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流通加工作业技术管理
一、流通加工作业概述
(一)流通加工的概念
流通加工是指在物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流动的过程中,为了促进销售、维护产品质量和提高物流效率,对物品进行的加工。流通加工是物流中重要的环节,属于物流的辅助功能。流通加工是现代物流系统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流通与加工的概念本属于不同范畴。加工是改变物质的形状和性质,形成一定产品的活动;而流通则是改变物质的空间状态与时间状态。流通加工为了弥补生产过程加工不足,更有效地满足用户或本企业的需要,使产需双方更好地衔接,将这些加工活动放在物流过程中完成,而成为物流的一个组成部分。流通加工是生产加工在流通领域的延伸,也可以看成流通领域在职能方面的扩大。
(二)流通加工与生产加工的区别
流通加工与生产加工在加工对象、加工程度等方面差别较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工对象不尽相同
生产加工贯穿整个生产过程。其加工的对象有原材料、半成品、成品(为了满足个别消费者而加工的产品)等。处于生产过程中的半成品是尚未进入流通领域的劳动产品,不具有商品属性,因而生产加工的对象不完全是商品。流通加工的对象(成品或半成品)均是通过交换而获得的劳动产品,具有商品的属性。
2.加工的程度不同
生产加工的技术、程序复杂,加工的深度很强,常常形成流水线系列化的操作。而一般的流通加工多为简单的初级加工活动,其复杂程度和加工深度都远远不及生产加工。在一般情况下,流通加工常常是作为生产加工的外延或补充形式而存在和开展起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流通加工绝不是对生产加工的否定和完全取代,而是生产加工的延伸。
3.加工的目的不完全一致
商品生产是为交换和消费而进行的。而流通加工一方面是为了消费(或再生产),向流通企业提供利润进行的加工,这与商品生产有相似之处;另一方面有效地完善了流通,以自身流通为目的,纯粹是为流通创造条件,这与生产加工的目的是有区别的。
4.附加价值不同
从价值观点看,生产加工的目的在于创造价值和使用价值,而流通加工则在于完善其使用价值,并在不作大改变的情况下提高价值。
5.加工责任人不同
流通加工的组织者是从事流通工作的人,能密切结合流通的需要进行这种加工活动,从加工单位来看,流通加工由商业或物资流通企业完成,而生产加工则由生产企业完成。
(三)流通加工的作用
物流领域中的流通加工主要侧重于满足客户的需求,提高服务功能。它不仅针对某一企业,而且具有社会性。流通加工的主要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进行初级加工,方便用户
用量小或临时需要的使用单位,缺乏进行高效率初级加工的能力,依靠流通加工可使使用单位省去进行初级加工的投资、设备及人力,从而方便了用户。目前发展较快的初级加工有将水泥加工成生混凝土;将原木等加工成门窗;冷拉钢筋及冲压异形零件,钢板预处理;整形、打孔等加工。
2.提高原材料利用率,增加商品的附加值
通过流通加工进行集中下料,将生产厂商直接运来的简单规格产品,按用户的要求进行下料。以钢板为例,生产厂家生产出来的钢板,其面积都较大,到用户单位后,需要进行切割。按照这种方式,各用户单位都须购置剪刀车。若钢板从生产厂家出来后,到流通加工点,按用户需求进行加工,再运送到各用户手中,这样既可以集中下料、合理套裁,减少钢板在切割过程中的浪费,又可以避免用户单位自备剪刀车。从整个社会角度来讲,流通加工既减少了材料的浪费,又减少了设备的重复设置。
3.促使多种运输方式合理组合,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在流通过程中,产品的运输路线基本上是生产厂家—流通加工—用户,流通加工一般都设在与用户距离较近的位置。产品从生产厂家到流通加工所在地,数量较大;从流通加工地到用户,数量一般较小,所以前者可以采用火车、船等运输工具,后者采用小型货车,从而降低物流成本。
4.提高加工效率及设备利用率
在分散加工的情况下,加工设备由于生产周期和生产节奏的限制,设备利用时段时而紧张时而空暇,使得加工过程不均衡,设备加工能力不能得到充分发挥。而流通加工面向全社会,加工数量大、加工范围广、加工任务多,这样可以通过建立集中加工店,采用一些效率高、技术先进、加工量大的专门机具和设备,一方面提高加工效率和加工质量,另一方面提高设备利用率。
(四)流通加工的类型
1.延续性的流通加工
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生产企业为了实现高效率、大批量生产,其生产加工(即在生产领域内进行加工作业)只能完成到一定程度,从而产品只能以粗加工(或半成品)的形态进入到流通领域或消费领域,这样的产品往往不能充分满足复杂多变的差异性需求。为了既解决产需之间产品适应性差的矛盾,又要保证社会高效率的大生产,弥补生产领域加工不足,一些流通组织兼而承担起了再加工的任务,亦即能将生产出来的同质化产品进行多样化的改制加工。例如,对钢材卷板的舒展、剪切加工;平板玻璃按需要规格的开片加工等。这种旨在既完善生产加工,又适应多样化需求的流通加工即属于延续性的流通加工。
2.方便流通的流通加工
在商品流通实践中,有些(流通)加工作业主要是从方便流通(或促进流通)的角度出发而安排的。加工产品的结果或者起到保护流通对象的作用,或者起到加速实现流通对象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作用。例如,水产品、肉类、蛋类的保鲜、保质的冷冻加工、防腐加工等;丝、麻、棉织品的防虫、防霉加工等。这种立足促进流通职能的实现,服务于流通自身的加工活动(或加工作业),属于方便流通的流通加工。
3.促进销售的流通加工
流通加工也可以起到促进销售的作用。比如:将过大包装或散装物分装成适合依次销售的小包装的分装加工;将以保护商品为主的运输包装改换成以促进销售为主的销售包装,以起到吸引消费者、促进销售的作用。
4.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损失的流通加工
有些商品本身的形态使它在运输、装卸作业中效率较低,极易受损,因此需要进行适当的流通加工以弥补这些产品的物流缺陷,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损失。例如,造纸用的木材磨成木屑的流通加工,可以极大提高运输工具的装载效率;自行车在消费地区的装配加工可以提高运输效率,降低损失。石油气的液化加工,使很难输送的气态物转变为容易输送的液态物,也可以提高物流效率。
5.衔接不同输送方式、促进物流合理化的流通加工
由于现代化社会生产的相对集中和消费的相对分散,流通过程中在干线运输(生产大批量、低成本、长距离)和支线运输(多品种、少批量、多批次)的结点设置流通加工环节,可以有效解决两者之间的衔接问题。以流通加工为分界点,从生产部门至流通加工可以形成大量的、高效率的定点输送;从流通加工至客户则可形成多品种、少批量、多户头的灵活输送。如,散装水泥中转仓库担负起散装水泥装袋的流通加工,将大规模、散装水泥转化为小规模、袋装水泥,就衔接了水泥厂大批量运输和工地小批量装运的需要。
6.提高加工效率及生产利用率的流通加工
建立集中加工点,可以利用效率高、技术先进、加工量大的专门器具和设备。这样做可以提高加工质量,提高设备利用率和加工效率,最终降低加工费用及原材料成本。它以一家流通加工企业的集中加工代替了若干家生产企业的初级加工,促使生产水平有一定的提高。如,钢材的集中下料,可充分进行合理下料,搭配套裁,减少边角余料,从而达到加工效率高、加工费用低的目的。
7.实现合理配送的流通加工
这种流通加工方式是配送中心为了实现配送活动,满足客户对物品供应的数量、供应构成要求,而对物品进行各种加工活动,如拆整为零、定量备货、定时供应等。
随着物流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流通加工活动有时在配送过程中实现。
如混凝土搅拌车。流通中心可根据客户要求,在商品混凝土搅拌站,把沙子、水泥、石子、水等各种不同材料按比例要求用专用设备进行拌和后再装入水泥搅拌车上的可旋转罐中。在配送路途中,汽车边行驶边搅拌,到达施工现场后,混凝土已均匀搅拌好,可直接投入使用。
由于配送中心形式多样,配送业务千差万别,因而各配送中心的流通加工活动各具特色。
二、流通加工合理化
流通加工管理要实现流通加工的最优配置,不仅要做到避免各种不合理,使流通加工有存在价值,而且要做到采用最优的选择,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一)不合理的流通加工的表现形式
1.流通加工地点设置的不合理
流通加工地点设置即布局状况是否合理是决定整个流通加工是否有效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为衔接单品种、大批量生产与多样化需求的流通加工,加工地点只有设置在需求地区才能实现大批量的干线运输与多品种末端配送的物流优势。如果将流通加工地点设置在生产地区,一方面,为了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会出现多品种、小批量的产品由产地向需求地的长距离的运输;另一方面,在生产地增加了一个加工环节,同时也会增加近距离运输、保管、装卸等一系列物流活动。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不如由原生产单位完成这种加工而无需设置专门的流通加工环节。
另外,一般来说,为方便物流的流通加工环节应该设置在产出地,在进入社会物流之前。如果将其设置在物流之后,即设置在消费地,则不但不能解决物流问题,又在流通中增加了中转环节,因而也是不合理的。
即使是在产地或需求地设置流通加工的选择是正确的,还有流通加工在小地域范围内的正确选址问题。如果处理不善,仍然会出现不合理。比如交通不便、流通加工与生产企业或用户之间距离较远、加工点周围的社会环境条件不好,等等。
2.流通加工方式选择不当
流通加工方式包括流通加工对象、流通加工工艺、流通加工技术、流通加工程度等。流通加工方式的确定实际上是与生产加工的合理分工。分工不合理:把本来应由生产加工完成的作业错误地交给流通加工来完成,或者把本来应由流通加工完成的作业错误地交给生产过程去完成,都会造成不合理。
流通加工不是对生产加工的代替,而是一种补充和完善。所以,一般来说,如果工艺复杂、技术装备要求较高,或者加工可以由生产过程延续或轻易解决的,都不宜再设置流通加工。如果流通加工方式选择不当,就可能会出现生产争利的恶果。
3.流通加工作用不大,形成多余环节
有的流通加工过于简单,或者对生产和消费的作用都不大,甚至有时由于流通加工的盲目性,同样未能解决品种、规格、包装等问题,相反却增加了作业环节,这也是流通加工不合理的重要表现形式。
4.流通加工成本过高,效益不好
流通加工的一个重要优势就是它有较大的投入产出比,因而能有效地起到补充、完善的作用。如果流通加工成本过高,则不能实现以较低投入实现更高使用价值的目的,势必会影响经济效益。
(二)流通加工合理化措施
为避免各种不合理现象,对是否设置流通加工环节、在什么地方设置、选择什么类型的加工、采用什么样的技术装备等,需要做出正确抉择。要实现流通加工的合理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1.加工和配送结合
将流通加工设置在配送点,一方面按配送的需要进行加工,另一方面加工又是配送业务流程中分货、拣货、配货中的一个环节,加工后的产品直接投入配货作业,这就无需单独设置一个加工的中间环节,使流通加工有别于独立的生产,而使流通加工与中转流通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同时,配送之前有加工,能使配送服务水平大大提高。这是当前对流通加工做合理选择的重要形式,在煤炭、水泥等产品的流通中已表现出较大的优势。
2.加工与配套相结合
在对配套要求较高的流通中,配套的主体来自于各个生产单位,但是,完全配套有时无法完全依靠现有的生产单位,进行适当的流通加工,可以有效促成配套,大大发挥流通加工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3.加工和合理运输相结合
流通加工能有效地衔接干线运输和支线运输,促进两种运输方式的合理化。利用流通加工,在支线运输转干线运输或干线运输转支线运输这些必须停顿的环节,不进行一般的支转干或干转支,而是按干线或支线运输的合理要求进行适当加工,从而大大提高运输及运输转载水平。
4.加工与合理商流相结合
通过加工,提高配送水平,强化销售,是加工与合理商流相结合的一个成功的例证。另外,通过简单地改变包装加工,形成方便的购买量,通过组装加工解除用户使用前进行组装、调试的难处,都能有效地促进商流。
5.加工与节约相结合
节约能源、设备、人力、耗费是流通加工合理化的重要考虑因素,也是目前我国设置流通加工、考虑其合理化较普遍的形式。
对流通加工合理化的最终判断,是看其是否能实现社会和企业本身的两个效益,是否取得了最优效益。对于流通加工企业而言,与一般生产加工企业相比较,流通加工企业更应树立社会效益第一的观念,只有在以补充完善为己任的前提下才有生存的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