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WTO的基本原则与相关文件
(一)基本原则
1.非歧视待遇原则
非歧视待遇原则也称无差别待遇原则。它指缔约方在实施某种限制或禁止措施时,不得对其他缔约方实施歧视性待遇。任何一方不得给予另一方特别的贸易优惠或加以歧视。该原则涉及关税削减、非关税壁垒的消除、进口配额限制、许可证颁发、输出入手续、原产地标记、国内税负、出口补贴、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等领域。非歧视待遇原则是通过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原则实现的。最惠国待遇就是给予某一成员国的最新优惠政策同样给予其他所有成员国;国民待遇就是给予国内企业的政策同样给予国外企业。
非歧视待遇又称无差别待遇,是WTO的基本原则之一。它要求WTO成员方在实施某种优惠待遇和限制措施时,不要对成员方实施歧视待遇。非歧视待遇由无条件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条款体现出来。
(1)最惠国待遇条款在《关贸总协定》的第1条中被规定为“协定的各成员对于其他成员的产品,必须给予不低于任何其他国家的产品的优惠待遇”。最惠国待遇指一国在国际贸易问题上,不应在其贸易伙伴之间造成歧视,一国给予另一贸易伙伴的贸易优惠,必须给予其他所有WTO的各成员方。WTO体制中的最惠国待遇原则具有多边、无条件、自动适用的特点。即凡是WTO的一成员方给予另一成员方的任何贸易优惠,原则上均应立即无条件的、自动给予其他各成员方。
最惠国待遇的基本目的是国家(地区)通过条约的法律形式来保证在国际经贸活动中处于比第三国(地区)更有利的地位或至少是不受歧视性待遇。《关贸总协定》首次使最惠国待遇建立在多边协议的基础上。世贸组织建立之后,最惠国待遇扩及到新的多边协议中,如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服务贸易总协定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等。
(2)国民待遇是指在外国产品、服务或具有知识产权的产品进入一成员国国内市场时,应给予其与本国的产品、服务或具有知识产权的产品相同的待遇。国民待遇与最惠国待遇相结合,可以有效地确保非歧视待遇的落实。《关贸总协定》第3条内容是“国民待遇”,它要求一旦货物已经进入某个市场,它们必须获得不低于相同的当地制造商品所获得的最优惠待遇。其本质是赋予与本国有特定关系的外国人享有与本国国民同等的民事权利的一种制度。《关贸总协定》所规定的国民待遇只适用于货物贸易及由此而产生的其他经济行为,而未涉及外国直接投资。世贸组织则把其拓宽到货物贸易中的原产地规则、动植物卫生检疫、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服务贸易总协定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中。
2.贸易自由化与市场准入原则
所有商品应该自由进出,放低国外企业在各成员国设立的限制条件。
贸易自由化是指世贸组织各成员在货物、服务与贸易有关的投资要逐步实现自由化,即各成员方保证履行世贸组织负责实施管理的乌拉圭回合和以后世贸组织成员达成的协议与协定,逐步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消除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扩大货物、服务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方面的准入度。
所谓市场准入(Market Access),是指一国允许外国的货物、劳务与资本参与国内市场的程度。《服务贸易总协定》第16条规定,一成员方给予其他成员方服务和服务提供者的待遇应不低于其在承诺义务的计划表中确定的期限、限制和条件。它指在国际贸易方面两国政府间为了相互开放市场而对各种进出口贸易的限制措施,其中包括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准许放宽的程度的承诺。
市场准入原则旨在通过增强各国对外贸易体制的透明度,减少和取消关税、数量限制和其他各种强制性限制市场进入的非关税壁垒,以及通过各国对外开放本国服务业市场所作出的具体承诺,切实改善各缔约方市场准入的条件,使各国在一定期限内逐步放宽服务业市场开放的领域。市场准入是国家对市场基本的、初始的干预,是政府管理市场、干预经济的制度安排,是国家意志干预市场的表现,是国家管理经济职能的组成部分。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是天赋的,法律给予普遍的、一般的确认,而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从事经济活动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是由法律特别确认的,必须通过一定的程序获得,如登记、许可。
WTO一系列协定或协议都要求成员分阶段逐步实行贸易自由化,以此扩大市场准入水平,促进市场的合理竞争和适度保护。主要表现在:
①《1994年关贸总协定》要求各成员逐步开放市场,即降低关税和取消对进口的数量限制,以允许外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与本国产品进行竞争。这些逐步开放的承诺具有约束性,并通过非歧视贸易原则加以实施,而且一成员要承诺不能随意把关税重新提高到超过约束的水平,除非得到WTO的允许。
②其他货物贸易协议也要求各成员逐步开放市场。如《农业协议》要求各成员将现行的对农产品贸易的数量限制进行关税化,并承诺不再使用非关税措施管理农产品贸易和逐渐降低关税水平。这类协议还包括《海关估价协议》、《贸易的技术性壁垒协议》、《动植物检疫协议》等。
③《服务贸易总协定》要求各成员逐步开放服务市场,即在非歧视原则基础上,通过分阶段谈判,逐步开放本国服务市场,以促进服务及服务提供者间的竞争,减少服务贸易及投资的扭曲,其承诺涉及商业服务、金融、电信、分销、旅游、教育、运输、医疗与保健、建筑、环境、娱乐等服务业。
④有利于扩大市场准入的其他基本原则,即各成员还可利用争端解决机制,解决在开放市场方面纠纷和摩擦,积极保护自己;同时,贸易体制的透明度也有利于扩大市场准入。
3.减少贸易壁垒原则
减少进口税直至取消进口税,不给进口数量设限。
(1)逐步削减关税原则。该原则除了要求通过谈判削减关税税率外,还要求在谈判期间不得提高现行税率;不得增减免税税目;固定现行各项税率,规定税率的最高限额。
(2)一般取消数量限制的原则。数量限制是国家对允许进口的商品数额采取的限制性措施。一般取消数量限制的原则,意味着根据WTO的要求,为了逐步促进贸易的自由化,在一般情况下,不允许国家对进出口商品的数量进行限制;已在实施的限制,应当逐步取消。
国家实施数量限制的主要手段是配额和许可证制度。根据一般取消数量限制的原则,WTO规定:任何缔约国除征收关税和其他税费外,不得设立或维持配额、进出口许可证或其他措施以限制或禁止其他缔约国领土的产品输入,或向其他缔约国领土输出或销售出口产品。
关税减让是总协定的主要宗旨,总协定成员国通过多边贸易谈判减让关税:对于已列入关税减让表的商品关税,各缔约方不得采取任何形式进行变更。
在世贸组织中,除继续坚持以关税作为货物贸易的主要保护手段外,在一般取消数量限制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
第一,采取“逐步回退”办法,逐步减少配额和许可证。通过“纺织品与服装协议”,逐步取消纺织品和服装贸易中的数量限制,最后实现这类商品的贸易自由化,使背离以关税作为主要保护手段的“多种纤维协议”消亡。
第二,从取消数量限制向取消其他非关税壁垒延伸。在世贸组织负责实施的货物贸易协定,诸如原产地规则、装船前检验、反倾销、贸易的技术壁垒、进口许可证程序、补贴与反补贴、海关估价、政府采购等协议中,通过制订新规则和修订原规则,约束各种非关税壁垒实施的条例。对实施非关税壁垒的标准和手段予以更加严格、明确和详尽的规定,提高了透明度。
第三,把一般取消数量限制原则扩大到其他有关协定,如服务贸易总协定。该协定在市场准入部分规定:不应限制服务提供者的数量,不应对服务的地域实行限制,不应采取数量配额方式要求限制服务的总量等。
4.公平竞争原则
公平竞争原则又称为公平贸易原则,基本含义是:各成员方和出口经营者均不应采取不公平的贸易手段进行国际贸易竞争或扭曲国际贸易的公平进行。
根据这一原则,WTO特别强调各成员方不得实行补贴的贸易策略,出口商不得采用倾销的方式在其他成员方销售其产品,如果倾销或补贴的商品给某一进口成员方的相应工业造成损害或损害的威胁,该进口成员方可以采取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
在实施公平竞争方面,WTO除了继续通过GATT体制下的反倾销、反补贴防止因倾销和出口补贴所形成的不公平竞争外,还将纺织品、服装和农产品贸易纳入WTO体制管辖范围之内。同时,通过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打击假冒、仿制、剽窃、盗用等不公平竞争行为,维护正当竞争秩序。此外,WTO还通过约束政府采购金额,扩大公平竞争的机会。
5.透明度原则
透明度原则是指WTO的各成员方正式实施的有关进出口贸易政策、法令及条例,以及成员方政府或政府机构与另一成员方政府或政府机构签订的影响国际贸易政策的现行协定,都必须公布。
国家有关出版业或其他行业的法律政策应该为国外公司所知道,没有隐瞒;出版业企业的经营业绩、数据要尽可能公开。
国民待遇和贸易自由化与市场准入将使我国出版企业竞争者大量增多,经营竞争加剧,争夺读者,甚至中文出版物读者;最惠国待遇、互惠待遇和贸易透明度等原则可以为我国出版企业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有利于增强国内出版单位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
(二)与出版业有关的文件
1.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关贸总协定》涉及的主要是出版物的市场准入问题,其实质是出版物关税的减让。
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GATT)是一个政府间缔结的有关关税和贸易规则的多边国际协定,简称关贸总协定。它的宗旨是通过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削除国际贸易中的差别待遇,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以充分利用世界资源,扩大商品的生产与流通。关贸总协定于1947年10月30日在日内瓦签订,并于1948年1月1日开始生效。
自关贸总协定成立以来,在其存在的近50年的时间里共成功举行了八轮多边贸易谈判。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经济贸易关系进一步走向复杂,为了适应这一状况,关贸总协定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关贸总协定的变化发展主要体现在八轮多边贸易谈判的变化上;从单一的关税减让谈判发展为综合性谈判;谈判方式也趋向多样化:从基本的产品对产品的方式演变为线性减税方式和瑞士方式即公式法减税;谈判主体也从以当初的美国为中心发展转变为美国、日本和欧盟三足鼎立、发展中国家成一家之言的局面。
2.服务贸易总协定
《服务贸易总协定》涉及的主要是出版业(包括印刷、出版、发行及与出版有关的服务)的市场准入,其实质是出版业对外开放的承诺。国内印刷和发行已经承诺并且执行了,即外资可以在国内创办这些领域的企业。
《服务贸易总协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rade in Service,GATS)是世界贸易组织管辖的一项多边贸易协议。《服务贸易总协定》由三大部分组成:一是协定条款本身,又称为框架协定,二是部门协议,三是各成员的市场准入承诺单。《服务贸易总协定》本身条款由序言和六个部分29条组成。前28条为框架协议,规定了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原则和规则,第29条为附件(共有8个附件)。主要内容包括:范围和定义、一般义务和纪律、具体承诺、逐步自由化、机构条款、最后条款等,其核心是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市场准入、透明度及支付的款项和转拨的资金的自由流动。《服务贸易总协定》适用于各成员采取的影响服务贸易的各项政策措施,包括中央政府、地区或地方政府和当局及其授权行使权力的非政府机构所采取的政策措施。
《服务贸易总协定》的宗旨是在透明度和逐步自由化的条件下,扩大全球服务贸易,并促进各成员的经济增长和发展中国家成员服务业的发展。协定考虑到各成员服务贸易发展的不平衡,允许各成员对服务贸易进行必要的管理,鼓励发展中国家成员通过提高其国内服务能力、效率和竞争力,更多地参与世界服务贸易。
《服务贸易总协定》规定国际服务贸易具体包括四种方式:
①跨境交付(Cross-border Supply);
②境外消费(Consumption Abroad);
③商业存在(Commercial Presence);
④自然人流动(Movement ofNatural Persons)。
《服务贸易总协定》列出服务行业包括以下12个部门:商业、通信、建筑、销售、教育、环境、金融、卫生、旅游、娱乐、运输、其他,具体分为160多个分部门。协定规定了各成员必须遵守的普遍义务与原则,磋商和争端解决的措施步骤。根据协定的规定,WTO成立了服务贸易理事会,负责协定的执行。
3.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
《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Agreement On Trade-related Aspect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TRIPS)是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的21个最后文件之一,于1994年4月15日由各国代表签字,并于1995年1月1日起生效由同时成立的世界贸易组织管理。自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对我国生效。《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由序言以及七个部分共73个条款构成。首次将最惠国待遇原则引入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领域;要求成员对知识产权(限于其明文规定的七种客体)提供更高水平的立法保护;同时要求成员采取更为严格的知识产权执行措施;此外还要求成员的知识产权获权和维持程序必须公平合理;协议将成员之间知识产权争端纳入WTO争端解决机制,加强了协议的约束力。《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涉及的是著作权的保护问题,实质是提高对国外著作权的保护水平和保护范围,进一步扩大图书版权贸易的范围。
这个文件将会成为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标准。“TRIPS”协议涉及的知识产权共有以下几个方面:著作权及其相关权利、商标、地理标记、工业品外观设计、专利、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对未公开信息的保护和对许可合同中限制竞争行为的控制。
(三)出版业的国际化内涵
出版国际化主要包括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要素全球化和制度全球化四个方面。贸易全球化或曰市场全球化是出版国际化的首要表现形式,“是出版业参与全球化进程的先导”,“是对全球出版资源的优势互补”;生产全球化是出版国际化的物质前提和基础,具体表现为出版分工合作及过程的全球化;包括资本、人力、出版资源等在内的出版要素全球化是出版国际化的核心,其在国际图书市场的自由流动是出版国际化的重要推动力;制度全球化是出版国际化的保证,这些制度涉及国际惯例、WTO相关规则及国际版权保护规则。
1.出版物实物贸易全球化
出版物实物贸易全球化,是出版业国际化的首要表现形式,但是,出版物的产品特征不适合大规模的全球销售,出版物实物贸易的全球化程度较其他行业低。如汽车的全球化程度就高,其市场基本不受民族地区限制,好的都可以接受。
图书生产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品种多、批量小、价值低、运输成本高、读者对阅读时效的要求等。而这些都使得图书出版业不适合进行国际化生产的,即集中由一国生产而面向全世界销售是不经济的。以计算机芯片为例,全世界每年主流芯片只有一个型号,如“P3”、“P4”等,一个型号可以生产几十亿片甚至几百亿片,加上产品价值高、体积小,最适合全球化集中生产和销售,类似的还有计算机、汽车、电视机等,都表现为品种少、批量大、价值高的特征。图书的生产则表现为另一种景象。全世界一年出版图书品种80万种以上,加上需求十分分散,所以出版业的生产和销售一定会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2.生产全球化
生产全球化,是出版业国际化的物质前提和基础,具体表现为出版业国际分工与合作、出版物生产过程的全球化。如某一出版物的选题、制作和发行分别执行于多个国家。跨国出版集团选题在发达国家,制作在印度或中国内地或香港地区,出版物又在多个国家同时上市销售。
伴随着不断加快的经济全球化进程,出版的生产要素将按照效益最大化原则,不可避免地在国际进行优化配置。一些大型跨国出版公司为了扩大市场份额,充分利用他国的廉价物资资源和人力资源以及自己的设备和管理经验,在异地建厂,进行异地(在其他国家)生产,以期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和利润最大化。
现代高科技的发展及其在出版业的应用和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大大加速了出版国际化的发展进程。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日臻完善以及出版技术的现代化(如网络支付手段、远程按需印刷技术的完善等),为加速出版生产的国际化提供了技术保障。
跨国公司是资本流动的载体,出版业跨国公司的发展既为出版业资本的扩张和流动提供了基础条件,又是出版国际化的集中表现。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跨国公司作为载体,也就谈不上国际化,更谈不上经济全球化。
3.要素全球化
要素全球化,是出版业国际化的核心,包括资本、人力和出版资源(选题、作者、版权、设备和技术)的国际化。
人才的跨国流动。一个出版集团的成员来自许多国家,拥有不同的国籍,如香港的一家出版社员工共五个国籍。
出版资源作为出版生产的要素,必然随着出版生产的全球化而走向国际化轨道。出版资源中最为重要的当属人才和技术,当然还包括版权资源等。生产的国际化和资本的国际化,必定引起人才和技术的国际化,形成人才随资本流动、技术随人才转移的局面。因此未来出版业的竞争主要将体现在对人才和技术等生产力核心要素的竞争。这将是出版业未来国际化发展的重要趋势。
资本的跨国兼并、收购。如前所讲,跨国出版集团快速有效的扩展依靠的就是到海外直接收购,因此有人认为它是推进出版业国际化最强大的动力源。资本的国际化将是出版业国际化的重要特征。随着出版物生产的国际化和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与配置,资金在国际的流动成为必然。反过来,资金的流动又带动出版产业的发展,为出版业发展提供了资金保证。资本的国际化表现为跨国财团的资本的流动地域拓宽、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体化、国际金融市场的资本流动速度大大加快以及债券市场空前活跃,从而使国际金融市场不断走向国际化。从资本的流向看,更多的是由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这既为发展中国家出版业发展提供了条件,同时也与发展中国家出版业形成强有力的竞争。
在出版业中,市场要素的全球化最有潜力的是版权的全球化。广义的版权产业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业之一。根据有关方面的资料显示,美国版权业在1992年即达到3 250亿美元,占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5.6%,版权产品的出口和对外转让收入390亿美元。到2002年6月底,我国共批准外商投资企业405 180家,但我国至今仍然不允许外资进入出版业的核心环节,即出版社的编辑制作环节。据统计,全世界完全承诺开放出版社内容制作环节的只有20多个国家。
在我国出版业走向世界的进程中,版权贸易一直是最主要的方面,就全国范围而言,版权贸易持续大幅度上升,1998年,全国出版社引进版权5 469种,输出版权588种;1999年,我国引进版权6 461种,输出418种;据辛广伟先生统计,从1990年到2000年,我国出版社的版权贸易已超过30 000项,其中引进26 000多项,输出5 000多项。一批有眼光、有实力的出版社重视版权贸易工作,使我国通过版权贸易引进的科技、财经、外语类书籍及其他精品图书的品种逐渐增多,在国家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等方面的作用也日益明显。版权的引进成为国家知识创新工程的一部分,同时,版权贸易的繁荣与发展又为出版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出版业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4.出版制度与文化的全球化
出版制度与文化全球化是出版业国际化的保证,也是最高境界。世界贸易规则和一流的版权保护规则是国际化的出版制度的基石,我国要加强政府职能的转变,制定和修改相应的法律法规,以开放的视角、国际化的视野指导和管理出版业,出版单位和出版人更要更新观念,以先进的出版理念提升与国际接轨的能力,铸造新的出版文化。
市场作为产品的交换体系,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市场的发育程度标志着经济的发展水平。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生产的国际化必然导致市场的国际化。事实上,生产国际化的目的就是实现产品在全球范围内销售,即生产的国际化以市场的国际化为最终目的。只有实现市场的国际化才能够从国际大市场上获得丰厚的利润,实现资本的增值,完成资本的扩张。市场的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最终体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