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体系结构和内容的构思
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学说的主要内容。从马克思批判地继承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优秀成果、创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以来,一个多世纪的历史已经证明,它是一门反映客观经济规律,因而能指导各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理论和实践的紧密联系。它具有强烈的时代感,要求能不断跟上形势发展的步伐。理论是由实践赋予活力的。理论只有紧密联系实际,回答变化着的实践提出的各种新问题,才能起指导实践的作用,本身也不断得到发展,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20世纪80年代,我们面临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经济面貌呢?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正在经历着一次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私人资本的占有和经营方式的社会化达到了更高的水平,资产阶级国家大大加强了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列宁时代的旧殖民制度已经崩溃,在全世界存在着一百多个取得了民族独立但经济上还欠发达或正在发展中的国家;特别是,社会主义制度已在一系列国家中建立起来,这些国家进行了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当代世界和马克思、列宁时代相比,已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践提出了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事实上,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逝世以来的几十年中,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内容也是不断发展的。
政治经济学作为高等学校经济学科的一门基础课程,它的基本目的是使学生能全面系统地掌握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迄今所取得的基本研究成果。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理论内容,不应以复述和解释马克思和列宁在他们的著作中所阐明的基本原理为限,它还应当包括人们在马克思的方法论指导下总结新的实践经验,特别是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实践而得到的新的理论认识。换言之,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内容,应当是发展着的、现代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同时,从形式上说,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体系结构,应服从和服务于它的内容,并使学生们能最有效地掌握这些内容。我们不能把马克思、列宁的某一部著作的体系结果和作为一门课程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体系结构两者简单地画等号。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文献,如马克思的《资本论》、列宁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等著作,它们的体系结构是马克思和列宁用来公布自己研究成果,并非把这些成果用于教学的。因此即使把这些著作中的基本内容变成教材时,也要根据教学对象、教学时间的不同而有适合各种教学要求的体系结构,不能千篇一律,照搬照套。况且,随着人们对客观经济规律认识的加深和扩大,作为一门科学的政治经济学内容在发展,如果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体系结构一成不变,几十年一贯制,就很难适应内容的变化和教学的要求了。
但是,我国目前通行的广义政治经济学教材,大多数是从苏联四五十年代的教科书或教程中引进的,内容基本上是马克思、列宁和斯大林某部著作或某些文章的压缩所构成,虽然几十年来也根据实践的发展特别是我国的经验,对某些部分的内容和体系做过一些修改和补充,但大的框架和内容没有什么突破。实际生活已经表明,这样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无论在内容上或体系结构方面,都已很难适应我国四化建设的需要了。
众所周知,马克思经济学说的主要内容,是揭示资本以剩余价值形式剥削雇用工人的本质,以及由此决定的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发展规律。它对未来共产主义经济的考察,只是把它作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对立物,预见其基本特征和发展总方向。对于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的具体运行,涉及不多。这是很自然的。因为当年无产阶级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破除旧生产关系,建立新生产关系,政治经济学就是要从理论上表达无产阶级的这一历史使命。而且,当年社会主义还没有成为现实,还没有条件对它进行具体分析。今天的情况不同了。对于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国家来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任务已转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了。社会主义经济从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算起,在世界范围内也已有六十多年的实践。因此,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经济运动的分析,理应成为广义政治经济学的主体。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内容,也不应该停留在揭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和它的发展规律这一步,还要在此基础上揭示体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本质的各种经济现象之间是怎样联系的,社会主义经济是怎样具体运行和发展的。不去揭示社会主义经济运行规律的内容,我们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也还是抽象的,无法理解它在具体复杂的经济现象中的表现,在数量联系中的反映,也就不可能用政治经济学理论指导我们去认识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即使在分析资本主义经济运动时,也要把马克思、列宁已经阐明的基本原理和当代资本主义的实践结合起来,分析新现象,回答新问题,找到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在现代条件下表现出来的特点。同时,还应该充实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具体运行的内容。因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是开放的,它在国际上不可避免地要和资本主义经济发生各种形式的联系和交往。如果我们的政治经济学停留在阐明它的剥削本质和必然灭亡的历史规律上,却不知道它的追求利润的本性如何体现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受哪些机制的作用,我们的理论就无法成为对外经济开放的指导了。从体系结构看,以往的广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按人类社会经济形态发展的历史顺序编排内容,分成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几大块,重点在阐述后两种社会经济形态。对资本主义以前三种社会经济形态的说明,用的是斯大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有关部分的结果。资本主义部分,可以说就是把《资本论》和《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两本书的体系和内容抄过来。至于社会主义部分,还说不上有严密的体系结构,主要依据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把苏联那种高度集权的经济模式理论化,再引用一些马列的词句做根据。这种广义政治经济学体系,大体上适用于说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的规律作用下,人类社会五种基本经济形态的发展过程,特别可以用来阐明以剩余价值生产为目的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以满足劳动人民需要为目的的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内容。如果从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要求看,就显出局限性了。因为它要求政治经济学解释的,主要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形势下经济具体运行和发展的规律。研究社会主义以前各形态,主要是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重要目的之一,也在于比较它们和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从中找出社会主义建设应该借鉴和引进什么,改造和扬弃什么,以促进社会主义建设。为了实现这一要求,广义政治经济学应该从第一篇开始就涉及社会主义经济,不可像按历史顺序编排的体系那样,到最后一篇才论述社会主义。从理论本身看,历史顺序的体系结构也有问题。政治经济学固然以人类各个不同发展阶段上的经济过程作为研究对象,是一门历史性的科学,但它本身终究不是狭义的历史科学而是理论科学。作为一门理论科学,就应该用范畴体系和一定的逻辑顺序阐明对象的内容。它的历史性则表现在逻辑的起点应同时是历史的起点,逻辑的推演要反映客观的历史发展过程。采取历史形式的体系不可避免地和理论内容的阐述发生矛盾。例如,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是好几个人类社会共同存在的经济形式,从历史的顺序看,商品货币问题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经提出来了,但对商品货币关系的理论分析却被放在资本主义部分。这样一来,在此以前对商品货币关系的阐述就不能不显得苍白无力。
我们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特别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要在我国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宏伟任务以来,深感现行教科书在内容和形式上已不能满足实现四化的需要,极有必要重新编写一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这就是我们编写本书的缘起。
这本政治经济学教材和现在通行的教材,包括我们自己曾经参加编写的教材相比,不同之处主要有两方面:
第一,在体系结构方面,它打破已往按历史顺序阐述人类社会五种基本社会生产形式的体系,改为按逻辑顺序和从抽象到具体、一般到特殊的叙述原则来安排。全书除导论外,分成四部分,即社会经济一般、商品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前三部分构成本书的上册,第四部分将是本书下册的内容。
社会经济一般是本书的第一篇。这一篇主要阐述人类在各种社会经济形态下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的一般规定和普遍规律。开卷第一篇来阐述这些普遍的规定和规律是必要的。因为没有它们,任何生产都无从设想,违反了它们,社会生产就会遭到破坏,不能顺利进行。但是,一切生产的共同规定,不过是一些抽象的要素,用这些要素不可能理解任何一个现实的、具体的经济阶段。而且,构成各社会经济的本质和发展的,恰恰不是它们的共同性而是彼此的区别,是各自的特殊规定和规律。即使这些普遍规律,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下也会以不同的具体形式表现出来。正因为这样,在社会经济一般这篇以后的几部分,要逐步揭示几个社会形态共同的规定和规律以及各个社会形态的特殊规定和规律,阐明在这些条件下普遍规律的具体表现形式以及在一个具体的历史形态中,这几类规律怎样结合成为一个规律体系发挥作用。
这样的体系安排,从一开始就触及了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所以也比较有利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第二篇是商品经济。这一篇的要点是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各种规定和规律。历史事实已经表明,商品经济是包括社会主义社会在内,好几个社会中都存在的经济形式,它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虽然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它有自己的特点。过去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都把对商品货币问题的分析放在资本主义一篇中,作为分析资本主义本质的组成部分。这显然是把商品经济仅仅看作和私有制相联系、否定公有制的社会主义经济也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种传统观念的反映。现在是改变这种旧关系,把商品经济独立成篇加以论述的时候了。
第三篇资本主义经济包括:(甲)自由资本主义经济,(乙)垄断资本主义经济,(丙)资本主义的国际经济,(丁)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这样分的意图是,先阐明个别资本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本质规定和规律,然后逐步揭示资本关系采取的具体形式以及从总体上把握资本的矛盾运动。资本关系采取的具体形式,表现在个别资本采取产业资本及从循环运动中分离出的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形式,在农业中还有资本主义的土地所有制,这些都是以分散的中小产业资本为主导的自由资本的存在形式;表现在个别资本联合成股份资本,产业资本和银行资本联合为金融资本以及国家资本等社会资本形式,这些是集中的、联合起来的大资本为主导的垄断资本存在形式;还表现在资本关系从国内扩展到国际,形成自由资本和垄断资本的国际经济关系。这一篇的最后部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集中说明它的产生、发展和必然被更高的社会主义社会形态替代的历史总趋势。
这样的分篇方法,是直接受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提出的《资本论》最初编写计划的启发。他在手稿中指出应当这样来分篇:(1)一般的抽象的规定,因此它们或多或少属于一切社会形式。(2)形成资产阶级社会内部结构并且成为基本阶级的依据的范畴资本、雇佣劳动、土地所有制。(3)资产阶级社会在国家形式上的概括。(4)生产的国际关系。(5)世界市场和危机。
第二,内容方面。在这一册中,基本内容是马克思和列宁著作中讲过的。和已出的教材相比,我们所做的补充和更改,主要是下列几种情况:
1.增加一些经济运行方面的内容。传统的教材,主要揭示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规律,即一种生产关系发生、发展和被更高一级社会形态替代的规律。这方面的内容当然必要,我们在教材中继续保留。但过去对一定社会生产形式下经济运行的内容太少,这是一个不足,需要补充。例如,社会总劳动的按比例分配这一社会经济运行过程,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过程,生产价格和平均利润、利率以及地租对资本主义生产和资源配置的关系等,我们都尝试作一点分析。
2.补充了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新现象和新问题的论述。二次大战后私人资本占有和经营形式向跨部门、跨国界的发展,国家资本的兴起和国家经济作用的加强,民族独立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都是当代重大的现实经济问题。对这些问题,我们力求在马克思和列宁的基本原则指导下作出理论上的概括。
3.纠正过去阐述马克思、列宁某些基本原理的片面性。我们所沿用的苏联四五十年代编写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资本主义及资本主义以前部分虽然依据马克思和列宁的著作写成,但终究是第二手产品;当年马克思的一些经济学手稿还没有被发现或发表,手稿中有些重要内容还没有编入;加上苏联和我国理论研究及宣传,长时期来受“左”的错误的影响,很难说教材的内容都符合马克思、列宁本人的原意,甚至从“左”的方面被曲解了。例如,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贫困积累的原理长时期来被曲解为无产阶级物质生活状况或消费水平不断地绝对下降,列宁关于帝国主义腐朽性或寄生性的原理被片面地解释为生产技术长期绝对停滞,就是明显的特征。
4.在不违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下,批判地吸收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中某些反映客观经济联系的内容。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从本质上和总体上说是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存在服务的,但不可否认它也揭示了经济运行过程中某些现象之间内在的客观联系和进行了一定的数量分析。这些内容,撇开它们所服从的为资本关系辩护的性质,是可以为我所用的。例如,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中关系经济增长的理论,撇开它们所反映的资本形式,单就积累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函数关系的内容而言,对任何社会都有意义,所以我们把它吸收在“社会经济一般”这一篇中了。
本书定名为《新编政治经济学教程》,只表明我们力求编写出一本能符合时代需要,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四化建设服务的教材,并在这条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由于我们水平有限,加上这是一种新的尝试,无论在体系结构和内容方面一定会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缺点和错误也在所难免。殷切希望学术界的专家、高等学院的师生和广大读者批评和指正。
载《新编政治经济学教程》(上)资本主义部分,
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12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