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生产与运作管理的基础工作
一、标准化工作
1.企业标准与企业标准化工作
企业标准是对企业范围内需要协调、统一的技术要求、管理要求和工作要求所制订的标准。企业标准是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依据。
标准化是指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订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它包括制订、发布及实施标准的过程。“通过制订、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是标准化的实质。“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则是标准化的目的。标准化是制度化的最高形式。
标准化工作是指对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的制订、执行和管理工作。它促使企业内部的生产、技术、经济活动以及各项管理工作达到合理化、规范化和高效化,使企业各部门建立良好的技术基础和管理条件。
企业标准化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执行国家有关标准化的法律、法规,实施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制订和实施企业标准,并对标准的实施进行检查。即企业在实行标准化管理的过程中,要在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标准化工作的法律、法规、政策、方针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以技术标准为主体核心,以管理标准为支持,以工作标准为保障的企业标准化体系。还应设立企业标准化管理部门,统一负责管理本企业的标准化工作,编制适应本企业的标准化管理体系,组织标准的实施以及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
2.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的构成
(1)技术标准。它是对技术活动中,需要统一协调的事物制订的技术准则。即它是根据不同时期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实践经验,针对具有普遍性和重复出现的技术问题,提出的最佳解决方案。它是标准化管理体系的核心,是实现产品质量的重要前提。其他标准都要围绕技术标准进行,并为技术标准服务。具体来说,技术标准是对与生产相关的各种技术条件,包括生产对象、生产条件、生产方式等所作的规定。如产品标准、半成品标准、原材料标准、设备标准、工艺标准、计量检验标准、包装标准、安全技术标准、环保卫生标准、设备维修标准、设计标准、能源标准等。
(2)管理标准。它是企业为了保证与提高产品质量,实现总的质量目标而规定的各方面管理活动、管理业务的具体标准。即它是对有关生产、技术、管理等各个环节运用标准化原理所作的规定。具体包括决策管理、生产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计划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设备管理、物资供应管理、运销管理、经济实体管理以及标准化管理等。
(3)工作标准。它是生产高质量产品、提高生产效率、实现各项技术标准的重要保证。具体来说,工作标准是对各部门、单位的各类人员的基本职责、工作要求、考核办法等所作的规定。具体包括职责权利、工作程序、办事细则、考核标准和相互关系准则等。
二、定额工作
1.定额与定额工作的概念
定额是企业在一定的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利用和占有等所应该遵守和达到的标准,是用数量或价值形式做出的界限。定额工作是指各类技术经济定额的制订、执行、修改和完善等一系列工作的总称。
2.定额工作的意义
定额工作是企业基础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企业管理现代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1)它是企业编制计划和科学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依据;
(2)它是企业检查、考核计划实施质量和效果的依据;
(3)它是企业控制和减少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
(4)它是企业实行经济核算和计算成本的基本条件;
(5)它是企业推行经济责任制和贯彻按劳分配的基本依据。
定额工作的核心是在确定合理的定额水平的基础上,督促定额的贯彻实施,及时消除定额执行中的偏差,建立严密的定额管理办法,认真做好定额的统计分析工作,充分发挥定额的积极作用。
3.定额的种类及其内容
企业定额的种类一般是根据企业生产的性质、生产类型和生产规模来决定的。不同行业的定额各不相同,但是都可以从供、产、销等生产经营环节,从人、财、物等对象方面,从消耗和占用资源方面进行归类。常用的定额一般有以下几类:
(1)劳动定额。它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为完成单位产品所规定的必要劳动时间消耗标准或在单位时间内应生产合格产品数量(或完成工作量)的标准。前者称为时间定额,后者称为产量定额。这两种形式可以转换,都是劳动计量标准。劳动定额的形式主要有时间定额(通常称工时定额)、产量定额、看管定额和服务定额等。
(2)物资定额。主要有物资消耗定额和物资储备定额两大类。前者包括原材料、辅助材料、工具等的消耗定额,后者包括经常储备、保险储备、季节性储备等性质的定额。
(3)能源消耗定额。主要有煤、油、天然气等的消耗定额和水、电、汽等的消耗定额。
(4)组织生产定额。它是指组织生产中的期量标准。如生产周期、生产间隔期、生产提前期、批量和在制品占用量等。
(5)流动资金定额。它是指按照流动资金组成项目分别计算的占用标准。如储备资金定额、生产资金定额、产成品资金定额等。
(6)管理费用定额。它是指为保证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而需投入的费用标准,主要有企业管理费用定额和车间管理费用定额。如办公费定额、差旅费定额、宣传费定额等。
【阅读资料1-4】 劳动定额的制订方法
制订劳动定额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1.经验估计法
它是指由专业定额管理人员根据自己的生产实践经验,参照生产技术文件以及现场所使用的设备、工艺装备、原材料及其他生产技术条件等,估算定额的方法。该方法的优点是:简便、快捷。缺点是:技术依据不足,而且受估算人员自身素质的限制,数据的准确性不高。该方法适用于多品种单件小批生产、新产品试制、一次性的临时定额等情况。
2.统计分析法
它是指根据过去生产的同类产品、工序的实际工时消耗或实际产量等原始记录和统计资料,在结合当前及未来的生产技术组织条件的变化分析和整理的基础上,制订定额的方法。该方法的优点是:以大量的统计资料为依据,具有较好的说服力;方法也比较简便,制订的速度较快。缺点是:定额的可靠性受统计资料质量的影响较大。此方法较适用于生产条件比较正常、产品比较固定的大量生产或成批生产的企业。
3.类推比较法
它是指以同类产品的典型产品、典型工序的定额或规定参数为依据,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制订出其他产品的定额的方法。该方法的优点是:制订速度较快,也便于保持定额水平的平衡协调。缺点是:工作量较大,特别是在典型产品选取不当,或对工时的影响因素考虑不周时,会直接影响定额的准确性。此方法较适用于多品种单件小批生产或新产品的试制。
4.技术分析法
它是指通过对生产、技术和劳动组织条件的分析,在挖掘生产潜力和操作方法优化的基础上,对组成定额的各部分时间采取现场测量和计算来制订定额的方法。该方法的优点是: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定额的准确性较高。缺点是:工作量大,对定额人员不仅要求有较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还要有一定的专业技术水平。该方法适用于大量生产类型的企业,特别是流水线生产。
三、计量工作
1.计量与计量器具
计量是指标准化测量。即通过技术与法制相结合的手段,保证单位统一、量值准确一致的测量。
计量器具是指能用以直接或间接测出被测对象量值的装置、仪器仪表、量具和用于统一量值的标准物质,包括计量基准、计量标准、工作计量器具。其中,量具是以固定形式复现量值的计量器具;仪器仪表是将被测的量转换成可直接观测的指示值或等效信息的计量器具;计量装置是指为确定被测量值所必需的计量器具和辅助设备的总体;国家计量基准是指用来复现和保存计量单位,具有现代科学技术所能达到的最高准确度,经国家鉴定并批准,作为统一全国计量单位量值的最高依据的计量器具;计量标准是指按国家规定的准确度等级,作为检定依据用的计量器具或物质;工作计量器具是指不用于检定工作而只用于日常测量的计量器具。
2.计量检定与计量检定规程
计量检定是指为评定计量器具的计量性能、确定其是否合格所进行的全部工作。目的是确保量值的统一,确保量值的溯源性。主要评定的是计量器具的计量性能,确定其误差大小、准确程度、寿命、安全等。结论是确定该计量器具合格与否。计量检定本身是国家对测量的一种监督,具有法制性。
计量检定规程是指为评定计量器具的计量性能,作为检定依据的具有国家法定性的技术文件。它是从事计量检定工作的技术依据,是一种用于保证计量器具准确一致的国家技术法规。其内容主要包括:检定规程的适用范围;计量性能;检定项目;检定条件;检定方法;检定周期以及检定结果的处理等。
3.计量工作
计量工作是指包括计量检定、测试、化验、分析等方面内容的计量技术和计量管理工作。它通过使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生产活动中的量与质的数值进行掌握和管理,对整个测量领域起着跟踪、监督、保证和仲裁作用。
计量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建立健全计量机构;正确选择和配备合适的计量器具;建立量值传递系统和做好计量检定工作;建立健全计量管理制度等。
计量工作的基本要求是:保证量值的统一和准确,保证计量器具准确完好。具体包括科学合理配备计量器具,使用的量具必须精确可靠、示值清晰;测试方法和手段科学合理;量值的传递、量具的修复和数据记录等都有严格的管理制度。
四、信息管理工作
信息是指反映生产要素和生产效果所处状态的数据。它是正确开展生产活动所必需的条件,也是有效开展生产管理所必要的资源。它对接收者的决策具有价值,对接收者的行为能产生影响。
信息管理工作是指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必需的信息数据的收集、处理、储存、传递、使用等进行的计划、控制活动的总称。
1.信息的收集
信息的收集通常有三种方法。即自上而下的广泛收集、有目的的专项收集和随机积累法。具体采用什么方法,可根据使用信息的目的而定。
2.信息的处理
信息收集起来后,需要根据使用者的目的对信息进行相应的处理。如对信息进行筛选、分类、提炼、统计、分析等。
3.信息的储存
它是指对收集和处理过的信息采用适当的方式保存起来,以便随时提供给使用者。储存管理包括储存媒介的选用、储存环境的创造、储存时间和地点的选择、保密要求及责任者等。
4.信息的传递
它是指将信息以合适的方式和途径传递给各使用者。包括对传递方式、时间、途径、对象以及责任者的管理。
5.信息的使用
信息的使用主要是指如何实现信息的价值转换。具体要求结合环境条件科学合理、有效使用信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