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胶州市现代化幸福宜居城市建设的基本情况
建设现代化幸福宜居新区,是胶州城市建设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从目前的进展来看,胶州市的现代化幸福宜居城市建设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的进展。
(一)科学论证确定了现代化宜居城市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胶州市现代化宜居城市的基本目标是:高标定位实施“倍增计划”,即力争五年内主要经济社会指标翻一番;科学发展推进“两个率先”,即率先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在蓝色经济区建设和大青岛同城化发展中融入核心布局,成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各种文明形态高度协调的特色新区。胶州市建设现代化幸福宜居新区,核心任务在于“五城”建设:一是加速打造蓝色枢纽之城。二是加速打造创新发展之城。到2016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2.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5%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成为区域性创新成果研发转化基地和创新型城市。三是加速打造生态宜居之城。到2016年,单位GDP能耗降低16.3%,城市绿化覆盖率超过46.3%,城市化率达到70%。四是加速打造弘文尚德之城,提升文化竞争软实力。到2016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5.5%以上,居民文教娱乐支出占消费支出的15.2%以上。五是加速打造和谐幸福之城。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质量,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有尊严、更体面、高质量的生活,建成安定祥和、富有幸福感的城市。
(二)科学规划提升了胶州市现代化幸福宜居城市建设的品质
胶州市围绕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和提升综合承载力这一目标,把握“疏老城、建新城”这一主线,加大城市设计和公共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力度,推动新老城区协调发展。对重点区域、主要道路、重点项目等进行了科学设计;对滨海新区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开展规划研究,高标准编制胶州湾国际物流中心规划,高水平、高效率的进行了《大沽河(胶州段)空间利用规划》、示范区景观规划编制。完成了马店—胶莱地区战略规划,《胶州市新农村社区布局规划》。以“三河”整治为脉络,开辟西部城区、三里河下游综治区,编制了5.4平方千米三里河下游综治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西部城区17平方千米总体规划研究及控制性详细规划、核心区城市设计,促进了城市新功能平台的建设。
(三)载体建设有效实现了胶州市现代化幸福宜居城市的经济支撑
2012年,胶州市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幸福宜居新区的目标,打造两大载体平台,加速六个突破,努力实现现代化幸福宜居城市的经济支撑。
1.打造两大载体平台,构筑海陆统筹蓝色枢纽
2012年,胶州市全力推动产业新区、少海新城、市经济开发区一体规划,整合提升,着力打造规划面积130平方千米的滨海新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截止到9月底,滨海新区吸引了总投资50亿元的海尔家电、总投资8亿美元的中集冷链、总投资30亿元的华创风能风电、总投资6亿美元的巴西WHB汽车配件等一批高端项目。胶州市正在全力打造千亿元级高科技机电产业链,重点培育家电、冷链、数字化装备等7个百亿元级产业群,力争到2016年,滨海新区内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1200亿元。
打造国际物流港现代物流商贸业载体平台。青岛市是国家发改委规划的42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之一,胶州市已经构建起“一桥两站三高四铁”的立体化交通体系(“一桥”即建设中的胶州湾大桥连接线;“两站”即中铁联集青岛集装箱中心站和胶济客运专线胶州站;“三高”即青银、青兰、沈海三条高速公路;“四铁”即胶济、胶黄、胶新、胶济客运专线四条铁路)。2012年,胶州市完善了17.8平方千米的青岛胶州湾国际物流中心规划,推动形成了100平方千米的国际物流港,打造山东国际物流中心和欧亚大陆桥重要节点。另外,胶州市还依托大青岛环湾交通体系,加强与青岛保税港区合作,成功引进了青岛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设立办事处。目前,胶州市已经具备丰富的物流业态,正在加快推进青岛传化公路港、长春一汽物流等物流项目,增创在江北及全国的物流枢纽优势。
2.加速六个突破,增创产业转型发展优势
2012年,胶州市加速六个突破,增创产业转型发展优势。一是在集群集约发展上突破。胶州市将全域规划为十二大特色产业板块,打造一批百亿元级园区,加快建设蓝色高端制造业基地。二是在重点项目拉动上突破。1~8月份,胶州市新签约过亿元内资项目58个、过千万美元外资项目18个,新开工过亿元项目个数及增幅均居青岛12区市首位。三是在研发创新上突破。胶州市设立1亿元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鼓励研发创新,指导企业积极争创知名品牌和驰名商标。四是在海外上市上突破。胶州市引导26家优质企业启动上市程序,鼓励企业境外上市融资,推动青岛晓天新能源科技在德国挂牌上市,力争2012年底前实现核准发行20亿元企业债券,增强企业融资发展能力。五是在人才支撑上突破。胶州市突出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和高技能人才培养两大计划,打造人才集聚地。六是在体制机制创新上突破。胶州市成立大项目办、物流办等重点工作专项推进领导小组,创新考核办法,畅通重大项目审批绿色通道,一般性承诺事项在现有承诺时限的基础上整体提速30%以上。
由于载体平台的打造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加速,2012年前三季度,胶州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及其增幅、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外贸出口总量、实际吸收到账外资总量、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幅、农民人均现金收入总量等指标在综合经济发展数据中均居青岛五市之首。2012年前三季度,胶州市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4.9亿元,同比增长27.8%;实际利用内资122.6亿元,同比增长59.9%;外资到账4.67亿美元,同比增长26.6%;外贸出口额29.4亿美元。2012年,胶州市预计完成地方生产总值577亿元,同比增长17.7%;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394.3亿元,同比增长23%。
(四)改善民生提升了胶州市现代化幸福宜居城市群众幸福指数
1.实施基础设施建设三年(2012~2015年,下同)行动,城市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2012年,胶州市抢抓桥隧贯通契机,加快融入大青岛,站前大道等“六纵五横”主干路网全线贯通,建成区面积达到60平方千米,城市化水平达到63.8%,中等规模城市框架全面拉开。截止到9月底,累计完成27处片区征迁,10个“城中村”顺利回迁,一批商业综合体建成运营,8条特色商业街完成彻底改造,老城区功能形象明显改观。3.5平方千米新城区核心区基本建成,城市中轴线商业、文化会展等八大功能板块不断彰显现代城区魅力。绿色生态胶州建设深入推进,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17%,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1.97平方米,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大沽河治理开工准备工作就绪,“三河”整治一期工程顺利完成。累计投资12.6亿元,新建改建42条市政道路,城市供排水网络及污水、垃圾处理系统不断升级,市民出行更加便捷,市政设施持续完善。
2.实施环保治理三年行动,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明显成效
胶州市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深入开展“节能、蓝天、清水、净地”四大专项行动,确保全年空气环境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290天,饮用水水质达标率和水体功能区达标率均为100%。全面推进大沽河等“三河”治理工程,逐步完成市域范围内27条河流综合整治工作,实施城乡污水集中处理,努力打造人水绿相融共生的滨海亲水型生态城市。全面开展“植树、爱绿、美化家园”三年行动,2012年投资17.1亿元(不含社会投资),完成新造林2.36万亩,新增造林合格面积任务完成率为107.3%。截至目前,全市有林地面积、林木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分别达到60万亩、40.61%和54.22万立方米。
3.实施公共服务提升三年行动,群众幸福感进一步提升
胶州市突出44类公共服务项目,扎实推进总投资11.8亿元的10件实事工程及教育、医疗、救助等惠民工程,创新设立阳光民生999救助中心,构建各类资源统筹联动的社会救助机制,促进学有优教、病有良医、业有普就、困有多助、老有善养、住有宜居,进一步提升群众幸福感。
4.做大做强镇域经济,城乡一体化发展成效显著
截止到2012年9月底,胶州市累计投资25.6亿元,改扩建各级公路895千米。镇驻地改造开发全面启动,镇级载体功能档次大幅提升,青岛中小企业创业园等一批特色园区加速建设。新建扩建农村集中供水工程14处、电气化村庄506个,在青岛五市率先实现村村通公路和村庄“五化”全覆盖。9个镇建成国家级生态镇,李哥庄镇发展改革试点走在全国前列。累计发放强农惠民补贴资金5.76亿元,建设农田水利项目968处。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659家。农机化水平提高到86%。农业畜牧业标准化生产体系不断完善,“胶州大白菜”和“里岔黑猪”品牌美誉度不断提升。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顺利全面完成。渔业经济发展水平持续提高。被评为山东省农业产业化先进市。
5.统筹发展社会事业,群众生活更加幸福和美
胶州市持续加大民生投入,截止到2012年9月底,累计安排政府实事42件、总投资44亿元,一批社会关注、群众关心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5512元和12102元。教育事业均衡发展。截止到2012年9月底,各级投入累计达33.7亿元,办学条件极大改善,教学质量实现历史性突破,素质教育经验在全国推广。文化建设成效突出。成功举办三届中国秧歌节,荣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多个称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社保体系更加健全。2011年,新增城乡就业2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2%以内。建立起惠及城乡51.3万人的社会保障体系,城乡居民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职工医保、“五保”供养、低保和慈善救助水平大幅度提高。住房保障惠及3296户家庭,弱势群体就业、生活得到妥善安置。社会管理机制日益完善。社会诉求实现有效疏导和妥善解决,荣获全省信访工作先进市、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市和全国“五五”普法、首批法治创建先进市等称号。人口计生工作全国领先,被评为全国人口计生优质服务和计生协会工作先进市。食品药品监管、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联动机制更加健全。社区建设扎实推进。十一届全运会夺两金创历史佳绩,荣获山东省篮球城市称号。
(五)人才优先战略为胶州市幸福宜居新区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撑
2012年,胶州市成立首个“院士专家工作站”,1~8月份引进硕士以上国内人才89名,引进留学回国人才18名,引进外国专家22名,引进创新创业团队2个,为现代化幸福宜居城市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智力支撑。五年来共考录公务员312人,招聘事业单位人员1436人。
2012年,胶州市积极开展“同心·凝才·聚智”活动,着力打造“人才特区”。一是构建“区域性人才银行”。胶州市出台了《关于加强优秀人才引进管理的暂行办法》,设立“一站式”人才引进窗口,对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在政策、服务、待遇、环境等方面制定了一整套保障措施。胶州市聘请35名外籍友人为胶州市“荣誉市民”,42名经济界权威人士担任胶州市“经济顾问”,建立全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和胶州籍在外知名人士数据库,构筑域外高层次人才、智力引进新平台。二是打造“高端人才聚集区”。以蓝色制造业高层次人才紧缺的实际需求为导向,胶州市积极引进建立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和科研院(研发中心),将西安交大在胶机构建设成为战略人才储备高地。为更好地对接青岛高端产业转移,胶州市积极与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对接,充分利用机械科学研究总院的技术研发、装备制造优势,引进科研院所和高端人才。胶州市还依托滨海新区,整合已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师资力量,做好海尔、中集、高校软控等一批科技含量高的大项目的人才引进工作,打造胶州“高端人才硅谷”。
(六)形成城市精神塑造了胶州市现代化幸福宜居城市的良好形象
2011年胶州市开展了城市精神大讨论,提炼出“包容开放,创新和谐”的城市精神。开展以共树“洁净之风”、尊崇“德孝之风”、弘扬“互助之风”、培养“学习之风”、讲求“和美之风”为主要内容的“五种新风”倡树活动,全方位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先模道德群体持续壮大,社会正气不断提升。胶州市还开展了“做最美胶州人”、“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等一系列主题实践活动,建立了“最美胶州人”典型库,已收录先模人物500多名。“最美胶州人”的义行、善举,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尚德胶州现象”,为胶州树立了良好的城市形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