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剩余价值规律在垄断阶段的具体形式
资本主义的发展分为垄断前的和垄断的两个阶段。依据列宁的分析,自由竞争引起生产积聚,生产积聚到一定程度便自然而然地走向垄断。一方面,数十个巨型企业彼此易于成立协定,另一方面,又因企业规模宏大,使竞争受到阻碍,这就产生了垄断的倾向。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垄断的过渡,是19世纪中叶以后整个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矛盾准备好了的。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使剩余价值规律的具体形式发生了变化。
垄断是从自由竞争中生长出来的。但垄断不仅不消灭竞争,反而使竞争更加尖锐。竞争不仅用经济的手段来进行,而且用经济以外的手段来进行。从经济上进行竞争,归根结底就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扩大生产,这就要把巨大的利润转化为资本。占统治地位的巨大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很高,平均利润率就有显著的下降趋势。在剧烈的竞争下,巨大企业的庞大的固定资本的精神磨损更加迅速,这就要有巨额的投资来进行更新。有下降趋势的平均利润率显然不能满足这种要求。在经济以外进行竞争,包括了收买、恐吓和暴力破坏等等,同样要有巨额的利润。这样,垄断企业就不能满足于平均利润和带有不固定性质的、比平均利润稍为高一点的超额利润,而要求最大限度利润。
获取最大限度利润的可能性是由垄断资本主义本身所产生的。既然垄断资本主义把最重要的生产部门、信用机构和原料都垄断了,不仅垄断了经济,而且还掌握了国家机关,不仅控制了本国的经济和政治,而且还控制了卷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国家的经济和政治,垄断了殖民地和附属国,这样,它就不仅能够从经济上,而且还能借助于政治的力量来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
斯大林对垄断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主要特点和要求,作了这样的表述:“用剥削本国大多数居民并使他们破产和贫困的办法,用奴役和不断掠夺其他国家人民、特别是落后国家人民的办法,以及用旨在保证最高利润的战争和国民经济军事化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的资本主义利润。”[11]
垄断资本主义获取最大限度利润的手段是和各种形式的垄断结合在一起的。由于在生产上形成了垄断,并借助于国家机关把国内市场垄断起来,就能更残酷地剥削工人,用垄断价格出售商品来剥削消费者,并用低价收买产品高价出售商品来剥削小生产者。由于有了银行的垄断,形成了财政资本,就可以不通过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而进行各种形式的金融活动来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如进行各种欺诈、有价证券投机、土地投机、各种抵押、创办新企业和改组、合并旧企业等等,以获取巨额的利润、利息和创业利润等等。财政寡头可以使国家机关执行有利于自己的政策,使国库为自己服务,如实行扩充军备、发展军火生产、增加税收、增发通货的国民经济军事化,并发动侵略战争,以降低工人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实际收入,剥夺他们的合法权利,保证垄断企业有丰厚的利润;甚至以各种补助金、奖金的名义把国家预算资金直接送给垄断资本家。对落后国家输出资本,一方面可以用直接兴办各种企业的办法获取比本国高得多的利润,另一方面也可以用奴役性贷款的办法获取高额利息并增加以垄断价格输出的商品。对殖民地和附属国的垄断,不仅能保证资本输出的安全和巩固国外的市场,而且能够进行直接的财政剥削,低价收购原料,掠夺各种物资,并增强自己在竞争和战争冲突中的力量。
垄断价格在保证最大限度利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垄断企业把某种商品的大部分产量掌握在自己手中,并通过政府机关阻止廉价的商品从国外输入,就能够人为地把商品的价格抬高至价值以上。垄断价格是由生产费用加垄断利润构成的,它的高度不是由主观决定的,因为它无论如何不能超过对这种商品的购买力的高度。垄断价格不是一种根据供求关系有计划地订出来的价格(因为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排除了计划价格的可能性),而是一种市场价格,是垄断企业人为地造成紧张的供求关系的结果。
最大限度利润的主要源泉是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在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被剥削的程度大大增加,劳动力价值的一部分往往转化为剩余价值。非垄断企业的部分利润也往往转到垄断企业中去。除剩余价值以外,小生产者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甚至相当于生活费用的一部分,也成为最大限度利润的源泉。用垄断价格出卖商品,往往就等于把消费者的部分收入转到垄断资本家的腰包里。工人作为消费者同样受着沉重的剥削。国家机关用沉重的捐税和增发通货来削减劳动者的收入,以增加垄断资本家的利润。最大限度利润的源泉还包括了国民财富的再分配,把以前的劳动创造的价值转移到垄断资本家手中。[12]
最大限度利润和平均利润是不同的经济范畴。平均利润的源泉是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它是一般资本家都能获得的,它反映了资本家在剥削剩余价值中的平等关系,用马克思的话来说,是资本主义的共产主义;最大限度利润的源泉除了剩余价值以外,还有工资的扣除、小生产者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和国民财富的再分配,这只有垄断资本家才能获得,它的数量比平均利润大得多,它反映了资本对劳动者剥削的进一步加深,反映了资本家在对劳动者进行剥削中的不平等关系。
既然剩余价值规律已经进一步发展和具体化为最大限度利润的规律,垄断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过程也就由这规律决定。这就使再生产的矛盾更加尖锐化。只有那些能够提供最大限度利润的商品才被生产出来,生产的发展越来越服从于这个狭隘的目的。不能获取最大限度利润的资本就成为过剩的资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帝国主义国家,一方面有大量的过剩资本,另一方面又有非常落后的农业的原因就在于此。生产发展的不平衡性大大加剧了。同时,劳动人民更加贫困了,因为他们不仅受一般的资本主义的剥削,而且还受垄断价格和国民经济军事化的压迫,他们的收入越来越少,他们的消费水平急剧地下降。市场问题极度尖锐化了,这使生产和流通的矛盾更加加深。垄断价格是剥削劳动人民的重要工具,但垄断价格归根结底又要由劳动人民来支付,就使纯粹流通费用因商品销售困难而空前增高。因生产和消费的严重矛盾而爆发的经济危机,由于生产发展不平衡性加剧、垄断价格的维持,而成为空前深刻和持久的了。
由生产聚积而引起的垄断统治,意味着生产社会化在资本主义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和生产资料越来越集中在一小部分人的手中。巨大的企业使生产力有巨大发展的可能性,但垄断统治又严重地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垄断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具有社会性质的生产力严重地不相适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经济规律要求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具有社会性质的生产力相适合。垄断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准备了完满的物质条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导致资本主义灭亡。
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使资本和劳动间、帝国主义间、帝国主义和殖民地附属国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无产阶级革命和殖民地附属国的解放运动结合在一起。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而激发为战争并削弱了帝国主义,社会主义首先在一国获得胜利就有了可能。在资本主义薄弱的一环,工人阶级领导了农民首先起来推翻本国的资本主义,建成了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就是这样逐渐地崩溃下去的。历史进程已证明了这一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