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企业制度变迁的主要形式

企业制度变迁的主要形式

时间:2023-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公司制度正是作为一种财产的组织形式和治理制度,实现了出资人财产所有权和企业法人所有权的分离,具备了超越所有制自然属性的功能。正是公司制度打破了所有制和区域界限,既适应了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的全球经济发展,也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有力的助推器。

二、企业制度变迁的主要形式

企业是经济社会生产和流通的直接承担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是推动社会经济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也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企业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企业是否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直接关系着社会生产力是否可持续发展、国民经济状况优劣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一)企业制度

企业是一种生产要素的组合体,企业对各生产要素的组合,实际上就是依靠企业制度而组合起来的。因此,企业也可以被看做是由许多制度组成的制度集合体。

企业制度按照财产和法律地位的不同,可以分为业主制、合伙制、工厂制和公司制等;按制度本身的内容,企业制度又可以分为产权制度(包括相应的治理制度)、分配制度(包括激励和约束制度)、人事制度(包括经营管理者的选用评价和聘免制度)、财务制度和劳动制度等。企业制度的不同集合方式,规范和制约着企业的运行和发展。

企业制度的重要性可以表述如下:(1)企业制度是企业赖以存在的体制基础。企业制度是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组合的核心纽带和基础,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体制基础。(2)企业制度是企业及其组织机构的行为准则。企业的运行行为以及内部的各种组织机构的活动行为,都要受到企业制度的约束。(3)企业制度是全体企业成员的行为规范。无论是CEO,还是一般的普通员工,其行为都必须遵守体现企业制度要求的各种规则。(4)企业制度是企业高效发展的活力源泉。企业制度的安排应有利于处理投资者、管理者和劳动者,以及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才能保证企业具有不竭的活力。(5)企业制度是企业法治化运行的体制框架。企业有序化运行,必须要按照一定的程序运行,企业制度实际上就是约束企业各种生产要素的行为以及企业本身行为的一种法治准则。(6)企业制度是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体制保证。企业的所有经营活动,无论是生产经营活动,还是资本经营活动,都必须要在一定的体制框架中进行,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必须有赖于良好的企业制度。

从企业发展历史观察,企业的各项制度相互之间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和互补性,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行相应的变革,人们通常也称之为企业制度再造或企业制度创新。所谓企业制度创新,就是为了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实现管理目的,将企业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分配方式、经营观念等规范化设计与安排的创新活动。制度创新把思维创新、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活动制度化、规范化,同时又具有引导思维创新、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的功效。现代企业制度就是企业组织形式和运行模式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进行创新的产物。

(二)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形式

公司制作为企业制度创新的新形式,既和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紧密关联,一般也被认为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形式。首先,公司制度具有很强的聚资能力。聚资能力是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对企业制度创新的基本要求之一,是公司制企业制度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动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企业良好运行有赖于资本的充实,进行现代化大生产和规模经济更加有赖于资本的集中和扩大。公司制对于资本的聚集具有聚资的广泛性、持续性和“资合性”的特点,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其次,公司制度创设了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公司制度突破了自然人财产关系的历史局限性,创造了一种与自然人财产制度相对独立的法人财产制度,并使之成为更适合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社会化的财产形式,使法人企业成为现代市场条件下的微观主体。公司制度通过出资人所有权和企业所有权的两重化,把公司的现实资产归公司法人占有和经营,而公司的权益资本则由股东拥有,并且有各自相对的独立运动,形成两者独立的产权,使得财产进一步社会化和产权边界保持清晰。第三,公司制度打破了所有制壁垒和区域界限。古典资本主义企业和社会主义企业的所有制性质原来是壁垒森严的,而以公司制为代表的现代企业制度不是从所有制标准上区分企业制度的概念,财产所有制性质和企业所有制性质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公司制度正是作为一种财产的组织形式和治理制度,实现了出资人财产所有权和企业法人所有权的分离,具备了超越所有制自然属性的功能。现代企业制度这种功能的意义恐怕还不仅仅在经济领域,对于政治领域的影响同样不可低估。正是公司制度打破了所有制和区域界限,既适应了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的全球经济发展,也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有力的助推器。最后,公司制度构建起内部分权制衡协调运行的治理机制。按照公司组织制度的规范,内部设定的治理机构各司其职、协调运行,形成公司利益制衡的运行体系,保证公司目标的顺利实现,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供了更加有效率的动力机制。

(三)后现代企业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新经济、知识经济和网络时代等当代及未来经济的发展,继现代企业之后已经出现了后现代企业。在世界级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的著作中,已有很多后现代企业理论的萌芽,世界级管理大师的汤姆·彼得斯甚至被誉为“后现代企业之父”。当前全球经济与管理学界中的很多学者都在关注后现代企业与管理理论的研究,中国经济学家张曙光、东方赢等也早已关注后现代企业理论并发表了相关观点。

所谓后现代企业是指:在后现代社会和经济条件下所出现的一种产权模式、组织结构、经营模式、企业哲学或文化等与现代企业完全不同的企业。它不仅在企业性质方面与现代企业完全不同,更重要的是带来了一场经营管理和制度创新的革命。这一革命不仅涉及高科技企业,同时也涉及金融、地产、贸易、物流、娱乐、传媒、信息、咨询、广告、设计等形形色色的企业,甚至连现代企业的代表形式——工业企业都要接受后现代企业观念与范式的改造。后现代企业的产权模式是管理者与普通雇员分享企业部分剩余并占有一定股份,从而使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界限趋于模糊化;后现代企业采用的是虚拟一体化组织,从而使得企业与市场之间的界限也趋于模糊化;后现代企业普遍采用虚拟经营模式,从而可以低成本获得高速发展;后现代企业的哲学或文化建立在对二元论和人本主义超越的基础之上。

后现代企业作为时代的产物,是建立在一种与现代不同的崭新的社会、经济、科学、文化基础之上,是一场彻底的观念与范式的革命,而并非产业或技术意义上的狭隘的变革。虽然高科技企业在后现代社会是一种很具代表性的企业形式,但同时后现代社会还具有其他形形色色的企业形式,后现代企业可能远比数字化企业、虚拟企业、知识型企业等当今流行的描述新型企业的技术性概念更具概括性和科学性,同时也更具历史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