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必要性
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提出
1994年,就有学者提出义务教育要均衡发展。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简称‘两基’)的目标初步实现,素质教育全面推进。但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发展不平衡,一些地方对基础教育重视不够。”2005年国家出台《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2006年我国颁布的新《义务教育法》贯穿教育均衡发展这个核心价值取向,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了明确的法律规定,并予以相应的法律保障,如“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国家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义务教育制度实施。”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并采取措施,保障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和残疾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2006—2007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系列政策文件都明确指出:要着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改善办学条件,促进城乡、地区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07年5月,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并进一步要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分析
教育均衡实质上是指在教育公平思想和教育平等原则的指导下,教育机构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有平等的待遇、平等的机会、平等的发展前景。教育均衡发展的本质是追求教育平等,实现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发展从宏观层面分析是教育供给需求的均衡,从中观层面分析是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从微观层面分析是学校教育过程包括内部课程教学资源配置的均衡、教育结果的均衡以及教育评价的均衡。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包括八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入学权利和入学机会实现均衡发展,即适龄儿童受教育机会的平等,其中包括有能力就读的残疾儿童等弱势群体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这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前提;二是在区域间实现均衡发展,即在省域之间、市域之间、县域之间、乡域之间统筹规划,这是实现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三是在城乡间实现均衡发展,这是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四是在学校间实现均衡发展,包括学校布局和规模均衡合理,学校教育经费投入、设备设施、师资配备、生均教育资源、学生生源均衡等多方面,这是实现学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五是在学生间实现均衡发展,包括校内各班级在设施、师资、生源、管理等方面的均衡,这是实现群体间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六是在不同类别、不同级别教育间实现均衡发展,包括基础教育内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均衡发展,也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均衡发展;七是在教育质量上实现均衡发展,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水平和效果的均衡;八是教育结果在学校教育中的受教育者间实现均衡发展。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是学校的均衡发展,其最终目标,就是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
三、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教育事业站在了新的起点上,义务教育改革发展正处在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党和国家着眼现代化建设全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着眼满足群众接受更公平和更高质量教育的新期盼,对义务教育发展提出的方向性和制度性要求,完成好这一战略任务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1.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而义务教育作为人的一生中历时最长的教育,接受义务教育是宪法赋予每个人的基本权利。作为初始的学校教育和覆盖最广泛的教育,是社会公平的起点,是最能体现社会公平的领域。我们必须通过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提供更加公平和更高质量的教育,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党的宗旨得到彰显,更加坚定人民群众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2.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实施义务教育法的重要举措。义务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最为基础的公共事业之一。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强调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是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的重要体现,是对义务教育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将均衡发展纳入了法制化轨道,强调各级政府的法定义务。因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依法行政,就必须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是对各级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检验标准。
3.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坚持以人为本、办人民满意教育的迫切需要。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大幅改善,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大大增加。由于义务教育阶段受教育人数最多、涉及面最广,因而社会对义务教育公平最为关注。在基本实现普九“有学上”的目标之后,“上好学”的问题随之凸显出来。可以说,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愿望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短缺的矛盾更加突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未来的期盼,成为社会要求最强烈的民生课题。我们要从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让广大群众共享教育改革发展成果。
4.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新形势下教育事业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经过多年艰苦努力,目前大规模普九的历史任务基本完成,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基本建立,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行,我国已经摆脱了教育资源匮乏的状况,教育发展实现了大跨越,标志着义务教育发展进入全面提高质量的新阶段。但也要看到,不少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普九是在低起点和短时间内实现的,存在着基础薄弱、发展差距大、质量不高的突出问题。我们必须把工作重点从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从扩大规模转向提高质量、均衡发展上来。现在国家财力在增强,公共财政的保障能力不断提高,教育投入大幅增加,我们有条件更有责任在均衡发展上迈出更大步伐。
5.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义务教育阶段是我国各级教育中年限最长、所有人必经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受到什么样的教育,对学生能力的提高具有决定性作用,对他们的一生和国家的长远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素质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主题,其根本宗旨是使每一个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当前,素质教育在一些环节上有所突破,在一些先进地区和先进学校取得了成效,但深层次障碍仍然没有消除,障碍之一就是地区和学校间发展差距过大。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将使薄弱学校获得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质量有保障的素质教育。这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和提升国民素质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