新批影视公司99家。目前,全省共有影视节目制作机构525家,其中民营企业占90%以上,总注册资金24亿元,居全国第2。已制作电影18部,电视剧31部1100集,动画片29部19502分钟。影视产品“走出去”有较大突破,中南卡通在法国戛纳影视节上实现动画片国家版权贸易合同销售额182.15万美元,比上一年度翻两番。
广电媒体不断加强自身建设。2009年全省5件作品获第19届中国新闻奖,6件作品获中国广播影视大奖,1人获第10届长江韬奋奖,1人、2件作品分获“新中国60年有影响的广播电视大事、人物、节目、栏目”奖。浙江卫视上送节目被中央台《新闻联播》录用291条,其中头条新闻达25条,超过上年14条的总数,努力打造“中国蓝”品牌,在全国省级卫视收视率排名中从第8位跃升至第2位。
新一轮广播电视“村村通”后续工程进展顺利。2009年,省财政下拨“村村通”后续工程建设补助资金1200万元,现有1215个乡镇和32976个行政村的有线电视联网率分别达到99.6%和98%以上。11个设区市的市区和大部分县城开通了数字电视,新增数字电视用户100万户,全省用户数已突破300万户,其中农村数字电视用户98万多户。
“广电低保”工程建设成效显著。2009年,省财政补助资金4300万元,让13.9万“低保户”家庭免费看上有线电视,累计受惠35.8万“低保户”家庭。
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稳步推进,全省已组建农村电影数字有限公司11家,数字电影放映队800支,配备数字放映设备800套,共完成了25万场农村电影放映任务。
2.出版市场繁荣发展。2009年全省共有图书出版社14家、音像电子出版社7家、网络出版单位8家,报纸100种(其中公开发行报纸70种),期刊218种,音像、电子制作单位33家,各类印刷企业14138家,各类书报刊电子出版物发行单位7997家。2009年,我省共出版图书7835种,总印数3.13亿册,分别比上年增长18.28%、8.68%,出版社实现利润1.79亿元;报纸总印数31.4亿份,报社全年广告收入达31.8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65%、6.31%;期刊总印数7164万册;音像制品328种、372.81万张,电子出版物178种、452.92万张;全省出版物印刷企业共生产黑白出版物1434.37万令,彩色出版物6759.49万对开色令,工业销售产值为98.83亿元;新华书店和出版社自办发行的出版物总销售量8.52亿册,总销售额85.73亿元,纯销售额39.34亿元;全年出版社共引进版权297项,输出版权124项。
新闻出版业总体经济规模综合评价居全国第3位。2009年,我省总产出1019.03亿元,居全国第2位;资产总额1235.74亿元,居全国第3位;净资产554.88亿元,居全国第3位;营业收入990.52亿元,居全国第2位;利润总额65.4亿元,居全国第5位;纳税总额59.92亿元,居全国第4位。
2009年度“百种服务‘三农’重点出版物工程”现已列入服务“三农”重点出版物选题104种,其中图书选题98种、音像电子出版物选题6种。坚持开展送书下乡活动,先后组织向山东老区(全国书市举办地)捐赠出版物10余万码洋、向四川青川捐送出版物24万码洋、向舟山海军某基地驻海岛部队赠送出版物价值4万元;结合实施“百种服务‘三农’重点出版物工程”,以政府采购、免费发送的方式,向全省农村捐赠了21.11万册(片)、价值321.5万元码洋的优秀服务“三农”出版物。
3.文化事业稳步发展。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有了新提升。2009年,全省新建或改建乡镇综合文化站近200个,向100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赠送电影资源播放设备,扶持1000个行政村文化活动室配置文化活动器材。大力实施浙江省新农村文化建设十项工程。继续组织大规模的送文化下乡活动,全年累计送戏下乡1.9万场,送书下乡166万册。在全省组织开展了农民“种文化”活动,通过组织文艺骨干培训、农民文艺汇演、民俗活动展示等方式,发挥示范和引导作用,大力培育农民自办文化。
精品创作和人才培养有了新成果。2009年,省属艺术院团推出了中国戏曲秀《国色天香》、京剧《哪吒》、新编昆剧历史剧《红泥关》、新编传统越剧《九斤姑娘》、话剧《溪口往事》等一批新剧目。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全省有20多项作品在国内外重大艺术评比活动中获大奖。一批优秀青年文艺人才脱颖而出。浙江曲艺杂技总团青年魔术师王晨,浙江昆剧团林为林、谷好好(特邀)、李公律,永嘉昆剧团刘文华,杭州越剧院陈雪萍,绍兴小百花艺术中心吴素飞,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吴嘉雯、王鹏等多名演艺人员在国内外艺术评比活动中获佳绩。
文化遗产保护有了新突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我省的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蚕桑丝织技艺、篆刻、剪纸4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传统木拱桥营造技艺入选“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榜数位居全国前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进一步完善。建立健全省、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三级名录体系,省政府公布了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46项和第一批、第二批省级名录扩展项目35项。加强对代表性传承人保护,我省有51名传承人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公布了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09名。
文化交流活动有了新拓展。2009年,我省共实施对外对港澳台文化交流项目494起,3817人次。其中,引进项目405起,派出项目89起。成功举办了“2009墨西哥·中国浙江文化节”,赴台成功举办了第三届“台湾·浙江文化节”,先后组派浙江民乐团赴法国巴黎参加“春节品牌”活动,浙江民间工艺展览赴阿曼参加第十届马斯喀特艺术节国际手工艺展,浙江艺术团赴爱尔兰、法国和德国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巡演、中爱建交30周年庆典演出,浙江歌舞剧院民乐小组赴突尼斯、塞浦路斯和叙利亚国庆访演,浙江婺剧团春节期间赴南美、新西兰参加国际艺术节等演出活动。
(二)经济的快速增长,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经济和文化呈现出彼此依存、相互促进的态势。一方面文化的发展,需要丰厚的经济为基础;另一方面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需要科技和文化的投入。文化正在向现代经济活动全面渗透,无论是商品的品牌和附加值,还是城市的品位和辐射力,都有赖于提高其文化含量。
浙江是经济大省,经济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发展文化产业具有一定的优势。2009年,全省生产总值为22990亿元,比上年增长8.9%;人均生产总值为44641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6535美元,增长7.7%。城乡居民收入支出均保持稳定增长势头。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4611元,比上年增长8.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007元,增长8.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幅分别为9.7%和9.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自2001年开始已连续9年列上海、北京后,居全国31个省(市、区)第3位,省(区)第1位;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自1985年开始已连续25年居各省区首位。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6683元,比上年增长10.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6%,其中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支出占13.8%;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7375元,比上年增长4.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2%,其中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占10.9%。上宽带网、看有线电视、订阅报刊、艺术培训、旅游已成为我省众多家庭的日常消费。经济的快速增长,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为我省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丰富的原创资源
决定比较优势的首要因素是资源禀赋。浙江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种类繁多,与经济的可渗透性强,可开发程度高,为浙江发展文化产业奠定了突出的比较优势。浙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人才辈出,历史文化遗产众多,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享誉海内外。浙江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西湖、雁荡山、普陀山等闻名天下。浙江文化名人辈出,自东汉到现代,载入史册的浙江籍文化名人数以千计。浙江民间工艺美术发达,陶瓷、丝绸、石雕、木雕、书画、刺绣等在国内外都有重要影响。浙江是中国十大戏剧之一越剧的发源地,“小百花”已成为浙江戏剧一大品牌。全省各地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星罗棋布,专业剧团、民间职业剧团活跃城乡。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为我省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丰富的原创资源。
二、浙江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的特点
(一)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实施建设文化大省战略以来,作为市场经济的先发省份,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过程中,浙江省以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为契机,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一是文化体制改革目的明确,始终与文化大省建设、经济社会发展这一战略目标紧密结合。二是文化体制改革措施落实,充分运用浙江在市场经济体制较为完善的环境下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势头较好,国有文化机构市场亲和力较强的优势,着眼于形成统一的“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宏观管理体制目标,具体落实“实施分类改革、打造新型市场主体”的微观体制改革要求,主要实施了转企改制、新闻媒体宣传业务和经营业务两分开两加强、深化文艺院团改革、打造国有文化集团、引导民营文化产业五项内容。三是文化体制改革探索先行,积极导入市场运作机制,鼓励民营文化资本和其他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产业国有存量领域改革以及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探索,在文艺演出、广播影视、图书出版、民办公益性文化机构等领域增强有效供给能力,推动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更多更好地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四是通过改革,产出了一大批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极大地调动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文化产业发展以市场运作为基石
一是表现为借鉴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明确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导向,并且逐步作出相应的制度安排。二是表现为培育多元化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主体,比如,通过推进出版物发行、电影发行放映、演出中介和场馆等行业国有文化企业的改制,通过鼓励民营资本进入艺术、体育等文化产业领域,培育了一大批具有活力和竞争力的文化市场主体,初步形成以若干大型文化集团为龙头、中小型文化企业为主体、文化中介服务机构为联结的文化产业组织体系,以及国有、民营等多种所有制文化市场主体共同发展的格局。
三、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张
文化产业总量不断扩大,居全国前列。据测算,2009年,我省文化产业增加值807.96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5%。国家统计局利用2008年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的资料,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测算结果显示:2008年,我省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数均居全国第2位,文化产业增加值及占GDP的比重均居全国第5位,营业收入居全国第6位,名列前茅。文化产业增长势头良好。2009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9%(现价),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5%,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其中:文化产品制造业增加值406.23亿元,比上年增长5.4%;文化产品批发零售业增加值100.42亿元,比上年增长17.9%;文化服务业增加值301.31亿元,比上年增长13.9%。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包括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影电视服务和文化艺术服务等4个类别,实现增加值170.86亿元,比上年增长14.9%;“外围层”包括以互联网信息为主的网络文化服务,以旅游、娱乐为主的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和以广告、会展、文化商务代理为主要内容的其他文化服务等类别,实现增加值182.28亿元,比上年增长16.6%;“相关层”包括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实现增加值454.83亿元,比上年增长5.7%。2009年,“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增加值之比为21.1∶22.6∶56.3,与2006年相比,“核心层”增加值所占比重由25.3%下降到21.1%,“外围层”增加值比重由14.4%上升到22.6%,“相关层”增加值由60.3%下降到56.3%,“外围层”比重不断增加,说明这几年来,我省新兴文化服务业实力不断增强。
2005-2009年文化产业增加值情况
四、文化产业业态不断拓展
我省在实施建设文化大省、发展文化产业战略过程中,一批国有、民营文化企业借助于数字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力推动文化产业与现代营销、科技、旅游、创意的结合,业态创新取得了新的进展,发展空间得到了新的拓展,文化产业竞争力得到了新的提升。全省11个市的市区和大部分县城开通了数字电视,2009年华数与全省11个市级广电网络机构全部签订合作协议,结束了全省数字电视网络“三国四方”的局面,真正实现“小网”变“大网”,让千家万户享受到华数丰富多彩的节目和信息服务。积极支持全省移动、车载、楼宇电视等广电新媒体的运营发展,杭州公交移动电视接收终端已覆盖3400多辆公交车、100艘西湖游船(水上巴士),覆盖率超过70%,终端规模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一。浙江广源传媒已在全国300列空调车上安装近4万个液晶电视屏,占全国列车电视份额的80%。
三、浙江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浙江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已初步实现了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但总体上说仍处于探索发展的初级阶段,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例还比较低,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远远落后于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和地区,而且也在很多方面落后于国内如北京、上海、广东等一些先进省市;体制机制改革的内在动力不足,诸多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政策举措的效应尚未充分显现;产业内部结构性问题仍然突出,文化服务业在文化产业增加值中的比重还不够高。今后几年,浙江加快发展文化及相关产业,还需从多个方面做出进一步的努力。
(一)不断强化发展理念
浙江经济的快速增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费结构的升级、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极大地推动了浙江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尽管如此,目前浙江文化产业的发展仍然存在单位规模较小、产品档次和科技含量偏低、市场化程度不高、新兴文化产业空间不大、自我发展能力较弱等问题。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下一步的战略重点,就是要在改革创新的基础上,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在浙江文化产业领域尽快建立起科学合理、灵活高效的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形成一批资源配置高效、产业结构优化、布局合理、主业突出、综合能力强并能与国际接轨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
(二)继续深化体制改革
一是要继续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进一步创新内部机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二是要继续深化国有文化集团改革,进一步探索形成产业经营集团化、市场化的新型运行机制,并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争取在跨地区覆盖、多媒体兼营、跨行业拓展上有所突破,做大做强,形成一批文化企业领军企业。三是要继续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在加快文化管理部门职能转变、巩固完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有效保护知识产权、进一步健全市场准入政策和退出机制、加快文化产业地方性法规体系建设、以全新方式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方面,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三)突出工作重点
一是要认真加强文化产业发展的引导扶植。从产业主体、结构和层次上积极推动重点文化设施、重点文化产业、重点文化产业区块、重点文化企业的建设,加快形成一批具有重大产业示范意义的发展项目,特别要注重培育科技含量、艺术含量高的产业项目,提高浙江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竞争力。二是要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产业。要充分发挥浙江非公有制经济优势,鼓励非公有资本参与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重点培育一批非公有资本龙头文化企业,发展一批“专、精、特、新”中小型民营文化企业。同时,继续借鉴浙江发展专业特色市场和建设工业园区的成功经验,重点培育一批文化产业基地和园区。三是要高度重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要适应迅猛发展的新形势,大力推动创意资源和高新技术手段在文化领域的广泛运用,不断创新文化产业业态,积极发展文化创意、文化博览、动漫游戏、多媒体技术等新兴文化产业,推进浙江文化产业发展转型升级,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品牌。
社科处 许明娟
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_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方法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
人力资源管理(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是指影响员工的行为、态度和绩效的各种政策、制度和管理实践。大多数公司将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归结为与人有关的管理实践,即组织为获取、开发、保持和评价人力资源的一切活动,这些活动被归结为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
(一)获取
获取活动,包括工作分析、人力资源规划和招聘甄选活动。一个组织为了实现它的目标,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上,必须有能够胜任特定岗位的员工的支持。所以,组织要做到设计合适的岗位给合适的人做,而且能够根据组织环境和岗位的变动及时调整适应,就必须做好人力资源的获取工作。
1.工作分析(job analysis),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对特定岗位的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进而对工作的职责、工作的条件、工作的环境以及任职者资格做出明确的规定,编写工作描述和工作说明的管理活动。工作分析是一切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平台,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2.人力资源规划(human resource planning),又称人力资源计划,是指根据组织的发展规划,通过组织未来的人力资源的需求和供给的差异状况分析及估计,系统检查供需平衡状况以确保组织在需要的时候能够聘用到合适的员工,实质上就是在预测未来的组织任务和环境对组织的要求以及为完成这些任务和满足这些要求提供人员的管理过程。
3.招聘(recruitment)和甄选(selection),是指组织选择合适的渠道和方法吸引足够数量的人员愿意加入组织并选择和录用最适合组织和岗位要求的人员的过程。
(二)开发
组织要保持竞争优势,赢得长期持久的实力就必须在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始终坚持不断地改进和提高组织人力资源的综合实力,激发员工的潜能。开发活动包括培训和生涯管理。
1.培训(training),是指组织有计划的帮助员工学习与工作有关的综合能力而采取的努力,培训的目的不仅是要帮助员工学习完成工作必须的技能、知识和行为并把它们合理的运用到工作实践中,而且更是要通过培训将组织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传递给员工。培训是组织活力的源泉,持续学习是组织生存的保障。
2.生涯管理(career management),是指组织和员工共同商讨生涯计划并帮助员工生涯发展的一系列活动。满足个人成长的需要,也实现个人与组织发展的协调。
(三)保持
组织要实现人力资源的预期收益,维持一个较合理稳定的员工队伍,防止人力资源的流失,就必须做好保持工作,保持活动是保持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关键。
1.薪酬(compensation),是指组织针对不同的工作制定合理公平的工资、奖金制度和福利计划以满足员工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可以认为是组织对员工的贡献做出的回应和答谢,也是吸引新员工加入的必要手段。
2.保持健康安全的工作环境、处理劳工关系的纠纷和矛盾、化解不必要的冲突,改善员工和管理者的关系,也是保持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评价
员工在工作岗位究竟做的如何?是否做到与组织的预期一致?如果有差距,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差距有多大?应该如何反馈给员工并改变这种状况?人力资源评价活动显得格外的重要。
1.绩效评估(performance appraisal),是指衡量和评价员工在确定时期内的工作活动和工作成果与组织期望的一致程度的过程。组织根据战略目标,将期望员工具有的态度、行为和结果通过一定的方式传达给员工,并制定合适的标准检查员工的绩效。
2.人力资源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并且有发展的趋势,是因为研究会涉及到人力资源管理的每一个职能。将它划入评价活动的范畴,是因为它必须要对它关注的员工个人、员工的团体甚至整个组织做出溯源的分析,并对各种现象的产生作出评价,是利是弊,是什么原因,要如何解决等等。
其实,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不是简单的活动的集合,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任何一种职能都是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链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才会出现当问题出现时,管理者不是仅仅将眼光局限在这个小问题内,而是从整个人力资源活动中寻求答案,而且当某个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发生改变时,其他的也必须做相应的调整,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各个职能必须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行系统化管理,以创造出一种人力资源管理上的和谐。管理的一致性可以让员工清楚的知道什么是重要的,能够得到什么回报和他们应该做什么,实现员工和组织的统一,帮助组织实现经营目标和管理优势。图1—1简单地描述了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活动。
图1—1 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活动
工作分析的作用_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方法
三、工作分析的作用
工作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所有的人力资源方案,如甄选、绩效评估、培训与开发,薪酬政策等,都需要通过工作分析获得信息。
1.工作分析详细地说明了各个职位的特点及要求,界定了工作的权责关系,明确了工作群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奠定了组织结构和组织设计的基础。
2.有效的工作分析是招聘和录用的基础。因为招聘及录用的过程是要发现组织最需要的同时也是将来最能胜任的人员。因此,只有明确了组织能够提供的工作的内容和任职资格要求,才能正确而合理地完成组织的招聘和录用工作。
3.员工的培训与开发也与工作分析密切相关。员工在培训和开发中学到的应该是在将来工作中要用到的。因此,培训中所设计的工作职责应该准确地反映实际工作的情况。有效的工作分析产生的工作说明书指明了各项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据此就能设计合理的培训计划,包括评估培训的需要,选择培训的形式,衡量培训与开发的效果。
4.员工的绩效考核也是以工作分析为基础的。有效的工作分析确定了对从事某种工作的员工的期望绩效,工作的要求是评价员工工作绩效的标准和依据。
5.从员工薪酬方面来看,工作评价是合理制定薪酬标准的基础。而正确的工作评价要求深入理解各种工作的要求。工作分析通过了解各项工作的内容、工作所需技能、学历背景、工作危险程度等因素确定工作相对于组织目标的价值,可以作为决定合理薪酬的依据。
6.明确的工作分析可以提高组织规范管理的力度,可以提高个人和部门的工作效率及协调性。明确的工作分析不仅仅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石,也是整个组织管理的最基本工具。
图2—2就形象地说明了工作分析在整个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地位。
图2—2 工作分析: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石
工作分析的步骤_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方法
三、工作分析的步骤
工作分析是一个系统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阶段、调查阶段、分析阶段和完成阶段。其中每个阶段又包括若干环节,其过程如图2—3所示。
图2—3 工作分析各阶段之间的关系
1.准备阶段。这阶段是工作分析的第一阶段,主要任务是明确工作分析的目的、范围、时间、费用和执行者;明确各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并组成工作分析小组;确定所需信息的来源,选择工作分析的方法,建立工作分析的程序;与有关员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使他们作好心理准备;确定调查分析的对象,并考虑调查分析对象的代表性。
2.调查阶段。这阶段是工作分析的第二阶段,主要任务是收集工作信息。具体是指编制调查问卷与提纲;灵活运用各种调查方法如面谈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关键事件法等;广泛收集有关工作特征及要求的各种信息,并要求被调查人对各种工作特征和人员特征的重要性进行权重评定;在调查过程中保持严谨客观的态度,科学地选取有代表性的样本,并控制工作信息的准确性。
3.分析阶段。这阶段是工作分析的第三阶段,主要任务是整理调查结果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以便用于人事决策。具体有审核已收集到的各种信息;运用科学的方法创造性地发现有关工作的关键点;归纳、总结出工作分析的必须材料和要素。在分析阶段,运用科学的统计技术是关键。
4.完成阶段。这阶段是工作分析的最后阶段。前三个阶段的工作都是为了达到此阶段为目标。此阶段的任务就是根据规范和信息编制“工作描述”和“工作说明书”并就内容和形式再一次征求意见后定稿。
人力资源供给预测_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方法
二、人力资源供给预测
这里的供给预测,是指组织内部人员供给预测。当组织以已聘用人员补充人员需求时,就称内部供给。进行内部供给预测时首先要考察现有各个工作岗位上员工的存量,然后根据组织内外条件对未来的留存员工进行预测。在预测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组织中的晋升、降职和调职等因素,还要考虑到员工辞职、下岗、退休的影响。下面介绍常用的人力资源供给预测方法。
(一)管理人员接续计划
管理人员接续计划根据各位管理人员的当前工作绩效、晋升的可能性和所需要的培训内容等,来决定有哪些人员可以补充企业的重要职位空缺。制定管理人员接续计划的过程是:确认计划包括的工作岗位范围、确定每个关键职位上的继任人选、评价接任人选当前的工作表现和是否达到晋升的要求、确定职业发展的需要,并将个人的职业目标和组织的目标互相结合。其最终目标是确保组织在未来能够有足够的合格的管理人员的供给。图3—3为某企业管理人员接续计划图。
图3—3 某企业管理人员接续计划图
世界上很多公司运用管理人员接续计划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IBM公司自1960年以来就实施了管理人员接续计划。该公司认为,从公司分部经理到总经理,都负有执行该计划的责任,具体工作则由人事部门的专门人员来做。通用汽车公司每年也为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做一次鉴定,分析其今后5年内的升迁、接替问题。在1990年对400多家美国大企业董事会所做的调查中,大约3/4的企业都有管理人员继任计划。
通过像图3—3这样的接续计划图,当然该图还可以延伸下去,使得组织既对其内部管理人员的情况非常明了,又体现出组织对管理人员职业生涯发展的关注。如果出现人员不能适应现职,或缺乏后备管理人才,则组织可以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人力接续计划
人力资源接续计划的关键是根据工作分析中的工作说明书所提供的信息明确工作岗位对员工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具体要求,然后确定显然可以达到这一要求的候选员工或者确定哪位员工具有潜力,可以经过培训后胜任这一工作岗位。对于组织内各个岗位上普通员工的供给预测见图3—4。
图3—4 组织内人力接续计划
图3—4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如下:
该岗位员工的内部供给量=该岗位上现有人员数量-流出总量+流入总量
流出总量=退休人数+辞退人数+提升上去的人数
流入总量=从外部招募来的人数+提升上来的人数
可提升人员数=提升上去的人数+提升受阻的人数
(三)内部员工流动可能性矩阵图
组织内部的人力资源处于流动状态,而流动的方向和数量是复杂的。例如,B类员工中的某些人员会流向A类员工,C类员工的部分人又会流向B类,每一类员工的流出数量与流入数量并不一定相等。此外,每一类员工中总有一些人会退休、解聘或辞职。内部员工流动可能性矩阵图给出了历史上组织内每类员工流动的方向及流动的概率。
建立矩阵图,关键是要以组织前几年的人员流动的统计数据为基础,分别计算出每一类人员的流向另一类人员的平均概率。例如,某企业1999—2001年的技术人员数分别为125、135和140人,这三年中每年从技术人员流向管理人员的人数分别为5、6、9人,那么,这三年技术人员流向管理人员的平均概率是:
p=(5+6+9)÷(125+135+140)=0.05
按这种方法可以计算出该企业这三年中每一类人员流向另一类人员的平均概率,由此可得出各类人员之间的流动概率(如表3—5所示)。
表3—5 某企业1999—2001年几类人员流动可能性矩阵图
表3—5中小框中的数字是人员流动的平均概率。例如,5%的高级管理人员降职成为中级管理者,5%的高级管理者流失,90%的高级管理者在此期间仍然是高级管理者。
从矩阵中可以看出人员的流动趋势。例如,从表3—5中可以看出,技术人员和基层管理者流失的最多,都为20%;高级、中级、基层管理人员都有降级;高级管理人员和操作工都比较稳定,流失率最低。
(四)马尔可夫(Markov)转换矩阵法
马尔可夫转换矩阵法是一种可以用来进行组织的内部人力资源供给预测的方法,它的基本思想是找出过去人员变动的规律,以此来推测未来人员变动的趋势。该方法首先要建立员工流动可能性矩阵图,然后根据预测年份前一年的各类人员数和前几年各类人员的流动概率,计算出预测年份各类人员的内部供给数。
表3—6 马尔可夫转换矩阵表
表3—6中的上半部分表示某组织过去几年A、B、C、D四类人员流动的可能性矩阵。下半部分的期初人员数表示的是该组织2002年度A、B、C、D四类人员数,分别为100、200、300、400人,结合上半部分中的人员流动平均概率,便可以预测出2003年各类人员的供给总数。2003年A类人员的供给数为90人,其中80人原来就是A类人员(100×0.8),另外10人来自于原来的B类人员(200×0.05)。2003年B、C、D三类人员的供给数分别为180、210和390人。
问题的提出_中国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模式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21世纪将是经济全球化全面发展的时代。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加深,给各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此同时,它给企业带来的最重要的挑战是,企业必须面对日益加剧的全球竞争。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这种发展机遇和挑战之间的矛盾既是国际商务研究的前沿问题,也是所有企业面临的棘手问题。
近几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根据商务部统计,2004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55亿美元,同比增长93%。2005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69.2亿美元,同比增长25.8%。2006年第一季度,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26.8亿美元,同比增长280%。(1)截至2006年第一季度,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累计544亿美元。应该看到,与中国的经济地位相比,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水平明显偏低。2004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流量和存量仅占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和存量的0.9%和0.55%。可见,我国主动式外向型发展才刚刚起步。可以预见,随着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地位的提升,中国对外投资在今后的10~20年间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走出去”政策的促进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纷纷制定国际化战略,逐步成长为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
然而,中国企业国际化面临的挑战是艰巨的。因为历史上还没有任何国家的企业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同时面临市场化和国际化的双重压力。这使得国际战略的制定更加复杂。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国跨国公司的成长有其自己的路径选择。我们试图通过此项研究对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及其海外市场进入方式进行尝试性的探索。
(一)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的战略调整
经济全球化是指随着商品与服务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传播,使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不断增强的发展过程。经济全球化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市场的全球化和生产全球化。
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是三个推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一个影响因素是技术变革;第二个影响因素是经济自由化的加速发展;第三个影响因素是企业竞争加剧。
信息技术革命的蓬勃发展不仅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和手段,而且造就了全球经济最具活力的新增长点。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主导产业。信息技术及其产业的迅猛发展产生了互联网。互联网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使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利用日益扩散到全球范围。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的人瞬间就可以与全世界任何其他地方的人进行沟通和交流;从而打破了时间和空间对经济活动的限制,使地球变成了真正的“地球村”。世界资本市场的资本金借助国际互联网能以“光的速度”从地球的一方转到另一方,信息传播全球化和金融资本在全球的迅速流动使国际贸易领域掀起了一场新革命,电子商务就是这场新革命的优秀成果。人们坐在电脑屏幕前,就可以进入各种商店,销售或购买商品。经济全球化的主体——跨国公司的领导者坐在办公室里,利用国际互联网管理、组织、协调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子公司和分支机构。小规模厂商也可利用互联网向遥远的市场提供商品和服务。这就足以说明,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使各国、各地区、各大洲都处于一个联系紧密的生产、商贸、信息和通信网络之中,迅速消除着经济的区域性,促使资本重新组合,“流动空间”正在取代“地域空间”。换言之,地域正在被网络取代,网络不再对应于某一具体区域,而是被纳入世界市场之中,不再受任何国家的政治限制。政治空间和经济空间在历史上第一次开始分离。这种分离与跨国公司、国际资本、国际组织(如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与开发银行等)等日益扩大和强化的活动联系在一起,使各国经济政策和法规越来越受制于外部世界的框架条件,即国际通行规则和国际惯例,迅速融于经济全球化的洪流中。在技术变革和经济自由化的影响下,市场边界在延伸,行业垄断逐渐打破,技术创新的速度加快,企业之间在研究与开发、市场、人才、销售渠道、客户资源等方面的争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激烈。变革和创新成为企业在全球化竞争环境中的必要条件。
跨国公司是“世界经济的引擎”,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和科技全球化极其重要的驱动力量。在信息技术革命和技术创新的直接影响下,跨国公司正在进行全球经营战略的调整,重组全球各个经济体和各种经济关系。这种变化将对未来的世界经济竞争格局产生深刻的影响。
概括地讲,跨国公司战略调整的主要趋势有:
趋势之一:以知识为基础,整合市场和技术,实现全球生产网络的转型
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实现在组织形式上主要是通过全球生产网络(GPN)来布局和实现的,即以跨国公司总部为核心,根据价值链分工或者全球供应链的要求,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从而形成以跨国公司作为旗舰企业的全球生产网络。
在高技术领域,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在于技术能力和创新速度。在竞争压力的影响下,跨国公司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面临重要的选择,内部化还是外部化,专业化还是多元化?国际生产体系发展的趋势之一是走专业化道路,集中资源以加强核心竞争能力。在生产价值链的技术开发、产品制造和市场营销三大环节中,跨国公司更多的是“抓两头”,即紧紧抓住技术创新、技术标准的制定和推广、新产品的开发和升级,同时,控制产品销售渠道,在品牌管理、市场营销甚至售后服务几个环节上不惜重金。非核心职能,如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密集型部分、不太复杂的产品装配、产品分销的物流组织等则被外包到低成本地区。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全球生产体系的建立是以实现技术优势为前提的。以世界最大的半导体制造商英特尔公司为例。它通过整合生产体系,使其达到“将特定的活动部署在最合适的地方”的战略部署,将半导体成本结构中高附加价值部分——硅片生产与加工以及核心技术的研发活动留在美国,而将劳动密集程度较高的装配和测试活动转移到低成本地区。目前,英特尔公司大约66%的制造劳动力在美国、11%在马来西亚、8%在菲律宾、4%在爱尔兰、3%在以色列、1%在中国,因此保持了其核心技术和生产工艺的内部化。英特尔公司的许多竞争对手如摩托罗拉、飞利浦、东芝、NEC等公司也先后以同样的企业内部分工为基础,重新组织自己的国际生产体系(世界投资报告,2002)。
趋势之二:技术创新全球化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跨国公司只有在技术这一战略要素上取得主宰权,才能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和地位。跨国公司技术创新全球化作为一种战略行为,就是通过在全球范围内知识的创造、转移和利用,整合全球的技术和知识资源,以达到实现和保持技术优势的目标。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高科技产业的跨国公司加快了技术创新国际化的步伐,一改以往单一在母国进行研究与开发活动的做法,根据不同国家在科技实力以及科研基础设施的比较优势和市场需求的特点,在全球范围内有组织地进行研究与开发合作,以提高技术创新效率。研究分散化意味着跨国公司体系将自己的发明能力与东道国的技术力量结合在一起,创造了更多的技术,增强了跨国公司的技术创新竞争优势。跨国公司的跨国R&D活动显然正在随着跨国公司其他职能的全球化与一体化而走向全球化,尽管速度要慢一些。随着跨国公司建立新的沟通与组织系统,内部交易与协调成本的不断下降,跨国公司国际生产的增长必然导致更多的国外(适应性和支持性) R&D努力。
跨国公司技术创新全球化具体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研究与开发活动的全球分散化。Kuemmerle(1999年)在对医药和电子业世界最大32家跨国公司进行调查后发现,这些跨国公司共在海外建立了156个R&D分支机构,平均每家有海外研究与开发机构4.9个。如日本佳能公司在5个国家建立8家研究中心和实验室,摩托罗拉公司在7个国家建立14家研究机构。随着海外研发机构的增多,跨国公司海外R&D投入也大幅增长。二是以技术为主的战略联盟成为跨国公司技术创新的重要来源。特别是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航空航天、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研究与开发具有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的特性,任何一家公司都无法单独承担研发的成本及风险。
以医药行业为例,医药跨国公司之间战略联盟的90%表现为国际技术战略联盟。现代生物医药的研发过程表现为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对资金投入、技术、人才以及组织管理等各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研究表明,跨国医药公司研发一种新药需要3亿~8亿美元的投入,研发周期为7~10年。因此,随着研发活动对资源投入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医药跨国公司对自身资源有限性和全球战略重要性认识的逐步深入,医药业特别是生物制药行业国际技术战略联盟持续发展,呈现出一种迅猛上升的趋势。资料表明,生物医药行业占国际技术战略联盟的比重从1995年前的14%提高到1999年的28%。
当然,高科技产业跨国公司的研发活动也表现出国际分工的阶梯性特征。一般而言,母国研发机构主要面向全球市场进行基础性研发,核心技术仍然被保留在其总部;设立于海外的研发机构则侧重于开展能够满足当地市场需求的新产品的研发或是为了降低研发成本以及利用其他国家丰富资源等,这种动机在发展中国家表现得尤为明显。
以上是跨国公司海外R&D投资的动因、形态和效果的动态互动系统模型图,在大的边框内的箭头表示系统内各因素的作用方向。左边横跨边框内外的虚线箭头表示系统外因素对投资诸动因的作用,诸如经济全球化的制度性因素、以信息化为中心的现代科技革命引起的技术性因素、产业组织系统的竞争与垄断及其相互关系带来的经济环境因素、经济和科技发展不平衡引起的资源组合的结构性变化因素等,这些都是系统外变量,它们会不断地以错综复杂的动态形式影响海外R&D投资动因,我们用两条虚线表示这一影响路径,意思是这种影响是不断进行的、反复进行的,如果再将它和系统内的各因素联系起来,就表示投资动因的动态变化还会因系统外因素的变化而进一步做出调整。上图最重要的还是要说明投资动因、投资形态、投资效果三个模块之间的动态关系。上述分析已经说明了投资动因的二种或三种因素组合便会带来投资行为,而且决定了不同的因素组合会采取不同目的或不同性质的投资形态;投资行为的结果是带来投资效果,因为投资形态的不同也会相应地带来不同的效果。
图1-1 跨国公司海外R&D投资动因、形态、效果互动模型
趋势之三: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为内容的“归核化”
近十几年来,跨国公司战略调整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经营业务进行调整。有人把它称为“归核化战略”,即把公司的业务归拢到最具有竞争优势的行业上;把经营重点放在核心行业价值链中自己优势最大的环节上;强调核心能力的培育、维护和发展;通过实施战略性外包以扩大公司的差异性竞争优势。
归核化战略不等于专业化战略,多数大企业在实施归核化战略后仍有多项核心业务,只是它们的多元化程度有所降低,归核化战略强调的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如何保持和增强,因此,也可以把归核化战略概括为“围绕核心能力的适度多元化战略”。
在高技术产业领域,跨国公司实施归核化战略是通过三个途径实现的:第一,将市场前景黯淡、盈利能力差的业务部门“砍掉”。松下电器集团从2003年开始进行彻底的事业结构重组,把原有的200多个事业部改造为14个新的事业领域;索尼公司也从2003年4月开始将100多个业务领域重组为7个分支机构,包括4个网络公司和3个业务集团。第二,通过兼并与收购,强强联合,优势互补。20世纪末,世界排名前列的跨国医药公司大多进行了不同规模的兼并、重组,形成了一批超大规模的制药企业。自1998~2004年6月,国际医药市场共发生了九起大并购案。通过并购,2000年的世界制药50强已经调整为2002年的世界制药前40强,国际药业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世界前20家制药跨国公司的市场集中度达到60%。第三,对附加价值低的业务进行战略性外包。据2001年华尔街公布的一份有关业务外包的调查报告显示,通过对电脑及外围设备、电子通信、工业及仪器制造、医疗设备、航空航天、消费类电子、工业自动化等领域的200家OEM(原始设备制造商)主要厂商和240位产业专家进行的调查,得出了目前全球业务外包/专业代工的特点: 77%的OEM主要厂商计划在未来几年里下达高额的业务外包订单,这种订单占销售额的比例从1998年的30%提高到2002年的54%,其中电子通信产业从36%提高到63%。伴随着跨国公司外包业务的扩大,合同制造商的兴起也成为近年来国际生产体系的新趋势。目前,全球最大的四家合同制造商的年营业额都超过了100亿美元。
趋势之四:以战略联盟为主要形式的企业间合作进一步加强
战略联盟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或特定事业和职能部门),为达到共同拥有市场、共同使用资源等战略目标,通过各种协议、契约而结成的优势相长、风险共担、要素水平式双向或多向流动的松散型网络组织。战略联盟多为长期性联合与合作,是自发的、非强制性的,联盟各方仍旧保持着原有企业管理的独立性和完全自主的经营权。因此,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总会在一定的时间或一定的区域受到自身资源有限的束缚,而组建战略联盟可以拓展企业可配置资源的范围,实现优势互补,产生更大的综合优势。因而战略联盟或各种各样的合作成为众多软件企业提高竞争力的有效选择。
例如,英特尔(Intel)公司与微软公司的“Wintel联盟”就是软硬件企业间合作的一个典范:在个人计算机(PC)大量涌现的时代,在摩尔定律(每18个月,芯片的性能提高一倍,而价格则为原来的一半)的推动下,作为世界主要芯片制造商的Intel不断推出速度更快、功能更强的处理器,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微软公司研制的一代又一代的操作系统,在服务器领域双方则有Intel架构的服务器与微软NT4和Windows Server 2000等服务器软件、Intel奔腾处理器与微软Server 2003操作系统的配合。在双方的努力下,“Wintel联盟”的产品占据了绝大多数个人计算机市场和一大部分低端服务器市场,给两个企业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
可以预见,随着软件产业的发展,企业间的合作将得到进一步的加强:软硬件企业间、不同层次上的软件企业间甚至同一层次上的直接竞争对手之间,各种类型的战略联盟、技术合作、市场合作等将日益增多,呈现出一种交叉型的立体网络化态势。
趋势之五:强调企业的灵活性和应变速度——组织结构扁平化、网络化
20世纪末,信息技术革命和网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市场的快速变化,并导致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此时,对市场需求的反应速度已经成为市场竞争的一个主要因素,企业进入了快速竞争的时代。面对变化,跨国企业分别进行了称为“企业流程再造”及“企业X再造”的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使公司组织结构更趋网络化、扁平化,管理层次大幅度减少,授权和分权更为普遍。一方面,这种组织结构缩短了信息流程,促进了信息的充分利用,使公司管理层更加贴近市场,易于做出符合市场发展要求的理性决策;另一方面,这种管理结构使跨国公司总部可以抛开具体的管理事务,集中精力研究和把握公司的整体战略,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目前世界知名的大型跨国公司均已采用网络管理结构。
趋势之六:注重并购重组,实现低成本扩张
20世纪末,兼并收购取代新建投资成为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主要形式。在高技术产业,跨国公司的兼并与收购更是在强强之间进行。IBM公司由一个传统硬件厂商转变为一个软件企业,就以兼并与收购为主要手段,迅速实现了转型: 1995年,以35亿美元收购莲花公司(Lotus),同时将软件部门划出,组建成一个独立的子公司; 1996年收购Tivoli公司,并将Java推向工业标准; 2001年,斥资10亿美元收购Informix公司,并拥有524项专利; 2002年12月6日,它又斥资21亿美元收购工具软件制作公司瑞理软件公司(Rational Software);此外,还先后收购了Candle Corporation、Cyanea Systems等软件公司以及普华永道顾问咨询公司。截至2003年年底,IBM软件已经拥有WebSphere、DB2、Lotus、Tivoli、Rational五大业务群和品牌,成为仅次于微软公司的全球第二大软件公司。IBM的案例告诉我们,随着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软件产业的成长,兼并和收购将成为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主要手段之一,被兼并和收购的对象也将扩大到一些行业内的某些大企业,近年来软件产业中的一些行动,比如Microsoft公司拟收购Google公司、Symantec公司、SAP公司等,Oracle公司拟收购PeopleSoft公司等,已经充分印证了这种趋势。
趋势之七:知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处于高技术产业跨国公司企业管理的核心地位
与一般工业企业相比,高技术企业的资产中知识等无形资产占的比重更大,日常经营中的总成本费用支出中,与人工有关的费用所占比例也更大。可以说,高科技企业的成功来源于更有效和更快速地获取、整理、传播、利用知识。在这种情形下,知识成为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知识管理是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发挥人们的创造力成为管理努力的方向。因此,在高技术跨国公司各项企业管理工作中,知识管理、人力资源开发处于核心地位。
所谓企业知识管理,就是以企业知识为基础和核心的管理,是对企业生产和经营依赖的知识及其收集、组织、创新、扩散、使用和开发等一系列过程的管理,也是对各种知识的连续过程管理,以满足企业现有和未来的需要,确认和利用已有的和获取的知识资产,实现最大价值。企业知识管理力图能够将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恰当的人,以便使他们能够做出最好的决策。
因此,企业知识管理不同于信息管理,信息管理包括信息的收集、筛选、分类、分析、评价和分配、利用等内容,而知识管理则强调把信息、人力资源、知识、市场与经营过程等协调统一起来,从而最有效、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经营效果。二者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企业知识管理强调对人力资源和知识的开发和利用。
例如,IBM公司的知识管理主要集中在9个方面:团体和团队;知识战略;专家网络管理;客户知识;技术的目标;知识经济;创新;灵活性和响应能力;社会资本。其在每一个领域内主要进行一些最基本的研究,以求建立未来跨国公司的学习框架。
另外,提倡人本管理、重视人力资源开发与软件企业知识管理是相辅相成的。人本管理将人视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倡导围绕调动企业中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展企业的一切管理活动,其核心是理解人、尊重人、激发人的热情,实现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的目标。
(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企业面临的机遇
(1)国际分工不断深化,各国产业结构互动增强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伴随国际分工的深化,各国产业结构的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一国开放的产业结构意味着产业发展的空间不仅是国内市场,而且还有国际市场,开放程度越高,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就越强。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产业从中低档加工制造业为起点参与国际竞争,在大量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加快发展后,正在逐步向更高附加价值、更大技术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和技术开发能力延伸,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与技术分工格局中的地位。
(2)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给中国企业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20世纪90年代以来科技全球化趋势日趋明朗,表现在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向海外转移先进技术的速度大大加快;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从内部创新为主转向利用内部和外部两种技术资源。为了缓解创新的压力和风险,技术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也寻求在技术上与竞争对手的合作。各国技术系统的开放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科技全球化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第三方技术供给大量出现。在技术密集型产业,形成了大量专业性研发与设计企业,其业务是接受其他企业的委托从事研发和设计工作。
科技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为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源泉。中国已经通过“引进来”获得了巨大的技术外溢效应。(2)今后,中国企业必须通过“走出去”,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实现产业和产品的技术升级。从这个意义上说,技术型的境外投资应成为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重要形式。
通过境外投资利用全球科技资源的方式包括收购合并拥有核心技术的外国企业;在海外科技资源密集的地区建立研究与开发中心;与外国企业建立技术开发联盟;委托第三方技术研发机构进行有针对性的研发和产品设计等。我国已经有相当一批外向型企业在其国际化发展中,技术研发机构先行一步,通过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迅速形成了技术优势,成为企业建立和巩固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3)有利于加快我国企业的战略重组和战略联盟。
随着跨国公司大规模进入中国,也给中国企业带来更多的合作机会,为中国企业缩小与外国企业的差距提供了有利条件。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中国本土市场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这一环境促使更多的中国企业加快国际化进程,通过购并和重组,增强竞争实力和地位。
2.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企业面临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是一种趋势,面对这种挑战,企业必须做的是努力使公司实现全球地方化。跨国公司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经营环境,已经或正在紧锣密鼓地加快在全球范围内布局生产体系,调整竞争战略。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才刚刚开始,面对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制定合理有效的国际经营战略。
挑战之一:全球范围空前规模的行业整合和集中,使“后来者”的赶超更加困难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全球的跨国兼并风起云涌。企业大量卖出其“非核心业务”以便能够增强核心业务,提升资产质量。结果导致产业的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寡头垄断加剧。世界前两大飞机制造商占据着全球大型商用飞机80%的市场;全球80%的燃气轮机市场也被三家企业控制;全球数码相机市场的80%的份额也被5家企业瓜分。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空前规模的行业整合和集中,使得全球经济体系的制高点几乎全部被来自高收入国家的企业所占据。这一状况使后发展型跨国公司要打破现有的竞争格局变得十分困难。
挑战之二:商业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
在市场开放和经济自由化的驱使下,各行业的市场竞争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激烈。生产能力中越来越多的部分成为全球性的系统。这意味着企业将运行在有更多的竞争对手的环境中,而这些对手来自于各个方向——国内外、产业内和产业外。企业能够影响市场的手段,如价格战越来越有限。
挑战之三:人才竞争
企业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人才的竞争。在国际竞争方面,中国企业缺乏参与国际竞争的经验,更缺乏懂得国际竞争规则、有丰富国际管理经验的高级人才。与跨国公司相比,中国企业还缺乏合理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
挑战之四:公司治理
未来国际竞争不仅是人才之间的竞争,也是企业制度和公司治理效率的竞争。良好的公司治理是企业长期健康发展的制度保证。其中,健全的产权制度是企业发展的必要前提。中国企业的公司治理具有明显的“过渡+转轨”的特征。“所有者缺位”、“内部人控制”、缺乏激励机制等公司治理的弊端仍是直接影响中国企业发展的制度障碍。只有加快我国企业的公司治理改革,才能为企业决策的科学化和现代化提供坚实的基础。
数字证书的安全防范_电子商务与网络安全
任务4 数字证书的安全防范
任务综述
通过此任务的学习,学生要掌握对网站运行过程中数据传输的安全保证设置方法,掌握数字证书安全防范的具体操作方法。
任务分析
前述任务中重点学习和训练了网络的“室内”安全性,即什么人能进入(登录)与进来后能使用什么资源(权限),但还远远不够。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迫切需要“全程”的安全,即数据在网上传输的路途中(室外)也必须安全。
Windows 2003 为电子商务提供一个理想的平台,其“室外”安全性包括证书管理、CA服务、公用密钥结构PKI,保证了电子商务的开展。结合Windows 2003的IIS6.0服务,可快速创建一个网上电子商务的平台。Windows 2003中有两种验证协议,Kerberos和公钥基础结构(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PKI),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Kerberos是对称密钥,而PKI是非对称密钥。
SSL(Secure Sockets Layer)3.0协议作为 Web 服务器安全特性,提供了一种安全的虚拟透明方式来建立与用户的加密通信连接。SSL 保证了 Web 内容的验证,并能可靠地确认访问被限制的Web站点的用户的身份。
可以通过 SSL要求试图访问被限制的 ASP 应用程序的用户与自己的服务器建立一个加密连接,以防止用户与应用程序间交换的重要信息被截取。
任务实施
一、建立SSL安全机制
IIS的身份认证除匿名访问、基本验证和Windows请求/响应方式外,还有一种安全性更高的认证,即通过SSL安全机制使用数字证书。证书用途为:
(1) 服务器的认证。使用证书可为网络中的客户机对服务器进行认证,特别在电子商务中要提供服务的服务器的可靠性,一般代表商家。
(2) 客户机的认证。为服务器提供客户机的认证,一般代表客户。
(3) 数字签名。既用于商家也用于客户。
(4) 加密E-mail。用于加密商业信函。
(5) EFS(Encrypting File System)。加密文件系统。
(6) IPSec。使用证书来加密基于IP层的传输。
SSL(加密套接字协议层)位于HTTP层和TCP层之间,建立用户与服务器之间的加密通信,确保所传递信息的安全性。SSL工作在公共密钥和私人密钥基础上,任何用户都可获得公共密钥加密数据,但解密数据须通过相应的私人密钥。使用SSL安全机制时,首先客户端与服务器建立连接,服务器把它的数字证书与公共密钥一并发送给客户端,客户端随机生成会话密钥,用从服务器得到的公共密钥对会话密钥进行加密,并把会话密钥在网络上传递给服务器;会话密钥只有在服务器端用私人密钥才能解密。由此,客户端和服务器端就建立了一个惟一的安全通道。
建立SSL安全机制后,只有SSL允许的客户才能与SSL允许的Web站点进行通信且在使用URL资源定位器时输入https://,而不是http://。
二、操作办法
首先要安装认证服务,以便生成认证的颁发机构。认证服务不是Windows 2003的默认服务,需在Windows 2003安装完后以手工添加。安装过程的核心步骤包括以下6个方面。
(1) 选择主服务器。根CA可以运行在任何一个Windows 2003 Server平台上。
(2) 命名。CA的名称将记录在认证书中,以后不能改变。必须在命名时考虑多种因素,如机构命名习惯,现在和将来能够与其他CA相区别等。
(3) 密钥生成。CA的密钥对在安装过程中生成且对于CA而言是惟一的。
(4) CA认证。如果是根CA,安装过程中将自动生成一份用自己的公用密钥/私人密钥对签名的CA认证书。如果是一个子CA,可以生成一个认证请求,将它发送给某个中间CA或根CA。
(5) 集成活动目录。关于CA客体的信息将在安装过程中记录在活动目录里,可以向域客户提供关于有效CA以及发布的认证类型的信息。
(6) 发布策略。企业性CA的创建会自动安装和配置微软提供的企业策略模块。经过授权的管理员可以修改这些策略,但大多数情况下不必要这样做。
安装企业根CA的方法是。定位到“控制面板”,双击“添加/删除程序”,单击“添加/删除Windows组件”,选中“证书服务”,单击“下一步”,如图4.1所示。
选中“企业根CA”,并选中“高级选项”,单击“下一步”,如图4.2所示。
图4.1 安装证书服务
图4.2 选择证书颁发机构类型
在建立认证服务之前,选择一种适应需要的认证模式非常关键,安装认证服务时可选择4种CA模式,每种模式都有各自的性能和特性:
(1) 企业根CA。是认证体系中最高级别的证书颁发机构。它通过活动目录识别申请者,并确定该申请者是否对特定证书有访问权限。如只对组织中的用户和计算机颁发证书,则须建立一个企业的根CA。一般讲,企业的根CA只对其下级的CA颁发证书,而下级CA再颁发证书给用户和计算机。安装企业根CA需要如下支持:
第一活动目录:证书服务的企业策略信息存放在活动目录中。
第二DNS名称解析服务:在Windows 2003中活动目录与DNS紧密集成。
第三对DNS、活动目录和CA服务器的管理权限。
要向活动目录颁发证书,安装CA的服务器必须是“Cert Publisher”组中的成员。
(2) 企业下级CA。是组织中直接向用户和计算机颁发证书的CA。企业下级CA在组织中不是最受信任的CA,它还要有上一级的CA确定自己身份。
(3) 独立根CA。是认证体系中最高级别的证书颁发机构,独立CA不需活动目录,即使域中的成员也可不加入到域中。独立根CA可从网络中断开放置到安全的地方。独立根CA可用于向组织外部的实体颁发证书,同企业根CA一样,独立根CA通常只向其下一级的独立CA颁发证书。
(4) 独立CA。将直接对组织外部的实体颁发证书。建立独立CA需要上一级CA支持:
比如组织外部的第三方商业性的认证机构。
因为独立CA不需加入到域中,因此要有对本机操作的管理员权限。
设定高级中的列表,各选项的意义如表4.3所示,单击“下一步”,如图4.3所示。
表4.3 value参数
输入CA的标识信息和有效期限,单击“下一步”,如图4.4所示。
选择证书数据库文件和日志文件的目录,单击“下一步”,如图4.5所示。
证书服务会配置Internet信息服务,会暂停这项服务并弹出如图4.6所示的提示对话框,单击“确定”按钮。
安装证书服务。安装成功后在“管理工具”中会增加“证书颁发机构”服务。
图4.3 高级选项
图4.4 输入CA的标识信息
图4.5 选择证书数据库文件和日志文件的目录
图4.6 确定暂停IIS服务
三、证书与IIS结合实现Web站点的安全性
申请和使用证书颁发证书的机构创建后,就要申请和使用证书。
(1) 服务端(Web站点)安装证书。首先,利用IIS创建Web站点(如“rootca”)。
选择“开始”→“程序/管理工具”→“Internet信息服务”,选择站点“rootca”,单击鼠标右键,选择“属性”,转到“目录安全性”选项卡,选择“服务器证书”,从CA安装证书,如图4.7所示。
启动“Web服务器证书向导”,单击“下一步”,如图4.8所示。
图4.7 安装证书
图4.8 启动“Web服务器证书向导”
选择“创建一个新证书”,单击“下一步”,如图4.9所示。
选择“立即发送请求到一个在线证书颁发机构”,单击“下一步”,如图4.10所示。
图4.9 创建一个新证书
图4.10 立刻申请证书
选择加密密钥的长度,单击“下一步”,如图4.11所示。
输入组织名“hb”和部门名称“kjz”,单击“下一步”,如图4.12所示。
图4.11 选择加密密钥的长度
图4.12 输入组织名和部门名称
输入站点的公共名称,如“TOP”,单击“下一步”,如图4.13所示。
设置证书的地理信息,单击“下一步”,如图4.14所示。
图4.13 输入站点的公共名称
图4.14 设置证书的地理信息
选择证书颁发机构,单击“下一步”,如图4.15所示。
确认证书,单击“下一步”,如图4.16所示。
图4.15 选择证书颁发机构
图4.16 确认证书
完成证书的安装,单击“完成”,如图4.17所示。
图4.17 完成证书的安装
图4.18 “rootca属性”对话框
图4.18指定证书作用可在安全通信栏中进一步指定证书作用。
四、服务器端(Web站点)设置SSL
单击“编辑”,选中“申请安全通道(SSL)”,选择“接收客户证书”,如图4.19所示。
单击“确定’,停止、启动站点,使设置生效。
图4.19 启动SSL
五、客户端(IE浏览器)的设置
从一台客户机(在此为Windows XP)的IE浏览器上,键入CA服务器的IP地址,为客户机申请证书,如图4.20所示。
选择“用户证书”,单击“下一步”,如图4.21所示。
图4.20 为IE浏览器设置申请证书
图4.21 选择“用户证书”
选择“提交”,如图4.22所示。
等待服务器的响应,如图4.23所示。
图4.22 选择“提交”
图4.23 等待服务器的相应
提交成功以后,会返回一个页面告知证书已成功提交,挂起状态就是等待CA中心颁发此证书。
接下来启动管理工具里的证书颁发机构,在待定申请中找到刚刚的申请条目,然后单击鼠标右键选择颁发即可。
继续安装证书,如图4.24所示。
证书安装成功,如图4.25所示。
图4.24 安装证书
图4.25 证书安装成功
六、进行安全通信
利用普通的HTTP进行浏览,将会得到错误信息“该网页必须通过安全频道查看”,如图4.26所示。
利用HTTPS进行浏览,系统将通过IE浏览器提示客户Web站点的安全证书问题,如图4.27所示。
图4.26 利用普通的HTTP 进行浏览
图4.27 客户查看Web 的证书
客户端将向Web站点提供自己从CA申请的证书给Web站点,使客户端(IE浏览器)和Web站点之间的通信被加密。
SSL安全机制的实现,将增大系统开销,增加服务器CPU的额外负担,降低系统性能,在规划时建议仅考虑为高安全度的Web目录使用。
知识拓展
一、SSL
SSL(加密套接字协议层)位于HTTP层和TCP层之间,建立用户与服务器之间的加密通信,确保所传递信息的安全性。SSL是工作在公共密钥和私人密钥基础上的,任何用户都可获得公共密钥加密数据,但解密数据须通过相应的私人密钥。
二、CA
CA(Certificate Authority)是数字证书认证中心的简称,是指发放、管理、废除数字证书的机构,其作用是检查证书持有者身份的合法性,并签发证书(在证书上签字),以防证书被伪造或篡改,从而对证书和密钥严格管理。 数字证书实际上是存于计算机上的一个记录,是由CA签发的一个声明,证明证书主体与证书中所包含的公钥的惟一对应关系。证书包括证书申请者的名称与相关信息、申请者的公钥、签发证书的CA数字签名及证书的有效期等内容,其作用是使网上交易的双方互相验证身份,保证电子商务安全进行。
三、Kerberos对称密钥
Kerberos来源于希腊神话“三个头的狗——地狱之门守护者”,现指Kerberos 网络的第三方认证协议,其设计目标是通过密钥系统为客户机/服务器应用程序提供强大的认证服务。该认证过程的实现不依赖于主机操作系统的认证,无须基于主机地址的信任,不要求网络上所有主机的物理安全,并假定网络上传送的数据包可以被任意地读取、修改和插入数据。在此情况下,Kerberos 作为一种可信任的第三方认证服务,通过传统的密码技术(如共享密钥)执行认证服务。认证过程具体为:客户机向认证服务器(AS)发送请求,要求得到某服务器的证书,然后 AS 的响应包含这些用客户端密钥加密的证书。
证书由三部分内容构成:一是,服务器“ticket”;二是,一个临时加密密钥(又称为会话密钥“Session Key”);三是,客户机将“ticket”(包括用服务器密钥加密的客户机身份和一份会话密钥的拷贝)传送到服务器上。会话密钥可(现已由客户机和服务器共享)用来认证客户机或认证服务器,也可用来为通信双方以后的通信提供加密服务,或通过交换独立子会话密钥为通信双方提供进一步的通信加密服务。
四、网站进行安全性测试
网站安全问题对于有交互信息的网站及进行电子商务活动的网站尤其重要,因为取得线上客户的信任是电子商务成功的关键。因此,企业必须规划设计信任建立的措施,确认 Internet 交易的安全性即可取得客户的信任。网站的安全因素是多方面的,从网站组成结构上分有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和通信设备设施的;从内容上分有技术的和管理的;从管理上分有内部的和外部的等。主要有四方面的问题:
(一)网站系统自身的安全测试
网站系统的自身安全与否直接关系到网站安全,网站系统的安全功能较少或不全,以及系统设计时疏忽或考虑不周而留下的“破绽”,都会给危害网站安全的人和事留下许多“后门”。网站系统安全测试主要包括文件检测、口令检测、守护进程检测、设备文件检测、用户占用磁盘空间检测、用户最后登录时间显示、系统文件检测、普通用户登录环境检测、超级用户登录环境检测、特权文件检测、系统保护设置问题检测等。
(二)网站系统中数据的安全测试
网站的信息数据是存放在计算机数据库中的、通常也指存放在服务器中的信息集,供不同的用户共享。电子商务网站一般会将商品信息、购物篮、使用者资料和订单信息存放在数据库中。数据库可以不位于主控服务器上。数据库服务器可把防火墙与 Web 服务器分隔开,这将增加测试程序的复杂度。数据库测试的目的是判定数据库是否符合要求,由于数据库不是静态的,所以它是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数据库建立后,须建立该数据库的映像,并储存在同一部计算机或另一部计算机上。原始的数据库应保存起来不用,只使用映像的数据库进行测试。此过程须持续执行直至测试成功,如此变更的项目才能并入原始数据库中。
数据库需要测试的五个原因为:
(1) 搜索结果的相关性。搜索选项为线上数据库最常用功能之一。搜索结果提供至其他网页的直接连接省时省力。建立数据库搜索结果的相关性是数据处理的必要工作,该测试应由部署于开发小组的人员执行。此小组扮演线上客户角色,以不同的关键词试用不同的搜寻选项,搜寻结果将依据与关键词的相关度(%)记录。
(2) 查询的响应时间。查询响应时间为线上交易的关键之一。数据库响应查询的时间必须非常短。此测试程序的结果可帮助开发人员找出问题,如网络瓶颈、特定查询、数据结构或硬件。
(3) 资料完整性。储存在数据库中的重要资料包含价格、运费表、税金表、订单数据库和客户信息。测试须验证储存资料的正确性。由于资料不断变动,故测试须定期执行。
(4) 资料有效性。资料输入不正确造成的错误称为资料有效性错误,是最常见的资料相关错误,也是系统最难检测出的错误。这类错误常见于大量资料须在极短的时间内输入的状况下,例如把$67误输入为$76。用户可在数据域位加入资料验证规则减低资料有效性的错误。例如,数据库中的数据域位使用 MM/DD/YYYY格式。开发人员可整合资料验证规则,如MM不可超过12,DD 则不可超过31。许多状况下,简单的字段验证规则仍无法检测资料有效性的错误。鉴于此,查询可用来验证数据域位。例如,查询可以比较数据库数据域位中的数字和与来源的数字和。两数字不相同表示至少有一个数据元素不正确。
(5) 可回复性测试。此测试包含强制系统以不同的方式停止作用,以确保:停止作用后,会在预定的时间内恢复处理程序;系统可以容错,即处理程序发生错误不会中止系统的整体功能;自动回复时的资料回复与重新激活能正确执行。如回复动作需要手动操作,确保系统能在预定的时限内修复数据库的平均时间。
(三)网络安全测试
未经授权的使用者窃取存取的机密信息或破坏服务器上的资料造成网站混乱。此类安全疏忽起因于网络安全措施的缺乏。网络操作系统和防火墙负责网络的安全性,网络操作系统须设定为只有身份经过验证的使用者才能存取信息。此外,必须安装和设定防火墙,才能确保资料仅可从网络上固定的一点进行管制。这是防止黑客侵入网络极为有效的方法。例如,黑客尝试从 Web 服务器的 FTP 连接站(标识号25)入侵。使用此连接站作为进入点,黑客即可存取服务器上的资料。黑客也能从任何连接此服务器的机器侵入。因此,安全性测试将暴露出这些容易受侵入的部分,并协助变更网络设定以提高安全性。使用程序测试 Internet 网络的安全性。其中一个用于Microsoft Windows 2003的程序是Intrusion Detection Inc.,提供的KSA(Kane Security Analyst)。
KSA是一个完整的网络安全测试工具,且适用于 Windows 2003 以外的作业环境。主要针对:
(1)使用者权限。
(2)抽取式磁盘位置。
(3)密码规则的安全程度。
(4)登入script和密码过期日的使用。
(5)以纯文字或加密的格式储存密码。
网络安全测试主要包括文件系统测试、远程过程调用测试、网络信息系统测试、引导参数测试、TFTP测试、远程执行测试、RSH测试、FINGER测试、FTP测试、DNS测试、X访问测试、网卡侦听测试、TCP端口显示、UDP端口显示等,可对网络上某一台主机的某项或全部功能进行测试,也可对一个网段中所有主机的某项或全部功能进行测试,给出测试结果报告和相应的安全建议。
(四)Web安全测试
Web安全对于一个Internet安全环境来说是特别重要的一环,因为Web服务有时可能是某个网络的惟一对外开放的服务。它主要包括:Web服务器基本信息检测、Web服务器属主检测、CGI程序检测、符号链接检测、Web目录读写属性检测、访问日志分析、文件更新检测等。
任务总结
通过本任务的学习与训练,学生应全面了解提高电子商务网站传输数据的安全性、保证数据传输的完整性的基本原理,进而掌握网站运行过程中数据传输的安全保证设置方法,掌握数字证书安全防范的具体操作技能。
任务评价
一、评价方法
本任务采用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的方法,对学习目标进行检验。学生本人首先对自己的调研情况进行自查,找出成绩分析不足;小组根据每位同学所做的工作和对调查报告结论的贡献给出综合评价;最后教师针对每个小组的调研报告结合每一位同学给出评价结论,指出改进和努力的方向。
二、评价指标
项目总结
电子商务网站是Internet/Intranet的主要组成部分。在黑客猖獗、病毒肆意的网络中,学会并掌握保障网站信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是电子商务技术的重要内容。当前国内很多网站的安全隐患频发,有时甚至漏洞百出,不堪一击。其原因既有技术经验的不足,也有安全意识缺乏和管理制度不健全。认真分析来自各方面的安全威胁和各个层次存在的安全隐患,进一步明确安全设计的原则对于网站安全设计至关重要。本项目从网站本身所在的平台、网站的结构及代码、数字证书等诸方面讲解并演示、训练了学生关于电子商务网站安全性分析的能力和相应设置的技能。
思考与训练
一、选择题
1. 下面关于计算机病毒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计算机病毒有破坏性,凡是软件作用到的计算机资源,都可能受到病毒的破坏
B. 计算机病毒有潜伏性,它可能长期潜伏在合法的程序中,碰到一定条件才开始进行破坏活动
C. 计算机病毒有传染性,它能不断扩散,这是计算机病毒最可怕的特性
D. 计算机病毒是开发程序时未经测试而附带的一种寄生性程序,它能在计算机系统中存在和传播
2. 在制定网络安全策略时,应该在网络安全分析的基础上,从以下( )两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
A. 硬件与软件 B. 技术与制度
C. 管理员与用户 D. 物理安全与软件缺陷
3. 在公钥加密机制中,公开的是( )。
A. 加密密钥 B. 解密密钥
C. 明文 D. 加密密钥和解密密钥
4. 对于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TCP协议可以提供可靠的数据流传输服务
B. TCP协议可以提供面向连接的数据流传输服务
C. TCP协议可以提供全双工的数据流传输服务
D. TCP协议可以提供面向非连接的数据流传输服务
5. 某用户在域名为wuyouschool.com.cn的邮件服务器上申请了一个账号,账号名为huang,则该用户的电子邮件地址是( )。
A. wuyouschool.com.cn@huang B. huang@wuyouschool.com.cn
C. huang%wuyouschool.com.cn D. wuyouschool.com.cn%huang
6. 所谓“数字签名”是( )。
A. 一种使用“公钥”加密的身份宣示
B. 一种使用“私钥”加密的身份宣示
C. 一种使用“对称密钥”加密的身份宣示
D. 一种使用“不可逆算法”加密的身份宣示
7. Internet的网络治理是使用的下面的( )协议。
A. SMTP B. FTP C. SNMP D. TELNET
8. 克服故障问题的最有效的方法是( )。
A. 数据的安全恢复 B. 事物跟踪处理
C. 数据的备份 D. 限制非法的操作
9. 通用网络治理协议是为了解决( )而产生的。
A. 网络产品治理系统的不兼容问题
B. 治理工作人员操作的不方便问题
C. 网络治理的体系化问题
D. 以上都是
10. 假如发送者利用自己的私钥对要传送的数据实现加密,接收者以发送者的公钥对数据进行解密,这种技术能够实现( )。
A. 数字签名 B. 防止篡改 C. 数据加密 D. 以上都能实现
11. 下面对于密码分析中,难度最大的是( )。
A. 惟密文攻击 B. 已知明文攻击 C. 选择明文攻击 D. 三者难度相当
12. 所谓电子支付是指( )。
A. 在网络上支付现金
B. 在网络上支付支票
C. 在网络上进行交易
D. 在网络上发出或者接收电子单证进行支付
13. 关于B-ISDN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在B-ISDN中,用户环路和干线一般采用光缆
B. B-ISDN采用快速分组交换与ATM,而不采用电路交换
C. B-ISDN中使用虚通路的概念,其比特率不预先确定
D. B-ISDN只能向用户提供2M以下的业务
14. ADSL技术主要解决的问题是( )。
A. 宽带传输 B. 宽带接入 C. 宽带交换 D. 多媒体综合网络
二、简答题
1. 计算机网络安全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的问题?
2. 简述常规密钥密码体制中替代密码和置换密码的原理。
3. 简述公开密钥算法的特点。
4. 常用密钥分配方法有哪些?
任务2 数据库系统安全性
任务介绍
数据库系统是存储重要信息的工具,肩负着管理重要数据信息的任务。数据库的安全问题在数据库技术诞生之后一直存在,并随着数据库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深化。数据库的安全是指保护数据库不被破坏、偷窃和非法使用。一个设计良好的安全模式不仅能保证用户极为便捷地合法操作,同时还应有效地预防和阻断非法操作与意外破坏。
任务分析
数据库系统可理解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数据库,可按一定的方式存取数据;另一部分是数据库管理系统,为用户、应用程序提供数据访问,并具有对数据库进行管理、维护等多种功能。
要访问某个数据库,须首先能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访问正在运行该数据库的计算机系统。同理,要使数据库安全,首先要使运行数据库的操作系统和网络环境安全。数据库系统的安全问题可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一、如何保障数据库系统的机密性
(1) 身份认证,即数据库系统的用户身份认证是保证每个用户是合法的,且是可识别的。
(2) 访问控制,即数据库系统的访问控制主要控制主体对客体的访问、拒绝非授权访问、防止信息泄漏。
(3) 严防推理攻击,即统计数据库要严格防范推理攻击。因为数据库中存放的数据往往具有统计意义,入侵者常利用已公开的、安全级低的数据推断出安全级高的机密信息。
(4) 可审计性,即数据库系统对非法用户的侵入行为及信息泄密与破坏的情况能跟踪审计。
二、保障数据库系统的完整性
(1) 物理完整性。数据库系统的物理完整性保障数据库物理存储介质及物理运行环境的正确与不受侵害。
(2) 逻辑完整性。数据库系统的逻辑完整性包括数据库逻辑结构完整性及数据库主码完整性两个主要方面。
(3) 元素完整性。数据库系统的元素完整性是保障各客体数据元素的合法性、有效性、正确性、一致性、可维护性及防止非授权修改与破坏。
三、保障数据库系统的可用性
数据库系统的可用性能保障数据库系统资源可以存取,易于使用,方便操作,界面友好等。
学生以个人为单位根据教师要求建立数据库并设置安全的登录账户和访问数据库的账户;之后以分组形式互相访问,体会不同访问权限对于数据库操作的区别。
任务实施
为保证数据库系统的安全性,需要采取数据库的安全策略与配置。步骤如下:
第一步,系统安全策略。
系统安全策略的内容主要包括数据库用户的管理、用户的鉴别、操作系统的安全。以典型的电子商务后台数据库SQL Server 2000为例,演练用户的安全性管理。
(1) 管理服务器的安全性。对于Windows 账号,账号名采用“域名(或计算机名)/用户(或组)名”的形式,比如Dragon域的用户Administrator,就使用“Dragon\ Administrator”作为他的账号名。对于Windows内建本地组,如Administrators、Users和Guests的账号名可以用“BUILTIN”代替域名(或计算机名),比如内建的Administrators组,账号名“BUILTIN\ Administrator”,如图5.16所示。
图5.16中服务器连接权(Server Access)一栏,显示是否允许该用户登录服务器,Permit表示允许该账号登录,Deny则表示拒绝该账号登录,图中所有用户账号都允许登录服务器。
可以将企业中具有相同权限的用户在Windows中组成一个组,并将这个组作为一个整体映射成SQL Server的一个登录账号,并对这个账号赋予操作数据库的权限,这样就可以统一管理这些员工使用数据库的权限。比如,可将企业销售部门员工在Windows中组织为Market组,再分别为这个组在SQL Server中建立登录账号,就可以一次性地为一个部门所有员工授予访问销售部门数据库的权限;当员工离开该部门时,可将他的账号从其原属于的Windows组中撤出,剥夺他对数据库的访问权限。
图5.16 SQL Server 2000服务器登录账号
为Windows用户或组在SQL Server中建立登录账号,可使用企业管理器,通过展开企业管理器,在其安全性的登录一项中选择新建登录,登录名为“WORKGROUA025B6\zxl”,如图5.17所示。继而,在Database下拉列表框中选择默认数据库,在Language下拉列表框中选择默认语言,同时选择qiye_2作为默认数据库,英语作为默认语言,单击Data Access标签,为这个账号指定允许他访问的数据库。
(2) 管理数据库的用户。一台服务器除有一套服务器登录账号列表外,每个数据库中都有一套相互独立的数据库用户列表。每个数据库用户都与服务器登录账号之间存在一种映射关系,管理员可以将一个服务器登录账号映射到用户需访问的每一个数据库中的一个用户账号或角色上。一个登录账号在不同的数据库中可映射成不同的用户,从而具有不同的权限。
图5.17 SQL Server登录账号设置
第二步,数据安全的策略。
数据安全包括在对象层上控制访问和使用数据库的机制。数据安全策略应确定能访问特殊的模式对象、允许每个用户在对象上所做的特殊操作。例如,访问数据库表时,一些用户只能执行SELECT和INSERT语句,而不能执行DELETE语句。
数据安全通过授予系统权限和对象权限、或通过角色的方法来实现,图5.18中“zxl”用户只能拥有对数据库对象的查询和插入操作的权限。
第三步,口令管理策略。
依赖于口令的数据库安全系统需要口令在任何时候都处于保密状态,因为口令极易被偷窃、伪造和滥用。为更好地控制数据库安全,数据库口令管理的策略应由DBA和安全员,通过用户的配置文件控制。
第四步,数据完整性维护。
数据库安全的一个重要措施是数据的完整性维护,其涉及数据库内容的正确性、有效性和一致性。实现数据完整性是保护数据库数据的正确性、有效性,使其免受无效更新的影响。
事务是数据库系统中访问数据对象的基本单位,一个系统很容易保证单个事务处理时的数据有效性,然而,在一个多用户的系统中,各个事务不可能总是相互隔离不串行运行,故应具有并发控制机制。系统可能会因各种问题而引起数据库中的数据紊乱,这就需要有数据库恢复机制。因此,数据库的完整性包括语义完整性、并发控制和恢复。
第五步,数据库审计。
在数据库系统中,数据的使用、审计和记录是对同时进行的程序或用户使用数据库资源(包括数据)的情况进行记录和审查,对审计的事件记录进行分析,查出原因。审计的主要任务是应用一旦出现问题时,审计人员对审计的事件记录进行分析、查明原因。
第六步,数据库加密。
对数据库数据的加密可以在OS、DBMD内核层和DBMS外层三个不同的层次实现。
(1) 在OS层实现加密。由于无法辨认数据库文件中的数据关系,从而无法产生合理的密钥,也无法进行合理的密钥管理和使用。所以,在OS层对数据库文件进行加密,而对于大型数据库来说,目前还难以实现。
(2) 在DBMS内核层实现加密。在DBMS内核层实现加密是指物理存取之间完成加/解密工作,DBMS和加密器之间的接口需要DBMS开发商的支持。这种加密方式的优点是加密功能强,且加密几乎不会影响DBMS的功能。其缺点是在服务器端进行加/解密运算,从而加重数据库服务器的负载。
(3) 在DBMS外层实现加密。采用此种加密方式,加/解密运算可以放在客户端进行。其优点是不会加重数据库服务器的负载并可实现传输加密;缺点是加密功能会受到一些限制。
图5.18 用户权限设置
知识拓展
一、数据库管理系统
当前最为广泛使用的数据库类型是关系数据库。现通过某些关系数据库的实例说明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
数据库系统主要包括应用程序、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和数据库管理员,数据库是可被多个用户共享的数据集合,将按指定的组织形式保存在存储介质之上。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是对数据库进行管理的系统软件,能实现数据库系统的各种功能。数据管理员(DBA)的主要职责是负责数据库的规划、设计、协调、维护和管理等。
关系数据库采用关系数据模型。关系数据模型是以集合论中的关系概念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数据模型。从形式上看,关系相当于一个表(Table),其中表中一行称为元组,表中一列称为属性。元组中的每一个值称为分量。每个属性对应一个值的集合,作为其可以取值的范围,称为该属性的域(Domain)。在关系数据模型中,“关系”与“表达”两个术语可以互相通用。关系模式则是对关系的描述,说明关系的每个元组应满足的条件,包括关系名、组成该关系的属性名等。
二、数据库安全的重要性
数据库系统是一种系统软件,和其他软件一样需要保护。数据库的安全之所以重要,主要原因有:
一是,数据库中存放的大量数据,在重要程度及保密级别上可分为多类。这些数据为许多用户共享,而各用户的职责和权限又有所不同。因此必须限制数据库用户,使他们得到的只是他们所必需的、与他们的权力相适应的数据,而并非整个数据库的数据。不仅不允许用户访问非授权的数据,还要严格控制用户修改数据库的数据,以免因某一用户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修改了数据,而对其他用户的工作造成不良影响。
二是,因数据库的数据冗余度小,数据库一旦被修改,原来的数据就遭破坏,且几乎没有同等的数据帮助恢复原来的值。因此,必须有一套数据库恢复技术,保证在系统或程序出现故障后,帮助恢复数据库。
三是,联机工作的数据库可以支持许多用户同时进行存取,故须采取措施防止由此引起破坏数据库完整性的问题与面临的安全威胁。
四是,由于数据库涉及其他应用软件,因而数据库的安全还涉及应用软件的安全与数据的安全。
总之,数据库系统在给用户带来方便和效率的同时,也给人们提出对安全方面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数据库的安全问题。
三、数据库面临的威胁
数据库面临着严重的安全威胁,对数据库安全的威胁主要来自于以下因素,具体情况如图5.19所示。
一是,数据输入或处理中的错误。例如,准备输入的数据在输入前已被修改、有的机密数据在输入到计算机之前已被公开、在数据处理操作中的误操作等,均会导致数据出错。
二是,硬件故障引起的信息破坏或丢失。例如,软盘机或硬盘机故障造成存储的信息丢失或被破坏。
三是,软件保护功能失效造成信息泄漏。例如,操作系统设计上的缺陷,缺少存取控制机制或破坏了存取控制机制,造成信息泄漏。
四是,非授权用户的非法存取或篡改数据。例如,数据库管理人员对数据的使用权限不进行严格管理,对哪些用户有数据访问权、哪些用户有数据修改更新权等缺乏严格的检查控制措施;对用户在计算机上的活动没有监督检查,致使非授权用户的非法存取与合法用户对数据进行篡改。
五是,授权者制定不正确、不安全的防护策略。
六是,操作者复制和泄露机密、敏感数据资料。
七是,系统设计者回避安全功能,安装不安全的系统。
八是,应用程序员设计、安装了“特洛伊木马”软件。
九是,终端使用者隐瞒自己的身份,进行不正确的输入。
十是,病毒引入系统,破坏或修改了数据库软件。
图5.19 数据安全威胁示意图
数据库面对的严重威胁来自各个方面,要保证其安全、可靠,必须采用一定的安全策略和一定的安全技术措施,才能保证数据库中的信息不被泄漏、删除或修改。
四、数据库的安全需求
数据的安全可分为物理安全与逻辑安全两类。数据的物理安全是在不改变应用软件的前提下改变其物理存储特征。例如,存储块的大小、存储方法、设备能力等。数据的逻辑安全是在不改变现有程序的前提下,支持新的程序或对现存数据方面新的应用能力。对数据库系统的一个重要要求是其应用程序的数据独立性,该独立性包括逻辑数据独立性和物理数据独立性。
(一)数据库的安全性要求
数据库的安全性要求如表5.1所示。
表5.1 数据库的安全性要求
(1)数据库的完整性。数据库管理员必须承担起对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操作系统(OS)和计算机管理这三方面的责任。数据库管理程序必须进行访问控制,确保只有授权用户才能进行数据更新或删除,同时还须防范非人为的外力灾难。从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管理者来看,数据库和DBMS分别是文件和程序,要保护数据库的完整性,必须周期性地对数据库进行备份,以防因灾难造成的损失。数据完整性包括物理上和逻辑上的两种完整性。
(2) 元素的完整性。指数据库元素的正确性和准确性。DBMS应能帮助用户发现输入时的错误,在输入错误数据后能及时纠正。DBMS采用三种方式维护数据库中每个数据元素的完整性:
一是,字段检查。这种检查可防止输入数据时可能出现的错误。
二是,访问控制。通过访问控制来保护数据库的完整性、真实性和一致性。
三是,更改日志。更改日志是数据库每次改变的记录文件,包括记录原来的值和修改后的值的文件。数据库管理员可以根据日志随时撤销任何错误的和非法的修改。
(3) 可审计性。在数据库系统中,数据的使用、审计和记录是同时进行的。审计的主要任务是对应用程序或用户使用数据库资源(包括数据)的情况进行记录和审查,一旦出现问题,审计人员对审计事件记录进行分析,查明原因。
(4) 访问控制。限制、检查哪些用户能够访问哪些数据对象。同一个数据对象的不同的访问方式如读、写等,对不同的用户也是不同的。这种技术需要对数据对象分类,对用户分级。不同的用户按照不同的级别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访问不同的数据对象。访问控制又可以分为自主访问控制和强制访问控制。
(5) 用户认证。DBMS应严格进行用户身份识别和认证。DBMS可能要求用户输入口令和时间日期,以作检查。
(6)可获用性。数据库中的数据并非任何时候都可以被访问。例如,一个用户在更新几个字段时,其他用户对这几个字段的访问请求便被禁止。更新完毕后,其他用户对这些字段的访问即可获得。表5.2中列出了数据库的安全区域及相应的安全功能和安全过程。
表5.2 数据库安全区域及其安全功能和安全过程
(二)数据库的安全需求
为维护数据库安全,客观上需要一个安全操作系统和一个运行可靠的数据库管理系统。
(1) 对操作系统的安全要求主要有:
一是,操作系统应能防止对数据库管理系统和用户程序的非法修改。
二是,操作系统应能保护存储器中的数据不被非法修改。
三是,操作系统应能保护数据库,使其中的数据安全、完整。
四是,操作系统应能认证数据库的合法用户,当非法用户进入时能及时报警。
五是,操作系统应能正确地进行物理I/O操作。
(2) 对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要求。数据库安全需要一个可供运行的可靠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要求数据库管理系统应该做到:
一是,有正确的编译功能,能正确进行规定的操作。
二是,能提供正确的系统变量值,能正确执行命令文件。
三是,能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能抵御物理破坏(如因突然断电或其他灾害造成的损失),能维护数据库逻辑的完整性,能恢复数据库中的内容,对具有逻辑完整性的数据库中某一元素的修改将不会影响其他数据。
四是,能进行用户识别和访问控制,即能进行用户身份的识别与验证,限制用户只能访问其被授权的数据,对不同的用户限制在不同的状态下进行访问。
五是,具有可用性,即用户能顺利访问数据库中授权的数据和一般数据,不会出现拒绝服务的情况,并能进行安全通信。
五、数据库的安全机制
(一)认证
认证用来确认实体所宣称的身份,用于控制系统登录。认证的典型方法包括知识、财产、特征等识别项或组合。
(1) 知识:个人已知的某些东西,如口令、个人身份代码等。
(2) 财产:个人具有的某些东西,如ID卡、钥匙等。
(3) 特征:个人的生理特征,如指纹、视网膜、面部特征和声音等。
(二)访问控制
访问控制也称存取控制(Access Control),是对信息资源使用的限制。主体为访问的发起者,是试图访问某个目标的用户或者是用户行为的代理,必须控制其对客体(可供访问的各种软硬件资源)的访问。主体通常为进程、程序或用户。访问控制主要包括四类:
(1) 自主访问控制(DAC)。这是基于主体或主体所在组的身份而言,这种访问控制是自主的,即如果一个主体具有某种访问权,则可直接或间接地把这种控制权传递给别的主体(除非这种授权是被强制型控制所禁止的)。
(2) 强制访问控制(MAC)。这是基于被访问信息的敏感性而言,其控制要强于自主访问控制。B1以上安全线必须实现MAC。实现了MAC的DBMS又称多级安全保护数据库管理系统(Multi-Level Security/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MLS/DBMS)。
(3)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这是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而言,即根据企业或机构组织视图中不同的职能岗位划分不同的角色,将数据库资源的访问权限封装于角色中,用户通过被赋予的不同角色间接地访问数据库资源。角色还可划分成不同的等级,各级角色通过角色继承形成偏序关系;也可引入约束机制,对授权的各个环节进行相应限制。最常见的约束是定义互斥角色和限制可被赋予某特定角色的数目。
(4)隔离控制技术。这是数据库系统常见且比较成熟的一种存取控制方法,即通过某种中间机构,将用户与存取对象限离,用户不能直接对存取对象进行操作,而是通过中间机构间接进行。常用的中间机构有视图和存储过程。
六、数据库的安全策略
数据库的安全策略包括系统安全的策略、数据安全的策略、用户安全的策略、口令管理的策略和审计的策略等。
(一)系统安全的策略
系统安全的策略内容包括数据库用户的管理、用户的鉴别、操作系统的安全。
(1) 数据库用户的管理。数据库用户是访问数据库信息的途径,应很好地维护管理数据库用户的安全性。每个数据库系统都有一个或几个管理员,负责维护所有的安全策略方面的问题,这类管理员称为安全管理员。如数据库系统很小,数据库管理员即可担当安全管理员的责任。但若数据库系统很大,通常要指定一个人或几个人专门担当安全管理员的责任。
按照数据库系统的大小和管理数据库用户所需的工作量,数据库安全管理员是只拥有创建、修改或删除数据库用户权限的一个特殊用户,或是拥有这些权限的一组用户。
(2) 用户的鉴别。数据库用户可以通过操作系统、网络服务或数据库进行身份确认,鉴别(核实合法用户)数据库用户。在多种鉴别方法中,通过主机操作系统进行用户身份认证较为常用,其优点如下:
一是,用户能更快、更方便地连入数据库。
二是,通过操作系统对用户身份确认进行集中控制。如操作系统与数据库用户信息一致,则数据库无须存储和管理用户名与密码。
三是,用户进入数据库和操作系统审计信息一致。
(3) 操作系统的安全。从任何数据库应用的操作系统环境安全出发,还应考虑数据库管理员必须具有操作系统权限,以便创建和删除文件。一般数据库用户则不应具有操作系统权限。如果操作系统会识别用户的数据库角色,则安全管理员就须有操作系统权限,以便修改操作系统账户的安全域。
(二)数据安全的策略
安全包括在对象层上控制访问和使用数据库的机制。数据安全策略应确定能访问特殊的模式对象,允许每个用户在对象上所做的特殊的动作类型。例如,访问数据库表时,一些用户只能执行Select和Insert语句,而不能执行Delete语句。数据安全策略还应定义每个模式对象审计的动作(如果有的话)。
考虑数据的安全性应基于数据的重要性。如若数据不很重要,则数据的安全性策略可稍稍放松一些。如果数据十分重要,则应有一套谨慎的安全性策略维护对数据对象访问的有效控制。
数据安全通过授予系统权限和对象权限或通过角色的方法实现。系统权限是指数据库用户操作数据库系统的权利,由具有DBA特权的用户授予其他用户。对象权限是指数据库用户操作数据库对象(基本表、视图)的权利,由DBA或对象所有者授予。角色是可以授予用户的并组合在一起的一组权限(包括系统权限和对象权限)。视图也能实现数据安全,因为视图的定义能限制对表中的数据的访问,可以排除包含敏感数据的列。
(三)用户安全的策略
(1) 普通用户的权限管理。安全管理员应考虑所有类型用户的权限管理问题。例如,在一个有许多用户名的数据库中,使用角色来管理用户可用的权限非常有益。如数据库中只有少数用户名,就将权限明确地赋予用户,避免使用角色,反而更容易。
管理局有很多用户、应用或对象的数据库的安全管理员,应利用角色提供的益处。角色在很大程度上简化了在复杂环境中的权限管理任务。
(2) 密码的安全性。如果用户是通过数据库进行用户身份的确认,那么建议使用密码加密的方式与数据库进行连接。比如,在Oracle数据库系统中,这种方式的设置方法是:在客户端的Oracle.ini文件中设置ora_encrypt_login参数为true;在服务器端的initORACLE_SID.ora文件中设置dbling_encypt_login参数为true。
(3) 终端用户的安全。安全管理员必须定义终端用户的安全策略。如果一个数据库有许多用户,安全管理员可决定将哪些用户的组分类成用户组,然后为这些组创建用户角色。安全管理员可以给每个用户角色赋予必要的权限或应用角色,再将用户角色赋予给这些用户。对于例外情况,安全管理员还必须确定将哪些权限明确地授予各个用户。
(4) 管理员的安全。安全管理员应有一个处理数据库管理员的安全的策略。例如,当数据库很大,且有几种类型的数据库管理员时,安全管理员应将相关管理权限划分成几个管理角色。然后将这些管理角色授予适当的管理员用户。相反,当数据库很小而且只有几个管理员时,只创建一个管理角色并把这个管理角色授予所有管理员,这样会更为方便。
在数据库管理系统中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以保证管理员的安全:
一是,保护作为超级用户的连接。数据库创建完毕,应立即更改有管理权限的超级用户密码,防止非法用户访问数据库。当作为超级用户连入数据库后,用户有强大权限使用各种方式对数据库进行改动。
二是,保护管理者与数据库的连接。只有数据库管理者才能用管理权限连入数据库。
三是,使用角色对管理者的安全性策略。
(5) 应用程序开发者的安全性策略主要有:
一是,应用程序开发者和他们的权限。数据库应用程序开发者是惟一一类需要特殊权限组完成自己工作的数据库用户。开发者需要诸如create table、create procedure等系统权限,然而,为限制开发者对数据库的操作,只应把一些特定的系统权限授予开发者。
二是,应用程序开发者的环境。程序开发者不应与终端用户竞争数据库资源,不能损害数据库其他应用产品。
三是,应用程序开发者的角色和权限。数据库安全性管理者能创建角色来管理典型的应用程序开发者的权限要求。Create系统权限常被授矛给应用程序开发者,以使他们能创建自己的数据对象。数据对象角色几乎不会授予应用程序开发者使用的角色。
四是,加强应用程序开发者的空间限制。作为数据库安全性管理者,应特别为每个应用程序开发者设置一些限制。在Oracle数据库系统中开发者可以创建table或index的表空间,并在每一表空间中,开发者拥有一定的空间份额,数据库管理员应严格对开发者的空间份额予以控制。
(四)口令管理的策略
依赖于口令的数据库安全系统,需要口令在任何时候都是保密的。但是,口令容易受到偷窃、伪造和滥用。为了更好地控制数据库的安全,数据库口令管理的策略是由DBA和安全员,通过用户的配置文件来控制的。
(五)审计的策略
安全管理员应为每个数据库的审计过程定义一个策略。当然,可以停用数据库审计,除非怀疑有可疑的行为。当需要审计时,安全管理员须确定要审计数据库的级别等细节。当找到可疑行为的起因后,在进行普通系统审计之后还要进行更特殊的审计。
从技术角度来看,数据库的安全策略包括系统漏洞扫描和入侵检测技术。
(1) 系统漏洞扫描。系统漏洞是指任意的允许非法用户未经授权就获得访问或提高访问层次的硬件或者软件特征。这种特征是广义的,漏洞可以是任何东西。某些漏洞可能由系统管理员引起,如没有安装已知漏洞的安全补丁、系统配置不正确及没有建立和加强安全策略。
数据库扫描器(DataBase Scanner)通过建立、依据、强制执行安全策略保护数据库应用的安全,可自动识别数据库系统各种潜在的安全问题,产生通俗易懂的报告表示安全风险和弱点,对违反和不遵循策略的配置提出修改建议。
(2) 入侵检测技术。入侵检测是对非法使用系统资源的活动,以及对滥用系统资源的行为进行检测。
大多数数据库系统都提供某种审计机制,但缺乏对审计信息进行实时处理的技术和能力,往往只在通过其他途径发现入侵或犯罪迹象之后才分析系统的审计信息,使审计信息成为一种事后证据。因此,将审计跟踪与实时预警结合起来,实现实时的入侵检测非常重要。入侵监测的核心在于判别用户的行为是正常的还是入侵性的,可用的方法包括模式识别、统计分析、专家系统和人工智能。
七、数据库基本安全架构
数据库系统信息安全性依赖于两个层次:一层是数据库管理系统本身提供的用户名/口令识别、视图、使用权限控制、审计等管理措施,大型数据库系统Oracle、Sybase、Ingress等均有此功能;另一层是靠应用程序设置的控制管理,如使用较普遍的Foxbase、Foxpro等。作为数据库用户,最关心自身数据资料的安全,特别是用户的查询权限问题。对此,目前一些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如Oracle、Sybase等产品)提供以下几种主要手段。
(一)用户分类
不同类型的用户被授予不同的数据管理权限。权限分为三类,即数据库登录权限、资源管理权限和数据库管理员权限。
首先,只有具有数据库登录权限的用户才能进入数据库管理系统,才能使用数据库管理系统所提供的各类工具和实用程序。同时,数据库客体的主人可授予这类用户以数据查询、建立视图等权限。这类用户只能查询部分数据库信息,不能改动数据库中的任何数据。
其次,具有资源管理权限的用户,除拥有上一类的用户权限外,还有创建数据库表、索引等数据库客体的权限,可以在权限允许的范围内修改、查询数据库,还能将自己拥有的权限授予其他用户,可以申请审计。
再次,具有数据库管理员权限的用户将具有数据库管理的一切权限,包括访问任何用户的任何数据,授予(或回收)用户的各种权限,创建各种数据库客体,完成数据库的整个数据库备份、装入重组以及进行全系统的审计等工作。这类用户的工作是谨慎而全局性的工作,只有极少数用户属于这种类型。
(二)数据分类
同一类权限的用户对数据库数据管理和使用的范围可能不同。为此,DBMS提供了将数据分类的功能,即建立视图。管理员把某用户可查询的数据从逻辑上归并起来,简称一个或多个视图,并赋予名称,再把该视图的查询权限授予该用户(也可以授予多个用户)。
这种数据分类可以进行得十分细致,其最小粒度是数据库二维表中一个交叉的元素。
(三)审计功能
大型DBMS提供的审计功能是十分重要的安全措施,可用来监视用户对数据库施加的动作。审计方式有两种,即用户审计和系统审计。用户审计时,DBMS的审计系统记下所有对自己表或视图进行访问的企图(包括成功的和不成功的)及每次操作的用户名、时间、操作代码等信息。这些信息一般都被记录在数据字典(系统表)中,用户可利用这些信息进行审计分析。系统审计由系统管理员执行,审计内容主要是系统一级命令与数据库客体的使用情况。
以SQL Server 2000为例,其权限的管理划分为两个级别:一是服务器级的“连接权”,即是否允许访问SQL Server 服务器;二是数据库级的“访问权”,即是否可以在数据库上执行操作。
每个网络用户在访问SQL Server中的数据前要经过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登录到SQL Server并被SQL Server确定为合法;第二阶段,用户必须在每个数据库中有一个账号。当对某个数据库的对象执行操作时,SQL Server的安全系统根据这个账号,当某个数据库的对象执行操作时,SQL Server的安全系统会根据这个账号的权限决定是否允许用户执行其所请求的操作。
作为网络操作系统上的应用服务,SQL Server 2000的安全性可借助操作系统的安全机制。SQL Server 2000完全集成Windows中的安全系统,允许用户使用单一的用户名和口令访问SQL Server 2000和Windows。
SQL Server 2000支持SQL Server验证和Windows验证两种登录验证模式。
一是,使用SQL Server验证时,系统管理员创建一个登录账号和口令,并将其存储在SQL Server中。当用户连接到SQL Server上时,须提供SQL Server登录账号和口令。
二是,使用Windows验证时,被授权连接SQL Server服务器的Windows账号或组在连接SQL Server时不须提供登录账号和口令,SQL Server认为Windows已对该用户做了身份验证。SQL Server系统管理员须将Windows账号或组映射成SQL Sever的登录账号。
三是,SQL Server 2000可同时使用Windows和SQL Server验证模式,也可只使用Windows验证模式,即只允许Windows账号或组映射成SQL Server的登录账号。
八、数据库安全性控制
在一般计算机安全系统中,安全措施是一级一级层层设置的。例如,可以有如下的模型,如图5.20所示。
图5.20 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模型
如图5.20所示的安全模型中,用户要求进入计算机系统时,系统首先根据输入的用户标志进行用户身份鉴定,只有合法的用户才准许进入。对已进入系统的用户,DBMS还要进行存取控制,只允许用户执行合法操作。操作系统一级也会有自己的保护措施。数据最后以密码形式存储到数据库中。与数据库有关的用户标志与鉴定、存取控制、视图和密码存储的内涵如下。
(一)用户标志与鉴定
用户标志与鉴定是系统提供的最外层的安全保护措施。其方法是由系统提供一定的方式让用户标志自己的名字和身份。每次用户要求进入系统时,须由系统进行核对,通过鉴定后才提供机器使用权。
对于获得上机权的用户若要使用数据库时数据库管理系统还要进行用户标志和鉴定。
用户标志和鉴定的方法有很多种,而且在一个系统中一般是多种方法并存,以获得更强的安全性。通常的方法如下:
(1) 利用用户名或用户标志标明用户身份。系统内部记录着所有合法用户的标志,系统鉴别此用户是否属于合法用户,若是,则可进入下一步的核实;若不是,则不能使用系统。
(2) 为进一步核实用户,系统通常需要用户输入口令。为保密起见,用户在终端输入的口令不显示在屏幕上。系统核对口令以鉴别用户身份。
(3) 通过用户名和口令鉴定用户的方法简单易行,但用户名与口令容易被人窃取,故可用更加复杂的方法。如每个用户都预先约定好一个计算过程或者函数,鉴别用户身份时,系统提供一个随机数并根据自己预先约定的计算过程或函数计算,再根据计算结果是否正确进一步鉴定用户身份。用户可以约定比较简单的计算过程或函数,以便计算方便;也可约定较复杂的计算过程或函数以提高安全性。用户标志和鉴定可以重复多次。
(二)存取控制
存取控制是数据库系统内部对已进入系统的用户访问控制,是安全数据保护的前沿屏障。存取控制技术是数据库安全系统中的核心技术,也是最有效的安全手段。存取控制主要包括系统授权、确定存取权限和实施权限三个部分。存取控制系统定义和控制系统中的主体对客体的存取访问权限,以确保系统授权的合法用户能够可靠地访问数据库中的安全技术数据信息,并同时防止非授权用户的任何访问操作。
(1) 数据库内部访控。这是指检查以允许或否定主体对客体的访问。最初提出的访问控制模型是访控矩阵。矩阵的行代表主体,列代表客体,矩阵元素Eij指定了主体i对客体j的访问权。若按列划分矩阵,则形成客体的访问控制表(ACL);若按行划分矩阵,则形成主体的能力表(CL)。几种存取技术如下:ACL、基于数据值的存取控制和使用I/O例程调用安全例程。当用户程序有I/O请求时,编译器调用I/O例程执行I/O操作,这些I/O例程调用安全例程;自动查询修改技术的访控算法根据数据库中存储的访问规则来修改主体对数据库的访问,修改成没有违反访问规则的形式。
(2) 数据库用户的分类。虽然数据库是共享资源,但并非任何用户都可不受限制地访问任何数据。数据库用户按其访问权力的大小,一般可分为三类:
一是,普通数据库用户:访问权限最低,按照授权可以查询、删除或更新数据库的数据。
二是,具有支配部分数据库资源特权的用户:除具有普通数据库用户的权限外,可以授予或收回其他数据库用户对其所创建的数据对象的访问权限。
三是,具有DBA特权的数据库用户:为有效地实施访问控制,DBMS采用了集中管理的方式,由DBA负责指定每个用户对数据对象的访问权限。因此DBA拥有控制整个数据库资源的特权,不但可以动态授予或收回数据库其他用户对数据对象的访问权,还提供对其他数据库用户的注册、注销功能。
(3) DBA的控制模型。该控制模型可分为自主访问控制(DAC)、强制存取控制(MAC)和基于角色访问控制(RBAC)。
其一,自主访问控制(DAC,Discretionary Access Control)。这是基于用户的身份和访问控制规则的控制模型。用户的访问请求将被检查,若存在对访问的授权则允许访问,否则拒绝访问。自主访问控制DAC之所以自主,是因为它允许用户将其访问权限赋予其他用户。用户自主访问控制的主要缺点是难以控制已被赋予出去的访问权限,这使自主访问控制策略易遭受“特洛伊木马”之类的恶意攻击。
其二,强制存取控制(MAC,Mandatory Access Control)。在强制存取控制下,数据库系统给所有主体和客体分配了不同级别的安全属性,形成完整的系统授权状态。同时,该授权状态一般情况下不能被改变,这是强制存取控制模型与自主存取控制模型实质性的区别。一般用户或程序不能修改系统安全授权状态。只有特定的系统权限管理员才能根据系统实际的需要有效修改系统的授权状态,以保证数据库系统的安全性能。强制存取控制系统主要通过对主体和客体的已分配的安全属性进行匹配判断,决定主体是否有权对客体进行进一步的访问操作。
其三,基于角色访问控制(RBAC,Role Base Access Control)。这是美国Geogre Mason大学的Ravi Sandhu于1994年提出的,解决了具有大量用户、数据库客体和各种访问权限的系统中的授权管理问题。主要涉及用户、角色、访问权限、会话等概念。角色是访问权限的集合,当用户被赋予一个角色时,用户具有这个角色所包含的所有访问权。用户、角色、访问权限三者之间是多对多的关系。
(4) 数据库系统存取控制机制。数据库安全关心的主要是DBMS的存取控制机制。数据库安全最重要的是确保只授权给有资格的用户访问数据库的权限,同时令所有未被授权的人员无法接近数据,主要通过数据库系统的存取控制机制实现。存取控制机制主要是:
其一,定义用户权限,并将用户权限登记到数据字典中。用户权限是指不同的用户对于不同的数据对象允许执行的操作权限。系统必须提供适当的语言定义用户权限,否则,系统将拒绝执行此操作。
其二,在强制存取控制方法中,每一个数据对象被标以一定的等级,每个用户也被授予某个级别的许可证。对于任意一个对象,只有具有合法许可证的用户才可以存取。强制存取控制因此比较严格。
(三)数据完整性
(1) 数据库完整性的要求。数据库安全的一个重要措施是数据的完整性维护,目标是保护数据库内容的正确性、有效性和一致性。数据库的完整性要求数据库的状态满足所描述的约束和规则,包括域约束、关系约束、引用约束、惟一性约束和显示约束等。
完整性维护在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实现中必不可少,但有时会和其他安全性策略产生冲突,从而带来新的数据库特有的安全性问题。
(2) 数据库完整性的实质。数据库元素的完整性是指其正确性和准确性。由于用户在收集数据、技术结果、输入数值时可能出现错误,故DBMS必须帮助用户在输入时能发现错误,并在插入错误数据后能够纠正。可以用三种方式维护数据库中每个元素的完整性,即:通过字段检查在一个位置上的适当的值,防止输入数据时可能出现的简单错误;通过访问控制来维护数据库的完整性和一致性;通过维护数据库的更改日志,记录数据库每次改变的情况,包括原来的值和修改后的值,数据库管理员可以根据日志撤销任何错误的修改。
(3) 数据库完整性的作用。数据库的完整性是保证数据库中的数据始终精确,包括语义完整性、结构完整性和数据项完整性三个方面。
其一,语义完整性是指数据库中数据在语义上的正确性。例如,一个人的年龄不能为负数,月份不能大于12等。语义完整性一般通过域完整性规则来进行约束。
其二,结构完整性是指数据库中属性之间或元组之间应保持的函数依赖关系,一般通过关系完整性规则进行约束。
其三,数据项完整性是指数据项的完整性和正确性,主要是防止数据库遭受偶然事故或非法修改、插入或删除,并与系统安全性密切相关。
九、数据库的加密技术
对于某些重要部门,仅从访问控制和数据中的完整性方面考虑安全问题尚不全面,因为还存在一个重要的不安全因素,即原始数据以可读的形式存储于数据库中,某些计算机的内行完全可以打入系统将数据从存储介质中导出。因此,必须解决数据库的保密问题,除在传输过程中采用加密保护和控制非法访问外,还须对存储数据进行加密保护。但因受数据库组织和数据库应用环境的限制,与一般的网络加密和通信加密有很大的区别。如网络通信发送和接收的都是同一连续的比特流,传输的信息无论长短,密钥的匹配都是连续的、顺序对应的,不受密钥长度的限制;在数据库中,记录的长度一般较短,数据存储的时间较长(通常几年到几十年),相应密钥的保存时间也视数据生命周期而定。若在库内使用同一密钥,则保密性差;若不同记录使用不同密钥,则密钥太多,管理相当复杂。因此,不能简单地采用一般通用的加密技术,而须针对数据库的特点,研究相应的加密方法和密钥管理方法。
对数据库的加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也可说是限制):
一是,加密系统应该不可破解。因其信息保存时间长,不可能采取一次一密的方法加密,而应选用其他加密方式,使其达到不可破译的程度。
二是,数据加密后,存储量没有明显增加。
三是,加密和解密速度应该足够快,不能让用户在使用时产生明显的减速感觉。解密速度尤其重要,因为解密操作很频繁。
四是,加密系统要有尽可能灵活的授权机制,加密系统应有很强的访问控制和授权机制相配合。
五是,加密系统应提供一套安全、使用灵活的密钥管理机构。数据库加密系统的密钥管理与一般通信加密的密钥管理有所不同,其管理更复杂,如管理不好,不仅不能起到保密的作用,反而会使整个数据库瘫痪。
六是,加密后对数据库的查询、检索、修改、更新要灵活、简便。对数据库数据加密后,不应影响系统的原有功能,如加密系统设计欠佳,不仅用户使用不便,还会降低原有系统的性能。
七是,为使数据库中的数据能充分而灵活地共享,加密后应允许用户以不同的力度进行访问。
十、数据库加密系统的基本要求
数据库加密系统应该满足以下基本要求。
(一)字段加密
目前条件下,加/解密的粒度是每个记录的字段数据。如以文件或列为单位进行加密,必然会形成密钥的反复使用,从而降低加密系统的可靠性或者因加/解密时间过长而无法使用。只有以记录的字段数据为单位进行加/解密,才能适应数据库操作,同时进行有效的密钥管理,并完成“一次一密”的密码操作。
(二)密钥动态管理
数据库客体之间隐含着复杂的逻辑关系,一个逻辑结构可能对应着多个数据库物理客体,所以数据库加密不仅密钥过大,且组织和存储工作比较复杂,需要对密钥实现动态管理。
(三)合理处理数据
合理处理数据的内容主要是:首先,要恰当地处理数据类型,否则DBMS将认为加密后的数据不符合定义的数据类型而拒绝加载;其次,需要处理数据的存储问题,实现数据库加密后,原则上不应增加空间开销。目前条件下数据库关系运算中的匹配字段,如表间连接码、索引字段等数据不直接加密。文献字段虽然是检索字段,但也应允许加密,因为文献字段的检索处理采用了有别于关系数据库索引的索引技术。
(四)不影响合法用户的操作
加密系统影响数据操作响应的时间应尽量缩短,现阶段平均延时不应超过0.1s。此外,对数据库的合法用户来说,数据的录入、修改和检索操作应该透明,不需要考虑数据的加/解密问题。
(五)不同层次实现数据库加密
可以考虑在OS、DBMS内核层和DBMS外层三个不同层次实现对数据库数据的加密:
(1) 在OS层,无法辨认数据库文件中的数据关系,从而无法产生合理的密钥,也无法进行合理密钥管理和使用。所以,目前在OS层对于大型数据库的数据文件加密,还难以实现。
(2) 在DBMS内核层实现加密,是指数据在物理存取之前完成加/解密工作。这种方式势必造成DBMS和加密器(硬件或软件)之间的接口需要DBMS开发商的支持。这种加密方式的优点是加密功能强,且加密功能不至影响DBMS的功能。其缺点是在服务器端进行加/解密运算,加重了数据库服务器的负载。
(3) 在DBMS外层实现加密,比较实际的做法是将数据库加密系统做成DBMS的一个外层工具,根据加密要求自动完成对数据库数据的加/解密处理:采用这种加密方式进行加密,加/解密运算可在客户端进行,它的优点是不会加重数据库服务器的负载并且可以实现网上传输的加密,缺点是加密功能会受到一些限制,与数据库管理系统之间的耦合性稍差。
十一、数据库加密系统的基本流程
数据加密是将明文数据经过一定的交换(一般为变序和代替)变成密文数据。数据解密是加密的逆过程,即将密文数据转变成可见的明文数据。
一个密码系统包含明文集合、密文集合、密钥集合和算法,其中密钥和算法构成了密码系统的基本单元。算法是一些公式、法则以程序,规定明文与密文之间的变换人法,密钥可以看作算法中的参数。
数据库密码系统要求将明文数据加密成密文数据,数据库存储密文数据,查询时将密文数据取出解密得到明文信息。
十二、数据库备份
目前,保持系统的可用性和运行业务的连续性对于商业系统越来越重要,很多企业要求系统24小时完全在线运行。无论是一些潜在可能发生的故障(如磁盘失败、处理器故障、电源故障、网络故障)还是计划内停机维护,都对系统的可用性和业务连续性构成不同程度的威胁。当故障或灾难发生导致系统的停顿时,企业损失的不仅仅是一些有形资产如金钱、硬件等,更重要的是会失去诸如客户或合作伙伴的忠诚度与信誉度等无形资产。
广大用户在其业务系统运转过程中,一方面要防止数据的丢失,另一方面还必须保证最大限度的数据可用性。因此,制定一个业务恢复和连续性的计划非常重要。建立一个备用系统后,一旦生产系统发生故障即可利用备用系统进行恢复,从而实现最小的业务停顿时间也就成为用户必须考虑的问题。出于许多业务系统均基于数据库基础之上,故数据库备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数据库备份的种类有冷备、热备、完全热备三种类型。
(一)冷备(Cold Standby)
冷备通常通过定期地对生产系统数据库进行备份,并将备份数据存储在磁带、磁盘等介质上。备份的数据平时处于一种非激活的状态,直到故障发生导致生产数据库系统不可用时才激活。冷备数据的时效性取决于最近一次的数据库备份。数据库冷备的周期一般较长。
(二)热备(Warm Standby)
热备的实现需要一个备用的数据库系统。与冷备相似,只是当生产数据库发生故障时,可通过备用数据库的数据进行业务恢复。因此,热备的恢复时间比冷备大为缩短。
许多热备都通过不断将生产数据库的日志加载到备份数据库来实现。热备数据的时效性也同样取决于最近一次的数据库备份。
(三)完全热备(Hot Standby)
完全热备是最高级别的数据库备份方式,需要一个与生产数据库同样处于激活状态的备份数据库系统。生产数据库与备份数据库系统处于完全同步的状态,所有对生产数据库的修改也同样实施到备份数据库上。完全热备的实现通常需要复杂的硬件与软件技术,因此,相对于冷备和热备而言,恢复需要更高的代价。然而,其恢复时间最短的优点对于某些重要的业务系统尤为重要。
十三、数据库恢复
尽管数据库系统采取了各种保护措施防止数据库的安全性和完整性被破坏,保证并发事务的正确执行,但计算机系统中硬件的故障、软件的错误、操作员的失误以及恶意的破坏仍不可避免。这些故障轻则造成运行事务非正常中断,影响数据库中数据的正确性,重则破坏数据库,使数据库中全部或部分数据丢失,因此数据库管理系统(恢复子系统)须具有把数据库从错误状态恢复到其一已知的正确状态(也称为一致状态或完整状态)的功能,这就是数据库的恢复。
恢复机制涉及的两个关键问题是:第一,如何建立冗余数据;第二,如何利用这些冗余数据实施数据库恢复。
建立冗余数据最常用的技术是数据转储和登录日志文件。通常在一个数据库系统中,这两种方法一起使用。
(一)数据转储
(1) 转储的概念与作用。转储是DBA定期将整个数据库复制到磁带或另一个磁盘上保存起来的过程。这些备用的数据文本称为后备副本或后援副本。
一旦数据库遭到破坏,可将后备副本重新装入,但重装后备副本只能将数据库恢复到转储时的状态。要想恢复到故障发生时的状态,须重新运行自转储以后的所有更新事务,如图5.21所示。系统在Ta时刻停止运行事务进行数据库转储,在Tb时刻转储完毕,得到Tb时刻的数据库一致性副本。系统运行到Tf时刻发生故障。为恢复数据库,首先由DBA重装数据库后备副本,将数据库恢复至Tb时刻的状态,然后更新运行自Tb时刻至Tf时刻的所有更新事务,这样就把数据库恢复到故障发生前的一致状态。
图5.21 数据转储和恢复过程
因为转储十分耗费时间和资源,故不能频繁进行。DBA应根据数据库使用情况确定一个适当的转储周期。
(2) 静态转储和动态转储。转储可分为静态转储和动态转储:
静态转储。这是在系统中无运行事务时进行的转储操作,即转储操作开始的时刻数据库处于一致性状态,转储期间不允许(或不存在)对数据库的任何存取、修改活动。显然,静态转储得到的一定是一个数据一致性的副本。静态转储简单,但转储须等待运行着的用户事务结束才能进行。同样,新的事务必须等待转储结束才能执行,这显然会降低数据库的可用性。
动态转储。这是指转储期间允许对数据库进行存取或修改,即转储和用户事务可以并发执行。动态转储可克服静态转储的缺点,不用等待正在运行的用户事务结束,也不会影响新事务的运行。但转储结束时后援副本上的数据并不能保证正确有效。
(3) 海量转储和增量转储。转储还可分为海量转储和增量转储两种方式:
海量转储。这是指每次转储全部数据库。
增量转储。这是指每次只转储上一次转储后更新过的数据。从恢复角度看,使用海量转储得到的后备副本恢复会更为方便。但若数据库很大,事务处理十分频繁,则增量转储方式更实用有效。
综上,数据转储方法可以分为四类:即动态海量转储、动态增量转储、静态海量转储和静态增量转储。
(二)登记日志
(1) 日志文件的格式和内容。日志文件是用来记录事务对数据库的更新操作的文件。不同数据库系统采用的日志文件格式并不相同,主要分为以记录为单位的日志文件和以数据块为单位的日志文件。
① 以记录为单位的日志文件需要登记的内容包括:
一是,各个事务的开始(Begin Transaction)标记。
二是,各个事务的结束(Commit或Rollback)标记。
三是,各个事务的所有更新操作。
综上,每个事务开始的标记、每个事务的结束标记和每个更新操作均作为日志文件中的一个日志记录(Log Record)。
② 以数据块为单位的每个日志记录的内容主要包括:
一是,事务标识(标明是哪个事务)。
二是,操作的类型(插入、删除或修改)。
三是,操作对象(记录内部标识)。
四是,更新前数据的旧值(对插入操作而言,此项为空值)。
五是,更新后数据的新值(对删除操作而言,此项为空值)。
(2) 日志文件的作用。日志文件在数据库恢复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即可用来进行事务故障恢复和系统故障恢复,也可协助后备副本进行介质故障恢复。具体讲,事务故障恢复和系统故障恢复必须用日志文件。在动态转储方式中必须建立日志文件,后援副本和日志文件综合起来才能有效地恢复数据库。
十四、Oracle数据库安全解决方案
随着计算机网络应用的普及和提高,Oracle数据库的应用在各个领域日新月异,性能优异,操作灵活方便,是目的数据库系统中最受广泛青睐的厂商之一。随着应用的不断深入和数据信息的急剧增加,数据库的安全问题已提到一个十分重要的议事日程,是数据库管理员日常工作中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由于计算机软、硬件故障,导致数据库系统不能正常运转,造成大量数据信息丢失,甚至使数据库系统崩溃。
保护数据库系统安全的重要手段有:一是,通过建立不同的用户组和用户口令验证,有效地防止非法Oracle用户进入数据库系统制造的麻烦和损坏;二是,在Oracle数据库中通过授权对Oracle用户的操作进行限制,即允许一些用户访问Oracle服务器,也就是说对整个数据库具有读写权利,大多数用户则只能在同组内进行读写或对整个数据库只具有读的权利。
为保护Oracle服务器的安全,应保证$Oracle-HOME/bin目录下所有内容的所有权为Oracle用户所有。为加强数据库在网络中的安全性,远程用户应使用加密方式通过密码访问数据库,加强网络上的DBA权限控制,如拒绝远程的DBA访问等。
(一)数据保护
(1) 数据库的数据保护手段主要有:
一是,数据库的备份。当计算机软硬件发生故障时,利用备份进行数据库恢复,以恢复破坏的数据库文件或控制文件或其他文件。
二是,日志。Oracle数据库实例都提供日志记录数据库中所进行的各种操作,包括修改、调整参数等,在数据库内部建立一个所有作业的完整记录。
三是,控制文件的备份。一般用于存储数据库物理结构的状态,控制文件中的某些状态信息在实例恢复和介质恢复期间用于引导Oracle数据库。
(2) Oracle数据库备份的种类分为物理备份和逻辑备份。
物理备份是数据库文件拷贝的备份,根据备份时数据所处状态的不同,物理备份又可分为冷备份与热备份;导出/导入工具用于进行逻辑备份。
导出备份可提取数据与数据库定义,并以Oracle的内部格式保存为二进制文件,导入用于相反操作。导出备份机制不仅不能提供时间点恢复;还因其采用查询表的方式,故速度较慢;且在导出/导入时须注意字符集的问题,因其易出错;另外,对数据量较大的数据库,导出/导入操作可能遭遇较难解决的不成功。
冷备份是在数据库被正常关闭后进行的数据文件的物理备份。数据库被关闭时,将数据库的所有数据文件、控制文件、参数文件、口令文件、日志文件都拷贝到备份介质中。这些文件因而保持着数据关闭时的完整的映像。
热备份(也称作在线备份)是数据库运行于AchiveLog模式,在打开的情况下做数据的物理备份。使用Oracle MAN的热备份是将每个表空间设置为备份状态,然后拷贝相应的数据文件,结束后再将表空间恢复成正常的状态。数据库可利用备份文件与归档日志做完全或不完全的恢复,可恢复到任一时间点。
(二)Oracle数据库恢复管理器
恢复管理器(Recovery Manager)是一个能使DBA方便地对数据库执行备份和恢复任务的Oracle应用工具,与其他备份方式不同,能提供DBA针对企业数据库备份与恢复操作的集中控制。
RMAN的特性主要有:
一是,可备份数据库、表空间、数据文件、控制文件、归档文件。
二是,可存储用于日常备份的脚本。
三是,提供基于块的增量备份,只备份与上一次备份以来发生变化的块,缩短备份和恢复时间。
四是,可以检查备份的有效性。
五是,备份的过程中可以探测坏块,并记录相应信息到动态视图。
六是,可以与操作系统的定时功能集成以达到自动备份的目的。
七是,支持Oracle并行服务器备份恢复。
八是,备份过程中不产生附加的重做日志,不限制数据文件的读操作,不影响系统性能:提供API以使用第三方介质管理工具,保证使用备份存储设备的速度及可靠性。
实际的物理备份拷贝将被存储在指定的存储系统上,可以是磁带或磁盘。RMAN将全部备份数据以Oracle特有的格式写入备份集或映像拷贝文件,通过RMAN应用工具读取。
Oracle实用工具RMAN的应用为DBA管理多个Oracle数据库提供了集中备份管理与恢复控制的机制,大大减轻了DBA的工作压力,让用户从备份数据及重复处理数据的烦琐中解脱出来。数据库既实现了在线磁带备份,又实现了异机备份集中管理,相应提高了系统运行的安全性。
任务总结
数据库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范围日益广泛,数据库中存放的数据价值远远超过计算机系统本身的价值。与计算机硬件不同的是,数据的损失难以用金钱衡量,数据一旦遭到破坏即会造成巨大且永久的损失。上述任务中以SQL Server 2000为例,主要培养和训练了学习者对于数据库安全需求的认知能力,掌握制定相应安全措施的操作能力。
任务评价
一、评价方法
本任务采用学生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的方法,对学习目标进行检验。学生本人能够对自己设计的数据库系统进行登录用户的设置,之后根据数据库的需求设置访问用户,并能够实现数据库的安全加密;最后教师针对每个学生的设置结果给出评价结论,指出改进和努力的方向。
二、评价指标
项目总结
通过本项目的学习,大家能够了解到数据越来越成为企业,事业单位日常运作的核心决策发展的依据。随着网络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兴起,网络安全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归根到底网络安全的核心也就是数据的安全。企业丢失的关键数据如果15天内仍得不到恢复,企业就有可能被淘汰出局。CIH和爱虫给国际社会造成损失多达数十亿美金。国内有客户误删有效数据由于没有备份造成停业手工重新录入,给企业造成损失数十万元。种种教训都说明了保证信息数据安全的重要性。因此,掌握数据的备份技术、数据库的安全设置是保证数据安全的有效手段。
思考与训练
一、选择题
1. 数据备份需要满足哪些原则( )。
A. 稳定性 B. 全面性 C. 安全性 D. 以上都正确
2. 威胁数据安全的因素包括( )。
A. 系统物理故障 B. 系统软件设计的缺陷
C. 计算机病毒 D. 以上都包括
3. 字段检查属于( )。
A. 数据库完整性 B. 元素完整性 C. 可审计性 D. 访问控制
4. 访问控制主要包括( )。
A. 自主访问控制 B. 强制访问控制
C.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 D. 以上都包括
5. 数据库用户的管理属于( )。
A. 系统安全策略 B. 数据安全策略 C. 审计策略 D. 口令管理策略
6. 以下不属于数据库备份的是( )。
A. 冷备 B. 热备 C. 完全热备 D. 联机备份
7. 一个密码系统包含( )。
A. 明文集合 B. 密文集合 C. 密钥集合 D. 算法
8. 对于以记录为单位的日志文件,日志文件中需要登记的内容包括:( )。
A. 各个事务的开始标记 B. 各个事务的结束标记
C. 各个事务的所有更新操作 D. 各个事务的控制操作
9. 关系数据库属于( )。
A. 关系模型 B. 层次模型 C. 网状模型 D. 树状模型
10. 数据库的完整性包括( )。
A. 语义完整性 B. 结构完整性 C. 数据项完整性 D. 域完整性
二、简答题
1. 举例说明数据备份与恢复的重要性?
2. 常用数据备份的方法有哪些?
3. 数据库加密的流程是什么?
4. 对于一个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来说,数据库安全保护是否要比传统企业更重要,为什么?
5. 搜索电子商务中中小企业采用的数据库分别有哪些,比较其安全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