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
(一)资本有机构成
1.资本构成
资本家进行剩余价值的生产,必须购买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这两部分资本又必须按照一定的比例结合起来,这个比例就是资本的构成。资本构成,可以从物质和价值两个方面进行考察。
我们知道,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在不同时期、不同部门和不同企业,是各不相同的。一般地说,它取决于当时该部门或该企业的生产技术发展水平。生产技术水平越高,每个劳动力所装备和运用的生产资料就越多;反之,生产技术水平越低,每个劳动力所装备和运用的生产资料就越少。这种由生产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叫资本技术构成。
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从价值方面看,就是不变资本(即生产资料价值)和可变资本(即劳动力的价值)之间的比例,这种用价值来表现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叫资本价值构成。
2.资本有机构成
资本技术构成和资本价值构成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资本价值构成是以资本技术构成为基础并由技术构成决定的。一般说来,资本技术构成发生变化,会引起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化;而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化,通常会反映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例如,有一织布厂,原来的资本技术构成是:1 000台织布机及X量其他生产资料和1 000名工人之比,平均每一名工人操作一台织布机。假定1 000台织布机及X量其他生产资料的价值是400万元,而1 000名工人的工资是100万元,每名工人的工资平均为1 000元。这样织布厂的资本价值构成就是400万元c:100万元v。现在织布厂的生产技术水平提高了,一名工人可操作两台织布机。织布厂的资本技术构成就是1 000台织布机及X量其他生产资料和500名工人之比。这样资本价值构成就会相应改变为400万元c∶50万元v。所以,马克思说:“为了表达这种关系。我把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凡是简单地说资本构成的地方,始终应当理解为资本的有机构成。”[27]资本的有机构成,就是指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它的公式是c∶v。
在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发展的总趋势,无论在工业还是农业部门,都是不断提高的。因为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资本主义企业,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并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在资本积累中必然重视采用新的机器设备和科学技术,特别是资本主义发展到现阶段,在科学技术革命的影响下,一方面,由于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的革新,引起不变资本的迅速增加;另一方面,由于在劳动力的构成中,高度熟练的劳动力和工程技术人员的比重增大,从而使同样数量的劳动力推动的生产资料的数量增加。技术构成的这种变化,反映在资本价值构成上是不变资本的增加,可变资本减少。所以,资本的有机构成必然提高。
(二)个别资本增大的两个途径
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生产是由个别资本家来经营的,所以生产规模的扩大、技术的改进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都要以个别资本的增大为前提。个别资本规模越大,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速度才能越快。而个别资本的增大是通过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两个途径来实现的。
1.资本积聚
资本积聚是指个别资本通过本身的剩余价值资本化,增大其资本的总额,它是资本积累引起的结果。例如,某资本家原有资本是100 000元,每年资本积累10 000元,经过五年,他的资本积聚就是150 000元。资本积聚和资本积累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剩余价值资本化引起的结果,后者则是剩余价值资本化的直接表现;前者是增大资本的总额,后者则是增加资本。资本积聚是以资本积累为基础的,资本积累越多,资本积聚的规模也就越大。资本积聚有两个特点:第一,社会生产资料在单个资本家手中的积聚,受到社会财富增长程度的限制,如果社会生产资料不多,各个企业实现资本积累就要受到阻碍。第二,各个资本家进行资本积聚的活动是分散的,因而这种增大资本的过程是比较缓慢的。
2.资本集中
资本集中是指在资本主义竞争过程中把现实存在的许多规模较小的资本,合并成为更大的资本。与资本积聚不同的是,资本集中“以已经存在并且执行职能的资本在分配上的变化为前提。因而,它的作用范围不受社会财富的绝对增长或积累的绝对界限的限制。”[28]“竞争和信用”是“集中的两个强有力的杠杆。”与此相适应,实现资本集中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在竞争中通过强制的方式进行吞并;二是通过建立股份公司这一办法把许多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资本融合起来。资本集中特别是通过股份公司进行资本集中,比资本积聚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它是扩大资本的最迅速、最有效的办法。马克思精辟地指出:“假如必须等待积累去使某些单个资本增长到能够修建铁路的程度,那么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铁路。但是,集中通过股份公司转瞬之间就把这件事完成了。”[29]
(三)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对工人阶级的影响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推动了资本的积聚与集中。资本的迅速增大,又促进了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而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表明在资本总额中不变资本部分日益增多,而可变资本部分则相对减少。因此,在劳动力价格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家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就会相对减少。这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从原有的资本来看,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可变资本的减少,资本家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应减少,从而出现了一部分所谓“多余”的工人被解雇。例如,假定原有资本总额是100 000元,原有资本有机构成是7∶3,他用30 000元资本雇佣工人。如果现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到S∶2,那么他雇佣工人的花费就只有20 000元。雇佣工人人数的减少,必然造成“多余”的工人被解雇。
第二,从扩大再生产的追加资本来看,虽然它为劳动者提供了一定的就业机会,但比按原有的资本有机构成提供的就业机会则相对减少了。例如,假定追加资本是60 000元,按原有的资本有机构成7∶3,就可以用1S 000元雇佣工人。但由于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到S∶2,它就只能用12 000元雇佣工人,相对减少对工人的需求。
另外还需说明一点,当资本扩大再生产新吸收的劳动力数量少于由于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被解雇的劳动力数量时,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就会出现绝对地减少。
可见,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不仅使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有时甚至会绝对减少。但是,在资本积累的过程中,劳动力的供应不但没有减少,而且在增多。这是因为:第一,机器的广泛应用和技术的进步,使劳动的操作变得简单了,于是增加了劳动力的供给量;第二,资本主义的竞争,资本的积聚和集中,使大批城乡小生产者和中小资本家破产,他们也变成了雇佣劳动者,劳动力的供给也会随之增加;第三,大批新成长起来的劳动力(青年工人)源源不断地涌入劳动力市场。
总之,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出现了两种完全对立的趋势:一方面,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另一方面,劳动力的供应却在迅速增加。其结果不可避免地造成大批工人失业,形成资本主义的相对过剩人口。
所谓相对过剩人口,就是指在资本积累和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过程中,由于劳动力的供应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求而产生的失业人口。这并不是说人口已经绝对地过剩,超出了社会生产的生活资料所能养活的限度,真的成为社会上“多余”的人口,而是相对于资本增殖的需要显得“多余”的人口。
资本主义社会的相对过剩人口,有三种基本形态:第一种形态是流动的过剩人口。这是指那些从生产过程中被排挤出来,暂时找不到工作,在一定时期内失去了工作的劳动者。第二种形态是潜在的过剩人口。主要是指农村中出现的过剩人口,他们是形式上没有失业而实际多余的人口。这些劳动者虽有一定的生产资料,但生活十分艰难,随时准备进城寻找工作。第三种形态是停滞的过剩人口。这是指被大机器生产所排挤的那些没有固定职业、依靠从事家务劳动和打零工等来勉强糊口的人们。最后,处在相对过剩人口最底层的是需要救济的贫民。他们是被赶出工厂大门以后,再也无法找到工作的,包括丧失劳动能力的以及各种被迫堕落和流浪的人们。
相对人口过剩既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因为,资本主义生产是在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中进行的,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也是周期性的摆动。在危机期间,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急剧减少,大批工人被解雇,成为失业者;当资本主义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时候,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又突然增加,这时劳动力就不能完全依靠人口的自然增殖来满足,因此,失业人口存在就成为资本家产业发展的后备军,所以相对过剩人口也称产业后备军。同时产业后备军的存在,对就业人员和劳动力市场又是一种威胁,资本家经常以此强迫工人提高劳动强度和接受各种苛刻的剥削条件。
因此,马克思说:“工人人口本身在生产出资本积累的同时,也以日益扩大的规模生产出使他们自身成为相对过剩人口的手段。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人口规律。”[30]
(四)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资本积累的过程,既是资本主义生产不断扩大的过程,又是资产阶级发财致富的过程,同时又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的过程。在历史上,资本原始积累曾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起点,对小生产者的剥夺形成了资本的前史,一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起来,资本积累就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着,它通过对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无偿占有,不断再生产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并使生产社会化在资本积累过程中不断发展。随着社会财富日益集中于少数资本家手中,规模不断扩大的劳动过程的协作形式日益发展,科学日益被自觉地应用在技术方面,土地日益被有计划地利用,劳动资料日益转化为只能共同使用的劳动资料,各国人民日益被卷入世界市场,从而资本主义制度日益具有国际性质。因此,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必然日益尖锐,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同它们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外壳日益不能相容,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就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历史上,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否定,而资本主义生产由于其内在矛盾作用的结果,造成对资本主义私有制自身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使事实上已经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所有制转化为公有制。
由此可见,剥夺者被剥夺,这是否定之否定。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案例1
印度社会的贫富分化
案例内容:
路透印度马德洪2010年4月20日电(记者Alistair Scrutton)——印度政府为改善该国社会福利水平,正大举投资数十亿美元改善福利项目,并且预计今年还会有所增加。但这一消息对于浦娜来说却是天方夜谭——她的女儿因营养不良正在死亡线上徘徊。
来自印度北方邦的低种姓女子浦娜14岁就结了婚,现在在当地采石场靠敲碎石头的艰苦工作谋生。她用自己蓝色的纱丽为病重的女儿遮挡毒辣的阳光。她并不知道女儿乌米拉的体重,但是这个呜呜啼哭的1S个月大女童看起来如新生婴儿般弱小。
“她什么也不吃,我真怕失去我的孩子!”她说。
专家称,去年国大党依靠改善福利的承诺在大选中获胜连任。面对食品价格通胀,促使经济增长惠及穷人,以及解决毛派武装分子叛乱等难题,国大党仍旧将改善民生作为本能的对策。但是这些项目的实施充斥着腐败和管理不当等问题,可能致使政府赤字增加,使得印度经济在与中国的竞争中败下阵来。
马德洪村附近竖立着一座移动电话信号塔。但是在现代化标志渐渐渗透印度社会的同时,社会福利却远远落后了。当地村民经常抱怨政府官员从不来这里视察,甚至政府补助当地学童的早餐米粥也被高种姓阶层贪污,用来养肥他们的水牛。
国大党领袖索尼娅·甘地起草了一份食品援助法案,提出为每个贫困家庭每月提供35公斤谷物。此前印度政府将其12亿多人口中贫困人口比例的统计数字由27.5%初步调整为37.2%。国大党还曾推出一项“革命性”措施,保证该国农民每年可获得至少100天的工作机会。但是许多专家认为,这些计划的基础并不牢固。尽管国大党自2004年大选开始,一再承诺“普遍性发展”,但其缩小贫富差距的能力屡受质疑。
全世界贫困人口中1/3在印度。改善社会福利制度可能惠及数以百万计的赤贫人口,例如泰米尔那德邦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原因之一是该邦政府治理水平一贯较好。但在贪污问题严重,计划不周的情况下,政府又不愿采取扶贫的最佳策略——例如开放农业市场等根本性改革措施,改善福利就成为易于拉拢民心的一个次优选择。
印度前总理拉吉夫·甘地的一句话令人记忆犹新:政府向福利事业投入的每个卢比中,只有15%真正到了穷人的手里。
印度经济腾飞也未能有效改善贫困状况,与中国成为鲜明对比。自1991年印度经济改革开始,作为衡量贫困水平重要指标的儿童营养不良比例仅仅下降了6个百分点,目前为46%。与之相比,中国儿童营养不良比例为7%。
在2009年“全球饥饿指数”排名中,印度在S4个国家中排第65位,低于朝鲜和津巴布韦等国家。这也严重阻碍了印度利用其人口红利提升自己全球经济地位的雄心。“我从未见过一个经济增长如此迅速的国家还有如此可怜的营养水平,”英国发展研究院(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主任劳伦斯·哈达德说。另一方面,福利支出占印度政府预算比例不断增加,也让投资者担心印度削减赤字困难重重。印度去年赤字水平为16年来最高。国大党的农村就业计划开支占G D P的1%,而新的食品援助计划又要花费20亿美元。
然而,在有着S0多户人家的小村庄马德洪,当地居民称他们已经好几个月没有收到政府救济了。一位医疗人员每周来签到一次后就不见踪影。孩子们到处闲逛,许多孩子肚子肿胀,头发颜色泛浅,明显有营养不良的迹象。村里的孩子几乎没人上学,倒是经常在采石场做工。最近村里爆发痢疾,7名儿童死亡。浦娜说,医生要先收1 000卢比(22美元)的贿赂才肯给人治病,许多村民有同样抱怨。
“我连吃的都没有,怎么付得起这么多钱?”浦娜问道。
理论上的福利计划还包括为学童提供免费早餐和午餐,以及农村就业计划等。但是事实上这些计划几乎没有落实。这些福利计划对缓解11年来最高的食品价格通胀也毫无益处。去年,印度人主食扁豆的价格飙升了大约40%左右。当地采矿场主甚至用扁豆来支付村民工资,而不用现金。
“孩子们只能吃到陈面包,我们买不到木豆,因为木豆价格已经翻倍,我们根本买不起,”村民Shreevai。
在北方邦仅有的几家儿童营养中心之一,仅有6张病床,但也仅有3张住上了病人,显示贫民们对福利制度缺乏了解,或是信不过政府雇佣的医生。村民Kranti Sitaram告诉记者说,她现在有吃有喝,甚至有一部手机。但是她7个月大的女儿Kirti无精打采地躺在床上。妈妈喂了她掺了井水的牛奶,从那以后她就一直生病,医生说她一辈子都无法痊愈。(编译:冯德宇)
案例评析:
印度经济近年来以令人惊叹的速度增长,现今的印度有着世界一流的工业园区,有着世界顶尖的超六星级酒店,但印度同时也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贫民窟,有世界最大的手工洗衣场,有25%以上低于贫困线的人口……印度严重的贫富分化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印度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印度的贫富分化问题由来已久,除去英国殖民侵略等外部历史原因造成的贫困外,首先是印度“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所谓二元结构是指发展中国家现代与传统部门并存所产生的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结构的断层和分化。“二元经济结构”在印度社会中的表现为:一极是贫穷落后的传统农业经济;一极是以现代服务业为推动力的现代经济。印度的自然条件并不满足农业机械化的基本条件,即土地占有规模大并且成片。同时,农业机械化必然会导致大量的农民转向其他的产业,而印度又不具备安置这些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所以在有限的农业机械化进程下,尽管有“绿色革命”的大幅度增产,但印度的农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是失败的,农业发展几乎停滞。
与农业发展困境相反的是,印度的服务业特别是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欣欣向荣。“七五计划”(19S5—19S6年度至19S9—1990年度)工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鼓励发展电信、计算机、微电子、生物工程等朝阳工业,鼓励工业采用光纤、激光、遥控等技术去提高生产率和产品质量”。在“八五计划”以及随后的“九五计划”公营部门发展项目开支中,科技与环境项目的投资从“七五计划”中的1.4%增加到2.1%(后两个计划中的比例相同),投资金额从30S.6亿卢比猛增到了904.17卢比和1 S45.S亿卢比。充裕的技术和资本供给,为印度服务业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印度的I T业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都保持40%的速度增长。同时,印度已经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软件出口大国,质量和成本的综合指数位居世界第一。
其次是城乡的两极分化。尽管印度经济正高速发展,印度的广大农民却获益甚少。据2006年O E C D的数据显示,2005至2006年度印度G D P增长率达S.4%,其中服务业增长了10.3%,工业增长了7.6%,而农业仅增长了3.9%。在印度的经济发展历程中,城市化进程却是十分缓慢。从19S1年到2001年这20年间,印度城市人口的比例仅从23.7%上升到了27.S%,大大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印度政府用于农业及其相关项目的开支要远小于运输通讯及科技与环境等项目的支出,资本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了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由于缺少储藏和加工设施,谷物、水果和蔬菜收获后的损失率非常大,达到25%~30%;农产品加工率为2%,低于国际平均水平。据资料显示,2001年,印度有超过1/3的农民要靠非农业收入来维持生计。与此同时,印度政府将大量资金投入城市中高技术产业的建设。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印度就在孟买建立了电子出口加工区,成立了信息产业部。从“七五”到“九五”三个五年计划对高科技产业的大力扶持,使印度以软件业为主导的城市的发展欣欣向荣。
另外是印度教社会特有的等级制度,种姓是造成印度社会贫富差距的最特殊原因。种姓制度在理论上把人划分成四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另外,还有一个“贱民”阶层,称作“不可接触者”。而这一制度,在印度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它贯穿着印度历史的始终,影响到每一个印度教徒和印度教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印度教中,工作被分成洁净的和不洁净的两种,它规定某些种姓或教派的人只能从事与其种姓地位相称的工作,这种分工一直以来处于一个极其固定和僵化的地位,很难进行分流和变动。正是由于这种等级意识,使处在下层的人们没有任何改变现状的激励,也就无法自发地打破贫富分化这一僵局。在这种条件下,印度庞大的贫困数量就很难自发的减少,在长时间内,就会越积越多。印度现在的贱民数大概有2.4亿之多。同时,印度只有2%~4%的人口是婆罗门,他们占据着全国60%的工作岗位,而占总人口25%的贱民却只有不到1%的工作岗位,并且大部分的低种姓人口都生活在农村,从事着繁重的体力劳动。
可以说,印度社会被人为地分成各个阶层并且很难互相融合,其城市化进程从根基上来说就被人为地排斥。这也可以从一定角度解释印度现在的社会现象,那就是少数高种姓的印度人在城市中拥有着不菲的收入和体面的社会地位,他们拒绝低种姓的印度人与自己生活在同一阶层的社会中,共同分享印度经济发展带来的优越物质生活。
案例讨论
1.作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印度,贫富分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印度政府为缓解贫富分化采取了哪些措施?
案例2
华纳兄弟电影公司收购新线
案例内容:
时代华纳2月2S日宣布,旗下的新线电影公司将被合并入华纳兄弟电影公司,这意味着已经有40年历史的新线将结束它独立制片公司的身份,以后它只能以时代华纳旗下的一家全资子公司的面目出现。
听到这个消息时也许会有人纳闷,新线的片子都挺不错的,《七宗罪》、《尖峰时刻》都挺卖座,尤其前几年的《指环王》三部曲,更是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了全球各地的票房,奥斯卡电影节上也是拿奖拿到手软,业绩这么好的公司怎么说被合并就被合并了呢?
1967年,新线的创始人罗伯特·谢伊(Robert Shaye)还是一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在哥伦比亚大学读法学。像很多大学生一样,他想在上课之余挣点钱花。但和其他人不同的是,他没有到外面的法律事务所做个兼职什么的,而是在敏锐的市场嗅觉下决定就在自己的公寓成立一家电影公司,新线公司就这样诞生了。刚开始,新线只做发行,在自己大学里组织放映一些欧洲的艺术片和美国本土生产的低成本暴力片,靠收门票营利。1979年,有了一定的资本积累后,新线开始直接投资电影,业务从发行延伸到了制片。19S4年开始拍摄的恐怖片《猛鬼街》(A Nightmare On Elm Street)系列真正开始赚钱,前3部花了3年时间集资,一共耗资不到1 000万美元,总票房却超过了1亿美元。1990年新线以300万美元的价格从福克斯(FOX)买了一部电影《忍者神龟》,这部《忍者神龟》发行结果是进账了1.3亿美元。从此,新线一举奠定了在好莱坞的江湖地位,成为有广泛影响的独立电影公司。
新线于19S6年上市,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向迷你型的大制片厂目标发展,业务扩展到了家庭录像、电视播映权买卖、海外发行等,在旗下还专门成立了拍艺术片的好线公司(Fine Line)。为了壮大公司,1993年罗伯特·谢伊把新线卖给了C N N的老板特纳,售价5.5亿美元。1996年C N N被时代华纳并购,新线面临被抛弃的命运。为了保证在时代华纳这个大家庭有立足之地,新线决定做大做强,《尖峰时刻》、《王牌大贱谍》,让罗伯特·谢伊保住了自己的职位和公司的命运。《指环王》让新线名利双收。《指环王》三部曲一共花了3亿美元,全球票房总计却高达二十几亿美元,并成为与《泰坦尼克》(Titanic)和《宾墟》(Ben Hur)并列获得最多奖项的电影。
但《指环王》之后,新线就开始麻烦不断。
先是官司不断。2004年,动画版《指环王》制片人SaulZaentz起诉新线,称他们骗取了他2 000万美元版权费,2005年《指环王》导演彼得·杰克逊也为了收益分配起诉新线公司,200S年新年开始不久新线第三次成为被告。接着片子又不卖座。2007年新线重点推出了《黄金罗盘》,1.S亿美元投资,奥斯卡影后妮可·基德曼主演,新版007丹尼尔·克雷格加盟,圣诞节档期,占尽了天时地利,《黄金罗盘》还是落马了。200S年2月29号,由威尔·法莱尔主演的运动题材喜剧《半职业选手》上映,虽然一上场就成为本周末票房冠军,但首映周末票房只有1 520万美元,相当疲软,明显的后劲不足。
官司不断、票房惨败,都加剧了公司的经营危机。于是华纳合并新线。这是商业规律,它就是这么冷酷无情,可也正是它的冷酷无情,才能够做到优胜劣汰,保证商业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
资料来源:《南国早报》200S年3月13日。
案例评析:
1.华纳收购新线,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电影企业要生存,管理的高效益,资源的优化组合,重复投入的缩减,过度竞争的消除,就成为其必要条件。因此,合并是同类型企业消除竞争、共同生存的主要解决方案之一。华纳收购新线就是走这样一条道路。这也是在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所发挥的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结果。同时,这种合并并不是以消灭竞争为目的,而是通过资本集中扩大个别资本规模,增强竞争能力的需要。因为合并后,市场上的竞争仍然激烈地存在着。这种发源于市场规律的主动性调整,为未来电影产业的发展主动营造出了更广阔的、有跨度的跳跃空间。
2.收购并不意味着新线效率的提高。尽管两家公司都经营文化产业,但在企业文化、经营理念、相对优势等方面还存在差异,能否弥合差异,实现规模经济还不确定。2001年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合并创造了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合并案,可2002年第一季度竟亏损542亿美元,创下了美国历史上企业季度亏损的最高纪录。因而,华纳收购新线的前景究竟如何,仍需要通过时间来检验。
案例讨论:
1.你认为华纳收购新线的前景会如何?
2.华纳收购新线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复 习
关键概念
资本原始积累 剩余价值 资本 剩余价值率 绝对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简单再生产 扩大再生产 资本积累 资本的技术构成 资本的价值构成 资本的有机构成 资本积聚 资本集中 相对过剩人口
思考题
1.什么是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2.资本的本质是什么?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根据是什么?
3.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是什么?
4.为什么说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
5.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什么?工资的基本形式有哪些?
6.资本积累的实质是什么?
7.什么是资本有机构成?
S.如何理解资本主义条件下商品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S1S.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7S1.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S19.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S29.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S19.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67.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6S.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64.
[9]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S7.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S6.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SS-1S9.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S1.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11.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19.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44.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55.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57.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79.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96.
[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09.
[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21.
[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34.
[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70S.
[2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40.
[2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40.
[2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44.
[2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72.
[2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S6.
[2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SS.
[3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9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