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发展战略研究
南宁市社会科学院、广州市社会科学院联合课题组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南宁作为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区位优势日益凸显,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机会日益增多,国际化影响力日益提升。加快南宁区域性国际城市建设,推进大开放、大开发、大发展,不断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全面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有助于南宁更好地发挥中国—东盟合作发展的综合性门户城市的作用。
一、区域性国际城市概念和内涵
国际城市按在国际经济、政治、文化上的辐射力和影响力范围,大体可以分为世界城市、大区域性国际城市和跨国国际城市三个层次。区域性国际城市主要是指在世界某一区域占据重要地位的国际城市。在影响力和辐射范围上,比跨国国际城市要大,比大区域性国际城市要小。
区域性国际城市除在特定国际区域内的投资、贸易、商业、服务、信息、迁移和文化等方面有许多跨国联系外,对该国际区域内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区域性国际城市在国家及区域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是区域经济的发展极,是区域利用国际资源和市场的平台,代表国家与邻国进行经济贸易和文化往来。
按照区域性国际城市的职能可以将区域性国际城市分为两类:一是区域性综合国际城市,二是区域性专业国际城市。比较而言,南宁属于前者,在投资、贸易、商业、文化、服务等方面对中国—东盟这一特定国际区域会产生重要影响。南宁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辐射和服务的空间范围主要为东盟自由贸易区及其周边国家和地区,并代表我国在区域范围内参与国际事务或国际分工,并发挥重要作用。
二、南宁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的优势条件和差距
(一)优势条件
1.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
——南宁是中国唯一与东盟既有陆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的省区首府城市,具有优良的区位优势和地缘优势。
——南宁矿产资源多样,水资源较为丰富,生态环境良好,为南宁市吸引投资和建设区域性生态宜居城市提供了良好基础。
——旅游资源丰富,南宁有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及民俗风情,相对集中在市区和各县县城附近,具有浓郁的壮族风情和南亚热带风光特色。
2.不断增强的经济社会发展基础
——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实力不断增强。自2002年以来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2008年,南宁全市GDP达到1316.21亿元,占全广西区的18.35%。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1990年以来,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总体呈上升趋势,第二产业由于近年来工业发展加快比重先降后升。2008年,三次产业比重为15.44∶34.65∶49.91。其中,工业比重进一步提高到26.63%。
——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完善。2008年末,南宁市有金融机构16家,营业网点839个。存贷款规模继续扩大,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320.48亿元,增长23.99%。
——旅游业发展态势良好。2008年,旅游总收入144.07亿元,占全市GDP的10.9%。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深入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立了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基地。2008年,南宁市有专业技术人员20.07万人。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现工业总产值347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3%。
3.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条件
——交通网络日益完善。南宁已形成与东盟国家陆海空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有着可沟通联系全国各大城市以及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先进通讯网络。
——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南宁市不断推动信息产业发展,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外网平台基本建成,为全市信息资源整合共享,确保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支撑和服务。南宁市数据资源中心建设进一步完善,实现公安、人事、计生、劳动保障等11个部门数据共享,有序开展数据服务。至2008年年底,数据资源中心导入全市4.42万家企业基础信息,数据总量55.49万条。
——城市与生态环境建设不断改善。先后被评为国家卫生城、园林城市、优秀旅游城市。2002年荣获首届“中国人居环境奖”,2007年获得“联合国人居奖”,成为中国最适合人类居住的五个城市之一。2008年,南宁市所辖6个县全部获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命名,在完成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基础上,全市全面转入生态市、县建设的轨道。
4.持续扩大的对外开放与区域合作
——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南宁市已与10多个国家的城市开展文化交流和经贸合作的友好往来活动。2008年,南宁市进出口贸易总额18.7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5.47%。2009年,南宁市已有40多家企业走出国门到10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经济贸易活动。
——区域合作不断深化。自2004年中国与东盟签署《货物贸易协议》以来,尤其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提出“一轴两翼”的区域合作战略构想以后,南宁市与泛北部湾经济区的经济合作不断推进。到2008年,共与东盟企业签订投资项目9个,总投资额1.47亿美元;与港澳企业签订投资项目7个,总投资额9.36亿美元。同时,南宁市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加快建设和泛北部湾合作发展的机遇,推进南宁与泛珠三角区域各省的经济交流与合作。2008年引进珠三角地区合同项目130个,总投资239.96亿元。
5.日益优化的外部环境条件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这使南宁乃至中国的企业能更多地跟东盟国家的企业进行密切合作,有利于企业通过东盟开拓更广阔的国际市场。有利于南宁乃至中国与东盟在更广泛的领域进行产业调整,直接进行产业对接,优化产业结构。有利于南宁在经济运行的机制体制上更快地与国际接轨,加快国际化进程。
——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正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将建设成为重要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南宁作为北部湾经济区核心城市,在开放开发过程中将被赋予更多的龙头功能,推进南宁经济社会更上一层楼。
——东部沿海地区产业的转移。主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有利于南宁市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做大做强工业经济,增强国际竞争力。
(二)南宁市与国内外国际城市的差距
综合考虑城市能级、发展状况、国际化水平、区域影响力和建设目标定位等因素,在国内,选择广州、大连、昆明,在国外选择新加坡、曼谷和胡志明市进行比较,借此得出南宁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还需努力的方面。
1.经济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经济总量较低。2008年,南宁市GDP占全国GDP的比重仅为0.44%,广州、大连、昆明分别占到2.73%、1.28%和0.53%。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南宁的凝聚力和辐射能力还较弱。
——经济效益不高。2008年南宁市人均GDP为2802美元,仅是国际城市最低标准的56%,仅为同期广州的23.56%、大连的30%和昆明的74%。
——产业结构有待提升。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保持在50%左右,与国际城市的最低标准尚差十个百分点。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技术、技术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
——经济发展潜力还待进一步挖掘。南宁市投资力度不断加大,但与国内外国际城市相比还存在差距,经济发展潜力还须提升。2008年,南宁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693.44亿元,比国内的广州、大连和昆明都少,仅分别是它们的33%、28%和66%。R&D投入占GDP的比重仅为1.5%。
2.参与国际分工程度不高
——经济国际化水平有待提升。2008年,南宁市进出口贸易总额为18.71亿美元,对外贸易依存度为9.7%,还不到国际城市的最低标准的三分之一。外商直接投资为2.26亿美元,占本地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2%,仅是国际城市最低标准的十分之一多。入境旅游人数仅占本地人口的不到2%,仅是国际城市最低标准的二十分之一。
——金融市场发展滞后,不能适应国际化需要。无论是银行类金融机构,还是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在数量上都比较少。现在仅有两家境外银行进驻,金融服务业的国际化程度有待提高。
3.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
——对外综合运输能力有待提高。与东盟国家陆路通道建设滞后。已建成的跨国铁路南宁—河内铁路,由于技术等级低,中越两国铁路轨距不同,过境物资需要换装,通道能力未能发挥;南宁—友谊关高速公路虽已建成,但由于越方未同步建设,没有形成跨国高等级公路通道。南宁连接周边省份的铁路通道的输送能力(如湘桂线、黔桂线、南昆线)有待提高。
——国际航空枢纽港建设滞后。南宁到东盟国家主要城市的航线网络还没有形成,难以满足中国—东盟区域客货交流和经济合作需要。区域性国际航空枢纽和面向东盟的国际门户枢纽机场的地位还未确立。
——综合交通设施规模和装备亟待提高。南宁市综合交通基础设施总体规模不足,公路密度、铁路密度与全国和相邻的滇、湘、粤等省相比偏低。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系统还有待于进一步建立和优化,运输组织程度较低,具有换乘功能的运输枢纽数量和功能不能满足需求。
4.社会发展程度与国际城市有较大差距
——城市化水平低,人民生活水平还有待提高。2008年年底,南宁市城市化率为27.3%,低于国际城市最低标准37.7个百分点。2008年南宁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46元,比国际城市最低标准低3554元。恩格尔系数(41.5)高于国际城市标准,社会基本保障体系有待完善。
——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不高。城市法律、法规及执法机制只注重面向国内,没有考虑面向国外,与国际接轨的水平不高;城市管理决策的科学化法制化、民主化程度不高;管理手段现代化程度不高办事效率有待提高;制度和法律保证普遍实行公众参与的力度不够。
5.高层次人才缺乏,国际化意识亟须加强
——从业人员文化素质较低,人才层次不高,尤其缺少熟悉国际国内市场、拥有先进管理经验的优秀企业家和了解国际惯例、懂得国际贸易规则的开放型、复合型人才。
——国际化的运作思路不明确。目前,南宁市已经有建立区域性国际城市的目标和初步的战略,但缺乏推动南宁国际化的具体运作思路观念,尚未形成各部门、各行业、全社会参与现代化国际城市建设的格局。
三、南宁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
(一)战略定位
综合考虑南宁市的现实基础、区域发展目标和国家北部湾发展规划目标,南宁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的总体功能战略定位为:中国—东盟合作发展的综合性门户城市;引领北部湾,辐射大西南的枢纽城市;紧密联系东盟,加快走向全球的开放城市。
1.总体功能战略定位
中国—东盟合作发展的综合性门户城市。为中国—东盟合作发展提供各类平台和服务,包括展示交流、金融、物流仓储、信息、会议、咨询、人力资源等各种专业技术性服务。南宁要围绕这些工作提升自身的功能,完善各项设施的建设,如自由贸易区、展示交流平台、保税区、货物运输的绿色通道,同时要建立配套高效便捷的管理服务系统,以保证门户服务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在为中国—东盟合作发展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将增加大量新的产业,包括制造业和服务业,并由此增加新的就业机会,促使南宁产业、人口、城市化全方位的发展。
2.区域影响力战略定位
引领北部湾,辐射大西南的枢纽城市。在中国—东盟合作发展不断深化的大趋势下,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通过集聚和辐射作用不断强化和扩大区域影响力。南宁要利用首府城市的综合优势,在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优化上影响北部湾的发展,通过支持和服务北部湾发展而在资源流动上占据主导地位。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下,南宁要创新对大西南的影响力决策,加强与大西南地区城乡的联系,在与大西南建立紧密的产业投资和商业互动关系中推动产业创新,打造和提升南宁的现代产业体系。
3.国际影响力战略定位
紧密联系东盟,加快走向全球的开放城市。通过提供综合性的服务和支撑平台,加强中国与东盟在政治、经济、贸易和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合作,不断提高南宁在中国—东盟合作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力提升南宁的服务和支撑功能,加强与东盟的经济贸易联系,大力发展中国—东盟合作发展的“纽带”产业,不断加强区域性国际联系。在与东盟合作的基础上,逐渐扩大和深化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国际财团以及知名企业集团的合作,通过引进资金、先进技术和有竞争力的项目落户南宁,促进南宁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二)发展目标
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就是要把南宁建设成为北部湾都市圈的中心城市和主要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国际城市。具体来说,就是要提高南宁国际化、现代化水平,建设成为北部湾和面向东盟的区域性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国际综合交通枢纽中心、信息交流中心、金融中心,从而确立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中心城市地位;成为中国连接东南亚的海、陆、空交通枢纽,中国走向东南亚、东南亚进入中国的门户城市,华南地区进入中南半岛的重要陆路通道口,中国—东盟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中国与东盟交往最便利、最重要的城市,成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交通便捷、信息通畅、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见表1)。
1.短期目标
表1 南宁区域性国际城市发展目标
注:①预测基数为2007年数。
②工业固体废物处置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量÷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
到2015年,区域性国际城市雏形显现,主要指标达到一般国际化城市20世纪90年代初的平均水平。城市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人均GDP达到7000美元左右。城市布局基本适应区域性国际城市的要求,国际化、现代化城市框架基本形成。区域性加工制造基地、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国际综合交通枢纽中心、信息交流中心、金融中心建设加快推进,城市辐射功能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在北部湾产业发展中导向作用日益明显,与东盟各国区域协作进一步密切,城市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城市国际地位明显提升,参与国际经济的程度较高,对外贸易和经济活动规模明显扩大,国际性科技文化元素增多,区域集聚和辐射力较强,国际影响力扩大,开放合作体制机制基本完善,全方位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国际交往较为频繁,区域合作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2.中期目标
到2020年,区域性国际城市基本形成,一些主要指标达到国际化城市水平,与一般国际化城市的差距不超过5年,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人均GDP达到12000美元。城市空间和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向高端化发展态势明显。加工制造、现代物流、商贸、交通、信息、金融等综合性服务平台基本建成,门户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综合服务水平向国际水平靠拢。资源集聚和产业辐射能力明显增强,与东盟各国的经贸往来日益密切,交流协作领域不断扩大和深化,在中国—东盟合作发展中的纽带作用凸显,面向东盟开发和开放的程度进一步提高,国际化交流合作的体制机制改革进程加快,区域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3.长期目标
到2030年,在经济、金融、信息、科技文化和开放等方面达到较高的国际化水平,实现预期的区域性国际城市建设目标,主要指标达到区域性国际城市水平。具有较雄厚的经济实力,人均GDP达到20000美元以上。区域性加工制造基地、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国际综合交通枢纽中心、信息交流中心、金融中心建成,城市国际知名度较高。城市基础设施和综合服务网络功能完善,城市服务水平与国际接轨,国际化、现代化城市框架形成。城市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较强,城市国际地位显著提升,国际影响力较强,国际交往频繁,与东盟各国区域协作程度较强,城市市场化、国际化程度高,区域性国际化服务总部基地建成,开放合作体制机制完善,形成了全方位开放格局,城市功能向更高端方向发展。
四、南宁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的主要任务
(一)增强经济发展实力
1.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以“三基地三中心”建设为导向,实施“壮二提三强一”战略,壮大工业,创新工业发展模式,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做大做强特色优势农业,着力提升南宁城市国际经济竞争力。
2.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改善要素投入模式,建立以降低能耗、物耗、发展循环经济、减少污染物排放、建设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模式。引导和鼓励跨国公司总部向南宁集聚,提升南宁总部经济地位,做大做强南宁总部经济产业。
3.做好重点产业发展规划
建立以高新技术生物产业、有色金属深加工和精细化工产业、电子信息和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制糖和轻工食品产业、特色农副产业及其深加工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核心体系的城市产业集群。
(二)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1.重视规划“龙头”作用
加强规划的前瞻性研究,以科学、完备的规划推进城市建设,使南宁市建设成为引领广西北部湾区域城市群的“龙头城市”,中国与东盟合作的“门户城市”、中国西南部区域的“核心、枢纽城市”。
2.调整和优化城市空间功能布局
坚持“以邕江为轴线、西建东扩、完善江北、提升江南、重点向南”的城市布局思路,突出发展中心城市,拉开城市框架,扩大城市规模,提高城镇化水平,着力建设现代宜居城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3.加强城市功能体系构建
以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为目标,从区域协调与城乡协调的高度推进城市空间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规划现代化、国际性大城市的城市空间布局,构建具有区域性国际城市特点的城市功能体系,强化和完善南宁市五大城市功能:生产中心功能、集散中心功能、管理中心功能、服务中心功能、创新中心功能。
(三)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1.加强和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全面完善城市道路、路桥网络;加快对基础设施工程、公共服务设施工程和民生工程等的建设,实施旧城改造,安居工程;加强城市给排水、能源供应、水利、城市园林、环境卫生等的建设和优化,打造“中国绿城”和“中国水城”。
2.加大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拓展投融资力度
着力提升海空港功能,打通区域铁路、公路大通道,密切与腹地联系,加快构建对外大交通体系。
3.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推进“三网融合”,提高网络覆盖率。形成统一的电子政务传输骨干网,积极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远程教育和医疗等信息综合应用。加快面向企业、行业和区域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加强基础信息库建设,深度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强化信息安全保障。
(四)优化投资创业环境
1.促进和优化社会政治环境建设
改善社会治安,确保社会稳定;提升政府职能,改善和提高办事作风和效率。加强廉政建设、确保政策执行的连续性;增强依法行政意识,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2.优化和改善社会服务和投融资环境
建立健全社会服务监管体系,优化投融资环境;改善社会信用体系,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强信息、中介等中间服务机构的培育和扶持。
3.大力提高人口素质和劳动者技能
实施人才队伍培养工程和科技创新推广工程;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实施社会文化和发展环境优化工程;创新发展文化产业,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4.突破土地和金融创新瓶颈
提高市场开放度,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对市场体系的监督管理工作。
(五)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1.理顺城市管理体制,提高城市管理效能
建立健全城市管理长效机制,提升管理绩效,强化城市管理整体协调职能,发挥管理合力。
2.创新城市管理新机制和新体制
深化城市管理市场运作体制改革,逐步完善城市管理地方法规体系,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3.全力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
坚持以“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统一监督、两级指挥;重心下移、四级联动;综合执法、全面覆盖”的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
4.适应区域性国际城市管理的需要
对现有城管干部加强培训,大力引进人才,充分发挥专家和各类科技人才的作用,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城市管理队伍。
(六)加强区域产业联系
1.加快建立区域产业合作机制和平台
全面推进区域合作和多区域联动发展,加快推动次区域合作,促进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保护的一体化,建立高效合理的区域环保联席会议制度,为区域产业联系提供坚实的生态环境基础。
2.促进和提升产业的区域国际协作
推动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高端精细化工产业等的合作,加强现代服务业合作,鼓励产业和企业的跨区域整合重组,推动和促进区域国际大市场的形成与完善。
3.促进区域资源有效流动
加快各种人才、技术、资金、金融市场体系等的一体化建设,构建区域市场一体化的管理体制。
(七)提高国际交流水平
1.深化交通、通信国际合作
加速通道建设,构建国际国内大通道,完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2.全方位多领域扩大与东盟合作
推动形成“一轴两翼”区域经济合作新格局;积极推进泛北部湾经济合作,打造次区域合作的新亮点。积极拓展与日韩、欧美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
3.加强经贸往来
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贸易结构,打造开放型经济体系,强化产业、人才、资源和信息的交流合作。
4.加强法律规范的对接、整合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谋求多形式的对外合作,提升南宁对外开放水平。
五、南宁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创新政府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构建高效政府、服务政府、透明政府和法治政府。加强组织机构建设,优化政府组织结构,科学配置行政资源,构建高效政府。创新政府管理方式,以国际先进的行政运作和管理的标准来指导和规范政府行为。加强依法行政,推行政府信息公开,建设法治政府和透明政府。完善区域性国际城市建设工作的领导机制,注重统筹协调,实施重点突破,加快推进区域性国际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根据区域性国际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实际需要,研究建立区域性国际城市建设统筹领导工作委员会。以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为主题对全市各级领导和业务骨干进行系统和针对性的培训,为南宁区域性国际城市的建设发展提供一支高素质的领导管理人才队伍。
(二)坚持规划引导
发挥规划的导航作用,科学引导城市发展,促进区域性国际城市建设。完善规划编制体系,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充分发挥规划的综合职能,不断积聚城市发展优势。发挥规划在城乡空间和产业布局、体系、规划协调等方面的服务功能,实现规划的覆盖和导引作用。落实城乡和产业规划的全覆盖、深拓展,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合理进行城市和产业的布局。
(三)积极营造氛围
全方位、多层面地营造区域性国际城市建设的氛围,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平台,拓展宣传范围,丰富宣传形式,把握宣传层面,充实宣传内容。营造区域性国际城市氛围,强化市民群体素质,提高市民国际化认知水平;加强人才的国际化交流,通过人才流动扩大对外开放,密切国际交流。加强城市文化建设,打造城市文化品牌,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和广大市民的文化素质,营造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的文化氛围。
(四)重视跟踪评价
加强对城市综合发展环境的跟踪评价,以区域性国际城市建设发展为导向,对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调整和优化,加强整改,促进改进措施有效实施。对区域性国际城市建设的保障机制、体制优化进行动态跟踪评价,立足依法治市,促进城市发展的体制改革、保证机制的动态有效运行。加强政治体制和行政运作机制的跟踪评价,确保政府和行政组织系统的改革创新,以适应南宁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的要求。加强法制体系的建设的跟踪评价,加强与城市国际化发展相关的立法和执法力度,主动跟踪,分析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及时加以解决。加强南宁对外开放和国际化合作的跟踪评价,积极促进南宁融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并发挥主导作用。建立健全区域性国际城市建设实施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完善社会参与和监督机制,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引导社会多方力量参与监督评估。
(五)建立协调机制
强化南宁和地区内其他城市间的协调与合作,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功能完善、管理科学的区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南宁和泛北部湾国家地区,中国—东盟国家地区间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区域传递机制。以产业互补式的区域传递为突破口,形成区域传递中的高级形式对低级形式的带动机制,围绕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确立区域产业联动机制。探索建立南宁和东盟国家城市之间的协调领导机制和跨城市、区域的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南宁东盟国家城市相关部门的衔接落实制度,加强中国—东盟区域主要城市各类行业协会或商会之间的联系,发挥其在招商引资、信息交流、行业自律、反倾销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六)强化政策保障
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市场体系、土地管理制度等综合配套改革,研究和落实组织保障,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强化工作领导机制。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制定和完善建立区域性国际城市的法律、规章和制度,加强执法力度,建立健全行政执法队伍。创新和落实机制保障,建立健全南宁区域性国际城市发展的自我完善和创新机制、动力机制、市场机制和开放合作机制。落实和强化南宁区域性国际城市建设的资金保障和人才保障,强化城市建设的基础。
(课题组成员:朱名宏 杨德辉 尹 涛 韦继更 覃洁贞 杨代友 秦瑞英
杨剑波 杨青生 李东升 王水莲 黄浩邦 罗美英 张少宁
吴金艳 黄旭文 周 青 李君安 覃丽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