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2 通货膨胀的成因
西方经济学家始终从供给与需求两方面出发来看待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的原因,因此在西方经济学中主要的通货膨胀理论分为需求论与供给论两大派,即通常所说的“需求拉动论”和“成本推动论”。后来又出现了用需求与供给同时解释通货膨胀产生原因的混合通货膨胀理论,以及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
1.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是指社会总需求增长过快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普遍而持续的上涨。需求拉动通货膨胀论是西方经济学比较重要的一种理论,这一理论认为通货膨胀是由总需求的过度增长所引起的。即因为物品和劳务的需求超过按现行价格可以得到的供给,引起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换句话说,当消费者、企业和政府的总开支超过可得到的总供给时,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就会发生。
凯恩斯主义学派根据凯恩斯的有效需求原理和流动性偏好理论,认为货币数量的增加不会直接影响物价,而是首先使利率降低,从而投资增加;投资增加通过乘数作用,又使消费增加;随着投资与消费的增加,社会总需求便增加。凯恩斯学派进一步认为,社会总需求的增加是否会引起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还需视供给的情况而定。这里会出现三种情况:一是如果社会上存在着丰富的还没有被利用的资源和大量失业,总供给弹性很大,这时即使货币量增加使总需求提高,生产也可以扩大,因而物价不会上涨。二是在经济扩张到了一定阶段,在有些资源和技术变得稀少的情况下,这时生产扩大会使工资和边际成本增加,物价水平将上涨。但由于这时生产仍然有所扩大,致使物价上涨幅度小于货币数量的增加幅度。这时货币量的增加将部分地引起生产和就业的增加,同时部分地引起物价上涨。简单而言,在社会总需求中,无论是消费、投资增加还是政府支出或净出口的增加,都能使需求增加,都能引起通货膨胀。
图15-1
如图15-1所示,纵轴表示物价水平,横轴表示国民收入。最初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相交于E点,物价水平为P0,当总需求增加时,由AD0增加至AD1,均衡点由E点移至A点,物价水平由P0上升至P1。当总需求增加至AD2时,均衡点由A点移至B点,物价水平进而上升至P2,这就是“需求拉动”通货膨胀。
2.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是指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价格水平普遍而持续的上涨。这种理论认为,通货膨胀根源于供给或成本方面,即使总需求保持不变,但因生产成本增加,物价也被推动而上涨。成本推进通货膨胀论又可以进一步分为两类:
(1)工资推进通货膨胀论。这一理论认为,物价上涨的原因在于工资率的提高超过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经济学家认为,在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上,由于存在着力量强大的工会,工会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提高劳动市场的工资水平,并使工资的增长率超过生产的增长率。由于工资提高,引起产品成本增加,从而导致物价上涨。如此循环往复,就造成了工资—物价的螺旋上升,引起“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2)利润推进通货膨胀论。这一理论认为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在于不完全竞争。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垄断企业利用其能操纵市场价格的能力,通过削减产量从而导致价格的上涨而形成通货膨胀。
图15-2
如图15-2所示,纵轴表示物价水平,横轴表示国民收入。初始总供给和总需求交于均衡点E,初始物价水平为P0,当成本增加,总供给曲线向左上移至AS1,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点由E点移至A点,物价水平由P0上升到P1。当成本继续增加,总供给曲线继续向左上移至AS2,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点由A点移至B点,物价水平由P1上升到P2,这就是“成本推动”通货膨胀。
3.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混合型通货膨胀
图15-3
经济学家认为,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纯粹由需求拉动或成本推进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并不常见。长期以来,现实的通货膨胀大都是需求与供给两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即所谓“拉中有推,推中有拉”。通货膨胀过程可能从一般的过度需求开始,过度需求引起物价上涨,从而促使工会要求提高工资,这样成本推动力量就会发生作用。另一方面,通货膨胀也可以从成本推进开始,如在工会压力下提高工资,会为了追逐利润减少供给,但如果不存在需求和货币收入水平的提高,这种类型的通货膨胀将不会长久持续下去。因为在这种条件下,工资上升意味着产量减少和失业的增加,终止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因此,纯粹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是不存在的,纯粹的成本推进也不可能产生持续的通货膨胀过程。在现实经济中大量存在的是需求与供给同时发生作用的混合型通货膨胀。假设需求拉动在先,其后是成本推动,如图15-3所示,纵轴表示物价水平,横轴表示国民收入。初始总供给和总需求交于均衡点E,初始物价水平为P0,总需求首先上升,均衡点由E点移至A点,物价水平也由P0升至P1。接着成本推动,将均衡点由A点移至B点,物价水平由P1上升至P2,这就是混合型通货膨胀。
4.结构型通货膨胀
结构型通货膨胀是在供求基本平衡条件下,由于个别关键性商品供求比例失调,或者由于经济部门发展不平衡而引起的通货膨胀。这种理论认为通货膨胀起因不在于需求增加或成本上升,而在于经济结构本身所具有的特点。社会可能从不同角度划分成许多部门,各个部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速度各不相同。那些能够大量应用最新技术成果的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得比较快,在其中工作的劳动者工资也增加得较快。但其他部门的工人要求按“公平原则”也提高工资,并形成巨大的社会压力,于是那些劳动生产率提高较慢,甚至没有提高的部门的劳动者工资也跟着提高了。这就使社会的货币增长率高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从而形成通货膨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