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 生产的三阶段和生产要素投入的合理区域
图4-2 生产三个阶段的划分
微观经济学根据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将生产分为三个阶段(见图4-2)。
第一阶段是劳动量从零增加到L2这一阶段。在这一阶段总产量先以递增的幅度增加,转而又按递减的幅度增加。与此相对应,边际产量起初是递增,当达到最大值时转而递减。平均产量则连续上升,并达到最大值。这一阶段的显著特征是,平均产量递增,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这一特征表明,和可变投入劳动相比,不变投入资本太多,因而增加劳动量是有利的,劳动量的增加可以使资本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任何有理性的厂商通常不会把可变投入的使用量限制在这一阶段内。
第二阶段是从劳动量从L2增加到L3这一阶段。在这一阶段总产量继续以递减的幅度增加,直到达到最大值。相应的,边际产量继续递减,直至等于零。平均产量在最大值处与边际产量相等并转而递减。这一阶段的显著特点是平均产量递减,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
第三阶段是劳动量增加到L3点之后。这一阶段的显著特征是总产量递减和边际产量为负值。这一特征表明与不变投入资本相比,可变投入劳动太多,也不经济,这时即使劳动要素是免费的,厂商也不愿意增加劳动投入量在第三阶段经营,因为这时只要减少劳动投入量就可以增加总产量。理性的厂商也不会在这一阶段进行生产。
综上所述,生产进行到第二阶段最合适,因此劳动量的投入应在L2与L3之间这一区域,这一区域为生产要素合理投入区域,又称经济区域,其他区域都不是经济区域。但是劳动量的投入究竟应在这一区域的哪一点上,还要结合成本来考虑。
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同生产者行为目标相联系。假定生产者不以利润最大化而以产量最大化为目标,可以不考虑单位产品成本,可变要素投入以第二区域右边为界,即劳动投入量为OL3;假定生产者不以产量最大化为目标,而是追求平均成本最低,那么一种可变要素投入应在第一区域的右边界,因为当劳动投入量为OL2,平均产量达到了最大,即单位产品平均成本最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