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浙江省食用菌产业科技发展研究
一、现状与形势
(一)国内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
食用菌是浙江省十大特色优势农业主导产业之一。2008年全省食用菌总产量98万吨,种植产值43亿元。全省有40余万户农户从事食用菌生产,菇农超过100万人,因此食用菌是浙江省近20个食用菌主产县市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据测算,栽培食用菌的效益是粮食的20倍、蔬菜的6倍、水果的9倍;同时食用菌是利用农作物秸秆、林业废弃物及牲畜粪等废弃资源栽培的生态产业,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推动着整个农业产业由“二维结构”的传统农业向动物、植物、菌物(真菌)资源组成的“三维结构”现代农业变革;食用菌又是一种天然的、具有保健功能的健康食品,是人类现在与未来重要的食品与药品来源,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因此,近半个世纪来,食用菌产业得到了持续稳步发展。省委省政府已把食用菌产业列为推进浙江省现代农业建设的十大主导产业之一。
我国是世界食用菌产量和消费量增长的重要来源,1986年我国食用菌总产量为58.5万吨,世界总产量为218万吨;至2002年,我国总产量达865万吨,世界总产量为1225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70%以上;2008年的产量已突破1680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75%以上。食用菌已成为我国农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食用菌总产值仅次于粮、棉、油、果、茶,居第六位。
浙江是我国食用菌生产和出口大省,“十一五”以来,食用菌产业得到了持续稳定的发展,2008年食用菌产量和产值分别从2006年的83.2万吨和36.1亿元,增加到98万吨和43亿元。但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快速发展期相比,目前由于受传统生产方式的制约,许多产区进入了相对的慢速期,甚至已引起某些产区的生产水平停滞不前、产业规模萎缩下降。其主要内因:一是香菇等木腐菌生产发展受阔叶林资源约束强,资源短腿效应日益显现;二是家庭副业型小规模生产方式与经济市场发展不相适应,随着浙江省经济的发展,原材料和劳动力价格的不断上升以及农民收入要求的提高,传统食用菌生产方式的比较效益日益下降,产业发展动力减弱;三是食用菌产业链延伸不足,产品质量档次低、同质化程度高,市场竞争力不强。
同时,由于外部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数量型低端产品的竞争优势正在逐渐失去。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尽管欧洲、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食用菌产量徘徊不前,甚至下降,但近年来印度、波兰、匈牙利等发展中国家食用菌生产快速发展,已成为我国食用菌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强劲对手。在国内市场竞争中,河南、河北、山东、辽宁等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利用当地丰富的原料和劳动力资源,将食用菌列为农民脱贫和发展效益农业的优选项目加以引进、大力发展,正在以浙江省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快速发展期的速度迅猛发展,“南菇北移”之势强劲,浙江省作为传统主产区的优势正被逐渐削弱。
因此,浙江省食用菌产业发展正面临资源约束和生产成本高升的双重压力,面临国内、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和自身竞争优势弱化的双重压力,面临菇农收入期望值增高和比较效益下降的双重压力。为解决浙江省食用菌产业发展中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在“十二五”期间,必须依靠科技,着力加快转变食用菌发展方式,推进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探索具有浙江特色的食用菌产业科学发展之路。
(二)浙江省发展现状
1.主要成效。“十一五”期间,在浙江省以推进生态高效现代农业发展为目标的一系列政策的引导下,通过省科技厅各类产学研项目的实施,在食用菌种质创新、栽培和加工技术水平提高方面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食用菌的产、加、销都得到了长足发展。经过多年的努力,食用菌产业已发展成为浙江省十大特色优势农业主导产业之一,已初步建立以基地为基础、以市场和加工企业为龙头、内外销结合的产业发展格局,在浙江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以及循环农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长足发展,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产业地位不断提高。2007年,全省食用菌总产量91.8万吨(鲜品),种植产值39.6亿元,出口数量2.49万吨,出口金额6380万美元,产量、产值、出口量、出口额均居全国第6位,其中香菇、金针菇生产规模居全国前三位,鲜香菇出口居全国首位。2008年浙江省食用菌总产量98万吨,种植直接产值达43亿元,产业总产值近100亿元。2003—2008年,全省食用菌产量、产值迭创历史新高,产量年均增长8.1%、产值年均增长10.1%。期间累计生产食用菌471.2万吨,种植产值197.7亿元。目前,食用菌产量超万吨的县有16个,种植产值超亿元的县有15个。
(2)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区域特色日益明显,优势产业带雏形初步形成。通过“十一五”规划的实施,优势区域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发展,主产区高度集中,一县一品,并呈区域块状发展,形成了浙西南和浙中香菇黑木耳产业带、浙西金针菇、秀珍菇产业带,及浙南、浙北两大蘑菇产区。品种结构不断优化,在保持香菇基本稳定的基础上,金针菇、黑木耳、蘑菇总量不断增加,比重分别占21%、8%和7%,同时,珍稀食用菌新菇种、新品种开发成效明显,以秀珍菇、杏鲍菇和茶树菇为代表的食用菌新品种不断涌现。品种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有力地促进了浙江省食用菌产业的稳定发展。
(3)发展方式初步转型,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通过“十一五”规划的实施,浙江省食用菌生产方式逐步实现了以下五个转变:由传统段木栽培向代料栽培转变,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和生产效率,缓解了菌林矛盾;由平面栽培向立体栽培转变,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缓解了土地资源短缺的矛盾;由单一季节生产向周年生产转变,提高单位面积的年产出率,缓解了食用菌季节性生产与市场周年需求的矛盾;由资源单级利用向再生多次利用转变,不仅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还解决了食用菌栽培废料污染环境问题;初步从分散的作坊式生产向集约化、规模化、工厂化生产转变。目前,全省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基地100余个,产量约占全省总量的30%;工厂化食用菌生产企业近40家,产量约2万吨,占全省总产量的2.5%。这为浙江省食用菌产业的转型升级奠定了良好基础。
(4)循环型生产得到培育,成为产业发展新动力。食用菌不仅可以变废为宝,转化大量的农、林、牧业的废弃物,并且立地条件要求低,可利用丘陵缓坡发展,切合人多地少、资源缺的省情,具有一高(高效益)二低(低耕地占用,低用水)特性,栽培后的废料又可作为有机肥料还田。食用菌产业成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的重要载体。目前,菇稻轮作、蚕桑黑木耳、奶牛—蘑菇—牧草、水稻—蘑菇—芦笋、菌糠多级利用等一批以食用菌生物转化为核心环节的生态高效循环生产模式已在生产上推广应用,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和新的发展机遇。
(5)建立了一批以外向型为基本特征的食用菌加工企业,食用菌产品加工率和质量档次得到了有效提高,产品附加值不断增高。“十一五”以来,为适应食用菌出口发展需要,全省已建立了鲜香菇脱水加工、鲜菇出口加工、速冻与冷冻保鲜加工和食用菌多糖等功效成分提取加工四种类型的加工企业100多家,年加工值13.5亿元,出口创汇1.5亿美元。
(6)建立了一批集散功能较强的食用菌交易市场,食用菌市场体系得到较好的培育,成为全国食用菌重要集散中心之一。“十一五”以来,全省已兴办有一定规模的食用菌专业市场7个,年交易干鲜菇30余万吨,交易额近40亿元。这不仅为浙江省食用菌产品销售建立了良好的市场通路,同时吸引了福建、湖北、河南等全国食用菌产品进场交易或转销出口,已成为全国食用菌重要集散中心之一。
2.发展主要不足。当今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国内、国际市场对食用菌产品的多元化、优质化要求不断提高,而浙江省食用菌产业存在的数量型、粗放型增长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食用菌产业的整体效益增长受限、比较效益下降,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产业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食用菌产业结构不够合理,香菇等木腐菌生产发展受阔叶林资源约束强,利用农作物秸秆栽培的珍稀草腐菌未能形成规模化栽培,影响着浙江省食用菌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食用菌品种选育与菌种繁育生产工艺技术水平落后,优新品种选育跟不上生产和市场发展,菌种无法实现标准化生产与产业化经营,菌种质量事故时有发生,影响食用菌产业良种覆盖率的提高和品种结构调整目标的实现。
(3)当前食用菌栽培技术和生产方式落后,传统的家庭分散经营的生产模式、集约化、标准化生产水平低,专业化程度低,影响产量和质量水平提高;同时,随着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的日益提高,菇农栽培比较效益不断下降,食用菌产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难以提高。
(4)产品多元化开发欠缺,产业链延伸不足,产品附加值较低,产品质量档次不高,产业化程度较低,产业综合效益不高。
二、发展思路与主要目标
(一)发展思路
围绕“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总战略,按照发展高效生态低碳的现代农业的要求,以加快转变食用菌生产和增长方式、推进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为出发点,着力改变食用菌产业组织化、规模化、产业化水平低,比较效益下降,以及产品附加值低、产业总体效益提升不足的状况。以食用菌产业科技创新团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载体,以政府引导、市场推动、产学研结合、多学科集成联合为手段,既努力通过提高食用菌产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围绕解决阻碍浙江省食用菌产业的转型升级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开展协作攻关,突破制约浙江省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技术“瓶颈”,又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适应技术、装备和优良品种,结合浙江省食用菌产业发展实际,开展集成创新,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步伐,同时加快现有先进实用技术的组装配套和推广应用。以实现浙江省食用菌学术队伍水平大幅度提高和产业经济效益显著提升为最高目标,逐步推动浙江省食用菌生产方式从传统的分散小规模生产方式向集约化、规模化乃至工厂化生产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以推动浙江省食用菌从脱贫产业向富民产业转变;推动浙江省食用菌从注重数量的低附加值的低端产品向注重质量效益的高附加值的中高端产品转变,以推动浙江省从食用菌大省向食用菌强省转变。
(二)主要目标
“十二五”期间,将以转变食用菌生产和增长方式、推进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提高食用菌产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核心,重点构建食用菌菌种繁育、集约化生产、产后加工与贸易三条产业链,构建林菌、果菌、菜菌、粮菌等生态循环产业链。在浙江省现有技术成果,以及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成果的基础上,组织浙江省食用菌及相关学科力量,开展6项关键共性技术的联合攻关,并在食用菌产业科技创新团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龙头企业与特色产业基地中应用示范,进而在全省推广。通过成果转化、示范推广,“十二五”期间推广食用菌新品种10个、开发新产品5个、实施技术成果转化项目15项;指导20家食用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通过国际认证,扶持10家龙头企业创建科技研发机构,培育一批创新型食用菌科技企业,使全省食用菌种植产值达60亿元,产业总产值超过120亿元。建立不同菇种划分的区域化生产基地、食用菌出口加工区域化基地和食用菌保健食品、药品加工区域化基地三大产业集群,显著提升食用菌产业化水平和整体经济效益,使全省食用菌科技水平和产业化水平均居国内领先行列。
三、发展重点与主要内容
(一)发展重点
1.食用菌种质资源创新利用与优新品种选育。重点开展食用菌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和利用研究,构建重要种质资源库,研究应用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育种技术,提升食用菌育种技术水平,选育具有高科技含量的优新品种,增强产业发展的品种支撑力。
2.食用菌菌种质量检测与控制技术及产业化繁育生产技术。引入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菌种质量检测与繁育生产工艺技术,重点开展食用菌菌种种性保持与评价、菌种质量检测与控制、菌种专业化生产与产业化经营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创新,提升菌种产业化生产水平和质量,增强产业发展的菌种保障力。
3.食用菌基质生态化高效循环利用及产业化生产技术。一是以提升食用菌基质生产与质量水平为目标,开展食用菌栽培基质生物降解规律与标准化配方技术研究,探索食用菌基质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技术模式;二是以提升基质循环利用水平为目标,开展以食用菌栽培为核心的农林牧业有机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技术研究,构建林菌、果菌、菜菌、粮菌等生态循环产业链。
4.食用菌集约化、工厂化生产装备与精准化生产工艺技术。在食用菌栽培方面,引入现代机械、自动化控制和数字农业技术,重点开展食用菌现代园区集约化生产装备和关键技术集成研究,以及食用菌工厂化生产装备与精准化生产关键工艺技术的研究,分层、逐步推动食用菌生产方式的提升转变。
5.食用菌生产与加工质量安全控制技术。重点开展影响食用菌质量安全的因子及其形成规律与防控关键技术研究,构建食用菌生产与加工质量安全控制技术体系。
6.食用菌功能活性物质与加工增值技术。重点开展食药用菌活性物质及次生代谢产物深层发酵、新型液-固生态发酵、分离与纯化、精准检测、结构鉴定与分子修饰、功能因子生物活性稳态化技术等关键技术集成创新,开展食药用菌活性物质免疫增强剂、功能食品和药品研发,促进食用菌从餐桌蔬菜初级农产品向高附加值的功能食品、药品领域拓展,全面提高食药用菌产品的附加值和精深加工水平。
(二)主要内容
1.共性关键技术。根据浙江省食用菌产业升级发展的需求,着力在专用品种选育、标准化安全高效生产和功能活性物质精深增值加工等领域开展技术创新,主动设计科技攻关项目,组织各学科协作攻关。近五年重点开展菌种、栽培和加工三大方面的共性关键技术攻关。
(1)食用菌种质资源创新利用与优新品种选育。开展食用菌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种质创新和现代育种关键技术研究,重点开展深加工、工厂化设施栽培和深层发酵等专用型食用菌品种选育。
(2)食用菌菌种质量检测与控制技术及产业化繁育生产技术。重点开展香菇、蘑菇、金针菇、黑木耳、杏鲍菇、秀珍菇等主栽特色菇种的种性保持、复壮与评价技术研究;针对菌种质量水平和产业化水平低的问题,重点开展菌种质量检测与控制、菌种专业化生产与产业化经营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创新,主要包括菌种基质配方、菌种容器、生产装备、培育工艺、菌种贮运和质量检测等技术。
(3)食用菌基质生态化高效循环利用及产业化生产技术。在研究不同食用菌营养生理与栽培基质生物降解规律的基础上,重点开展主栽菇种标准化配方技术研究,探索主栽食用菌基质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技术模式;开展以食用菌栽培为核心的农林牧业有机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技术研究,建立林菌、果菌、菜菌、粮菌等生态循环产业链。
(4)食用菌集约化、工厂化生产装备与精准化生产工艺技术。重点开展食用菌现代园区集约化生产装备和关键技术集成研究,以及食用菌工厂化生产装备与精准化生产关键工艺技术的研究;研究开发不同菇种的集约化、精准化高效栽培设施设备与环境调控系统,以及标准化、精准化栽培工艺技术。
(5)食用菌生产与加工质量安全控制技术。在研究影响食用菌质量安全的因子及其形成规律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包括食用菌栽培环境、基质、生产管理、病虫害防控、采收和加工等环节在内的全程质量控制关键技术研究,构建食用菌生产与加工质量安全控制技术体系。
(6)食用菌功能活性物质与加工增值技术。在食药用菌活性物质及次生代谢产物深层发酵、新型液-固生态发酵、分离与纯化、精准检测、结构鉴定与分子修饰、功能因子生物活性稳态化技术等关键技术集成创新基础上,重点开展食药用菌活性物质免疫增强剂、功能食品和药品研发,并开展食用菌安全保鲜技术研究,提高鲜菇产品的商品价值和货架期。
2.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在分析影响浙江省食用菌产业水平和综合效益提高关键因素的基础上,结合浙江省的经济发展水平、自然气候条件和栽培条件,集成应用共性关键技术攻关成果和国内外先进技术成果,开展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开发。
(1)食用菌种质资源与优新品种利用。在浙江省食用菌主产区及其周边地区,对育成的食用菌优新品种进行生产性中试和示范推广,建立优新品种生产示范基地/企业5~8个,在全省推广食用菌新品种12个以上。
(2)食用菌菌种质量检测与控制技术及产业化繁育生产技术。在浙江省的香菇、蘑菇、金针菇、黑木耳、杏鲍菇、秀珍菇等主栽特色菇种主产区和生产企业,对共性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取得的成果进行集成和产业化示范,分别培育香菇、蘑菇、金针菇和黑木耳四大主栽菇种的标准化、专业化优质菌种生产企业各2~3个;分别在金针菇和杏鲍菇等特色工厂化生产企业建立优质菌种专业化生产线各2~3条。
(3)食用菌基质生态化高效循环利用及产业化生产技术。在食用菌产业园区、基地或生产企业,对共性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取得的成果进行集成和产业化示范,建立以食用菌栽培为核心的农林牧业有机废弃物基质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示范基地3~5个;培育专业化基质或菌棒(袋)生产企业或合作社2~3个。
(4)食用菌集约化、工厂化生产装备与精准化生产工艺技术。在食用菌现代园区、基地、生产大户与企业,对共性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取得的成果进行集成和产业化示范,建立食用菌集约化生产现代园区示范基地、生产大户与企业15~20个,培育食用菌工厂化周年精准生产示范企业5~8个。
(5)食用菌生产与加工质量安全控制技术。在食用菌产业园区、基地、生产企业,对共性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取得的成果进行集成和产业化示范,建设标准化安全生产示范基地50个,指导40家食用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通过国际认证。
(6)食用菌功能活性物质与加工增值技术。在全省食药用菌加工企业,对共性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取得的成果进行集成和产业化示范,培育食用菌加工出口企业3~5个,及食药用菌功能食品、保健品和药品生产企业5~8家。
四、构建产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一)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
以提高食用菌科技创新能力和推动行业科技进步为宗旨,构建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多个独立法人组成的浙江省食用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到产业化,着力构建源头创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应用和成果推广三个层次的产学研战略联盟,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在创新联盟技术支持下开展技术示范推广,建立全省技术协作网,并通过技术培训与咨询、社会化服务等方式实现新技术、新成果的大范围辐射应用(图1)。
图1 食用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架构示意图
产业联盟的企业成员应处于骨干地位,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合作的技术领域须具有前沿水平,并吸纳协会、食用菌生产管理、科技推广等组织机构成为联盟成员。各联盟成员通过签署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联盟协议建立决策、咨询和执行等组织结构,并健全联盟的经费管理和监督制度、利益保障机制及开放发展机制。
联盟的主要任务包括:组织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围绕浙江省食用菌产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开展技术合作,形成核心技术,突破产业化发展的技术“瓶颈”,形成重要的产业技术标准,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升级发展;建立公共技术和信息交流平台,促进信息、仪器设备、中试设备等资源共享,为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提高公共服务和支撑,实行知识产权共享与保护;为技术成果提供高效便捷的转移平台,加速科技成果的商业化运用,推动和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联合培养人才,加强人员的交流互动,增强联盟的创新活力,通过国内外人才交流合作、技术培训、工作任职等多种途径为产业持续创新提供人才支撑;探索建立联盟良性发展的运行机制,协调成员分工及产前、产中、产后配套形成产业链,围绕开发共同目标市场,探索实现联盟市场利益最大化的运转模式。
联盟的发展目标。一是构建浙江省食用菌产业技术创新体系。通过有机整合国家食用菌产业体系,省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以及省市食用菌科创中心(平台)等食用菌创新载体和研究机构的装备条件和人才优势,建成产学研结合、规模结构合理、持续创新能力居国内一流的食用菌创新团队,为食用菌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技术支撑。二是开展食用菌关键共性技术协作攻关。围绕食用菌产业的转型升级发展和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开展协作攻关,组织实施国家支撑计划项目、863课题、948项目和省重大重点项目等18项,科研经费达到1800万元以上;取得国内领先水平的科技成果7~8项、国际领先水平的成果2~3项,获奖成果不少于5项;选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食用菌新品种7~8个,申报发明专利15~18项、获授权发明专利6~7项、发表B级以上论文100篇,其中SCI收录论文30~40篇。三是开展成果转化、示范推广。推广食用菌新品种12个、开发新产品10个、实施技术成果转化项目30项,指导40家食用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通过国际认证,扶持15家龙头企业创建企业研发机构和建设标准化基地50个,成果应用创食用菌产值达50亿元,示范区农民人均收入增加1000元以上,安排返乡农民工就业3万人次。四是联合培养人才,为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持。培养1~2名本领域国内知名专家,进入国家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和国家级学会、协会常务理事行列或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培养5~7名省内知名人才成为省“151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培养人员;培养创新联盟科技人才75名,其中高级35名、博士20名、硕士25名;培育一批科技型企业家;提高食用菌产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二)产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
1.食用菌科技创新团队的组建、规模与结构。由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牵头组建浙江省食用菌产业科技创新团队,主要成员单位有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浙江寿仙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大学、庆元县食用菌科学技术研究中心、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丽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丽水市林业科学研究院、龙泉双益菇业有限公司等21个,其中高校院所8个,企业13个。
团队成员52人,来自浙江省食用菌骨干科研机构和企业。其中,45岁以下34人,占65%;基层成员22人,占42%;高级职称成员20人,占38%。专业涉及食用菌生物学、农学、食品科学、植物保护等多个学科,人才涵盖种质资源开发、优新品种选育、栽培生理与栽培技术,以及保鲜与精深加工等整个食用菌产业技术领域。
2.主攻方向与目标。主攻方向:围绕目前浙江省食用菌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关键技术“瓶颈”问题,以提升转变浙江省食用菌生产方式和增长方式、提高食用菌产业化水平、提高产品附加值为主线,重点开展以下技术的研发和成果转化:①食用菌种质资源创新利用与优新品种选育;②优势特色食用菌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发;③集约化、规模化、工厂化生产关键技术研发;④食用菌活性物质及精深增值加工技术研发。
工作目标:构建浙江省食用菌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成产学研结合、规模结构合理、持续创新能力居国内一流的食用菌创新团队;承担一批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特别是“十二五”计划项目;为浙江省食用菌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技术、人才、信息支撑,推进食用菌产业的升级发展。
食用菌产业科技创新团队将根据产业的发展方向和企业的发展需求,组织开展科技攻关,使科技创新、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有效衔接起来。
(三)新型创新主体培育
通过浙江省食用菌产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与发展及食用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培育和发展20家以上食用菌科技企业或农业高新技术企业。
(四)企业创新人才培养与企业研发中心建设
通过浙江省食用菌产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与发展及食用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培养一批企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育创新型农业科技企业,联建企业创新研发机构。
以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依托,开展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合作培养。企业定期选送各类创新人才到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进行专业定向培养,高校和科研机构定期为企业开办具有针对性的专业技术知识课程班,培养企业亟须的各类创新人才。实施高校和科研机构面向企业委派技术顾问岗位制度,以及选聘企业优秀创新人才兼职高校和科研机构短期教员或研究员制度。扶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支持和推动企业重点实验室和研究院所的建设,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研发投入的主体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以及在国内乃至国际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并由此推进产学研实现多种形式的有效结合,逐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符合科技和经济发展规律的技术创新体系。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建立健全的创新型农业科技企业研发机构15~20家。
(五)产业集群创新
在现有的不同菇种区域化布局的基础上,以专业交易市场和创新型食用菌科技企业为中心,建立由菌种、栽培、加工、市场贸易、农产品检测、贮藏、物流、培训、信息、研发等食用菌生产加工企业、物流贸易企业和食用菌机构、团体等形成的食用菌产业集群。重点建立丽水、金华的香菇与黑木耳,衢州的金针菇,及嘉兴、温州的蘑菇三大产业带。建立以不同菇种划分的区域化生产基地、食用菌出口加工区域化基地和食用菌保健食品、药品加工区域化基地为中心的产业集群。并通过健全产业集群交流机制、产业集群专业联结与分工机制、产业集群科技资源共享机制等建立有机的产业链接,同时通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产业科技创新团队吸纳整合外部科技资源,在产业创新集群内重点建立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强化信息服务、产品开发、科技示范、技术培训等功能,搭建关键共性技术和行业技术支撑平台,支持和服务整个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活动,形成食用菌产业创新集群,从而提高食用菌产业创新的有效性、针对性和创新成果商品化转化的实效性,加快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以产业创新集群形成区域特色的竞争优势,带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同时,大力实施产业集群品牌工程。既强化技术创新,又重视推进集群形象建设,逐步在全省培育一批有深厚技术创新能力支撑的食用菌产业区域集群品牌。
执笔人:蔡为民、孙培龙、吴学谦、李明焱、陈 青
审改:张咸益、叶祥发 打印:戴丹丽 校对:郑荣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