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进一步推动中国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进一步推动中国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刻影响,给中国产业发展带来重大挑战,也提供了新的机遇。为此,各国纷纷出台措施,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努力抢占后危机时代国际经济技术竞争制高点。二是国际产业继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四是国际产业转移的领域发生了新的变化。UNCTAD调查表明,在电信、运输、水电气等领域,70%的跨国公司将增加其对FDI支出。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刻影响,给中国产业发展带来重大挑战,也提供了新的机遇。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经济增长企稳回升,产业发展出现了积极向好的态势,但结构性问题更加突出,增长的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要继续巩固产业发展的良好势头,必须把结构调整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自主创新,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传统产业的结构升级,加快“走出去”步伐,使产业发展可持续、有后劲、上水平。

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产业发展带来严重冲击,为应对挑战,各国把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作为应对危机的重要举措,使世界产业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和趋势。

(一)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促进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1]金融危机凸显了转型的迫切与压力,美国、欧盟、英国、日本等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都以推动节能减排、开发低碳能源技术,作为应对危机、实现产业发展模式低碳化、寻求新经济增长点、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美国先后颁布的《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2009年美国绿色能源与安全保障方案》[2]报告中,均明确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部署。欧盟发起的“欧洲经济复苏计划”中,25亿欧元用来资助低碳项目,10.5亿欧元用于碳捕获和储存项目。[3]英国政府认为低碳产业将是英国经济复苏的关键,也是未来英国经济发展的立足之本,先后颁布了《英国低碳转换计划》、《英国可再生能源战略》,是世界上第一个在政府预算框架内特别设立碳排放管理规划的国家。[4]日本凭借其长期积累的新能源和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方面的雄厚技术,提出要打造成全球第一个低碳社会的目标,明确重点采取环境、能源措施刺激经济。[5]韩国的“绿色工程”计划的主要内容之一即为开发低碳技术,之后出台的《低碳绿色增长战略》明确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韩国未来经济的主导方向。[6]

(二)各国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抢占国际经济制高点

国际金融危机对发达国家金融、汽车等行业造成严重冲击,为避免经济大幅下滑、减少失业,发达国家纷纷对重点行业实施救助计划。如2008 年10月,美国政府通过了7000亿美元的不良资产救助方案,用于购买金融机构问题资产以及帮助金融机构注资。同年12月,美国政府公布了《汽车业重组及资产盘活方案》,对通用汽车和克莱斯勒公司提供174亿美元的政府资助。英国向苏格兰皇家银行等三大银行注资370亿英镑。法国向六大私营银行注资105亿欧元,制定了“汽车救助计划”。2009年3月,日本出台了为期3年的信息技术(IT)紧急计划,计划增加投资3万亿日元,促进IT技术在医疗、行政等领域的应用。

同时,发达国家也认识到,要从根本上走出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必须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此,各国纷纷出台措施,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努力抢占后危机时代国际经济技术竞争制高点。如美国制定了《奥巴马—拜登新能源计划》,提出在今后10年内将投资1500亿美元,重点发展混合动力型汽车、下一代生物燃料、洁净煤技术等,力争使美国成为世界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领导者。在《美国创新战略:促进可持续增长和提供优良的工作机会》报告中,提出要发动清洁能源革命、支持先进汽车技术、推动健康技术创新;[7]欧洲决定在2013年之前投资1050亿欧元用于“绿色经济”发展,为经济增长带来新动力。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英国意识到过度依赖金融或者与金融相关的服务业的弊端,决定提高制造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并制定了“制造业战略”,提出要重点发展超低碳汽车、生命科学和医药以及尖端制造业。法国政府宣布建立200亿欧元的“战略投资基金”,主要用于对能源、汽车、航空和防务等战略企业的投资与入股。日本于2009年4月退出了新增长战略,重点发展环保型汽车、电力汽车、医疗与护理、文化旅游和太阳能发电等产业。巴西、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也都以前所未有的政策力度和资金投入,大力培育新兴产业。

(三)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下降,国际产业继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一是转移的速度和规模降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跨国公司利润和市值下降,扩张动力减弱,导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大幅下降。据《2009年世界投资报告》,2008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约1.7万亿美元,同比下降14.2%,其中,欧盟降幅高达40.2%。2009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进一步下滑,预计将下降30%~40%。同时,受金融市场紧缩和跨国公司现金短缺影响,跨国并购数量大幅减少。2008年,全球跨国并购交易额为6732亿美元,同比下降34.7%,2009年上半年降至1231.5亿美元,仅为2008年全年的18.3%。预计2009年全年跨国并购额同比下降将超过60%,其中,欧盟将下降45%,美国将下降80%。二是国际产业继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2008年,发展中国家的FDI流入量达到6207.3亿美元,同比增长17.3%,占全球比重显著上升。据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UNCTAD)调查,未来两年,最受跨国公司青睐的前十大投资国依次为中国、印度、美国、俄罗斯、巴西、越南、德国、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和加拿大。[8]三是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扩大。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一些发展中国家加快了走出去步伐,作为全球投资来源国的地位不断增强。据经济合作组织(OECD)报告,2008年非OECD国家跨国公司在OECD国家的并购增长25%。四是国际产业转移的领域发生了新的变化。UNCTAD调查表明,在电信、运输、水电气等领域,70%的跨国公司将增加其对FDI支出。此外,生物、装备、信息、能源、环保等领域也将成为外国直接投资的热点。

(四)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反倾销、反补贴摩擦案件大幅上升

在全球经济衰退背景下,不少国家和地区为保护本地市场和就业,纷纷通过世界贸易组织(WTO)中某些模糊性规则设置贸易壁垒,世界范围内反倾销案件数量急剧增多,贸易壁垒方式出现从反倾销等传统领域向反补贴、绿色壁垒、技术壁垒、原产地规则等多种方式延伸,贸易保护主义的领域从货物贸易向服务贸易、知识产品和投资领域扩展,争端的内容从主要集中于关税壁垒的削减向非关税壁垒的拆除转移,贸易摩擦的争执点也从单个产品逐渐扩散到整个产业。WTO有关数据显示,[9]2008年7月~2009年6月,WTO成员报告了共计217项反倾销调查措施,与前一年相比增长了15%,预计2009年全球反倾销案件可能要达到437件,是2008年的2.1倍。

(五)更加重视科技创新,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孕育新的重大突破

美国政府批准了历史上最大幅度的基础研发投入增长,提出要确保美国在基础研究领域的领导地位,创建世界级的劳动力队伍,建立领先的科技基础设施。欧洲议会将欧盟2009年的预算向创新与就业等方面倾斜,其中用于科研和创新方面的预算增长了10%以上。欧委会2008年底提出的《欧洲经济复苏计划》指出,“困难时期增加研发与教育开支”将可为“创新中的强有力地位”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此,成员国应考虑通过财政补贴、赠款,扩展产业的研发投资途径,提高教育质量、开发汽车业和建筑业的清洁技术,加强制造业的“未来工厂行动”,实施宽带战略。德国政府推出了刺激经济增长和保障就业岗位的“一揽子景气计划”,将创新项目研发的贷款幅度从2007年的72亿欧元增加到2009年的100亿欧元。芬兰科技政策理事会于2008年底通过关于芬兰教育、科技和创新政策的战略报告,提出为应对经济衰退,到2011年,芬兰要把R&D投入增加到GDP的4%。法国政府认为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并出台系列鼓励新能源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政策,有望在未来重振经济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俄罗斯政府在2008年11月指出,俄罗斯经济的重点是知识产业和新技术产业。在世界各国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全球将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历史经验表明,全球每一次大的经济危机都会伴随着科技的新突破,进而推动产业革命。

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经济增速急剧回落。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国政府果断决策,实施了刺激经济的“一揽子”计划及相关政策措施。在国家宏观政策的作用下,经济增速大幅下滑的势头在2009年第一季度得到遏制,出现了企稳回升的态势。

(一)工业增长经历大幅回落后回升趋势基本确立

1.工业经济受金融危机冲击严重,增速大幅回落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7月份以后,工业生产呈现出一路下滑的趋势。2008年10月份增速回落到个位数增长区间,为8.2%,是自2002年以来工业增长首次出现个位数增长。2008年11~12月工业生产增速又进一步回落,分别为5.4%和5.7%。2009年1~2月,工业增速达到金融危机影响以来的最低点3.8%,也是1991年以来工业生产月度增长的最低水平。在8个月的时间里,工业经济增速回落了12.2个百分点,其时间之短、回落幅度之大十分罕见。能源、原材料工业等强周期性行业以及外贸依存度高的纺织服装、船舶制造等行业遭受金融危机的冲击最为严重。由于生产增速急剧下降,导致工业企业经营极其困难。到2009年1~2月,不少企业停工停产,出现亏损的企业同比上升25.6%,企业亏损面超过1/4,亏损额上升36.6%。

2.政策力保工业经济增长触底回升

为应对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国家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特别是果断制定并实施十个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为工业早日走出低谷创造了条件。在国家刺激经济政策的作用下,工业增速下滑势头在2009年第一季度得到遏制。其中,第一季度增长5.1%,第二季度增长9.1%,增速加快4个百分点。2009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7月工业增速进一步提高到10.8%,这是工业生产自2008年10月份进入个位数增长区间,历时8个月之后,又重新回到了两位数的增长平台。2009年10~11月份工业增长速度已达到15%以上,多数工业品产量环比增长不断加快,表明中国工业经济增长回升的态势基本确立。

3.未来工业发展形势的初步判断

影响工业经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积极因素看,一是支撑中国工业持续增长的基本面因素,诸如发展中大国的后发优势、潜力巨大的国内市场、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日益改善的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条件以及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等,并不会因为金融危机而改变,这是推动中国工业较快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二是从人口和劳动力结构看,农业仍然占很高的比重,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过程远未完成,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仍将继续。三是工业经济经过2008年下半年到2009年初的急剧回落,中国主要工业领域供给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消化,这有利于需求能量和发展动力的积蓄。四是人才、能源、原材料供应相对宽松,要素成本降低,这有利于工业企业的成本控制和效益提升。

从不利因素看,首先是投资持续增长的难度较大。一方面,今后中国政府投资的产业领域和投资规模都将受到一定制约;另一方面,由于不少工业领域产能过剩问题严重,缺乏投资亮点,加之许多投资主体对经济增长前景仍存疑虑,民间资本投资启动效果并不明显,这将严重影响固定资产投资的持续增长。其次,刺激住宅、汽车等消费需求的政策效应递减对工业经济增长的带动力逐步下降,新的消费热点与消费群体的培育壮大需要一个过程。最后,外部需求增长缓慢、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使得中国工业经济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依然严峻。

综合判断来看,工业经济增长回升态势基本确立,但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外贸依存度高的行业生产经营仍将困难,支撑持续较快增长的条件并不充分,需要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升级和培育新增长点。

(二)服务业运行相对平稳,行业差异明显

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服务业发展受到一定冲击,但总体运行态势较为平稳。从2009年第二季度开始,服务业增加值出现增长速度止跌回升的态势。服务业投资增速经历了危机初期的短期回落,2009年以来呈现逐月加快的态势。相对于工农业,服务业增加值的增长势头较好。①从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中国服务业增加值出现了同比增长速度下滑的现象;但是,相对于工业,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速度的下滑较轻;甚至从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服务业增加值的同比增长速度就一直快于农业和工业。②与上年同期相比,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速度的差距远远小于工业;且从2009年第二季度开始,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速度的差距已明显缩小。

但是,服务业发展的行业差异和地区差异均比较明显,甚至多样化、差异化格局在加快形成。如从2009年3月份开始,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的同比增长速度出现了逐月回升的态势,成为带动整个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止跌回升的重要因素。同期,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的同比增长速度仍处于逐月下滑状态。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文化消费服务业、金融服务业和部分信息服务业在总体上呈现了逆市飞扬的特征。服务业外包迅速崛起、服务业密集区建设明显加快。但为外向型制造业服务的海运、航运等物流、会展、商务服务业和某些专业市场的发展以及入境旅游等受到较大冲击。

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了中国服务业发展环境的重大变化,也给服务业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和挑战。从发展趋势看,随着工业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工业经济的整体向好以及国内消费需求的进一步扩张和国际服务业的转移,中国服务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将不断改善。今后一个时期,中国服务业发展将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不同行业之间服务业发展的差异化格局将进一步强化。

(三)农业发展回升速度放缓,进出口依存度高的农产品受到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总体呈波浪形增长态势。2004~2008年上半年,中国农业增速进入新一轮回落阶段,农业增加值增长率从2004年的6.3%逐年下降到2007年的3.7%,到2008年上半年,增长率同比减少0.5个百分点。进入2008年第三季度后,农业进入增速回升通道,全年增加值增长率比2007年高出1.8个百分点。但是,自2009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国农业增长势头受挫,第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农业增加值增长率分别比2004~2007年同期平均增长率低1个百分点、1个百分点和1.7个百分点。国际金融危机主要通过农产品进出口影响中国农业发展。出口比重高的农产品内外需紧缩“双碰头”,出口严重受阻、内销趋缓。进口比重高的农产品价格大幅下跌,农业生产收益下降明显。外向型农产品加工企业效益严重下滑,农业产业转型和农民增收放缓。[10]

中国农业外向度不高,受国际金融危机直接影响较小,农业发展主要取决于国民经济发展趋势。今后几年,随着全球经济逐渐复苏,中国经济渡过国际金融危机的各种难关,逐步进入快速回升轨道,中国农业发展也会随之摆脱国际金融危机的束缚,重新开始加速发展,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进程将会加快。

(四)高技术产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回升缓慢

自2003年以来,中国高技术产业增速逐年放缓。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自2008年以来,增速急剧回落。2009年1~2月,中国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工业销售产值和出口交货值全面大幅下降到最低点,同比分别下降8.42%、8.80%和18.26%。进入2009年3月份以来,中国高技术产业开始回升。但是其增速大大低于工业、服务业的回升幅度,增速十分缓慢。从3月份到9月份,多数月份当月增速均在0.5%~7%,累计增速均在-4.0%~1.5%。

占高技术产业比重60%以上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由于出口依存度较高,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最为严重。2008年8月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7.7%,此后各月同比增速大幅减缓,9月份为9.5%,10月份为1.9%,11月份变为负增长,增速为-0.1%。自2009年以来,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增加值当月增速小幅增长,2月份为0.3%,3月份为1.2%,4~8月份分别为1.1%、4.3%、6.5%、5.3% 和4.8%,9月份达到6.3%,比同期全国工业增速低6.9个百分点。

未来几年,电子信息产业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外需带动乏力,将继续低速增长的态势。而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行业随着国内需求的增加,由于外向度不高,加上国内政策支持,将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总体上由于电子信息产业所占比重较高,而新的增长点在短期内难以形成,高技术产业实现快速增长的难度仍然较大。

中国产业发展长期以来存在结构层次低、产能盲目扩张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上述问题更加突出,并表现出新的特点。

(一)保增长和调结构面临两难选择,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进程放缓

“保增长”和“调结构”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完全对立的关系,如果处理得好,可以实现以结构调整促发展、在保增长中调结构的目标。然而,从全国情况看,目前这种依赖投资带动增长的做法会延缓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进程。2009年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3.4%(考虑价格因素后增长更快),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快的。尽管从投资结构来看,呈现出结构有所改善的特点,如第三产业投资比重上升,装备制造业所占比重提高,而重化工业如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但扩大近期需求的比重大,着眼于长期性目标如结构调整方面的力度偏小。特别是有的地方为了实现“保增长”目标而忽视甚至放弃“调结构”的要求,让一批本来应该破产、关闭的企业死灰复燃,继续维持低水平发展,重蹈以往牺牲环境、资源的覆辙。一些技术落后、本应关闭淘汰的小煤窑、小水泥厂、小钢铁厂、小火电厂等企业都借“保增长”、“保就业”而被保留下来,给中国今后的产业结构调整带来更大的困难。

(二)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更加突出

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经济进入买方市场以来,产能过剩现象就成为中国产业发展中的一种常态。一般竞争性行业的产能过剩可以通过市场机制来解决,但对于地方政府介入程度高、外部性较强的行业特别是资源、原材料等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难以通过市场解决,需要加强宏观调控。最近几年比较突出的是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等原材料工业。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受外部需求急剧下降的影响,部分依赖于外需拉动的行业产能过剩问题进一步凸显。同时,国家4万亿投资计划虽然对促进经济企稳回升发挥了关键作用,但强大的投资动力和巨额的货币信贷,也使部分产业本该淘汰的落后产能又恢复生产,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这些行业的产能过剩现象。如钢铁行业,受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加快灾后重建步伐等短期性需求的影响,列入淘汰目录的大量低端粗钢生产又复燃生产;造船业出口订单虽然大幅度减少,但2009年1~6月份中国造船业投资却增长了50%;产能过剩3亿吨的水泥行业,2009年新项目投资也大幅增长。值得注意的是,风电、多晶硅等新兴产业也出现重复建设的倾向。目前全国有17区市都在打造新能源基地,把新能源培育为支柱产业,接近100个地市把太阳能、风能作为支柱产业,大批企业纷纷上马新能源项目,致使产能迅速扩张。这种“一哄而上”的做法,有可能造成新一轮产能过剩。

(三)中小企业生存困难,发展空间受限

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国内外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国内很多中小企业特别是外向型中小企业经营环境恶化,生存面临诸多困难。一是国外订单减少,生产萎缩,加上产品价格普遍下跌,企业经营效益下降。二是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开拓新市场难度加大。三是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在实际运行中,重点用于支持房地产企业、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等,对中小企业贷款支持不够,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没有得到缓解。四是民营企业进入国企控制的领域尤其是垄断行业更加困难,发展空间受到较大的限制。

(四)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在应对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中,各国正在积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全球将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如果选对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并能尽快实现产业化,就能产生“跨越式”发展,否则就会贻误时机。这既给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很大压力。尽管中国在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具有诸多有利条件,但总体经济技术基础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发展环境还不完善。一是对新兴产业发展缺乏统筹规划。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时间比较短,相关研究比较薄弱,而且这些产业发展初期往往存在很多不确定性,短时间内出台这样的规划比较困难。二是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有待加强。目前中国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政策支持体系。三是市场培育不足。新兴战略性产业在发展初期其产品成本往往比较高,对消费缺乏吸引力,需要国家采取相应措施大力培育新兴产业的市场需求。四是基础研究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如虽然中国太阳能、风电产业发展很快,但大风机制造、硅提纯等重要核心技术仍掌握在别国手中,说明中国新兴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急需提高。

(五)国际贸易环境恶化,产品出口难度加大

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各国政府面临着更大的国内经济、政治的双重压力。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开始调整以往债务型消费拉动的增长模式,更加重视发展制造业,以扩大出口,增加国内就业机会,缩小贸易逆差,国际市场竞争加剧。同时,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降低中国出口产品竞争力。此外,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中国作为以低端产品出口和低价格参与竞争为主的贸易大国,成为国际贸易保护的最大受害者。据WTO统计,中国已连续14年成为被发起反倾销最多的成员,连续多年成为美国“337”调查最多的国家。据有关资料统计,2009年1~8月,共有17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发起79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总金额约为100.35亿美元,涉案数量和涉案金额同比分别增长16.2%和121.2%。贸易摩擦涉及领域众多,其中出口额比较多的纺织、皮革、家电等行业成为重灾区。

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产业发展带来重大挑战的同时,也提供了新的机遇。国际经济格局变化和发展模式转型,对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形成了“倒逼机制”;世界新科技革命正在孕育新的突破,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发达国家基本上处于同一起跑线上,面临跨越发展的机遇;中国国际经济地位不断提升,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有利于进一步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和加快“走出去”步伐。要化危为机,按照“调结构、稳增长、抓创新、促转型”的总体思路,坚持控制增量和优化存量相结合、分类指导和有保有压相结合、培育新兴产业和提升传统产业相结合、市场引导和宏观调控相结合,将结构调整放在国民经济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巩固现有产业发展势头,加强自主创新,着力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国民经济走向内生增长、创新驱动的轨道。

(一)把调结构作为重中之重,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每一次大的经济危机都是产业结构深度调整的有利时机。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保增长已经取得了实质性成效,必须更加注重结构调整。解决中国产业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其核心和着力点并不是产业之间、部门之间比例关系的调整,而主要表现为从产业链、价值链的角度突破制约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环节,改变过度偏重加工制造并处于价值链低端,由此带来过度竞争,对能源、资源、环境产生严重压力,贸易条件恶化和贸易摩擦加剧的状况。因此,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切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围绕提升国际分工地位,提高资源再配置效应、分配效应、社会效应和环境效应,着力突破研发、设计、营销、品牌培育、技术服务、供应链管理、专门化分工等制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环节,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实现由价值链中低端向中高端提升,努力构筑四大格局。一是传统产业新型化和新兴产业规模化的产业结构优化格局;二是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的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协调配套、共同发展的企业组织合理化格局;三是内源性发展与外源性发展相结合的协同带动格局;四是工业新型化、农业产业化及三次产业相互支撑、共同促进的融合化发展格局。

(二)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抢占国际经济制高点

一是加快制定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为抓住稍纵即逝的战略机遇必须及早部署、加强统筹规划和协调。既要立足当前,更要着眼长远,分清轻重缓急,统筹规划科技研发、产业发展、结构调整、发展规模和建设时序,明确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重点和保障措施。

二是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发展的市场需求。新兴产业发展,关键在于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要积极培育市场需求,加快完善有关领域技术标准,加大政府采购对自主知识产品的购买比例。要建立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防止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引导新兴产业健康发展。

三是加强核心技术研发和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为打破国际垄断、保障国家安全、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必须加强核心关键技术攻关。要制定重点新兴产业技术发展路线图,加强重大技术的产业化示范,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强技术转移,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加强自主创新成果工程化、产业化条件和平台建设。

四是加强对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新兴产业发展是新技术产业化,新产品、新企业不断涌现和成长壮大的过程。由于发展初期企业规模小、技术不成熟、成本较高等方面的原因,需要政府在税收和融资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为此,要加大中央财政对新兴产业的投入,建立健全有利于新兴企业成长壮大的融资渠道,制定对新兴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五是加快培养和聚集人才。新兴产业发展,核心是人才。目前中国具有创新能力和产业化、国际化经营的高素质人才十分缺乏。必须加强国内专业人才的培养,积极引进国外人才尤其是海外留学生和华人专业人才回国参与研发或创业,并有效整合人才资源,更好地调动和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六是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新兴产业发展需要打破传统分工的壁垒、改革管理体制,如三网融合、手机电视、新能源汽车、转基因农作物等产业化都涉及传统分工的壁垒或垄断的阻隔,成为新兴产业发展不可逾越的障碍。为此,必须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建立有利于新兴产业发展的新的管理体制。

(三)积极调控部分产能过剩行业

一是以法律形式严格规范市场准入标准。对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风电设备等严重产能过剩的行业,国家应在技术条件、节能环保、安全生产等方面制定更加严格的市场准入条件,并以法律的形式加以确立,为相关部门的项目审批管理提供法律依据,增强对产能过剩行业进行调控的规范性和权威性。

二是加快建立健全落后产能退出的保障和补偿机制。首先,建立由政府有关部门、企业及工会、行业协会等机构的代表组成的落后产能退出评价机构,主要负责企业退出条件、当地政府和企业应承担的责任、义务等提出评价意见,为有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以规范企业关闭破产或淘汰落后产能的程序。其次,建立落后产能退出的保障和补偿机制。国家相关部门要加紧研究并建立产业结构调整基金,主要用于对被关停企业的经济补偿、人员安置和转产等提供资金。

三是加强国家的政策扶持。鼓励各地区通过进一步完善财政、税收、金融等手段,统筹解决淘汰落后产能中的资产补偿、人员安置等问题。对于消化落后生产能力的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重组,国家在项目核准、信贷支持、企业债券发行、原料和运力保障方面应给予优先考虑。进一步制定鼓励企业“走出去”的政策措施,适当向国外转移一批过剩的生产能力特别是过剩的冶炼能力。

(四)积极应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扩大产品出口

一是加快与国际贸易摩擦相关的产业损害预警机制建设,健全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快速反应机制。借鉴国外成熟的贸易救济机制,进一步完善中国应对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及技术性壁垒的法律法规,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贸易救济体系。灵活运用WTO规则,尽快拟定出一个短期的反制措施预案清单,对那些滥用贸易保护的国家起到威慑作用。

二是积极开展政府间双边和多边贸易谈判,争取主要发达国家早日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

三是重视和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规范出口企业的市场行为。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要引导企业加强协作,积极应诉各种贸易保护主义案件。加强行业自律,防止出口企业的恶性竞争,杜绝低价倾销行为。

四是实施市场多元化的战略,开拓新兴市场。要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区域经济合作。

(五)促进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

一是要放宽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市场准入,加快体制创新。按照“非禁即准”和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放宽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市场准入。把推进中小企业行业协会、民营经济商会的体制创新,建立产业重大基础设施和科技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作为加快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鼓励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兴办各类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参与产业园区或中小企业孵化器的管理或运营,推进高新技术的研发、孵化、转移和产业化,推介新的商业模式。

二是完善引导和激励机制,加强对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的财税支持。整合资源、突出重点,支持创建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设立中小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引导科技成果在中小企业、民营经济中实现熟化和转化。引导中小企业、民营经济依托行业协会、商会或通过成立各种战略联盟、产销合作平台、创新合作平台等,联合争取财政支持项目或参与政府采购;共同进行信息化建设和市场拓展、原材料采购等;联合开发新产品和进行品牌建设。设立中小企业还贷周转金,帮助其解决借新(贷)还旧(贷)过程中的资金周转困难。设立民营企业应急互助资金,帮助重点民营企业解决临时性资金周转困难,避免资金链断裂形成对其他企业的连锁影响。对小企业和微型企业进一步加大税费减免力度。

三是加强对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金融支持,完善其发展的金融环境。选择不同类型地区加快试点,实行对中小企业、民营经济信贷业务的差异化监管政策,完善财产抵押制度和贷款抵押物认定办法。尽快出台扶持融资租赁或经营租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大银行同中小银行合作,积极开展对中小银行的信贷批发业务,提高中小银行对中小企业、民营经济提供融资的能力。鼓励银行在行业协会或龙头企业担保下,开展产业链融资和应收款融资等业务。鼓励中小企业联合创办互助担保机构,鼓励大、小规模的担保公司加强分工协作,共同开展面向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和服务业的担保贷款业务。

(六)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加快“走出去”步伐

一是调整中国外资政策导向,提高引进外资的质量。严格限制耗能多、耗水多、占地多和污染大的“三多一大”型产业向中国转移。修订和完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落实和完善外商投资项目的资源与环境审查制度,建立外资项目的资源和环境评价问责制。吸引现代服务业向中国转移,提升中国现代服务业水平。鼓励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中心、后台服务中心和地区管理中心;积极稳妥地进一步开放铁路运输、航空运输、国际货运代理、金融、电信等领域,借助服务业国际转移促进中国服务业向更高水平发展。发挥低成本优势,承接国际劳动密集型行业转移。鼓励国际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在鼓励外资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引导跨国公司在中西部地区建立国内第二甚至第三研发基地和生产基地。

二是加强对国际资本在华并购活动的监管,保障中国产业安全。要完善规范中国战略性产业外资并购行为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外资并购的审议制度,严格规范中国战略性产业的控股权转让行为,防止行业排头兵企业被并购。要加强对战略性产业领域外资进行垄断性收购的法律约束。

三是继续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尽快制定企业海外投资促进法,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全面的法律支持与保障。大力支持中小企业“走出去”,为中小型企业提供信息和资讯服务。通过建立境外经贸合作区方式,支持中小型企业集中在海外投资。加强对企业海外投资的金融支持和税收支持。大力发展为海外并购服务的中介机构组织。应积极培育金融、法律、会计、咨询等市场中介组织,为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提供规范的中介服务。完善企业海外投资的风险保障机制,建立健全相关的风险评估与保障体系,鼓励相关保险机构加大对海外并购的中国企业提供风险保障的力度。加强和东道国政府的交往和沟通,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并购环境。

[1]中国科学院能源领域战略研究组:《中国至2050年:能源科技发展路线图》,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2]The American Recovery and Reinvestmeng Act of 2009,www.recovery.gov about/pages/The Act.aspx;The American Clean Energy and Security Act of 2009,http://www.opencongress.org/bill/111-h2454/show.

[3]赵刚:《欧盟大力推进低碳产业发展的做法与启示》,《中国科技财富》(http://finance.sina.com.cn/leadership/mroll/20091123/16367003591.shtml)2009年11月。

[4]王宇:《绿色经济政策渐渐流行》,《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10月13日。

[5]陈志恒:《日本构建低碳社会行动及其主要进展》,《现代日本经济》2009年第5期。

[6]赵刚:《韩国推出绿色新政确立低碳增长战略》,《中国科技财富》(http://financeh.sina.com.cn/roll/20090923/18046785386.shtml)2009年9月。

[7]Executive Office of th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A Strategy for American Innovation:Driving Towards Sustainable Growth and Quality Jobs”,Sep.2009.http://www.whitehouse.gov/administration/eop/nec/StrategyforAmericanInnovation/.

[8]《2009年世界投资报告》,http://www.unctad.org/en/docs/wir2009_en.pdf。

[9]《2009年世界贸易报告》,http://www.wto.org/english/Res_e/anrep_e/world_trade_report09e.pdf。

[10]参见分报告二:《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农业发展的思路及对策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