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解决农民增收难问题的途径
一、大力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走种植业和畜牧业发展相结合的路子,提升畜牧业的量与质,把畜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新的增长点来抓
结构的调整,要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和本地优势相结合,充分尊重农民自主权,特别要注意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应把工作重点放在信息引导、科技推动、政策支持方面,为农民提供信息和科技服务。大力开发和推广先进的种植、养殖、贮藏、保鲜等技术,为农民增收提供技术支持。加快农产品市场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创新思维,搞活流通实现农民增收。一是引导群众牢固树立“抓销售就是抓增收”的观念,自觉做到生产、销售并重,以销售促生产。二是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在销售环节有关税费能减免的尽可能减免,建立农副产品销售的绿色通道。三是提供信息服务。利用电视、广播、互联网等渠道,及时发布农产品供求信息,充分发挥信息引导作用。四是培育壮大农民自己的经纪人销售队伍。农业内部产业要从产中向产前和产后延伸,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实现产供销一体化经营。
二、大力发展非农产业,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非农产业是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重要渠道,是农民增收的关键。要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的就业门路,减弱农民对土地的依附关系。大力发展劳动密集性的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农民从事工业生产的机会。面对农村劳动力多、劳动力价格相对便宜的状况,农村工业要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大量吸纳剩余劳动力,大力发展深加工、精加工,积极参与城乡经济协作,在推动、促进大工业发展的协作中,求得自身长期稳定的发展。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使一部分农民从土地解脱出来,专门从事农业产供销各个环节的服务。
三、加大农村人力资本开发力度,提高劳动力素质
城乡的差距,实质是知识的差距、信息的差距、教育的差距、技术的差距、体制的差距,归根到底是人才的差距。增强各级政府科技兴农的意识,转变办学观念,扩大农村教育投资规模。保证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制度,防范学龄儿童失学。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与农业生产和乡村工业相适应的初、中、高等职业教育,多开设职业技能培训课程,培养技术型人才。继续抓好农科教建设,倡导“绿色证书工程”,并疏通为“三农”服务的渠道。建立农村科技推广、咨询和信息网络,及时传递和运用科技知识与技术。
四、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产品市场设施建设,有利于减少农业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还可以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提高收入。近几年,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大幅度增加了对农业特别是水利和生态建设的投入,对于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增加农民收入效果明显。要继续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多方面支持农业,不断增加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在投融资体制上,应该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财政资金、信贷资金、集体资金、社会融资和利用外资相结合的方针,确保财政支农资金按比例增长。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重点,确保支农资金能落到实处,惠及“三农”。
五、积极发展小城镇,加快农村的城镇化进程
发展小城镇,第一,要有一个合理的规划和布局。目前建制镇在数量上不少,但规模不大,可以考虑结合乡镇机构改革,进行撤乡并镇。第二,要增加对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投资主体应多元化。第三,要适应城市化发展的需要,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的要求,结合城镇化的推进,调整城乡关系,当务之急是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并逐步推进包括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在内的各项改革,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增强城市化发展的动力。第四,农民身份转变后,在近期应该保留进城农民的土地承包权,以此作为他们的社会保障,解决农民进城的后顾之忧。
六、探索支持社会企业、民间资本参与农民增收的政策可能性
从政策、体制上鼓励社会各界发展农村、农业经济的积极性。同时,引导社会资本重点投向高新农业、环保农业、生物农业、旅游农业等新型产业的开发,以及农产品的增值加工,培育龙头企业的形成,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并以此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小城镇建设等多方面的良性联动与互动,从而加快农民增收的步伐,提高增收质量,保证农民增收的可持续发展。
七、重视并认真做好村一级党支部与村委会班子的建设工作
农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承担着传达国家政策、带领群众发展生产的重要角色,具有把党的各项农村政策落到实处的特殊责任。现代经济理论中,已经把管理作为一项与土地、资本同等重要的生产要素。管理也是生产力,这已被经济界所认可。村一级组织与班子作为农村一线的管理者,在农民增收工作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许多致富实践经验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在农民增收工作中一定要高度重视村、组班子建设,通过优秀班子的带动与传导作用,实现农村社会发展与农民增收的双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