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中小企业篇
一、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中小企业是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
改革开放多年来,国民经济之所以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中小企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经济的快速增长中,中小企业的快速、健康和持续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十一五”期间,国民经济年均增长9.5%,而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8%左右。目前,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中小企业机制灵活,富于创新,参与那些大企业不愿涉足的“多品种”、“小批量”和维修服务等领域,贴近市场,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也是活跃市场的重要力量。同时,中小企业是国家税收新的增长点,近10年来中小企业的税收增长率都高于大型企业,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税收收入,“十一五”期间,上缴税收为国家税收总额的50%左右。
(二)中小企业为促进就业、保持社会稳定起着独特的作用
我国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国有企业富余职工要下岗分流,农村剩余劳动力要转移,全社会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中小企业多数为劳动密集型企业,数量多,分布广,投资少,经营灵活,能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保持社会稳定。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提供了全社会约75%的就业机会,1997年以来从农村转移出来的2.3亿劳动力绝大多数在中小企业就业。全国工业企业就业人数1.8亿人,其中中小企业约占73%。
(三)中小企业在促进科技进步、技术创新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中小企业具有的快速灵活性和持续创新性,使它们在市场竞争中实行弹性生产、灵活经营,大力采用新技术、新设计、新工艺,不断推出满足市场需要的新产品。既适应了“需求结构的弹性变化”,又实现了“高附加值经营”模式,从而推动传统产业得到技术改造,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悄然兴起,追赶着世界科技新潮流,成为技术进步中最活跃的创新主体。目前,我省的中小企业已经从早期的加工、贸易等领域,向基础设施、高新技术等领域拓展,有些地区中小企业形成了产业集群,不断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技术创新。
(四)中小企业在推动中小城镇化建设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中小企业是促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主体力量之一,其发展规模的大小、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着一个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快慢。纵观我国工业化发展的历程,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大量中小企业的成长壮大和快速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规划区中小企业在以新材料、生物制药等高新技术行业中其比重不断提高,竞争力不断增强,表现出良好的成长性。中小企业特别是成长型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在增加市、县财政收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加速农村劳动力向城市二、三产业转移,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推动农村工业化、城乡经济一体化,加快推进城市化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中小企业发展的优势
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具有许多大企业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不仅必要,而且可行。
(一)空间广阔性
从市场空间看,整个市场表现为明显的区域性和多层次性。大企业凭借强大的实力控制占领着大部分市场,满足了多数的需求,但无法满足区域市场中的特殊要求,也无法应对消费者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而这部分大企业无兴趣、无暇顾及的市场“缝隙”正需要中小企业来填补,从而构成了中小企业广阔的生存空间。
(二)广泛适应性
中小企业在当前经济生产中无所不在,它们不仅在传统的以手工劳动、半机械化、机械化为特征的小生产中扮演着主体角色,同时也积极活跃在以生产线、自动化为特征的社会化大生产的舞台上。它们最适合生产高度专业化的大型、精密产品,以产业集群的方式,围绕在大企业周围,提供专业化的协作服务。近几十年来,通讯和信息处理技术长足发展,“虚拟企业”大批涌现。这种自身只集中精力于“核心生产”,而把其他部门通过互联网的连接,委托给众多其他企业的新型合作组织,联合了大批中小企业,创造了“中小企业的新生”模式。中小企业在高科技领域也有突出表现,目前一批由科技人员出资创办、从事高附加值精细产品生产的高科技小企业,因为掌握着独到的先进技术,加之吸引了高精尖人才的加盟,己在市场中呈现出生产效率高、产品质量好、获取利润多的特点。
(三)快捷灵活性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经营环境瞬息万变,市场需求日新月异,企业嗅觉如果不够敏锐、行动稍有迟缓就会被市场旋涡卷没。中小企业由于具有快捷灵活的特点,能够发挥“船小好调头”的优势,表现出对市场更强的适应能力。一是生产工艺、技术装备规模小,投入少,成本费用低,易于转产改造。二是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沟通容易,易于快速决策。三是经营自主,利益直接,调动积极性快,易于提高生产效率。四是经营方法可以根据生产经营活动的变化,灵活调整。
(四)持续创新性
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最前沿,没有特殊政策施加保护、随时面临生死存亡的残酷性逼迫着他们不断努力,而中小企业缺乏靠资本扩张和经济规模发展的优势,发挥创新性就成为他们应对竞争的不二法宝。中小企业的创新性主要表现在经营制度、管理方式和产品技术的开发上。一是在经营机制上,许多中小企业都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承包、租赁、国有民营等多种形式的改革,最终以建立现代公司制企业为最终目标。二是在管理创新上,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率先采用计算机进行生产、营销管理,形成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或集成制造系统,对企业开发决策、资源规划、快速反应、绿色生产等进行计算机管理。三是在产品和技术创新上,中小企业善于跟踪市场的独特需求,见缝插针,设计生产新产品,避开与大企业冲突,形成局部竞争优势。
(五)专业规模性
中小企业按照专业化分工的原则,依据自身有限的资金实力,采取攻其一点的“聚集”策略,往往可以在某个特定领域做成大文章,达到规模经济的境界。而规模经济必须是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中小企业正是由于高度专业化和不断创新,才能创造“小产品大市场”的奇迹。综上所述,中小企业的独特竞争优势,决定了其在完善市场体系、优化经济结构、缓解就业压力、促进技术革新、缩小城乡差距等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战略地位。加快中小企业的发展,有利于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对推动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江西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一)江西中小企业发展的基本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江西中小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涌现一大批效益好、成长性强的中小企业,其中有些企业已经发展成为企业集团,成为促进江西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截至2008年年底,江西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共计6190家,高科技性企业1010家;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年初数量为5992家,年净增198家,安置就业和再就业人口占全省就业总数的90%以上。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983.5亿元,同比增长38.8%;实现工业增加值1766.4亿元,同比增长35.14%,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6%。在37个统计行业内,实现全行业增长,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13个行业增速超过50%。
(二)江西中小企业发展特征
1.江西中小企业稳步发展。江西中小企业在风云变幻的经济海洋中奋力搏击,充满着前进的动力,积蓄着后发的优势,已经成为发展江西经济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支生力军。江西中小企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不稳定,但增加值总体上呈现增加的趋势。随着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
2.江西中小企业对就业的贡献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多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即使在相同行业中,中小企业也较大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更多地使用劳动力资源。江西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性,更使得中小企业不仅仅在数量及比重上占有绝对优势,并且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中小企业量大面广,且大部分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因而吸纳劳动力的容量相对较大。对于相同的固定资产投资,国有中小企业占用国有资产仅17%,吸纳就业量却达74%,吸纳的就业容量为大型企业的14倍;而对于相同的产值,中小企业吸纳的就业容量为大型企业的1.43倍。
3.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在促进江西经济协调持续发展中作用突出。从2003年到2008年期间,江西中小企业的各项指标有起有落,但整体上,无论是质上还是量上,都稳步、持续的健康发展。2008年与2003年相比,新增规模以上中小企业3064户,增长了98%;工业增加值增长1475.2亿元,增长了451.7%,增加了4倍以上。
(三)江西中小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江西中小企业在良性发展的同时,又被一些困难束缚着,如果不能从根源上对这些问题分析解决,最终将会影响企业的发展。
1.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少,资金得不到保障
因为信息不对称带来信贷市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造成商业银行为降低风险增加审查成本,而与商业银行潜在收益不对称,因而许多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进行回避,中小企业从商业银行贷款困难。中小企业实力有限,目前我国适应中小企业融资需要的资本市场体系还未建立,无论直接上市还是借壳上市,通过发行股票进行资本运作对大部分中小企业来说,都有很大的难度。由于发放企业债券要求“规模控制,集中管理,分级审批”,而中小企业普遍没有信用记录或信用等级低而难以获得发债资格。因而通过债券融资的道路曲折,不利于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通过民间集资、借贷、私募等非正式融资等方式有很大的政策风险,又因其利息远高于国家规定,会对中小企业造成巨大的运营成本,增加了企业的负担,制约了其快速发展壮大。随着国家政策和商业银行出台新举措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而有所改变,但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仍不容乐观。
2.中小企业普遍管理水平较低
中小企业大部分是民营企业,在产权制度方面存在着产权层次不合理和产权结构单一的问题。大多数中小企业个人财产与企业财产无法分离,企业因此不能摆脱个人和家族而独立存在。而在创办初期通常是家族式管理模式,企业的所有权归家族所有,企业往往被传统的经验型的管理方式主宰着,“以人治企”的观念陈旧,家族权力的过度集中,信息沟通的不通畅,资源无法共享,使许多中小企业存在着“无战略、无文化”的危机,在企业发展方向、战略制定等方面决策盲目,管理模式的落后严重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发展。
3.中小企业人才普遍紧缺
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离职现象严重、职工素质低、人才缺乏、整体的中小企业人才战略规划缺乏、激励措施单一等问题。调查显示,江西省企业员工跳槽现象较严重,个别中小企业员工流失率达25%,许多企业一直处于“招聘—流失—再招聘”的不良循环中,企业很难留住员工。江西省的中小型生产企业普遍存在着临时招聘急缺人才的现象,很少有制定系统的人员招聘计划、替补计划、退养计划、发展规划等。江西省统计局对企业最急需的人才统计情况表明,目前企业急需人才排名第一位的是技术人员,接着依次是熟练工人、销售人员、研发人员、管理人员。这反映了企业对自主创新的重视和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渴望,同时也反映了目前市场上熟练工人的紧缺现象。
4.中小企业实施信息化困难
企业信息化已经成为中小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必要手段,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小企业的信息化需求,是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增长的动力来源。企业信息化是通过打造信息平台,建立与信息化相符的经营管理体制。然而由于缺乏资金、技术和管理上的支持,中小企业在实施信息化过程中的高额成本,使得一定时期内信息化建设滞后于企业的发展,从长远来看,缺乏与信息化相符的经营管理体制的企业竞争力将呈下降趋势,从而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
5.中小企业技术应用与创新水平低,产品缺乏竞争力
技术创新和应用是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基石。由于规划区中小企业所处行业、技术水平、规模、发展环境以及企业体制等因素的影响,利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还不完善,中小企业势单力薄,特别需要各种社会化服务,如政府、有关组织及中介机构提供的技术、人才培训、信息交流、财务审计、法律服务、技术咨询等服务。研究开发投入低,科技人才力量弱,技术装备水平低,企业引进技术片面等科研经费投入不足,导致中小企业主要产品质量普遍不高、附加值较低、初级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发展。
6.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部门职能交叉、办事手续复杂,已有很多好的政策但落实不到位等现象依然存在;乱收、乱罚现象依然严重,仍需加大治理力度;中小企业所在的县域基础设施、交通通讯等建设相对落后,工业用地极度紧缺,难以适应产业集群、块状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传统观念的影响根深蒂固,轻视甚至歧视民营业主的现象程度不同地存在,尊重企业、尊重企业家和尊重纳税人、宽容失败的良好社会风尚有待进一步形成。
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开辟多方位融资渠道
融资困难是国内外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而资金是任何一个企业的血液,没有资金,企业的生存就举步维艰,更谈不上发展壮大了。中小企业难以通过发行股票或债券融资,在商业银行贷款方面也备受歧视,为此政府应从金融、信用担保等方面予以扶持,实行多渠道融资,以便有效地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首先,要消除金融制度中对中小企业的歧视与偏见,使金融机构成为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主渠道;其次,继续完善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鼓励建立各种组织参与、资金来源多渠道、多层次的信用担保体系,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再次,建立风险投资基金,建立风险投资基金,有助于加快高新技术的产业化。
(二)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
规划区中小企业在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企业中占了很大的比重,企业的经营者往往停留在家长式管理作风上,通常采用“以人治企”的管理模式,缺乏战略意识,企业在开发市场、资金运用、技术创新,人才引进等环节,都存在着盲目决策的顽症。企业若要获得持续成长,唯有走管理创新的道路。企业管理的内容包括生产管理、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管理以及财务管理等。中小企业在管理制度上的缺失、组织结构的不合理、资源过度集中、信息交流不畅等问题都会制约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必须认识到以职能创新和以文化建设的管理模式的优越性,只有企业的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的管理理念才能帮助中小企业学会分类处理企业各项事务,建立专业的职能部门,履行专业管理的职能,大幅提高管理效率。只有用企业文化增强企业凝聚力,才能保证中小企业能够长期发展。
(三)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和完善人才社会保障体系
江西具有深厚的人文优势和科技优势,中小企业在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时,要以人才培养和引进为切入点,采取企业互助、自我培训、政府参与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本省的科研力量,开展面向针对企业人才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培训。同时,通过逐步发展完善中小企业优秀管理人才的交流体制、逐步落实优秀人才的业绩评价体系等措施,保障人才的储备。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各种技术人员到民营中小企业工作,鼓励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管理人才、有用人才自我创业。只有通过人才的引进和更新,提高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素质,才能增强企业市场预测、经营决策和管理的能力,减小风险带来损失。
(四)塑造优良环境
创建一个健全的发达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非常必要的,政府要转变对中小企业的管理职能,推动建立包括资金融通、信用担保、创业辅导、技术支持、管理咨询、信息服务、市场开拓和人才培训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同时建立有效的执业标准和监督机制,加强监管,实现服务的社会化、专业化和规范化,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五)加大科技投入规模
江西中小企业目前技术实力普遍较差,科技投入强度偏低,企业自主开发能力不高,科技力量较弱,新产品开发投入不足,使得中小企业不断在低水平恶性竞争。政府需要加大对R&D经费投入力度,加大对人力资源的投入,同时促使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并且鼓励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和大型企业利用现有技术、设备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创新和科技产业化方面的服务;政府同时应加大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增强中小企业研发能力,培养中小企业长远的竞争力,使得中小企业通过技术实力的提升改变生存方式。
(六)发展具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特色的中小企业集群
产业集群对规划区经济的贡献,是由江西中小企业群体竞争力的最终成果体现的,成为全省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力量,对全省经济发展产生巨大推动作用。发展具有江西特色的中小企业集群,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培育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拉动和催生相关配套企业,加快产业集聚发展步伐。对产业集群中龙头企业加大培育力度,努力实现“四个一批”的发展目标,即:培植一批龙头企业,打造一批优质品牌,形成一批产业集群,创建一批特色产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