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青岛区域创新体系发展现状

青岛区域创新体系发展现状

时间:2023-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十一五”期间,全市共获得项目类国家级奖47项,比“十五”期间的20项增长135%。市级奖励方面,2011年度青岛市科学技术奖的获奖成果和个人共计158项,获奖项目较往年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原始性创新和重大发明类成果大幅增长;二是涉蓝领域创新能力增强,尤其在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中,涉蓝项目奖项分别占15%和20%,这是青岛市近年来注重加强海洋领域原始性创新能力建设、引领和推动蓝色经济发展取得的重要成果。

二、青岛区域创新体系发展现状

2010年以来,青岛市把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作为提高城市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核心任务,以试点为抓手,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主线,集全市之力,推进各类重大创新载体、关键技术攻关和高新技术项目产业化基地建设,科技创新正在引领全市经济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一)抓住国家试点机遇,建立健全政策体系,营造良好创新环境

根据《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总体方案》和试点工作要求,结合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青岛编制了技术创新工程规划(即《高新技术高端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建设规划》),明确了试点工作的目标任务。为加强10亿元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出台了《青岛市技术创新工程重大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制定了《青岛市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促进办法(试行)》,建立大型科学仪器共享服务体系,对参与单位和专家进行补贴。下发了《科技金融专项行动实施细则》和《青岛市科技金融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针对各类创新型企业给予优惠利率、放大10%~50%的信贷额度、实行审贷“绿色通道”等科技金融服务。制定了《专利权质押贷款实施指导意见》和《关于促进高新区知识产权工作发展的意见》,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提供政策支持。修订了《青岛市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明确了重点实验室向企业开放等鼓励措施。正式实施了《青岛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条例》针对科技创新与应用、科技创新服务、科技资源整合共享、科技人才培养与引进、企业技术创新激励措施、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发展等作出了明确规定,这对全市科技创新政策环境建设起到重要作用。

(二)加快创新型企业培育,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2010年成功获批全国首个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城市以来,青岛市财政5年安排10亿元专项资金,集全市之力,大力实施技术创新工程,积极营造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良好环境,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深入开展创新型企业培育、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创新人才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等工作,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日益增强。目前,全市共有高新技术企业406家,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4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48家,市级创新型企业150家,基本形成了国家级、省级、市级创新型企业建设梯队;构建了26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其中国家级联盟1家,省级联盟3家,市级联盟22家,联盟涉及成员单位近600家,涵盖企业、高校院所、科研机构、科技服务机构等,统筹安排科技专项资金3400多万元,带动社会投资5.1亿元用于实施关键技术攻关,有效带动了重点产业的加快发展。

(三)重视和加强技术创新平台建设,集聚科技创新资源

近年来,青岛市全力推进实施“以搭建创新平台建设”为核心的科技创新工程,国家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和省市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国际合作研发中心、综合创新服务平台、高新科技园区和基地建设均取得新的突破。目前,全市有科研机构近500家,其中,重点实验室155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4家,企业技术中心252家,科技孵化器35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4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6家,先后引进中科院系统6个研发机构。为加快建设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平台建设,2008年整合了科技部门所属企、事业单位成立了青岛市科技研发服务中心,面向全社会科研人员和科技企业提供科技资源共享、科技事务服务、科技成果转化、专业技术服务等业务。2010年开通了大型科学仪器共享服务平台、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目前入网大型仪器达到2200台(套)。同时通过在高校、科研机构建设专业技术服务平台,推动科研基础设施、自然科技资源、科学数据等公共科技资源进一步面向企业开放,鼓励社会公益类科研院所为企业提供检测、测试等服务,减少企业创新成本,推动科研成果向企业转移转化。

(四)推动科技与金融结合,助力创新型企业发展

2011年10月,青岛银行在青岛高新区设立科技支行,市科技局与青岛银行签署了《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战略合作协议》,启动实施了“科技金融专项行动”,青岛银行将为青岛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总额度30亿元的优惠利率贷款支持。同时,高新区积极推进“新三板”工作,目前已有“新三板”试点企业32家,其中6家企业通过券商内核推荐,后备企业资源储备103家;首批试点企业已有9家股权融资超过1.8亿元,新增主营业务收入1.4亿元,新增利润2181万元。2012年4月以来,根据国家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工作部署,青岛市重点开展了科技信贷风险准备金贷款、政策性科技担保公司筹建、科技金融区市联动、与金融机构战略合作、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建设等工作。特别是组织开展的以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为主的科技信贷风险准备金贷款,实现了财政科技资金对社会资本引导的几十倍的放大效应,有效地解决了创新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五)基础研究工作得到加强,重点领域原始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近年来,青岛市在积聚创新资源、提高创新能力、培育创新成果方面取得了明显成就。“十一五”期间,全市共获得项目类国家级奖47项,比“十五”期间的20项增长135%。2011年获得国家科技奖励14项,为国家科技奖励改革12年来全市获国家级奖励最多的一年,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在第6位,已连续3年在5个计划单列市中位列榜首。2012年2月14日,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全市共14项科技成果榜上有名,其中技术发明奖2项,科技进步奖12项;海尔集团获得“企业技术创新工程”奖,这是青岛市获得的第一个“企业技术创新工程”奖。省级奖励方面,“十一五”期间,全市共获得山东省科学技术奖436项,比“十五”期间的311项增长40.2%。2011年,全市获得省科技奖97项,为历年来获得省奖数量最多的一年,其中,一等奖13项,占当年全省一等奖总数的34.2%。市级奖励方面,2011年度青岛市科学技术奖的获奖成果和个人共计158项,获奖项目较往年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原始性创新和重大发明类成果大幅增长;二是涉蓝领域创新能力增强,尤其在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中,涉蓝项目奖项分别占15%和20%,这是青岛市近年来注重加强海洋领域原始性创新能力建设、引领和推动蓝色经济发展取得的重要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