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绿色经济与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为绿色经济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绿色经济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新农村建设离不开绿色经济,绿色经济需要农村广阔天地做载体,二者只有相互结合才能共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一、发展绿色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面临许多制约因素: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生产环境受到污染、生态失衡等,造成农业基础薄弱,自然灾害频发。例如,2010年新疆持续的暴风雪、西南五省区市的干旱以及江西等省的洪涝灾害,使农业生产遭受了严重的损失。严重且频发的自然灾害与环境破坏、野蛮生产有着直接的关系必须加以制止。因此,转变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已刻不容缓。
绿色农业是以保护农业生产环境,维护生态安全,节约农业资源,满足农产品市场需求,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采用先进科学技术,信息技术和工厂化的生产模式,对农业生产的全过程进行科学管理和严格监控,以确保农业生产的环境优良、产品优质安全、经济高效、农民增收的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发展绿色农业是我国农业摆脱困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保证粮食安全的战略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支撑,是促进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
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增加农民收入
土地是农民重要的生产资料,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地少人多是我国农业的现实,我国要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0%的人口。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产生出更大的经济效益,是农民增收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下面的例子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2010年春季,我国生猪价格一路下滑,甚至降至每斤4元左右,而玉米、饲料等价格却在不断上涨,养猪的成本在不断增加。据估算,一斤猪肉的成本在5元左右,广大养猪户苦不堪言,有的干脆关闭猪场以减少亏损。其原因,除了供大于求以外,猪肉的品质差、缺乏市场竞争力也是重要原因。然而,山东农大的毕业生李少清养的生态猪,就是另外一番景象。一斤猪肉可以卖到40元,是普通猪肉的十倍,并且供不应求,李少清饲养的一头生态猪纯利润在1000元左右。这一事例很值得我们思考,农业生产者不仅要靠勤劳致富,更要多动脑筋,苦干加巧干,勤劳加智慧,增收才有保证,才能点石成金。
目前,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在不断提高,对身体健康十分重视,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在兴风作浪,这一切都要求农业生产者深入了解和研究国内外农产品消费市场的新形势、新变化和新需求,寻找农民增收和满足市场需求的结合点。对此,传统农业已显得力不从心,必须另辟蹊径、创新发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在绿色农业中寻找破解难题的良方。紧紧围绕绿色农业捕捉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农产品档次,在安全上下工夫,在质量上做文章,在绿色高效上谋发展。用“好”字应对一切变化,变不利为机遇;用“好”字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变亏损为盈利。让绿色农业成为农民闯市场的通行证,成为农民增收的聚宝盆。
三、推广绿色清洁能源优化农村能源结构
能源是农民生产和生活的重要资源,能源是否清洁环保、质量好坏、供需状况、价格高低将关系到我国的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农民增收的大问题,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不容忽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需要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在适宜地区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小水电、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技术。从2006年起,大幅度增加农村沼气建设投资规模,有条件的地方,要加快普及户用沼气,支持养殖场建设大中型沼气,以沼气池改建带动农村改圏、改厕、改厨。农村绿色清洁能源主要有太阳能、风能、水能和沼气能等生物能源,其中沼气和太阳能的推广,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尤其是沼气的推广使用日益成熟。沼气是充分利用秸秆、粪便等有机物质发酵而成。具有就地取材、变废为宝、减少污染、节省开支、利国利民等许多优势,成为农村清洁能源的主力军。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09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支出7253亿元,其中新增510万沼气用户,从总体上改善了农村基础生活设施,提升了农民生活品质。”例如:2009年7月,辽宁省昌图县东召家屯建成了73个沼气池,既方便了农民生活,也节省了支出。沼气池可以解决一个3—5口之家做饭、烧水、取暖等问题,沼渣、沼液还是很好的有机肥料,将其施用可生产出纯绿色的农产品,由此减少了燃料、农药、化肥等的使用量,减少了污染,保护了环境,每年每户可节省开支约500—1000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农村能源结构更为优化合理。
四、倡导生态文明全面提升乡风文明水平
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阶段,目前已进入到了生态文明阶段,这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必然,也标志着社会文明进入到了更高的阶段。
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党中央所倡导的生态文明,不仅对中华民族自身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也是中华民族为减少环境污染、节能减排,面对全球十分严峻的环境生态问题做出的庄严承诺。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这种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与繁荣。这种文明观与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其共性是:主张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其个性是:突出生态的重要性,主张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考虑环境的容量与承载能力。要把尊重自然与保护环境当成人类的责任与自觉的行动。作为一名农业生产者,要自觉执行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的各项政策和法规,积极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爱护和保护树木;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多施有机肥,用农业、物理和生物方法防治农作物的病虫害,而少施化肥和高毒农药;自觉保护村屯环境,不向海洋、河流中倾倒污水、垃圾等污染物,不使用超薄塑料袋,不随地吐痰、乱扔杂物,提倡垃圾分类等。生态文明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要从现在做起,从每一个人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长期坚持下去,才能汇成生态文明的合力,推动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繁荣。
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是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包括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也应该包括生态文明,只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不是全面完整的乡风文明,而必须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紧密结合才能共同构成全面完整的乡风文明体系,才能不断提高全体农民的文明素质,才能全面提升乡风文明的整体水平,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至关重要,才能最终把我国农村建设成为文化繁荣、经济发展、管理民主、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