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的“三农”问题由来已久,其形成首先是因为区位原因。而城市一般处在沿海平原和交通要道,区域集中。农业是兼有自然风险和社会风险的一个弱质产业,需求弹性小。农业比较效益的低下,是农村发展缓慢、农民收入增长乏力的重要原因。因此,“三农”问题的出现是必然的,世界各国都是如此。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表明,对“三农”的支持和保护是必需的,但这个过程将是漫长的。
一、中国的“三农”问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才能解决
中国的“三农”问题是历史地形成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才能解决。
中国的“三农”问题由来已久,其形成首先是因为区位原因。农村作为农业和农民的载体非常分散,许多农村地处边缘山区,交通极为不便。而城市一般处在沿海平原和交通要道,区域集中。城市的区位优势,便于资金、人才、技术和信息等要素的聚集,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而农村则相反。
其次是因为产业特性不同。现在的农村虽然已经包含了多种产业,但主导产业是农业。农业是兼有自然风险和社会风险的一个弱质产业,需求弹性小。尽管在国民经济中摆在基础地位,但其生产规模、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跟城市里的二、三产业是无法相比的。农业比较效益的低下,是农村发展缓慢、农民收入增长乏力的重要原因。因此,“三农”问题的出现是必然的,世界各国都是如此。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农业实行保护政策,要花大量的补贴来维持,无非是为了保障本国的食物安全,为了平衡工农之间的收入差距,或是为了开拓农产品的国际市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表明,对“三农”的支持和保护是必需的,但这个过程将是漫长的。可以说,“三农”问题是中国经济社会的永久主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